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一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由于我地区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量的初中地理知识。
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
本文针对学生地理基础差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的整合,使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已基本填上空白,为他们较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扫清了障碍,学习成绩普遍提高。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情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1.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1.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①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②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③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我国基础教育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学习的驱动力。
二、"电化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于课堂
电化教学是利用幻灯机、录像、电影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内容广泛复杂,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1、化虚为实。比如,在讲"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这一章节时,笔者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尝试。甲班按步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只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中国商业发展史及当今商业形式和商业发展成就,另一段是关于中国主要旅游景观的介绍。结果两个班的反响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
2、互动教学"更应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体现。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既活跃又深入。
一、问题的提出
误区一:现代媒体“泛滥成灾”。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广大教师亲力感受到新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在教师中兴起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热潮。然而,现在的一些学校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要听四节或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以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00多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哗众取宠”。个别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心烦意乱,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误区三:现代媒体“依赖症”。时下的许多地理公开课,几乎都演变成了PPT(powerpoint)展示课,出现了“现代媒体替代教师,电脑替代人脑,片面追求形式化”的现象。有些课甚至本末倒置――“教师”辅助“课件”,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而是执行课件程序,期望学生按课件的预先“设计”去从事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结果”。这种过分的依靠多媒体教学形式,致使学生成了“看戏”者,教师成了“放戏”者,“演戏”的却成了多媒体设备及软件,教师和学生都丢失了自己。
误区四:传统教学艺术“马放南山”。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替代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而传统教学艺术却“马放南山”,部分教师对于行之有效的“三板艺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自如了。
地理教学媒体使用的误区不一而足。如何走出地理教学媒体使用的误区,应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二、问题的分析
多媒体教学确实真正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它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单一沉闷的气氛,尤其是在实施美育、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等方面,传递地理教学信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优化地理教学进程,对推进地理教学改革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1)突破时空限制,逼真模拟显示。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大尺度、长时间(或瞬时)的地理现象全貌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天体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只须按几个键,就能生动地展示平时需花好几倍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
(2)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象化的教学会给学生带来兴趣盎然的感受。在初中《海洋资源》和《我国的水资源》两课件中,可利用卡通故事的形式进行环境教育,如“小鱼的哀求”、“就地取材”、“孰视无睹”等,让学生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之后,启而后发,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19-01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深难度,还是教学方式;不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都存在很大的跨度。随着教学的深入,初高中的教学衔接不上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
下面,结合地理新课程实验,就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过程中,高中教学亟待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1.充分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上存在的主要衔接问题
1.1教学内容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多年来,初中地理教材在内容上作过多次调整,内容不断减少,难度不断降低,呈"浅、少、易"的特点。新课标下的教材直观性强,可读性和趣味性高,师生双边活动机会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地理则分为三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与初中地理相比较,高中地理教材对理论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计算,体现了"深、多、难"的特征。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
初中教学只在初一和初二安排课程,由于会考安排在初二完成,初三一年都未接触地理学科,接受高中教学时,知识遗忘程度非常严重。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给高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1.2教与学方法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每课时内容相对少,相当一部分内容放在了活动课之中,教学进度可适当放慢,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用较多时间针对每个知识点的不同要求逐个突破,对基本技能和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培养。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差,不善于独立学习和思考,且年龄小、好动、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而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每课时内容多而杂,教学偏重于理论、原理和规律的阐释,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高一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地理时,还没有从初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中转变过来,不能很快的融入到高中地理学习中去。再加上高一地理(必修一)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就使得高中地理教学在进行初高中内容衔接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按现行的教育模式,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或很少参加初中的备课、听课、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这使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教学较大知识容量和能力要求的压力下,加上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从而在高中起始形成了部分学生的掉队和分化现象。
