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幼儿心理健康辅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与优势
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个别咨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在对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个别辅导所不能提供的优势,具体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更有效率。
学校心理辅导所要面对的对象,不仅仅是“问题学生”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对于一般学生和正常儿童也需要进行心理保健教育。正常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师范学校尤其是这样,学校中女孩较多,发生和处理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容易产生问题,但她们比起“问题学生”,人格上比较健全或适应,因此有时未必需要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方式。在这种场合,团体辅导将一些为共同目标而来的来访者聚在一起作为团体进行活动,应用团体方法提供建议,获得支持等,从而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服务提供给最大数量的学生。
(二)产生认同感。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她们的某些体验是自己所独有的。但是,如果让她们进入到团体中,开诚布公地交流个人的体验时,她们常常会感到惊异——团体中的其他人也有着相同的忧虑。然而一旦有了这种体验,这些人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才知道自己的苦恼有时也算不了什么,其苦恼自然会得到大大的缓解。
(三)团体更易得到宜泄的机会。
对于学生而言,团体咨询的效果好于个体咨询,因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往往更愿意和别的青年人谈话却不大愿意与教师或班主任交谈。宣泄是指让当事人把压抑的情绪情感和观念释放出来,以缓解心中的烦恼。很多时候,学生遇到问题后,因为怕被人看不起而产生自卑,从而把遇到的困难压抑心理,造成烦恼,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事实上,很多人的问题并没有她们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她只是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机会,一个不会因为自我暴露而受到嘲笑和攻击的机会,一个可以在别人的反应中客观地判断自己内心感受和评价自己问题的机会。在团体中,同龄学生所创造出的坦诚、关怀和安全的气氛使她可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困惑,使她获得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四)满足分享的需要。
Shulman(1984)应用“分享资料”一词来描述呈现于团体中的多种资源的相互作用。他指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从他人的发言、举动中,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从他人处理困扰时的认知状况和行为模式,得到某种启示、模仿的效果,从而修正自我的语言、行为,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是一对一心理咨询所不具备的特点。
(五)得到人际互助的体验。
如果说满足被助的需要是学生对团体辅导所预期的结果,那么满足助人的需要则是团体训练中的一个更有意义的收获。被助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人感到温暖,助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则使人产生自信。当一个寻求帮助的人突然发现她不仅可以得到她所需要的帮助,而且有力量、有能力去帮助他人时,就会发现白己并不像原来以为的那样脆弱无能,而是也具有帮助别人的力量和智慧。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同时更具自信。
2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效用
一般来说,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着上述的种种优点,但并非各种情况与人群都适用于这一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与否,是否能发挥其效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适用情况:
一般而言,个别咨询所涉及的内容,团体心理辅导都可以进行。但是,团体心理辅导在下列方面会比个别咨询更具效益: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MAHLER(1969)根据他的临床经验,提出7种适用于团体咨询的情形:1.想更多地了解他人及其对事物的感受者。2.必须学习尊重异于自己观点者。3.需学习社交技巧者。4.需要与他人分享隶属感者。5.有能力谈及自己的忧虑、问题及价值观者。6.认为同辈的帮助更有益者。7.喜欢缓慢地接受咨询,当感觉受威胁时能有后路可退者。
总之,对大多数人而言,团体心理辅导会相当有价值的。特别是对处于青年初期的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会好于个别咨询,因为她们更愿意接受同龄人的观点而不愿与成人交谈。尤其是对于那些陷入忧伤不能自拔的人,团体辅导常常能提供极大的帮助。
(二)富有成效的团体领导者应具备的条件:
团体心理辅导如此经济有效却不能在幼师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得到推广的一大原因,应该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对其咨询员特殊的要求,团体心理辅导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更多的咨询技巧与领导才能。他们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咨询技巧外,至少还需要有以下3方面的特征:1、具有与人交往的丰富经验。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平时应该花时间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交谈,幼师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为各地区考入本校的,其生活背景及家庭教养方式各不相同,辅导领导者的生活经历越广阔,就越能理解团体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员的想法。2、具有计划与组织才能。团体心理辅导需要策划一系列的会面与活动。有成效的领导者都是很好的计划制定者,他们能够以一种团体感兴趣的方式,安排一系列对个人有收益的会面。同时根据相关的主题安排有关的活动的练习。3、具有和团体一起工作的经验。在任何技巧的发展过程中,练习和经验是必需的。一个合格的团体辅导领导者,会运用他的眼睛来引导成员透露内心世界,并注意到重要的非语言姿态,更重要的是他还需善于设定一种温暖、关怀、共情和目标明确的团体情绪氛围。
参考文献
[1] Ed E jacbs. Robert L Masson.. Riley L Harrill,《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5―0025―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及时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帮助,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和心理素质,同样也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工作目标。本文重点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出发点,探究如何实现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方式有问题。受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吃好、穿好、身体健康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投资主要侧重在衣食健康中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现代家庭教育轻视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情感需求。在幼儿园教育中,往往由于多种因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例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往往过多重视活动特点而忽略了幼儿的身心特点;过多重视自体功能而忽略了幼儿的德美教育;过多重视动作熟练度而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这一系列的错误教学方式,不仅错过了在关键时期幼儿的意志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导致幼儿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
