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产业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以“绿色、生态、有机”为统领,推进现代农业大发展。
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以发展“绿色、生态、有机”为重点的大农业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
1、建设无公害果品产业乡。以合作社带动为手段,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应为带动,扎实推动生态农业工程进程。发展高质量的果品产业,建设绿色无公害果品产业乡,今年建设2000亩,其中:彭杖子村400亩,村200亩,于杖子村300亩,深水河村1000亩。
2、建设5个采摘园片区,即深水河南梁采摘园片区,总面积300亩;承宽公路道南采摘区,面积200亩,于杖子上下棒槌沟采摘区,面积300亩,大彭杖子南山采摘区总面积在400亩。在采摘园区内要发展各种时令果,以及树下可以发展香瓜,山地蔬菜等。
3、计划在深水河新建苹果园700亩,在庙梁新建板栗园800亩,建设提质增效苹果园1000亩,主要集中在、桑园、东窝铺、南杖子,建设提质增效板栗园2000亩,主要集中在东窝铺、于杖子、深水河、桲椤台、庙梁。
4、夯实品牌战略基础。积极鼓励集中连片面积在300-500亩规模以上的园区式经营方式,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发展农村经济并适度经营采摘休闲旅游项目;品牌建设上,围绕“森河源”品牌各建设一个规模为1000亩的标准化示范园,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乡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搞好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以设施农业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深水河、桲椤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000亩,解决各村人畜饮水及灌溉供应。实施好深水河、于杖子900亩果品提质增效园建设,推广杀虫灯、防虫网,完成全乡果品产业的提质升级、推进果品产业无公害生产;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和果树技术员队伍,力争达到每村两名果树技术人员,定期做好人才队伍和果农的培训,力争达到每村2期。
二、绿色农业
打造成少用化肥、低残留农药的绿色生态农业乡,我们发展小米、大豆、红薯、土豆、蔬菜等等。在发展形式上可以利用公司制、可以利用合作社的形式,规划出园区片区,逐步扩大到全乡农户,并且打造品牌。
1、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做好果树地种蔬菜的研究与建设、搞好试验果树地种植药材的项目,
2、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生产、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技术、测土配方与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物轮作技术、秸秆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等等。通过更为安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大面积采用物理方法、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病虫防治次数,降低农药用量,特别是结合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和综合防治,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广施用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经营体系建设
推行产业化发展。将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引入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中来,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化市场、产业化发展。
培育无公害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政府引导,由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农户和生产单位成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营联合体,直接参与市场营销;另外,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并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自主进入市场营销。
三、休闲乡村游
利用的自然风景,远离闹市区的幽静,瓜果飘香的田园,绿色无公害的农特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春季赏花怡情,夏季赏景纳凉,秋季采摘品果。
1、建设后窝子与南杖子后窝子连成一片规划成集住宿、游玩、休闲、垂钓、采摘、娱乐、美食、特色农产品展销于一体的山庄。
2、建设好至深水河的沿河公路,沿河两岸可以赏景,奇石观赏,品尝农家饭菜,开发桲椤台的水泉沟,引导掘金庄园建设成休闲旅游庄园。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体现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等时代特征,又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基础,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入手,突出主导产业,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把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走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寨英农业建设成科技含量高,商品化、市场化水平高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农业产业经营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寨英镇位于松桃县城西南部,国土面积200.75平方公里,辖24个村,2个居委员会,276个村民组,7887户,35082人,20__年末国民生产总值11283万元,人均收入1810元。全镇有耕地17542亩,基本分部在邓堡、寨英等几个坝子,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有林地面积1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6,除阳雀国有林场外,还有邓堡、落满乡有林场以及其它村有、个体户林场,林业资源丰富。全镇20__年底大牲畜存栏3415头,猪存栏19089头,羊1823头,家禽存栏32085只,现有养牛10头以的农民17户,有养猪场26个,猪存栏50头以上的有36户,专业繁殖二元母猪和三元仔猪的“富源种猪场”,具备年出栏千头二元母猪的生产规模,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已具雏形。寨英河和邓堡河流经全镇19个村,在稻田养鱼和冷水鱼、特种水产品养殖等方面结累了一定的经验。
全镇的地形以高山和坝子为主,地区差异明显,在平坝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适合农作物生长。在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较高,相对湿度大,野生资源丰富。
镇政府所在地距松桃县城58公里,距铜仁70公里,“松—江”油路横穿全境,“愉—怀”铁路过境寨英,20__年8月底,全镇已实现公路、电力、电话“村村通”。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
(一)、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镇目前农业产业十分薄弱,没有龙头企业,专业化经营组织(个体)规模小,实力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市场拓展能力弱;专业协会、专业市场等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农户与相关企业联结缺乏有效载体等。
1、与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专业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几年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生产专业化的思路,建立了奖励扶助机制,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专业种、养殖大户,兑现了奖励扶助政策,使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得到较快发展,成立了养猪业协会,产生了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但从总体上看,与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生产基地尚未完善,同时还面临启动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拓展农产品市场能力等一系列工作,发展农业产业任重而道远。
2、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措施和组织保障系统急需完善和加强。在出台了以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奖励扶助措施的基础上,还需从各个方面出台一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农业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种专业组织,培育龙头企业,为我镇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3、资金投入仍是发展农业产业的瓶颈。在我镇,广大群众用于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承贷主体(农民)的贷款担保等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农户利用信贷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我镇是全县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人口、耕地大部分集中在邓堡、寨英两个坝子,非耕地29万亩,其中荒山13万亩,林地16万亩,相对集中在高海拔地区,有利于农业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自然资源丰富,众多的特色产业等待开发。
地理条件优越,我县地处湘、鄂、愉、黔边界,我镇与江口县交界,镇政府所在地距松桃县城58公里,江口县城55公里,铜仁市区70公里,“松—江”油路横穿全境,“愉—怀”铁路过境,距孟溪火车站20公里。有利于与周边相关企业的联结和拓展农产品市场。
农村基础设施较完善,公路、电力、电话实现了“村村通”,各村委会都有综合服务室,由于加大了对农田基础建设的投入,在近年内,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整合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立起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增强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二)、遵循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
,通过市场营销、资产重组和产品研发拓展发展空间和开发领域。
2、重点突破原则。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核心,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壮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化经营组织。
3、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组织千家万户农民联结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形式,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4、科技创新原则。提高企业和农民的科技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
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产业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农业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和预期目标
规划期内着重培育畜牧、粮油、果品、蔬菜4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猪肉、土鸡、肉牛、优质稻米、标准马玲薯、名优新特果品、有机绿色蔬菜7个骨干农产品,初步培育出一批与4大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品牌农产品和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畜牧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大力发展猪、鸡、牛等大宗畜禽生产,适当发展鸭、羊、鹅、兔等畜禽。一是重点发展以寨转生态养殖小区和现有养猪大户为基础,以寨转、上寨、水源头三个村为中心,覆盖全镇所有村寨的5万头瘦肉型生猪基地,扶持以富源种猪场为重点的优良仔猪繁育单位或专业户,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逐步达到出口的要求。二是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以野溪村为中心,覆盖李家庄、大水沟、水源头、阳雀、王家坪、凯牌、岑鼓坡、大塘坡、落满、茶子湾、兴家庄11个村大部分村寨的10万只土鸡养殖基地,并在野溪村发展优质土鸡繁育专业户,打造优质土鸡品牌。三是发展以茶子湾村为中心,覆盖举贤、大塘坡、兴家庄3个村的1000头肉用牛养殖基地,首先在茶子湾村发展和培育优质肉牛。适当发展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培育壮大饲草产业,探索发展肉类加工、皮革羽绒综合利用等配套产业,提高畜禽产品加工能力。到20__年,全镇肉类总产量力争达到达5000吨。
2、粮油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一是发展以邓堡村为中心,覆盖黎堡、蕉溪、大水沟、寨转、上寨、吴家寨、罗家寨7个村的20__亩具有出口潜力的高产优质稻面积,首先在邓堡、吴家寨两个村示范种植,安排得力农技人员负责指导和帮助。到20__年优质稻面积达到20__亩。推行有利于大米整精米率提高的稻谷收获、干燥、储存技术和大米、油脂精深加工技术。
二是建设以大水沟为中心,以上寨、寨转、邓堡、吴家寨、罗家寨等村为重点、覆盖全镇的马玲薯生产基地,争取在大水沟村建立100亩的脱毒种薯培育基地,努力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依靠科学技术,瞄准国内、国际市场,实行标准化生产,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马玲薯的商品利用率,搞好采收后的分类、精选和包装,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扶持一批淀粉、薯片等马玲薯加工企业,提高产品的付加值和副产品的利用率。争取在20__年商品用马玲薯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进入市场的马玲薯产品达到20__吨,产值超过200万元。
3、果品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适当发展适合地方气候、土壤特点的柑桔、柚子、梨子、桃子、李子等类水果,发展以寨英村重点,覆盖黑冲、王家坪、凯牌、岑鼓坡4个村的果品产业,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力争到20__年种植面积达到20__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水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杀菌、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提高水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动水果产业化经营。适当发展八月瓜、黄腊瓜等野生水果的研发生产,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果品。
4、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发展以黑冲为中心,幅射上寨、水源头、王家坪3个村面向市场的商品蔬菜产业,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名特优新蔬菜品种比重,突出秋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产地蔬菜分级、包装、保鲜、储藏、速冻、脱水、萃取、罐头制作等深加工,蔬菜产加销一体化。到20__年蔬菜产业化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亩。
四、投资概算、资金来源和效益分析
(一)、投资概算
到20__年,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畜牧产业3000万元,优质稻米产业100万元,马玲薯产业100万元,果品产业100万元,蔬菜产业100万元,拓展市场200万元,龙头企业400万元。
(二)、资金来源
农民自筹3000万元,(我镇信用社20__年末存款余额4622万元,邮政储蓄存款1100万元)。
财政投入1000万元(主要用于兑现奖励、科技投入、拓展市场、扶持企业、综合服务等)。
(三)、经济效益分析
1、到20__年,在规划范围内,各产业的年产值可达到5800万元,其中:畜牧产业5000万元,优质稻米200万元,商品薯200万元,果品200万元,蔬菜200万元。
2、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900元。其中畜牧业增收入1600元,其它4项共增收300元,分别增收75元。
3、20__年,财政收入增加约300万元。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镇党委、镇政府要将农业产业化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协调及其办事机构,使各职能部门同心协力、各尽所能。使各有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作风,围绕《规划》,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主动、热情、周到、高效的服务。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适当运用经济的、政策的手段,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二)、建立激励机制。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带动面广、带动增收幅度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龙头企业。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带动和集聚生产要素,带动投资的增长和经营的发展,按照一家企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协会和一批基地的要求,突出重点给予扶持。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市场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依托。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必须完善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构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市场的有机联系平台,加强对农产品营销人员培育,争取在20__年建立一支100人的营销队伍,帮助生产经营者成功进入市场。
(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改造传统农户,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企业 ,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中介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是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工作。坚持积极扶持、稳定发展,不断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向新水平。
(五)、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循序渐进的发展信誉联结,推行合同联结,引导产权联结,完善组织机制;从价格、服务、银行贷款等方面完善利益机制。运用“公司 基地 农户”的方式,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作为承贷主体,从银行贷款,然后由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等有偿支持,解决因资金短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制约。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保险、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等入手,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如何推进产业经营,选择何种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都要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和经营决策权。教育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规范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复线途径我镇共6个行政村;涉及24个村民小组,130余个院落,农户1200余户。高速公路沿线共有耕地近4000余亩。地势平整土壤肥沃,耕作基础条件优越,但目前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农业产业布局不规范,多以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种植业为主,而且参差不齐;经营粗放,发挥的经济效益低下,特色产业点少、规模小,加上复线建设造成部分田块形状不规则,沟渠损坏,少部分耕地排灌不方便,有待于进一步的恢复和完善。
二、发展规划的具体方案和操作办法
通过复线两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规划落实一些具有带表性发展条件较好,经济效益佳的农业产业,可进一步提升全镇农业发展的知名度。同时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做大做强这些产业,推进我镇农民致富,现分村规划如下:
(一)茶店子村:复线途径1组、2组、10组、12组、18组、13组,全长2.1公里。
