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一些语文阅读教学公开课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精彩”现象:上课教师对教材、教法、学情全都烂熟于心,上起课来,神采飞扬、妙语连珠。学生也配合默契。精彩时,教师手舞足蹈;紧要时,教室鸦雀无声。下课铃声响起,作业刚好布置完毕。然而,这类表演课与新课标提倡的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是背道而驰的。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认为,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针对目前中、高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先学后教,让学生自主进入课文阅读
落实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的前提是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必须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不盲从权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其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二、强调以读代讲,领略语言魅力
阅读是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语言艺术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要准确捕捉可读处,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引导合作交流,深化知识理解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感想,进行交流更为重要。在议论中,逐步引导学生从书中或生活实践经验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深化知识理解。
小学英语阅读是在学生一定英语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英文的阅读与翻译的整体学习工作,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往往需要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教师教学策略的优化,而整个阅读过程中单词的有效认知与信息的准确获取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所以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英语教师除了对学生英语基础进行有效的分析外,还应当对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不断的优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以保障从教学方面来强化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显著提升。
一、借助教材课文内容,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学生课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不具备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在一开始的英语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材是学生英语知识认知与应用的最佳载体,而教材中的课文又是学生英语阅读的最佳材料。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以课程基本教学工作结合学生英语阅读教学,进而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课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以为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提升提供最佳的保障。
例如在《My schoolbag》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基本单词以及语句教学完成后就要注重对于课文的整体分析。课程的课文往往以对话的形式来展现出来,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流利的阅读与有效的信息获取,因此教师在课程授课的同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词汇学习来进行课文的通畅朗读,例如Oh, it's nice. What's in your schoolbag?里面的what’s的发音等等,然后在学生流利朗读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词汇储备来进行文章对话的翻译以及译文语句的润色。在这种课程教学与英语阅读教学同步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能够同步的进行课文阅读的锻炼,进而小学生零基础学习英语的困难被有效的克服,基本的阅读教学可以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顺利的开展起来。
二、根据课文教材内容,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绘本教材促进学生英语图文阅读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教材的内容来进行,由于教材课文形式的单一化以及阅读量的缺乏,学生要想获得阅读技能的提升,就要尝试更多英语资料的搜集。而此时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这一困难又再次的影响了小学英语阅读课的开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选择绘本教材,以图、文和主题三者的结合让学生借助生动的知识展现形式进行英语材料的阅读,进而克服自身基础薄弱的缺陷,尝试英语阅读的拓展训练。
例如绘本教材《Rain》,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就可以为学生选择这类绘本来作为阅读课的教学载体,并且再以电子书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结合,为学生直接展示教学的内容,进而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绘图的赏析与英语知识的阅读的同步训练。在绘本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的插图展示让学生对英文的说明进行阅读,例如Where is the rain on?Rain on the green grass. /Rain on the black road.等等,使得学生能够先根据绘图的内容对英语表达的主题进行理解,然后在凭借自己的知识所学和教师的指导来体味英语的实际表达方式,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英语小故事的阅读,并根据自己的阅读获得准确的信息。通过绘本教学的开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三、根据教学的进度适度开展小学生阅读活动课,强化学生阅读技巧的实践锻炼
小学阶段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以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而同样英语阅读课教学的长期开展,也可以为学生独立进行英语阅读提供最佳的基础准备。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锻炼,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并适当的根据教学的安排开展一些英语阅读的小活动,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提供一个阅读训练的最佳平台。通过英语阅读比赛或者小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自主的进行阅读的训练,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阅读技能。而最终的活动开展又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检查,以从阅读材料、阅读发音、翻译等方向找到改进的内容,完善自己的阅读教学工作。
四、尝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记录,以帮助学生同步的拓展自己的英语积累
小学阶段的学生很早就会对语文阅读进行阅读笔记的记录,但是很多学生却忽视的了英语阅读笔记的制作。虽然小学英语阅读还处于初级或者非常基础的阶段,但相关读物中的单词以及不同于课文的英文表述可以有效的扩充学生在某一层次上的英语知识储备,进而为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阅读课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尝试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的记录工作,以短语记录、单词记录或者小故事摘抄等形式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不断的拓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小学英语阅读课的开展可以在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提升的前提下不断的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对阅读课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并不断找寻教学策略优化的有效方法,进而以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英语阅读学习、以绘本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英语阅读的教学,再以阅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最佳的阅读实践锻炼平台,最终凭借阅读笔记的创作来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以保障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知识储备的提升与阅读技能的强化能够同步的进行。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更是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失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各阶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阅读数量。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就必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去努力寻找和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有效途径。笔者总结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完成小学阅读教学的最有效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会科学阅读的方法
