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法理学的构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日趋白热化,为了强化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选择把物流业务外包,这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兴起。随着产品复杂度和规模的增大,加之企业的跨地区生产、销售环节日益成熟,物流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为了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势在必行,在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高素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又无疑是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该专业应用性强,更新速度快,且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采购管理、物流管理和运营管理为供应链管理的三大重要模块,因此,掌握“采购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是一个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必要条件。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采购管理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导致很多学生仅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而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服务相关企业。因此,在“采购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以培养基础知识过硬且具有较强问题解决能力的物流人才,迫在眉睫。
1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顾名思义,是基于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由哈佛企管研究所推广至全球各地。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承担的角色为设计者和鼓励者,而非仅仅为知识传授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教师基于商业管理情境或者事件设计案例,并在课程中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最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此时,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陈述,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满堂式”讲授知识,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甚至在考核中获得高分。高等教育阶段,课程的专业性更强,单纯讲述理论知识会使得课堂显得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改善该问题。课堂中学生必须参与到课堂中,通过案例的解读和分析来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灵活地运用知识。此外,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甚至需要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这对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十分有利。
2采购管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2.1符合课程的特性
本科院校开设“采购管理学”课程较晚,属于新兴学科,全国范围内关于该课程的教科书侧重点均有不同,较难找到可推广的教学成果来借鉴。在前置课程“供应链管理”中,学生已经对采购的宏观概念和基本的管理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采购管理学”这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细化,相对而言具有操作性强、知识点多而杂等特点。该课程主要讲述了采购管理概述、采购管理流程、采购相关决策、招投标采购、供应商管理,还包括与采购相关的组织设计、绩效考核、采购谈判和技巧等内容。章节和章节之间的连贯性较弱,且相对而言课程内容较为枯燥。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采购不能止步于操作层面,而应该把采购当成是企业的主要收益来源之一。这推动了当代采购管理实务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使得该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因此,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实践案例的积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站在企业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相关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从课程本身具有的特征来看,仅采用传统教学法讲述分散的知识点,不仅容易使得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综合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则非常有必要。此外,该课程针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在前置课程中已经对相关理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采购管理学”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制约学生和教师双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摆脱不了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虽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也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做准备,但是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被动地听两节理论知识课,容易产生倦怠的心理,不利于知识的吸收。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加入案例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
2.3利于推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
目前,承担“采购管理学”课程的老师多为博士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他们往往刚完成学生到老师的过渡,基本没有采购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师本身往往对采购管理的相关内容没有很深的体会。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从案例教学中掌握课程的学习目标。其实,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案例教学也是一个学习和体会的过程。在案例的搜集和准备过程,老师更多的是让自己提前进入案例的情境,更好地感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而能够把更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当然,好的案例教学还是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对于科研压力相对较重的年轻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虽有诸多优势,但其实施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方式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案例,并有正确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中来。
3.1教师加深对案例教学的认识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讨论中来。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本质认识的并不充分。他们认为在课程中单方面地给学生讲述企业的实例就是案例教学,其实,这种纯介绍的方式只是知识点引入的一种方式。当然,这种实际案例的介绍能够给课堂讲述的内容增添一点色彩,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更多的是关注课堂上的双向交流过程,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如上节所述,案例教学有其特有的优势,也赢得了高校很多教师的青睐。然而,过分地依赖案例教学,而不注重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会使得案例教学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出现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味地关注案例教学而放弃传统的理论知识传输过程,显然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之前,应首先对案例教学的本质以及该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充分地认识,才能够最终达成较好的教学目的。
3.2案例的选取和设计
案例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案例库是采用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国内“采购管理学”教学处于起步阶段,案例库的建设并不完善,加之实践发展的速度较快,因此,采购案例的选取对于教师而言是较大的挑战。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结合上课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案例。首先,虽然采购管理中单个知识点难度不大,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因此,选择一个综合性强且能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案例并不简单。授课教师在案例选取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手案例资料的收集和二手案例资料的整合,最终选择与授课目的和授课时间相适应的案例。案例的选择也不能难度太大,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案例分析只能使得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而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讨论中。其次,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时效性,尽量选择能够反映时代问题的前沿案例。在采购管理领域也曾有过一些经典的案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经典的案例很可能已经不能为当代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克莱斯勒公司曾经提出与供应商共享改进绩效的提案,并在当时取得了成功。但是,伴随着克莱斯勒公司的重组以及时代背景的转换,该方案很快地被公司所摒弃。这类案例比较老旧,不仅不能说明问题,还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选取一些最新的案例能够更好地解释“采购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例如,供应商管理部分,房地产的万科是如何做供应商的层级分类工作,以激励上游供应商改善产品质量水平;麦当劳在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中,又是如何通过价格榨取供应商的利润,最终导致供应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最后,在案例的后面要设置几个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若仅给出案例主体,而不设置问题,可能会导致两个较为极端的问题出现。其一,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比较发散,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使得课堂时间江苏科技信息•科教平台的使用不合理;其二,部分学生会把案例内容当成故事一样阅读,而不用辨证的思维去思考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给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难、重点,能够使得师生更加合理地配置上课时间,完成教学的目的。此外,在案例问题的设置过程中也得适当地维持知识点的数量,以2~3个知识点为佳,太多或者太少的问题均会降低教学效果。太多的知识点会使得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无法进行深度的剖析,而太少的知识点又不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的能力。当然,案例分析的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思考,往往能够让老师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3.3激励学生参与讨论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活跃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则默默地听着其他同学的思考结果;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在老师总结案例的时候,才集中注意力做一些考试可能会用到的笔记。这一现象和多种因素相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改变课堂氛围或者考核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
3.3.1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鼓励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和拆分,并带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是否应该淘汰上游供应商这种类型的案例中,可以让学生分别从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立场去考虑,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地提出解决方案。学生给出解决方案以后,教师应做出总结并给出相应的补充,从教师的总结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课程的重点。
3.3.2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案例分析往往不具有固定的答案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单个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通常会有一些局限性。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常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小组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通常5~6人一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让学生按小组讨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甚至内敛的学生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在小组中,每个人都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甚至对组长而言还能培养其领导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3.3通过考核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依然存在一些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这类学生在课堂中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默默地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这与案例教学的本质是相悖的。这类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锻炼或者对知识的理解往往相对较弱。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平时成绩占最终考核的比重,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虽然相对较为功利,但却是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希望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案例教学的精髓。
作者:许甜甜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宁.案例教学法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4(8):460-461.
