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体能训练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9 17:36: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能训练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能训练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体能训练 高中体育 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对高中体育教学上更加重视,在保证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的体能训练也要不断加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能训练的策略

目前的高中体育课上,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上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些老师依旧把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作为培养目标之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能训练,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一)调整体育课程结构,从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体能训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渐增加,例如,删去一些枯燥乏味的体育项目,增加一些学生普遍喜欢的体育项目,如游泳、网球和轮滑等项目,面对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学生会主动加入到训练的队伍中。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一些学生对运动生理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完善,所以教师就要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指点,从而保证体能训练对学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二)改善体育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

新形势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指导他们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培养他们对体能训练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渐渐地养成一个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同时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对他们加以进行指导。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意义

体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有非常大的不同,体能训练所强调的是通过提升运动量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而不仅仅是加强体育技能的训练。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高中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也比较重,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很难在高压力的环境中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能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能训练对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体能训练强调学生进行有规律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

在实际生活中,高中学生的耐力很差,做事情时很难长久的坚持下来,半途而废的现象在高中学习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能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力,对于以后的生活、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耐久跑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耐力。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骑行活动,让学生在接触大自然感受优美风景的同时,即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使学生的耐力逐渐增强,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有利于学生各种速度和力量的提高,例如反应速度、动作的速度等,对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很大帮助。肌肉力量的增强,可以改善一些不良的坐姿、站姿,预防因学习负担过重而造成的颈椎、腰椎等一些疾病。这些对今后的学习和进步都有促进作用。

(四)有助于加强团队合作竞争意识

由于每个人的体能素质不一样,所以在进行训练时,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体能训练可以使体能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进行帮助训练,并与其他的学生进行比赛,看哪些学生进步的快,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帮助的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会逐渐得到加强,团队意识逐渐提高,而进行比赛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也得到显著的提高。例如在轮滑训练中,可以把学生分组,让技术好的学生带动初学者,一帮一进行训练,训练后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看哪队的进步最大,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养成,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积极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力度和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他们的体能训练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合作竞争意识,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2)

体能水平是球类运动,尤其是身体直接对抗的球类运动达到高水平的基础。没有高度发展的体能水平,不可能在激烈的比赛中发挥高超的运动技术和有效的技战术配合。瞬间的进攻得分机会是靠速度和全力拼抢获得的,一个跑不快、跳不高,动作反应迟缓,一撞就倒的运动员,不可能在比赛中正确地运用技术和发挥个人的作用。所以,由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构成的体能水平,是球类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

1.2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基础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训练就是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负荷刺激,进行生物学改造的过程。负荷刺激的结果使有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导致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的改善,从而使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得到提高。生理学研究指出,一定范围内负荷越大,刺激越深,体能提高也越快。当一个时期的负荷量达到一定高度时,需要提高负荷强度来提高专项水平;当负荷强度达到机体最大承受能力时,又需要在负荷量上有所突破才能使整体训练水平跃上新台阶,出现螺旋上升态势。竞技运动的发展史证明,运动负荷和体能训练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能水平是一支球队后发制人、出奇制胜的基础,是一球队技术风格、战斗作风、精神面貌、战术配合的物质基础。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高,在激烈的拼抢对抗中,跑动范围大,积极主动,快速敏捷,这样,防守时可以相互补救,构造铜墙铁壁;进攻时能快速多变,创造战机。所以,往往后发制人、出奇制胜,可以有效地鼓舞士气,团结一致,形成良性循环,球队成为一个和谐有力的团结战斗集体。反之,则形成失误增多和影响士气的恶性循环,导致比赛失利。

1.3良好的体能可以减少运动员的伤病

运动员的伤病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体育界的一大难题,许多有很高的竞技能力并处在运动黄金年龄阶段的运动员,往往因为伤病问题而不得不过早地退出竞技舞台。在当今竞争和对抗越来越激烈的篮球比赛中,良好的体能可以使球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能很好的自我保护,从而减少运动伤病的发生。

2 篮球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2.1训练前进行诊断的原则

开始训练课之前,必须先找医生做一下身体检查,对自己的初始状况有个基本的了解,以便更科学地安排训练的时间和负荷。

2.2体能训练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原则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必须按计划系统地进行全年和多年体能训练。机能能力和运动素质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逐渐发展和提高的。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越来越重视多年训练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并以年周期训练为基本结构,合理安排各阶段的训练任务、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体能训练要贯彻年训练周期的始终。体能训练,不是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这样只能使机能能力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要不断地改变训练手段和提高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形成一年比一年提高的系统训练规划。