2.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1通览教材、课标,抚平台阶。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了然于胸。一些完中的老师完全可以利用所在学校这样的有利条件,把初、高中教材都熟悉并可以直接参与教学,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2研究教法,培养能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中,知识的衔接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对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和地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应注意: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根据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创设问题情景,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等。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往往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2.3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分析、理解和归纳。进入高中后,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设计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而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能使他们很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并受益终生。另外,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4加强地图教学,培养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材和地理高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读图、析图、用图的技能是学好地理的有效途径。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而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历年高考当中,地图也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承载了非常丰富的信息量。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在高中教学中就要始终贯彻地图的重要性,把地图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使用,尽可能的把所讲的内容与地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地图的重视程度,有度、有序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同时要改变学生的用图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和应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JCJY131203145。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7-02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近20年,每到高一年级时,总发现部分新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偏低。在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后,发现问题主要在于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上。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发现,高中地理内容与初中地理内容联系十分密切,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在初中,大部分地区地理不作为中招考试要求,而高中地理则与其他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其地位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地理高出许多。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门困难的最大原因之一。经过对我校学生的观察和研究,高一新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标方面
(1)地球与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掌握经纬网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如何要求。经纬网的学习与地图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有初步的立体几何知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立体几何的知识几乎是空白,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难上加难。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经纬网与地图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加强与巩固,默认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理解与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这一初高中课标衔接问题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困难。
(2)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区域地理为主线,要求学生以某一区域为例,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各出版社在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都只对个别典型区域进行阐述,没有将所有区域纳入其中。这造成初中学生对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了解甚少、掌握不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系统地理学习为主线,要求高中学生以某一区域为案例,学习掌握地理原理和方法,因此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就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学习了欧洲西部,没有介绍德国;美国只是在介绍农业地区专业化时通过一副美国的地形图简单介绍了美国的河湖情况)。
二、教材方面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三、考试方面
目前的教育状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考沦为“小高考”。因此,现在的初中教学几乎全部是为迎合中考而进行的,而地理不是中考学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简单地认为,地理不参加中考,所以这一门课程也就不重要了,因而学习地理的兴趣受到影响。课堂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都反映出初中地理教育不受重视,初一初二只有平常的期中期末考试,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将地理学科的分数计入考试总分,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许多初中教师为应付学校的考试,在临近考试时只给学生划范围,出复习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综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思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向,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
四、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在某些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地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储备不足,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学习能力有缺漏,例如高中学习必须具备的重要地理原理知识(地球运动、气候等)部分基础缺失或不扎实;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学习的能力、阅读地图与资料分析处理。提取地理信息等能力不强,对中国和世界地理区域及特征认识不全等。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能力要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造成初高中学习的“跨度感”,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新技术革命对地理学的影响,地理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地理教学的内容不再以描述各个地理事物和罗列区域地理事实材料为主,而从整体上阐述地理事物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的规律和变化,认识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特征,中国的地理国情和区域差异等。例如,地理新教材用全球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学说来解释地壳变动和全球地震、火山带的分布,用大气圈的结构、大气环流的理论来说明世界气候变化、臭氧层变薄、大气增温的原因和危害。讲农业生产和布局方面,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注意优质、高产、高效,以及农林牧副渔和加工制造、运输、贸易综合发展的道路。工业生产和布局,除了要注意原料、能源、水源、运输等地理条件外,新兴的高科技企业的布局,还要考虑科技力量、信息、对外开放和引进的条件。由于地理教学内容面向现代化,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电化教学应用于课堂
