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4 09:53: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篇(1)

一、建立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系统

要让大学生获得完备的创业力,接受相关的课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创业教育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很多情况下只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最多也就是在对大学毕业生做就业指导的时候进行一些临时的创业教育,缺乏完善的创业课程教育体系,最终导致教师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采取应付、变调的态度,学生则无法理解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二)改变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机制

中国真正开展创业教育也就是最近十多年,除了课程设置的缺失外,其成果的评价体系也存在许多不足,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看似硕果累累,获得各类创业教育奖项无数,一年可以在权威杂志上发表十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可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将创业活动落到实处,有的学校甚至将创业教育的成果作为自身政绩的一部分,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却只停留在纸面上,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并且对于创业学生的关注也仅限于他们在校期间,学生毕业之后,他们所创办的企业兴衰与否似乎就与学校没有任何关系了。

二、组织高校创业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创业园

中国的创业园则注重政策上的扶持,比如提供相对价格低廉的场地与设备,并提供专业的创业辅导老师。在全国两会期间,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总理表示,在鼓励创业方面,中央要拿出一部分钱,积极安排一些创业基地和孵化器,多渠道推动大学生的就业。笔者认为,建立创业园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将大大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便利性,以后也将会成为国际上的主流趋势。

(二)校企联合,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校企联合是指利用企业与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校企联合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使大学生在接受课堂教育的同时,提前获得工作实践机会,为他们今后创业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让准备创业的学生们看清自己的能力和心态是否真正适合创业活动,以免影响日后事业的发展。

(三)举办高校创业计划竞赛

创业计划竞赛又被称为商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是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可以有效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让创业者认真体会创业的每一个小细节,正确认识创业的风险,从而获得第一手创业的经验。创业竞赛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性的创业教育,它推动了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让创业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个参赛者的心中,虽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参加了创业竞赛,但它对数百万高校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而前所未有的,它激活了学生们的创业精神,让他们学到了创业的基本技能与知识,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并让他们更坚定地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三、提升创业教育的教师师资水平

(一)加强教师的理论水平

中国创业教育水平的薄弱还体现在教师师资的不足,许多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本身都是“半路出家”,仅仅接受了几年创业教育的培训,没有任何实际创业的经验,这样的创业课程无异于纸上谈兵。缺乏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是不可能为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的。

(二)聘请成功的企业家“现身说法”

聘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指导大学生创业可以说是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的一条捷径,很多企业家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但他们都是白手起家,通过许多年不断地积累,历经无数的曲折坎坷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以说是经历了创业的全过程,他们本身就是创业教育的“活教材”,这也使得他们在实战经验上的优势无可比拟,并且他们也更容易站在刚刚接触创业的大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让他们少走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

四、加强校园创业文化活动的建设

(一)营造“以创业为荣”的创业文化氛围

校园的文化氛围是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所以营造一个优良的创业文化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坚定大学生的创业决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和相应的价值观念以及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和。在美国,有着名的“硅谷创业文化”,而在北京同样有着“中关村创业文化”,在这样一个大的创业文化氛围中,各种创业精神互相交织,互相碰击,往往可以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虽然创业中充斥着风险与曲折,布满了艰辛与坎坷,但是身处一个充满创业氛围的环境中,创业者一定会充满勇气和力量,坚定不移地将创业进行到底。

(二)开展各类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创业的活动

高校的校园活动往往参加人数众多,学生积极性也普遍较高,是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在改革课堂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同时,应加大第二课堂的建设力度,开辟新的教育资源,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另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学校的创业文化节,宣传创业的理念与文化,许多高校都在校园网上建立了专门的创业板块与创业论坛,向同学们传达最新的创业活动动向与资讯,同学们也能在论坛里各抒己见,信息共享,使在校学生生活在一个有创业文化氛围的环境中,通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渐培养其创业意识,磨砺其创业意志,提高其创业素质,为其将来的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政府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或立法

(一)政策方面

随着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业工作,并且已出台了一系列的创业政策来扶持广大高校学生创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十报告更是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些指示精神为高校宣传和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在校园内外为大学生营造出有利于创业的环境,重点依靠政府、高校与社会各类管理部门进行全方位的创业教育宣传,以及学生各类组织的倡导。

(二)立法方面

创业立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国内对于创业的相关立法一般都参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财税法》等已有相关法律,很少专门为创业制定法律。但在国外,为创业活动立法已经相当的普遍,走在最前面的是加拿大,1988年该国负责中小企业的国务大臣就主持并建立了一支特别行动小组,专门为制定创业法律提供咨询意见,并于1989年正式公布了相关法律,除了加拿大外,英国、荷兰与芬兰都相继推出了创业方面的法律,我们的紧邻日本也在2003年推出了创业方面的法律。

在我国,创业立法的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新修订的《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于2010年1月正式施行,该条例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按照规定免缴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费用以及前置审批的各项费用。”而深圳也在着手制定《深圳市促进创业条例》,对创业及带动就业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形成创业、就业、创投一体化的法律体系。相信随着创业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的创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平坦。

六、社会第三方培训或教育机构的扶持

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形形的培训辅导机构,涉及公务员,司法考试、四六级,考研等等,质量虽然是良莠不齐,但至少可以给予学子们一定的选择空间,并且一些正规的培训机构也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导作用,然而其中涉及创业方面的培训却少之又少,一般都是开设在职业培训学校内的小型进修班,究其原因,一方面创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资本、技能、心理素质等方方面面,培训起来缺乏针对性,存在一定的困难。创业培训对于培训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准入门槛也较高,政府首先可以开设一些以公益为目的的微利型创业培训机构作为试点,等到该模式成熟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辅导机制后,再引入社会第三方的培训机构参与其中,政府部门则退居二线,仅仅对其进行监管,这样不但可以规范创业培训的市场,也可以让更多有培训需求的大学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篇(2)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路径,2015年总理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特别致辞,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创业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年青大学生的推动,同时也不止于工科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作为社会治理或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公共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同样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然而,与实际需求明显不符的是,公共管理专业正面临着生存危机,该如何重新审视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又如何摆脱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危机?如何促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匹配社会需求?这些都是社会治理背景下加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必要性

(一)契合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按照新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规定,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成为各高校开办专业的“蓝图”。在此目标设定中,创新意识的培育以及应用型为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

(二)适应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时代在飞速发展,中国情势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作为公共管理专业高校学生而言,他们承担着社会治理以及公共领域进行的社会变革之重任,改变以往因循守旧脱离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新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公共管理专业脱离弱势,更关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有助于改良公共领域治理范式以及实践的人才。

二、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分析

对应现实社会的需求,特别是社会治理视域下对人才需求,社会治理背景下,理应是公共管理专业发挥优势的有利时机,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深层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专业设置目的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从目前已有的专业培养目标来看,不少目标的界定缺乏时代特点,没有伴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也就无法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南和方向,公共管理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形成巨大偏差,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应适应社会的需求,转变一贯的“单一型”专业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式,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不明

原先的培养目标偏重于政府部门的人才需要,但很明显伴随社会组织承载社会功能不断拓展,其对人才也提出耕读和更新的要求,而目前的培养目标明显无法对应人才需求。教学内容偏重于政府管理基础理论的灌输,忽视不同部门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培养;知识结构偏重于政治理论水平、行政素养的培养,忽视管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育。课程内容设计创新创业课程结构不合理。一般性公共管理通识教育过于笼统和宽泛,虽然在教学中加强了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但体现专业特色的技能课程、技术课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相当少,考核内容依然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依然薄弱。

(三)专业进入壁垒低,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培养模式优势缺乏

从现实情况看,公共管理类学生毕业进入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领域时,时间成本和智力投资以及进入壁垒相对较高,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却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公共管理领域学习、工作,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生存现状正处于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较高的尴尬境地,公共管理专业很难显示出核心竞争力,这也反映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优势的欠缺。

三、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自公共管理专业设置以来,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在对接中国政府改革、社会治理以及国际化方面,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拓展视野,真正对应社会所需。

(一)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手段,适应本行业、岗位的需要。“应用型”得以凸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需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重要方法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首先,创新创业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需要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并进行转换,实现对原有知识和能力的超越,并能获得一种更新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时,需要进行跨学科、创造性的课程设计,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强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其次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重在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设计课程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选用优质适用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开发本土化的优质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目的。

3.公共管理专业类课程设置注重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承担着一般专业的学习和成才需求,同时还担任着有效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实施人才培育时,除了按照“应用型”人才要求掌握和运用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手段、强调效率导向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的工具理性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承载着公众的期望和要求”,必须维护和坚持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即自由、秩序、正义和责任,势必要承担社会管理的责任,不能仅仅追求效率、科学、经济和工具理性的目标和方法。如果片面注重开设实用性或工具性的课程,不但误导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能会导致公共事业管理内在价值的丧失,成为一种实用型教育,毕竟公共事业管理“无法脱离政治, 无法远离价值,不能失去规范性的价值基础”,而且管理理念本身“包含着管理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即以什么样的观念和方式对待社会和人,以什么观念和方式去获取管理成效”。

4.推进人才培育的国际化。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包括试验实践的国际化,深化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国际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思想之源。

(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

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社会资源、校友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和环境。同时,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聘请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以商业化运作方式,教授学生如何通过整合资源来创办和运作企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咨询服务,使学生创业能力在创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借鉴现代先进信息技术,融合大数据拓宽公共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

通过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构建互联网+公共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云教研等多种信息化形式风起云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互联网+ 教育”可以把抽象、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皆可自主学习,并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有助于教师创造更有新意、更有价值的教育方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2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7)02001707

doi:10.11847/fj.36.2.17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gnitive Flexibility,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Based on Moderating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ZUO Li1, ZHOU Jianlin2

(1.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000, China; 2.Faculty of Management &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cognitionbehaviorperformance”, the paper constructs a relational model which includes cognitive flexibility,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and test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in order to form a moderated mediating model. With the 213 enterprises in Dalian as an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Bootstrap Analysis is implemented, and the JohnsonNeyman technique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key variab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gnitive flexibility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Environmental dynamism has a regul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lso moderat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Key words:cognitive flexibility; environmental dynamism;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new firm performance