2.3以速度训练为核心的原则

体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速度是篮球运动的一大资本,速度是体能水平最直接的反映,速度是篮球运动员的灵魂,速度是胜利的前提和条件,是创造战机、实行攻击的前提与条件,所以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目的应该为速度服务。体能训练必须提高专项速度,必须以专项速度为核心安排和设计。

2.4力量训练是基础和保证的原则

篇(3)

如:攀爬高层建筑、高空速降、各种格斗技能等都需要超出常人的体能才能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此外,队员专项体能素质的优势有力的增强队伍在实战中战术运用的能力,对单兵及小组间战术运用提供了必要的体能支持。

因此,根据特警的职业特点,特警队员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实战技能、应变能力、意志品质等才能适应这种特殊工作的要求。而这种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必须以专业、严格的体能的训练作为基础,才能得以实现。

目前我国特警队的体能训练通常分为: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素质训练。其中,特警队一般体能训练的内容通常分为:速度训练、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灵敏性和协调性训练。

特警的专项体能训练包括:攀登、翻越障碍、武装泅渡、长途奔袭、野外生存和特定条件下(抗晕、抗缺氧、抗寒、抗饥饿、抗疲劳、耐高温等)进行的专项体能训练,从而通过训练全面提高特警的专项体能素质,使之更加适应各种紧张、激烈、危险、复杂、艰苦的对敌斗争,增强特警在特殊环境下发挥自身的体能优势及战斗力。

因此,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即队员要具有过人的耐力、爆发力和对各种情况的承受能力,其具体要求也要围绕实战出发。结合我国公安特警特殊的工作性质,并且通过借鉴美国SWAT、法国黑豹、德国G9、俄罗斯阿尔法特种部队等一些国外特警队伍的先进训练理念,总结出我国公安特警队伍训练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应强调专业体能训练与特警实战需要一致性原则

特警体能训练和专业技能、战术训练都有密切的联系,相互关联。擒拿格斗、射击、埋伏、追踪、特殊驾驶、防暴器材操作等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都依赖体能训练去获得。战术训练中的走、跑、跳、攀、爬等基本能力,都必须通过体能训练去增强。同时,许多体能训练项目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技能,如越野、攀登、武装泅渡更是执法战斗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特警体能训练的内容设计要与特警工作需要紧密相连,与特警技战术训练相结合,每个训练动作(动作组合)的手段、标准、目的、要求和时间节奏都必须围绕特警实际工作需要进行。

同时,在与特警实战工作相似的“情景状态”下发展各种素质的能力,这也是提高特警实战能力的必经之路,从而使特警体能训练不但增强队员体质,练就强健的体魄,熟练掌握各种实用技能,促进专业技能和应战技巧的提高,而且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还能使队员具有充沛的精力、坚强的毅力、高度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动作的协调能力和很强的环境适应力,而这些都是构成特警实战能力的要素。同时使体能训练不致单调乏味,并充分激发队员自觉进行体能训练的热情和兴趣。

二、负荷量科学性原则

有体能训练,就有负荷量的问题。运动训练学理论认为:机体在训练中承受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训练效应,但并非施加负荷,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应。根据科学研究,适宜的负荷才能使机体产生良好的适应效应,不适宜的负荷可能使机体达不到应激效应或产生劣变反应。

特警的体能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提高特警体能整体训练水平须考虑队员年龄、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因此,警察体能训练中,要遵循特警现有的身体状况和体能状况,遵循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要科学地给予适宜量度负荷。通常用最大心率来确定负荷的强度:“最大心率=220-年龄”,根据特警队员的年龄特点且针对特警实战工作对于其体能的特殊性需求,发展特警体能素质,提高身体各系统功能的最有效训练方式是使训练的心率控制在160~180次/min的范围内,因此,在体能训练中应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控制特警队员体能训练的负荷强度,从而使特警队员通过适宜的负荷强度有效提升体能上的储备。

三、应注重与适应能力、意志品质及心理素质培养相呼应的原则

体能训练既要着眼于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又要重视思想作风、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的磨炼。适应能力是决定体能发挥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篇(4)

