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自2007年至今,在美国次贷危机、欧盟货币的影响的,全球经济的基本层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经济陷入到了明显的衰退之中。在近两年,一些国家(包括我国)逐渐走出了危机的阴影,经济增长的需求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变压力为动力,充分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之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面前,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以应对。对我国来说,身处后危机时代,因为资本项目管制和金融体系的结构等因素,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但是,在宏观经济学层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文章以此为视角,对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给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供借鉴的管理信息。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1)对政府购买性支出来说,指的是政府借助国家资金购买商品或者劳务的支出。在财政政策中,只要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国民收入会出现成倍的增长。在本次经济危机中,我国政府通过增加投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使相关行业与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2)转移性支出也叫做转移支付,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到市场上完成购买行为,而是将财政资金转移至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方面,而对那些接受转移资金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经过市场购买商品或者劳务;(3)通过税收对总供求进行调节。从财政学的角度将,国家适当的减少税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民收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为了减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减税,能够使一些企业获得更多的收入,使那些企业已经亏损的企业实现再次盈利,能够维持现有的生产,在购买原材料、销售产品等环境能够保持一定的竞争力[2]。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活跃市场,还能都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促使经济的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1)为了对经济危机做出有效的回应,通常要通过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完成,比如利率优惠。这是中央银行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为基础,以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为依据,对其采取较低的利率,目的在于能够促进相关产业或部门的发展和壮大,促进就业;(2)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常用的货币工具,其具体操作为,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的规模约束,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在某种程度上,保证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充足,更好的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更具新问题、新情况对政策作出及时、充分的调整;(3)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最为常用的工具之一,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借助降低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并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社会货币供应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流动资金。尤其当经济进入到了低迷期,需要借助降低再贴现率的方法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以此刺激消费,增加财政收入。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兼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讨论
(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这几个板块在重要性方面没有显著区分,但是,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地区(板块)的发展已经落后了,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3]。比如,中部的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划给了西部地区,在经济上得到了政策的扶持,吉林省、黑龙江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国家再一次的重点关注。除此之外,河南省、安徽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大多属于粮食主产省区,在农业、交通区位和自然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国家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的使这些区域得到均衡的发展,已经全面整合了不同省份的有利条件,在加强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过程中,相关的规划引导与政策扶持相继出台,对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后时代”,但是,因为政策不合理,和进口设备的减免税等,一些本国产业处在了竞争劣势地位。此外,内资和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存在不公平的情况,知识一些产业内的企业市值被严重拉低,最终成为其他企业的并购对象,演变成为组装厂和装配线,产业的“空心化”情况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与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借助多种手段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要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开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企业,使其能够从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转变和延伸,在强化传统产业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产业的水平。此外,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产业的自主创新,使产业内的企业能够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对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当前,由于后危机时代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利益结构十分敏感,因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应该指向市场,并使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能够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全球性的蔓延已经使我国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国货币金融体系的缺陷。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有效解决国内货币政策目标和各国对美元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和你冲突。即使在后危机时代,也能够通过改革与完善货币体系,构建一个可以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依靠自身力量,彰显市场经济道德。为有效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后危机时代能够在宏观经济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彰显市场经济道德。具体操作为,通过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增长对供给贸易的依赖;借助危机中的机遇,不断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转型,以此加速产品与设备的更新速度;同时,要调整出口结构和方面,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方面多下功夫[4,5],此外,还应该积极寻求更多的经济合作伙伴,通过合作和联盟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初衷在于最大限度的规避金融风险,可在后危机时代,一些企业将金融衍生品看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机工具,认为的把衍生产品复杂化,这样一来,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被空前的提高,市场规模也已经超越了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限制,一旦危机再次爆发,将会使实体经济再凑受到冲击。为此,需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通过有效的方法,积极应对市场上的潜在风险,否则,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四、结束语
在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会进入到一定区间的后危机时代,依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理论,这一时期指的是萧条阶段已经结束,复苏阶段尚未开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企业要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都要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文件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通过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与内容,不断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文章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指导实践。
【关键词】
股票价格指数;宏观经济变量;自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0 引言
自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成立以来,经过了24年的洗礼,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股票市场已经超过1300多家上市公司,100多家经销商,市场投资者达到7000万左右,总产值达上千万亿元。随着市场制度、交易机制和监督管理逐渐走向完善,股票市场的发展为繁荣市场经济做出了明显的成效。当一国呈现较高的通货膨胀时,股票价格指数就会下降,反之,则上升。当一国的金融环境比较温和时,资本市场中的资金就会供大于求,利率就会下降,很多未被使用的钱就会从银行流入股市,从而使股票价格上涨;当国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资金就会供小于求,利率上升,因而股票价格下跌。这仅仅是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现实中究竟各宏观经济因素对股票价格指数影响的程度具体如何,则需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宏观经济各变量要素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
1 实证研究方法设计
1.1 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择了上海证券综合指数(以Y表示)代表股票价格指数。选择上证综合指数主要考虑以下二点:第一,上海股票价格指数和深圳股票价格指数具有很密切的联系,两者有类似的综合指数走势;其二,上海证券综合指数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便于更好的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观察以及文献的参考,我们发现有很多影响股票价格指数的宏观经济因素,因此,为了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较为全面,1.2 样本的数据搜集和整理
本文选取的是从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为了便于进行稳定性分析,先对数据进行季节调整,然后为了消除异方差,取剔除季节干扰因素影响的数据的对数形式进入模型。其回归模型表达式为:
1.3 参数估计
运用eview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对所建模型进行估计,从而可得模型为:
由表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很高,证实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
1.4 模型的修正
本模型保留了GDP同比增长率、消费价格指数、M2、汇率。GDP同比增长率代表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其系数为正数表示GDP增长率增加,则上证指数也会上涨,其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民经济运行良好,使得股票价格指数增加。
消费价格指数是用于反映居民家庭通常所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国在这一时期经济环境的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因此消费价格指数从侧面影响股票的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持续增加,国民经济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因而股票价格指数降低。
M2代表国家的货币政策方面货币供应量与股指的变化的关系,其系数为正数,表明货币供给量与股票价格指数为正相关关系。M2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货币供给量(M2),一方面可以促进人们对产品的生产投资,从而提高商品的利润;另一方面居民预期股票增值,从而使股票的需求增加,进而加快了股票市场的发展。(2)减少货币供给量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下跌,公司的销售收人及利润随之减少,股东持有股利下降,从而使股票需求减少,股票价格相应降低。(3)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增加会导致这一地区(或国家)的通货膨胀,由通货膨胀调整后带来市场繁荣往往是不稳定的,导致企业的幻想利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对不动产的投资,例如房屋等,从而引起股票需求量增加,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因此,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指数密切相关。
汇率同样和股市存在密切关系:在一国内,本币上升,会引起热钱流入,进而导致股票价格指数上涨,从而吸引更多的的热钱流入。因此,一旦人民预期人民币增值降低,就会造成引起资金的迅速减少,增加市场不稳定的风险,所以,汇率与我国价格股票指数存在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涛。中国股市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预测。2003(3),60-6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nalyzing Chinese balance of payments condition and studying the relation to influence mutually of macroeconomic and balance of payments. It makes use of the lately- define index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 rate of balance of payments,the rate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and the rate of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economy to analyze equilibrium in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otherwise,then inquiries into and puts forward the standpoint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that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of the low level and the equilibria for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economy should be carried out when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period.
