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地域文化的含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8 17:15: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域文化的含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地域文化的含义

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中英关系交流越来越多,程度也越来越深。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中西语言交流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翻译成为解决这一困难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翻译是人类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和互相借鉴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由于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然而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因此保证翻译成功的关键就是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2.地域文化与语言翻译

2.1地理位置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英国是个岛国,四面濒海,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因而有Any port in a storm (风暴到来不择港),on the rocks(手头拮据),Tell that to the marines(哪有那样的事), all at see (茫然不知所措)。这些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对不了解其地域文化内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难度比较大。就拿这句谚语来说 be in the same boat with字面意思不就是坐在同一条船上吗?怎么就是患难与共呢!要知道英国人常年在与海作斗争,在船上时不时会面临大风大浪的危险,在同一条船上对英国人来说也就意味着一同面对大风大浪,患难与共。所以翻译时不能单单根据字面意思来翻译,积累这些与航海有关的谚语也是必要的。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农业大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农耕为主。所以中国人更了解和熟悉的是陆地生活的农业耕作,老百姓对“土”有着特殊的感情,如人们常说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喻其辛苦; 称当地人为“土生土长”; 称民间沿用的方法为“土法”; 把小地区内使用的方言称之为“土话”或“土语”; 说某人“土气”是说他不时髦, 而“土崩瓦解”比喻彻底崩溃等。面对这些与海、土结合在一起的成语、谚语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其对等的词,在处理这方面翻译是往往要采用意译的办法。比如说,土气就是不时尚,可译为unfashionable,这样就达到要表达的意思了,显然这样也失去了一些中文用土来代表的地域文化内涵。这也是正常的,翻译时是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对等。如果不了解中文的地域文化内涵把他译为earth air,那可就闹笑话了。

2.2生活方式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2.2.1生活方式与语言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用牛耕地,耕地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因此中国人对牛有深厚的情感,与牛有关的词很多,如:牛劲、牛脾气、牛皮、吹牛、老黄牛等。它们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喻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总之,在中国人的心中,牛是体型庞大、体格健壮、终日劳碌、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典型。英国是山小地狭的岛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马在英国文化中则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汉语中的牛与英语中的马特有的文化内涵正是生活方式差异的具体写照。对于此类现象我们在做翻译时,切忌直译,而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运用替换原喻体的方法,使其做到形不似而神似,殊途而同归。

2.3生态特产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由于地域的不同使得各国的土地上盛产的农作物各不相同,也使得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

中国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盛产竹子这一特征,在汉语中用竹子作比喻的言语并不鲜见。而英国并不盛产竹子,并没有什么与竹子有关的比喻。在汉语中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和大量产生,而英语是用like mushroom 之说来形容,用mushroom 蘑菇来替代了原喻体竹子一词。又如:“很有把握”在汉语中用胸有成竹来表达,而在英语中用“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来形容。不了解其文化差异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对译者来说理解两国地域文化是做好翻译的必要任务。

3.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也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许多相异之处。而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桥梁,也是两种文化的桥梁。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翻译,翻译不仅要做到意义上的等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译者把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尽可能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忠实和等效。对翻译来说,双语文化能力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

篇(2)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性石刻壁画。它以图画的形式介绍了墓主人生前的事迹、亲人为逝者建构的另一世界的生活或者精彩丰富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朝代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想以及经济状况。泰戈尔曾经说过:时间可以吞噬一切事物。但是汉画像石似乎一直在坚强地与时间进行对抗,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看世间百态。汉画像石带着深沉雄大的艺术气魄,在那个英雄时代为我们诉说着伟大的艺术。

全各地的汉画像石均有属于各自的艺术特点:山东苏北画像石精致而质朴,陕北地区的汉画像石较为简练概括,河南地区汉画像石以孔武有力见长,四川汉画像石则秀美活泼。山西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吕梁地区的离石县、柳林县、中阳县以及方山县,它们风格朴素自然,厚实淳朴。

吕梁汉画像石多受陕北地区汉画像石影响,东汉永和五年上郡与西河郡治所南迁,离石成为西河郡新的治所,大量民众迁入至此,随着陕北画像石匠的迁入,吕梁的汉画像石风格开始受陕北影响。随着年代的变迁,吕梁汉画像石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及人文审美。吕梁汉画像石的石材大量取材于本地,这些石材质地较为松软,不像山东、河南等地坚固,故而山西汉画像石雕刻不能过渡细致精美,形成了它独有的质朴概括的艺术风格(图1)。

一、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会通过具体的事物(国画、书法、剪纸、版画等)进行传承,而进入到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开始重视学习西方文化,渐渐忽视本土文化,造成传统文化断代现象。尤其到上世纪80、90年代,欧美文化和日韩文化的快速浸入,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失去了个性和民族特色。中国拥有悠久的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虽然科技迅猛发展,急速迈向信息化社会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契机。新观念新思想为传统文化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思考和可能。

二、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实现的途径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早期的中国运用浓厚的装饰特征和民族风格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1942年万氏兄弟创作的《铁扇公主》影响了日本动画大神手冢治虫创作了风靡世界的《铁臂阿童木》。60年代,特伟导演创作的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以浓郁的水墨风格享誉世界,而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表现木版年画及敦煌壁画元素,更是成为几代人心中抹不去的经典影片。《骄傲的将军》运用了京剧脸谱及敦煌壁画进行创作;《猪八戒吃西瓜》则是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三个和尚》意味深长地体现了中国画留白的思想。曾几何时,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使得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动画艺术是将原本没有生命的形象与符号,通过使之运动而赋予其性格和生命的一门艺术。从三万五千年前的阿尔塔米拉山洞中的“奔跑的野牛”壁画,到我国5000年前的舞蹈纹盆,充分表现出人们对于运动敏感的天性和对于创造生命感的渴望。2002年昂西动画节的一部开场动画《Jurannessic》(图2),则非常精彩地传达出远古人类想要借助画面记录动作的强烈愿望。

