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育教学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学教学在有些人看来似乎与美无缘。一提起小学数学,他们总觉得那不过是1+1,好像数学无非是由一些枯燥的数字组成的算式,或是由一些简单的字母凑成的公式罢了,哪有什么美感可谈?由此,很少有人从美育的角度去研究小学数学,而数学教学日益对美育的影响也就成了不知属于谁的无名区。
一、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审美教育
虽然字母平凡,数字枯燥,看来似与美学相距甚远,但那些普通的石块,在没有精雕细琢而成为优美的雕塑之前,人们也不以它们为美的。数字与字母经过头脑的加工,美就会像万花筒那样变幻无穷。数学家韦纳指出:“数学是智慧的体操。”智慧通常闪烁美的火花,体操具有美的旋律,“智慧的体操”当然是“锦上添花”。华罗庚也称赞数学“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因而,古今中外有许多科学家愿为之花毕生的精力潜心研究。但很多学生却认为数学很枯燥、很难,只是因为数学是一门主课,非学好不可,才勉强为之。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还未领悟到数学中存在的美,另一方面也是在数学教学中不够注重美的教育,致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真的学好数学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加强美的教育,让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数学时,就能感受到数学中的美。美,体现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是作业整洁,条理分明,思路清晰,富有逻辑。美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莫大于心灵的感受。学生遇到一道未尝做过的题目,开始有畏难情绪,但在教师指导和自己努力下,终于得到了答案。这时,学生会异常兴奋,也就是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所说的“”,这种“”就是“特别的审美情感”。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经常使学生得到这种“”“特别的审美情感”,学生就有可能喜爱数学,甚至偏爱数学。只有当学生喜欢数学时,他们才乐于开动脑筋,才有可能发展思维,学好数学。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是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起点和源头。
二、应当确立和把握数学教材本身的审美内容
数学的美在于能将模糊的、混乱的东西变得清晰、有条理。我们使用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体现了这方面美的特征。比如教材列举10对矛盾,由浅入深,每册课本围绕一对矛盾展开,知识迁移接连不断,练习设计形式多样,通过对10对矛盾的探讨,能够不断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概言之,挖掘教材本身所包含的美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抽象美、形态美、逻辑美。数学常给人一种抽象的感觉,其实抽象本身就是一种美。它透过众多纷繁的事物,提取出最精华的部分,就如最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既可表示这些事物,又可表示那些事物,甚至还可表示大千世界。在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容。数学中的公式、定律、法则和性质等也很抽象,但它们都是经过千百题验证、多次反复提炼而得到的。这些抽象的东西在推导或演算过程中会变得异常神奇,像开门的一把把钥匙,如同法宝一样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满足。数学中的算式、计算步骤和环节都充满了美感。如带分数加法和减法,带有知识综合运用的性质,繁而不难。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处理好互化和进位、退位问题。例如分数部分分母不同时,需要通分;计算结果不是既约分数的需要化成既约分数,相加后分数部分有的需要化成带分数,并把整数加到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做减法时,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时,需要由整数部分借位等等。一句话,带分数加法和减法比较复杂,但我们觉得并不太难。如果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学生掌握得牢固,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会有多大困难。但应引导学生处理好计算中的每个环节。例如计算4(2/3)+2(5/8),其步骤如下:4(2/3)+2(5/8)=(4+2)+(2/3+5/8)=6+(2×8/3×8+5×3/8×3)=6+(16+15)/24=6+31/24=6+1(7/24)=7(7/24)教学带分数减法时,可适当分散一下难点。例如可先教学被减数和减数的分数部分的分母相同并且不需要借位的,例如4(7/8)-1(5/8)之类的题目。然后再教学分数部分需要通分但不需要借位的,例如4(5/6)-2(7/12)之类的题目;再进一步引出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需要借位的,例如,计算6(1/4)-1(7/8)之类的题目。总之,要适当分散难点,一步一步地增加计算的难度。这样,学生容易掌握。而这样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是教学的形式(列算式、计算步骤以及重难点的处理)都充满了美感。再比如应用题,不管它结构多么复杂,但它都是由基本的数量关系组成的。如:路程=速度×时间,总量=部分量+部分量=每份数×份数,对应量=“l”的量×对应分率,……这些关系式看上去很抽象,但它浓缩了大量的内容,而且每一个关系式都可以互逆而派生出另外的关系式。也正因为可以互逆,才有助于解题正确与否的检验。因此,抽象是概括的美,并且也是理解的美。数学在形态方面特别能体现美。例如数字的递增:3,6,9,12……数字的递减:36,6,1/6,1/36……数字的排列组合:135,153;315,351;513,531……数学中的算式:这些数字和算式都能引导学生从它们的变幻中寻找规律,从而发现它们的形态美。还有,形体的变迁和变换,可引起学生思索、寻找解题的最佳方法;图形的对称和对应,能帮助学生理解,开拓思路。数学的各种形态,给人以美感,它们新鲜醒目,简洁明了。学生如果认识、把握了这些形态,也就能够慢慢地认识、把握数学中的形态美,为他们喜爱数学、学好数学奠定基础。数学离不开思维,其中所体现的思维美也即逻辑美。教材从一开始就注意用比较和抽象或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如把具有共同特征的物体放在一起,把不同特征的物体区别开来,然后通过数各类物体的个数,最后抽象出数。再如,因为5>4,4>3,所以5>3,等等。这些思维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之中。随着年级增高和知识的扩宽,学生的思维也更丰富、灵活,他们可以将学过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等加以灵活运用。如:(99×125×1990)÷(375×33)=(99×125×1990)÷(125×3×33)=(99×125×1990)÷125÷99=1990许多像这样的计算习题,只要进行逻辑思维,美也就在其中了。应用题教学,可以用分析法进行思考,也可用综合法进行推理。至于六年级的应用题,思考的方法更加多样,常常既可用分数应用题方法解,也可用比例方法解,甚至按比例分配基本应用题解。思维的灵活多样能为学生开拓思路,数学中的逻辑思维集中地体现了数学的美,因而也是最能吸引学生的。
