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7月吉林省政府向各级地方政府下发的《关于开展推进我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专题调研的函》所调查取得的数据。调研函包括两个定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情况统计表:表1主要调查农户土地流转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农户总数、劳动力总数、流转劳动力数量、耕地总面积、土地流转面积(分为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以及抵押六种形式分别统计)、平均流转价格、非流转种粮收益、农机保有量、农机总动力、40马力以上农机数量、41马力以上农机数量等指标;表2按照规模经营面积划分为八个级别统计了各市区的规模经营总面积以及经营组织个数。各地政府通过调查当地土地流转情况,汇报土地流转相关的数据和综合材料。
(二)样本基本信息
本文根据各县级市、市辖区数据汇总为市级数据。其中,长春市包括德惠市、九台市、农安县、榆树市四个地区,此调研不涉及各市辖区;吉林市和四平市直接采用调查数据;辽源市包括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和东辽县四个地区;松原市包括宁江区、长岭县、乾安县、扶余县和前郭县五个地区;白山市包括浑江区、江源区、临江区、抚松县、靖宇县和长白县六个地区;白城市包括洮北区、洮南市、大安市、镇赉县和通榆县五个地区;通化市包括东昌区、梅河口市、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和柳河县五个地区,由于二道江区的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没有超过10公顷的经营面积,因此通化市不包含二道江区;延边州包括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八个地区。具体汇总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土地流转汇总指标
续表1 土地流转汇总指标
续表1 土地流转汇总表
二、实证分析
由于该调查所涉及的指标较多,为了分析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通过提取公因子进行命名,确定影响土地流转的四个因素;通过计算因子得分分析各市排名情况,并根据各市在四个方面的具体得分分析排名靠前或靠后的原因。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在损失较少信息的情况下,通过降维的方法将多个变量变为少数几个公因子来表示,通过这几个公因子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运用SPSS17.0,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四个公因子,四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92.563%,即四个公因子反映了原始20个变量92.563%的信息量。从因子分析结果中的成份矩阵可知,由于各公因子所代表的原始变量的实际意义比较模糊,为了使公因子更具有实际意义,对公因子采取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根据旋转因子载荷估计值可以看出,变量农业人口总数、劳动力总数、转移劳动力数量、农户总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土地流转面积、转包、互换、农机保有量、农机总动力和耕地总面积上的载荷值较大在公因子X1上的载荷值较大;变量出租、转让、规模经营面积、规模经营组织个数在公因子X2上的载荷值较大,变量规模经营流转面积在公因子X1和X2上载荷值都较大,但在X2上的因子得分系数最高,故将其归于X2因子;变量平均流转价格、非流转种粮收益在公因子X3上的载荷值较大;变量土地流转方式互换、入股、抵押在公因子X4上的载荷值较大。因此,可以将四个公因子重新命名为:X1农户基本特征因子、X2经营规模效应因子(土地流转方式中的出租在该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转让在公因子X2和X3上的载荷值也较大,根据多数决定原则可以以经营规模效应为主)、X3土地经济收益因子、X4土地流转形式因子。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包括农户基本特征、经营规模效应、土地经济收益和土地流转形式四个方面。根据各变量在各因子上的得分系数计算各公因子的得分见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基本特征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长春市、四平市和松原市,经营规模效应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延边州、长春市和松原市,土地经济收益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吉林市、延边州和通化市,土地流转形式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松原市、白城市和通化市。
表2 各公因子总得分及排名
(二)各市土地流转现状比较
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后,可以通过赋权的方法计算综合得分。赋权分为等权和不等权两种,考虑到各因子所包含的变量个数及重要性不同,本文采取不等权法赋权,对农户基本特征、经营规模效应、土地经济收益和土地流转形式分别赋权30%、30%、20%、20%,计算出总得分见表3所示。
表3 吉林省各市土地流转总得分及排名
表3给出了各市土地流转现状的排名。从排名可以看出各市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过程中土地流转进行的程度。长春市、延边州和松原市排在前三位,通化市、辽源市和白山市排在最后三位。长春市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农户基本特征和经营规模效应得分较高,这两个指标所占权重达80%,而土地经济收益排在第七位,说明长春市平均土地流转价格和非流转种粮收益较低。吉林市土地经济收益排名第一,但是其他三个方面排名中等,影响了吉林市的整体得分。四平市总得分排名第五,在经营规模上和土地流转形式方面还有待扩大和创新。辽源市总得分排名第八位,要想加快土地流转,还需要改善农户的基本特征和扩大规模生产。松源市总得分排名第三位,土地流转形式得分最高,但是土地经济收益较低,影响了整体排名。白山市总得分排名第九,经营规模排名中等,但是其他三个方面排名都非常靠后,导致总体排名倒数第一,还需在各个方面加大力度,才能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效。白城市农户基本特征和土地经济效应得分均排在最后,导致总得分排名靠后。通化市经营规模效应排在最后,影响了整体得分,排名第五。延边州农户基本特征排名第七位,但是其他三个方面排名比较靠前,总体排在第二位。
(三)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确定影响土地流转的四个因子后,以各因子的总得分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来确定各因子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程度。以土地流转面积为因变量, x1农户基本特征、 x2经营规模效应、x3 土地经济收益和 x4土地流转形式四个变量为自变量。为了消除量纲影响,对土地流转面积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式为■=■其中■为标准化后的数据,Y1为标准化前的数据,Min(Y)为原数据的最小值,Max(Y)为原数据的最大值。运用EVIEWS6.0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Y =0.293* X1+ 0.088*X2- 0.048*=X3+ 0.018*X4+ 0.332
t (12.82) (3.874) (-2.118) (0.773) (15.447)
p (0.000) (0.018) (0.101) (0.083) (0.000)
R-squared 0.979 F-statistic 46.136 D.W=1.973
Adjusted R-squared 0.958 Prob(F-statistic) 0.001