2. 缺乏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在幼儿园所接触的人或事,而在幼儿园中,幼儿的人际关系教育主要是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第一,师幼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很多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外界的人或事比较陌生,缺乏家庭中的安全感,非常渴望外界人能够对自己理解、尊重。然而很多教师在处理师幼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处理方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主观的兴趣、目标出发,幼儿往往都是被动接受,使得幼儿很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不安全感、无信任感,从而表现出焦虑、退缩、不安等情绪,对陌生的环境感到不知所措。第二,幼儿之间关系不和谐。幼儿从家庭走到幼儿园,从家庭生活转变成集体生活,由于年纪小、交往能力差、个体差异等因素,使得很多内向的幼儿往往在幼儿园被漠视,这让幼儿感觉到孤立无援,如果得不到及r的开导、帮助,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水平。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学习心理学论,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作为任职幼儿教师的重要因素,并且幼儿园有义务培养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通过加强幼儿教师的辅导水平,能够有效建立起师幼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与研究,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这也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不同地区可以成立幼儿心理咨询机构,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教育培训工作,并且定期开展有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活动,从而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
当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前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相对重视不够。科学的幼儿教育,不仅需要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同时还要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教师要树立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幼儿教师作为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极其重要。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展的好,就需要教师树立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只有教师树立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才有可能培养幼儿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定义,指出“所谓心理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道德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从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清晰地看到心理健康往往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生理、心理、道德、社会适应的健康,这是一个全面的、完善的、积极的、向上的概念。幼儿教师就是要树立这样一种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主要来自于对幼儿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指标的认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自身的动作要协调正常,对于正常的生活知识能够正常认知,同时还需要具备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较为活泼可爱的性格等,这些都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幼儿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标。教师梳理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深刻认知,同时也是有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二、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辅导
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在满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化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辅导。从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来看,幼儿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同龄幼儿,由于各自的遗传素质不同,后天的环境教育条件各异,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会存在个别差异。幼儿身心发展的这种个别差异就需要幼儿教师根据每一个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每一个幼儿心理发育情况的观察了解,对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能够全面掌控。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和这些幼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地观察研究不同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小组活动中,从幼儿之间的相互谈话中找出每一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每一个幼儿的性格、脾气、爱好,开展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有时可能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以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辅导,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配合,需要在教师和家长之间搭建起一个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辅导的有效开展。这样的平台搭建起来之后,家长在家里发现孩子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家长就可以通过自身的观察,将这些内容记录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档案当中,在接送孩子的时候,把这些心理健康档转交给幼儿教师,从而使幼儿教师不仅能够掌握幼儿在幼儿园的各种行为表现,而且还能够掌握幼儿回到家里的一些心理健康状况。这样,幼儿教师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资料,从而为分析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较全面的资料保证。另一方面,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对于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往往是一个模糊的状态,这种模糊的状态也会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盲点,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够将幼儿在学校的整体表现记录在案,然后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传递给家长。这样就能够建立起一种家园沟通和交流的机制,这种沟通和交流的机制使幼儿教师和家长以及幼儿三者之间实现了全天候无缝对接,对于幼儿在学校、在家庭的各种表现都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
三、拓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化路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他们健康地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拓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多途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通过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的良性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将自己的脑和手、眼、腿、脚等活动器官协调起来,这种协调功能的整合能够促进脑的良性发展,从而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幼儿期正处于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细胞以及神经网络迅速发育的时期,因此开展游戏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骨骼、肌肉,同时还能刺激脑细胞的发育和大脑皮层的协调发展,从而改进和完善幼儿心理机能的发展。比如,幼儿在游戏当中拍皮球、投飞镖、跳圈、走脚印、抓尾巴、过小桥、转山洞等,这些游戏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同时也刺激了幼儿大脑皮层功能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心理机能健康发展。