Key Words:balance of payments,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policy,financial crisis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6-0030-04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成为中外焦点。国际收支作为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加以调控。
一、国际收支平衡的度量方法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根据在一定的条件下国际收支状况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而言的,是指相对的、动态的、区间性的、适度而又可维持的平衡概念。
度量国际收支平衡的指标主要有3个:
国际收支差率(k)=(近12月)国际收支(经常、资本)差额(A)/(近12月)国际收支总额。这项指标反映国际收支差额偏离程度,是各种涉及国际收支及其差额因素综合的结果,它的变化并不随经济发展而国际收支总规模变化而变化,差额变化但总规模也变化而差率可能不变,此时平衡状态其实没有变化;差额不变但总规模变化时差率却变化,此时应该说平衡状态发生了变化(如两头在外、自相平衡的出口加工贸易只是影响差率而非影响差额);顺差大并不能说明热钱流入,顺差变大、总规模未相应扩大甚至减少时差率将明显上升,在贸易、投资政策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可能有热钱大量流入,进而可能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即使是国际收支顺差情形)热钱大量流出也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在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国际收支顺差大、差率也高、并非一定是国际收支失衡,虽然加大进口或加大对外投资就能控制顺差、直接干预国际收支,但现实往往是相对扩大总规模以调节差率、保持顺差、维护相对平衡。因而差率比差额更能反映国际收支相对平衡状况和汇率承受的相对压力。将国际收支差率分为四个区:逆差率区(下沿为历史最低)、低顺差率区、中顺差率区、高顺差率区(上沿为历史最高),一般情况下,都应该处于中、低顺差区,当国际收支差率上升到历史高位或下降到历史低位,就可能存在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汇率升值时,国际收支差率高就存在收汇贬值风险,应调低顺差率;反之,可调高顺差率;在经济周期的峰谷区和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收支差率应维持在低、中顺差率区或朝此方向调控。
外汇储备率=外汇储备/(近12月)国际收支(经常、资本)支出额。这项指标反映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中全部付汇需要的对比关系,其值过高则外汇储备机会成本高、风险大;过低则对外付汇能力不强。因而是研究对外付汇能力和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有效指标。当外汇储备率较高时,国际收支差率在中、低顺差区的选择余地较大,反之国际收支差率应相对偏高一点。要避免出现尤其是持续出现逆差率区+低外汇储备率或高顺差率区+高外汇储备率的情形。在汇率升值情况下,应适当降低外汇储备率和国际收支顺差率以减少风险。
外经比率(j)=国际收支总额/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指标反映对外经济与整体经济的比例,反映国际收支总量的相对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和内外经济相互协调程度。它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在图像上波动比较吻合,但后者未包含资本项目。外经比率值过高说明内外经济缺乏匀称、相互失衡,一旦外部条件变化受到的冲击将很大且外部风险容易传入国内。衡量外经比率高、低只能根据各国国情及其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一般情况下它的变化应该是较为平缓的、渐进的,只有当内外经济环境、内外经济结构和相互比例、经济增长方式等因素发生激烈变化(如国内、外经济、金融危机)或经过较大的调节时才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出现拐点。
如下图,中国1993年以来国际收支的低顺差率区为0至0.04,中顺差率区为0.04至0.08,0.08以上为高顺差率区。2007年国际收支差率处于近十年来最高水平为0.103、2008年0.098也接近次高(1997年中国实行国际收支申报制度影响前后数据的可比性),并已连续六年基本处于高顺差率区,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已经凸现、汇率承受升值压力。我国外汇储备率一直处于总体上升趋势,2008年为最高水平,表明外汇储备机会成本高、风险大。我国外经比率(已用年末汇率折算)在1993年至2002年均维持在0.456至0.67之间,自2003年0.84逐年较快递增至2007年1.26(2008年预计在1.03左右),表明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过高、风险较大,内外经济逐渐缺乏对称、相互失衡,所以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因美元资产风险的损失巨大。综合这些指标和人民币汇率(中国2005年汇改以后的汇率数据具有参考价值)持续升值情况,表明2007年我国明显存在着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和外汇储备风险问题,2008年各项指标多已出现拐点或(如外汇储备率)将要出现拐点。出现这种相对数指标的拐点正是两个相比指标变化速度快慢的逆转。
未来中国经济和国际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演化,实施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基于对形势的预判。如何由国际收支“纠过偏”转向“防逆转”,需要我们反思和明确宏观经济调控思路。
二、关于国际收支平衡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考
(一)宏观经济与国际收支相互影响的关系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存在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重大问题,这四个目标既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又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要求我们把内外经济结合起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恒等式“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是一个反映内外经济的关系式。我们还可从资金供求来看外汇收支与货币政策实施的关系,货币供给来自两大资金创造机制:一是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信贷、外汇放款等来创造;一是基础货币通过央行直接购买的外汇储备来实现。
在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中,国际收支是一国国内经济情况的对外反映,国际收支失衡是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失衡的综合结果。根据国际收支调节吸收分析法,在内需不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实行经济快速增长、扩大就业,就会表现为大量的贸易顺差并伴随资金净流入,持续大量顺差和资金流动性过剩就将促进国内通货膨胀,最终要在无通胀下充分就业和持续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就有困难。另一方面,根据国际收支平衡的结构理论,国际收支失衡也可能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单一、老化、落后等引起,从而影响外部失衡,需要改善经济结构才能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通过改变生产结构和产品性质,由此增加出口增长率、减少进口收入弹性,才能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又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如果一国的外部均衡难以实现,反过来也会影响内部均衡的目标。尤其是在金融、经济危机时期,国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失衡、剧烈动荡,会通过贸易、投资影响国内经济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现运用新定义的指标建立宏观经济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式。根据国际收支差率k、外经比率j的定义和国民收入Y=价格P*经济总量Q,我们有:
A*h=j*k*P*Q
其中:A为国际收支差额,h为汇率。因此我们有各项指标的增长率关系式:
dA+dh=dj+dk+dP+dQ
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如dQ>8%)、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如国际收支差率0.098由高顺差率区到中顺差率区即-59.2%
由此可知:①必须首先明确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时期;②货币政策仍然是当前宏观调控的关键;③国际收支差率变化空间大,说明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影响巨大且弹性空间大;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出现拐点时期国际收支差率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极其重要;④对外经比率影响大的是出口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其中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贸易也对国际收支差率影响极大,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实现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这是总量问题通过结构调整来解决的根本转换点。
(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
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目标一般遵循“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的思路来进行,国际收支平衡通常被放在最后的位置而被忽视,在国际收支平衡与其他目标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国际收支平衡”这项目标以求得其他目标的实现。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基本上也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币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对于在世界金融危机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目标,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以下的认识:一是反周期、反危机是长期调控原则,因为经济日益全球化、虚拟化和政治化加剧动荡和危机;二是防通胀是长期的任务,因为有竞争压力主导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国内外充裕的资金推动;三是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是长期的需要,否则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缺乏长期的基础条件;四是储备资源是长期的战略,因为资源日益减少而资源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五是扩大内需是长期的趋向,因为应该在激烈竞争中摆脱外需的制约,同时正如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将会逐渐形成消费水平提高而国际收支顺差减少的趋势。六是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每一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不仅需要应对危机减少风险损失的政策措施和经过反思纠正失误、消除祸根,而且还往往伴随着一场深度的产业转换、结构调整、技术革新。这次空前的危机也不例外。这些是我们制订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和进行政策搭配的依据。