动画具有假定性,它是将造型语言与影视语言融为一体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但不是照搬生活,而是以夸张和想象作为特征,这点和汉画像石具有相同的艺术手法特征。早期动画短片《南郭先生》就利用了取材于汉画像石风格的角色造型和场景设计(图3)。

三、吕梁汉画像石的特点及与动画的融合

山西吕梁地区的汉画像石大都从整体出发,造型较为简练概括,不同于陕北地区刻画细节的丰富饱满,吕梁汉画石对造型的细节不加修饰,统一而概括。在选材上,吕梁汉画石主要是对神仙状态的描述,表达了“羽化升仙”的主题思想,风格古朴,较为沉稳严肃。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将吕梁汉画像石元素与动画艺术相融合,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1.吕梁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山西吕梁地区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分为两大类:神仙世界和日常生活。神话故事中东王公和西王母被大量刻画在墓门的门框石及墓室的竖框石上。与其它地区汉画像石不同的是,东王公和西王母均是侧面跽坐,未发现有正面跽坐图像,并且能够看出用墨色勾勒的线条,并不全都是雕刻手法(图4)。除此之外,“羽化升仙”也是吕梁汉画像石中大量刻画的内容。图5画面分为左右两栏,右窄左宽,右刻云纹图案,左为飞升题材,自上而下依次有一骑马侍者,一骑牛侍者,手拿幡旗,向左飞驰,三匹双肩生翼天马载着御乘者和羽人驰骋飞过,一条应龙飞驰,地上一名鸡首人身的神人持戟守护神木。(图5)

车马出行是吕梁汉画像石较为常见的现实生活题材,主要用于反映墓主人生前官职以及地位情况,一般使用在墓门楣石以及墓室四周的横额石上。图6画面分为三格,左右格为蔓草状连线云气纹。中格自上而下有云气纹;拴于树旁喂养的尖角大犍牛;一骑吏执り奔驰导引,一人牵牛车行进,牛昂首前行,车为辎车,四人在旁随之而行;一虎,两龙缠绕。

从吕梁汉画像石的画面上可看出,它与动画艺术的形式构成法则相符合,注重形式感和装饰性,刻画饱满而夸张,内容丰富传神,大可用在动画创作中,以连续性和秩序感构成动画的镜头分画面设计。在选用传统题材内容的基础上要进行再创作,力求做到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加强原著的戏剧性。

2.吕梁汉画像石的造型

吕梁汉画像石中的造型形态夸张,看似松散的轮廓中却张弛有度,用线讲究,多用曲线来表现角色的动态美。角色造型着重突出人物的轮廓和结构特点,强调以形传神的重要性,几乎没有面部表情的刻画。创作者采用团块结构法和以刀带笔的用线造型法,团块结构法是对人物形象地形体结构进行整体化提炼,刻画出形式感较强的不同块面。此法更能准确抓住角色稍纵即逝的动态,选取最为精彩的一瞬间,使观者产生下一秒就可看见运动的错觉(图7)。纵观现在国产动画的造型,单板木讷没有活力,缺乏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需要从吕梁汉画像石上受到启发,创作出具有力量感和动态感的造型。

3.吕梁汉画像石的构图

篇(3)

1.引言

佛教传入我国西南地区,并在其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不断发展,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数量众多的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文章基于RMP分析视角,从旅游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对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促进其进一步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该区域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2.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RMP分析

2.1 R性分析: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的特点

2.1.1 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

西南地区的汉传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影响范围很大。广西汉传佛教传入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余年,佛教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当地民族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并留下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而其中又以被誉为岭南佛都的桂平西山景区最富盛名,极具旅游开发潜力。贵州地处西南边陲,佛教的传入时间可追溯至唐代。位于黔东地区的梵净山,是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与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和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云南位于我国南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该地区汉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优势,如起源于观音崇拜的大理三月街,现已作为文化精品被开发,成为了我国民族文艺及体育活动的盛会,享誉全国。佛教传入四川的时间始于东晋,以峨眉山最具代表性。

2.1.2民族色彩浓郁,资源组合度较好

西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和风俗文化致使该地区的汉传佛教文化具有鲜明地方性、民族性特色。如大理州的如来会、观音会等佛事活动,经过发展演变,加入了歌舞、花灯、戏曲和杂耍等文化娱乐活动,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每当会期来临,大理及周围的善男信女和佛教僧侣等十万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烧香礼佛,热闹非凡。对于一个旅游地来说,各种不同类型资源的结构组合,是其旅游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表现,这些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之间应该相互点染,烘托,相辅相成,相映成彰,科学的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获得较好的开发效益[1]。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数量类型众多,别具特色,且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互结合在一起,能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2.2 M性分析: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为了分析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市场特征,本文采取对游客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原始资料。广西的桂平西山、贵州的梵净山、云南的鸡足山、四川的峨眉山和重庆的大足石刻等景区的汉传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丰富,数量较多,且知名度很高,因此本文选取这些遗产地作为调查问卷的发放地点。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得到有效问卷1400份,有效率为93.3%。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可知,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客源市场具有以下三大特征:其一,以信奉佛教的中青年女性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在性别比例上,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多,所占比例为55.14%;在年龄结构上,26至45岁之间的游客所占比例为42.43%,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游客;而佛教信徒的比例高达68.71%。其二,以中等偏低学历、中等收入的游客为主。佛教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游客理解、欣赏至最终达到对其全面感兴趣的过程是需要伴随着其自身文化的不断积淀,游客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所选择的旅游产品层次也会相应较低。如上表所示,所接受调查的游客文化程度在“大专/本科”这个层次以下的所占比例达到57.29%,而游客的收入水平每月在1000―2500元和2500―4000元的共占比例达高达66.36%。其三,从客源地调查分析来看,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游客主要以短程游客为主,其中景区所在省内游客占57%,周边省市游客占22.86%,国内其他省市及国外等中、长距离游客所占比例分别只有15.79%和4.36%,表现出明显的随距离增加,客源数量递减的趋势。