1引言

“大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内生新动力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创业者如何突破新企业资源约束,加快创业进程是学术界和实业界试图破解的难题。备受学界推崇的资源基础观强调,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于获取高价值、稀缺性、难以替代的异质性资源,却未能阐述异质性资源从何而来。尽管资源整合理论在理论上可以澄清异质性资源的来源问题,但现实中由于新生性导致的成长劣势,阻碍了外部资源的流入与内部资源的创造性整合利用

[1]。因此,创业学者开始由关注新企业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向新企业内部“现有资源”的创造性利用转变,创业拼凑概念应运而生。

拼凑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文化人类学领域,该领域学者将拼凑视为是对现有元素的重新解构和整合。2003年,Garud和Karnoe[2],Baker等[3]将拼凑概念运用到创业领域,并分别考察拼凑对技术创业以及新企业资源整合的影响效应。随后,Baker和Nelson[4]明确提出创业拼凑概念,认为创业拼凑是指为了解决新问题和开发新的创业机会,整合手头的现有资源,通过“将就”和对有限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开展创业行动。该行为可实现对新企业零碎的、易忽视的资源进行选择性拼凑,甚至创造出价值较高且难以模仿的新资源,从而确立创业企业的资源优势[5]。

目前,创业拼凑已成为创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仍以理论探讨为主,且鲜有学者对创业拼凑的触发因素以及拼凑功效的调节效应展开讨论。而随着创业认知观的发展,创业研究从关注创业者行为属性深化为研究创业者认知属性,并致力于归纳出具备共性规范和合理性的创业者认知特征进而探索其对创业行为的作用机制[6]。可见,创业者认知可视为创业行为的一种触发机制,从认知视角下窥探创业拼凑行为成因具有一定合理性。尤其是随着认知柔性这一认知属性研究的完善,其作为一种适应环境变革、避免核心刚性的认知表征,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下,是否会诱发拼凑行为以及如何提升拼凑功效值得进一步讨论。

基于此,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以如何突破创业企业资源约束为研究视角,以寻求创业拼凑的前因变量和理论适用情境为目标,遵从“认知行为绩效”的理论范式和环境要素的权变分析逻辑,构建出囊括认知柔性、创业拼凑、环境动态性以及新企业绩效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并基于213家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利用Bootstrap分析、JohnsonNeyman技术等手段,对核心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此揭示出“动态环境下,认知柔性如何诱发创业拼凑进而提升新企业绩效”这一重要问题,以期进一步完善认知柔性理论与创业拼凑理论,并对创业企业突破资源约束、改善经营实践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左莉,等:认知柔性、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Vol.36, No.2预测2017年第2期

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认知柔性

认知柔性的概念界定仍不统一。部分学者将认知柔性视为一种能力。该观点主要来源于对执行功能的探讨。所谓执行功能,是指个体在实施目的行为过程中以动态、灵活的方式协调多个认知子系统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7]。其中,认知柔性是执行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凸显执行功能中的情境转换能力,强调个体在面对规则、任务和标准的变化时,能够根据情境的不同转化想法或行动。还有学者从人类柔性活动的神经基础展开研究,认为认知柔性体现的是一个复杂的注意力调节机制。认知柔性可通过对注意力的聚焦与抑制,实现情境的转换,并与执行功能中的工作记忆等认知过程互动,实现某种活动。

随着认知心理学在解析人类行为方面的重要性提升,认知柔性被引入到管理学领域。Canas等[8]认为,认知柔性是指管理者的认知处理策略与环境中新颖和意外情况相适应的能力。此外,学者们普遍认为,注意力的神经调节可识别和解释个体之间认知柔性的差异,并认为认知柔性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个体面对独特的情境,会感知效用的不确定性,从而调整其注意力并开展差异化行动[9]。因此,管理学中的认知柔性,体现在管理者通过环境感知,衡量其现有认知图示的有效性,并依据环境变化进行注意力调节,从而采用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认知和解释,进而为企业路径及时转换,避免陷入核心刚性奠定基础。

2.2创业拼凑

创业拼凑是指创业者通过手头现有资源的“将就”利用和对有限资源的创造性重构来解决创业进程中非预期问题的行为策略。面对“新生弱性”与“小而弱性”的困境,创业者需要一种创造性的逻辑看待资源与目的的关系[10]。而创业拼凑理论恰好可引导创业者脱离传统的资源环境分析范式以及既定的“手段目标”导向框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现有资源的价值,并通过手头现有资源的创造性拼凑来重塑企业的资源禀赋,构建新的“手段目标”导向关系,从而有效应对市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与威胁。可见,创业拼凑扩展了传统创业资源获取与利用的研究范畴,从“如何发展最优资源”转化为“如何最优使用现有资源”,这种近乎一种“无中生有”的资源创新战略,强调“创意层探讨”与“资源层利用”的有效结合[10],可视为是资源约束环境下的商业模式新。

目前,创业拼凑的功效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学者纷纷从突破环境资源约束、推动创业机会开发、提升资源配置能力等视角分析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10]。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力图揭示创业拼凑的前因变量,并多从商业网络范围和强度[4]、企业资源价值及潜力[5]、组织学习[11]等组织层面分析创业拼凑的前端驱动要素,忽视了实施创业拼凑行为的核心――创业者的作用。尽管祝振铎[12]立足创业者态度视角,分析融合创新性、先动性及风险承担性的创业导向是如何促进创业拼凑活动的,但并未能从个体认知层面解读创业拼凑行为的真正触发机制。总之,创业拼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创业拼凑的前置因素与理论适应情境研究,呈现零散化状态,更鲜有学者从认知视角分析创业拼凑行为的驱动机制,未能从创业者思维角度揭示出“创业者如何诱发拼凑活动以突破资源约束并获得绩效”这一关键问题。

2.3环境动态性

环境动态性是创业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权变影响因素,反映的是环境中相关的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等发生变化的频率和不稳定程度,由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两方面构成[13],其主要表现在技术、顾客需求、产品需求或者原料供应的变化上,这些领域中的变化越大,环境动态性越高。Christmann[14]也认为环境动态性是指顾客、增长机会、竞争者、创新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会给企业的资源获取、整合与利用等活动及其效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环境动态性是刻画商业环境的重要维度,其难以预测和快速变化的属性增加了企业营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2.4认知柔性与创业拼凑

决策者的认知图示或心智表征会指引其行动选择[15]。创业者在对资源状况形成一定的认知图示后,会对组织现有的资源效用和环境状况进行衡量,如果认知图示与其创业活动难以匹配,认知柔性较高的创业者会自觉进行注意力转换,对现有认知图示进行重构,并以此引导企业进行全新的资源拼凑组合。此外,认知柔性有利于个体在行动和思想之间有效切换,并促使其多角度思考同一个事物,从而产生多种解决方案。因此,高水平的认知柔性也有助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并以假设解决方案与兼顾创新的方式采取行动,拼凑产生原本不可实现的问题解决途径[16]。Martin和Rubin[17]则认为,认知柔性涉及柔性意识、柔性意愿和自我效能三个方面。柔性意识为开展创业拼凑提供了可能性,而柔性意愿与自我效能则强化了创业拼凑的积极性。从该角度看,创业者认知柔性容易塑造出秉承灵活性的态度或意愿,促使其在行为选择时更倾向于采取创新思维而非守旧的行为准则,从而助其依据环境变化和企业禀赋适时调整先前行为或惯例,进而为创业拼凑奠定基础。因此,本文假设:

H1认知柔性与创业拼凑呈正相关关系。

2.5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绩效

面对资源约束的困境,创业拼凑者可脱离既定的思维框架,利用原本它用的资源来构建新的“手段目的”导向关系,即通过对当前“错配资源”的再配置,帮助创业企业抢占市场先机,获得先行者优势[18]。Read[19]也认为,不同寻常的机遇和以及这些机遇为开端的众多成功企业往往建立在起初甚至不为人知的闲置资源基础之上。而创业拼凑行为恰恰有利于实现这些闲置资源有效拼凑,通过拒绝把手头的资源当作无用之物,实现了“无中生有”。可见,创业拼凑凸显资源价值的非既定性,并认为对现有资源的创造性拼凑与组合很可能挖掘出新的使用价值,从而揭示出创业企业在近似同质的资源环境中生成异质性价值的动态过程[20]。从这一角度来看,拼凑并非简单的资源堆积,其不注重资源总量的多寡,而是围绕满意决策这一标准,强调企业运行需求与资源拼凑效果的匹配性与动态性[12],以此促进企业成长。此外,创业拼凑意味着一种“创造性”破坏,这种破坏性极有可能将先前彼此关系断裂的企业要素联结,并在要素间协同效应的作用下,生成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从而有助于快速响应市场变革,创造出独特的产品,进而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因此,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拼凑,是突破资源约束,实现新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假O:

H2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6认知柔性与新企业绩效

认知柔性在管理领域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邓少军和芮明杰[9]认为,认知柔性是组织学习与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基础性决定因素。动态复杂的创业情境下,认知柔性较强的创业者具有“大胆拥抱偶然性”的品质,这有利于创业者将某些偶然事件视为纠正组织不良惯例的机会,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原有计划或目标做出调整,从而帮助企业及时转换路径,避免陷入核心刚性,进而提升企业绩效。此外,认知柔性是创业者解读和形成战略问题基础。高水平的认知柔性有利于创业者采取更加丰富或多样的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认知与解读,并促进其在不同的思考与搜寻模式中进行自如转换,从而妥善处理探索性活动与挖掘性活动的权衡问题,进而产生新颖的问题解决方案。总之,创业者认知柔性是创业企业适应环境以及有效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创业企业在动态环境中获得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假设:

H3认知柔性与新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本文进一步推论,认知柔性通过触发创业拼凑对新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假设:

H4创业拼凑在认知柔性与新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2.7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行为的关键情境变量。随着环境动态性的增强,创业环境中各要素间原有关联关系变得相对模糊,这种模糊性降低了创业者对客观环境的准备解读与判断,也加大了精确地识别、搜寻并获取到所需资源,以及系统制定创业战略决策的难度。在此情境下,具有较高认知柔性的创业者,对环境变化有更敏锐的感知,他们不会坚守原有的思维逻辑和行为准则,而是会主动调整战略,努力识别出孕育在动态环境中的创业机会,并基于探索式的资源利用方式,将手头现有资源合理拼凑以实施适配性的创业战略。正如Thomke[21]所言,在环境动态变化、不确定性高且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认知柔性有助于管理者将环境变化视为机遇,引导企业开展合理的资源创新战略,并将最合理的资源或资源组合投入到关键活动中,从而产生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本文假设:

H5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认知柔性与创业拼凑之间的关系。

前文假设创业拼凑在认知柔性与新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但该中介效应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动态性水平。这是因为,复杂动态的创业环境下具有认知柔性的创业者更有可能采取较为灵活的创业拼凑策略来应对资源匮乏压力与商业竞争压力,从而实现企业成长。也就是说,环境动态性水平越高,认知柔性的优势就越明显,认知柔性通过触发创业拼凑提升企业绩效的可能性就越高,此时,创业拼凑的中介效应就越显著。而在低动态性的创业环境中,创业者的目标与手段较为明确、稳定,创业者的认知与行为均不必做出较大改变[21]。此时,创业者认知柔性的优势是有限的,其对创业拼凑的诱发效应将会减弱,进而弱化了创业拼凑在认知柔性与企业绩效间的中介效应。因此,本文假设:

H6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创业拼凑在认知柔性与新企业绩效间的中介效应。

综合上述理论推导,本研究的理论研究可以整合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如图1。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搜集

本文选取入驻于大连市国家级孵化器的创业企业为样本,并通过实地调研、当场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研从2015年6月开始至2016年3月底结束,历时10个月,发放问卷343份,收回274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13份。本文利用Harman单因子法,将问卷所有题项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的负荷量为34.267%,由此判断本研究不存在显著的同源偏差问题。

3.2变量与测量

调查问卷中大部分题项来自现有研究中的成熟量表,且均采用5点Likert刻度。认知柔性借鉴Martin和Rubin[17]的研究成果,从柔性意识、柔性意愿和自我效能三个方面进行测量,共9个题项;创业拼凑借鉴Senyard等[5]的研究成果,共6个题项;环境动态性借鉴Ensley等[13]的研究成果,共4个题项;新企业绩效主要参考Murphy[22]的研究成果,共5个题项。

3.3信度和效度检验

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发现认知柔性、创业拼凑、环境动态性、新企业绩效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70,说明量表整体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各题项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6,且每个因子的组合信度CR值大于0.70,所有因子的AVE值均大于0.50,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同时,所有因子的AVE值平方根均大于其相邻非对角线上的相关系数,表明各个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3.4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判断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认知柔性与环境动态性、创业拼凑、新企业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依次为0.357、0.495、0.454;创业拼凑与环境动态性、新企业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依次为0.403、0.518;环境动态性与新企业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19。

4数据分析与结果

本文采用Preacher等提出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23]。研究中所有Bootstrap分析均采用5000次重复抽样,构造95%偏差校正的置信区间。如果置信区间不包括零,表明相应的效应是显著的[23]。此外,为清晰展示调节效应全貌,本文采用JohnsonNeyman技术[24]对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进行量化,并以图式的形式展示出调节效应的统计显著区域。

4.1认知柔性、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

借用SPSS PROCESS宏程序进行Bootstrap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认知柔性与创业拼凑的回归系数为0.644(模型1),并且置信区间不包括0,因此假设1成立。通过模型3可知,创业拼凑对新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324,置信区间不包括0,因此假设2成立。在控制中介变量后,认知柔性对新企业绩效直接影响的效应值为0.330,置信区间不包括0,这表明认知柔性对新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3成立。此外,通过表1可知,在95%置信区间下,认知柔性通过创业拼凑影响新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为0.241,置信区间为[0.155,0.349],这意味着自变量到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和中介变量到因变量的回归系数的乘积项显著不为零[25],因此,创业拼凑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4得到验证。

4.2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通过表1中模型2可知,认知柔性和环境动态性的交互项对创业拼凑的回归系数为0.268,置信区间不包括0,因此,环境动态性对认知柔性和创业拼凑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5成立。此外,通过表2可知,环境动态性水平较低时,认知柔性对创业拼凑的的条件效应为0.409,置信区间不包括0,这表明认知柔性对创业拼凑的的影响效应是显著的。而且随着环境动态性水平的提升,认知柔性Υ匆灯创盏奶跫效应也在提升(由0.409上升到0.795)。认知柔性对创业拼凑的条件效应差异性,同样表明了环境动态性对认知柔性与创业拼凑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此外,本文利用JohnsonNeyman技术,进一步量化对于环境动态性的不同取值水平,认知柔性对创业拼凑的条件效应,并检验条件效应的统计显著区。通过图2可以看出,当环境动态性超过2.970时,认知柔性对创业拼凑的条件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此时认知柔性对创业拼凑具有显著影响;而当环境动态性取值低于2.970时,条件效应的置信区间则包括0,说明此时认知柔性对创业拼凑的效应不显著。可见,只有当环境动态性水平高于2.970时,认知柔性才能促进创业拼凑,而且环境动态性水平越高,认知柔性对创业拼凑的影响越大。

4.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验证环境动态性对创业拼凑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可采用Preacher等[23]提出的“有条件的间接效应”(conditional indirect effect)检验方法。通过表3可以看出,环境动态性水平较低时,认知柔性通过创业拼凑影响新企业绩效的间接效应为0.119,且置信区间不包括0;当环境动态性水平较高时,认知柔性通过创业拼凑影响新企业绩效的间接效应为0.230,且置信区间不包括0。这表明无论环境动态性取低值还是高值,认知柔性通过创业拼凑对新企业绩效的间接效应都是显著的。此外,本文通过SPSS PROCESS宏程序,计算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的判定指标INDEX[26]为0.078,表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这意味着当环境动态性的水平提高时,认知柔性通过创业拼凑影响新企业绩效的效应就会增强。因此,环境动态性对创业拼凑中介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假设H6成立。

5结论与启示

5.1研究结论

基于创业拼凑理论、权变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以突破创业企业资源约束为研究视角,遵从“认知行为绩效”的理论范式和环境要素的权变分析逻辑,从个体认知这一微观层面深入挖掘创业者认知柔性对创业拼凑以及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探讨了认知柔性转化为新企业绩效的条件因素,突出了创业拼凑、环境动态性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该研究不仅是对创业者认知研究的丰富和扩展,更是对Baker和Nelson[4],秦剑[20]所强调的“探寻创业拼凑的前因变量和理论适用情境”的践行,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创业者认知层面以及行为层面提炼出创业活动中可管理成分或因素,以便发现提升新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认知柔性有利于提升新企业绩效。认知柔性是创业者灵活解读和动态认知相关信息的基础,通过促进创业者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目标修正或行为调整来提供风险缓冲空间,从而推动企业及时转换路径,避免陷入核心刚性,提升企业绩效。

(2)创业拼凑在认知柔性和新企业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创业者认知柔性更多停留在思维层面,其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需要通过某种行为策略的转化与提升。创业拼凑作为复杂环境下推动创业企业摆脱资源约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在认知柔性的触发和引导下,秉承即兴而作和知足决策的将就原则,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新整合甚至创造,以帮助新企业克服“新”与“弱”的先天缺陷。因此,创业拼凑是认知柔性向新企业绩效转化的重要“枢纽”。

(3)环境动态性不仅调节认知柔性与创业拼凑间的关系,而且调节认知柔性和新企业绩效之间通过创业拼凑的间接影响关系。环境动态性水平越高,认知柔性所带来的优势以及创业拼凑的中介效应就更为凸显,这意味着创业拼凑的中介效应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作用,将共同影响认知柔性与新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5.2研究启示

首先,创业者应该具备认知柔性这一属性特征,并在创业过程中有意识地予以实施,以便能够依据外部环境变化或自身A赋特征进行思维转换和行为调整。此外,认知柔性的提升并不受限于个体智力或专业知识,并容易通过后天训练而习得。因此,从创业教育角度来看,可着力培养创业者的创新发散思维或反事实思维等认知能力,指导创业者根据当前环境信息或先前行动经验进行多样化思考,推进认知重构与反思,以便及时转化行为路径,避免陷入核心刚性。其次,创业者应重视并习得创业拼凑这一重要技能。创业者应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并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在价值,秉承“即兴而作”和“知足决策”的原则,以兼具选择性与“破坏性”的行为方式,通过现有资源的创造性利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此外,创业者应重视对外部市场信息、制度环境的有效管理,谋求实时动态性,同时,还要建立起开发包容、高度信任的企业文化氛围,只有实现“内外兼修”才能获取最佳拼凑效果。 第三,创业者应正确对待环境动态性所带来的影响,重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偶然因素,培训和提高对不确定性和创业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面对偶然事件即兴而作的能力,以此增强对动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5.3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文取得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未对创业拼凑展开更为细化的研究,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探讨拼凑模式选择及其合理边界,分析创业拼凑在创业不同阶段(如初创期、发展期)、不同形式(如初次创业、连续创业)中发挥何种作用。其次,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结论的准确度,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采用准实验或现场实验等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Elfring T, Hulsink W. Networks in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3, 21(4): 409422.

[2]Garud R, Karnoe P. Bricolage versus breakthrough: distributed and embedded agency i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 Research Policy, 2003, 32(2): 277300.

[3]Baker T, Miner A S, Eesley D T. Improvising firms: bricolage, account giving and improvisational competencies in the founding process[J]. Research Policy, 2003, 32(2): 255276.

