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管理会计教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3 10:52: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管理会计教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管理会计教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17-02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当前的高校课程体系中,财务管理不但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非财会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大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综合性强,加之非财会专业学生相关先修课程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正确的目标可以引导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财会专业而言,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理财实践进行基本分析和操作,从而培养具有现财理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目前,对非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没有将财务管理与特定的专业联系起来,大部分都是参照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对财务管理与非财会专业的联系认识不清。教师在授课时常常照搬财会专业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很少考虑非财会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对财务管理知识的需要.

(二)课程衔接不合理。对于财会专业而言,在内容上注意了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之间的衔接,财务管

理课程一般安排在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税法等课程之后,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而对非财会专业来说,在开设财务管理课程时,通常只开设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有的甚至只开设会计学原理,由于没有前期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作铺垫,财会知识储备不足。课程衔接不合理,导致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困难,很多原理不能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将非财会专业和财会专业区分开来,所以在教材的选用及教学内容上通常也不作区分。财务管理课程不分专业,通常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学内容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导致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时普遍感觉很吃力,甚至有少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非财会专业与财会专业相比,两者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基础也存在差异,再加上课时的有限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他们就很难系统的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太专业、太系统,进而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四)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这种做法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费时费力,学生由于先前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形成教学的互动,对教师的讲解缺乏兴趣。,而且教学中实际案例较少,使学生感到财务管理高深莫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深入学习不顺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有些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补充一些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方面的内容,但由于课时有限,只能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类非财会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该课程的非财会专业主要是管理类学生,这类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他们需要的基本能力是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的问题,财务管理活动只是辅助其实施管理能力的一个手段。因此教学目标是培养懂财会、会用财会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可以拓展其知识面,丰富其知识结构,但是不需要全面掌握,只需从财务管理的知识框架结构出发,了解财务管理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就可以了。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应主要以基础性教程为主,而且书中的理论要成熟、案例要生动、习题要简练。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针对非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通过学习,学生需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在读懂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决策,为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

(二)完善培养方案,处理好各课程间的衔接问题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类非财会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内容和专业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很多只学过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非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就会存在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在安排课程时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往往只学过会计学原理,教师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就需要在授课内容上作一些调整,增加相关会计类的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或管理会计学)增加课时,以解决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三)改革教学方法,适量引入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在未学习财务管理之前,他们所具有的往往是一种朴素而不稳定的兴趣,一旦在深入学习不顺利,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要求,以案例教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的研讨,使学生充分理解的重要教学形式,是一种易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剖析典型的企业财务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财务理论的理解,扩展知识面,训练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并且由于案例源于实践,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可以锻炼学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学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先制定好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涉及主要知识点和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由于课时的有限,所以尽可能将案例教学所占的课时放在课外。教师必须精选案例,降低案例专业性,紧密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课堂上学生采用分组讨论,为每一个组员分配任务;讨论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和帮助,为讨论创造自由宽松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讨论结束后,教师适当总结,并要求各组同学写出案例报告。

(四)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而期末考试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等基础性内容的考核,学生考前突击复习,最终也能轻松及格,这种考试实质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期末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之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对学生培养的环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果没有科学的考核机制与之匹配就无法真正落实其教育理念。针对非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丰富考核方式,配合多样化学习。期末考试可以适当地降低难度,并减少考试得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甚至可以将期末考试改为实践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环节多投入精力。

总之,通过财务管理教学的改革,激发非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创新型综合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2)

20世纪初期,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其科学管理理论后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管理更加注重追求效益,管理会计也出现了业绩会计、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尤其是以成本管理为研究重心,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立,包括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平衡记分卡等的管理会计方法更是得以长足发展。在我国,直到1951年汪慕恒先生在《大众会计》上发表的《固定支出和变动支出》一文,才真正开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会计对成本性态的实质性研究。改革开放后,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些企业内部出现了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责任会计体系。到20世纪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突破,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思维也开始在很多企业中得以应用。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诸如,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本文将主要对管理会计在成本核素和成本管理决策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2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方法的完善与改进

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下发的财会[2013]17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中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将施行新的成本核算制度。新成本核算制度的第三十六条规定:“制造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标准按月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的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在开工期间进行合理分摊,连同开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一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特点及管理需求,或采用品种法、分批法,或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构成项的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其他成本)在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时,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根据成本核算对象的耗用情况,直接对应计入;而对于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譬如,间接材料与人工、生产耗用水电、设备与车间的折旧、车间管理人员薪酬等,无法直接将其归集到相应生产对象上的,在传统的分配方法下,一般先按部门归集制造费用,然后再采用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标准分配到生产对象上。随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存在一些分配失真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作业成本法也就应运而生。上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也充分体现了作业成本法在现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应用。作业成本法下,将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多用于直接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动因(多用于间接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不同于上述传统的间接成本分摊方法,而是先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作业集/库中,然后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它可分两个阶段:阶段一采用合适的资源成本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成本集/库或作业中心;阶段二采用合适的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用于度量成本对象对作业的耗用情况)再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作业成本法非常适合于产品极为多样化,流程极为复杂,或产量相当高、极容易发生成本扭曲或生产中耗用资源数量经常变换的公司。作业成本法最先于制造业中采用,今天,诸如医院、银行及保险公司等,不仅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核算,同时也将其用战略决策,如流程分析,绩效管理评估和获利能力评估等环节。