电化教学是利用幻灯机、录像、电影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内容广泛复杂,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1)化虚为实。比如,在讲“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这一章节时,笔者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尝试。甲班按步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只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中国商业发展史及当今商业形式和商业发展成就,另一段是关于中国主要旅游景观的介绍。结果两个班的反响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
(2)化远为近。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神密而难以想象,因而对学生的讲授及学生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录像可高度浓缩、生动表现出星体的位置、形状、运动等特征,把遥远的星体推到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样也可把全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动植物形态等通过荧屏推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随镜头周游世界中,以实物作对比来体会、理解各相关知识点。
(3)化静为动。地理现象中很多都是动态的,如地壳运动等,其漫长的演变和运动过程使人感到抽象又无法察觉它的变化,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但如果通过幻灯或录像可化静为动,让学生直接感觉到地理现象的发生演变过程。
3. 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1)注重问题的独创。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手段,针对初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坚持很长时间的特点,采用提问题的方式能使学生整节课围绕老师思考,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来逐步引导学生。基于这一点,在讲述地震这一内容时,以大家所熟悉的日本神户大地震为例,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日本神户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我国哪些地方会发生地震?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带着问题逐一解决。还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径来进行思维,大胆地想象各种问题还可能有否其他答案,提供学生的思考余地。一堂课下来,采用这种“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但学生能及时地掌握地震的有关系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此外,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以漫画投石问路。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有丰富多彩的插图:地图、统计图表、图画、漫画等。其中漫画以其新颖别致的特点在教材中倍受学生的青睐,当然,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对漫画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还只局限于表面现象。老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对漫画的好奇,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剖析出漫画所表现的实质问题,真正把这种吸引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如在讲授初一地理第六章第二节关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苦难的母亲”漫画,要求学生阅读图中内容,提示学生既要注意图中的每一个细微内容,又要回顾前面所学习过的关于世界人口的发展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及时地对一些同学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由老师作总结,在肯定同学们认识的同时,还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大多数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反响也很好。可见,这种教学,重在强调学生在接受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知识进行理性化的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和积累。
4. 有序训练,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种地理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
(1)地理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让学生学会各种阅读方法:①运用地图进行学习的方法;②比较法;③分析、综合法等等。
(2)地理观察能力的训练。经验表明,没有经过观察训练的学生会对事物视而不见。即使天天看到的东西,也说不清它的外形特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及观察对象,运用相宜的观察方法,使学生逐渐掌握按顺序观察抓住重点或特征、比较观察、全面观察等方法。
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地理地图教学中,怎样将书本上干巴巴的文字叙述转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深刻、浅显的知识,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中地理“地图”的教学预设目标之一:学生要会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并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有些老师会借助投影仪等工具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地域图片或是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还有些老师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游戏来寓教于乐,例如让学生在中国某省地图上找出高山湖泊、旅客问路游戏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理解了方向、比例尺、图例等地图要素,还有的地理课本上用台湾省的地图来给学生做插图的效果就很好,了解了地图的相关知识,又灌输了爱国主义思想,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新。所以说,有的时候,给学生选择帮助其理解课本知识的图片或视频时,深思熟虑的想一想,不要盲目选择,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目的。
二、预设与生成的含义
1.预设的含义
“预设”,顾名思义,是预测和设计的总称,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实施的一种目的明确、计划合理、安排科学的教学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事先进行的备课环节却仅占据很小一部分比例。
2.生成的含义
理解了“预设”的含义,再来看“生成”:“生成”是生长和构建的统称,它强调教师在教学情境或者是师生活动环节中,超出教师事先预想的范围,对超出预想范围内的具体情况和问题重新予以调整和探究。好的生成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和思维的活跃程度。
三、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具体方法
1.面临的问题
第一,必须要明确任务和时间在制约教师获取学生信息反馈中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信息进行了解和观察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教师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的动态性进行有效把握,有效解决预设与新目标之间的差距,如何解决这一差距成为困扰很多教师的现实问题。第三,要明确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充满心理、思维和行为的综合过程,预设目标的内在隐性因素与学生实际外在的行为相一致的程度,对于教师来讲也是很难把握的。第四,要明确实现目标的过程实际也是学生对学习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预设转变为生成,主要依赖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学生生成新目标的情况;第二个因素是教师能够对预设的目标予以及时调整。这两个因素是长期以来容易被忽略的。
