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离岸金融业务,是指非居民之间的资金融通与交易,其客户群体是境外的非居民,包括公司和个人客户,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均在境外,即通过吸收非居民客户的存款,向非居民客户提供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
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产物,上世纪6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使信贷交易实现了国际化,从而代替了金融中心必须是国内资本提供者的传统,并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扩散创造了重要条件,离岸金融市场由于其独特的优势使得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通过介绍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来分析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
离岸金融市场是在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众多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对推进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乃至国际生产和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促使国际融资渠道畅通
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措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场所和机会。例如,欧洲货币市场对德国及日本的经济复兴,亚洲货币市场对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建设,石油美元对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为降级资金成本提供了便利。离岸金融市场一方面使国际银行业能以24小时连续营业,形成国际借贷资金高速运转的全球流动体系;另一方面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低税率或减免税收及其他金融优惠措施,使资金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促使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使世界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三)离岸市场的产生增强了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性
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国际利差水平,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平均利润率,促进生产、贸易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缓解了国际收支失衡
稳定了国际经济秩序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提价等原因的影响,许多西方国家和非产油发展中国家都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它们通过离岸金融市场筹措外汇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从而为世界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必要性分析
自1989年起,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五家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深圳开始试办离岸银行业务。由于当时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办理该业务的经验,加上后又遭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离岸银行业务遭受了较大的挫折。针对这一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及时停止了这些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
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批准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恢复办理离岸业务,同时批准总部在上海的交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试点办理离岸银行业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日趋成熟。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对我国经济、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可以吸引大批跨国金融机构进入,使国内金融机构在和跨国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得到锻炼,并且带来和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人才,有利于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另外,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会带来最新的金融工具,使国内金融产品与国际接轨,将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国际化。各国都尽其所能地来推动本国金融业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分工与合作,与此同时,这些金融中心又反过来促进了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快速的发展。
(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当前巨额的外汇储备减压。增强我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达2.8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目前缺少消化外汇储备资产的有效渠道,这不仅给人民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也使大额外汇储备面临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而形成的国内市场流动性被迫增加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等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让中资银行开展离岸业务可以释放离岸业务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潜力,为外汇储备消肿,进而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三)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与离岸金融的发展关系密切,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是开放本币自由流动的缓冲区,是对本币国际化的支持。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立离岸市场,实现本币的离岸化经营,逐渐增加资本项下对外开放的款目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国也可以通过离岸金融市场加强对境外人民币的掌控,开辟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回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相当数量的境外人民币,从而便于加强对境外本币的监控,减少这部分本币对国内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确保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水平
离岸金融要求开办地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有利于提升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离岸业务的开展将使东道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中资银行学到新的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锻炼队伍,转变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本地银行业的发展。
(五)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正在进行金融体制的一系列改革,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间接融资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因此,以经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润增长空间日益狭窄的窘境。分析当代的国际金融市场不难发现,外资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已经不再是传统业务,而是来自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现代银行业务,并以此形成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离岸金融业务具有管制宽松、税收优惠的优势,因而其经营成本较低,只要风险控制得当,就会成为世界各国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新加坡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带动了国内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的初期发展阶段也曾给我国银行业带来过巨大利润。以招商银行为例,1998年以前,该行的离岸金融业务累计赢利1.61亿美元,占同期全行利润总额的11.07%。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离岸金融业务所蕴涵的巨大利益,将其开辟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是明智的选择。
(六)有利于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通常一个变量产生变化而不会对另一个变量有显著的人影响,则两者之间不形成因果关系。金融发展的同时,经济也在增长,而金融结构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各自之间却按照各自的发展逻辑,所以说大多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会促进金融机构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完善,针对这种观点可以用需求论作为解释。金融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为储蓄者和投资者找到作为合理的投资项目,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的功能则变得日益复杂,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制度安排,所以可以说,认为经济增长能够促进金融发展的观念是现代制度学家所持有的。
3.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发展之于经济增长,既是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而且这种观点在近些年来的研究文献中体现的日渐增多。一方面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金融体系不够完善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观点也是大多经济学家所持的观点;另一方面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则金融体系自身也无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4.金融发展阻碍经济增长。这里观点的因果关系对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然是侧重于金融领域产生的泡沫现象以及货币危机等因素对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观点认为金融体系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如股票市场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等等,都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因素。
5.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金融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接受并且深人研究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互为因果关系。
二、实证研究与分析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通过检验、协整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理论分析,对于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河南省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均衡稳定的,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互相作用,但是金融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影响效率,这也说明地区金融市场需要不断的深化。第二,河南省的金融相关比率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英国关系,这也说明河南省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从当前河南省金融市场的存贷款数量上来看,仍然较大,但是在金融发展效率方面却较低,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没有突出的作用。
三、建议
