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科学专业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 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 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 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 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 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 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 “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高等学校应以修订教学计划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宣传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既注重基础又拓宽专业,既强化实践又兼顾理论,以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在教师岗位的竞争中拥有优势,也能参行业与生物相关的其他行业岗位的竞争。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必定会有更多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会越来越完善,为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0-02
Exploration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f Cell Molecular Biology for Animal Science Major
ZHAO Jia-fu 1,2 DUAN Zhi-qiang 1,2 ZHANG Yi-yu 1,2 NI Meng-meng 1,2 RUAN Yong 1,2
(1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Genetics Breeding and Reproduction in the Plateau Mountainous Region,Ministry of Education,Guiyang Guizhou 550025; 2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n essential course,cell molecular bi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o operate experiments need to be improved,especially as an agricultural subject with extensive applic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experiment course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experiment operation,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form of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valuation ways of animal science,and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reform plan,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cell molecular biology.In conclusion,this article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research quality.
Key words animal science major;cell molecular bi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ability training
细胞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内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学科[1],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农林牧渔等学科领域。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大量基础理论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畜牧科技人才。因此,重视畜牧兽医类本科生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加强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畜牧兽医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动物科学专业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生应具备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2]。以贵州大学为例,该校动物科学专业一直以来没有分子生物学这门基础课程,然而为培养学生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又区别于生物学相关专业,因而学校增加了细胞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供学生选修。P者结合具体实践教学经验,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比例
在贵州大学2016版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相关的专业课程只有动物分子遗传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2门课程。动物分子遗传学为专业个性选修课,占2学分,共36学时,其中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8学时;细胞分子生物学为学科大类选修课,占4学分,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时。从基本的课时设置上不难看出,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严重失调,许多重要的实验难以开设,培养学生分子生物学实践操作能力的效果大大折扣。因此,亟须调整本校动物科学专业教学方案,增加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时所占比例。
1.2 编写适于动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指导
目前,大部分高校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均采用现成的实验教学指导,实验内容大同小异,并未体现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理学类相关专业和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草业科学等农学类相关专业在教学对象上的区别,均以大肠杆菌这类模式生物为实验对象,没有体现出不同专业研究对象的区别。因此,需要编写适合动物科学专业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指导,将动物组织中RNA的提取、不同组织中mRNA的表达差异检测、细胞中总蛋白的提取与分离鉴定等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实验编入教学指导。
1.3 改单个实验为综合性设计实验
根据贵州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细胞分子生物学培养方案中实验课时的规定,同时为加强贵州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该实验课程只能安排4 个单个实验项目共时,分别是目的基因的扩增与连接、细胞的培养与冻存、细胞蛋白的提取与鉴定、细胞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由于每节课只有2 h,所以对于许多实验项目学生只能参与其中的部分内容,有些实验的来龙去脉很多学生还没有搞清楚。为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尝试将单个实验全部设计为综合性实验,每个综合性实验融合了多个单个实验[3],如猪GH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猪LPL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研究、猪MSTN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研究、猪APOA1基因在HEK-293T细胞中的免疫荧光检测、HEK-293T细胞总蛋白的提取、纯化与鉴定等综合性实验,这些实验学生只要参与完成其中一个项目,就基本上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常用实验操作技能。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现有实验教学方法的弊端
一是教师课堂上讲授,学生到实验室验证,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准备好实验,学生只完成验证的那部分实验,这种方法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的操作能力;三是针对部分实验,存在教师操作、学生观看的现象,如与细胞培养相关的实验,由于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相比,参加实验人数多,易造成细胞室污染,所以很多实验都由任课教师亲自完成,学生基本上采用观摩的形式参与其中。以上教学方法上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本专业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2.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方案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最早由教育学者萨尔曼・汗创造性地提出,该模式提出了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环境[4]。它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完全翻转,转变成学生课前预习、提前领会知识要点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强调自主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理念[5-6],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应用性和开拓性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也引进“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制定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具体方案。一是教师设计好综合性实验项目名称,提前供学生选择(至少10个综合性性实验项目名称);二是按项目分组(每组7~10人),选出组长,分工进行资料查询、方案设计和PPT制作;三是每组20 min进行PPT汇报,任课教师随堂对方案进行点评修改;四是参照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学生不必受实验课程时间的限制,在实验教师的参与下,根据各自时间安排完成整个实验项目;五是撰写实验项目报告,并写出个人体会和相关收获。
3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3.1 现有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弊端
以往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注重是否来上课、是否交了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是否合理等方面,忽略了学生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等环节综合能力的考核。因此,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应更重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考察[7]。
3.2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
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考核什么、怎么考核直接影响到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和学生怎么学、学什么的问题。本实验课本着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制定如下考核方案:按百分制,其中实验方案设计和PPT报告占40%,实验技能操作和实验报告占30%,实验技术提问和团队协作占20%,考勤和纪律占10%。这样的考核标准不仅可以公正、公平地衡量学生的实验成绩,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对动物科学专业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打破了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实验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不仅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文献检索、PPT制作、团队协作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达到了实验教学与科研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5 参考文献
[1] 聂俊,杨冬芝,杨晶.细胞分子生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孙淑霞,闫峰,杨月春,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0):188-190.
[3] 郑小坚,何俊,贡成良,等.多学科融合分子生物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140-142.
