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发展大国,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艺术教育,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出现了多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载体,只有充分利用多元文化,才能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多元文化发展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多元文化互相包容、共同发展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对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具体而言,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多元文化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造成了严重冲击。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交融、碰撞,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出现了新型的教学方法,也新增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并且使顺应时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其次,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越来越突出。审美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本质目标,艺术教育可以为学生带来审美感受与体验。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审美特征变得越发突出,学生可通过分析艺术作品蕴含的文化历史,了解文化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民族概况、地理环境,从而不断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最后,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和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实现了一体化发展。艺术教育中,会涉及许多历史、自然及地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得到了进一步还原。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时,还能积累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知识的一体化发展。
二、当代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现状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为我国培养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人才。但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文化教育观念落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工作正处于发展阶段,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最主要的表现为文化观念方面的差距,并且与现下多元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悖逆。我国现下的艺术教育还处于“一元化”状态: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一些教育学者将欧洲古典艺术当作现代艺术的文化形式,过分地推崇国外的艺术文化,忽视了本土文化;还有部分教育学者故步自封,只注重传统文化,漠视世界文化,文化视野狭窄。这两种现象是“一元化”概念的具体表现,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为此,2014年的国际艺术教育学会特别提出,要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将我国的艺术教育转向全球,从而加快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相信此举一定能促使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将我国艺术教育改革提上日程。
三、当代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措施
(一)注重生本理念,感知多元文化情怀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对当代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新推行的《艺术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理解多元文化概念作为重要的教育要求,并且提出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对多元艺术文化精髓的学习、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从而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努力奋斗,这是对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最新教学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即把学生当作艺术教育的核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这有助于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吸纳多元文化的意识,不断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创新艺术形式,感知多元文化情怀。如《孽海波兰》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对原昆曲的改造,在这个曲目中,梅兰芳先生通过改变头饰及妆容,为曲目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使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而红极一时,这是艺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此为例,让学生大胆地对《孽海波兰》进行改造,为其注入多元文化元素,在创新中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从而感知多元文化情怀,促进艺术文化发展。
(二)认清本土文化,确立正确艺术价值观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注重外来文化的引入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的发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进行艺术教育时,让学生认清本土文化十分必要,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民族文化,拥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如带领学生鉴赏国外油画艺术品时,使其在感受西方油画写实或抽象主义带来的美好意境的基础上,明白中国传统的笔墨山水画也有营造独特意境的方式,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感知西方绘画艺术的写实与中方绘画艺术的写意,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绘画艺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显然,以往的教学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使许多学生过分地推崇西方文化,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教师应首先对多元文化有更充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本土文化和其他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三)注重文化创新,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理念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于艺术的追求越发浓烈,因此,艺术教学除了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著名艺术家阿恩海姆曾经说过:“艺术形象诞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使其符合时展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文化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元发展的理念,并使学生多方位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把创新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可从一些中外艺术大师通过多元文化融合取得艺术突破的感人事迹出发,引导学生肩负起文化创新的使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艺术形式,从而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四)开拓文化思维,扩展学生艺术视野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进行艺术教育时应改变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艺术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艺术内涵的理解。