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典文学的好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学在我们许多人眼中并不是完全的丢弃了,现在在我们身边的学校里,多会听到郎朗的读书声,这些内容来自国学,来自三字经,来自弟子规,来自千字文。所以我们想想,连小学生多可以熟练背诵的国学内容,为什么哪些总是说要赶上时流,赶上时代的哪些大人不会呢,为什么不再赶上时代的同时,低头品味一下哪些悠久的中国历史的长河,不仅仅是国学,中国的精髓都应该理解。
国学,可以这样来分析:“国”代表某个国家,学则代表某国的学识,某国历史的文学。中国的文学主要以儒家哲学为顶柱,国学里的内容是圣人的智慧,心灵的故乡,读、品、学、通国学胜过多万卷书。
我这个人也不是特别了解国学,但是我略知一二。我个人觉得国学值得去学,国学值得去读,但不是只有国学,只要是中国历史的文学、数学、科学,都可以称之为国学。我上面也分析了国学的含义,只要是“国学”,都应该去了解,去体会。但是国学的主体依然是我们现在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等。
调查一:课外书的种类
通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发现,中学生喜欢看的课外书中,30.9%的人选择了恐怖小说,57.7%的人喜欢看青春小说、武侠小说、奇幻小说、网络文学和流行杂志等。相比之下,经典名著颇受冷落,只有11.4%的中学生表示爱看经典名著。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85%的中学生表示“没有看完”《红楼梦》,像《高山下的花环》、《红岩》、《烈火金刚》这些红色经典书籍,几乎很少有人去关注。阅读《飘》、《呼啸山庄》、《茶花女》、《三个火》等外国名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调查二:课外书的来源
调查发现50%的中学生的课外书都是由父母购买的,32%的中学生的课外书是老师、同学和亲戚推荐的,只有18%的中学生利用节假日自行到书店选购。初三学生张迪说:“我喜欢看漫画书,从《灌篮高手》到《我为歌狂》,从《死神》到《海贼王》,我几乎都看过。一套漫画书往往数百元,价格有点贵,但作为藏品也算是个人爱好吧。”
调查三:看课外书的目的
调查显示,75%的中学生看课外书是为了娱乐消遣,17%的中学生是为了扩展知识面,只有8%的中学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赵媛媛是一名初三学生。她从小喜欢阅读,凡是“目所能及”的书,她都纳入阅读计划,尤其是文学类作品。不过,自从升入初中,赵媛媛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看课外书了。因为学校禁止学生往学校带课外书,一旦被老师发现就被没收。赵媛媛说:“我看的课外书都是文学类的,是对学习有帮助的,再说,学校阅览室的名著版本老旧,类型单一,根本不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
调查四:中学生的阅读倾向
24.5%的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为实用型,包括阅读新闻类、科普知识、人物传记以及相关的学科辅导书等,75.5%的中学生喜欢阅读流行的、时尚的言情小说或幻想小说。喜欢科普的中学生一般都读过《时间简史》,这是一本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这本畅销世界的《时间简史》已成为科学著述的里程碑。这不仅归因于作者史蒂芬・霍金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今年初二的冯世章刚刚读完《奥巴马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一书,他说:“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奥巴马的故事。45岁的奥巴马演说极具魅力,灿烂的笑容更虏获许多民众的心。与过去有意竞选总统的黑人前辈相比,奥巴马是首位在初选前民调获得全国性支持的明日之星,2008年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与这些实用型书籍相比,沈阳市某中学的李姗姗则把自己的阅读点放在青春故事和幻想小说上面。李姗姗说:“我很喜欢雪小禅的书,她的《看我青蛙变王子》、《戏子》、《像冰一样疼,像火一样蓝》、《一地相思两处凉》等我都看过。我不仅喜欢她的写作风格,关键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读后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在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阅读目光投向了漫画。赵小天说:“学习太紧张,看漫画书可以解除疲劳。另外,故事内容富有幻想性,打斗场面很刺激,人物形象逼真,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分析
名著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无疑有很高的价值,但是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名著与中学生离得越来越远,甚至产生了“隔膜感”,这就造成了中学生宁愿看漫画,读青春小说而不愿意看名著的主要原因。另外,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们以快捷的网上阅读代替了纸面阅读。从课外书的来源上看,中学生看名著处于被动,也许是学习时间紧张,也许是名著枯燥乏味,也许是父母的过多干涉……总之,名著就好像是身边的一缕风,可有可无。
有人认为名著是文学的经典,能影响人的一生;有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为什么一定要读去名著?到底如何看待这个文化现象?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不读名著的三大理由
理由一:名著内容陈旧,缺少新意
张利伟(初二学生):我们初中生大都不喜欢读名著,《梦里花落知多少》、《那小子真帅》、《哈利・波特》之类的书倒是很受欢迎。什么原因?名著读起来十分无聊,使人读不到一半便不想再往下读了,就拿《西游记》来说,故事无非是说有一群怪兽贪吃,抓了唐僧就走,而每次又不吃,等着孙悟空来救,最后怪兽输了。每次的故事无非如此,毫无新意,我读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读了。另外,我感觉名著的语言习惯和我们现在大不一样,如果看得多了,我还担心自己模仿上了,那样就有可能写不出东西了啊!
