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杨叔子院士曾说:“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科学教育练就严密的灵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才能培养出人的高素质,造就出完整人格的人才”[2]。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包括知识、理性、情感、意志、思维等多个方面沉积而形成的品质,最终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德性、气质、修养以及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个体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人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包括: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心理学、人文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创新和创业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人和谐相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远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并要求医者对病人要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做到“普固一等,皆如至亲”。“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神,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出医生的唯一目的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历史表明,无论中外古今的医学,都是将“救死扶伤”、“仁爱救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存在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临床实践中。
2、现实的困境: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在1984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中指出:人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值得忧虑的是,不少大学生对教育目标及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应有地位,设课越来越少;学生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获学士学位的大学生没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这一现象虽是世界性的,但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甚。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体现于人文知识的匮乏,也在其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思维方面有所表征。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程度越高,人的心理压力越大。转型期的社会特征为医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凸显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挫折和困境面前,他们往往一味地去抱怨,而不是去勇敢地正视现实;并容易产生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性评价,出现自卑心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2.1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
由于医学教育课程负担重,往往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对人文社科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倾向,对中西方历史文化尤其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表现为过弱的人文功底,甚至写文章语句不通和滥用错别字。
2.2社会责任感缺乏。
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尤其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献身精神。然而现在的医科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学校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对社会缺少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极端不负责任。
2.3心理素质欠佳。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人心理素质下降。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交往障碍、敌对、冷漠、自卑、偏执等。一旦发生心理问题,医学生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表现出较差的抗压性,产生心理障碍或疾患,甚至导致行凶或自杀的严重行为。
2.4人际交往障碍。
医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不适应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相处,有的出现心理孤僻,有的在人际交往过程出现表达障碍,对班集体漠不关心,与同学关系紧张,对老师“敬而远之”,害怕与同学、老师交往相处,甚至出现封闭自己、离群。
3、理性的选择: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建及其对等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追寻、召唤日渐逝去的大学人文精神传统,为国家、民族培养造就更多“关注天空的人”,是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核心使命。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间接地以医学科学技术为中介来实现人们对身心健康需要的满足,而是直接地通过学习知识、追求真理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重塑就是在强调医学科学精神的同时,强调医学生的理性自觉、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与素质情操。
3.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医疗活动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实行彻底的人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和古学思想倡导的“人文”,其内涵都体现了尊生、爱人、重义轻利等人文精神,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借鉴和继承。尊生,就是珍视人的生命,《黄帝内径素问》就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可见生命之珍贵。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医者,当有仁爱、同情之心,才可以担当治病救人重任。在科学精神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培养的医学人才有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先义后利”或“舍利取义”的理想人格。
3.2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重塑医学生人文精神过程中,必须遵照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满足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换句话说,培养医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引导下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让个人的意识、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人特征。通过素质教育实现对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3.3融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必须植根于大学校园文化和融入大学精神之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凝炼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医学人文精神应是大学精神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医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展现。因此,学校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要开展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医学生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展现个性魅力的机会和条件,让医学生从中锻炼坚强的意志,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3]。
3.4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途径之一。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定位不够明确,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不尽一致。目前,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仅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而有的学校还未全部开设或改为选修,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笔者认为在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时,要分类指导,划分必修(核心)课程和选修(一般)课程两大类,学生在完成规定的人文课程外有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的余地。建议列入核心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医学与哲学等;列入一般课程的有:大学语文、哲学、美学、艺术、医学史、人际沟通等。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课程多、周学时多(尤其是专科教育),在安排医学人文课程时会增加学生负担。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医学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
3.5加强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
1.目前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在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不管从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还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及其成果,对医学教育的决策层影响很小,没有真正进入医学人才培养、办学标准、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这种影响力的减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没有反映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要求[3]。因此,重新认识医学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转变教育思想,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局面。
1.2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人文社会类课程在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面过窄,内容过于单一(许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只是简单地等同于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任意选修课[4],一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5]。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的惯性导向下,部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者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没有足够把握,在课程中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的系统性,必修或选修、学分制或学年制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都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成为普遍现象。
1.3 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力量薄弱目前人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材建设发展也较滞后,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都没有规范的教材,这势必阻碍人文教育的发展,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孤立于医学专业教育之外的一个封闭系统,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力的丧失。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 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2 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状况和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滥用医学技术和人性化失落倾向,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科学主义的盛行似乎异化了医学的根本目的。综观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导致医学目的的偏差和医学发展的滞后。
2.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树立高尚的医德 医乃仁术,医学应该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6]。在现实医疗实践中,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说话的语气不当等所引起的医患矛盾 医患冲突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卫生服务质量。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应该在于通过传授人文知识,铸造人文精神,形关怀能力,让医学生深层次理解“以人为本”在医学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身心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和关怀。
2.4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现代人类的疾病谱也发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7]。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2.5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需要来自学校、医院、社会的通力合作,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社会民生的和谐,更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杜珍媛.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3-46.