因此,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长期目标应该是根据反周期、防危机、防通胀的调控原则和扩内需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要求,把控制国际收支差率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条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约束下内外均衡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宏观调控所追求的长期目标是相对稳定的,长期目标是制订短期目标和进行当前政策搭配的依据。针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短(中)期目标是:“保平衡,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防通胀”。其中“保平衡”就是在世界金融危机情况下保经济平稳,实现包含国际收支平衡在内的内外均衡。
(三)国际收支平衡及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搭配
中国实行浮动汇率制的人民币处于升值趋势和资本项目管制且市场体系不健全,对于复杂多变的形势、多政策目标及其多约束条件,我们需要科学地搞好五个结合:一是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的结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短期目标应体现“抗风险、自消化、抓机遇”的特征,长期目标则体现“稳起步、大变革、快增长”的特征,在政策实施中应有机结合起来,相机抉择,保持政策的前瞻性,从容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可能向好的、也可能向坏的方面演变,从容迎接金融危机可能引领全球和中国进入新的大变革时代。二是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结合。即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的结合,目前要把国际收支平衡放在首位,使国际收支差率控制在中、低顺差率区;通过内外政策的搭配,化解内外均衡的冲突。三是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的结合。虽然总量控制是当务之急、结构调整是缓慢过程,但目前就应着力结构调整、产业转换及其技术革新,由被动的需求结构变化到主动的需求结构调整、由需求结构转变到供给结构的调整。四是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结合。要使地方和中央的目标一致,企业、银行、政府的目标一致,防止地方、企业只求增长、不顾宏观利益和长期效益的倾向,对进出口、引进外资、信贷、物价等各方面不可偏颇和各行其是。五是外汇政策和其他政策的结合。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调控国际收支差率和外汇储备率,外汇政策是重要方面,但其作用主要在外汇兑换环节,因此,其他政策如贸易、外资、外债等前位环节的政策也是重要的,应该配合实施。
三、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及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谨慎的货币政策
由于稳定出口和增长、鼓励个人消费均需要低税,而来自普遍陷于困境的企业、重挫的股市和萧条的房地产业等方面的税收减少,宽松的财政政策是难以为继的,赤字政策在危机时期是风险很大的。因此财政除了对十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优先扶持的主导产业投入外,应主要用于民生、刺激内需尤其是消费、促进内部循环。鉴于国内外资金面十分宽松而经济增幅难于很快提升,防止滞胀是当前金融危机时期的重要问题。因而实施货币政策要审慎、由偏松到偏紧,关键在于保持信贷投放的有效性,将其重点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切不可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当世界金融危机见底和消除后才可能实施平衡节余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在实施低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政策的同时,对内实施适度投资和扩大消费的政策
实行低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即国际收支总规模较小的平衡,这在其他经济总量指标仍然相对较高、尤其是外汇储备较大的情况下是有利而安全的,这是防范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可能继续深化而带来进一步冲击的策略性措施。2007年我国外经比率即国际收支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1.26较高,这种经济增长的依存度过高是有风险的。为此,需要转变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出口加工贸易为重的格局(并能减缓国际收支差率过快下滑而有利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正因如此,只能通过国内(实体)投资和(个人)消费来弥补。因此当务之急还是重点扩大消费,提高基础性的消费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以促进农村消费;把扩大消费相关的产业发展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增进对此投资。
(三)实行国际收支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相结合,促进内外均衡
必须调整产业政策,淘汰一些落后的、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优化进出口商品、利用外资项目、对外投资的结构,通过高效能的出口和进口及其相对平衡来促进国际收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支持科技研发、技术革新来促进产业转换、升级和完善产业链,着力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精加工产品的出口;通过扩大进口来支持这些产业发展和促进内需扩大的相关产业发展,并不断促进进出口平衡。需要组织积极的对外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并以此带动劳务输出、促进就业)促进资本项目相对平衡和弥补我国产业结构的缺陷,逐渐实现以投资收益顺差不断增加来弥补贸易顺差的不断减少。
(四)在世界金融危机时期对外汇坚持必要的管制性调控政策,对贸易实行必要的扶持性和保护性政策
继续树立外汇收支均衡管理理念,加强资本项目管理,强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防止投机性资金的冲击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结合平衡要求战略性地组织对外进行有价值的实业投资,对人民币走向世界不必急于求成,处处体现我国经济利益和安全原则。在贸易政策方面,继续实施出口退税的补贴措施,增加对出口企业的扶持以避免出口过快下滑,但对资源类出口实行限额;不断加大对重要物资(如石油、黄金、资源、能源)的进口,通过进口来支持扩大内需所进行的产业转换和结构调整,运用一定的进口配额和限额手段换取出口贸易障碍的和解、防止进口对民族经济的冲击。这既是通过加强外汇收支管理以调节国际收支,又是适时主动地减少一定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降低国际收支差率、外汇储备率、外经比率,是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轻外汇储备风险、实现内外均衡的。
(五)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发展
汇率、利率和价格是重要的经济杠杆,都是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手段。汇率、内外资金利率差、价格差,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无论在短期还是中长期,均需要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尤其是近两年人民币汇率升值使汇率对进出口和国际收支调节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大,但汇率继续升值在当前对企业进出口、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利。实施稳定的汇率、利率和价格政策也是稳定我国证券市场和房地产业、稳定资金而避免大量出逃和稳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庞大体系的重要分支,以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与失业、通胀、经济增长等问题。这门课程是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国民收入、失业、物价水平的测算指标以及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理论知识,多采用侧重于理论、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授方式。由于《宏观经济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且涉及较多图表、模型及不同流派观点,学生存在对知识点认识浅显、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将影响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将抽象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联系,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1、教师授课方法单一,课堂效果不佳
《宏观经济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侧重于教材中的纯理论学习。具体地,各高校教师多根据教材内容制作PPT课件,或沿用教材自带的课件作为课堂的讲解材料,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述将知识点传输给学生。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学生报考经济管理类专业热情的高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越来越悬殊,这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实施多样化的授课方式造成了障碍。《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抛弃了板书讲授法,课件也偏重理论介绍,缺少对知识点具体的解释和拓展,加之,大课堂的课程环境减少了师生的即时交互和反馈,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对课堂效果造成了消极影响。
首先,教师的客观讲解难以引导学生对理论形成主观认识,如果教师对理论内容也缺乏深入理解,形象、直观地讲解将更加困难;其次,缺乏互动的单一授课对学生的课堂约束力不足,学生对课件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最后,《宏观经济学》本身内容抽象,学生很难依靠自己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偏重理论教学将进一步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进而偏离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理解、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2、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直接引进的外文版教材或自编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框架相差不大,且语言简洁通俗、清晰条理,较为适合基础学习。但是,现有教材大都以理论阐述为主,对现实经济问题或实际案例的分析较少,学生在系统学习后无法深入理解相关理论且学习兴趣不高,例如学习IS-LM模型时对推导方法的由来和模型的实际意义一知半解,造成了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或运用相关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现象存在一定困难。
值得思考的是,教材只是学习工具之一,一般更新周期较长,缺少对前沿重大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评述,但要求教材完全与实际经济环境挂钩是不可能的,而脱离现实地学习经济学理论无异于“瞎子摸象”,因此,依靠纯粹地改革教材来改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远远不够,教师和学生应能动地、多渠道地收集资料和信息作为教材的拓展,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课后时间利用率低,自我学习能力差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加,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压力却有所下降,在传统的讲授方式下,学生除课堂上的机械听讲外,课外作业量和任务量过少,课余时间的利用率较低,加之,教师和学校对学生课后作业质量的重视度不够,这更加剧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懈怠程度;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缺乏独立思考、开拓思维的锻炼。《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对其基本原理有深入的认识,能够将所学的理论转变为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一直保持上述现状,学生将难以形成宏观经济学的思维,难以提高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敏感度。另一方面,缺少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检测的过程,学生自然缺乏对课程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更无法将对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这将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