理由二:“名著”是闲书,应以学习为主
李宏达(大一学生):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水浒传》《西游记》《格林童话》之类的书了,开始并不是很愿意去看,只是父母总在耳边说看这些书能受益一辈子。尽管名著中的语言不太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但是我还是能感觉到,里面的故事很经典。
我和“名著”划清界限是从高一开始的。有个周末,我一睁眼就发现枕头边的《红楼梦》不见了。没多久,母亲敲门进来,对我说:“你已经上高中了,高中就意味着学习,以后不许看这些闲书了。”“闲书?”我诧异地看着母亲,一时说不出话来。母亲一边说一边开始收拾我的书桌,把所有和学习无关的书籍都没收了,临走时还呵斥我:“等你考上了名牌大学,随便你怎么看!”我知道母亲这样做是为了我好,就是一时无法接受她的这种做法。高中三年,我从没来没有读过名著,偶尔看几眼杂志,也都是母亲拿来的。去年,我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给母亲交上了一张满意的答卷,可是每当同学谈论文学典籍时,我很少能插上嘴。在此,我要劝学弟学妹一句:不要为了考大学而忽略了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其实,读一些名著是很有必要的。
理由三:时间紧,放弃课外阅读
赵晓冬(初三学生):我从来不看课外书,中外名著,我也打小就没有接触过。但是你不能据此断定我不爱学习,相反,从我有记忆以来一直在忙着,甚至远远比一般的同学要忙。记得初一的时候,有个朋友来我家做客。当他看到我的书架上一排一排花花绿绿的书时,大为感叹地说:“想不到你不是个书呆子嘛,知识面这么丰富啊!”但是不过三分钟,他又说了一句:“这么多书,怎么连一本名著都没有啊?”我还没来得及答话,就被妈妈抢了先:“现在,我家冬冬正准备出国,最重要的是补外语,没时间看那些课外书。
是啊,小时候是不知道看,现在是没时间去看,我什么时候才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名著呀!
读名著的三大好处
好处一: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田丽莎(学生):读名著的好处真是数不胜数。它能在我掌握知识的同时,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能在我提高文笔的同时,领略到了大文豪们的风采。名著中还能体现许多文豪的人生观,使我懂得许多人生哲理。读名著还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不去赴那些过了一辈子失败人生的人的后尘。《时间简史》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时间简史,一部深入浅出、简单明了的科学经典,我读了三遍。这不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简史》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了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的知识。
好处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董力夫(学生家长):经典书籍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经典书籍能提升我们的人文的价值和人文的精神,能够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老子》、《孟子》、《论语》等古籍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理论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百家讲坛”风靡一时,它借助名人名家之口将中国古人的思想精髓传播开来,产生了轰动效应。我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读名著的习惯,读名著对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来认识世界和感悟世界,增强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好处三:帮助提高学习成绩
赵维江(语文教师):大部分中学生不读名著,原因很复杂,有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因素,也有是出于个人原因。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学生热衷于考大学是情理之事。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下,一些中学生跟着浮躁的风气走,扑向网络和卡通,名著当然就被冷落了。但是,名著都是经典,而经典是永恒的,有着永恒的价值和魅力。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玩乐而忽略了对经典的阅读。说到名著与考试的关系,这几年,部分省市为了提倡读名著,语文卷都要出几分的“名著题”,“名著题”多是普及性的简单知识的填空。有些同学认为分数少,不得也罢,其实,“名著题”是很容易拉开分数的,如果同学们对名著很了解,对提高考试成绩会助上一臂之力。
链接:中学生必看的十大名著
《老人与海》
推荐理由:小说语言简洁,情节激动人心,洋溢着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读者。1954年,《老人与海》使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文学名著。
《边城》
推荐理由:《边城》,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不朽杰作。该书分别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中搜辑名篇,基本囊括了沈从文作品的精髓,且较能体现沈氏文风的别样神采。
《繁星・春水》
推荐理由:作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了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骆驼祥子》
推荐理由:作者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格列佛游记》
推荐理由:该书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该书的灵魂所在。另外,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鲁滨孙漂流记》
推荐理由:小说对鲁滨孙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推荐理由:该书采用大量的引文,抓住“传主”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使之成为统领全篇的灵魂,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书中,作者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童年》
所谓的经典,就是一些永远不会过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被关注,反而会因为时间变得愈加的晶莹璀璨,时间不会让经典蒙上灰尘,只会给它增添更多的光辉,经典的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且,经典作品就是可以经得起我们反复读、反复推敲的作品,我们每一次读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比如说,《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人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经历都在研究这本书,甚至出现了“红学”。
经典教育就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经典作品的选段,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接触到经典,感觉到经典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也不要把经典束之高阁。经典教育就是强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文中经典的教学。比如说,小学语文中的一些古诗词,像《望庐山瀑布》、《出塞》,还有我们学过的一些文言文,以及《三字经》都是一些经典,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和领悟的过程就是在接受经典教育。
二、经典教育的好处
1.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最好的途径,就是多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接受经典教育,也可以在课堂外接受经典教育,学生可以自己主动去阅读一些经典,比如说中国的四大名著、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小说、《茶花女》、《呼啸山庄》等都是可以的,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名著的时候,肯定就会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思考、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思考,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扩展我们的知识面