[4] 吴玲.融合翻转课堂理念教学凸显创新高效[N].中国教育报,2015-04-29(007).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51-02
作者简介:张振霞,女,博士,副教授,从事分子生物学教学工作。郑玉忠,男,博士,副研究员,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国家教育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高函2010]15号生物科学专业”(编号:TS12367)和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生物学教育研究型教师培养方案的创立与实践”(编号:BKYB2011065)的研究成果。
《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生命科学中公认的核心学科,它的诞生与发展不仅使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而且其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因而也成为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讲述的是微观世界和分子水平上的知识,其内容结构抽象,很难理解及掌握。因此,《分子生物学》是学生公认的难学科目,学生们对该课总是怀有畏学心理;另一方面,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能力以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但高师生物学专业教学模式却与中学生物学新体系脱节,大多数教学方式多侧重于研究教师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把学生当做接受教育的被动者。所以,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为了适应新课标对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使培养出来的本科师范生更好适应中学生物教学,而对高师《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显得极其重要和必要。
一、调整课程内容, 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削枝强干,精简内容,克服各教学环节求全的弊端。面对分子生物学抽象众多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教师需帮助学生理清课程脉络,对课程的框架结构内容以及交叉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实现学生在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理解重点并解决难点。
1.熟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包括:DNA重组技术、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及生物信息学等。目前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是对核酸中所包含信息的研究与应用,所以该课程又称为核酸分子生物学。
2.把握分子生物学的中心线索。通过中心法则来构建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在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核酸及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来源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成就了遗传信息的精确表达;以此让学生宏观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掌握课程的精髓。
3.理解分子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导论等学科是分子生物学的先修课程,这些学科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其分子机制是由分子生物学来加以阐述的。教师应具备相关学科知识的基本素质,对学生在学科交叉知识点中的疑惑加以阐述。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提高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兴趣,改革教学模式上,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采取多变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较多的自学和研究的余地,即授人以渔。单纯的灌输,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提出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被动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方式加强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比如,讲到RNA转录时,提出问题:为什么RNA聚合酶能准确无误地找到转录起点?再如讲到蛋白质运转机制时,提问:新合成的蛋白质是如何知道它该去的地方,从而形成膜蛋白、胞质蛋白以及不同细胞器官的蛋白,等等。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解析,获得答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理解的过程。
2.学生自主总结课堂内容。分子生物学课程讲述的是微观世界和分子水平上的知识,其内容结构抽象,很难理解及掌握。由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连续讲3 个学时,讲得再好,在被动的状态下学生也容易失去兴趣。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详细说明,而对次要的和易懂的部分只做简要讲解或让学生自学,利用课堂最后十分钟,让学生整理和总结一下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比如,第二章“染色体与 DNA”,由于染色体与 DNA 结构部分是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里学过的内容,所以只做简单的回顾,重点放在DNA的复制,对复制的引发到终止过程进行详细说明,最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和总结参与DNA 复制的酶和蛋白质及其作用。就原核生物而言,参与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达16个之多,学生在听课当中不一定都能记得住。因此,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来整理和总结所学的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也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
3.注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督促和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以问题为基础”的方式加强对课程内容的学习。预习课程时处处寻找问题,而复习课程内容时又不断地回答问题,加之学生的听讲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灵活随机性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是在一系列的提问、讨论、释疑、小结、复习中完成,从而真正做到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
4.成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以6~8人为单位,拟定题目,自己查阅文献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如转基因安全性、疾病与健康、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通过学生讲述,同学和教师进行评述,既实现了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又使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宽、科研思路有所清晰、自主学习意识有所提高,每位学生可以充分地互动,有利于学生学术素养、 团队合作精神及交流沟通的技能的提高。
三、革新教学内容
1.学习最新成果。适当补充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最新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分子生物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内容,并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最新科学发现、科研进展、最新科研技术、最新时讯时事等。如端粒和人类寿命、生物芯片、RNA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等生命科学中的新发现、新进展,能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联系社会生活。在教学中注重“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的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讲授过程中经常恰当的穿插一些通俗易懂的、不失科学性的实例和生活常识的例子,如HIV的治疗和预防、SARS的确诊方法、试管婴儿、亲子鉴定等。教会学生用课本知识解释生活或科学领域的现象,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分子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科学思维,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逐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在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资源。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能创造出形、光、声、色等视听信息和教育信息,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水平使分散的注意转向集中注意,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使一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感性的认识等优点, 解决了以往教学中“一张嘴”的枯燥和抽象。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慧.高等师范教育:近30年改革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90-93.
1资料与方法
(1)资料以《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为标准,考试前2月由教研室5位高年资授课教师(均有10年以上教龄)进行集体命题2套,均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整套试卷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考查学生临床思维的题型达到75%以上,题量120道,总分100分,由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35道、A2型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13道、A3型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32道、B型题(配伍题)32道、X型题(多选选择题)16道、E型题(病例分析题)2道等六种题型组成。组卷后,随意抽取1套试卷,专门指定本教研室1名硕士生答题,时间为60min,以充分评估题量的多少以及试题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期末考试时,由教务科随机抽取1套试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方法按照考前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阅卷,由教研室高年资授课教师以流水作业方式进行集体阅卷,以减少阅卷的主观性差异。阅卷完成后,按照我校试卷定量分析系统要求将学生成绩录入Excel分析表中,然后利用我校试卷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系统会自动对学生的成绩分布以及各试题难易度、区分度、信度等进行相关分析。②
2考试质量评价
2.1考试成绩分布
我院2009级临床医学(全科方向)255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布见图1。经正态性检验,我院2009级临床(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妇产科学》期末成绩呈正偏态分布。其中,255名同学参加本次考试,平均82.0分,最高95.7分,最低47.3分,40~50分之间的有2人,50~60分之间的有3人,60~65分之间的有7人,65~70分之间的有13人,70~75分之间的有19人,75~80分之间的有41人,80~85分之间的有58人,85~90分之间的有72人,90~95分之间的有39人,95~100分之间的有1人。
图12009级全科专业学生期末成绩
2.2试题质量评价
本套试题总体难度及区分度均在合适范围内(如表1)。全试卷的难度系数0.62。其中A1型题为0.72,A2型题为0.56,A3型题为0.65,B型题为0.56,X型题为0.58,E型题为0.46。全试卷区分度为0.35,其中A1型题为0.25,A2型题为0.34,A3型题为0.30,B型题为0.29,X型题为0.31,E型题为0.35。
3学生掌握情况分析
