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关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8 09:54: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关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关系

篇(1)

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目标,就是要收缩战线、集中精力、保证重点,从整体上搞好搞活国有经济,而不是要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国有经济调整与改组途径的选择。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体现整体性原则。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存量资产的调整,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有经济必需进入的领域,依托新的体制和机制,以更大力度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不必进入的领域,坚决地退出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主导性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是不要国有经济,而是要去其枝叶,壮其主干;不是削减国有资本的绝对量,而是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那些急需发展的领域,集中到那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业,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及其特定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的控制和发展;对竞争性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力量的控制和引导;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物质环境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一些体现制度特征和国家利益的特定功能,这包括: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在那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高风险领域进行投资,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应有利于上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和特定功能的实现。

三、规模化原则,即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规模水平。

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同时,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坚持规模化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

四、流动性原则,即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但是,由于国有经济存量资产在归属方面的部门化、地区化和管理方面的实物化,致使国有资产难变现、难流动、难重组。国有经济不能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国有资产存量难以通过流动和重组得到优化,这既影响国有经济的效益,也影响国有经济功能的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其资产能否顺利地流动。因此,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流动性原则,要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存量能够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重组。

五、创新原则,即有利于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调整的新机制。

篇(2)

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目标,就是要收缩战线、集中精力、保证重点,从整体上搞好搞活国有经济,而不是要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国有经济调整与改组途径的选择。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体现整体性原则。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存量资产的调整,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有经济必需进入的领域,依托新的体制和机制,以更大力度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不必进入的领域,坚决地退出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主导性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是不要国有经济,而是要去其枝叶,壮其主干;不是削减国有资本的绝对量,而是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那些急需发展的领域,集中到那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业,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及其特定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的控制和发展;对竞争性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力量的控制和引导;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物质环境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一些体现制度特征和国家利益的特定功能,这包括: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在那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高风险领域进行投资,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应有利于上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和特定功能的实现。

三、规模化原则,即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规模水平。

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同时,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坚持规模化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

四、流动性原则,即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但是,由于国有经济存量资产在归属方面的部门化、地区化和管理方面的实物化,致使国有资产难变现、难流动、难重组。国有经济不能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国有资产存量难以通过流动和重组得到优化,这既影响国有经济的效益,也影响国有经济功能的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其资产能否顺利地流动。因此,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流动性原则,要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存量能够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重组。

五、创新原则,即有利于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调整的新机制。

篇(3)

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目标,就是要收缩战线、集中精力、保证重点,从整体上搞好搞活国有经济,而不是要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国有经济调整与改组途径的选择。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体现整体性原则。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存量资产的调整,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有经济必需进入的领域,依托新的体制和机制,以更大力度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不必进入的领域,坚决地退出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主导性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是不要国有经济,而是要去其枝叶,壮其主干;不是削减国有资本的绝对量,而是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那些急需发展的领域,集中到那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业,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及其特定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的控制和发展;对竞争性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力量的控制和引导;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物质环境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一些体现制度特征和国家利益的特定功能,这包括: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在那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高风险领域进行投资,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应有利于上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和特定功能的实现。

三、规模化原则,即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规模水平。

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同时,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坚持规模化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

四、流动性原则,即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但是,由于国有经济存量资产在归属方面的部门化、地区化和管理方面的实物化,致使国有资产难变现、难流动、难重组。国有经济不能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国有资产存量难以通过流动和重组得到优化,这既影响国有经济的效益,也影响国有经济功能的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其资产能否顺利地流动。因此,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流动性原则,要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存量能够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重组。

五、创新原则,即有利于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调整的新机制。

篇(4)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01-03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2011年3月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为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然而有人认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目的是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让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其中,国有企业不应当参与市场竞争,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这也就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问题。

一、从国有经济的改革历程来分析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历程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2003年,这一期间是国有经济改革的各个基本构件先后起步阶段。其中1978—2000年作为国有经济微观基础的国有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经营自、承包经营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这期间虽然进行了国有经济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组,但并没有成为国有经济改革的重点,直到1999年才作为重点付诸实施。2003年,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重新建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其成立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正式起步。

第二阶段是2003—2012年,国有经济整体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并趋向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趋向健全,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确立。