首先,要注重新型媒介的运用,如利用网络或媒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艺术前沿知识的传播,赋予当代艺术教育更多活力与生机,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的教学氛围。通过引进新型媒介,对学生进行直观的艺术教育,拓宽学生感知艺术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全新认识。其次,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些与艺术现象有关的艺术活动,如在上课前,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论当下热点的艺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多元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对旧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赋予艺术作品新的艺术形象,这些开拓学生文化思维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让学生走在艺术教育的最前沿,促进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当代艺术教育要紧随时代形势,注重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应用,抓住多元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不断丰富艺术教育形式,推进艺术教育改革,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农旭安 谢歆达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艺术系
参考文献
一、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实现“大众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相对于1999年高校精英教育,现阶段我国正式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在弘扬民族陶瓷文化的感召下,我们要重视陶瓷人才的精英教育,因为陶瓷产业需要更多的陶瓷专业的精英人才。所以,我们要比“精英教育阶段”更加注重“精英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二、“同中求异”的发展思想
在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一定要建立和肯定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这是“同中求异”发展思想的主旨。民族主义教育观以中国本土文化内涵和本民族陶瓷艺术特有的审美心理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的精神为指针,实施促进陶瓷艺术与我国整体文化教育发展同步的教育思想和运行体制。中国的陶瓷文化艺术是本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与其他民族的陶瓷文化不能等同。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是保护民族陶瓷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被忽视,民族陶瓷文化就会被人们渐渐遗忘,这个民族就没有了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也就不能表达本民族独特的思想、经
验、价值与利益,不能建立起解释生活、社会、世界的意义框架。总之,坚持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封闭,它是在中华民族和自身
经验不断延续中作出不断合理的文化表达,同时,也要对异质文化选择和吸收,“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不但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人之美’”。
三、以素质教育为前进方向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陶瓷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之根本所在。从矿石变成泥土,经过火的焠炼后变成质地坚硬
而又美观的陶瓷,这个过程中包含物理和
化学变化,要驾驭制作“陶瓷艺术品”,首
先,逐步熟悉泥性、水性和火度;造型的重心、胎体厚薄、釉的成分、流动性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你的陶瓷艺术品在烧炼后的效果,这是一门科学。因此通过学习陶瓷艺术课程,能锻炼人们的综合能力,包括人的思维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用科学手段去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艺术
手段的表现能力等。陶瓷艺术教育作为素
质教育的新代表,集工艺美术、绘画、雕塑于一体,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审美创作的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学、人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协调。所以,从陶瓷艺术教育对个体艺术素质的培
养来看,它无论是在艺术技能的训练、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科的相互作用与渗透等诸方面都有明显的素质教育表现特征,它是素质教
育内容中的佼佼者,它能作用和影响人的
终身,养成创造或者鉴赏艺术的独特审美
品格,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显示
其创造力。
四、反映社会需求的专业、专业课程
设置
由于社会功能和内涵的调整,陶瓷艺
术教育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着功能,因为
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普遍需求,伴随着市场的改
变以及陶瓷艺术本身的社会职能改变而进行着不断调整,使陶瓷艺术教育专业设置
反映社会需求的观念有所体现,那就是建
立在终身教育基础上以及与其他学科互融的教育内容观。终极培养目标上,不刻意追求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重视
其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
尽管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在高等教育思想里还
是应该树立“不只是培养专业人才”或“不一定是专业人才”的意识。因为,现代社会要求陶瓷艺术教育在反映社会需求方面的培养教育目标是“生存”、“合作”、“发展”。
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设计专业开设了配饰陶艺设计、室内陶艺设计、室外陶艺设计、建筑陶艺设计、生活陶艺创作、实验陶艺创作等反映市场、社会需求的课程群,经过实践表明,无论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学生就业,都有很好的效果。
一、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实现“大众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相对于1999年高校精英教育,现阶段我国正式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在弘扬民族陶瓷文化的感召下,我们要重视陶瓷人才的精英教育,因为陶瓷产业需要更多的陶瓷专业的精英人才。所以,我们要比“精英教育阶段”更加注重“精英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二、“同中求异”的发展思想
在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一定要建立和肯定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这是“同中求异”发展思想的主旨。民族主义教育观以中国本土文化内涵和本民族陶瓷艺术特有的审美心理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的精神为指针,实施促进陶瓷艺术与我国整体文化教育发展同步的教育思想和运行体制。中国的陶瓷文化艺术是本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与其他民族的陶瓷文化不能等同。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是保护民族陶瓷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被忽视,民族陶瓷文化就会被人们渐渐遗忘,这个民族就没有了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也就不能表达本民族独特的思想、经
验、价值与利益,不能建立起解释生活、社会、世界的意义框架。总之,坚持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封闭,它是在中华民族和自身
经验不断延续中作出不断合理的文化表达,同时,也要对异质文化选择和吸收,“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不但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人之美’”。
三、以素质教育为前进方向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陶瓷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之根本所在。从矿石变成泥土,经过火的焠炼后变成质地坚硬
而又美观的陶瓷,这个过程中包含物理和
化学变化,要驾驭制作“陶瓷艺术品”,首
先,逐步熟悉泥性、水性和火度;造型的重心、胎体厚薄、釉的成分、流动性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你的陶瓷艺术品在烧炼后的效果,这是一门科学。因此通过学习陶瓷艺术课程,能锻炼人们的综合能力,包括人的思维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用科学手段去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艺术