只要是读书都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更不用说阅读经典了,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还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让我们也可以接触到西方文化,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可以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因为知识是非常渊博的,学习知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是一只井底之蛙,但是我们要选择让自己的井口可以变得更大一些,能看到更大的天空,视野也变得广阔。
3.健全学生的人格
经典文学中塑造了很多比较经典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有一些非常具有正能量的品质,经典文学中还有一些比较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和这些好的品质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可以感悟到这些精神和品质的美好,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说,学生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就塑造了一个不怕困难、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主人公,学生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被这个主人公所感动,然后自己自觉地拿自己和这个主人公做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正。
三、怎样进行经典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教材中的经典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窗口,让学生爱上阅读经典的窗口,老师要在课堂的经典教育中起一个比较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悟到经典的魅力,让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经典,而且,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经典,比如说,要先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一些基本情况,要去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兴趣点要摸准。最初的阅读应当选择一些容易为他们接受,比较浅显的作品。我的惯常做法是故弄玄虚讲故事,讲到紧要处就戛然而止,或者为某部作品编一个吸引学生眼球的广告词,来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借影视东风吹响经典阅读号角
利用最近影视播放的有关名著改编的作品,“诱惑”学生看原著,找影视改编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有一些戏说的影视剧,我就引导学生去读同时期的历史,比赛谁能找出戏说的成分,恢复历史原貌。例如,每回假期期间,电视台都会重新播放《西游记》,就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学生读原著,互相印证。不定期的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由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并发给他们有关的名著赏析,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感受原著与影视的不同表现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借历史资料再现经典名著语境
经典名著由于受时空所限,难以让人亲近。对于那些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作品,我通常给他们补充一些资料把经典来一个“包装”。其中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境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同时鼓励学生编演剧作,用今人的视角再现古典,感受经典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四、生生互动创设经典阅读氛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阅读、分享、体验快乐,就会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开展课前交流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可以导读名著名篇,可以谈阅读感受,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开展讨论辩论活动、阅读竞赛、表演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辟展示园地: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开辟“读书角”、“向您介绍一本好书”、“我的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利用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喜悦、成就感,将阅读形成习惯。
五、以诵读为主回归阅读经典模式
以诵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传统方式之一。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以引导学生高声朗读、反复吟诵,达到背诵程度为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在语言教育史上,诵读作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是一以贯之的。
(一)古典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回归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以超常、顿悟见长,与之相对立,汉语的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尽管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并不是任何思想都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汉语字词与世界其他语言种系相比,具有更浓的情感色彩,因此模糊性也就更为突出。古典文学作品作为用汉语表现的文学,其语言的模糊性、形象性、情意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作太多的科学的精确分析。像“春花”、“秋月”、“玲珑剔透”等词语就如金森先生所说的那样:“意义愈清楚,情感的寄托愈贫乏;情感的寄托愈丰富,意义愈不清楚。”