三、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完善和扩展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需要在各科教学中体验。小学阶段学习数学不像学体育、美术那么轻松愉快,也远没有音乐、语文那么富有感染力,这就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美感教育,追求美学化的数学教学,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几方面审美条件,同时考虑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特点以及好动、好学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认识需求,提供适合他们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经常体验智力活动的愉快,享受成功的欢乐。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刚进校的学生算算术喜欢摆弄两只手,因为幼小的儿童还不能把数与形完全分开,做算术时总希望寻找适当的“形”来帮助计算。因此,他们的两只小手自然就是最方便、合适的替代物了。用双手帮助计算,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不能不称之为最优方法。因为学生还可利用它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从中获得成功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用手势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既动手,又动脑。如教师用手势表示一个数,让学生用两只手分解。再如,教师打出手势表示一个数,让学生也相应打出手势凑成十,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了,并且运用起来也方便、省时,可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这也改变了课堂教学通常的习惯,变有声为无声,使动静结合,使无声胜于有声。学生很感兴趣,精神非常集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操练,学生逐渐能将数与形分开,自然也不必再借助双手计算了。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采用这样一种手法:如果要表扬某个学生,就让大家为他鼓掌,“比3多l下”“比5少2下”等等。这种“计算鼓掌法”一举多得,既表扬了某个同学,又让大家动手动脑,同时也借此调整一下课堂气氛,学生学得非常开心。他们好动,可让他们摆学具,就是摆弄简单的火柴棒,也能学会数的分解与组合。如果拿7根火柴棒随便让他们摆,便会摆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图案。这时如果引导得好,让学生领会数学的作用,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由有趣变为乐趣。洛维契克在《学习与兴趣》中谈到“魔力圈”问题。他说的“魔力圈”有两种情况:一是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另一种是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正如人们常看到的现象,有的学生讨厌数学,根本没兴致学数学,结果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越学越不好;而有些学生喜欢数学,拿到题目就想做一做,试一试,不懂的地方硬是想法弄懂它,结果这也通了,那也通了,一通百通,越学越好。课堂教学应设法引导,让那些陷入学习上的恶性循环“魔力圈”的学生用力扳住车轮,并逐步往良性循环的“魔力圈”靠拢。教师要善于观察他们学习上的需求,5.重视完善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改变意味着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发生改变,在主题单元整体的教学方式下,老师也要改变自身传统单一的课堂评价方式。能够结合每位同学的个人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展开评价和考核,其中包括其自身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等;教师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同时也要让同学之间进行互评。通过展开更加全面的教学评价,不断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水平。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学会从整体上来设计单元教学的目标。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能够对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良好的梳理,围绕学生的需求去设计课程。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结合多种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讲解和教学的效率。不但要传授给其基础的知识,还要重视提高其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水平,以此有效提高其自身的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秀惠.英语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J].校园英语,2021(16):145-146.
[2]李永.积极整合单元提升英语教学效果[J].名师在线,2021(07):14-15.
[3]薛洪玉,施燕容.建构主义学习观下初中英语单元话题复习模式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2):38-39.
[4]俞位芬.基于主题语境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与思考[J].英语教师,2020,20(24):134-137+140.
[5]李兰芳.例谈初中英语中考单元整合复习的有效教学设计[J].初中生世界,2018(48):64-65.