从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方程的可决系数R2为0.979,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很高,F统计量为46.136,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变量X3、X4没有通过检验,其他自变量均显著。从方程中各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对土地流转影响最大的是农户基本特征,影响系数为0.293,其次是经营规模效应,影响系数为0.088,然后是土地流转形式,影响系数为0.18。土地经济收益的影响系数为负,与经济事实不符,且该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此不予考虑。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研究表明:农户基本特征对土地流转影响最大,其中农户所拥有耕地面积、是否参加新农村养老保险、转移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化程度等对土地流转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土地流转形式对土地流转也有直接影响,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进行。经营规模效应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程度也较大,规模经营面积、规模经营组织个数越多,土地流转越容易。
(二)建议
1.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土地流转规模
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户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首先,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展发展空间,企业经济实力越强,对土地的需求越大,流转的土地就越多,对耕地的利用率也越高,通过政府扶持,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农民致富。其次,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促进合作组织形成,使耕地连片集中,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合作社和大户在资源整合,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把农村的种植大户扶持起来,扩大对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
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既是一个致富农民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稳定农村的政治问题,还是一个统筹城乡的社会问题,必须发挥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土地流转扫除障碍,保障土地合理流转顺利进行。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单位、各部门职能作用、服务作用,规范流转行为。完善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制,着力解决各类农村土地纠纷,依法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于流转后的土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和事后管理,才能保证流转合同中权利和义务的顺利履行,防止用地者破坏农村土地资源,杜绝土地违法现象发生。
3.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土地流转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变革。土地流转后,农民从家庭分工过渡到社会分工,客观上就要求有足够多的社会化职位。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就地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农民非种植技能的培训力度,使其能够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其次,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地离开土地,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保障体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实录
[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的手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数字图片(多媒体播放)感受其中的变化。
师:这十年来,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我们一同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展开新课:
师:什么是市场经济?
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市场经济?
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情境一
小王是我校江海晚报记者团成员,他了解到《财富》2012年世界500强中国部分内地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
问题:(1)这些上榜企业有哪些共同特点?(从企业的性质和涉及的行业分析)
(2)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征?
生:(1)这些上榜企业都是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从所有制来看,都是公有制企业。这些上榜企业涉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情境二
背景:全国启动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已实施1627个项目,投资153亿。
我市与新疆伊宁县结对合作:选派援疆干部,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智力支援。
(多媒体播放小王采访我校援疆干部某校长的视频)
问题:(1)结合背景材料和视频,分析伊宁地区经济社会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2)我国为什么能够展开如此巨大的对口援疆?
(3)通过结对合作支援新疆地区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哪些特征?
生:(1)伊宁地区经济社会发生变化离不开国家的共同富裕政策的支持。
(2)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发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先富)和长远利益(共富)、局部利益(新疆)和整体利益(全国)结合起来。因此,我国能够展开如此巨大的对口援疆。
(3)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基本特征。
问题:近几年,房价持续上涨。国家及时进行调控,为什么?
生1: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不调节势必影响百姓的生活,
生2:如果房价疯狂上涨,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建房材料、装修材料、人工费等)费用的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师:看来,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师:小王还想知道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该运用哪些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呢?
多媒体展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问题:你能从中概括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吗?