[2]孔月红.采购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电子商务,2010(8):76.
一、建议增设剽窃科学研究成果罪的原因
受传统刑法的影响,我们习惯将偷窃有形财物视为盗窃行为,对盗窃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定罪量刑,却不习惯把剽窃他人著作、发明、发现、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数据以及其他科研成果的行为视为盗窃。笔者认为,与普通盗窃罪同理,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知识成果的行为同样可以构成犯罪。
1.知识成果在经济学上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经济学上被视为资源,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的特点。
其一,知识产品的有用性。财产的有用性是指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属性。知识产品作为一种智力劳动的创造性生产成果,同样具有能够满足人类某种利益需求的特定属性。
其二,知识产品的稀缺性。知识产品作为人们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等精神领域内所创造的非物质性财产,具有供给小于需求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是行使财产权利的基础。
2.知识成果在法律上是一种财产,成为财产法的保护对象。从法律上看,知识成果与一般财物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洛克基于自然权利的理论,阐述了劳动是获得私人财产权的重要途径以及劳动使人们获得私人财产权的合理性。今天所主张的知识价值论,是近代劳动价值学说的新发展。智力劳动者应对其知识产品享有财产权。经济学家认为,对财产权进行法律保护会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而且建立起有效率的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
3.知识成果一旦被他人盗用,其所有权就受到侵犯。在知识成果日益向生产力转化的时代,研究人员们的学术成果也成为技术成果。由于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成果具有与载体可分离性,故科研技术成果被人窃取后,所有权虽然不会马上丧失,但由于丧失了对科研成果的优先权,丧失了技术成果的专有权和秘密性,其先进性也很难得以保存。一旦科研技术成果被人窃用,知识成果的先进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权利人的权利就会遭到破坏。如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就会既侵犯到权利人的人身权,同时又侵犯权利人的财产权,从而影响其获取报酬的权利。
4.与传统的盗窃行为相比,科学研究中剽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更大。首先,在物质上,受害者会受到严重损失。如前所述,知识成果具有稀缺性,一项科研成果的完成,科研从业人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精力(包括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有的科研成果甚至可能是一名科研从业人员一生唯一智力火花的结晶,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其次,在精神上,受害者会受到更大的摧残。被剽窃的知识成果经改头换面后大张旗鼓的出现在各类学术杂志、报刊上,受害者发现后,不怕麻烦的会站出来,耗上大量时间和精力与之周旋,而未发现者和多数耗不起时间的人就永远地让自己几年、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的优先权丧失,让剽窃者得逞,这会使受害者心理受到莫大的伤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行为还扰乱了科研活动的正常秩序,助长了不正当竞争;同时,也是对社会公众的欺骗,是对我国目前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破坏。
在我国,对于目前严重剽窃科研成果的行为仅存在有一些行业的治理措施和相应的民事及行政制裁措施,并无相应的刑事法律制度的约束。如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1999年11月18日的《关于科技工作者准则的若干意见》中第6条规定,“严禁抄袭他人著作、论文、或者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第10条规定:“科技工作者对违背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不良行为,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而我国《刑法》第217条也仅将以营利为目的严重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纳入刑事法律调整范围,未触及侵犯他人成果优先权等严重的科研剽窃行为,致使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人一直逍遥刑事处罚之外。
对于严重剽窃科研成果行为的刑事立法,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在《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中相应增加一项,将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列为该罪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将科研、技术成果作为盗窃的对象,扩大《刑法》第264条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理由是剽窃行为的本质同传统的盗窃行为并无二致;三是在《刑法》中增加“剽窃科研成果罪”。笔者更倾向第三种。因为第一种方法将严重剽窃对象局限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显然难以涵盖各类“科研成果”,也难以涵盖多种科研失范行为;第二种方法与盗窃等侵犯财产罪的通行观念相悖,也有悖于现行刑法(1997年《刑法》第219条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将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包括技术秘密在内的商业秘密作为其一种行为方式,标志着技术秘密等知识产品不可能成为盗窃、贪污等侵犯财产犯罪的对象。
二、剽窃科学研究成果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借鉴国外的有关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剽窃科研成果罪,是指秘密窃取他人未发表的科研成果抢先予以发表,或者严重剽窃他人已发表的科研成果予以发表并获取重大利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该罪的构成特征是:
1.客体特征。该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对科研成果、知识成果合法享有的权益。如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窃取科研成果优先权,即将他人未发表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数据甚至实验研究结果等实质性内容窃为己有,在此基础上成文并将自己作为首创者予以发表,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特别是获酬权,更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尤其是署名权,也欺骗了公众。窃取科研成果的实质是窃取了他人的财产权、署名权,使被窃者付出的艰辛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报偿,财产和精神损害兼有。
值得注意的是,该罪的犯罪对象不仅包括他人未公开的科研成果,也包括他人已发表的科研成果。但不包括现行知识产权立法不予保护的知识产品,如官方文件、时事新闻、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公式以及科学发现、智力活动规则、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动植物新品种、用原子核裂变的方法获得的新物质和违背国家法律、社会公德的成果等,而且这里受保护的作品须是法律保护期限内的作品,不是已过保护期而成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成果。
2.客观方面特征。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予以公开发表,并获取重大利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是指没有法律根据或权利人的授权擅自将他人受法律保护的科研成果的一部分或全部抄袭过来,或者将他人成果进行非实质性的变动(如变动语句或段落的顺序,更换个别词语),当作自己的成果予以发表(据为己有),从而获取非法利益,实现非法目的。
这一行为构成犯罪,不仅要有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而且必须将所剽窃成果予以公开发表。这里的“公开发表”是指以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方式将作品公之于众。如果剽窃他人作品而不公开发表(如学生为完成作业而抄袭他人作品等),则不成立该罪之剽窃行为。
认定是否“获取重大利益”可从“违法所得数额较大”(如获取研究经费或科研奖金)和“获取重大荣誉、名誉”两方面衡量。其中,“数额较大”的标准,可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即违法所得数额在3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较大”;违法所得数额在15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巨大”。
3.主观方面特征。该罪的主观方面必须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不是该成果的完成者也没有经成果权利人的许可或授权而窃取该成果,其目的是获取利益(包括获取重要荣誉、名誉和经费、奖金等重大经济利益)。否则,则不成立本罪。