3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在成本管理决策中,管理会计更加重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更加重视成本控制管理对供应链流程的反馈;更加强调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未来成本等非量化、非显性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影响;更加主动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与管理。

3.1管理决策中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更加关注

成本会计是以客观、准确的反应生产中原材料、人工、费用等的耗费,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实现产品成本的准确化为目标。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它更加注重产品成本的性态差异分析,即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变动成本是指生产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化而成正比例增减变化的成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产品包装费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生产规模下,相对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厂房及设备折旧等。无论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根据其决定影响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酌量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在短期决策中,管理会计更注重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酌量性成本的分析管控。只有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各种不同技术手段,改进及完善生产流程,以消减或降低酌量性成本的组成部分,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在部门绩效管理与考核中,无论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重点考察的是其可以通过施加管理决策和影响的部分指标,即可变成本、可控边际贡献、剩余收益等指标。在成本费用类的控制指标中,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中的酌量性成本等又称为可控成本,即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所制约的成本。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降低整体部门的营运成本费用的支出,在营运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无论对于哪一类中心的绩效考核中,成本费用项的考核指标设置时,都应关注其可以施加决策影响的可控成本具体分项指标的设置,从而实现对最终可控指标的管理与考核。

3.2管理决策中加强了成本控制管理对生产流程的反馈

在管理会计中,通过价值链分析,界定当前的成本指标和绩效指标,并评价整个供应链中哪些环节可以增加客户价值哪些可以降低成本。它的目的在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链,并确定价值链中能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部分。通过价值工程对当前成本和可允许成本(标准成本/理想成本)之间差距进行分析。基于客户的需求,对产品或设计、材料、规格和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区分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增值成本是指将资源转化为与客户需求相一致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非增值成本对客户偏好来说并不重要或无关)。通过对供应链的分析,进行流程再造/业务流程重组,彻底重新设计流程,消除不必要的步骤,减少错误机会并降低成本,消除所有非增值活动。我们要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3.3管理决策时对产品成本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及未来成本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和分析

成本会计在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算生产中原材料、人工、成本费用等的耗费时,是以已发生的、显性的、可准确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的;而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决策时,除对已发生的、显性的历史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外,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和未来成本。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的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中方案选择其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未来成本,又称预计成本,相比较历史成本而言的,是指尚未发生的成本,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合理地预测在未来某个时期或未来某几个时期将会发生的成本,它实际上是一种成本目标和控制成本。在对某种产品进行自产还是外购决策时,对自产所需存货所占的资金成本、生产管理所需专业人力资源等,都是游离于常规财务核算之外,这些都属于隐性成本;无论哪种决策,如果将这部分资金、人力资源投资于另一方案的收益或成本降低,就是该方案下的机会成本。在管理决策时,已经发生的历史成本,无论你做出的是何种决定,都不能再有改变或突破,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关注与决策相关的未来会发生的成本,比较未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从而做出有利于整体收益增长的决策。

3.4管理决策中对成本控制由过去的事后被动控制,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

在对产品定价时,一般采用市场定价法或成本基础定价法,其中成本基础定价法最常见的就是综合成本基础上成本加成定价法,即在总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后,得到目标销售价格。在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中,总成本是我们预先接受的。在管理会计中,目标成本法,作为产品的定价方法之一,与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相同的地方,即售价都是在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它也有着与其显著不同之处———它是先根据接受的市场竞争价格,在确定目标利润后,再确定可允许的总成本,以此确立目标成本,通过建立交叉职能团队为目标成本实施生产。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生产成本的管理上,被动接受生产成本,或在生产完成后若发现一些异常成本数据,方反馈改进生产流程,即属于事后的、被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而目标定价法,是先预设目标成本,通过交叉职能团队,对生产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使生产成本实现不断降低,令生产成本达到预定目标成本或低于目标成本,从而实现对生产成本管理上事前的、主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

4管理会计发展展望

篇(3)

从历史渊源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迅速发展的时代,工业化浪潮纷至沓来,各种形式的企业不断出现,规模迅速膨胀,促使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之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泰罗制度,为配合泰罗科学管理的需要,成本会计引进了“先算后干”的标准成本法和预测控制,而这也被公认为管理会计雏形的形成。同时,为满足生产不断发展而对资金的需要,形成了以资金筹集和有关证券发行为核心的理财理论,标志着财务管理的初步形成。二战之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迅猛发展,同时众多新学科、新理论的涌现也为三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尤其是行为科学。数量管理学派等理论被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大量吸收采用。此时,财务管理的重点以资金筹集、运用转向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分配,如广泛实行预测、加强预算控制,建立责任中心。管理会计增加了预测、决策方面的内容,完成了由执行型向决策型转变。成本会计积极发展成绩预测与决策,提出了目标成本、质量成本、作业成本等概念。显而易见,早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二、三学科内容体系交差重复现状

目前,成本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管理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成本性态、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法、责任会计等。财务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内容。由此可见:

