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神经康复护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8 17:15: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神经康复护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神经康复护理

篇(1)

会留有吞咽障碍、失语、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丧失自理能力等后遗症。早期的正规康复治疗,不仅使大脑皮层运动动作定型的完成,在运动过程中协调性也能得到训练,并能有效地防止废用综合征的产生,避免肢体痉挛和肌肉萎缩,最大限度地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得以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患者在伤后2―7d接受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改善预后,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功能,对减轻致残率、提高生命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2]。现将我科116例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进行总结。

1.临床资料

2016年1月―10月,我科共116例生活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男67例,女49例,年龄23岁―62岁,平均年龄46岁。病种为脑出血术后4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39例,颅内肿瘤术后29例。

2.护理方法

2.1 肢体功能护理

2.1.1 昏迷期的患者注意保持肢体及关节的功能位,给予保护性制动。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肩关节呈“敬Y”位,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屈30°~40°,髋关节伸直防止下肢外旋,踝关节背伸90°,应用硬板靴预防足下垂的发生。

2.1.2 被动活动各关节。上肢做肩外展外旋,前臂后旋,上臂后旋及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膝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每天2~3次,每次每关节活动10~15下。

2.2 语言功能护理

术后偏瘫患者出现语言障碍后,康复要分阶段为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掌握患者不同阶段语言能力,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指导患者家属选择适当的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例如:可以将实物和图像结合指导患者语言训练,也可以把手势和语言结合在一起指导患者语言训练,将单词发音和词组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的训练刺激,使患者通过训练愿意主动开口讲话。对于完全失语患者配合眼神、表情及语调等方式,与患者通过非口语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3]。

2.3 吞咽功能护理

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星改善吞咽功能,经过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后,多数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康复或障碍减轻,增强用口进食的能力及安全性,从而增强康复信心。

2.3.1 基础训练 脸及下颌的运动:指导患者每日进行微笑、皱眉、鼓腮、伸舌训练和双侧面部按摩,每日3次,每次20回。

2.3.2 吞咽训练 喉上抬无力患者按摩患者颈部,轻捏上推喉部固定5秒。

2.3.3 进食训练 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选择不易出现误吸的食物,使用小而浅的勺子喂食,每次喂食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以利于吞咽。在训练中,防止食物残留造成误吸。

2.4 定向力训练护理

着重训练病人有关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定向力训练要求医务人员和家属在与病人的谈话中反复提及某一时间、某人名及物品,以此帮助病人形成时间概念、熟悉人名和环境。整个训练需要反复多次,循序渐进,次日要求病人回想昨天所训练的人名、房间中的物品,并让病人进行阐述。对一时无法复述的病人,护士需保持耐心,通过有关暗示方式引导病人表达。在整个训练中事物和人名需要有鲜明特色,或者护士采取令病人记忆深刻的方法引入人名和事物。

3.总结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康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工作,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视病情的稳定情况和全身情况指导患者按照计划内容进行被动、助力、主动运动的原则,逐渐进行训练;从坐位训练到站立训练,患者逐渐适应,多次重复至最后徒手站立;随着患肢负重能力的提高,开始进行行走和上下楼梯的训练。整个锻炼康复过程需要按计划逐步进行,每次训练前评估患者病情,遵循训练原则,避免患者劳累,循序渐进,保证训练动作正确,逐渐增加活动度。康复训练需要较长时间,应调动家属的支持和参与,共同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脑卒中是神经外科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术后更为常见,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类。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要贯彻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建舒适的住院环境,并全面评估患者,了解其社会、生理、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列举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康复训练护理

2.1 床上的摆放 可以减轻或预防上述痉挛姿势的发生。①患侧卧位:即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枕枕头,后背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前伸,手心向上;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微屈;健侧上肢自由位,下肢呈迈步位并放置在枕头上。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枕头;息侧上肢用枕头垫起,上举约100°;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并用枕头垫起;健侧肢体自由位。③仰卧位:头枕枕头,患侧肩部和臀部用枕头支撑;肩关节前伸,保持伸肘,手指伸展,下肢稍屈曲。该应尽量少用。

2.2 床上翻身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无随意活动时,翻身很困难,如果在床上固定一个姿势,容易导致压疮,也不利于排痰,时间长就易造成肺部感染。因此应该每隔2-3h翻身变换。变换还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得到平衡,预防痉挛。