本学期准备进行试题改革,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开学初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无论从平时的备课内容上,还是从平时多次的课前(后)作业中,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其次,教研室老师们仍担心学生不适应试题改革的方向,本学期特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布置了一次期中测试,整套试卷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即与期末考试一模一样的题型设计,只是考查的知识点全部来自产科所有章节的内容,未涉及妇科方面的知识,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同学熟悉试题改革的方向,为接下来的期末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回顾期中测试的成绩,同学的得分普遍较高,80分以上的占了绝大多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可能更加适应这种考试模式。因学生自己在网上答题,且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仍不排除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
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妇产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病生、临床表现、诊断等基本的知识点,能较好地掌握,并较好地完成了全套试题。本学期255名学生参加考试,平均82.0分,是迄今为止《妇产科学》考试成绩最为优秀的一学期。该期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分析主要来自以下四方面:
(1)平时授课老师在课堂上的积极引导,因实施标准化试题后,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少之又少,75%以上考查的内容都是知识的灵活运用,假如平时学生不认真听讲或者经常旷课,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仅靠期末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那么期末考试时很难过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当杜绝了“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倾向。然而,对于平时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优劣之差就很明显。
(2)本学期每次课的授课内容,教研室老师都会在网络平台上布置预习题,且与期末考试的题型保持一致,并且每次作业都在课堂上进行当场点评,及时解答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清楚的疑惑。
(3)期中测试对于期末考试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因期中测试考查的知识点全部是产科章节的所有知识点,而题型全部与期末考试一样。
(4)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从学生的答题来看,学生对个别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仍不是很清楚,对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或者临床思维的题型仍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普遍得分较低,进一步说明同学不会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分析上过于靠死记硬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平时教学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E型题(病案分析题)失分最多,难度系数为0.46,评价为最难试题,说明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知识的应用环节薄弱。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临床中的小病案、小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把理论和临床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尽早安排临床见习,通过见习完成知识“从课堂中来,到病房中去,再回到课堂”讨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达到自如应用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27-02
中北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强化应用型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同时,一直致力于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生物仪器分析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分析化学和仪器科学的发展,课程内容也日新月异,更新较快、涉及仪器种类繁多,而且连贯性较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大的困难,教学效果也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①学科交叉多,课程内容多。涉及的学科包括物理学、电子学、电磁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等,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型仪器也不断涌现,进而使更多的学科融入现代仪器分析的课程中。②仪器科学发展速度较快,实验课程中现有的仪器与主流仪器有差距,学生学习掌握好实验中所用仪器往往难以胜任毕业后工作中面对的仪器,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③课程内容多而散,学生不易理解工作原理,甚至容易混淆,比如红外和紫外、原吸和原子发射光谱等。④受学校经费限制,大型精密仪器采购不足,学生都没有见过仪器,更谈不上操作,只能做到纸上谈兵。⑤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仪器科学的发展速度,讲授的课程内容与仪器发展的前沿有较大的脱节。针对这种情况,根据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使教学内容和实验模块更加具有实用性,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结合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仪器分析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热分析法等多个领域。面对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需要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最大量的知识已成为当务之急。生物仪器分析的开课时间为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专业课和全部的基础课程,对有些仪器的原理和使用已有所了解,所以根据前期课程的开设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取舍。由于本校为工科学校,专业课程都以应用为主,所以在课程中我们弱化了仪器工作原理部分,增加了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方面的知识,并适当地补充仪器分析的前沿性知识,如在气相色谱中补充了二维气相色谱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求知欲。
二、改革教学方法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各章的内容独立性较强,理解原理困难,一些大型精密仪器的结构复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教授,而且易使学生兴趣降低。运用多媒体教学并辅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可将仪器的结构图、构造图、使用方法、工作原理等采用图片、视频和动画的形式展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一举多得。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进行改革,开设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性实验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程序包括:首先,进行学生的分组,以学生自愿组对为主结合教师指导分配,教师给每组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第二,学生通过查询文献,确定合适的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实验方案;第三,教师和学生共同论证可行性,并指导修订,确定最终的方案;最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教师进行考核。这种方式,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利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将来工作中的团队合作。针对大型仪器价格昂贵,一所高校或企事业单位难以全部拥有,学生在实验中难以全部接触的现象,我们开拓了多种渠道。首先,兄弟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做到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第二,联系具有相关大型仪器的生物类企业,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的相关部门参观学习或将生产实习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参观、实习的过程,也向相关的单位展现了我专业学生的风采,有利用学生的就业。
三、改进考核方法
传统的仪器分析考核方式基本有两种,一是闭卷考试,通过试卷的方式将学生对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做一考核;另一种为闭卷考试结合实验课成绩,而其实验课也基本为验证性实验。这两种方式都难以考察学生对仪器的掌握和操控能力,而且会降低学生对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将传统的闭卷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生物仪器分析的课程总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理论课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成绩占40%;实验课成绩占40%,对每次的实验都进行评分,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原始数据测试精确度、数据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题问答、seminar等。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而且能够做到考核公平,使真正有能力的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分数,更加突出实用性,而非简单的教师划重点,学生考前突击这种典型的“大学式考核方式”。
四、提高教师素质,追踪仪器发展前沿
生物仪器分析不同于传统的仪器分析,其内容涉及的仪器较为新颖而且更新较快,包括氨基酸分析仪、基因枪、核磁共振仪、生物质谱仪等传统的仪器分析所不涉及的内容,这将对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简单的书本知识而没有亲自实践,教师很难将自己对仪器的体会和感受传授给学生。基于此,我们通过选派青年骨干去“985”高校和大型企业学习和培训,并积极组织专任教师参加仪器公司举行的产品展销会或产品试用会,以期使教师能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仪器发展的新动向,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努力做到与社会和仪器发展的前沿不脱节。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加深了对生物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将来走到工作岗位中也能胜任大型精密仪器的操作和维护。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总结经验,才能给教学增添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培养更多的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明华,胡坪.仪器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永和,黄海燕.仪器分析课程应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4):84-8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01-02
2011年中国药科大学率先增加药物分析本科专业,2012年沈阳药科大学增设药物分析本科专业。药物分析本科专业旨在培养能够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级药物分析专门人才,药物分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等方面工作。药物分析学是药物分析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专业课程,药物分析实验在药物分析课程中占很大的比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药物分析学在化学、医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过程中,逐步突破传统的“方法学科”的固有定位,不断探索从“服务支撑”向“创新引领”的战略转变。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014年,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心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资助,面向2012级药物分析专业本科学生进行系统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进而向全校各专业推广应用。