[4]Baker T, Nelson R E.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3): 329366.

[5]Senyard J, Baker T, Davidsson P.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towards systematic empirical testing[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9, 29(5): 115.

[6]杨俊,张玉利,刘依冉.创业认知研究综述与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J].管理世界,2015,(9):158169.

[7]Miyake A, Friedman N P, Emerson M J.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omplex “frontal lobe” tasks: a latent variable analysis[J].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0, 41(1): 49100.

[8]Canas J, Quesada J F, Antoli A, et al..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dynamic complex problemsolving tasks[J]. Ergonomics, 2003, 46(5): 482501.

[9]邓少军,芮明杰.组织动态能力演化微观认知机制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1):2634.

[10]祝振铎,李新春.新创企业成长战略:资源拼凑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38(11):7182.

[11]Ferneley E, Bell F. Using bricolage to integrate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SMEs[J]. Technovation, 2006, 26(2): 232241.

[12]祝振铎.创业导向、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绩效:一个调节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5,27(11):5765.

[13]Ensley M D, Pearson A W, Amason A C.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new venture top management teams cohesion, conflict,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 17(4): 365386.

[14]Christmann P. Effects of best practices of envrionmental management on cost advantage: the role of complementary asse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4): 663680.

[15]Gavetti G, Rivkin J W. On the origin of strategy: action and cognition over tim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3): 420439.

[16]Salunke S, Weerawardena J, McCollKennedy J R. Com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novation: the role of bricolage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projectoriented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 66(8): 10851097.

[17]Martin M M, Rubin R B. A new measure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5, 76(2): 623626.

[18]梁,李新春.创业资源拼凑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J].创业管理研究,2012,(2):6373.

[19]Read S. Effectual entrepreneurship[M].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2011. 215225.

[20]秦剑.基于创业管理视角的创业拼凑理论发展及其实证应用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9):94102.

[21]Thomke S H. The role of flexi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an empirical study[J]. Research Policy, 1997, 26(1): 105119.

[22]Murphy G B. 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6, 36(1): 1523.

[23]Preacher K J, Rucker D D, Hayes A F. Addressing moderated mediation hypotheses: theory, methods, and prescriptions[J].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2007, 42(1): 185227.

篇(4)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利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或组织形式,来改变金融体系中基本要素的搭配和组合,推出新的工具、新的机构、新的市场,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效率,使规避风险和追逐盈利达到高度的统一。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创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金融创新是我国国有金融企业现阶段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国有金融企业目前的经营业务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金融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国有金融企业存在问题较多,如资产负债比例不合理,不良资产占比重高,存在“短存长贷”的矛盾,此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加剧,盈利水平不佳,在与外资金融企业、地方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创新对国有金融企业的意义显得更为重大。金融企业业务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合理配置,是国有金融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金融创新将给国有金融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是提高国有金融企业竞争力的保证。现代金融企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以市场化、多样化、综合化为方向,因此,国有金融企业金融创新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加速推动业务多样化、综合化。金融企业业务多样化、综合化是指金融企业不断开拓新的负债、资产及中间业务领域,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种类,拓宽服务渠道,提高经济效益。从负债方面来说,金融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开拓新的负债业务领域,以增加其资金来源,金融企业除通过存款、借款等传统的负债业务来吸收资金外,还应创办新的存款账户、并开办信托、、信用卡等种类繁多的吸收资金来源的业务,使金融企业的负债业务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从资产业务方面来说,金融企业要从贷款等传统业务向经营证券投资、不动产抵押贷款、房地产信贷投资、消费者信贷等多种多样的资产业务发展。

国有金融企业已感受到内外资金融企业竞争的压力,我国国有金融企业在金融创新上存在的不足,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针对目前国有金融企业在制度、与客户关系创新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金融创新。

一、国有金融企业与客户关系创新的思路分析

目前金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主要存在这样以下问题:其一,一些金融企业与客户关系的重点是吸引新客户,而不是创造现有客户的满意。而创造现有客户的满意恰恰应当是国有金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重点。现代的竞争是网络间的竞争,具有牢固的契约和忠诚关系的顾客是构成国有金融企业竞争优势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吸引新客户的成本远远高于维系现有客户的成本,现有客户是金融企业主要的利润源,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只要降低5%的顾客损失率,就能增加25%—85%的利润。其二,能够为金融企业带来效益的客户群不稳定。一些金融企业在建立和保持客户关系方面,不仅在营销战略重点上存在问题,而且其方法主要是向客户的决策者提供财务利益,这种方法不仅层次较低,而且极易被模仿。由于金融企业间的业务和服务的同质化,在金融企业间激烈甚至是无序竞争的条件下,真正能够为金融企业带来效益的客户群并不稳定。受利益驱动以及其他各种关系的作用,客户群经常摇摆于各家金融企业之间,这不仅使客户对金融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不断提高,使金融企业开拓市场的成本迅速上升,效益进一步下降,而且由于各家金融企业相互间的信息封锁和企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对金融企业保密,从而加剧了金融企业的风险。其三,金融企业的客户关系“空壳化”。一些金融企业的客户关系主要建立在向客户的决策者提供财务利益的基础上。严格地说,这种关系还不是金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而是一种个人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朋友就是生产力”。这种建立和保持关系的活动将本属于金融企业和企业的资源异化为个人的资源,即使可以假设金融企业和客户的领导者品质很好,不会利用这种关系为个人谋取私利,也可以肯定它将导致金融企业客户关系的“空壳化”。一旦掌握这种关系的领导者离开现有岗位,这种利用大量投资建立的关系就可能丧失或转移到竞争对手一方。这对任何一家金融企业来说,都不能不是一种现实的威胁。金融企业客户关系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是金融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标志,也是阻碍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为金融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重点是发展新客户而不是创造忠诚客户,难以形成以维系现有客户为目标的营销战略,难以高度重视提高金融企业内部以市场导向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创造客户高度满意的客户服务的水平。而且将客户关系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上,即使金融企业的管理者不是主观上抵制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必然对其轻视或忽视,这对金融企业的持续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为此,目前可从以下几方面创新金融企业与客户关系:一是树立质量、服务和营销融为一体的关系营销观念。按照这种观念,“质量”从以“符合规格标准”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来定义,客户的期望是衡量金融企业工作质量的标准,质量标准必须从客户的角度决定。同时,客户服务应当成为金融企业“与客户及其他市场主体建立联系,从而确保长期互惠的关系得以巩固”的活动。通过这种“全面质量”和全方位的客户服务,创造高度的顾客满意,培养忠诚客户。在这一观念基础上,国有金融企业应该形成以一套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信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即在各级行的各种决策中,始终要将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创造高度的顾客满意,并通过内部市场营销和CI导入,把这一思想贯彻到金融企业内部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员工,使整个金融企业紧密围绕客户满意这一中心运行。二是科学地进行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金融企业市场细分是界定独特客户群的过程,也是正确地进行目标市场选择的前提。在这方面,金融企业应按照关系营销的要求,根据市场竞争和客户的实际情况确定标准,使每个理想的细分市场具有共同的价值,即追求共同的一系列利益的顾客组成。在 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金融企业应全面了解每个细分市场上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点,正确地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依赖于自身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长处和资源,寻找向客户传递卓越价值的机会,确定自己的市场目标,选择正确的目标客户策略。各商业银业必须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为选定的细分市场设计特别的营销组合,使营销策略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金融企业选择目标客户的过程,也是发现目标客户没有满足的需求的过程。金融企业对这种营销机会的认识和把握,既有利于提供更高层次的客户满意,也往往是金融企业创新的开端。金融企业的定位,是其价值计划即金融企业在所选择的细分市场上对其客户所作的全部承诺的组成部分,它是客户的需要、需求与金融企业所具有的独特能力的准确交叉。其基本思路是,金融企业科学的价值定位专注于实现客户心中所期望的地位,塑造在产品和服务、员工、形象方面所具有的、能够识别、开发和沟通的、目标客户能够感觉到的、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更有特色的差异性优势,从而为关系营销战略奠定基础。三是完整制定和全面实施关系营销战略。关系营销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关系营销是企业通过将财务利益增加到顾客关系中去,以此来创造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第二层次的关系营销是企业在为顾客增加财务利益的同时,更注重为顾客增加社会利益,即企业在了解特定顾客的需要和愿望基础上,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和人格化,来增进企业与顾客的社会联系。第三层次的关系营销是企业在为顾客增加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再与顾客增加结构联系。例如金融企业为其主要客户提供特定的设备、软件或计算机联网,帮助客户理财。对创造忠诚顾客的目的而言,上述这三个层次策略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递进的。当企业与顾客真正建立起结构性联系时,顾客也就转化成了忠诚顾客。事实上,金融企业的关系营销战略应该是完整的体系。在正确地确立关系营销观培养成为忠诚客户为目的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建立新型金融企业文化的同时,还必须完整制定和全面实施关系营销战略,提供具有长期价值的活动而使客户长期和持续的满意来培养忠诚客户,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金融企业制定实施关系营销战略的重点应该是迅速推进第二层的关系营销,即根据客户的需求,通过发掘自身优势实现多方位创新,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为客户增加社会利益,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和人格化,增进金融企业与客户的社会联系,同时为客户增加财务利益。在条件具备时,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展第三层次关系营销,即与客户建立结构性联系。这样才能使金融企业真正掌握客户资源。此外,金融企业对客户的关系营销,需要有对内部员工的关系营销即内部营销作为基础性条件,它们是关系营销体系中密切相关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在金融企业中开展内部营销,建立新型的员工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和鼓励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内部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就目前状况而言,国有金融企业加强对员工素质的教育和培训,其内容的侧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进行创新观念和知识的灌输、教育,使员工真正实现观念的转变,掌握金融企业关系营销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其能够自觉地、创造性地开展关系营销活动。另一方面,切实进行关系营销技能培训、业务特别是创新业务培训和规范化服务工作培训,使员工能够掌握和运用营销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档次,真正为客户提供令其满意的高质量的服务。