大体上讲,国有经济的改革已经走完了以上两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1年开始的国有经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所谓攻坚有两层含义:一是整体的国有经济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即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四个方面的改革认为依然很艰巨;二是深化国有经济整体改革还面临顽强的阻力,随着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有经济必将实现由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到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未来国有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总体性的特点。

在国有经济改革的各个阶段对于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有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应该只涉及那些非公有制经济力不能及的领域,其余的一律退出。这就给国有经济的定位产生很大的疑惑,也就是说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优先选择权,国民经济应当优先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只有在非公有制发展好了的情况下,或者是那些非公有制经济不愿做、不能做的领域,国有经济才能涉足,这样的话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必将荡然无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将面目全非。这样的说法没有处理好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关系,与我们党十五大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背道而驰。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应该限定在自然垄断行业和公益性事业,从竞争性行业中全身而退,让非公有制去经营。这种观点不能保证中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

篇(5)

一、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内涵

国有经济控制力,简单地说是指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支配、引导和支撑能力;具体说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指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关键领域和战略产业中处于支配地位,规定、主宰和支配它们的运行秩序与发展方向,进而主宰和支配国民经济运行的方向、秩序、速度、规模的实力与能力。在这个多元经济所构筑的经济体系中,国有经济已不再充当过去“一统天下”的垄断者角色,而是逐步转变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控制性力量。这不仅体现在国有经济在数量和比重上的必要保证,而且体现在国有经济的合理分布与竞争力上。没有国有经济在分布上的优化和质量上的提高,仅仅靠数量、比重的优势,其支配地位和控制力是不可靠的。

二、各行业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评价与比较

我们选取5个能够反映工业企业总体状况以及经济效益的指标: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相对应的5个用来评价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指标为:国有经济单位工业增加值在行业中的贡献度X1、国有经济单位资产总计在行业中的比重X2、国有经济单位所有者权益在行业中的比重X3、国有经济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在行业中的比重X4、国有经济单位利润总额在行业中的比重X5,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所用数据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行业数据包括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对上述5个指标采用等权重法计算。各行业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为:

Yi=(xli+X2i+X3i+X4i+X5i)/5

按上式对下表中涉及的39个工业行业进行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评价,所得结果如下:

国有经济控制力大于0.5,说明国有经济处于绝对控制地位,非国有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反之,则说明该行业国有经济控制力不足。由表所得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全国总体国有经济控制力约为41.11%。并未达到50%,但41.11%也基本可以保证国有经济成分的控制力大于其他各种单一类型的非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所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据,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国有经济控制力大于50%的行业有9个,他们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更是达到了99%的绝对控制,基本完全垄断了这两个行业。

除烟草制品业以外,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力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这些行业都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必须在这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处于支配地位。如自来水、煤气、电力等行业,进入壁垒较高,投资大但回报也很稳定,而且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必须由国有经济垄断或控股经营,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利益。烟草制品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该行业与人民生活和生命健康关系密切,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应主要由国有经济控制经营。

(三)国有经济控制力小于50%的行业有30个,主要集中于食品、餐饮、家具制造、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等一般性竞争行业。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分布特点是单位数量较多、分布面广、效益与其它非国有中小企业相比较差,一般竞争性行业大多数对资金、技术等的要求不高,进入壁垒较低,规模优势不明显。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很大,因而更适合中小型的非国有经济经营,这些行业并不需要国有经济的过多介入,国有经济控制力也理应相对较低,像饮料制造业的国有经济控制力达到了30.85%,这个数字还是有些偏高,有待进一步调整。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非常迅速。民营经济的逐年快速发展是近年来浙江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国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向前推进,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而在党的十五大中,民营经济被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广义的民营经济可以界定为除国有国营、国有控股和第一产业联产承包农户之外的所有经济成份,包括内资企业中的民有民营(个体、私营)、国有民营、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非国有控股的港澳台和外商合作合资企业以及港澳台、外商独资企业等所构成的经济成份。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国有和国有控股)作为当今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两大组成部分,由于其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导致二者从宏观上看的经济绩效也不尽相同。可以肯定,促进民营企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是我国今后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由于我国金融、财政等方面改革的相对滞后,导致了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资金投人与其产出的不对称,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从而抑制了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以“温台模式”闻名全国、经济民营化水平已走在全国的前列浙江经济也同样存在这一间题,这种资金投人与产出的不对称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瓶颈,重需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一、浙江省资金投入与产出不对称的实证分析