唐代杜牧《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里的“千里”喻意极为模糊,但极言视野开阔,使意象更加深远。对于这些语言,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讲得太简略,学生是很难意会其中的意境的,无法产生共鸣。但如果分析得过细,意象将会支零破碎,意境全无,那就更无法感染学生了。而采用诵读,就可避免这种尴尬。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意境、感受形象、了解主题,教师只需适当讲解、指导,让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通过诵读,去“意会”,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此外,古人做诗讲究抑扬顿挫,做文讲究启承转合,这使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古诗韵文本身就有一定的音乐性、节奏感,其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邃,决定了它最适合于诵读。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古典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古诗韵文的阅读教学中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二)诵读自身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成为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1.诵读是理解的基石。首先,诵读能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感知的敏锐性。其次,诵读可以感知情境,对语言文字快速领悟。再次,诵读可以强化学生多种心理活动。在诵读中,面对感知的语言文字,感觉、知觉、表象、联想、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奔涌而出,闪电似地在头脑中浮现、编码、组合,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活动,从而获得对作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所以南宋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凡读书且要熟悉读,不可只管思。读得贯通后而义理自出”,还说“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的境地的。可见,诵读对于理解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2.诵读是积累的捷径。“记诵积累”是我国传统读书法的一种,读得多,积累得自然丰厚。对于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文言文)中的许多知识是需要记诵的。学生如果在阅读中能记诵较大量的古诗文精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畅意达、文从字顺。刘勰说“积学心储宝”,黄宗羲云“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韪所压倒”,可见绵妙用。”而诵读正是把知识储存起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觉得让孩子们从幼儿时期起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把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优点继续保持下去。
一、不同年龄层都可以适用
与孩子们一起诵读了《论语》、《三字经》等等,从教法说,我们也跟随着CD里标准的范读,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求甚解。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孩子们接触了古典名篇,虽然对内容不解,但了解了韵律,还认识了许多字,这对孩子以后成长一定有很大帮助,经典的诵读不同年龄层都可以适用。
二、经典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一)集中注意力,提高了语言能力。我们的家长普遍认为自从读了《论语》后,自己的孩子语言能力明显提高了不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孩子熟读论语后,常会在生活中“使用”,胡胡的妈妈有天晚上听到孩子突然念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二天激动的告诉我们,突然觉得原来经典不仅是大人们能驾驭的,孩子也行。相信我们继续将《论语》等经典阅读、朗诵下去,一定会使更多的孩子受益。而且我也发现,如果在孩子们还沉浸在玩中,而我们都要工作时、在平时孩子们上完厕所,或是吃中饭前,情绪很难平复下来时,只要我一念“人之初,性本善,近相近,习相远……”,孩子们会一下子安静下来,并跟着大朋友一起念《三字经》,并且是念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二)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有一天, 新新告诉妈妈一定要给她买一本三字经的书,说是要从明天起开始坚持阅读,而且要和妈妈一起阅读,一个字一个字的点读,孩子的兴趣很浓厚。本来这个现代化的城市,节奏就很快,成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管自己的孩子,但如果家长都能静下心来,每天或隔几天能与孩子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那么对家长自身或是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这不仅给忙碌一天的爸爸妈妈一个亲子阅读的机会,还给孩子识字方面加强了不少,这是最好的亲子活动。孩子们识字多了,自己也觉得自信了,天天阅读经典,使孩子感受到从未感受到的温暖,益处多多。
三、本班家长之困惑
刚开展经典诵读的时候有家长感到困惑的是大人读经典文学都感到困难,何况小孩呢?但我听过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申荷永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事物的难易都是相对的,大人感到困难的,小孩子不一定感到难,反过来也一样。”那也就是说这要看孩子本身喜不喜欢,阅读经典文学本身也并不强调理解。像我们现在念的《三字经》有音调、节奏,念起来琅琅上口,孩子读起来像唱歌一样,他可能也会觉得好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我们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表示非常赞成。
四、经典诵读之体会
通过几个月的国学诵读接触,我渐渐感到国学的魅力,它所讲的礼、义、孝集中的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感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材料。 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孩子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出孩子们每天的进步。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的国学功底还不够深厚,急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都有必要的教学任务,我们教师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自己的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通过培训,通过相互学习,尽快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一、语言文字的积累
1.在现实世界中积累字词
现实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时的参照物和体察揣摩的情景场。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广告、商标等帮助学生积累字词,这种途径自由、分散,随时随地都可学习。笔者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写出自己见到的商标名称或广告用语,以此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的交流中不断培养识字兴趣,不断丰富字词积累。
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
在众多识字教学体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特点符合识字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为记忆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我们应善于利用课外阅读积累字词,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通过图画内容揣摩句意,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认识生字,以此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3.在作文评改中的积累字词
习作是学生对字词的具体应用,忽视习作中的字词纠正,等于放弃了对字词应用的检验。重视学生对字词的“认”“辨”,而忽视“用”,这是本末倒置。
二、语言文学的积累
1.积累诗、词、文言文
诗、词和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带领学生有计划的进行诗文朗诵,一来帮助学生背诵,达到积累的目的,二来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了解诗人、词人们的生平经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2.积累经典美文