1.设置文本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展开阅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伴随着教师设置的悬念,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故而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反思,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在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总之,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完成了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此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广泛阅读,促进交流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古人学习语文强调读得多、记得多,这样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管是理解还是表达,都需要丰富的语言积累做后盾。但由于教材篇幅不大,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仅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弥补上述不足,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只有通过这种课内外学习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学生逐步拥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内化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使他们能生动、深刻、准确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做到“下笔有如神”,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得到真真切切的提高。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
三、培养思维鉴赏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这一切缘于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自主阅读方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内容,只有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思考鉴赏,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过程也是对读物的鉴赏和评价过程。只有学生在对读物认真阅读并理解和感受之后做出的评价才是公正客观的。因此,高水平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它的鉴赏能力。通过自己的学识理解能力来探究阅读的文章真正的内涵,并将鉴赏评价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2.鼓励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指的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主要表现在观察客观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考虑,以便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认识这一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每个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都是不一样的。
3.确定阅读目标,促进积极思维培养
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是确定阅读目标,不但能够激起学生对操作的兴趣,还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问答、彼此交流中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四、实现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评价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要拒绝“唯一标准”,提供多把“尺子”,充分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化。传统的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个性的摧残。而个性化评价则是重过程轻结果,它特别强调的就是过程,强调华生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挥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评价,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和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认清自己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活用教育资源,探索出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尹海梅.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教育科学,2011(12).
高中生面临着来自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所以题海战术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从新课改实行以来,将语文的阅读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已经成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谈一下高中语文如何能够实现有效阅读。
一、高中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比较明显的弊端,一种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课上教学的时候,依旧是采用从字词到段落进行分析教学,形式单一,没有新意可言,学生在课上完全是被灌输的对象,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在大型的公开课、观摩课上表演、虚假的演戏成分越来越多;另一种是对语文新课改理解偏差的影响。虽然新课改已经推广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流于形式的现象,并不能把新课改的要求执行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尊重事实,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所以新课改的收效不大。面对这些低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再想想新课改的提倡和要求,我们亟待要解决的就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需要深挖教材,在课研中来提升自身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更要多加关心,指导他们获得快捷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探究式阅读的训练
高中生面对的依旧是高考,而且目前来说,这对高中生还是一次转折点,所以高中阅读就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学生要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光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的层次感。语文教师要借助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把兴趣爱好保持下去,让他们认识到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要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创设开放性阅读问题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而每个学生又是独特的个体,致使学生对与阅读的理解与情感体验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阅读个性。这样,学生面对同一阅读文本和问题时,思考和理解程度与角度因学生而异,难以评定高下优劣。所以在阅读问题的设置上,不应对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进行限制和束缚,而要强调问题的多样解答性,言之成理即可。从而利用开放性的阅读问题,调动学生的个性思维,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祝福》一文时,教师可设计以下两个开放性的问题:第一,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是否认同祥林嫂的一生都缺乏生机,没有希望?第二,请同学们座位前后排四人为一组,小组讨论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精神,为什么?开放性问题的创设,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催化剂,在开放性问题的引导和促进下,学生能够从自己的体会与感悟出发,对阅读的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总结。
