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电脑基础课程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7 10:13: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脑基础课程教学

篇(1)

一、电脑艺术设计和 CorelDraw软件简介

高中阶段的电脑艺术设计主要包含有书籍装帧设计、logo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等,每年都有全国以及广州市举办的作品大赛,主要是提高学生电脑艺术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而CorelDraw Graphics Suite是电脑辅助设计必不可少的平面矢量图形制作与编辑排版软件,它能从设计、构图、草稿、绘制、渲染的全部过程完成一幅作品。对于图形、标徽、图案、平面构成、图文排版、字体文字特效处理、相关广告和海报的平面设计等来说,CorelDraw软件都是一套杰出的设计工具。

二、《书籍装帧设计》校本课程

高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第四章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中有简单的介绍,但所占的篇幅很小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了校本课程《书籍装帧设计》,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CorelDraw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能够自己独立创作一幅平面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三、《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1.简单基础、实用性强

对于高二的学生有些可能知道Photoshop软件,但基本没听过CorelDraw软件,所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内容要选用基础最简单的,但又能够做出一些生活中见到的实例,提升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基本图形和曲线的绘制时让学生绘制我们学校的校徽并且自己创作一个校徽,绘制一个手提袋等。

2.理论详尽、结合实践

经过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掌握之后,就把要学的知识划分为几个项目,让学生在完成这几个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能够领悟到知识的用途,以后自己在做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够灵活运用,由于这些案例的基本知识学生已经掌握,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实践,这样才能掌握学习这一类软件的自学能力,而不仅是技术本身。由于内容都是以一个个项目展开的,所以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就形成了一个作品,学生也大致了解制作一个作品所需要经过的步骤,如:设计必胜客价目表、设计“好得快”感冒药包装盒、设计“温暖牌”雨伞和制服,设计《鲁滨逊漂流记》封面等。

3.案例精致、举一反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做的案例不用太多,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就可以,大部分的案例制作过程都有相似之处,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些可以让学生借助参考书或网络来解决,但对于挑选的这几个案例在做完的基础上变换一下方式就有的效果让学生试着去实践,这样举一反三的教学过程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学生得学习效果有很大提高。例如CorelDraw软件的“放置容器中”的功能应用非常广泛,基本的功能将一幅图片放在自己设好的框中,还可以做出暗花纹的效果出来,或者是光盘上的图案效果等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师生互动

为了避免教师一味讲学生总是听的方式,课堂上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师生互动,(1)分组学习讨论,将班上的学生以三到五人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内进行讨论,将讨论过程中不懂或疑惑的问题由小组长汇总提出来,让其他小组思考是否能够解决,如果都不能解决由老师讲解演示。(2)自学辅导,对于一些案例由学生自己看老师提供的学案来完成,如果还不能够完成老师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3)学生来当小老师,有一些学生的基础比较好,掌握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可以让这些学生当小老师,辅导本小组或者是班上其他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一方面可以巩固这些小老师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更多的照顾基础差的学生。

2.采用“了解―练习―展示―自主探究―制作作品―反思”的教学过程

3.激发学生的金点子

篇(2)

 

近几年,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且招收学生的情况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其教学中难免存在着课程建设尚不完备,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缺少专业实践等诸多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革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实行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从事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不同之处。普通高校是学术性的教育,是以掌握某一种学科的理论及其专业技术为目标,培养的是该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是注重技能型的教育,以某一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为目标,培养一线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如果盲目模仿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很容易出现知识结构固化、忽视实训环节等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先进行初步实践,再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最后再进行系统实践,学生在专业的思想教育活动中,逐步了解其专业;在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中,经过课程设计与专业的实践活动,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获取的知识会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艺术化、系统化的艺术创造活动。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选择的是综合化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是它必须选择的一条路。我们要善于吸收欧美国家先进的艺术设计经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强调基础教学理论课程的预备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系统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专业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消化与吸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创新是激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而且需要教师诱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互动。因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到实训安排,一切以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三、建立与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手绘制作训练与电脑辅助设计制作训练结合的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重视手绘操作训练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相结合。作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即良好的素描速写、色彩表达、草图绘制、模型制作等手头功夫,这是今后专业提升的必备基础;但随着现代艺术设计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辅助设计能力也必须过硬,熟练操作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是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与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一线操作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不是很重视手绘操作技能训练,一味强调电脑软件的学习,客观地造成了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电脑的现象,电脑终究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被人运用才会发挥作用,而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被电脑奴役的工具。我们只有将手绘操作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设计艺术类教育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教育规律,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技术性的特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 2006.11 