[2] 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 (1):85-86.
[3] 郭永松,张良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6,27(4):70-71.
[4] 吴萍,王晨,张欢,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3.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1],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救死扶伤的意义,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网上曾有护士发微薄希望患者等她下班后再死,凸显了医疗从业人员人文素质的极度匮乏。因此,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十分必要。
1 目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任意选修课[2],一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3]。人文社会类课程在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面过窄,内容过于单一(许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只是简单地等同于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的惯性导向下,部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者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没有足够把握,在课程中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脱离实际,必修或选修、学分制或学年制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都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学生逃课和在课堂看课外书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1.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正在被边缘化
无论从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还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及其成果,对医学教育的决策层影响很小,没有真正进入医学人才培养、办学标准、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这种影响力的减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没有反映行业和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要求[4]。此外还表现在医学教育的评价标准、医学教育研究的立项、评奖等方面。以2005年国家级医学教育成果奖为例,在46项医学院校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只有2项与医学人文教育有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领导决策层不够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本身的工作与研究水平不高有关。因此,重新认识医学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转变教育思想,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局面。
1.3 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力量薄弱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
医学类院校缺乏一定的人文环境平台,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教材、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学科建设方面都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目前人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另一部分师资来自医学院校毕业留校任教的教师,自身又缺乏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满足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材建设发展也较滞后,但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都没有规范的教材,这势必阻碍人文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需求没能很好结合起来,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孤立于医学专业教育之外的一个封闭系统,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力的丧失。 转贴于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树立高尚的医德 医乃仁术,医学应该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5]。在现实医疗实践中,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说话的语气不当等所引起的医患矛盾 医患冲突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卫生服务质量。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应该在于通过传授人文知识,铸造人文精神,形关怀能力,让医学生深层次理解“以人为本”在医学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身心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和关怀。
2.2 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状况和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滥用医学技术和人性化失落倾向,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科学主义的盛行似乎异化了医学的根本目的。综观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导致医学目的的偏差和医学发展的滞后。
2.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现代人类的疾病谱也发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5]。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总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社会民生的和谐,更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需要来自学校、医院、社会的通力合作,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杜珍媛.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3-46.