[6]潘祥粉.初探任务型教学在一节牛津初中英语模块下的单元整合复习课中的应用与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8(07):7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情感态度领域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的内容之一。情感态度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包含了抽象的行为,该领域培养目标的表述方法是教师推测能观察到的行为中间接地具体说明的,学生的所行所言都被视为与情感态度有关的证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应依据新课标要求,与学生行为习惯的现实和认知水平结合,并以现实为起点,在对学科的热爱和正确人生观的培养上,提出有层次的发展目标,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改变,是观察问题的角度还是对某些行为习惯的认识,是使学生产生自我改变还是学会用积极的态度观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接受外部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产生碰撞,如果碰撞后他人的经验能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学生就会有流露情感的表示。新课程从内容编排到相关材料的引用,都力主使学习者在穿透他人经验与个体经验的同时,引发深思,从而更新自己的内心世界,基于这样的认识,情感态度表述的出发点应立足于对“学生内心世界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意义学习”。它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其目标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认描述与态度有关的认知成分或思想,二是确认某一个经观察能代表情感态度的行为,这是因为价值观决定了情感态度,而情感态度是价值观的反映。
2美育目标构建的研究
如何构建教学美育目标,克拉斯沃等人对情感态度领域目标分类的研究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克拉斯沃等人将情感态度领域的目标分为五级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从这个理论上看,学生对新知识、新思想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过程,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也是由初步认识到认同、接受,进而发生行为的影响,从认同到行为表现是一个反复强化、不断更新的过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是基本需要,在这一需求满足的条件下,形成较高一层次发展的心理欲望――规范与精神、观念方面的提升。依据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形成了我们构建教学美育目标的思路。
以美术专业为例,美育目标分级设计的参照依据:
儿童画初级(5―6岁)
接受:能感悟学习内容某方面的美,乃至象形的美感。
反应:能用比较的方式表达出心里的感受。
儿童画高级(7――8岁)
接受:感悟图片或语言文字中的美。
反应:能用简单的语言指出美的部分、表达美的感受。
观念:能初步的联系生活。
国画专业(9――11岁)
接受:能从观察的角度感悟内容的美点、和谐点。
反应:能用语言较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观念:能够体验生活中的美点。
行为:乐于接受美学思想的积极态度。
素描专业(11――15岁)
接受:能从观察的角度感悟作品、实物的美点、和谐点。
反应: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观念:能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专业学习内容,体验生活美点。
行为:有积极的情绪状态。
这一目标的设计,既考虑了专业发展的特点,又考虑了不同年龄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行为发展,也是美术专业统一的目标设计,但要具体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上还需要在细化。
3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美育是为少年儿童进行的美好人生的教育,是为社会进行的一项美好明天的教育,是使少年儿童人生道德观的内涵发展过程。教学活动内容是实施美育的载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把纲目化的东西具体到本课内容中,思考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心理活动方面引起哪些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表现形式可选择哪一种行为动词。制定的方法就是从推测到教师能观察到的行为中间接地具体说明的。如儿童画初级一次以树为主题的线描课,专业任课教师在对内容进行知识技能因素、美学因素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听树奶奶讲故事》的教学活动主题,从儿童欣赏的角度构成了一副趣与美并容的范画,同时确定了本次课的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冠)。学习用简单的线、形创造性地装饰树干、树叶。(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感悟线、形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方式,体验线、形合理组合所产生的图案美。培养学员的想象力、创作力等。(3)美育目标:通过引导初步认识鸟与树的依存关系,进而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员热爱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上述目标的制定虽然还不够具体,但可喜的是教师们在研究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在这里一个学习者的所行所言,都可视为与情感有关的行为表现,如对客体或情境显示出积极的态度,则为“接近倾向”;如果显示出消极的态度,则认为是“回避倾向”。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感能提供较准确的入手点,同时把它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一部分,更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
一、近十年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概述
近十年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
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
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综观近十年来阅读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无论是从理论的探讨和摸索,亦或是教学方法的变革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阅读审美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具体表现在: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政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二)研究内容有待拓展
很多研究仍没有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目标上,此外研究主体大多在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高考的指挥棒更加显性化。虽然强调“一纲多本”,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学篇目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审美体验了。
(三)研究体系有待整合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理论建构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有些理论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我们的研究应该突破理论——实践单线条的体系上,整合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三维体系。
四、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展望
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对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些许展望:1.加强对阅读审美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语文阅读审美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是指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进行课内评价,当然要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课外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外定期参加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鉴赏水平、阅读兴趣进行评价。2.加强教师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督促教师自觉形成审美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教学对教参的依赖,改变讲解式被动阅读方式,教师主动实践审美体验变被动阅读为创造性、主动性阅读,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模式;3.加强阅读教学主体间交往的多元融合。深入阅读内部,促进师生、文本间的多重审美互动走向理解和交流,进而在对话阅读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审美的火花。4.加强阅读审美教学中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认知目标和审美目标的融合。应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更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卞晓妍.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胡旭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基础教育,2012,(10).