4.主体特征。学术腐败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风靡中国大陆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继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之后的另一个大规模、深层次的社会腐败。学术界人士,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不仅如此,学术腐败已经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因此,该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单位犯本罪的,除对单位判处罚金外,并应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05-02
钢结构课程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并且有重要的实际工程应用意义的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学习和掌握钢结构领域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施工常识等基本内容,为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钢结构的分析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从事工程设计、科研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做好知识储备。因此,改进钢结构的教学方法,必将带来较大的受益面。
1 课程特点
1.1 内容多,学时短
该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内容庞杂,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特性、构件之间连接的设计计算方法、各类基本构件(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和拉弯压弯构件)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计算方法。虽然课时逐步减少到目前的56个学时,有的院校甚至减少至36~40学时,但课程覆盖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减少,同时,教材内容需要板书的图和公式、计算多,也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使得相关内容不能够进行深入地讲解,影响了学生对整体知识体系的掌握。
1.2 概念、理论模型多,公式、参数、图表多[1]
钢结构原理课程计算内容很多,还有相当多的计算公式以及一系列图表的选用。同时,还涉及到大量的试验归纳和经验总结,以及钢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条文。这给教师的讲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通常会感到这部分内容零散、逻辑性较差,不易灵活运用。
1.3 理论性强,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学生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少,使得很多概念和理论抽象难懂,更为重要的是理论性强,尤其是稳定理论。但多数院校受学时限制,没有对稳定理论进行深入地学习。这种理论上的缺失,对教师教授以及学生理解钢结构原理中涉及稳定性的教学内容带来了困难。同时,该课程以力学为基础,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还需要学生力学等方面基础知识的支撑,同时又需要考虑钢材及钢结构自身的特点。
1.4 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
钢结构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的一门学科,根据教学大纲一般在课堂教学讲述完毕后,安排一周左右的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一般不安排工地现场参观和认识实习,学生缺乏实际工程的直观感受,难以有效地把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钢结构有机联系起来。
上述课程特点使得学生普遍感到钢结构比较抽象、入门较难,内容比较单调和枯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差,易使学生对课程理解不深,应用不灵活,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把握该课程内容的主线,深入浅出,让学生深刻理解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何使这门课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称为该课程讲授过程中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2]。
2 教学方法探讨
2.1 讲好绪论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上有个原理叫首因效应。绪论课作为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关系到学生对这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关系到学生对教师能否讲好这门课的信心,以及关系到后续课程内容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充分做好准备,讲好第一堂绪论课。在绪论课中,可借助大量的工程实例图片,比如一开课就给学生展示国内外知名高层、大跨等造型新颖的钢结构建筑,通过国内外知名钢结构建筑来介绍钢结构的特点、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从埃菲尔铁塔到广州新电视塔,从工业厂房到轻钢结构住宅,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到国家大剧院,以及奥运场馆等采用钢结构的建筑,进行准确生动的阐述,大量的实例、图片、音像和数字会使学生感到钢结构的新奇和重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2 归纳提炼,抓住主线,重点讲解
钢结构课程内容多,公式多,学时短,如果把每点都将深讲透,不仅授课时间不允许,学生也不易抓住重点。因此,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抓住几条主线讲授是多数授课老师采用的方法。通过对主线内容的分析比较,可根据具体情况列出详细的表格,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1)构件连接计算方法的分析比较。该部分的计算公式和构造等内容较多,讲解时可抓住受力分析这条主线,归类讲清各计算公式的由来。讲授时归纳出各受力条件下:对接焊缝和角焊缝计算方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普通螺栓与高强螺栓破坏形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普通螺栓与高强螺栓在各受力条件下计算方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各类受力构件验算方法的分析比较。该部分应抓住设计要满足两个极限状态这条主线,即承载力(主要包括强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和正常使用(主要涉及刚度)极限状态。这条主线不仅是讲课内容的主线,也是解题的主线。还要注意,不同构件,以上两个极限状态的验算内容也不相同,如轴心受拉构件与轴心受拉构件、拉弯构件与压弯构件。
2.3结合工程实例,理论联系实际
钢结构是一门应用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补充必不可少。通过实际工程中发生的钢结构倒塌、破坏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案例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从专业人员的角度思考发生此类破坏的原因是什么[3]。例如,在介绍钢材耐热但不耐火的特点时,引入911事件的视频,同学们在一片惊叹声中将材料的这一特点牢记于脑海中。同时,通过分析工程事故或隐患,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安全和责任意识。
2.4 灵活运用多种教辅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灵活运用多种教辅工具,如制作优良的PPT、录像、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方法,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板书,可以使教学效果有较大提高。如在讲述钢结构特点时,可辅以钢结构加工制作或施工的录像,使学生印象深刻;在讲到螺栓连接的破坏时,用动画演示普通螺栓受剪连接的破坏形式及过程,直观易懂;在讲受弯构件梁的失稳问题时,通过三维动态演示失稳的过程,使学生对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教辅工具的灵活运用,可使课程内容生动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够提高学时效率。
2.5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除大纲要求的课程设计外,可增加课外参观认识环节。钢结构由于其结构形式多样、连接复杂,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适时安排学生参观典型结构形式的钢结构工程,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学生到工地现场参观,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期开拓学生的视野,这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性。
2.6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容易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内容多数死记硬背,毫无益处。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半开卷、开卷的考试形式,或者小论文、大型课程作业、小课题等。在成绩评定方面,也做出适当调整,不能只看考试的卷面成绩,还应当综合考虑平时作业、课堂出勤、提问和课堂讨论等方面。通过这种新的评价办法,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
3 结束语
