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血压的预防治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以高血压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危害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患者分布广泛,各个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差较大,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更是普遍现象[1]。将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类管理,依据每类患者的病情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社区高血压防治中的问题,这为农村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本研究以一个乡镇作为研究试点,结合新形式下的基层卫生院的服务职能的特点,以居民组为单位,将高血压患者分级,并进行干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样本来源:我县某乡镇作为试点,选择其中1854名高血压患者作为样本,其中男1223,女631例;年龄23~67岁,平均56.4岁。
方法:按照患者血压水平将高血压患者分为3个等级,血压从低到高依次为Ⅰ级(354例),Ⅱ级(956例)和Ⅲ级(544例)。以居民组为单位,入组管理。管理内容为3个方面,一方面记录患者血压,另一方面为控制患者的生活习惯。具体包括低盐饮食,每天少于8g;戒烟,至少6个月;体育运动:每周3次,每次1小时以上;油脂摄取,每天
统计分析:所有实验结果,包括行为干预结果以及血压水平数据均经过SPSS11.1统计分析处理。
结 果
行为干预:对1854名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习惯干预,开始低盐饮食的患者由原来的30例升高到256例,效果明显,次之为油脂摄取,体育运动以及戒烟的变化不及前两项明显,但仍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行为干预对患者的生活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见表1。
血压控制:分组管理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三个级别患者的血压水平较分组管理前均有下降,其中Ⅱ级和Ⅲ级效果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讨 论
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交通、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差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较差,对高血压的知识了解甚少,有很多人由于家庭苦难、对疾病危害认识不足以及生活习惯等,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3,4]。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长效广泛的监管模式,建立了基于农村地区的高血压预防和治疗模式,通过对高血压患者以居民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进行行为干预以及血压记录,结果显示,患者的生活行为有了明显改善,低盐饮食、运动、戒烟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血压控制方面,除了轻微人群,即I级效果不够明显外,Ⅱ级和Ⅲ级患者的血压显著下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乡(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再细化防治工作,建立防治组,在经济、人力允许的情况下,在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基础上,依据病情细化人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高危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5,6]。这种新的防治模式管理深入、针对性强、广大患者易于接受,符合我国农村的特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源,彭益,李源泉.巴中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及药物治疗的调查分析.医学信息,2010,23(9):3110-3111.
2 朱会银.农村高血压防治现状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466-467.
3 李慧,刘懿卿,田丹.农村高血压患者认知状况及服药依从性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1):1349-1351.
4 段秀芳,顾东风,徐希胜.农村社区高血压的知晓、治疗和控制效果评估.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5):198-200.
5 李运权.农村社区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探讨.江苏卫生保健,2009,11(2):51-52.
6 赵挪安,陈静静,侯春玲,等.京北某农村社区老年人高血压防治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145-146.
表1 行为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行为变化(例)
在临床上对高血压的解释为:高血压的是一种由于体内循环,动脉的压力增大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也可称作高血压病,而继发性高血压则称作病因明确的高血压,并且在确认病因以及能够有效消除或者抑制病情之后,继发症状的高血压还是可以被明显缓解或者治愈。作为高血压患者,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会一直潜伏着危险,尤其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比较大,比如冠心病、脑卒中、眼底病变和肾功能衰竭很容易成为高血压的并发症。本社区研究分析2011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214例高血压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社区2011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214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分别为114例和100例,年龄段为42~86岁,平均年龄为67.4岁,按照血压水平分出的轻度高血压患者有81例,中度高血压患者有97例,重度高血压患者有36例。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高血压患者诊断时以以下标准判定:①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②不服用抗高血压药物;③不在1d内进行3次测量。最后测量出病患合并其余病症有38例,比重为17.8%,在这些患者之中,合并糖尿病有24例,合并高血脂有8例,合并高血脂及糖尿病有3例,合并其余病症有3例。分组的两组病患从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疾病类型等方面对比,差异上并不明显。
1.2诊断标准 诊断血压时需被诊断者安静体息10min以上,以坐位、右上臂血压为准,或者在某些必要期间量测双上肢血压。具体的判定为高血压的标准采用"2000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见表1。
1.3方法 以收治的214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前者使用常用的治疗和管理手段,后者采取健康知识指导,规范治疗和管理,并实行跟进、记录的方法。以下为具体的实施方法。
1.3.1药物治疗以及相关指导 在选择药物剂量或者药物类型时,必须严格按照患者的实际血压值以及危险状况来。选择合适恰当的降压药或者组合药物之后,在初期给患者服用稍小的剂量,保证类型匹配,剂量适量,以努力维持或者使血压降低到标准均衡状态。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以下几种:卡托普利片、氨氯地平、复方降压片、硝苯地平片、氢氧噻嗪及β-(受体阻滞剂)等。在对高位要素进行控制时可选择缓解血小板集聚的阿司匹林、调节血脂、降低血糖的药物等等。在病患就医时,或者就以之后,用药一定要遵循医嘱,不能够自己随意更改处方,或者私自增减药剂量,否则很容易出现一些难以控制的不良反应。