(三)营造师生平等的对话氛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对话的过程,应该营造师生平等的对话氛围,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用心去与学生交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对话和精神沟通。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都能让学生感到温暖。学生只有在真心的喜欢和认可教师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提升个性化阅读效果。教师应尽可能地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尊重和关心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遵循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使阅读课堂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对话的氛围,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富于个性化的阅读实践。
(四)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课外拓展是必需的;教材课文主要的作用是一种工具的载体,是通过文章的分析学会语文学习的一些方法策略,这些方法策略掌握后目的是为了阅读更多的文章,知晓更多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那些语文学得好、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往往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头脑中有知识储备,在写作时就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写出一手好文章;可见,课外阅读教学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提高阅读量,阅读量的多少与阅读能力的高低是正相关的,因此加大阅读量是课外阅读教学首先应该考虑的方面。高中课程的学习比较紧张,没有太多的课堂时间可以拿出来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这个过程主要由学生在课下完成;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给学生列一个书单,供学生进行选择,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性,有省却了数目选择的麻烦;老师所列的书单中包含的书都是精心挑选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体验不同的人生历程和生命情感,人文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增强;另一方面,阅读书目或者文章可以是教材的延伸,例如,课文中选取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课外的拓展阅读可以是徐志摩的诗集。第二,提高阅读质量;为了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建议定期检查学生们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在一周中拿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使课外阅读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三、结束语
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知识储备含量,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口语表达能力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要在汲取传统式教学模式精华的同时,适时的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全面的指导教学。给与学生广泛的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素材,运用多种渠道来拓宽学生的阅读界面,从而引领学生有效的阅读,使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升了知识运用能力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识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性、实践性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学生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美,通过自然渗透,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词汇量不够
阅读过程首先是对单个词汇的解码过程。墓础阶段的英语学者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往往因为对某一单词的解码失败而导致阅读过程中断,目光在陌生单词上停留时间太长,从而使先前保留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无法连贯,甚至全部消失。阅读文章中的生词越多,阅读者大脑中对文章的意义就越不连贯,也就越难以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二)文化背景知识短缺
英语中有不少词带有丰富的文化涵义,从字面上是难以理会的。有些词源于文学名著、圣经故事、神话传说和窝言故事,有些源于历史事件、名人逸事、风尚习俗、人名地名,还有些源于体育娱乐、动物习性、航海、狩猎、农业、商业等。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切实落实阅读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发挥他们的相互帮助作用,督促他们认真阅读、完成读后的各项任务。比如,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在阅读课教学中假若不能复述、不能深入讨论的,要给予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或简化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假若教师不能全面监督的,也可以利用学生来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要监督他们是否在讨论、是否在互动。因此,我们在英语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形成“人人研读、以帮扶带、认真落实、互动有效”的教学方针来完成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教学任务。
(二)培养学生细读的能力
在普通高中英语教学阶段,由于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导致了有些学生出现“似读非读”的现象,教师总是觉得阅读教学得不到落实,偶尔也会觉得阅读教学有一些失落感。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随时观察和注意学生阅读课文的现状,针对不同现象,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认真地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阅读英语课文。在单词组合的句子中,理解句意,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理解段落,再在理解段落的基础时候把握全篇阅读课文。为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培养他们耐心细读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阅读英语课文的良好心态。比如读第一段时,要逐步把握段落中所出现的生词和词语,接着去了解语段中的语篇信息、句子结构,再去思考文章的构成,积累各段语篇的信息,思考一下语篇的内在涵义。为了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及思考问题的时间。阅读时要去掉杂念,心绪要安定,精神要专一,要形成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切不可遇到几个生词难句,就心烦意乱。遇到困难一定要从容不迫,心无旁骛,这样才能对所读的文章印象清晰,理解深刻。
(三)重视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教学的最基本单位,学生的词汇量越大,理解语言的范围就越大,能力就越强。可以说,掌握足够的词汇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词汇量不够,就会造成在阅读过程中因词过多而读不下去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单词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求学生尽可能多记忆一些有用的词组、短语和搭配,将单个的词扩展为更大的语义单位,这样就能相应地提高阅读速度,而且也有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脉络。
(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高考阅读文章体裁多样,包括科技小品、新闻报道、广告等,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侧重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和提高其阅读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力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扩大课外阅读,课堂教学不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采取课内限时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的时代,因此学生必须对东西方文化、思想、信仰和习俗都有所了解,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多了解有关文章内容的社会背景知识,扩大学生平时的阅读范围。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积达到30万词以上。
(五)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直观、形象的导入可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图片、影像导入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说明文M4UZ TheSporting Events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的图片或相关体育比赛的短片,学生对体育有着由衷的激情,直观的视觉冲击能唤起他们的兴趣,课堂气氛必然达到。或者采用音乐导入。悦耳动听的音乐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章的主题或内容选择风格迥异、具有不同感染力的乐曲。