1组、2组沿高速路两侧近1公里,结合多年的杂交水稻制程,技术稳定,基础条件好,在两侧成片规划,可视范围内纵深发展种植杂交水稻制种,结合杂交水稻制种收打早的优势,通过川芎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经营,在8月份再种植400亩的药材—川芎
10组地处高速出入道口,由于院落及建筑物较密集,又紧邻泉,可采取先进业主结合泉的开发,按上级要求规划种植花卉苗木,充分发挥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开设休闲农业特色的农家乐。
以1组文全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辐射到13组张加军的花卉、果蔬基地、采取种植户以土地或现金入股的方式,壮大合作社资金实力,在该两个组沿线发展特色果蔬大棚基地200亩。
(二)桂兰村高速途径4个组,总长2.25公里,有310余户农户,耕地862亩。
依托该村2组在高速公路边有70亩养鱼场和10余亩河滩地(种植的树木已成林)。以及原机砖厂10余亩荒地,共近百亩,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引入业主和资金修建农家乐。1组和3组沿线利用种植大户带动当地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花卉生产专业合作社,建设花卉种植地300亩。
8组因高速复线建设车道出入口,边沿土地切割零散,凹凸不平,加之修建有收费处及生活服务区。建议由林业等有关部门采取租赁土地的办法种植树木,改善出入口周边环境,面积约120亩。
(三)年画村:高速复线途径2个组,全长1公里,农户120余户,耕地170余亩
该村由于位于中国年画村4A级景区的区位优势在高速入口周边耕地依托依托建全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特色花卉苗木和无公害草莓种植60亩,上档次、上规模,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挥休闲体验农业最大效益。
(四)金星村复线途径该村6个组,全长0.5公里,农户338户,沿线耕地1045亩。
结合该村地理位置较偏,河滩地多,耕地质量不高等实际情况,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引进业主在复线以北、齐清公路以西的河滩地内引进业主种植花卉苗木,面积50亩,在齐清公路东,依托原妙相院临近马尾河,通过栽植林木,引进农家乐业主一户,发展休闲农业。
在复线以南,齐清公路以西,以射水河为界的现有农户为主,通过引导,种植双低优质高产油菜示范片180亩,在齐清公路以东,以马尾河为界,以现有农户为主,通过引导,种植优质高产小麦示范片430亩。
(五)金土村复线途径3个组,全长0.9公里,涉及农户200余户,耕地600余亩。
由于该村复线两边土地已纳入总体规划集中,即将面临征地拆迁,可用于农业产业规划的土地较少,所以根据去年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推广已有经验基础,计划在复线打造300亩水稻超高产强化种植示范基地。
(六)光明村复线途径该村13、14两组,全长约0.26公里,现复线沿线一直是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议维持当前种植业不变。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根据复线沿线各村的产业状况和经济基础及农业生产条件,初步做以上规划思考,但在规划中也反映了一些困难。
1、部分村涉及拆迁规划,种植产业难以合理布局。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一)主要成就
1、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观赏农业为特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建设了6个省级、6个市级、78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和100个中小型农业园区。优质稻米、鲜细菜、高油大豆、南果梨、##兰、食用菌、山野菜、肉用牛羊、肉(蛋)鸡、观赏鱼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00余户,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16户,年实现销售收入〖BF〗40.3〖BFQ〗亿元。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2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10户。
3、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的素质逐渐提高,企业及农户按市场规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逐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农贸市场达240处,年交易额270亿元。宁远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和农产品产销信息传播中心。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全市涌现出一批产销中介组织,各类产销协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发展较快,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已发展到235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民经纪人达4000多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软环境不断优化,各级政府涉农部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使软环境得到充分改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主要特点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形成体系,集中体现为以南果梨为主的水果业、以##兰为主的花卉业和以观赏鱼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二是发挥地处辽宁腹地的地域优势,依托全省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建设,带动了鞍海高效农业经济带的发展。三是发挥品牌优势,引进国内知名品牌完达山乳业落户##,辐射带动了全市几百户农民发展奶牛养殖。四是依靠群体优势,形成规模产业。在尚未形成有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之前,重视发挥中小型企业的集群功能,带动了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整体水平上仍处在初级阶段,与##市在全省的位次不相称。
1、思想认识差距较大,部分地区领导及政策乏力。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仅重视龙头企业的税源作用,忽视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缺乏统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2、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带动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利益连结机制不够完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仍占据主置,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尚未形成;中介组织发育不充分,龙头企业与农户连结缺乏有效载体。
3、优质农产品比例偏低,精深加工程度不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占全部农产品的比例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亟待提高;缺乏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经营理念的推广和实施尚待加强。
4、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环境不宽松。对农业产业化缺少专项资金支持,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不大;在市场体系建设上,虽然硬件设施具备一定基础,但软件建设较差;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坚持外向型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软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处理开发资源与开拓市场的关系,以开拓市场带动开发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坚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示范,调动农民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3、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推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4、坚持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优先扶持主导产业大中型龙头企业的建设,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
5、坚持以开放促发展,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鼓励域内、域外多种经济成份、多行业、多层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6、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一个基地、五大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实现全市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进地区。
1、把##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0家,年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其中10家达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标准;20家达到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标准。规划、建设##(汤岗子)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区。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7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35%以上。
2、形成以玉米、水稻和大豆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粮油产业,以肉食畜禽繁育、养殖、加工为主的肉食产业,以鸡蛋、牛奶生产加工为主的蛋奶产业,以蔬菜、水果生产加工为主的果蔬产业,以粮、菜、果、蛋储藏流通为主的农产品营销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3、大力实施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和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农产品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其中绿色食品的比例达到50%以上;发展560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园区,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种率达到97%。
4、创国家认定的农产品驰名商标6个,在省内以至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名牌产品30个,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40个,新增注册原产地保护农产品2个。
(四)发展重点
1、发展玉米、水稻和大豆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粮油产业。整合稻米加工企业,适当提高水稻的贮藏加工能力,引导发展稻壳碳化、米糠油等产品和项目,打造东北水稻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鼓励发展可变性淀粉及延伸产品、玉米胚芽油、甘露醇、氨基酸、玉米转化酒精、玉米系列食品等精深加工项目,玉米年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50万吨提高到230万吨以上。对饲料行业企业进行重组和整合,打造辽宁鸡饲料的“旗舰”式企业(集团)。推进大豆精深加工、豆粕深加工和大豆酱油酿造等项目,促进大豆加工行业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海城、台安为重点,发展55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推进海禾种业优质种子基地建设项目。积极发展优质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全市专用玉米占玉米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高油大豆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2、发展以肉食畜禽繁育、养殖、加工为主的肉食产业。实施台安仁泰公司3万吨肉鸡熟食深加工等项目,加快全市肉鸡业的产品结构升级,推动肉食鸡加工业向集团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大型企业或企业联盟,使年加工能力达到1亿只。实施岫岩绒山羊深加工、盛月清真牛羊综合加工和鹅业养殖加工等项目,积极开发生物制品、牛羊(鹅)肉和鹅肝熟食加工、油脂加工、皮革加工等精深加工项目,走肉、皮、毛(绒)一体化综合开发利用的路子,全市肉类产品的综合加工率达到70%。
调整畜牧业结构,加速发展生猪、肉牛、肉羊和肉鸡产业。引进推广波尔山羊、小尾寒羊、夏洛来等新品种,大力支持运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新技术创建优良品种。全市肉牛生产基地达到100个,年出栏数和存栏数达到100万头和60万头;肉羊基地50个,年出栏数和存栏数分别达到100万只和50万只;肉鸡基地200个,年出栏肉鸡1亿只。
3、发展以鸡蛋、牛奶生产加工为主的蛋奶产业。采取引进品牌、引进管理和引进技术等方式,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档次。推进完达山二、三期工程和天天乳业12万吨液态奶项目,牛奶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充分利用鸡蛋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蛋类制品和蛋壳加工项目。
全市建成有规模的蛋鸡生产基地250个,鲜蛋年产量达到35万吨。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肉蛋鸡种雏繁育基地,年产千万只以上的大中型种鸡繁育厂5个。全力推进奶牛业的发展,实施20万亩紫花苜蓿基地等牧草业项目和奶源建设工程,全市奶牛存栏量发展到7万头,建设规模奶牛饲养小区60个。
4、发展以蔬菜、水果生产加工为主的果蔬产业。扶持发展速冻蔬菜、干制蔬菜、蔬菜汁和酱菜等深加工项目,使蔬菜年加工能力提高到2万吨;扶持山野菜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0.5万吨。扩大滑子蘑加工能力,形成从贸易、加工、栽培到品种选育的滑子蘑产业链,年加工能力从0.5万吨提高到2万吨。推进南果梨深加工项目,开发水果酒、饮料等产品,形成从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加工包装、储藏保鲜、基地生产到种苗繁育的产业链。积极开发水果营养素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
加速发展名特优新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扩大设施栽培面积。全市优质蔬菜基地达到30个,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保护地蔬菜面积达到40万亩。全市蔬菜生产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绿色蔬菜占25%。推进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全市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5000万盘,年产量5万吨。利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南果梨种苗基地项目。扩大尖把梨种植基地规模。全市水果总面积发展到75万亩,其中南果梨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推进无土蔬菜栽培科技园项目,培植新优特种苗花卉业。
5、发展以粮、菜、果、蛋储藏流通为主的农产品营销产业。发挥宁远农产品市场的基础优势,完善功能,提高档次,成为全国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京沈高速公路,争取再建设1个以关内市场为主要对象、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推进南台无公害禽蛋产业项目,推动禽蛋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的发展,提高鲜蛋市场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完善##果品市场、台安黄沙鲜活农副产品市场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展辐射半径,发挥集散功能。
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作用,到2010年,全市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450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民经纪人达到5000人。
加强农产品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工作。继续扩大肉食鸡、大米和蔬菜的出口数量,培育食用菌、南果梨等新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增长点。巩固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积极开发北美、欧盟和中东市场。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一是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农业产业化工作进行研究,协调有关事项,决定重点推进的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及有关问题。强化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统一协调全市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和管理。二是进一步发挥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交通、工商、物价、国土资源、商业、外贸和海关等部门,要制订具体的扶持政策,搞好部门服务,协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各涉农部门建立农业产业化项目责任制,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实行规划制订、项目论证和招商引资的专项推进制度,部门主要领导要及时掌握项目进度,亲自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一是项目带动。以项目为载体,加大资本运作力度,通过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品牌、嫁接改造,推动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政策扶持。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作为择优扶强的重点扶持对象,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迅速培育一批在本地区乃至全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三是开放引进。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选择优势项目,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鞍发展。四是多元化发展。发挥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和股份制的各自优势,充分重视和发挥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统筹发展加工、销售和服务业,既抓加工型龙头企业,又抓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五是多管齐下。既抓有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又抓直接带动本地农户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使不同层次的企业都能得到发展。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一是突出区域特色。立足当地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因地制宜。岫岩县和海城市东部山区重点发展林果业、山野菜、食用菌、绒山羊、柞(桑)蚕等特色农业;海城市中西部和台安县重点发展优质米、鲜细菜、经济作物等高效农业;千山区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二是突出产业特色。推动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建设,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搞好设施配套,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品牌标识,抓好农户培训,扩大订单覆盖面,不断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三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流转办法,提高农业产业化基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水平。四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制订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等一整套标准生产管理办法。对农业产业化基地从基础设施、良种良法、技术措施、质量监测到产品质量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