1.3.2健康知识宣传 良好知识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受教者在精神上得到提升,健康知识的宣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群众健康意识的加强。基于此,高血压知识的普及,可以在社区内进行,以打到全民预防高血压的目的。
1.3.3非药物治疗 常见的高血压病患,往往饮食方面的口味都比较重。对此,可以干预患者饮食,尽量要求其吃些清淡、含盐少、脂肪低的食物,可多进食一些钙、钾元素丰富的食物以及水果。
1.3.4随访调查 在诊治高血压患者期间,需要经常性的展开对被治疗人员的观察,随时进行上门监测、记录,在相应的时间内解答病患疑惑。
1.4规范化管理与治疗依据 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以及社区高血压防治手册的相关规定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并根据以上两者对临床患者进行诊断,规范化管理和治疗。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分析时运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7.0,借助χ2检验统计方法,通过"x±s"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在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情况 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治疗之后,在社区开展问卷调查,主要内容为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情况,调查结果如下:在对照组中熟悉程度较好的有31例,程度一般的有37例,基本不了解的有39例,此组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为63.6%;观察组中熟悉程度较好有76例,程度一般的有18例,基本不了解的有13例悉,知晓率为8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服用药物治疗率 通过健康教育、健康筛查、心理疏导以及定期随访,编制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要求观察组88例患者科学用药,药物治疗率达到82.2%,要求44例观察组中的患者服药治疗,治疗率为4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目前血压控制率状况 通过每季度/次的回访两组高血压患者,在最近一次的随访中,基本上血压都得到有效控制,具体的为,血压达到
3 讨论
高血压病患潜在的危险因素太多,特别是年龄偏大,威胁越大。一般生活当中,在饮食方面,常食用高盐含量或者高脂肪的食物,而不注重吸收钙、钾类元素,极度缺乏蛋白质的摄入,将很容易引发血压升高。另外,高血压还同遗传有关。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区治疗高血压时,通过使用规范化管理和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于高血压的知晓率,还能很好的提高用药治疗率、提高血压控制率。同时,高血压患者也需要遵循医嘱,注重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2]。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到今年为止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45%,并且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高血压是导致脑梗、脑出血、心功能不足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所以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要正确合理地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和治疗,这样才能减小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使身体的其他脏器免受损害。本篇文章中,我们对2012-2014年的5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药物和饮食方面的治疗和预防,并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临床资料
对2012-2014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检查后确诊为高血压,并对这些患者进行统计分类。其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有22例,患者的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85岁以下,平均年龄是70岁,患病时间一般是1年以上10年以下,平均患病时间是2.8年。在这50例患者中,患病时间不超过3年的有40例,患病时间在3-5年之间的有8例,患病时间超过5年的有2例。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根据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作为标准,我们把150/90mmHg作为这50例患者的降压标准。对这50例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心理饮食方面的治疗,一段时间后对这些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同时把测量的患者血压分为达标组和非达标组。在达标组中再统计有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把这些数据都记录下来,并进行对比分类。
2.2 统计学方法
把统计出来的数据信息用SPSS13.0系统进行统计研究,患者的资料信息用(x+s)表示,同时用t检测,统计学的计量结果用卡方检测,P<0.05为差异这样的结果才具有统计学价值。
3.结果
3.1患者的基本情况
这50例患者经过半年时间的治疗后,患者都做到了合理用药和规律的饮食,同时这48例患者的高血压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其中只有1例病情控制的不是特别理想,还有1例出现心功能衰竭的症状,其他的48例患者的高血压症状都得到了改善和治疗。
3.2监测指标情况
在高血压的50例患者中,我们分成了降压达标组和未达标组,通过监测发现,降压达标组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要比未达标组中心血管的发生几率小28%,同时监测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监测还发现,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要比没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高。
4.讨论
4.1高血压发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压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收缩压会越来越高,同时人体的舒张压会越来越低或者是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样的话脉压差便会增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血压的发生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压力感受器对血压变化的感受力会越来越弱,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人体的血压变化。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如果运动量增加、情绪波动大或者是季节变化明显时,就会出现血压波动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壁的韧性会变小,同时血管壁的硬度增加,当出现情绪波动或者是变化时,血管中增加的血液不能有效的储存在大动脉血管中,变现为收缩压变化明显。人体还会出现性眩晕或者是心脏供血不足等症状。