另外一个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让幼儿形成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健康的行为,养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借助幼儿的各种生活活动进行教育,从而不断提升他们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发现生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共同进餐,与父母交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讲给家长听,与家长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等,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养成积极的心态,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幼儿的其他课程之间建立有效的整合。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其他课程教学中的有关内容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衔接起来,从而整体发挥幼儿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就是需要幼儿教师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研究和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这些因素渗透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幼儿讲故事、表演教材中的故事内容等,使幼儿在这种集体活动中获得自信。在“防拐骗”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让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可以组织幼儿郊游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的精神,从而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整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家庭、幼儿园、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项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树立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要根据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同时,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搭建起有效的沟通平台,把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在幼儿园中的各种表现整合起来,为开展幼儿心理教育奠定较为详实的生活资料。还需要通过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以及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多种途径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从而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颜巧英.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06(06).
[2]翟媛媛.社会性发展视角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J].淄博师专学报,2011(01).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目前不少幼儿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如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笔者研究分析,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幼儿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幼儿期的心理是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健康成长与对未来的态度。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能力教育
要对幼儿环境适应能力进行指导,让他们尽快走出家庭,面对新鲜的社会,适应在各种环境下健康成长。例如:幼儿园,培训班、各种公共场所等。
2.人际关系教育
幼儿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的扩大,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增加了学习任务。幼儿在被动式的学习氛围中,有可能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学习压力大,困难多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引导。
4.行为能力教育
3-6岁的幼儿,规范行为能力是比较好的时机,从小灌输、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未来的成才起关键作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不恰当
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视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视情感需要的满足。如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重动作技能熟练,忽略幼儿个体差异;重体育活动形式,忽视幼儿身心特点;重自体功能,忽视幼儿个性、德育、美育等的培养。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错过培养幼儿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而且还使孩子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缺乏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
幼儿期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为师生关系、幼儿间关系。
1.师生关系不和谐
幼儿年龄小,对社会比较陌生,渴望有安全感,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些教师在处理于幼儿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以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为出发点,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使得幼儿产生敌对情绪,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出现焦虑、不安、退缩的情绪,对外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2.幼儿间关系不和谐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幼儿处于发展期,交往能力较差,在加上幼儿个体差异,内向的幼儿会缺少同伴,在幼儿园中被冷落。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使幼儿感到孤立无助,如得不到及时心理辅导帮助,就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
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理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心理辅导水平,与幼儿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要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行为。可以通过成立幼儿心理咨询机构;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对教育进行培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二)开展家长心理教育培训,促进家园互动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幼儿一种稳定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家长作为家庭心理氛围的主导者,对幼儿心理健康起着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开展家长心理教育培训,让家长多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尊重理解幼儿心理想法,保持良好沟通环境。同时,与幼儿园密切合作,共同帮助幼儿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可以开展以下活动:在家长学校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定期开展有关心理方面的亲子活动;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幼儿,成立专门幼儿园家长心理保障体制。
(三)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每个幼儿心理发展中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档案是对幼儿个体智力、性格特征、心理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测试后建立档案,作为心理教育的参考材料。能客观真实地连续关注幼儿个体的心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心理教育措施。为幼儿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进行追踪记录并邀请专家、教师分析讨论,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可以通过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幼儿个性特征表,幼儿心理问卷调查等建立相关档案。