手段的表现能力等。陶瓷艺术教育作为素
质教育的新代表,集工艺美术、绘画、雕塑于一体,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审美创作的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学、人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协调。所以,从陶瓷艺术教育对个体艺术素质的培
养来看,它无论是在艺术技能的训练、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科的相互作用与渗透等诸方面都有明显的素质教育表现特征,它是素质教
育内容中的佼佼者,它能作用和影响人的
终身,养成创造或者鉴赏艺术的独特审美
品格,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显示
其创造力。
四、反映社会需求的专业、专业课程
设置
由于社会功能和内涵的调整,陶瓷艺
术教育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着功能,因为
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普遍需求,伴随着市场的改
变以及陶瓷艺术本身的社会职能改变而进行着不断调整,使陶瓷艺术教育专业设置
反映社会需求的观念有所体现,那就是建
立在终身教育基础上以及与其他学科互融的教育内容观。终极培养目标上,不刻意追求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重视
其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
尽管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在高等教育思想里还
是应该树立“不只是培养专业人才”或“不一定是专业人才”的意识。因为,现代社会要求陶瓷艺术教育在反映社会需求方面的培养教育目标是“生存”、“合作”、“发展”。
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设计专业开设了配饰陶艺设计、室内陶艺设计、室外陶艺设计、建筑陶艺设计、生活陶艺创作、实验陶艺创作等反映市场、社会需求的课程群,经过实践表明,无论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学生就业,都有很好的效果。
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如何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藏族地区,发展地区民族艺术教育对于丰富地区文化建设、传承地区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民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注重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艺术教育是学生德育的必经之路,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通过民族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强心。在藏族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陶冶心性、提升修养的作用。
2.明确艺术教育的独立性
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但是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对艺术进行传播与感受,而且还要进行技术训练,藏族地区的唐卡、民歌、刺绣等都包含了特殊的技巧。因此,艺术教育是具有独立性的,应该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小学、中学与大学的教材中进行系统的编排,让学生从小就学习民族艺术文化。
3.发扬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艺术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培养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能够进行大众艺术教育。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群体发展,将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艺术教育总体水平。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注重民族语言的教学,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将民族艺术作为升学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民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建设的措施
1.强化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艺术教育的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藏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主要的措施包括:(1)教育部门按照学校的需求实现教师的分配与选调,通过提高艺术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专业艺术教师,注重艺术教师的培养,形成藏族地区专门性传承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师。(2)艺术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进修学习、专业深造、观摩考察等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能力与职业修养,立足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采风、学习、交流等掌握更多的藏族艺术,更好地进行民族艺术教学。
2.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当包含多种多样的手段与途径,艺术教育要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条件与手段实现创新与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艺术教育中有所收获。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手段。(1)教师应该结合时展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实现现代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民族艺术的内涵进行正确的认识。(2)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寺庙观看僧人制作塑花、观赏僧人表扬藏戏、看民间艺人绘制唐卡等,通过这些方式加深对藏族艺术的认识。(3)实现领域专题教学与过程作品集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普通学生通过领域专题教学方法,通过“刺绣”“唐卡”“壁画”等领域专题进行系列联系,艺术类学生通过过程作品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对自己、他人的作品的收集与评价,制定自身后续创作的计划。
3.提高各级学校的硬件设施
对于民族艺术教育的发展来说,相关艺术教育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相关学校在如何提高艺术教育方面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而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就是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藏族地区而言,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学校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由于缺乏如音响、舞台等设施而使整个艺术教育开展的推进工作延缓。鉴于这些原因,国家以及其他兄弟省市应该在加快推进藏族地区教育的同时加大力度改进学校硬件措施,使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有条件开展,有能力开展。
艺术教育是民族文化生产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强调民族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重民族地区特色的保护,进而实现民族文化的生产与发展。通过艺术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关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对于藏族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各级相关机构要深入开展研究,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以突出本民族特色为特点,结合新时期艺术教育发展的脉搏,不断地推进整个藏族地区艺术教育前行。
参考文献:
项目介绍
大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覆盖所有县(市、区)和全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中小学,为全样本监测。从2014年开始,大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利用自主研发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这一工具,建立数学模型,实时分析处理。使用“差异系数”和“省定达标率”,分析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均衡水平;引入“发展指数”“发展程度基尼系数”分析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发展水平;引入“倾斜指数”“效率指数”分析评价县级政府对县域义务教育投入的倾斜程度和投入的使用效益。通过上述三方面的监测与分析,为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投入、科学决策等提供数据依据。