二、国有金融企业制度创新的思路分析

(一)国有金融企业经营机制创新,重点是要加快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

目前影响国有金融企业业务创新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体制创新滞后,现行的产权制度已经严重窒息了国有金融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改革国有金融企业的产权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最可行的方案就是对国有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这一点也已成为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强化国有金融企业盈利动机和风险防范意识最根本的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金融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成为金融创新的积极参与者。

(二)国有金融企业激励机制新,中心是要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

金融企业业务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向特定客户提供一些高智力投入的个性化极强的综合服务,诸如综合理财、财务顾问,投资金融企业业务等,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未来的金融企业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而是信息、知识密集型产业;决定金融企业竞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将不是高楼大厦,资金规模和机构网点,而是金融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和知识水平。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在业务创新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的激励力度,激发员工业务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国有金融企业监管机制新,核心是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国有金融企业进行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抗管制,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以获取更多的收益。所以,国有金融企业应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强化风险意识,把回避风险作为创新的首要内容和任务来对待。作为中央银行来讲,只要不违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对国有金融企业的创新应抱支持的态度。同时,要把监管的重点放在业务创新的风险防范上,进行平稳的宏观调控,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管理的作用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进步,社会行业各领域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仅面临发展的机遇,还需要面对发展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急需创新发展,进行企业创新管理。

从1940年左右产生信息技术以来,企业就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管理。在1950年期间,企业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行简单的数据资料处理工作;在1990年期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开始趋向于网络化创新管理。企业借助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空间限制,在企业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信息共享的平台,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更有效的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在企业中形成了共享互惠的工作准则。企业通过网络化创新管理,使得企业员工之间实现公开信息共享,构建了学习型的企业团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理解企业愿景,优化企业资源整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信息技术背景下,进行企业创新管理是企业在发展中的一次变革,需要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创新。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创新管理,是指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创新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市场,对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各方面进行管理创新,进行管理突破。总之,信息技术决定着企业创新管理的方向、速度以及范围,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结合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创新管理。

二、信息技术下企业创新管理的途径

1.创新企业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在信息技术下的管理理论的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给企业带来实际价值,因此需要将信息技术和企业实践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进去,在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的时候,可以高效的工作,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需要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积极参与,互相协作,以系统管理的思想进行整体沟通。首先,企业领导层需要对信息技术管理理念给予重视,在企业信息技术建设过程中关注企业的每个细节,不仅仅是企业引进管理信息系统,简单的应用信息化软件,而是要将信息管理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在企业领导层的指导下,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互动沟通,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的最大化作用;其次,企业各阶层员工也需要从全局出发,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规避各环节的偏差,防止企业系统的连带反应,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做好本职工作,将信息技术管理理念渗透到自身工作中,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2.创新企业技术

创新企业技术需要按照技术创新的路径,结合企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动态结合企业技术和企业市场,在市场、技术以及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准确识别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只有抓住技术创新的机会才能成功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往往存在于市场信息中,这就需要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能够准确认知市场信息,及时抓住市场信息,认知企业技术创新机会,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这就需要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能够在多样化的市场信息中,捕捉技术创新机会,但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对技术创新机会的寻求是通过对技术创新载体――信息的分析得知的,目前信息技术下存在较多的差异化的信息,这就需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的信息存量和能力,构建完善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通过这样的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另外,还需要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的能力进行提升培养,丰富其知识信息量的积累,提高其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其信息存量,提高其信息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机会识别的效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3.创新企业市场

市场经济呈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实现持续发展,就需要结合客户的需求发展以及市场发展的动态,不断的调整企业自身的产品或服务,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维护企业市场经济效益。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网络的经济特性,对市场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处理和判断,并将市场信息和企业自身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另外,企业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供应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高效联系,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网络订货和网络咨询等服务,促进企业对市场的跟踪,及时的调整企业产品或服务,降低企业的产品库存量,加快企业产品生产速度,控制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对于区域经济创新要素的构件,应当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在创建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中应当意识到,因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功能是完成创新,而在区域创新范畴中的人才、技术以及知识等流动性方面的加强下,集群化在近些年的创新中愈发受到瞩目,其对创新的付出也愈发明显。可是当前通过集群的方向创建区域体系的分析并不多。产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则为,集群中透过技术等不同因素的互动而出现的集群创新效应。这一创新效应,不仅体现于大企业在创新的效果,并且也表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在创新方面的灵活度以及敏锐性。

一、产业集群的河南省区域经济创新要素分析

1.环境要素

其总体创新体系的供应要素,也就是生产当中的投入要素。包含了资源与基础结构设施两个因素。在这些基础结构当中,河南省的行政制度通常为最重要的因素。

2.企业要素

其成为所有系统结构的重要所在,决定了集群生产的效率。此要素包含了两方面因素:其一,供应商与相应企业。对于供应商而言,包含了供应的质量、多样性、当地供应效率、成本乃至买卖双方的关联。因为成本、质量以及协调的原因,集群外部供应商通常较难取代内部供应系统。对于相关企业而言,包含运用相近技术、可转移人力资源、近似的特殊基础结构乃至服务市场的企业。集群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这些企业的数量与质量,乃至集群竞争企业以及这些相应企业相互间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共同体所影响。这些因素一同作用构成良好的经济共同体,对总体集群的生产率的提升极为有利。其二,企业结构以及竞争和战略。包含集群内部的组织构造、灵活性乃至信任、增长战略与竞争[1]。

3.市场要素

其成为所有集群的所需要素。此要素包含了两方面因素,则为外部市场以及内部市场。内部因素的分析指的是对处在集群地理范围内的合作意愿。外部市场分析则意为集群地理区域外的所需特征。

二、对策建议

1.强化群内企业的分工和合作

执行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将产业链条延长,有利于企业相互间技术经济的衔接,透过聚集经济将区域中的相应产业带动起来。比如,在三门峡的水果加工产业集群,三门峡当前的水果种植面积达到了287万亩,而苹果面积占到了177万亩,特色水果面积110万亩,三门峡市的水果总产量约为23.6亿公斤,苹果占18.9亿公斤,果品产值约为71.3亿元,是农林牧渔业的1/3,果品产业已经变成了三门峡在农业农村经济当中的首要支柱产业。不仅如此,不再使用的老果木还衍生出诸多木材加工厂,果品加工业将近百家的包装业以及运输业带动起来,通过果渣建立了饲料厂,种植业带动了化肥以及农,从整体上给予运用和发展大产业集群的链条。

2.创建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带领重要企业提高技术研讨,引进优良的国际先进设备。跟踪全球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技术能力,有效运用当地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研发团队,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融合。比如南阳理工学院执行的豫汽联盟计划,与河南省西陕汽车水泵有限公司一同创建的河南省汽车零部件联盟,展现出当地人力资源的专业优势,积极顺应经济发展形势,抓住新机遇,不断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通过共同努力,携手科技攻关,培养人才,将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创建为产品加工基地,令其变成产品的创新平台。

3.培育产业集群

提高国家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鼎力支持,培养具备较强能力、聚集效应、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不同园区应当依照本身条件与产业规划目标,建立区位特点,改良政策环境,加快区内中间产业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激励企业相互间创建垂直或水平技术的链接,强化园区高新技术的校企合作,通过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知名院校加快构成园区的聚集机制。

4.通过龙头创品牌

首先,集群品牌成为集群中企业透过优良的品质,完善的服务建立的总体声誉,经由集群品牌能够令顾客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信任度。并且,产业集群品牌能够保障质量和信誉,成为产业集群主要的竞争力。极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扶持高技术、高性价比、潜力十足的品牌企业。加强名牌的推广,通过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根本,积极提高企业以及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甚至美誉度。

渭河市源汇区的产业集群则为在品牌企业双汇集团的影响下,产生的一些列肉类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学习了双汇的技术、营销、管理的理念,将双汇的生产管理以及销售的模式照搬过来,甚至将双汇的核心力量挖过来,令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到先进水平,并将整个地区产业的素质给予提升,展现出产业集群总体功能在溢出方面的成效[2]。

5.完善服务体系

河南省还处在经济不够发达的范畴,基础环境不够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群构成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当地企业家在创业以及外企的投资做好了铺垫,河南省可以通过打造良好的制度以及政策环境,将社会服务的体系给予完善,加强服务创新,加速体系的建设,为产业配套提供更加完善的环境。

6.展现政府的引导力量

河南省处于集群产业阶段,所有特质并未彻底开发出来,假如此时不具备政府的协助,则较难构成集群,甚至会产生夭折的现象。因此,省政府应当依照各地市的因素给予正确的规划。并且,集群中应当公平竞争、完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甚至创建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而这些方面均无法脱离政府的帮助。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产业集群化的构成发展会被特定知识、传统文化、地方政府等方面所影响,所以令产业群的文化更加丰富。对产业集群文化范畴而言,还需要不断深入分析,从而加快区域经济内产业群的良好发展。

篇(7)

摘要:以15个欧洲国家的4119个中小企业为样本,通过计量分析确定了创新和商业信用的使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尤其是产品创新型中小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中小企业。结果表明,只有受到融资约束的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才具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商业信用;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3-0069-04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Credit and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uropean SMEs

SUN Ting-ting, CHEN Ding

(School of Business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2)

Abstract: Using a sample of 4119 SMEs from 15 European countries, this paper confirmed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trade credit, which is especially true for SMEs with product innovations. In addi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only when SMEs get into trouble with financing, the impact of product innovation to trade credit would have significant meaning.