(一)在内容体系上,管理会计可以说是成本会计在内容上的延伸,它始终体现了“成本”这条主导线,以成本性态研究为出发点,中间包括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成本预算、决策成本、标准成本法等,最后以研究责任成本为终,上述成本内容涵盖管理会计近60%的篇幅,可见管理会计是以研究成本为主体内容的学科,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容和研究对象上有着最近的“血缘”关系。

(二)从方法论看,事前规划(预测、决策、预算)和事中控制是管理会计的两大支点,而这两大方法的本质属性是管理方法而不是会计方法,这些管理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已经体现在财务管理的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方法中了。凡是管理会计中超出成本的内容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等都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其方法也是财务管理的方法。可见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方法论和很多内容上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

(三)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财务控制也有重复,如责任成本、目标成本控制、标准成本系统、预算制度等。

三、三学科内容重复交叉的原因

首先,目前从各院校对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缺乏统一的教材编写指导规范,国家教育部或财政部或中国会计学会均未制定出教材编写的统一标准和大纲,导致各院校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

其次,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相同,即二者都以企业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具体范畴均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且均以数量化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而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重复在所难免。

第三,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没有边际,因而,为之服务的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必然显得较为繁杂和难以规范,这就导致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至今还没有得到准确的界定,这恰好给了研究者们更大的扩展空间,他们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交叉重复同时,现在的成本会计已不再单单是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它已扩展到利用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一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观念,如质量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也成为会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领域。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预算,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及分析。显然三个学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教材内容重复是难以避免的。

四、改革建议

篇(4)

一、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

移动信息化,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下,通过移动通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使得相关信息得以交互沟通,从而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电子化。移动信息化平台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载体,进一步促进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利用移动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工作,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教育形式,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各高校教育形式不断改革,从混合式教学到翻转课堂,从慕课到学习通,各种模式的教学方案不断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首先,通过移动信息化平台对教学重新设计,改变传统“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自身为中心,以课程本身为重点,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大于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创新钻研能力,在课程学习中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其次,通过移动化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近况及相关能力提升,打破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利用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以便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模式及进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第三,教师利用平台也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定制,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学习标准,给予不同学习建议,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移动信息化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地实现方法和条件。最后,回归教学本身,教师可以将学习资料,如视频、音频、图片、文件、课件、网页链接等,通过移动信息化平台,学生跨越时空随时观看,而且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知识。

二、传统管理会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课程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是会计与管理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是高等院校中会计、财务管理等各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技能,并能在将来就业中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时滞性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处于不断发展,尚未完善的阶段,因此理论研究中往往落后于现实企业实际发展速度,高校教学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实操能力弱化。

(二)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操作

在传统的管理会计课堂教学中,因为课源限制,高校普遍存在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管理会计教学的特殊性,理论课时都难以满足,实验实践课时更是少之又少。开设实验课的院校大多也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起到实践的作用。

(三)课程教材陈旧未能及时更新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会计学界才开始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并逐渐系统化。大多数课程教材仍未形成完整的符合我国企业应用实际的管理会计体系,许多高校仍使用滞后的教材,使得理论教学与现实严重脱钩。

(四)教学形式枯燥,师生互动少

传统的教学形式以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经常无法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存在低头玩手机、走神、聊天等状况。同时在教学中,课程学时少,缺乏真实案例引导,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三、移动信息化平台视域下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利用移动信息化平台,翻转课堂,设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将蓝墨云班课这一移动平台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交互式学习。

(一)课前准备

每节课前由教师在班课资源里学习任务单及配套资源,企业真实实操案例、相关知识点信息资料、视频资料都可以到资源里。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指南做课程预习,了解具体任务并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辅助资源,掌握课程知识点,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际接轨。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课前准备得到相应的教学反馈,对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可以通过个别指导和组织讨论两种形式。在蓝墨云班课中班级互动,教师可以举手抢答,甚至采用摇一摇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提问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可以根据分组情况进行讨论,对问题进行探讨。老师还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研讨,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还可以为优秀回答点赞并评论,对学生的平时成绩也起到一定的考核作用。

(三)课后反馈

在每节课后,同学可以通过老师的测试活动,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测试并及时巩固。通过相关活动任务,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教师可以投票,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接受程度进行反馈,以便更高效的完成下次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管理会计学是在20世纪由管理学和会计学融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学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以投资者为主体的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财务信息以满足他们决策的需要,所以财务会计又被称为“外部会计”。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管理的需要,所以管理会计又被称为“内部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服务的对象、发挥的职能作用不同, 但都同属于会计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系统财务会计知识,也应很好地掌握管理会计知识,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到企业进行管理实践的能力。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管理会计的教学意义

1、从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看其重要性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其对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是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而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世纪初在美国被誉为“管理学之父”的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后企业管理方式发生了变革。在美国企业实务中出现了以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这标志着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已经形成。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企业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只有实现管理现代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个阶段管理会计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不仅完善发展了规划控制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逐步充实了以“管理科学”理论为依据的预测决策会计和以“行为科学”为指导思想的责任会计等内容。

2、从西方国家管理会计职业化看其重要性

在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会计学会就设立了管理会计委员会。1969年全美会计师协会(NAA)成立了专门研究管理会计问题的高级委员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MAPC)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指导管理会计实务的公告,以促进管理会计师的职业化和提高会计学的教学水平。