(四)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普及和完善订单农业,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履约率。突破“公司+农户”的单一形式,大力倡导“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根据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因地制宜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经营大户+农户”等多种有效的联结形式。二是鼓励发展农户向龙头企业投资入股、参与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农企联益的高级形式,推进农企间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关系。三是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通过“以奖代补”和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
(五)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信息服务体系。组建全市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络,及时搜集、整理、传递和农产品产供销信息。二是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各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民营农技实体、产业技术协会、农民科技示范户等,推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的发展。实施农技推广服务体制改革,整合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服务资源,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和转让成果等形式进行有偿服务;推动市、县、乡三级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农民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基地、园区等农业生产一线工作。三是良种繁育体系。依托农业科研机构、种子经营部门、龙头企业和民营实体,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全市主要农产品的优质品种率。四是物资服务体系。依托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运输和送货的一条龙服务。五是运销服务体系。依托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购销大户、各类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专业购销合作社,形成农产品流通、运销服务网络。六是农机化服务体系。以装备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大收获机械的推广和投入力度;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培育一批综合服务能力强、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
(六)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一是大力支持资金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化项目。推进芦荟素、银杏黄酮提取加工和生物工程制药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化项目,培育高新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加强产业化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优先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引进或研发高新技术成果,促进我市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三是根据农产品加工的需要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加强以品种改良为主的科技攻关,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快更新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四是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对规模化种养基地农户的培训,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生产水平。五是以信息技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的同时,在农产品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方面也要发挥信息网络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市场和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七)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建立以农民和业主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为补充、政府适当扶持的多元化投资的新机制。一是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二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力度。“”版权所有
建立市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领域。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各类支农资金,也要进一步向农业产业化倾斜。加强农业产业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三是发挥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落实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地方政策措施。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各地围绕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业上新台阶为目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从农业的个别领域向林牧副渔等各业发展,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经营规模由小型、分散向集中和区域化发展;经营模式也由单一向多种形式发展。经过几年实践.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
(一)区域经济初具规模,主导产业逐步形成
近几年来我市各地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引导农民瞄准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渐趋集中,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创汇蔬菜、蔺草、竹笋、榨菜、禽蛋、水果、茶叶、花卉、生猪、名优海淡水养殖等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农产品基地。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比例已调整为38.3:53,其中渔牧业比重已分别占到33.9%和15.9%。
(二)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一体化经营初见成效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也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已有各种类型、年加工经营值在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近千家,1998年加工经营产值达50多亿元,其中1998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6家。龙头企业的兴起,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转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外向拓展势头良好、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加快。
随着##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业主导产业中外向型经济比重不断提高。1998年全市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近3亿美元,其中十大主导产业的产品及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占60%以上,从事农产品种养加的三资企业达258家。近几年我市还引进了一大批适合当地种植和养殖的良种,以及先进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使水果、蔬菜、畜禽等产业一些多年不变的老品种、老面孔有了突破性改变。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国家专业经济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已有农民购销员8万人,年购销农副产品几百万吨,建立各级各类区域性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780多个,联系劳动农户26万多户,初步形成了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系列化服务,为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不少干部思想观念不适应,产业化意识不强。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深度参与农业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的能力。三是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产、加、销脱节现象仍比较突出。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没有建立起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运行机制。四是产业化建设科技含量 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部分农业主导产业技术层次低,高档次 的深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布局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资源开发为基础,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依靠高新技术,积极调整优化结构,努力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种养产业为基础,以加工产业为龙头,以流通产业为桥梁,以科技产业为先导的高效产业群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本目标
1.农业生产结构明显优化。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着重抓好资源优势、产品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蔺草、创汇蔬菜、竹业、榨菜、禽蛋、水果、茶叶、特种水产、远洋渔业、浅海滩涂养殖、生猪、花卉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到2002年,以上12个产业的总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到2010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全面实现大宗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
2、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发达。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服务部门,以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骨干,建立比较完善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20个规模大、带动面广、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值上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集团。
3、科学技术含量持续提高。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深度加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到2002年,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 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各主导产业的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农业商品率达到85%以上,创造出30个以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农业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
4.外向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品种、技术、设备,努力增加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出口比例,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到2002年全市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达到4亿美元以上,到2010年达到8亿美元。
(三)重点产业、产品发展目标和布局
粮食在大规模整治土地,建设150万亩标准农田的基础上,以24个商品粮镇(乡)为重点,依靠科技,发展冬季,优化夏季,稳定秋季,主攻水稻品种的优质化。保持全市170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确保 150万吨(其中稻谷130万吨)的粮食总产水平。
创汇蔬菜巩固慈溪、象山、奉化等原有生产基地,逐步在郊县、镇海发展新基地,重点扩大设施栽培。高山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国外优良品种引进,增加名特优新蔬菜。依托“两头在外”,开发脱水、速冻、保鲜、配合、调理和蔬菜汁等加工产品。出口蔬菜总产量要从目前的4万吨增加到8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
蔺草生产基地以部西等地区为主,在强化宏观调控的同时。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重点要加强新品种培育,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加快新加工产品的开发。总产稳定在6000万公斤左右,保证外贸收购额稳定在5千万美元以上 。
竹业生产基地以我市西南部余姚、都县、奉化、宁海山区为主,笋用林和竹笋两用山面积从33万亩发展到40万亩;高产用竹林达到20万亩。另外在奉化班溪、楼岩、慈溪鸣鹤、余姚三七市。北仑柴桥等地建立20万亩雷竹、象牙竹、高节竹、水竹等食用菜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到100万亩。竹笋产品加工要在稳定水煮笋产量的基础上,拓展深加工产品和菜竹笋产品的精细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竹笋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创汇2千万美元。
榨菜生产基地以余姚、慈溪棉区为主,近几年要稳定现有面积,建立良种提纯复壮基地,发展新优品种。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上规模,逐步改变“小、杂、乱”状况,注重加工产品的系列化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档次。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努力拓展外向,增加出口创汇能力。面积立稳定在13方亩,总产值达2.5亿元,出日创汇2千万美元。
特种水产以慈溪、余姚现有的万亩连片鱼塘及“一江一湖三库”(姚江、东钱湖、胡陈港、四明湖、大塘港)为主要基地,改善基地设施和养殖条件。在巩固传统四大家鱼基础上,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河鳗、河蟹、青虾、鸟鳢、刀额新对虾等名优水产品,扩大稻田养殖。养殖面积从10万亩增加到15万亩。努力实现淡水养殖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浅海滩涂养殖到2010年,全市浅海、滩涂、围塘养殖总面积达到50万亩左右,其中浅海养殖4万亩,围塘养殖12万亩,滩涂养殖34万亩。浅海养殖中海水网箱养殖以象山港为主,总量发展到5万箱,品种以市场适销的大黄鱼、黑鲷、鲈鱼等为主,积极引进拓展新品;贝类养殖以牡蛎为主;藻类养殖以发展条斑紫菜为主。滩涂养殖以三门湾沿岸的宁海和杭州湾南岸的北部海滩为主,采联蓄水养殖、低坝高网、平涂养殖形式,大力发展以蛏子、泥蚶、海瓜子、泥螺等贝类和青蟹等名特水产品及其它新品。围塘养殖以对虾养殖为主,提倡混养,提高单产,实现高产高效。
外海、远洋渔业生产基地以一海两洋(东海渔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为主。外海渔业要在稳定渔船总量前提下,有计划更新旧小渔船,加快研制发展400马力以上先进的尾滑道钢质渔轮。远洋渔业近期以有一定经验的渔业公司为龙头,以南北两钓为基础,带动群众性远洋渔业发展。远洋渔轮要从目前的20艘,年产2万吨,到2010年争取发展到250艘,产量6万吨,逐步建立起一支陆上有基地、海上有船队、销售有渠道的##远洋船队。
生猪在巩固、完善现有77个规模猪场和近4000个专业大户基础上,重点建设好鄞县、余姚、江北和北仑的瘦肉型猪基地,并在近郊新建或改建5-6条工艺先进、设备完善的万头生猪生产线,推动生猪生产向集约化、效益型、瘦肉型转变。到2010年万头猪场达到40个。基地出栏肉猪从目前的86万头提高到152万头。占全社会生猪出栏总数比例从67.6%提高到80%。
禽蛋重点建设余姚、象山、江北三个肉鹅基地,达到年养白鹅400万羽;在现有存性较多的地区宁海、奉化、镇海、慈溪、江北等地继续发展蛋鸭基地。达到常年存栏600万羽;在余姚、鄞县建立数个年出栏200万羽的肉鸭生产基地;在余姚、慈溪、鄞县建设5-6个百万羽以上的肉鸡生产基地;在余姚、慈溪、象山等地巩固和发展蛋鸭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禽产品,到2010年,家禽饲养量达4000万只,年提供商品蛋10万吨。积极扶持畜品加工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从种鸡、孵化、饲料供应到商品鸡饲养、屠宰、深加工的一条龙生产体系。
草食动物在宁海、余姚、象山、鄞县的山区半山区发展牛、羊、兔业生产;在北仑、鄞县、奉化、宁海等地建立千头以上的奶牛生产基地;在沿海平原和海岛滩涂、部分山区推广波尔羊等良种山羊,杂交改良、种草圈牧、生态养羊,逐步形成规模,建立基地。在发展长毛兔同时,建立2-3个年出栏20万只的肉兔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市奶牛发展到6500头,年提供鲜奶3.1万吨;羊存栏20万只。
水果在扩大象山港、三门湾岸陆柑桔、奉化江两岸水蜜桃,姚江流域杨梅和慈溪、余姚等地的梨、葡萄基地同时,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逐步改造老果园,提高质量和加工经营水平。全市新发展脐橙、特早熟温州蜜柑、优质杂柑、早熟梨。水蜜桃和葡萄等优新水果5万亩,高接换种和改造低产园5万亩,使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 50万亩。总产量达到40万吨。水果及其加工品外贸收购值达到3.5亿元,创汇450万美。
茶叶生产基地以四明山、天台山为主的高山茶区。象山港沿岸的港湾茶区,柴桥郭巨地区的平丘茶区为主。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发展无性系早生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发展名优茶基地。茶园面积从现在的18.3万亩发展到20万亩,茶叶总产2万吨,其中名优茶300O吨,实现总产值3亿元。出口量达到1万吨。创汇2千万美元。干果根据山区资源条件及市场需求情况,全市新发展板栗、银杏及香榧等干果基地5万亩,在我市西部山区形成10万亩干果商品基地,年产干果1万吨。
花卉发挥我市现有花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在花木基础较好防奉化、北仑、余姚、江北等地建立花木和苗木基地,巩固扩大“北仑杜鹃”、“奉化五针松”、“四明山红枫”三大花种,建设江(口)一溪(口)花卉产业带。全市花木生产面积达到6万亩,花卉年销售额6亿元。
三、加快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对策措施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是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 下具个方面:
(一)发挥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建立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一要稳定粮食基础,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前提和保证。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到2002年全市争取有45万亩耕地建成标准农田,到2010年全市标准农田达到150万亩。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调整耕地结构,逐步建立耕地的粮经饲肥复合弹性种植结构和养殖混合结构。粮食生产经营走品种优质化。用途多样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路子。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从目前448亩调整到400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30亿斤,其中稻谷产量26斤,在促进粮食品种结构和耕地经营结构优化的同时为国家提供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根源。
二要巩固改造提高现有传统特色产业,着力构筑区域特色农业新格局。我市的蔺草、竹笋、茶叶、水果、榨菜、创汇蔬菜海水养殖和禽蛋、花卉等产业、产品。要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投入,健全服务等措施,致力深度开发,努力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小型分散向规范化基地化发展,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民促使这些产业、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增强产品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面。