一、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和局限性
1.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为主,实验内容可以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药物分析实验方法,便于对理论知识的回顾。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设计性实验逐渐在实验教学中开设,但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目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一般是由教师通过PPT教学结合教师实验操作示教的模式将实验过程简述后,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但学生可能会简单模仿,照单抓药,对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没有消化梳理,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现代分析仪器使用的局限性。虽然学校已经为药物分析实验教学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但由于受到教学经费的限制,配置数量有限。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该仪器,这就限制了学生对现代分析仪器操作能力的训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实验成绩考核方式的局限性。目前药物分析实验的考核方式是教师根据学生每次实验的理论知识预习情况、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书写等方面给出实验成绩,学生们存在互相参考甚至互相照抄的情况,不能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和全面考核学生实验技能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1.精x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实验内容。采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分析实验》为教材,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类型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同时还增加了开放性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原料药和制剂的鉴别试验、检查、含量测定以及全检验;分析技术包括容量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这些实验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培养。
2.采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教学模式。(1)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课前,在实验员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分成小组参加与试剂配制、仪器调试等实验准备工作。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加强学生实验前的预习环节。实验课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书写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存在问题,要求学生用流程图描述主要操作步骤和仪器使用方法。实验课上教师针对实验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提问,必要时进行测验,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采用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虚拟实验是指借助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在计算机上营造的一种软硬件操作系统,它可以辅助传统实验操作环节。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将药物分析实验中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的操作制成虚拟实验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利用此软件完成一些预定的实验项目。学生能够突破传统实验对“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虚拟实验软件操作仪器,从而提高药物分析实验的教学效果。另外,我们还将虚拟实验软件放在网络课程中,学生可以在药物分析实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对仪器设备重复进行虚拟实验软件的操作,便于熟悉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达到熟练掌握仪器使用的目的。(4)采用药物分析实验视听教材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视听教学可以形象地显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省时高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视听教学可以丰富传统文字语言教学的不足,突破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我们将所有实验内容制成影像资料,通过精细的剪辑和制作,编写一套药物分析实验视听教材。在实验课教学课堂上循环播放,学生操作技能更加规范,大大提高了药物分析实验的教学效果。
3.采用评价更加全面的考核方式。为了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对药物分析专业学生举行药物分析实验考试。考试分为两部分,即笔试和实验操作。笔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特别是操作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考试内容为高校液相色谱仪的操作,首先将实验关键步骤作为量化指标,给出合理的打分系统,考试时,每个学生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独立操作,每位监考教师负责4名学生打分工作,最终给出实验操作考试成绩,此部分占总成绩的20%;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占50%。综合3部分成绩给出最终的药物分析实验成绩,确保能对学生作出客观的评价。
4.设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为了培养合格的药物分析本科专业毕业生,我们设置了开放性实验。开放实验由教师根据实验室实际能力选择实验内容,如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和片剂质量标准制定”,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然后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4名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修改方案中的不足之处,最后由学生独立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开放性实验的设置,让学生初步接触科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依托校园网,在相应的板块设立药物分析开放式实验教学专题区,通过一套网络版的实验室管理软件系统实现了药物分析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三、结语
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通过对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本科专业(2012级)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在期末考试中药物分析成绩的优秀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在2016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成绩突出。我们将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的成果,推广到全校其他药学相关专业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锻炼。
参考文献: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与国际接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第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加快高校高层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但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非一日之功,必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学科本身的特点展开。本文针对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和硕士研究生的过渡性,结合笔者自身的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经历以及对中外研究生培养的调研,对物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建议,以期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深造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打下基础。
一、物理学科的基础性与硕士研究生过渡性分析
本部分主要对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和硕士研究生的过渡性,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1.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分析
物理学科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许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大学物理课更是高等理工科学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这也使得物理学科可以成为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双语教学的突破口。所以物理学科专业英语的提高可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
2.硕士研究生的过渡性分析
硕士研究生处于从本科向更高级科学研究的过渡阶段。硕士研究生在物理专业上经过大学四年学习,具备了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在英语方面基本都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国际接轨和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已经逐渐走出了英语仅仅用来过级、用来考试的误区。面对专业的挑战,他们强烈地渴望能够拥有用英语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以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和发表学术成果。
二、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改革
专业英语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用英语对本专业信息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不等于公共英语加专业词汇,也不等于专业英语阅读加专业英语写作。专业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较顺利地阅读与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的英文材料。
但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使得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要兼顾科学研究和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所以物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方式了解专业前沿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用英语表达物理学的基本知识。这样一方面使得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能够经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准确阅读和理解外文专业文献,写出合乎英文思维模式的专业论文;另一方面使得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尤其是走向教育岗位的学生能够响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实现双语教学。因此,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两手抓:一手抓科学研究,一手抓为教育服务。