2.3 P性分析: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产品创新

2.3.1观光型产品

目前,观光型的汉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对普通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一方面,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多样,如绚丽多彩的佛教壁画艺术,远离世俗喧嚣的佛教寺院,发人深省的佛教摩崖碑刻、造像碑文等,当游客置身其中,会产生脱离世俗之感,由衷的产生对佛祖的无限敬畏。另一方面,古语“天下名山僧占多”,揭示了佛教与自然恬静的自然风光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提到佛教,大多数游人心目中会联想起深山古寺,曲径通幽的画面。西南地区秀美的山水风光给静谧的佛教文化遗产增添了庄严肃穆之感,帮助游人将心中绘制的这幅画还原成现实,给游客提供了审视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的新视角。

2.3.2参与体验型产品

在开发观光型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之上,西南地区应围绕汉传佛教文化这个主题开发遗产地周边的其它资源,从单纯的游览观光产品逐步提升,开发参与体验型产品。如汉地佛教的僧人在饮食上都吃素,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素食文化也就成为了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在进行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时,可以考虑让游客亲自参与到烹饪素食活动中来,在满足游客对佛教饮食文化好奇心的同时,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内涵,真正体验到佛教素食文化旅游的乐趣。除了开展素食文化旅游之外,可以通过让游客参与到佛教僧人日常生活中,体验佛教文化的内涵和佛教教义的精髓,如开展短期出家活动等。此外,西南地区还可以开发多种与佛教佛事、法事活动相关的动态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参禅、浴佛等佛事活动,如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等,使游客远离世俗的喧嚣,在一种崇敬的心态中感受独特的佛教文化氛围,净化心灵,实现佛教文化旅游的深层次收获。

3.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

3.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开发制约

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丰富,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分布在交通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的偏远地区,极大地制约了该地区佛教文化旅游发展。因此,要开发该地区的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提升资源利用率,关键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西南地区中心城市到各个偏远城市的交通网络,同时加强从城市到佛教文化景区的交通线路建设,加强景区的可进入性。其次,完善基础接待设施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国际大型连锁酒店,扶持本地品牌酒店,规范当地小型住宿招待设施,满足不同档次的游客的住宿、餐饮需求。最后,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市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在城市广场或者景区景点周边设置智能查询信息系统,为游客提供当地景区景点的介绍,住宿、餐饮设施分布和交通路线图等信息查询,从而促使该地区朝着现代化智能型旅游区域发展方向迈进。

3.2 加强宣传营销,拓展客源市场

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但目前对外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其中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仍处于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为了提高它们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展客源市场,有必要积极开展旅游营销宣传。首先,应利用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传媒方式积极进行宣传。其次,运用网络等新型媒介,采用三维动画等现代技术,建设具有特色的西南地区佛教文化旅游网页,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西南地区独特的佛教文化遗产,让游客对该区域的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宣传营销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区分客源市场级,采取分级开发;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的游客需求,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宣传营销对策。

3.3采取点轴发展模式,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

结合目前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看,该区域的旅游发展应采取点轴发展模式,即以发展较快的地区来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区,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调查研究表明,西南地区佛教旅游应着重发展的“点”是四川峨眉山、贵州梵净山、重庆大足石刻,云南鸡足山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景区景点,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景区环境和加大宣传等手段增强其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而后这些地区的旅游影响力将通过成昆线、贵昆线、成渝线、黔桂线及各省际之间的高速交通向其周边地区扩散,从而形成点通过各轴线向周边区域辐射的发展格局,最终达到西南地区佛教文化旅游均衡发展。如可以开发以四川大慈寺――重庆华严寺――贵阳弘福寺――桂平西山寺――云南筇竹寺为代表的旅游路线,形成川、渝、黔、桂、滇五省的佛教文化环形旅游圈路线。

参考文献:

[1]陈炜,文冬妮. 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基于RMP 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12(7).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及管理研究(12XZJ028)的阶段性成果。

篇(4)

一、 引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语言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中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凝聚了该语言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智慧和经验,是本民族文化的宝库。

因此,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的翻译便是文化的翻译,自然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文学作品通常都会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是我们人类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学作品多具有典故、双关、谚语、成语等表达方式,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文化差异的问题。

文学翻译就是将某一特定文化中所展现的内容、风格、含义再现于另一文化语境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处理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简单的转换。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而文学翻译的难点就在于对其文化的翻译。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绝对不可忽视,需要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二、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地域环境差异