(一)功能与应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基本功能包括:数据上报统计、区域均衡发展状况分析、区域均衡发展监测和教育决策支持四个模块。系统支持自主、任意定义与督导评估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督导评估所需的信息资料,并对各项基础数据自动进行统计与计算、分析与导出,对于没有达标的指标项系统自动报警,以此实现对督导评估对象过程资料查审、基础数据的跟踪监测及工作结果量化考核。
(二)优势与价值
系统满足省、市、县(市、区)三级督导部门及学校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的需要;为教育决策、管理、评价提供高效的工作方式、科学的管理办法和可靠的信息依据。
数据采集网络化。所有指标均在系统中统一编辑与,指标内容直达基层单位,既可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与规范,又能快速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上级管理部门,便捷高效。
数据处理智能化。基层单位仅需按照相关要求填写本单位最基础的数据和信息即可,所有数据的分类和拆分、汇总和计算,系统都会自动完成,运算结果安全无误,省时省力省心,并能根据需要生成各种报表。
跟踪监测常态化。系统对不达标项目设有自动预警功能,可实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教育督导部门也可根据需要,长期跟踪和监测基层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工作进度与成效,常态化地掌握各地均衡发展各项指标的达成状况。
决策支持科学化。通过对监测到的详实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科学计算出差异贡献、差异基准,并通过异常差异贡献、差异调整空间的提取,最终给出改进这项工作的具体量化标准,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依据。
项目实施
(一)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监测
从以下四个维度,用差异系数监测分析县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校际间均衡状况。一是市、县两域差异系数监测,二是市域差异系数分布,三是市、县两域历年差异系数对比分析,四是市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系数分析。
1.市、县(市、区)两域校际间均衡状况监测
采用差异系数监测市、县两域校际间均衡状况。一是分别监测市和各县八项指标的差异系数,二是监测市和各县(市、区)两域八项指标差异系数状况。
2.各县(市、区)各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分布
统计分析全市14个县(市、区)各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分布,包括高位数、中位数、低位数、市域平均值及其数量、百分比和次序等,为市教育督导部门提供数据依据,同时为各县(市、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3.市及各县(市、区)各项指标历年差异系数趋势监测
监测市和每个县域中学和小学八项指标历年差异系数趋势,并对比分析中、小学历年均衡状况。
下图为县八项指标差异系数趋势监测(中、小学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县八项指标差异系数平均值逐年降低,中、小学校际间均衡状况得到了逐步改善。
4.不同区域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分析
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将大连市14个县(市、区)分成四个组,比较分析四个不同特点地区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二)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监测
从三个维度分析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发展状况。一是八项指标的实际值,二是符合省定标准的县域内学校即时达标率,三是引入“发展程度指数”监测八项指标的发展水平。
1.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八项指标实际值
监测学校、县、市八项指标的实际值,并通过与省标准和市平均值及全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对比,做到市、县、校三级对自己的八项指标发展状况的比较。
全市14个县(市、区)八项指标实际值分布数据,包括高位数、中位数、低位数、市域平均值及其数量、百分比和次序等,为市教育督导部门提供数据依据,同时为各县(市、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2.各县(市、区)达标率监测
差异系数和达标率,是国家教育部门考核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否达标的两个重要指标,将差异系数和达标率放到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监测差异系数和达标率两个维度的达标状况。
第二象限为合格(均衡、达标),满足均衡和达标率两个维度的要求;其余象限为不合格,第一(不均衡、达标)、三(均衡、不达标)象限有一个维度不合格,分别为校际间均衡和达标率;第四象限(不均衡、不达标)均衡和达标率两个维度均不合格。
3.各县(市、区)八项指标“发展程度指数”
“发展程度指数”反映区域教育八项指标超出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的程度,用于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发展水平。IGG值越高,该项指标超出省标准值越多。
下图为四个不同地区生均体育场馆面积“发展程度指数”。
可以看出,生均体育场馆面积,涉农地区明显好于主城区,中学普遍好于小学。
(三)县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投入状况监测
引入“倾斜指数”分析监测区、市、县义务教育投入状况。
“倾斜指数(RRi)”反映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相比的倾斜程度,对这两者的增长进行相对比较。
RRi>0时:RRi值越大,说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后对教育倾斜程度越高。
RRi
RRi=0:说明对教育投入的增长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持平。
图为“倾斜指数”与“差异系数”监测与分析模型,用于监测投入与均衡发展之间的关系、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情况及投入是否科学等。
第二象限为“倾斜、均衡”,说明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高于其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并在资金的使用上是合理的。第三、四象限,说明县政府义务教育投入没有达到国家法定要求;在第一象限则应理性地分析资金投入的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41-01
一、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
河南周口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周口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之处,既是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先秦历史上的“陈楚”之地。陈楚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周口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戏曲大市,现有国有专业剧团12个,剧种有越调、豫剧、道情等,其中河南省越调剧团、周口豫剧团、商水豫剧团、太康县道情剧团等,不仅创作演出了《诸葛亮吊孝》等一大批精品剧目,同时也造就了申凤梅这样的大师级演员和陈静等老一代表演艺术家,更涌现出党玉倩等一批中青年表演艺术家。周口作为历史上的“陈楚之地”,三皇故都、老子故里,是戏曲之乡,戏迷沃土,历史上的一些神话传说等文化遗存为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积累和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在探索民间戏曲文化传承规律,研究如何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弘扬民族文化,倾力打造、开发中国民间地域特色性戏曲音乐文化方面将起着积极作用,同时,对周口地方戏曲的源起、风格形成、传播、发展、保存等多方面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二、学科专业基础。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在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编导三个本科专业基础上,根据社会以及大众艺术文化的需要,积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完善学科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基础条件好的声乐学科、民族音乐学进行重点建设,发展地方戏曲专业,紧密结合文化人才成长和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开拓创新,建设地方戏曲文化基地,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既懂地方戏曲音乐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应用型的策划、管理文化产业人才。具体来说,我们根据社会对戏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戏曲人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为依据,以戏曲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项目任务引领,构建现代戏曲艺术教育新模式
