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创意行业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重庆市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既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举措,又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构想。自2010年9月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以来,逐步形成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军队复员人员等4类为重点人群,以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等5类产业为扶持对象的政策体系。重庆市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使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文化创意微型企业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主要从事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以及其他辅助服务(文化用品、设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9大规模较小投入较少的行业。其主要特征为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雇员(含投资者)一般在20人以下,创业投资金额在10万元以下,产品或服务单一,经营规模较小[1]。高校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是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大学生是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重庆市高校提供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需要重庆市各高校面对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升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在渝高校要在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职能、引入社会资源等方面,为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当前,重庆市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园区建设逐渐形成规模,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群体不断扩大,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势头。如何定位高校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发挥高校在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高校拥有助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服务地区、产业、行业、微型企业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增强[2]。
(一)高校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贡献。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自身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方式。当前,重庆拥有57所高等院校,逐步建立起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在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
(二)高校是创业项目孵化的摇篮创业项目的孵化是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基础。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对创业项目的孵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通过交叉学科的设置,可以衍生出具有创业价值的各种项目;高校通过创业项目的评比遴选,可以发现具有创业价值的项目;高校通过对创业项目的指导与服务,可以帮助其成长壮大,达到创业成功的目的。近年来,重庆市开展的各级各类创业大赛达数十项,仅2015年开展的创业大赛,就包括了“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我是创客”重庆创业大赛、“创未来”重庆首届创业大赛、“第四届泛海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重庆市首届众创大赛(高新杯)等近10余项赛事。重庆市各个高校也积极依托各级各类大赛组织开展校内预选赛,或自行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商业机构、高校广泛参与的创业大赛热潮,通过培育、孵化和指导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高校成了创业项目孵化的主体和摇篮,为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是创业基地建设的主阵地高校具有创建创业基地的动力和积极性。各个高校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把创业基地的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式,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的硬件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践的基地,具有建设创业基地的动力和积极性。高校具备创业基地建设的现实条件。高校具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和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学校投资为主体,不以盈利为目的,能够为创业团队提供高效、优质、低廉的创业服务。高校在建设创业基地,推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重庆市各高校已经建立起的创业基地达20余个,首批由重庆市教委认定的创业示范基地就达10个,吸纳了大批创业团队入驻。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基地包括: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文化创业微型企业园。园区面向重庆大学城,以文化创意为园区特色项目,具有1.2万平方米的面积,成功创办微型企业131家,建设孵化团队80余个,创业带动就业1500余人,成为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创业基地。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已有100多家高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同时配套建设了“重庆大学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小微企业孵化基地。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逐渐形成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创意文化产业、创新型服务业、智力密集型产业5大主导创新产业集群。截至目前,科技园在孵企业119家,其中学生企业83家,教师企业22家,师生企业共占在孵企业总数的88%。
(四)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高校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意成果转化和服务创意经济的平台,是引导社会各界认识创意、体验创意、消费创意、享受创意的基础阵地,具有强大的创意资源聚合与创意辐射能力。特别是高校打造产学研一体平台,对聚集人才、带动产业、营造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以高校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以大学生作为建设主体、服务对象和消费群体,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了研发设计创意产业、软件设计创意产业、建筑设计创意产业、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咨询策划创意产业、时尚消费创意产业等6大产业格局,使重庆市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包括:黄桷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重庆市广告产业园(包括重庆两江广告产业园、回兴广告产业园和万州三峡广告产业园三个分园)、大学城熙街等。
(五)高校是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比赛、创业政策宣传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极大地丰富了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活动,成功孵化了一大批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对创业政策的宣传,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了他们创业的能力;通过开展创业典型宣传、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与优势
(一)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截至2015年5月底,重庆市共发展微企37.35万户,带动和解决就业人口278.49万人。全市累计发展享受创业补助的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1.63万户,发放补助资金4.68亿元,注册资本达22.73亿元,解决就业12.51万人。高校毕业生创办的鼓励类微型企业累计达到2.34万户,占鼓励类微型企业总量的15.92%。
(二)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优势1.将文化创意人才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重庆市先后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信息技术企业的通知》《关于大力发展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通知》,鼓励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人员创业。《IT微企万户培育计划工作方案》提出,计划3年内完成培育万户IT微企。重庆市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每年共同主办为期一周的中国重庆文化产业高级人才研修班,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4年共有64名文创类微型企业创业者参加了研修培训。2.财税扶持政策向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倾斜重庆市创业补助政策重点用于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等鼓励类行业,后续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覆盖鼓励类微企经营场所租金、商业贷款贴息、记账服务、水电运营、技术设备购置、电子商务运营等领域。3.引导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创建了重庆市广告产业园(包括重庆两江广告产业园、回兴广告产业园和万州三峡广告产业园三个分园),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产业园区发展试点,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同时,重庆市政府积极鼓励利用高校、工业设施等建设微型企业孵化园,并为其落实用地、房租、水电、宽带接入和公共软件等各项补助政策。目前,全市已建成微型企业文化创意园13个,入驻微型企业800余户,带动就业1.3万人。组建了重庆市微型企业协会文化创意分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集约化发展。4.大学生成为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发展的主力目前,重庆市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约为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2015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新创办鼓励类微型企业3550户,同比增长665.09%,占鼓励类微型企业新增总量的49.39%。大学生作为文化程度较高、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群体,在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行业主力。5.以高校为载体和依托的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助推格局初步呈现重庆市高校建立的微型企业孵化园达20余个,高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积极性高,通过组织开展的创业大赛、讲座、论坛等活动,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良好。
三、高校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高校要在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职能、引入社会资源、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等方面,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
(一)整合学校资源,奠定助推基础一是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精神,高校要构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融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学和管理,推进实践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4]。二是以众创空间建设为契机,推动成果转化,孵化创新创业企业,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重庆市教委《关于建设高校众创空间促进师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底,全市高校建设众创空间100个以上,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案例100项以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从而推动重庆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三是发挥高校辐射带动作用。高校具有专业、学科、人才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师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工作,以培养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促进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5]。
(二)对接政府政策,助推建设发展一是高校要用好政策。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各高校要对市委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区县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汇总梳理,做好政策对接和政策使用。积极利用园区建设扶持资金政策、微型企业注册资本金补贴政策、创新创业培养教育项目等各种奖补资金及优惠政策,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园区建设、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二是高校要宣传好政策。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论坛、宣传展示等平台和窗口,面向广大师生加强政策咨询、政策解读、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使政策人人知晓,创业人人受益。三是高校要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创新文化,鼓舞创新创业信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有力推动重庆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延伸政府职能,提供周到服务一是各高校要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整合工商、税务、人社、科委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开展企业注册、财务代账、知识产权保护及交易、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为创业团队提供周到的服务。二是各高校要借助政府资源,开展“多帮一”的联系带动工作。通过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大企业带动小企业、行业专家指导微型企业等方式,为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带动、培训指导、业务推介、市场拓展等服务。三是各高校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好项目推介、成果展示、规范管理等工作,扩大市场影响,规范经营行为,营造有利于微型企业发展的健康环境。
(四)引入社会资源,营造发展环境一是开展好投融资服务。充分利用天使资金、风投资金和银行贷款等,为微型企业的发展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等合作的模式,通过投资、融资、项目参与的方式,建立资金引入渠道,开展项目推荐,做好对接服务,增强微型企业的资金实力,扩大生产经营,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壮大,解决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二是扩大宣传影响。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资源,积极开展创业典型宣传、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活动报道等,扩大影响,增强市场号召力,营造有利于微型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做好园区对接。高校要为成长壮大的企业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入园区争取优惠政策,降低入驻门槛,减少创业投入,做好企业转移和市场转移的协调配合工作,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为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壮大提供有利条件。
四、结语
高校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基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要在整合学校资源、政府资源、政策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创立、成长、生存、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承担责任,主动探索,创新服务,为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微型创意企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2(6):53-56.