4月29日,雷伊的体能训练来临了。

下午4点,雷伊和盖亚一起出现在赫尔卡星的荒地上,一出现,便打了起来。雷伊使用了盛雷斩,盖亚使用了世界末日,不知怎么,盖亚打雷伊都没用,只好说:“10月22日,我的体能训练,那时候,我会来找你。”

说完就走了。

篇(5)

2.就课程内容来看,艺体课程内容在思维方式、形式方面有着不同于文化课程的特点:文化课程侧重于脑力运动,艺体课程侧重于脑力与人体协作运动,以及图形的塑造运动;文化课程倾向于逻辑性的思维方式。艺体课程倾向于形象性的思维方式;文化课程对人的天赋没有什么要求,艺体课程对人的天赋有一定要求。比如人的乐感,人的肢体特征,协调能力等。

3.艺体课程与文化课程的相通之处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中,同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记忆能力,需要良好的左右脑协调统合这些共通能力。艺体课程主要通过肢体均衡而协调目的性的运动,促进大脑中的左右脑区的神经平衡,加强大脑统合能力,从而促进共通能力。这些能力又将对文化课程学习有着很大帮助。另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逻辑性思维与形象性思维虽然各有倾向,但其实在高层次领域中,文化与艺体的逻辑性思维与形象思维都是兼具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理性思维也非常深刻,高深的科学知识中也不乏有形象性特点。由此可见,艺体课程与文化课程存在着共通性,只是特点与方式不同。因此可以使二者之间形成互补互进的关系。

二、目前的艺体课程开设现状

目前普遍的大中小学艺体教育倾向于思想情感、审美教育,与体力、纪律约束教育。对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因为条件不足,难度大等原因,教育程度很低。课程中技能内容少,学生参与性低,课程的最重要的增强学生协调能力,启发心智能力作用有能得到发挥。音乐课音乐赏析,作品介绍,唱唱歌。舞蹈课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体育课只注重体能训练等等。学生艺体技技能水平发展低,协调能力差。

三、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艺体课程开设导向

1.艺体课程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思想情感教育为辅,促进学生发展。专业化的艺体课程与普及性的艺体教育呈现两个极端。前者教育中除了强调技术就是技术,后者,除了思想情感强调的还是思想情感。这说明,艺体教育具有着多面性的特点。大中小学的教师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面对普及性的教育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面对课程标准上的规定,“艺术教育目的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又会找不着方向。比如音乐课,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介绍介绍音乐作者,创作背景,听听音乐,陶冶陶冶情操,时间就没了。如此循环往复,艺术课程基本都限制在这个层面上,很难上升到表现美的层次。艺术中其实包含更多的是技术技巧。艺术作品中思想、情感、审美内涵,只是一个小部分。优秀的艺术作品水平更多的体现在其具有高超的技术、技巧,贝多芬的《命运》,《英雄》,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等等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艺术具有非具象性特点,其情感思想审美皆具有主观性色彩,在教学中,难以对其进行确切把握。很多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大多数是头脑空白,只是领略了一些情绪、感官上的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又是一时性的,过后很少能将情绪难以转化为深层的情感,音乐停止,这种体验将很快消失。因此很多的音乐欣赏课都浮于形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无法衡量。因此,应将思想情感审美教育占据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时间强调技能性训练。通过有效的技能性训练,促进学生的协调能力、大脑统合能力提升,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更积极的意义,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气质也将变得积极乐观、开阔昂扬。

篇(6)

随着艺术体操规则的不断修改,无论从运动员对器械的熟练运用还是动作的难易程度和动作难度的数量来看,更突显出了比赛对运动员身体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要想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顺应规则的变化,以规则作为导向,结合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提高其综合竞技能力。要想运动员具有极强的竞技能力,首先必须重视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因为良好的体能是技术训练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高负荷、高强度训练与比赛的基础,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较好心理状态的基础。故艺术体操运动员必须具有足够的身体机能水平,才能在世界比赛中充分发挥竞技能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目前,有关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比较广泛,对体能训练的有效手段、体能训练与运动机能水平,以及体能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本文研究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更多的研究是集中在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不同身体素质提高的方法手段。本文将间歇训练法引入到艺术体操体能训练当中,对其在训练时间、供能形式、负荷特点等方面与艺术体操体能训练特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一、间歇训练法的概念及功能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1]。