激素水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的降低,因而不能有效的通过调节血容量来改善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经常会伴随许多的疾病出现,比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梗等等,人体的血压增高时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如果这种高血压的症状长期不给予治疗的话,就会发生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心肌肥厚、心衰、肾功能不全等等,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猝死。所以在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检查时不要忽略血糖和血脂的检查,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并不统一,同时高血压的起因也不相同,因而进行治疗时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治疗时要运用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4.2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的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心脏和身体的各大脏器处于功能逐渐衰退的状态,因而在进行治疗时要遵循合理的治疗原则,使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见的比较合理的治疗原则有以下几点:①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②选择使用的高血压药物必须让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在服药的疗程中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合理的调整剂量水平,必要时医生可以让患者用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的方法从小剂量开始服用;③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高血压的并发症,有条件的可以合并并发症一起进行治疗;④尽量使用一些长效的降压药物,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增加患者对药物的顺应性,使高血压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对高血压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非药物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合理饮食减轻体重。肥胖是引起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合理饮食尽情体重,制定一个有效的减肥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肥胖这个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②避免过度劳累。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增加动脉的韧性,从而减少血压的波动,但是一定要避免过度的劳累,过度劳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引起突发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福平.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 当代医学,2011,25:47-48.
[2]李月芹.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18:47-48.
中图分类号:R544.1R255.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349(2012)12152101
高血压病的管理是控制人群心脑血管病、肾病高发病、高死亡的主要手段之一[1],为探索有效可行的高血压管理模式,本文提出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与病人自服药未管理模式对高血压病人机体状况及心脑血管病等发病率的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随机试验研究设计,将110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高血压三级管理组(干预组)与高血压自服药组(对照组),每组各55例,比较两组病人在实施2年后,在血压控制、心脑血管病、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的变化。排除标准:有肿瘤、精神异常伴有严重躯体功能损害的脑卒中病人。
1.2研究方法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主要为门诊医疗药房家庭保健方式[2],积极参与门诊医疗、自行药物服用及日常生活保健三者有效结合,使病人认识高血压,加强自我管理。高血压自服药组病人只进行日常服药[3]。
3讨论
高血压三级管理包括门诊医疗、药房和自我保健管理三方面。这种疾病管理模式强调病人对自身病情的重视与自我有效科学管理[4],非常适合高血压病这种需终身管理同时涉及心理、生物及社会等多方面问题的疾病[5]。本组研究发现,三级管理模式与病人自行服药管理相比,血压下降程度较高,高血压的控制量增加相对明显。
本组研究是在对病人进行有效需求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病人自行服药非规范管理对病人有一定的效果,但要进一步降低病人血压,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需要病人与医生之间进行密切合作[6]。通过三级管理模式中三部分的密切配合,从而有效改善目前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低、覆盖面小的局面[7]。
本组研究通过对比三级管理模式及病人自行服药管理模式,发现三级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优势,病人的高血压控制、机体反应及心脑血管疾病及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保证了病人身体的健康。
另外本组研究由于样本量较小,因此统计效能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增加样本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三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病人病情[810],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加以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春霖,陈嫣,张东霞,等.不同社区高血压病人管理模式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09310.
[2]WeaverFM,CollinsEG,KurichiJ,etal.Prevalenceofobesityandhighbloodpressureinveteranswithspinalcordinjuriesanddisorders:Aretrospectivereview[J].AmJPhysicalMedRehabilitation,2007,86(1):2229.
[3]余信国,李静,赵鹏,等.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5):13781380.
[4]HoshideS,KarioK.Lowdensitylipoproteinsubfractionasanewriskfactorforsilentcerebralinfarctioninhypertensivepatients[J].HypertensionResearch,2009,29(5):297298.
[5]赵欣,李瑞杰,徐应军,等.高血压病社区医院之间危险度分级管理模式的效果[J].临床荟萃,2010,25(6):464467.
[6]徐崇凯,季建隆,曹静,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688.
[7]李晓雯,袁欣,古艳云,等.健康促进诊疗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病人防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60762.