2.3 肢体的被动活动 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肌肉不收缩可导致淋巴、血液回流不畅,如果肢体制动超过3周,关节内的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肌肉、韧带、肌腱会挛缩,可引起关节强直和变形,因此应早期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以维持关节活动度和避免关节挛缩。关节活动的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动作应缓慢,一般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加大,切忌粗暴。每个关节活动3-5次,每日训练2-3次。

2.4 桥式运动 仰卧位,屈曲膝关节.足支撑在床上。将臀部从床上抬起,并保持骨盆呈水平位;训练者一只手向下压住患者的膝部,另一只手轻拍患者的臀部,帮助其抬臀、伸髋。随着控制能力的增加,可以逐渐加大难度,如将健足从治疗床上抬起,或将健腿置于患腿上,以患腿单独完成桥式运动(单搭桥运动)。此法可以缓解躯干及下肢的痉挛;促进下肢正常运动,训练腰部控制能力,提高床上生活自理能力,如放置尿便器、穿脱裤子等。

2.5 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 部分患者可能卧床时间长,须注意预防性低血压,此类患者先将床头逐步抬起,从30°-45°开始,渐达到60°,直到90°,在此基础上训练坐起。①脑卒中患者在帮助下坐起:脑卒中患者仰卧,让患者在床上移动,使患侧靠近床沿;将患侧下肢放置于床沿外,膝关节屈曲(即小腿下垂);患者将健手伸到患侧,并推床而起;训练者将一手放在患者健侧肩部,另一手放在其髋部,同时用力,帮助患者坐起来。②自己坐起:患者自己挪到床边,将健侧下肢插到患侧下肢下面;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抬起并移到床外,患侧膝自然屈曲;抬头,躯干向患侧翻转,健手伸向患侧并用力推床直至坐直;同时移动健腿到床下。

2.6 坐位平衡训练 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脑卒中患者坐位,训练者坐在其患侧,一手放在患侧腋下,另一手放在健侧腰部,将患者身体重心拉向训练者;训练者一手抵住患侧腰部,另一手压住患侧肩部,嘱患者将身体重心尽量移向健侧;患者叉握双手,弯腰并用手触足趾。

3 患肢功能康复护理

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翻身动作训练:翻身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关节挛缩及静脉血栓形成,也可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步行训练:患者坐位能保持平衡即可开始。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沐浴、拧毛巾等。积极训练患者患侧上肢及手的功能。

4 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84-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46

为了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为脑卒中患者临床有效护理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主要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2014年1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龄38~78岁,平均(43.4±14.2)岁,病程3.0 h~5.0年,其中脑梗死17例,脑出血13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79岁,年龄(43.6±14.4)岁,病程3.2 h~5.2年,其中脑梗死18例,脑出血12例。两组患者在相关资料和信息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加强和患者和家属之间的交流,为患者讲解临床治疗和护理相关内容,获取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内心顾虑,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自信心和积极性,和患者以及家属建立较好的关系,保证患者病房足够通风,护理人员定时为患者整理病床,保证病房卫生,提升患者呼吸道通畅性,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定时为患者翻身,避免患者产生相关并发症。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临床康复护理,合理更换患者的摆放,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防止患者皮肤长期受压发生褥疮。加强对患者的功能训练,不仅要加强对患者的床上训练,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卧位训练以及行走训练,另外还要加强对患者的自理能力训练。针对那些存在交流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适当的语言训练,和患者进行简单的沟通,再让患者挑战比较难的问答,注重长期反复练习。针对那些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来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自主进食,最好让患者进食流食,降低呛咳等事故发生率。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改善患者内心恐惧感以及不良情绪,要经常给予患者鼓励和认可,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护理人员还要让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帮助患者进行肌肉训练,加强肢体锻炼,从简单动作开始练起,保证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的合理性。必要时还可以给予患者针刺疗法,刺激患者脑神经功能回复,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治疗信心,得到家庭支持,保持良好的心态。护理人员要多和患者交流沟通,时刻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当患者情绪不良的时候,要耐心安慰患者,护理人员要时刻保持温和的态度,适当为患者播放轻音乐,平抚患者的情绪,必要时还要采取刺激护理措施,通过神经刺激、触觉刺激以及针灸治疗刺激促进患者康复[1]。护理人员要引导和帮助患者进行四肢基本活动,不仅要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训练,还要让患者进行肌肉活动训练。要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教育,让患者掌握康复治疗的作用[2]。另外护理人员还可以为患者进行按摩护理,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和肌肉功能,促进患者血液正常循环,降低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1)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2)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分);(3)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情况(分);(4)患者病情改善情况;(5)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3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比

