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茶道的理解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078-02
我国的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为现场浇筑,道床板与底座宽度设计合理,适用范围较广。双块式无砟轨道的基础为水硬性混凝土支撑层,它采用双块式轨枕,每组轨枕块下依靠两个钢筋桁架支撑,先现场浇筑混凝土支撑层,待轨枕块精确定位后再浇筑混凝土轨道板,轨枕上安有高弹性胶垫,并与轨道板整体相连。
我国无缝线路的发展经历了普通无缝线路、区间超长无缝线路和跨区间无缝线路三个阶段。无缝道岔则是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关键技术。从1996年第一代无缝道岔开始,我国的无缝道岔设计理论就已经建立,为以后无缝道岔的改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我国的12号可动心轨无缝道岔,在尖轨、心轨断面和线形上逐渐得到优化,并最终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道岔结构。
在无缝道岔中,为限制尖轨尖端的伸缩位移,在尖轨跟部的基本轨和尖轨轨腰上安置数个限位器,将道岔里侧钢轨的温度力传递给外侧基本轨,限位器的活动间隙为士7mm。可动心轨道岔采用长翼轨结构,长短心轨末端与翼轨间采用双孔间隔铁与高强度螺栓联接,区间温度力能通过间隔铁传递给翼轨,并继续向道岔连接钢轨传递,使心轨的位移得到有效控制。
1计算模型
本文应用ANSYS有限元通用软件建模,以我国12号单开道岔为例进行分析,直侧股均焊接,线路无爬行。为使模型功能强、精度高,同时又不使道岔模型过于复杂,把钢轨作为梁单元处理;扣件、限位器和间隔铁均采用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由于扣件横向刚度很大,只考虑道岔的纵向运动;论文只研究钢轨以下的轨道结构的整体刚度,因此只用一实体模型简化轨道下部结构,通过对模型的弹性模量的变化来反映下部结构整体刚度的变化。此模型中,钢轨、扣件和下部结构之间通过节点位移纵向耦合连接;限位器、间隔铁和钢轨之间通过节点位移耦合相连;钢轨和下部结构两端用刚度较大的线性弹簧固定。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道岔模型
2计算参数的选取
本文以60kg/m钢轨12号可动心轨无缝道岔为例进行计算,模型采用弹条 型扣件,由于扣件扭矩不大,所以不考虑扣件扭矩的影响,扣件非线性纵向阻力采用常阻力12.5kN;限位器和间隔铁均采用一组弹簧来模拟,它们的纵向阻力采用实测数据(如下表1和2),限位器子母块间隙为7mm;取铺设时道岔与区间线路锁定轨温一致,最大轨温变化幅度 t为50C;钢轨截面A为77.45cm2,弹性模量E为2.1011N/m2,线膨胀系数 为11.80-6/C;扣件间距取为0.6m;道岔导曲线半径为350.7175m。
模型不考虑下部结构温度力的作用,只考虑下部结构的刚度对无缝道岔纵向力的影响。
表1限位器子母块位移测试值
表2间隔铁联接钢轨位移测试值
4计算工况
本文在轨温变化幅度50C的条件下,分别计算下部实体模型的弹性模量E为1010N/m2、5010N/m2、10010N/m2、50010N/m2、100010N/m2和200010N/m2时道岔尖轨尖端的最大位移量、基本轨的最大附加温度力、限位器和间隔铁的受力大小。
5计算结果
在上述工况下,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如下表3
表 3不同工况下模型计算结果
6结论
通过上述的计算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无砟轨道结构中,下部结构的刚度对尖轨尖端位移影响不大,随着刚度增加略有减小。
(2)无砟轨道结构中,下部结构的刚度在1010N/m2~5010N/m2之间变化时,对基本轨的附加力影响较大,基本轨的最大附加力随下部刚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当刚度大于5010N/m2时,基本轨附加力受下部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小,随刚度增加略有下降量。
(3)下部结构刚度在1010N/m2~5010N/m2之间变化时,限位器和间隔铁的受力大小受下部结构刚度影响较大,随下部刚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刚度大于5010N/m2时,限位器和间隔铁的受力大小受下部结构刚度影响较小,随刚度增加略有增加。
7 结束语
由以上结论可知,无砟轨道上无缝道岔的下部结构刚度在1010N/m2~5010N/m2之间变化时,对无缝道岔的受力影响较大,下部结构的刚度增加会减小基本轨所受的附加温度力,但是会增大限位器及间隔铁的受力,对辙跟和心轨跟端结构受力不利。因此,无砟轨道上无缝道岔的下部结构整体刚度应综合考虑基本轨和限位器、间隔铁的受力条件,在1010N/m2~5010N/m2范围内合理取值。
参考文献:
1、行业间不合理的利润水平。由于国家某些行业政策制约了行业的市场介人程度,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市场自由转移,平均利润率规律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由此造成行业间利润水平相去甚远,导致职工收人非正常的悬殊。特别是一些行业的垄断性经营,使他们获取高额利润,如邮电、金融、保险、电力、铁路等部门,由于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权,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和风险,因而极易获得较高的利润,这些行业职工的收人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与此相反,那些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承担着自负盈亏风险的行业,其职工收人则缺乏保障。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背负着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沉重包袱,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其职工的基本工资收人都难以保障。这样,行业的不同就导致了职工收入的差距。
2、非法收入面广量大,迅速膨胀。这是个人收人差距悬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转轨时期,法规不完备,疏漏增加,造成许多经济活动缺乏应有的管理和控制,既给一些人利用市场缺陷提供了意外暴富的机会,又给不法分子牟取非法收人提供了机会。其表现是:(1)非法经营。某些企业经营者和不法分子违法经营,从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诈哄骗到投机取巧、欺行霸市、走私贩私,利用各种非正当手段牟取暴利,赚取高额的非法利润。(2)偷税漏税。一些企业、单位偷漏税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个体户、私营企业和名星大款的税偷漏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严重损害国家利益。(3)国有资产、资源严重流失,而且主要被少数人侵吞。一些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无偿占有、使用国有资产资金,从事各类经营活动,或开发利用国有资源,获取高额收人,其中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流入个人手中。(4)少数国家干部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大搞权钱交易,以此获取巨额收入,无形中也拉大了社会成员间的收人差距。
3、职工工资及工资外收入的提高缺乏内部制约机制。首先,国有企业尚未形成工资增长的内部制约机制,对企业发放的工资外收人也无控制办法。目前,靠工效挂钩、弹性工资制等外在约束力,不能有效调节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和收人的增长,因而出现职工工资和工资外收人双失控现象。其次,一些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分配秩序不规范。预算外资金及“三乱”的大量存在,使某些单位可以巧立名目,滥发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工资外收入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造成个人收入膨胀。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分配秩序,加剧了社会成员之间收人分配上的差距。
4,税收等调控手段未能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对于合法的过高收人,税收手段一直不能很好地予以调节,1994年实行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以后,在征管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个人所得底数不清;对工资、薪金以外的收人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严重;税务部门征管力度不够,手段落后;对偷税抗税现象查处困难,打击不力等等。
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不合理因素可归纳如下:(1)农业投人较少。近些年.国家基建投资不断增加,而农业基建投资增量很小。由于农业投人少.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一生产无法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影响农民收人的增长。(2)工农业产品的比价不合理,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上涨,“剪刀差”越来越大,制约了农民收人的增长。(3)农村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制订了一系列加强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但许多没有落到实处。“三乱”泛滥成灾,屡禁不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6、政策性因素影响到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对地区收入差距的调控力度也不够。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除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等客观因素影响外,政策性因素也产生了很大作用。东部地区由于率先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较早地建立了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各项倾斜和优惠政策不但使其形成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吸引了大量资金、物资、技术和人才。结果是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开放城市、特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个人收人差距也相应扩大了。虽然近年来国家为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由于国家能用于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的财力有限,因而仍然制约着地区差距问题的解决。
二、消除不合理因素,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个人收人差距的扩大,除去必然性的一面,非必然性的、不合理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对此,国家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各个方面对个人收人分配加以规范、调节和引导,使个人收人差距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从而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育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