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动脉压缩或舒张压的增高,近几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群体中,约90%的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10%的患者为症状性高血压,其中包括慢性肾炎、肾血管病变、主动脉狭窄、柯兴综合征等等。高血压的临床症状以头晕、头痛为主,因此,在中医上,把高血压划分为眩晕、头痛的范畴。采取何种措施能够使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得到提高,是中医临床所一直追求的目标。目前,西药在降压方面具有迅速、可靠的特点。而中药对患者的调理是通过多层次和多环节进行的,中药的这种综合性调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并且,中药还可以使终末器官的损伤得到减轻或者逆转,预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笔者对中医的临床实践进行了多年的观察,认为认清高血压发病机制是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下面将治疗的思路与方法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38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8例,女490例,年龄28―86岁。这些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脾气急躁、容易发怒,心情烦躁,头痛头晕,苔黄舌红等,辩证认为是由肝阳上亢或肝火上扰所引起的;病期较长或者老年患者则主要是因为肝肾受损,虚实症相交杂的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昏、心悸、腰酸乏力,头痛、眩晕并不明显,辩证上总是把其归属于肝肾亏虚、风火痰瘀。
1.2 方法
依据统一诊断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采用采用多层次选择调研现场对1038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了严密观察。
2 结果
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这些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症型表现,与其体质密切相关的常见或相间症型表现为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因此,要对高血压治疗的规律在临症之时综合地、灵活地进行把握,用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作为实证的方法,所选用的药方主要有:天麻、地骨皮、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等。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能够起到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的效果。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的病理因素主要是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属于头痛、眩晕;类。而笔者则认为,高血压早期或者中青年患者多表现为风、火之类的实症。
要遵循临床实验数据,逐步完善对高血压的中药治疗。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在对高血压治疗中,降压治疗主要在于降低血压本身。为了把血压降低到标准程度,多数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甚至同时使用多种种类不同的抗高血压药物。当前,“降血压和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临床试验”揭示出了一些高血压治疗方面的重要问题,因而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这种规模较大的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的预后影响进行对比,在迄今为止还是第一次,它使严格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证明,而且再次肯定了在降压药中噻嗪类利尿剂氯噻酮的作用,这挑战了重要能够比降压药更显著的改善临床症状这个传统的疗效评价观点。在中医临床中,提高中药降压效果很关键,同时,还要积极提高利尿降压中药的应用效应。“降血压和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临床试验”表明要使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其实很困难,尤其是对收缩压的提高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还肯定了把钙通道阻滞剂与利尿剂相结合进行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这有效启迪了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西要相结合应用的开展和相关联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进行[2]。
目前,根据中药的临床实际,采取联合用药,提出合理的治疗策略,对高血压的中医临床处理方案进行逐步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危险进行了分层,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危险性提出不同的治疗策略,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制定的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策略为:以中药为主来治疗低危和中危病人;中、西药联合应用来治疗高危和极高危的病人。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医临床时,要选择应用恰当的治疗方法,才能使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更加合理地达到降压目的。联合用药除了联合使用中药与西药降压以外,还要注重对降压中药种类的选择[3]。
在选择中药时,要以对高血压发病机制进行分析为基础来进行选择。近几年来,中医心血管病学取得了突出进展,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心血管中药药理研究。在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要在对相应的西医学发病机制进行考虑的基础上来应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尽量提高用药水平。
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其表达公式为: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有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其年龄不同表现也不同,年轻的患者多数表现为高流量一正常阻力型,年老的患者则一般表现为低流量一高阻力型。由于“心排血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必须关注心率和脉搏输出量,特别是心率。能够起到减慢心率和降压双重效果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益母草等等。一般来说,微动脉管径的变化对外周血管阻力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血管进行轻度收缩,那么外周血管阻力就会有显著的增加。能够起到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双重效果的中药有:野当归、川芎、银杏叶、葛根、白芍等等 [4]。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不规律以及心脑血管中的内分泌活性因子的改变都会对高血压的发病产生影响 [5]。经过现代中药药理的证实,能够对交感神经兴奋起到直接或间接抑制作用从而降低血压的中药有:黄连、钩藤、葛根、人参等。
把了解型高血压的发病点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开端,结合辩证论治,努力寻找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选择既有降压作用又符合辩证的重要,在现代中药治疗高血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6]。
老年患者的主要类型是收缩压增高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遇到失眠、情绪波动和气候突然变化的情况时,收缩压会突然增高,舒张压不会有太大变化。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发病机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动脉硬化改变;二是肾功能减退。对于老年患者,治疗多以利尿为主,减少血容量和心脏容量符合。
青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高动力循环状态。其发病特点主要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要用清肝泻火之类的中药对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应用中药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要在辩证的基础上使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类型的中药来治疗。
参考文献
