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11-02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复杂化,中学的德育工作,特别是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因此,新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模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新形势、新变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影响
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脉搏,研究教育工作的现状。现阶段,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已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带来重大的挑战。
1.社会价值观变迁与学生思想变化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造成精神文明的多元化和差异化,使得部分学生不比俭朴比阔气、不比艰苦奋斗比荣誉、不比节约比浪费;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造成视野差距化和不均化,教学资源的不均、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接受同一教学内容时产生不同的影响;信息获取方式的立体化和多样化,给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带来深刻的变化。
2.家庭教育观转换与学生道德取向的变化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方式和道德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道德价值观多样化的出现,学生接受教育观念上的变化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异化,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存在普遍化的倾向;重享乐、轻发展,自控能力、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较差,存在生活依附、学习依附和心理依附,创新和敬业精神不够突出等。
3.学校教育观发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成为主题。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说教式传授方法无法满足学生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兴趣,开放式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应试教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体会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融合。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方法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创新教育是全面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既要求面向全体,又强调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须创新。首先,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其次,把教育改革的新成就及把探究法、研究法与人格法结合起来;最后,激励法与成就法结合。对中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并使之成为中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必须经过反复激励,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成就才能实现。因此,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改变“注入式”孤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有注入式和启发式两种方式。传统的注入式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是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启发式教学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突出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首先要从注入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
2.以分层式教学为轴,突破“填鸭式”机械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评价作用。按教学大纲要求,将认知能力、情感水平、行为操作三者融为一体,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质诸方面考虑,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目标分层适宜低起点、多层次、有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求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以递进式教学为主,突破分数、答案的单向性,探索学生的开放式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大力度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梳理,在坚持保持课程的应有系统性,利于未来知识的展开和深化的前提下,大幅度淡化“难、偏、繁、旧”性内容。首先侧重基本思想方法教学,构建进退自如的课程框架内容,即“基本平台内容”。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层次处理,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最后形成富有弹性的课程教学执行大纲。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难易要适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来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反思以往的教学高耗低效、不讲效率的原因,培养教师向教育科研要效益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研讨逐步完善具有特色的凸式递进教学模式,具体实践“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多学科、多专业,各种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许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不顾基础而一味地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施教,势必形成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在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启发式分层递进式教学、统筹兼顾的教学方法,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
二、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2.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
3.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
4.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情景导入启发教学。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消除疲劳,产生兴趣。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1)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描述的情境中,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2)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随后,教师指导学生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3)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描述情景。此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3.多媒体演示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3)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生物知识,基于此,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过渡较为平缓。高中生物教学应当依据新的大纲要求,调整教学方法和途径,积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研究合适的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因此,广大生物教师应积极研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一、提高学生兴趣,引导独立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过去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更多地注重书本知识的直接讲解,通常是把知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同时为了赶进度,教师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较难顾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生普遍失去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影响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启发式教学遵循新课标精神,要求高中生物课堂分清教学活动的主次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知识的理解和观点把握。积极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能够对生物知识和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会的表现。高中生物知识点琐碎复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将每个知识点进行透彻讲解,忽略了给学生时间让其独立思考,结果出现学生“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题,但老师一讲解就能恍然大悟”的现象。有些教师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学生本身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熟练,殊不知,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这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学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呼吸作用”时,生物教师应让学生自主思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琢磨,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呼吸作用”的知识点。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运用生动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生物毕竟是一门理科类的科目,难免会有一些专业术语让人难以理解。如果生物教师一直使用呆板、沉闷、机械的语言为学生讲解,那么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会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高中生物课程时间紧,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生物知识,生物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生物教师要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特点,将不易理解的生物知识,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生物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编一些生物知识口诀,以方便学生记忆。例如,苏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生命历程”中,有一节是“细胞的增值”,讲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生物教师就可以编成口诀,如“两消两现一散乱(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丝牵点排赤道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点裂丝牵向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变成姐妹染色单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两消两现新壁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新的细胞壁出现)”。这样一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就能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些口诀的点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三、构建实物模型,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生物关于概念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点较为烦琐,知识点或者生物实验较为抽象。如果仅仅以生物教师口头教学的方法为主,那么学生很难理解、掌握生物新知识。高中生物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生物教学要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启发式教学效率。例如,教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性模型时,生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动手制作生物膜模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磷脂双分子层”,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结构,更加了解糖蛋白和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上的分布。在学习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时,学生很难想象沃森和克里克创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这时,生物教师可以利用曲别针、泡沫塑料、纸片、牙签、橡皮泥等常用物品,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这样,就能让学生透彻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提高生物课程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生物课程作为高中理科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对高考成绩的提升意义较大。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其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师的新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引入启发式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兴趣、引导独立思考,运用生动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实物模型、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邹小红.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理科考试研究,2014(15).