4、课时安排较少,缺乏相关支持课程
《宏观经济学》通常被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各相关专业的公共课程,现阶段各高校一般安排的课时数在50左右,仅足够基本的理论讲解,若要求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并配合课堂讨论、作业汇报、阶段检测等环节,则课时数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客观障碍。另外,《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的图形、表格、公式及相关推导,并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数学课、实践课、实验课等支持课程的开设具有其必要性。但是,现实的教学中未能做到跨学科建立联系,且实践性课程带来的效果较差,这也是学生普遍对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分析理解困难,认为部分基本原理抽象难懂的重要原因。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宏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形式、学生表现及课程安排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应针对这些问题加快推进实际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目标的实现;此外,《宏观经济学》理论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面对西方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冲突,探寻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的教学思路十分必要。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丰富讲授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模型相对抽象,又涉及严格的前提假设,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应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或贴近生活的例子对理论做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在学习国民收入的核算时,可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包含在GDP的核算中,或结合当前国家的经济现实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另外,教师在准备课件内容时,不应只局限于教材的理论知识,可利用案例材料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具体、主观的认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实现PPT课件和板书讲授的有效结合,增加课堂上师生的双向交流,并适当穿插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或阶段性测验,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自主思考,增强课堂的约束力,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参与感,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教师因素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理论有深入透彻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管理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学队伍进行实际调研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教师本身也应积极参与科研,在对相关经济课题的调查研究中形成对经济学原理的独特见解。
2、多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为提高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应采取灵活的课堂形式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完全地融入到课堂。具体地,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提问环节,可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搜集信息和资料进行课堂讨论,或选择某一部分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成果做出公开汇报。另外,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安排适量的课后作业,以开放性题目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或独立完成。
采取灵活的课堂形式可实现多重积极效果:首先,经济学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形成特定思维,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建立起信心,巩固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次,学生经过搜集信息和课堂讨论,在增进双向沟通的同时,能够扩大个人的信息储备,增加对热点经济问题的关注度,培养自身的经济敏感度,提高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和公开汇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打破中国学生被动学习的桎梏,也为教师提供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
3、实现参考资料的多样化,摆脱教材的束缚
《宏观经济学》课程通常将教材作为唯一的参考资料,而教材的时效性不强并偏重于理论讲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极具现实性和时效性。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原理的前提下,多关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财经报道,培养阅读经济文献、外文原著的习惯,并适时地组织学生就前沿经济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多渠道地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积极性。
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英文著作的表达方式与中文译文有所差异,阅读外文原著可启发学生对经济学基本原理产生新的思考;学生也可通过阅读宏观经济学相关文献了解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和见解,经过系统思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形成对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另一方面,《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报纸杂志或相关网站、经济半小时及财经郎眼等财经类节目都对全球重大经济事件提供了详细的报道和评述,加强对经济时事和热点的关注不但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具体化,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相关实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宏观经济学》是典型的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相比,相关实践性课程的开设相对匮乏。为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应当科学地搜集兼备说服力、代表性和时效性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由学生自主地选择相关知识点发表个人见解;教师也可根据需要设定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设计经济策略以解决特定情境下的经济问题、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并充分利用经济学相关的分析软件和设备通过实际的操作演练达到理论应用的目的;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到相关科研单位实习、调研,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学习环境,或邀请统计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工作人员举办讲座,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相关部门的实际运行情况,从而对宏观经济学形成更加具象的认识。与此同时,适当延长《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增强数学等支持性课程与《宏观经济学》的跨学科联系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三、结论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是教条,是用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经济也正在快速崛起,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对经济问题的敏感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增强实际应用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极具必要性。在实际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善于总结,在“改进—实践—再改进”中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宏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编号为2011BK144。)
【参考文献】
[1] 陈银娥、王毓槐:《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来自课堂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
[3] 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40-02