1972年由美国管理会计协会主持举行了全美第一届执业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几乎与此同时英国也安排了类似的考试。从此西方出现了有别于“注册会计师(CPA)”的“执业管理会计师(CMA)”职业。

执业管理会计师资格的取得要比取得CPA困难得多。凡经该协会审查符合应考条件的申请人需在连续3年内参加5个单元的考试:一是经济学和企业财务;二是组织与行为科学;三是对外报表的编报准则、审计学和税务;四是企业对内和对外的定期报告及分析;五是决策分析(包括决策模型的建立与信息系统)。全部科目考试成绩及格者方能取得“执业管理会计师证书”。企业会计人员一旦取得了这个资格就可以享受丰厚的工资待遇和令人渴望的晋升机会。

3、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运用看其重要性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向发达国家学习并引进有关管理会计知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虽有所运用但还不够广泛和深入。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不适应我国的国情,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一些距离。另外,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变动成本法,而企业实际会计核算采用完全成本法,存在计算口径上的差别,若想运用本量利分析的方法就必须在会计核算后由完全成本法转为变动成本法,需要进行成本性态分析,而成本性态分析在企业中实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一样是企业并重的两个部门。但我国企业设置部门时只有财务部门,管理会计是从属财务会计的,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开展的基础。目前管理会计运用比较好的基本都是一些管理水平比较高、会计基础比较好的大型企业。而运用管理会计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作用日显突出、地位日益提高,与财务会计两者互相促进。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进行课程介绍时充分说明管理会计理论及实践运用的重要性。教学时应结合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际运用情况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通过分析引起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浓厚兴趣。

二、基于课程交叉角度的教学模式选择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从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教材来看,三门课程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都存在一定比例的交叉重复。如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中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及标准成本、作业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等存在着重复。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重复的内容主要有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存货管理、资金需求量预测及全面预算等。上述现象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破坏了三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递进关系,不利于课程的安排。同时大量的重复内容极易削弱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热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体现三门课程的特色,方便教学。

对于如何协调三门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问题,有学者主张取消管理会计, 或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完全合并,称之为成本管理会计。或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有关的内容并入成本会计,而将投资分析等内容并入财务管理。笔者认为这种简单取消管理会计的观点值得商榷,除了理论上的问题之外,关键是不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协会和注册管理会计师制度, 如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等。从长远发展考虑,为利于国际交流,整合中必须坚持与国际接轨的原则。

本文建议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重复的专门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管理会计,以有利于管理会计对生产经营中的收入、成本进行统一规划和控制,突破成本会计中单一成本控制的局限,谋求企业最佳总效益。将现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重复的资金需求量预测、货币时间价值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这样,管理会计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销售量预测、成本预测)、短期决策分析(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责任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成为整个管理会计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业成本法也将成为未来成本计算方法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责任会计也将成为现实生活中极具现实价值的专业知识被各个单位广泛使用。

2、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其理论较为简单强调对知识的运用,是一门较为典型的、学容易运用难的课程,并且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与其他相关体系在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重复。因此,如果单纯依靠“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认为课程挑战性不高而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堂难以组织等问题。要提高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采用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案例教学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在进行了基础理论铺垫后引入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应用理论,这无疑增强了课程的挑战性使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有用性。如此一来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案例教学法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够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例如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的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讨论的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最后案例报告的撰写环节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们普遍反映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明显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授课教师也感到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明显改善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互动教学,使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运用不够广泛、深入,因而,管理会计在教学上的地位也不高。据调查,在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一般学时都是54―36学时,有的学校将管理会计课设置成专业选修课,有的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合为一门课上54学时。因此,从教学时间来看内容多时间紧。另外,为了配合案例教学,往往要布置较多的案例来供学生分析和讨论,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完成困难是非常大的。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既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又增加了授课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使用的手段就会增加,如色彩、音响、影像、动画等等,利用遥控笔教师不仅可以站在讲台上讲课而且可以站在学生中间上课,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就大大缩短,更方便与学生交流。

但必须清楚的是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老师讲课手段的不足而不能代替老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管理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在编制课件时只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大纲及要点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对于它们的阐述应通过老师抑扬顿挫的口头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姿体语言来完成。二是对于简单的计算公式可采用多媒体来展示,但对于重点、难点的计算公式,只能通过多媒体展示其结论。老师应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 +粉笔”)对公式的来笼去脉进行推导和讲解,从而使学生深刻理会和记忆这些重点、难点的计算公式。

另外,教师还应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对课程内容及时更新、丰富自己的案例库、完善自己的课件。课后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作业批改、答疑等课程辅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知识,能够具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顺应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深化管理会计教学改革[J].科技促进发展,2008(5).