三、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
专业英语是贴合专业的英语,但绝不是用英语讲述某一门专业课程。物理学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同时还要兼顾物理学科的基础性,为教育与国际接轨做好铺垫。
1.认识专业英文文献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术研究的后备人才,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也都期望自己能够在专业上有所建树。随着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高学历科技人才的英语要求也逐步提高。现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被要求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即使在国内刊物上也要提供英文题名和摘要。但是由于中文和英文在语法、句子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从而经常出现许多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的“中式英语”,结果很多数据很好的文章因为表达问题被退稿或者被要求重写。如何提高专业英语写作水平、加强对外交流的文字表达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养专业英语思维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以论述与实例结合的方式介绍科技英语论文各章节的基本结构、写作要点、实验方法的描述、理论分析常用句型等。通过讲解英文文章的基本结构,让学生通过结构来认识专业文献。此部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母语为英语的作者写的专业文献,通过剖析文献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对科技论文有基本的认识。
2.辅助外文资料的选择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属于高级学习,他们对于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自我意识空前觉醒,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也明显增强。因此,自我监控、深入思考与积极参与实践是这种学习模式的关键。所以专业英语课的教师在教学环境中的角色不应只是教材内容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示范者。教师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专业性的英语表达和思维模式。
笔者认为,在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辅助资料的选择上越基础越好,最好是国外原版本科专业英文教材,这部分教材也是相对成熟、可靠、逻辑清晰便于学生接受的教材。这样学生在阅读和使用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深入理解英文表达与中文表达之间的异同,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一种自我启发和引导的模式下学习,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锻炼出能够终生受用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在原文教科书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本学科的英文表达和写作模式,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的四个重点
一是词汇。词汇的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专业术语。但是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专业性强、缩略词多、组合词和派生词多等特点,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将词汇的教学组织的形象、生动、有趣。比如,学生普遍感到对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有不同含义的单词理解记忆困难,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大量的专业文献阅读中去吸收消化。
二是时态与语态。相对于公共英语的时态而言,专业英语的时态比较简单,使用最多的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要通过专业英语的教学,使学生可以基本掌握时态的使用,并进一步根据时态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例如,在介绍背景资料时,应该用一般现在时来叙述不受时间影响的普遍事实,而如果是对某项研究的动向进行概述,则应使用现在完成时;论文的内容介绍模型、算法、分析方法等,应该用一般现在时,而如果是实验则通常用一般过去时描述。
三是长句。专业英语中从句、长句用的比较多,句子一般会比较长,甚至可能存在多重嵌套,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所以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大量的长句实例对学生进行分解性的讲解,教会学生一些快速解析长句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对主要句型进行连词拆分,先把整个复合句拆分为几个简单句,根据引导词的用法来判断各从句分别是哪一种性质的,确定各句之间的关系,再按照三点法,快速找到句子的主、谓、宾结构,采用这样的简化法和还原法,不仅使句子结构清晰,而且提高了专业文献的阅读速度。
四是常犯错误。本部分要求老师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经历整理出科技英语中常犯的错误,以实例的形式进行讲解。中国人在科技英语中常会出现不完整的句子、缺少连接词、时态或修饰词语误用、不合理的比较等。例如:“The tests are nearly all completed”和“The tests are all nearly completed”两者表示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前者表示大多数的测试已经完成,还有少量未做完;后者表示没有一个测试已经完成,但是所有的都会很快完成。一个修饰词语nearly的位置不同导致两句含义完全不同。
总之,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有其自身的特性,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同时还要兼顾物理学科的基础性,为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铺垫。为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需要授课教师和学生的主动互动,根据硕士研究生本身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性,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和研究方向,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教学内容。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向导。让学生学习与实例相结合,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过渡,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艾永乐,李端.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实践探索与体会[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改革;职业技能
Key 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curriculum reform;vocational skill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231-02
0引言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动手能力以及自我探索和创新提高的能力。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深刻反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成为人们的共识,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职业资格为主线,融知识、技能与素质于一体[1]。分析化学作为生物、食品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课程组在深入调查兄弟院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和提高。
1分析化学课程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陈旧与当前的科技发展要求相比,目前分析化学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机分析的内容很少,分析化学实际上成了无机分析;样品预处理和数据处理的内容偏少,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以课堂讲述、灌输式为主,往往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对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的教育重视不够,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1.3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现有实验部分内容简单、综合训练内容偏少,只停留在验证性的实验室阶段,对实际样品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因而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2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定位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瞄准能力开展教学,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专业理论知识,这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这也是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培养目标上的本质区别[2]。
2.1 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到相关企业调研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1.1 知识教学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②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原理的应用能力;③使学生具有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能力及对基本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④使学生具有物性检测基本能力和典型物质的制备、分析能力。
2.1.2 能力培养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的发展过程及联系,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②将一些较典型的属于知识传授性质的内容以及较简单重复的内容通过课外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通过教学过程渗透和技能专题培训,使学生具有化学分析工国家标准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2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及计划分析检验岗位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基本理论为基础、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2.1 改革课程内容:精选理论内容,夯实理论基础,遵循“①突出职业导向;②体现专业特色;③强化技能训练;④突出学生主体”的原则,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职业资格要求的有关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把国家行业标准和分析化学传统知识有机结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训课内容的针对性,实训内容完全来自生产一线分析检验内容,我院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90.2%以上,学生一毕业就能在分析检验岗位上工作,实现课程与岗位零对接。