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师:小王还收集到国家部分调控房价的政策措施。让我们结合这些政策措施一同体会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情境三
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央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
问题:(1)这些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
(2)国家是如何利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1)经济手段。
(2)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国家运用经济计划,调整经济利益,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
情境四
为了规范房地产行业,我国已制定了《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相关执法部门依据法律,加强执法检查力度。
问题:上述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国家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法律手段。即国家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来调节经济活动。
情境五
政府对房价过高城市实施“限购令”;对于情节严重的捂盘惜售等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问题:以上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国家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行政手段。即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师:记者团的其他成员在了解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情境六
记者甲:政府只要实施合理经济政策就可以管好房价。
记者乙:我觉得调控房价法律手段最重要。
记者丙:只需要用限购令来调控房价。
问题: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小组合作探究。
生1:记者甲只强调了运用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来调节房价。是片面的。
生2:记者乙只强调了法律手段在调控房价中的重要性,也是片面的。
生3:记者丙只看到了行政手段的直接、迅速。但是,忽视了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导致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生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各手段不能单独使用,应该使用“组合拳”,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师:让我们一起帮小王总结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
生:本课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加强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三是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针对宏观调控,课本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加以阐释。
二、教后点评
(一)适合教材、学生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本课中关于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一处教学内容,教者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了能够为教学服务的“国家调控房价的部分政策措施”来说明。由于经济手段强调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来调节经济活动,因此,教者采用了“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央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三个政策来说明。三个政策中既涵盖了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又把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突显出来。可见,在研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情境才是有效情境。
本课中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一知识点,教者开发利用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教者首先介绍了我们南通市与新疆伊宁县结对合作:选派援疆干部,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智力支援这样的大背景。其次结合我校援疆干部某校长的亲生经历,将学生采访援疆干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耳聆听国家先富帮助后富的举措。这样的情境来自于学生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可以理解的身边的东西,自然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老年人收入低,因年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老年人遭受意外伤害、身患疾病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群体。老年人的权利现状值得关注。
而近些年见诸报端的一系列被救老人“讹人”事件,引发的社会各界争议“该不该扶摔倒老人”,更使公众进一步聚焦老年人。身陷困境本应被救助的老年人“讹人”事件,看似是道德问题,但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归结起来是经济问题。据报道事后一些讹人老人称没钱看病。
怎样改进老年人的权利现状,尤其是怎样有效帮扶意外伤害后的老年人,各地政府近些年试点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今年5月,全国老龄办等四部门联合公布《关于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通过多项措施使意外伤害保险最大限度惠及广大老年人。
一、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含义、性质
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是由投保人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在被保险人因遭受外来、突发、非本意、非疾病的事件直接导致老年人身体伤害或死亡时,依照合同约定,给付受益人保险金的一种商业保险。“意外伤害”是指遭受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客观事件直接导致身体受到的伤害。在传统的商业保险中,因猝死或疾病引起的身故、伤残等,均属除外责任,例如身体发病引起摔倒受伤不算“意外伤害”,承保公司不赔偿。并且,传统商业保险的条款,都不承保65周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的风险保障机制不到位,老年人得不到保障权利。
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指政府出资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保险。这项由政府出手推动的公益险,具体作法是民政局、财政局、老龄办等政府机构依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保障工程。该项惠民工程通过商业保险、政府机构联办协作机制化解老人的个体财务风险,提高老年人抵御意外风险能力,推进老年福利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
这种政府支持的老年人意外伤害险由政府采购,即由政府统一投保,具有很大的公益性,保险公司一般都会做出弹性处理。如老人摔倒受伤,会得到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险被解读为“摔倒险”。
二、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基本特征和开展情况