[1]尹国有. 中医治疗调养高血压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2]宋海红.中医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进展 [J].光明中医,2010(7),1313-1314
[3]彭丽莉、史大卓.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J].北京中医药,
2010(7),534-536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12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70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患者达200万人,每10万人中就有120人发病。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700余万,其中450万丧失劳动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其致残率达75%[1-2],可见脑卒中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而高血压是我国脑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且高血压还是其他慢性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高血压患者更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已逐渐成为防治的主要手段[3]。本研究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76例高血压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华法林进行对脑卒中的预防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科室诊治的7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高血压分级等因素进行分层抽样,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34~68岁,平均(47.2±4.8)岁;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17例,年龄32~67岁,平均(45.4±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由同一主治医师收治,且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高血压;(2)入选患者无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肝肾功能均正常;(3)近期未发生过重大不良事件刺激;(4)患者对此研究知情同意。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一般降压治疗,并定期复诊。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华法林进行治疗:复方丹参滴丸(国药准字:Z10950111 ),口服,10粒/次,3次/d;华法林钠片(奥利安,H20110108),用药首次剂量为2~3 mg/d,1周后开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INR指标调整华法林剂量。所有患者治疗1年内跟踪随访。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内降压疗效和脑卒中发生情况。降压效果评定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g且降低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降压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9.47%(34/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脑卒中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例发生脑卒中,发生率为7.89%(3/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主要由高血压和血管性疾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5]。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发达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了42%,但发展中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却在迅速增长。据统计,我国目前脑卒中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9%,已经超过缺血心脏病(8%)的2倍,且易致残和致死,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6-7]。因此,要从思想上认识脑卒中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以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提高脑卒中的治疗和预防水平,降低其发生率。据有关统计资料,脑卒中后的预后各不相同,30%患者治疗后不能完全康复,20%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帮助,60%患者需要接受临床干预治疗[8]。所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十分必要和重要。研究显示,高血压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居于首位,因此更应该注重对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预防。
中医认为丹参可以活血化瘀,有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之功效。细胞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丹参不仅可以稳定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维持细胞膜完整性,促进新毛细血管形成,还能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9]。复方丹参滴丸主要成分为丹参、三七、冰片,具体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增加心脏供血,改善微循环血供等作用。华法林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药,其主要优点是用药途径方便快捷、半衰期长,是一种理想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
本研究旨在探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华法林在治疗高血压及对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9.47%(34/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复方丹参滴丸和华法林的联合使用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但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少,对于本文的结论仍需进一步在更大样本量上验证。
参考文献
[1]武海滨,龚巍巍,潘劲,等.首次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和死亡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7):812-816.
[2]万莉,谢莉玲.脑卒中患者康复现状及三位一体的康复护理模式建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2):6533-6535.
[3]刘敬霞,李建生,牛阳,等.不同中医治疗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1):5959-5961.
[4]傅燕,张喜军,陈燕,等.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2):1521-1522.
[5]谢B,汪学红,章娟,等.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及其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36-139.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health risks: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J].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
[7]武海滨,龚巍巍,潘劲,等.首次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和死亡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7):812-816.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32-01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能预防新生儿缺陷、抗贫血,但近年来研究证实在预防高血压脑卒中方面功不可没。笔者现将2006年~2009年6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观察做一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至今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在43~78岁之间,平均(63.1±5.2)岁,病程最短5年,最长35年,平均病程(19.5±4.7)年。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者。把入选病例随机分成2组,A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3±7.3)岁,高血压病程平均(13.6±3.7)年。B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3.4±4.8)岁,高血压病程平均(15.7±4.3)年。