Key words: trade credit; innovation; SM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目前为止,许多文献分析了商业信用的需求和供给。Biais等(1997)指出,受到银行融资约束的企业可能借助于商业信用融资。Schwartz(1974)指出,如果供应商能够获取更多关于客户业务和信贷风险的信息,同时易于获得外部融资,则供应商愿意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此外,Ng等(1999)提出,企业为了实现价格歧视可能会提供商业信用,因为延长付款期限意味着降低交易价格。

本文认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倾向于使用商业信用,与此同时也容易获得商业信用。Beck等指出,与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本身更容易受到融资约束,而创新型中小企业这种现象通常更加严重[1]。与此同时,供应商愿意向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因为与银行相比,供应商能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并通过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评估中小企业未来的增长潜力。

Hall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内部资金的流动性是企业研发工作的重要决定因素[2]。但是,本文关注的是商业信用的使用与企业产品创新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因此,本文没有假设商业信用是创新活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正如Miwa提出的,当企业面临突发的短期资金需求时,它们会使用商业信用,而商业信用本身并不适合长期研发投资[3]。

1 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

1.1 商业信用的需求

Stiglitz(1981)提出了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的理论。Cunat证明了在流动性冲击的情况下,相对于其他的资金来源,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更愿意增加商业信用的使用[4]。此外,Tsuruta研究指出,拥有较多无形资产的企业比拥有较少无形资产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商业信用[5]。

但是,正如Ng等(1999)提出的,商业信用是一种相对昂贵的短期融资方式。最常见的商业信用模式是(2/10,30),这意味着有效的年度借款利率为43.9%。因此,只有当企业所需资金超过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贷款时,企业才倾向于使用商业信用。

1.2 商业信用的供给

根据商业信用的融资优势理论,在信贷供给方面,供应商与金融机构(例如银行)相比存在比较优势。首先,供应商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获取客户信息。其次,供应商可以通过停止供货威胁客户履行合约及时付款。正如Bastos所指出的,如果供应商销售的货物是客户的必需品,那么供应商就可以对客户构成威胁,而金融机构却没有这种能力[6]。再次,由于存在成熟的供应链,当客户不能履行合约时,供应商能够及时收回货物。

根据商业信用的价格歧视理论,为特定的客户提供商业信用可以看作对价格歧视的一种替代 [7]。短期内,供应商将商业信用作为商品折扣的一种形式提供给具有较高弹性需求的客户;长期内,可从客户未来需求的增长中获利。

1.3 商业信用与创新

现有文献表明,商业信用的需求和融资约束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创新型中小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概率较高。一方面,创新型企业比非创新型企业更容易受到融资约束,创新型企业的资产主要为无形资产,银行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方面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容易受到融资约束,无论它们是创新型企业还是非创新型企业。

文献还表明,商业信用的需求与企业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创新型企业倾向于使用商业信用,因为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增长率。Almus(1999)发现与非创新型企业相比以新技术为基础的企业具有较高的增长率。Coad指出创新对于快速增长型企业至关重要[8]。

1.4 理论假设

根据现有文献分析,本文预测商业信用的使用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重点关注产品创新,因为产品创新通常与企业未来的增长相关,而创新过程与企业未来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2 数据描述

2.1 样本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World Data Bank)对企业的调查报告。世界银行调查的大多数企业是拥有少于250名员工的中小企业。因此,样本中的企业不具有市场影响力。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对于影响其增长障碍的认识,对于增加就业、提高生产力的各种制约因素的重要性分析等等。

为了减少差异性,本文分析的企业均来自于2005年已是欧盟成员的国家或即将成为欧盟成员的国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此外,对所有的企业在2005年进行调查,以避免全球经济的影响。同时,该项调查着重于那些容易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需要说明,并非所有的企业数据都可用,因此,剔除一些企业,最终的样本包括15个欧洲国家的4119家企业。

2.2 变量

因变量:在调查中,企业被要求列出目前营运资金的来源,以及各自在总营运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调查中提到的来源包括:内部资金或留存收益、商业银行、商业信用等。为了研究创新与商业信用的使用之间的关系,设置了一个虚拟变量,如果企业使用商业信用,虚拟变量为1,反之为0。

产品创新:世界银行对企业的调查包含过去3年内企业产品创新的信息,尤其是企业是否已经升级现有产品线或推出新的产品线。要区分企业是仅仅升级现有产品线,还是仅推出新的产品线,或者两者都有。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设置了三个产品创新的虚拟变量,如果企业在过去3年内进行了相应的产品创新,虚拟变量为1,反之为0。

融资约束:在调查中,企业被询问是否存在融资困难,其是否已成为企业运营和增长的障碍。调查将障碍分成5个程度:没有任何障碍、轻度障碍、中度障碍、重大障碍、非常严重的障碍。对此,设置了一个虚拟变量,如果企业受到某种程度的障碍,相应的虚拟变量为1,反之为0。

其他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各个企业的特点,本文引入了如下的控制变量:员工数量、企业成立时间、高级员工的比例、原材料采购与销售额之比。为了与国际市场区分,设置了国内销售份额和国内采购份额两个变量。本文还使用了两组二元变量:所有者形式(个人企业和家族企业)、法律形式(个人独资企业、私人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2.3 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了每个国家的企业样本数量以及在总样本中的比例。

表1 各国的样本数以及在总样本数中的比例

表2描述了企业样本在20个行业中的分布。

为了证明商业信用作为营运资金来源的重要性,本文比较了三种外部营运资金来源:商业信用、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筹集的资金占营运资金总额的37.4%。这表明商业信用作为短期融资的来源与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表4给出了独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不使用商业信用的中小企业相比,使用商业信用的中小企业仅升级现有产品线的比例提高了6.2%,升级产品线同时推出新产品线的比例提高了6.7%。但是,对于只推出新产品线的企业而言,这种差异是负相关的。此外,使用商业信用的中小企业融资障碍比例提高了8%。对于企业成立时间、员工数量、原材料采购与销售额之比、家族企业、私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企业这些变量而言,使用商业信用产生的差异是正相关的。

表2 各个行业的样本数以及

各行业样本数在总样本数中的比例

表3 外部营运资金来源

3 结果估计

本文通过一个二元概率回归模型测试产品创新和商业信用的使用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果一个企业使用商业信用,因变量的值为1,反之为0。自变量是产品创新、融资约束,以及各种控制变量。此外,本文引入国家和行业虚拟变量来控制无法观测到的国家和行业的固定效应。

表5描述了使用商业信用概率的边际效应。使用边际效应而不是概率模型的系数变动,是因为前者能更直接地予以解释。第一列的估计结果显示,升级现有产品线、升级现有产品线同时推出新的产品线对使用商业信用的概率有显著的正向边际效应,而仅推出新产品线并没有提高使用商业信用的概率。融资障碍对商业信用的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列和第三列分别列出了具有融资问题的中小企业和不具有融资问题的中小企业的结果。结果显示,升级产品线或同时推出新产品线只对存在融资问题的企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仅推出新产品线没有任何统计上的显著影响。此外,具有融资问题的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边际效应明显提高,而不具有融资问题的企业创新的边际效应并不显著。最后两列是不具有融资问题的制造表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注:*,**,***分别表示在0.05,0.01,0.001水平下显著

企业和非制造企业的边际效应。具有融资问题的制造企业,仅升级产品线或同时推出新产品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边际效应,而对于非制造企业,只有升级现有产品线同时推出新产品线才能提高商业信用的使用概率。总之,产品创新与商业信用的使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得到了证实。

控制变量对商业信用的使用也具有显著影响。企业规模、员工数量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在中小企业中,规模越大的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概率越高。相反,企业成立时间的边际效应是负的。尤其是刚刚成立的企业很可能受到融资约束,因此不得不使用商业信用。这符合 Huyghebaert发现的初创企业也使用商业信用的理论[9]。表5 使用商业信用的概率的边际效应

注:*,**,***分别表示在0.05,0.01,0.001水平下显著

为了检测结果的稳健性,进行了额外的回归分析。表6列示了稳健性检验的结果。第一列将不存在融资障碍的中小企业作为参照组,与使用单一措施的模型比较,产品创新的边际效应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第二列中创新过程的边际效应不显著证实了产品创新与使用商业信用的概率相关,而创新过程与商业信用使用的关联度较低的结论。第三列反映的是中小企业在2004年是否进行了研发活动,其边际效应也是不显著的。第四列反映融资约束,除了仅推出新产品线的企业外,所有企业的产品创新变量都具有显著的正向边际效应。这一结果与Ughetto发现的产品创新与融资约束概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相吻合[10]。

表6 额外的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0.05,0.01,0.001水平下显著

4 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创新和商业信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几年内升级现有产品线的中小企业比其他中小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概率要高。但是如果中小企业只推出新产品线,使用商业信用的概率并不会提高。此外,结果表明,创新过程和研发活动与商业信用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商业信用并不是和所有的创新相关,而只是和产品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结果还表明,产品创新与商业信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只存在于具有融资约束的中小企业中。

综上所述,对于受到融资约束而导致存在流动性问题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而言,商业信用是短期外部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减少信贷供给,同时创新型中小企业使用银行信贷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此时,商业信用作为一种融资来源变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Beck T, Demirgüc-Kunt A, MaksimovicV. Financial and Legal Constraints to Growth: Does Firm Size Matter? [J]. Journal of Finance,2005, 60: 137–177.

[2]Hall BH. 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2, Spring, 18(1): 35–51.

[3]Miwa Y, Ramseyer J M. The Implications of Trade Credit for Bank Monitoring: Suggestive Evidence from Japan[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2008, 17: 317–343.

[4]Cunat V. Trade Credit: Suppliers as Debt Collectors and Insurance Providers[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7, 20(2):491–527.

[5]Tsuruta D. Bank Information Monopoly and Trade Credit: Do Only Banks Have Information About Small Businesses? [J]. Applied Economics,2008, 40: 981–996.

[6]Bastos R, Pindado J. An Agency Model to Explain Trade Credit Polic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Applied Economics ,2007, 39: 2631–2642.

[7]Pike R, Cheng NS, Carvens K, Lamminmaki D. Trade Credit Term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Price Discrimination Evidence from Three Continents[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5, 32(5 & 6): 1197–1236.