一、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1.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会学生科学获取、加工、研究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以及手段,真正贯彻教学相长,鼓励探索精神,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他们更主动多维地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2.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超越和升华,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贯穿人的发展的一生,并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教育者,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很难在未来社会中生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可以把各种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因此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适应了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3.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是指在社会提供相应的资源、环境等条件下,个人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主动参加学习与创新,并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社会。因此,学习型社会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社会化,学习目的创新化,个人学习终生化的社会。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受教育者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合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自主性。因此,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急需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4.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当前宏观案例教学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树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育观念。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好的案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因而通过案例教学,紧密联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在培养创新应用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案例当作“例子”,因而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事件、案例举例佐证某一个原理或用某一理论点评事件。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是理论联系实际,讲得也很形象生动,但事实上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事实上,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的内涵更加宽广,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互相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
2.案例教学不能满足创新型教育的需要。目前,在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理论的案例分析,而忽视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忽视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的能力。应当指出的是,知识点的案例教学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宏观经济概念和理论的作用,因而进行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而忽视更为重要的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由于注重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因而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大都源自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因而这些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结论成立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就是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我国由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起来,离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来的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还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所列举的西方宏观经济案例都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作出理论上的创新。
3.传统的宏观案例教学仍然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也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资料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案例讨论,而缺乏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
4.案例教学忽视定量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这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分不开的。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预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整个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等,离开定量分析是不可能的。在当前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较为重视定性分析的案例教学,而忽视定量分析的案例教学。这样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就会缺乏对实际案例分析过程及其分析结果的直观感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体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其结果是,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开展宏观案例教学,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1.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目标。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必须以培养优秀品德、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案例教学应当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的内涵更加宽广,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互相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
2.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力争实现本土化。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其运用所获得的系统化的经济理论知识去分析、探索、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视角观察、分析和解释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力争实现宏观经济案例的本土化。此外,在课堂上也可以尝试同时引用中美以及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现象,并做适当的国际比较分析,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性,帮助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掌握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重要假设条件,注意其结论的适用性问题。
3.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学生开始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基础实验案例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评价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第二,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多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综合案例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以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的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综合实验案例是在掌握基础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度的实验,目的在于体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是基础实验案例的延伸,用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是综合宏观经济学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的现实性及其应用性意义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
4.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完善案例教学技巧。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尤其应当加强对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当非常熟悉宏观经济学的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必须对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及其相关学科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认真选择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要匆忙选择一些案例,而是首先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再根据教学的需要,认真挑选能够说明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现实案例;最后,教师还应摒弃“教师就是权威者”的传统观念,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参与教学实践,认真听取他们对案例教学的不同意见,及时改进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
5.案例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前小组讨论。课前的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案例教学中,先由教师说明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布置问题,指导学生去详细阅读资料。然后,学生应在课前按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交流,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小组内的成员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工,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在选题范围内积极查找并阅读文献资料,接下来每个学生首先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然后,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对要研究的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炼出小组的观点,并派出代表进行课堂发言。最后,通过在课堂上的集体讨论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最终完成案例个人书面分析报告。通过这种分工合作与小组、班级讨论等形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与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向学生提出案例,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并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并根据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通过案例给出的典型实例的确切条件和进程,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严格训练与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科学方法和思维习惯。
