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水环境治理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6 16:18: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环境治理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水环境治理建议

篇(1)

1、污水管网主管破裂导致新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喷涌进入水系。目前,在水系建设过程中已发现两处。一处是花样年售楼部旁桥下;另一处小太平河山枣村污水提升泵站西侧约15米处。因污水管破裂,大量污水喷涌进入水系,将水系水体染成黑色,伴有恶臭。目前,第一处破裂一直没有得到抢修。水系建设方认为原铺设污水管网有质量问题,污水管网破裂应由原铺设方负责。原铺设方则认为污水管网破裂是因水系建设方机械重压或挖裂造成,应由水系建设方负责。

2、路网建设和排污管网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水系建设进度慢,导致一些小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系。目前,因奥园南路建设进度较慢,尚未铺设排污管网和建设污水提升泵站,导致奥林匹克花园污水无法与城区排污管网相连,只能暂时直接排入水系。

3、畜禽养殖污染导致水环境污染。由于保护新区水系尚未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条例,无法制约民众。目前,在水系上游,更有甚者直接在水系中养殖畜禽。养殖污水、粪便等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系。使水环境中氨氮、溶解氧和粪大肠菌群等指标超标,严重影响水系水环境质量。

4、农业生产污染导致环境污染。新区附近村民在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造成对地表水受污染,水质富营养化,农药直接向水体施药并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均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5、新区上游、附近自然村居民和部分新区居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导致环境污染。因新区内污水管网不能全覆盖,居民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染源不能排入管网而直排入水系,不但使污水横流,影响市容,而且污水长期积累,生活污水中含氮、磷,至病细菌多,造成地表水水质恶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6、新区水系补水工程进度慢,至今民众尚未知道从何处补水,没有足够的活水适时补充,水体循环更新慢,导致水环境质量间接受污染。

为此,特提出治理建议如下:

篇(2)

    根据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农田水务局《四川省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人口现状调查及复核报告》的统计数据[7],四川省2009年全省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2578万,占农村总人口的36%,南充市和成都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最高,均超过220万,其次是达州市、泸州市、宜宾市、资阳市、自贡市,不安全人口数均在140万以上。相对数量以自贡市最高,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高达66%,其次是甘孜州、眉山市和乐山市,不安全人口比例在50%以上。四川省不安全人口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集中在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成都平原各市以取用地下水为主,主要问题是水质问题,川中丘陵区各市以取用地下水、沟塘水及水库水为主,主要存在水质、保证率和水量的问题;川西高原区(包括甘孜州和阿坝州)地广人稀,山高谷深,水源主要以河流水为主,主要存在取水方便程度和水量保障方面的问题;盆周山地和川南山地(凉山州和攀枝花市)主要以取用江河水及溪沟水为主,主要存在方便程度、水量和保证率的问题(图1)。水质不安全是四川省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而在水质不安全中以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细菌学指标超标和饮用受其他污染的地表水污染为主(图2)。主要原因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水源地受到污染。

    2四川省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的主要环境因素分析

    2.1工业点源污染工业污染,尤其是乡镇企业是农村水污染的重要来源[8]四川省的大型工矿企业业和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区,从2006年开始无论是乡镇企业的总数量还是乡镇企业中污染较为严重的采矿业和制造业的数量都在下降,而且整个四川省的工业排污总量和污染物总量都在逐步降低,污水排放达标率在逐步提高,点源污染正在逐步被控制,但是仍有接近5%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会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表1)。

    2.2农村面源污染

    2.2.1农业生产四川省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化肥和农药使用较多的区域。从表2可以看出四川省农业和化肥的使用量在持续增加,2009年化肥使用量已经达到624kg/hm2,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设置的安全上限(225kg/hm2)。

    2.2.2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四川省2009年农村人口为669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5%。目前全省4427个建制乡镇绝大多数未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全省农村每年产生的10多亿t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约1700万t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5,6]。

    2.2.3禽畜养殖污染根据四川省农业厅《2007四川省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四川省2007年大型牲口的存栏量为421万头,生猪存栏为9957万头。虽然大部分的规模化养殖场都已经修建沼气池等处理措施,但是由于综合处置能力不够,有90%的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仍达不到环保要求,大量养殖废物直排河道,严重污染水体[5]。并且四川省作为养猪大省的,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仅为44%,散户养殖仍占主要位置[9]。尤其是四川中部丘陵和盆周山区的部分水源地处于居民聚集区,农户散养的畜禽粪便是水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2.3水源地内源污染四川农村地区,尤其是川中陵和盆周山地区,一般是以石河堰拦截河流形成回水区域或筑坝形成湖库等静态水体作为饮用水源。川中丘陵区的土壤侵蚀模数高达8000~15000t/(km2?a)[9],水土流失严重,大量腐殖质等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后沉积在底泥中,成为污染物的蓄积库,在一定条件下被释放或再悬浮,造成内源污染。

    3四川省农村饮用水源地主要环境治理对策分析

    3.1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因素,选择不易受污染的水源在筛选集中饮用水源地时应综合考虑,优选不易受到污染的水源地,比如地下水等。但是一般农村地区对水源的选择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四川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工程性限制较为严重,获得较好的水源投资较大,农村地区很难承担。应加大政府投入,为广大农民优选好的水源。目前四川省惠民工程“红层找水”工程已经取得显着成效。

    3.2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四川省政府十分重视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工作,相继出台《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和《关于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但是一些农村地区的水源保护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水源保护区,虽然已经划定,但是长期处于弱监管状态,主要原因在于乡镇集中饮用水源地分布分散,尤其是盆周山区、川南山地和川西北高原地区,县级以上的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受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对每一个水源地都做到切实有效的监管,应该加大乡镇和村级部门对水源地的环境监管保护力度。

    3.3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四川省平原和丘陵区的水源地大部分位于农耕区,河流或水库周围就是农田和村落,大量面源污染物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污染。对于面源污染的控制,应该从多方位进行控制。以四川丘陵区为例,山丘上部植树造林,进行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在生活区修建沼气池和人工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粪便进行处理,达标排放;农田区域采取植物篱措施对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拦截;在河岸或湖滨设置防护林或湿地形成滨岸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物进行拦截。本课题在四川省乐至县的示范效果显示,在水源地周围采取沼气池、生活污水净化池和人工湿地等措施对地表水污染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篇(3)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09302

1引言

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我国农村的水环境还没有被污染,村民的饮用水大多是河道水添加明矾等药剂后,进行沉淀后直接饮用。在炎热的夏季,村民可以在河道中进行游泳等活动,并且能够在水体中从事养殖、捕鱼,也可引河水灌溉农田等。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村民开始对河道进行开发并在周围建设工厂等,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农村水体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一部分水体已经出现黑臭的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2农村生活用水污染现状

2.1农村生活污水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使得生活污水也在不断增加。村民的生活用水不仅包括生活洗漱以及洗涤污水等,还包括水产养殖和家禽养殖等污水,如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都会造成大量的污水。

2.2农村生活污水收集难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占地面积较大,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村民会选择到城市里工作,这也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比例减少,且分布不均匀,使得我国的农村污水范围较广,且污染程度不一,从而导致的收集比较困难的问题[1]。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3.1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占地面积较大,人口众多,每天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污水产生,因此,对农村水资源进行处理应着重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而污水治理设备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加起来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这无疑是较大的经济负担。虽然,我国财政方面每年都会对农村环保建设拨出大量资金,但是仍不能够满足我国农村的污水治理建设。就我国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而言,需要资金的投入较大,这也是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很y治理的原因[2]。

3.2统一治理的难度较大

我国农村某些地区没有对污水处理进行推广,这也导致了我国村民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较差。我国农村污水系统治理普遍不完善,这也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以及人们的思想比较落后所导致的。污水会通过明沟或者暗渠的形式直接排放到江河中,有可能会深入到地下形成地下水。排放到江河中的水,会对农村的水体资源直接造成污染,深入到地下的水会对人们饮用水造成影响,最终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排放掉的污水,收集起来都比较困难,这也使得农村的生活用水无法集中处理。

3.3治理意识没有深入人心

我国对农村污水处理相较于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人们对污水处理认识不够。通常情况下,政府只会对村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污水处理。目前我国正处于探索以及学习、借鉴的阶段,大部分村民对污水处理也没有足够的信心,村民认为对污水处理并没有必要,现有的用水并没有对生活造成影响,甚至一些村民认为对污水进行处理是浪费资金,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村对污水处理率比较低[3]。

3.4环保意识比较薄弱

由于我国村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当前,大部分村民没有意识到污水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同时,政府的宣传工作也没有做到位也是导致村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的主要因素,在政府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村民不配合的情况,都使得我国农村污水处理难以进行。