经过两组临床护理,在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经过观察研究,在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在患者病情改善情况上的比较

经过两组临床护理,在患者病情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过两组临床护理,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达96.67%,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80.00%,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

3 讨论

近年来,脑部疾病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脑部疾病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在多种脑部疾病当中,脑卒中是比较常见的,该疾病主要出现在中老年群体当中,属于一种多发性的疾病,如今逐渐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3]。脑卒中疾病在临床上存在比较显著的特点,不仅存在突变特点,还存在多变特点,患者临床病死率以及病残率都是比较高的[4]。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脑卒中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有了明显降低,但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的话,患者的生活能力会最终丧失,生活质量会大大降低,最终给家庭带去比较大的压力和负担[5]。

因此给予脑卒中患者及时有效的诊治是比较重要的,但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6-7]。总之,通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给予脑卒中患者神经内科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痊愈,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病情和症状,还能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和日常运动情况,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相对来说是比较显著的,值得临床大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桂玲.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1):91-92.

[2]倪忠梅.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2):165-166.

[3]阮爱梅.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1):274.

[4]徐有俊,秦子M,赵悦,等.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11(20):84.

[5]王玉红,刘冰之.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9):1834.

篇(4)

近年来,相关文献表明神经内科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脑血栓患者神经缺损度,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为了验证这一说法的准确性,文章对我院39例脑血栓患者实施了神经内科康复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年11月~2013年6月这段时间内我院内科收治的脑血栓患者中抽取7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干预组患者的年龄均在45~78岁,平均年龄(60.7±4.3)岁,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8例;临床表现:左侧肢体偏瘫20例,右侧肢体偏瘫19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均在46~81岁,平均年龄(61.2±3.9)岁,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9例;临床表现:左侧肢体偏瘫20例,右侧肢体偏瘫19例。选取标准:①所选对象均符合临床上对脑血栓的诊断标准,且已经相关影像学检查证实;②两组患者均为患有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其他原发性疾病;③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无特异性差别,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对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神经内科康复护理。

1.2.1常规护理

1.2.1.1舒适度护理 为患者取舒适并减少对患者的搬运或移动次数,保持病室干净整洁,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在适宜范围内。

1.2.1.2病情监护 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内容的观察,巡视患者1次/h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并遵医嘱处理[1]。

1.2.1.3用药护理 在配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现用现配原则,并注意药物的搭配禁忌。在对患者用药时严格遵医嘱执行,并观察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反应和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并汇报医师。

1.2.1.4心理护理 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对情绪低落的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1.2.1.5健康宣教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护理配合事项等内容的宣教。

1.2.2康复护理 在充分开展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吞咽训练和呼吸训练,以防止呛咳。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训练内容以"翻身-坐起-站立-慢走"为主。

1.3判定依据 选择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为本次研究中的护理效果判定标准[2]。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中需要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8.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全部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述,采用χ2和t检验方法分别对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进行检验,显著学水准设定为a=0.05,当P

2结果

干预组患者护理前神经缺损度评分为(29.51±1.53)分,护理后为(16.12±1.31)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神经缺损度评分为(30.06±1.47)分,护理后为(22.89±1.57)分。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知,干预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

3讨论

脑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如何提高脑血栓患者的预后效果是全体医护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内容。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脑部血管栓塞的部位不同而变化,临床上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病灶对应侧的肢体偏瘫、偏盲、脑疝等。

康复护理能是针对患者肢体恢复、视力恢复、生活能力恢复等方面开展的综合性护理方式,对脑血栓患者开展这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神经缺损情况,本研究中的39例患者经康复护理后神经缺损度评分显著下降,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患者相比护理效果明显更好。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和训练时,要注意对其眼球运动的变化、呼吸节律的变化、瞳孔意识的变化以及肢体的一般情况进行观察,这些指标都能反应患者脑损伤的情况,对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有重要的意义[3]。同时,在对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和护理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详细的训练方案,并充分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每次康复训练的时间足够充分。

综上所述,对脑血栓患者开展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其预后,在临床护理中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篇(5)