(四)充分创造合理环境,确保幼儿形成健康人格
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幼儿园、家庭需要给幼儿营造一种充满温暖、关爱的心理氛围,给予幼儿安全感和亲切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才能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结束语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幼儿教师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面向所有幼儿,以创建幼儿健康人格而在幼儿生活、学习等多领域的教学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元化渠道来挖掘幼儿潜在发展能力,最终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同步全面健康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对幼儿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其次是对幼儿自我发展能力的引导;再次是对幼儿情感能力的培育;最后是对幼儿社交能力的促进。通常来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以上四个方面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所开展的矫正与辅导教育活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养成法
幼儿园开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引导和培养幼儿可以尽快的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从而使得这些好的行为可以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具体来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心理素养、情感以及社会使用能力等多个领域。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但对幼儿心理成长时期有着积极地引导作用,而且对于其以后成人的多种能力的形成也会产生相应的促进。但是在幼儿心理教育实践过程当中,由于幼儿身心尚未发育完整,再加上幼儿在理解以及认知能力水平上都比较低,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够单方面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更多的则是要通过游戏以及组织活动的方式来将健康心理知识潜移默化的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养成法是当前幼儿教学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包含情境、示范以及实践三种方法。首先是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模拟出各类社会环境后,让幼儿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做出反应,教师则对幼儿在应对中所存在的行为上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矫正,从而有效提升幼儿明辨是非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示范法。这类方法主要是教师在幼儿面前以榜样的形象来引导幼儿模仿,从而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形成与榜样同样的行为,这种教育方法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心理教学法;最后是实践法。这类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联系,从而巩固幼儿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而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在养成心理健康教育法中,要从结合幼儿学习、生活、心理特点为切入点,从而制定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合理化教育方法。
(二)补偿法
幼儿园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幼儿除了增强养成教育之外,同时还对这些幼儿增加心理保健的教育内容,比如对幼儿实施专业的心理疏导和矫正治疗等。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一)树立科学合理教育观念
以宽广的胸怀爱护所有的幼儿,是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对幼儿的生活、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引导,从而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关心,让其在平等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学习各类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以专业的心理健康引导与教育能力来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幼儿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当中,都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依据《幼儿园工作流程》的相关规定:“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有效开展幼儿心理教育的必涮跫”。良好的幼儿心理教育环境应当体现出环境的安全以及卫生和舒适的特征,尤其是在布置上可以实现环境美化、教育化的教学特点。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与保育的重要场所,其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上应当注重以促进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同时还要能够协调幼儿与教师之间良好的关系,以此可以全面科学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创建积极向上健康的幼儿群体
群体作为个体在社会生活当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同时也是塑造幼儿健康心理的环境基础,对于幼儿个体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疏导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幼儿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成员,从群体角度上说,班集体是幼儿群体的基本单位。所以教师在开展幼儿健康心理教育上,首先就要对幼儿群体的心理以及行为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化的教育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幼儿群体以及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四)注重幼儿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幼儿教师从教育目标角度上出发,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幼儿的社交以及社会和学习适应能力,对幼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纠正和引导的活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当中,要努力做到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让幼儿在社交活动中的各类行为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可以以最为健康和合理的心理发展模式来处理各类问题。
(五)开展幼儿心理辅导活动
开展幼儿心理辅导活动的主要目的不但是有效促进幼儿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节奏的心理素养,而且还要开发出幼儿的主动性以及主管能动性,以此引导其以健康的心理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涉及幼儿教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社会角度上说这又是一项服务型工作,是幼儿园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伴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健康发展上的作用日趋明显,尤其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儿心理健康更是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合理化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幼儿在生活上形成安全、自立意识,在学习上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最终实现自我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是将来成人以后各类良好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来, 由于4+2+1家庭生活模式引发幼儿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仅就幼儿园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教育的意义进行简单阐述, 并结合案例与大家共同探究幼儿园在日常的保育和教学活动中及家校联合下如何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渗透式的健康教育。