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农村水体污染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在水体刚被污染的时候,并不容易被发现,一旦人们发现水体污染时,水体污染实际已经很严重了。同时,水体污染也都会对农村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其自净能力会大幅下降,有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够完成修复,因此,必须要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防止生态系统遭到进一步破坏。

4.1畜禽废水处理

据相关报道,畜禽养殖造成的废水占农村污水的一半,因此,在对农村水体资源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这就需要对农村养殖场进行严格管理,合理的规划农村养殖场,对畜禽的粪便进行统一处理,经污水厂处理并检验合格后,还可以当做肥料再回收对庄稼进行施肥,使废弃物得到重新利用。也可以利用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建立沼气池,从而使养殖场的污水排放问题得到解决。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加大对粪便的研究力度,使粪便能够变成供人们使用的有机肥料,从而使畜禽粪便能够得到综合利用。还可以通过三大工程,实现秸秆还田工程,通过实施农业部丰收计划以及秸秆项目等,对农业种植的结构进行调整,减少通过焚烧等对秸秆进行处理的方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使环境得到保护[4]。

4.2合理疏浚沟湖,减少内污染源

我国农村中河沟淤泥沉积比较厚,沟小且较浅,同时,坝头坝埂也容易造成堵塞,这也造成了臭水沟,干枯河等,不利于水体的资源的处理。在对农村水体资源处理的过程中,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首先要确定疏浚的标准和土方的数量,然后在进行施工,逐渐把沟河进行疏通,使其与沟河能够相同,减少臭水沟的数量,不仅能够使农村的水体资源得到优化,同时,也能够使生态环境保持稳定,增强抗自然灾害能力[5]。

4.3防治工业污染,保护沟河环境

政府在对农村水体治理的过程中,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并对农村周围的工厂进行集中处理,确保工业的污染能够集中处理,从而提高水资源的治理效果。并将“环保第一审批”的制度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对于农村周边新建的项目,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关停重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并对其进行整改,防止农村的环境继续污染。在进行水体资源治理的过程中,应鼓励无污染以及少污染的行业建厂,对于无污染的企业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

4.4投建基础设施,解决生活污染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生活污染的问题,就需要将村民进行集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村民的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建立稳定的垃圾收集机制,使村民的生活垃圾都能够按照标准进行处理,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垃圾填埋场,在道路的两旁多设置一些垃圾箱,同时需要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村民的生活用水能够得到有效地处理,在污水处理系统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村民自觉维护,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亩提高农村水体资源的处理效果。

4.5治理污染源,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农村对题资源具有污染面积大的特点,这为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水体资源治理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污染源进行处理,加大对农业管理的力度,对农药等一系列化学药剂进行严格控制,并积极推广绿色农业,做好无公害的农产品的知识讲座,使村民能够自觉发展生态农业,降低农药对水体资源的污染,从而提高治疗效果[6]。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杨燕萍: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环境与安全

5结语

我国农村的人口在不断增长,水体资源严重污染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对水体资源进行治理。在治理的过程中,可以从畜禽、生活污水以及工业用水等方面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我国农村水体资源的治理效果。虽然,现阶段我国对农村水体资源的治理还不够完善,但相信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在农村水体资源治理的中一定会越来越完善,村民也会生活得越来越健康。

参考文献:

[1]

曹海林.农村水环境保护:监管困境及新行动策略建构[J].社会科学研究,2013,15(6):113~118.

[2]林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水环境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19~25.

[3]张明珠,高强,叶瑞兴,等.广州市农村地区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政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37(6):203~204.

篇(4)

abstract: widely develop along wit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s enhance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movement, how to cause the population - resources - environment -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us 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realize human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en already became the western government macroscopic intervention the fifth goal. under this kind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numerous control environment economic means that for instance: the subsidy, the synthesis reward, the pollution permitted, in the definite property right, takes of a tax revenue modern macroeconomic policy main vehicles, as a result of its unique superiority, developed the effective economy in the contro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spect to adjust tool's function, moreover more and more widely is accepted by the people.

key word: environment tax; active control; theory basis

一、理论基础

征收环境税的理论根源可以从“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谈起。他认为:市场经济运行中,因为自然环境提供的服务不能由市场进行交易,所以,市场机制无法对经济运行主体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产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作用。这种以危害自然为表现形式的外部性成本发生在市场之外,庇古称之为“负的外部性”。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产生了但没有反映社会成本和未来成本,价格也不能真正反映使用环境资源的社会边际成本。为了克服这种“负的外部性”所导致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差异,政府应当实行干预措施,从而把污染者的外部性成本内在化,迫使其面临真实的私人成本和收益,以达到控制其污染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发达国家用市场机制解决污染外部性作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市场手段中环境税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方法。按照公共财政的定义,可将环境征收定义为:政府拥有的与环境因素相联系的收入。它包括一切在反污染的政策框架中征收的税收,其核心是使污染者支付与其污染行为相适应的价格,即对污染者每单位产出征收的与其在有效产出水平上所造成的边际损害等值的税,目的为了实现对纳税人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改变。由于在庇古的理论发展而来,所以又称“庇古税”。

二、征收环境税的优势分析理论上,庇古税可以达到资源有效配置,能够导致污染减少到帕累托最优水平。

污染者权衡保持污染水平所支付的税收和减少污染少交税所获收益,控制成本小于税率,则污染减少,直到二者相等时,达到污染最优水平。这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优势:首先在静态条件下,因为只要有污染就会被征税,企业出于少交税的目的也要控污;其次在动态方面,若税率不变,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对未来税收的支付,庇古税这种提供进一步减少污染的动态效率与静态效率一起被认为是与其他方式相比的主要特点。

庇古税对外部的不经济有矫正性的功效。它通过税收的方式对生产和消费中的外部成本进行矫正。使产量和价格在效率的标准上达到均衡,矫正的边际私人成本,使企业认识到在社会层面上的成本。所以又名“矫正性税收”。而作为矫正性税收的另一角度的优势在于,它很好的避免了税收的扭曲性效应。比如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过高时,人们会以闲暇替代,有奖懒罚勤的副作用,相反,庇古税正是对外部不经济调整为经济,是修正性的,在初衷上就避免了扭曲效应。

在实践中,征收环境税、提供补贴、发放污染许可证、收取押金都是间接控制方法。征收环境税与提供补贴相比,是阻止而不是鼓励资源流人污染严重的企业;无需确定污染的基准点,只需确定单位排放量的税金就够了;可附带得到一笔财政收入。征收环境税与发售许可证相比,许可征的发售有膨胀的可能,存在炒买炒卖的投机性。征收环境税与收取押金相比,收取押金的操作相当麻烦,且只能限于很小的范围内。由此可见,征收环境税的确是一个理想的环境保护手段。

三、在美国的实践成果美国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因为税收本身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使税收手段在环境经济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在美国自从对损害臭氧的化学品征收消费税以来,人们普遍减少了对氟里昂的使用;汽油税的征收,鼓励了消费节能汽车从而减少了污染排放;开采税的征收,有效抑制了在盈利边际上的开采,从而减少了约10%-15%的石油总量消费。

目前实现了环境的根本好转,自然灾害发生率下降,虽然汽车使用量增加,但二氧化碳比70年代下降99%,一氧化碳下降97%,二氧化碳下降42%,悬浮颗粒下降70%。

四、环境税在我国的适用及政策方向虽然环境税实施上仍存在2个难题

1.边际外部成本和边际私人净收益难以确定,影响到环境税的效率。环境税的先决条件就是确定社会和私人边际成本,这样才能计算出准确的税率。

2.一些情况下,征收成本太高。实施环境税后有两个问题;其一是监测每个污染源的费用。另一种是由征管者承担污染物排放的监测任务。经验表明,第一种的费用远远高于第二种。而且,我国长期以来对环境税认识的不足而导致具体开征环境税似乎有一定实践难度,但在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背景支持下和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中,在新世纪建立一个环境经济体系已成为不争的关键所在。对此,提出以下刍议:

(一)开征新税种

首先,重点在城市把原来的排污费改为开征排污税。其次,对消费税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消费品除烟火、小汽车、鞭炮外还应扩展到一次性包装物等白色污染。同时,提高部分消费品税率,如含铅汽油。再次,对二氧化硫税和二氧化碳税可考虑在条件成熟时开征。最后,可以对民航等交通设施和建筑工地征噪音税,并把所获资金用于隔音设备投资或对居民进行补偿。

(二)对现有税制进行调整

首先,完善资源税制度。可适当扩大其征税对象。广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杜绝肆虐的生态破坏行为,待时机成熟不妨开征土地、海洋、地热、动植物税,并对不可再生资源课以重税。