[2] 吴萍,王晨,张欢,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3.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医学教育全球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医学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医学与人文融合是医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院校只有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出有效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加强对医学生人文教育是时展的历史使然。
1、加强人文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对医学发展的认识日趋理性和全面,世界卫生组织将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定义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个三维坐标系,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他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这就决定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性质。呈现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不仅是作为健康或疾病载体的人体。而是现实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学会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个途径出发去处理、对待病人和疾病。
2、加强人文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医学特点及医学发展趋势要求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观念,树立超前的医学教育理念。在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树立大医学观,从医学的科学和人文双重性质上定位,培养医学教育主体品格,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学为人的本质和为人的目的。在医学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探寻的一个热点问题。人文社会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强化人文教育是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加强人文教育是培养现代医学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内在要求。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正确导向,还能使医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学习人文医学学科知识,不是为医学增加“文化外衣”,而是使之加强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的理解:医学生学习的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宗教、法律等学科知识的理论,而是它们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医疗实践的引导和影响作用,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社会、道德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对医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是医学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最大的优势,必须充分加以开掘和借鉴。要着重进行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历史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的教育,以世界观、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文学、艺术教育。以及民主法制观念教育、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教育等等。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2、基于塑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现代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归根结底在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进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必须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人文的科学精神如创新精神、尚理精神、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精神投身于社会的伟大变革之中。如今,医F术和医德同等重要。美国医学界曾经有这么一个说法:“最危险的医师是很慈祥地握着病人的手,却为他一再做错误的决定的人。”所以。崇尚医学科学、严谨求实、拼搏创新、钻研医术、精益求精正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基于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现代医学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同时又繁杂琐碎,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完成一项医务工作。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患模式中。患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心理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1、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以人文课程为基础的人文教育体系。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重育人功能。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渠道,应该促进“两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把人文知识与医学的结合、渗透作为重中之重,在讲授人文科学课程时,注意分析、研究医学领域中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知识。增强“两课”在培养医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方面和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尤其需要加强与医学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伴随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形成许多交叉学科。新学科的发展,需要医学教育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充实和增加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同时。课程体系建设要强化医学人文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2、加强人文师资队伍建设,造就高品质、高素质的教育家。人文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广大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是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根本保证。因为教师的思想境界、价值观、道德水平等诸多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过硬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学生。所以,对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和培养,以提高其人文素质。同时也要引进一大批高学历、专业化、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尤其是那些热爱教育事业、愿为教育事业奉献、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的年轻教师。加强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依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从事医学专业教育的教师也应加强学习,以便寓人文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医学院校的优势。学习人类医学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使之与人文精神融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开阔的知识视野的教师队伍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条件。
3、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业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授课、访谈、调
1.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分析及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1.1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低,我国的医学院校大约占总课时的8%,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法国、日本为10%~15%。基于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人文教育在“渗透”上下功夫,挖掘授课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蕴涵丰富人文知识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弥补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的有效途径。