篇(3)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大一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该门课程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九个部分:计算机与信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软件PowerPoint 、Internet Explorer、网页设计软FrontPage,、数据库基础Access 、常用工具软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还要讲授一些常用软件的应用和技巧以及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为将来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术解决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能自觉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这样才能顺应时展的需要。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多媒体教室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室也就是一台教师电脑加上大屏幕投影仪引入计算机基础课堂进行理论教学,由于近年来职业高校普遍扩招等原因,学校的计算机实验机房明显不足,这种多媒体教室教学模式必然在现各阶段高校的课堂中普遍采用。此外,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模式只能局限在同一间教室的范围,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屏幕,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削弱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改革是完全必然。

下面,笔者将以本学院海口经济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为例,本学院使用的是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相结合使用,取得显著的效果。

2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学改革

2.1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主要特点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是一种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利用这套软件,在现有的局域网机房设备上,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的广播、监控、屏幕录制、能够随时将某个学生的荧屏显示和语音等信息,向所有学生或某个组进行广播;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突破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手段时空的限制,使多媒体教师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生动形象、活泼直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2.2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势

教师首先使用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对教学内容使用广播教学,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软件的使用,教师首先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演示过程讲解,通过屏幕广播展示实例,引出教学任务,紧接接着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教师演示与学生上机操作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效果明显提高,在不断地教学和实践练习操作中,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发展发散思维的能力。

2.3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最常用的功能

2.3.1 屏幕广播教学

教师只要选择软件中菜单[教学] > [屏幕广播],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屏幕广播]按钮,教师端的操作就会广播到学生端电脑屏幕上,并锁定学生的鼠标和键盘,教师可以用这个功能进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Explorer等教学课件演示和操作讲解,还可以打开电子画板功能,在屏幕上写写画画,把屏幕作为黑板使用。 这样教师所演示的操作学生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一目了然,不会出现在多媒体教室因为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见大屏幕教师的演示操作问题了。就能很直观记住,这将把讲解和练习一同进行,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3.2 屏幕监视

选择菜单[教学] > [屏幕监视],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屏幕监视]按钮,教师可以实时监看学生的电脑使用情况,也可以指定一个学生端对本组中的其他学生端进行监视。这样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是否操练和本课堂有关的操作,如果发现学生和操作和本课程内容无关等操作,教师也可以通过“黑屏肃静”命令按钮,进行限制学生操作电脑,提高学生注意力。

2.3.3 作业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需要上机操练素材文件较多,教师可以选择菜单[教学] > [文件],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文件]按钮,可以把文件发送到当前组全体学生电脑的指定文件夹。 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第一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这种讲练结合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2.3.4 收取文件

收取文件,即作业提交,学生根据教师作业文件安排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把要上交的文件直接提交到教师机等待教师的批改,,教师可以单击 [教学] > [收取文件],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收取文件]按钮,把学生电脑中的文件传输到教师的电脑中保存,教师也可以选择拒绝接受学生提交的文件。

2.3.5 网上聊天或者举手

如果学生在课堂操作过程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选择菜单[教学] > [网上聊天],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网上聊天]按钮,和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文字进行交流。也可以任务栏的“凌波多媒体软件”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举手”,教师端就能及时收到学生端发出的信息,并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3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计算入门的基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多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多媒体教室教学比,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既保留了多媒体教室教学模式的各种优点,又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正是多媒体教室无法相比之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是双向互动式教学,笔者本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利用是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教学,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过关率从原来40%提高到90%,这个成绩在同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课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丽华,陈明锐.大学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张明.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优势[D].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2002.