[3]李月梅.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学设计,2010,(9).
[4]刘卫红.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5]张玉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6]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
[7]杨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1.1 形体美
体育舞蹈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美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体育舞蹈的美通过躯体所反应的舞蹈所展示的形象,身体的表现是舞蹈的载体,身体通过四肢、五官、腰、胸、臀等部位,展示充满活力的体育舞蹈之美。
1.2 律动美
舞蹈的美和音乐是分不开的,舞蹈时跟着音乐表现出姿态美、律动美、节奏美、韵味美,用身体的律动向人们展示美,音乐和舞蹈相结合使其更富感染力,在和谐的音乐和舞蹈中达到对美的升华体验。
1.3 造型与服饰美
体育舞蹈的类型并不是单一的,有优美的华尔兹是一种美,飞扬激情的拉丁舞又是另一种美,所以,造型和服饰在每一种舞蹈中都是不相同的,体现的审美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和谐的造型和服饰对体育舞蹈的美也有着极大的提升。
2 体育舞蹈的美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及特点
2.1 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体育舞蹈是一种运动着的美,不同于画和雕像,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体育舞蹈本身是艺术的再现,是由多种美结合而成的,因此,在体育舞蹈的审美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欣赏艺术作品,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操,在更大的范围内让学生感受美。在教学过程中,体育舞蹈不仅仅可以通过老师亲身教授其舞蹈动作和技巧,也可以通过电教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更轻松的获取舞蹈的美。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幻灯片等教学方式,一一展现体育舞蹈动作、技巧,把体育舞蹈审美教学变成可以直观感受的教学方式。把枯燥的体育美学课变得生动并且富有生机,加速学生对体育舞蹈审美的知识、技能的掌握。
2.2 优化体育舞蹈教学环境
体育舞蹈是美的表现,体育舞蹈在美好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展现生动的美。教学的环境对学生的体育舞蹈审美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能潜移默化的感受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舞蹈教学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教学环境需要卫生整齐,一个干净清洁的教学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心理需求。其二,课堂环境的布置需要有着良好的艺术氛围,在这种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对体育舞蹈学习中,对体育舞蹈的审美有着更良好的感官感受。其三,教学设施需充分良备,质量良好的音乐设备,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体育舞蹈的学习中,舞蹈室中有干净整洁的大镜子,使学生在舞蹈过程中能更好地观察自己的动作、姿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姿态美。
2.3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育舞蹈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美,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审美体验,是审美的主观、客观、感性、理性的高度结合之美。审美教育必须以审美主体主观上的意愿为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学生才能主动去感受体育舞蹈之美,提升体育舞蹈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个人意愿,让每个学生有平等学习的机会,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不过度干涉学生的主观审美,鼓励学生自我练习,自我体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发的去编舞、排舞,从而更细致的感受体育舞蹈的美,完善学生的自我审美。
2.4 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学生,也是社会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学生们健康发展的条件,一个健康、良好、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造就出更出色的人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体育舞蹈中也显得很是重要,舞蹈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师生关系平等,同学团结、相互帮助、热情友爱,才能使学生和老师在体育舞蹈方面共同进步。学生和老师共同构建和谐的师生和同学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关系美,人际关系美,团结协作美给学生们塑造一个良好的审美空间。
2.5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
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自然而然的,是自发的,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飞跃,学生的审美很容易被外界嘈杂繁多的不良艺术所吸引,从而影响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的树立。随着体育舞蹈教学的推进,学生的审美会在过程中产生指向,自发的展开想象和情感,逐步形成审美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时时刻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体育舞蹈给自身带来的愉悦感受,从内心触发对体育舞蹈的崇敬和爱意。诱导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的实践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造能力。
3 结语
体育舞蹈本身是表演性艺术,随着学生们的体育舞蹈技能学习的深入,培养了良好的审美习惯。所以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体育舞蹈美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注重学生的美学素养,将所学的体育舞蹈美学迁移到学生的未来,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晨.体育舞蹈在教学研究中的价值与应用[J].体育世界,2014(3):116-117.
[2] 董黎.关于体育舞蹈美学价值的研究[J].大舞台,2015(10):153.
[3] 张莉.对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与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5(71):132-133.
[4] 舒渊,宋晓荣.新论体育舞蹈美及其美育的实施[J].凯里学院学报,2009(2):175.
[5] 王曼,宋文利.略论我国体育舞蹈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3):169.