1、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消除不合理收入,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具体包括:
(1)加快经济活动市场化、规范化进程,使各种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进人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功能来配置,改变因资源无偿占有造成的机会不均状况。要加强租借、使用国有资源和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接受市场的选择,改变因“垄断”或“吃补贴”造成的机会不均状况。对于那些享有垄断性经营条件、依靠某些特殊经济因素而富起来的部门和企业,可通过征收特别税费,加强财政监督等手段将其超额利润收归国有,有效制止这些部门和企业的收人膨胀。
(3)增加对农业的投人,理顺工农业产品价格,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这对提高农民收人,缩小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是非常重要的、
2、加强法制建设.取缔非法收入。要加快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
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打击非法牟利行为。第一,要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人的申报制、个人收人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名制,提高个人收入透明度,保护合法收人,减少隐性收入。对个人收人来源实施有效的法律监督和约束,最大限度地防止个人通过非法途径获得收人。第二,要加强对各类市场的管理,取缔各种非法经营活动,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走私贩私、牟取暴利的犯罪分子。第三,要建立强有力的权力监督机制,建立公务员财产申报和检查制度,反腐倡廉,杜绝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社会丑恶现象。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各项财政政策和制度,加强治理,堵塞漏洞。从当前存在的问题人手,加强整治应包括:
(1)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强化企业收人分配的自我约束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职工收人增长失控间题,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近期内,应加强国家对企业收人分配的宏观调控,将计税工资与工效挂钩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并推广计称工资管理办法,强化企业经营者对所有者的责任,使职工收人增长趋于合理化。
(2)严格确定预算外资金的范围,加强管理。预算外资金的存在是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个人收人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对地方、部门、单位的预算外资金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与归并,纳人预算内统一管理。一二是要严格收费权限,加强收费票据管理,减少财政拨款,规范资金的使用方向,确保预算外资金不以各种形式流人个人手中。
4、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收入
调节体系是政府调控社会分配的关键。政府在分配领域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税收、社会保障、政府转移支付等方面。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during pregnancy on cesarean section rate of only-daughter parturi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rate of Natural childbirth. Methods 156 only-daughter parturient from October 2015 to January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were generated by SPSS20.0. All the only-daughter parturient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78) and the control group (n=78).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not received systematic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during pregnancy, and patie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during pregnancy.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were assessed for comparing of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all the only-daughter parturient. The mode of childbirth and cesarean section rate without medical indic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nxiety degre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igh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childbirth,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5.758, P
[Key words] Only-daughter parturie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regnancy; Cesarean section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称,当前我国剖宫产率为46.5%,剖宫产率为全球第一,其中25%根本没必要剖宫产。因社会因素剖宫产独生女居首位,并推高了剖宫产率[1]。虽然分娩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2],尤其是对于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则是一件重大的、难以承受的应激事件 [3]。有调查显示,按研究者最保守的估计,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执行30多年来,诞生了1.5亿独生子女,近年来已陆续进入婚孕高峰期。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再次生育要求的妇女日益增多,医务人员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娩挑战。产前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况,增加产妇对自然分娩过程的认知及信心,提高自然阴道分娩率,维护母子健康 [4]。目前我省仍缺乏针对孕期接受分娩心理辅导对独生女孕妇剖宫产率方面影响的公开研究报导。本研究观察孕期接受分娩心理辅导对独生女孕妇剖宫产率的影响,以期能为临床提供指导,以期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产检、分娩的156例独生女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预产期在2015年10月~2017年1月,采用SPSS20.0生成随机数字表,?⒃懈舅婊?分为观察组组(n=78例)和对照组(n=78例),观察组年龄20~35岁,平均(27.0±2.8)岁,孕周18~23周,平均(20.4±1.3)周,对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26.8±3.0)岁,孕周18~24周,平均(20.5±1.5)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均为初产妇;(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够较好表达自己感受;(3)无精神病史及人格障碍;(4)单胎头位妊娠,孕前无躯体疾病、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等高危妊娠因素存在;(5)在我院住院分娩,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并接受随访;(6)入院产检时均无焦虑或抑郁;(7)患者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1)经产妇;(2)存在心脏、肝脏、肾脏病史或其他重大疾病病史;(3)妊娠合并其他疾病。
1.3 方法
先由产科门诊护士按设定的方案,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行设计的影响孕妇选择自然分娩因素调查表对两组独生女孕妇进行测查,收集并了解独生女孕妇对自然分娩的心态、压力,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对照组未在孕期接受系统的心理辅导,进行常规孕期保健教育及常规产检,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接受分娩心理辅导,门诊护士按计划组织该组孕妇在孕期每月第3个周六上午10点回本院母婴俱乐部接受分娩心理辅导课程,该课程是根据之前测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对孕妇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疼痛、出血、难产、胎儿性别、胎儿畸形、生命危险)进行心理辅导,包括分娩相关知识及自然分娩好处、科学育儿知识、产后可能出现负性情绪及其影响因素、如何识别产后焦虑症和抑郁症及应对方法、指导放松训练方法,集体讨论对自然分娩的看法、疑虑,释放存在的心理负担,解除不必要的顾虑,正确对待“妊娠”问题,使其认识到这种变化是她们特有的“美”,应感到自豪和骄傲,示教减痛的方法及分娩过程的应对技巧训练,坚定自然分娩的信心;期间接受电话咨询辅导。
1.4 观察指标
所有产妇在分娩前均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5]评定,各有20个项目,标准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分娩前焦虑程度比较
观察组分娩前焦虑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孕妇分娩前焦虑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758,P
2.2 两组孕妇分娩前抑郁程度比较
观察组分娩前抑郁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孕妇分娩前抑郁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555,P
2.3 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产妇剖宫率、无医学指征时强烈要求剖宫产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226、9.028,P
3 讨论