三、总结
总之,学生乐学、教师刻苦、同事协调、真抓实干、环节齐全、措施得力,是完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产生追求知识、讲究科学、团结奋斗的积极风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艳.试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2]曹俊玲.高一英语阅读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09.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得到了改观,令人欣慰。但是其中对课堂的有效性研究还不够成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效率的提升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等。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性教学研究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意义深远。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进,教师的教学技巧及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但是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一直困扰着教师,如何有效发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育价值,需要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教师的层面进行分析。现在的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教学内容全盘灌输。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整个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得不到提升。二是在课堂上一直向学生进行提问。这种教学模式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产生的,它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课堂上抛砖引玉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教学的目的也会偏离,学生一直纠结于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没有发挥自己想象的翅膀,对知识的掌握过于片面。三是仅按教案授课,授课前准备工作不足,按部就班。这种模式的教学,教师与学生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程序依次推进。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看似和谐默契,实则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学习到新的知识,也许学生的一个预设之外的问题,就会让教师惊慌失措。这种授课方式往往会对学生带来约束。
从学生学习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观察现在学生学习的状态,看似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实则过于表面,没有深入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为配合教师的教学程序顺利进行,就会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正确答案的记忆背诵,学生并没有做出深入的思考,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在一些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内容,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话题讨论,这时学生很可能在交流中偏离主题,进入其他话题的讨论中,看似非常热闹的课堂,其实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合作式的探讨往往是被动的或者形式上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1.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教学目的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效率的关键。在教学目标制订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自身的身体上、心理上的特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特别之处,以及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制订。小学生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就要有特定的教课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匆匆》这篇阅读课文时,教师应该制订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本课所涵盖的生字词,比如伶俐、徘徊等,在掌握发音的同时,还需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种目标的制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能力。学生自觉去完成课堂目标,在提升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2.延伸教学内容
丰富有趣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对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改善都十分关键,小学语文阅读课所教授的内容,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重要。陈旧的、落后的教学内容只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对课堂的厌恶。而新奇有趣的课堂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升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的特点以及这个时代所提倡的必备技能等等。所以,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还要有益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在讲述《秋叶》这篇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体会秋叶的美,观察其特质与形态,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秋叶在不同形态上所呈现的美,还引发学生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
3.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坐而论道,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本身独具的特质进行特定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去年的树》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去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深刻理解大树与小树之间深刻的感情,这样才能教导学生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与同学和平相处。我们可以选择场景再现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其中进行感受,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去讲述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友谊有更深刻的解读。教师根据具体的内容还可以进行类似演讲的比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交流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小学生语文阅读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方式的提升与转变,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为小学生的成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改进,需要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转变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育价值。
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图画书,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幼儿兴趣,激发幼儿从小对图书的热爱,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培养了幼儿阅读图书的经验、前识字经验、前书写经验。这些活动为幼儿提供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教学过程中将阅读内容与口头语言结合起来,使幼儿能够产生一定的联想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说阅读活动的开展,不是以单纯为了学习识字,而是以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对汉字的认识,早期阅读教学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小班幼儿的早期阅读特点
由于不同的图书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有不同作用,所以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图书有不同需求。处于小班阶段的幼儿身心发育尚不完善,对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小班幼儿在阅读中的认知水平、联想、推理水平较低。他们的阅读有如下特点:
阅读的盲目性比较大。他们喜欢把书突然打开,突然一下翻到中间,又突然一下翻回前面,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这样不仅导致书本的损坏率高,而且阅读率十分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跳跃性,他们在阅读时经常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往往会先做后想,或一边做边想接下来怎么做。小班幼儿阅读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时间最多为5-10分钟,他们不懂得像成人一样长时间保持安静的状态去阅读。小班幼儿往往喜欢明亮的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并一再重复的情节,书、绘本最好为单页单幅、画面突出感强的图书。他们在观察图书画面时,会首先选择较为突出的一些让他们自己觉得感兴趣的形象。小班幼儿由于眼睛对事物扫视的能力较弱,所以在一定时间内看到的东西相对较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每次观察到的画面较少。
2. 小班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策略
2.1阅读前的准备策略
2.1.1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小班幼儿喜欢听生活小故事、儿歌,教师可经常放录像给幼儿看或者放录音给幼儿听。区角阅读中投放的材料应该是适应小班幼儿的,小班幼儿识字少,对绘本阅读材料的翻阅相对较多。比如一些拟人化了的动物故事、颜色鲜艳、情节单一的图画书,最好为一页一幅图,内容一般能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应根据小班年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切实贴近本地文化。
目前幼儿园中早期阅读材料非常丰富,其中包括:图书、标志、电视、电脑等。选择材料时除了要考虑图书所涵括的内容、重点、难点、趣味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总体把握阅读材料在小班的适宜性。
有些幼儿园以专家推荐的阅读材料为主,而有些幼儿园以幼儿园探究式活动为主,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确定材料,材料的不固定需要教师灵活选择。小班幼儿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其阅读材料投放应相对简单,这样当教师组织阅读活动时,有利于教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从而提高早期阅读活动效果。早期阅读材料来源可以是去书店购买、让幼儿从家中自带、教师自制等。
2.1.2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阅读环境的创设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儿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以及阅读持续时间。阅读环境可分为阅读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家庭和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各式各样的阅读材料,如桌椅、靠垫、照明光线、室内的色彩、及声控环境等因素。此外,还需要有相应的心理环境,科学的阅读指导、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软性环境。
充分利用幼儿园已有的室内环境,让墙饰成为幼儿阅读的引导者。如:创设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文字环境,或者在重要事物上贴上一些文字标签,比如在桌子上贴上自己的名字,在柜子上贴上柜子两个字。让幼儿经常使用这些文字。幼儿园教室中墙面的装饰是一项很重要的引导幼儿学习的项目,教师亲手制作的图画总是浓缩着教学内容和目的,这些装饰不仅能给幼儿以直接的视觉刺激,而且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面的墙、楼道的墙、活动区域、依据不同的场所设置不一样的画面,并在上面写上相应的词或句子,不仅提高了幼儿想象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就培养了阅读意识,充分发挥了环境对教育的功能。
2.2阅读中的指导策略
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组织,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怎么指导。小班幼儿的早期阅读教学指导重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针对于不同幼儿特点让他们培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2.2.1精心的导入
导入活动的设计是教学活动指导的一种艺术,对整个阅读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导入时要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兴趣,对于小班幼儿可以采用游戏、直观材料、设疑、演示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在上课前创设一些适合小班幼儿问题的情境,通过这个情境给幼儿制造悬念,再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入到这个与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新颖有趣的问答方式可以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2.2.2具体的教学法
运用联想策略,是指阅读活动进行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关注书面语言。运用语义策略,是指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识字规律。复述策略,是指让幼儿重复教师的语言、复述教师的某个词语、反复观看某个图片、反复材料操作、复述重点标识、模仿教师某一肢体语言和分角色表演,绘画再现等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幼儿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运用表象策略,可以培养幼儿书面表达能力。精加工策略,其中包括补充绘本中的细节,让幼儿回忆联想故事情节,推论判断某个问题或观点,创造类比,以及自主思考等等。组织策略,包括内容和架构,线索的搜寻,主题的概括,网络的构建。认知策略,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条件。其中,内部条件包括阅读前的准备水平。元认知水平以及阅读动机;外部条件为训练方法,变式与练习。
由于小班幼儿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和形象来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因此,早期阅读活动开展时可以借助夸张的表演形式来将阅读内容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展示给幼儿,通常通过情境表演的教学法更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引发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学习与探究。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幼儿阅读时的注意力易分散。对于座椅的安排,也影响了阅读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圆弧形座位安排效果最好。
2.2.3教师教学时的态度与行为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行为,深深影响着幼儿早期阅读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从一开始就应该掌握从左到右、从上往下的正确看书方式,老师在翻阅图书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动作,让自己成为榜样,让幼儿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在上课时嗓门比较大,那么她所教授班级幼儿语言表达时就比较大声;说话干练不喜欢拉长音的教师,所在班级幼儿说话时就会很干练。小班的幼儿总是喜欢模仿学习,而教师又是幼儿模仿的榜样,所以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采用丰富的表情加上相应肢体动作辅助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也更能激发和保持幼儿阅读兴趣。所以,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比较煽动性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加上一些夸张的肢体动作,充满热情进行的教学。因为这些都能带动和感染幼儿,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让幼儿更加阅读增加并产生好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以此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2.2.4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
每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来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比如有些刚来的对于幼儿园及其周围环境都不太熟悉的幼儿,或者是一些国外移民搬过来的幼儿,他们往往对陌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不是太好,语言交流不畅,再加上怯生和胆小可能他们会很少说话,很少与同伴一起游戏。因此阅读材料中也只有绘本才能满足他的需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们需针对个体的发展水平差异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关注,才能使这些幼儿以最快速度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那么针对于有非常明显语言障碍的幼儿,由于他们表述时总是断断续续,磕磕巴巴。此时教师需要多为幼儿多提供口语表达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把话说完整话,在他想表达之前让他先想好,再逐渐引导他去倾听、表达与阅读。