[2]孙艳娟.巧用多种启发教学法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J].学苑教育,2013(03).
《方剂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联系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的纽带,一直受到广泛重视。但对学生而言,《方剂学》以记忆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效主治为主要内容和考试要点,学习枯燥单调,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每位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目前,各高校的中医教学多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容易使教学陷入保守的、封闭性的、唯一性的和呆板的模式。笔者现在从事中医教学方面的工作,现对目前中医教学方面的现状分析如下:
1教--教师
以往的中医传统教学就是以教材、教案和教师为根本,实施计划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味的灌输,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机会去思考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已经成为固定的模式:复习旧内容--导入新课-- 传授新知-- 巩固练习-- 测评达标。整个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教师为主导,紧紧围绕着"知识点"进行。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教出来的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容易成为考试的机器,往往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与素质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2学--学生
在目前以老师为主导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基本是被动的接受课堂信息,缺乏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与发现问题的能力。且目前院校大多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查教学效果,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均中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学习,考前两周突击应付考试,也许考试成绩尚不错,但对学生的提高非常有限,很多学生在考完试把知识都还给了老师,远期教学效果不佳。此外,中医理论的抽象深奥,易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难学、难记忆,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引入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灌注式"的教学方法,转而"授之以渔"。启发式教学是发展和完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与中医相关的课程的教学尤其需要这种方式。中医类科目在很多学生的眼中是古老的、枯燥的、乏味的,教授课程的老师也都是中规中矩、"毫无情趣"的。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中医类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方剂学》课程的各环节尝试应用了启发式教学,现总结如下:
2.1课下准备充分,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好扎实基础 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清楚学生的需求和所思所想。教师要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学生对于这门课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学习这门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益处?思考了上述问题,教师就会在教学准备时有意的根据学生所想调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要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对讲课方法的认可度,这样才能尽快发现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然后,教师应该多下些功夫,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精心备课,设计好教学环节,尽可能地丰富师生互动。
2.2课堂上,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设置恰当问题,启发学生学习与思考。
2.2.1老师应积极构建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气氛 培养兴趣时,教师要努力将教材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并配合恰当的举例,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及时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想更容易融入课堂,思维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启发。
2.2.2提出有意义的启发式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因此,启发式提问是启发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启发式问题的核心目的在于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点拨思路,引导方法。简单的问答形式显然不是有意义的启发式问题,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很多的提问并未达到所设定的效果。问题或者太难,或者涉及面太广,或者没有深度不具思考的余地等等。这些都是课堂提问常见的问题所在。因此,提问也要讲究科学性,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考的空间,又要紧密联系课堂知识点,答案不能太具体太绝对,也不能太空泛无关联。总之,问题设置是一个很值得教师动脑筋思考的问题。同时要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去思考去讨论,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祛湿方剂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①湿衣服如何晾干?②地上的水如何祛除?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太阳晒干、风吹干、石灰粉吸干、挖沟渠排水等等,进而归纳出中医祛湿的几种方法--温阳化湿、祛风除湿、清热燥湿、利水渗湿等,并同时引出几种方法所对应的代表方剂--真武汤、五苓散。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在学习方剂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更加对中医的证--法--方的辩证思路有了认识。
此外,如果学生对所问问题缺少基础知识经验,教师应当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实现启发式最优化教学。应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可先建立感性知识,使学生具备接受启发的必要基础,才能够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能在短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由此看来,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观。中医学虽是古老的学科,但中医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组成部分,更需与时俱进。现代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有效、创新性地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正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而在教师启发下,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达到"会学、乐学,学会"。因此,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贯穿于《方剂学》的教学实践中,正是注重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启迪中医思维、启发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质疑、辨析,塑造批判性思维等的体现。这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组织行为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主要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1]。随着学科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包括激励、领导、沟通、决策、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等等诸多领域。这些研究领域与学生的日常活动,如学校组织、社团组织、团队协作等结合也非常紧密。针对大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笔者尝试着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heuristic teaching,简称PBHT)开展教学,探索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模式与实践。
一、PBHT方法应用模式构建
1.方法内涵