1.2 知识结构单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主要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而医学心理学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单纯以讲授式为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医学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案例分析、心理剧表演、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学专题讲座、心理学影视赏析、团体心理咨询等方法向学生传授心理学和人文知识,弥补其他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1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对医学生人格的影响学
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医学生确立辩证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现象是人世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心理学科学地揭示了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探讨了大脑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并揭示了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列宁曾经提出: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心理学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对于意识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对于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的研究,都能进一步和具体地论证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哲学命题,从而有助于我们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首先可以帮助医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心理测量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有利于他们辩证地看待人生,进而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2 心理学基本理论中包含丰富人文精神
心理学的—些理论体系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派强调对人本性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实现人的自身潜能、关怀人的现实生活等思想行为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这方面的知识,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和谐、沟通的师生关系,在开放、平等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有关心理学理论流派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以及组织心理学电影赏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与生活实践、心理咨询治疗和医学临床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提高其人文素养。
2.3 医学心理学有利于增进医学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但是由于我们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迄今为止,大多临床医护人员都还没有把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在临床上往往是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机器,只见病、不见人,缺乏人文关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对医学生进行有关现代医学模式、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病例和疾病进行讲解,使学生们真正了解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为今后走向临床实践后,能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影响病人的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增加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打下基础。
2.4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人的人文素质和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业的成功。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医学生的人生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处理好医疗工作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但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人际困扰的检出率较综合院校大学生高3。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丰富的人际关系教学的知识,如在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的教学中,可以将“医患关系”进行扩展,由特殊到一般,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由体验病人心理到体验人际交往中一般人的心理,向学生系统介绍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使他们学会有效的人际沟通,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5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又使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相关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我国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学习障碍、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意识不健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德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能够帮助医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会积极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乐观进取、不畏艰难、自信自律、诚实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9-01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中个人利益的驱使,加之医疗体制不完善,社会法治不健全,造成了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恶化的形势。如今,全社会都在呼吁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医学生作为国家医疗事业的后备力量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医学院校在国家医德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培养健全的医学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从认知程度到研究实践均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教育内容陈旧,教育途径单一,体系发展不健全等。通过对目前中国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效果的调研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改革寻找新的突破口,为国家培养健全的、优秀的医学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丰富医德教育内容,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内容单调、乏味,医学生文化底蕴不足,人文社科知识匮乏,缺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制约了医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医学院校应重新认识医学生人文素质对于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原本单调的医德教育内容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医德教育的内容不应仅限于医学生思想道德层面,还应该包涵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医学生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和培养医学生的医德观念。
与医学生医德教育息息相关的人文科学涵盖了多个方面,涉及文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类学科,要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全面融入医德教育体系,需要摆脱人文素质教育只作为辅助教育,相关课程多为选修且课时极短的状况。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与医学的实践应用进行良好的结合,例如,由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学科与医学的融合延伸出诸如“医患沟通语言技巧”、“医学人体美学”、“中外医学发展史”等创新课程。通过对哲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的掌握,从容应对当今社会和医疗活动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创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使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德教育始终,将原本脱离医学人文精神单调、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的传统医德教育内容进行革新,真正让医学生在汲取精神营养,净化心灵,陶冶艺术情操,丰富个人情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医德观念。
二、拓展医德教育途径,构建完善的医德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医德教育途径的单一、重复,缺乏创新是阻碍医德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的途径基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临床带教三种主要教育形式。学生在医德教育的主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典型选树――转变学生地位,打造医德教育新生力量