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5~90岁,平均(61.21±5.46)岁;病程3h~5年,平均(40±11.82)d;其中脑梗死33例,脑出血27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6~91岁,平均(60.78±4.77)岁;病程4h~4年,平均(41.2±10.7)d;其中脑梗死患者34例,脑出血26例。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后未出现死亡,但是部分出现了偏瘫、肢体麻木等问题。两组患者资料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接受研究的患者均为脑卒中患者;排除患有言语障碍、行为障碍等问题以及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用药安排和饮食设计。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康复护理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由于发病速度较快,患者对自身的情况了解不充分很容易引发紧张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导致患者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正常交流。因此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以及特点进行对应的心理护理干预,使护理更加有针对性,帮助患者舒缓压力,调节情绪。②日常康复护理干预:当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偏瘫等问题时,需要定时进行有效护理,帮助患者进行按摩或帮助患者翻身,每次时间间隔控制在0.5h左右。当患者进行仰卧位休息时需要帮患者的肩关节向前挺,适当舒缓关节压力,使患者在更舒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③其他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观察,对患者的排便情况进行记录,同时时刻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应激性溃疡等问题,防止出现呼吸道阻塞的问题。在护理中也需要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同时控制运动的强度,防止运动对患者的身体的影响。

疗效标准:对患者护理之后的身体状态进行评分,同时了解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此全面评价护理的效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伍土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结果

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情况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试验组整体患者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治疗更加满意,整体护理效果更佳,见表l。

讨论

篇(6)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7-2591-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肢体偏瘫是神经外科常见表现之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为了让患者能够更好地管理疾病,积极进行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将Orem的护理系统学说运用于偏瘫患者。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并发偏瘫患者49例,其中颅脑损伤11例,脑出血38例,年龄12~80岁,平均41.4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

1.2 观察方法:将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单号为自我护理组2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照Orem自护理论进行护理;双号为常规护理组24例,按常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按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标准,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评分。

1.3 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

2 自理理论在不同病程中的运用

2.1 急性期及昏迷期

2.1.1 满足患者生理需要: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供给营养,遵医嘱准确及时应用脱水剂、钙通道阻滞剂及营养神经细胞药物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2小时翻身1次防压疮,保持患者及床单位清洁干燥;留置尿管护理,清醒患者定时,训练膀胱功能;躁动患者上床栏、肢体约束等安全措施。

2.1.2 维持肢体功能:正确摆放患肢位置,保持良好的及姿势,即上肢保持肩胛骨向前,肩前伸、伸肘,下肢稍屈髋、屈膝、踝中立位。良姿位既可使患者感觉舒适,又能使肢体处于功能位,有预防压疮和肢体挛缩的作用,也利于早日康复。神志清醒者指导患者健肢带动患肢活动,3~5次/日,10~20分钟/次。

2.2 病情稳定期

2.2.1 情感支持:患者由于偏瘫,必须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自尊心受到伤害,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如焦急、抑郁、不理解、不合作等情绪障碍,困扰着患者并影响临床康复治疗。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理评定,允许患者情感的发泄,并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适度的劝说和安慰,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困难。对有依赖心理的患者,耐心讲解偏瘫康复相关知识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让其相信自理活动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机能的恢复,克服消极或急于求成的情绪,同时注意发挥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2.2.2 肢体功能锻炼: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康复程序:床上正确-床上运动-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共6个阶段,其中1~2阶段适用于患者的任何时期,整个程序的指导思想是预防或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提高偏瘫恢复质量,最终让患者能够以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运动模式活动[1]。方法有正确摆放肢体和健肢带动患肢活动、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位和跪立位训练、床边坐位、床边站立、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完全依赖到部分依靠,训练时间由短到长, 3~5次/天, 15~30分钟/次,或以略感疲劳为度,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

2.2.3 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对于肌力大于Ⅱ级的患者,先学习用患手取放物品,进行手指的伸屈训练,提高握力;进而练习穿脱衣服、使用汤匙、筷子、洗漱、梳理等,尽量让患者独立完成这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对于肌力小于Ⅱ级的患者,训练患者用健手单手完成上述日常生活活动,待肌力逐渐恢复后再加强偏瘫肢体ADL的训练。训练时应给患者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耐心指导,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2.3 恢复期

2.3.1 家属的指导:向患者家属解释锻炼和ADL训练的意义及重要性,教会家属如何帮助患者训练以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甚至恢复ADL。训练时家属应在患侧随时保护患者,防意外发生。