其次,在现有税种中增加环境保护条款。

消费税:设计差别税率,鼓励清洁环保产品的使用。只要对环境有直接或间接损害的都应收较高的税。

增值税:增加对企业购置环保设备允许抵扣进项税的规定,而对购买以淘汰的构成污染的设备的企业应从构建固定资产上予以限制。

篇(5)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21-0024-02

摘要:我国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仅靠政府投资难以满足水环境治理投资需求,亟须建立多元化的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渠道。民间资本雄厚,投资意愿强,地方政府应帮助民间资本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建设民间投资信息网络平台;创新污染治理市场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水环境治理领域;用好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做好水环境治理产业融资与民间资本投资的对接工作。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 投融资机制 民间资本

一、我国水环境治理投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面临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严重的双重问题。水环境治理成效能否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是否足额、及时。我国水资源融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金需求量大,投入不足。根据国际经验,环境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0%至1.5%时,能基本控制污染,达到 2%至3%时,环境能得到较大的改善。我国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远未达到国际公认的标准。二是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渠道单一,民间资本投入意愿不强。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治理问题凸显的同时,水环境治理投融资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一方面加大了环保投资力度,另一方面也拓宽了投融资渠道。尽管如此,与水环境治理的力度和达标要求所需要的资金相比,投资渠道方面来看仍显狭窄。三是缺乏市场竞争机制,资金利用率低。四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水环境治理产品创新不足,绿色信贷不完善。由于水环境治理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经济效益不明显,银行等信贷机构缺乏对水环境治理项目支持的积极性。同时,我国缺乏鼓励环境金融创新的系统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氛围。

二、民间资本参与水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

(一)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投资模式

民间资本投资具有强烈的趋利性,在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由于水环境治理产业的公益性质,不会是民间资本投资的最佳选择。应该利用政府主导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政府职能,将民间资本合理地加以引导,协调资金分布的行业与地域的矛盾,使得水环境治理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债权融资模式与股权融资模式

水环境治理资金需求量大,时间紧,债权融资模式能快速地筹集到所需资金,但筹资额有限。而股权融资模式,筹资时间长,筹资量大,资金需求者自主性强,有利于集中民间资金进入水环境治理领域。现在,比较可行的债权、股权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

1.创立水环境治理产业基金。根据相关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设立水环境治理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水环境治理产业基金平台,采用股权或债权募集所需资金,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进行有机融合,解决水环境治理产业的融资难题。

2.VC/PE投资倾向水环境治理产业。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2011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共披露47起VC/PE融资案例,融资总额达到8.52亿美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为1 813万美元。近几年,VC/PE 对水环境治理产业的投资案例数量越来越多。

3.发行股票,上市融资。2000年以来,环保企业上市公开募股共85例,融资总额近700亿元。随着新三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水环境治理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道路必将更加顺畅。

(三)项目融资模式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名义筹措一年期以上的资金,以项目营运收入承担债务偿还责任的融资形式,主要包括六种融资形式:产品支付、融资租赁、BOT融资、TOT融资和 PFI融资。水环境治理产业可以根据项目的大小,所需资金的长短、融资的特点等选择不同的融资形式。

(四)信托融资

信托融资是一种综合性融资模式,也是一种间接融资模式,在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下,根据经济运行的特点,设置组合型的融资方式,以满足融资市场变化的需求。信托融资多样,包括:信托贷款、股权投资附加回购条款、股权收益权、财产收益权、绿色信托等。信托融资是在信托法律关系中进行融资,降低了融资成本,并且融资期限长。信托融资具有一定的制度优势,包括财产管理与风险隔离、财产独立性和管理连续性、跨行业金融资源配置的灵活性等,实现了不提高资产负债率的情况下就能获得融资。信托融资克服了债权融资和权益融资的缺点;同时,吸取了两者在风险管理的优点,可以克服经济发展带来的波动性,以及伴随而来的系统性风险和跨期性风险,使金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水环境治理产业完全可以利用信托融资的优势和特点,将信托投资与水环境治理产业融资结合,开阔水环境治理产业融资视野,提升水环境治理产业融资水平。

三、民间资本投资水环境治理产业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转变职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水环境治理领域

地方政府要立足于长远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水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提供市场化投融资相关制度产品。通过创建市场、规范市场和扶持市场来促进水环境治理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健全水环境治理设施的投融资机制,其建设和运行都应按企业方式来运作,明确投资者之间的责、权、利,增加水环境治理投资能力,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财政投入与民间资本投资提供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把市场能够做、愿意做的事情交由市场主体来完成,确保财政资金不与民间资本在水环境治理的盈利性领域进行竞争。进一步明确政府财政资金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撬动、引导大量民营企业和个人资金投入到水环境治理领域,加快水环境治理市场化进程。

(二)帮助民间资本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

目前,相当一部分民间资金所有者希望通过短期借贷、较高利率的方式获取回报。而水环境治理产业的项目投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回报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之间需要磨合。民间资金持有者必须抛弃“短平快”投融资路径依赖,重视项目投资模式是否符合金融业态发展方向,是否符合国家对投融资的引导方向,树立价值投资理念。投资者可以利用民间资本创办或参股科技创业投资企业,也可以自建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和示范基地,支持水环境治理产业的发展。

(三)用好水环境治理产业基金,支持水环境治理企业上市

为了扶持水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水环境治理产业(企业),地方政府可以牵头设立水环境治理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主要面向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的水环境治理产业(企业),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突破发展瓶颈。

1.出台投资基金的管理办法。在设立水环境治理产业投资基金后,政府要及时出台投资基金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要正确处理政府监管和市场运作的关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既要保证基金的投资方向是水环境治理产业(企业),又不能干预基金的正常运营决策。管理办法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降低投资风险,防范运作风险,特别是委托风险。管理办法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从收益补偿和风险补偿两个角度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此来调动并提高社会资金参与投资的积极性。管理办法要完善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选择合理的退出时机。当产业投资基金扶持水环境治理产业、企业发展稳定之后,就可以通过出售、转让等方式实现基金的退出。

2.培育水环境治理企业上市。除了设立水环境治理产业投资基金外,还应该在水环境治理产业中培育和组建一批股份有限公司,加以重点扶持,做大做强,争取上市,以尽快进入资本市场,为下一步引进风险投资和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有效的资本市场支撑。对入围拟上市的水环境治理产业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盈利能力、成长速度等不同,分别安排在地方股权交易所、中小板、主板等市场上市。

(四)出台水环境治理产业的税收扶持政策

水环境治理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税收优惠是助推其发展的最为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扶持措施。通过税收优惠,可以有效缓解长期以来因收费不到位、运行经费不足等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的问题,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水环境治理领域。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减轻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和公众支付压力。在地方政府财力允许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中小型环保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五)政府投资建设水环境治理产业投资信息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市场环境和运作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经济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要完成水环境治理产业与民间资本的对接,需要一个信息网络平台,这个平台由政府出资建设,无疑是最合适的。在这个投资信息网络平台上可以水环境治理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市场准入标准、国内外行业动态等信息。信息平台的建立,能为水环境治理产业的销提供多方面和准确的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避免民间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投资效益。

(六)完善水环境治理产业融资与民间资本的退出机制

篇(6)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治理;演化博弈;三方主体

中图分类号C931;X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5-0017-10DOI:10.12062/cpre.20170332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1],是农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是全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民健康及农村生态可持续等方面[2]。近十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环境恶化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其中突出表现为农村人多水缺水脏的矛盾加剧,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生活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以及工业、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问题相互交织[3]。以2014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为例,在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指标下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中农业源排放量占比48%、氨氮排放总量中农业源排放量占比32%,可见农业源排放已从数量规模上成为我国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究其原因是缺乏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内生机制,在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精力、财力的同时,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却没有形成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共识,造成部分农村水污染控制工程“晒太阳”、农村水污染监测“盲区”等现象。如地方政府在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权衡中较多选择默许水污染行为、以获取地方经济利益和地方政府绩效最大化,且多年来将环保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忽视了农村区域,或者由于监管技术和成本的门槛造成地方政府监管乏力,当地农户为追逐短期经济收入通常选择使用可以带来高产的农药、化肥、随意处理畜禽粪便、排放生活污水,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往往选择无污染处理的“三废”排放。因此,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考虑多主体的利益驱动、决策依据以及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共治的内生机制,是激发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关键举措。