(二)地方戏曲专业专业定位、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
音乐表演地方戏曲专业定位:本专业不仅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及较全面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和艺术实践能力的音乐、戏曲表演人才,还要培养各种演出团体的专业演员、大众传播部门和文化基层部门、演出公司从事音乐与戏曲创作、编辑和策划、经营及组织等多方面的文化产业人才。加强“讲台”与“舞台”的并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专业领域,延伸专业方向,优化教育质量,利用可利用资源,创造专业特色。
三、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机构,建立工作领导小组,以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为主线,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基地下的各项规章制度。
1、明确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指导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实现学校与文化产业基地的有机结合,一切戏曲音乐教学内容服务于文化产业基地工作。
2、建立规范有序、科学的部门管理机制
职责到岗,责任到人,分层量化,科学管理。
3、狠抓常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中的检查和指导
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管理,注重期中教学检查、听课制度等课堂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反馈信息的处理等。
4、建立健全监督体制
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更好的为文化产业基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运行机制
以校企双方优势为依托,实行共建共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放联合、稳定管理与合理流动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产、学、研链条建设,完善就业途径。
多元文化指的是丰富多样的文化。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底蕴非常深厚。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国文化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发展,可以带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也可以为我国带来先进的文化教育理念,改善我国的艺术教育模式。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应当及时吸收先进的艺术教育方法,提升我国艺术教育质量,在我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艺术教育。
一、多元文化发展趋势下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其一,滞后的艺术教育文化观念。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观念与其他一些国家的艺术教育观念相比相对落后。一方面,我国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文化知识比较重视,而对艺术教育重视度不够。在目前的教育系统中,仍有一些教育机构秉持以往的艺术教育观念,导致我国整体的艺术教育水平落后于其他国家。另一方面,目前的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导致我国教育过于注重国外文化的教育,而忽略了本国文化的教育,有些人甚至认为外国的艺术教育才是先进的,因而选择学习、研究外国的艺术,不关注我国的艺术。这两方面原因使我国的艺术教育落后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艺术教育,也使我国艺术教育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得不到进一步发展。其二,对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引起关注。随着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我国也逐渐重视艺术教育,逐渐改进艺术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转变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观念,使其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对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使我国对艺术教育引起极大的重视,认识到文化交流、融合是解决现代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必要途径。其三,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压力与动力并存。社会发展对我国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理解多元文化,认识到艺术教育对我国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为我国艺术教育指明了新的教学方向,既要学习国外的文化艺术,也要深入钻研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既要为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作贡献,也要积极弘扬我国的文化艺术。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我国艺术教育压力与动力并存,需要积极响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提升我国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当代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对策
其一,建立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模式。众所周知,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因此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艺术教育的主体,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优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教育,从而满足学生教育上的多样化需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在外国艺术教育上,使学生充分地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点;在本国艺术教育上,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的渊源和内涵。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对艺术学习更有兴趣,还可使学生的艺术情操得到培养。其二,重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艺术教育首先要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在学习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之前了解我国文化艺术的起源和意义。首先,学生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能够激发爱国情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其次,我国的艺术教育相对落后,因此在艺术教育上应当重视我国的艺术,只有先发展我国的艺术,才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欣赏其他国家的艺术,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其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艺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我国应当在传授学生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我国艺术教育带来新意。通过艺术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使我国的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结语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我国艺术教育也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艺术教育机构应当建立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模式,重视本民族艺术文化教育,从而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国的艺术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艺术教育只有顺应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才能使我国的艺术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时代对于美术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到艺术教育中,打破传统艺术教学存在的局限性。在传统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学表现形式通常需要借助绘画、手工等途径完成,美术教育耗时较长,且传播范围极为有限。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及教育平台,让其教育过程变得更开放,美术表现形式更动态化。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有了更大的发挥平台,教育传播方式变得更丰富。同时,一些软件技术拥有较为强大的后期处理功能,能在原创绘画作品上进行合理调整及润色,使整个作品更具视觉效果。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虽然有助于凸显作品的亮点,但使美术作品的原创观念逐渐模糊。此外,由于互联网、移动通信应用的普及,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相关电子移动设备获取信息,打破以往信息交流及获取的时空限制。美术教育中,教师、学生及相关人员均可利用网络搜集不同地方甚至不同国家较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以此作为美术学习素材,很大程度上推动美术教育全球化发展。