学生的课本、练习册以及平时考试的试卷上,都有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在理解的同时告诉学生积累其中好的段落,大声朗读,变为自己的。鼓励学生仿写,对作文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我经常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从中寻找差距,这样无形中也起到了积累的作用。
3.开阔视野,多读课外名著
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
三、语言文化的积累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有没有什么捷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随便翻阅一下高中语文教材就会发现,虽然文言文的入选比例有所提高,但白话文还是占据着无人能媲美的地位。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否定白话文教学,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到处是说现代话的人的世界里,这是我们与人交流的需要,但我一直在心里坚持着这种观点,那就是白话文教学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力。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力,必须重新回归到对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的习诵,既加重文言文的分量,文言乃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精华之所在,诵读理解了经典,也就从根本和源头上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风行于中学生中间的青春文学正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北大教授曹文轩在《〈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序》中写道:“读了李海洋的小说,你不服气不行。即使拿它与当下我们一些颇有名气的成人作家的作品比,我看,它也是说得过去的。”曹先生说,自己学生时代的作文也被老师看好,但今天拿出来看看,对照如今的少年的文字,除了羞愧还是羞愧。这当然是曹先生的自谦。不过,众多的青春文学中,的确有不寻常的高手,他们已引起一些作家、评论家的注意,马原、莫言等作家都曾为他们的书作序热情推荐。人们在全面了解青春文学之前就下断语是不妥的。他们的作品畅销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于商业炒作或读者的无知。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三重门》《我为歌狂》《爱上爱情》《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葵花走失在1890》等一系列作品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眼下更有来自韩国青春的“情流感”席卷神州,大有令本土败北之势。韩寒、郭敬明和张悦然成了学生的偶像。尽管《梦里花落知多少》涉嫌抄袭,这本发行量超过百万的小说仍然让众多读者泪流满面。而在这些热闹的偶像后面,众多的青春正在默默努力。西安交大的李傻傻以《红X》引起主流文坛的注意,有评论称他为“少年沈从文”,并非只凭“湘西”籍贯,他干净洗练的文笔即使在专业作家中也是很难得的,书商封他为“实力派”的代表,并非没有根据。
对青春文学不屑一顾或者全盘否定的人,可能并没有了解过这几年青春文学的创作情况。他们鄙视、反对青春文学,主要理由就是这些作品思想境界与艺术水准低下,是青年学生的无病,是供中学生消费的快餐文化。只要冷静地想想,就会发现这些理由值得商榷。某几部作品粗糙并不意味着整体水平也低下。青春文学的畅销离不开商业炒作,而巨额利润又诱使出版商推出更多的跟风之作,以致在繁荣的青春文学中鱼龙混杂,低劣之作比比皆是,评论界理应对此保持警惕,不必追捧,但也不能因此一概棒杀。况且,创作中的跟风现象并非青春首创,专业的成人作家都难免随大流。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文化大散文”,十几年来也不见得篇篇是经典。至于80年代前后的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一个又一个文学热中,我们也记不清有多少作家随波逐流了。
当《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印数超过百万册的时候,当青春文学在图书市场所占份额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持平时②,青春文学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闭目塞听孤陋寡闻无视新事物的存在,是不利于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的。
二、青春文学为什么受中学生欢迎
在我们的“当代文学欣赏”选修课上,有位学生谈到她从小喜欢阅读文学名著。初中时,她大量阅读雨果、托尔斯泰等大文豪的作品,结果同学们都称她为“怪物”,因为大部分同学读的是《我为歌狂》之类的青春文学作品,只她一人例外。她说,读过名著后,再来读青春文学,就感觉没味道看不下去了。这真是令人振奋而又发人深思的案例,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典名著与青春文学处于截然不同的两个层次,它们分别有自己的合适的读者。能欣赏经典名著,往往看不上青春文学;反之,沉迷于青春文学中的大部分同学,可能看不懂经典名著。
经典名著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过时间证明的传承文明的艺术精品,其思想性艺术性都毋庸置疑,值得每位学子认真品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不爱读名著,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在于名著本身的深度。有人调侃说“名著就是大家都说好然而谁也不去看的书”。名著离一般读者太远了。它总是高高在上,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是难以达到其高度的,即使读N次也是做无用功。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作品中的思想光辉艺术价值等等,对一般中学生来说,都不是容易解决的。即使是高中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大量的教学辅导书,恐怕也很难独立解读文本。读不懂的书能读出什么味道来呢?其次,考试的压力也使学生无暇欣赏文学名著。成绩优秀的学生有能力欣赏名著,但他们几乎不看原著,“速读”类选本足以应付考试,而千把字的文摘最容易纳入高考作文中。至于成绩一般的学生连“速读”与文摘也省去了――为功利起见,读名著并非提高分数的捷径。此外,现代传媒无孔不入,学生有足够多的娱乐选择,从娱乐角度来说,名著阅读远远排在其他项目之后。
与之相反,青春文学的阅读则是自觉的审美行为,它不因学校禁止家长反对而停止,其深层原因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我们认为,青春文学道出了中学生的心声,这是它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中学生早恋现象已不是什么秘密,当学校、家长和社会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时,青春文学却对此进行淋漓尽致的演绎,让中学生有找到知音的感觉。青春文学的语言在中学生看来是最时尚最鲜活的语言,即使是不规范的语句,也被认为是富有创意充满时代精神。而青春文学中对应试教育的嘲讽和批判、对性和暴力的渲染、对社会的愤激抨击也切中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一种因反叛带来的。
我们把这种阅读称作自觉的审美行为,就是因为这种阅读是无须外力强制又不带功利目的的纯愉悦性阅读过程。在这种阅读中,学生个体同作品形成共鸣,为其欢笑为其流泪奔走相告争相传阅,形成与经典作品阅读正襟危坐愁眉苦脸完全不同的风景。
我们在主观上都希望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名著。因为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熟知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要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姚斯《接受美学》)也就是说,作品的艺术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越有利于已有知识的重组与完善,越能提高鉴赏水平。而通俗类作品根据流行趣味标准,实现人们的期待,因此难以提高鉴赏水平③。然而看看成年人在看什么书之后,对学生就不必苛求了。虽然流行的消费文学一再降低自己的创作姿态,粗鄙媚俗,但是当代精英文学却在大作“实验文章”,在个人化写作中顾影自怜,严重脱离一般读者。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变得同经典作品一样困难。因此,青春文学凭借与中学生之间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方面的相通,轻易地引发阅读期待,促使学生选择阅读青春文学也就不奇怪了。