从当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促进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河南省金融市场中的人民币存款余额的速度不断增长,这与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相比显然更快,也说明居民的存储热情仍然较高,但是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却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在资本市场结构体系方面也仍然需要不断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使资金不断流向投资效益较高的企业,以此促进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发展速度上虽然较快,但是在机制和结构方面仍然不够健全,所以为了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资金来源,需要不断的提高金融中介的资产运用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2.促进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股票市场对于市场经济的增长有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保险市场是一个地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保险市场对于推动浙江省的金融市场有重要作用,所以应该多宣传保险,增长居民的投保意识,不断丰富保险品种,从多个方面的努力来推动浙江省的保险市场。我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机制还很不健全,对于业绩不良的上市企业还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这些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细则以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
>> 学术观点导读 学术观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学术观点 2013年22期 学术观点 2013年22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焦点 增加金融可得性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 尹志超等
“金融可得性、金融市场参与
和家庭资产选择”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WP503号
对正规金融市场的研究发现,金融可得性增加会提高家庭对正规金融市场参与,同时会促使家庭增加在正规金融市场上的风险资产配置。
小区银行数量每增加一个,家庭持有风险资产和股票的概率分别增加0.02和0.01,而家庭持有风险资产和股票资产的比重分别增加2%和6%。
对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家庭作为非正规金融市场参与的借入方(需求方)还是借出方(供给方),金融可得性提高都会降低家庭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参与,同时降低家庭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风险资产配置。
同时,小区银行数量每增加一个,家庭参与民间借入市场、借出市场、民间金融市场的概率分别下降0.07、0.01、0.02,而家庭民间借出款占比会下降3%。正规金融的发展会使得家庭更多地参与正规金融活动,对非正规金融市场有抑制作用。而随着正规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家庭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会不断提高。
家庭资产、收入、教育水平对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体工商业、风险厌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概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且风险资产在金融资产占比也有相同变化。对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研究还发现,个体工商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教育有负向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可得性的增加,会使家庭更积极地参与到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等风险市场,增加资产中的风险资产投资,这有利于家庭资产结构的优化。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可得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正规金融市场替代非正规金融市场,减弱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影响,这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因此,未来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制度 劳动合同法保护农民工略见成效
哈佛大学经济系 理查德·弗里曼等
“中国新劳动合同法如何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
NBER工作论文19254号
中国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生效,它要求企业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合同,加强对工人的劳动保护,并对违反劳动法的企业予以处罚。尽管普遍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但《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的保护已收到一些预期效果。
首先,《劳动合同法》的管辖范围扩大,给予了农民工捍卫自己合同权利更大的能力;其次,提高了农民工的法定社会保险的额度;再次,减少了工资拖欠;最后,增加了农民工在工作场所成立工会的可能性。
然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有可能会减少农民工未来的就业机会。但其对劳动力的影响达到一个较大程度,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至少在短期内,《劳动合同法》似乎已经朝着实现其目标的道路发展,但还没有产生《劳动合同法》反对者所担忧的一些不利影响。 观点 对儿子的投资没有更高的外溢效应
北京大学 雷晓燕
“儿子是否偿还了父母投资?”
第15届NBER-CCER“中国与世界经济”
年会简报之一
一、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经济全球化带来较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我国金融机构纷纷采取措施,不同金融部门之间的业务合作类型越来越多,如平安集团投资了保险、证券、银行业等。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均负有金融监管职责,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一行三会”的监督体系极易造成各监管部门面对问题时相互推卸责任,不仅会延误对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造成影响。
(二)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大
量涌现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在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同时也对我国金融监管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难度。针对此现状,各级地方政府均给予了本区域银行一定的政策保护,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使得监管部门无法真正履行监管职责,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动用公共资金对出现问题银行进行注资。
(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近些年,我国金融创新进程不断加快,金融市场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较为复杂的金融风险,而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根本无法及时应对金融市场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法律制度中较为模糊或没有详细说明的地方为金融市场参与者“钻空子”、“打球”等行为提供了便利,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受到严重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长远发展被扼制。
(四)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严重缺乏
经过政府行政监管、金融监管的有益探索,我国分业监管已渐趋规范化与专业化,金融监管的体系框架已初步具备,但由于激励机制的缺乏,不少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有些甚至脱离了监管行业,监管部门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内部竞争氛围与监管效率也较差。有效约束机制的缺乏则造成和监管缺失现象层出不穷。在现行监管约束机制中,因个人过失而造成我国金融市场损失的监管人员仅仅会受到监管机构内部的行政处罚,并不会追究其刑事责任与民事赔偿,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自然难以得到实现。
(五)监管技术落后
近些年,我国对金融市场监管愈加重视,金融监管正由重视合规性转向合规性、风险性并重,金融市场监管方式正由市场准入监管转向市场准入、运营及市场退出全程监管,由现场检查转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管理。在此背景下,我国非现场管理的现代化监管网络系统逐步建立起来。然而仍处于起步阶段的运营监管和非现场管理无法承担起金融市场监管的重任,使用最多的监管强制措施———罚款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较为落后的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监管技术难以跟上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监管不力情况时有发生。
二、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理念逐步从分业、分机构监管转向跨业、跨机构监管,这为我国转变金融市场监管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们可通过建立单独的机构来增强“一行三会”之间的协调性,一旦金融市场出现突发事件,“一行三会”管理阶层需迅速进行协调,在统一思想和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此外,各监管机构之间需加强交流与沟通,对此可定期选调本机构的监管人员前往其他监管机构学习交流,对其他监管机构日常的工作流程、监管目标加以了解。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金融市场监管工作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我们需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制定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行政法规、规章,尤其需填补出在城乡信用合作社、农村基金会、邮政储蓄和企业债券等领域的法律空白,市场退出和风险监管在法律中的地位需得到突出。
(三)加快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针对目前监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监管机构内部人才流失、监管缺失等现象,政府部门需督促监管机构及时改变单一的晋升激励机制,对能力突出、表现优异的监管人员实施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奖励方式,同时还需建立健全有效的惩罚制度,依法对监管不力甚或的人员实施惩罚,推动监管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四)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
解决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存在问题、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关键在于提升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即其专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对此,我们需严格筛选监管人员,定期组织监管人员学习监管理论、基础技能、风险分析和创新业务等,为监管机构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监管骨干。此外,我们还需选调本机构监管人员至其他监管机构进行学习与交流,以进一步丰富监管人员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对于监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监管机构可定期组织思想道德讲堂,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监管机构还需定期开展监管人员综合素质考核,依据考核成绩提拔奖励能力突出的监管人员,并严格要求考核不合格的监管人员继续加强学习,仍不能合格的则给予恰当的处分。
三、结束语
2016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一年,金融市场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我国目前在金融市场监管过程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监管机构除需加强自身管理外,还需加强同其他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性,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监管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迎霜.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基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视角的叙述[J].南京社会科学,2011,04:16-22.