1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水环境“边治理、边污染” 和地方政府监管乏力困境问题,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做出了深刻阐释:农村水环境资源通常隶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因此决定了农户和企业的消费行为(如水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从而有了“公地悲剧”[4],而农村水环境保护行为(如水污染治理)却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于是产生了“搭便车”问题,最终导致“囚徒困境”[5]。由此可见,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复杂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冲突作用下的现实困境[6],因此经典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杜焱强等应用不完全信息博弈论探讨了政府、企业、村民和村委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责任要求与行为关系,研究表明各方利益主体的策略、行为相互制约[7]。有鉴于此,Dungumaro[8]、Taylor[9-10]、曹海林[11]、于潇等[12]提出了要构建包括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社会公众等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水环境网络治理新思路。但是,这些研究通常是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前提假设之上的,对现实中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的信息不完备性、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有限理性特征、个体到群体行为的作用机制复杂性等特征的解释力不足,因而基于有限理性和群体行为分析的演化博弈理论越来越多地用于揭示环境治理问题中的复杂主体交互关系和行为,并涌现了一系列最新成果。杜建国等、金帅和杜建国等、张伟等分别建立了公众参与企业环境行为、政府与社会主体环保行为、政府与企业排污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形下公众、企业、政府两两博弈的演化相位图和进化稳定策略[13-15]。潘峰等构建了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参与者的行为演化规律、演化稳定策略,得出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的影响因素[16-17]。郑君君等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环境污染引发的博弈过程及相关的利益冲突,并考虑了群体间存在信息交互时,监管部门采用舆情引导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的演化特征[18]。钟锦构建了淮河流域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水污染控制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淮河流域上下游经济群体合作过程的演化稳定策略[19];Estalaki等将环境罚函数引入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伊朗北部的Zarjub河的水污染负荷分配[20]。值得一提的是,出于模型简练和分析方便等原因,上述研究的演化博弈均为两方博弈,而实质上环境保护(包括水环境治理)行为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过程,仅靠两方利益主体的努力较难实现环境治理的目的。

4.1情景1:三方共同治理

由表1可知,若三方主体共同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即要求系统(I)的平衡点(1,1,1)是ESS,则必须满足条件〖LL〗⑤。由条件⑤中的第1个不等式we-wh-2pe+cg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渐进稳定

利用matlab仿真工具对上述演化博弈模型进行数值实验分析。计算表2中7个可能趋近稳定的平衡点的特征值,并依据ESS判定规则和表3稳定条件可知此时E2和E8是系统(I)的ESS,E1、E3是鞍点,E4、E13、E14是不稳定点。这表明,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无论地方政府最初是否实施引导策略、企业是否采取净化策略,只要农户愿意参与治理行动,此时三方主体将全部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进而农村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进入稳定和良性循环阶段。

4.2情景2:三方都不治理

同理,若三方主体都不参c治理农村水环境,即要求(0,0,0)是系统(I)的ESS,则必须满足条件①。由条件①可知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罚款可依据其引导治理的成本大小决策,企业是否参与治理的决策取决于其直接排污的额外收益、排污带来的负收益、净化成本的大小,而农户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可能受到参与治理的成本、治理带来的额外收益、举报企业的奖〖LL〗励以及不治理带来的负收益等因素的影响。

分别减小条件①中第三个不等式的参数Vsh、Vwh、(1-kh)bh的取值,增加ch的取值,分别调整为0.3、0、0、6,其它参数取值同情景1,利用matlab仿真工具对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渐进稳定演化轨迹进行数值实验分析。计算表2中7个可能趋近稳定的平衡点的特征值,并依据ESS判定规则可知此时E1(0,0,0)是系统(I)的ESS,E2、E3、E8是鞍点,E4、E13、E14是不稳定点。

这表明,只要减小农户参与治理农村水环境的收益,农户不会选择治理环境的行为方式,进而最终影响企业选择直接排污的策略、地方政府选择不引导策略,即三方从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无利可图,此时系统必定演化至糟糕状态(x0,y0,z0),造成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的后果,进入恶性循环阶段。

4.3情景3:三方以一定概率参与治理

该情景描述的社会场景是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均以一定概率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即存在(x*,y*,z*)的情形(见图1)。在该情景下系统(I)存在多种演化稳定策略,最终演化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类种群的初始状态及其相互激励、约束关系。为了清晰地验证在该情景下系统参数的变化影响三类种群的策略选择演化过程,即分析模型关键参数的灵敏度,现将参数取值为:cg=2、ce=1、ch=0.5、pe=60、we=4、wh=2.5、Vwh=3、Vse=2、Vsh=1、kebe=0.4、(1-kh)bh=0.8,采用数值实验方法,通过图形直观地分析政府引导治理的成本cg,企业排污面临的罚款pe、净化奖励we、净化成本ce、排污额外收益Vse以及污染负收益kebe,农户参与治理的成本ch、政府奖励wh、举报企业排污获得的额外奖励Vwh、额外环境收益为Vsh以及不参与治理的环境负收益(1-kh)bh等参数的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图1中横坐标代表各个自变量的取值,纵坐标代表各主体的参与概率,曲线表示各主体的策略演化过程。

由图1可知,降低地方政府引导治理的成本,可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相反地,提高地方政府对企业排污的罚款,且罚款力度要大大超出企业的治理成本,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同理可知,通过增加企业净化奖励、污染负收益,减小企业净化成本、排污额外收益,可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即x1,y1)。减小农户参与治理的成本、不参与治理的环境负收益,增大农户参与治理的政府奖励、举报企业排污获得的额外奖励以及额外环境收益,可促使农户积极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来(即z1)。

5结论与建议

本文针对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有限理性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不同角色、策略和行动,构建了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三方博弈主体通过长期反复博弈、学习和调整策略,形成的最理想策略结果是:(地方政府引导,企业净化,农户参与治理)。通过单种群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三种群共同组成的系统(I)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以及润州区水环境治理行动的案例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单种群的均衡点稳定性除了与自身策略的影响因素相关,还受其他两类种群的策略选择影响;

(2)在系统(I)处于良好的情景下,只要农户参与治理的意愿高,地方政府最终将趋向于引导,企业也会积极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农村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相反地,在系统(I)处于不良的情景下,即使企业愿意采取净化策略积极参与治理,或农户愿意参与治理,但仍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或系统其它参与者的响应,最终造成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地悲剧”;一般情景下,研究各方策略的影响因素变化对演化结果的敏感度,发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动方向一致,此时只要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致力于通过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策略保障农户从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中获得切实利益,依然可以形成三方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3)通^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策略保障农户从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中获得切实利益,有利于促进农村水环境质量提升。

以上结论较好地揭示和解释了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事件持续发生、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关键就在于农户的水环境行为缺乏引导、监督和惩罚机制,造成其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收益小于不参与的收益,最终形成农户不参与治理的行为。立足于上述分析和结论,本文建议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模式,各主体之间通过监督、激励、举报、信息传递与公开、辅助管理、服务提供等方式相互关联,通过这一机制积极促进农户参与治理农村水环境。第一,创建多方共同治理的农村水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各方主体只有在该平成各自承担的信息任务后才能获得上级政府或地方政府的物质激励,其中,地方政府负责水环境信息公开、民意调查和水污染事件通报,企业提交环评报告和用水排水数据,农户举报企业与其他农户排污行为、地方政府不作为。第二,实施以保护水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绿色生产为导向,转变农业种植养殖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更好地优化水资源利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将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有机粮食价格补贴、取消被举报及被披露有水污染行为的农户种粮补贴,引导农户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切实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落实农业取用水资源税改革,对规定限额内的农业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对取用污水处理回用水等非常规水源免征水资源税,提高农村水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贵宝, 周怀东, 王东胜. 我国农村水环境及其恶化成因[J]. 中国水利, 2003(14):47-48.[ LI Guibao, ZHOU Huaidong, WANG Dongsheng. China’s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and its causes of deterioration [J].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2003 (14): 47-48.]

[2]郑慧, 赵永峰. 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J]. 农业经济, 2016(3):67-68.[ZHENG Hui, ZHAO Yongfeng .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J].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 (3): 67-68.]

[3]张维理, 武淑霞, 冀宏杰,等.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KG-0.8mm〗: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7):1008-1017.[ZHANG Weili, WU Shuxia, JI Hongjie, et al. 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itua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Ⅰ: 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ituation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 century [J].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4, 37 (7): 1008-1017.]

[4]郑开元,李雪松.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机制研究[J]. 生态经济,2012(3):162-165.[ZHENG Kaiyuan, LI Xuesong. Research on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2(3):162-165.]

[5]ALONSO J, FERMANDEZ A, FORT H. Prisoners dilemma cellular automata revisited: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under environmental pressure [J].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 experiment, 2006, 6(6):P06013.

[6]沈费伟 刘祖云. 农村环境善治的逻辑重塑[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32-38.[SHEN Feiwei, LIU Zuyun. The 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26(5): 32-38.]