当前,在高校教学方法研究中,基于问题学习(PBL)和启发式的研究较多,前者强调问题的解决,后者强调分析的过程,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较少。“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PBHT)就是结合了基于问题和启发式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方法。PBHT结合要讲授的理论知识,从具体的事例出发,以问题解决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探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得问题分析逐步深入。在不断驳辩和启发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辨析,自行理解并提出明确观点,进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PBHT的核心在于以问题入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模式构建
PBHT教学方法就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程特点,构建一个过程式的互动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问题提出、分析、解决、辨析、升华几个阶段。
(1)问题提出——构建阶段
这个阶段是PBHT方法实施的起点,非常关键。问题的构建既要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联系,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探究的热情。由于我国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开展较晚,许多重要的理论、经典案例均来源于欧美国家,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共鸣。因此,问题构建时要注意:①尽量从实际生活中搜集素材,使得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能够结合直接或间接经验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为后期启发及升华阶段,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挖掘奠定基础。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产生热情进行资料搜集和问题分析。问题的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是案例、游戏、热点社会现象,或者对某个观点的辨析。③尽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寻找解决方案。例如,在讲授“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章节时,给同学布置了一个作业:“自行组建团队,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压力选择一个领域进行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在这个领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你有什么建议”。同时,让他们记录团队组建、选题讨论、项目实施、团队合作的过程,为后面讲解“群体”、“团队”的相关概念积累素材。
(2)问题讨论——分析阶段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这个阶段,一般让学生自行组建团队进行集体讨论。低年级的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能够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各抒己见,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理论的理解。采用分组团队学习的形式也有利于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协作能力。
对于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的比较简单的问题,采用随堂讨论的方式;复杂、综合性的问题,让他们课后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并形成书面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只是起着简单的引导作用,主要是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3)方案提出——解决阶段
学生集体讨论后,会提出解决方案。这个阶段并不提问,先让学生全面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锻炼学生逻辑清晰地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在阐述过程中,能够展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是否到位,理论的理解是否到位,知识掌握是否全面。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有自己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等等。
(4)方案辨析——启发阶段
学生全面阐述完解决方案后,就进入辨析阶段。这个阶段,教师与学生通过持续问答,直接碰撞,让学生在回答中,得出某个观点或结论。也有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出现矛盾,然后需要厘清不明晰的地方。这个阶段最终的结果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归纳出相应的理论或知识点。这个过程,教师的作用有点像“知识助产术”,帮助同学一步步唤醒自身对客观事务的理解,实现从现实到理论的跨越。
例如,在讲解“群体决策”这个知识点之前,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沙漠求生”的情景游戏。先让同学自行决策,然后自行组成团队进行群体决策。可以选择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差异比较大的小组进行提问,提问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问题帮助学生对问题或者解决方案的事实进行回顾与分析。例如,“群体决策做出的求生选择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些物品”,“小组差异最大的同学是哪位,选择了什么物品”,“当你的选择和其他同学出现很多分歧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 ,“为什么没有坚持你自己的选择”。
第二阶段提问主要围绕一些知识点开展,主要目的是聚焦重点,探讨焦点领域,引导学生更积极深入地思考问题。例如,“你们的团队成员构成如何,你认为这对决策有影响吗”, “你和团队成员其他时间也经常在一起吗,团队对不同意见一般是什么态度”。
在第三阶段,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充分打开,问题开始进一步聚焦,围绕相关结论开展。例如,“团队成员的多元化对决策有什么影响”, “你认为群体压力与哪些因素相关”,“什么样的群体,压力更大”,“群体决策相对于个体决策更优吗”。
提问环节可以由教师承担,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其他同学来提问。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质疑、辨析的问与答中,启发同学深入思考,最终由同学自己得出相关结论。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也加深了对理论和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不随意打断学生,不过早评价对错,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表扬,引导学生厘清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让学生自行意识到表述中可能出现的矛盾,进行主动思考。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5)总结——升华阶段
这个阶段是对前面所有过程的总结。一般先让学生总结,此时已经超脱寻求解决方案本身,而是着重对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理论、知识点的理解。问题的设置只是一个桥梁,最终的目的是对理论、知识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可以让多个同学不断补充,共同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在同学总结的基础上,对于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总结,补充一些理论的深入讲解。
二、教学方法应用要点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用“对话”方式进行教育活动,这就是早期的启发式教学的雏形,他用讨论的方式与人交谈,但不把结论直接教给别人,而是指出问题所在,并一步步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启发式教学思想历经数千年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们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法 [2]。
PBHT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潜能。心理学家分析,当面临问题的时候,有机体内部便处于一种紧张驱动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内驱力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等等。内驱力使得机体释放出一定能量或冲动,促使有机体作出反应,激发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内在驱动,在游戏训练,尤其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明显增强了自信心、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理论基础对PBHT方法的实践与运用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性
虽然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感兴趣,但不是所有知识点都能用这种方式。一方面,该方法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素材搜集、补充修正、问题设计等工作;同时,对于一些非常基础的、概念性的知识点,还需要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所以,要恰当地把握运用时机,根据知识点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2)实用性
在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从问题设计开始到最后的总结,要尽量结合学生日常熟悉的情境,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调用自己的知识库存,通过分析总结,挖掘出新的知识点。从课堂效果来说,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他们投入的热情与精力越多。