[3]吴秋菊.浅析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师软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篇(4)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掌握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成人教育中的必修课,目的是普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成人教育因其往往附属于高等教育机构,拥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可为社会人员提供计算机应用知识,使学员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机及其软件提高日常的工作效率,从而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教育应“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和谐发展,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成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员学习到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向学员提供一个文凭,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员的实际,以学员为中心,因材施教。由于周围环境、教育条件、成人本身素质及先天因素的影响,每位学生在气质、性格和智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实行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了。就计算机学科而言,有的学生在进校前在工作单位里接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自己家有计算机,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用分等级教学法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分等级教学法的原则是考虑到成人学生优、中、差三个等级特点,分别是推着、扶着、拉着走向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最优化。计算机知识较复杂,如果还按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优生越听越没兴趣,中等生越听越没味道,差生越听越没信心。如何做到让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生“吃得消”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先了解好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的灌输同一难易程度的内容,而是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解,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另外在上机操作课对不同等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如在练习打字的操作系统的上机中,要求优生能既快又准地输入汉字,中等生能准确输入汉字,差生能输入基本汉字字根和简单汉字,这样侧重点不同,不同学生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消除成人学用电脑的神秘感,认识电脑的真面目

计算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现在已发展成为独立于其他学科的计算机科学。对于初学电脑的人来说,对电脑都会有一种神秘感,似乎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又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是学用电脑的一大心理障碍,如果不排除这个心理障碍,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所以老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及早扫除学习电脑的神秘感,改变因无从下手而觉得对电脑无可奈何的心态,把电脑看作一种学习工具、一种不同于电视机的另外一种电子设备,认清电脑的真面目。学用电脑时如果对硬件很陌生,也会无意产生一种神秘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认识电脑真面目,真正走进电脑,亲手摸一摸电脑内部的器件。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学用电脑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三、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激发求知热情

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成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降低了教学效率。由于计算机基础课带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操作性,需要教师边操作边讲述,以往在介绍DOS命令和其它应用软件,都是先讲命令格式,操作步骤,再上机操作。这样做有基础的学生不愿听,没基础的听不懂,教学效果不理想。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将操作方法、程序或命令的执行过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地演示出来,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讲解示范。在兴趣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使课堂教学有密度、有强度、有情感,学生自始至终在情境交融、兴趣盎然中动情明理。如PowerPoint软件,它是用于计算机教学的良好工具软件,它不仅能做出美观、实用的幻灯片讲稿,产生生动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堂板书和画图的时间。PowerPoint不仅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幻灯片模板、数千种精美的剪辑图片以及方便实用的作图工具,还具有多种多样的幻灯片切换和动画效果。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性延伸,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上机操作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环节。在操作课上,上机前教师把要操作的内容先讲解和做示范,对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地点拨,有意留下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解决,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创造的能力。根据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上机时注意巡视、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时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方法指导,大大提高学生的上机效率。给学生业余上机操作的时间,让其自己动手操作去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平时上机时所掌握的操作技巧,达到熟能生巧。学生在这种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思维和意识就会完全被激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成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尤其是对于素质参差不齐的成人这种特殊的群体,对从事成人教学的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任重而道远,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升教学方法和质量,真正的服务于学员,从而让现代技术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晓彦,齐保东.《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3,(06).

[2] 胡晓燕.《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2).