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大力培养选树先进典型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对于弘扬当代大学生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医学院校典型选树工作在注重弘扬医学生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精神的基础上还应该将医德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先进典型。学生从原来医德教育模式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医德教育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传播者。使医德教育形式跳出传统的老师教导学生,课堂理论灌输的形式,通过典型选树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生活的点滴中领悟医德的定义和内涵。医德观念应该渗透到医学院校开展的各类典型选树工作中,让学生们认识到医德素质与学习成绩和评奖评优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医德与专业技术一样,是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必备的个人素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地位的转变,使学生们成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新生力量。
2.名师讲座――名师、名医思想品德的“传、帮、带”
大学作为国家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各类讲座是大学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大学教育形式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讲座对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活跃科研学术气氛,指导学生价值方向等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名师、名医讲座是不可忽视的塑造医学生医德医风的有效途径。内容生动的讲座能给医学生以切实的价值观、事业观指导,促进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讲座不仅成为医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学识,加深专业认识,发掘职业兴趣的有效途径,还可以通过与名师、名医开放自由的对话,通过他们生动立体的教育题材,丰富的职业经历,坎坷的人生感悟,无私的大医情怀震撼学生们的心灵,从内心深处领会医德的真谛。名师、大家是一所高校最核心、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尤其对于医德教育这种人文教育,一位大师一次深刻的讲述十倍于单调的课堂理论学习。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发展应该重视这种名师、名医对于医学生大医精神、医德医风的“传、帮、带”作用。
3.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医德教育环境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
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
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
3、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二)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物质——空间类环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着文化信息,积淀着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理念,学生在与物质情境的交融与对话中,不断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感觉。
组织——制度类环境,负载着整个学校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制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发展。学校要营造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博爱、诚信、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文化——心理类环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稳定地体现着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学生拥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应加强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象征着大学精神载体的教育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强化群体行为举止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
2、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校园科技文化节、名家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修身养性、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增强科学人文素养。
3、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要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
1、加强医学生人文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2-02
有句外国医学名言是 这样说的,“Treatment is more about restoring the peace of mind than about producing a cure.(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我们中国也有句名言“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这当中都包含着医护人员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古来有之,当今世界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医学也跟着进步,护理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凹显出其重要性。我们的先人虽然注意到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始终没有提出相关的理论来。
1.护理及护理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发展
1.1护理的定义。护理的概念是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nurse这一概念来源于拉丁语,原为养育、保护、照料等意。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1859年认为“护理是使病人置于能接受自然影响的最佳环境”。当时的护理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急性病患者的需要。1943年SisterOlivia认为“护理是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认识,美国护士M-arthRogers在生态学家Newnan和Fitypatrick理论的影响下,认为应该重视人是一个整体,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1966年美国VirginiaHenderson认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对护理下的定义“护理是诊断与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其内容是护士对病人现存疾病的状态和潜在健康问题评估,依据护理理论确定护理诊断,应用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护理方法为病人解决问题,并对效果进行评价。这一概念提出护理要作为医疗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仅执行医嘱,护理的发展不再是注重疾病,而是在重视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的整体护理,注重护理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以上各项护理定义各有其重点,也有一定局限性,是与历史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我们可根据时代的进展对护理下定义,因为护理的内容、目标、对象等总是不断变化的,护理的内涵也总是依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着。但护理的任务和目标却是可以确定的。护理工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 ,恢复健康;帮助健康的人,促进健康 。护理目标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1.2护理学的定义。目前对护理学概念尚无一致公认的标准定义。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护理学有了很大进展,对护理学的认识逐步提高。1981年我国著名学者周培源说:“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986年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说:“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医疗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护理专家林菊英说:“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护理理论逐渐自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学说和理论,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究竟怎样定义护理学呢?许多护理学者提出不同的定义,但都认为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近有些护理学者认为“护理学是研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1]。它以自然科学和会科学为基础,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2]。”我认为此定义比较准确的说明了什么是护理学。护理的对象是人,护理学本质属性就包含人文性,它是研究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3]。