1.2 方法:120例患者经权衡后在密切观察下停服其它高血压药物,A组(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10~20mg/d。B组(治疗组)依那普利10~20mg/d加叶酸5mg/d,口服三年余。
1.3 观察标准:所有患者全部做脑CT显示是否有脑梗塞或脑出血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结果见表1:A组中患脑梗塞10例,脑出血2例,脑卒中发生率20.0%。B组中脑梗塞2例,脑出血0例,脑卒中发生率3.3%。以上结果经χ2检验(P
3 讨论
脑卒中因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重,脑血管病在中国还以很快的速度上升,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
[中图分类号] 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43-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多种并发症,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和致死因素。本文对我院2005年2月~2007年6月收治的42例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进行合理预防与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2例,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51~78岁,平均62.5岁。术前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1例,冠心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其中,脑内出血20例,基底节区出血16例,出血破人脑室4例,脑干出血2例。意识清醒者10例,昏迷者32例。其中,32例出血量在30~90 ml;6例发生脑疝;血压180~240/100~150 mmHg 50例。同时选取对照组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42名,两组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内科治疗,即吸氧、降颅压、护脑、保护胃黏膜等处理。除2例脑干出血患者外,其余患者都行使以下治疗方法:患者于发病后3~24 h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采用YL-I型微创穿刺粉碎针,按照CT定位的靶点,刺入血肿中心,同时用5 ml无菌针管抽吸,一般首次抽吸血肿总量的30%~50%。然后注入尿激酶1万~2万U,关闭4 h后开放,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每日用生理盐水3 ml+尿激酶1万U注入脑室,夹管30 min后开放引流,引流时间不超过7 d为宜,个别达10~14 d或经复查CT血肿吸收,脑室梗阻缓解为止。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与术后常规护理。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治疗组存活38例,存活率为90.1%,死亡4例,死亡患者均为出血量大于80 ml,其中2例是脑干出血患者。存活者病情稳定后,20例自由步行,18例术前下肢肌力0级恢复到Ⅲ~Ⅳ级。对照组存活32例,存活率为76.2%,死亡原因跟治疗组一样,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2.2 并发症
治疗组38例存活患者中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8例,肺部感染5例,高血糖2例,肾功能衰竭1例,颅内再出血1例。对照组32例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9例,肺部感染12例,高血糖4例,肾功能衰竭3例,颅内再出血4例。
3 讨论
近几年来,由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患者越来越多,而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率较高。该病术后并发症多,处理困难,加强治疗与术后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本院采用CT片定位后取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性进入脑内血肿部位,脑损伤较轻,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可以迅速减轻血肿中心的压力,解除占位效应,使疝出的脑组织尽快回纳。结果显示,本组的存活率为90.1%,且并发症发生率也不高,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证明此方法治疗比较安全有效。
在预防上,营养支持对于此类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应特别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瞳孔改变是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重要的神经系统体征,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状是否对称及光反应情况来判断病情,这对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术后24 h内要密切观察病情。监测血压可以避免血压降得过低,使脑血流灌注减少,造成脑低氧加重,从而加重脑水肿而使颅内压更趋增高。保持呼吸道畅通及大便通畅,保持正确。积极有效地控制术后发热具有重要意义,可降低头部温度,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减少脑耗氧量。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可以减轻对患者的情绪影响,减少应激反应。注意气道湿化,可减少肺部感染,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率的降低而升高。
高血压脑出血的并发症多,在此方面我们也应该加强预防:掌握脑水肿程度和及脑疝临床特征,做好开颅准备。防止肺部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多器官功能衰竭,应持续心电监护,动态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另外,术后再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致死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所以,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若病情变化,应及时复查CT或MRI,如有颅内再出血,需尽早再次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应加强高血压脑出血特别是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外指导,包括心理、用药、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指导,这一点对门诊医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于汇民,刘国仗.高血压与糖尿病共患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中国分
子心脏病学杂志,2004,4(1):52-55.
[2]蒋延生,魏江波.高血压并发症的用药选择[J].哈尔滨医药,2005,25(6):48-49.
[3]韦春燕.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5,3(19):383-385.
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有差别,工业化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2002年WHO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发病率为18.8%。
慢性肾病的患病率亦呈上升趋势。据有关统计,美国成人慢性肾病的患病率已高达10.9%,慢性肾衰竭的患病率为7.6%。我国也有调查报告显示慢性肾病的患病率约为8%~10%。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11月统计资料显示住院高血压病例231例,合并慢性肾病者34例,其中慢性肾衰、尿毒症12例,分别占14.72%、5.19%。
基础问题
发病机制:长期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血管内膜压力增加,缺血缺氧造成血管壁重构,管壁增厚,管腔内径缩小、狭窄,导致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在出现肾脏病变时,主要发生在肾脏的入球小动脉,造成肾实质缺血缺氧,肾小球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肾单位不断减少。危险因素:高龄、吸烟、超重、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肾损害程度:早期主要是肾小球膜滤过性异常,出现尿蛋白,微量蛋白尿测定具有早期预警作用。血清肌酐(Scr)升高、肌酐清除率(Ccr)降低是高血压合并肾脏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一般认为Ccr