2.2.2 突出实践教学:《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制定出本课程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践环节。内容安排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基础性实验;②综合性实验;③创新性实验。各层次实验均由指导、综合、设计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同要求的实验组成;以课程、课外,必做、选做,开放、培训和竞赛等多种形式开设;以操作、答辩、撰写小论文、完成小项目等多种方式考核;每年保持25%左右的实验更新率。我们还结合大学生科技活动和课程进展,由实验室拟定相关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配制试剂,自己完成实验,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3 理论与实验有机融合: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分析化学的理论、原理和定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充分挖掘和发挥分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是当今化学教育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上下苦功夫。比如,误差和数据处理是化学实验基础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处理数据、选用试剂和仪器及记录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部分可放在学生天平操作练习中讲解,让学生在托盘天平称量并记录出称量瓶的质量,再让他们用分析天平称量并记录数据,两个数据一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仪器的准确度及测量误差的大小,再让他们用托盘天平称量2.1g的NaCl倒入称量瓶中,问总质量是多少?学生一定会把分析天平称出的称量瓶质量数据与2.1相加的结果答出来,这时再让学生用分析天平再称量,结果自然不是刚回答的数据,你再讲数据相加减时,数据修约以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标准保留到小数点后第几位等等,这样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2.3 根据教学内容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操作练习、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综合性研究式实验四个阶段安排实验,以基础训练――综合性实验――研究式实验三个层次推进实验进程,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课程组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技能练习为重心,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摸索出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多种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确立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材施学”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化素质教育。在保持教学大纲、基本要求、教材和教学进度相同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特点和学生现状采用不同层次和不同授课方式进行教学。②情境式教学:这种方法应用于外界条件与化学反应方面的讲授。由于一种化学反应往往受多种结构因素及外在条件的影响,如果由教师来一一罗列,就显得非常繁琐。而采用情境式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实际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情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者从多个侧面来审视情境中的每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情境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要由教师设问,而前者是由教师设定情境,由学生自主设问。③逆引式教学: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化学基本概念的讲授。一般的方式是先讲概念或理论,再联系科研或生产实例,介绍其应用。而我们不是机械地、线性地讲哪个公式如何应用,哪条理论的实际意义,而是采用逆向引导的方式,先引出实例,罗列现象,让学生从现象中提炼、发掘和验证化学反应的实质所在,通过这样的逆向引导,往往在教师总结之前,学生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④启发互动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一种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本课程采用老师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互动式学习氛围,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地提出,及时解决。形成一种以教材为纲,结合分析化学领域一些热点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⑤体验教学:分析化学课程利用学院相应专业“订单培养模式”的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订单”企业的分析化验车间参观、见习、实习,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锻炼创造了机会,也为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提供了“零距离”机会。⑥积极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录像片、动画库、多媒体教学软件、课程设计软件等媒体资源。把过去很难描述的分析化学理论、原理、过程等利用动画和录像的形式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声并茂,教学过程直观明了,使教学内容实感性增强,留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精简授课学时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改革紧扣工学结合的思路。理论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分析化学技能十分重要,将实验技能考试与职业技能考试接轨,对学生技能培养起到导向作用,效果显著。实验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测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避免了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而在考前临时突击或者平时学习很用功而期末由于特殊原因使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弊端。期末测试多采用学生抽题考试方式进行。学生抽到题目后完整的作出实验,老师现场打分。平时实验不仅有老师打分,还加入学生的互相打分。让学生知道,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
3结束语
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来看,分析化学教学的设计和安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映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通过率都在96%以上。企业非常欢迎学生去实习,在实习中有很多学生被企业所招用,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以出色的业绩被同行认可。
参考文献:
[1]张海潮.浅谈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中的动态平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2]陈珊珊.浅谈分析化学的一体化教学[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徐肖邢,徐桦.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群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走进;社区体育;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加之近年来《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力推行,社区体育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体质,促进人们身体健康,还对构建社区文化、促进人们交流、构建社会和谐有着巨大的作用。而高校体育专业在校学生不仅接受着专业理论技能培训,还具备与掌握了一定的社区体育指导与服务的能力,让其参与到社区体育中来,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学以致用,又可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
1.高校体育专业在校学生走进社区体育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1.1.1新疆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
目前,新疆有单项体育协会40个,683万人常年参加体育活动,占新疆总人口的35.5%。目前,新疆有全国体育先进乡镇50个、体育先进社区11个、体育先进县19个。全区有青少年俱乐部56所,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845人。全疆建立全民健身体质测定站64个,建立基层体育辅导站1032个,建立活动点1万余个。自治区先后6次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省区,共有175个单位被授予全国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优秀报道奖和先进集体称号。全疆共有11个社区、50个乡镇获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①
1.1.2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阳光体育的实施,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度也在提高。一方面,784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布在乌鲁木齐的人数有限,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仍然满足不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除了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组织不完善、体育资源匮乏的限制外,还受到天气、经费、场地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发展缓慢,跟不上人们的实际需求。
1.1.3高校体育专业在校学生的优势
在访谈的300名在校学生中,有70%的学生表示愿意用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到乌鲁木齐市社区,为在锻炼过程中需要帮助和指导的社区居民服务。有20%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试试。这为在校学生走进社区提供了相应的支持。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的同时,还掌握了系统的专业技能与训练方法,同样,新疆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在校学生也需要实习和锻炼的机会,除了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实习以外,也可以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的锻炼提供相应的指导,如果二者能够结合,充分利用这一部分人才走进社区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再结合居委会发挥作用,正好可以弥补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状况,这就为在校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提供了现实性和可能性。
2.高校体育专业在校学生走进社区体育的对策
2.1建立健全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加强,虽然乌鲁木齐街道办事处都设有专门的文化站,但里面负责文体工作的工作人员基本体育工作者出身,在体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上有所欠缺,随意性大。在接到街道办事处通知后,社区的干事将通知发放给辖区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由工会选派人员参加即可,或将通知发放给社区里的积极分子就算完成工作。面对这样的现状,应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管理体系,切实把工作落实到人头,落实到实处,规范社区体育的管理。
2.2构建高校在校学生走进社区的合作模式
一方面,高校在校学生不仅需要实习锻炼的机会,也需要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专长,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社区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这一状况,高校在校学生正好可以弥补,两者间形成互补。在这种情况下,负责社区体育的工作人员可以和当地高校体育专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商量合作,以建立实习基地的模式进行,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2.3加强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和社会指导员的专业培训