教学方法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过程。实践证明,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是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病,研究探索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一、前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中国刑法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而且,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在过去的60年间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的保障。然而,我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也存在很多问题,就是在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还面临着一些挑战的背景下,开展了对本文,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希望能够解决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中国对刑法学犯罪构成的概念是: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是由刑法学所规定的,并且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当然,犯罪成立还是需要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张明楷教授和周光权教授关于对刑法学则产生了一定的分歧。张明楷教授更加注重对犯罪的竞合而非犯罪界定,这样也就减少了犯罪之间的对立。然而,清华大学教授周光权则认为“实践反对理论”是刑法学的基础,所有的理论都要根据实践而来,实践是一切的基础。
犯罪构成一般具有把律师定性、价值承载性、有机统一性这三个基本特点。首先,因为犯罪构成是由刑法规定,而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并且在犯罪构成上需要主客观的条件,在犯罪构成罪名成立时也需要一定的证据,这就体现了犯罪构成的法律实定性。然后,因为犯罪构成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当然这种危害也有程度大小之分,但是不管如何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从而破坏了公共价值,这就体现了犯罪构成的价值承载性。最后,因为犯罪成立还需要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并且这些条件证据是相互联系的,如此一来,就体现了犯罪构成的有机统一性。在传统理论四要件提出之后,二阶层理论又是对其的进一步说明你不重,在二阶层理论中违法、责任是其体系。而且张明楷也提出了自己对二阶层理论的理解,张明楷教授的二阶层主张“自由刑法”,主张刑法的歉抑。周光权教授认为传统四要件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周光权教授主张:进行阶层化改造。由此可见,周光权教授对两阶层理论认为要对阶层进行改造,从而达到刑法学的完善。
(二)犯罪构成的框架
犯罪构成的框架主要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这四个部分。也就是说,如果只就这一个部分,那么犯罪罪名则不成立,必须四个部分同时具备才能确定犯罪罪名的成立,缺少其中一个,同样,犯罪罪名也不成立。两阶层理论中的基本框架就是违法和责任,这也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条件。
(三)犯罪构成的意义
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进一步的研究,这是意味着对中国文明的探索,这也是对刑法学文明建设的重大启迪,这对也对刑事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两阶层理论又进一步解释了四要件理论,这也为我国刑法学理论的完善打下了基础。所以,必须加强对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建设与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中国刑法等发展,奠定基础,也可以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三、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面临的挑战
一直以来,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一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尤其是舆论的挑战。因为很多人都对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进行批判与讽刺,这就让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一直处在一个很被动的状态,无法更好地前进与发展。又因为刑法学理论在不断地更新完善。正如张明楷教授对两阶层理论中提出的“自由刑法”的观点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刑法学的现状,两阶层理论的提出,也是刑法与现实更加协调,促进了刑法学整体的协调性。周光权教授对两阶层理论的观点也进一步解释了我国刑法学现在的发展趋势,也改善了人们传统的四要件思维方式,让刑法学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可是,并不是每个学者都能跟上刑法学发展的步伐,这也让刑法学的发展受到挑战。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改造论”旋律盛行的时期,其诉求就是在维护中国现有的框架基础下,在这之前一些基本技术与方法进行拆装组合,讲一些固有的成套的理论方法分散出来,在各个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刑法学理论,从而使中国,刑法学犯罪理论体系走向国际化,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改造论”。
后来,又出现了“移植论”。所谓的“移植论”,顾名思义就是将其他的理论移植过来,而将中国原有的理论移植出去。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现行的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存在太大的局限,无法很好地揭示定罪结论,同时也不符合保障人权的要求。
就如周光权教授的“实践反对理论”是刑法学的现实基础,然而我却认为理论虽然来源于实践,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时间都是反对理论的。而且,张明楷教授的犯罪竞合论让我觉得这种对刑法学的认识更加显示出了他的正气凛然,也让我看出了张明楷教授这种通过不断否定自我理论而进行突破的伟大。
四、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现实思考
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与问题,这也是很多学者对中国现行的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批判的原因。然而,张明楷教授在研究理论体系时,就是通过对自己理论体系的不断期盼与否定,才取得了更大的进展。所以,适当的批评也是可取的,因为批判是前进的动力,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批判说明他有自己的思考,他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不断地思考,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才能促进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进一步走向完善,走向国际化。
然而,在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批判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与方法。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批判对象严肃而认真的认识基础之上。其次,必须要用学术方式来展开批判,如果批判方式这粗暴的而非学术式,那么这种批判方式也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批判并不能对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造成一定的帮助,也无法对这一类理论的建设给予一定得支持。
张明楷教授认为,两阶层理论还是有值得批判的地方,那就是两阶层理论保留犯罪构成造成理论困境,一体化审查的违法性和违法程度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且缺乏主观的构成要件也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些都是两阶层理论值得批判的地方。张明楷教授在对自己的理论观点进行批判时也是运用学术的方式,他用学术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这也为自己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空间,从而激励自己的理论更加走向成熟与完善。
五、总结
通过对本文的研究,我从中更加明白了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不仅分析了传统的四要件理论,而且还阐述了两阶层理论,虽然这两者大同小异,但是两阶层理论是对四要件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孙道萃.犯罪构成与正当化事由的体系契合[J].研究生法学,2011,04:20-53.
[2]贾济东,赵秉东.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之完善[J].法商研究,2014,03:123-131.
[3]徐宏.中国与责任犯罪论体系的比较思考―兼以回应"移植论"[J].学术月刊,2015,01:101-108.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数学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取结果。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学生会在理解上感到困难,教师要适当点拨,并给予必要的鼓励,让学生克服困难,感觉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2.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在认知背景、知识经验上存在着差异,他们对相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将数学与生活及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化教学实践