2.解决方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讨论形式、绘图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进行独立活动;这个时候教师要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学生的行为,对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以及对目标的完成情况予以及时总结。以初一地理“地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绘制自己家庭的平面图,通过绘画过程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过程,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和目标教师采取相应的对策;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与预设近似的目标,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创新,通过这样的途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促进学生学习向预设逐步接近。
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可用投影仪等电子设备显示能力、情感需求、知识等一般目标,使知识目标和外显的行为先被学生明确,随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开展一些活动与情境的创设,将一般目标进行再现,并解释内在隐有的新目标。这样,学生新的知识和新的行为也就随之形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明确了内在的隐性目标,并采取行动向这个隐性目标迈进。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可以采用互动游戏的方式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轻松和愉悦的完成各项目标,并了解到地图和比例尺等知识的重要性。
对于第四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在过程中对预设目标予以及时调整,使预设目标与学生的目标尽量一致。再以上述“地图“教学为例,当学生在完成相应的方向学习之后,教师或许就会发现学生生成的问题和小目标没有任何一个会与“比例尺”相同,因此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内对目标进行调整,使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四、对地理课程中地图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详细介绍
1.预设介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学不应是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的过程。地理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源于地理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源于课前的师生了解,源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源于教师的胸有成竹,源于教师对授课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分析,没有预设的地理课堂教学将是“粗放式”的无序教学过程,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生成介绍
使地理教学更加能够呈现出生机和活力的还主要依赖于“动态生成”教学。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要想生成有效,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安全而轻松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师长期从语言和行为上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威胁,导致学生不敢自由言说,这是一定要避免的情况。相反,在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口气应是求异式、提示式和商量式的,比如“你们考虑这样正确与否,谈谈你的看法”等。要尊重学生这个独特且独立的个体,用激励和智慧的方法去维护每一个学生的尊严。
五、对于地理教学中的教学预设与生成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正确处理
在前面已经介绍过,预设与生产二者之间是一种矛盾体,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预设应有较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但绝不能仅依靠预设,预设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生成没有预设做铺垫,那只能是是盲目性的生成;也只有高质量的预设才能形成美丽的生成。反之,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低效的。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生成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独特的思考、体验和理解,并在课堂上有效实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课堂质量才有保证。
六、结束语
总之,对于将来的地理教学,要充分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但完成了课本规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外,对课外活动也要进行更多的关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俊英.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中国教育技术装[J],2010,(25)
[2]万丽.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哲学思考.试题与研究,2010,(1)
[3]赵立红.新教学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
(一)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虚拟地理环境,可以定义为以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类为主体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与环境,它既可以是现实地理环境的表达、模拟、延伸与超越,也可以仅是指赛博空间中存在的一个虚拟社会世界。其中的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体。化身是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三维图形表达,是一种身份表达。对于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吕国年教授也给出了定义:虚拟地理环境(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VGE)是指数字化了的现实地理环境、恢复与复原的过去的地理环境、预测与预报的未来的地理环境。为了更好地界定虚拟与现实的区别,本文我们暂且以吕国年教授所给定的虚拟地理环境为蓝本进行论述。以此概念,虚拟地理环境用于地理教学主要表现为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下,主体运用某种软件(ARCGIS、AUTHORWARE等)进行模拟现实的教学活动过程。
虚拟地理环境应用于地理教学有如下特征:(1)真实环境的仿真模拟再现,如地形、地貌以及河流等环境的真实再现,包括对过去或未来的模拟再现。(2)用户可以在其间任意虚拟侵入、渗透和交互以及根据意愿任意移动。(3)部分可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空间分析。例如运用GIS可以实现这种高级的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4)可视化是其重要的价值体现,是用户实现应用的基础。
(二)现实地理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通常,我们这么来理解现实地理环境: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一种人类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真实地理环境。本文中还要涉及一种地理实体模型的展示探讨,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现实仿地理环境”。二者同属于“现实”范畴之中。
现实地理环境有如下基本特征:(1)复杂性。地理环境中涉及的因素种类多、数量大,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连接,结构十分复杂。(2)关联性。众多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各自规律性的关联,同时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3)地域性。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不同的地域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4)稳定性。一定的地理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在较长的时间内,其形态特征基本趋于稳定状态。例如山地不会轻易转变为平原,平原不会短时间内成为永久性海洋。(5)实践性。现实地理环境的深层可知性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地理学习者只有在现实的地理环境中才能深刻体会与感知地理事物的存在价值,在现实活动中体验地理学习的无穷乐趣,以及培养自身的真实地理情操。