对浙江省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以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较研究表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资金投人与产出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关系。

1、贡献和产出方面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1998年的9年时间里,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的贡献率在逐渐降低(由31.2%降至6.8% );相反,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却从68.8%上升到了93.2%,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这种变化同样反映在表1中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就业人数构成比重上。在浙江省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大幅减少、下岗分流的情况下,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这对浙江省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就业人员的战略转移和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2、资金投入和占有方面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省民营经济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明显低于民营经济在浙江省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从1994年到2000年一直处于63% }-68%之间,而且从1994年以来还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国有经济占投资比重自1994年以来的32.5%逐年稳步上升了37.3% .

近年来,对国有经济的投资持续高涨,而且明显大于对民营经济投人的力度。虽然浙江省国有经济(以国有工业为代表)的产出水平持续下降,而近几年获得的投资却在逐年上升。浙江省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民营经济比重的持续上升和国有经济比重的持续下降,但是浙江民营经济得到资金投入的速度却没有国有经济的快,在19%一1998和1998 ~ 2000年间,增速分别慢于国有经济10.2和13.8个百分点。

3、投入产出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投资效果系数是国有经济的7倍多,浙江民营经济的资金运用效率明显优于国有经济,民营经济更富有活力,投入民营经济的资金,可以产生更高的利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根据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产出的增长取决于投资总额和投资效果系数,用公式表示为G=s"v,其中G称为实际增长率,v= }Y/pK是投资效果系数,反映单位资本投入的产出(或工业增长量)(参见表3)o s二S/Y是储蓄率,反映储蓄(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变形为K=s"}Y/G,表明为使国民经济保持预定的增长速度,则应按照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各自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给予匹配的资金投入,实现资金投人产出的均衡与对称。

近年来,对国有经济的投资持续高涨,而且明显大于对民营经济投人的力度。虽然浙江省国有经济(以国有工业为代表)的产出水平持续下降,而近几年获得的投资却在逐年上升。浙江省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民营经济比重的持续上升和国有经济比重的持续下降,但是浙江民营经济得到资金投入的速度却没有国有经济的快,在19%一1998和1998 ~ 2000年间,增速分别慢于国有经济10.2和13.8个百分点。

3、投入产出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投资效果系数是国有经济的7倍多,浙江民营经济的资金运用效率明显优于国有经济,民营经济更富有活力,投入民营经济的资金,可以产生更高的利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根据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产出的增长取决于投资总额和投资效果系数,用公式表示为G=s"v,其中G称为实际增长率,v= }Y/pK是投资效果系数,反映单位资本投入的产出(或工业增长量)(参见表3)o s二S/Y是储蓄率,反映储蓄(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变形为K=s"}Y/G,表明为使国民经济保持预定的增长速度,则应按照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各自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给予匹配的资金投入,实现资金投人产出的均衡与对称。

4、计量经济分析

在产出增长中除资本要素投人外还应考虑劳动力要素投人,引人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一I}auglas)函数,该函数表明:当技术进步中性时,产出水平只与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人水平有关,即Y = AL0Kp,参数。、日分别是劳动和投人产出弹性。对计量经济模型Y= AI-0K}}e作对数变换.

运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经济数据来分别估算浙江省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投人产出系数。

从结果分析可知,浙江省民营工业企业的资金投人产出系数明显高于国有工业企业,民营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更高。

根据已知的数据,假设1999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0%,则1999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人应该是1563.07亿元,比1998年增长29.7%,从表2可以看出,这比自1994年到1998年间任一年民营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增长率都要高出很多,更何况浙江省的工业总产值在近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将近20%的年均增长率。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浙江省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资金投人产出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对称,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遏制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在整体上影响了浙江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应有的速度和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1、虽然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逐步承认了民营经济的地位,渐次地放松了对民营经济各种限制,但是,在观念上和政策上仍然存在着偏见和各种各样不公平的待遇。浙江省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民营经济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只有进一步转变传统观念,大胆放手,给民营经济一个更加宽松、公平、合理、有效的环境,才能为浙江省民营经济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7)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国企改革,人们再度关注混合经济的概念等有关宏观经济描述量。这是面对国企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大力促进国企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结构调整而提出的创新。同时,对当前政府支出孤军奋占,而民间巨量资金亿岿然不动的尴尬局面也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研究它。