间歇训练法是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调节负荷强度、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及通过高负荷心率的刺激,以期发展运动员无氧代谢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及混合代谢供能能力;增强运动员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员机体的抗酸能力,使运动员能在激烈、复杂的比赛环境中稳固技术动作,并保证运动员在高强度比赛中的持续运动能力[2]。

二、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间歇训练法主要分为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及发展性间歇训练法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类型的间歇训练法分别对不同的能量供应系统起相应的作用。

要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随着其技术的发展不断向综合性、全面性、均衡性迈进,并使其竞技能力充分发挥就必须具有较高的身体机能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规定的时间(1min30s-2min30s)内一整套动作的完成中要做18个高难度动作,还要完成一系列身体动作,熟练完成器械技术动作和高难的惊险动作的加分,运动员的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80次以上,成套动作几乎都是在无氧代谢供能的情况下完成的,这说明艺术体操运动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身体能量储备[3]。因此,合理利用间歇训练法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以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成为了当务之急。

1、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高强性间歇训练法运用到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能力以及磷酸原与糖酵解系统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同时提高运动员完成成套动作的速度与力量。在艺术体操运用高强性间歇训练法提高身体机能时, 磷酸原能量随着运动初期时间的累积反复通过有氧能量产生而再合成。在间歇运动的后半部分能否产生磷酸原能量是由有氧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而引起的[4]。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特点是:一次练习持续的时间短,负荷持续在40秒以内,主要表现为速度负荷强度较大,力量负荷强度较小,心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接近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为限,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左右作为下一次练习开始的依据。在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中,要合理充分的运用高强性间歇法,训练时速度快,可以将心率作为衡量强度的评价指标。对目前艺术体操训练来说,应坚持不懈的进行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并使其在训练总时数中占据相当的比例,同时要将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密切结合起来,使体能训练成为技术提高的基础,并让体能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强化性间歇训练法运用到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的糖酵解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并提高运动员的心脏功能。使运动员在此供能状态下的相关肌群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及技术运用的稳定性提高。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分为A型和B型两种。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特点是: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稍长,负荷强度较高,负荷性质多为力量耐力性和速度耐力性。A型负荷持续在40-90秒之间,有利于提高糖酵解供能为主的供能能力和该供能条件下的力量耐力素质,提高运动员在高负荷强度下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B型负荷持续90-180秒之间,有利于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有氧与无氧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左右时作为下一次练习开始的依据。运用强化性间歇训练法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糖酵解与有氧供能能力的同时,必须注意个体差异性,要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及训练基础来进行。

3、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篇(7)

摘要:一体化技能训练能调动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其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场地、指导教师、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本文探讨研究了如何配置这些条件,使一体化技能训练有效开展。

关键词 :一体化技能训练;实训室;教师;模块;教学法;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39-03

一体化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新教学模式。它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生产、实习、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融合于教学过程,教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而形成的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并可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合理和规范化评价。

一体化技能训练的重点在练。但在哪里练,练什么内容,怎么去练,由谁组织去练,这些条件如何配置,将影响着一体化技能训练实施的效果。也就是说,一体化技能训练要有与之相对应的一体化训练场地、训练教师、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计划—应用—观察—反思—改进”的模式,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取得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的统一,总结出一体化技能训练实现的条件。

一体化训练场地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基础

实施一体化技能训练,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场地,使师生双方在场地内做到边讲边练、边学边做。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本着节约费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有仪器设备的效率,在原有实训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重组和配置,按照“实训室布置标准化,管理责任化,教学项目固定化”的原则调整实训室。分层由低到高分别建成一体化标准教室、专项技能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

一体化训练标准教室 其功能是能够实现运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能够实现在实验实训台上进行电路的硬件验证性实验;能够在实验设备上满足学生自己设计的电路实验。其结构分为四个区域:一是教学区。承担传统的教学功能,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示范演示、分析电路原理或学生讲述工作方案、展示个人工作成果的区域。配有桌椅、黑板、讲台、讲桌、多媒体投影设备等。二是实训操作区。是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电路性能测试、故障检测、开展竞赛及评价讨论的区域。配有学生实验台、测量仪器如毫伏表、示波器、电脑等设备。三是仪器、设备、电子元器件储藏区。存放实训用的工具,如电烙铁、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万用表,仪器设备如低频信号发生器、毫伏表、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电子元器件、集成芯片、连接导线、线路板等。四是产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技能训练完成的半成品、成品及优秀作品,使学生有工作成就感,营造出形似生产车间的氛围,提升学生技能训练的正能量。