7.有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剪辑和教学软件等多种手段使宏观经济学案例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903)。]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刘颂.实践的教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操作[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4.王鉴.实践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7.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30日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陆续走高,大学毕业生待业大军迅速扩大,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以推动大学生创业,并借此部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大学生成功创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这里简单谈一下创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
一、成功创业需要具备的经济学知识
(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创业者进行基本的供需分析,选择好的创业项目,使其更易被消费者接受。如市场调查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拟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基本的市场分析,使其及时发现创业机会,并通过供给和需求的分析,确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分析创业项目市场的大小,以做出项目选择决策;另外,创业者还可以根据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合适的地址。
(二)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创业者更好地了解不同行业对新创办企业的要求,理解并分析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等)、整个经济系统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及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等,帮助其分析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避免进入处于衰退期的行业,而且可以帮助创业者了解某种行业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而分析拟创办企业的未来前景及发展趋势,选对行业谋求更大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就业与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储蓄、投资等内容有助于创业者了解宏观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帮助创业者从宏观上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
(四)投资学。投资学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创业者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运行机制和一般规律,以及各类投资运行的特点与规律,帮助其正确进行投资项目分析,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成功创业需具备的管理学知识
(一)战略管理和企业管理。这两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创业者从总体上设计和把握企业战略,高屋建瓴地为企业长远发展制定适合自身的目标,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在日常经营中,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避免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创业者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必须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熟悉掌握国家创业扶持政策,包括创业教育、培训、服务以及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同时要建立一支团结、务实、高效的员工队伍,必须完善员工培训、考核、晋升、奖励、社会保障等制度。
(三)市场营销。做产品不如做销售,做销售不如做市场。只有将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销售出去,企业才能够回笼资金,才能够产生利润,销售是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惊人的一跳,是实现利润的基础。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创业者在盈利高的市场上以更好的价格销售产品或服务,并较好地去分析和开拓市场,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财务管理。创业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资金,经营企业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财务管理知识可以帮助创业者了解资金的筹集渠道,各种资金的成本、收益和风险,以及资金的有效使用,以做出正确的资金筹集和使用决策,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实现投资目标;财务管理还可以提供资金管理的工具,使创业者借助先进方法进行现金的预算和管理,加快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三、法律方面的知识
(一)注册登记和商标广告方面的法律法规。注册登记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创业者了解注册登记的基本流程,关于企业名称的有关规定等,使创业者缩短注册登记时间,更早地将精力投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商标广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则有助于创业者提高商标意识,形成自主品牌,树立中国企业形象,使企业充分重视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同时在广告行为中减少不经意的侵权行为,更好地保护他人同时也保护自己的权益。
相比于房地产、基金以及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市场的投资要复杂得多。投资者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深入理解股票市场的风险与收益,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能盲目跟风,总的来说,投资股票市场有以下几种基本思路。
一、宏观经济分析
众所周知,股票市场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晴雨表,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动会影响股票的价格,作为一个股票投资者,要时刻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经济指标。比如说,每月中旬公布的上一个月的CPI,如果CPI过高,意味着通货膨胀或者通货膨胀预期,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刺激股票市场的拉伸。
仅仅知道这些宏观经济指标是远远不够的,数据往往有滞后效应,当数据公布时,股票的价格已经上升或者下降了,如果公布的数据只能在股价变动中坚持一两个交易日,那么当投资者得知公布的数据后再进行股票操作就晚了。比如:短期利率下降,投资者建仓买进股票,但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只是短期的微调,并不是整个资金市场资金供求情况的真实反映,利率很快就会上扬,投资者刚买入股票,马上发现利率上升了,此时抛掉股票定会遭受损失,只能继续持有,等待清仓时机。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必须在相关数据公布之前,也就是说,股票投资者必须学会利用自己的逻辑去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根据自己的预测来操作股票,而不是等待相关经济数据的公布。
二、行业分析
(一)行业分析概念
行业分析是指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对行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生产、消费、技术、销售、行业竞争力、市场竞争格局、行业政策等,通过对行业要素的分析从而发现行业运行的内在经济规律,进而进一步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行业的更替兴衰速度越来越快,在汽车出现以前,欧美的马车制造业是何等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连汽车业都已进入生命周期中的稳定期甚至衰退期了,尤其是随着油价的上涨,现在的汽车行业主要向电动汽车转变,那种耗油多污染大的汽车支撑不了太久。如果某个行业已处于衰退期,则这个行业中的企业,不管其资产多么雄厚,经营管理能力多么强,都不能摆脱其阴暗的前景。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行业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很多行业都在逐步的互联网化,那些跟不上互联网思维和节奏的行业正在苦苦挣扎。比如传统的书店,现在的书籍爱好者都是去亚马逊、当当、京东以及淘宝等网上书店购买书籍,因为网上买书比实体书店更便宜,随着物流的发展,网上购书速度也越来越快,一般24小时就能送货到家,这比你去实体店更节省时间。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股票操作更是如此,如果购买了错误行业的股票,被套牢的风险就会增加,像高耗能汽车、书店等传统行业的股票,即使短期内股价在上升,投资者也只能进行短线操作,不易进行中长期投资。当然,如果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能够及时地跟随时代潮流和科技的进步,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转型,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三、公司基本面分析
在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自己熟悉或者想要投资的行业进行全面分析后,投资者需要在自己选择的行业内挑选上市公司,这就需要投资者对感兴趣的上市公司进行基本面分析。
(一)公司竞争地位分析
在自由竞争市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本行业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即使是朝阳行业的上市公司也会很快被淘汰。研究公司在本行业的地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公司的技术水平,那些紧跟技术潮流,采用和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更有机会在本行业走得更快更远。第二,公司的市场开拓能力,产品的销量最终决定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上市公司要保持在本行业的竞争力,必须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公司财务分析
投资者需要通过对股份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来了解该公司的财务情况、经营效果,进而了解财务报告中各项的变动对股票价格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最终做出买进或卖出的决定。要进行财务分析,投资者需要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储备,包括基本的会计知识、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甚至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虽然根据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并不能完全弄明白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但是通过财务分析可以让投资者避免一些显而易见的投资错误。
四、技术分析
(一)技术分析的概念
所谓技术分析,是相对于宏观经济和行业等基本分析而言的,基本分析着重于对宏观经济情况以及各个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行业动态等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股票的价值,衡量股价的高低。而技术分析则是透过图表或技术指标的记录,研究市场过去及现在的行为反应,以推测未来股价的变动趋势,技术指标主要是根据过去的股价、成交量或涨跌指数等数据计算而得。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技术分析时只关心股票市场本身的变化,而不考虑会对股价产生某种影响的经济、政治等各种外部因素。技术分析理论包括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江恩法则等,主要分析方法有K线分析、均线分析、形态分析、切线理论、量价关系分析等,技术分析的指标类型非常多,比如:趋势型指标、人气型指标以及超买超卖型指标等。