什么叫混合经济?从宏观角度的经济体制而言,它是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众所周知,计划经济管得太多,市场经济存在市场失灵,在此种情况下,混合经济便应运而生了。所谓混合经济,即计划与市场相互协调,法人经济决策与政府经济决策相协调,法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相协调,以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种经济体制形式。从微观经济实体角度而言,混合经济主要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而从企业内部产权关系言,也呈现出共有关系状态(国有、法人所有、私人所有等)。简而言之,混合经济就是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各种经济主体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社会福利极大化的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形式。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基础上,为顺利实现国有经济的体制及机制转换,重大战略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将有步骤地从当前竞争领域中退出来,从而实现国企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进而实现各经济主体各有分工,各司其责,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笔者认为,我国国有经济在现在的基础上,大体可划分三步:第一步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型企业中有控制力。第二步是国有经济成分在各行业将有控制力。第三步国有经济成分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中有控制力。国有经济成分通过上述三步走之后,有序地从当前竞争领域中退出来,完成重大战略结构调整,从而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真正实现国企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进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

笔者之所以认为其发展可能经历三个阶段,由马斯格雷斯的经济增长模型来看,在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早期,GDP的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针对我国国情,在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发展的同时,竞争领域中的各个国企也应尽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及增强责任感,同时也能缓解国企通货紧缩的压力。但同时国有成份在各个国企中均应有控制力,以维持GDP的不断增长,支撑人们的投资信心,从而不断拉动民间投资跟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该模型认为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期,政府支出主要是对其他投资的补充,不再是竞争领域中的投资主角。因而在第二阶段,要求国有成份只在各竞争行业中有控制力,以维持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同时也使得各投资主体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成长壮大,逐渐成为竞争行业中的主角。进而形成国有成分是其他投资主体的有益补充局面,也为国有成份进一步实现战略结构调整打下坚定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公共产品的生产,由经济发展初期追求效率目标,逐步转向追求社会公平,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这时的GDP增长主要靠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拉动。因此,我国混合经济体制下,第三阶段要求国有成份在事关国计民生的竞争行业及公共产品领域中有所作为,彻底完成战略结构调整任务,实现机制与体制的转换,从而形成充满新的活力,有勃勃生机的经济新局面。

此外,据不平衡增长理论及梯度增长理论,我国混合经济的发展大致也应该是三步走。该理论认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增长也是不平衡的,在地域上其分布可能呈现出不同经济增长梯度,在行业领域中也呈现不同经济增长梯度。我国由历史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现也呈现出东中西三个经济发展梯度。针对上述国情,中西部当前应进一步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东部较发达的地区,应加快国有法人股的上市试点等,可以推动各行各业中关联效应强的企业,率先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可以选择辐射能力强的经济梯度地区率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然后由东向西,逐渐推进,完成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以点带线,通过关联企业的链式反应,实现国有成份在各竞争行业中的控制力。然后由线及面,由行业及于国民经济总体,实现国民经济在竞争领域中的有序退出,真正实现国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完成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实现现有体制向混合经济体制的转化,从而形成各投资主体相互分工、相互协作的局面,最终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及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企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发展后,当前,由于各区域、各行业的发展不平衡格局内在要求必须进行增长体制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怎样进一步推进,根据成熟经济体发展的增长模型与梯度增长理论等分析,我国国企结构调整需分三阶段推进。