三、青春文学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
中学生阅读青春文学的自觉行为,正是培养课外阅读兴趣的有利条件,理由如下:
1.文学启蒙离不开“通俗”。上古神话、经典童话一直是我国家长、学校用来文学启蒙的主要素材,事实上孩子在通往文学的路上还经历过喜欢民间故事、连环画、笑话和说书唱戏等阶段,这些素材的共同点就是“通俗”。用于学童启蒙的唐诗及其他古诗,也都是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种通俗作品的熏陶下走上文学道路。奇怪的是,现在人们总是把武侠、言情和侦探等另一类通俗读物排斥在文学启蒙的素材之外。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生都经历过金庸、琼瑶的诱惑,而当时又有哪个学校允许学生读金庸、琼瑶?章无计自称“一个以83版射雕作为文学启蒙的青年”④,在“70后”“80后”中,并非个别现象。他们或许就是未来的大作家。通俗作品由于迎合大众趣味,阅读期待与作品之间缺少距离,难以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但未必不能当做启蒙素材。我们没有理由轻视“通俗”。
2.“通俗”并非贬义。在阳春白雪“高雅”的衬托下,下里巴人“通俗”似乎缺少光彩。然而回顾文学发展史,我们发现通俗作品往往从受鄙视开始到最后却被奉为经典。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在已成为各个时代文学的代表,然而在它们萌芽期发展期,都是受鄙视的不入流的通俗作品。现当代文学史上也不乏“通俗”的经典。张恨水、金庸、琼瑶等作家凭借丰富的创作赢得了读者,也挤入了文学殿堂。许多“纯文学”作家也放下架子走通俗之路,王小波、王朔都因为通俗而赢得众多读者;《废都》《白鹿原》因为大众化而长期畅销。外国文学经典中也有许多通俗作品,《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福尔摩斯》《乱世佳人》《挪威的森林》等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近年来欧美畅销书《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风靡全世界,走的也是“通俗”路。看来“通俗”“典雅”只能说明作家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并不能以此判定其高低优劣。
把青春文学同上述古今中外的通俗文学经典相提并论显然是不妥当的。然而,当前的青春文学无疑属于通俗作品。我们在考察这类作品时发现,真正好的作品不可能没有读者。倒是平庸之作,因为失去了读者,出生不久就被时光老人忘记了。而在网络时代,除非作品本身,其他因素无法提升点击率。青春文学的畅销,应该值得高兴。它至少说明有这么多人在读书,不至于哀叹“现代社会没人读书”了。
3.喜欢青春文学也无可厚非。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注重精英教育忽视大众职业教育,反映在阅读上,人们总是推崇精英文学而排斥大众文学,这实在有违教育规律。且不说不可能人人成为精英,单从接受个体来说,同样的阅读素材也未必符合所有的人。事实上,当代中学生生活在非常世俗化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时尚、新潮,他们面对的文化消费品是全球性的特殊商品。好莱坞商业片、韩剧和国产肥皂剧充斥银屏,快餐文化铺天盖地,网络游戏囊括老中青――在这个享乐至上的游戏时代,能坐下来看点书已经难能可贵了。想当然地要求莘莘学子阅读几部指定的经典,除非是应付考试,否则是很不妥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不同的文本来实现,学生应该有选择文本的自由。十全大补的山珍海味未必适合每一个人,有时候青菜萝卜或者干脆用快餐方便面更实在,营养不多,但是容易消化吸收。长期以来,我们有儿童文学,有(纯文学、经典名著是面向成年读者的),单单缺少“青春文学”。现在出现了青春文学,如果禁止学生阅读,有些学生刚刚冒芽的阅读兴趣就被踩灭了。
我们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政教主任在晚自习巡查时没收了一本课外书。学生在背后发牢骚:“又不是,凭什么没收!”“凭什么”总是有所“凭”的。由于对文本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不同理解,一些人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这也不许看那也不能看,生怕学生看了书就变坏。肯定能找出许多例子证明坏书的毒害,然而不看坏书就不会干坏事了吗?道理显然讲不通。
4.青春文学好处多多。片面反对学生阅读青春文学作品除了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挫伤阅读积极性外,没有积极意义。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对青春文学入迷的学生,他们的作文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些网络文学中的常用语、缩略语和网络符号,会出现一种伤感、颓丧的情调,恋爱素材也会进入作文中。不必害怕学生中毒,他们只是缺少鉴别,而这种主动拿来的阅读方法则是非常可贵的。模仿与借鉴只隔一层纸,正确引导之下不难进入创作阶段。
青春文学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映与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最为接近,他们之间处于基本平等的高度,阅读时容易产生心灵交融,容易产生审美再创造,这些都是经典作品无法代替的。
韩寒们的成功道路,虽然被人多方诘难,但对许多中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仅仅因为文章写得好,小小年纪就能开上跑车,就能破格被重点大学录取,就能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书中自有黄金屋,境界虽然不高,而以他们为榜样,当今社会还有几人有资格非议呢?崇高的目标和美好的理想固然值得我们崇敬,但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务实一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各种便携式网络终端的广泛使用,阅读名著已经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落实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为时展和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名著作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集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是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由于网络带给人们生活习惯的巨大冲击,因此很多初中学生通常都是通过网络阅读一些简短的文字,甚至把课余时间用来娱乐游戏,对于名著阅读没有兴趣,更加意识不到名著阅读的益处,自然对于众多文学经典作品不会问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最关键的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名著阅读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繁星》一课时,老师就通过对作者巴金的简介,向学生渗透有关名著阅读的好处。老师说:“巴金作为我国著名作家,在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写出了很多名篇佳作,收录在《巴金选集》中的作品很多都是他的代表作。非常著名的有《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等。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殿堂上闪亮的明珠,不论是作品的思想主题,还是语言构思方面都非常优秀,建议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读一读。”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名著的印象,老师还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作品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朗读体会,感受语言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想要了解更多名著作品的信息,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由此说明,学生作为名著阅读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名著阅读的价值。所以,老师通过正面引导、有效激励、树立榜样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阅读名著的好处,产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动机,强化名著阅读活动的效果。