篇(8)

一、企业财务信息管理与财务管理信息化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是对财务信息收集、加工、报告等系列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协调。财务管理信息化指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被应用于财务管理领域,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自然包括利用计算机系统强大的运算能力和网络的开放性来辅助财务信息收集、加工、报告、反馈等。

 

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明确信息报送体系,规定下属各分公司、子公司必须上报的指标名称、指标构成规定、指标统计的时间、报送的期限。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地使用相对指标,目的是为了可以进行对照和比较。其次,要设计好指标汇总的表式,总的目标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上述制度的建设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如何抓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呢,我们只要做好三项工作,就可以使财务管理信息化走上正轨。首先,在硬件方面是搞好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当前,办公自动化已相当普及,局域网建设已不再高不可攀。如果企业还不考虑局域网建设,则肯定不能适应竞争的外部环境。其次,在软件方面是选择、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现在,市场上有许多软件公司的方案和产品,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软件公司都能按企业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使之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再次,在系统方面是落实人员和制度。局域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专门的人才,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有关的制度建设应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制度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幅度。

 

在财务数据的分析、比较中,做到财务信息管理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战术问题和战略问题,从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创新的目的

 

财务信息管理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信息用户不断产生的新需求。

 

财务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与决策的“相关性”是它最高层次的特征,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衡量这种特征:第一,预测价值,指信息能否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可能事项及其结果。第二,反馈价值,指信息能否帮助决策者证实过去事项,评价和修正过去决策。第三,及时性,指信息能否帮助决策者尽快获知情况变化并作出反应。

 

(二)创新的内容

 

1.与业务同步的信息生成方式。

 

传统的财务信息,是在业务发生后,经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的加工,经历一个较长周期而得到的。现在,企业的所有业务被整合于一个管理系统,并与外部系统如供应商报价系统、消费者需求系统、政府税务系统等连接。一方面可直接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和外部环境收集信息,将一些非财务信息也纳入了财务信息管理,极大地拓展了信息渠道,丰富了信息内容。另一方面,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能被立刻反映出来并被加工成为最新的财务信息,传统的静态财务报告被可以实时更新的动态财务报告代替。财务信息与业务同步生成也使预算控制、财务预警等财务管理方法发挥作用的时限缩短,控制、防范的功能更强。

 

2.多时态、多形式的信息报告方式。

 

随着以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本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信息用户除了要求继续提供有形资产信息外,还要求提供无形资产信息,乃至企业生产经营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的信息,而且注重关心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性、前瞻性信息。因此,财务信息在时态上必须跳出历史成本的限制,按需使用多种计量属性,如在投资决策中使用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在债券和股票定价中使用类似证券的市场价值,在资产置换中使用重置成本,在并购中使用清算价值。在新经济形势下,只有以货币计量的数字信息形式还远远不够,还要求采用文字、图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形式。在反映存货、专利技术、市场份额等的情况时,还可能采用件、项、百分比等单位。

 

3.人性化的信息表达方式。

 

人性化表达的要点有:第一,尽可能把专业术语和数字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第二,简明、醒目地陈述结论,提供原因但不提供太多,相关佐证只在需要时提供;第三,从不同信息用户的角度提炼要点,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投资人关心企业的赢利能力,如投资回报率、每股收益等;债权人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供应商关心如果企业产品结构变化,是否还需要其他的原材料,需要多少;政府关心企业是否如实按时上缴各种税金;社会公众则关心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对财务信息管理创新的支持

 

1.使技术更可行。要大范围、及时地提供信息,必须搭建网络平台,配置高性能的硬件和先进的软件,并确保它们稳定运行。要迅速、正确地处理随时生成的大量信息,也必须依赖计算机系统强大的运算能力。另外,电子加密技术、信息隔离技术、网络防护技术等,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不泄漏企业机密。

 

2.使成本更经济。信息的有用性由决策者自己判断,这种判断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决策类型、决策方法、决策者能力等,因此我们主张信息多多益善。但信息的收集、加工、报告等都需要花费成本,我们只能在对成本效益的权衡下尽可能地提供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化,首先将财务人员从机械的计算、抄写等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约了人力。其次,网络使得信息远程传输方便而且迅速,节约了信息传输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最后,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乃至整个市场和社会的信息共享,有利于辨别信息的真伪,并且节约了信息的交易费用。

 

篇(9)

一、企业银企合作的实施背景

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通胀下行风险可能要大于滞涨的风险,金融改革继续试探性前行,政策性金融在2014年赋予了新的使命之后,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纵观近年来的基准利率变化,可以预测新的利率调控周期即将来到。因此,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合理规避利率波动带来的融资风险,成为企业当前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新型银企合作的内涵及主要做法

(一)新型银企合作的内涵

企业推行的新型银企合作是以博弈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精诚合作是博弈的精髓”,通过细分企业业务需求,剖析金融企业发展策略,制定全新、超前的银企全面合作战略。新型的银企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紧密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博弈双方达到双赢,这场博弈才能长期持久地继续下去。

(二)企业银企合作的主要步骤和措施

(1)分析需求,确定目标,制定方案。1)企业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分析。一是便捷的资金融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资金到账的时间是企业特别看重的。因此,选择的合作银行能够尽可能缩短审批时间,简化放款流程,实现资金的高效便捷融通,是开展银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二是快捷的资金结算。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创新服务渠道的推广,可以实现足不出户进行银行业务处理,大大减少了企业财务人员往返银行,等待业务处理的时间。因此,企业应选择网上银行手段成熟、便捷,且手续费低的银行作为合作伙伴。三是定制的服务需求。选择的合作银行必须能够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定制保本保收益专属理财计划,协助企业灵活科学地管理账户沉淀资金和流动资金头寸,高效归集、调剂内部资金,加强资金保值增值能力。四是低廉的资金成本。在企业外部融资存量和资产负债率双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合作谈判,驱使合作银行积极作为,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盘活资金存量,获取更高资金收益和较低的融资成本成为此次银企合作需解决的根本问题。2)确定合作目标,结合需求制定合作方案。结合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行业优势制定合作计划,通过清理低效率银行账户,整合银行业务,与长期合作银行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谈判,从而降低企业理财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系统比较,择优选择银行,展开谈判。改变与多家银行合作的无序状态,与各银行开展战略合作谈判,本着“精诚合作、利益平衡、和谐发展、双方共赢”的原则,充分考虑银行服务质量、对公司业务支持程度及银行性质及自身经营规模,最终选取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恒丰银行三家战略合作银行,构建“密切、联动、互助、和谐”的新型银企关系。

(3)与战略银行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多种合作。1)签订协议存贷款利率,要求个性化的授信服务。与合作银行就存款利率、贷款利率、日常业务手续费率等业务项目收费进行磋商,争取优惠的协议存款利率和服务费率。通过谈判,与合作银行签订《协定存款合同》,所属企业银行存款执行协定存款利率,对于贷款申请执行基准利率,甚至在宏观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要求下浮利率,提高了资金收益水平。在此基础上,要求银行办理流动资金贷款授信,帮助企业进行资金存贷业务咨询筹划,简化授信业务手续,理顺有关业务办理流程,缩短贷款放款周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广泛开通网上银行,实现银行账户实时监控。要求合作银行为所属各企业开通网上银行,并免费维护;重要业务可以上门办理,从而降低银行收支业务的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并且,通过开通网上银行,帮助企业实时了解账户资金变化状况,便于企业财务监控和决策,可实现集团资金监控,具有信息同步、高效简便、个和安全可靠的特点。3)完善承兑汇票业务流程,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效益。与合作银行签订协议,以30%的承兑汇票保证金额度,办理银行汇票业务,其保证金额度比市场平均降低20%,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收益率。4)实行融资头寸的双向协同,确保资金规模可控在控。在企业内部推广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分析,掌握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外部融资规模,决定外部融资头寸;事先与合作银行签订流动资金借款合同,完成一次授信,即可在合同约定的授信额度和期限内,随时通过网上银行自助办理借款和还款,实现贷款的随借随还、循环使用,从而帮助企业节省贷款成本,实现融资头寸的双向协同。

三、企业银企合作的实施效果

(一)资金集中管理,归集闲置资金,提升资金收益

改变原有的资金松散管理,采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企业设立资金平台,平台可以对所有子公司银行账户的资金进行监控。通过上述途径,实现了整个企业平台层面的资金资源整合与宏观调控,为银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资金基础和管理空间。

(二)合理融资规模,提高资金效率,降低资金成本

在企业内部推广沉淀资金的集中使用和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分析,实时掌握资金需求合理确定外部融资规模,灵活控制外部融资头寸,消除了以往的存贷双高现象,大幅降低融资成本。

(三)简化授信手续,获取个性化服务,降低时间成本

通过合作银行的集团客户综合授信业务,减少融资企业分别申请金融机构贷款的冗杂环节,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将原来单个企业信用级别较低、筹资规模有限的状况改变为利用集团公司的整体谈判能力和整体信用等级,迅速筹集到发展业务所需要的足够的资金的理想状态,保证了对外筹资渠道的畅通。

(四)实现价值共识,融洽银企关系,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开展新型银企合作,加强企业与各银行的交流沟通,在与多家银行合作的过程中提炼出银行业共同的核心价值取向,并将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目标渐进地传授给合作银行,增进了合作双方的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营造出了更加和谐融洽的银企关系。

(作者单位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烟台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郑临平.浅谈银企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经济师,2010(05).