篇(6)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目前,这三者之间在内容和方法体系方面存在着交叉和重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导致了研究资源的浪费,而且给会计教学带来了困难。笔者通过向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台科院)会计专业大三的同学(已学过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和任课老师发放问卷,调查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在哪些地方存在内容交叉重复,该怎么进行调整。笔者是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者,故本次问卷发放选择在管理会计课堂上进行,在座共有学生104人,共发放104份问卷,有效问卷回收97份,回收率高达93.3%。从同学们对这三门课程的了解程度分析,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可能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全面预算、责任会计。而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能交叉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计算、经济批量。

一、管理会计课程的留舍

从总体来看,三门课程的重复几乎覆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三门课程的内容体系是长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三门课程都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容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且每一门课程都一味强调自身的发展与建设,忽略了与其它课程的横向衔接和沟通,“唯我独尊”,从而使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内容日趋交叉重叠,这种状况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会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有些学者认为取消管理会计,然而笔者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理由如下:

1.学科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完整的现代会计体系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为外部管理服务的财务会计,另一个则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

2.社会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单是财务会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要想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和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就必须拥有实时性、前瞻性的管理会计信息。

3.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协会和注册管理会计师制度,取消“管理会计”不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二、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交叉重复如何解决

基于师生们对本次问卷的宝贵意见,笔者在此基础上试着提出对三门课程改革的一点看法。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整合的思路如下:

1.整合的基本原则。当前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目的在于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教学角度强调三门课程之间的互补性与整合效应,而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系统。三学科之间的具体内容不需要泾渭分明,但应明确重点,这样更适合会计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全方位的人才。

2.三门课程内容的重新界定。(1)财务管理。整合之后,财务管理内容主要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及资本结构、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经营与管理,资金需求量预测、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也列入财务管理内容,至于存货管理、本量利分析则并入管理会计。(2)管理会计。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重复的专门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等内容纳入管理会计,以有利于管理会计对生产经营中的收入、成本进行统一规划和控制,突破成本会计中单一成本控制的局限,谋求企业总效益最佳。将现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重复的资金需求量预测、货币时间价值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这样,管理会计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销售量预测、成本预测、短期决策分析、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责任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发明,凡利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和控制的方法都列入管理会计范畴。(3)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基础课程,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现行会计制度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界定,以及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其中成本核算应以工业企业经营业务为背景重点讲述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成本计算方法,如产品成本计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同时兼顾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

三、当前管理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论与企业实践脱离严重。管理会计是一门实用型课程。尤其在高职教育中,其专业定位就是立足于让学生掌握应用型知识。但我国管理会计教育却背离了这一宗旨。课程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忽视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并且,理论教学中花了较多时间讲解数理信息型管理会计内容,这些内容尽管理论上完美,实务中却很难应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2.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的管理会计教学,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缺乏师生间互动,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学习效果不佳。以我本人的教学经验为例,我校在大三上半学期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总学时56个。其中32个学时讲授,20个学时实训(堂上习题辅导)。大约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有26%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如此僵化的教学模式,无论对学生灵活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是日后的实际应用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

3.学校普遍对管理会计教学重视不足。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体系的两大构成要素,但因在实务中缺乏应用和推广,管理会计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种重视的不足直接表现在教学方面。以台科院为例,财务会计一年总课时144个学时,而管理会计课时总数仅为56个学时,学校对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视度可见一斑。学校的重视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重视度,从而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

四、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管理会计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当前,笔者所在院校大力提倡开展有效教学,而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标。学生需要理解和把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使之应用于实践。因此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为了使“目标任务驱动法”在管理会计中顺利运行,我们应该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任务驱动法”教学离不开好的任务,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一本好的管理会计教材。目前市面上的管理会计教材有的是围绕着任务驱动法编写的,教材的体系就是由几个任务构成,每一任务中都有任务提示,导入案例,知识阐述,任务小结,实训操作等步骤。教师可采用教学资料上的内容给学生提出任务。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管理会计案例,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任务。

2.分析任务。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以5-10人为一组,坐在一起讨论、分析任务,让学生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包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3.完成任务。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预习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各种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4.效果评价。根据管理会计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

总之,任务驱动法是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中摸索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相信不远的将来任务驱动法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中会被广泛应用,并能取得很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周 园:如何处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J].江苏科技信息,2009(7)

[2]韩 卓: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相同与异同[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篇(7)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企业会计完整的系统,二者缺一不可。但从我国实践来看,由于财务会计属于法定会计,是企业必须依法开展的,并且改革开放以来,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要不断地规范(包括国内的统一和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交往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得到日益完善。相反,管理会计不是法定会计,它的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取决于企业内外部的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程度、竞争的公平性、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管理会计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等;企业自身条件包括企业的规模、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及其管理会计素养和能力等。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内外部条件均不完善,致使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尽如人意,造成我国企业会计一手(财务会计)硬一手(管理会计)软。然而,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heeChow教授早在1999年上海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曾说过,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其实是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实证会计鼻祖、罗彻斯特大学的RayBall教授也指出,建立旨在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财务会计准则其实只是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大部分应是解决国内企业的管理问题。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安东尼·A.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1999年6月在其合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中文版序言中也写道:“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改善企业经营并制定战略决策,这对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也“硬”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管理会计课程的高校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加快《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肩负着为我国企业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重任。

那么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应如何改革?应重视“四化”,即教学素材的中国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和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一、教学素材的中国化

多年来,我国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多是在引进英美国家管理会计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