(3)自主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不要直接向学生灌输理论、观点,而是结合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他们的解决方案,引导他们追忆、联想,运用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创造新的情境,发表新的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4)开放性
由于整个教学过程一直保持师生的互动,所以是开放的,没有单一的或标准的答案,或者固定的结论。往往不同班级的讨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是一个考验。
(5)连贯性
在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是密切相关的,好的问题构建是基础,问题分析及方案提出是铺垫,方案辨析是深入,最后总结是升华,每个环节都是下个环节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对最终效果都会产生影响。这对教师从问题设计、启发方法上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效果与改进
1.教学效果
在上学期最后一次课上,笔者针对所教授的两个班,共计116个同学,就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02份。经过分析我们得出,该方法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没有系统复习的情况下,85%的学生能够完整、准确阐述出所学内容的理解。说明该教学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开拓了思维,增强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该方法教学,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团队的沟通,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自信。
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令人欣慰,学生普遍比较认可这种教学模式,也承认从课程中学到了专业知识之外的许多东西。比如,日常学习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如何构建学习型宿舍、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职业选择等等。
2.改进设想
在回答调研问卷中关于“哪个教学环节收获最大”时,一半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方案辨析”环节。他们认为,这个环节是对自己理解所学的知识,锻炼自己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最大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跨越。因此,我们的下一步改进方案也围绕这点进行。
大一的学生还没有摆脱高中的思维模式,觉得问题的解决有“标准”答案,在问题讨论过程中不自觉地希望从老师这里获得所谓的标准解决方案。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鼓励同学更加大胆地、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其次,进一步减少老师的参与。基于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看,老师的参与还可以进一步减少,同时增加学生提问、互动的环节,包括增加学生之间的彼此提问、辩论等。此外,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何因材施教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深入思考。
在我国启发式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开启了我国启发式教学的先河。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中的一条重要标准和指导思想,贯穿于各种教学方法中,起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活动性,所谓教学活动性是指教与学要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通过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成一种互动,以促进体育教学。
一、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注意激活思想,启发式教学是符合人体生理、心理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技工学校中很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实质认识不够,常常与提问法等同起来,这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而所造成的。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启发式教学逐渐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但是,在技工学校中还有很多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那么,要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把启发式教学引入体育教学中呢?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可以与新的教学方法平行地采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所采用的是一种经过改造的传统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主体与客体的不同,教学又分为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笔者认同第三种观点。目前,在技工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所采用的正是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指导,经过对传统教学方法改造的一种新讲授法。这种课堂讲授示范法应贯穿启发式教学,并且可以和其他教学方法交叉进行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师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技工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密切配合,巧妙的引入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技术要领、细节,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的依据
教学目的任务就是通过任何教学方法、途径把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而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区别就在于: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是传授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而现代教学论则认为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现代教学论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节与控制知识信息量,促使学生心理过程定向探求,以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认识。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推进学生的心理过程。
三、 控制好启发式教学
对体育教学目标要合理适度把握,结合实际教学活动,才能控制好启发式教学的“度”和“量”,才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程序过低会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刺激,而过高则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在技工学校中通过教师对体育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才能掌握好分寸,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启发式教育中,如果教师传授的东西过于简单,这样学生就会减少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上只有设置一定的障碍,才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克服障碍的智力情绪,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独立活动的机会,而不是总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因此,适当提高难度的实质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高难度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如果太难就会走向反面。因而“分寸”和“度”的把握必须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精神力量克服障碍。
四、 启发式教学与体育教学原则紧密结合
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从事体育锻炼者寻求最佳锻炼效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各种原则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原则。体育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系统,体育运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有时间和空间等的要求,每一个项目不同要求也不一致,所以我们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一定要抓主要矛盾以点带面,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动机原则
启发式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用知识去激发、用难度去强化,又实践去深化,从学生在心理上培养一种克服障碍的能力。使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获得知识和技能而刻苦学习。教育中最本质的精神不是制约而是解放。