[2]束霞平.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共生模式[J].民族艺术研究,2012(6):123-129.
[3]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10-18.
在全球经济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兴起。相对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正在探索本土化发展的运作模式。自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各项扶持政策,逐步实现理性发展,真正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发展。
但是,有些地方为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迎合国家政策,在对文化创意产业还不是完全理解时,就开始非理性投入、盲目打造产业园区,大量的跟风和盲目复制导致很多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不能落地,无法顺利打造产业链和产业经济。比如,几年前,各地跟风打造动漫产业园、建造影视基地,导致资源浪费,投入无产出。而在2011年10月前,在文交所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稳步发展方向和规律时,各地区城市又跟着速建文交所。最近,很多城市又开始复制香港“大黄鸭”,诸如此类不成熟和不理性现象,对产业升级改造势必造成恶劣影响。
其实,文化创意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力。文化创意产业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复制性,三是可持续发展性。在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时,不具备这三要素就会导致失败。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文化元素通过文、史、哲、艺、技五大要素同时运用和融合的新的结构体,是通过文化创意人才的天分、思维、素养、内涵与想法而转变成为“产业”的过程。
目前实现理性发展还需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理论和发展战略进行全面普及,特别是在我国二线、三线地区城市,加大对分管文化产业方面的文化部门、从事文化产业方面人群、准备向文化产业转型的企业家等的培训和引导,使其能够区分和了解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二是普遍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和核心领导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意人才的发展,在文化经济大发展的快车下,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创意人才是跨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在自己专业知识技能上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文、史、哲综合素养的内涵培养和提高。普及文化创意产业势在必行,需要鼓励各教育平台机构开展人才的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理性发展,这是我国更好、更快地进行经济转型,实现文化经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必要条件,更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趋势。只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齐肩并进的良性循环发展,才能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国梦,打造文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城市中总有一些旧的建筑,见证过辉煌历史,但一度成为新城市规划者的难题,不知不觉,一批优秀的改造项目,带着城市的记忆,凭借文化和创意商业焕发出新生。江西鹰潭合成洗涤剂厂始建于1958年,为实现土地集约开发,满足鹰潭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现计划对合成洗涤厂闲置厂房及土地进行定位及规划。本文将以江西鹰潭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对我国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进行具体研究与论述。
1 鹰潭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鹰潭市文化产业仅停留在相对低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巨大的市场空缺加之深厚的文化资源,促使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呼之欲出。
2 江西鹰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分析
2.1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规模
江西鹰潭文化产业园现有土地5.76公顷,原为工业用地,大部分为80、90年代二至四层的生产车间,部分建筑轮廓错落有致,表皮线条粗犷,极具工业色彩。
2.2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发展
2.2.1 用地规划——构建微产业链模式。地块南面沿街中部2层建筑拆除,内部以厂房改造为主。建筑风格必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园氛围的要求,并进行沿街亮化设计。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筑面积的20%,沿信江河设计40米绿化带。构建以研发、展示销售为核心,辅以生产、商务洽谈、商物分流模式构建微产业链模式。
2.2.2 项目功能分区——功能呼应城市需求。片区周边以住宅为主,缺少市民休闲娱乐类商业设施。用地西南侧的黄蜡石交易市场,已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可对应布置同类型文化商业,扩大其影响力。用地东南侧为鹰潭市医院,客流量较大,有餐饮、休闲的市场需要。用地北侧为信江,规划滨江绿地,住宅、旅游配套、市民休闲类商业都可利用其景观优势,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功能分区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创意产业园功能分区
(1)艺术创作区。传统文化产业创作、加工及成果展示中心。(2)艺术展示交易区。集中“前店后坊”形式特色文化商铺,以及沙龙、展览。(3)文化生活广场。传统活动及时尚活动地,沿广场布置家庭及会客休闲场所。(4)文创孵化区。集中小微企业LOFT办公,配套商务餐饮及会议。(5)文化旅游体验区。以道教养生、民族表演为文化体验核心,辅以旅游配套;滨江公园用于展现鹰潭地理旅游风貌、道教文化的旅游观摩地。
2.2.3 交通动线规划——快速联系公共空间。用地东侧的站江路为城市主要干道,北与鹰潭大桥相对,是未来沟通新老城区的重要通道,南至老城核心商圈。园区内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形式。住宅道路与商业道路相对独立,主入口均位于林荫西路,站江路为商业次入口。园区内人行通道呈方格网状,可快速到达园内各个区域。地下车库为住宅与商业共同使用,共设置三个出入口。沿车行道设置地面停车带。建筑之间采用连廊、平台进行沟通,也可快速联系公共广场空间。
2.2.4 业态规划——前店后坊产业链模式。前店后坊是中国古代传统门市的特征,一个空间、一个隔断,完成生产及销售,有着手工业时代的鲜明烙印。以产业链模式汇集鹰潭地区从事黄蜡石创作、销售的企业及机构。内容涵盖黄蜡石原料交易、图形手绘、深加工创作、精品展馆、销售洽谈、赏石会所、礼品定制、艺术培训等。
2号楼建筑开间大,功能上适合建设为大型雕刻艺术及现代装置艺术的创作、展示及仓储,“雕刻中心”与1号楼互补,形成完整的雕塑工艺品类,见图2。以角山文化为渊源,大力引入陶瓷及书画两个大类艺术,补充刺绣、剪纸、傩文化、畲族手工等非遗艺术形式。建筑局部打通,使前广场与中心广场景观互相渗透;7层建设为景观塔。以书画、陶瓷创作工坊为主要门类,辅以刺绣、剪纸、蜡染等多种江西特色艺术形式。
图2 不同会展主题
展览中心集中展现鹰潭地区文化历史,珍贵工艺作品,同时承接各类文化专业会议;建筑形体较规整,因此只用玻璃、百叶、竖向绿化将立面稍作修饰。酒店用于配套文化产业贸易洽谈、会展旅游,满足旅居需求,同时采用后现代设计手法,向商务人士展现别样的旅居空间,体验园区文创精神内涵。供商务人士,会展、旅游人群旅居,公共空间展示软装文化饰品。为游客提供旅游休闲服务,同时又是道教文化的体验点及市民休闲消费场所。演艺中心充分展现鹰潭地区如荼发展的歌舞和电影行业,面对省外游客,植根畲族舞蹈文化,开辟民族剧院;面对都市旅游,提供影院等现代视觉产业服务。民族戏剧院将是畲族文化走向旅游市场的有力推手,更带动地区演绎事业品牌性发展。
3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文化产业触媒——文化得神
在微笑曲线两端集成传统文化的创作、展示交易平台,刺激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促使新兴的文创产业吸收本土文化,进行光大。对城市其他区块、其他产业带来化学连锁反应。如同新天地的海派文化、宽窄巷子的成都市井文化,项目必须致力于集大成鹰潭文化,才能形成触媒力量和恒久生命力。
3.2 城市新地标——旅游生道
项目毗邻区域,一定要作为窗口项目发展旅游,一方面吸引省外旅游者观摩、体验,另一方面吸引都市游客休闲会客,带动巨大的城市品牌口碑。以当地深厚传统文化牵头,带动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植根本土、对接国际的城市新印象。
3.3 创享产业园——商业有形
文化反哺商业,一方面通过渗透商业及服务业,让消费者能够切身感受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配套旅游,将传统观摩转换为复合式休闲体验。
4 结语
上海、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截至2012年底,上海共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家,114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各中心区域也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符合自身资源条件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经济增长。上海几个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及其特点,如表1所示。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我国台湾地区,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取代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日益发展成为新的支撑力量。2010年台湾颁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从法律角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2008年间,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从98亿台币提升到234.5亿台币,就业人数亦大幅度增加。
基于“钻石模型”的沪台创意产业园竞争力比较
(一)生产要素
1.地区文化、艺术基础。上海市有3000多年的历史,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共有1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6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4座上海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台湾文化由于多种族群组成以及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的呈现。文物资源丰富,高山族、雅美族、布农族等民族特色仪式活动、饮食、歌舞、刺绣等都是台湾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2.空间载体。在空间载体方面,上海与台湾都充分利用了旧建筑,上海依靠众多老工厂和仓库做载体,台湾也以历史建筑做创意空间,都使原本闲置多时的空间获得重生。但是空间载体对于两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不同,上海的文化商品需要与所在空间的共融性或匹配度并不是很高,而台湾则非常注重文化创意商品或服务与这些空间有共通的特性。
3.人才。上海市一直非常注重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上海市“十二五”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和《市委宣传部“十二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提出到2015年,上海文化人才资源总量要达到25万人;实现文化人才工作“百千万”目标。台湾也非常注重文化创意青年人才的培养,与上海等大陆城市不同的是,台湾对文化创意人才更重视经历和体验,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是马上进入社会工作,而是去欧洲或者台湾乡村行走一年,加深生命的体验,这非常像鼎盛于18世纪英国的“大陆游学”。
(二)需求条件
1.当地经济状况。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将全球经济打入谷底,上海和台湾的经济也都难逃此劫,但是上海依靠其扎实的基础工业和产业升级依然保持了经济指数的上涨,台湾由于近些年工业和科技疲软,经济连续下滑。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的数据,上海人均gdp是1.9万美元/年,台湾为1.49万美元/年,因此上海的经济状况及消费能力略好于台湾,如表2所示。
2.消费人群的综合素质。由于台湾本地消费者的老练程度和对产品与技术的需求相比上海更加复杂,台湾文化创意企业普遍具有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变化的能力,同时,面对用户市场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将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产品或服务。
3.市场。截至2012年底,根据上海市政府的统计数据,上海常住人口为2380万,台湾人口共2331万人,因此地区内的消费市场差异不大。2011年全年上海入境游客人数为800万,台湾为609万,与上海相比稍低,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创意都市,除上海外的其余省市对上海的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而言是很大的市场,而台湾作为一个孤立的岛屿,从地理上限制了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流动。