地域环境差异是指由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地理生存环境,会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应该要正确认识这种地域环境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对同一事和物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理解。在翻译实践中, 需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以免造成译文读者的费解,从而造成原文信息的缺失,要尽量把原文中的含义用译文文化的可理解方式充分地表达出来。比如在中国,由于受大陆性气候影响,“东风”常常和“春天”有关。而在英国,“东风”却意味着“寒冷和干燥”。

风俗习惯差异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风俗文化。因此不同民族的社会风俗的差异有时会使原文难以忠实地表达出来。比如问候语的是使用,中国人见面通常会问对方“吃了吗”或“干嘛去”,而英语本族语者一般用“Hello”或“H i”,可以想象如果将其直接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What will you do?”,一定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宗教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包括了其宗教信仰、宗教著作、宗教意识、宗教制度等等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会遇到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民众中已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力。而在欧洲和美洲,人们信仰的是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依照上帝的指示行事。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有些词语的含义已远远地超越了原有的含义,并且随着语境的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比如“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简单地直译已经不能够传递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 文化的可译性

可译性就是指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通过语言转换,将源语文本(source text)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以此实现两种完全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即可译性就是指双语转换中源语(source language)的可译程度。

首先,我们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本质认识具有一致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不同民族的语言虽然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存在并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等值特征,因此是可以互译的。

其次,我们人类文化具有广泛的共性及交融性,大部分文化符号是可译的,在两种语言之间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对应。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在语言文化意义和内涵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冲突。语言文化符号信息量越大,文化差异就越大,可译性难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去避免文化色彩淡化,最终实现最大可译性程度。

再次,我们谈到了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异,但也相对地存在着文化超地域性的特征,文化的超地域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些文化信息首先在某一特定地域产生并发展,然后再通过信息传递或转换被其它地域所接受、吸收和消化。

文化的可译性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阐释:第一,译者能理解原作者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第二,译者可以用译人语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原作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第三,译人语读者能理解并接受译者所表达的文化信息。“理解”、“表达”和“接受”这三方面既相互联系,也互相影响,它们的共同作用构筑了译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衡。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多种方式来缩小这种差异,以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在本族语言中不同于本国的异语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译和句译,而是综合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等的翻译,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差异,才会造成翻译作品的信息损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的语言有其相应的特征,只有掌握两种不同语言的特征且能驾驭它们, 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译者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创造出生动展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and technical features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n the thought of creative idea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makes rational analysis.

Key words: regional architecture; creation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前言:

地域性建筑创作原本是指建筑创作回归到朴素的本原,是试图将建筑的发展引向一条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脚踏实地”为作风的稳定发展道路上,也以此对抗科技全球化造成的趋同现象。但是在目前建筑创作多元化发展潮流的影响下,对于地域性建筑创作本身也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繁乱趋势。

在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上,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以其“国际式”建筑风格宣告了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地域化建筑创作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 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建筑产生于环境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 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文化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是历史的沉淀”,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的扎根于“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被人们所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国际式建筑风格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同时,该创作思潮本身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所宣告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强调地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念。这就造成了地域化建筑创作概念上的宽泛性,它包涵了诸多的设计流派和设计手法;追求多元性的价值观念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形态和创作手法上丰富多样。这也造成了分析的难度。

建筑设计语言作为建筑创作的落脚点,清晰地表达了建筑创作的思想。某一特定的建筑设计语言是关于某一特定的建筑在设计构思、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及设计观念的综合。就建筑设计语言本身而言,内容也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之间。设计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建筑师所使用的设计语言也各具特色;另外,设计语言中存在着传承性,它含有先前建筑创作之中沿用至今的习惯做法和前人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在界定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建筑设计语言的范围中存在着模糊性,和它内部所含内容的宽泛性。但是,建筑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创作者的设计思想。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体现了建筑师所面对的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文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出发点,即“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理性的分析。

1. 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 。其指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出发点,是建筑师对于设计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对于建筑设计的总体构思。它对于建筑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

(1)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从建筑创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这一矛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与自然亲和的水平延展的院落形态: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在萨伏依别墅的创作中体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于建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解。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相对于这一矛盾所呈现出的设计概念、空间与形式为出发点,在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不同的建筑师发展了诸多的建筑设计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建筑创作中。

(2)“原型”的引用。“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遗迹,那些典型经验的积累和浓缩。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来看。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储藏,它来源于同一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建筑学领域内,“原型”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的形态,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哲理、情感和艺术修养,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的矛盾关系的理解。

(3)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反映了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中探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观念。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和环境景现在建筑创作中,作为构筑空间的同位体,展示出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和主张。

2.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逻辑思维抓住了建筑创作的共性和普遍性.它体现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对于诸多矛盾处理的整体把握。形式是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对于形式生成过程中所具有逻辑思维的分析,使我们能够透过纷繁的建筑作品的表象,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具有共性的形式生成规律进行总体的把握。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师在新的设计观念的指导下,面对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新的建筑设计要素也随之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使得建筑学的含义和内容得到了扩展。

3.形式与空间的文化含义。在文化层面上,地域化建筑设计作品的深层意念中有着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很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含义,这些文化含义物化为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中的形式与空间。它们决定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价值观念。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表现出诸多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它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所宣扬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追求其地域的特殊性,同时,各地域之间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它力求延续地域性传统文化。同时又关注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它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合理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价值兼容并蓄,同时又追求自身所特有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前言:

    地域性建筑创作原本是指建筑创作回归到朴素的本原,是试图将建筑的发展引向一条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脚踏实地”为作风的稳定发展道路上,也以此对抗科技全球化造成的趋同现象。但是在目前建筑创作多元化发展潮流的影响下,对于地域性建筑创作本身也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繁乱趋势。