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内容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护理学的任务:①建立有助于康复的物质和精神环境。②着重用教授和示范的方法预防疾病。③为个人、家庭和居民提供保健服务。联合国主管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1977年提出了一个战略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3护理学的发展史。护理学的产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护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护理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他主要经历了自我护理(远古时代)、家庭护理(古代)、宗教护理(中世纪)、医院护理(中世纪末)、近代护理(19世纪中叶)、现代护理(20世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护理是南丁格尔创建的科学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20世纪护理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其发展可概括的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疾病”阶段,此时护理的特点就是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只是针对于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以执行医嘱为主,且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成为这一时期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此时的护理教育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为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致命弱点是只关心病人局部的病症,以协助医生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病灶为目的,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因而护理从属医疗,护士成为医生的助手,护理研究领域十分局限,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在心理上,社会中良好的适应状态” ,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的指导思想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医生的关系转变为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护理从单纯执行医嘱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的护理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单纯的是疾病的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正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护理现状。此时,护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脱离了类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改变了护理的内容和方法,但护理的研究内容仍局限于病人的康复,护理的工作场所限于医院内,尚未涉及群体保健和全民健康。
三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各国健康保健人员的努力方向,护理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变为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1977年WHO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护理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都将有很大的扩展。护理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病人,扩展到健康、亚健康的人,扩展到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也从个体护理扩展到群体的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扩展到有人的地区,护理教育趋于完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是我国护理发展的方向。护理学已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综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
1.4 我国护理学的发展。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医把人体看成作是统一的有机体,并把人的健康与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中医药学为护理学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如我国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但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由大夫担任护理工作,一人任两职。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我国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随西医和宗教的传入开始。 当时的护士大多是外国人,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去学习护理并成为护士,但那时的护士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并不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护士。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护士队伍壮大,护理教育体制日趋完善,护士晋升制度和注册制度的建立,护理出版物增加 ,护理研究日益发展都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2.人文关怀
2.1人文的概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英语中人文即是humanism,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 易经 》中 贲卦 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 程颐 《 伊川易传 》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现在大都采用辞海中的解释。
2.2人文关怀、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关怀(caring,又称关心、关爱、关怀照顾等)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4]。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5]。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6]。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 世界观 ,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它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立在人性论、人文主义倡导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思想和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高科技时代不断融入人类所有文化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伦理精神、艺术精神)而逐渐成熟起来。护理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虽然这其中包含了护理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护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素养等内容,但人道主义的伦理意识和精神最重要。因为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程序的有效实施、病人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等等,都需要护士的人道伦理意识作为前提,尤其是当护士单独从事某项服务时更需要良好的伦理意识加以保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要以人道和美德作为后盾”一样。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与我们现今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有专家称,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是整体护理的内在动力,而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7]。人文素质要求现代医护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感、积极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8]。
3.护理人文关怀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提出及发展。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在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3.2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内涵、核心内容。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9]。护理人文关怀也即是人文护理,是文化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10],简单说是指护士将所学知识内化后,发自内心的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以及对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11]。具体来说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护。即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体现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是一种实践人类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过程。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有五个方面: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9]。