(三)相关支持性产业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早,已发展出完整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构建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上海相对来说起步较晚,文化创意产业本身虽发展迅猛,但与其他相关支持性产业的互动、融合仍有待提高。
(四)主体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1.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战略。上海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工业生产和计算机软件等相关领域的研发与设计活动优先得到发展,而台湾核心创意产业大部分是文化艺术的基础产业。
2.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和数量。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上远不及台湾,而且多为混合型文化创意园区,往往包括很多的主题和方向。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闲置空间再利用,产业偏向小型化,有些只是一个馆或一幢楼,分散性和多类别使得群聚效应不够,但主题鲜明,且数量很大。
3.文化创意产业的风格差异。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间短,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特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对较少。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产业的经营模式上,本地传统文化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特性。
4.文化创意产业竞争情况。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而且各产业园均针对本身的特色来定位,彼此风格迥异、区别显著,因此同业内竞争并不十分激烈。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偏向小型化、分布广、数量多,因此彼此间竞争相对更为激烈。
(五)机会
当前,上海正逐步迈入城市转型的发展新阶段,“四个中心”建设与文化发展的融合互动正日益强化,“后世博”效应将逐步显现和释放。随着台湾和大陆的进一步开放与交流互动,广阔的大陆市场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不能错过的良机,两岸互通融合的时机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心剂。 (六)政府
1.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态度。上海和台湾政府均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促进其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但是,上海和台湾政府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台湾奉行低度管理、高度辅导原则,上海则采取政府主导原则。
2.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的行政架构。上海市经贸委员会在2004年年初成立了上海设计创意中心和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台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机构主要有“行政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等,如图1所示。
3.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由于同台湾相比,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因此产业发展政策具有紧迫感和跨越性,但规范性和完整性略显不足,大多停留在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的部署阶段,而对于具体实施操作的指导性不强,在发展战略的阶段性和与百姓生活的切合度上与台湾还存在一定差距。
对策建议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第一,明确行政管理机构定位,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台湾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值得上海借鉴,上海还应学习台湾,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同时,上海需要创造条件,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使市场竞争保持活力,又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性。
第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借鉴台湾文化创意品牌的打造经验,树立自己的原创品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抓住沪语、浦江风情、海派文化等关键亮点进行打造。
第三,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产业链升级。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大力发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其成为上海市高端服务业的支柱和亮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提高集聚区管理水平。上海应通过多方面努力来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尤其应注意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水平,使文化创意园区成为上海市整体文化规划的一部分。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第一,培育大型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强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大而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有利于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发挥,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拓展岛内外市场。借助打造世界级城市的机遇,吸引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创意产业落户,并将其与台湾本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同时,台湾本土企业应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打开大陆市场、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知名度。
第三,提高产业政策贯彻执行力度。应重塑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执行链条,为政策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难题扫除障碍,提高产业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
(三)加快沪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建议
第一,,
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沪台两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借鉴彼此的经验方法,可以缓解两地创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实现有效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第二,打破政策屏障,完善融资体制。扫清合作障碍,实现两地产业上的开放、互通,建立推动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专门机构,同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第三,加强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合作。鼓励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如对以台湾企业为主要参展对象的展览在税收、通关等方面给予方便,并对有发展潜力的会展提供一定补贴。
第四,通过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园搭起沟通桥梁。沪台两地可以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两地具有的文化资源、高新技术资源及各种有利条件,加强行业间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乔基姆塞勒.品牌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皇浦晓涛.文化产业新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6.石杰,司志浩.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海洋出版社,2008
7.孙启明,郭玉锦.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汤莉萍,殷瑜.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9.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10.王建磊.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走向解析[c].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会发生更深度的变化,居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将会进一步增加。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会更加重要,大量的产业要素会加速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形成强大的供给能力。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准确界定,目前尚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在美国称“版权产业”,在英国叫“创意产业”,而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家称之为“文化产业”。不论如何称谓,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从目前来看,我国各个地区政府已经或正在制定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相关政策缺乏针对性,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原因固然有产业发展初期缺乏实践支持,以及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但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缺乏一套能够有效评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整体绩效的指标体系,以反映产业发展实际,并进行检验和政策调整。因此,有必要针对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并依托该框架体系进行科学的政策建议研究。
一、国内外创意指数研究述评
文化创意指数是指近年西方一些文化创意产业成熟的国家或地区衡量创意产业成效的指标体系,他们力图通过建立全新的、旨在衡量地区创意状况和决定创意发展因素的统计性框架,评估和督察创意城市竞争力。由此引发的如何衡量一国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问题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目前研究的热点。
国外对于创意指数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已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各种指标模型也应运而生。其中值得关注的有:1997年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和教科文组织的《针对文化和发展的全球性报告:建立文化数据和指数》,2002年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地区文化发展的衡量和指数》,美国著名社会理论家理查德·佛罗里达2002年的先驱性著作《创意阶层的崛起》及他2004年与艾琳·泰内格莉合著的《创意时代的欧洲》等。这些研究运用众多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来建立文化指数系统,多样性、创造力、全球化、参与度都是这些指数系统的重要指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理查德·佛罗里达的3Ts指数及其创造的美国创意指数和欧洲创意指数以及被国际认可和接受的全球创意指数。3Ts指数是指一个创意产业必须具备人才(talent)、技术(technology)和宽容度(tolerance)3个关键要素。
此外,英国学者查尔斯·兰德利以人员质量、意志与领导素质、人力的多样性与各种人才的发展机会、组织文化、地方认同、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动力关系7个因素作为基底,分析了创意城市发展规模经历从停滞、萌芽、起飞阶段到活跃、普及再到形成创意中心、创意城市等10个等级。
2004年,香港特区政府委托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开展并发表的《香港创意指数研究》,参考了国际上具有前沿性的创意衡量基准,创造性地吸纳了理查德·佛罗里达创立的3Ts指数模型及其应用成果欧洲创意指数的精华,结合本地状况建立了5C模型,该框架包含结构与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与创意成果,强调4种资本形态的互动是影响创意增长的决定因素,它包含88个指标。