一体化专项技能实训室 其功能用于开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项技能训练,如电子电工实训、维修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家用电器维修实训、PLC实训。

一体化综合技能实训室 其功能用于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路图设计与识读、电路板印制、电路故障分析、专业技能等级考核、技能大赛。

一体化训练教师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重要保证

一体化训练教师就是将专业理论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仪器管理员由一人担任,课堂教学有一位或一组专业教师同时承担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因此,一体化技能训练需要高素质的一体化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指导生产实习。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编制教学进展计划和教案的能力;分析和重组教材体系的能力;运用教学参考书及编写补充教材的能力;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制作教具的能力;收集、整理、归纳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等。再次,教师必须具有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站在电工专业发展的前沿,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材料,并能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教师还要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本专业各类技能竞赛和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一体化训练内容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载体

通过市场调查和对企业用工情况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了解,确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方向。根据每个专业培养方向的专业技能要求确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然后,将开设的课程内容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适时性的原则进行创新整合。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即333模式。

第一个“3”是根据学生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划分为三个培养方向,即电子整机装配方向、维修电工方向、家电维修方向。

第二个“3”是指把每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各模块的内容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出知识与能力、技能与知识培养。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而能力大小又影响着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体化技能训练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成为有知识和有智慧的一代新人。二是纵向有层次,横向有交叉。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实现三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即基本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训练。打破学科系统编排课程内容,以典型职业活动内容为线索,以课题为中心,将涉及的各门学科知识编排在一起,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焊接训练时,除训练电烙铁的使用方法、焊接的基本要领、焊点的质量外,还将电子产品安装工艺要求一起进行训练。三是每个模块内容具有阶段性、先进性、实用性,模块间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第三个“3”是把一体化内容定位为三个标识。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毕业资格),以培养专业技能能力为指向(技能型),以培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志(职业资格)。即从低端定位(取得毕业证书)向高端定位发展(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手段,专业课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讲练结合、现场示范、多媒体动画模拟、制作演示课件、实际操作训练、模拟训练、现场参观等教学方法。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施配套情况,灵活采取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一定要以满足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的为前提。通常情况下,内容相对简约、能在常规条件下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必制作课件;能在教室完成的操作训练,不必进入工厂操作;能在操作训练基础上获得的其他技能就一定要在操作训练上作足文章。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条件,要取舍有度。

“练考评”一体化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

练 学生通过项目计划书明确了技能训练练什么、怎么练、练的结果如何,避免了学生盲目练、应付练的现象。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开展互动,讲练结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

考 考核要全程化、内容要细致化、标准要统一化、形式要多样化。只要有训练,就有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全面,贯穿训练的整个过程,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期中期末考核;考核的方法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与阶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场操作与作品展示相结合。

评 评价的内容全面化、标准细致化、形式多样化。每个训练项目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即“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模式。评价的形式灵活多样,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反馈作用,通过评价发现学生训练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成绩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练考评”三位一体的训练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练必考,有考必评,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后有评,以练促技,以考促练,以评代考,对促进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以上措施促进了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开展,而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开展又促进了专业系统化设置,促进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各专业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总结、完善,使一体化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电工、电子专业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EB/OL].[2012-12-24].http://tlgx.org/html/69.html.

[2]黄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EB/OL].[2009-

10-05].http://cvett.cn/zzgp/view.php?cid=100

&tid=723.

[3]马在忠.中职学校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素质教育,2013(2).

[4]李玮清.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

[5]张春城.关于焊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的有效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

[6]张建国.从制造分选机谈机电一体化综合技能训练[J].职业,2007(17).

[7]赵英,李海勇,毕海.“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27).