3.3我国护理人文关怀进展及发展趋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认识更为理性,更加全面。护理学作为一门逐步发展成熟的独立学科,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实践过程中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集中体现就是护理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和护理学科进步的产物。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护理人文关怀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我国人文护理发展趋势一、护理实践的发展 社区护理:下世纪护士将从医院走向各级初级医疗保健场所; 健康教育: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各专科护理 :面对和管理更加复杂和危重的病人。二、护理教育的发展 教育层次:扩大高等护理教育规模,提高护理教育层次和增加护理教育的多样性形式; 课程设置: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开业护士的培养 护理管理的发展: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护理研究的发展:出于广泛深入开展的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 护理理论的发展:应用护理理论,检验和发展护理理论 。
总之,人文护理是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必须人文护理。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护理即是以人为本的护理[12]。我国的人文护理才刚开始起步,我们要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刻苦耐劳的精神,向别的国家学习。我相信人文护理将在我国迅猛发展,人文护理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2]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3]何宇芬,谭斌.浅谈临床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407-1408.
[4]段红梅.人文关怀体现护理质量提高[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93.
[5]杨涯人,邹效维.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学习与探索》,2008,02:11.
[6]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24(3):5-7.
[7]宣扬,申正付.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16.
[8]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l2.
[9]计慧明. 护理人文关怀新进展.现代护理报:2009.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免于疾病或衰弱”。在护士的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顺利完成护理工作的前提。护理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职业是护士。人们把护士视作“白衣天使”。作为培养护士的摇篮,中等职业卫护校有义务将护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护理英语是为了适应中等护理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就业而讲授的专业英语教材。护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熟悉国外医患情景,适应国外医患情景下的护理工作,因此,护理英语教学并非以单纯讲解英语或利用英语讲解医学护理知识,而是让学生把英语作为实践工具来应用。护理实践本身也富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从询问病人的基本情况,为病人作相应的体格检查,制定护理计划到护理计划的实施这一全过程都体现了人文精神。所以寓人文精神于护理英语教学中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二、在护理英语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如它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作为医疗工作者,护士是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一般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配合医师执行治疗并进行护理的人。护士职业道德规范包括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和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等内容。这就要求护士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爱护病人,关心病人,尊重病人。因此,护士这一职业赋予他们一定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包涵的人文精神,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护士职业道德规范的合格护士。
三、在护理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护理英语是以英语语言来介绍护理专业涉及的相关人物,护理技能和护理理念的一门课程,教材内容取材广泛,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2008版医护英语水平考试教材中Why become a Nurse?(“为什么成为一名护士”)一文中指出:“Nurses receive the largest reward from their patient’s smile(护士从病人的微笑中得到最大的回报)”。”Patience and love will take you all the way in nursing.(耐心和爱心将带你在护理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课文内容本身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诠释。在讲授新课前,我提出两个导入问题,即为何选择护理专业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期盼。虽然学生之前的想法各不相同,但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南丁格尔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2.补充背景知识,传达课文内外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英语语言知识是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因此,英语语言教学离不开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如果脱离语言背景去理解课文,学生凭借基础英语知识仅能从表面读懂文章细节,但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文章内容就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仅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熟悉国外医患情景,还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外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从思想意识上为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更好地适应国外医患情景的护理工作。
2008版医护英语水平考试教材中Florence Nightingale一课属于阅读理解内容。在教学中,我先介绍南丁格尔所处的时代:女性不能从医,医疗技术的落后,药品的匮乏。让学生回到南丁格尔的时代,体会南丁格尔为护理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她将护理这一职业带出了黑暗的时代,使护士这一职业受到人们的尊重。培养学生具有职业荣誉感,热爱所学专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护理专业学习。在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后,我引用南丁格尔的两句名言:“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和“护理本身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精细的艺术要靠高洁的护风和高尚的护德铸就。”,培养学生具有“以人为本,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文精神意识,在学习护理技能中,严格要求自己,促进自身的护理技能的提高。
3.突出医患沟通技巧的分析,引导学生实践人文精神
护理职业道德规范提出护士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耐心向病人解释、不训斥病人。[2]护理职业道德规范本身就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尊重病人和关心病人主要体现在护士和病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的沟通意识较强,沟通机会并不充分,因此,他们缺少一定的沟通技巧,尤其是医患情景的沟通能力薄弱。剑桥护理英语教材(Cambridge English for Nursing)介绍了不同医患情景中的沟通技巧。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还要突出沟通技巧的分析,帮助学生熟悉如何在医学实践中与他人沟通,掌握与病人或医生沟通的技巧,引导学生实践人文精神。
如第四单元区护士(The District Nurse)一课呈现了Managing embarrassing moments(应对尴尬时刻)的医患情景。教材设计的是听力判断题型,让学生分辨哪一个护士的语言是正确的。我先介绍英国区护士的护理工作,让学生明确区护士的职责是到病人家里或老年护理院为病人提供护理。他们所护理的病人大多数是中风后行动不便、瘫痪在床、甚至大小便失禁的老年病人。根据病人的特点,我在听录音之前请学生思考护理此类患者时护士需要注意哪些言行,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作出判断,最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情景1:护士为病人换尿布。护士说:Phew!That smells awful!What have you been eating? Phew一词在英语中表示不快,惊讶的声音。护士用该词传达了对病人的不满,完全不符合“尊重病人”的职业道德要求。在病人表示抱歉后(I’m sorry. I didn’t mean to do it.),护士又说:Well,you’re very naughty,aren’t you? Oh,that’s disgusting。naughty意为顽皮的、淘气的,常用来形容小孩的言行。护士把一位老年病人说成是不听话的小孩,让病人感到羞耻,严重侮辱了病人的人格。护士的语言完全不符合“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文精神。