2006年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在借鉴美国、欧洲和香港创意指数体系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和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出发,建立起来一套创意指数体系,设立了产业规模、科技研发、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社会环境5个方面共35个分指标。2007年经过重新修订的创意指数,更加关注科技发展对文化、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强调文化、技术和经济三者的深度融合。但上海创意指数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环境指标不够。此外,该指标体系主要是立足于上海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不适合其他城市生搬硬套。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创意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3Ts指数或香港的5C模型,或是二者的综合。由于5C要素的特征体系基本能够概括中国各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许多特征,所以国内更多的是采用5C模型同时参考3Ts指数。在评价和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有很多重叠和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替换,尤其是国内创意指数的研究都是依托国情和文化背景,在指标的设计上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其中包括为形成和发展创意产业的创意产业人才资本、独特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制度/结构资本、科技资本等指标;另一部分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结果包括创意成果、产业规模以及产业效益等。
二、基于创意指数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与发展机理框架在《国家竞争优势》中,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或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说到底,是产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分析问题应从产业入手。“钻石模型”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4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竞争的表现。这4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4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政府政策同样是一大变数,它不是决定性的,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以4要素(4要素的相互作用及配合)为基础。
“钻石模型”这个产业竞争优势分析模型同样也适用于当今的文化创意产业。将“钻石模型”和文化创意指数的构成要素进行合并分析,就可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机理框架。
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实现竞争优势的获得,需要创意氛围、经济基础、市场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和相关产业5个方面形成的基础条件圈,还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科技资本和结构/制度5个方面形成的必备条件圈,进而通过基础条件圈与必备条件圈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这些因素彼此协同、相互促进,让文化创意产业由无序走向有序,由单一分散走向园区发展和集群发展,产生一定的创意成果进而促进创意产业发展,实现规模、效益以及当地经济结构的良好发展等目标。
基础条件圈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宏观影响因素,这5个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提供创意产业形成、发展的养分。创意氛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温床;科技等产业的支撑是关键;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市场环境;而知识产权保护是基本法律制度保障。必备条件圈是核心要素资源条件,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一个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本态势和潜力、文化资本态势和潜力、科技资本态势和潜力以及产业内企业的制度结构安排设计与该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可持续动力;文化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
三、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与发展机理框架的政策建议依托众多创意指数构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与发展机理框架,清晰地表达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内在机理及一般规律。基于此,提出如下具有针对性的务实政策建议。
1.制定政策要依托当地经济水平和市场需求状况
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英国、瑞典和芬兰等,都是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而在亚洲地区文化创意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也转自dylw.net主要是发达国家日本,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和新加坡。在我国,文化创意发展较快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其经济发展水平也都相对较高。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其主要原因在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市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物质保障。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 1 000~3 000美元之间,是一个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阶段,此阶段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家庭文化娱乐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会有明显上升。只有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开始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此时,对于文化创意类产品的市场需求才开始大量增加。
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分析当地的消费结构特征和趋势,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消费指数等合理规划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要盲目追求规模化、效益化,相关政策的出台要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状况,避免搞重复性建设,要分阶段分步骤,通过合理的政策制度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加大文化创意氛围的构建
吴予敏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不是要简单地发展规模的大众消费文化,而是要培育对人类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分享的伦理态度,把这种伦理态度与对人类的关怀、健康的审美趣味结合起来,过度的商业化绝对不是我们应有的取向。考察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会发现,他们在国际文化产业上的领先不是偶然的,越是文化创意产业非常集中、非常发达的地方,博物馆、艺术展会就越是发达,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也越发活跃。我们如果只重视知识的教育,而社会整体的文化创意环境缺失,就会失去原创的源头。因此,相关部门要依据我国“十二五”规划,出台相关政策积极营造当地良好的文化氛围,依托博物馆、文艺馆,通过先进的媒体手段等弘扬本地区的优秀特色文化。
3.知识产权保护贯穿始终
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核心在于创新和创造力,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保护,开发与运用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转换的关键。文化创意产业如果没有相关法律制度作为保护,将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这势必极大地打击新创意设计,形成“剽窃抄袭—恶性压价—无力创新—继续抄袭”的恶性循环,其后果是“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实现产权保护需要增强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创意方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广泛采用防伪标签、数字加密等技术措施对创作成果进行保护,对新技术和新产品及时进行商业秘密保护或申请专利。政府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力度,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生动案例,针对企业和个人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
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知识产权涉及保障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执法及资讯自由流通等多个层面。例如,英国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多方面的知识产权,并设立了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网站,提供使用者和创作者关于版权、商标、专利及设计等信息,以促进资讯的自由流通。我国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低,盗版现象严重,若不加以控制将会严重削弱创新的积极性。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空间。
4.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的智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资源,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要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更要关注其思想认识的提高。要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使其充分认识文化创意产业,了解文化创意人群。因为文化创意阶层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创意人本身,更直接受制于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整个社会应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多元文化氛围。
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要推进高等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使高校培养出更多与市场接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还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人才资格认证系统。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会产生很多的职业门类,对于新职位的涌现,政府部门要对其进行资格认证,规范文化创意人员的素质标准和创意人才市场。
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其发展不仅需要内部资源的支持,更需要外部资源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合理流动。抓好住房、子女入学、落户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的完善与落实,以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硬件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来集聚文化创意人才,从而形成一支由国内外优秀文化创意类人才组成的创业团队。
5.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
文化创意产业与高科技是互动共生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基础转自dylw.net和动力,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使经济社会更好地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并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和智力支持。科学技术除了直接促进部分创意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之外,还通过通讯技术、媒体展示等功能为许多创意经济提供良好的交流和传播平台,间接地促进创意经济整体发展。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首先要抓住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广电、通讯、信息等产业突进,以内容生产为纽带,推动产业格局重组,使网络文化产业走向前台。要打造网络内容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产生的产业链条,使文化创意产业真正成为信息产业的高端。其次,要开发应用文化传媒领域最尖端、最前沿的技术业务。另外,还要利用新技术,形成文化科技优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升级。
陈要立.后金融危机时期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2.