一、幼儿园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 幼儿园的孩子大多为3~6岁的儿童, 该年龄段为儿童的品格形成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低年龄的儿童来说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而作为4+2+1模式下的幼儿,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 部分幼儿很多时候都与祖辈们共同游戏和玩耍, 由于祖辈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任性、自私、脆弱等心理问题, 这些幼儿不容易交到朋友,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 也极易遭到同年龄幼儿的侮辱和歧视, 致使他们产生消极和自卑心理、缺乏热情和安全感, 容易形成偏执性格, 严重影响他们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园在一日保教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现实当中那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幼儿的父母或祖辈往往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新理念, 或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 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了问题。由于幼儿严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 那么教育他们的重担在很大程度上落在了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身上。
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普遍比较敏感, 因此当他们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时, 如果幼师用宣“灌”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往往适得其反, 引起他们的反感, 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 使幼儿园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如曾有一名幼儿在教师锻炼其独立吃饭的能力的过程中暴露了他任性的问题。如果教师对他的任性行为无节制的宽容和娇纵, 一定会使他任性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由于幼儿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性, 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 那么很可能使这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更加助长了他的任性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对这名幼儿进行心理辅导。一方面可以利用“亲其师, 信其道”的“自己人”效应, 从建立亲密的师幼关系入手, 使其产生主动约束自己任性行为的思想, 最终使其在客观上消除任性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对于这名幼儿在独立吃饭能力培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性行为, 教师可以暂不予理睬, 当他感到自己的任性行为很无趣时便会做出相应的让步。以上所阐述的对幼儿的心理进行辅导的方法与宣“灌”式的辅导方式相比, 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从而更能达到较好的心理。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应该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 学会分享和交往。当有些年龄偏大一点的幼儿还表现得比较自私, 阻碍了他的社会交往时, 幼儿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分享的平台, 帮助他们冲破自我为中心的束缚。如大班有一名幼儿在一次建构游戏活动中表现得非常自私, 由于他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建构材料, 还导致他失去了一份友谊。对此, 我并没有视而不见, 为了帮助教育他, 在分享活动中, 我引导他把自己的绘本借给小伙伴看一会儿, 然后体会一下自己分享时的心情。通过这次分享的体验, 这名幼儿感受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私的心理, 从而培养了他的分享意识, 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通过家校联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家校配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我发现家校合作中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是家校两方面在观念上不一致, 另一方面在组织层面也存在很多阻碍。如我们认为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而部分幼儿的家长认为, 教育孩子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幼儿园的责任。对于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 首先从观念上与他们达成一致, 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担负起教育和关爱幼儿的责任, 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各种家校联合制度和组织, 以完善沟通渠道, 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保证。
总之, 现代家庭生活模式下, 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另外由于他们中有一部分比较敏感脆弱, 因此教师宜采用渗透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希望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对教育同仁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幼师专业学生学制有三年和五年之分,年龄正处于高中与大学二年级阶段,特定的教育环境和年龄结构,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本人通过用SCL—90量表、UPI量表,对我校学生近千人的心理健康测量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是健康的,但有部分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存在各种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总参测学生的32%,其中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10%;通过本调查结果及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和对学生的作文、周记等材料的分析,笔者发现,幼师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从中可看出幼师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分析学生心理问题,概括地说影响幼师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是内部因素,即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所面临的情感、学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使她们陷入苦闷、自责、焦虑的境地。二是外部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与学生需求的冲突以及社会与校园中一些不良的文化环境给幼师生带来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和不应有的压力。面对这一切,幼师专业学生不知该如何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更加说明了幼师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幼师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作为幼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为学心理健康发展服务,是当前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具体对策包括: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增强幼师生自我疏导的能力