    在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上,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以其“国际式”建筑风格宣告了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地域化建筑创作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 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建筑产生于环境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 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文化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是历史的沉淀”,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的扎根于“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被人们所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国际式建筑风格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同时,该创作思潮本身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所宣告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强调地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念。这就造成了地域化建筑创作概念上的宽泛性,它包涵了诸多的设计流派和设计手法;追求多元性的价值观念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形态和创作手法上丰富多样。这也造成了分析的难度。

    建筑设计语言作为建筑创作的落脚点,清晰地表达了建筑创作的思想。某一特定的建筑设计语言是关于某一特定的建筑在设计构思、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及设计观念的综合。就建筑设计语言本身而言,内容也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之间。设计语言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不同的建筑师所使用的设计语言也各具特色;另外,设计语言中存在着传承性,它含有先前建筑创作之中沿用至今的习惯做法和前人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在界定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建筑设计语言的范围中存在着模糊性,和它内部所含内容的宽泛性。但是,建筑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创作者的设计思想。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体现了建筑师所面对的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文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出发点,即“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理性的分析。

    1. 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 。其指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出发点,是建筑师对于设计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对于建筑设计的总体构思。它对于建筑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

    (1)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从建筑创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这一矛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与自然亲和的水平延展的院落形态: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在萨伏依别墅的创作中体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于建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解。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相对于这一矛盾所呈现出的设计概念、空间与形式为出发点,在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不同的建筑师发展了诸多的建筑设计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建筑创作中。

    (2)“原型”的引用。“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遗迹,那些典型经验的积累和浓缩。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来看。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储藏,它来源于同一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建筑学领域内,“原型”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的形态,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哲理、情感和艺术修养,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的矛盾关系的理解。

    (3)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反映了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中探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观念。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和环境景现在建筑创作中,作为构筑空间的同位体,展示出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和主张。

    2.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逻辑思维抓住了建筑创作的共性和普遍性.它体现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对于诸多矛盾处理的整体把握。形式是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对于形式生成过程中所具有逻辑思维的分析,使我们能够透过纷繁的建筑作品的表象,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具有共性的形式生成规律进行总体的把握。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师在新的设计观念的指导下,面对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新的建筑设计要素也随之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使得建筑学的含义和内容得到了扩展。

    3.形式与空间的文化含义。在文化层面上,地域化建筑设计作品的深层意念中有着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很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含义,这些文化含义物化为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中的形式与空间。它们决定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价值观念。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表现出诸多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它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所宣扬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追求其地域的特殊性,同时,各地域之间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它力求延续地域性传统文化。同时又关注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它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合理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价值兼容并蓄,同时又追求自身所特有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二、符号学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符号学在地域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符号学可以给地域建筑建营造独特的风格,符号学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飞速发展至现在,建筑设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所以,符号学研究可以有效地表达见者设计的爱好,那么建筑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是创造人文景观的伟大的建筑事业,在研究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上符号学的相关研究,不仅能够从新的研究角度出发去审视建筑,还对于理解建筑中所内涵的意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建筑设计中符号学的应用特点

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三大特点:(1)符号学具有明显的广泛性,符号学的特点是包罗万象的,具体到实际的应用中来说,主要是指建筑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产物,除了能够表达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全部内容,还包括了人类的智慧,建筑设计可以让人在广泛的联想中体会许多东西,可以体会到建筑中蕴含的精神,得出历史性或同时性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结论。(2)地域建筑设计中的符号学具有一些复杂性。因为地域建筑不仅存在于符号的整体概念中,还能够对地域建筑设计文化的内涵表达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地域建筑设计文化非常复杂性,而符号学是地域建筑设计复杂性的重要的载体。符号学是含有多重含义的,地域不同,文化的层次不同,建筑设计也就不同,即使做同样的建筑设计,但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大相径庭的。(3)地域性是符号学学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最佳体现,地域性建筑的设计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为在人类历史中,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也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体系下,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的地域建筑来进行符号学的研究,也能产生出复杂的不同建筑设计的体系。

2.将地域建筑中的历史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地域建筑设计中,将历史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是非常常用的方法,因为历史元素非常丰富,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可以找到丰富的应用元素,所以这也是最简单的符号学的应用方法,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从传统建筑中被直接提取出来的方法。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必须将独特的符号加入到建筑设计中,才能表达建筑的意义。所以就需要结合符号学的具体形式来进行设计,并且设计出的符号学要能被大多数人理解,一些建筑造型历史元素在其历史产生因素不复存在后,仍然在建筑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因为一些历史元素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所以古典元素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自由的,并且历史元素的应用不会影响现代建筑的功能和使用,地域性建筑在设计中如果能和历史有效地结合,那么可以给建筑增加一些魅力,并且不会束缚新技术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所以符号学和地域建筑设计之间并不矛盾。