我国剖宫产率为全球第一,其中25%根本没必要剖宫产。因社会因素剖宫产独生女居首位,并推高了剖宫产率。虽然分娩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尤其是对于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则是一件重大的、难以承受的应激事件,心理应激会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导致子宫收缩力减弱,引起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增加难产发生率,增加剖宫产的几率。临床上常见的精神心理因素引发的难产有以下几种:(1)亲属好友中有难产史的产妇易于难产;(2)对分娩疼痛缺乏耐受的产妇;(3)产前存在过度焦虑、恐惧和忧郁等产妇;(4)医源性不良心理暗示可致难产;(5)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产前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况,提高自然阴道分娩率,降低难产发生率,维护母子健康[6-7]。因此,有必要对孕期接受分娩心理辅导对独生女孕妇剖宫产率方面影响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依据,以期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住院日期,节约资源,减轻产妇痛苦,降低产科风险,提高产科质量,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国内诸多学者研究表明,独生女孕妇产前接受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况,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阴道分娩率,维护母子健康[8-10]。
急性左心衰竭是医院急诊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1],其具有发病急促、发展变化快、病情严重等特点。一旦这种疾病发生,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这样才能缓解患者病情,挽救患者生命。由于这种疾病多发于高龄人群,其自身免疫功能较弱,抵抗力较差,易引发呼吸道感染,从而加重病情,最终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呼吸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4例(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50~72岁,平均(62.1±6.4)岁。纳入标准:①伴有咳嗽、咯痰等症状;②双肺闻及干湿音,呼吸音减弱等体征;③体温升高≥37.5℃;④X胸片检查显示炎性变化。排除标准:均无肺部感染史、无合并其它内科疾病,同时排除发作次数多、依从性差、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首先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室内通风,提高环境质量,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等;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电图情况;心功能较差者需调整,增加肺活量;静脉输液需控制速度,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合理控制日常饮食,保证患者排泄通畅。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呼吸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在患者病情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适量机体活动,加强生活自理方面的锻炼,减少卧床时间;②对于卧床休息患者,护理人员要定时辅助患者进行翻身、按摩等训练,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减少感染率;③由于大多数患者伴有咳嗽、咯痰等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处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要采取鼻导管吸氧,提高患者呼吸效率和质量;④对于病情严重者,应给予患者呼吸面罩,持续加压给氧,增加肺泡压力,加强气体交换,减少组织液渗透。护理治疗期间,需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进行分析,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感染情况比较 经不同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后,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体温(≥37.5℃)、白细胞(≥10×109/L例次)、X胸片、细菌培养及感染发生率(见表1)。
从表1可知,观察组感染率为43.75%,对照组感染率为81.25%,两组患者体温、白细胞、X胸片、细菌培养几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调查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别调查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见表2)。
从表2可知,观察组舒适度93.75%,满意度96.8%,明显优于对照组舒适度56.25%和满意度8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属于一种危重症,是急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较弱,抵抗力差的情况下,经常会因多种因素而引发不同类型的并发症,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因此,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呼吸护理,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患者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较易出现的一种并发症。由于患者发病时机体力功能较弱且肺功能差,心脏疾病易引起各种问题,易引发左心衰竭;同时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合并症的治疗和护理,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避免发生感染。
本文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呼吸护理干预,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适量锻炼,提高免疫力,同时还对患者进行卧床休息指导,定时翻身、按摩,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减少细菌滋生感染。
综上所述,对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要避免其发生呼吸道感染,应在日常护理中加强呼吸护理,从根本上减少病菌对呼吸道的侵入,加强预防控制措施,从而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国是否有“茶道”?
喝茶是平常事
@半方苔:在下的理解是:何苦强加“道”?它只是一种自我愉悦的茶生活文化罢了。雅士以雅的方法饮,吟诗赋对;老百姓大缸一口,生津止渴。强加“道”,它就离日常越远。
@北京老壶:我们很难知道“道”是什么,但我们一定知道“道”不是什么。
@苏绍忠:这个倒很搞,老头老奶拿出陶土茶罐,抓上一把茶叶,在不拘什么炉子上烤烤,用开水一冲,喝将下去,这下里巴人的茶生活,咋个守护?
@广西马大勇:其实,燃香、插花、书法、篆刻、围棋……都早已与道融合,不用强加“道”字。当然,中国茶事、插花等目前确实需要认真学习,追求细节,继续进步,但不是照搬。
@christylv:对茶人这说法感到好笑。茶于客人来说是雅致生活,对商人来说就是利益……什么茶人,什么守护,真不必要,吃饱穿暖了自会追求享受精神生活。
@娜娜与茶:茶生活居然变成需要守护的行为!说的直指我心啊。这次通过三联周刊的活动深有体会,甚至有种胎死腹中的感觉。
@蒲团蟹工船:茶,说大了是文化,说小了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它只是一件载体。所谓茶道,是通过饮茶的方式来感悟人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渴了想喝杯茶而已。唉,可惜了这哥哥这般贵族情结,一江春水付之东流,没有个石崇来和他PK啊。
@海峡茶道:茶是中国人的“开门七事”之一,本来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必需品,喝茶解渴提神祛病就和饥来吃饭困来眠一样平常。当然,茶在被中国人发现利用的漫长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文化,并融入了饮者的审美、思考与感悟,有人称其为“道”。但是,若要强说“道”或强加个“道”字,也许就会背离饮茶的本质。
“道”不可说
@北京老壶:真的不好说清“道”究竟是什么,但“道”肯定不是外在的,即使这外在有美学系统这样大的学问也不会是道!
@问道中国茶_邵长泉:茶只是载体。但是既悟得“本来无一物”,又何须再执着于过程呢?执着有,执着空,都是执着,唯有空有不二才是得道,故如《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茶道只是近道,而非得道。
@智广2640974615:慧能是站在神秀的渐修基础上提出顿悟,如果没有渐修就没有顿悟的辉煌。中国茶道也好,日本茶道也罢,都脱离不了茶这个东西。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问道中国茶_邵长泉:窃以为:茶道乃人与茶的交互之道,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茶道。日本茶道是日本人与茶交互不顺畅而产生的一种无奈的程序而已。对形而下的要求愈过就离道愈远。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日本茶道一边说“本来无一物”,一边又执着干形而下之程式、器物,本身就是悼论。
@海峡茶道: “道”在中国语境里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诸子百家皆有言及“道”字。于是,人们对“茶道”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关于中日“茶道”的种种争论更是从未停止过。但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其最终形成与发展是植根于日本自身的文化土壤,“道”自然也是在日本语境下。此“道”非彼“道”。茶道不是流于形式
@notor-:我也多说两句。这几年国内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提茶道,包括一些地方也在搞一些所谓的高档茶会。有一些,看起来是生活的精致化,觉得可以接受,即便无道,亦有生活在其中。还有些,本老太真心无法接受:二B样的穿件仿古衣,摆个二货POSE,起个二逼名字,就当自己人道了。SO,倒不如一句简单的“吃茶去”。
@留郁风:大陆的茶人自己苦逼自己,端起茶杯就要做茶文化状,提起开水壶好象就茶艺了。稍有些观众他就敢说茶道。
@豌豆gao:呵呵,有写了的给我们看,没写的肯定也有,总是都受不了委屈,忍不住寂寞。没有这种精神,国内茶道的“道”又在哪里呢?各地都有茶道,每个理解都不同,不去批评别人精于自己道业,便开始有道。至于茶叶,起码在国内是一点不用担心找不到好茶。但好茶人倒是必须担心一下——戴着帽子的、互抬身价的、小鸡肚肠的。
茶道不是流于形式
@易安的海棠:“茶道”之谓,确实难免让人联想日式的信仰和规制,这让国人难以接受。国内堂皇谓之的“茶文化”,简单一点叫“茶事”,总之就是“喝好茶”那么回事。
@ears猫耳朵:昨晚还和广州来的朋友聊到,现在某些所谓的茶道形式大于喝茶的本身,做完所有花俏的动作,茶早泡过了火候。所以这里存在着一个认知,叹茶,还是回归茶吧。
@海峡茶道:不可否认,“茶道”一词在国内不少茶事活动中有被误用、滥用的现象,更有甚者,是在不断地消费“茶道”。其实,“道”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但也不轻易地去言“道”。茶道的存在固然有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但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同形式划等号,如茶艺就常常被称为“茶道”。茶道是什么?