三足定理主要是在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出的,与“消费者保护”之间正好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其中消费者保护、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安全等就是三个“足”。同时,在金融法中,“三足定理”表示不管是消费者保护,还是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安全,它们都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是改革金融体制、金融立法以及设定金融管理目标的重要原则,所以需要在“三足”之间寻找一种平衡[1]。
“三足定理”思路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金融法制的局限,通过对消费者保护、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安全等的平衡,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金融法制,推动金融法制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满足当前金融市场的各项发展需求。一方面,“三足定理”将消费者保护纳入了金融范围,并且将其看做是法制改革的参照指标,为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之间的平衡提供了可行路径,改变了以往想要平衡二者却找不到具体平衡指标和理想方案的局限[2]。另一方面,“三足定理”从几何学的角度出发,借鉴和参考等边三角形所具有的稳定性特点,成功建立起了消费者保护、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安全等三足制衡的博弈模型,针对金融法制存在的价值目标,探索了一种良好、高效的互动机制,从而推动金融系统的健康平衡发展。
2 我国金融法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
2.1 金融法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发展较为完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在金融法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来说,金融市场缺乏良好的创新,运行效率不高,而且也缺乏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较低。同时,在后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发展中还面临着金融安全维护和安全方面的难题。另外,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均衡,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之间的金融资源分配存在失衡现象,不仅扩大了区域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再加上社会财富存在的分配不均现象,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从而无法将金融市场所具有的合理分配效应充分体现出来[3]。因此,需要不断改革和优化金融法制,引导金融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金融法制改革的具体路径
(1)优化配置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市场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一个要素。通过优化配置金融机构,不仅可以调整金融市场的整体构成,同时能够改善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和运行情况。首先,制定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将金融特许制范围放宽,允许其他机构参与金融市场活动,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规范,将非金融机构纳入到金融监管工作中去。其次,提升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将传统金融市场中国有企业的垄断局面打破,构建完善的竞争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增强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维持良好的竞争秩序,不断增强金融发展水平和效率[4]。最后,推动金融机构朝着政策性发展,拓展金融机构的服务广度和深度,注重金融立法,通过政策手段规范金融机构的各种经营发展行为,在找准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的同时,将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是由金融调控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等构成,并相互之间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发挥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回顾我国农村金融30年来的改革,基本上是沿着一条“机构主导”的改革路径,而且这种改革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主要是围绕改善农村金融供给、协调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者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其核心内容是金融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变革。而金融市场由于受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改革相对滞后。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的绩效也并不显著。总结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提出农村金融改革必须从“机构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才是今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的正确选择。
二、文献综述
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落后、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H.T.帕特里克(Hugh.T.Patrck,1966)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前者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面。即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各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供给的增加,这近似于以上所称的“市场主导”。后者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面,即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总是先于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近似于以上所称的“机构主导”,即通过变革金融机构来增加金融服务的供给,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帕特里克认为,在实践中,“需求追随”现象和“供给领先”现象常常交织在一起,但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往往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帕特里克的这一分析比较符合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但主要是强调金融机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的先后顺序问题。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金融学教授默顿(R.Merton)和博迪(Z.Bodie)提出了金融体系改革的“功能观”理论,并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功能为基础,对金融业的改革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默顿和博迪认为,从功能观点看,首先要确定金融体系应具备哪些经济功能,然后再去寻找一种最好的组织机构。而一种组织机构是否最好,又要取决于时机和技术。他们指出:金融体系的最主要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有利于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显然,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就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功能,其最终目标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基于金融中介和市场功能上的差异。默顿和博迪(1993,1995)在功能观的框架内提出了“金融创新螺旋”理论,即如果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确是两个竞争性的制度安排,在金融体系中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然而,如果动态地看待整个金融系统的演进,则两者恰恰呈现为互补性的关系,彼此相互加强,相互促进,并以此推动金融体系朝着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标前进,这一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代金融体系中市场和金融中介关系的认识,对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村金融改革问题,既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影响农村经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变革与调整进行研究,即所谓的“机构主导”路径。该观点认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明显增加,但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滞后是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史晋川(1998)、李玮(2000)、彭川西等(2001)认为,是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与农村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农村信贷增长缓慢;马晓河、蓝海涛(2003)认为,农业银行的退出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也是重要原因。王芳(2005)认为,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由于农村金融组织存在结构性缺陷,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缺乏效率。虽然农村金融组织有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及民间金融等多种形式,但却缺乏多元性、复合性和有效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必须坚持机构主导。宋涛(2005)认为,“供给优先”金融模式必须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谢平(2001)则认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党国英(2004)也认为,合作金融组织有历史过渡性质,现在的农村信用社应鼓励它走商业银行之路。
从以上的研究看,尽管视角不同、方法不同,但都主要是从金融供给角度分析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围绕着“供给优先”模式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即通过金融机构的变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增加金融供给,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也就是所谓的“机构主导”或“机构观”改革路径。
其二是围绕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与完善进行研究,即所谓的“市场主导”。光(2003)、林家彬(2003)等认为,农民贷款难是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管理过严造成的,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张军(1997)、江署霞(2001)等认为,非正规金融对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市场准人的限制,其作用难以发挥:刘玉平(2006)认为,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是以金融--机构观”为理论基础,从而使农村融资制度的每一次变革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调整来展开。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融资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金融浅化”趋势日趋明显。问题的原因既不在现行的信贷政策,也不在现有的金融机构,更不在亿万中国农户,而是在于“机构观”所架构起来的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因此,以金融“功能观”来重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思路,这才是唯一出路。何广文(2001)认为,根