罗欣.创意产业发展指数研究初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学通报期刊社,2006.
于启武.北京文化创意指数的框架和指标体系探讨.艺术与投资,2008(12):67.
冯根尧.城市创意指数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商业时代,2009(10):114.
Richard Florida,Irene Tinagli.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Pittsburgh,Carnegie Mellon Software Industry Center.London:Demos,2004.
陈颖,高长春,张科静.浙江省创意指数及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116.
张科静,仓平,高长春.基于TOPSIS与熵值法的城市创意指数评价研究.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81.
香港特区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报告.(2003-09-16).http://sc.info.gov.hk.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2006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黄娟,王玉帅.北京创意指数指标体系构建探析.特区经济,2010(9):66.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8):77.
吴予敏.高等教育的滞后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65.
王海燕.创意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特区经济,2007(11):250.
刘荣.基于体验经济的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0(4):45.
>> 发展创意产业 建设创意重庆 凤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 重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借鉴韩国成功经验 从韩国经验看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探讨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优劣势分析及发展策略 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结合的合力及桎梏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基本趋势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反思 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湖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链及发展对策研究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 英美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及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访问时间:2010.11.16)/group/topic/4699660/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教委2010年度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推动重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项目编号:KJ1017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68-01
一、鲁锦文化产业开发价值
鲁锦的研究从其历史渊源开始,经过历史的发展与积淀形成现在的鲁锦文化,详细分析研究鲁锦的图案纹样、组织结构、织造工艺、名称寓意、色彩风格等的特点。重点研究其造型、色彩的视觉艺术特点与构成规律,这是鲁锦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及艺术特征。
鲁锦织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独特的纯棉手工提花纺织技艺。原产地、纯棉用料、手工织染、图案设计是鲁锦之所以成为鲁锦的四大要素。鲁锦工艺繁杂多样,图案细腻别致,色彩艳丽明快,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相关产品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冲击下,鲁锦织造技艺面临消失的困境,鲁锦文化发扬光大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及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从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探究鲁锦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运作,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效益,同时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起到保护和传播的作用。
二、鲁锦手工技艺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通过笔者深入郓城调查研究,分析了现有鲁锦技艺传承、保护的现状,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鲁锦的抢救整理和生产性保护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鲁锦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鲁锦保护和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要在不违背鲁锦内在发展规律和运行模式前提下,纳入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产业转型和品牌运作管理,推动鲁锦文化产业发展,加强鲁锦的生产性保护,赋予鲁锦产品时代内涵和文化价值,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促进鲁锦的传承与创新。
从目前国内对鲁锦的研究看,没有将鲁锦作为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去进行创意开发及作为民族文化去传播和推广等方面进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鲁锦的研究开始趋向产品的设计开发、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等理论与实践问题,鲁锦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实现、推广,需要结合产品从维护手工技艺的独特性与创新发展的角度进行实际应用研究,使研发的鲁锦产品既保持传统的地域特色,又具有现代感与时尚感,形成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功能多样、市场竞争力强的鲁锦文化系列产品和品牌,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效益的统一。
对以鲁锦为代表的手工技艺类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有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立法保护等方式。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概念、基本内涵、保护模式、实践方式等方面。非遗生产性保护,主要是指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生产、开发,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利用和发展。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三、鲁锦创意产品设计开发
鲁锦织造技艺在保存、记录手工技艺的基础上,通过技艺传承人的带动,进行有组织的生产。但销售渠道有待调整和拓展。鲁锦作为在长期的手工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传统技艺,活态流变性是其重要特征,其技术内涵、文化属性和功效价值,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具体活动中才能得到展现和发挥。在不违背其内在发展规律和运行模式前提下,将其纳入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鲁锦生产性保护,实现现代工业生产与鲁锦手工织造之间的平衡。
针对鲁锦产品存在问题,重点从设计着手,对产品进行分类并进行系列化、风格化、细节化设计,力求根据设计方案实现真实的产品样品,进行鲁锦产品的产业转型与生产推广。产品文化创意的设计开发既要保持鲁锦的民族特色,又要符合现代审美和时代精神。在研究开发鲁锦新产品时,如何找准契合点,借助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使开发的新产品既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又保持原有特色,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四、总结
通过对鲁锦的艺术特征、发展规律及传承保护模式等理论研究和对产品设计开发、推广应用等实践研究。将鲁锦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在不违背其内在发展规律和运行模式前提下,纳入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探索鲁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应用运作模式,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促进鲁锦的生产性保护和现代应用;深入研究产业和品牌运作管理,赋予鲁锦产品时代内涵和文化价值,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促进鲁锦的本真性传承与创新,推进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等,使鲁锦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效益。
本文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文化创意背景下鲁锦手工艺产业转型与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2012146);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 “文化创意背景下鲁锦手工技艺传承与现代工艺优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结果(12-ZC-WH-14)。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源自西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创意产业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正在以每天220亿美元的规模扩大,在文化产业基础完善的美国,其文化产业的增长率达到14%,英国为12%。①2011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达6429.18亿元,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0.02%。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投入力度较大,但产出成绩平平。本文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从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出发,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特性,并从新经济增长模型的角度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本雅明最早提出“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他认为“文化工业”与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本质就是“可复制性”,其结果是以文化产品的批量生产和销售来追求最大利润。②经过各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世界的创意经济正蓬勃发展,研究重点从产业自身的学理研究,转移到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潜能的实效研究。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初由政府引导,先后经历了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演变过程。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以产业化经营为视角的研究趋势,从商业角度和经济发展视角解读文化创意产业,代表观点有金元浦(2006)的多领域产业集群③,厉无畏(2006)的“越界”产业等等④。厉无畏将创意产业价值看作人力资本、产业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结果,创意产业链的运作流程和创意价值的实现过程是系统运作的结果,系统梳理了整个产业的资本结构、产业运作和价值流动情况。
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逐渐贴近产业实践,给产业运作带来很多科学指导,而对产业具体的发展资本研究稍显不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是产业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强调内生因素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二、新经济增长模型视角与文化创意产业
1、新经济增长模型的特点
经济增长模型说明的是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0世纪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 “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并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其生产函数反映了产出量与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等相关的函数形式,即:
Y=F(K,L,H,t)
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时间。⑤该理论的最重大的突破就是把技术内生化,它认为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实现持续均衡的增长,并强调技术、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的存在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