2.3.2 鼓励患者继续进行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并逐渐增加训练强度,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护理,尽量避免过多的“替代”方式。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稳定的情绪;合理的饮食结构,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有高血压患者避免血压大幅度升高;定期随访。

3 结果(见表1)

4 护理体会

4.1 自理理论强调人的自理能力,强调护士的任务在于增进患者自我护理的主观能力[2]。护理是为不能满足自理需求的个体提供帮助,护理活动随个体健康症状的恢复或当个体学会自我照顾时,个体对护理的需求就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4.2 据报道颅脑损伤患者97%有精神或躯体方面的缺失,其中1/3有身体方面的残疾,脑出血存活者中70%以上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3]。功能训练是促进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和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的有效途径。对偏瘫患者的护理,通常以“替代”为主,自我护理为辅,即患者被动地接受各种治疗和护理,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功能锻炼等,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健康决策和促进自我护理,这并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尽快恢复自理能力,使护理质量只能在低层次徘回[4]。应用自理理论在疾病康复的各个阶段分别采用护理系统学说的三种护理方式来补偿其自理不足,尤其是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护士结合患者可能达到的自理程度给予知识和技术上的指导以及必要的心理支持,通过耐心的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偏瘫患者的自理潜能,从而达到自我照顾的目的,恢复了ADL,提高了生活质量,重新满足患者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表1可见,自我护理组出院时的ADL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05。

4.3 自理理论使护理人员由简单、重复的技术操作变成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和指导者,在指导患者和家属参与护理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密切了护患关系,减少了纠纷。通过对患者的帮助、指导与教育,护士的责任心得到了增强,激励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05.

[2] 温翠琪,曹佩珍,黄华兰,等.用自理学说指导肝门部胆管癌综合征治疗的患者[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92.

篇(7)

1.1 一般资料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均来自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治疗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定标准[5];②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且病灶位于单侧大脑。排除标准:①以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病史;②以往有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病史。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4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相似性。见表1。两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治疗方法[6]

两组均予以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及康复护理干预。康复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康复:通过谈话交流掌握其心理特征及心理状态,并及时予以心理干预疏导调整其心理状态,引导、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锻炼,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促进患者身心的功能康复;②认知康复:向患者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改变患者以往不正确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③功能康复: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锻炼,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感觉及认知功能等的康复训练。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好转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7,8] 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NS)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评定患者的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情况。

1.3.2 认知功能评估[9] 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和临床痴呆(CDR)共同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作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NS评分和FMA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CNS评分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CNS评分和FMA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或明显上升(t=2.28、2.21、3.12、2.89,P<0.05或P<0.01),且康复护理组改善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t=2.24、2.11,P<0.05)。见表2。

2.2 两组MMSE评分和CDR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MMSE评分和CD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MMSE评分和CD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或明显下降(t=2.27、2.19、2.98、2.87,P<0.05或P<0.01),且康复护理组改善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t=2.21、2.17,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存在致残率和后遗症率较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的生命[10,12]。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神经和肢体运动的障碍及认知功能下降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明显,这不但影响患者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痛苦与经济负担[13,14]。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国内外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卒中引起颅内胆碱能神经通路障碍密切相关[15,16],主要是由于脑卒中患者缺血缺氧区神经细胞、尤其是海马区的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凋亡,导致胆碱能神经系统通路发生障碍,其释放乙酰胆碱的能力下降,引起患者认知功能下降[17,18]。目前临床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与干预方法,因此,寻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法已成为临床的迫切需要[19,20]。

近年来国内外对如何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及认知的恢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逐渐引起临床重视[21-24]。华小丽等[25]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中取得了较好疗效,可加快其神经、肢体运动的康复速度,并可改善其认知功能,延缓其下降幅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积极改善作用,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陈必云等[26]研究也发现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及神经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发现康复护理组干预8周后CNS评分下降及FMA上升的改善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且康复护理组患者MMSE评分和CDR评分变化的幅度也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可见早期康复护理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较好,可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早日康复,并能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延缓下降幅度。

篇(8)