三要着眼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生产优势稳定,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产业、产品,如长毛兔特种动物养殖、余姚的茭白、慈溪的丝瓜络、鳗鱼等,要组织重点开发,逐步拓展成为新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四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农业产业链。在发展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一方面要用绕传统名优农产品创名牌,通过提纯复壮,嫁接改造等措施来改良品质,促其上档次。上水平;另一方面要围绕“引洋、养野、串季、返古”特色农业,新开发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名牌产品。要提高商标意识,重视农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宣传。制订完善各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逐步实行统一品牌策略,真正做到。“树一个品牌,舞一个龙头,带一个产业”,争取通过几年努力,在每个主导产业中都有几个在国内国际叫得响的名牌产品。
(二)抓好龙头企业,构筑农产品加工作系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继续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 关键来抓。要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到2002年全市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达到省内或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30家能带动本地区主导产业发 展,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5千万元、利税超300万元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形成2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真正确立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市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现有各类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着重做好四个引导:
一是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向外延扩大,把龙头搞大。对现有的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城乡联姻、内外嫁接、合作联营、技术改造等措施,建成一批技术起点高、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化企人集团,也可围绕本地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引进设备,新上一批高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是引导小型分散的加工企业聚拢成龙。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是小规模、低档次。因此兴办农业龙头企业要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防止盲目发展,遍地开发,不搞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如目前蔺草、水煮笑和榨菜的加工能力已超过市场需求量或基地生产能力,不宜再新上加工企业,进口加工机械,而应该引导现有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技术改造等办法,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走集团化经营道路。
三是引导有实力的工商贸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行列。大型企业介入农业项目开发,可凭借他们自己在市场、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不论在产业开发的组织化程度上,还是在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含量上,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我市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要积极鼓励这种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把兴办农业企业作为二次创业的重点。
四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农业的名牌战略。名优产品的有无和多寡是衡量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兴衰成败的标志。因此在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也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技改扩能、更新设备、深度加工。创出一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名牌产品,以带动产业的发展。
(三)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
##地处东窗沿海,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独特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充分依托地位优势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把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突破口来抓。在稳定发展蔬菜。茶叶、水产品、蔺草、食品罐头等传统出口创汇产业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创汇产业或项目。要引导农业外向型企业拓宽商路,调整和扩大农产品出口渠道,开拓新的国外市场。要采取优惠政策,有重点地扶持现有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上规模,并逐步争取赋予自营进出口权,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放开外商投资农业的领域,大力引进国外及港台地区的资金开发农业资源。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创汇农业基地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鼓励发展“两头在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要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制订出台的扶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改进服务态度,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树立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达到“以外引外,的目的。
要重视农业对外合作和科技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农产品名优品种、先进技术、农产品精新加工技术和先进的设备,鼓励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与国外著名的科研机构。种苗公司、企业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信息交流,尽快改变我市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落后状况,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精深加工比例,建立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产业。
(四)搞好服务,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结合自身职能,发挥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是健全和完善五大服务体系:一是增息服务体系、市里建立联系各县(市)区、有关镇(乡)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户、龙头企业、基层政府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二是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协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普及网络;三是良种繁育体系,通过农业科研和种子(种畜)部门以及原良种场的引进、选育、繁种和推广,扩大农、林、牧、渔各业优良品种的覆盖面;四是物资服务体系,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运输和送货服务一条龙;五是运销服务体系,以各类流通企业、经销公司、供销合作社、专业购销合作社为主体,扶持发展农民购销队伍,形成家产品流通、运销服务网络。要鼓励各种专业协会和专业产销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要注重以产业区域为基础组织的产销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协调生产、组织交流、开展服务,使之作为农民的真正代表进入市场。
(五)培育市场,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是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采取国家、集体、农户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设市场。一是办好已有的专业批零市场,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向多功能发展,扩大其吸附力和辐射力;二是围绕区域性的大宗农产品,发展特色专业批发市场;三是政府牵头,鼓励部门兴办一些规模、 档次高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四是要着力培养扩大农村购销队伍, 把那些市场经济意识强、信息灵、眼界宽、思路广的农民组织起来, 使他们成为率领农民进入市场的主力军,联手开拓市场。逐步在全市农村形成以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民购销队伍为补充,集贸型初级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六)政府扶持,制定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保障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培育中介组织政策、资金扶持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教政策等,营造出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包括大型工商企业在内的社会上各种营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在农业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立项审批方面给予优先权,并在建设资金和配套条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要注意规范这些主体与农户的关系,防止坑农、害农的现象出现。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除鼓励农户增加对产业化建设的投入外,各级农业发展基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贷款等都应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统筹安排;要改变支农资金撒“胡椒粉”的传统做法,重点支持以产业化经营为导向的农业项目;市委、市政府近年出台的各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要切实贯彻落实。对于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经营及生产的农业龙头企业,在税费、贷款、用地、出口上给予适当照顾和倾斜。
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户和企业加强.对各类生产基地的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利益。
(七)培育机制,逐步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导的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触及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重点是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
##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加强宏观指导,明确今后若干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各地围绕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业上新台阶为目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从农业的个别领域向林牧副渔等各业发展,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经营规模由小型、分散向集中和区域化发展;经营模式也由单一向多种形式发展。经过几年实践.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
(一)区域经济初具规模,主导产业逐步形成
近几年来我市各地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引导农民瞄准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渐趋集中,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创汇蔬菜、蔺草、竹笋、榨菜、禽蛋、水果、茶叶、花卉、生猪、名优海淡水养殖等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农产品基地。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比例已调整为38.3:53,其中渔牧业比重已分别占到33.9%和15.9。
(二)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一体化经营初见成效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也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已有各种类型、年加工经营值在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近千家,1998年加工经营产值达50多亿元,其中1998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6家。龙头企业的兴起,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转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外向拓展势头良好、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加快。
随着##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业主导产业中外向型经济比重不断提高。1998年全市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近3亿美元,其中十大主导产业的产品及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占60%以上,从事农产品种养加的三资企业达258家。近几年我市还引进了一大批适合当地种植和养殖的良种,以及先进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使水果、蔬菜、畜禽等产业一些多年不变的老品种、老面孔有了突破性改变。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国家专业经济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已有农民购销员8万人,年购销农副产品几百万吨,建立各级各类区域性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780多个,联系劳动农户26万多户,初步形成了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系列化服务,为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不少干部思想观念不适应,产业化意识不强。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深度参与农业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的能力。三是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产、加、销脱节现象仍比较突出。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运行机制。四是产业化建设科技含量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部分农业主导产业技术层次低,高档次的深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布局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资源开发为基础,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依靠高新技术,积极调整优化结构,努力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种养产业为基础,以加工产业为龙头,以流通产业为桥梁,以科技产业为先导的高效产业群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本目标
1.农业生产结构明显优化。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着重抓好资源优势、产品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蔺草、创汇蔬菜、竹业、榨菜、禽蛋、水果、茶叶、特种水产、远洋渔业、浅海滩涂养殖、生猪、花卉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到20__年,以上12个产业的总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到20__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全面实现大宗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
2、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发达。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服务部门,以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骨干,建立比较完善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20个规模大、带动面广、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值上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集团。
3、科学技术含量持续提高。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深度加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到20__年,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各主导产业的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农业商品率达到85%以上,创造出30个以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到20__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农业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
4.外向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品种、技术、设备,努力增加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出口比例,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到20__年全市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达到4亿美元以上,到20__年达到8亿美元。
(三)重点产业、产品发展目标和布局
粮食在大规模整治土地,建设150万亩标准农田的基础上,以24个商品粮镇(乡)为重点,依靠科技,发展冬季,优化夏季,稳定秋季,主攻水稻品种的优质化。保持全市170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确保150万吨(其中稻谷130万吨)的粮食总产水平。
创汇蔬菜巩固慈溪、象山、奉化等原有生产基地,逐步在郊县、镇海发展新基地,重点扩大设施栽培。高山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国外优良品种引进,增加名特优新蔬菜。依托“两头在外”,开发脱水、速冻、保鲜、配合、调理和蔬菜汁等加工产品。出口蔬菜总产量要从目前的4万吨增加到8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
蔺草生产基地以部西等地区为主,在强化宏观调控的同时。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重点要加强新品种培育,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加快新加工产品的开发。总产稳定在6000万公斤左右,保证外贸收购额稳定在5千万美元以上。
竹业生产基地以我市西南部余姚、都县、奉化、宁海山区为主,笋用林和竹笋两用山面积从33万亩发展到40万亩;高产用竹林达到20万亩。另外在奉化班溪、楼岩、慈溪鸣鹤、余姚三七市。北仑柴桥等地建立20万亩雷竹、象牙竹、高节竹、水竹等食用菜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到100万亩。竹笋产品加工要在稳定水煮笋产量的基础上,拓展深加工产品和菜竹笋产品的精细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竹笋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创汇2千万美元。
榨菜生产基地以余姚、慈溪棉区为主,近几年要稳定现有面积,建立良种提纯复壮基地,发展新优品种。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上规模,逐步改变“小、杂、乱”状况,注重加工产品的系列化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档次。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努力拓展外向,增加出口创汇能力。面积立稳定在13方亩,总产值达2.5亿元,出日创汇2千万美元。