2、新经济增长模型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适用性
新经济增长模型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究其根本来说是一种新经济增长模式,“不仅仅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性原动力,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目的”。⑥
后工业化时期工业产业特别是重工业产业持续回落,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社会储蓄持续走低,社会投资也因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完善而进入了周期性的下降期。⑦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中将人力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的人力资本,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⑧
三、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增长,2010年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9743个,从业人员48.68万人,营业收入2277.17亿元,资产合计1965.36亿元。广州市文化产业平均每单位营业收入达1153.41万元,平均每个从业人员营业收入为46.78万元。⑨岭南文化的深厚基础为广州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2、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在文化价值转换力方面,广州市的创意文化价值转化能力与其他城市相比未显现出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优势。
目前国内主要城市中,广州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投入为1.8亿元,仅次于北京和深圳。广州市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为48.7万人,与北京和上海的差距较大。广州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OP的5.0%,产业的价值转换效能相对较低。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投入上占有优势,而GDP的贡献能力却稍显不足,反映出以投资带动产业发展的方式具有局限性。(见表1)
学者张京成(2011)研究了国内60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情况,广州位于全国第二梯队。
北京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数量均在50000个以上,从业人数在100万以上,资产总额在1500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达5000亿元。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等城市与之相比差距巨大。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拥有一线经济成长能力的广州市,其文化创意产业却居于二线水平。这与广州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短缺和人力成本不断攀升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不匹配,根本原因在于对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内生经济特性不明确,忽视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
四、新经济增长模型对于发展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
1、重视人力资本的经济贡献作用
人力资本能够有效遏制物质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对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人力集群,这也是广州文化创意产业落后于京沪的重要原因。广州市的人才资源十分丰富,存在尚未被激发的巨大潜能。
除此之外,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上要着重提高人才的专业化程度,优化人才的激励机制,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吸引力,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
2、强化知识和技术的作用,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新增长理论强调知识外溢对经济的内生增长作用,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专业化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强大资本,作为内生增长要素能够起到保持经济活力和产品竞争优势的优势。
知识的载体是知识产品,加强对知识产品产权的保护才能解除人才创新创造的后顾之忧,保证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对知识产品自由复制、使用、传播的收益,这样才能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3、增强政府服务功能,强化配套设施建设
对广州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政府要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借政府的“有形的手”有意识地“搅动”行业政策和制度,解除文化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引导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演进,在基础设施、优惠政策、创意氛围建设等方面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4、突出空间资本优势,提高空间利用水平
空间资本分为虚拟空间和物质空间。虚拟空间特别是网络技术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无法忽视的增长点,对IT业、动漫业等产业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网络基础对于这些依赖网络的相关行业同样具有内生的推动力;物质空间方面,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可以形成产业集聚,带来生产成本降低、办公用地租金优惠和企业信息共享等优势。
广州市近年来大力建设创意产业园区,但在空间资本的合理利用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结合本地空间资本的优势,提高空间利用水平,提高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价值转换能力。
结语
通过模型的分析我们看到,虽然广州市凭借良好的地缘优势、投资环境和消费潜力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资金投入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产业的产出价值和对地区GDP贡献率则效果平平,仅仅依靠加大资金投入拉动产业发展会陷入得鱼而不得渔的艰难处境。要想提高产业的自我造血功能,关键要认清产业特性,重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内生增长作用。此外,在外生环境上也要建设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系统,保证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发挥效果,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扩大产业的发展质量,从而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Howkins J.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penguin,2002
②迈克·费舍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③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11-12
④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6-7
⑤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31-240
⑥魏鹏举,《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经济增长模式》[J].《经济参考报》,2007(7)
⑦杨建龙,《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结构与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5
⑧Metcakfe.The Design of order: notes an Evolutionary Principles and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J].Economic Joural,Vol.107,G1997
近些年来,北京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其发展不仅速度快而且速率高。其中,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极为迫切。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会议就曾提出北京将制定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然而,高校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却稍显迟缓,同时后劲不足。长此以往,将给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进而为经济增长带来不少牵绊。因此,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调性进行研究,即:如何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对此类人才的培养相互协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1 文化创意产业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以下简称“文创业”)的概念起源于西方,不少学者对此做过界定。其中,我国著名学者金元浦教授认为文创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文化、精神、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的媒介方式为主导的新产业发展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文化和经济全面结合,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根本,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跨国、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重建的新型产业集群,从而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1.2 首都文创业发展现状
北京市于2005年提出发展文创业,并将其分为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文化商务服务)等9大类。截至目前,北京市从事文创业的企业数量已超过5万个,规模以上的企业有7 300多家,就业人数超过100万,资产总额超过1.5万亿元,营业收入在5 000亿元以上。201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1 98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0%。可以说,北京市的文创业发展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甚至超过服务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2 首都文创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不协调
纵然首都文创业蓬勃发展,仍面临很严峻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专业人才的缺乏。目前,北京很多院校,包括本科和专科层次,开设了美术、广告、影视、艺术等与文创业相关的专业,基本涵盖了所有涉及的文创业相关专业,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大高校亦十分重视师资的整合。虽然目前看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但其学术背景、教学经验等都无可置疑。各高校还加紧实训设施的配备与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置。尽管如此,二者之间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其不协调表现如下。
2.1 人才供求数量不协调
2012年北京市文创业从业人员人数达到140万,只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而纽约为12%。可见,北京的创意人才占全市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仍然较低,总量不足矛盾依然突出。除此之外,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北京将成为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动漫和网游、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以动漫产业为例。动漫产业每年需要10~15万人,可当前从业人员仅1万左右。相差悬殊。以此类推,保守估计,北京要发展这些重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都分别为10万,而实际从业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生数量均达不到这个数字(除出版发行业现从业人员数量基本达到外)。随着这些产业的日益壮大,这个缺口还会不断加大(见表1)。
2.2 人才供求类型不协调
文创业领域需要多方面人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将文创业人才分为7类(如图1所示)。