2、 循序渐进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既快又准确的理解所学习的动作,并能够牢固掌握动作的技能。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并未建立,往往会出现多余动作,外表看起来动作僵硬不协调。因此,教师要把动作分成几部分进行讲解,并按着动作顺序由慢到快、又简到繁的进行反复教学练习,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学程序。
3、 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系统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在现代科学中,反馈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个行业中都经常用到,它也是检查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反馈方法也是如此。体育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是在动中掌握技术、技能,而且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对象,将技术、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随时随地的接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思维与身体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只有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术技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启发式教学方式与重“教”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其重点在于“启”———启发创新。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课程主题内容导入、具体课题设定和教学指导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这种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是现代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因材施教,富有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追求。
一、启发式教学方式顺应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创新型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不顾身体病重奋力向国家总理进言:“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全面地发展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家、发明家的模式去办学。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丧失了创新性与独特性,因此很难出现杰出的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1]当今世界,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人类对知识的掌握推动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的发生,它对经济未来的走势取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未来将面临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标志即为知识创新。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应具备非凡的创造力、创新力以及求异思维,同时还应具有广博的胸怀。启发式教学方式在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启发式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促使学生愉悦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品质与特征,提高创造才能,以顺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启发式教学方式保证创新思维的导入
(一)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组成。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美术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的根本区别。启发式教育方式的重点在于“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设计好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切入点应贴近生活,并指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和相互讨论,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各种‘怪异’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各抒己见,一个问题可以允许有多种看法、多个答案,给他们有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时间和空间,从儿童的视角去欣赏、去发现儿童的点滴创造,并与他们交流、分享,同时对儿童的独特认识予以鼓励与肯定,充分学会接受并尊重儿童异想天开的提问和怪异的想法。”[2]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尊重、肯定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表现自己,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观摩与讨论激发艺术潜能。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课程中应利用一切因素并善加优化,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实现自我。例如:在一堂课的开始部分,教师巧妙地把本次绘画课题带入课堂讨论,问:“孩子们今天晚上都吃了什么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吃了米饭,有的说吃了清粥配馒头,还有的说吃了热气腾腾的拉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问:“请小朋友告诉老师,吃过的面条长啥样的?”孩子们的答案会有多种:面条是长长的,面条是扁扁的,还有的面条是黑乎乎的。接下来再让几位学生表演吃面条,让其他学生总结吃面条的样子,最后提出今天的绘画课题:《吃面条咯》。结果是,学生所作之画,画面活泼灵动,神采各异(图1、图2)。图1图2堂课上,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学习的关键点进行引导与启发,在活泼互动的场景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图形表达的乐趣,也锻炼了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深化艺术感知
1.用大师绘画感悟童心
教育不仅关心人是否有知识,而且关心人是否有体验,关心体验到什么,追求到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历代美术大师提供了风格各异的绘画形式,米勒、提香、毕加索、凡•高、马蒂斯具有不同的绘画特点。要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有所体验,教师需要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将众多样式的绘画作品提供给学生,通过作品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进入艺术创造的最佳境界。儿童与大师在绘画时有相似之处,落笔毫不犹豫,造型色彩搭配形式夸张,构图视角独特,他们以朴实稚拙的线条表达着内心的情感。有时,大师也会因儿童的大胆创新而惊叹!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地作画。”画家学会像年幼的孩子一样去作画,利用创造性直觉去作画,让自己与世间万物交流沟通,这种真情的流露,直觉的再现,是大师与儿童绘画的不谋而合。经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学生拓宽了美术视野,提高了感受美的能力。各类教学形式的注入,激发出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其美感拓展,创造才能迸发。例如对毕加索画作———《有胡子的男人》(图3)的欣赏,刚看到这幅画时,学生们哄堂大笑,觉得画中人物的胡子长得满脸都是!这是孩子们的独特视角,他们觉得这幅画充满了乐趣,甚至令他们捧腹。的确,毕加索的这幅画,将人物的面部特征极简化,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画中人物的头发、鼻子、耳朵等是一应俱全的。又如《朵拉玛尔肖像》(图4),夸张的眼部造型,歪斜的鼻子,迷你版的耳朵,鲜艳的色彩,无一不吸引学生的目光。图4学生在欣赏课后所画的作品:大胆的人物脸部变形,鲜艳的色彩与面部切割,使整个画面充满想象力与无拘束感(图5、图6)。图5图6正所谓见多识广,只有通过多见、多闻,才能广阔天空。
2.姐妹艺术的启迪