参考文献

篇(8)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与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其许多功能和作用是非国有经济所无法取代的。第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领域,如邮电、铁路、港口、供水、供电部门等,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大都由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经营,以满足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在这里,国有经济承担着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并为其它经济部门和企业取得效率与收益创造条件的职能。第二,国民经济的一些基础工业部门如重要资源和能源的开发生产等,由于投资规模大、收益回收周期长,同时,由于这些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许多也是由国家投资、由国有企业经营的。国有经济发挥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创造经济增长和市场正常运行基础的功能。第三,在其他的许多经济领域,国有经济承担着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以促进本国市场经济的开放和走向国际市场的职能,承担着创建新兴工业和产业、进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职能,承担着一定的经济调节的职能。同时,在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开发和援助落后地区、接管某些发生危机或破产的重要民间企业以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国有经济的这些功能,弥补了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一定领域、一定方面的失效,保障了市场的正常运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表明了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性。国有经济履行这些职能并有效发挥作用,都是以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来体现的,这就使国有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定经济形式成为市场主体具备了基础性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的可能性也日益突现。就国有经济而论,国家拥有所有权并不排斥国家所有权与国有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也不排斥对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等都集中于国家的产权结构重新安排。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本身具有权利行使性的特征,即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总是在国家或政府的授权下由一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进行的,这就为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的信用化对市场主体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国有经济在资本国家所有的基础上,通过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企业法人,国有企业也就有可能成为有活力、有生机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创造和提供了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客体的资产已经价值化、货币化和信用化,这就使国有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委托—关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多样化、有效化获得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为在国有经济中调整、改革和重构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市场客体条件。同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存在与完善,有助于克服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下国家作为所有者同国有企业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竞争的经理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有助于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而竞争的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也可能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得以基本反映。这些,提供了在国有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其有效运行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从而使国有企业建立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成为现实,促进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与生机。

  二、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

认识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讲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要求。有的人对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持怀疑态度,就是以国有经济的国家所有必然造成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低效率为论据的。因此,考察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不能不涉及资产所有状况与企业效率高低的关系问题。

在国有经济中,资产所有权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而属于全体公民作为一个整体(由国家来代表)所有。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个人能以其个人身份和名义对国有资产提出剩余索取权要求,国有经济的收益归全民作为一个整体所享有。由国有经济的资产所有属性所决定,其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的效率高低、盈利或亏损,并不对构成国有资产最终所有者整体的个体产生直接的利益影响,因为每一个公民个体因国有企业的盈利所获致的利益和因国有企业的亏损而承担的损失是极其间接和微乎其微的。因此,作为国有经济最终所有者整体构成部分的公民个体,缺乏直接地主动监督国有经济提高效率的激励。而作为国有经济所有权直接代表的政府,一般而论应该是有这种激励的,因为国有经济运营效益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扩张和社会福利的提高,这对于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应该有足够的激励效应。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许多国有企业本身就承担着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职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作为所有者正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要求这些国有企业去实现所承担的社会目标,其间有时不得不把利润目标、效率目标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国家或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主体的职能,但这是在一个相当大范围中通过若干层次建立和形成一定委托关系,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的,其间可能产生比较高的运营成本,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手段,同时可能逐层弱化国有经济的所有权约束,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效率降低。因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一方面是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不符合社会需要或市场需求的低效或无效的产出,很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是低效率的,同时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无效配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经济运营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是和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有关的。那么,是否资产国家所有就必然造成经济的低效率,或者说国有经济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就必然地、绝对地是由资产国家所有造成的?对此还应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有些人认为,公有、国家所有必然造成企业的低效率,而私有制必然带来私有企业的高效率。然而,大量的研究分析说明,私人所有权并不必然、绝对地产生私有企业的高效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统一于私有者一身的方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企业中已不复存在。一方面,现代公司所使用的先进而又极端专业化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使得往往只具备普通知识的股东即一个一个的私人所有者,即使有着强烈的谋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也很难对经理人员的经营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现代公司的巨大规模又使股权异常分散,单个或数个股东缺乏足够的财力通过持股的数量来控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因此,在私人业主制中能发挥其作用的私人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公司制企业中很难、甚至不大可能发挥出来,从而难以成为决定这些企业效率的唯一的因素。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私有公司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就一定比国有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基于所有权的原因而更加关心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效率。私有制的运行实践也表明,市场经济中大量的私有企业的破产,既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制性作用,也是由于这些私有企业的低效率,资产的私有并没有绝对、必然地保证私有企业的高效率。

显然,市场经济中一定经济形式的企业效率的高低并非绝对的、唯一的和所有权关系相联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效率高低和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就产权制度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而言,并不仅仅只是对所有权发生影响。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构成的权能结构以及在不同权能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关系,还有协调权能结构和权能主体之间关系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对企业的效率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设定其它条件不变,在同一所有权的前提下,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采取不同的权能结构、在不同的权能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制衡关系以及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经营效率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从所有权关系考察国有经济的效率,还应该看到在所有权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对产权制度其他方面的调整、改革也会影响到国有经济的效率。