汉语言文学属于人文学科,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与审美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大为可行。可是有些教师设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案仅体现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生无法体验到汉语言文学之美,他们的思想得不到持续熏陶,就更容易受到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抛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忘却中华儿女的艰巨任务,最终沦为社会的蛀虫。打破这一局面的最佳举措就是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带领学生深度挖掘汉语言文学的独特之美,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不良思想价值观的抵御能力,学生就会坚定本心不动摇,快速成长成才,勇于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在学生眼中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随处可见美丽景色,学生会深深地陶醉其中,发自内心地热爱生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就会斗志昂扬,不畏惧任何挑战,这会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变得更加健康向上。与此同时,学生从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获得了独特感受,他们会迫切想要深入探索汉语言文学作品内涵,学会辨别优秀的和劣质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形成高雅的情趣爱好,彻底远离低俗、媚俗的艺术形式,还会想要自己动手进行创作,实现了从发现美到创作美的顺利过渡。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往学生通常是跟随教师的思路来鉴赏汉语言文学作品,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重叠,思维愈发呈现趋同性,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造成了一定阻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欣赏汉语言文学作品,运用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之处,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肯定。那么学生就会更愿意开动脑筋,他们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思维会保持在活跃状态,将会提出更多新的见解并辅以佐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育,充分彰显了审美教育的实施价值。
(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有不少作品都适合开展审美教育,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经过了代代国民的传承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学生是时代的接班人,应该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己任,而增强他们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指引学生感悟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学生就会更加热爱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忠实拥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得以流传下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美教育模式不健全。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只顾着传授理论知识,没有给学生创建表达心中想法的机会,更加没有认识到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使得审美教育模式不够健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严重缺失,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足,不能把握正确的审美教育时机,审美教育因而流于形式。学生只能运用理性思维鉴赏汉语言文学作品,无法深刻感受到作品情感,对作品的美学价值所知甚少,他们的审美素质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审美教育目标难实现。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会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汉语言文学作品联想到现实生活,发出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深思,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仅停留在表面,教师往往没有将教学内容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思考并发表感受,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强行施加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拓宽,考虑问题过于简单,未来发展前景堪忧,这与审美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审美教育目标迟迟无法实现。
(三)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的学生而言,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桎梏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感觉受到了束缚,学生没有心思进行学习,汉语言文学教学及审美教育的开展就无法顺利进行。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都比较落后,缺乏创新动力和热情,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所用教学方法就是理论灌输,不关心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学生觉得他们不被尊重,师生关系相对紧张,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违反课堂纪律,不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将随之下降。
三、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渗透审美思想。要想促进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融入,首要前提就是向学生渗透美学思想,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美学特征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活动,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喜爱将达到新的高度。例如在讲解汉字的构造时就可以从美学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挖掘汉字的结构之美。有些汉字在书写时会发现整个结构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这个点会对所有笔画产生吸力,使得汉字结构受力趋于平衡,写出的汉字非常美观大方,这就是米字格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原因所在。汉字还体现了动静的结合理念,在不平衡中寻找平衡,协调好笔画之间的关系,汉字的平衡对称之美由此得以彰显出来。汉语言文学任课教师可以将汉字结构作为切入点,渗透审美教育,不失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发掘美学元素。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许多古诗词中都描绘了优美动人的景色,以此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要学会发掘其中的美学元素,以便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一方面,透过景色描写思考诗人的深意,由表及里的分析,每个意象都要说出具体含义,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古诗词通常会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可以在阅读古诗词之后让学生描述他们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更易于引起学生与诗人的共鸣,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把握将会十分准确。学生会感受到诗人的悲伤、喜悦、思念、抑郁不得志等情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学会排解负面情绪,以乐观心态迎接艰难险阻,学生的心胸就会更加豁达,不沉浸在失望和痛苦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积极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指的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有4名成员,教师要给各个小组发放相同任务,让小组成员经过合作来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部分,从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将信息进行整合以及成员共同讨论得出最后结论,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具有差异性,他们在讨论过程中会交换看法,还能从不同角度解读汉语言文学作品,聆听他人发言时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新的思路,学生的审美体验得以丰富,审美能力就会有所提高。2.用提问的方式抛砖引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学协同开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就能协同开展。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契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例如在鉴赏《声声慢》时可以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词表现出了词人的伤感,从中可以看出词人的人生态度,深入品位事物意境,把握词人心理活动,美学价值就会跃然眼前。3.强化审美教育在人文精神层面的价值。使用多媒体播放汉语言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使得静态的文字以动态立体的形式展现了出来,给学生营造了强烈的感官体验,学生会将自己代入到作品的历史背景中,直观感受到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意图,他们将会对真善美产生正确的理解,严厉抨击社会上的假丑恶行径。活泼的课堂氛围会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以放松的心态来欣赏汉语言文学作品,显著强化了审美教育在人文精神层面的价值。