文创业是文化知识与经济发展加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的产业。从业人员应具备T型知识结构。其顶部“―”代表丰富的社科文化知识,其下部“”代表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文创业存在复合型管理人才少、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少、内容创意型人才少的局面。北京的情况亦不例外。从业人员往往表现出要么有内容知识但不懂技术,要么懂技术却缺乏内容知识。由此可见,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对接不上。
2.3 人才供求质量不协调
人才供求质量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的软件素质上,即创意才能。上海文创业协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教授指出,创意才能是创意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是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已有模式的独创思维和能力。创意才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包括深厚的文化底蕴、T型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技术素质,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由于我国文创业刚刚起步,创意理念始被重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关注,培养的毕业生往往按照学校书本所教内容刻板“创意”的痕迹比较重,尤其是在实践操作层面,灵活处理能力欠缺,因而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普遍被企业抱怨为“没有创意”。
3 对策与建议
3.1 设立专门机构,牵引高校发展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在政府、企业和高校层面分别设立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三者之间有关事宜的接待、解答、协助办理与合作等工作,形成联动机制,为各方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例如,高校在进行文创业相关课题研究时,经常需要到企业或聚集区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实证研究,要求企业或集聚区在不涉及保密内容的前提下给予有力配合,不致出现主管文创业的政府部门与企业管理人员互相推诿的情况。由于我国文创业起步晚、起点低,三方都未建立起彼此间可以对话的专门机构。尽管政校企各方都希望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但在实操层面却存在无门进入、无人专管、无路沟通的尴尬局面。可以说,高校的运行机制与文创业发展之间无论在内容模式、目标方向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急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牵引。而这首先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才能有所保障。
3.2 继续体制改革,适度规模扩张
我国当前的教育以应试为主导,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头脑中会形成很多的条条框框,高学历、低创意的表现比比皆是。同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林嘉杨曾说过中国虽已进入创新时代,但教育还停留在知识教育时代。我们天天讲艺术、讲创新,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却做不到,因为考试方法和内容已经决定了生源的基本素质。例如:考试考石膏像、人物头像等。这是一种模仿性的考试方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怎么能产生创新人才?许多院校缺乏能够紧跟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在很多方面明显反映出对创意人才培养理解上的偏差。笔者认为,应积极变革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与手段,建立创意学学科体系,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力量以及教学实践等多方面提出配套措施,把知识熏陶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国内办学与国际访问相结合,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多平台提高人才的创意能力。同时,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北京市提出的重点发展相关产业的要求,在招生数量、范围等方面适度扩张。水涨才能船高,扩大基数也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3.3 资源合理分配,确保资金到位
截至目前,北京市将大部分资源和资金投入到文创业集聚区等企业层面的硬件设施和内外环境建设上,而在关乎文创业的关键要素―人才培养方面则分配不足,多数项目几乎没有关于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的详细规划与说明,或者说对人才培养部分的投入远没有前者多,除了招生计划内的正常拨款外,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似乎没有“特殊待遇”。随着北京文创业的蓬勃发展,政府方面应制定有关政策,如:给予高等教育创意人才培养、校企重大项目合作、政企校开展重大活动专项经费,设立文创业人才培养引导基金等。高等院校在为首都文创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应处于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有关部门要有宏观上的指导和规范,确保资源合理分配、资金使用到位。
3.4 创新教育职能,直接服务发展
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主要任务是独立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缺乏对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功能的认识,更没有形成一套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北京高校也是如此。在支持经济建设方面,大多通过培养创意人才来间接实现,比较缺乏直接服务首都文创业发展的创新思路。此外,对创新体系的投入与扶持也较为薄弱,激发师生参与创新研究的奖励机制与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这样,导致各高校不能依据首都经济的发展脉搏及时地对科研、教学和学生工作进行调整,使高校科研成果不能又好又快地应用于产业发展,当然也就难以实现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因此,笔者以为,在树立起服务于首都文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意识的基础上,在政企校都成立联动机构的条件下,三方多进行沟通、多开展对话,将产业需求直接反馈给一线教研人员,使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直接挂钩、紧密结合。
3.5 提供开放平台,加强多向合作
为培育创意人才,各方要提供开放平台,建立政府、企业和高校文创业人才的多向交流制度,进行产官学合作及人才培训,实现资源共享。高校要紧盯首都文创业的发展前沿,将文化产业教育与新兴就业岗位结合,定期邀请创意产业一线从业人员来学校承担课程教学。同时,根据创意人才知识结构特点、专业特点、行业特点,有计划性地增加实践类课程,配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发展设施,或进行创意开发、实验、创作与展演,提供就业导向的教育训练,使优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产业界在关心自身企业营运之际,也应观察现在及未来国家人才培育的方向,并主动提出未来人才需求的建议,如:提供专业人力职能标准。产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只有产业最为清楚,敦促产业界或产业组织进行职能分析,与高校合作制订能力指标,作为文创人才的评选与培训标准。另外,高校与文化创意企业联合建设文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一些创意工作室,由学生自己运营和管理,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更多参与相关实践的机会。同时,鼓励高校和小型文化企业对接,做一些针对市场的创意设计。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展有意义的科研工作。既促进学生专业与个人成长,又推动文创业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文创业是智慧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创意人才。人才可谓是文创业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创意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国家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整体来讲,文创业的发展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是一个体系内的事。首都文创业不可能一味地自求发展,以至于形成现有人才与后备人才脱节的局面。它要同时兼顾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而高校对创意人才的培养也要跟上首都文创业发展的步伐,并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这样,文创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进而拉动城市和国家经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 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 陈冬.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社会科学,2008(1):8-15.
[4] 姜玮,何敏芝.艺术类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46-48.
[5] 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6-80.
[6] 金元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4.
[7] 梁露.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7):92-93.
[8] 姚伟钧.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16.
中国4A理事长、中视金桥国际传媒集团首席执行官刘矜兰女士表示,中国4A金印奖历经7年发展,在所有理事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从最初的内部交流到现在各界瞩目,一路见证着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历程,祝愿中国4A不断谱写出壮丽篇章,推动中国广告乃至文化产业的健康繁荣、快速发展,为增强中国国家软实力做出行业贡献。
28位专家评审精选128项大奖
本次中国4A金印奖在 “创意者生存”口号的带领下,进一步宣扬广告人以创意出发、把创意作为准则和目标的理念,作品征集数量创造了历史新高。据悉,整个4A金印奖奖项由创意金印奖(含影视类、平面类、广播类、传统户外类、创新媒体类、网络互动类、整合传播类、创意工艺类)和媒体(企划)金印奖(含综合媒体投放和单一媒体投放类)两大类别共同组成,各类别分别设立金、银、铜奖及优秀奖,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创意金印奖全场大奖及媒体金印奖全场大奖。
DDB恒美和盛世长城成为当晚的明星公司,前者创作的公益性广告作品《隔离的键盘》获得创意金印奖全场大奖,后者策划的《杜蕾斯全球青年创意包装设计大赛》则赢得了媒体金印奖全场大奖。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王昕获得了“2012中国4A年度人物奖”,同时,为表彰搜狐公司为中国4A做出的巨大贡献,现场还为搜狐公司颁发了“中国4A年度突出贡献奖”。腾讯游戏的DNF 321 fight品牌刷新项目获得“2012中国4A数字营销奖”。其他获得各类金奖的公司还包括搜狐、北京奥美、智威汤逊-中乔、百比赫、灵思营销、BBDO等机构,最终共128个奖项花落各家。
为了保证获奖作品代表着中国广告业的最先进力量,4A金印奖的评奖拟定了严谨的评审机制。评审团包括莫康孙、林小琪、冯永梁、高峻、崔莉莉、刘旭明、田涛等28位来自各个4A公司及业内机构的专家级人士组成。他们本着宁缺毋滥、坚持高标准的原则,最终选出获奖作品。部分奖项如金印奖互动组全场大奖、广播类金奖、整合传播类金奖的从缺就是这一严苛标准的最好注解。同时,除评审组,金印奖还设置监审,以确保奖项的公正。
从“颁奖”到“盛典” 共论发展
与往届金印奖不同的是,今年的金印奖活动,除了盛大的金印盛典外,还安排了广告行业发展趋势论坛、广告人沙龙、广告饕餮暨往届作品展映等相关活动,相较以往更为专业、丰富和深入。
10月13日上午在黄龙饭店举办的中国广告行业发展趋势论坛,紧扣“广告行业的困境 趋势 机遇与未来”这一主题,围绕传播的瓶颈(焦点)和沟通的创新(观点)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其中,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督司司长孙鸿志的主题发言对广告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出了深刻的总结,体现了当前及今后国家对广告业整体战略与布局,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同时,论坛的焦点话题中涉及了4A广告公司的前途何在,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以及ROI与品牌能否双赢、新媒体的精准PK传统媒体的权威、营销理念的变革,从4P-4C-4R的变迁、文化创意中的沟通设计、小IDEA 胜过大投资等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引发了现场嘉宾热烈讨论。
10月13日下午,城市·创意·传播品牌沙龙则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金定海、中视金桥国际传媒集团首席运营官刘旭明等多位知名城市营销大师围绕城市品牌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与会者对于城市品牌的传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阔了传播视野。
落户杭州 交相辉映
中国4A是中国大型综合广告公司的高端组织,从成立初期的28家发展到目前52家,成员单位几乎包揽了所有在国内经营的大型国际广告公司,以及本土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综合广告服务公司。无论是从产出的作品,还是从行业影响力而言,中国4A都充分展现出行业的最高宗旨 :“一流服务、一流创新、一流实力和一流诚信”。作为中国4A重要的活动之一,4A金印奖七年来在广告、传媒、设计等文化创意领域形成了较高的关注和认可,已经成为中国广告人展示创意的舞台,同时推动了中国广告行业乃至文化产业更加成熟稳健的发展。