(三)“虚拟”与“现实”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地理环境在地理教学中具有超强的优势效应,如地形地貌时空动态仿真模拟、水文动态模拟、社会文化现象静动态演示等。地理环境具有空间性和区域性,直接的现实活动很难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展示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于虚拟的地理环境将纷繁多样的地理事象很简单方便地呈现出来,以达到教学效果。但是,对于一些地理教学内容,如果完全依赖于虚拟的信息媒体,会使教学过程单一化、程式化,致使师生陷入虚拟世界无法现实表达。所以,我们在应用虚拟世界的同时,也应注意现实世界的教学实现。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本身存在于地理环境之中,对所在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浅显理解,但是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难以表达的内容时,如果能够在教师引导之下亲身感受或间接通过现实仿地理模型来进行地理事物感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现实地理环境的特征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彻底实践性,所以还应注意结合虚拟世界的动态便利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双赢。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所学地理内容,因质制宜、合理安排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避免“一刀切”所产生的“学习审美疲劳感”,注重虚拟与现实的双重地理环境的有效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互动状态。为了较为明确地说明该问题,本文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地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案例分析
(一)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案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要用纷乱的二维地图来想象复杂的三维地形,对于立体感还比较差、见识也比较少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掌握难度较大,非常不容易。初中地理新课标在该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同时,新课标中并未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问题有所要求,即使如此,我们在真正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其应用性。这样不仅让学生懂得学习该内容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符合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进而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学生现有认知比较浅显的情况下,如何把握等高线的抽象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着实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此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当地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山地不同部位的现实形态,首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知识经验,然后利用虚拟地理环境进行展示,让学生深刻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及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同时,为了使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有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等高线实体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这样,便将地理知识的学习实现了现实地理环境初步感知――虚拟地理环境的演示――现实仿真模型的自主建立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最后达到现实应用的目的。这样的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良好结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实现兴趣与效率的双赢。
(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地理教学策略
1.现实地理环境考察阶段
地理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有意义地指导山地不同部位的含义,即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提前带领学生或让学生自主合作进行野外或相关环境的实地观察,切身感受山地不同部位的现实景观。如果实地缺少相关的部分景观,可以指定相似的小地理事物环境进行仿似观察。例如,学生可以去附近公园的高地,仿似感受山顶的景观,在高低凹坡处感受山谷的景观,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积累相关的感性材料,为下一步理性感知的加工提供必要的准备。
2.虚拟地理环境演示阶段
(1)首先可以利用ARCGIS10.0软件进行山体三维实体与等高线的交互显示。打开经过处理的三维实体遥感图,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山脊、山谷、鞍部、山顶等,使学生对山体概念有个清楚的认识,如图1所示。然后,再打开与该山体模型相对应的等高线图层并叠加到图层1上,如图2所示。移动鼠标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山体等高线,最后定为俯视图观察角度,如图3所示。接着,关闭图层1,在演示窗口只留下等高线图层,如图4所示。此时关于该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一目了然。
(2)在AUTHORWARE 软件环境支持下,同样可以进行等高线与山地实体的转换,并且赋予其更加灵活的动态性。具体演示过程如下:首先显示一个简单的山地图片,然后在不同的高度上显示等高线,关闭山地图片,形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实体框架,如图5。然后点击图5所示的“down”按钮,会使该部分等高线向下移动,形成一个平面形式的等高线示意图,如图6。接着再点击“up”按钮,等高线又恢复到立体结构,如图5。之后,根据这样的演示先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来源,使学生的认知从立体到平面实现动态的转换,然后根据类似的立体――平面的转换,进而实现山地不同部位的三维到二维的转变,使学生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平面深刻感知其立体的模式,实现一种从虚拟到现实的认知感受。
3.仿真实模型实践阶段
学生在观察多媒体进行等高线三维模拟展示之后,就对等高线的产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等高线的产生过程,深化学生的理解,需让学生亲手制作等高线实体模型,那么教师可以先以自制模型为例进行引导。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现实环境事物来深化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立刻激活了学生的热情和大脑皮层的神经,学生开始观察、思考、实践、模拟,创造出了很多奇妙的小点子。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身边信手拈来的事物,让学生思维发散。总之,要充分利用周围现实环境的事物实现地理学习的生活趣味性。
(1)纸环叠置抻压法
材料准备:白纸若干张,剪刀,胶棒,彩笔。
这种方法的制作过程如下:找一张白纸,剪成一个圆环,圆面尽量较宽,命名为“圆1” ;再减一个圆环,圆环半径略小于圆1,命名为圆2,将圆2的内侧边界与圆1内侧边界用胶棒粘牢;接着再剪一个圆3,其圆环半径比圆2略小,将圆3外侧边界与圆2外侧边界用胶棒粘牢。依次类似剪几个圆环,并且依次按以上做法似叠罗汉在边界处粘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类似山体的模型。然后在山体模型的棱角边缘用彩笔画线,模拟等高面的边界,接着从所谓山顶向下按压就会形成平面等高线示意图,彩色边界线即为该山体的不同海拔的平面等高线。同时还可以拉抻形成立体模型,在立体与平面转换过程中体现灵活多变性。根据类似做法,我们可以制作稍微复杂的山体,即带有山谷和山脊或其他的山体模型。这样的制作简单易懂,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实际操作简单,与传统的泡沫塑料法相比既省时省力,又可以进行立体与平面的转换,一举两得。
(2)铁丝套用法
以简单山体为例,先用纸片制作一个简单的山体模型,然后假想以桌面作为海平面,在山体不同的海拔高度相应的以合适的细铁丝圈套牢,将细铁丝取下,在桌面上按海拔高低顺序进行圈套,形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平面实用图。这种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易懂,学生容易完成,符合学生初中阶段的简单认知规律。
(3)手心纹理观察法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手心,发现有许多纹理,汗液会集中于纹理凹内。这时我们可以假想凹线为山谷,那么汗液代表流水,汗液集中在手掌纹理凹线内,也就说明如果山上有水源一般会集中在山谷顺地势而下,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水与山谷”关系的理解。
(4)双拳对接法
把两只手弓起来,对连在一起,形成两座山脉。手指关节突起的部位就是山顶,两手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手的侧面相当于陡崖。
(5)土豆切割法
将土豆看成是一个山体,按照一定高度比例切成不同小片,表示山体不同等高面。然后从最低面开始依次取出“等高面”放在白纸上,用笔将边界轮廓描画出。这样一个土豆山体等高线示意图就画成了。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对等高线的产生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些地理事物我们无法通过直接经验学习来获得知识,所以必须依靠虚拟地理环境的演示来实现形象逼真的感受,但是我们看到虚拟世界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感知的同时,往往对其依赖过度,久之便会产生一种脱离现实的飘渺感。因此,对于一些地理事物的学习,我们不可缺少地要走进现实世界,只有将现实与虚拟有效地加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实现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共赢,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娟,魏世明,林叶彬.“虚拟情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8).