2.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效率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充分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非国有经济,在委托——关系下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状况时,如果缺乏竞争的市场条件,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者或人侵犯所有者或委托人权益、预算约束软化从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在竞争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可以利用市场这个间接治理方式以及内生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对经营者或人的有效监督,从而使企业经营具有效率。

3.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效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治理结构。就公司制企业而言,无论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可能回避委托——问题,都要分层次地把资产经营权委托出去,都有成本问题,关键在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在于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后,所取得的所有者收益的水平高低。多层次委托关系导致高成本、弱监督激励的问题,对于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在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的框架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人和人的责权利是明确的,相互之间存在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在国有经济中,只要建立和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结构,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通过诸如任命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或经理人员及监督考核企业经营绩效等方式手段,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就可能履行国有经济所有者代表的职能,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还必须特别指出,企业的产品或产品结构、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对某一经营事项所作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以及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状况等等,都对企业效率产生着影响,而且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国有经济的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着使国有企业产生低效率的可能性,但资产国家所有并非是低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或绝对唯一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同样具有产生高效率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只要建立适当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明晰,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加之充分而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国有经济同样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就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而言,并不否定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

  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矛盾

说明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也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不绝对地是低效率,并不意味着就否定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国有经济也存在着矛盾的方面,对此应该区分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布局性矛盾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的存在并发挥一定的功能,但国有经济的数量与分布显然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越过这一区间,就会发生所谓布局性矛盾,即国有经济数量过多、分布过泛所产生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国有企业数量过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分布过泛,国有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和产品老化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造成许多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也隐含着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布局性矛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

  2.体制性矛盾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在改革开放前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连,旧体制对国有经济的影响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有的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明晰的产权关系,有的国有企业仍然预算约束软化、难以自负盈亏、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许多国有企业还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机构庞大、人员冗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这就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产生的国有经济的体制性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3.管理性矛盾

即由于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而形成的矛盾。管理水平低下表现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比如,忽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生产经营不从市场需求、市场变化出发,决策随意而出现重大失误;规章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中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考核监督检查;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存在漏洞,导致经营成本提高、资金运用低效、产品质量下降;忽视现代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运用,在管理上墨守陈规,不思创新,等等。管理水平低下必然降低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使国有经济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遇到困难。但是,必须指出,这种矛盾并不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特有的,非国有经济、非国有企业也存在着这种矛盾。因此,这种矛盾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所有企业都存在这种矛盾。对国有经济而言,解决这种矛盾,主要是要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

  4.机制性矛盾

即国有经济所特有的运营机制所产生的矛盾。国有经济在运营机制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由于国家是所有者,国有经济无论采取何种制度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其运营都要与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发生联系,因而如何提高国家或政府的效率、合理确定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国有经济在运营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二是国有经济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属于国家,任何个人、组织或团体都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直接拥有,因而如何提高国有经济运营效果与相关主体的利益关切度就成为国有经济运营机制的一个关键。国有经济的这些特点,要求在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在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部门机构以及国有企业中,建立既适合国有经济有效运营、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资产运营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但是,在国有经济的运营实践中,这种机制往往是待完善的,从而产生出矛盾。在市场经济中,对所有的经济类型、所有企业而言,这种矛盾一般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所特有的;对所有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而言,这种矛盾则具有普遍性。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是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通过探索和创新,建立与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

  5.功能性矛盾

即由国有经济本身所特有的功能所产生的矛盾。国有经济的特有功能决定了一些国有企业不能以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生产经营目标,生产经营往往要服从于有关的社会目标和政策目标,经营行为也往往要符合一定的公益准则。从一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看,偏离利润目标往往与市场机制发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存在于承担国有经济特殊功能的国有企业,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特殊的政策,达到国有企业的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四、确立和保障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篇(9)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要求“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同时要求“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我国开展结构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

1、当前国有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经济总量大、涉及行业多、地域分布广,构成了中国现代经济的主体,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是国有经济行业分布过广。目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全部20个门类中都有分布,在国民经济行业95个大类中也基本都有分布。中央三级以上子企业在国民经济20个门类中都有分布,在国民经济95个大类中涉及86个行业。二是国有企业户数尤其是小企业户数过多,仍占全国国有企业总户数的近50%。从赢利能力看,小型国有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总资产报酬率相差8倍多。三是国有经济布局条块分割现象突出。在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国有资本根据管理权限在部门、地区间进行分布,根据主管单位管辖范围开展生产经营,导致国有资本形成以主管单位行业管辖范围为纵向、以区域管辖范围为横向的条块分割状态。