2.新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2.1美术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多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不再是以往的单一技能教育,更多的是展现美术教育的丰富性和人文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美术教育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在原有美术教育内容上融入艺术、人文色彩等大量其他元素。美术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提高学生基本绘画技能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更多潜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美术教育观念,为我国素质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2美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为美术作品快速、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使美术作品有了更大的展现舞台。同时,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欣赏美的途径与机会,一些对美术作品有着浓厚兴趣的受众,便可通过网络了解新的美术资讯及欣赏最新的美术作品。美术教育在网络中的渗透,有助于陶冶受众情操,为社会发展中公众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助力。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公众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公众根据自身偏好建立个性化的美术体系,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创造美。这就彰显出美术教育的功能,充分反映出美术教育的公共性发展趋势。
2.3美术教育发展形势的多样化
美术教育在今后必将发展成为终身教育模式,并且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而是以全民为主。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构成部分,美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较高的社会价值。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LED技术、数字化设备、媒体交互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与设备都被应用到教育中,这些先进技术应用的优越性最终使美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征。
3.对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的开展虽然存在较大的优越性,但同时会带来较多隐患。为此,为保障美术教育健康发展,还需考虑到新媒体对美术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认清局势,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3.1传统思想与现代美术观念的关系
美术作为文化载体之一,承载着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但是,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冲击及大量外国思潮的涌入,让美术教育内容及体系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部分传统美术教育思想及内容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发展需求,并逐渐脱节,最终成为现代美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困扰因素。因此,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发展眼光看待美术教育的优秀传统,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发展趋势,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与方法,对优秀传统加以剖析、利用,使之与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有效融合。
3.2新技术手段与教师教学的关系
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绘画及相关美术作品中,使美术作品愈加趋于动态化、虚拟化。高新技术的应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但同时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美术作品过于依赖现代技术手段,美术艺术原本的审美价值淡化。因此,相关美术教育者对学生开展美术教育时,不仅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造力,让学生形成对新媒体技术的正确认知。此外,由于美术教育中新技术应用的普及,美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越来越匮乏,学生对先进技术的依赖远远大于施教者。美术教育实施者应精心组织美术教育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新技术手段作为美术人才培养工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媒体交互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新媒体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及美术作品产生更直观、深刻的感触。但是,美术教育者需认识到过多运用新媒体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及动手实践能力,阻碍学生艺术思维空间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朱腾燕.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趋势[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与科学的调和。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需要发展、深化和创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并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深化设计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学校设计教育并没有完全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全依赖用人企业,给学生就业造成压力。
2建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
2.1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本身富有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批富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以单纯传授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绘画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育方式,营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手段、方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加强基础课教学适应性与专业课教学实用性
艺术设计教学应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在基础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逐步塑造出充满创造性、个性的表达自我。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制订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实的就业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2.3增强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艺术设计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相渗透的。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今天开放的社会中,对外设计服务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的设计理论过度转化到设计实践中,增加理论指导实践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不断提高理论的深度,解决不断发展的设计实践中的问题。