3.结合地域文脉对建筑设计进行抽象

将地域文脉抽象出来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能够有效地保障建筑的风格,地域文脉是一种能够很好地体现符号学功能的特征,所以许多的建筑设计师可以把传统的符号学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置,然后设计出很好的地域建筑,将最具有历史传统特征并有文化含意,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含义之下的建筑设计方法也是不同的,利用一些人们所比较熟悉的特殊造型、建筑构件或者空间构造形式来对建筑设计进行抽象、对设计过程进行简化,然后对地域文脉进行适当地变形,使其与传统符号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利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传统文化。如某地的地域建筑与地域艺术馆从外表来看,仅仅是一个简洁纯粹的完整面,但是在这个的基础上,建筑设计师还刻画了一条婉转弯折魅力,连续整个地域建筑的每一面都有白色的划分线条,所以看起来非常的柔美,并且建筑的转折凸起形式是以马头墙的轮廓为主要的参照,建筑本身拥有齐平的屋面,整体建筑呈长方体,能够准确地看到建筑造型的外观,所以在建筑整体上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凹槽,刚好能成为构筑建筑空间马头墙的基础,因此地域建筑的整体立面轮廓线上可以清晰地出现马头墙,所以地域建筑中的符号学非常明确地表现了地域建筑设计的特点。

4.地域建筑中的拓扑符号

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拓扑学揭示的是表面各异的符号系统下的一致性。在建筑符号的发展过程中,符号的演变一般是形式发生变化但是基本关系固定,即拓扑变化。建筑符号的拓扑变化能够保持符号间的稳定关系,中国传统地域建筑群通常采用的轴对称分布格局,由于中国的风俗习惯,所有的事物都呈现成双成对,这一格局自形成后在人们心中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模式,在地域建筑群组中,这一符号也有不同的拓扑变化,中国一些地域建筑都具有对称的特征,亭台楼阁都是对称存在的,这也是符号学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一大应用。

篇(8)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26-01

英语是当前国际上进行交流沟通和咨询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同时也是一种通讯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和世界各个地区的联系和经贸关系也逐渐建立,因此英语翻译就显得非常重要。

1 社会历史背景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发展史都是不同的,因此身处不同民族的人们会在行为表现和观念态度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英语国家差异显著,所以我们再翻译英语的过程中应着重英语文化的学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强调“和谐”二字,表现为流水型句式,英语人受圣经、神话,传说的影响更注重分析,所以他们的句式表现为以主谓语为主,加以从句和短语。翻译者要注意英语语句所表达的文化涵义,不要直译,这样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2 环境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某个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并且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地区习惯、民俗、生态以及传统的表现。地域文化因该地区与当地环境的融合而具有了较强的稳定性和独特性,环境和气候还使得地域文化显示出差异化的特征,所以,处于不同环境下的同一地域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语言表达方面,地域文化会影响句式与词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对于同一样事物,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们会产生差异性的认知与理解。英国与中国既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又具有差异化的生活环境与政治环境,所以,英语文化中所体现的民族语言色彩和民族个性都不同于汉语文化下的民族语言色彩和民族个性,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和地域环境也会对英语翻译的效果产生影响。如,李白的诗歌《江上咏》“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中“西北流”是影响翻译效果的主要词汇,由于我国的整体地势为西高东低,所以李白用“西北流”表达出“富贵不能长存”的观点,这种比喻与我国的自然环境相符,但是,英国的地理环境与我国存在差异,如果才用直译法来翻译这一词汇则会导致很多英语语境下的阅读者难以理解。如果将“西北流”翻译为“倒流”即“flow backward”则较为贴切,如此翻译虽然能够帮助英语语境下的阅读者理解这一词汇,遗憾的是,原诗中对于我国地理特征与诗词特点的表达却无法体现出来。再如,翻译“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 End home.”,由于英国的首都伦敦分为繁华区和贫民区,所以“East End”指代贫民区,是具有特殊政治含义的表达,这句话应该翻译为:“那是日不落帝国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贫民区千家万户暗无天日的岁月。”如此一来,译文有助于汉语语境下的阅读者理解“East End”所具有的特殊含义,若将后半句直译为“从未在东方家庭升起”则无法帮助读者认知“East End”的真正含义,更使得译文的意义难以被读者理解。

3 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和意识是宗教文化重要的内在组成。东方和西方也有其不同的和文化,这种差异使得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背景之下的人对崇尚存在着很明显的不同。基督教作为英国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所信仰的主要宗教,不同于我国是一个具有多种的国家,其中对于宗教理解的差异也会间接导致了文化传统之间的不同,由此可见,英语文化和语言也会受到宗教的信仰,这就使得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背景之下的英语翻译产生差异,这一点表现在英语学习理解别明显。尤其是一些汉语词语,例如佛祖、菩萨、观音、玉帝等都是作为我国宗教文化的主要人物,而且在汉语成语以及俗语中也存在有许多的与宗教相关的内容,以慈悲为怀、借花献佛为例。事实上,这种语序连贯的并且对应的相关谚语在汉语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还是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针对于这样的问题的出现,必须要找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自身的汉语和英语.方面的文化进行储备,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寻找基本相似的或者相同的句子,或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标注出相关的谚语的来源,使得在不同的语境之下,阅读的人员可以有效的充分了解谚语的文化内涵。

4 风情习惯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和社会风情,使得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日常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表现不同。这些不同常在打电话、问候、感谢、道歉、分别、称呼等面体现。另外英语文化的价值观与汉语的价值观存在差异。突出表现是,生活中我们惯性的问对方吃饭情况和年龄问题,这些礼节性的问候我们觉得这些都是生活小事,而说英语的人们会认为你侵犯了人家的隐私。因此,为使处于不同风情习惯下的翻译者正确无误表达被翻译语句,译者则应通过跨越文化角度将翻译的句子进行等值代换。