2.3早期阅读中的评价策略
评价主要用于反馈信息、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大部分的教师在做早期阅读教学效果评价时,更多的把的注意力放在了幼儿的学习结果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积极主动的发言,是否能够回答与阅读内容相关问题成为了教师评价的重点。然而,对于阅读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当前需要。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兴趣等关于课程本身的问题却被教师忽略了。
2.3.1借用丰富的体态和语态
众所周知,所有的幼儿会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幼儿身上的闪光点,针对正确的阅读行为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做,对做得不够好的幼儿不给予他们评价,也不需要去批评或者不理睬他们。不要过多的将注意力放于幼儿对阅读内容掌握程度上,应该多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积极评价应该多与消极评价。正确地采用口头评价和书面语言以及面部表情评价。教师恰当的一个动作或者表情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学习活动能顺利进行。比如在教学活动时摸摸幼儿的头或者拍拍他的幼肩膀、或是鼓励幼儿尝试性的表达和复述,也可以是点头或者微笑等方式对幼儿的阅读行为进行评价,是一种既简单,又富有成效的评价,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对阅读活动保持较为持久的兴趣。
2.3.2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评价法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收集幼儿各种表现或作品。然后展示给其他幼儿看,让幼儿觉得自己的到鼓励和表扬,以此来激发他们阅读积极性。
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教学策略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早期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制定合理有效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的兴趣能得到提升,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地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 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个性化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国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强调的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和理解,其目的也是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亲自体验,鼓励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悟。
2 关注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是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提出基本理念。阅读教学的目标整合了这三个维度的要求,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可以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体现。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
二、新课标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1 创设阅读情境,为阅读教学提供有效的动力。创设阅读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自己课堂教学手段,如言语、体态或借助媒介或组织学生模拟等方法渲染一种气氛,提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活场景或背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来更好地理解与感悟作品内容。
创设情境对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满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激发、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调动学生情绪,唤醒或重现与作品内容有关的生活体验,有助于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为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保证。
2 拓展课内阅读,扩大学生视野。拓展课内阅读就是以课内阅读篇目为基点,向与课文有关的篇目拓展、延伸,通过作品之间的联系、比较,形成学生多维度、多层面的阅读。
首先,由节选作品向整部作品拓展。选人教材的作品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整部作品可以提供理解选文的重要背景。如教《智取生辰纲》时,可安排学生阅读《水浒》的有关章节,让学生了解当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从而理解这些好汉们为什么要掠取生辰纲,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主题。
其次,通过某篇作品,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这种方法将作品与该作家及其他作品相联系,通过较系统地了解作家作品风格,从而站在更高的视野审视作品。如杜甫的《春望》诗写于安史之乱后,那时唐王朝由盛而衰,作者感慨自身遭遇和时势环境,忧心不已。他同一时期的作品《忆昔》、《登高》等在创作风格及思想上与《春望》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学时可进行拓展阅读,帮助学生理解。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59-02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中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用在阅读教学之上,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审美能力有着重大意义。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文本常常被“架空”或“半架空”,教师用过多的讲解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多媒体的滥用削弱甚至消除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不断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更扎实、有效呢?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诵读策略
诵读即大声地读。诵读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的直接途径,是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好方法。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感受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抒情类文本。
首先,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学生进行诵读。例如,诵读环节可设计为:初读――读准字音,疏通生词;再读――熟悉课文,读准句读;三读――整体感知,把握基调;四读――重点揣摩,读出感情……对学生提出循序渐进的诵读要求,使学生通过诵读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朗读课文,使其反复品味文字的魅力。例如,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散步》一课的朗读教学设计。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这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朗读”的意义,演绎了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解读方式下获得的不同效果,更彰显了文本的内涵与魅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如名家配乐朗诵、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朗读比赛等,让学生陶醉在琅琅读书声里。例如,广西教育学院邹国金教授的《乡愁》教学设计: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再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更好。同学互相点评,教师再予以肯定和指导。教师分别以中年人的语气和耄耋老者的语气范读,给学生听觉上的强烈震撼,使其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的感悟。再次朗读时,学生的语气和感情都“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教师范读引领、小组比读、互相评价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朗读评价的过程中自然地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其中,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细读策略