据中国农村经济和金融的特点及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优化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路径在于金融机构的多样化。而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途径在于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才能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效率,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另外,姚耀军(2006)李喜梅(2008)等也对农村金融改革选择“功能观”路径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上观点认为,单靠金融机构的改革难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必须辅之以金融市场的改革,并把市场改革作为金融改革突破口,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消除市场垄断,才能真正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市场主导”改革路径的分析
所谓市场导向就是建立和培育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市场机制调节金融产品结构和供求结构,实现供求均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农村金融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改革30多年来,我国早已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生产和消费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已被纳入到市场体系当中。然而,作为要素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金融市场却远远落后于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农村金融市场依然是一个半封闭、被分割、无竞争、低效率的市场。市场功能存在缺陷。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因此,农村金融制度无论如何变革,金融机构无论如何调整,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改革就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所以,重新审视农村金融改革思路,选择“市场导向”的改革路径,才能破解农村金融改革的困局,消除农村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一)从金融市场的功能分析
所谓市场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它是连接市场供求主体的纽带,离开市场就无法完成交易。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来调节供求结构和供求规模,实现供求均衡,满足供求双方各自的交易目的。一般认为,金融市场具有促进资本集中、引导资金流向、方便资金转换、降低交易成本和分散风险等功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金融市场不但具有上述市场的一般性,而且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为金融市场所交易的是一种特殊商品,即货币资本商品。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既发挥着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又是各种商品和要素完成交易的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金融市场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居于核心和枢纽地位,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标志着一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二)从金融市场的特征分析
一个发育成熟的市场必然是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这是发挥市场机制,实现市场功能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由于市场准人的限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半封闭的市场,金融市场主体不能自由进出,必然导致市场供给主体缺失。这便会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即农村非正式金融的产生和兴起,尽管在不同时期金融监管当局对农村非正式金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打压,但农村的民间借贷市场一直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市场缺陷。二是由于市场准入的限制,农村金融市场只有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大金融供给主体,也就是所谓的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由于人为的业务分工不同,农发行只负责农产品购销等政策性业务,服务范围有限;农业银行在进行商业化改革以后,调整了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撤并了农村基层的部分网点,收缩了农村金融业务;农村信用社也就成了农村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供给主体。但由于信用社自身的改革不到位。经营管理水平低,资金总量小等,难以支撑起农村金融的需求。而由于市场准入的限制,其它金融机构不能自由进出,必然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的形成,垄断使市场缺乏竞争和低效率,表现在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不足,借贷成本高,借贷条件要求苛刻等方面,这是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性,金融体系也表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性特征,农村金融市场成为一个被分割的市场。这种分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的分割。在分散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完全,交易成本高以及特质性风险的存在,严重扭曲了金融机构在城乡之间的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即把负债业务主要放在农村,而资产业务却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据严浩坤(2009)推算,截至2007年,农村资金通过金融管道流入城市的数量至少应在5万亿元以上。二是表现在区域之间的分割。主要是县域之间的分割,这种分割限制了资金的合理流动,加剧了市场的垄断性。
(三)从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看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是沿着“机构导向”的改革路径进行的,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次变革与调整,对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在农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突出,这说明单靠金融机构的改革不能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不但要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机构,还必须有一个机制灵活、运转有效的金融市场,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才能发挥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功能。回顾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经过三次大的变革与调整,基本上形成了以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为主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为什么这些金融机构的功能作用并不如意,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个开放、竞争、运行有效的金融市场。因此,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是开放金融市场,培育竞争机制,才能实现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无论是理论分析或是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看,以“机构主导”的改革路径都未能真正解决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因此,今后的农村金融改革应从“机构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加快培育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作用,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功能。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过三次大的变革与调整,总体而言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向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过渡,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农村金融市场如何培育和完善的问题。所以,以“市场主导”的改革路径是今后农村金融改革
的必然选择。
(一)放宽农村金融市场进入限制
放宽市场准入是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前提条件,也是进行增量调整,促进金融机构多元化的主要手段,并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的转型铺平路道。促进农村民间借贷的合法化和规范化,有利于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覆盖率低、金融产品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放宽市场准入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适度竞争的市场机制,使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经营模式的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全面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也是农村金融改革从“机构主导”向“市场主导”的重大转折,对今后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是资本使用的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的重要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反过来又调节供求,实现市场均衡。价格高低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率作为借贷市场价格同样具有引导资金要素配置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业贷款利率受到严格限制,农信社的利率浮动也非常有限,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导致农村借贷资金供给不足。而民间借贷由于实行了市场化利率,其借贷活动一直比较活跃。金融产品是一种同质性的产品,其竞争主要是围绕价格进行,没有市场化的利率,也就谈不上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创新、没有效率,更谈不上均衡、合理的利率。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要想使商业金融机构回归农村市场,使农信社改革顺利进展下去,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但在规模上有所增加,而且在结构上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在不断完善货币市场的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村资本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是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证券融资解决农村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融资难问题:培育农村资金拆借市场,为农村信用社及其他农村机构融通资金提供便利。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转移农民所面临的价格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同时,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稳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经济补偿、抗灾防损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单个农户和企业承受能力低,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是提高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险体系。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各种保险产品与服务,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再保险体系。