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简称银龄安康行动),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1.“老人险”由政府出资、集体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或从福利公益金出资。如在2012年9月有些城市由政府买单,为持有免费公交乘车卡的老人购买公共交通意外险。2015年北京市财政统一出资120万元,对本市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共计近7万人投保,每人一份。至2015年12月,由广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补贴,为五类困境老人购买的意外伤害险参保率达到100%。2015年10月嘉兴市正式实施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投保保险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6:4的比例分担,为共计81万余户籍老年人购买保费为2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
2.保费最低。如2015年,北京年度保险费用是15元、17元,杭州年度保险费为20元,广东设有年保险费10元、20元不等。
3.保险范围最广。如多地覆盖65岁以上本地全体老人、“五保户”老人免费参保、非本地户籍的老年人每年只需要花费十几元或几十元就可以换取意外伤害身故、意外伤残、意外医疗、意外住院津贴等四重保障。
4.理赔标准最高。赔付内容分为死亡或伤残保险金、医护费用赔付、骨折补贴三类。如北京被保险人在特定公共区域活动,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发生意外伤害引发身亡、残疾或烧烫伤,可获得50000元的赔偿,因意外伤害住院将获得每天30元的定额;老人险的年保险费只有17元,费用远低于普通的商业意外险,赔偿额却最高达20万元。安徽安庆,最低保费每份50元,意外医疗保额每人6000元,意外伤害保额每人15000元,对生活困难的低保户、五保户老年人实行优惠政策,最低保费每份40元。2015年7月,厦门市首个由政府主导的老年人保险项目即老年人幸福安康险正式实施,在保险期限内,参保老人如发生意外造成伤残,最高可获赔10万元。
5.政策支持。近些年,政府机构陆续发文,强调重视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称其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党和政府民生政策的具体体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提出“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要把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倡导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公司对参保老年人应给予保险费、保险金额等方面的优惠”。2014年8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提到“要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发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保险产品。”
三、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作用
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体现公益、投保自愿的原则。政府为老人购买摔伤保险,保险金承担摔倒老人的部分伤害和给付医疗费用。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会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权利;从社会层面,对老年人的经济制度性保障,会消除人们扶助摔倒老人的经济风险和顾虑,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
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作用: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二、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2)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3)法与政治、政策: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018-03
[基金项目] 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北京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效用研究”(批准号:200507035)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铁山,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
杨进国,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投资和项目管理;
齐 园,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北京 100041)
高技术正以其无与伦比的威力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各个国家发展的重点,而高技术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够发挥其影响力。那么高技术扩散的基本特征与模式有哪些?如何通过基本特征和模式研究来加快高技术扩散?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技术扩散的界定
由于技术扩散、技术转移和技术渗透之间存在着交叉和混乱。笔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对它们的界定如下:技术扩散是指技术的潜在使用者采纳应用技术的过程,包括自主的传播和非自主的传播行为,并以最后一个潜在的使用者接受技术为技术扩散过程的终结。技术渗透是指技术被采纳以后对使用者产生改变和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渐进的影响过程,包括对各种要素的改进,从而产生明显经济效果的过程。技术转移则是技术从供方向使用者的传播过程,可以是跨地区、跨国界的技术移动和传播过程,特别强调技术能力的转移,以技术接受方掌握技术为转移成功的标志。
技术扩散、技术转移强调的是技术在空间的运动和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行为;而技术渗透强调的则是技术对接受方主体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将集中研究技术的扩散行为,特别是从一个技术拥有者向其他使用者移动和传播的过程,但要略去企业内部的扩散行为。
二、高技术扩散的主要特征
高技术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渗透性等与一般技术不同的特点,因而它的扩散除遵循一般技术扩散的基本规则外,还具有自身特有的一些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高技术的扩散条件要求相对较高。这与高技术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比如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就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会使一些潜在的技术需求者望而却步。更重要的,高技术也是高智力密度的,需要接受方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这些基础条件包括需求方研发能力、科技人员、工人的素质以及作业条件等。由于高技术扩散要求需方条件高,相对于一般技术而言,它的扩散难度要大一些。正因如此,高技术早期主要得到相关的技术爱好者的欢迎。
2.高技术扩散的早期对象主要是一些技术爱好者和技术远见者。技术爱好者也许并不是技术扩散的对象,他们也主要是对高技术产品感兴趣,但他们的支持对高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他们对技术远见者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些远见者恰恰是高技术市场早期主要的扩散对象,并且对高技术的扩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口头传播对高技术扩散的影响很大。对于口头传播与大众传媒来说,口头传播对于高技术扩散影响更大。虽然大众传媒传播面广,内容翔实,但它却没有口头传播具有针对性,所以高技术受广告影响较小,主要靠口头传播而扩散。并且由于高技术自身的复杂性,以及高技术需求者的“稀少性”,因此,对传统产品营销非常有效的广告,其作用非常有限。相反,这些需求者会排斥广告,转而寻求熟悉技术的人作为参谋,口头流传就成了高技术扩散的极为重要的媒介。
4.技术中介对高技术扩散的作用极大。虽然口头传播对高技术扩散有很好的作用,但毕竟他们只是民间性质的私人行为,对技术产品的购买作用较大,而对高技术的交易来说,就有些不大合适。由于供需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采用高技术需要较高的基础条件以及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因此企业在采用决策的过程中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专业性和规范性的科技中介组织的存在,它会对技术及其市场化进行分析和预测,沟通供需双方的关系,对技术交易做出合理的评价,提供高技术相关方面的优惠措施等,尽可能减少扩散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促进高技术扩散的形成。所以,对于高技术的交易而言,一个合适的高技术中介机构的介入几乎就是必不可少的。