1.创设教学情境,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概念和定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若舍本求末,把知识简单地“抛”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去背诵,就会使他们无法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产生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有意识的建构而取得的。(1)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应加强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架设桥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利用动画演示弹簧伸缩运动的过程,创设了如下情境:“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kg)每增加1kg,弹簧长度y(cm)增加0.6cm。根据所挂物体的质量填写表格:
(2)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的头脑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问题、探索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播放海上日出的视频,让学生利用直尺和圆形纸片模拟“海上日出”的情景,探索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圆心与直线之间的距离与圆的半径又有何关系。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重视操作过程,感悟探究过程。数学教学应摒弃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的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学实验来体验“做数学”的过程,提高他们操作、实践的能力。新课程提供了数学实践活动的教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发现、感悟、思考,主动观察现象、掌握知识、揭示规律,使知识扎根于脑海之中。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教者让学生用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沿此三角形底边的中线进行折叠,再将此三角形展开,并标出相关的线段和角,猜想哪些线段、角存在等量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一种教育模式,它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等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教学如何适应这个要求,是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作为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直是难点课程之一。主要原因是该课程具有跨度大、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点密集等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由三大力学和两大结构课程整合而成,既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本知识,又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项目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组织起来,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在学习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以实际生产的工作任务为主线,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实际工作的全过程。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引入该种教学方法,直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有效地实现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将相关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二、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项目教学的设计是将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化处理的过程。在项目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逻辑应遵循工作逻辑,本文由收集整理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为线索组织教学活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解决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的设计和校核,以及建筑体系及结构构件的构造和施工图读识等内容。由于实际工作中岗位不同、分工不同,所需的知识侧重点也不同,所以教学安排中,在明确总项目的基础上,又可按不同岗位设计各子任务,分阶段逐个完成各子任务。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和归档几个方面。下面就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谈谈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首先,确定项目任务。项目的制定与选取是否合理直接决定项目教学法成功与否。选择的项目在行业内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应该包括一系列典型的工作任务。选择项目必须以职业定位为基础进行充分的行业调研,通过对行业生产或服务情况的了解,包括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方法、工作组织形式、工作中使用的工具或设备、工作质量要求、工作职业要求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工作者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在繁多的工作任务中选出形成该行业职业能力所必需的工作任务,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对技术要求作出明确的定位,以此确定典型的工作项目。同时所选项目应实现教学计划内学科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另外项目容量不能太大,完成项目所用时间要短,避免使学生造成畏难的心理,不利于项目教学的实施。本课程可设置建筑材料认识、结构体系结构构件静力计算模型确定、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受压构件设计、受弯构件设计、平面桁架设计和砌体结构设计等七个项目,每个项目下面包括若干个子任务。
其次,制定计划。建筑力学与结构课中每一个项目包含较多的子任务,每个项目所需学时,每个子任务所需学时,都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做出计划。项目的计划不仅包含学时的计划,还包括项目组织的计划,预计学生分组情况、组员的搭配情况、组长的确定、组员的分工、方案设计、搜集信息和资料、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估计项目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教师都需提前有一定的计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再次,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就是开展项目教学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至关重要,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部分。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新知识的讲解是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最好是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也为学生完成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后,由学生完成设计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动手为主,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分组讨论制定项目计划,教师可根据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进行调整,指定项目组长,然后给每个组分配项目,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书面项目指导书发给每个小组检查核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小组的项目行动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以便于更好地进行项目工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与学生互动交流探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最后,项目完成情况的检查和归档。这个阶段是整个项目活动的总结,是开展项目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包括:收集信息的质量、计划的可行性、完成任务的质量、工作的态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汇报材料的制作和表达、合作能力、在小组中协调的能力等。每个小组将项目结果进行汇报,通过汇报学生对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指出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改正错误,同时可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针对学生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每组成果可以先由该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各小组互评,最后再由教师检查评分。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让学生明确在项目学习中自己的优点,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小组之中成员的成绩也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的方法形成,充分肯定和鼓励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三、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法中,对教师、教材、小组人数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实践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112