[2]赵粤涛.虚拟建造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林珲,龚建华.论虚拟地理环境[J].测绘学报,2002(31).
[4]李海成.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解析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9(6).
[5]荆玉英.地形图等高线的测绘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10).
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学习中国地理相对比较容易。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应重点在教法上以面向中游学生的“双基”和应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两头,让优秀生更突出,让落后生有进步。争取通本学期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并且会应用地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目标 认识领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认识领域
能力目标:
1.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
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进一步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与同学相互尊重,团结协作,提高自主性,培养创新精神。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2、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4、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能力再上新台阶。5、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7、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分析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地理教学计划详情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初二地理,根据上学期教学成绩和教学实际分析:
(1)每个班会学中国地理,会用地图,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力,对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的学生达到了三分之一多。
(2)每个班学习地理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分析问题阅读地图还需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不能独立选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的占比例的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多。
(3)地理基础知识差,基本概念不清,根本不会看地图、不会学地理,完全靠死记硬背取得一点成绩的占不足四分之一。
二、本册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教材为中国地理下册,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八章中国的工业第九章中国的交通第十章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属于中国地理总论,是在上册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之后逐章讲述的。第十一章中国的区域地理从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观点,着重指出每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选择每个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加以论述,最后一章中国在世界上是在学生学完了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后从总的方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从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变化中,认识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肩负的责任。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辨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新阶段,我们第四册的教材这学期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按照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从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设计注意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以突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作为主线。
(3)在教学过程上,做到整体优化:
A、注意创设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特别注意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让学生围绕图像充分进行观察想象和思维,即开展以“表象--想象-联想”为主要形式的形象思维,从而达到理解、巩固与应用。
B、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不同教学方式融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注意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C、在教学手段上,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板书、板图、板画”到现代的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发挥它们在优化教学过程的综合效益。
D、教学过程中,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E、注重实践教学,组织模拟旅游比赛,选择旅游路线,并介绍沿途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风土人情等。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 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是经1年半学习,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任教年级约120名学生,有三个班级,基本形成了有序课堂,为有效教学事先存在了基础。个别学生有时不能形成班级焦点,必须进行较多的组织教学。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初中地理整学期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两大部分。
复习基础知识,必须以书本为主,将书本看透,图看懂,达到重点知识理解记忆。只要基础知识能理解掌握,通过活动题检验理解的程度。如果活动题能顺利解决,那基础知识也就基本掌握,灵活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已经具备。
四、教学目标:
初一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是本学期的复习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最难,学生普遍掌握较差。转入复习时,这部分应作重点讲解复习。经过初一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复习时再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应该容易些。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给学生一个整体知识的框架,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难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复习时可以多以实际生活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尤其是第二、三节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
这两章内容都应以读图理解作为突破,其他章节可以点清重点,让学生理解记忆。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地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初一地理难点,重点很多。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不过关,所以复习的方式应以夯牢重点基础知识记忆,抓住读图理解掌握为主。
下册区域地理以课本图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图文结合,掌握基础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插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初二重点章节有:
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
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下册区域地理以课本图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图文结合,掌握基础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地图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五、 教学措施与计划
地理复习时间短、内容多要让90%以上的同学取得较好的成绩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在全面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基础上,特制定二阶段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3月22日――5月21日)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扣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以《学习手册》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中大小标题(黑体字)的内容,它们概括性强,重点突出。课本中的“活动”、插图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如:之“最”)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阶段:(5月22日――6月13日)梳理体系,讲练结合。
课本的基本知识点的熟悉掌握是必须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其中,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在。针对地理考试题的特点(“无图不成题”是地理中考试卷的重要特点)。我们这阶段安排了以下两个环节:
1、梳理体系环节。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体系化。以帮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专题掌握知识,并在中考中答题过滤组织使用知识点。