篇(8)

移动目标训练:通过移动目标的位置变化来锻炼自身的反应。这种练习方式一般适用于球类的攻防动作或击剑等项目的反应训练。首先要看清目标然后判断目标即将移动的方向和位置,迅速做出反应进行应对,做出相应的动作。

信号刺激训练:通过突然间出现的信号来刺激自身的反应能力,如赛跑前的鸣笛或鸣枪。

反应是指人体对外界各种外界刺激做出的应对行为。人体反应是依靠身体感官和神经系统以及肌肉相互协调完成的。为了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需要进行相关的反应训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中图分类号:D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41-00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众多职业技术院校纷纷开展了有关“专业课程改革”的系列活动,并积极在机电、计算机与数控、电子等多个专业中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并将学生的技能大赛作为有效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如今,随着技能大赛活动的有序进行,技能大赛的相关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各种技能的热情,并促进了一大批“双师型”教师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质量。

二、当前中专生学习与技能训练现状分析

如今,无论是各大本科院校,还是职业技术院校,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但是,人们在看到举办技能大赛所带来的成就时,也需清楚的认识到当前部分中专院校学生学习与技能训练效果不佳的现状。在这里,笔者通过对我院12大专电信、12大专电子、12大专电信三个班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发现,有55%的中专生都是家长为其选择的专业,而且本身对所学的东西并无太多认识,也不太知道未来的专业方向。因此,我们急需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理解行业前景和就业方向,特别是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建立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动力。同时,有63%的中专生表示喜欢实训课程的教学,也都能自主的完成实训课中的相关操作,由此可见,自己动手学习的兴趣比较大,但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形式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即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像他们的兴趣那样成正比。此外,学生对待技能训练的态度与自己的动手能力普遍都较高,且有52%的学生表示会主动的与他人进行相关的技能比赛,而且比赛胜利后会大大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全国中职生技能大赛的了解也是比较丰富的,仅有1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且有73%的学生表示想站在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上与其他人一较高下,而这也就说明了中专生对技能大赛是有一定兴趣的。

三、“以赛促训”提高中专生技能训练质量的必要性与相关措施研究

在上述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当前大部分的中专生对于技能大赛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于要想做好一件事件,特别是学好一项技能,仅仅有兴趣是不行的,还需要有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自身技能训练的质量,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基于此,人们提出了“以赛促训”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质量,而且也充分的发挥出技能大赛的真正作用。

1.通过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质量

“以赛促训”作为体育学上的一个术语,其本意就是指让运动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来促进其技能的训练,而比赛的结果就可作为训练的一面镜子,并将比赛中已经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反复的指导训练,以此来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进而提高竞技的成绩[1]。因此,在中职院校内,就可通过举办校内技能竞赛与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等形式来推动中专生技能训练的质量。校内竞赛可分成班、专业与校三类,由此形成由班级到专业再到院校的三级选拔体制,其中,班级的竞赛由其专业任课教师为领导,来选拔出本班参加竞赛的队伍,进而不断锻炼并提高每个参赛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在每学期分课程来展开,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比赛中,将比赛贯穿到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并将其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训练质量,最后在此基础上选拔出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较的选手。由于省级与国家级技能竞赛对于学生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对来说更高,故那些由校内竞赛选的参赛队伍在日常的技能训练中必须重视整个团队的综合能力训练与团队的协作训练,并且在实训期间,各成员不断进行相互间的磨合,互相学习,从而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在后期的训练中加强对自身不足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技能训练质量[2]。

2.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大赛,以促进教学体系的改革

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在促进中职院校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院校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大赛,以提高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同时,要将技能比赛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将竞赛的项目作为有效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训练质量。因此,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需将技能竞赛贯穿并落实到其中,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的全新教学模式,即将技能大赛作为引导,促进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并将技能竞赛的相关内容有机的融入到课程改革项目与教学实践中去,以充分发挥出技能竞赛的作用[3]。如对于电子信息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在结合技能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设立相关的技能竞赛,如“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竞赛,“电工电子技术技能比赛”等,以此来全面推动实训教学的展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中,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的举办,不仅可大大提高中专生学习各种技能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比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后期的技能训练中能重点加大对自身不足的训练,最终真正实现以赛促训。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8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94-01

一、前言

蹦床运动在近几年开始受到追捧和欢迎,很多人对于蹦床运动的兴趣也越来越高,这种现状使得蹦床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在全国各体校都能见到蹦床这项运动。对于蹦床这项运动而言,可能有些人的了解并不深,只是纯粹喜欢它的独特,实际上,蹦床运动对于运动员的体能有着超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运动员需要有足够的技术和技巧,运动员呈现出的精彩表现都离不开平时的高强度训练。在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其实是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好的,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方面存在问题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年纪比较小,因为小时候孩子的身体塑造能力比较强。在蹦床日常训练中,发现体能训练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实际上,除了这一所学校外,全国的蹦床体能训练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1.体能训练分层还不够细致