教材中的理论与方法的阐释、例题、案例、习题等均是以西方企业素材资料为背景的。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学生学后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企业。例如,西方将直接人工成本作为变动成本,但在我国工业企业并非实行完全的计件工资制,因而直接人工成本有相当部分是固定的而不是变动的,但在讲变动成本法时我们仍然沿用西方教材的说法。再如,我国企业的期间成本包括产品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但很多教材仍沿用西方的做法把期间成本区分为产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两项。当然,这些可能是细节问题。但也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责任会计,在西方管理会计教材中是针对大型企业来讲的,重点围绕着三级责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介绍它们的评价问题。但实际上特别是在我国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不存在利润中心,更不存在投资中心。针对中小企业,主要是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核算与控制,但对此,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却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创造了一些独有的管理会计方法,例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班组成本核算和90年代初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在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中予以采用。

应当说,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以来,虽然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理想,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也有很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些经验和案例应当充实到我们的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中去,使我们的管理会计教学素材中国化,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基本内容体系未有改变,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含销售、成本、利润、资金预测)、决策分析(含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等。然而,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形成以后,管理会计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表现在战略管理热的出现、服务业的兴起、全球化的竞争、信息技术的进步、制造环境的发展(包括适时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作业基础管理(ABM)的产生等。由于环境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传统管理会计)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与企业管理的相关性。对此,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在他们1987年合著的《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中进行了说明。从本书和其他有关的资料,李天民教授(1988)整理归纳出传统管理会计的三大局限性: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和方法落后。笔者(2002)也曾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进行过探讨并将其主要概括为两点,即“上不着天”(指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无关)和“下不着地”(指传统管理会计没有以作业为基础)。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西方管理会计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包括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costmanagement)、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以及目标成本法(targetcosting)、改善成本法(kaizencosting)、全生命周期成本法(wholelife-cyclecosting)等。另外,管理会计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也受到高度重视。但客观地讲,我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仍仅涵盖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并主要以工业企业为应用对象。因此,我国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急需现代化。

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是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重新设计整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教学方法的案例化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很强。同时,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目标也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必须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与20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创造,它主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根据对西方管理会计教学资料的观察,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案例可以有四种:教学引导性案例、方法应用性案例、效果证明性案例、问题分析性案例。四种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学引导性案例是在每一章节前安排的一个意在提出本章节将主要研究的内容或解决的问题的案例。此种案例,能够以来自实际的生动情景资料,在学生学习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开始本章节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方法应用性案例是说明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中实际应用情况的案例,它可以揭示在具体企业中如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应用管理会计方法。它与一般教材中的例题不同,例题通常高度简化,而方法应用性案例则是具体企业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真实再现(当然进行了必要加工),虽然相对复杂,但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证明性案例是根据来自企业内外媒体的资料整理的客观介绍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应用取得实际效果的案例,此种案例一般作为阅读材料插入教材章节之中,可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和学生对管理会计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最后,问题分析性案例是一种主要供学生课下分析讨论的案例,这种案例一般在案例中要介绍相关公司的基本情况与有关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数据,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分析并回答案例提出的问题。这种案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它一般要求学生要提交书面分析报告或(和)参与小组或课堂案例讨论,故也能培养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就是将上述几种类型的案例有机地运用到管理会计教学之中,发挥案例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四、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一个特点是,管理会计有时要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计算难度大且要求及时性强。因此,要顺利完成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的职能,提高及时性,降低信息成本,管理会计的电算化(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的处理)更有必要。在会计教学中,对于财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单独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但管理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则基本没有列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之中。这不利于学生应用计算机从事管理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实际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离开计算机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手段的电子化这里不仅指利用计算机或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指(更主要地)管理会计的电算化教学,即将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管理会计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EXCEL等电子表格进行本量利分析,计算不同因素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可以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预测等;可以利用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与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投资方案的比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润全面预算软件演示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等。

以上提出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化”对于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要实现“四化”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各方面特别是管理会计的教学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为了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努力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6(8).

2、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WANG Feiyu, SU Ni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currently facing our country, proposed the idea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teaching reform, and elaborat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ase teaching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teaching applications.

Key words management accounting; teaching reform; case teaching

1 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型新兴学科,目前在许多高校,它已经被列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就我国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广度与深度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会计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人才缺口约有300多万。依据我国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管理会计课程在实践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缺少经典案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健全、考核方式传统单一等方面。

1.1 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使用的多数管理会计教材均以传统的管理会计内容为主,主要包括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与决策、标准成本法、全面预算等内容,只有部分教材浅显地涉及了近年来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如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内容。而关于其前沿学科中如理论、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内容却很少涉及。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同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存在重合现象,如成本会计在管理会计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删减了管理会计课程中的这部分相关内容,由此导致了各学科间系统性紊乱。此外,目前的管理会计课程在内容上未能与时俱进,体现管理会计职能的拓展,缺少目前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的相关应用问题。

1.2 课程教学缺少经典案例

由于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多是依据西方管理会计体系编写的,在实践中,这些教科书上的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比较好的管理会计的案例大都来自国外,缺乏适应性,而一些由我国企业在长期经验积累中创造的实际运用方法,并没有在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中被采用。

同时,在管理会计的课堂上,教师主要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为主,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和讲解,很少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式,这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兴趣及课堂积极性的开发。