艺术有其共通性,语言、书法、音乐等都有其相互贯通之处。他们之间的联系能使学生在绘画时感受到无比的艺术魅力。美术课背景中恰当的音乐,可以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体验音乐旋律与绘画书法的微妙的联觉。如《歌唱时的脸》课题,熟悉的音乐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周围同学的面部表情变化,注意寻找唱歌时的脸部特征。学生的画画面大胆、新颖(图7、图8),显现出画者内心的纯真和创造才能。图7图83.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激发思考H•里德认为:“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本能,如果人们过分刻意地对待这种本能,本能就会缩进无意识的贝壳之中。”[3]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为未来打基础,是在用绘画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儿童的眼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新奇,他们把内心的感受变幻成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从来不会胡乱画画,有的画面尽管在成人眼里是杂乱无章的,但这些画恰是孩子们向你诉说的一个个美丽的故事。长得像洋葱般的头,他说这是我的爸爸;舞动着的波浪线,他说那是挥舞的手;一条笔直的线,他说那是飞驶而过的列车。有人认为年幼的孩子纯粹以绘画来作为娱乐动机。其实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孩子们都热衷于绘画,并且在绘画过程中得到了愉快的体验,但他们并不仅仅以此为娱乐,他们绘画的目的在于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绘画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人感兴趣的绘画作品往往能找到共鸣的绘画题材。画作要难易适度,难度较大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从而丧失绘画兴趣。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要尽量注重创作的连续性,必要时还要给他们一定的帮助。当孩子在绘画疲惫、浮躁、缺乏耐心时,教师要适时进行鼓励,以激发其绘画直觉。激发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体现了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多思,逐步养成其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课程目的之一。激发思考方式多样,如课前导入,巧妙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热情,继而鼓励其独立、积极探索,并且适当留白,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与余地,使学生以独特的绘画方式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启发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往往靠临摹范画。临摹虽然能积累许多素材,但长此以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绘画直觉得不到启发而制约其创造力的发展。儿童的大胆下笔也许画面凌乱,但儿童画的灵动稚气,以及在绘画过程中对直觉美的抒发,启发了创造意识。启发式教学方式保证了课程中创新思维的导入,顺应了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其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设置好贴近生活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深化艺术感知,用大师的绘画感悟童心,融汇各学科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思考。注重过程评价胜于技能评价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少儿美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绘画知识与技能,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开发。
作者:郑健1,张棋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美术与设计系 福建市鼓楼区小火龙艺术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靳晓燕,齐芳.“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EB/OL].(2015-07-10)www.gmw.cn/01gmrb/2009-12/05/content_1016095.htm.
高中生物教学在受到新课改的影响下,对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在将学生作为主体和教学方式方面都做出了相应创新调整。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设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在教学阶段中,启发式教学不仅能够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有效的调动起来,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帮助。那么,在教学阶段中,怎样有效的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对此,作者结合自身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现状
当前,在生物教学的阶段中,开展课堂教学时老师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将那些认为是对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本身的接受知识能力没有全面顾及,从而导致了教学结果不能达到预设的标准。同时,又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授课阶段不重视生物实验的安排,而且安排的课时很少,在加上学校相关的实验设备缺少,这对于发展启发式教学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准则
1.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原则。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开展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则在下面接受老师的灌输,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启发式教学,需要让老师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需要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2.让学生能够学会使用举一反三的原则。因为生物学科的教学知识点与我们日常生活特别特近,因此,在教学阶段中需要特别重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栽培,将生活和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到一起。
3.培养学习兴趣。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其学习兴趣一旦培养成功,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有很多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他们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对于学习会更加直觉自主。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涉及的知识非常繁杂同时又相对抽象,想要将这些知识点完全的理解透彻,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单单依靠背诵记忆概念是无法将生物知识学好的,只有在理解其概念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生物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才能够有很大的学习成效。由于高中学所具备的知识有限,因此对于教学内容中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无法准确的理解、所以,需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抽象的知识,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帮助学生们理解其包含的内容。
三、高启发式教学举措分析
1.有效的采用直观手段以及实验进行教学。对于生物课程而言,其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其是一个将生命规律和生命迹象进行主要任务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是具备超强的实验性,以一定的程度分析,生物课程是一门综合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阶段中,对于实验实施老师需要加以重视,要将生物的实验的功能全面发挥,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将自身对生物的认知能力提高,老师可以安排学生们自己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研究结论,同时让学生针对结论展开讨论,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专业知识。
2.运用形象的语言深化生物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教学阶段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应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活动。但是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阶段中,往往老师的语言都是比较呆板单调的,这样对于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没有帮助,同时还会浇灭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因此,在采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教学活动的阶段中,老师应该采用生动、有趣、形象的语言进行知识的讲解,将课堂创建成一个具备活跃气氛的环境,从而在一定的范围内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例如;在进行生物呼吸作用中的有氧呼吸知识点的环节中,老师可以形象的将生物有氧呼吸比喻成人类的呼吸,通过这样形象易懂的比喻,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生物有氧呼吸的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起到了推动型的作用。
3.采用科学的教学设备、提升启发式教学的效率。老师们都知道,在高中生物阶段的概念性和规律性是较多的,并且它的知识点也是极为抽象。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口头上阐述不能将其内在知识全面的表达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率的低下,让学生们没有真正的了解知识的含义。对于生物教学而言,其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采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活动,从而能够提高启发式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图片的形式,将人体神经细胞制作成PPT演示模式,运用微视频或是相关投影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使用图片的直观性,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人体神经系统,同时鼓励学生充分的进行想象力的扩展,有效的将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从而确保启发式教学能够正确的应用,提升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阶段中,要想将生物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行提升,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就需要有效的将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将启发式教学有效的、合理的应用到高中生物阶段中,从而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从而为学生往后的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34-01