据报道,急性卒中入院有40%~60%患者尿失禁,25%住院期间持续存在直至出院,15%患者卒中1年后仍有尿失禁[3]。虽然尿失禁是卒中恢复起始阶段的常见症状,为了缓解症状,临床往往会采用保留导尿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既会给病人带来尿路感染,又会给病人的康复带来不便和影响,所以卒中病人的膀胱功能训练和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护士通常被认为是此训练的主要负责人。根据卒中后尿失禁的类型(例如神经源性尿失禁、尿潴留和反射性尿失禁)来选择膀胱训练和康复最佳方式,促进病人早日拔除尿管。

一、评估:膀胱功能障碍的评估

1.留置导尿的时间。评估留置尿管的时间是康复及预后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留置尿管的时间越长,膀胱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那么膀胱功能的康复时间越长,就有可能造成病员康复时间延长,对其它的康复锻炼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病员带着尿管出院,对病员的身心康复不利。

2.留置导管的目的。评估病员导尿的目的,分析病员尿失禁的类型,如神经源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尿潴留等。针对病人尿失禁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有计划性的膀胱功能锻炼和康复。

3.评估病人是否存在尿路损伤及感染。根据病员尿液的实验室检查来评估病员是否存在尿路损伤及感染。有损伤的病员不宜过早拔除尿管,防止反复插管加重损伤,也防止拔管后尿路粘连梗阻尿道。有感染的病员提倡尽早拔管,防止加重感染。

二、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

1.留置尿管期间的训练

a.本科采用三腔气囊导尿管行闭式留置导尿,病员病情稳定,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次日即可行膀胱功能锻炼,采取定时夹闭、开管,输液时每2小时一次,不输液时每4小时一次[1]。在留置尿管期间根据病情嘱病员少量多次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mL左右,每次200mL,禁忌一次性大量饮水,会使膀胱短时间内扩张。训练1~2周,根据病情酌情考虑拔管。

b.对意识障碍、尿潴留患者行手法训练膀胱。因为卒中病员急性期病情危重,脑水肿明显,往往会用一些脱水利尿药。在此期间可选择不夹闭尿管。急性期后可采用手法训练。初期每半小时一次,以病员有尿意为准。若存在意识障碍的,可在耻骨联合上方扪及扩张呈球形的膀胱即可。在的同时可轻柔地按摩下压膀胱,用力均匀,由轻到重,待尿液不再外流,膀胱不能扪及时可夹闭尿管待下次。逐渐延长时间,直至病人意识恢复,病情稳定后拔除尿管[1]。

c.为预防拔除尿管后尿道口括约肌松弛[2]出现滴漏尿现象,在留置尿管期间若病情稳定,病员能配合的情况下,护士可指导病员行缩阴、提肛训练,每日3次,每次5下,每下持续15~30秒。为促进脑卒中病人膀胱功能康复。在为病员行会护理时可刺激会两侧、、周围及,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建立反射性膀胱,为拔管作好准备。

2.拔除留置尿管后的训练

a.手法训练。拔除尿管后使患者处于不带管状态,以致膀胱充盈出现尿潴留,可行与带管时同样手法训练协助排尿,每次加压排尿时要压2次,力求排尽尿液,每次手法挤压排尿量不少于留置导尿每次量的3/4,自主排尿后测残尿量50~100mL为成功。

b.间隙式导尿。手法训练失败后,不推荐常规留置导尿。如果存在严重尿潴留的话,那么住院期间应采用间隙导尿协助膀胱排空[3]。这样既有利于病员膀胱功能康复,减少感染,还可以使病员顺利地建立膀胱反射。简便有效的护理方法更利于病员把精力、时间都用在卒中后的肢体功能康复及其它功能康复上,可大大提高和改善卒中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c.诱导排尿法。病员膀胱反射逐渐建立后,为帮助患者建立排尿模式的最佳时间,在计划时间内可行简单诱导排尿法,如刺激、会及肛周皮肤,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协助患者,还可以用听流水声或冲洗会的诱导方法协助患者建立定时排尿的习惯。

三、体会

1.加强心理护理。卒中病员对各种功能障碍的忧虑容易对留置尿管产生依赖心理,因此护士常与患者沟通,给予鼓励,在训练中最大限度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取得合作,训练成功后也会为病员下一步的康复带来信心和希望。

2.膀胱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患者如出现大汗、血压升高、头痛、发热或持续菌尿应立即停止训练行保留导尿。在此期间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以免加重感染。

3.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让家属参与整个训练过程,指导家属出现各种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配合,并能让患者感受到亲情的关受与护理,为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篇(9)