5.完善的市场环境对高技术扩散非常重要。高技术扩散是一个系列的过程,包括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高技术扩散需要发达的市场环境。这个环境能够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的自由流动,而这些条件对高技术的扩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些市场的健康、稳定和有序发展,才能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通和流动,从而促进高技术扩散的进行。
6.高技术扩散能够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支持自然有利于技术扩散行为的发生。政府对高技术扩散的支持主要表现对高技术提供的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两方面。政策方面,政府对于设立的高技术企业提供减免税收,给与政策性贷款等措施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如中国政府对TD标准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和国家开发银行无息贷款等以及对认定的高技术企业优惠10%的税收优惠。采购方面,对于很多高技术首先是用于军事方面,政府率先采用该技术,可以促进该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该技术的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的扩散。如美国军方最先采用半导体技术,就对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高技术扩散多发生在高技术园区。世界好多国家都有高技术园区,这些园区具有较强的集聚规模,产生了集聚效应。产业集群中企业由于分工协作、生产协作关系使得产业集群中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具有超流动性。在这流动和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等,从而促进了高技术的扩散。这也是高新技术园区能形成产业集群并能不断衍生新企业的原因。如1997年,硅谷区内有2000家企业破产,又有3500家企业诞生,而硅谷当年500家生物科技企业,预计也会有200家倒闭,但又会有300家冒出来,由此可见硅谷的企业衍生能力十分强大。
8.高技术扩散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范围更广泛。高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它往往以群体的技术形式而不是独立的技术形式存在。它的这种群体形式体现在产品上往往是多种科学技术知识的集成。群体化特征是高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渗透性,适用于许多领域,并能与传统技术或产品有效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用途。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一国的国防现代化、促进科技进步、改变生存环境、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体制改革,从而对一国的综合国力产生重大影响。如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高技术扩散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其扩散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高技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政府依据高技术的发展前景和不同的技术特征,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促进高技术的发展和扩散,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扩散模式。
三、高技术扩散的模式
依据政府对高技术扩散支持强度的不同,我们划分高技术企业扩散的模式为政府强制推广模式、市场自由扩散模式和政府支持与市场相结合扩散模式。
1.政府强制推广模式。政府强制推广模式主要使用于一些环保节能技术以及政府为达到一定目的实施的强制性标准。因为采用有些环保节能技术或强制性标准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有时甚至只增加企业的经济费用,虽然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或者节约资源以及人民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或者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这种模式企业往往不情愿采用。此时,政府就常常采用强制性的法律或行政手段对高技术扩散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政府的预定目标。这种模式由于是政府主导,因此,具有扩散速度快、影响面广、社会效益明显等特点。如国家为了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到一定时期实施一定的排放标准,对于达不到标准的汽车不准上市交易,从而加快了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再如,中国信息产业部为了方便人民手机充电方便,强制执行手机充电器统一标准,使这种技术迅速得以传播。
2.市场自由扩散模式。市场自由扩散模式适用于比较成熟的高技术,由于存在巨大的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都会随着此技术的发展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市场自由扩散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是企业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这种模式包括2种形式:一种中心企业向扩散,它是由一个中心企业,是技术形成的中心,很多中小型企业是其系列化生产体系的成员或者是为它作配套服务的。在此情况下,中心企业的技术发展,很容易导致技术的自由扩散。这种方式比如微软公司,现在世界大部分的电脑的操作系统都是微软的视窗系统,具有很强的网络性,微软的操作系统的每一次升级换代,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相关作配套服务的企业为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对自己的系统进行更新。再如电信运营商的每一次技术升级都要求相关的设备制造商、技术服务商等相关配套服务的技术提升,从而使相关技术得以迅速扩散。
另一种是由于技术本身具有的特点,它并没有中心企业,但是由于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减少工作量等,使得这种技术得以迅速运用。如北京唐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5年发明的JK00430铁路机车车载检测(它是专门为保证铁路机车包括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城际交通车车辆、动车组等安全运行而研制的在线车载动态监测预警装置)。由于能够为状态维修提供准确的依据,推动修制改革、减少备品备件、降低维修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车辆的出车率,这种装置入选我国六大干线安全标准线建设的重点装备,年创造社会效益逾10亿元。再如E-mail发展,由于电子邮件的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使得电子邮件被广泛地应用,它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3.政府支持与市场相结合扩散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一些产业关联性强、发展潜力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或者是一些涉及潜在用户众多的高技术,政府往往采用这种模式。它是企业由于经济利益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产生采用高技术的意愿和行动,从而达到高技术扩散的目的。对于政府来说,由于该技术能够在世界高技术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或者能够改变产业结构、形成较强的产业链,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对于潜在使用者而言,这些技术的成熟能够带来较高的利润、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提高自身的市面价值或者是自身生产条件得以巨大的提升,企业乐意采用此技术。但是由于高技术本身的特性,实施过程或者形成规模化的过程需要巨额的投资,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往往是无能为力,并可能使企业陷入不利的地位。此时,政府的支持是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往往会采用一些经济手段如税收减免、政策性贷款、财政补贴等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推动高技术的扩散。