[中D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46- 03
0 前 言
采购管理实务作为中职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关键课程。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基于良好基础上对采购与供应管理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岗位职业能力。在采购管理实务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基于理论知识掌握前提下对实践工作内容进行把握,对企业采购工作中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以客观依据为指导深化学生对采购过程中应用方法、程序掌握程度,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下面本文将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简要了解,论述案例教学法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应用的重要性,并重点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 案例教学法及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应用重要价值
1.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中职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授课教师利用企业、事业单位相关采购工作的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分析,通过对实际采购与供应案例的评价探索,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采购相关原理与方法的认知。教师突出对采购与供应理论之间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基于已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完成有效学习。
1.2 案例教学法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1)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职理论教学。基于实际案例的应用与分析,促进课程教学综合知识的融合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既促进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起到生化理论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采购管理实务教学所选择案例都是源自各企事业单位实践素材,具有一定典型性与代表性,作为客观依据进行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对采购工作形成模拟认知,进而促进学生对采购管理形成更真实认识。案例教学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应用,更明确采购过程中所应用方法、程序等,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促进课堂效果的提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在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案例教学中,对教师教学手段及教学水平有着一定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注重日常素材的收集与制作,并与中职课程教学体系相一致,灵活应用案例进行采购管理实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 案例教学法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2.1 案例的准备
教师以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据,选择合适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情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是实现情况。在案例准备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典型案例。案例的典型性主要是指关于采购管理工作具有一定代表性,在采供管理与供应关系学习中能够通过案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除了保证案例的典型性还要保证其真实性与时效性。新时期采购工作与传统背景下采购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加强对客观事实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对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时间等真实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案例教学的实施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应用中,其案例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同时教学方法也具有多样化特征,基于课堂教学现状灵活进行采购管理案例教学。
2.1.1 课程内容教学结合案例讲解
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某一章节教学中,为更详细对原理进行分析,可积极引入案例进行分析,将案例作为补充理论学习的手段,发挥案例教学优势,解决原理问题。通常对案例的讲解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如对“采购模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科龙美菱联合采购全球招标案例讲解,深化“联合采购”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2.2.2 分组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并提前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讨论主题,通过小组自由合作与探究对案例进行选择与分析。在对案例讲解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夯实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自主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
2.2.3 案例综合讨论
在对采购管理实务某一章节理论知识教学后,针对集中理论知识综合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种综合案例讨论通常是在某一章节知识学习后,培养学生对复杂内容处理与分析能力。例如在完成采购基础知识、供应商选择、采购方式等理论后,组织学生对“GE公司在线采购模式”案例的综合分析。
2.3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
随着案例教学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中的深化应用,对该课程开展教学考核,其考核方式主要是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案例分析、课程实习等。通过课程考核,提高学生对课程案例学习的重视,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培养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全面提高采购管理综合能力。
3 结 语
应用案例教学法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应用,充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行业发展要求,接受最新的采购工作理念,注重课程教学与行业实践实现零距离。同时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使课堂教学实现讲练结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提高采购工作专业能力。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有效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对锻炼物流及采购管理专业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石纳芳. 案例追踪教学法在物流实务课中的应用――以配送管理实务为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1):276-278.