1. 幼师专业开设有幼儿心理学课程,这是幼师专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为了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心理教育体系,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发挥好主渠道的作用,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以幼儿心理学为主线,适当渗透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幼儿情绪、幼儿心理健康等章节帮助幼师生获得有关心理素质培养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使学生通过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除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科学常识和基本的心理分析方法,为今后做好幼儿园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外,还能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 针对女生比例大的特点,开展女性心理健康辅导课。心理学课堂教学毕竟容量有限,应从女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性别学生的情况,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她们了解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科学方法,如适当的情绪宣泄方法,即幼师生通过自己或他人帮助,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以维持生理、心理的平衡和心理健康。
3. 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传统的学校心理咨询活动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学生在心理咨询室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等,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适,从而达到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但由于目前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以及女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大部分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暴露自己的问题,害怕被同伴知道之后耻笑、被老师排斥,久而久之变得讳疾忌医,不敢踏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敢去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也羞于打咨询电话,而信函咨询又未必能得到及时的回复,还有被透露的风险。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它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网络的匿名性能让学生特别是自卑、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敞开心扉,袒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必担心自己的问题暴露在众人面前;同时使咨询者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回复,找出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找到最佳解决办法。
4. 以心理咨询为帮助,建立咨询服务体系。学校建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方式有团体咨询辅导、个体咨向辅导、心理热线开设、心理信箱、心理网站建设、制做心理健康手抄报等。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设置在线咨询(心理辅导老师提供心理服务,就有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心理小测试(提供心理测量和趣味心理测试的量表、小游戏)、心理知识阅览室(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健康的标准、青春期女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情绪自我调适方法、心灵减压小窍门等)、网上讨论区、心理导师咨询员电子信箱(学生通过邮件直接向心理咨询老师就有关心理问题寻求解答)等板块,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功能。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幼师专业学生展示才华提供舞台
学校应根据女生特点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如成立音乐、舞蹈、琴法、书法等兴趣小组,举办跳绳比赛、幼儿广播操比赛、文艺晚会等,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这些活动除了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开发智力、促进身心健康、具有组织幼儿进行活动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外,还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各方面特长的机会,满足他们展示自己的愿望,使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调节他们紧张的心理、克服过度压抑、孤独、自卑等不良心理很有好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为性格内向、有害羞心理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以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为基础
心理健康是以咨洵与自助相结合来实现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发挥学生自身自我教育的作用,教师做好积极引导工作,让她们用科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节和保护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是人们最基本的要求,它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人们普遍存在片面的身体健康观,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别在幼儿健康教育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由于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很缺乏,并且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因此很多幼儿教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看成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没有加以有效关注。我现结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谈谈认识与体会。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健康是指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综合状态,并且应把心理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作为健康的主要要素。但是很多幼儿园对健康的认识依然只停留在生物医学的维度上,没有实现向心理医学维度的转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身体保健轻心理辅导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最主要原因是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对幼儿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认识不科学,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很多幼儿教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看成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没有加以有效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除了很少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和情绪方面的书籍外,还没有见到一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在我国数量不多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很少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在全国幼儿师范学校中,没有一套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材。尽管我国幼儿教育教学纲要明确提出我们要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教育和辅导,但内容分散、繁琐,很多体现在其他教学之中。同时这些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还有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纳入日常幼儿教育之中,没有引起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这就导致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能借鉴与其相关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和经验,并且融合还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他们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并且很多高校开始加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理论和幼儿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幼儿园进行调研,更少建立长期调研基地。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只停留在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表象认识,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因此,很多时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一种经验总结,很难使其得到更深的发展和提高。