(2)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不健全。一是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多以政府为主导。由于政府需要考虑调整对当地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从而造成了落后未必被淘汰、先进未必被扶持的问题,市场机制没有发挥主要作用。二是国有企业退出机制仍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破产带来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解决,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对国有经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三是推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手段不完善。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尚处于探索阶段,来源主要是从税后利润中收取的一小部分收益,尚未真正开展资本经营,规模较小、渠道单一、收取比例不够灵活,尚不具备对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进行预算调整控制的能力。

(3)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方政府长期追求工业自成体系,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生产的现象十分严重,最终导致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尽管东、中、西部的资源和经济技术环境存在很大差别,但在工业产品结构中相似程度却很高,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从初级产品到机电产品,再到支柱产业,目前雷同现象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国有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投入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5)国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国有经济布局过宽、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多元化经营、投资管理不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国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企业涉足领域过多,业务范围过宽,主业不突出,业务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企业在非主业领域投资和跨行业收购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企业业务趋同、交叉重叠,在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同一区域存在多家业务和经济规模相同或相近的国有企业,由此引起重复建设、同行业过度竞争的现象十分普遍。

2、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原则

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系到国民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的全局,是―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来说,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的原则。重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进一步战略性调整,要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坚持结构调整与培育国际竞争力相结合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我国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为此,在调整中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国有企业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借助外国的资本、资源、技术和人才等,培育―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

(3)坚持政府分类指导的原则。国有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调整首先应当对国有企业及其资产进行正确分类,明确区分哪些企业是以增值为目的的,哪些是需要以市场进入为主的,哪些是可以退出的。这样,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地进行。

(4)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市场经济中,企业重组是在不同的企业主体间进行的,应该使企业成为资产重组的动力源和操作者。企业可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利润吸引力和生存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自主、合理地选择是否重组、重组对象、重组方式和重组规模,积极进行相应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

(5)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3、中央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设想

深入推进中央企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中央企业的具体情况,发挥优势,分类推进,把调整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国有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推进、竞争力提高、企业主业突出等问题。通过重组培育―批主业突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中央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1)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之间的重组力度。目前中央企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中的企业,包括军工、石油石化、电力、通信、煤炭、航空及水运等七大行业的中央企业,这类企业占中央企业总数的20%左右,在中央企业资产和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均占70%左右。第二类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中的一些骨干企业,主要指建筑、汽车、电子、重大

装备、冶金、科研等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的中央企业,以及其他行业中已具备相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约占中央企业总数的50%左右。第三类是规模较小、不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发展前景,扭亏无望、管理混乱或资源枯竭型企业,约占中央企业总数的30%。前两类企业大约有80-100家。因此,国资委确定的目枥;黾力争到2010年将中央企业整合到80――100家。

(2)抓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从某种意义上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不同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现阶段,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竞争优势,但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国民经济结构以及科技和工业基础等原因,目前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历史使命,只能落在国有经济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肩上。

(3)推进内部产业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重组整合,在集团层面保留80-100家企业只是对中央企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目标。目前,中央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些企业存在大量非主业资产,涉及领域过多。业务范围过宽,主业不突出;一些企业子企业户数过多,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过于分散,甚至存在内部竞争;一些企业管理链条过长,甚至一些重要子企业如上市公司在5级以下,集团的控制力不断衰减,严重影响了运行效率,影响国有资产安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加强中央企业的内部产业整合、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上来。

二、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点思考

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国有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我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推动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从1978年到2007年,近3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支撑这3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除了解放生产力之外,主要是物质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从总体上说,这种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靠粗放型增长方式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的瓶颈制约,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要实现国民经济未来30-60年的持续增长,长期依赖投资带动增长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因此,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突破资源瓶颈、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2、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008年,我国GDP达到4.4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这其中制造业贡献突出。同年,美国GDP总量为14.3万亿美元,人均4.7万美元。我国经济总量要达到美国水平,我国的工业需要创造大约4.3万亿美元的GDP;人均要达到美国水平,需要创造大约40万亿美元的GDP。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相关领域市场上已经占据了较高市场份额,继续依靠低附加值大量出口拉动增长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改变经济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价值链顶端,才能完成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这一目标。尤其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我国实现工业强国的关键。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动力