政府支持和市场相结合模式是政府支持高技术发展运用最广泛方式。如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的发展。TD技术对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TD技术发展还会带动我国软件、半导体、芯片、微电子、精密仪器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因此,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TD技术的发展并在适宜的场合明确表示中国一定会采用此技术。在中国政府相关部分的协调下,成立产业联盟,采用知识产权共享并对于联盟的企业特别是大唐集团给与财政拨款、无息贷款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支持。使得TD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并进行了试验网建设,形成了1万亿元的产业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论
由于高技术扩散条件要求较高,使得高技术早期主要受到技术爱好者的欢迎,通过他们的传播,从而使这种技术扩大了影响力。随着高技术影响力的增大,相关企业的利润较高,其他企业产生这种技术的需要,但由于技术交易是最经济获取技术的方式,那么专业化中介的存在就非常重要,为了避免相关纠纷发生,就需要完善的市场环境规范相关的行为。而国家为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一般都采取一些行政、经济等方式支持高技术发展并为高技术扩散创造良好的条件,导致高技术企业聚集,形成相关的高科技园区,加快了相关高技术扩散,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高技术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够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力,政府支持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发挥高技术作用的有利保证。而要充分发挥高技术的作用就应该根据高技术扩散的基本特征、高技术类型和它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不同,分别采用政府强制推广模式、市场自由扩散模式和政府支持与市场相结合扩散模式,以便更好的发挥高技术的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盖文启,等. 国际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4,(2).
[2] 科技日报两会特刊.生命在于创造―――记中国故障诊断一奇人唐德尧[EB/OL]. http://省略/gb/2007lh/2007-03-13.
[3]蔡希贤,史焕伟.技术创新扩散及其模式选择[J].科研管理,1995,(6).
一、当代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
1.美国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美国金融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起中央银行作用。具有发行货币、国库及对私人银行进行管理监督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为美国政府制订和执行金融货币政策。联邦储备系统可以通过它所制订的政策直接影响货币的供应和信贷的增长,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要位置,1980年,美国共有商业银行15082家,总资产为21147亿美元,占金融界资产总额的30%左右。商业银行以存款和贷款为主,70年代以来各主要商业银行为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生存能力,积极开展存贷款以外的业务。由于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也不能经营证券发行和买卖,故许多商业银行都设立信托部,参与证券经营活动。
2.日本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日本金融体系由中央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等组成,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模式。
3.德国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德国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国家,其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而金融市场很不发达。由2001年的统计数据发现,股票市场总市值只占GDP的24%,而银行资产占到GDP的152%。
二、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
1.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弊端
牙买加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间再次建立起来并运行到现今的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克服了国际固定汇率制度僵化导致的种种弊端,促进了国际金融创新业务、资本国际流动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除保留并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外,它同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许多重大的不同: (1)黄金非货币化; (2)储备货币多样化; (3)汇率制度多样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区域化的深入,牙买加体系潜在的矛盾日益深化,多次爆发的国际及区域金融危机便是牙买加体系内在矛盾激化的表现。国际区域货币的创立、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将成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变革趋势。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缺陷
首先,IMF放弃了维护固定汇率的职能。其次,IMF资金短缺而难以对逆差国或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IMF拥有资金相当于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只及1945年的1/3,可见随着成员的增加和需求的扩大,IMF的资金拥有量实际上在减少。再者,IMF仍被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美国所占份额和投票权占绝对优势,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特别提款权(SDRs)分配也不平衡。最后,IMF对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和对危机发生后的救援系统表现出落后性。
3.全球金融市场网络化带来的挑战
首先,使金融市场的风险上升。网络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一直被质疑,使金融市场更敏感,加上网络的高传播速度和规模的难以控制性,使市场的可预测性下降而风险上升。其次,使国家或国际社会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变得困难。法制具有滞后性特征,而金融机构通过网络而数量倍增,同时也使得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比例严重失衡而不利于监管。最后,各国对网络金融市场的监管容易导致国家矛盾。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动向
1.趋向货币体系多元化或创造统一、单独的国际货币,改变一国货币同时为国际基础货币的格局,并遏制美元的自由发放。创造国际货币,则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会相较稳定,美元不再自由、任意的发放;也能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建立国家责任体系。但目前创造国际货币的能力有限,所以将基础货币扩大,形成多元化货币体系为多数国家所推崇。
2.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完善其职能。首先,增加IMF的资金规模完善其"最后救援者"的工作。此条在G20峰会上已经得到各国的广泛认同,并统一增加对IMF的出资,用于对危机国进行救援。其次,增强IMF的信息收集权力。IMF近年对危机预警的滞后有一方面原因来自危机国信息不够透明和及时。IMF应被赋予对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并透明化和公开化的权力。再者,减少美国在IMF的发言权和投票权或增加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发言权和投票权。最后,重新制定IMF的危机预警体系指标,赋予其危机时期进行国际协调的职能。危机发生后IMF的国际责任除了自身提供救援资金外,还应赋予其进新国际协调的能力。