[7]杜焱强, 苏时鹏, 孙小霞.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非合作博弈均衡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 31(3):321-326.[DU Yanqiang, SU Shipeng, SUN Xiaoxia. A Non Cooperative Game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J].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2015, 31 (3): 321-326.]

[8]DUNGUMARO E W, MADULU N 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case of Tanzania [J]. Physics &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s A/B/C, 2003, 28(20):1009-1014.

[9]TAYLOR B M. Between argument and coercion: social coordination in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0, 26(4):383-393.

[10]TAYLOR B M, LAWRENCE G A. Agripolitical organizations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presenting farmer interests in regional partnership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 planning, 2012, 14(4):337-359.

[11]曹海林. 农村水环境保护:监管困境及新行动策略建构[J]. 社会科学研究,2010(6):113-118.[CAO Hailin. Rural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ory dilem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ction strategy [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0(6):113-118.]

[12]于潇,孙小霞,郑逸芳,等. 农村水环境网络治理思路分析[J]. 生态经济,2015(5):150-154.[YU Xiao, SUN Xiaoxia, ZHENG Yifang, et al. Analysis on network governance ideas of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5(5):150-154.]

[13]杜建国, 王敏, 陈晓燕,等. 公众参与下的企业环境行为演化研究[J]. 运筹与管理, 2013, 22(1):244-251. [DU Jianguo, WANG Min, CHEN Xiaoyan, et al. Study on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under public participation[J]. Operations research & management science, 2013,22(1):244-251.]

[14]金帅, 杜建国, 盛昭瀚. 区域环境保护行动的演化博弈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12): 3107-3118.[JIN Shuai, DU Jianguo, SHENG Zhaohan.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gramme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15 (12): 3107-3118.]

[15]伟, 周根贵, 曹柬. 政府监管模式与企业污染排放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3):108-113.[ZHANG Wei, ZHOU Gengui, CAO Jian. The evolution game analysis of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model and enterprise pollution emiss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S3): 108-113.]

[16]潘峰,西宝,王琳. 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97-102. [PAN Feng, XI Bao, WANG Lin.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trateg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6):97-102.]

[17]潘峰,西宝,王琳. 基于演化博弈的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6):1393-1404.[PAN FENG, XI Bao, WANG Lin. Analysis of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trategy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15(6):1393-1404.]

[18]郑君君, 闫龙, 张好雨,等. 基于演化博弈和优化理论的环境污染处置机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5, 23(8):168-176.[ZHENG Junjun, YAN Long, ZHANG Haoyu, et 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oup event handling mechanism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and optimization theory [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5, 23 (8): 168-176.]

[19]钟锦. 基于演化博弈的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8.[ZHONG Jin. Study o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Hua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D]. Hefe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20]ESTALAKI S M, ABEDELMDOUST A, KERACHIAN R.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penalty functions for rive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5, 73(8):4201-4213.

[21]福集, 黄江玲. 三方博弈视角下政府应对网络推手的对策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11):18-21.[CHEN Fuji, HUANG Jiangling. The strategy of managing Netcheaters based on Threeside Game[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3(11):18-21.]

篇(7)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043-01

1 城市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水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生物圈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命脉, 它在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水环境被迫接受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造成城市水体污染严重,最普遍的现象是水体黑臭、富营养化,对城市公众的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造成城市水环境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水环境建设缺乏系统规划设计,难以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缺乏对城市水污染治理的综合考核与有效评价,这导致治污项目投资效果差;水环境治理的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如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环保税收制度等亟待完善;城市水环境的治理缺乏科学性,如污染源控制、水环境综合整治、雨污资源化等需要加强;水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如决策民主化、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渠道等不够彻底。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解决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2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措施

2.1 进行城市水环境治理系统规划设计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我们的目标,因此水环境整治规划设计必须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城市河网水环境整治宜以“满足、恢复、改善、拓展”为原则,做到安全、资源、环境有机结合,保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城市、镇村发展规划相协调。应遵循自然、历史规律,不宜过大过多破坏自然习惯,即遵循水的自然运行规则。处理好总平面布置,即根据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功能区划分与规划等,研究分层、分类水系走向、沟通的布局,使之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如进行城市污水管网一体化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必拥有匹配一致的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既保证污水不进河流,提高水环境质量,又使污水处理厂有污水处理,充分发挥其作用;应着重研究河网水系的通、流设计问题,即水体进出流动、补水办法和措施;强化治污措施,通过纳污能力分析,提出治污要求,最终消除污水直排水体、使水质达标。此外还重视总平景观布置和河道功能拓展问题,使城市河网水环境最终达到“岸清水绿、通、流、游顺顺畅游”。

2.2 调整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利益平衡机制

城市水环境治理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利益相关主体积极参与水环境的治理与维护,建立良性互动的运作系统和较为公平的利益平衡机制。政府部门的定位是监管者、考核者、评价者。为城市水环境治理与维护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奠定良好的政策氛围与社会基础,确保水环境治理企业合理的收益;专业的水环境治理与维护企业合理预算水环境治理与维护的投入与收益,以更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在降低水环境治理与维护的成本、获取稳定收益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城市水环境服务;排污企业根据其所申请的排污许可证,限质限量排放污水;开发商因水环境改善而带来的房地产升值收益,应通过征收土地增值金等方式返还给水环境治理公司及相关主体,补偿水环境治理费用。政府部门对污水处理设施绩效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对投资项目的核查及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管,设定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监测相关数据,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综合评价、稽查核查与考核监管的管理技术平台。

2.3 建立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社会参与机制

应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型作用。通过开放市场,理顺价格和收费,制定优惠政策等,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收益,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城市污水处理行业上来。

首先,健全排污收费与交易制度。城市的排污治理费用应由污染者承担,并将收取的污染处罚资金交还给治理城市水环境的主体方,以对治理费用做出补偿,做到以污治污。城市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健全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排污交易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在初始分配排污权时,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实情,主导公众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进行招标、拍卖等,促使排污量的分配科学、合理,同时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以法律为保障进行惩罚、奖励,充分利用经济手段维持排污权交易价格的稳定性,以健康发展城市水权市场;当城市排污权交易结束后,政府应加强后续监督工作;最后,积极健全水环保税收制度。动员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水环保责任,都应纳入征税范围,把收费改成征税,以有效限制企业、居民浪费水资源;城市水环保税收标准需要改善,针对企业及个人消耗水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一旦发生破坏水环境的行为就提高税收标准。另外,城市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还需加强调整其产业结构,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技术含量等,鼓励企业启用绿色环保设备,给以企业税收优惠。

2.4 进行科学的城市水环境治理

首先,严格控制污染源。城市有效治理水环境的先决条件是严格控制污染源。这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完善法律法规,还需要城市的水务监管机构依法办事,严格限制居民及企业的污染排放,严厉打击违法的水体污染行为。同时,城市应加强建设处理污水的设施,争取将整个城区覆盖,确保一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过有效的污水处理后才排放到河流、湖泊里,促使城市从根源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其次,综合治理水环境。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不能只在城区进行,而应实施综合治理,认真贯彻引、截、治、疏、保、管得六字方针,并以先城区后农村、先上游后下游、先重点后一般为综合整治原则,始终坚持引疏结合、截污先行、治保并重、多管齐下,有效实施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对城市水环境进行长效管护;最后,加强雨污资源化。在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中,污水回收利用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污水经过二次安全处理后可回收利用于市区的绿化、公园景观等,在投资较小的基础上将收获较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时,城市新建的小区应加强建设水循环系统,完善小区的绿色基础设施,通过渗水管道、植树种草等方法有效控制雨水渗透,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有效缓和城市水资源贫乏的困境,从而减轻城市水体污染。

2.5 加强公众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

首先,治理城市水环境,要实现公众参与治理水环境的权利,决策的过程应民主化,促使其治理决策及治理内容的制定能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的言论自由,并给予新闻媒体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有效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会媒体为公众宣传水环境保护观念;再次,建立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相关的环境信息,促使公众能及时了解城市水环境动态,从而有效提高水环境保护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鼓励公众监督非法污染企业及个人等;最后,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渠道。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参与渠道,邀请公众参加定期举行的信息会、听证会等,并鼓励他们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提出建议;官方设立举报平台,针对公众举报的信息进行公开处理,定期收集公众意见,确保公众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督权等。

篇(8)

一、引言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①,从此,长株潭三市进入一体化建设“两型社会”的新阶段,2016年,湖南将启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在“湖南十三五”规划刚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同时,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省推广两型改革经验”。然而,彭文斌、李昊匡(2016)认为,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强度受到利益激励约束,环境规制政策偏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需要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对环境治理和执法的监督作用,构建共同治理的规制模式。同时,郑思齐等(2013)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度能够有效地推动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环境治理问题,通过环境治理投资、改善产业结构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所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成效如何,是否获得公众的认可,公众怎样参与其中?这类问题都亟需得到解决。基于此,本文从政府环保力度和政府环保效果两个方面设计详细的调查问卷②,通过Probit模型实证回归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及政策建议。