(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健全农村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规范政府及各类金融主体的行为,提高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完善宏观政策环境,消除不利于农村金融发展政策歧视,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优化农村金融基层网点布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在支付结算、信用卡、、咨询等中间业务方面,要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真正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当前国际本币金融产品市场发展的最新趋势
成熟且开放的本币金融产品市场是一国货币国际使用的必要条件(Bergsten,1975)。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化的深入推进,各主要货币发行国为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占据主动,围绕货币产品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图景,使得全球本币金融产品市场发展呈现以下趋势特征。
(一)美元主导国际金融产品市场,欧元和日元市场地位此长彼消
当前,世界最主要的金融产品市场是括美元金融产品市场、欧元金融产品市场、日元金融产品市场。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和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元仍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主导货币;凭借欧洲一体化和金融市场的整合,欧元在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在某些领域如国际债券发行、纸币和硬币发行等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元,但短期内仍无法撼动美元的优势地位;由于经济的长期不景气和货币政策的失误,日元国际地位正日益边缘化。
(二)金融产品市场扩张迅速,跨境资金流动频繁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除战争所引致的国债阶段性激增外,全球金融产品市场和实体经济保持大致相同的扩张速度。但自1980年起,包括股票、公私债券和银行存款在内的金融资产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经济金融化趋势日趋明显。以美国为例,1980年以来,其金融资产占GDP比例比前80年增长了两倍。从全球范围看,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深度不断增加,各国金融资产相对于其GDP的比率在不断提高。目前全球金融资产的价值已经是全球GDP价值的三倍以上――显示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深度。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深化程度,跨国资本流和金融资产海外持有量持续快速增长,资金跨境流动频繁。2012年,全球范围内的跨境资金流动,包括海外资金购买股票和债务证券、跨境贷款和国外直接投资,增加到8.2万亿美元以上。据麦肯锡统计,自1990年以来,跨境资金流动以每年10.7%的速度增长,分别超过全球GDP(3.5%)、贸易(5.8%)和金融(8.7%)的增长速度。目前全球大概四分之一的债务证券和五分之一的股票由外国投资者拥有。如果用国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合计占GDP的比重作为一国金融开放度国衡量指标,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指标增长更快。在工业化国家,该指标从1970年的15%增加到1990年的32%,从1990年起开始加速,到2012已达到150%。跨境资金的频繁流动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是各国强化金融市场竞争,提高开放市场程度的结果。
(三)直接类本币金融产品份额超过银行存款,金融衍生交易复苏势头明显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以债券和股票为代表的直接金融产品发展较快,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的市场份额呈稳定下降态势。在全球金融资产的构成中,由国债和私人债券的债权类金融产品占最大比重,且呈稳定增长态势,从1990年的19万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96万亿美元,占比从40%增加到47%。
(四)离岸业务发展势头放缓,离岸金融市场地位有所下降
作为二战后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制度创新之一,离岸金融业务曾是国际金融竞争的焦点,伦敦就是凭借发达的离岸金融业务重新成为全球顶级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80年代,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67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资产规模从1970年代末不足万亿美元猛增到1985年的29840亿美元。1990年更是猛增到68772亿美元的峰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5%。1990年后,全球离岸金融市场步入调整期。整个199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4%,低于同期国际金融市场平均发展速度(7.0%)。离岸金融交易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交易的占比逐渐下降。
二、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金融产品市场建设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拥有一个较为规模巨大、体制健全和有较高开放程度的金融市场。首先,发达金融市场有利于管理货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必然面临回流问题,只有建立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才能吸纳并有效管理外溢的流动性,防止其对国内经济的过度冲击而形成金融风险。其次,金融市场是有利于增强货币的国际吸引力。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中央银行及各国投资者提供了各类成本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有助于提高国际社会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扩大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第三,有利于掌握未来金融发展的主导权。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金融产品市场成为决定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场所,对金融定价权的争夺也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收益。
(二)要准确界定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作用下,国际货币格局正酝酿深刻变动,未雨绸缪,前瞻性地确定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对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际利益、优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影响,美元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主导国际货币。欧元迅速崛起,在某些领域如债券市场甚至超过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然而,由于欧盟非国家,在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欧元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由于产业升级的失败、资源的匮乏和人口老龄化等不利因素,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持续下降,日元衰落将是一个长期现象。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的二位、外贸总额居世界第二位、货币发行量(M2)已接近美元。更重要的是,推动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长期性因素仍然存在,无论是从经济实力、国际关系还是未来发展趋势,人民币都有成为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巨大潜力。此外,美元和欧元代表的是欧美成熟经济形态,随着日元地位的衰落,经济活动最为活跃亚太地区的代表性货币将出现空前缺。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稳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不断积累货币管理经验,逐步取代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可行的战略目标。
(三)要积极推动在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建设
在20世纪后半期,离岸金融市场曾经是国际金融竞争的焦点。受伦敦金融中心崛起的影响,曾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然而,这些离岸市场如新加坡等大都不是国际货币发行国。日本和美国虽然建立了基于本币的离岸金融市场,但并不成功:由于监管的过度宽松和长期接近零的货币利率,日元沦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套利货币;美国国际银行设施对离岸美元设置了诸多限制,市场规模和作用一直有限。同时,尽管存在国内离岸市场,但美元、欧元和日元这些主要国际货币依托的还是在岸市场。
作为有强大实体经济支撑人民币,在其国际化过程中始终要把在岸金融产品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在岸市场的做大做强来保障和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只能作为必要的补充形式。当然,目前人民币在岸市场建设还受我们市场发展水平、制度设计、监管能力等的限制,条件还不很成熟。但这些条件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和反复的试点逐步创造,不能因此而否定人民币在岸的大方向。毕竟,在全球离岸市场地位下降的大背景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离岸金融市场还存在一个发展悖论,如果规模过小,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助益有限;如果规模过大,势必有更多外资金融机构介入,有可能导致定价权旁落,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离岸市场相对于在岸市场最主要优势是交易自由和低成本优势,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增强在岸市场的开放性和做大规模来实现。
(四)要积极发展债权型直接金融产品
目前,债权类金融产品已占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2012年,在全球198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构成中,包括国债和私人债在内的金融产品达93万亿美元,几乎占全球资产总构成的50%,是股权类金融产品的2倍多。同时,债券产品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欧元唯一超越美元的金融领域。在人民币的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债权类金融产品市场的积极作用,努力推动债券市场建设,通过财政金融制度改革,逐步增加高信用级别的国债产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推动优质金融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等发行债券;通过跨境人民币贸易改革试点,逐步引入外资类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和客体。同时,我们还要正视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作用,要在强化监管和风险防控基础上,积极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完善债券市场结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我国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不仅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还有助于拓展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消除金融脆弱面,使中国金融市场逐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贺昌政、任佩瑜.人民币汇率研究因素,《管理世界》.