合理治疗
血压控制目标值:高血压患者的血药控制目标值为
药物的选择:目前主张联合降压治疗,尽量选择长效药物,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血压波动尤为重要。降压药联用方案:利尿剂+β-阻滞剂;利尿剂+ACEI/ARB,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β-阻滞剂;CCB+利尿剂/ACEI/ARB,三种药物联用必须包含利尿剂。ACEI或ARB降低肾小球内压,使尿蛋白减少,在早、中期能延缓肾损害及肾功能恶化的速度,在应用过程中ACEI可使血肌酐上升,当肾血流动力学改善后,血肌酐趋于稳定,且有所下降。如果Scr上升>30%或Scr>4mg/dl或Ccr2mg/dl不宜应用中、低效利尿剂,推荐使用袢利尿剂,伴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时慎用。终末期肾病、尿毒症、Ccr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心、脑、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虽无根治方法,但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SBP下降10~20mmHg或DBP下降5~6mmHg,3~5年内脑卒中、心脑血管死亡率和冠心病事件分别减少38%、20%与16%,心衰减少50%以上。长期降压治疗控制血压可使患者受益,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
【中图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81-01
从医学角度讲,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属于基因遗传病。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 多为暂时的,在原发的疾病治疗好了以后,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
1、临床诊断和分级
目前研究建议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上述水平,亦应诊为高血压。我国基本采用了 WHO与国际高血压学会的标准。根据血压水平,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把高血压又分为1、2、3级。按中医理论也分为轻、中、重型高血压。
2、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有效途径
关于高血压防治,JNC-Ⅵ的新观点强调:(1)进一步认识到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是全身多脏器病变;(2)提出高血压患者危险度的分期和分段法,即1、2、3期以此决定治疗方法,而不是仅根据过去靶器官损害分期法进行治疗;(3)高血压的危害不仅取决于血压的高低,还与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4)治疗应更注重个体化;(5)任何年龄(即使老年人)降压均有益,若能适应,血压应尽可能低一些;(6)按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组决定治疗方法改善生活方式。
2.1、非药物治疗措施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指改善生活方式,内容包括:戒烟;限盐(每日摄盐量小于6g);限酒;坚持有氧代谢运动;多食含钾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超重的患者应减肥。
2.2、西医联合用药治疗
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单一用药对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低,一般加大剂量可以提高降压疗效,但同时不良反应也加重了。因此,大多数患者应采用联合用药来提高疗效,使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较少副作用。
2.3、中医治疗途径
①辨证治疗: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与优势,也是其获取疗效的关键。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也不例外。高血压可根据肝阴虚之主线,分为肝肾虚夹瘀,阴虚及阳夹痰两证型,前者以六味地黄丸,后者以天麻丸为主方辨证施治。对于无证可辨者,可根据饮食、失眠、便秘等情况辨证用药;也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如偏阴,性格特征如急躁,个人嗜好如饮酒。以及气候变化,遗传倾向的不同辨证用药。
②辨病治疗:辨病治疗也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同辨证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临床上不容忽视。对高血压病而言,首先要区分开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也应在辨清寒热虚实证型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热证高血压选用夏枯草(偏寒),寒证高血压用杜仲(偏温)可增强药物的降压效果。
③对因治疗:在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 发展过程及药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某一病因,或某一病理阶段,或以抗西药副作用的中药治疗即是对因治疗。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如中药在调节脂类代谢以及控制或减轻血压对脏器的损害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对症治疗:每位高血压患者会有各自不同的症状,或头晕头痛,或便秘耳鸣,或兼而有之。可参照辨证辨病结果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对于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西药处理有时会因病情复杂,药物间禁忌而受到种种限制。此时,中药不仅能克服上述弊端而且能发挥其整体治疗的优势,如葛根既降压又治耳鸣;便秘可用决明子,莱菔子或防风通圣丸。
⑤综合治疗:加强饮食管理低盐低脂,改善心理卫生健康保 ( 持乐观豁达心情)以及合理的体育锻炼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中药浴足,耳穴贴压,药物枕及针灸理疗等应用对于治疗高血压也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可减少用药,而且可多方面调动机体的潜能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选择
3.1、择善用药根据中西药物的不同作用特点及作用途径,
择其善者而用之。由于西药降压迅速,故急性期或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时应立即选择西药降压。但西药作用途径单一,功效相对专一,长期大量应用必然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因此,相对稳定期或血压不太高时尽可能选择中药治疗。
3.2、联合用药
由于中药的成分及作用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对于改善机体功能状态,逆转结构异常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西医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参与,如内皮细胞损伤,血脂紊乱,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氧自由基过剩等。西药只能针对上述某一病因进行治疗,而中药可以发挥其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这一角度上讲,中西医联合应用,特别是在远期疗效方面效果会更突出。
【结论】中医中药虽然在单纯降压方面效果不明显,但是从长期疗效上看,可以弥补西药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前景广阔,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探索与发掘。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临床实践上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寻找高血压治疗上的盲区, 尽可能全方位多侧面的发挥,扩展中医治疗的优势与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张宇清,刘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摘要);中华内科杂志;2000(2l)
doi:10.14033/ki.cfmr.2017.8.0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112-02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工作压力逐渐增大,高血压的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青中年人群的高血压发生概率逐渐增高,临床上关于青中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课题[1-3]。临床治疗高血压并不提倡单一用药,而是主张联合用药治疗,常用的高血压治疗药物主要有硝苯地平缓释片、富马酸比索洛尔,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证实联合药物治疗在青中年高血压患者中的效果,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青中年高血压患者共80例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分别给予患者单一药物治疗(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药物治疗(硝苯地平缓释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青中年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高血压的典型症状(如头晕脑胀、血压不稳等),其收s压达到140 mm Hg,舒张压达到90 mm Hg,年龄19~59岁,属于青中年高血压,均不具有降压药物治疗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或次急症、妊娠期及哺乳期、年龄不足18岁或年龄达到60岁及以上。此次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符合伦理学要求。