在很多体校,为了节省成本投入,他们会选择把孩子们分成较小的几组进行训练,比如甲组乙组。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是很适合的,在这种模式下,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成果并不明显,年纪小的可能跟不上训练,而年纪较长的可能会在体能训练方面懈怠。短期内,可能双方会渐渐磨合,并且慢慢适应同一个步伐,但是隐形的坏处就是在与同龄运动员进行比赛时,无法发挥自身优势。

这是分层不细现象的存在还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对于体校来说,不能够忽视这个问题,因为时间久了,影响的将会是全校蹦床运动员的体能。[2]

2.体能训练强度统一性太高

体能应该是根据年龄、个人体质、天气等因素而进行改变的,但在很多体校,体能训练强度是高度统一的。换句话说,就是同一组的人必须进行统一强度的体能训练,无论是训练方式或是训练时间都是一致的。这种统一性其实并不提倡,因为个人的体质有所不同,而不同的训练方法也适用于不同的人,只用一个标准套用在所有人身上,既使得某些运动员的个人优势被淹没,也不利于发掘运动员的潜力。

三、如何对蹦床运动员进行更好的体能训练

蹦床运动员必须要有较好的体能去应对艰难的蹦床比赛,在这些运动中,有时候体能甚至能够成为决定比赛结果的关键所在:

1.合理的跑步训练

在进行跑步训练的时候,要注意合理分配运动员,并且要把年龄差距在3岁以内的人安排在同一组,并且各个年龄段的运动员所进行的跑步训练要有所不同。[3]不过要注意的是,有些硬性的跑步训练,必须每组都要进行,但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在1600m中速中长跑,速度要求每400m控制在105s之内,时间安排每周1-2次为宜,专门进行速度耐力训练,目的是改善运动员机体的基本体能,增强其心肺能力。而在400m冲刺跑,每400m必须在75s以内完成,可以和1600m跑安排在一起练习,在1600m完成后进行最为适宜。400m跑的运动强度大约相当于蹦床一套动作的强度,所以可以帮助运动员在跳成套的时候,其内脏器官的功能,能很好地适应四肢的运动强度,从而使其在做动作时呼吸有节奏,减轻成套动作后半段的疲劳感。此外,在进行30m斜坡向上冲刺跑,时间安排可结合上述两项交叉进行,帮助运动员的神经系统更好地调节肌肉的弹性和灵活性,增强爆发力。简单的是,是要坚持共性,保持特性。

2.因材施教的台阶训练

台阶训练包括双脚跳训练和单脚跳训练两种。双脚跳练习要求同时发力向前上方跳跃,高度一般以50-60cm为宜,加强运动员大腿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特别是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以更好地保护运动员的膝盖免受损伤。而单脚跳练习则要求单脚快速发力向前上方跳跃,两脚互换进行,高度以30-40cm为宜,增强运动员小腿肌肉力量和脚踩的稳定平衡能力,以及前掌趴地时脚踩关节、肌肉的爆发力。

3.有效的地面专项素质训练

地面专项素质训练包括腹背肌力量训练、翘背肌翘腿力量训练、以及腿部肌肉力量训练。

首先腹背肌力量训练要求在30s内快速举腿向后动作,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腹肌爆发力,加强小腹腹肌的力量,加快收缩能力,帮助提高向后翻腾动作的速度。此外,还要进行快速仰卧两头起运动,为的是提高腹肌全面收缩力,大腿的平衡控制能力,帮助运动员提高空中翻腾速度,同时保证空中动作轻松,姿态优美及稳定性。法为身体平躺在垫子上,两臂放在耳朵两侧,开始时两端同时收缩且手要碰到脚背,30s内以完成40个为最低标准。

其次就是翘背肌翘腿力量训练,翘背肌翘腿力量训练的目的是增强背肌力量,帮助运动员在空中展体时跳得高、滞空时间长、姿态美、动作舒展,同时也可借助约1米高的平台,胯部以下悬空,下半身匀速起伏,每组数量一般以完成50个为基本要求,做完后随即将腿尽最大能力翘高,静控1分钟。