2、讲练结合环节。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训练, 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切入点、方法,规范表达的方法,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布置量小而精的作业(对练习要精选,注意练习的基础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础题为主,适当综合、适当提高。坚决舍弃“繁、难、偏、旧",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补缺补漏。
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学生们基本做到课本知识点熟悉,应考方法掌握。那么学生们参加中考应该说,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强化训练,冲刺中考。通过模拟题实战的强化训练 [精选几套中考模拟试题进行近似实战的强化训练(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最终以百倍的信心冲刺中考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四
经过一个愉快寒假的休整,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为了保证在新学期里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先做好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是在学生经历一个学年的地理方面知识的学习进入了初二阶段,学生在初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技能。在课堂上能进行有序的教学,但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由于平时投入少,未能及时做好复习,课堂内精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不太强,所以本学期要按照班级实际情况,并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果。
二、教材分析
学习中国地理知识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写简单地图和图表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懂得协同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
本学期是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的地理差异,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了解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的位置、自然特征及经济的发展状况。
四、提高措施
1、在一年级现有的基础知识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实际,在课后的反思中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取长补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在相应地理材料、图片中独立获取地理知识。在平时月考之前,把学习的基础知识要掌握好,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学生加以指导,使他们更快进步。
2、做好不同学生的提高工作。本学期要对中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地理能力,如读图和用图的能力。对于他们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予改进,在课堂上要注意他们的听课状态检验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人数较多,所以更要加强听课效率,适当完成基本任务。就是掌握本节基础知识和在图上读懂必要的内容,就是从简单的知识学起,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多给他们一些鼓励,还要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中国地理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根据我们国情、乡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保观的教育。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五、继续渗透
1、通过本学期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进一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进一步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3、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中国的人口、民族特点及分布。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的概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
六、自我提高
本学期继续加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及时圈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听取其他老师的教学过程,并从中吸取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利用剩余时间学习有关的教学书刊《地理教学参考》、《地理辞点》等,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活跃、充实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师德
1、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社会公德,为人师表。
2、以诚相待,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帮助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3、在个人修养方面,衣着简单,得体,言谈举止文明,对学生不用侮辱性语言以防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八、教学亮点
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品行端正,要有一个好的道德基础。其次是针对本学科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读图用图习惯,这也是我参加教研探讨并用相关地图来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还有,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新地理信息的习惯等等。
总之,开学初制定了教学教学工作计划,那么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按照它去做。在应用的过程中适合的留下来,不适合的进行调整,以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五
八年级下学期面临着会考,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计划如下:
一、面临的情况和任务
(一)、基本学情分析
由于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今年的八年级八个班341名学生,自七年级以来一直坚持系统的、正规的地理教学,没有因为是小科而受冷落。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了用人地关系的观点看待地理问题的“地里头脑”。从过来情况看,学生比较稳定,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师生关系都比较好,为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具体到每个班,都有2、3名后进生(不单是地理学科,各科成绩都不理想)。通过家长座谈会和与学生本人私下里沟通了解,这些学生厌学情绪太严重,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上,一摸书本就头痛,他们学习成绩差主要是态度问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有的受社会上一些青年影响,认为不如早打工早赚钱好。
(二)、教学用时与教学内容
这几年地理会考时间是在五月下旬。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依旧。所以,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教学工作只有15周的时间。地理教学内容除了八年级地理下册和《天津地理》,还要复习七年级地理上下册和八年级地理上册。
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学进度,才能充分准备地理会考。由于在上学期就做了充分准备,渗透拓展了部分下册的知识内容,因此本学期地理教学进度加快,是切实可行的。在期中考试到来时(第十周)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用一周半完成《天津地理》教学,用三周时间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有重点的复习。
(三)、提出的目标任务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读图能力、运用资料能力和联系实际能力;对于课标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背下来;对于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不要求背诵但必须理解。结合过来几年的地理会考成绩,提出本年度的地理会考目标:合格率达到98%;良好率达到85%;必须达到一个确保,即确保“有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达到良好。
二、把握教学和复习重点
(一)八年级地理下册:
1.我国地理四大分区的依据及各自特征,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首都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教学;
3.西双版纳支柱产业――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4.结合珠江三角洲说明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西部大开发――新疆
注:长江沿江地带在上学期学习长江和我国工业时已经做了渗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上学期学习黄河时已经做了渗透。
(二)天津地理:
1.评价天津的地理位置;
2.天津的海陆变迁――三道贝壳堤;
3.海河水系的特点、问题和解决措施;
4.天津的农业生产和物产;
5.天津的城市发展与布局和滨海新区建设;
6.天津的历史、文化与民俗
(三)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重点:
1.地球形状、大小、半球的划分和自转、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五带的划分;
2.经纬度划分和经纬度定位;
3.地图三要素的运用。能在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理事物;
4.牢牢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会识别山谷、山脊、山顶、陡崖、鞍部、盆地,等高线稀密与坡度的关系,绘制地形剖面图;