[2]李阳.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列,中国金融出版社.
[3]马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遇与防范,中国财经出版社.
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适应农村金融需求,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品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贷款额度、期限与农民生产消费实际脱节;农村资金流失严重,信贷投入较少;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通过系统上存、资金拆借等方式将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非农领域,农村金融抑制问题较突出;农村金融业务品种单一,服务手段严重滞后,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落后;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农业保险规模小、参保少、理赔难问题较突出。
农村金融市场制度约束不到位。农村金融市场是弱质市场,其规模效益低于城市金融,因而盈利能力偏低。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单纯依[文秘站:]靠市场调节势必形成农村资金外流,导致商业性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转变不到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思想观念落后,仍然沿袭“等客上门”的传统做法,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危机感和客户至上的理念,缺乏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意识,不能积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大力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扶持不到位。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多、产出少,周期长,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因此,在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必须依赖外部力量的扶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对农村金融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风险予以合理补偿。
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不到位。农村金融服务对象是众多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对象数量多,地域分散,这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还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花费大量的信息费用搜集农户信息,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阻碍农村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依靠法律强制和政策引导推动建立农村信贷稳定增长机制,依托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金融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规则。同时,充分重视财政在激励需求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出台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完善功能,整合力量,充分发挥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基层人民银行要通过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完善对农村金融的再贷款支持,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领域。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变农村金融现状,增加低息支农再贷款,加大支农投入量,加强对再贷款投向和使用效果的考核,确保农户贷款稳步增加,支农功能稳步增强。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01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赖于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因而优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
大体上说,我国金融体系的演进过程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生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银行起着筹集资金与分配资源的重要功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缺陷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贷款的投放对象上,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造成的金融体系的制度性扭曲,导致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融资偏好倾向。二是在存贷款的期限上,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机制缺位,存在存贷款期限错配差距明显加大的趋势。三是在金融风险管理上,商业银行表现出过度回避风险的倾向,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倾向加大,重视股东收益和短期利益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四是在金融风险的承担机制上,商业银行与企业承担的金融风险呈非对称性,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健全。
结合经济发展情况,我国的金融体系相应的须从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向资本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过渡,并最终确立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微观结构虽未健全和完善,金融产品、交易机制创新皆有不足,与市场型金融体系尚有较大差距,但与以往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已有很大发展和进步,初步形成了包括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交易场所,交易种类也涵盖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货币市场发展现状
在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的期限集中在7天和20天,并有向7天集中的趋势。实际上,我国一些金融机构的拆借资金并不是用来弥补短期内的头寸不足,而是被用于弥补贷款缺口,甚至被用于扩大固定资产贷款规模或被用于补充自有资金不足。第三,拆借方式单一,风险较大。我国目前的拆借方式基本上是单一的信用拆借,即使是期限较长的拆借也没有抵押或担保。因而违约现象较多,融资风险较大。第四,利率形成机制仍然扭曲。一般来说,在金融市场上各类利率之间的正常关系应当是:民间借贷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一般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但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实际上不仅高于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而且高于商业银行一般贷款利率。这表明,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各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同业拆借利率的形成机制是扭曲的。第五,货币市场的分割状况仍然存在。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之间仍然没有通过基准利率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利率体系,如银行同业拆借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有国债回购市场利率,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第六,市场不完整,金融工具相对单一。严格说来,我国的货币市场只有同业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同业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没有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同时,票据市场不仅规模小,没有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而且发展不平衡。
(二)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从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国库券)开始建立的。80年代中期以后,股份制经济在我国迅速兴起,股票成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同时,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也呈扩大趋势,债券品种开始增多。为适应股票债券流通变现的需要,1986——1988年我国进行了证券转让流通试点。在试验、摸索的基础上,1990 年和1991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并营业,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式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资本市场已初步完善,但还存在一些甚至较为严重的问题。第一,市场处于分割状态。表现为:统一的国债市场被分割为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凭证式国债发行市场,彼此间没有联系。流通市场不统一,主要是国债二级市场不统一。第二,定价机制扭曲。第三,市场主体行为扭曲。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通常把股票市场视为单纯的融资场所,上市的目的也在于融资。因而不注重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并派生出一系列扭曲的行为。第四,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仍不健全。第五,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第六,金融工具单一。我国的资本市场工具主要是原生工具,不存在衍生工具。