特种水产以慈溪、余姚现有的万亩连片鱼塘及“一江一湖三库”(姚江、东钱湖、胡陈港、四明湖、大塘港)为主要基地,改善基地设施和养殖条件。在巩固传统四大家鱼基础上,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河鳗、河蟹、青虾、鸟鳢、刀额新对虾等名优水产品,扩大稻田养殖。养殖面积从10万亩增加到15万亩。努力实现淡水养殖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浅海滩涂养殖到20__年,全市浅海、滩涂、围塘养殖总面积达到50万亩左右,其中浅海养殖4万亩,围塘养殖12万亩,滩涂养殖34万亩。浅海养殖中海水网箱养殖以象山港为主,总量发展到5万箱,品种以市场适销的大黄鱼、黑鲷、鲈鱼等为主,积极引进拓展新品;贝类养殖以牡蛎为主;藻类养殖以发展条斑紫菜为主。滩涂养殖以三门湾沿岸的宁海和杭州湾南岸的北部海滩为主,采联蓄水养殖、低坝高网、平涂养殖形式,大力发展以蛏子、泥蚶、海瓜子、泥螺等贝类和青蟹等名特水产品及其它新品。围塘养殖以对虾养殖为主,提倡混养,提高单产,实现高产高效。
外海、远洋渔业生产基地以一海两洋(东海渔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为主。外海渔业要在稳定渔船总量前提下,有计划更新旧小渔船,加快研制发展400马力以上先进的尾滑道钢质渔轮。远洋渔业近期以有一定经验的渔业公司为龙头,以南北两钓为基础,带动群众性远洋渔业发展。远洋渔轮要从目前的20艘,年产2万吨,到20__年争取发展到250艘,产量6万吨,逐步建立起一支陆上有基地、海上有船队、销售有渠道的##远洋船队。
生猪在巩固、完善现有77个规模猪场和近4000个专业大户基础上,重点建设好鄞县、余姚、江北和北仑的瘦肉型猪基地,并在近郊新建或改建5-6条工艺先进、设备完善的万头生猪生产线,推动生猪生产向集约化、效益型、瘦肉型转变。到20__年万头猪场达到40个。基地出栏肉猪从目前的86万头提高到152万头。占全社会生猪出栏总数比例从67.6%提高到80。
禽蛋重点建设余姚、象山、江北三个肉鹅基地,达到年养白鹅400万羽;在现有存性较多的地区宁海、奉化、镇海、慈溪、江北等地继续发展蛋鸭基地。达到常年存栏600万羽;在余姚、鄞县建立数个年出栏200万羽的肉鸭生产基地;在余姚、慈溪、鄞县建设5-6个百万羽以上的肉鸡生产基地;在余姚、慈溪、象山等地巩固和发展蛋鸭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禽产品,到20__年,家禽饲养量达4000万只,年提供商品蛋10万吨。积极扶持畜品加工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从种鸡、孵化、饲料供应到商品鸡饲养、屠宰、深加工的一条龙生产体系。
草食动物在宁海、余姚、象山、鄞县的山区半山区发展牛、羊、兔业生产;在北仑、鄞县、奉化、宁海等地建立千头以上的奶牛生产基地;在沿海平原和海岛滩涂、部分山区推广波尔羊等良种山羊,杂交改良、种草圈牧、生态养羊,逐步形成规模,建立基地。在发展长毛兔同时,建立2-3个年出栏20万只的肉兔生产基地。到20__年,全市奶牛发展到6500头,年提供鲜奶3.1万吨;羊存栏20万只。
水果在扩大象山港、三门湾岸陆柑桔、奉化江两岸水蜜桃,姚江流域杨梅和慈溪、余姚等地的梨、葡萄基地同时,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逐步改造老果园,提高质量和加工经营水平。全市新发展脐橙、特早熟温州蜜柑、优质杂柑、早熟梨。水蜜桃和葡萄等优新水果5万亩,高接换种和改造低产园5万亩,使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40万吨。水果及其加工品外贸收购值达到3.5亿元,创汇450万美。
茶叶生产基地以四明山、天台山为主的高山茶区。象山港沿岸的港湾茶区,柴桥郭巨地区的平丘茶区为主。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发展无性系早生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发展名优茶基地。茶园面积从现在的18.3万亩发展到20万亩,茶叶总产2万吨,其中名优茶300O吨,实现总产值3亿元。出口量达到1万吨。创汇2千万美元。干果根据山区资源条件及市场需求情况,全市新发展板栗、银杏及香榧等干果基地5万亩,在我市西部山区形成10万亩干果商品基地,年产干果1万吨。
花卉发挥我市现有花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在花木基础较好防奉化、北仑、余姚、江北等地建立花木和苗木基地,巩固扩大“北仑杜鹃”、“奉化五针松”、“四明山红枫”三大花种,建设江(口)一溪(口)花卉产业带。全市花木生产面积达到6万亩,花卉年销售额6亿元。
三、加快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对策措施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是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具个方面:
(一)发挥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建立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一要稳定粮食基础,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前提和保证。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到20__年全市争取有45万亩耕地建成标准农田,到20__年全市标准农田达到150万亩。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调整耕地结构,逐步建立耕地的粮经饲肥复合弹性种植结构和养殖混合结构。粮食生产经营走品种优质化。用途多样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路子。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从目前448亩调整到400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30亿斤,其中稻谷产量26斤,在促进粮食品种结构和耕地经营结构优化的同时为国家提供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根源。
二要巩固改造提高现有传统特色产业,着力构筑区域特色农业新格局。我市的蔺草、竹笋、茶叶、水果、榨菜、创汇蔬菜海水养殖和禽蛋、花卉等产业、产品。要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投入,健全服务等措施,致力深度开发,努力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小型分散向规范化基地化发展,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民促使这些产业、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增强产品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面。
三要着眼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生产优势稳定,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产业、产品,如长毛兔特种动物养殖、余姚的茭白、慈溪的丝瓜络、鳗鱼等,要组织重点开发,逐步拓展成为新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四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农业产业链。在发展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一方面要用绕传统名优农产品创名牌,通过提纯复壮,嫁接改造等措施来改良品质,促其上档次。上水平;另一方面要围绕“引洋、养野、串季、返古”特色农业,新开发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名牌产品。要提高商标意识,重视农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宣传。制订完善各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逐步实行统一品牌策略,真正做到。“树一个品牌,舞一个龙头,带一个产业”,争取通过几年努力,在每个主导产业中都有几个在国内国际叫得响的名牌产品。
(二)抓好龙头企业,构筑农产品加工作系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 要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继续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要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到20__年全市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达到省内或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30家能带动本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5千万元、利税超300万元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到20__年全市形成2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真正确立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市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现有各类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着重做好四个引导:
一是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向外延扩大,把龙头搞大。对现有的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城乡联姻、内外嫁接、合作联营、技术改造等措施,建成一批技术起点高、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化企人集团,也可围绕本地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引进设备,新上一批高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是引导小型分散的加工企业聚拢成龙。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是小规模、低档次。因此兴办农业龙头企业要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发展,遍地开发,不搞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如目前蔺草、水煮笑和榨菜的加工能力已超过市场需求量或基地生产能力,不宜再新上加工企业,进口加工机械,而应该引导现有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技术改造等办法,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走集团化经营道路。
三是引导有实力的工商贸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行列。大型企业介入农业项目开发,可凭借他们自己在市场、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不论在产业开发的组织化程度上,还是在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含量上,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我市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要积极鼓励这种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把兴办农业企业作为二次创业的重点。
四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农业的名牌战略。名优产品的有无和多寡是衡量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兴衰成败的标志。因此在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也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技改扩能、更新设备、深度加工。创出一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名牌产品,以带动产业的发展。
(三)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
##地处东窗沿海,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独特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充分依托地位优势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把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突破口来抓。在稳定发展蔬菜。茶叶、水产品、蔺草、食品罐头等传统出口创汇产业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创汇产业或项目。要引导农业外向型企业拓宽商路,调整和扩大农产品出口渠道,开拓新的国外市场。要采取优惠政策,有重点地扶持现有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上规模,并逐步争取赋予自营进出口权,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放开外商投资农业的领域,大力引进国外及港台地区的资金开发农业资源。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创汇农业基地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鼓励发展“两头在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要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制订出台的扶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改进服务态度,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树立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达到“以外引外,的目的。
要重视农业对外合作和科技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农产品名优品种、先进技术、农产品精新加工技术和先进的设备,鼓励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与国外著名的科研机构。种苗公司、企业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信息交流,尽快改变我市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落后状况,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精深加工比例,建立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产业。
(四)搞好服务,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结合自身职能,发挥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是健全和完善五大服务体系:一是增息服务体系、市里建立联系各县(市)区、有关镇(乡)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户、龙头企业、基层政府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二是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协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普及网络;三是良种繁育体系,通过农业科研和种子(种畜)部门以及原良种场的引进、选育、繁种和推广,扩大农、林、牧、渔各业优良品种的覆盖面;四是物资服务体系,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运输和送货服务一条龙;五是运销服务体系,以各类流通企业、经销公司、供销合作社、专业购销合作社为主体,扶持发展农民购销队伍,形成家产品流通、运销服务网络。要鼓励各种专业协会和专业产销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要注重以产业区域为基础组织的产销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协调生产、组织交流、开展服务,使之作为农民的真正代表进入市场。
(五)培育市场,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是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采取国家、集体、农户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设市场。一是办好已有的专业批零市场,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向多功能发展,扩大其吸附力和辐射力;二是围绕区域性的大宗农产品,发展特色专业批发市场;三是政府牵头,鼓励部门兴办一些规模、档次高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四是要着力培养扩大农村购销队伍,把那些市场经济意识强、信息灵、眼界宽、思路广的农民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率领农民进入市场的主力军,联手开拓市场。逐步在全市农村形成以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民购销队伍为补充,集贸型初级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六)政府扶持,制定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保障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培育中介组织政策、资金扶持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教政策等,营造出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包括大型工商企业在内的社会上各种营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在农业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立项审批方面给予优先权,并在建设资金和配套条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要注意规范这些主体与农户的关系,防止坑农、害农的现象出现。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除鼓励农户增加对产业化建设的投入外,各级农业发展基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贷款等都应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统筹安排;要改变支农资金撒“胡椒粉”的传统做法,重点支持以产业化经营为导向的农业项目;市委、市政府近年出台的各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要切实贯彻落实。对于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经营及生产的农业龙头企业,在税费、贷款、用地、出口上给予适当照顾和倾斜。“文秘站”版权所有
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户和企业加强.对各类生产基地的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利益。
(七)培育机制,逐步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导的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触及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重点是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
Prediction for Cadmium in Surface Soil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lanning in Selenium Enriched Area Based on GWRK
XIANG Jian-qiao1, DAI Yun-zhe2
(1.Hubei Selenium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34,China;
2.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Kriging(GWRK) model and regression Kriging(RK) model were employed. On the basis of soil selenium content, the model to predict the soil cadmium content was constructed, which was explored the soil cadmium content prediction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nly having soil selenium content data. And cadmium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sk assessment and selenium-rich agricultural planning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①Chaihu is qualified for establishing selenium industry as the area of selenium-rich cultivated land reached 5 316.57 hm2. ②The cadmium background value in soil fits the class Ⅱ standard of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of China,which is safe for plants and the environment. ③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enium content and cadmium content in soil. ④GWRK model is qualified for predicting cadmium content in soil based on the data of selenium content in soil, and which is much better than RK does. ⑤Both RK and GWRK model have a similar issue of value range shrinkage, which leads the decline in simulation accuracy, and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edian. Overall, GWRK model could be used for predicting cadmium content based on selenium content, and different plating pla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cultivated l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enium content and cadmium content in soil.