(四)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更为准确地理解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将教育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才能够更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例如在鉴赏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描述的内容以及构建的景象进行联想,代入到作品角色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深思旧时代老百姓所处的生活环境,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作品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理念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文学素养稳步提升。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去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现手法及结构安排,再通过临摹仿写新的文章,有利于学生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形成高水平的审美能力。艺术是美的结晶,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观察、感受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时,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期盼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该专业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未来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其内在的美感。学生在树立这样的审美理念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巩固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将文学中的内在美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的作用,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解剖,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处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洗礼。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性作用,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论坛,定时开展研讨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将自己对美的感受、领悟采用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把握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全面鉴赏的过程中抓住具体作品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但从其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古诗词的背诵,几乎没有加入任何关于审美的内容。要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把审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观察美、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记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选取美学价值高的作品,符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文章,同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当然,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应该统一进行,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其中的美育,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刻变化的,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至关重要。当然,目前高校也在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极力倡导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审美教育步入正轨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美育 教育 健美操教学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1健美操美育教学的功能
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教学是指在体育课堂实施审美化教学过程中,依据体育教学一般规律和审美化教学的特征,对课堂教学程序以及方法进行指向性的调控操作,以逐步实现美育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方式。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将认知与情意有机和谐统一起来,最终达到教育的最完美境界。
2确立健美操美育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了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重新构建了体育教学目标体系,采用三个层次、五个学习领域和水平发展的不同目标,它们强调价值各有侧重,但都是天然一体和谐共处的关系。由此,健美操教学的目标的设计不仅要使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的目标要求,并且要达到美育的目标要求,使各类分目标共同发展,目标当中要强调生命价值、智慧价值、最主要的是美的情感价值的实现。学会在健美操课程中陶冶美的情操,以愉悦的心情去面对学习、生活所给其带来的烦恼,从而懂得享受生活。
3健美操美育渗透的思路构想
3.1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美育教学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享受和感悟,除了受制于审美对象和客体的存在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审美能力的高低,自然受到人的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诸因素的制约,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受教育的结果。所以美育教育对于人的审美能力的造就和培养,则是最基本的又最关键一种教育形式。然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健美操课程所涉及的美育教育相对来说比较广泛。它要求教师在健美操教学和形体练习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技能美,不仅能使美育作为文化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能使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总体的效果上达到美的境界。
3.2在健美操教学中具体实施美育与锻炼的结合
健美操教学当中的美育教学基本目的是在课程当中不断让学生体会该课程给其带来的愉悦感,在愉悦的同时体会音乐美及健美操动作美,使学生感悟美的意义。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在健美操课程当中受教育者自我感受并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目的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健美操理论课中通过对学生增加美学基本知识讲座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体会健美操所蕴含的美学元素。
发型和服饰。学生进行健美操锻炼时应把头发梳理好,最好扎成球头,不要把长发散开,以免遮挡视线妨碍运动,锻炼时尽量不要化浓妆,保持面部的清洁及通透性,以便排汗。最后,还应注意进行健美操锻炼时不要佩带手表、手镯、项链和戒指等硬物,以免损伤皮肤。
4健美操美育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到教学内容是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强调教学内容不等于教科书。同时教师也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只要是能达成目标的手段都是可取的,这使得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
4.1健美操美育教学可采取的方法
4.1.2动静结合情境表演法
入情入境的实践、想象、表演、展示可加深认知活动,将认知与情感推向创造阶段,实现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整体性教育功能。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即兴表演,如同样的单独动作让学生自行组合小组进行团队创编出带有团队特色的组合套路,套路中要求包含静态的团队造型展示,这样会使学生在再造形象中既激发了求知兴趣,又获得内心深处美的情感体验。
4.1.3理想化形象直观法
审美总是从外观形象的第一感觉开始的,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健美操教学内容当中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音乐、录像、挂图等)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把学生的美感体验推向新,使认知活动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苍白走向多彩,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发强烈美感。
4.2健美操美育教学中媒体的运用
体育教学体育和美育都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属于社会现象,它们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从培养人的角度上来讲,体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健壮体格,美育主要是形成人的审美风貌。所以说美是体育的内涵,体育始终与美育联系在一起。体育是育人为健,而健是美的物质基础,美又是健的生动客观反映,健和美两者犹如形和影一样不可分离。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把形体美、运动美、体育美等美育更好地实施于体育教学之中,并通过体育教学这块育人之美的阵地,教育与培养人的形体美、心灵美和美,从而增强青少年及广大人民群众表达美、观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美育和体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也参与并渗透于体育之中。在体育中,人体和人体的运动以其美的形式进入审美领域,使运动者在亲身操作的运动中,积累了审美经验,形成并发展了审美心理结构。同时,体育文化的各种形态都含有教育的因素,成为审美教育的内容。