宋学家朱熹曾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他认为读书要细细咀嚼品析,方能获得深刻的感悟。这也就是当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提倡的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理论来源于20世纪欧美新批评,用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文本细读要求读者对文本进行耐心、细致、深入的感知和分析,从而对文本的思想内涵、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做出恰当的阐释。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细读策略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是细读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反复品析推敲,才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体验。教师不要急于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教参上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要引导学生一方面注意文本本身的细节问题,另一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度剖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第二,文本是细读的对象。只有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细读品析,才能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文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老王》一文中这样介绍老王的居住条件:“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教师引导学生揣摩“家”和“那儿”的区别,学生就能感受到老王的孤苦。
第三,教师是细读的主导。教师首先要钻进文本,潜心感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喜怒哀乐,与文本、作者进行交流、对话,产生共鸣。然后,再“跳出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的特点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语言训练的方向。教师要挖掘文本内涵,寻找文本隐藏的潜在信息,并依据学生实际,针对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将自己的解读成果转化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细读,使之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准确的细读体验。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积极地学习和体验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三、比读策略
比读,指的是比较阅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是理解文本思想感情,实现有效阅读的一条快捷的道路。通过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觉灵敏度,语言运用的优劣在比较品析中能得到最直接的体现。
真正的教学是一种反思实践,语文教学应该是在理解学生如何学习语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反思实践,即理解学生理解的过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使得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1]时至今日,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效果不佳的现象。如何能够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教育愿景,笔者以为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起点能力分析为“以学定教”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性的必要依据,也为教学目标的正确生成提供了保障,减少了教学的主观性,在“教学什么”方面能够给予教师清晰的呈现,大大减少了教师不知自己到底该教学什么的尴尬局面。“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什么’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起点能力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对起点能力较低的学生,应该把字词辨别、词义理解等基本阅读技能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对起点能力稍高的学生,应该把语言感受和理解的一般规则(句法规则、修辞规则、逻辑规则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对起点能力较高的学生,应该把篇章构思和表达的高级规则作为主要学习内容。”[2]
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如何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个起点能力呢?根据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前预习结果为我们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点”提供了很好的观察视角。课前预习是起点能力分析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的教师必须重视课前预习设计,把“课前预习”作为探明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基础的一个重要“抓手”,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必须要依托有效的预习学案,有效的预习学案必须在教材精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
二.深入研读文本教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一个凭借,通过这个“例子”凭借使得学生养成迁移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对于语文教材的分析是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语文教材分析也是有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教材分析是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基础性工作。助读材料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合理得当利于学生新知识系统的建构;利于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借助文本以外的相关助读材料进行比较、互证式的阅读,有助于加深文本的理解掌握。助读材料在文本中主要以文字型以及图片型两种形式呈现,在文本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应将文本中随手可得的助读材料加以充分利用。就目前配备相应的读本,将读本拓展到助读材料加以充分利用,在预习时可以从读本中选择主题或者写法等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式的预习阅读,重点放在精彩语句的体验以及感悟上,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助读材料,逐步培养自己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课后习题这个“抓手”也是教材分析的一个切入点。
三.依据学情和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在学生起点能力分析与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正确生成课堂教学目标是设计学生预习学案的重要指导依据。教学目标涉及到具体的教学将会将学生的阅读带到哪里的问题,阅读目标设计的合理将会有可能利于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在教学中目标尤其重要,这是因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和合理的行为。教学是有目的的,因为我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主要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教。教师是合理的,因为教师可以通过评估来证明他们所教授给学生的东西是学生值得学的。”[3]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主张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的。“目标的陈述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一般描述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一般描述期望学生掌握或建构的知识。”陈述目标的时候采用标准的陈述格式如:“学生能够或者学会+动词+名词”,在此动词指出认知过程,名词一般指出知识。”这样目标才具有可测量性与导学性。任何不具有测量性的目标都是无效的目标。
四.设计预习学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4]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是一致的。
预习学案的设计要充分利用教材,即我们常说的助读材料,包括文本提示、单元提示、课文插图和课后习题等。可以组织学生对课后习题进行深入紧扣文本的讨论,这种碰撞式的讨论势必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使得下一步课堂教学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探讨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课后习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材编者对于教学方向的指引以及教学目标隐在的展示,教师应在学生预习时做好课后习题的充分利用指导。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将课后习题作为阅读教学预习的一个重要抓手。事实证明,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做好阅读教学的预习对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实施对话课堂 做好目标迁移
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课堂的对话来实施,对话可以是生生对话,也可以使师生对话,在对话的课堂中,教师应作为一个启发点拨者。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目标达成度,努力的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关注阅读教学困难的学生。