Key words: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Kriging(GWRK) model; selenium enrichment; cadmium;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lanning
硒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而中国72%的地区属于缺硒或低硒地区,2/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摄入不足,普遍存在潜在的健康危机[1]。富硒食品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而富硒土壤是开发富硒农产品的天然载体[2],因此,科学合理利用富硒土壤资源,是提高富硒农产品品质的主要途径。镉是一种非必需且生物毒性极强的重金属元素[3],土壤中自然存在的镉一般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长期大量摄入镉会影响钙和磷的代谢,诱发骨质疏松等疾病[4]。
富硒土壤往往伴生重金属[5],而硒对金属元素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可能会影响到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分布和富集转移性[6],富硒区农业规划中应当高度关注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土壤样品多因子的检测工作会大量增加财力、人力和时间上的消耗。在完成土样硒含量的测定之后,如果能够利用硒含量的检测结果直接对土壤镉含量进行达到一定精度的预测,将能在不增加财力、人力和时间成本的情况下完成富硒地区镉含量评估以及响应农业规划策略的研究工作。因此,本研究基于回归克里格(RK)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两种方法,分别以土壤硒含量为基础,对土壤镉含量进行预测模型的构建,探索在只具备土壤硒含量数据的条件下进行土壤镉含量预测的方法,以及镉污染风险评估防治和富硒农业规划等。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柴湖镇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南20 km,地处江汉平原,汉江由北绕西南环抱柴湖。研究区位于汉水以西主要的生产生活区域,面积为18 575.94 hm2。柴湖镇地质分布属江汉平原一级沉降区晚近期构造带。由于受汉江上游的砂岩、页岩、片麻岩等风化物的影响,地层上部有灰青、灰黑色的亚黏土;下部为砂和砂砾石层,并夹有淤泥质粉细沙和淤泥层。地貌为北高南低,海拔高程多在38~46 m。柴湖?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暖干湿较为明显,雨量在时空分布上变差较大,并从南向北递增。年平均气温16 ℃,年平均降雨量811.2 mm。根据柴湖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变更成果(2013)统计得出,区内耕地面积为12 284.13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66.13%,其中旱地11 505.19 hm2,水浇地6.83 hm2,水田772.11 hm2。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依托湖北省“金土地”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地球化学调查项目(JTD20140101),于2014年5月在柴湖镇采集表层土壤土样共计1 244份。在?样的同时,以1980西安坐标系(西安大地原点)作为记录样点的实际大地坐标。土壤样品采集完成后,送至土壤重构实验室,由专业检测人员对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得出土壤中各元素的化验数据,作为土壤硒含量和镉含量评价及后续农业规划研究的基础数据。
对土壤样品数据进行测试统计,结果见表1。将有效土样的土壤硒含量和土壤镉含量与1990年全国土壤背景值[7]进行对比,硒含量大于0.4 mg/kg的样品数量为616个,最大值为0.600 mg/kg,最小值为0.170 mg/kg,平均值为0.389 mg/kg,明显高于全国背景值,变异系数为19.36%,属于低变异。镉含量大于0.4 mg/kg的样品平均值为0.405 mg/kg,变异系数为19.48%,属于低变异。此外,硒和镉样品的峰度分别为2.742和3.172,说明观察量较为集中;两者的偏度都较低,因此数据在后续的计算和应用中无需进行指数变换或Box-Cox变换。
依据GB15618-1995[8],对柴湖镇1 244个土样的镉含量进行测试,从表1可以看出,土壤镉含量总体比1990年全国背景值略高,处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范围内,可作为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2 方法
2.1 回归克里格(RK)
当目标变量与辅助变量有相关关系时,先建立目标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多元(或一元)回归关系,并根据无数据位置0处环境变量的值和回归关系推算x0处目标变量的确定性趋势项m(x0)和残差e(x0);最后由式(1)得到x0处的估计值z(x0),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z(x0)=m(x0)+e(x0) (1)
2.2 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
回归克里格(RK)使用的线性回归方法是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的全局回归技术,没有考虑到回归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而GWR是一种空间局部回归方法,可以用来探测和建模空间关系的非平稳性[9]。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则是用GWR的局部回归部分代替回归克里格中的全局回归部分,而残差仍然采用克里格插值的一种混合插值方法[10],它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两个部分分开进行模拟,并且相较于回归克里格方法更加准确高效[11]。它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中增加了一个权函数。该函数仅考虑在特定空间邻域范围内的样点,待测点离样点越近将被赋予更高的权重,反之权重较小[12]。GWR模型为:
式中,yi是因变量,xij是因子变量,?着i为误差项;(μi,vi)为第i个样点的坐标;?茁k(μi,vi)是第i个样点上的第k个回归系数,是地理空间位置函数。
2.3 半方差函数分析
半方差函数是地统计学解释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结构的重要理论基础,包含3个主要参数:块金值(Nugget)、变程(Major range)和基台值(Sill),其中变程反映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特性,在变程范围外土壤性质表现为空间不相关,在变程范围内表现为空间相关。块金值是由测量误差和最小取样间距内土壤性质的随机性因子(耕作条件、施肥剂量与频率、作物布局等)引起。基台值反映因子区域化变量受结构性因子(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等)影响的程度。土壤性质的空间相关性可根据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0/C进行划分[13],C0/C值越低,则说明因子的空间相关性越强烈[14]:①当C0/C≤25%时,因子在其最大变程范围内具有十分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是主导空间变异大小程度的主要因素;②当25%
克里格插值采用的半方差函数相关参数如表2所示,插值的模型全部采用球面模型,硒检测值的C0/C为47.46%,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镉的检测值的C0/C为60.66%,空间相关性不强,但仍能反映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RK和GWRK方法下镉的C0/C分别为47.37%和36.84%,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
2.4 模型拟合精度评价
对模型预测精度的评价一般有R2、MEE、MAEE、RMSE、RPD等指标[10,16,17],计算公式见式(3)至式(7)。
从表3中MEE、MAEE和RMSE这几个指标来看,RK和GWRK的预测结果都有一定的偏差。就MEE而言,RK小于GWRK,说明检测值在RK拟合模型的两侧分布更为均匀,而在GWRK模型的一侧分布更多。GWRK的MAEE和RMSE都比RK小,表明检测值更加接近GWRK模型。RK模型的R2为0.56,在模型质量中等的范畴中精度相对较差,而GWRK模型的R2为0.76,虽然质量也是中等水平,但明显高于RK模型,已经接近高质量模型R2≥0.80的标准。另外,RK模型的RPD低于1.4,拟合精度较差,GWRK模型的RPD=1.717,处于中高水平。综上所述,GWRK方法明显优于RK方法,且预测的结果是有效而可靠的。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硒分布情况及评价
李家熙等[18]将土壤硒含量分为缺硒土壤(3.0 mg/kg),并以土壤硒含量低于0.05 mg/kg为临界值,表示??植物性饲料硒含量低于0.05 mg/kg时,可引发动物缺硒的相关症状。依据此标准对柴湖镇土壤富硒研究的指标同样分为5级。土壤硒含量分布如图1所示,统计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硒含量为0.4~3.0 mg/kg的比例达到样品总量的49.60%;含量在0.2~0.4 mg/kg之间的样品所占比例最大,占样品总量的50.40%。表明柴湖镇土壤硒含量以中硒为主,同时具有规模可观的富硒土壤。进一步统计不同硒含量的土地面积可得出,富硒区总面积达到6 869.90 hm2,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36.98%,其中耕地面积为5 316.57 hm2。主要分布在柴湖镇的中北部和南部。柴湖镇富硒区土壤含硒量平均为0.45 mg/kg,与国内其他富硒地区相比,属于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1],具备富硒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条件。
3.2 土壤镉分布预测及评价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局1995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镉含量分为Ⅰ类(0~0.2 mg/kg)、Ⅱ类(0.2~1.0 mg/kg)、Ⅲ类(1.0~1.5 mg/kg)三个类别[8]。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土壤镉含量统计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土壤镉含量为Ⅰ类的样品仅有11个,比例为样品总量的0.884%;绝大部分样品(1 233个)的镉含量在0.2~1.0 mg/kg之间,等级为Ⅱ类,平均值为0.405 mg/kg,占样品总量的99.116%。研究区全部表层土壤的镉元素含量均为0.2~1.0 mg/kg,柴湖镇土壤镉含量基本为Ⅱ类,符合农作物种植和供给畜牧养殖的牧草生长的土壤条件,对植物和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和危害。
根据RK和GWRK的预测值进行克里格插值得到的土壤镉含量分布见图2。图2显示的值域均存在缩短的现象,RK的预测结果相较于检测值而言值域明显缩短,从[0.248,0.588]缩短到[0.280,0.502],相比而言,GWRK预测结果的值域则没有明显变化,仅缩短为[0.244,0.540]。按每隔0.1 mg/kg为一个区间统计,RK对土壤镉含量面积分布的预测正确率为75%。其中,利用检测值对土壤镉含量0.5 mg/kg的区域面积为534.24 hm2,RK的预测结果中则没有面积分布,预测正确率为0(表6)。
相比RK,GWRK的预测精度要高出很多,合计预测正确率达到89%。其中,土壤镉含量0.5 mg/kg的区域预测面积为329.99 hm2,重合区域面积为301.36 hm2,预测正确率为56%(表7)。
总体来说,无论是采用RK方法还是GWRK方法,都表现出在检测值域中部预测精度较高,而在检测值域两侧预测精度较低的趋势,这是由于处于正态分布两侧的样点距离拟合的函数较远造成的。各含量梯度的面积分布预测结果也显示出GWRK优于RK,这与之前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3.3 耕地利用分区
由于GWRK方法的精度高于RK方法,且本研究的重点是在有土壤硒含量数据而缺少镉含量数据的情况下的农业规划,因此,耕地等别的区划基于GWRK方法获得的土壤镉含量分布情况见图3。
耕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针对不同区域土壤硒和镉的含量,需要采取不同的耕地利用策略。低于0.4 mg/kg的土壤镉含量的耕地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属于Ⅱ类标准下含量偏低的区域,通过合理的农业工程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镉含量,甚至有可能使部分耕地的镉含量降低到0.2 mg/kg以下,从而成为符合Ⅰ标准的高质量耕地。结合柴湖镇种植小麦、油菜、麦冬、花生、棉花、大蒜等作物的?r业生产结构和土壤硒、镉的分布情况,将耕地划分为三类:镉含量较低且非富硒的耕地、富硒耕地、其他耕地,结果见表8,分别采取不同的规划管理方式。
1)镉含量较低(
2)富硒(>0.4 mg/kg)耕地面积达到5 316.57 hm2,是发展富硒农业的根基所在。有研究表明,鄂西南高镉环境同时又高硒,使得镉的毒性大为减小,至今未见镉中毒的报道[20]。这是由于硒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硒拮抗镉毒性的作用可能与形成Se-Cd复合物有关[21]。研究区土壤硒和镉的含量都远低于鄂西南地区,Ⅱ类的土壤镉含量使生产出的农作物导致食用者发生镉中毒的概率几乎可忽略不计,因此,可以安全地发展富硒农业。一般情况下,富硒农产品较常规农产品价格至少高出1倍[22],结合柴湖镇目前的农作物种植情况,着力发展富硒水稻、小麦、大蒜、花生和麦冬生产基地。其中,大蒜具有比其他绝大部分作物更强的聚硒能力[23],而且柴湖镇本来就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24],应考虑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3)其他耕地面积为2 355.85 hm2,虽然不具备富硒禀赋,但作为普通粮食产区以及种植油菜、麦冬、花生、棉花、大蒜等作物是可行的。尤其在这部分耕地集中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可以将原本占用的优质富硒耕地改为进行水稻、花生、大蒜等聚硒能力较强作物的生产,从而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 小结与讨论
通过构建回归RK和GWRK模型,分析了柴湖镇土壤硒含量和镉含量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1)柴湖镇富硒耕地面积达5 316.5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3.28%,具备发展富硒农业的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的条件。耕地土壤镉背景值处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中含量偏低的水平,基本不会对植物和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1]。
农计发【2010】39号文件——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以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可见产业规划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中的重要性。近年,关于产业用地规划研究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论文也发表了很多,但是总体来说,对于产业用地规划的研究都是基于整个省市大区域范围的研究,很少有进行微观局部区域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对象,从理论上研究其产业用地规划,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的内容
1.1 主导产业的选择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而言,其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增长力强,关联强度高,需求弹性大,区域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生态友好,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具有社会效益,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征的,且是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导向与主角,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业[2]。
目前,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中有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理想点分析评价法、专家评价法等等,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综合评价法对农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思路可以概括成: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值标准化——指标权重确定——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结合定性分析,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1.1 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规划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5个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关联带动原则、市场潜力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政策导向原则[3],根据以上原则可构建如下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模型分为3层:目标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准则层——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带动能力,产业增长潜力,产业效益指标;指标层——区位商,区域比较优势指数,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生产增长率,人均产值系数,增长作用率,产业用地效益。
1.1.2 指标数值标准化。为了消除各指标数值间不同量纲的影响,使各指标能在相同的口径上进行比较,指标计算出来后,要对各个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1.1.3 指标权重确定。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类,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
1.1.4 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结合定性分析,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2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是以一定区域产业用地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为最大目标,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数量的产业用地分配到各产业用地部门,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的安排,在空间上得到最佳的落地[4]。
常用的结构优化模型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马尔柯夫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本研究认为,多目标规划模型比较适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其具体建模思路如下:
1.2.1 产业用地规划分类与决策变量的选择。产业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分类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首先要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界定好研究范围。其次,多目标规划方法中要求构建多个决策目标,所以要对决策变量进行选择,例如可以选择各产业用地面积、总收入值与目标值的差值、总就业人数与目标值的差值等作为决策变量。
1.2.2 目标值预测和约束条件的确定。根据第一步决策变量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目标值预测,如根据上面的例子,这里就必须在规划年进行总收入值和总就业人数的预测。约束条件一般需考虑四个方面的约束,包括有:目标约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约束、资源环境约束和非负约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1.2.3 建立多目标模型。根据前两步要素的确定,便可以建立多目标模型,包括制定目标的目标函数和对变量进行约束的约束条件。
1.2.4 模型的运算与预测结果。最后,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模块,根据不同增长率的目标值预测组,可以得到相应不同的一组结果。
2 基于GIS的产业空间布局
本文的产业空间布局,是指狭隘的产业空间布局,即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各个产业进行空间上的合理配[5],并简单地运用GIS进行分析。基本思路为:在GIS里对划分的每个区块进行产业适宜性的评价打分,最后得出每个区块最适宜的产业类型。基本技术路线为:基本地块单元划分——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GIS分析得出结果。
2.1 基本地块单元划分
首先必须在GIS里人为定性的进行区域划分,根据区域现状和现有的一些路网进行基本评价单元划分,作为工作底图基础。
2.2 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
地块适宜发展什么产业或者说限制发展什么产业,需要多个因素来确定,如交通条件、水源条件、地块坡度、土壤酸碱度等等[6],制定好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指标,对划分的每个地块进行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打分。
2.3 GIS分析结果
每个地块都会有各个产业适宜指数分值,分值最高的即为该地块最适宜发展的产业。
3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1 实施项目支持
对接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库,争取上级投入。积极申报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积极争取农业部实施的动物保护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以及信息平台工程项目资金,省、市农办实施的龙头企业以奖代补资金集中投入,加快产业建设。