1.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健全

我国管理会计的后续教育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诸如尚未推行管理会计职业化资格证书考试、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等问题。目前国际上针对管理会计的资格考试,如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证(CMA)在我国尚缺乏普及,知名度不高,报考的人数较CPA偏少。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欠缺,我国高校目前也缺乏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教师,从而很难在学生中有效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活动指导。

1.4 考核方式传统单一

在管理会计的课程考核方式上,目前我国高校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期末笔试考试形式,这样容易促使学生产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复习的消极应试心理。这样,即使在课程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是凭借短时记忆,学生们并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

2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

2.1 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机制

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来,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建立高校与相关企业间的定向合作关系。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实际接触到企业管理会计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和理解管理会计的职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转移到实践创新能力上来。

2.2 开展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增加案例和软件化教学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的教学重心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加入引导性案例的形式,能够使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将效果证明性案例插入到教材章节中,则可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采用方法应用性案例教学的方式,则可以借助高度简化的案例贴近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将在第三部分详细阐述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应用中的意义。

此外,通过增加软件化教学的方式,能够丰富管理会计的授课内容,使得授课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RP财务软件及Excel来进行数据处理,正确快速地计算出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指标,既可以避免复杂的计算、节省时间,同时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更加高效地进行企业预测决策、控制、规划、业绩评价等实践活动服务。

2.3 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高校在教育活动中应加强对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的教学力度,而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离不开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目前我国的现状而言,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管理会计方面的专业型人才不足,各高校管理会计教师队伍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可以通过实现人才持证上岗、给予教育工作者更多再学习再深造的机会、加大对于专业型管理会计人才的聘用力度等方式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2.4 改革成绩考核制度

我国高校目前的成绩考核方式多偏重于期末笔试考试,这一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高校应当改革成绩考核制度。可以依据课程学习进度及社会实际应用需求建设题库,从而使得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密切集合。在考核周期上应该将期末考试的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生随学随用,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在考核形式上可以增加课堂PPT展示、案例分析、小论文写作等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应用中的意义

3.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更加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如通过在课堂上加入引导性案例的形式,能够使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又如将效果证明性案例插入到教材章节中,可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在以后自己创业的过程中将会懂得如何正确地做出决策。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教学模式多样化,改变学生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篇(9)

面对如此市场环境,企业急需及时掌握自己生产过程中每个加工单的日成本情况,及时把握销售订单的边际贡献,以动态地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但是传统的成本会计无法进行很好的支持,因为传统成本会计只能按月获得历史成本,当前市场即时成本很难获取,标准成本与成本定额制度的建立也多以会计期为调整时点,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动态即时成本的获取。作业成本制度的构建则是解决成本项目结构中,特别是制造费用相关项目,分配方法的合理性问题,是部分的改进,而且还是建立在历史成本核算与会计分期为前提的。

二、动态成本体系构建的诉求

销售的控制,无论是按单生产还是现货销售,在订单洽谈过程中,到底该订单是否盈利,订单的盈利能力如何,不是看历史成本,而是看当前市场价立即采购材料进行生产加工该产品是否盈利。对于按单设计的订单,还需要根据实际的BOM结构进行成本构成分析。

生产的监控,对于备货生产,在成品的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要充分监控生产计划执行过程中,各种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制造单成本构成的影响。

目前实施动态成本管理的企业已不再鲜见,如青岛钢铁控股集团的“五个日”全控联动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天津利丰源达日成本核算管理、江西铜业集团的成本要素行情分析、东方希望集团饲料类公司的销售订单贡献毛益分析与禁止无边际贡献销售。

以前的成本管理,都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与应用。突破会计分期的束缚,突出强调成本对于决策的时效性,即时获取成本构成资料,这就是动态成本。

三、如何实施动态成本

动态成本区别于历史成本,严格意义上讲动态成本应该是一种即时重置成本,也就是按当前市场的材料实际价格与当前的工费成本核定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在实际成本项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特别是按单定制的需求下,也可以按标准成本进行动态核算分析。

其构成应该以成本构成要素的行情变化登记为基础,以动态成本核算为核心,支持是否接单的决策与生产过程的成本监控。

四、成本管理进入第四阶段

篇(10)

关键词:

中专学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有效性

管理会计作为传统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20世纪初产生的新生事物,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其内容侧重于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结合计算来为企业的预测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不像财务会计那样受到重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方法都不够成熟。在中专学校的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也没有提起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学生也不能理解学好管理会计对自身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而教学的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中专学校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和优化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1中专学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管理会计课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特别强调实践性。但是从目前中专学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来看,普遍存在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教学内容实用性差的问题,尤其是管理会计本身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有很多内容存在交叉现象。学校在选择教材时没有将这几门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导致管理会计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严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和清晰,更无法有效地将管理会计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2教学方式单一

在部分中专学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当中,有些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符合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落后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打消,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教师的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和空间,尤其是对于管理会计这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单一的教学方式更不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3课程体系构成缺乏科学性