总结:英语文化中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地域环境、宗教文化以及习俗与生活习惯都会对英语翻译的效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同时体现在“英译汉”与“汉译英”的实践中。所以,为了确保英语翻译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翻译主体有必要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强化英语文化的学习和掌握,面对具体问题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能在有效传递语言含义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源语文本的风格,从而使英语翻译发挥出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江永女书是地域性限制比较强的文字,而且之流传于妇女之间,并且随着女人的死亡,手稿会随着销毁,这为我国江永女书的保护和传承带来的巨大的影响。没有足够的文字记载和资料,很难翻译和理解江永女书文字的含义以及所以表达的内容。同时对江永女书的传承过程理解不足,也严重的影响了江永女书未来的发展。所以,在发现江永女书的生存现状十分堪忧的情况下,针对江永女书的特点,实施保存手稿的保护工作,且实现记忆传承,塑造文化品牌,促进发展。

一、江永女书的生存现状

(一)江永女书地域性限制比较强

江永女书起源于湖南省江永县以及周围的村落和县城,是一个地域性限制比较强的文字和文化,也是我国和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带有性别的文字。这对于研究古代妇女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以及感情状态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因为江永女书的地域性限制比较强,所以导致流传面不是很广,因此江永女书的继承人也在逐渐的减少。而地域性限制,主要是因为女书的起源就是在湖南江永县附近,周围山区丘陵比较多,所以江永女书就一直在这个地域进行流传,因为流传不广,所以导致了江永女书面临失传。

(二)江永女书的存稿较少

江永女书现世的存稿量是比较少的,主要是因为江永女书在流传的过程之中,一旦妇女去世,其手稿就会随时焚烧,这就是目前我国江永女书手稿存量少的主要原因。所以江永女书的生态环境是比较严峻的,因为存稿量少,所以缺失了很多江永女书文字,这样对于文字的解释和含义的理解十分的不利。而且女书主要是以家常聊天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文字记载的也是比较少的,这对于破译江永女书文字的含义,以及保存江永女书十分的不利。

(三)江永女书的传承人减少

古代妇女的活动比较少,只有一起绣花的时候,才会聚集在一起,而且由于当时的妇女普遍不认识字,但是为了纪念某些活动,逐渐创作出了江永女书。而且湖南江永县以及附近都是山区,所以地域的限制,只能在妇女之间流传,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女性地位的提高,受到知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江永女书的自然继承人逐渐的减少,主要以高龄的农村妇女为主,而且随着最后一个自然继承人的趋势,江永女书的自然继承难以为继,这也是江永女书面临的现状之一。

二、江永女书的传承

(一)保护现存手稿,加强女书手稿破译工作

因为江永女书现存手稿数量极少,而且经过破译,目前现存的女书字数一共有1700多个,但是由于江永女书的字体比较特殊,对于江永女书的字体的理解也是比较困难的。想要实现江永女书的传承,首先就要保存好现存的手稿,保留真迹,有助于帮助江永女书的发扬和集成,而且对于研究江永女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类似保存手稿,加强文字破解,是目前保护江永女书文化的主要手段和内容。

(二)自然传承向现代传承方式转变

江永女书最后一位自然传承人去世以后,在湖南江永县,再也没有通过语言交流,来传承江永女书的传承人了。想要继续传承江永女书,就要通过自然传承转变为现代传承,通过文字教育,实现江永女书的再教育和传承,这样可以保证江永女书具有一定的普及性,能够在而且通过活动等形式,把江永女书的文字融入进其中,因为江永女书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所以,想要传承江永女书,就需要采用现代传承的方式,把江永女书的文字科学的推广,最为一种文化知识推广,加强江永女书的流传。

(三)文化传承和记忆传承

江永女书主要记载的是社会活动以及民俗民风等内容,这对于我国研究湖南省江永县以及附近地区的民俗文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经过大量的走访以后,发现通过文化传承以及记忆传承的发生,是保留江永女书的重要的办法。首先,可以建立一个江永女书的图书馆,并且向游人开放,而且以及传承则需要借助于当地还会说江永女书文字和话语的老人,作为历史以及文化的传承者,教导年轻人,尽量在现代传承的方式之下,实现言传相授的目的和要求。

三、江永女书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以江永女书为背景,塑造文化品牌

对江永女书的继承,采用了文字继承,文化继承以及记忆继承的有效方法。单纯地继承,将来有一日,还会失传。因此,需要将江永女书充分的利用起来,实现商业化的发展。即以江永女书为背景,塑造相关的文化品牌,也发扬了江永女书的文化内容。这对于江永女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品牌的塑造,主要就是以单纯宣传文化为主,不能过于商业化,这是因为在没有完全解读江永女书的前提下,如果过于商业化的发展,会导致江永女书失去传承的韵味和内涵,反而影响了江永女书的发展和传承。

(二)以江永女书为背景,塑造产业发展

江永女书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我国乃至世界,都独一份的女性文字,这样的女性文字在传承的过程之中,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因此,需要塑造产业发展,以继承和发扬江永女书为核心,塑造相关的产业。江永女书,就是女性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所记录的相关的活动,思想等内容。所以,以江永女书为主的产业园发展,可以包含到影视发展,通过严谨的影视文化,可以面向大众宣传江永女书,这对于江永女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以江永女书为背景,创建生态旅游

江永女书其中记录的当地文化,活动以及婚丧嫁娶等内容,具有地域独特性,也具有文字独特性。因此,应该依据江永女书的继续特点,开发当地的生态旅游项目,这样在实际的活动之中以及旅游之中,可以通过感官的形式,传承和发扬江永女书。

结束语

江永女书是我国女性的文字,是唯一一部性别文字,但是因为流传范围小,受限制于学识不高的妇女,所以导致江永女书逐渐的失传。我国在对江永女书进行大力的保护和开发,希望可以通过创新文化品牌的方式,促进江永女书的发展和传承。而且面对江永女书即将失传的现状,保留现存的女书收稿,向女书文字还有记忆的传承人学习,尽量恢复和理解女书文字的含义和历史过程,这样对于了解女性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江永女书的传承和发展是最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瑜.江永女书的传承与保o方案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7):145-148.