[2]黄野. 项目化教学设计在高职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中小企 业管理与科技,2015,(9):200.
[3]周蓉.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方式探讨――以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为例[J]. 物流技术,2014(23):470-471,482.
0 引言
在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课程中,教师往往按照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和难易程度讲解程序的基本结构。在课堂上也只是列举一些典型例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所讲内容,例子之间可能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常常造成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学习程序结构的各种语句,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使用这样的方法编写程序,无法达到灵活应用的教学目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取更加合适且具有合理的逻辑关系的例子,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1 实例拓展法的原理
实例拓展法属于教学模式的一种,其显著表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实例来完成,使得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运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学习,在完成教师教的实例同时,产生新的实例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2 实例拓展法的应用
下面以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来说明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实例,以便于学生的拓展学习。所用实例分为两大类,一类在教师课堂讲解时使用,另一类在学生上机练习时使用。
1)课堂讲解所用实例。
课堂实例的精心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实例的安排应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实例的拓展难度应该由浅入深,让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都能完成,并且要能够充分包含所讲授的知识点,能够很清楚地说明问题。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5大部分: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应用与过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课程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解。
下面列举出讲解结构化程序时所用的实例,程序代码从略。
例1顺序结构程序举例:输入圆的半径,计算圆的面积。介绍程序的基本组成,包括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3个部分。
例2选择结构程序举例:对例1进行拓展,让学生思考,如果输入的半径小于0时该如何处理。引入选择结构的if语句。
例3选择结构程序举例:通过键盘任意输入三个数,求它们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介绍if语句的两种格式(单行格式和多行格式)。
例4选择结构程序举例:求分段函数的值。介绍两种多分支结构的语句格式(if语句和Select Case语句)。
例5循环结构程序举例:在窗体上显示1-10之间的奇数。引入循环结构For…Next语句。
例6循环结构程序举例:对例5进行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实现求1-10之间的奇数之和。
例7循环结构程序举例:对例6进行拓展,求1+3+5+7+…的值不超过100时的最大奇数。引入循环结构Do…Loop语句。
例8数组应用举例:对例3进行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实现求10个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引入数组的概念和静态数组的使用方法。
例9数组应用举例:对例8进行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实现求任意多个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引入动态数组的使用方法。
例10过程设计举例:对例3进行拓展,将求三个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定义成两个函数,并调用函数。引入过程的概念以及Function过程(即函数)的建立和使用方法。
例11过程设计举例:对例10进行拓展,将求三个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定义成两个Sub过程,并调用Sub过程。引入Sub过程的建立和使用方法,并与Function过程进行对比。
以上的实例主要是在引入相关概念和讲解程序基本原理时使用的,需要在多个课时中讲解。根据所讲内容的课时安排,可适当补充其他实例,更加详细地讲解相关知识,也可以补充一些比较有趣实用的综合例子,如制作计算器、打印九九乘法表、求素数、求水仙花数和完全数等,以扩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2)实验练习所用实例。
上机实践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必要阶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利用上机练习的宝贵时间,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课堂讲解实例有关,而且比较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去独立完成,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灵活掌握编程技术。
下面列举出以上课堂讲解部分对应的上机练习所用实例,程序代码从略。
练习1顺序结构程序练习:输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让学生练习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三部分的相关语句。
练习2选择结构程序练习:输入两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输出这两个数。让学生练习选择结构程序的相关语句。
练习3选择结构程序练习:输入一个学生成绩,判断其所在的等级(大于90为优秀,大于80为良好,大于60为及格,小于60为不及格)。让学生练习选择结构程序的相关语句。
练习4循环结构程序练习:求1-2+3-4+5-6+……+99-100的值。让学生练习循环结构程序的相关语句。
练习5循环结构程序练习:输出1~100之间的偶数,并显示为10个数一行。让学生练习循环结构程序的相关语句。
练习6循环结构程序练习:输入多个学生成绩,计算平均成绩,要求当输入一1时停止计算。让学生练习循环结构程序的相关语句。
练习7数组应用练习:先随机生成30个0-1000之间的随机数,再求这一组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让学生练习数组的定义和使用。
练习8数组应用练习:先随机生成30个0~1000之间的随机数,再显示这一组数中的所有奇数,每10个数一行。让学生练习数组的定义和使用。
练习9过程设计练习:定义一个求阶乘的函数Fact,并调用函数求任意输入的一个数N的阶乘N!。让学生练习Function过程(函数)的建立和使用。
练习10过程设计练习:定义一个求阶乘的Sub过程Fact,并调用该过程求任意输入的一个数N的阶乘N!。让学生练习Sub过程的建立和使用。
在上机练习时,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拓展实例及创新实例,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醒悟的时间,并把握好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存在问题,在恰当的时候予以点拨。
3 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和检验,发现使用实例拓展法教学之后,学生从学习兴趣、课堂反应到作业成绩以及考试成绩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学生能够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真正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设计出实用的小软件来,对于他们将来学习其他知识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下为近四年来采用实例拓展法教学之后学生的出勤率、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的对比图表。通过图表可以看到,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整体有了明显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09-02
一、文献综述