四、幼儿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本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然而,在传统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不能有效跟上时代的发展,这直接导致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匮乏。与此同时,如何处理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幼儿科学教学的关系,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中的不科学性
1.违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比如:有些孩子出现攻击,这应该属于品行障碍,对于孩子们的这种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采取正面手段,树立学习榜样,或及时隔离,降低刺激。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只采用指责或体罚的方法加以矫正。研究表明,孩子们在受到老师指责和体罚后,可产生更强的叛逆倾向,更会强化幼儿的攻击。因此,指责和体罚的方法违背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不科学的。
2.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一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果没有注意和家长的有效配合,那么幼儿园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如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孩子们进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目的在于让他们学会和他人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但在具体实施中,幼儿园忽略了和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长对子女采取溺爱与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所学的和家庭教导发生冲突,以致幼儿园教育教学未能收到实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更能体会到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幼儿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幼儿将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素质,幼儿素质的提高,首先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首。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及研究,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
一、注重幼儿园精神环境建设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精神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潜移默化性、持久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精神环境的影响更是潜在而深刻的。
1、热爱,关注幼儿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慰、支持、信任、奖励、赞扬等等,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的爱与关注,都期盼鼓励的目光与真爱,都需要热情地赞美与微笑。幼儿会喜欢自己的老师,因为他们会观察,经常说“老师你今天好漂亮啊”、“老师你看我的画好看吗?”、“老师你帮我扎小辫”、“老师我想和你说会话”等等。但这些在幼儿的心理都代表着教师的爱和关注。老师关爱孩子,孩子喜欢老师,良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从而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尊重,信任幼儿
只有尊重、信任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不随便训斥、体罚幼儿,并给孩子改错的机会。总之,对不同的幼儿要正确的分析、判断而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从而促使孩子身心协调地发展。
3、关爱,理解幼儿
赏识教育家周弘教授曾讲过:“每个生命来到这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作为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其优点首先要加以肯定和表扬,再委婉地指出气不足及努力的方向,这样孩子会乐于接受,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园依托社区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导水平。主要从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长心理辅导、月总结等, 要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和积极性,,幼儿会有我很棒,我能行的感觉,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同时也会养成各种健康行为。
4、懂得,欣赏幼儿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通过科学课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索精神;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坚持、忍耐、勇敢及坚持不懈;通过社会课引导幼儿关系社会,乐于与他人交往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角色游戏挖掘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从而更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语音、艺术、科学、健康、社会活动的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等游戏活动的开展,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其中,挖掘各个活动的心理培养目标,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语言区、发展区、劳美区、角色区等多种活动区域,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的选择。通过游戏活动扩大了幼儿的交往场合和机会,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另外,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放开自己的双手双眼,自由的观察与探索,放松自己的思绪,自由的想象与思考。
总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同年龄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要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幼儿生活的集体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一致,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把一批又一批幼儿培养成为积极向上、自信心强、品质优良的宝贝,为他们拥有快乐、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有资料显示,现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存在着诸如多动、固执、娇气、懒惰、易哭泣、吸吮手指等方方面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而言,这些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但同时,如果幼儿的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与影响,可能会引发发育障碍、行为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鉴于此,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研究,试图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得一定的突破。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创设适宜情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众所周知,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或过于严格,伴着呵斥与恐吓;或过于溺爱,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的生活环境会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与心理健康。