5.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范围轮廓;
6.板块学说对山系、裂谷、火山、地震的解释;
7.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常用天气符号;
8.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9.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阅读气候直方图;
10.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地区分布(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11.三大人种、三大宗教的特征与分布;
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与分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
13.国际合作――联合国。
注: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本册是复习中重点的重点。
(四)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重点:
1.在图中描述大洲、地区、国家的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四邻位置、半球位置等)并进行评价;
2.结合非洲说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文化等)的影响;
3.结合热点地区――伊朗、利比亚、埃及、伊拉克、叙利亚、也门等复习西亚北非;
4.两极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和科考价值。
注: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复习目标: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五)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重点:
1.我国的位置、面积范围,牢记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我国的人口基本特征和人口分布,人口政策;
3.我国的民族分布和民族政策;
4.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5.长江、黄河的概况
6.自然资源的类型,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7.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适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8.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9.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以四大工业基地为重),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认识高新技术产业;
注: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知识内容与下册内容联系紧密,上册的很多内容可以渗透、延展到下册,上册内容学生掌握得巩固,下册加快进度就顺利得多。
三、指导思想与措施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地理会考导向为抓手,注重地理这门学科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心系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怀,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决不能为应付会考把地理课上成灌输填鸭,变得苍白和僵化。
1.注重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注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地理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对前面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加大课堂密度。
3.要注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充分利用课余或自习时间,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
4.坚持每周的地理教研活动,多分析,多交流,相互查漏补缺,共同提高。
5.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深入了解,增进感情,广泛争取支持。
6.地理复习课不能上成对所学过教材的重复课。复习形式要多样,如以做习题的形式,以问题讨论的形式,以师生共同归纳、分类、比较的形式,以地理小组开展活动的形式(利用板报、墙报、办地理报宣传地理知识)。
强调:地理会考命题是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的地理教学必须以新理念为指导,围绕地理课程标准展开。要深入学习、研读蓝皮的《地理课程标准》和黄皮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只有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越深入越巩固,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高,考出满意的会考成绩。
四、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第五章第一节刚开学,进度适当放慢些
2完成第五章教学
3第六章第一节
4第六章第二节
5第六章第三节
6第六章第四节、第七章第一节
7第七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一节
8第八章第一节、第二节
9第八章第二节、第九章
10复习期中考试暂定
11地方课程《天津地理》
12地方课程《天津地理》、会考前复习
电化教学是利用幻灯机、录像、电影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内容广泛复杂,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1.化虚为实。比如,在讲“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这一章节时,笔者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尝试。甲班按步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只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中国商业发展史及当今商业形式和商业发展成就,另一段是关于中国主要旅游景观的介绍。结果两个班的反响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
2.化远为近。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神密而难以想象,因而对学生的讲授及学生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录像可高度浓缩、生动表现出星体的位置、形状、运动等特征,把遥远的星体推到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样也可把全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动植物形态等通过荧屏推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随镜头周游世界中,以实物作对比来体会、理解各相关知识点。
3.化静为动。地理现象中很多都是动态的,如洋流、地壳运动等,其漫长的演变和运动过程使人感到抽象又无法察觉它的变化,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但如果通过幻灯或录像可化静为动,让学生直接感觉到地理现象的发生演变过程。
二、注重问题的创设
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手段,针对初中学生上课注意力坚持不很长的特点,采用提问题能使学生整节课围绕老师思考,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来逐步引导学生。基于这一点,在讲述地震这一内容时,以大家所熟悉的日本神户大地震为例,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日本神户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还有哪些地方可能发生地震?我国哪些地方会发生地震?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带着问题逐一解决。还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径来进行思维,大胆地想象各种问题还可能有否其他答案,提供学生的思考余地。一堂课下来,从反馈回的结果表明,采用这种“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但学生能及时地掌握地震的有关系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此外,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以漫画投石问路
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有丰富多彩的插图:地图、统计图表、图画、漫画等。其中漫画以其新颖别致在教材中倍受学生的青睐,当然,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对漫画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还停留在欣赏画面的花花绿绿、热热闹闹,也就是说只局限于表面现象。因此,老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对漫画的好奇,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剖析出漫画所表现的实质问题,真正把这种吸引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如在讲授初一地理第六章第二节关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苦难的母亲”漫画,要求学生阅读图中内容,提示学生既要注意图中的每一个细微内容,又要回顾前面所学习过的关于世界人口的发展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及时地对一些同学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由老师作总结,在肯定同学们认识的同时,还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大多数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反响也很好。可见,这种教学,重在强调学生在接受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知识进行理性化的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和积累。
四、游戏课的设置
英国教育学家W·K·雷索蒙德认为:在学习动机的形成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要在学习中创造一种形成动机的气氛。地理学这门学科,一方面知识包罗万象,各种因果关系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外在因素由于高考科目取消了地理,使得地理教学必须从应试教学转化为素质教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也须不断更新,否则,就会使课堂上的45分钟枯燥无味。游戏课就是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寓地理知识的教学于游戏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