3.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1998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发表经济问题声明:"增加各成员国财政、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对资本流动实行必要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国际性的规范和准则以及建立对各国金融阵地的多变监管体系,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国际资本中,投机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决定了在一国经济发生不利转变时,它们很快撤出致使该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外债清偿和国家信用等严重危机,引起金融市场混乱甚至货币贬值。相比过去,机构投机成为主流,目的是套利和套汇,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造成了很大冲击。
参考文献:
[1]孙 刚 齐佩金:《当代国际金融体系演变及发展趋势》,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高松涛:《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一、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股市,一个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市场参与主体要诚实守信。即股票市场的参与主体要坦诚相见、相互信任,杜绝欺诈和恶意炒作。一个缺乏诚信的股票市场人为增加股市风险,助长投机行为,也会对自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第二,市场参与主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交易。即在交易程要按规则、政策和法律办事,交易行为和过程要透明、合理、合法,杜绝暗箱操作。第三,市场的涨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的一种,其运行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尽量避免人为干预。
股票作为一个涉及成千上万户家庭的资本市场,其和谐与否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国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有鉴于此,构建和谐股市势在必行。
二、上市公司要切实规范企业管理
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重要主体,其发行股票的根本目的在于筹集资金、扩大规模,加快企业发展,而投资者购买股票是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从企业获利,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因此,上市公司应当以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切实规范资金运作。(一)加强企业管理,努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把投资者的每一份钱用在刀刃上,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功夫,而不是仅把发行股票作为融资的一种手段,坚决克服股票“工具主义”思想。(二)确保公告内容真实。要依法真实的公布企业的相关信息,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实现权利义务的对等。如果企业公告内容失真,无疑将对引发信任危机,后果堪忧。(三)杜绝违规信息披露。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享有平等的知情权,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不仅损害公司形象,更严重的是打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如果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者成为惊弓之鸟,只好选择远离市场。
三、政府应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目前的证券市场中,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法者,同时又是市场最大参与者。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合理,政府是否作为或不作为或作为过当,都直接关系到股市的稳定与否。政府如何调控股市需要认真研究,慎重行事。调控力度不到,没有效果,调控力度过大,则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影响股市稳定健康发展。成熟股市亟需成熟的政府及其成熟的管理手段和方以便与市场进行更为理性的对话。(一)给投资者明确的政策预期。就当前的市场状况而言,对投资者来说,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市场表现出的疑虑情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疏导。应该说,在目前情况下,最有效的疏导工作,恐怕还在于解除投资者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担忧,解除因担忧而带来的投资行为上的恐慌和失控。要坚决澄清似是而非的、带有“政策影子”的言论,解除投资者利剑高悬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二)进一步做好新股发行的核准工作。目前中国股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优质的、可供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足,因此应当提高效率,加快速度,不断增加市场中优质股票的供应。做好新股发行工作,增加股票供给,不仅有利于维持股市的供求平衡,减缓股指上涨的速度,保证股市稳定发展,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三) 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针对市场中暴露的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应及时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坚决打击违规、严厉惩处犯罪行为的积极措施,以此净化股市环境,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夯实市场基础,为市场下一步的健康前行提供动力(四)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梳理,有针对性、有节奏地采取多样化的组合手段。应尽量避免采用行政手段来调控股市,虽然行政手段见效快,但其容易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管理层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当依法监管。因此,对股市中的违法现象必须坚决地管,彻底地管。但是,对股指高低则不应该直接去管,更多地应当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加以引导。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
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关键词
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
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作者:蒋洪元 单位:云南省巧家县老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股票作为一个涉及成千上万户家庭的资本市场,其和谐与否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国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有鉴于此,构建和谐股市势在必行。
二、上市公司要切实规范企业管理