2.体育的美育功能
2.1强身健体的锻炼功能
体育运动可以从形态与技能上完美身体,使人肌肉发达,举止大方,青春焕发,使人体魄健康强壮,体形匀称健美。
2.2精神美的升华功能
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可以锻炼人的思想、意志和道德品质。
2.3技巧美的激励功能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这些运动中的技巧、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无不诱发青年学生对技巧美的向往,使他们产生模仿的欲望。而在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完美、正确、成功的动作技术示范,也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不拘一格的创新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是“硬道理”。新则趣、新则美、新则灵。世界跳高记录的不断刷新,与跳高技术从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直到背跃式的创新密不可分。体育运动创新产生的美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接受新经验,改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进而向往体育运动的创新美,产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新动力。
3.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3.1教师应是教学中美的使者
自然之美,它所蕴含的美好的视觉冲击力,是孩子们幻想的天堂。自然之美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广阔,想象力更为深刻,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了许多自然美的元素,有人工改造的修饰大自然的美;有教师在课堂讲解《桂林山水》的山川之美,那微风吹过的波光粼粼、绵延不断的山脉、山水相间的屹立;有《海上日出》的壮美,那是生命的象征,那是浩瀚海中一叶扁舟,望着那橙红色的天空,身临其境的美感;有《燕子》的活力之美,自然界中的生物丰富多样,与众不同,是生命的奇迹,飞向天空的自由,所具有的飞翔之美。
在高校大学生中,美术专业学生是显得比较另类的群体,他们在人格上比较追求独特与个性,行为表现上喜欢标新立异,个性张扬;在内心情感上,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易冲动,常常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群体合作性差;在思维方式上多元化、个性化,常常不受传统的、规范性的约束,创造性强,随意性大等。美术专业大学生所呈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他们所受的专业教育有一定影响。
一、美术专业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美术专业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到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鉴别、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美术专业的教育活动不但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创新型教学观念造就了艺术类大学生思维的多元化、个性化。
当代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技法的培养,而且侧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训练与培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方式、思维方法和表达手段的培养是多角度的,指导学生自觉体现出自身的主体体验与创新精神,表现出了新鲜的、与众不同的气息。这种创新型的教育观念与手段造就了艺术类大学生遇事并非循规蹈矩、沿袭传统,而是敢于冲破束缚、打破传统,凡事求新、求异,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呈现出思维的多元化、个性化。
2.个性化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也使学生形成了随意性。
高校美术教育在教育模式上不同于其它学科,具有个性化专业特点。首先,美术专业教育采用的是单元制教学,一般无固定教材,同样的课程,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和教学方法,课程的创造性与随意性较大;其次,美术教学不同于传统“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多采用讲授、示范、辅导、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美术教学中实行多元化、开放型的评判方式,无绝对统一的考核标准,鼓励个性与独创性,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美术教育特有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也导致了学生的随意性:在艺术创作上,他们遵循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感情丰富、热烈;在生活中,他们自我意识比较强,喜欢拥有自己的个性,常常是率性而为,较少顾虑他人感受,同时由于个性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情绪的波动性较大。
3.美术专业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了审美素养,增强了自信心。
美术专业教育通过训练达到用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来呈现可见的视觉形象,并由此来传达人对自然的认识、体验和个人心理状态。大学生经过美术专业的学习与训练,其审美素养得到普遍提高,专业知识明显增强。他们会将这些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生活场景的布置上,有意识地根据个人喜好选取科学的色彩搭配,布置出或雅致、或华丽的风格;在服饰搭配上依据个人特点来选取服装的图案与色彩,把自己装扮得时尚而具有个性,而非盲目地追求“流行”、“时髦”。当这些行为得到他人认同并受到赞赏时,无疑会增强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在提升生活品位的同时,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美的感觉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它深刻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全面地感化和发展人的心理个性。专业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对于正处于青年中期、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的大学生来说是易于接受的,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良好的审美素养,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优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美术专业教育的影响
人的生理状况是承受知识的基础,而心理状态则是决定吸纳知识优劣、成败的关键,美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的进度。作为美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如果仅仅是专业基本技巧上的不足与差距,经过教师耐心的、针对性的辅导,学生认真、努力地学习,往往会得到较快的弥补,但那些由心理因素如审美心理、品德心理、学习心理等引发的学习困难,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严重阻碍了其进步。
1.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引发艺术观念的转变,导致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紧张与彷徨,影响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当今社会剧烈变迁,政治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带来了美术理念根本的、多元的变化,面对种种突变,大学生们措手不及,左右彷徨。由于不能理性地分析艺术发展的规律与方向,缺乏对未来个人发展前景的预期,导致学生的学习心理不稳定,直接影响了专业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当前所学课程抱有怀疑态度,特别是在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基本功的训练是否还有必要提出了质疑,更缺乏刻苦钻研的耐心,焦躁不安、厌学、逃学等情绪和行为时有发生。
2.品德心理缺失导致心理抗挫能力差,影响学习自信心。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年代,一般没有经历过生活上的磨砺,即使是不太富裕的家庭,因为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受到全面关照的同时,物资上父母也会尽量予以满足,这导致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品德心理,心理上抵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专业学习上,不少学生会因为一时的学习困难,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影响学习自信心,甚至会由此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与恒心。
3.审美心理直接影响美术专业教育成果。
审美观是区别美与丑、善与恶的思想基础,是艺术家宣扬个性审美、进行艺术表现的导向标。当今社会文化理念多元化,各种艺术思潮纷纷涌现,其中不乏各种颓废、庸俗的艺术理念。大学生作为新时代艺术承载者,因所受的锻炼与磨砺较少,心理不够成熟,导致在学习、接受各种文化时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不良观念所蛊惑,产生扭曲的是非观和审美观。当学生将这种审美观念带入到专业学习中,必然会导致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歪曲,引发错误的艺术理念,其美术作品不仅不能起到宣扬美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对丑与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社会文化秩序。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美术专业教育