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生物知识,基于此,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过渡较为平缓。高中生物教学应当依据新的大纲要求,调整教学方法和途径,积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研究合适的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因此,广大生物教师应积极研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一、提高学生兴趣,引导独立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过去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更多地注重书本知识的直接讲解,通常是把知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同时为了赶进度,教师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较难顾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生普遍失去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影响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启发式教学遵循新课标精神,要求高中生物课堂分清教学活动的主次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知识的理解和观点把握。积极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能够对生物知识和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会的表现。高中生物知识点琐碎复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将每个知识点进行透彻讲解,忽略了给学生时间让其独立思考,结果出现学生“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题,但老师一讲解就能恍然大悟”的现象。有些教师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学生本身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熟练,殊不知,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这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学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呼吸作用”时,生物教师应让学生自主思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琢磨,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呼吸作用”的知识点。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运用生动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生物毕竟是一门理科类的科目,难免会有一些专业术语让人难以理解。如果生物教师一直使用呆板、沉闷、机械的语言为学生讲解,那么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会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高中生物课程时间紧,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生物知识,生物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生物教师要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特点,将不易理解的生物知识,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生物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编一些生物知识口诀,以方便学生记忆。例如,苏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生命历程”中,有一节是“细胞的增值”,讲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生物教师就可以编成口诀,如“两消两现一散乱(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丝牵点排赤道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点裂丝牵向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变成姐妹染色单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两消两现新壁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新的细胞壁出现)”。这样一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就能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些口诀的点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三、构建实物模型,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生物关于概念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点较为烦琐,知识点或者生物实验较为抽象。如果仅仅以生物教师口头教学的方法为主,那么学生很难理解、掌握生物新知识。高中生物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生物教学要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启发式教学效率。例如,教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性模型时,生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动手制作生物膜模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磷脂双分子层”,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结构,更加了解糖蛋白和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上的分布。在学习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时,学生很难想象沃森和克里克创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这时,生物教师可以利用曲别针、泡沫塑料、纸片、牙签、橡皮泥等常用物品,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这样,就能让学生透彻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提高生物课程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生物课程作为高中理科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对高考成绩的提升意义较大。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其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师的新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引入启发式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兴趣、引导独立思考,运用生动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实物模型、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邹小红.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理科考试研究,2014(15).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篮球教学 运动技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各高职院校在篮球教学中相继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式教学法,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的将学生学习篮球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激发,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一、 启发式篮球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目的
在高职篮球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加以全面激发。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让他们增加学习篮球知识的兴趣,在真正意义上掌握知识。这样以来学生就能更加灵活的应用篮球技巧。
(二)教学过程
启发式教学法有着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启发式教学的情境,在进行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发现篮球技巧而难题。学生在提出难题之后,教师进行点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点拨学生时不要将知识点讲的过于透彻,而是给出一些线索,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最终形成遇到难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好习惯。