@习茶人黄刚:昨晚三联书店李昕总编来茶庄,恰巧桌上有一本,问我看法,我坦言看不明白。我理解所谓“茶道”是人类以茶为媒介通过对于时空及人生价值的思考,产生积极的精神反应进而改变现实行为,并在精神层面得到美好感受的过程。但茶界现状如茶友所言:茶,可以慢慢喝;道,还远着呢。
“为什么要分成茶人与学茶人?”
我们将茶人视为偏重茶文化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的一群。将学茶人视为刚踏进茶文化领域的一群。前者或许已走过茶产业(如种茶、制茶、卖茶叶产品、卖茶汤产品),后者则可能走向茶产业,也可能直接走向茶文化学术与茶文化艺术。“茶人”与“学茶人”的走向与他们的事业是不相同的。
“荼人的走向与事业是什么?”
茶人要帮大家把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茶产业的领域划分清楚(从学术性上),让大家有个认知与努力的方向。茶人的事业是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他们的工作单位是在学校、研究机构或个人工作室。他们从事历史性的资料整理与研究、他们从事茶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他们从事思想型(如茶道观念、茶道哲学)、艺术型(如茶道美学、茶道艺术、茶汤作品)、应用型(如产业经营型态、茶具与茶席设计)的创新。他们透过著作、演说、个人对茶产业或茶道艺术的展示(即现身说法),将这些知识流传下来。
“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有何不同?”
学术研究是将现有的茶文化成就加以认知、整理、整合、应用;茶道艺术创作是就茶道的艺术内涵加以艺术性的表现。前者较易理解。后者受限于对“茶道艺术”的认知而显得陌生。茶道艺术是以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与最终的茶汤作品为媒介所呈现的艺术,有如以声音为媒介所呈现的音乐、以线条色彩为媒介所呈现的绘画。茶人们如果以此为职志,他的茶人事业就是要成为茶道艺术家。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连摔跤搏击也有柔道。在中国。饮食、玩乐等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饮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一。饮茶在中国,不像在日本那样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单单“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便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被称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不论是在中国谈茶道,还是于日本讲茶道,茶道始终都还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那么讲茶道。该从何时说起呢?
“茶道”一词,最早在我国唐代就已出现,例如,《封氏闻见记》中讲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不仅如此,唐代还出现了被后人尊称为“茶圣”的陆羽,即前文所讲到的“鸿渐”。
但是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茶道精神的精髓。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谁最符合中华文化的大观
从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来考察,茶道体现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体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茶道思想蕴涵着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
茶道精神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茶道精神中这种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它表明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
其次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文化与道家的渊源是久远而深刻的,“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义,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茶人认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像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处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文化从自然取得精华,在这里与老庄信徒们的求得长生不老的“仙道”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自然”的理念导致道家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道精神的虚静恬淡的本性自然吻合。
在茶道精神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似乎都较显而易见。而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显得有些隐晦。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佛教在中国兴起后,由于坐禅的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都有禅佛思想的体现。“自古高山出好茶”,“天下名山僧侣多”,历史上许多禅林寺院出产名茶,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就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促进了禅宗思想的发展。
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的思想都要求习茶者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道,现代茶人如何说
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茶文化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茶道精神成为了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精神财富的升华。
其实,总结茶道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千年时间积淀下来的文化,要用寥寥几字概括,着实不易,除非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对茶有着独到的体悟。尽管如此,从古至今关于茶道精神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中国的学者茶人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童启庆(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生导师):我个人及国内众多知名的茶学专家,都很认可庄晚芳先生的总结。在
庄晚芳先生之后,有很多人也提出了自己对茶道精神的总结,追根溯源,多出自古籍,但基本都有相同的内涵。
吴雅真(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茶道精神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自然、素朴、雅静、和谐。茶本身就是自然成长的植物,茶道精神也要从自然出发,追寻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自然的往往是素朴的,发自本性的常常是最宝贵的;茶道是典雅而宁静的,荼道精神通过优雅的茶艺、荼事为人们达到内心的宁静;茶像和平使者,茶道文化也指导人通过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达到精神世界的和谐。
且饮且读(资深茶人):自然、平和、包容应是茶之道。对于荼我们是不能轻言“道”的,那是一种至为崇高的义理。茶当为饭后余事,不必让她承受太多我们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道”,如若能于茶中得到一点形而上的圆融生趣,则离茶之本性近矣。而明人是最通晓这些道理的,尤其是明中晚期的文人,他们口中的茶,正如他们笔下的小品文,不再承担什么。对于这种回归,明人自知且颇为自得。
吕谏(青年学者):借于东方传统的礼法,融入“清、静、和、美”的精神,并在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等方面加于切入,在生活中提升精神,于人文中享受自然;道法自然,返朴归真,保持平常心,朴实味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从而使人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笑看天下事,勿忘一杯茶。
张丹(三醉斋论坛版主):通向茶道的路是静、真、通。静指身静、心静、思静,是一个习茶之人首先需要领悟的;真可归纳为:真茶、真器、真功、真味、真知、真悟;通,则是一种通达的世界观,作为一个荼人要追求的至高境界。由茶而心,由心而道,是一个从外而内的通达的过程。
解方(云南丽江秋月堂堂主):“公、和、静、道”为茶道的精神所在。公,公开、公平,和,和气、平和;静,心静、安静;道:对话、交流。所谓茶道,所谓茶道精神,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课堂里,不是拿来宣讲的,是要让大众能参与的、很生活化的东西。我告诉我的学生,我也只是在不断学习中,茶的海洋很浩瀚,我永远都是小学生。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应用研究
1茶文化与音乐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经多个朝代历史的洗礼而留下的精华,至今不衰仍被人们追崇。回想一下我们所学的关于饮茶的诗词歌赋,就会发现茶与音乐早在几千年以前就为人们所传颂。如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苏轼的《行香子•茶词》、黄庭坚的《鹧鸪天•汤词》中都提到关于琵琶、古筝、笛子等多种古典乐器的使用和声乐。而在现代的茶楼中所放音乐也多是古典歌曲,“茶宜净室、宜古曲”是从古代到当代不变的旋律。茶艺茶道可以培养人的情操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美学,学习茶道也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可以利用赏茶、沏茶来增进茶友之间的友谊,更可以学习相关的古典立法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品茗培养自己清和、廉洁、温婉、求真的高尚情操。茶道是一种可以提升自身气质、十分有意义的美仪仪式,与古代的儒雅之士提倡的儒僧道茶文化精神也不谋而合。茶文化与音乐产生相容,这时候浮现在我们脑中的应该是非采茶歌莫属了。采茶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后来又衍生出的采茶戏、采茶舞无不是我们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创立的采茶戏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特的剧种。在当代生活中谈到茶文化与音乐的相容时,我们也会报出不少的古老的采茶歌的名曲,如《采茶舞曲》、《请茶歌》等。现代茶歌的出现,使得茶文化与音乐再一次发生交流与碰撞,可以使茶文化更好的得到传承与推广。例如在精彩绝伦的茶艺表演中,壶中的水倾泻而出到茶杯中时的动作配以我们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借搭配这样一首名曲使得倒茶这一简单动作有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2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2.1信息传达方式的共性