教学艺术的精髓在于能将学科知识与最佳生理、心理状况相结合。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研究大学生心理特性,寻求专业知识与个人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并运用心理因素来促进美术学科教学的发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在美术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是对专业教学有益的补充。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专业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美术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启迪学生心智,优化学生心理素养,以求全面落实美术教育的目标,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具体教学中,首先可以通过美术欣赏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人格,构建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历史文明的展现,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学生通过欣赏名家名作,走进大师的情感世界,体会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品格胸怀,自然地理解与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与精神内涵。艺术作品以潜在的渗透方式塑造了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健全人格,其教学效果是其它内容所无法比拟的。其次,通过美术创作捕捉学生情绪,调节学生心理平衡。心理辅导的诀窍是让“对方开始讲”。艺术作品作为个人情感的流露,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情绪的抒发与宣泄,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述形式。美术教师要善于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深层的情感与动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从而达到调控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帮助他们摆脱心理的阴霾,并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学习心理,努力培养与锻炼他们的良好品德心理,促进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
2.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改进专业教学,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作为从事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师,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专业特点,从中研究把握规律,提高美术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性和教育实际环境的改变而及时改进、更新,要具有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可以加强自身修养,而且可以学以致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美术教学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讲究形象直观的特点,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通过美的感染与熏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觉地接受艺术教育,使学生对所教的内容感到有趣,进而由自发学习转变到自觉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成长与未来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发展。探讨美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与相互作用问题,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个性化美术教学,对于更好的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葛民.美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12.
[2]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一、前言
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如何开展创业教育也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的共同课题。相比较而言,欧美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成功。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是创业教育开展得十分成功的国家。因此,系统地研究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色,对指导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特色
1.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特色
美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理念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各著名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创业教育理念,也培养出了很多成功的创业人才。百森商学院通过研究发现了创业教育与当时经济结构形态变革的关系,由此创造出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认为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人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这种理念实质上是一种开发人力资源的创业教育理念。而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理念是追求新的知识,教学相长以达到突出的效果,这种理念与世界其他大学的差别就在于其富有创业精神,在不断地寻求、探索新的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美国高校的这些独特的创业教育理念促进了美国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2.美国高校具有良好的创业教育外部环境
美国文化的基因中有崇尚自由、独立、个性的特点,鼓励通过个人的不断奋斗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因此整个社会形成了重视和支持创业、宽容对待失败的文化,这也是美国各高校普遍具有浓厚的创业文化的社会原因。美国是一个创业型社会,即使在经济大衰退、大企业规模不断缩减的情况下,美国小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都是美国高校良好的创业教育外部环境。
3.美国重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研究
美国比较重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研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国创业研究起步较早,并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哈佛商学院在18世纪中期就成立了创业研究小组,对创业现象进行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美国大学自身对创业教育研究也十分重视。在美国各高校,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会设立专门的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室等。创业中心的职责是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促进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除了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还为本校学生的实习、就业和创业提供帮助。创业教育研究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创业教育的实施、评估、考核等事务。
4.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具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鼓励教师从事创业和创业实践体验。美国很多大学的教授都有过创业的经历,其创业实践使得他们对创业教育以及社会需求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二是学校会邀请一些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商业人士从事兼职教学、研究或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企业界人士参与课程可以为创业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鲜活的思维。
三、对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日趋成熟。美国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所积累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
第一,要构建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指创业教育最终成果或最终要达到的方向,它是创业教育课程及评价的基本依据。基于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和对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借鉴,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业型人才。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在两个层面上开展:第一个层面是高校要改变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第二个层面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这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共性目标。
第二,构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育者是创业教育的最终实施者,其素质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效果。由于创业教育有着实践性强、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创业教育的实施者除专职教师外,还可以是来自商界或政界的兼职教师。
第三,构建创业教育的外部支持体系。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也不是高校能够独立实施的工作,而是政府、高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社会配套体系。只有政府、社会都对创业教育予以支持,营造有利于创业者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才能真正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