二、Probit模型回归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400份,回收382份,回收率95.5%,形成含有382个样本,三部分调查内容的社会人士问卷调查数据库。在社会背景调查中,受访对象经常关注环境保护的有103人,占总体27%;偶尔关注环境保护的有164人,占总体43%;没有关注环境保护的有69人,占总体18%;对具体情况不确定的有46人,占总体12%。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结果,选用“政府环境保护行为到位”情况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包括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环保技术改造的要求、大气污染的防治举措、噪声污染的处罚措施和水资源环境的保护手段,选用“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1),包括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水体化学污染、水体放射性污染以及水体悬浮物污染,“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2),包括烟尘污染、雾霾污染、氮氧化物污染和二氧化硫污染,“噪声污染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3),包括工业生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由于不同变量中存在多个选项,所以对单个被调查人的同一变量选项值采用算术平均值处理,得到落在集合A={1,2,3,4,5}反映政府行为偏好强度和环境规制效果强度的数值,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变量gbp为政府行为偏好强度,变量X1表示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变量X2表示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变量X3表示噪声污染乐爻潭龋εi~N(0,σ2)为随机干扰项。

从表1中可以知道,如果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164、0.0861、0.1100和0.1563;如果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113、0.0674、0.0988和0.1397;如果噪声污染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267、0.1005、0.1453和0.1704。因此,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强度对环境规制效果有显著作用。具体而言,其一,从“不确定”选项来看,对环境质量满意度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噪声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说明公众对噪声污染更为敏感,噪声污染严重程度的变化将会对满意度结果产生影响,即噪声污染的严重程度越高,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度评价越低。其二,从“十分到位”、“到位”以及“基本到位”三个选项来看,其变化幅度呈现收敛状态,即环境污染的细微变化对“十分到位”选项的作用大于“到位”和“基本到位”选项,说明长株潭城市群的公众认为政府环境保护治理行为执行力度不够,对环境问题的现状不满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成效为背景,由政府环保力度和政府环保效果两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建立Probit模型回归来分析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结果发现:噪声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中,噪声污染对公众的满意度影响最大,公众对环境质量现状不满意,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强度需要加强。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强化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切实履行政府管理、监督、控制职责,充分协调不同部门利益冲突,继续加大环境规制力度;第二,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位一体”的环境治理体系,利用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结合的手段,运用问责机制将环境保护的压力层层传导,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治理模式;第三,发挥公众参与激励相容约束,支持、鼓励环保NGO等自发型公益组织及网络社区等监督型舆论媒体对污染企业、污染问题和污染源头的揭发和举报,营造良好的民众基础。

注释

①详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3428号。

②本问卷调查含:社会背景调查、政府环保力度调查和政府环保效果调查三个部分,共9页71个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未能向读者汇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咨询。

参考文献

[1]彭文斌,李昊匡.政府行为偏好与环境规制效果:基于利益激励下治理逻辑[J].社会科学,2016(5):33-41.

篇(9)

1引言

城市水环境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条件下河道内的水体可以通过能量和物质交换实现水体自身的净化。但是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严重破坏了原有水环境的平衡性,水体很快失去了自净能力,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水体的修复[1]。根据生态系统的理念,在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应该统筹考虑生物的多样性、治理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2]。水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是我国大部分城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效地改善城市市区内水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今,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城市排水系统往往出现设施建设不系统、管理维护不及时、私接乱排的现象,雨污管线拥堵、冒溢等现象在雨季经常发生,河道的水质普遍较差,对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恶劣的影响。本文以阜阳市为例,探究城市城区水污染特点、水环境治理规划、排水设施和治理方面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寻找水环境治理的思路和对策,提出城区水环境治理的管理和技术建议。

2阜阳市排水防涝基本情况

2.1地理环境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是淮海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皖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阜阳城区现状地形高差较小,整体较平坦,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总体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1/5000~1/10000,为典型平原地貌。

2.2城市排水防涝

根据《阜阳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30年)》规定:阜阳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a一遇的暴雨;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内河水系排涝设计标准(同内涝防治标准)采用30a一遇。

2.3城市水系

阜阳市境内河流均属淮河水系,其中阜阳城区外河水系6条,城区内河70条。外河可分为颍河、泉河、茨河、茨淮新河、西淝河、小润河6大水系。阜阳城区处于沙颍河和汾泉河的下游,一旦上游河道破堤决口,洪水将顺势而下,对阜阳城区造成的损失将极为惨重。

2.4城市排水系统

阜阳市城区采取合流制与分流制并存的排水体制。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位于分流制区域的小区绝大部分没有从源头进行雨污分流,导致污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入河道。另外,由于棚户区未改造、沿河无法拆迁等问题,还存在部分污水未进行截流的现象。

2.5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阜阳市城区现有颍南污水处理厂、颍州污水处理厂、颍东污水处理厂、泉北污水处理厂4座污水厂,总规模26×104m3/d。2.6城市水环境治理1)治涝方面。新建、扩建排涝泵站,消除易涝点;发生30a一遇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30a一遇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治河方面。通过疏浚、扩挖、水体连通等工程措施,进一步优化水系布局,建立满足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需求的河网水系,形成以主干河道为主、分支河道为辅,连接湖泊、湿地水流畅通的水系格局。根据城区水系功能、景观效果等实际情况,实施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水生植物和河滨生态湿地构建等生态工程,逐步恢复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3)治污方面。结合阜阳市的地貌特点和排水设施情况,以流域治理为单元,以现状调查为基础,以污染控制为核心,通过对点源、面源、内源的全面治理,实现河湖水质达标,消除黑臭水体。4)管理维护。完善河道整治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河道管理河长制度、各项考核机制,排水河道管理部门和河长的责任明确分工,对城区河道实施全覆盖的管理。

3水环境治理难度较大的原因

3.1城市化快速的发展

城市化快速的发展和人口指数性的增长,以及城市人口的集聚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废水的排放量和工业总生产值成正比的关系,所以对水体的污染愈发严重。

3.2城市的废水治理力度不大

虽然政府近几年对企业环保的管理力度明显增大,但是由于城市传统的工业结构根深蒂固,无法短期内扭转,大中型的企业对废水的治理和排放一般是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但是小型企业由于位置分散、生产时间灵活、废水治理设备落后甚至不足导致其管理难度增加,对其管理力度不够。

3.3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发展速度不一致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都集中在地上建筑的建设,对城区内河道及地下管网的建设往往不重视,大多城市的排水设施建设的整体性较差,无法真正实现“雨污分流”,特别是一些老城区,没有改造的空间,实现雨污分流的难度较大。且排水系统的整体功能性无法保障。

3.4城市初雨径流造成的污染不能有效控制

由于城市路面硬化面积的逐渐增大,导致城市汛期时径流量增加明显。另外,由于路面污染物和汽车污染物的指数性增长,导致流入水体的污染物也较快增长。这样就导致城市水环境日益恶化。

4水环境治理对策

4.1水环境的治理思路和目标

对于城市水环境的治理应该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和分阶段地进行截污、治污,建立可行和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将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成为集防洪、供水、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体系建设。

4.2水环境治理的原则

1)加强规划研究。统筹规划防洪、环卫、绿化、河道、排污和治污设施的建设,考虑到建设项目对洪涝、河道、交通和污染治理设备的影响。2)加大对占压棚盖河道现象的整改力度。严格落实河长负责制,确保不出现新的违章棚盖,然后对历史遗留的问题积极讨论解决方案和相应的处理措施,逐渐解决河道棚盖的问题。3)加快对河道截污治理的进度。从城市市区排水的主管单位到排水设施直接的维护和保养单位,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计划安排加快河道截污治理的进度。4)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社会资金和力量的投入,建立共赢互惠的理念,让社会参与到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中,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

4.3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的法规体系

虽然在国家层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对于阜阳市而言缺少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没有能够结合国家的法律制定有当地特色的细则条例,有些规定内容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在水环境的管理和治理方面无法做到有法可依,处罚的依据不明确,执法力度不大。

4.4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科学的管理机制包括:完善的城市排水许可制度、加强属地管理、严格按照行政审批制度赋予的权限建设、对建设项目跟踪式管理、利用好媒体和舆论。具体来讲就是明确市、区各级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排水设施建设的技术资料、排水户的信息档案库,明确市区内的排水现状和管理难点,提高管理的效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5建立城市排水管理考核机制