音乐是共通的,不论是否属于同一国家。音乐之所以这么受人们欢迎,原因有很多:第一、音乐存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风声、雨声、鸟声还是自然界的其他某种声音都可以成为表达音乐的载体,最重要的是这种声音不受人为的各种干扰,它们都是自由的天籁之音。第二、作为音乐创作人、作曲家、演奏家们每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他们各自可以根据个人的情感、个人的人生经历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演绎出不同的音乐歌曲。茶香作为茶文化中能感觉到的载体,同音乐一样不需任何语言,可以超越国界为任何一个人所理解与接受。沁人心脾、千滋百味的茶香,精彩绝伦的茶艺深受亚洲人民的喜爱。茶道热衷者们选取不同品种的茶叶、风格各异的茶具,将茶香的真谛传递给世界的每一角落。在品茶或是茶艺比赛中,人们是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或定义出对茶的理解。同样作为品茶者们,也不用茶艺师们任何语言的解释,只要用心去感受、回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茶香的独特的解读。站在信息传达和接受的角度,茶艺和音乐是有共性的,由于两种文化存在相同之处,在学习这两种文化时可以相互之间借鉴学习,使得学生对抽象的音乐的理解变得容易一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也就突显出来。
2.2精神内层的共性
茶文化是一种经时间洗礼而留下的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茶艺作为茶艺家们表现茶文化的一种载体,包涵茶艺家们对茶文化的热烈的情感,但是我们却无法从茶艺这一表演载体,去真正地了解到茶艺家们所要传递的丰富的情感,就像在欣赏歌曲表演时,我们也无法从歌手们程序化的表演过程中,理解歌手向我们传递的内容。也正是由于不同的人的理解存在主观性和多义性,才给与人们无限想象与发挥的空间。由于对茶艺和音乐的欣赏都是来自于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论茶艺表演或是音乐表演多么变化神奇、不可思议,但是当欣赏茶艺师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想起如高山流水般的音乐,我们就会有那种感受好像在尘世中漂流许久,终于洗净铅尘,得到灵魂的洗涤净化。对音乐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需要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进而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而对茶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可以利用精神内层的共性,随着茶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帮助我们深入歌词,去真正用心感受音乐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力量。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茶艺给予音乐灵魂、音乐给予茶艺形式,将茶文化运用于音乐教育中,可谓锦上添花、相辅相成。
3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作为一种综合性、创新性的艺术创造活动,从填词谱曲以致到舞台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瞬间,荡气回肠的古典舞,再配以高山流水、或是泉水般清澈的茶水的声音,高度体现作曲家、作词家、表演者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强大的文化素养。所以,为了使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有更好的运用从而促进音乐的发展,设计一系列不同的茶文化课程供同学们学习,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几大模块:茶文化欣赏学习、茶文化在歌词方面运用的学习、茶道教育、茶道实践的学习,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儒学气质和艺术魅力。
3.1茶文化欣赏课程的开设与学习
在茶文化学习的课堂中,我们选取各个朝代最具特色、最具代表茶文化的一些描述茶的词曲、歌曲或舞蹈的一些作品,作为茶文化欣赏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如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全唐诗》中的皎然的《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茶歌的再一个主要来源,即完全由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通过这些歌曲的学习,更容易引导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力,加快学生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由浅及深,感悟歌曲的真正魅力。在茶文化欣赏的课程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自由地谈论对文化的理解及赏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赏析茶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从而具备基本的文化赏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人生的感悟、时间的万物融入到音乐中,创作出触动人心灵的音乐。
3.2茶文化在歌词方面的运用与结合
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所知晓的茶文化是经过无数先人的打磨随着历史的滚轮而留下的精华瑰宝,传承到现在的茶文化的意义已不再是提供人类解渴的饮品,更多代表的是一种优雅的艺术情操、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作为音乐学习者,我们可以多从大众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审美需求等多角度出发将这些茶文化运用在歌词中,就像周杰伦利用青花瓷这首歌将青花瓷演绎的惟妙惟肖一般。在对歌词进行填写的时候,注重的不仅仅只是描述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注重的是将文化通过歌词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这样的歌词就不会让听者觉得空洞无味。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运用在字里行间,不仅可提高歌曲的吸引力,还能提高歌曲自身的文化价值,同时提高歌词的审美价值,吸引更多观众赏析购买。在茶文化方面,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这种风韵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论是吟唱茶的精神,茶的外表,亦或是茶的香味都会成为一首沁人心脾的曲子,也只有茶才能将这三种优美之处结合在一起而不让听者觉得僵硬。将茶文化运用到歌词中,不仅可以丰富歌词的内在含义,更能丰富整首歌曲所特有的文化和精神,这种形式的传播也更加有利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3.3茶道教育、茶道实践的学习
茶道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不仅仅只是沏茶的步骤,也是一种文化。茶道从煮茶、泡茶再到倒茶、品茶,其中每一个微小的步骤都可以体现出整套茶文化的艺术造诣。沏茶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既柔软又坚韧,品茶时的心境如淡雅竹菊般,安静、恬淡,没有好的心境就无法品出茶中百味。在浮躁的社会中,在嘈杂的快餐音乐模式中,这种淡雅的心境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当下学生认真学习和揣摩的。当代的音乐传达的情感直接、歌词直白,很难给人以宁静悠远、寓意深刻的感觉,在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人们所喜爱的已不再是重金属音乐,而是渴望听到清新空灵的音乐。中国茶道文化艺术是我国特有的国粹,其内涵之深无以比拟,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茶的清幽与茶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向世人警示了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其二,茶性的“美善统一”与茶道推崇的“精行俭德”,告诫世人应“德博而化”,向世人展示了高素质的重要性;其三,茶道提倡的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警示霸权主义的危险性;其四、茶道的灵魂“和”展示了全球一体化将是未来世界的走势。中国茶道文化包含了美学、哲学、科学,它包罗万象、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了解茶道文化对提升我们音乐修养也大有益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运用到音乐中,使歌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使我们对音乐的曲、词、演奏方式、以及风格的欣赏等能够打破具体事务的束缚,在音乐上有更高的造诣。
4总结
茶文化和音乐相容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渊源,使得茶文化成为提升音乐魅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音乐的相容可以使人既能体会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感受到音乐强悍的感染力。在欣赏音乐时,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颜色、鼻子能感觉到音乐传达的香味、嘴巴能品位出音乐的味道,耳朵能享受到优美的旋律,心中能感悟到音乐的深刻内涵。通过有效的手段将茶文化运用到音乐教育上,使茶文化和音乐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创作出直击人心灵的音乐。
作者:康雪 魏欣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茶叶制成后,其品质风格都已经定型,茶道艺术家还有什么改变的空间吗?也就是说茶道艺术家还能以它为媒介表达自己的茶道艺术吗?
还是可以的。同样一泡茶,在不同人的诠释之下也可以创作出许多不同的境界。这个茶的媒介还可以扩大到泡茶的水质、水温、壶质、杯质与泡茶者的心情与能力等各方面,一位有能力的茶道艺术家是会应用这些媒介表现他的茶道艺术。至于茶汤作品产生之前的泡茶过程(含奉茶与品茗)也是茶道艺术的范畴,茶道艺术家藉着泡茶过程、茶具使用与对茶道的感悟,将他想要表现的茶道艺术表达出来。
茶汤在茶道艺术中属于主角的地位,但是一喝便了,那么短暂,那么难于记录,所以大家的印象中,茶道艺术好像就是泡茶、奉茶、品茗,茶汤并不那么重要,对吗?