3.2 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建设关系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局,必须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税收上优惠,努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发展氛围。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支农的重点。
3.3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建设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快农产品升级换代,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增强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活力,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3.4 监督管理
对获得信贷和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跟踪管理,严格验收,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要实行项目终身责任追究制,对弄虚作假,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搞面子工程,造成损失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 丁玉莲.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J].三农问题,2003(10)
3 周利娴,袁清坡,袁富坡.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导产业选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9)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由传统农业小县向特色农业大县跨越”的工作思路,积极培育我场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狠抓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分场,努力实现特色规模化,有机农业标准化,高效农业产业化,营销市场信息化目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在稳定和提升粮棉油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果业、蛋鸡、花卉苗木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场今年建立“一村一品”果业示范分场一个,新增蛋鸡5万羽,九江水梨1000亩,花卉苗木400亩,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力争无公害柑桔基地1个,全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92元,达到5100元,增长13%。
三、工作重点
1、大力培育优质农产品基地。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建设具有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比较好,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建立以一分场岑家、缪家、燕家等组为重点的无公害柑桔基地2000亩,建立以垅里为重点的九江水梨基地1000亩,建立以二分场新村、上王为主的规模为5万羽的蛋鸡养殖基地,建立以农业科技园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400亩。
2、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优势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具备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水平和基地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的引导、管理、培训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围绕主导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确保培育组建柑桔病虫害综合防治专业合作社,着力加强组织协调,规范经营管理。
3、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申报与争创国家、省、市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商标,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力争申报认证无公害柑桔品牌。
四、对策措施
1.1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结合白山区位和产业实际,调整种植业结构,把参、药、菌、果作为产业重点进行发展,稳定参业面积,扩大药材、食用菌和葡萄、蓝莓发展面积,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实现无公害、有机栽培。目前全市参、药、菌、果等产业都已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和产业化链条;调整养殖业结构,把林蛙、野猪和长白山梅花鹿作为重点发展。进一步提高林蛙养殖的密度和资源利用水平,扩大野猪集群总量,提升长白山梅花鹿种群质量。目前林蛙养殖已成为白山市继人参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产业,野猪和梅花鹿已被市场所认可,正处在大发展时期,以开发出“长白山鹿宴”和“长白山野猪宴”,并成为吉菜系的一大亮点,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调整种养结构,通过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白山特产名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独特 的优势和雄厚的资源基础。
1.2主导产业稳步发展,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2009年全市实现参业总产值7.65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4%;农民人均人参收人1206元,约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25%;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北五味子种植面积达到56392亩,年产干品793吨。2009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323万元,是白山市继人参之后的又一后续产业;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食用菌发展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其中黑木耳发展面积550万平方米,香菇150万平方米;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蓝莓种植面积达6063亩;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是长白山区山珍、野果的主产区。2009年采集量达2.2万吨,实现产值3.1亿元,其中松籽采集量8084吨、山菜采集量2.5万吨,其他采集量27724吨。主要依托利生源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长白山特产有限公司、天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松宝集团为龙头。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白山市是中国长白山林蛙的主产区,八道江区是中国林蛙之乡,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封沟已达到801条,封沟面积达210万亩,年回部商品蛙1.2亿只,年产蛙油4580公斤,白山市是著名的国际矿泉城,现已查明白山市饮用矿泉水水源地有130处,其中完成矿泉水资源勘察评价的有31处,经勘察和测算可开采量为23.14万m3/天,占白山市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6.48%、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6.7%,目前全市矿泉水总生产能力已超过250万吨/年;白山市是我国重要的木材产区,活立木蓄积量达1.82亿立方米,在白山市境内的省属林业企业有6户,地方林业企业有11个(林场),木材加工有一定的基础和资源条件。截至到2009年年末,全市有木材加工企业143个,主要有木制地板加工、木制家具生产、木制百叶窗、通风扇等,年实现木材加工销售收人15.8亿元,实现利润9.89亿元,实现税金8962万元。
1.3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带动功能日趋增强 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3户,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85户。通过发展龙头企业总量,提高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增强企业带动功能,推动了白山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经营。
1.4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通过多年的发展,白山市人参、中小药材、食用菌、山珍野果、山葡萄、矿泉水和木材加工等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620户,比2008年增加186户,实现农业产业化总产值9.98亿元,比2008年增长33%;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76亿元,比2008年增长20.5%;实现固定资产总值44亿元,比2008年增长19%;利税实现15.7亿元,比2008年增长16%。实现农业产业化人均收入2748元,占全市农民总收入的63%,进一步促进了白山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大产业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专业人才缺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自我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
3.对进一步加快推进白山市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3.1从实际出发,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
3.1.1稳定发展人参产业化体系 根据白山市人参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人参留存面积要稳定在1500万平方米,西洋参留存面积稳定在200万平方米,林下参稳定在34万亩,人参产量稳定在1000万公斤,西洋参稳定在150万公斤,参业总产值实现100亿元。同时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3.1.2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到2015年末,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建成一批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群体。绿色食品产业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全省主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格局基本形成。
3.1.3积极发展生态医药产业化体系 重点发展具有长白山特色的道地中小药材和深加工,基地建设要坚持GAP标准和SOP操作规程,确保产品质量。精深加工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和化妆品为主要发展方向。
3.1.4稳步发展林木加工产业体系 要以林木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为突破口,逐步由出售原料向半成品、终端产品转化,实现增值增效的最大化。目前主要加工生产木制家具、木质地板、木制门窗、木制百叶窗、透气扇等产品,不断增加产品的出口创汇总量。
3.1.5协调发展矿泉水产业化体系 要在全面查清全市天然矿泉水的基础上,完成特大型和大型天然矿泉水水源地的 评定和鉴定,到2015年要通过招商引资和整合规模企业达到50户,生产总规模达到500万吨/年。
3.1.6快速发展长白山特种畜牧产业化体系 重点发展林下蛙、野猪、梅花鹿和其他经济动物等畜牧产业。要以林蛙养殖、加工为重点;以野猪养殖、加工为后备;以梅花鹿养殖繁育、加工为骨干;以其他经济动物养殖为补充,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加、销体系。
3.2从强化龙头企业实力入手,推动农业产业化层次升级
3.2.1实施产品名牌创新工程,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开发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人国内外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创名牌。对已有的名牌产品,要加大支持和推介力度,保持和提高其商誉。
3.2.2实施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不断凝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 创新是一种不断最求卓越,最求进步,最求发展的理念。龙头企业的壮大,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在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同时,逐步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每个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市场,通过龙头企业的壮大拉动产业快速发展。
3.2.3实施区域农业支柱产业培育工程,构建区域特色产业新格局,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适应力 区域性特色经济的发展,要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选择有一定基础的重点产业,通过提供技术、人才、管理、服务、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全市要统一布局,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抚松要发挥人参之乡的优势,把人参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靖宇要以西洋参产业为重点;长白要以人参和北五味子产业为重点;江源要以食用菌产业为重点;临江要以中药材和水果产业为重点;八道江要以蔬菜生产为重点;从而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合理布局的区域经济格局。
3.3从农民的迫切需要着眼,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即信息体系、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要规范各类服务组织的服务行为,集群信息引导和技术指导,发挥传播媒体和科技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和企业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形成网络,引导农民和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
3.4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优化农业产业化组织机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行业协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和企业、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法规,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挥桥梁、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要抓好人参协会、食用菌协会、野猪协会、鹿业协会、山参协会、林蛙协会的组建和完善。同时要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民的关系,不断探索新的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起风险补偿机制,使农民与龙头企业增强共同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能力。
3.5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激活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后备潜力
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主要集中在县乡村三级干部、农特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等生产骨干,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需求紧密对接。特别是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群众公认、能够对农户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农户,通过政策扶持和专家指导,使其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载体,全面推动农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07-04
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在所著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石,其理论核心就是城乡一体化。正如书中所说:“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的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或重要前提,而“经济活动的聚集”则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才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不管是人口的聚集,还是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中国建制镇密度已达21.1座/万平方公里,已接近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密度,因此,未来中国小城镇发展应该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努力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与国际经验相比较,中国的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方针,要特别突出强调都市圈、城镇群和区域经济产业带的建设作用,鼓励近地城镇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经贸关系密切的城镇群,这是确保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
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吴良镛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大师的研究和专著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给乡镇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乡村污染治理、人居环境建设、资源保护、生态住宅建设、土地理性流转、乡村建制改革、人口合理流动、社会保障健全、农村金融创新、第二第三产业链建设、乡土特色保护、乡镇旅游开发等等各个方面,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
新经济地理学则坚持多区域分析、发展可计算模型,以及需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聚集的复杂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所说,“不管城市因何兴起,城市的发展终究会统一到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函数。”
(一)农业经济产业带对城市化进程带动的前提
1.政府在乡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扮演“宏观规划、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角色
在区域经济产业化的过程中,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全部交给市场,把社会可以自我管理的事务交给社会,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基础。政府要执行“宏观规划、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部门要站在宏观的高度,对区域经济进行规划,并有远见、有目标、有计划、有恒心地执行;要与国际接轨,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区域生产、生活进行蓝图描绘,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坚决实施。同时,做好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引导;做好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督作用,保证市场秩序规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等形式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新路子;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区域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群众参与性;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做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结合;推行政务公开透明的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制度,为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快捷服务并接受群众监督。在改革中,还要精简事业单位编制、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逐步推行“以事定费,政府买单,合同管理,农民签单,考核兑现”的市场化运行模式。