最后就是腿部肌肉的力量训练。运动员可以通过杠铃深蹲起立练习以增强大腿股四头肌、小腿肌和足肌的力量,同时也加强腿部各肌群的爆发力,使运动员下落踩网时产生足够和稳定的作用力,从而持续获得理想的反作用力。

四、结束语

通过对广州市某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运动员在蹦床项目体能训练的研究结果来看,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确实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但是这些问题都是有解决的空间的。从长远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是必要的,有些问题可能在短期内并不能显现出缺点,但是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很可能酿成大祸,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说,在体校进行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并且要及时改进、改善,尽快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和过去相比,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健康的身体条件已经在人才济济的职场竞争中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如今,企业更加看重应聘者未来发展的潜力,比如具备团队意识,较高的抗压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中职教育又面临新的挑战,把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的融合,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一、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起源于英国,在二战期间,德国人经常偷袭大西洋的商船,很多年轻的海员丧生。为了减少生命损失,有人成立了一所学校,专门训练海员在遇到袭击后的海上生存能力和技巧,强化求生意识,从而大大减少了海员的生命损失。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得以保留并被推广起来,从训练海员到学生、企业职员、军人等不同群体。训练内容也有生存训练扩展到人格训练、心理训练、管理训练等。

二、拓展训练的特点

1.挑战心理极限。拓展训练一般都遵循“最大的心理挑战,最小的体能冒险”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跨过心理障碍,挑战学员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

2.强化集体荣誉感。进行拓展训练时一般会组成几个不同的团队,相互竞争,为了各自团队的荣誉,每个学员都会竭尽全力表现自身能力,从而实现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3.自我教育。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性,在训练前把训练任务、内容、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的讲述清楚,活动时要求队员自我管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拓展训练的环节。

1.团队热身。训练前学员之间可能还不太熟悉,为了消除紧张感,可以先进行几个小游戏,活跃一下气氛,增进学员间的了解,以便能够轻松地投入到训练中。

2.个人项目。针对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对应的高难度挑战。

四、传统体育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体育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多项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成绩,达到健壮体魄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建立积极地人生价值观,提高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体现出合作精神体良好的体育道德。

五、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

国际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综合性的健康,即人体器官和心理卫生均处于正常水平,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后能够避免过度紧张,从而产生疾病。在体育教育中,在秉承“健康第一”的原则下,要大胆改革体育教学工作,针对目前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的自我调控,建立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而拓展训练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5.1练习目的的一致性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强壮体魄,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更好的融入社会。从拓展训练的角度看,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

5.2方法手段的互补性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教学,通过精心设计,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拓展活动中,从而达到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目的。而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学习一定的体育技能,配合多媒体教学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因此,两者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目的却一致,具备互补性。

六、拓展训练在体育课中开展时表现的特点

6.1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以前的体育课主要在体育教师的引导和监督环境下进行,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训教师要把任务和内容讲清楚,然后有学生独立完成。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6.2综合体验身心

拓展训练中的所有活动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前提,进而引发学生情感与身心的交流,克服胆怯心理,要求学生全身心的综合体验,建立高效的工作效率,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

6.3团队精神与个性发展同步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拓展训练中实施奖罚措施,力图使每一位学生都进最大努力展示自己,建立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吸取团队力量,建立自信,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优势,从而得到团队精神和个性发展的同步。

6.4面向生活走向自然

通过拓展训练后,学生会惊奇的发现自已有着无穷大的潜力,从而向自己不敢尝试的领域大步前进,重拾自信,改善自我形象,具备团结合作的品质,改善人际关心,更加坦然的面对生活。

七、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结合开展后的效果

7.1参加拓展训练课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拓展训练中经常做的“救生墙”、“盲人方阵”等项目,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团结的重要性,当大家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时,就能深刻体验到团结协作的意义,从而提高团结意识。

7.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和承受能力

拓展训练中虽然很多都是体能活动,但却是针对学生心理精心设计的,可以增加活动的难度,逼迫学生挑战自我,战胜恐惧心理,勇于尝试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当战胜恐惧心理完成任务时,就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7.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拓展训练内容课本上是没有的,要完成任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创新方法,开阔思路,挖掘潜能,勇于尝试,突破思维的定式,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