二、加强过程指导,训练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很多老师认识到名著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组织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中,部分老师认为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这种课外阅读活动,老师仅是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影响名著阅读效果。老师需要加强名著阅读活动的组织,注重阅读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时,老师没有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而是每天固定抽出中午上课前的半小时,固定地让学生阅读其中一部分。先让学生略读名著,大概了解故事内容,整体感知文本。然后,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重点语句,进行小组讨论,利用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名著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接下来,让学生对于名著中印象深刻的语句进行摘抄,完成语言文学知识的积累。在完成了整本名著的阅读之后,再对其中故事的背景、人物的关系进行梳理。通过老师对于名著阅读活动的及时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取得了理想的阅读效果。
由此看来,老师作为名著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及时了解,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名著阅读活动真正有效、有序开展。
三、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体验
一直以来,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非常单一,缺乏有效组织,甚至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组织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活动时,老师还需要对于阅读活动形式进行创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配合,丰富学生名著阅读的独特体验。
例如,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名著阅读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开展了“读名著,讲故事”的比赛活动。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名著,每天记录阅读的数量和内容,写下自己的阅读名著的收获,让家长或者学生之间进行监督。然后,让学生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名著片段,通过与同学配合的方式,经过加工处理,进行精彩演绎,选出学生和老师一起作为评委,制定评分标准,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评定,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提高了学生参与名著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也使学生阅读中形成了真实体验。
由此发现,多种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是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可行措施。老师通过不断创新,变换阅读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真正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活动是训练学生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老师需要立足初中语文阅读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新阅读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名著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中获得语言知识,提高阅读兴趣,体验阅读的美好,享受阅读的乐趣,实现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古诗文的特点是具有和谐的声韵,具有经典的特征,发挥诵读的作用,能够实现对古诗文主旨的准确掌握,对于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重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古诗文诵读价值的分析
经典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中正面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重视诵读的计划性与有序性
对于诵读而言,需要合理的计划。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古诗文通常是经典性突出,将朗读作为主要因素,使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其中的用意,情感上共鸣。同时学生能够学会欣赏,积累经验,懂得欣赏,避免一知半解,分析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独立见解。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要对阅读的速度进行量化,尤其是将朗读、精读等方式进行融合。对于诵读,要对篇目进行明确,结合具体要求,选择合理的阅读方式,相互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对古诗词的核心思想进行了解和理解。在诵读的协助下,学生能够实现对文言文的准确掌握,促进其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在进行诵读的时候,需要重视字音的准确性、断句的合理性,注重节奏感和语气的使用。
三、在合理的断句中实现对古诗词的理解
对于古诗词的诵读而言,要有效避免破句现象,尤其是面对长句子,停顿至关重要,需要考虑语义和语境,避免主观性。在进行诵读的时候,要保持语速的合理性,语调恰当,保证语速不疾不徐,保证抑扬顿挫。在合理与有效的朗读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感情上实现与作者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被增强,对于更多古诗词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课堂效率必然被提升。对于古诗词可课堂效率的提升,诵读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反复进行诵读,细细品味,逐渐消化,实现对其的理解,在诵读的支持下,实现理解和记忆。
四、借助耳濡目染的方式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小学阶段,耳濡目染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要,学生模仿能力较强,重要借助对教学的模仿,而后进行重复,变换诵读的方式。总之,借助反复诵读,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使得学生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环境下,受到诵读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就学会了模仿,能够对古诗词脱口而出,教学效果突出。在诵读的时候,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分为,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形成阅读的习惯,因此,需要顺势利导,使得学生能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行诵读。
五、注重对学生诵读的合理引导
对于诵读的引导,稍大一点的孩子,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需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对其诵读方式进行引导,发挥指导性的作用。这些孩子已经能够正确认识到诵读对于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诵读行为更加自觉。要重视对学生诵读行为的鼓励,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