情景2:护士护理尿湿病人。病人说I think I’ve wet myself。Wet oneself的意思是尿湿全身,包括病人的衣服和床单等物品。病人感觉难为情,一直为自己的行为自责(I’m so sorry. It’s awful for you to have to do this.)护士说Don’t worry. It’s OK. I’ll sort it out for you.该护士的用语充分顾及了病人的感受,符合“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分析两个截然相反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医患沟通中用语恰当对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心里想着病人,尊重病人的护士才可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实践人文精神。
四、在教学中实践人文精神
1.在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实践人文精神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护理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护理英语是学生完成基础英语学习后而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中专卫护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他们在护理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是学生的朋友,然后才是学生的领路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文体,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其需要和薄弱点。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针对性地予以帮助。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常常反思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努力让教师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形成教学相长的积极教学氛围。这是教师实践人文精神的要求。
2.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人文精神
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教法有密切关系。中专卫护校的学生一般是中考落榜学生,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受挫。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那么这批学生也能在自己的专业上收获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机会,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取得了成功,教师实践人文精神也就有了收获。教师可采用以下方式和方法:(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真实的医护情景搬入课堂。如http://省略 和http://englishatames.省略/ 网上有大量的医护情景对话,教师可以下载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真实的医患情景中。(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实践语言功能。剑桥护理英语教材(Cambridge English for Nursing)中大量的护理操作是通过听力的形式呈现的。教师在完成听力练习后,可以组织学生将对话表演出来,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听力理解程度,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应用英语进行医患沟通的技巧。(3)注意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语言是个人思维的反映,也是个性的反映。没有必要使学生都按照相同的模式学习。护理英语归根结底还是语言。语言的灵活性同样适用于护理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言,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并且客观地评价学生。这样,教师既保持了学生对护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实践了人文精神。
五、总结
护理英语教学的对象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是未来的“白衣天使”。她们肩负着传承我国传统医学美德,全身心护理患者的伟大使命。护理实践本身富有人文精神,在护理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是时代赋予护理英语教学的使命,也是全面提高护理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精心备课。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让我们的护理事业能够持久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葛剑雄,朱永刚.人文精神.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近期,在湖北公司某重点项目开盘过程中,湖北公司各级领导未按照集团的只是制定开盘方案,集团营销中心未能坚持原则,审核把关不严,导致看盘方案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同时,湖北公司对公司关系户审核存在严重漏洞,导致公司部分领导、员工虚报重点客户入围满足私利,严重影响公司的品牌形象。以上问题反映出部分公司相关部门领导责任心缺失,对集团重大专项工作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工作严重失职。
“在其位,谋其政”,这是每一名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一名员工,之所以被安置在一个职位上,就是为了让他做好自己就应做的工作,“实事求是”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集团的发展努力奋斗,而不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不是利用手中公司给予的权利去谋取私利。通过公司此次相关事件处分的学习,使我深刻领会到诚实做人,廉洁做事的重要性,把集团的利益放在首位,做事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扎实作风,要为集团争创效益,做好本分工作,在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导标,千万不能偏离了正确的工作路线,否则追悔莫及。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牢记集团利益胜于一切的宗旨,坚持诚实做人,廉洁做事,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抵抗金钱诱惑的能力。经受住便利关、金钱关、人情关等不断侵袭的考验,抵挡住无数的诱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要端正自身职业道德思想,增强道德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会去干好本职工作,心思也不会放在企业发展上,所以一定要端正好从业道德思想,要有道德廉耻观念,严守职业道德底线,在人生上要淡泊名利,淡定从容面对一切;在工作上要向上对得起领导,尽心尽力为企业发展干好本职工作。严于律己是人身修养的一种境界,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时时处处明于自察,大事小事严于律己,才能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因此每个恒大员工都应该自觉按照“严于律己,恪尽职守”的道德自律要求来约束自己。
通过这次事件处分认真学习、研究,与自身的工作职责相结合,我觉得要做到平时工作、生活、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时常反思和检查自己,在各项工作的落实中,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
2.1在学历教育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学历教育是医学生积累医学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形成医学价值观、医学伦理观的关键阶段,学历教育理应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将医学生塑造为既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又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未来医师。但现行的医学教育更多地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患者进行沟通的知识、能力“先天不足”[6]。因此,我们应转变医学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改革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努力构建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医学教育模式。
2.2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培训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完成学历教育的医学生从医学院校走向一名合格医师的必经阶段,期间需要在医疗机构完成2~3年的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它是医学生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真正与患者进行沟通的开始,是医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起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人文素质培训对于其将来从医行为模式的养成至关重要。但目前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过于强调临床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质培训,培训医师不能很好地接受医患沟通实践指导,使医患沟通能力始终成为其各项能力的一个短板。所以,应将人文素质培训作为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重要内容,通过讲座培训、病例示教、临床教学等方式加强住院(全科)医师医患沟通实践,并将医患沟通水平作为各项考核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