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影响着社区体育的发展,而管理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影响着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相关领导可以在网上、电视上、报纸上相关的招聘信息,尽可能的聘用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充实和发展管理队伍。当地的体育管理部门可以召开多种形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讲座与学习,对以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学员则加强专业学习,对未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学员可以通过考试形式,对考试合格的学员办法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两者结合不仅可以解决社区体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解决部分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
2.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在校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区的意识
我国的高等学校提供的社会服务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资源服务、信息服务、人才服务。而服务人才是由高等院校培养出来,因此,在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和服务意识对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只有在思维和观念转变的情况下,学生才能积极的参加到社区体育服务之中,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和关心自己,这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区体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3.结语
我国的社区体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起步晚,但是发展快,对人才的需求也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但是可以利用高校在校学生走进社区体育,为社区体育服务,以缓和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会呈现出多元化、内容丰富化的形式,我们相信高校体育在校学生对社区体育的发展也会做出相应的贡献。(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体育科学.2000(1)
[2] 赵小龙,赵丹云,张丽萍.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l月第24卷第l期.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情感教育,而美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含意。当今,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们常常忽视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忽视利用科学史内容渗透审美教育,以致审美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内容从以下方面重视和渗透审美教育。
一、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教学
近年来,由于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得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生物教师在涉及科学史内容时只是匆匆带过。这与教师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有关。由于迫于应付升学、中考,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赶进度,抓成绩,只注重所谓重点知识的讲授,认为生物科学史仅仅是历史知识或事件,不是教学的重点,使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教育价值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更别说在其中渗透审美教育。其实,在那些科学史的重要事件中,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获得重要结论的过程就是探究和创新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科学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学生的良好榜样。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充分了解教育的真谛,明白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实际上在重视科学史教育问题上,不仅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与生物科学史相关的考试内容。所以重视科学史教学迫在眉睫,身为生物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史的内容,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科学史教育。
二、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该把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作为自身的一项长期发展规划。生物科学史知识是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必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真分析教材,切实消化和体会相关科学史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原理、探究的过程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还提出:“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因此,除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外,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地搜集生物科学史资料,拓展自身科学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只有不断扩充、汲取新的知识与理念,才能有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美的熏陶。
三、深入分析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美”的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主要是以再现重要的生物科学研究结果或结论的形成过程的方式而呈现的。启发学生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还蕴含许多“美”的元素,如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质疑并求证,体现了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科学研究态度之美;中国科学家邹承鲁等人在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实验过程中反复操作并验证,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之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巴普洛夫敢于自我批评,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科学品格之美;孟德尔在对豌豆杂交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时,运用了统计学与演绎推理等方法,体现了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的科学方法之美;科学家在构建DNA分子结构及磷脂双分子层模型中不断构建并验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科学模型之美;沃森与克里克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互帮互助,相辅相成,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员间坦诚相见、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之美等。这些科学史内容都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良好素材。生物教师应深入分析蕴含在科学史内容中的“美”的元素,有意识地将这些“美”的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将“美”的教育、美的元素,化作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n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的实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成教育的真谛,即为爱的教育或是完美人格教育。
总之,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生物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学习,在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内容实现知识目标传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分析科学史中“美”的元素,使之作为美育的载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看待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质扎实、身心健康又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春梅.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术研究,2013.
[2]黄玲.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2.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11 - 0066 - 04
1 引言
专业情感是描述对某一学科专业具有深刻而稳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的专业情感容易激活人的兴奋中心,消极的专业情感则会抑制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生物专业的专业情感则是生物专业学生对于自己选择此专业是否能满足自身心理上或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通过对生物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情感的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而且能使本专业在学院将来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等方面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2.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重庆长江师范学院生物专业的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2011级的学生人数为70名,2012级的学生人数为80名。
2.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1级的学生大多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12级的学生则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
参照布鲁姆和加涅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并结合实际,主要从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是否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态度、专业欣赏度及个人价值观五个方面进行设计,共设计25个问题。共发放150份问卷,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 结果及分析
3.1 对生物科学专业认同度的调查结果(表1)与分析
由表1可知:38.7%的毕业生认为当初选择本专业是因为爱好,其余毕业生基本是由于一时兴起或被调剂而选择了本专业。69.4%的毕业生喜欢本专业,其中有54.7%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有信心。在毕业生是否会从重选择本专业就读的信念上有52%的毕业生选择会继续在本专业就读。而毕业生在是否会在本专业上继续深造的这个问题上有53.3%选择了不再继续深造,但还有28.7%的毕业生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没有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是:生物学专业竞争力大,就业压力大,使他们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失望,对本专业不喜欢或厌倦。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调剂入此专业,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专业相关知识有所欠缺,导致专业认同度不够稳定。
3.2 对主动参与学习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调查结果(图1)与分析