根据法律法规明确水环境的监管标准、要求和程序,建立考核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办法,实施定期量化考核制度。将排水行政审批、应急处理和设施设备维护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日常工作的考核中。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排水单位的服务态度、管理水平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对行业的满意度,了解市民的关心点和建议,并纳入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中。

4.6建立长效的资金拨付机制

市区内排水设施的改造、建设、应急和抢险等经费计划和调度使用应该建立长效资金的拨付机制,按照轻重缓急安排资金的使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222-02

水是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定居点的选址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水的因素,欧洲的塞纳河,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一座又一座城市,我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内的大小聚落、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与水紧密相连。有水之地是生物向往之地,人类择水之而居,逐渐形成了街道、形成了村镇、形成了城市。

水体、水域、水系等组成的水环境是地球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乡村景观外貌、塑造乡土风情的重要因子

一、水环境对乡村景观的作用

乡村水环境大致包括溪流、堰潭、泉眼等自然要素和库塘、堤围、码头、桥梁、航道等人为要素及其包含的水体,水环境是人们生活、生产和居住的必要水文条件,是乡村空间结构形态和民居建筑样式的重要依托,是形气息、景观风貌的主要因素。

1.水环境是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

乡村景观是由农村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和开放性空间等物质实体构成的空间整体视觉形象以及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的感觉形象组成。在形象感知过程中,水环境与乡村聚落、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水是乡村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使千百年来的乡村景观人为改造或自然演化,水环境和大地、动植物、民居建筑一样是基本的作用对象。

2.水环境是乡村景观的重要依托

依山傍水,择水而居,是人的理想生活环境,人们一般是选择有水的地方作为定居点,然后建立村镇,陆续有了居住、生产、生活等物质条件,包括为改善物质条件形成的乡村景观。景观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对水环境利用和适应过程,即以水系划定空间布局、设置街坊巷里、构建民居样式。即使我国北方缺水少雨的山西平遥、河北暖泉也是因为有一眼井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古镇。

3.水环境是乡土风情的文化载体

水环境是乡村空间布局的决定因素,民居因水而立,街巷因水而成,突出了水系的流动性和延续性,孕育了独特的乡村水文化物质景观。人们择水而居,饮用、洗涤、农田灌溉的利用过程,体现了乡土文化的非物质景观。有些水环境负有宗教、娱乐功能,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场地,是一幅独特的乡村图画,给人以开阔、平静、享受的高雅自然的文化意境。

4.水环境是乡村景观生态化发展的必备条件

水,以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形态变化、循环。由于水的变化、循环,需要传导、吸收和释放能量,使得孤立、破碎化的乡村景观之间可以进行能量交换,包含人在内的物种可以在各景观之中流通、流动,自然、人文生态过程可以保持自由运营,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得以维持与展。

5.水环境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乡村景观是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以及人文过程的载体,这些过程得以存在和延续,需要建立在一个健康的、不断再生的景观环境基础之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平衡、雨洪水利用和调节、营造局部小气候、有机物重新分布、有害物质降解、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水功能作用力,促使乡村景观环境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修复,水环境是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生态支持系统。

二、乡村景观建设中几种水环境治理误区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人口密度小、工业化程度低、环境容量富余的格局被打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为满足精神享受,农村引进了一些不和谐理念用于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农村水环境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1.借机侵占水域用地来修路、造地和盖房

这几乎是近年来乡村环境整治的普遍现象。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束窄河道、填塘占滩、埋管代沟通常是向水域争取土地面积的手段,这类错误的水环境治理方式改变了乡村原有的水系结构,增加水环境安全压力,加速水土流失,原先独特的水景变得平庸无味,溪流、水塘的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和降解减毒能力大大削弱,有些农村占用水域的现象特别严重,甚至已经超越当地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临界点。

2.以传统工程水利手段进行水环境治理

以单一的水利工程建设为主,满足人们对防洪避险、饮用水安全、汲水灌溉、航道疏浚等水利功能需求,而水体自身的需求却被忽视。为快速泄洪排水将溪流截弯取直、高筑硬化堤岸,沟壑采用两面光、三面光的渠道形式改造,为获得更多的更稳定的水源,大肆修建“傻、粗、散、小”的山塘水库,圩区堤坝表面进行硬化,过度强调堤坝防渗性能阻碍地下水均衡流动。人们控制水而不是尊重水的心态显露无遗,水环境治理方式低级,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3.盲目引进异地水环境景观样式

有些农村为了营造景观效果和片面追求业绩,效仿城市水环境治理模式,造人工水景,修滨水空间,甚至引进国外乡村风情与水文化,或者引进外来植物,引进外地建筑材料,大兴土木,造成建设中的“奢侈浪费”、“生搬硬套”行为,忽视自身有价傎的材料、设施和景观特质,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人文景观,破坏水环境的综合功能。

4.过度开发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

有些农村进行水环境治理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提升乡村景观环境质量,而是发展乡村旅游业,为自己增加收入。随着旅游者大量涌向农村,使得农村人口增多,机动车增多,与旅游配套的工厂商店酒店增多,造成农村水质受到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受到干扰,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受到很大改变,农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遭到冲击。

三、乡村景观建设中的水环境治理理念

在全球一体化特别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水环境治理不再是单一的满足防洪排水需求,应在保证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保护水环境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创造人水和谐、多姿多彩的乡村水环境景观。

1.尊重自然,尊重水,保持水环境的本来面貌

农村水环境是经过了漫长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是人、动植物、微生物与之适应的结果。一条自然的溪流,有曲折、深渊也有浅滩,一条坊间沟壑,是自然与生物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场所,是补充地下水的通道,池塘不仅是防洪排涝的缓冲区域,也是调节局部小气候的天然水体。修筑高坝、改变水道毁掉一条河流,伐木开荒、垦殖耕种加剧农村水土流失,地表水泥硬化阻断地表水地下水交换等等,是破坏乡村水环境自然综合功能的愚昧性水环境治理行为。因此在水环境治理时,不应仅注意局部利益或工程的单项经济效益而忽视水环境的原有功能,破坏原始生态平衡,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控制污染,保证水环境的健康

水体及其相关的生物群落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人们对水环境的利用与开发,必然改变水体的时空分布和水质状况,使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如滥施农药化肥,乡镇企业违法排污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乱排乱堆等。因此在农村水环境治理时,应当消除点污染,减少与控制面污染,通过宣传教育增加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进行污水集中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减少对原有水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护水环境的多样化,使水环境生态系统与周边生态系统有机联系,并通过综合措施对已遭到破坏的水环境进行修复和维护。

3.加强水土保持力度,发展生态农业

水土流失是近些年来农村水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林业、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植被破坏,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土壤功能退化,涵养水分能力降低,洪涝灾害频发,加速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合理、适度开发农村有限的资源,实行生态防治技术和生态施肥技术,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如生态治理中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封山育林等,农业生产上推广高效节水,提高水、肥利用率。

4.营造人、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亲水氛围

水孕育了生命,孕育了乡村文明,人从视觉、听觉、触觉、体觉等途径感知水的存在,满足人与生俱来对水的生理心理需求。为人畜安全,用围栏将水隔离,为乡村管理,填坑埋塘,为防洪排水,水沟溪流渠化,阻碍人包括其他生物与水的物质交流、能量交流、情感交流。因此,水环境治理不是把水系约束在一定的位置之内,把水隔离,而是要重视生物的亲水性需求,满足听到水、看到水、接触水的需求。

5.尊重乡土水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村镇大都是依水而立,因水而繁荣发展,水环境是乡村历史和文化积淀最深的地方。与水有关的桥梁、埠头及水利设施要修复和保护,体现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适当对乡村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民俗风情进行挖掘整理,融入水环境保护建设中,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和延续。乡村景观建设中,应就地取材,包括当地建筑材料、本土生物,提升景观品味,更自然,更具亲和力。

四、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中水环境治理的探索

安吉县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548.9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98亿立方米,建有各型水库81座,总库容4.35亿立方米。河流以干流西苕溪为主,一级支流有南溪、龙王溪、浒溪、里溪、晓墅港、浑泥港和西溪共七条,各条溪流串联着县内大小城镇村落。2001年安吉县确立“生态立县”战略方针,2008年全县拉开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序幕,2011年又率先提出风情小镇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13个环境优美、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用“美丽”二字将乡村、小镇、县城串成一线。

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如何结合好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重点是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创新突破,规划引领,差异多维。