2012年,中国4A金印奖迎来崭新发展面貌,今年起4A金印奖得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评选活动将落户杭州。据中国4A理事长、中视金桥国际传媒集团首席执行官刘矜兰女士介绍,此次“杭州盛典”参考戛纳广告节模式,与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极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形成了“杭州——中国4A金印奖创意文化节”。此举既有利于4A金印奖利用杭州这个文化产业名城,持续稳定等优势聚集各类资源、拓展影响力、推动行业发展,又有利于杭州创造城市品牌亮点,丰富城市品牌内涵。
一、北京私营经济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状况
目前,私营企业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行业中都有所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但从产业结构来看,私营经济在各行业中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在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行业中私营企业发展得比较好;在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等行业中私营企业发展得较弱。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依据营业收入,私营经济市场占有率超过20%的行业有设计服务业,艺术品交易,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私营经济市场占有率低于5%的行业有广播、电视、电影,广告会展业,文化用品辅助服务行业,新闻出版业。
为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和现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北京市政府2006年底首批认定了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中关村软件园。这十个聚集区涉及到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六个大类,占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全部九大类中的绝大部分。2008年3月,北京市再次认定第二批11个文化创业集聚区。目前,北京市挂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达到了21个。这些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私营企业在其中几个重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私营企业是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的重要主体;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聚集区,已经成为个体画家为主体的聚集区;由于大量个体艺术家和文化艺术类机构的入驻,798已经成为国内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区;在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已经入驻数位红、光宇思维、三辰动漫等具有规模的企业150余家,其中多数为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私营企业。
依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的资料:2004年北京私营企业的户数为12.68万个,而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私营企业数量为2.77万个,超过20%的私营企业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私营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北京私营经济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北京个体、私营等私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也确立了其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支柱地位。但受体制、环境、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体制改革滞后,部分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几个重要的传统领域,如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领域,国有资本仍是市场主体,非公有制资本发展相对薄弱,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市场化不足问题。集中表现在渠道垄断、资源垄断等问题比较突出,行业内文化企业处于非公平、充分竞争状态。
以新闻出版业为例,北京近3000种期刊中,中央各部门主办的行政性期刊数量达到2800种,仅有约200种期刊由民营资金所控制,100多种期刊引入外资。国有单位主办期刊数量所占比重超过90%的比例。
国有资本在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电影视等行业所占比重过高,影响和制约了私营企业和外资在这几个行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产业发展的活力。
(二)私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偏弱,个体规模较小
北京私营企业“十五”以来,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也显示了私营文化企业所具有相当突出的发展潜质。但从企业数量、从业人员人数、营业收入等指标综合来看,产业规模还比较小。私营企业机制灵活、富有创意等特点还没有获得较好发挥,北京私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私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发展不均衡,一些行业发展偏弱
北京私营企业在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等行业发展的较好,营业收入占到了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私营企业总营业收入的50%以上。北京私营软件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高,已有金山、汉王、方正、华建、瑞星等私营软件企业开始进入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际市场。在网络、动漫行业,金山公司的《网络情缘网络版》、完美时空的《完美世界》等实现大量的出口创汇。《剑侠情缘》在越南已经占有80%的游戏市场份额;《完美世界》已经行销近10个国家,2006年的出口额超过了230万美元,占全国游戏出口额的10%以上。但是,私营企业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这三个行业发展的较弱,主要原因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三、北京私营经济在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北京私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近几年,北京市加快了文化体制的改革,随着《关于深化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的全面实施,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步伐加快。另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了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种类,从而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措施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各种类型所有制企业提供了公平的发展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对创意的需求超过了对资金、对劳动力的需求。从创意到理念,从构思到产出往往是由少数人甚至是个人完成。与传统的制造业不同,文化创意的许多行业如设计服务,并不需要很多厂房、设备方面的投入,就可以创造较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非常适合个体、私营等中小企业发展。
由于个体、私营等私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成长性好等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北京私营经济的实力已经相当强,存有大量的民间资本。这些都为私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北京私营企业在未来会生产出更多的文化创意名牌产品
名牌产品是指实物质量达到国际或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和效益居同行业前列,顾客(用户)知名度和满意程度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北京已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部分企业的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06年,用友软件、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被评选为“北京名牌”产品。在网络游戏方面,金山公司的《网络情缘网络版》、完美时空的《完美世界》等产品实现出口创汇。《剑侠情缘》在越南已经占有80%的游戏市场份额;《完美世界》已经行销近10个国家,出口额超过了230万美元,占全国游戏出口额的10%以上。
但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产品和产业特色仍不够突出,还缺乏品牌效应。国外有专家认为,城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需要建立一种具有不可代替性的区域品牌,这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要做大做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仍需要培育更多的文化创意品牌产品和企业。相信在未来,北京私营企业会生产出更多的“北京名牌”产品。
(三)新闻出版等行业,开始获得突破性发展
由于北京拥有全国最集中的作者资源、媒体宣传资源和市场影响力,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版发行集团都纷纷北上,在北京建立分支机构,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贝贝特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成立北京发行中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世纪文景图书公司等,这些都是全国性的知名品牌。
此外,相当一批外地的民营图书公司也将企业总部迁往北京或在北京开展业务,如山东世纪天鸿、广东天时音像、福建厦门光合作用书房,以及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文化工作室等。
四、北京私营经济在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北京私营经济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环境
第一,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准入机制,创造宽松的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各种类型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促进北京私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第二,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资助、咨询建议、知识产权保护、技能培训、网络服务、场所、信息等全方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加强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器建设,采取提供办公场所、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降低其创业初期的成本。降低大学生、文化工作者等创业人群的创业门槛。
第四,完善产业链,围绕价值链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二)为私营中小企业搭建公共数字制作技术平台
建立公共技术平台,降低数字制作企业的设备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可以在数字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基地,搭建由大型数字技术公共服务系统、大型数据库储存服务系统、全园区宽带无线网络服务系统组成的公共技术平台。通过引进音频制作、合成编辑、渲染、二三维制作、大容量存储等具有共性的设备及相关软件,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搭建起设备、技术、人才一流的公共技术平台,为广告、音乐、影视、动漫、建筑等数字制作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改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投资创业环境,吸引企业在园区聚集,完善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为中小型私营企业提供资金扶持,改善私营经济的融资环境
加快成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引导金融机构采取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贷款承诺、票据承兑等措施,促进创意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融资的良好格局。
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善私营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例如,采用税收优惠、项目资助、房租减免、播出奖励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扶持私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新兴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