“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目标是:促进保持和促进迁移(迁移的出现又是有意义学习的标志)。保持是事后将教学时的材料原封不动地记住的能力。迁移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回答新问题或促进新材料学习的能力。”[5]同样阅读教学也应该是帮助学生,使他们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自己亲身经历的难题,并能有效地处理那些较生疏的问题。如学习仿写比喻句,学生就要懂得本体、喻体与喻词几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仿写与知识的迁移。
教学反思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真正的教学是一种反思实践,阅读课堂也应同样成为一个反思的课堂。在这里的反思应该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个环节的反思和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92.
[2]何更生.用任务分析理论看课文“教学什么”[J].语文建设,2008年第3期.
[3]L.W.安德森等编,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76-0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识字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作用,而语文的课堂教学又以阅读为主。但现阶段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课堂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内容抓不住重点、教学方式方法欠缺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生主体地位没被重视,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还有待改善,但如何给阅读教学一个有效的支点,这是老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里,立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的整合教材教学内容,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衡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效果、有无效益、有无效率,这里所指的阅读教学目标包括了目标的实现程度,阅读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效益是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效率是指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阅读教学的工作量与目标完成是否存在正比例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是否能让全班同学收益。由于农村教学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划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从总体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最根本的衡量指标。
2.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引导教学的方向,只有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才能促使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设定教学目标:
2.1.1 根据新课标来制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能够起到指导课堂教学按既定方向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是指引老师寻求有效教学策略的依据与标准。因此,在新新课标指导下,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来设定。
2.1.2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服务的主体,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立足学生现实的心理状况、能力状况与条件状况,将目标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在安排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要考虑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现实情况。而且,在不同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跟着调整。
2.1.3 目标设定要科学、准确。在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有层次化、具体化,对于阅读教学过程中生字词的学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及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都必须有具体的目标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2 正确解读文本,选准教学内容。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性因素,教师作为语文阅读活动的引导者,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要精准、分析要透彻,深入解读阅读文本,以帮助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深刻理解和感悟文字的内在魅力,实现学生与阅读文本的深入交流、理解和互动。这个要具体做到:第一,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定教学内容。语文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很广,包括了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和手法特色等等,但在课堂教学没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意义比较大教学内容,加工整合已有教学内容对重点句子、段落、词汇进行推敲和领悟。第二,设定语文阅读情景。语文是语言和情感的结合体,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结,设定情境才能让学生深入体会语文知识的基础。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增进互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构筑和谐的情感环境,让学生体会语文之美。
2.3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其选择要综合考虑和权衡语文阅读的性质、教育理念及阅读目标,而且还要突显语文的教学特点。第一,依据阅读要求确定教学方法。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更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这就要求学生立足于阅读要求指导教学方法。第二,基于学生发展需求选择教学方法。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观察学生审美观的发展,构架起有助于小学生感知小学语文之美的情境,用语文语言、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之美来促使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感知美、追求美、领悟美、评判美的能力。第三,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情景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来进行情景设定和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路的变动、新问题的发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4 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第一,实现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就是要搭建有效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自我控制,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释放学生潜在的能量。第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发展空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针对一些概念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进入最佳阅读状态,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然后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并组织小组进行协作、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权。第三,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不是仅限于教师将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还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传递,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养成有着基础性作用,即使农村教育资源再怎么落后,作为教师都应该致力于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从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精准选择教学内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应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环节入手,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