不同于财务会计从基本理论到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淡薄。在中专院学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体系当中,除了基本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之外,对于管理会计相关的方法、实践内容、管理会计实务分析等都没有提起重视,特别是实践类的课程内容比较匮乏,导致学生就业后不能将管理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岗位工作当中,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2提高中专学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针对目前中专学校管理会计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的现状,需要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对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技能型优化整合。第一,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要充分结合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化,要调整和充实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进行结合,帮助学生从案例中掌握过程和方法,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实际密切联系。中专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最终是要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了解市场对管理会计类人才的具体要求,然后再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的创新,进而建立起适合现代企业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会计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解决企业中实际存在的管理会计问题,为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第三,针对目前中专学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本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对管理会计教材内容进行改进,在重点、难点的设计上处理好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交叉关系,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从而提高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质量。

2.2创新教学方式

中专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管理会计课程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新时期中专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注重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转变为主动学习。比如,管理会计课程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企业经营实例供学生分析参考,在组织学生解决案例中实际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强化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尤其是在生产经营预测决策、成本控制等内容时,案例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根据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开展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这是因为多媒体能够将本来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多媒体集声音、图片、动画等于一体的表现形式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管理会计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3强化实践教学

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强调实践教学。为了提高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中专学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加强合作了解企业对管理会计类学生能力的要求,并将企业变成实践教学的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地,同时也为企业培养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的管理会计类人才。另外,中专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适当增加实践类的课程,加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加会计类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职业技能。

3结语

综上,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科目,需要中专学校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从而提升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作者:张洁 单位:杭州财税会计学校

参考文献:

篇(11)

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其中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又是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难点。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风险成本概述

风险的概念源于保险业,如精算师对保费的现值计算就发展到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系统对风险的管理,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风险行业。目前比较成熟地对风险进行分类的就是商业银行,它将风险分为两类,即非市场风险和市场风险。最据权威、最科学全面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美联储这两个机构对风险的分类。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将金融风险分为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交易风险、法规风险。而美联储将金融风险分为六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规风险、操作风险。

(1)期望损失成本。期望损失成本包括直接损失期望成本和间接损失期望成本。直接损失成本主要包括对损毁资产进行修理或重置的成本,对遭受伤害的员工提出的赔偿、诉讼的支付成本,以及对其他法律诉讼进行辩护和赔偿的成本;间接损失包括所有因发生直接损失而导致的净利润的减少。(2)损失控制成本。损失控制成本是指公司为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采取一定手段来提高预防损失的能力、减少风险行为所发生的成本。(3)损失融资成本。损失融资成本包括自保成本、保险费中的附加保费,以及拟定、协商和实施套期合约和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中自保成本包括为支付损失而必须持有自保资金的成本。(4)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包括与实现分散经营相关的成本以及与管理这些分散行为相关的成本,也包括对数据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以进行更精确的损失预测而产生的成本。

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原有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

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提出是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一种新的尝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现有成本会计体系的一个冲击。

首先,风险成本是对企业成本含义的一个扩展。成本主要是与收入相配合的产品成本,企业一般采用这个狭义的定义。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了另外的分类,如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按可盘存性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等等。但是这两种定义下都要求成本是实际发生,并可以清楚计量、确认的,即成本是能够被量化的。风险成本是因为风险的存在所导致的公司损失,而风险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它是由客观实际和人的主观判断形成的,所以风险成本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预期的心理成本而并不一定实际发生。这和实际可以用具体数据表达的成本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四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原来的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向管理当局计划、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而从企业的有关成本方面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成本信息的确认,目前的成本管理会计坚持的思想就是:判断哪些成本应该进入会计系统,计入何种会计科目,以及何时计入。上述成本都是指有明确的发生事实、可以确认的成本。而风险成本是通过客观事实和主观的判断认为该经济活动存在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而发生的潜在成本。

从成本计量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成本计量是对具体成本货币化的过程,它是对实物性质的成本所作的性质上的转换,即把成本量化成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数据。而风险是无法通过实物量化的东西,不可能像确定的成本一样,通过体积、大小、容积等物理特征来衡量,也不可能通过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发生的货币交易来记录。传统的成本数据较容易被记录,因为它是真实经济业务发生的,而对于风险成本,我们无法用现有的处理加工模式来解决其记录问题。从成本的披露、报告方面看,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当局提供管理有用的信息。成本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后生成会计报告,而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成本仅限于可以用货币量化的成本数据,风险成本作为预期成本,其不会像传统的成本一样可以直接通过明确的数据披露出来,供管理层研究。

再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给管理当局和企业会计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即让会计部门在企业的成本处理过程中融入风险意识,并使企业管理层在研究企业成本过程中还要考虑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各相关人员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考虑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成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1)回避风险。风险具有客观性,企业是不可能只通过决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消除风险,只能通过回避风险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对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财务活动加以规避。(2)分散风险。如果风险无法回避,就可以采取分散风险的手段,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比较低的水平。企业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方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来分散企业风险。(3)抑制和转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通过监控和有效的信息传递而预先获得警报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风险;风险转移可以理解为把企业的风险转嫁出去,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保险、转包、转让、转租、签订远期合同等方法把风险转嫁到企业外部。

三、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难点问题

(一)确认的难点。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成本确认时间与金额的不确定性,而关键在于未来经济利益与风险是否能够转移,应在什么时间确认?是一次确认或多次确认?确认金额多大?应该把它们归集到什么会计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