所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8岁,平均(40.87±15.62)岁;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9岁,平均(41.09±15.3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生产厂家: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022;规格:10 mg;生产批号:2013-01-22)治疗,1次/d,口服,服用剂量为30 mg/次。
观察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生产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048;规格:2.5 mg;生产批号:2010-09-30)治疗,硝苯地平缓释片给药方法同对照组,给药剂量降至1/2,富马酸比索洛尔1次/d口服,给药剂量为2.5 mg/次。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心率,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血压控制达标主要是指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共有31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血压控制达标率为77.5%;对照组共有22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血压控制达标率为55.0%,观察组的血压控制达标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肾功能及心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心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十分庞大,截止到2009年,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已经达到2亿人,且每年还会新增600多万高血压初发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其发病年龄逐渐呈现出由老年人群向青中年人群蔓延的趋势,59岁是青中年与老年的分界线,在全球范围内,青中年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并成为高血压新增病例中的主要人群[4-6]。相对于老年高血压,青中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增高速度较快,血压波动幅度大,对患者的心脑血管均极为不利,还容易导致患者的肾脏功能受到损伤[7]。因此,临床上应重视青中年高血压的治疗,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由于高血压属于慢性病,无法得到根治,为了更好地保障青中年高血压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其治疗措施不应仅针对血压进行控制,还应重视对患者肾脏等靶器官的保护[8]。临床治疗高血压的措施以降压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物主要为硝苯地平缓释片、富马酸比索洛尔,其中硝苯地平缓释片属于钙离子拮抗剂,能够对钙离子进行高度选择性的抑制,阻断钙离子的转运,有效扩张血管,使心肌耗氧量有效减少,减轻心脏承受的负荷,同时,还能对肾小球系膜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有效减轻肾脏的钙化情况,保护肾脏功能,是目前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9]。而富马酸比索洛尔则属于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比索洛尔通常与钙离子拮抗剂联合,不仅能够与钙离子拮抗剂协同起到显著的降血压作用,还能对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的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进行抑制,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兼具良好的降压效果和安全性[10-11]。
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方面并不提倡单一用药治疗,主要是由于单一用药的药物剂量相对较大,容易产生药物副作用或药物依赖性,临床主张采用联合用药方案治疗高血压,可更好地发挥降压效果[12]。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证实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选取了两组青中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实施硝苯地平缓释片与富马酸比索洛尔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其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心率的降低幅度较单一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的对照组更加显著(P
综上所述,在青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保护肾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
参考文献
[1]邹仁民,刘国树,徐福山,等.硝苯地平缓释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和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对Ⅰ级高血压患者24h血压的影响[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1(3):131-133,179.
[2] Pensuksan W C,Chen X,Lohsoonthorn V,et al.High risk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relation to hypertension among Southeast Asian young adults: Role of obesity as an effect modifier[J].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4,27(2):229-236.
[3] Gaffo A L,Jacobs Jr D R,Sijtsma F,et al.Serum urate association with hypertension in young adults:Analysis from 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ohort[J].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A Journal of Clinical Rheumatology and Connective Tissue Research,2013,72(8):1321-1327.
[4]谢燕萍,王少平,神安煌,等.中青年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附206例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1):119-120.
[5]闫金玉,姚华峰.青中年人高血压病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145.
[6] Carson A P,Lewis C E,Jacobs Jr D R,et al.Evaluating the Framingham hypertension risk prediction model in young adults: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J].Hypertension: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3,62(6):1015-1020.
[7]曹钰芹.佛山市南海城乡地区中青年高血压患病及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4):587-588.
[8]油瑞琴.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青中年高血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6):786-787.
[9]沈瑞君,万会丽,李淑敏,等.比索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对97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2,18(20):33-34.
[10]吴小玉,何江,刘丽,等.依拉普利联合比索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2,24(11):2102-2103,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