2.土地的合理流转
城镇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增加,直接刺激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同时,工农业污染、水土流失、宅基地滥建等也造成乡村土地绝对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经营分散,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所以,土地的征用和流转成为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发展带动了乡镇村之间的流通,经济聚落的形成过程也正是通过征占农业用地来实现的土地资源的延伸和开发。
由于我国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属性,政府在市场与农民的交易中充当了必不可少的中介,在两者间可获得巨大的收益,因此政府加快了农用土地征用步伐,使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区分模糊,大批豪华厂房和形象工程遍地开花,严重缺乏科学的调研和长远的规划。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毫无发言权,有些土地征用对农民的补偿价格严重偏离市场价,农民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这一矛盾解决不好,就会造成农民利益的损失,使农民失地之后,生产、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2011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在探讨土地流转的议题时,两会代表们对成都农民土地的流转经验进行了研讨,农民自主议事,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合法转让、自愿转让是土地流转的基础。在实现土地依法流转后,就有可能出现土地向产业带的大户集中,从而使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总之,有关部门必需尽快建立健全立法,使乡村土地流转法制化,政府和农民有法可依,从而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性。
(二)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形成
1.多层次产业链的形成
随着土地的可自由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土地向产业带的大户集中,集中了技术和资源,从而使农业生产更专业化、规模化,成倍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第二,对于那些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可以进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环节,如收购、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出口等专业化的企业,这些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为种粮大户和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必要的技术支持。这就形成了“普通农民-种植大户-农产品收购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出口-农业服务性企业”的农村新型产业结构。这两个特点正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政府应该针对这两个趋势作出鼓励机制。一个是种植鼓励计划。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农业种植,鼓励农业大户和普通农民拓展种植面积,享受的各项补贴额度。另一个是农业企业促进计划。政府鼓励建设专业性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流通企业,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同样可以在相关环节上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高效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带的专业化和产业化规模。根据农业经济产业带发展阶段性特征,适时调整产业带建设战略。在规模扩张阶段,工作重点是推动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特色农业区;在产业整合阶段,工作重点是统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各环节,调整企业区域布局。随着农业企业种类和层次的增多,产业带跨行政区界重新整合资源要素,组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区域产业体系,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镇,并逐步融汇成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城镇群。农村城镇化正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2.就业安置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国农民将通过两条途径成为市民。一方面,对于那些进入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 2011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出“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可利用流转金或补偿金进入第二、三产业;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享受资本利润。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成为农业工人的农民,与市民一样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福利,充分享受社会公共设施,安心工作,过幸福日子。在这些新兴城镇还应建立劳务市场体系,让农民得到技能培训,获取劳务信息,进入农业企业。当地政府还应该为农业工人提供义务劳动纠纷咨询与调解平台,树立新兴农业工人的劳动权益保护意识。
地方政府同时要吸引人才,继续扩大村村大学生计划。要能够留住大学生村官,让他们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有竞争力的收入、有很好的晋升机会,从而为从事农业而感到自豪。对于那些在城市读书,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当地政府应该给他们更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来自农村,扎根农业,造福农民,有机会报答家乡,尤其是可以在家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发展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从传统的单一农业结构逐步向现代化多样的大农业结构转变,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可持续、生态环保和效益最大化发展,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向经济作物、大棚种植等方向发展,利用科学方法培育的新型农产品、反季节农产品,并且农产品的包装、再加工也逐渐受到重视,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形成产销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和农业特色种植区。一些地区出现的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以及新的农业股份合作制等经济模式,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良好的途径,降低了其经营风险。在非农产业方面,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一系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利用农业自然环境,景观、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建筑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和商品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乡村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发展文化产业,这里所指的文化产业是与农业产业相关广告服务和基于农业产业带特色以及乡村自然风貌特点来展开的会展和节日策划,可以宣传区域特产,拉动商贸、会展和旅游业。那些散落在乡间的小作坊、小工厂,其产品缺乏竞争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又十分有限,最重要的是其对乡镇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应该予以坚决取缔。
4.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
一说到商务区(CBD),我们往往想到大都市的核心地块,其实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乡镇产业带,已经开始打造“大商圈”,包括购物中心、酒店、规模房产、连锁专营、文化休闲、信息中心等场所。当产业带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时,商贸中心,也就是“大商圈”就会出现,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经济带的规划中,我们要敢想,敢做,科学定位,放眼发展,紧跟国际,稳健着实,逐步推进,不追求不合实际的超级都市商圈,而是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中小型商业中心。农业经济产业带内的CBD建设,可以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掀起区域经济第二次创业的新。政府做好规划,招商和融资的同时,要支持产业区内部的龙头企业参与CBD建设,在区内建设总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使商务区建设成为企业全新的盈利点,企业乐于参与,勇于参与。
(三)农业经济产业带对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1.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和人口的增长
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城镇化是农业经济产业带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聚集直接导致了人口的集中,生活区的集聚。资本和市场的不断集中,吸引了外部更多的资金和人才,使得产业带经济更加高效和规模化,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生活区基础设施建设刚性完善,社会公共资源从城市加速流入;配套生活的商场、银行、邮局、娱乐、餐饮等设施也快速发展。这些变化将改变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得生活和工作更具幸福感。人口的转移和经济活动的聚集使乡村发展成为城镇,城镇汇聚成为以农业经济产业带为依托的中小城市。
2.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是为农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和。产业带的集聚效应,使得大量企业聚集在核心区和乡镇,这些企业需要兴建厂房、道路桥梁,改造电网,发展通信,邮递和金融服务等等,这些需求直接带动了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生活区内投资兴建卫生院、学校、健身场所、图书室和农民业余文化组织。随着产业区对人口的聚集,综合商店、超市已经开始进驻乡镇。对于兴建基础设施资金缺乏、已经投入使用的项目缺乏长远规划和管理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本参加招标;因地制宜,积极引导产业带内的一批龙头企业参加招标,一旦中标,区内企业可得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项目建成后的应用和管理中也应该引入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资金参与管理运营。
3.居住区的巨变
新的居住区的形成,实质上是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居住区规划要有长远眼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应有以下三个特色:
首先,建立自然生态绿色系统。应该按照与自然环境协调、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河流、湿地、林地、农田及其他各类绿地连接起来;建立循环利用的区域“流水线”系统,将污水和雨水再利用;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提倡多样的建筑形态,使人文建筑保持其文化特色。
其次,建立新型的现代居住区。推进集中居住工程,提倡联立式或中低层公寓式住宅,创设环境优美、节能环保、设施齐全,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既具有现代化气息,又符合农村生活习俗的新型社区。区内还应有特殊住房,以解决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人的特殊困难。
另外,在搬迁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和招商引资获得的财政收入,应该拿出来一部分补贴给搬迁农民,并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分层补偿。做好老住宅、附房的置换结算、拆迁补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绿化、物业管理等费用均由原村委会或合并后的乡镇政府支付;补贴每户搬家费。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村民能够主动、愉快地搬迁进新型集中居住区。
4.人的思想变革
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巨变,使得人的思想也同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农民有了更多就业选择,收入大幅度提高;现代化的绿色住宅,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资源,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使他们的幸福感大大增强。这一切也吸引着已经离乡的农民不断返乡,人们再次感觉到回家的温暖,包括一些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在产业区内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大学生回乡创业也开始不断升温。
新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新的农业产业工人也正在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开始影响他们,他们开始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追求时尚,关注文化,适度消费。与此同时乡村地缘、血缘关系逐步淡化,邻里之间交往日趋淡薄。和谐社会需要更多的平等与关爱,这正是城市文化反而要向乡村文化借鉴的东西。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应该积极引导人们,继续传承乡土的淳朴文化。
(四)新型农业经济产业带的特征
1.生态型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新型农业经济产业带内部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农业产业链,应充分尊重自然法则。应大力发展新科技农业,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水、热、日照、空间的充分利用,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改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和其他生产废弃物,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大气和其他环境的污染。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再加工过程,减少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产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新型农业应该鼓励金融创新
农业产业带内聚集了一批规模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也不断集聚。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被保险方的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金融产品的完善。参保企业或农户可以分备耕、种植、管理、销售4个阶段进行保险;保险金额以生产成本为上限。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重组农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一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引导外资、民资和资本市场资金投入到农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由国家建立再保险担保公司操作农业保险体系。再保险公司设有农业保险基金,农业保险基金若有亏空,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参加该计划的农民向该基金交纳保险费,但费率要低。
农业金融创新还表现在,通过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工具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期货市场具有风险转移功能,农产品生产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风险性强,通过期货合约,可以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指导农民在适当的时期和恰当的区域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把价格风险交给市场资金承担。产业区内的规模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受到产业核心区的信息和技术辐射,对农业期货模式渐渐从接受到日趋成熟,可以达到市场指挥生产的阶段。随着粮价的全面放开,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将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三、农业产业带区域“物联网”的建设
“物联网” 是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达到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物联网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未来企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力的重大革命。在农业生产区的物联网建设中,我们想讨论的是其在农产品物流和农业生产环境检测方面的应用。首先,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区域物流系统,实现对农产品的跟踪、溯源、防伪、定位以及订单交易的监控等功能。在产业区的企业高度集聚,有利于建立高度集中的物流站,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与仓库、车辆、集装箱的RFID信息融合,实现对农产品从农产区到城市的最高效管理。在政府积极开展的“农超对接”中,以“速度”和“价值”为特色的“物联网”定位管理将大显身手。其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物联网技术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为主构成,具有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和信息共享与存储管理等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传感技术可以对土壤、湿度等环境进行监测,通过旱涝预警实现科学高效灌溉,不仅能够实现有效的网络监测,甚至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在产业区内应建立产业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将产业核心区内的资金、信息和技术优势在这里集中和市场化运作。研究中心由政府牵头,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上级省、市农科院、农业主管部门专家和科技人才参与。推广“专家连基地”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农业生产产前的科研推广工作和产后的市场化运作;研究中心与农业科技院校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品牌孵化能力,科技贸易能力;积极培养人才,针对农业产业工人和农业合作社的普通农民开展农业新技术培训,狠抓良种选育、育秧、栽培、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等重点生产环节,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培养出一批实用一线专业人才;营销管理等产后环节更需要专业的人才,龙头企业鲜活的市场经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跃杰,等.中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4).
[2] 乔正旭.基于城乡统筹下的乡村规划方法[J].民营科技,2008,(1).
[3] 李华,村庄规划与建设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8:30-31.
[4] 崔功豪,城市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68.
[5] 曾菊新,论城乡关联发展与文化整合[J].人文地理,2002,(4).
[6]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2-1524.
Discussion about the new town planning from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industrial belt distribution
LIU Jia-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