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重要主体,其发行股票的根本目的在于筹集资金、扩大规模,加快企业发展,而投资者购买股票是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从企业获利,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因此,上市公司应当以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切实规范资金运作。(一)加强企业管理,努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把投资者的每一份钱用在刀刃上,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功夫,而不是仅把发行股票作为融资的一种手段,坚决克服股票“工具主义”思想。(二)确保公告内容真实。要依法真实的公布企业的相关信息,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实现权利义务的对等。如果企业公告内容失真,无疑将对引发信任危机,后果堪忧。(三)杜绝违规信息披露。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享有平等的知情权,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不仅损害公司形象,更严重的是打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如果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者成为惊弓之鸟,只好选择远离市场。
三、政府应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目前的证券市场中,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法者,同时又是市场最大参与者。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合理,政府是否作为或不作为或作为过当,都直接关系到股市的稳定与否。政府如何调控股市需要认真研究,慎重行事。调控力度不到,没有效果,调控力度过大,则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影响股市稳定健康发展。成熟股市亟需成熟的政府及其成熟的管理手段和方以便与市场进行更为理性的对话。(一)给投资者明确的政策预期。就当前的市场状况而言,对投资者来说,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市场表现出的疑虑情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疏导。应该说,在目前情况下,最有效的疏导工作,恐怕还在于解除投资者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担忧,解除因担忧而带来的投资行为上的恐慌和失控。要坚决澄清似是而非的、带有“政策影子”的言论,解除投资者利剑高悬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二)进一步做好新股发行的核准工作。目前中国股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优质的、可供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足,因此应当提高效率,加快速度,不断增加市场中优质股票的供应。做好新股发行工作,增加股票供给,不仅有利于维持股市的供求平衡,减缓股指上涨的速度,保证股市稳定发展,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三)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针对市场中暴露的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应及时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坚决打击违规、严厉惩处犯罪行为的积极措施,以此净化股市环境,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夯实市场基础,为市场下一步的健康前行提供动力(四)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梳理,有针对性、有节奏地采取多样化的组合手段。应尽量避免采用行政手段来调控股市,虽然行政手段见效快,但其容易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管理层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当依法监管。因此,对股市中的违法现象必须坚决地管,彻底地管。但是,对股指高低则不应该直接去管,更多地应当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加以引导。
四、股民应保持理性投资新晨
投资者应该认识到,涨跌交互进行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最基本逻辑,既没有永远的熊市,也没有永久的牛市,牛市行情中出现调整是股市基本特征。从市场目前的表现来看,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有较大错位。投资者作出决策的依据应该是他的投资对象本身而不是依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当前中国证券市场不仅是散户投资者,甚至是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判断市场上涨和下跌时,主要都在分析每天有多少投资人开户,每天有多少人买基金等等。如果一个人购买的理由不是他自己认为有价值,而是后面还有人买,这就有击鼓传花的性质。正是证券市场上空前热烈的居民入市场面,使很多人忘记了股票本身的价值约束。投资者应该了解市场的变化,转变投资理念,长期投资那些具有业绩支撑的价值股,如此才能避免短期投机的风险,从而享受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市场调整也许不算坏事,如果投资者能够利用调整期好好反思、调整投资策略和理念,从跟风者向价值投资者转变,增强风险意识和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认真解读上市公司公告中的风险和价值,那么交出去的“学费”很快就会赚回来。但如果不改变投资理念,追求价值投资,不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明辨是非,继续听信传言跟风炒作的话,投资股市就将变成痛苦的煎熬。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89-02
0 引言
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要确保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
1 传统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传统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过去,我们曾经或正在以经济增长论发展,或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将实现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这种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片面关注的结果必然造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生态系统的失衡,使生态环境自有的生命支持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导致生态资源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稀缺资源,甚致造成环境灾难。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膨胀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在造成自然环境不可逆转性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生态支持能力和服务功能,使生态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环境影响的滞后性使我们目前无法准确测定人类距离全球生态极限还有多远,但我们却清楚地看到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臭氧层空洞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灾难,伴随着人类跨入了21世纪,成为新世纪的难解之结,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地或的界线。
经济系统的失衡,使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降低,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甚至引起恶性竟争。其实发展即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实现经济与文化、政治和环境的相互协调,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和价值性,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繁荣。
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部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三是社会层面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特征是:把整个社会作为循环经济的整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负担最小化,把全社会建成循环型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