三、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展望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产品创新将更加活跃,市场广度和深度将会不断提升,市场结构将更加优化,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将更加紧密,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1.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突出表现就是金融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第一,未来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最为强大的动力。第二,金融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金融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不断增强,同时,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我国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各个市场主体进行资金余缺管理,投资融资以及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产品创新将更加活跃。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为未来的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金融市场主管部门还是市场参与者,都认识到产品创新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各个金融市场也存在着创新空间,未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将不断加快,在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我们除了发展期货市场、互换交易等以外,信用衍生产品将会迅速发展并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3.市场结构更加优化。首先是融资结构发生变化,近年来,通过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直接融资规模大大提高。其次是市场结构将出现变化,比如同业拆借市场随着放松管制,投资者主体、交易品种、定价机制都将发生变化。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市场成员结构、上市公司结构近年来也都发生了变化。以上这些市场结构的变化,都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市场之间互动将会更加明显。市场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动、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首先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近年来,同业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利率波动和资本市场的IPO 之间的关系十分显著,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其次是基础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的互动。由于基础市场发展的规模扩大,利率、汇率的变化对衍生产品产生了需求,促进了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今后衍生产品的创新将会大大加快,衍生品市场和基础产品市场之间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5.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将会继续加快。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包括了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和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在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方面,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开始推行,引进了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亚债基金获准进入我国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在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方面,外资银行可以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进入了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并可以参股我国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允许在我国经营的外资公司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和发行人民币债券。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国际化。
参考文献:
一、金融产品统计的重要意义
金融产品统计工作是金融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础工作,是金融风险防范有重要意义,金融产品统计需要国家统计局、银行、政府部门、银监会等相关金融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调合作,实现良好的信息数据共享,并通过综合分析这些部门提供的数据对金融状况做出统计与判断。金融产品统计包含诸多统计指标,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综合性反映,在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影响着金融预测的预测精度以及金融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为金融决策提供有力的基础性数据。根据时间序列一共的相关历史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规律探究,并结合风险统计与管理,可以对未来的金融产品市场走势与金融状况作出较为科学准确的预测,进而作出合理科学的金融决策本文由收集整理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与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产品统计的思路与方法
(一)建立健全金融产品统计管理制度
金融产品统计工作的有效展开首先需要的是对其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这对于监测数据可靠性与及时性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应结合标准化的金融统计制度相关要求,让金融统计监测体系全面纳入金融产品,并制定统一的规范化的产品分类标准、信息反馈和渠道以及统计口径,通过全面合理的信息数据有效引导金融产品的市场发展。且要全面详尽地对金融产品统计的统计方法、数据标准、数据来源以及统计部门职责等做出规定,利用相关的制度有效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与准确性,加强对金融产品统计的管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并且,应将金融产品投向信息报送至银行与信贷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以便对金融产品规模进行统计,还能通过金融产品统计进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同时,还应不断完善m2的统计方法与范围,将适当的金融产品纳入m2的统计范围,并对理财数据统计系统进行积极全面的完善,以保证能完整全面、及时准确地进行数据统计。
(二)加强全面准确地金融产品统计与监测工作
要加强全面准确地金融产品统计与监测工作,首先要按制定的相关标准确定金融产品的统计科目,这就需要选用科学合理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与统计。并且,应避免统计数据的遗漏与重复汇总,尤其是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加快,出现大量规避监管等现象与问题,金融产品的组合更加复杂,要全面准确地将它们按标准进行划分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各数据的相互扎差以及并表处理需要更为严格的统计标准,才能确保其科学合理地进行。当前金融产品统计还存在一些不全面与不完善的地方,对于一些不确定的金融产品以常规方法进行报数是不能完全确保其相关数据报送到统计系统的完整性的。金融产品的数据不能及时在正常报表中体现,这就加大了检查监测工作的难度,使得监督漏报行为的可能性增大,而漏报数据对于高效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是极其不利的。同时,还应确保统计标准等与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是一致相符的,作为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产品,应根据相关政策及金融市场的变化等而时刻保持创新,让金融产品统计与金融产品创新保持一致,根据金融产品创新变化实时调整统计标准与方法,为全面准确地进行金融产品统计奠定基础。
(三)加强对金融产品的监管,搭建金融风险“防火墙”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前言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全球经济运行环境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快速发展的金融工程及创新的金融工具,才能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速度,因此金融参与者对金融工程及金融创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比与传统金融学科,金融工程尚属新兴学科。但其在运筹学理论、数据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比传统金融学科更有效地推动金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产品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金融环境。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金融工程建设应作为金融市场发展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数据分析手段推动金融创新,以此来规避金融市场中的风险、跟上经济环境变化的步伐、提升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最终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金融工程概述
(一)金融工程概念
金融工程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传统的金融学不同,该项新兴学科结合了工程学、信息技术分析等相关理论,更加注重于对于金融手段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金融工程的概念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工程是指在金融技术开发过程中,结合各种工程化手段,并以此解决一些传统金融工具无法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新型金融产品设计、金融交易风险规避、金融产品定价策略等[1]。狭义的金融工程则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的金融产品进行拆分重组,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用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金融工程的功能
1.推动金融市场的完善
全球金融市场参与者数量相当庞大,不同的金融参与者对金融工具总有着各式各样的个性化需求。然而传统的金融工具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因素,无法有效地满足参与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限制了部分金融参与者无法完全融入到金融市场中来。这一情况将不断加深金融工具的垄断效应,使整体金融市场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最终将导致金融市场的无序化发展。而金融工程的发展,能够不断产生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以此来满足不同金融参与者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降低金融市场整体的系统性风险。如此金融市场就能在不断完善中平稳、快速地发展[2]。
2.降低金融成本
金融成本一直是金融市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有效地降低金融成本,才能使更多参与者加入金融市场,并提升整体金融市场的收益率。金融工程以其对先进通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如采用远程互联网交易代替传统的金融交易手段,大大加快了资金的流通速率,使投资融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市场效率不断提高;同时,金融工程所应用的现代化数据分析手段,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其自身的调节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金融成本的增加,使金融产品收益率进一步地提高。同时,也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公平的投资环境,提升了金融市场活跃度。
3.促进金融产品的流动性