3把握艺术设计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3.1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设计向非物质设计转变;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使得设计语言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在未来的设计趋向中,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音乐素养主要包括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塑造,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将音乐教育工作与学生的情意素质之间进行必要的联系,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高尚的品质。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音乐素养,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娱乐性比较强的音乐教育形式,这样就能够将音乐教育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便完成对学生的人格的塑造,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
二、国际化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提高的主要措施
(一)努力做好基础性的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课程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学校和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形成一个足够的重视。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能够成为艺术家,而是应该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教育要点。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同时,能够针对音乐教育的主体,努力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这样就能够在学生的音乐教育中起到一定的导航性的作用。
(二)学校要积极开展必要的艺术活动
当前,学校和老师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开展必要的音乐艺术活动,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学校还应该设计一些审美性比较强的艺术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参与到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中,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就能够积累到更多的经验,也能够在于他人的合作中感受到快乐。教师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选拔一些有潜力的特长生进行培养,同时也成立一些艺术团体,并成立专门的艺术小组来进行歌唱表演。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在每个学期开展必要的艺术团招募活动,并将招募的名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参加艺术团的兴趣。在招募的过程中,学生在通过考核之后,教师还应该认真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对学生名单进行确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超音乐素养的音乐人才。
(三)建立完善的音乐教育评价机制
在当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想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必须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激励和评价体系,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有效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也就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够不断地提高,也同时提高了当前音乐教学工作的质量。音乐学科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对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提高,不仅需要对学生的音乐成绩进行有效评价,还应该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一边促进音乐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
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对象要有一定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方式就会变得更加灵活。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利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相互激励和竞争的平台。例如:某音乐教师在期末考核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制订了相应的考核内容,内容的设定也是十分的丰富多彩的,这样也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考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艺术特色,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来对相应的艺术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为了提高标准而努力,这样就能作为评价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标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观念
音乐教育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必要的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来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启发。同时,将音乐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还能够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融会贯通,进而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必要的启发,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在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都是经得住考验的优秀作品,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烘托课堂教学情境。例如:某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过程中,应该先为学生讲述一些革命先烈的爱国故事,并利用课件为学生演示国旗飘扬的图片,学校同时可以结合集体的升旗仪式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之后再播放一些爱国歌曲,就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五)加强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教育
二、多元化发展声乐教学的特点
以多元化发展趋势为导向的声乐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这种艺术发展上的方向性促使文化之间的渗透与交流更加深入且频繁,影响声乐教学发展的多种因素互相交叉影响赋予了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更加强劲的生命力与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这种发展上的新趋势与新特点已经被国内众多声乐工作者和教学人员所认同并推崇,成为了引领国内声乐教学的典型潮流之一。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趋势影响下促使艺术扩展性增强,我国声乐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更具扩展性与包容性,从前教学中单一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声乐与器乐乃至其他多种艺术或非艺术形式的结合都代表着进步与创新。声乐教学内涵、方式的创新探索为教学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性与参考素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无论是为教师还是学生都提供了更多可展现自己的良好平台。多元化发展是当前声乐教学的主潮流之一,其出现是根植于时展需求和学生个人需求,艺术发展上的方向性与扩展性决定了多元化教学发展对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转变有着更加强烈且深层次的需求,这种全方位、系列化的需求要求教学多方面与时俱进,教学师资力量、教学环境与软硬件跟上探索步伐,在更好的教学条件下完成培养优秀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趋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