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损伤,伤后昏迷>6 h或再次昏迷者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癫痫发作、肢体瘫痪、失语及偏盲等病症,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1-3]。为了探讨神经节苷脂和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本院选取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4例,采用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预后状况及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1月~2013年10月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4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和神经节苷脂治疗。神经节苷脂(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224)100 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7 d后将药物用量改为40 mg/d,总疗程14 d。常规护理内容: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和治疗,保证患者病房的通风良好和环境的整洁卫生,定时更换患者的床单与被褥,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卧位休息,保证患者肢体的有效摆放,定时更换等。

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和神经节苷脂治疗。神经节苷脂的用法同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内容如下。①预防并发症:预防肺部并发症时要注意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指导其采用正确,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保持患者气道的湿化,及时排痰,可给予雾化治疗,每隔2 h翻身1次,拍背1次;预防压疮时要保证患者床单整洁,避免局部受压的时间过长,给予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尿路感染时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弯折、脱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时更换患者的尿管和集尿袋。②肢体功能锻炼:开展早期康复锻炼,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实施被动运动时要注意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轻到重、时间由短到长等原则,按照手指、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的顺序操作做屈伸、内翻、外翻,10遍/次,2次/d,下肢的被动运动同上肢。③促醒训练:上肢要适度增加患者的手举、握、拉运动,逐渐增加患者的运动量,下肢要适度增加患者的抬腿、蹬踢等动作,及早开展下床活动,包括平衡训练、转换、手部功能训练;给予患者感觉器官唤醒刺激。

1.3 评定标准

①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标准[4]: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包括10项,每项根据患者是否需要帮助和帮助程度分为0、5、10、15四个等级,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其中独立(100分)、轻度依赖(75~95分)、中度依赖(50~70分)、重度依赖(25~45分)、完全依赖(0~20分)。②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评定标准[4]:满分15分,分数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好,其中恢复良好(15分)、轻度残疾(12~14分)、重度残疾(9~11分)、植物状态(1~8分)、死亡(0分)。③生活质量评分的评定标准如下[5]:从睡眠、精神、饮食、疲劳、心理状态、治疗态度、疾病认识七个方面分别进行评定,满分1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预后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预后情况好于对照组,GO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睡眠、精神、饮食、疲劳、心理状态、治疗态度、疾病认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1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49-01

脑卒中是由于某种突发的原因而引起血液正常流通受阻的疾病。进入新世纪,脑卒中的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逐年升高。临床治疗是治疗脑卒中的基础,有效的康复护理又是治疗脑卒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的作用显得就尤为突出。对护理人员进行关于康复护理认知的调查,发现在这其中存在的不足及漏洞。总结分析,找出出现的原因,并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对脑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50名神经内科护理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她们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医院现如今康复护理的状况。过程如下:

1资料调查与结果

1.1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名未曾进行过相关培训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选取的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学历要求不能全部相同,其中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要求15人,其余为中专以及大专学历;要从不同的职称中,选取一定的人员参与认知调查,选取护士30人,其余为护师。护师、主管护师、以及副主任护师按5∶3∶2的比例分别选取10人、6人、4人。

1.2方法。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是由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进行设计,内容包括脑卒中一些知识以及有关对脑卒中患者护理方面的注意事项等等。问卷的回答采取选择题的方式进行,每个问题都有“清楚、不确定、不知道”三个答案,参与调查人员只能从中选择,且只能选择一个,否则视为无效。问卷采取现场回答的方式,在填写完毕后现场回收。要求被调查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进行填写。

1.3结果。

经统计现场发放50份问卷,均真实有效,调查结果如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对康复护理与自我护理的概念,脑卒中护理理念、措施以及介入时间、康复标准等缺乏有效的认识。

2调查结果分析探讨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对康复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清楚的分清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区别,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还停留在一般护理的认识上。而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的理念是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逐渐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让脑卒中患者能够逐渐的掌握生活自理能力,达到康复的目的。

除此之外,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护理的介入时间认识不清,不能及时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延误一些治疗时机。要把握好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介入时间,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越早,一些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就越低,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有利于患者及早的康复。

加强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而这些认识的缺乏将极大的影响康复护理的效果。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对康复护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够准确把握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加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注重对护理人员的实践,由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指出在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方面,让她们及时进行改正。