目前,我国依靠自主创新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贸易限制的航空航天、核工业、基础电子等涉及国家军事安全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领域。在其他领域,―是我国i~ll,生产面临的资源“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价格不断上涨,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在逐步减弱,使企业不得不加速技术进步,推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更加突出。企业利润空间已被压缩到最低,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赢利空间。三是我国宏观经济经过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经济规模、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对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了微观基础。

4、推进全球化经营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国以加工出口为目的的经济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大量重复建设导致相当―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在为全球提供廉价商品的同时,我国每年消耗的资源量非常巨大,不得不大量进口。资源需求量大:、产能过剩、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状,造成众多企业在出口产品和进口原材料两个环节展开激烈竞争,不得不压价出售、高价采购,形成“买什么什么涨,卖什么什么降”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对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在全球配置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为过剩产能寻找市场,保障经济安全。

5、推动股份制改革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还将长期存在。对国有经济进行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在保持,必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绝对控股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和股票上市,一方面可以吸引各种经济资源共同参与国有经济发展,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企业按照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接受有关监管机构、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监督,形成企业运行的制衡机制,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以市场为手段配置资源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式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运行机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看,不论是企业重组、改制上市,还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实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都必然涉及产权的流转和交易成本的确定。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平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国有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领域流动和集中,可以为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勋口高效、经济的渠道。

7、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在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发挥关键作用

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指导。但结构调整是―个渐进过程,一方面需要有渐进发展的过程,不能产业发展“一哄而上”、产业调整“一哄而散”;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政府直接组织或行政命令方式。政府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制定必要的产业规划、产业扶持政策,尊重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加以必要的督促和协调,避免“一刀切”,防止从―个极端走向另―个极端。只有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宏观调控这支“看得见的手”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瞎康发展,引导国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8、不断提高工业技术标准是促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手

篇(10)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的含义、特点及作用如下表:

国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它由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等形式组成,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与国有经济不同,个体经济: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等特点。基本上无剥削。个体经济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二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中,生产者既是直接的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是一种不带有剥削关系的私有经济。

私营经济 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存在剥削性质。我国对私营经济的方针是鼓励发展、积极引导,加强监督和管理。

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学习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三资企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加以控制和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

例1. 在我国要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①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③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④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企业

分析:本题考查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品等环境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故①②④正确;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只是起主导作用,故③错误。

答案:B

例2.2012年1月11日全国工商联在京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9月,我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近25万亿,同比增长38.6%,我国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这说明( )

A. 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私营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篇(11)

当代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建国初、改革开放初期等的调整有所不同,现在经济基础已经具备,调整开始转向公平性的市场导向,在市场的调解下,参与更多的国际范围的公平竞争;在调整升级中,注重技术结构的提升,技术实力往往是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面对着经济结构调整形势的变化,需要我们对调整战略进行细致分析,具体如下: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成了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首要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继续调整三产业间的结构关系

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稳步推进第三产业,这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也是“十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目标。目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不是很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还有明显的偏差。所以必须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三产业之间的比例,提高三次产业水平,改善三次产业内在联系。

第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产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提高和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工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学技术改造现有落后工业的各个产业,促进工业产业的技术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巩固和发展传统工业的比较优势,增强传统工业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引进世界先进的制造技术,充分利用我国的科技资源和人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等技术产业;通过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以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等市场为导向的机制方式,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产品开发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压缩和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实施新的地区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地区经济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区经济布局,是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要求。

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速度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调整我国地区经济结构不平衡的最重要的战略举措,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发展

西部大开发,从整体上来看,也是中部地区大发展的机遇,西部大开发需要与中部大发展一体考虑。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域优势,共同发展。要以重要水陆交通干线地区为重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建设区域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

度,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模范作用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今后应继续保持自身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继续走在改革前列,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组合,带动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高效化。

三、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当代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分割的政策的影响,造成我国城镇化严重滞后,这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诸多矛盾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已渐渐成熟,因此,要抓住改革机遇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改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我国,城镇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国民经济等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