篇(10)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76-01

一、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一)形象便于记忆

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者在表达观念时,用符号表示比用文字叙述要简洁、清晰、明确,使平面设计图看起来更加容易、明了,让更多的人可以理解、接受。

(二)提供更大的施展创意的空间

平面设计是一项庞杂的工作,符号因其特殊的表达功能及多样性,相较于文字,它具有自己的“性格”,对于需要奇思妙想的设计师而言,这无疑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想法与灵感。

(三)给观赏者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力

形状各异、色彩鲜明的符号更容易让观赏者接受。色彩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感情属性的。有了色彩的加持,整个设计更容易满足平面设计视觉导向与信息传达的要求,也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光。

(四)符号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不受限制

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等,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交流会受到影响。而对于符号来说,好似音乐一样不会受到语言、环境等的限制。设计者们即使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将语言压缩成符号,达到交流的目的,在表情达意方面更具共同性,更能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

(五)符号在平面设计中对民族性和地域性有更好体现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风格,在平面设计的符号方面,以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基础也就有不同的表达符号。地域的历史、景观、人文都有自己的情感表示,这样的地域文化都会隐藏在富有个性特色的文化符号里面。因此,观赏者在欣赏设计中的符号文化时,也就可以了解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域的风情。符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设计者在运用了这样的符号之后,他们的作品也就有了更深的文化意义。

二、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符号在平面设计中可以直接运用也可以间接运用,不管怎样,都需要设计者对符号有深刻了解,明白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与文化,正确并有效地将设计思想表达出来。

(一)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直接运用

平面图形本身很多时候就是符号的表达方式,设计者们通过对符号的熟练运用,重新排列、组合,然后重新定义,赋予新的含义,传达出设计的理念。比如,中国电信的图标,是由两个“C”成90度组合而成,整体上形成一个变体的“T”字,表示中国电信英文的缩写,上半部分的“C”是一个牛角形状,表示公司要上市的愿景,中间的“C”寓意着腾飞,同时整体也组成了象形的“中”字。直接运用符号的平面设计一般都很精巧,寓意却很丰富,通过对几个元素结合起来重新排版和拼接,从不同的角度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形成独特的、有个性的视觉文化。

(二)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间接运用

符号的间接应用就是将符号元素融入到平面设计当中,在表达方面更含蓄。在这种设计中,用文字、符号,或是其他元素一起组成有含义有价值的平面设计图。所运用的符号也大多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师再通过抽象的手法,将要表达的感情赋予其中,使整个设计更具有新颖性。

(三)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具有约束性

任何事物都有限制,符号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媒介,也是表达思想观念的手段。设计者在设计平面符号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充分了解,不光是大众的喜好,更重要的是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做充分了解。

符号也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但表达的寓意一定要简洁,易于被大众理解接受,并要突出主题,能让大众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含义太过高深,大众不能理解、不便记忆,再好的设计也不会传播开来。

三、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前景

平面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得上是符号表达,使用符号不仅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还能承载民族、国家的文化信息,不仅更具有美感,还要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继续发挥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能动性

篇(11)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沉淀。它包括图腾、书法、汉字、绘画、剪纸、刺绣等等。传统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多样丰富性以及民族乡,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视觉元素,更帮助我们客服当今设计的平庸和雷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将民族个性融入到设计中,那艺术设计才会具有灵活,才会在历史的潮流中生生不息。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形态上的应用

形态,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对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意识进行表达,在艺术造型中通过几何以及有机的对符号的线条和色彩等等进行处理,加上一定特殊的含义,来表达一定的地域文化。

1、色彩。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红色在我们中国,就被称为中国红,是吉祥喜庆的含义,尤其是在举办婚礼的时候,红色更是必不可少,因为这红色会带来浓浓的幸福。而红色在阿拉伯以及非洲一些地区,却是晦气的意思。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设计中,充分的考虑了传统色彩符号的应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奥运会系列标志中,大面积的使用中国红,这与其中少量的黑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红色和黑色都是人类食用最早的颜色,代表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更是向世人表达中国所富含的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厚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个热性澎湃的勤劳民族在于世界人民进行心灵的互动。

2、造型。从传统中国文化符号中提取一些元素,将其应用到产品的造型上面,使其富有一定独特的文化含义。通过特定的文化、历史符号的片段、特定的历史题材、器物的符号等等,将其与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来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国家体育馆的设计,由于比赛的场馆对于空间高度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国家体育馆的设计师们就选择了中国特有的折扇作为设计的原形,采用由南向北的波浪式造型,使得屋面轻盈富有动感。并且这波浪造型的屋面巧妙将平顶造型的水立方以及单曲面造型的国家会议中心进行衔接,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城市景观也因此达到了统一和协调。

(二)内涵上的应用

中国传统符号内涵的应用。是指从图形的引申含义以及产品的使用过程等等层面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以及被这种文化特征所影响的人们的人文和社会价值观。每个国家都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下,探索本国民族符号运用的方向,当然,中国作为古老的国度,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岂有不运用传统文化符号之理。所以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北京奥运会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