3结语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自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我们要加强对康复护理的重视。针对现在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过少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对康复护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脑卒中的状况有详细的了解,认清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区别,把握好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让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蒋文静.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调查[J].中外健康文摘.2011,8(8):244-245

[2]韦明兰.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难点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56-557

篇(11)

结果:本研究中大部分神经内科患者术后的脑部发生问题的发病率远远的高于正常人。

结论:神经内科患者脑部发生脑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相关的医疗护理是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 康复护理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0-02

脑卒中单元是脑血管病变的新的一个地方,因此针对脑卒中单元的患者的管理和治疗也是医疗的一种新模式,在针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治疗,对病人的脑部进行全面的检查,确定病人的患病地方,然后再利用各种药物进行一些辅助治疗,只有全方位的治疗才能保证病人的病情不会加深,所以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脑血管病人进行一些基本的物理药物的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辅助一些有助于患者肢体康复的一些治疗活动,这个就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帮助和指导,除了为病人进行医疗上的治理之外还需要有专门的人对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康复治疗,因为患了脑部疾病的病人通常都会有一些心理的遗留问题,所以需要有心理辅导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只有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患者以后不会有许多遗留问题,除了心理治疗以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语言训练以及健康教育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对160名神经护理人员进行了有效的问卷调查,了解一些基本的情况。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为了更好的研究神经内科护理中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的相关问题,需要抽取6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160名,其中包括男6名,女154名,这些护理人员的年龄分布是22到53岁,平均年龄33岁。这些护理人员的学历从高到低也是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中专50名,大专66名,本科44名。护理人员的职称也不同,主要有:护士90名,护师36名,主管护师28名,副主任护师4名。在医院的职务:护士长10名,护士150名。这些人都是没有接受过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的培训的一些护理人员,对他们的有效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有用的信息。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这次的研究主要应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有着许多的方法没有的优点,问卷调查可以和被调查者直接对话,能够得到想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本次调查问卷是非常有经验的康复医学科4名教授、6名康复师、4名康复科护士在参考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共同设计完成。

1.2.2 调查过程。本次调查问卷的实际调查过程由参与问卷设计的四名康复护士完成,主要的工作包括问卷的发放,监督问卷的填写,保证问卷的完整性等问题,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为使调查顺利进行,也有一些帮助人员,协助完成问卷的点查核发放等工作,主要委托调查医院护理部及神经内科护士长协助。在问卷调查完成以后,还需要收回问卷,因为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问卷都成功的收回,还会有一部分问卷不能准确收回,从而成为无效问卷,在问卷的发放以及调查过程中,需要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64份,但是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是160份,因此本次的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是97%,属于要求范围之内的。

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15个问题,这15个问题都是针对神经内科护理中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的有关情况设计的,通过问题的调查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具体的临床护理中关于脑卒中的护理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非常有帮助的资料。

调查问卷的15个问题分别是:康复护理的有关概念,脑卒中患者护理理念,脑卒中患者护理内容,脑卒中治疗的有效措施,脑卒中健康恢复的标准,病人自我护理理论,病人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护理介入时间,脑卒中发生痉挛的概念,脑卒中痉挛模式,人体内神经抗痉挛模式,良肢概念,受损伤后头部保护,脑卒中各种病的分区。

3 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收回之后,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对问卷中提出的15个问题能够全部了解的人只有23%,大部分的护理人员对护理的专业知识还不是非常了解,尤其是针对神经内科护理的相关问题就更是如此,所以可以得出的结果是:大部分护理人员对神经内科病人脑卒中康复护理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再工作中针对病人进行良好的护理,并且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有效的介入时间存在明显认识错误,所以可知医护人员对脑卒中专业知识还存在一些存在不足。

4 讨论

脑卒中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患者得到康复的基本治疗内容之一,这个过程就是在最基本的治疗过程中加上一些辅助治疗,是在总的康复治疗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严格的按照规定进行,不能有错误,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安全恢复,医疗人员的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康复护理人员必须要严格地执行自己的任务,把为病人护理当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躯体和精神的健康,这也是座位医护人员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以及职业道德,作为病人就需要在治疗的过程中紧密配合康复医生的指导,康复专业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基本功能促进的相关护理。在临床工作研究中,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这些遗留问题会对医护研究造成影响,所以在工作中必须要明确护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了一些医护人员在对神经内科护理知识的不足之处,所以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还需要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医护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玉红,刘冰之.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