(二)技术分析的优缺点
偏重技术分析的投资者之所以要购买某只股票,不是因为该股票有价值,而是该投资者认为其他人都认为这只股票有价值,其他的投资者会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这只股票。技术分析的美妙之处在于,只要有足够多的投资者相信技术指标并按照指标进行操作,那么技术分析就会有效,通俗地说就是,如果大家都认为某只股票会涨,大家都去购买,这只股票就真的会上涨,而且这种股价的上涨和上市公司本身的表现好坏以及公司内在的价值没有关系。
技术分析的缺陷在于,股票市场是所有投资者的综合博弈,技术分析方法和技术指标繁多,而且根据不同的技术指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甚至相互矛盾,这就让投资者无法决策。对于中长期投资,技术分析必须满足三个前提。第一,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也就是说,所有的信息都会在股价上表现出来;第二,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股价的波动不会突然出现逆转;第三,历史会重演,只要未来出现相同状况,在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会再发生。但是,这三个前提很难同时成立,所以,对于中长期投资者而言,技术分析并不是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1]柏丹.股票价格波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师,2013(1).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年初加入证券研究部后,在谢总的提点与郑总日常的教诲中,让我对证券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基本面分析的要点与方法,改变了原有对市场的简单认识,建立了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市场的变化:
一、由原来单一的关注个股,开始向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关注行业变化的方向转变。
以往个人只关注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背后的根本,以及现象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于行业的关注也脱离了宏观经济的变化,所以导致对于行业的变化把握不够。经过这半年的学习与工作,我认识到了证券分析必须从大的背景出发,由面到点的去一步一步进行,而不是单一的从k线形态出发进行凭空想象。
二、从简单的关注个股形态与基本面,向形态与量能结合,关注资金流向方面转变。
过去个人总是通过k线形态结合公开资料进行分析,相对而言比较片面,对于资金流向分析不太关注,且不得要领。近期在郑总的指点下,开始对于这个方面进行关注与学习。虽然目前盘面对于量能变化的敏感度还十分缺乏,对于资金流向的把握还十分欠缺。个人意识资金流向是行情的根本,这个方面将是我下一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开始端正自己的投资操作理念与心态
过去心态相对比较容易波动,同时投资操作理念相对简单。经过这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个人认为个人心态有所提高。以往个人只在意于结果,对于造成结果的原因不太深究。现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个人操作中,比较注意过程,对于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个人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心态较以前平和许多。投资理念操作方面,个人十分赞同公司关于“跟从主流资金“的理念,虽然对于市场节奏把握的能力目前还十分欠缺;有时候还犯过于使用静态眼光看待市场以及个股的错误。但目前个人在日常看盘分析操作中已经有意识的去纠正与改变。
四、日常工作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帮助公司关注相关的行业以及个股。个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作的还很不够。虽然,每周对于自己关注的行业及个股,自己都会收集公开资料,及相关的分析。并在总结文字时,尽量多加入自己分析与思考,少照搬网路上现成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认为,由于对分析的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程度。如医药行业,由于公司之间差异很大,对于医药行业个人比较陌生,虽然对于产品,自己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了解,但对于具体公司的变化,还是停留在盘面和量能的基础上。因此,个人的分析比较简单而肤浅,往往只能简单的提及一点要素而缺乏全面,下一阶段工作中,这个方面将着重改进加强。
日常工作中缺乏主动深入发掘的精神。近期、新股中步步高走势比较强,新华都与其比较类似,虽然,个人曾经在收盘总结时,向领导提及两股行业比较类似。但是事后自己没有主动没有深入分析与挖掘。下一阶段工作中,在工作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着重加强。 个人半年工作总结仅供范文写作参考,切勿完全照抄! 下半年工作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总结,让我静下心回顾了半年来的进步与不足。
个人认为不足在于:
1、 自身知识结构仍需要进一步理顺。
虽然平日自我学习、看书、看资料中,每日与郑总的交流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与知识,但个人认识到,还没有很好的理顺与发展。如,在分析宏观经济中,自己就感到由于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深入认识,导致看到现象后,分析的比较片面,对于未来经济政策的预见性不够。又如在个股分析中,虽然运用了简单的财务分析,但是缺乏全面性,分析的比较肤浅。下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中,个人打算对于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加强。
2、 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每天都了解市场、个股的,但是个人一定的惰性使我看观察信息时不够仔细与敏感。对于市场的变化,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够,导致分析不够。同时,对于其他行业的关注,也缺乏连续性。
证券研究部工作
年初加入证券研究部后,在谢总的提点与郑总日常的教诲中,让我对证券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基本面分析的要点与方法,改变了原有对市场的简单认识,建立了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市场的变化:
一、由原来单一的关注个股,开始向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关注行业变化的方向转变。
以往个人只关注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背后的根本,以及现象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于行业的关注也脱离了宏观经济的变化,所以导致对于行业的变化把握不够。经过这半年的学习与工作,我认识到了证券分析必须从大的背景出发,由面到点的去一步一步进行,而不是单一的从k线形态出发进行凭空想象。
二、从简单的关注个股形态与基本面,向形态与量能结合,关注资金流向方面转变。
过去个人总是通过k线形态结合公开资料进行分析,相对而言比较片面,对于资金流向分析不太关注,且不得要领。近期在郑总的指点下,开始对于这个方面进行关注与学习。虽然目前盘面对于量能变化的敏感度还十分缺乏,对于资金流向的把握还十分欠缺。个人意识资金流向是行情的根本,这个方面将是我下一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开始端正自己的投资操作理念与心态
过去心态相对比较容易波动,同时投资操作理念相对简单。经过这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个人认为个人心态有所提高。以往个人只在意于结果,对于造成结果的原因不太深究。现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个人操作中,比较注意过程,对于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个人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心态较以前平和许多。投资理念操作方面,个人十分赞同公司关于“跟从主流资金“的理念,虽然对于市场节奏把握的能力目前还十分欠缺;有时候还犯过于使用静态眼光看待市场以及个股的错误。但目前个人在日常看盘分析操作中已经有意识的去纠正与改变。
四、日常工作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帮助公司关注相关的行业以及个股。个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作的还很不够。虽然,每周对于自己关注的行业及个股,自己都会收集公开资料,及相关的分析。并在总结文字时,尽量多加入自己分析与思考,少照搬网路上现成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认为,由于对分析的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程度。如医药行业,由于公司之间差异很大,对于医药行业个人比较陌生,虽然对于产品,自己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了解,但对于具体公司的变化,还是停留在盘面和量能的基础上。因此,个人的分析比较简单而肤浅,往往只能简单的提及一点要素而缺乏全面,下一阶段工作中,这个方面将着重改进加强。
日常工作中缺乏主动深入发掘的精神。近期、新股中步步高走势比较强,新华都与其比较类似,虽然,个人曾经在收盘总结时,向领导提及两股行业比较类似。但是事后自己没有主动没有深入分析与挖掘。下一阶段工作中,在工作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着重加强。
下半年工作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总结,让我静下心回顾了半年来的进步与不足。
个人认为不足在于:
1、自身知识结构仍需要进一步理顺。
虽然平日自我学习、看书、看资料中,每日与郑总的交流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与知识,但个人认识到,还没有很好的理顺与发展。如,在分析宏观经济中,自己就感到由于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深入认识,导致看到现象后,分析的比较片面,对于未来经济政策的预见性不够。又如在个股分析中,虽然运用了简单的财务分析,但是缺乏全面性,分析的比较肤浅。下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中,个人打算对于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加强。
2、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03-02
1 国民经济预警机制存在问题
1.1 国民经济预警工作中存在问题
(1)各部门对国民经济预警的研究缺乏协调统一性。国民经济预警要求从国家整体角度进行研究,这就需要我国各部门进行密切配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相互之间合作交流又很少,导致各部门都以己为中心,工作分散,缺乏组织协调性。难以形成一个有序、高效率的预警流水线,为宏观经济预警的高层作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2)社会对预警工作的关注程度不够。作为国民经济预警主要手段的景气分析在世界各国备受关注,被认为是帮助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也不例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大相径庭。例如有些部门为了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制造虚假统计数字呈报,这样就降低了预测精度,导致政府制订错误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而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极大损失;还有一些单位走“形式路线”,预警部门形同虚设。其次,把经济预警当作一项简单的机械工作,一味地接受预警系统的操作程序,很少对预警指标和方法的选取进行修改创新。最后,人们对国民经济预警只是字面的理解,宏观经济预警工作很难开展。
1.2 国民经济预警系统不完善
(1)用于预测的先行指标有限,这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过于注重金融层面的统计指标,而对基本层面的指标形成了有意无意的忽视,这有些舍本逐末影响了人们理解经济危机的角度。人们建立的指标体系过于僵化,往往指标体系一经建立就十几年不变,而这时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也与现有指标体系的封闭、静态有关,从而造成预警模型的失效。在用多指标进行判断时,判断准则是根据超过阀值的指标数量和发出预警的次数来判断,导致无法对预警程度进行细致的度量,无法区别各指标对危机预警的有效程度无法体现指标在预警中的关系,也会丢失一些有效信息。因此这种用数量和次数进行判断的方法显得简单、粗糙,会影响判断效果。