金融参与者在选择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往往不仅关注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同时也十分在意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不同金融参与者根据自身不同的资产配置,对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也有各式各样的需求,但是总体而言,在相同收益率的基础上,参与者总是喜欢流动性较高的金融产品。然而,传统的金融产品往往无法兼顾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和流动性。因此,只有通过对金融工程的不断发展,才能不断开发出新型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参与者对金融产品流动性需求。同时,此举也能吸引更多闲置资金流入金融市场,提升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3]。此外,金融工程的发展对于标准化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标准化即意味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产品、资金的流动性增强。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金融工程利用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住房抵押贷款转换成市场上流动的证券,这一金融创新极大地提升了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
二、金融工程在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中无序竞争现象明显
受到我国传统市场发展的影响,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政府的过分干预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无序竞争问题,因而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难以形成真正的均衡价格。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现货市场发展比较滞后,金融市场还未能对其提供比较完备的市场支持,因此就严重的阻碍了相关金融工具的衍生品的有效开发。在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备和缺乏有效支持的条件下,金融衍生品缺乏良好的发展和创新空间,所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着力加强法制化建设,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监管制度等。同时金融市场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相关金融活动的创新,促进我国金融资产的运作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机整合[4]。
(二)金融市场中存在理性套期保值者缺乏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实施,我国许多的企业中均存在着公司内部法人的相关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中比较缺乏具有理性套期保值感念的参与者。上述原因导致金融工程的运行与发展的市场基础还比较薄弱,为此我国必须深入实施企业制度改革,在企业发展与改革中遵循企业制度的相关发展规律,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将传统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成为企业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让企业真正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面对市场的挑战,进而给予金融市场中套期保值与风险控制等相关的金融活动更为充分的发展环境,促进金融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金融市场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缺乏
金融工程中对于参与人员的金融素质以及金融实践操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而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晚,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方面还比较滞后,极大的阻碍了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创新。为了促进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将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我国金融工程的创新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金融工程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
(一)金融工程中分解与重组的应用
金融工程可以利用现有的金融产品,在其基础上通过分解、重组,进而创造出新的风险及收益关系。例如将国债当中的息票从原本的本金当中进行剥离,进而进行单独的销售,创造出了新的SRITPs,而又将SRITPs同掉期实施有机的融合,又能创造出新的SRITPSWAP[5]。又比如美林公司推出的“TIGR”的零息债券,有效地降低了投资者在投资中长期付息债权时,及时取得每期利息并再次进行投资时所产生的高昂交易成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投资利率,减少市场利率波动对投资者投资收益带来的风险。由此可见,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工程中分解与重组的应用进行金融创新,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降低金融产品风险,保证金融产品收益率。
(二)金融工程中指数化与证券化的应用
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波动对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往往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传统的金融产品对这种波动往往缺乏相应的抵御能力。金融工程则可以将传统的金融产品与股票指数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利率变动时,通过指数化对冲抵御市场利率波动对金融产品的影响,保证金融产品的稳定性,减低其风险。另外,金融工程的证券化应用,能将部分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通过证券化进行流通,上文所提到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即为最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资产证券化极大地提升了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6]。
(三)金融工程中保证金制度的应用
传统的金融产品缺乏杠杆作用,无法有效扩充金融市场规模,而金融工程中的保证金制度却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合理的保证金制度充分第发挥了杠杆作用,极大程度上降低金融机构实际的资金储备率,促使更多资金能够自由地在金融市场中流动,保证了金融市场的活跃性,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同时,保证金的存在也对市场投机者的行为做出了相应约束,降低了整体金融市场交易中所存在的交易风险。保证金制度即体现了金融工程在金融创新中所发挥的杠杆效应,同时也体现了其对降低交易风险所产生的作用 [7]。
(四)金融工程中业务表外化的应用
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往往会带来各级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如何在保证自身盈利的基础上,满足监管方的需求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传统的金融产品不能很好满足金融机构调节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达到监管要求的需求,此时就需要金融工程来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来满足这一需求。例如期货、互换、期权、远期合约等金融工程创新出来的金融产品,不仅使得金融机构的盈利性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其作为表外业务的特殊性,有效地调节和改善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很好地满足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指标要求。
四、我国金融工程的优化发展策略
完善、成熟的金融市场环境是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金融市场制度的完善,金融工程才能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国际金融市场晚,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吸取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国情的金融市场发展之路。同时,应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改变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在整体金融市场中的角色,从控制者向监管者转变,降低控制职能的作用,转而充分发挥监管者的职能。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为基础,创建一个良好、自由开放度较高的金融发展环境,鼓励金融创新。再者,应该加快现代企业改革,强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理性化思维,创造出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保持企业活力。另外,借鉴国际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投资银行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金融产品开发、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快金融工具的创新步伐,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满足不同金融参与者的需求。最后,还要注重金融工程高端人才的培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升金融从业者的创新能力,通过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我国金融工程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论
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想要保证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快速稳定发展,金融工程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为此,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稳定、自由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对于当下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限制、缺陷,应该加快金融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努力完善。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出中国化的金融市场发展之路。另外,还应从转变政府监管职能、深化企业改革及注重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金融工程建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以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平稳、快速、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朴勋.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5(02):53.
[2]李志斌,张维.《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06(02):72-75.
[3]陈百慧.对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相关问题的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5,06(23):305.
[4]赵曼.我国金融工程中的伦理问题探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6,09(04):42-44+56.05(0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