于是,当孩子们走进幼儿园的时候,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必须创设适宜情境,采取有效措施,矫正幼儿不良心理,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在这方面,我们首先要在孩子们学习场所的环境布置方面做出努力,如幼儿园里要张贴、绘画各种植物、动物的图片、图像,摆放一些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玩具等,甚至还可以在教室的“娃娃家”活动区域尽张贴孩子们与家长的合影,让教室、幼儿园氤氲着浓郁的家的氛围。此外,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要倾尽全部爱心,不时地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孩子,帮助他们系鞋带,脱鞋子,扣扣子等,增进孩子们与自己的信任感与亲近感。只有这样,我们才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有一次,我在组织孩子们进行“娃娃家”的游戏活动时,就充当了“妈妈”的角色,和“爸爸”、“孩子”一起游公园,择菜做饭,看动画片……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快乐,在愉悦的活动情境中,有效形成了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热爱生活等良好的心理特点。
二、开展心理辅导,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对于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但放眼目前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幼儿教师对此钻研较少,不具备一定的知识脉络,兼以缺乏专业人士辅导,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与缺陷。
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对于个别好动、孤僻、有破坏行为的学生往往直接说服、训斥,甚至恶语相向,存在着医学化教育倾向,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我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全体幼儿,采取逐渐渗透的方式进行。像游戏,抑或其它形式的一日活动当中,存在着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我们应该善于把握、全面渗透。比如,班里有一名孩子非常内向,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于是我总是积极地邀请他参加同学们进行的“小鱼小鱼哪里游”小游戏,让他和其他小朋友拉手围成一个渔网,在实际的肢体接触中,这名孩子的心理问题逐步得到了改善。
三、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品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孩子们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能够在家里找到根源。如有的孩子敏感、自卑,与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就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孩子爱撒谎,也是受到了或父亲,或母亲油嘴滑舌的影响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对于幼儿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教师不仅要在园所教育活动中施与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要加强家园合作,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譬如,我们班的小凯同学,平时表现出十分胆怯的不良的心理状况,尤其怕火,一见到打火机,食堂里的炉火都会吓得捂住眼睛。后来,在与他父母的交流中得知,小凯的这种状况可能与在家里时父母总是恐吓他不要接近燃气灶、电磁炉之类的东西有关。于是,我建议他的父母要科学地向孩子解释这些道理,不能随便乱动,但也不能恐惧。而且,我还组织了一次“我也会消防”的亲子活动,邀请了一些家长参加,其中包括小凯的父母。活动后,孩子们都纷纷表示了解了灭火器的用法,懂得了怎样有秩序地逃生。家长们也纷纷表示,从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更懂得了如何科学教育孩子。
总之,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关乎孩子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并大胆创新,积极实践,走出一条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新路子。
从人的自身发展来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关键。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在求学的路上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但是有的学生却半途放弃,有的却可以抵达终点,且取得成就。目前,这种现象已经逐渐向低龄化蔓延。可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样,能够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一、对疏导幼儿的情绪、情感给予合理培养和高度重视
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失去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而需求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因此,满足幼儿的需求是培养他们健康情绪和情感的首要前提条件。这里指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另外,当幼儿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疏导,避免幼儿的心理产生其他不健康的情绪。当在合适、恰当的时机和适当场所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幼儿宣泄自己内心不满情绪的机会,同时还要给予幼儿调控自己情感的方式方法,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幼儿时期,教师是他们主要的模仿对象之一。因此,教师要用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运用自身的情绪来影响幼儿的情感。
二、实施合理的挫折教育,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合理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锻炼幼儿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还能够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挫折教育的效用,善于运用激励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较容易接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当教师看到幼儿不小心跌倒且能够不哭不闹地自己爬起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教师还可以运用平常生活中的实例,来教化其他的幼儿,使幼儿都能够克服遇到的困难。
当幼儿遇到困难想着后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童话故事里正面的人物形象,激发幼儿心底对成功的喜悦之情,使幼儿能够战胜困难,得到教师的表扬,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进一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进行合理的挫折教育之后更要注重的是让幼儿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经常给幼儿提供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其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另外,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教师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并且耐心地帮助其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积极面对,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注重实施个性化,指导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个体差异为依据,从而更好地实施针对性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还要注重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受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实施个别辅导
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通过组织案例讨论,收集与幼儿有关的个案资料,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在大量的个案分析中积累经验,制订出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2.问题幼儿的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