(2)预警系统的数据输入偏重量化指标和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而到的“准”量化指标,忽视非量化指标(如专家经验);在实际中,指标的种类繁多且杂,有统计的、非统计、确定的和模糊的等多种,这种做法显然易失去预警信息。
(3)我国尚没有建立专门机构确定我国经济波动的基准日期和编制权威的官方景气指数。由于我国的景气研究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一些政府机构已经试探性的开展了景气研究工作,但研究机构比较分散,一致指标组和基准循环方式的选择无法取得广泛共识,再加上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波动的复杂性使经济循环规律不明朗,这些都给基准日期的确定和权威指数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 国民经济预警对经济周期波动转折点的预测能力较差
经济周期波动转折点的预测在国民经济预警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我们知道,经济预警研究是从非持续的角度来探测经济波动情况的,所以其研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紧紧捆绑在一起。只有了解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政府才能对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做出超前反应,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的景气分析只侧重宏观经济指数变动分析,忽视对经济转折点的预测,结果使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应在宏观经济预警系统中增加预测经济运行转折点的独立模块,提高预警的测度能力。
1.4 国民经济预警对经济预测误差的考虑很少
在国民经济预警中,人为判断调整失误较多,影响了经济模型的预测质量。在进行经济预测时,预测者受舆论导向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往往自觉和不自觉地把经济运行“应该怎么样”作为指导思想,导致判断的失误,因而出现较大的误差。另外,现有的经济预测模型水平还不够高,导致预测精确度不高,预测的误差普遍偏大,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结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还有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 国民经济预警机制的破解思路
2.1 统一管理,提高重视程度,解决经济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中国现在负责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的政府部门很多,如国家计委、中央银行、财政部、体改委、经贸委等。这些部门往往相互制约,影响宏观经济的有效预警与调控。因此有必要在这些部门之上成立一个有法律约束力、有权威性的综合委员会,确保委员会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效率。有效的实现行业部门监测预警与地方部门监测预警相结合,国内经济的监测预警与国外的经济监测预警相结合。
(2)提高对经济预警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其信息化建设。第一,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经济的监测预警需要完整的信息网路,多层次的信息网路必须要有完整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目前,加快我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既是必要也是可能的。要充分利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理论研究成果,参照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权威经济管理部门的建模思路,并听取了实际工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易操作性三大原则,建立一套综合性的,可对经济运行做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将此模型作计算机模拟,开发出一套科学实用的决策分析软件系统,旨在使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经济运行即期态势和未来走势,分析重点地区,行业和生产要素的动态影响,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和微观项目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科学、可靠的辅助决策工具。第二,培养具有信息化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具有很丰富的信息化人力资源,但毕竟信息化在我国还只有十几年发展历史,因此,在很多基层工作层面,占据大量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缺乏相关知识和本领,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而且,信息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第三,要对传统产业和行政部门的信息化进行改造。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包括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造,这是当前经济监测预警的最大阻力,没有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宏观经济的监测预警的可靠性就得不到保证;同时,行政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也是关键。目前,行政部门内部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而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几乎没有。
2.2 完善国民经济预警体系
(1)建立完整科学的数据库。政府应该由上而下的推动建立完整的数据采集体系,保证数据可获取和经济监测预警体系的数据输入完整。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第一,提高数据质量。依靠加大政府部门的干预力度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固然是对提高数据质量的行之有效和最主要的办法。而借鉴于数理统计学的有关方法建立起一套评判统计数据的控制系统,在对统计数字真伪的判断上,提供一套科学的、直观的和可操作性的方法。两方面的结合将无异于使在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显得更加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第二,建立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是指以统计数据产生过程、统计数据产生过程中各环节内各影响因素和数据本身为对象,并通过时间序列的理论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控制,以保证统计数据达到规定要求的系统。
(2)完善国民经济预警指标体系。在我国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可以借鉴国内外宏观经济预警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确定如物价、房地产业、外贸、汽车行业4个领域和宏观经济总量的基准指标。然后分别对各指标的增长率序列采用K-L信息量、时差相关分析、峰谷对应法等方法从中筛选出各自合适的先行、一致和滞后景气指标组,建立了综合、稳定的多维景气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国际上通用的合成指数方法(Composite Index),分别构建了4个领域的景气指数系统。我国的景气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尤其要考虑到我国的现有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重新评估与调整我国宏观经济预警体系中的统计指标和影响权重,使预警体系的预测精确度和敏感度进一步提高,进而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起到更大的作用。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预警过程的智能化。无论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多么科学、精细,人们都难以对自己的预测结果有绝对把握。因为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十分复杂,所依据的统计数据本身存在一定误差。并且不同预警方法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并不是越复杂的模型越好,在实际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预警。克服只重视定量预警的方法,要把定性预警结合起来,对经济对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最后结合专家的知识经验做出最终预警。克服预警方法的单一,将不同预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预警,提高预警可靠度。用系统化的思想进行经济预警,把定性定量相结合,把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把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把统计分析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等等。使预警系统更加科学全面,使之成为预防经济危机的有效工具。
2.3 结合经济环境辅以产业市场标准解决预测能力差问题
(1)注意分析经济时间序列的特性及数据背后的经济环境。在景气预警分析中,编制先行经济指数是基础,只有当先行指数编制合理的情况下,国民经济的预警工作才能科学、合理并且有效的开展。编制先行经济指数时,会用到许多经济时间序列,这些时间序列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时间序列反映某个部门或行业的经济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对每个序列的特性以及不同序列之间的相关性等进行深入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数据背后的经济环境及其内在运行机制。
(2)国民经济预警体系应辅以产业市场标准。首先,分析研究国民经济问题,应当对主要产业领域的一些重点指标多加关注。编制国民经济预警指数时,应该充分来考虑各主要产业的因素,并将其分成不同的组,分别编制指数,然后结合这些具体的指数来分析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其次,评判经济是否“过热”,不但要看宏观经济指数,还应辅以产业市场指数。国家经济预警评价体系,应同时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宏观层面,看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信贷规模等经济总量指标;二是应辅以微观层面,需要结合研究各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内在规律,辅之以产业的市场标准去判断。“国家经济预警评价体系”需要建立一套辅助的产业市场评价标准,用以准确判断那些产业“过热”,那些产业“过冷”。那些产业中那些品种“过热”,那些品种“过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产业引导机制,采用区别性的微调功能,调控经济有序发展。
2.4 建立监测体系,施行效果评估,解决经济预测误差考虑少问题
(1)建立长期的常规性的政策监控与预警系统,用常规的调控措施逐步代替应急性管理,要选择反映经济运行的若干变量作为政策的显示窗口和预警器。进行系统的、周期性的跟踪与分析,缩小政策出台前的时滞,保证政策出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建立宏观经济运行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减少经济预测的误差。该体系的重点不是评价各类经济静态总量指标水平,而是评价动态的各相关经济变量尤其是政策变量之间的运行关系,如初始货币投入量对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影响,利率调整与储备率之间的变动关系等等。逐步形成一套政策与总量之间的固定评价模式,为管理宏观经济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仲燕,籍文翠.我国国民经济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报,2007,(4).
[2]黄印林.地方宏观经济预警模型与计算方法[D].重庆:重庆大学,2005.
[3]姬广林.我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探讨及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2005.
[4]蒙志鹏.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