我国教育部等六部门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关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部分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专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教发[2014]6号)。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副董事长刘献君认为,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物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使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并认为学科建设决定着独立学院的生存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等认为,民办高校应当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明晰办学定位,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关于推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钟秉林教授等认为,独立学院要建立和规范成本核算制度,加强经费管理和监督;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举办者与投资者的关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认为质量和特色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迫切需要独立学院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抓质量上来。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的况广收等认为,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往往没有独立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缺乏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的长期战略性考虑,不利于其自身实力的充实,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母体高校教师承担着本校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很难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很难满足独立学院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教学要求,无疑会影响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为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参考。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大势所趋。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独立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的近300所独立学院普遍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由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渡时期,需要从规模扩张到重内涵提升的重大转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但生源数量近几年日趋减少,考生的需求已经由有限选择向多元选择转变,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导向也由重学历向重能力和重潜力转移。办学质量和特色已经成为人们选择学校的主要标准。作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来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未来几年必须做出的生死选择。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参考。
2.为独立学院编制“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2015年初山东省教育厅就已经关于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教育局、各高校在2016年6月份之前做好编制本地、本单位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工作。要全面总结和评估教育“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分析“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薄弱环节,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选准路径方法,研究确定一批关系未来发展的重点课题,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独立学院编制“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3.为独立学院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①全盘拷贝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②基本沿用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只对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局部改良;③降级培养,选择高等职业院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降低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将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人才。目前部分独立学院采用的基本上仍是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母体高校基本一致。作为独立学院尚没有形成完全体现应用技术型高校特色的独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独立学院的教学教务管理部门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重新定位,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综合改革。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独立学院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受弯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正截面破坏或斜截面破坏,当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有保证的情况下,构件会沿剪力最大或弯矩和剪力都较大的截面发生破坏,破坏截面与构件的轴线斜交。在受弯梁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常忽略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与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先后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图表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现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见下图),加强学生学习各章节的连贯性,为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逻辑关系
2 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构造要求的建立依据理解有误
受弯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主要有三种:斜压破坏、剪压破坏、斜拉破坏。它们都属于脆性破坏,是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的,但脆性程度不同,其排序为:斜拉破坏>斜压破坏>剪压破坏。所以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用构造措施来防止斜拉、斜压破坏,通过计算来防止剪压破坏,其中计算要求与构造要求如下:
2.1 计算要求
2.2 构造要求
①截面最小尺寸的要求。②箍筋的要求。
学生反映做作业就是依葫芦画瓢的过程,根本不理解公式及构造要求的建立依据,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斜截面三种破坏形态的破坏原理及破坏特征。所以,首先,应抓住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是由混凝土、箍筋及弯起钢筋三部分提供的这个思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公式;其次,强调公式的建立依据:式(1)是以剪压破坏的受力特征为依据建立的,因此,建立了构造要求以保证构件发生斜截面三种破坏形态中的剪压破坏,构造要求中截面最小尺寸的要求是为了避免构件发生斜压破坏,箍筋的要求是为了避免构件发生斜拉破坏。通过对公式意义及建立依据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构造措施,以避免出现由于死记硬背造成的记忆不牢和做题时生搬硬套等问题。
3 弯起钢筋配置错误
3.1 对弯起钢筋缺乏感性认识
在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腹筋的计算中,学生常认为弯起钢筋是需额外配置的受力钢筋,忽略了弯起钢筋是由纵向钢筋弯起得来的概念。在一般的连续梁设计中应先满足跨中处正截面承载力要求,这时所配置的纵筋仅在跨中正弯矩最大值处得到充分利用,在临近支座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大大富余,这时往往将部分纵筋弯起得到弯起钢筋。在教学过程中宜多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结合图片讲解弯起钢筋的概念,使学生对弯起钢筋的形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与斜截面承载力,在选配纵向受力钢筋时应考虑到弯起钢筋,以满足结构设计经济性、合理性的要求。
3.2 忘记验算弯起点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
在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腹筋的计算中,一旦配置弯起钢筋学生常忘记验算弯起点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若利用弯起钢筋受剪,则钢筋的弯起点与弯终点需同时满足计算要求和构造要求,在构造要求满足的前提下,需注意弯起点处弯起钢筋提供的受剪承载力发生了变化,它是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薄弱位置,为保证弯起点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满足要求需验算弯起点处受剪承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计算要求与构造要求的建立依据,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结构设计。
3.3 弯起点与弯终点的概念模糊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教改课题(2011XJG01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40-02
《常微分方程》属于数学分析的一支,是数学中与应用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相比于其它数学专业课程,它所涉及的数学思想及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耐人寻味。 如果把这门课程所用到的数学模型法(MM),关系-映射-反演法(RMI)及其所用到的其它思想方法比作一条珍珠项链,那么,数学方法论中的构造法就像镶嵌在这条项链中的一颗颗钻石,使得这门课程更加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