六、教师要重视宣讲诵读对古诗文学习的价值
在古诗词学习的初期,需要将诵读的意义和价值向学生阐述,注重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树立学生向善的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要求孩子们人人积极参与。要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使得其能够了解古诗文的内在情感,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一定对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有极大好处的。在与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将诵读的文章进行推荐,使得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和配合,让孩子不仅在学校里能诵读,在家里也能跟着大人一起读,让学生感到诵读经典著作是重要而且非常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对于古诗词的诵读,能够实现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尤其是记忆的广度和深度。而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注意力的持久息相关。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处于最佳时期,借助这一财富,能够更多地记忆经典作品,反复诵读,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提升。如果在记忆力的发展时期进行训练,记忆力的水平会得到提升,理解能力也就随之增强。
七、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古诗词是当前古代智慧以及圣贤思想的总结,是我国的民族先进文化的瑰宝,其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学价值。将古诗文诵读与古诗文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有效实现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被众多教育者所认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基础学科,还是综合包含语言文字、情感、审美等诸多因素的一门学科,承担着传承文化、陶冶性情等具有浓厚感彩的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与能力,更要学会欣赏和体会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所以说,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审美情趣的培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学科性质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都是教育者经过精挑细选的,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文章外在的语言形式、结构特点,都蕴含着或平淡质朴或优雅宁静或撼人心魄的美;从字词的学习、句子的赏析到人物形象的分析、作者思想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构建,到处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美。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仅是把美的范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准确解读艺术作品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进行模仿和再创造的过程。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与审美情趣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学习中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反过来,学生的审美情趣越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会提升得越快。
2.学习现状与审美教育
现在的学生由于物质生活非常优越,从小就接触一些电子产品,电视、网络、漫画等媒体将大量的信息推到学生的面前,而大多数父母出于各种原因不能对孩子的信息选择加以正确的引导,致使孩子稚嫩的心理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污染,难以形成积极、高尚的精神追求。所以现在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世界要么一片空白、不知所以,要么方向错误、低级粗俗,体现出来对美的感知能力薄弱、缺少获得美的经验,艺术鉴赏力和想象力更是贫乏。正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策略
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审美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以展示文学美、渲染情感美、领悟意境美为主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
1.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美
在语文教材中,一直有一些经典令人百读不厌,从令人荡气回肠的唐诗宋词到婉约优雅的现代经典,可以作为审美训练的素材可谓是层出不穷。在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我努力通过诵读的环节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师生共同陶醉于经典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选择了一首清丽的音乐作为背景,挑选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诵读,然后带领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对课文所描绘的意境进行遐想。一曲完毕,读的学生意犹未尽,想的学生一片惬意,学生的审美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获得了深刻的审美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美带给自己的享受,至此,学生、老师和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共鸣。
2.在情境中感受意境美
人的情绪是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到别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也能使自己受到感染,所以外界环境对于一个人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自己的激情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美的教育。例如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借助投影、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于审美形象的直观印象,课堂教学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创设了学生与亲人离别、失去最心爱物品时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难舍、痛苦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播放国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对于作品的情感得到亲身体验,和作品完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审美情趣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好处,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对文字所表述的情感有更好的体会。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打开一扇语文学习的窗户,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语文学习之路焕发出熠熠的审美之光!
参考文献:
[1]雷瑜.试论新语文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