篇(10)

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主要手段就是企业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提上显著位置。以前的企业创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企业不约而同的从企业知识方面寻求创新,即知识创新。持续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延伸,是知识经济时代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主要目的就是保持组织的知识持续创新。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如何把握企业创新与持续管理的关系以及持续管理怎样实现企业创新是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着重探讨了企业创新与持续管理的内涵与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一种实现知识持续创新的方法。

一、企业创新与持续管理的内涵

1.企业创新的内涵。企业创新就是要建立一个创造性的“经营要素集成系统”,以追求最佳“系统组合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企业整体绩效。而企业的经营要素集成主要是对企业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智力资本等资源的综合运用。

传统的企业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创新、经营能力创新和基础结构创新。这些企业创新存在着不足:(1)企业创新能力没有达到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要求;(2)技术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3)创新速度慢,没有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是一种资源,企业企图从知识角度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以求通过知识的创新来实现企业创新。于是一种全新的企业创新模式就产生了,即知识创新。

2.持续管理的内涵。根据汉密尔顿.比兹利、刘治江等人对持续管理进行的定义,归纳其内涵为:企业为防知识流失,并保持知识连续性,完成知识的传承,以保持企业知识持续发展,加速新员工的成长,减少因知识流失而造成的企业生产力下降,激发企业进行知识创新,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把握机会,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持续管理的优势为:促进企业的知识持续学习;降低人才流失率、减少知识的流失;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维持企业的核心价值能力,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创新与持续管理的关系

上文介绍了企业创新与持续管理的内涵,下面介绍两者的关系。

1.持续管理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持续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知识的持续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创新,企业可以运用持续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来实现企业的知识创新,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2.持续管理推进企业创新,保持企业的持续创新。持续管理侧重于企业不同代员工的知识传递,防止企业知识的流失,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为知识创新提供知识的来源,促进知识的创造、持续改善和知识学习,最终促进知识创新。

3.企业创新氛围使持续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一个鼓励企业创新的企业,更能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这就能使管理层和普通员工更加去学习知识,增加知识的积累,分享知识,这就使得持续管理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方面更容易实施。

4.企业创新是持续管理的动力所在。持续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得企业知识的持续管理。在知识经济下,企业为了生存,赢得竞争,必须做出一些改变,进行企业创新,即知识创新。企业迫切需要企业能够快速的进行知识创新,这就促进了持续管理的发展,持续管理模式能够更趋于完整。

5.两者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只有不断的持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管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式。企业面对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需要快速做出改变,迅速创新;持续管理不断进行着企业的知识收集、获取、共享及积累,最终完成知识的创新,并且持续下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实现知识持续创新的一种方法

持续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保持知识的持续创新。下面介绍一种实现知识持续创新的方法。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不管企业、产品还是技术的生命周期,一般都包括四个阶段: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产品和技术要保持可持续成长,需要突破特定企业、产品和技术领域的制约,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图1所示。

企业成长模型对知识的持续性和创新指出一种思路。企业成长和突破的过程与企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密切相关。图2,企业知识成长模型,是一种由知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知识从持续学习到知识创新的过程。相应于图1,企业每个成长期都会伴随着这一成长期的知识存量不断增加,但会受到企业生命周期的限制,这需要实现知识创新,形成新的知识,使得企业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正好体现了持续管理的原则。持续管理是进行知识的收集再到知识的传承再到知识的积累,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知识收集到知识创新的过程,以此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治江.知识连续性与企业持续管理[J].商业时代,2006(8):20-21.

篇(11)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迅速,这种集群现象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苏、河北、山东等省份,如浙江永康的小五金、杭州软件、绍兴纺织、中山沙溪服装等集群发展较完善,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交易费用降低等优势,并且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技术开发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的研发成本和风险大幅度的上扬,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却是很有限的,使得很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资源不足和创新能力有限的问题。因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对企业集群网路结构的认识,利用集群网络优势向外部寻求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将内外资源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创新绩效。基于此,研究企业如何有效利用集群网络克服资源约束、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的问题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因此本文建立了集群网络结构、资源获取、企业创新绩效这三者的关系模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理论假设。

研究背景和概念模型

本文认为企业集群一般是指大量相关企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的集聚,进行分工合作降低交易费用,以实现集聚经济效益和网络经济效应的一种组织形式。研究集群网络结构的组织接近性和关联性比单纯注重集群的空间邻近与专业分工更重要。符正平等(2012)认为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和拥有较多结构洞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李志刚等(2007)通过对合肥高新区的研究分析表明,网络密度、关系强度、互惠性等因素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可见,研究集群网络结构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企业要获得持续性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但企业内部拥有自身发展需要的全部关键性资源是不可能的。因此群内企业必须利用集群网络的优势来获取大量的外部资源以保持自身的创新能力。资源基础观认为资源获取是指企业或个人利用一种或几种途径获得必要的或关键性资源,尤其是不可模仿的稀有资源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在企业集群中,资源一般包括物质、金融、人力、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但资源获取并不是集群内企业的孤立行为,则是需要借助与群内其他组织的网络关系才能进行,包括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金融机构 、大学、中介组织、政府等外部关系。朱秀梅、李明芳(2011)认为网络的关键性资源支持者对企业能否获取价值资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网络向企业家提供的商业信息能够应对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给企业带来高额回报。因此企业可以有效利用集群网络获取更多的关键性资源增强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本文对企业集群网络特征的分析采用的是“关系—位置”方法,采用衡量网络结构的网络密度、网络规模、网络位置、关系强度四个变量,来研究集群网络结构、资源获取、企业创新绩效这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图1所示的是这三者相关关系概念模型。

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集群网络结构与资源获取的关系假设

1.网络密度与资源获取。网络密度是指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结程度,对企业行为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一般用网络成员间联系的实际发生数量与最大可能具有的数量之间的比例来衡量。集群内的企业相互之间联结越多,集群的网络密度就越大。较高的网络密度使企业更容易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密度越大的网络具有越大的社会资本存量。网络密度理论表明较高的网络密度有利于使网络内部成员的行为产生一致性,进而促进成员间的信息、知识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企业间信任的培养推动更高水平的合作。Gupta(2009)等发现根植于高密度的网络中的企业更可能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从而有利于专业分工合作,实现网络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较高的网络密度对机会主义行为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成员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蔡钻、聂鸣(2003)认为高密度的网络可以增加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有利于隐性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的流动与传播,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网络密度与资源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2.网络规模与资源获取。网络规模是指在集群网络中企业具有的网络数量总和,通常以与企业建立直接关系的合作伙伴的数量来衡量规模的大小。Baum(2000)认为网络规模增大不仅可以扩大信息获取量,而且增加了网络关系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获取异质性信息。一个企业与其他组织建立越多的交往可以增大网络规模,越有利于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因此集群内企业可以与其他主体如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大学、金融机构等建立联系获取各种资源。例如与高校等建立联系有利于获取人才和技术资源;与金融机构建立联系有利于获取资金支持;与供应商、客户建立联系有利于了解市场需求增加市场资源。由此可见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企业从多种途径获取各种关键性资源。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b:网络规模与资源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3.网络位置与资源获取。网络位置通常用来测量一个企业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因为占据优越的网络位置可以获取丰富的资源并具有控制的优势。本文使用网络中心度来表示企业的网络位置,它是指个体企业在复杂的网络关系中占据战略位置的一种重要程度。网络中心度高的企业具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获取网络中的有效资源如技术、资金等,相对于边缘企业而言,具有资源不对称的优势。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充当着网络中心枢纽的角色,在以低成本获取网络中丰富的信息和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对这些不同的信息进行对比、评估,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此外由Burt(1992)的结构洞理论可知,具有较多结构洞的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非冗余资源。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c:企业在集群网络中的中心度与资源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1d:企业在集群网络中拥有的结构洞数量与资源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4.关系强度与资源获取。Granovetter(1973)最早在《弱关系的力量》中提出了关系强度,并把网络关系进一步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并用互动频率、亲密程度、感情强度和互惠服务来衡量关系强度。邬爱其(2005)认为强关系很重要,处于关系强度大的网络的企业能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和资源。由于技术和市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拥有资源的主体一般不愿意与缺乏合理性的企业进行合作或者提供资源。国内学者王蔷(2000)指出频繁联系进行交流的企业更容易分享知识,感情依附和承诺水平都会影响提高支持的意愿和共享资源的顾虑。谢洪明(2012)等认为拥有强关系的企业更容易得到其他组织的帮助,获取资源的成本较低。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关系强度与资源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

国内一些学者对资源的的划分及资源获取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叶学锋、魏江(2001)把企业资源分为物质资源、技术和人力资源、形象资源以及规则资源,并把资源获取方式归纳为内部培育、外部兼并和合作渗透。余红剑(2009)认为资源是指资产设备、专利、品牌、人员技能、资金等生产要素,资源获取的方式有内部化、外部化、内外结合等,同时他认为新创企业若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很难把握好的创业机会。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资源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葛宝山(2009)等认为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而资源获取又依附于网络。朱彬钰(2009)通过对珠三角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软资源的获取如人才、信息、技术等有利于集群内的企业进行模仿创新和率先创新,而硬资源的获取如资金对这两种创新方式作用不明显。蔡玮、陈晓红(2010)研究了工业园的集群网络、资源获取、企业绩效这三者的关系,认为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同时在集群网络结构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认为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而资源获取又依附于网络,提出以下假设:

H3:资源获取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H4:资源获取在企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结论

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探讨了企业集群网络结构、资源获取、企业创新绩效三者的关系,并建立了概念模型,提出相应的假设理论,这为研究企业集群创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也对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由于获取关于集群网络结构等方面的数据较困难,本文没有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因此这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符正平等.网络位置、知识获取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2)

2.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赵林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4)

3.朱秀梅等.创业网络特征对资源获取的动态影响—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1(6)

4.Samir Gupta,Arch Woodside,Chris Dubelaar,DonBradmore.Diffusing knowledge-based core competencies for leveraging innovation strategies:modelling outsourcing to knowledge process organizations(KPOs)in pharmaceutical network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38(2)

5.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7)

6.Baum J A C, Calabrese T, Silverman B S. Don`t go it alone: alliance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startups`s performance in Canadian biotechnolo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7.Burt ,R.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Cambridge[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8.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American Joumal of Soeiology 1973(78)

9.邬爱其.企业网络化成长—国外企业成长研究新领域[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7)

10.王蔷.战略联盟内部的相互信任及其建立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2000(3)

11.谢洪明,赵华锋,张霞蓉.网络关系嵌入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知识流入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2(5)

12.叶学锋,魏江.关于资源类型和获取方式的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9)

13.余红剑.基于资源获取与组织学习视角的新创企业内部能力提升战略选择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