由图1可知:7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12.3%的毕业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还有12.7%的毕业生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决定学不学习,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基本没有。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学习态度整体倾向是积极的,但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较模糊,追求学习的功利价值倾向比较明显。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本专业学生受外在促发力影响过多,欠缺内发性学习动力,不能全面认识本专业的价值取向;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吸引力不够,实用价值差。
3.3 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图2)与分析
由图2可知:通过4年生物专业的学习,部分毕业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并没有逐渐提升,只有28.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有32%的毕业生觉得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还保持原样,还有21.3%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感觉,不知道自己是否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兴趣,甚至有少部分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到厌倦,但又不得不学,但毕业生对本专业最感兴趣的课程主要是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和本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希望教师注重学生兴趣,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去。
3.4 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欣赏度调查结果(表2)与分析
根据表2可知:有45.3%的毕业生认为我院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一优势比较明显;有24%的毕业生觉得我院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还有16%毕业生认为我院的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有30%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实验技能,认为只要把实验技能掌握好了本专业的内容就可以全部完成;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有4%的人认为重要;有42%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教学技能最重要。其中有52%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实验主要是按照教师的演示或书本上的要求进行,有23.3%的毕业生觉得是按照教师提出问题和方法,然后学生去做,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觉得本专业的实验是自己设计自己做的。
3.5 对学习生物科学专业后个人价值的调查结果(表3)与分析
表3可知:被调查的毕业生都认为自己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东西,只是收获的东西不同而已:有33.3%的毕业生认为主要学到了新的生物知识;还有27.3%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生物,增加了对生活常识的了解;还有一部分认为自己学到了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等。有9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有2%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本专业后自己可能碌碌无为,不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28.7%的毕业生觉得在生物专业学习期间是平平淡淡的;有44.7%的毕业生觉得会铭记这段经历并将收获运用于以后的工作中;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段经历将影响他的一生。毕业生认为本专业主要培养了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但本专业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又有很少的帮助,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觉得本专业也培养了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只是比例占得少。另外,有些学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只要上了大学,将来就有了着落。
4 反思
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学习态度整体倾向是积极的,并能在学完本专业后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存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认同度较低等。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与训练,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而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专业情感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专业认同度低、学习兴趣淡、缺乏对专业一定的欣赏”等消极专业情感。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情感培养,增加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丰富实践活动,让生物教材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此专业具有现实意义。
附录: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对生物专业情感的调查反思问卷。
专业认同度:
1. 对别人讲解生物学有关方面的知识( )
A. 非常感兴趣 B. 比较感兴趣
C. 一般 D. 不感兴趣
2. 对就读的生物科学专业的感受?( )
A. 非常喜欢 B. 比较喜欢
C. 不喜欢 D. 非常不喜欢
3. 对自己就读的本专业就业前景的信心如何?( )
A. 非常有信心 B. 比较有信心
C. 没自信 D. 非常不自信
4. 给你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是否还会选择生物科学专业就读?( )
A. 肯定会 B. 可能会
C. 不会 D. 肯定不会
5. 是否决定以后在本专业上继续深造?( )
A. 是 B. 否 C. 不清楚
专业知识是否主动参与学习:
6. 你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 )
A. 积极主动参与
B. 得过且过,及格就行
C. 不确定,心情好就爱学习
D. 讨厌学习,不管能不能及格
7. 对于学好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你持哪方面的目的?( )
A. 能使我将来找到好的工作
B. 奉父母之命,不想父母失望
C. 可以暂时在学校混时间
D. 想学知识,想学技能,为以后继续深造
8. 当你遇到本专业学习上的困难时,你主要是怎么解决的?( )
A. 自己独立思考,找到解决方法
B. 请老师或同学帮助
C. 上网或图书馆找相关资料
D. 懒得思考,等待别人找答案
9. 你觉得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你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 )
A. 本专业的考核力度不足
B. 本专业理论知识学起来枯燥无味
C. 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教学方法
D. 课程安排不合理,实用性差
E. 实验技能要求高,不易掌握
10. 你认为自己主要是通过哪种途径对生物专业的学科进行学习?( )
A. 通过本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
B. 通过阅读除教材以外的相关书籍等资料自己进行学习
C. 通过咨询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学习
D. 通过培训班进行学习
专业的兴趣:
11. 经过大学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你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
A. 比以前更有兴趣
B. 和原来一样比较有兴趣
C. 无所谓,没有感觉
D. 感到很枯燥,是不得不学
12. 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哪类课程最感兴趣?( )
A. 专业主修课程 B. 专业选修课程
C. 本专业实验课程 D. 本专业社会实践课程
13. 你认为能使你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
A.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内容容易掌握
B.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
C.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实验多,实践机会多
D.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良好
14. 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能影响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学习兴趣?( )
A. 教师教学水平差,讲得枯燥无味
B. 课程安排不合理,种类多,实用性差
C. 教学条件差,实验设备缺乏
D. 本专业实验的教学模式
E. 专业的就业压力大
15. 你觉得满足以下哪些条件能引起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学科的学习兴趣或动机?( )
A. 改变生物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及课时安排
B. 改变生物专业任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
C. 改变生物专业教学的教学环境及模式
D. 加强生物专业教学的实践应用
E. 加强生物专业的考核力度
专业欣赏度:
16. 你认为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在学院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
A. 本专业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
B. 教师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
C. 实践设备先进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求
D. 文化底蕴浓厚
17. 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的学习中,你认为本专业的教师类型是哪种?( )
A. 生物学知识丰富,讲课条理清楚,概念明确
B. 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
C. 能组织学生在讨论,调查与实验中学习知识
D. 以自我为中心,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18. 你认为生物专业哪部分学习内容最重要?( )
A. 本专业实验技能 B. 本专业理论知识
C. 实践教学技能 D. 选修内容
19. 你认为本专业的实验方式是哪种?( )
A. 按照教师的样子或书上的样子做
B. 教师提出问题,按照教师提供的方法自己做
C. 教师提供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做
D. 其他方式
20. 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对本专业进行了解?( )
A. 学校网站 B. 老师或朋友
C. 自己学习过程中了解 D. 社会实践进行了解
学习专业后的个人价值:
21. 你觉得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了你哪方面的能力?( )
A. 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
B. 科研创新能力
C. 社会交际能力
D. 学生的就业能力
22. 通过四年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习与了解,你觉得收获了什么?( )
A. 增加了对生活常识的了解
B. 养成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
C. 学到了新的生物知识
D. 交到了新的朋友
23. 你认为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
A. 科研创新精神
B. 专业的考研率以及就业形势
C. 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
D. 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
24. 你认为学习本专业后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 )
A. 能成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
B. 成为科学研究工作者
C. 实验员
D. 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作为
25. 你对大学生物专业的这段学习经历评价一下( )
A. 只是一段经历而已
C. 我会铭记这段经历并将收获体现在日后工作中
B. 它影响了我的一生
D. 平平淡淡毫无波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