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可以协助茶汤的表现,但并非主体。如果是因为它比较有看头而将它视为茶道艺术的本体,可能大家就会夸张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表现而忽略了茶道艺术是以茶为主体的前题。茶汤呈现的时间虽短暂,但却是茶道艺术最终要呈现的作品。不能因为茶汤无法记录,喝了便无踪影而将它的地位排在泡茶动作之后。
茶道艺术要在什么场合呈现呢?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哪里?
就商场而言,茶道艺术要在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呈现。而品茗馆是行销茶道艺术的地方,也就是说,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品茗馆。就个人的品茗生活而言,茶道艺术家可以在任何的地方为自己或他人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
茶道艺术家一次最多也只能提供茶汤作品给十个八个人享用,是不是难于形成经济效益?
只要提供的茶汤作品足够精美,消费者是愿意付出代价享用的。小型室内乐也仅为少数人提供欣赏,厨师也可以只是为几个人提供美食,咖啡师也是每次一杯二杯地冲泡着咖啡。
茶道与太极拳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四川有一种长嘴工夫茶把武术、杂技、舞蹈等功夫融入茶艺表演中,有的商业宣传就称它为太极工夫茶,其实与太极拳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也不排除有人会把太极拳的动作引入工夫茶表演中,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它把太极文化植入了工夫茶当中,这只不过是表象形式的融合,并没有深入触及太极拳文化的本质。茶道与太极拳在茶道文化与太极拳文化形成过程中有较大的相似性,通过茶道与太极拳的类比研究,我们更清晰易懂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及“禅”“道”等道家文化、释家文化对茶道、太极拳等技术形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因而太极拳是沐浴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为大众所喜爱的武术。我们从文化视角对茶道和太极拳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茶道和太极拳的文化品性,用茶道的形成类比分析太极拳文化形成。
1.从茶到茶道:仪式与文化
1.1茶本是解渴的调味剂。
人们为了调节喝白开水的味道,在水中加入了调味的茶叶及其他的调味品,于是人们就有了泡茶的习惯,据说这个习惯发生在1300年前的朝代。泡茶本是一件平常而简单的事情,简单到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放茶叶、倒开水。喝茶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础的生理欲望:解渴。渴极的人渴不择茶一气灌个饱,雅士见了直呼“牛饮”不雅,虽不雅却是一样的解渴。
1.2当茶遇到了文化于是有了茶道。
文人雅士的介入使喝茶发生重要的转变,因为文人雅士讲究的是品茶,他们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细细品味。他们还注重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当他们注意到饮茶的精神层次的时候,茶道就出现了,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就是品尝茶的美感之道,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于是在喝茶的过程中追求静心、静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的精神享受。
1.3道士一品茶,茶道就有了养生的内容。
道家品茶为茶道注入功利主义思想。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总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士马钰在《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在养生观念的指引下,中国茶道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按照中医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品茶中感受养生的乐趣,拓展了茶道的发展空间,千百年来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大众的目光。
1.4当和尚饮茶,茶道就有了禅的意味。
“禅茶一味”的典故出自唐朝赵州和尚从谂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唐代人的饮茶习惯就来自和尚。所以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就是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众多的僧人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大大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梵我一如“戒、定、慧”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4]。
2.太极拳:从技击、套路到文化
2.1太极拳改变了传统的技击方式。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文化和武学集大成的拳术。清代学者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写道:“张三丰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既精于少林,复从而反之是谓内家。”可以想见,内家拳是对外家拳的一种改变,如何改变呢?黄宗羲在《王正南墓志铭》中有这么一段话“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待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内家是以静制动的搏击方式。王宗岳在《太极拳论》说外家拳“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这是外家拳的技击方式,又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显然,太极拳是以慢打快、以弱胜强的拳术,最初的太极拳是改变了传统技击方式,以智慧进行搏击的拳种。
2.2太极十三式到杨氏85式太极拳技击功能弱化。
太极拳名字的由来大概是杨露禅进京授权之后的事情,之前杨练习的拳术被人们称为绵拳、柔拳。清朝初期仍然是冷兵器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练习各种拳术是因为它能打,用今天的话说是技击性很强。杨露禅一个河北广平府的农民进京授拳,能够在京城站稳脚跟,就是因为杨用自己的拳术战胜了各路高手,受到王府的信任和器重。翁同在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后,对大臣们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并题诗曰:“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自此有了太极拳之说。杨露禅在王府传授的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拳术体系:(1)智捶,(2)太极大架,(3)太极老架,(4)太极小架,(5)太极长拳,(6)小九天,(7)后天法,(8)太极散手三十式,(9)太极十三丹功,(10)太极点穴法等环环相扣,组成了杨式太极拳完整的技术体系[10]。它的技击的训练要经过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到太极散手的逐步训练提高,太极拳体系有太极杆及枪、剑、刀;杨家枪术很有名,太极拳的许多技击技术和技击战术都来自于枪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杨氏太极拳是以技击为核心内容的。民国后提倡体育与国术,太极拳向大众推广,各地建立国术馆,杨澄浦先后在江苏、浙江、上海、广州等执教,杨家太极拳传遍了大江南北。在教学过程中,杨澄浦的杨氏太极大架逐步简化,定型成杨氏85式,这就成了今天普遍以为是杨氏太极拳全貌的拳术。20世纪50年代,在“发展体育运动”的号召下,以傅钟文为代表的太极拳名家出于太极拳推手在大众中练习的安全和难度考虑,对太极推手进一步简化,以适应于大众普及练习。竞技武术比赛中只有武术套路比赛没有太极推手比赛,太极拳的技击功能随着普及逐步弱化。20世纪80年代后尝试开展太极推手比赛,这是以后的事情了。
2.3养生功能的研究和深化。
太极拳的养生功能最早提出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歌》中,强调了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富有哲理地阐述了太极拳注重意气运动的修炼方法。他告诫后学:“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至于怎么实现太极拳的养生功能,在清中晚期问世的太极拳经典中,多有阐发走架打手理法,而很少论述周天养生,没有周天养生、经络论、气化论在太极拳修炼中具体运用的阐述,顾留馨在说明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时说其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很让人怀疑他的真实性。民国伊始大量知识分子加入太极拳的研究中,太极拳关于养生功能的阐述逐渐详细。太极拳与经络学说结合,是太极拳独创的顺应经络变化的缠绕螺旋运动方式而产生的缠丝劲抽丝劲促进人体经络的顺畅运行,有益于练习者身体的健康。在中医经络学中分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太极拳以通任督二脉为基础,要求“以气运身,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讲“运之于身、发之于毛”。故而通过太极拳的导引吐纳,自然而然地调节了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这样可以消除经络气血盛衰不调和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等致病因素。练拳有年者可使气由经络――经筋――皮部,由里及表,由表至里无微不至。久而久之,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时至今日,太极拳的养生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许多太极拳名家纷纷推出了养生太极拳之类的套路和练功方法,高校的科研也从生理生化等方面论证了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柔和缓慢的太极拳运动成了健身的优秀功法受到全世界中老年人的喜爱,有调查说现在全球有三亿左右的太极拳练习者。
2.4太极拳的修身养性价值。
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最初发明,是改变了之前的技击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流派,道家的传统文化思想把养生思想和修心的观念融入其中。少林拳有禅武合一的主张,太极拳虽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修心目标,但是在以儒家、道家理论做指导思想运拳中处处体现着修身养性的观念。太极拳阴阳学说核心是“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应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自然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人生的觉悟,因为私欲作怪,人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会带来烦忧、困惑,以“天人合一”为“诚明”,提高道德修养。太极拳在行拳中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体[9],儒家的伦理观念深入其中。太极拳练拳前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8]。虚静,从人生修为的角度要达到一种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境,这种心境的获得通过练太极拳演练进入一种虚静恬无的宁静之中获得练身修心的境界。
3.茶道与太极拳
3.1成为一种文化意趣。