(三)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相对于传统篮球教学方式来讲,启发式教学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式篮球教学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一定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篮球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重视的是利用自己学过的篮球技巧进行反复练习,学生要将自己对篮球的理解充分运用到实战中[1]。
二、 基于启发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通过声音来启发学生
与其他体育运动不同的是,篮球运动有着强烈的韵律性。这里的韵律指的是,运动员在切换动作时,存在着一定的节奏。比如说:抢篮板球的整体动作是由抢位,弹跳,抓球,落地,稳球五个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如果没有按照这个时间差来抢篮板球,那么就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将这项篮球技巧加以掌握。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二)通过情感来启发学生
情感作用对整个篮球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心情好的时候,表现出积极接受训练的态度;学生心情欠佳的时候,在训练过程中自身能力就会受到抑制。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领悟能力都存在差异性,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篮球技巧,而有的学生对篮球领悟力不是很高,学习起来相对吃力[2]。对于学习篮球吃力的学生,教师不要动辄打骂学生,而是要用一定的手段将学生们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加以激发,对学习篮球吃力的同学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将学生们学习篮球的信心加以激发。
(三)利用相互比较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篮球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相互比较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多种动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得知动作之间的不同,使学生对篮球动作牢记于心[3]。教师是否能够熟练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展开篮球教学,在当今已经成为了一种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四)通过讲解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对知识点进行大概的讲解。例如,教师在传授学生“传球”这一动作要点时,教师要将发力的力道,方向,手指技巧向学员们讲明白,并亲身示范,让学生们对该动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应该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对学生实施教学,教师首先要将篮球教材进行通读,然后以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讲述,教师在对学生讲授动作要领的时候,要保证逻辑思维的清晰性与了连贯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理解起来也更加顺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教师对篮球动作进行深入性的讲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该篮球技巧加深印象。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篮球技巧进行分步解析,将动作技巧中的要领与难点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讲述。让学生明白在实战中要这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将篮球动作要领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这样以来学生们就能够顺利将篮球技巧中的重难点完全掌握;第三,教师要对篮球技术要点对学生进行反复性的讲述,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们通过上述过程对篮球技巧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就会发现自己对篮球技巧还存在着困惑,在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第四,教师要对动作要领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并为该项结论做出最后定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篮球是一项深受学生们喜爱的竞技运动,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篮球教学中,能够将学生学习篮球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激发,学生有了积极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就更加得心应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459-02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Heuristic Teaching for Flash Course
ZHANG Ming-zhu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 Xi’an Fanyi University, Xi’an 710005,China)
Abstract: Flash is a very creative curriculum. Application method of heuristic teaching ,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 new teaching pattern three-step and one comprehensive which based on task driving method. Through well-designed teaching process, this method empha sized inspiration in any place, set up a "pit" everywhere. The application in practical teaching continuously enhanced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cultivated students’ creativit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heuristic teaching; task driving method; flash; teaching reform
1启发式教学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Flas制作以其极富创造性的特点,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青睐。然而,学生们抱着极大的兴趣开始学习,到最后却往往异常失望,以致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丧失殆尽。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在Flas制作教学中,任务驱动法已不再是一个新名词,任何一个教师都懂得通过案例的讲解传授知识点。然而,这个案例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案例,案例可以很生动、很丰富,步骤很复杂的吗?案例讲解完后,任务又是什么呢?是重复刚才的案例?抑或是照葫芦画瓢?任务驱动的原始定义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独立解决问题[1]。由此可见,“任务”若要起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必须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贯穿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是历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学思结合,认为只有当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时在学生心求通而又未得其意,知其意而不能言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点拨最为适时,教育效果最佳[2]。”所以,“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而且也适用于课外作业的指导。
实际教学中启发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讲授启发、问答启发、演示启发、练习启发、实验启发、讨论启发、情景启发、比喻启发、对比启发、学导启发、探究启发、教学媒体启发等等[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多法、贵在得法”。该文根据Flash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任务驱动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步一综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合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具体阐述笔者对这个教学模式的理解。
2教学模式研究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和“发”二字,即启迪思维,激发内因。“三步一综合”教学模式,其中“三步”指的是讲练三部曲,这里不是普通的讲解三个例子,做三个练习,而是侧重讲练的顺序,事实上讲练的顺序恰恰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思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建立一种能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创造性语言交际环境的课堂教学形式。讲练三部曲如图1所示。
1)第一步演示启发:讲解1——练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