1.精心布局,统筹规划,把握水环境治理的方向

根据每个村镇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人口环境、水资源状况、水环境设施等一系列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对,确定水环境治理内容。如地铺镇因为这几年的城市化扩张,水环境面临越来越大压力,必须抓紧时间合理规划、合理开发,把穿境而过的干流西苕溪和递溪、浒溪、龙王溪三条支流进行河道生态化治理,充分利用每条河流的特点,对河道实行差异性的河滨空间景观建设,形成一条条滨水旅游观光带,以城护河,以河美城;划分城东区、西区、西北区三个水环境功能区域,根据地理、水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程度,以清淤、生态护岸、绿化、搞活水体等不同手段治理每个区域内的水域环境,景观生态化效果明显。

2.以人为本,保证农村水环境安全

从2005年开始,安吉县把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作为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措施来抓,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更多的资金补助,实施农民饮用水提升工程,到2012年为止,全县已经有29万的农村人口喝上了水质水量稳定的自来水,占农村总人口的83%,涉及全县所有乡镇的206个行政村,缓解了用水矛盾,保证了用水安全。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支持,全县大范围进行农村改厕、垃圾集中处理行动,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减小。

3.积极开展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农村河道是农村重要的水环境之一,是人们亲水活动、休闲游览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灾害频发、污染物相对集中的水域。目前,鄣吴、景溪、上墅、昆铜、章村等村镇的河道生态治理工作已展开,有的已经完成,基本采取保护自然与保证安全相结合的治水理念,如鄣吴河道的水势一直较稳定,坡降较小,护岸工程以块石垒砌护脚、原生植物护坡,辅之于少量的亲水廊道;景溪、章村的河道水势变化较大,尤其是在汛期,河道冲刷严重,急水险滩段护岸方式即以浆砌大块石护脚、矮小直立式挡墙和干垒卵石护坡,河势平稳段则以干叠大块卵石护脚,植草护坡。

4.保护与合理利用农村水环境原生态工程

安吉县由于地势与气候的原因,平原、丘陵地区农村散布大批小水塘、小水坑,尤其是以良朋、高禹、梅溪、溪龙等乡镇较多,这些坑塘是农民灌溉的水源地之一,有着调节局部小气候、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存贮消化氮、磷等营养物的生态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全县禁止填、挖各类坑、塘,禁止人畜排泄物、生活垃圾直排入塘,以适度清淤、生态护岸等治理脏、乱、臭现象,保证水面和水量,充分发挥生态调节作用。

塘浦村的乌象坝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承担六万多亩的农田灌溉和村民的汲用,2005年受麦莎台风影响右坝头局部冲毁,维修加固方案以沿用原坝形为主,坝高、坝长及取水流量、淹没范围均未做变更,其他如梅坑桥的安丰坝、孝丰的石语坝等均做了原生态加固;双一、五鹤、报福等村镇的古井、泉水进行清淤、外表修复等保护措施;鄣吴、船村的穿村小溪有洗涤、灌溉之用,仅对原干砌石护岸进行修整和沟底清理,以及增加少量的亲水埠头、休闲小品等。

5.挖掘乡村水文化和营造水景观

在美丽乡村和风情小镇建设活动中,通过对全县的水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了乡村一部分较为突出的水文化、水风情影像,一些保存完好的水景观原封不动保留,一些年

久失修的水景观进行保护性修整,采用旧材料、旧工艺、旧理念做到“整旧如旧”,体现古色古香的韵味,如深溪、石岭河道亲水空间和递铺驿站广场、井村姚家大院;在河道、坑塘、水井、湿地等水文化积淀较深地方,新建一批滨水景观廓道、广场,如景溪河道修闲长廊、鄣吴昌硕文化广场,徐村湾、新丰村池塘水文化景观。

五、结语

水环境治理与水环境景观建设是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治理就是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人水和谐的理念,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指导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把农村水环境治理得更符合自然规律、更具有本地特色,打造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篇(11)

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都在不断加强水环境污染控制力度。实践表明,改善和控制城市水污染问题不仅取决于治理技术层面,还与城市发展和城市相关管理体系密切相关。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要求,合理治理城市水环境,控制污染,使城市水环境能够良性循环,不仅能解决水环境问题,还能同时解决城市发展的其他相关性问题。

1我国城市水环境现状

我国城市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集中体现在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三个方面[1]。其中农业源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植以及畜禽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染,不过相较于城市工业源和生活源来说,农业污染源和控制较为方便,作物枯死以及畜禽粪便等都可循环利用在其它产业方面。因此,我国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集中体现于工业源和生活源,这两方面也是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主要部分。就我国目前的水资源形式来说,我国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已经趋于紧张趋势。城市水环境治理通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城市水资源供需也有很多突出问题急需解决。城市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面对多样的污染源,致使污染控制变成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城市已经逐渐加大了水环境治理力度,倡导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部分重点划分区域的水环境治理已经显著改善,水污染情况也一定程度上被控制,加剧趋势被初步遏制[2]。

2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的具体策略

2.1预防为主,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首要目标就是预防水污染,不能处于被动等到污染真实产生再去解决问题。预防水污染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提升全国人民改善水环境的责任意识,国家和政府应该通过媒体、新闻、网络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传达水污染对人类生命健康以及地球环境的严重影响,为了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全国人民都应该跟随国家治理水污染的脚步,唤醒自身水污染控制意识,先行自我改善自我监督,随后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力量[3]。如此方能调动社会群众对水污染的控制意识,在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也能有更多的人对水污染行为进行监督,群众共同产生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不仅有效支持了政府的工作,更能给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敲响警钟,使其迫于压力重视并有效改善污染问题。其次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合理的产业布局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发展,根据环境容量差异,配合实施各项相关措施,使城市水环境系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2.2合理控制,减少城市排污量

合理控制城市建设项目的数量,能够有效减少城市排污量。在城市项目建设开展过程中,对其进行环境管理,提高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将环境管理成为水环境治理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质量,对于重复性的低质量项目应该直接不予以批准,而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建设项目,则应该视城市发展以及环境容量情况而定。若国家能够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状态适宜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将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共同协调推进,相信目前的水环境质量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取决于国家和城市管理部门的控制力度,对于明令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4]。尤其是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区域范围内,应该重点控制: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进行建设;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排放污染物项目进行建设;准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对水体有严重污染的项目建设,且有污染的项目,建设后严格遵照排污标准,坚决不允许其擅自增加排污量。另外,对于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域,核心区和缓冲区也是不允许有项目建设的,对于那些想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以谋利为目的的申请建设者,坚决不批准。

2.3全面考虑,建立水环境控制管理体系

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是否顺利,离不开完善全面的水环境监控管理体制的配合和支持,针对城市水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以及相关规划脱节的问题,完善对城市水环境系统做全面研究,研究中针对各城市水环境系统的不同特点对其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分析其与城市规划在哪些方面有关联,加强水体空间保护规范的制定,使城市建设中涉水设施布局尽量优化和协调。另外,要建立城市水环境系统整体规划机制,明确规划方案和规划施行目标,使城市水环境系统遵循自然规律节能环保呈良性循环。水环境控制管理体系的建立中,应该以重要水体的保护为中心内容,保障水环境相关的设施能够顺利建设、高效运行。其次则要针对不同城市的水体特性,结合该城市水污染特点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发展情况,建立运行监控管理体制,保障城市水处理相关设施以及设备达到适用性强、抗干扰能力强、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污水处理效果。定期对城市水环境控制管理的质量进行客观评价,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善,切实提升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效果。

2.4加大投入,实现污水处理产业化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仅占城市排污总量的50%左右,也就是说,实际处理的污水只有被污染水的一半,其中还不考虑污水处理的质量。其中生活污水处理率仅有30%。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任意排入城市河道,致使城市河道污染日益严重。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水质量,但城市现有的污水厂数量以及处理容量都达不到实际污水处理需求。就笔者的了解,笔者所在城市大中型污水处理厂的建立多数需要借贷,还要引入外资,才能购买合格高质量的污水处理设备。所以政府应该加强资金投入,着力于建设更多高质量高效率的污水处理厂,运用合适的手段进行筹资,使更多的污水处理厂能够建设起来。建立污水处理厂要选用高精度高质量的污水处理设备,以免污水处理质量不达标,且经常损坏增加了维修保养和使用成本。从管理体制上角度来说,城市污水处理厂隶属于政府性单位,如此也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面对污水处理设施建立资金短缺情况,只有将污水处理厂划分为产业化建设的范畴,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依靠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体制,实现污水处理产业化,可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不断提高污水治理水平,实现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预期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污染物的排放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因此,城市水环境治理一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城市水污染控制以及水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任务,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或制约,只有全面研究城市水环境系统的特性,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或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理和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锋,刘红,袁兴中,等.基于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体系研究[J].生态学报,2016,01:30~43.

[2]张鵾,车伍.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对城市径流污染问题的审视[J].建设科技,2016,0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