茶道形成饮茶也成了品茶,因为是品茶、是茶道,所以有了一系列与之匹配的茶具,茶具的质地、制作工艺、哪个名家制作成为赏玩品;有了一系列规范的泡茶品茶程式,洗茶壶、温杯、汤壶等不一而足;有了香道、插花、抚琴、书画等营造出来的浓郁文化氛围;因为禅茶一味也有和尚主持的茶道文化有了品茶修行的味道。茶道产生一种高尚的文化趣味,深受文人雅士的追捧。太极拳在发展中形成类似茶道的文化性。太极拳最初并没有固定的名称,民间称之为“绵拳”、“化拳”等不一而足,它柔和缓慢又蕴含着内在的力量,它的推手是体验劲力练习技击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又可以以此来决出功夫高下分出胜负,没有血淋淋的野蛮技击格斗的场面。最初清末受到高级官僚阶层的赏识而有了太极拳的称谓,大量文人投入太极拳的练习研究行列,民国时期政府的提倡文人的推崇太极拳一时成为健身的时尚。知识阶层的加入,大量著作出版,太极拳理论得以整理技术得到规范,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学说及运用时代所理解的生理学、力学等科学知识对太极拳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太极拳集传统文化之大成,又有运动可行性的最具文化品位的拳术。
3.2原始功能弱化附属功能彰显呈现多元化。
茶的最为原始的功能是为了解渴或有一定的中医药的功能,茶道伊始,茶成为茶道文化仪式的一种元素,品茶具有了文化属性,人们品茶更是在体验完成这个品茶过程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内涵给人带来的享受。茶的种类越开发越细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个体体质等都可以对应不同茶质、茶性、茶味的茶,赏茶需要丰富的知识,也体现着一个茶人的品位。茶的养生功能最具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意义,凡是需要玩味的东西,总是能够与养生发生一定的关系,何况茶最初就是作为中药材来治疗疾病的,各种能够泡来喝的食物或是药物组合成种类繁复的有治疗功能的茶洋洋大观是中国茶的一大特色。茶道体现着一种精神享受,释家的“禅茶一味”、道家的“天人合一”都是茶道成为人们以此为手段的修心的历程。茶道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甚至遮蔽了茶最初最原始的功能。太极拳也有着同样的功能多元化现象。我一再申述太极拳最初是改变了传统的直接的刚猛的少林武术的技击方式,“夫从而反之”创造出了以柔克刚的太极武术的技击方法,是因为在今天的大众的心目中,太极拳早已是老少咸宜养生健身武术,没有多少人相信太极拳是用来技击的。可想而知,太极拳在作为大众武术普及的过程中已经没有多少,还在意太极能否技击了,甚至不知道太极拳是武术,其技击功能被大大弱化。反倒是今天那些太极拳名家及太极拳爱好者在大众解释太极拳时不得不繁复强调“武术太极拳”,健身养生功能已经掩盖了它的技击的本性。太极拳的表演功能特别完善,运动员把太极拳套路表演发挥到极致,现代太极拳又结合了扇子,创造了太极扇套路,成了纯正的表演,很多老武术专家批评今天的武术是“花架子”,内地武术界把武术套路作为重点发展是重要原因。
3.3成为修炼的方式。
“技进乎道”中国式的技艺都与道有某种形式的联系,茶道和太极拳也是如此,通过演绎茶道,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在这种程式化和半程式化的运动方式中,逐渐走向对这种技艺所带来的精神追求。《庄子养生主》中有描述庖丁解牛的技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p,砉然向然,奏刀d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技艺,但是庖丁并不满足于此,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进乎道”技艺达到巅峰后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达到“道”的境界,在意义上茶艺与太极拳已经脱离技艺形式自身的桎梏,生命的节奏与天地自然融合,个人的天性与人生的激情恣意宣泄,唯有如此,才达到庄子“乘物以游心”的理想境地。“禅茶一味”、“禅武合一”,中国的茶道、太极拳都以道家儒家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指导,技艺的本身就成为求“道”的形式,成为修身炼心的方式。
4.结语
茶道与太极拳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都经过了背离原始功能附属功能逐渐多样化并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甚至大众忘记了这些形式的最初。它们都超越了自身形式的有形现状成为修身养性的方式。我们品茶论道谈太极拳,能够让更多人士认识茶道了解太极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朱仲海.中国茶道[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2]沈小君.茶道养生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3]邢黎.关于茶道的灵魂―禅[A].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4).
[4]苗向东.茶禅一味悟人生[J].茶:健康天地,2011,(9):3-3.
[5]黄宗羲.王正南墓志铭.
[6]黄百家内家拳法.
[7]王宗岳.太极拳论.
1.1均具备包容性
体育是一项对个体没有硬性要求的运动,无论国籍、性别、年龄、身高或健康程度是否存在差异,都可以自愿参与体育运动。从体育赛事情况来看,既有专门为健全人士举办的体育比赛,也有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体育比赛,体育运动提倡人人平等。就高职体育教学来看,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具有显著的个性化差异,学生的性别、体育技能等均存在区别,但每个学生都具备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这足以体现体育运动及其教学的包容性,并在这方面与茶道精神有着契合之处。茶道精神中的“和”主要是指“和平”、“和谐”。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以茶会友、以茶待客,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融合后则意味着在体育运动中应与他人和平共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有着极其相似的核心认知,这为茶道精神融入体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依据。
1.2均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
我国茶道精神提倡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相融合,把实现个体价值和建设国家社会发展相联系,具备“大侠之风”、“大侠之气”,体育精神同样如此。虽然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竞技性,但是并不是单纯为了竞技而运动,而是在运动中获得相应成果,该成果并非只属于个体,而是关乎着整个集体的荣誉。体育教学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练、教师的系统引导下学生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运动员,并代表国家、团队参与国际比赛,在比赛中获得的荣誉成就不仅属于运动员个体,更是整个国家、团队的集体荣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茶道精神,便可向学生传达将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发展相融合的认知概念,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发展,还是为集体争得荣誉,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奥运会为例,当奥运会参赛者在获得金牌时会升起相应国家的国旗、响起国歌,获得金牌的参赛者此刻内心更多的是国家自豪感。因此,在将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后,也能激发学生的为国为民情怀,在该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更具价值意义。
1.3均拥有理性思维
茶道精神中包含着道家思想,天人合一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哲学观。天人合一主要是指个体应将行为举止与自然规律相结合,不能做出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行为。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及价值观。比如,一些喜爱品茶的个体更喜爱幽静、自然的生活环境,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会使个体对世间常态看得淡然,能够理性对待生活的得与失。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当一方获得胜利时另一方势必处于失败状态,如果运动者不能理性对待比赛输赢便会影响后续心态,使自己丢失更多机会,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不同学生的体育训练进度不同,一些学生因投入较多精力运动后却没有获得理想成效而产生失望情绪,久而久之会失去对体育锻炼热情和信心。但事实上,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使自己在面对成攻和挫败时都能快速恢复至元气饱满的状态。这就需要学生采用理性思维对待体育锻炼,它与茶道精神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能引领个体控制自我思想和行为,对于学生调整体育锻炼心态有着积极作用。
2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积极影响
2.1有利于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
体育和其他学科有着一定差异,体育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传达体育文化精神,使学生具备正确运动态度及道德素质。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忽视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传达,这使得教学缺乏核心依据,不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课堂上学生无法得到有力指引。体育教学融合茶道精神后不仅可以在原有教学资源上加以丰富,还能使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带领下进行体育学习,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了解体育文化精神,可有效转变高职体育教学文化精神缺失现状,使体育教学更具吸引力。
2.2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将茶道精神融入至体育教学中还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我国从古代开始便有饮茶、制茶经历,在国人心中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还象征着和谐,茶已经和国人生活习惯有着必然联系。比如,当前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购买和储存茶叶,当有客人来访时便会将茶叶泡上,一边饮茶一边谈论事情,饮茶的过程也是双方加深了解的过程。茶道精神的融合可以转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使学生能够深受茶道精神熏陶,在体育运动中秉承和谐理念与他人交往、互动。体育运动虽然具有基本人际交往功能,如,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时会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与他人正确交往、相处需得到茶道精神指引。茶道精神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运动行为,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2.3有利于教学改革优化
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教学过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体育教学亦是如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及观念会影响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核心指导力量,如果不具备新时代正确教育观便会制约学生长远发展。而茶道精神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高职体育教学综合要素。茶道精神是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大部分内容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受茶文化熏陶,以此来弥补当前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就我国高职体育传统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茶道精神中有着丰富教育资源,教师要想发挥茶道精神育人功能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体育教学中融合茶道精神可以推动高职体育有效改革优化。
3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现状
3.1茶道精神未引起足够重视
从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强调茶道精神。虽然当前强调教育改革,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更注重运动技能技巧传授,忽略茶道精神引入。有的高职体育课程虽然有关注茶道精神融入,但是只是简单带过,与茶道精神相关的内容没有切实与体育内容相结合,这便导致两者融合留于形式,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于茶道精神半知半解。比如,有的学生只了解部分饮茶知识和茶礼仪,无法透过茶道精神领悟文化精髓。这样既无法发挥茶道精神教育作用,又无法推动两者有机融合。该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教育思想有关。从高职体育教学实际来看,大多院校和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体育专业技能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也将重心放在技能传授方面,旨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未关注和强调体育心理教育作用。茶道精神的核心作用就是对学生心理、思想进行引导,当院校和教师没有关注体育心理教育作用时,便导致茶道精神遭到忽视,进而无法推动双方密切结合。
3.2教学方法不适用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性作用,而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则需接收相关知识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同理。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应用,在融合茶道精神时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融合效果,教师需以学生为核心,在考虑高职学生体育学习综合需求的情况下引入茶道精神内容。然而从现状来看,教师在该方面做得并不到位。一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不符,无法有效渗透茶道精神。在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其无法深入了解和应用茶道精神,不利于形成茶道思维。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自我教学想法,没有考虑学生学习需要,致使教学主体地位发生扭转,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茶道精神内容无法吸引学生,严重削弱茶道精神教育价值。
3.3教学资源较匮乏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融入的茶道精神资源并不丰富,教师通常只是根据教材施教,忽视全新教学资源挖掘。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教学中涉及到的茶道精神内容极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的关系,无法挖掘大量有效的茶道精神教育资源。一些教师在融入茶道精神资源时没有和体育教学内容密切相连,使两者之间缺乏必要联系,该现状出现的原因和教师专业素质有一定关系。虽然我国高职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专业,但教师在接受教育时同样缺乏人文素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师后续工作。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创新教学内容,加强茶道精神融合,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在引入茶道精神资源时只能原封不动的引入,无法在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且没有注重茶道精神资源内涵深剖,将这类资源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后,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深度理解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关系,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事倍功半。再加之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体育发展要求,这样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整体质量,还会给高职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素养形成造成阻碍。
4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发展策略
4.1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
茶是国人生活必需品,和柴米油盐一样有着重要地位。茶道精神影响着国人思想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应注重内涵挖掘。茶道精神涵盖的内容较为多元,但并非所有内容都与体育教学相契合。基于此,教师在引入茶道精神内容时,需站在体育教学实际综合考虑。例如,可以引入采茶舞进行教学。采茶舞在我国同样有着多年发展经历,扇子花、矮子步等舞蹈动作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且采茶舞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采茶舞属于民间舞蹈项目,舞蹈中的大部分动作创作灵感均来源于当地人行为习惯、思想认知。在引入该资源时,教师可针对采茶舞文化元素加以挖掘,使学生透过舞蹈看文化内涵本质,并在体育训练中受到精神文化熏陶。教师也可以在了解采茶舞基本舞蹈动作后进行提炼,提取出一些有助于学生体育发展的动作,如十字步、碎步等。这些舞蹈动作在采茶舞中有着独特艺术鉴赏价值,且和当地人的采茶劳动行为密切相关,将这些动作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显著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向学生播放采茶舞视频、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等内容,从而构建浓厚的艺术氛围,有机渗透采茶舞内涵,以此来加深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
4.2增强茶礼仪渗透
我国茶道精神讲究品茶有道、敬茶有礼。茶礼仪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加以渗透,茶礼仪是茶道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有着完整的体系结构和规矩流程。体育教学同样有着一套专门的教学体系,学生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师等要素引导下具备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并形成体育道德素养。因此,茶礼仪和体育教学有着契合之处,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时,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团队,团队之间需要在比赛中PK获得胜利。在比赛正式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传达公平竞技理念,使学生可以在比赛中遵守规则和道德。随后,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握手、鞠躬。在比赛过程中如果有同学摔倒应及时给予帮助,不能因为对方是对手就置之不理,培养正直、和善、明理的竞技精神。通过这种方式融入茶道精神可以营造和谐、积极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亲自践行茶道精神过程中深刻理解茶道精神本质,使其在体育道路中走的越远越好。
4.3转变教学认知方法
要想彻底实现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融合,需在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认知及方法。院校领导与教师都需注重体育心理教育作用,从而给茶道精神融合提供平台。院校应为体育教学提供足够基础条件支持,教师在理论讲解基础上,需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促使茶道精神可以得到进一步深化。应密切结合教育改革融入茶道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院校实际增强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例如,可以引入茶叶、茶具等物体使茶道精神得以物化。茶道精神包含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无形物质主要是指思想意识内容,而有形物质便是指茶具、茶叶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物体可使学生亲自接触茶道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茶叶在沸水中散开的情景,也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茶具特征。茶本身也是一种饮料,具有清热、解渴等功效,学生体育训练后身体流失水分会感觉口渴,补充水分是运动结束后的第一件事情。这时教师便可提倡学生喝茶水,并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喝茶的益处,在平时体育锻炼中加强接触,为茶道精神融合、理解提供有利条件。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有着许多共通点,两者均具备包容性、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也共同拥有理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不仅可以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还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优化。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茶道精神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方法不适用,且体育教学中的茶道精神资源较匮乏。为转变现状,教师需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增强茶礼仪渗透。同时亦要转变教学认知及方法,实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洪涛,屈静力,杜坤.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福建茶叶,2017(03):261-262.
[2]马文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8(04):216.
[3]陈寅,杨晔.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结合[J].福建茶叶,2018(05):185+188.
[4]陈春梅,时爱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研究[J].福建茶叶,2018(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