篇(5)

一、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技能。但在高校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校、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学时较少,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不尽如意,对于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对于推进高校发展,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度不高。学校、教师、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只要考试过关即可,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度不高。一方面教师认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要求要求不高,只要上课随便讲讲就可以了,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导致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只要学会上网聊天、浏览网页、看电视电影、玩游戏等娱乐活动,就是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时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大学时没有必要再重复学习了,只要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就可以了。

(二)学生水平不一致,教学不能因材施教。在高校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反观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还在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部分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无法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因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很难完成。

(三)讲授时间与实践操作时间分配不合理。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范围不断增加,知识点也越来越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扩充,计算机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但是高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时基本在50到70个之间,这样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会压缩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时间,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点,但是无法“上机”练习,易造成“纸上谈兵”的现象。

(四)教学方式较为落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教师操作计算机和投影仪的方式,教师将知识点一股脑的输入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少,有的学生听的迷迷糊糊,但是又不敢打断老师。另外,教师先讲解知识点,等到下堂课才会组织学生“上机”操作,有时两堂课之间是一个星期有时甚至是两个星期,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已经很模糊了,这样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

(五)评价方式简单。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试卷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计算机这种应用型的科目,试卷很难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上机考核系统存在一些局限性,也不能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各方应加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最普遍的应用工具。高校作为系统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单位,学校各方应当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是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增加关于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最先进、最实用的知识点,增加学生的“上机”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按操作能力。二是作为教师,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做出合理的安排,保证学生既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又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三是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保证出勤率,课下复习书本上的知识点,又注重去机房的实际操作。

(二)根据学生的层次,实施因材施教。高校中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一是在大学生入学时,组织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考试,大概掌握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情况。根据考核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级,一个是拥有计算机基础的班级,另一个为较少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班级。学校根据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新鲜、实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三)根据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设计面十分广泛,教师不可能教授所有的知识点,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土木建筑类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要设计施工方案,CAD软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安排土木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偏重此方面的教学。而对于英语、法学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四)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高校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搬到“机房”,采用“一堂课,一个案例”的方式,通过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解后,学生自己参见实践、研究案例的完成方案,这样可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实践来带动整个教学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采用无纸化考试。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性强的特性,“纸质考试”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为了保证考试能够真实地放映出教学的效果,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采用“无纸化”考核方式,具体而言,高校研发专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考试平台,实现在线考试和在线自测的功能,并附有题库。同时,为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学习的重要,还要增加实验报告,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

四、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不断地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重视计算机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钟晓旭.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赵婵婵.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3(6).

[3]田永战.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4]尕旦木草.我国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信息与电脑,2009(12).

[5]徐坚.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篇(6)

2、这样不管是会电脑的,不会电脑的学生都能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和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学设计也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到难,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也是从初识计算机到会基本操作,到设计更多、更复杂的任务,例如,学生会Windows操作后就要求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在Word文字处理的应用中,教学设计同样采用任务教学模式;从设计个人简历,到艺术小报的设计与制作再到毕业论文设计,逐步使学生掌握文字处理的各种操作技巧及方式。学生有任务做,上机课也会认真完成,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计算机基础课程总体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1、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2、学会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系统的应用能力,

3、学会利用办公系统软件时进行操作的能力,

4、学会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

5、学会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学总体设计出台有利于老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课程教学也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改进的重要性。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老师要备好课,要做好学期授课计划及教案的编写工作。

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案非常重要,要上好一门课,教案是关键

计算机基础教案包括以下内容:授课时间、节次、班级、授课类型、章节、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参考、教学方式、教学作业及总结,为了能更好的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为主这一特点,我们将教案中增加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分析方法、授课思路、教学辅助手段、重点突出及难点解析、师生互动。特别提到师生互动环节,老师可以在上机实训时,与学生交流这堂课中哪些掌握得较好,哪些还有待提高,哪些不会需要再重新学习;在上机课上,学生也会发现很新东西,也会与老师分享他们自己学习到的一些小巧门,把这些便捷的操作方法与同学生共同分享,也达到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能把师生互动环节设计到教案中,更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条件改件分析

1、目前是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教学课程授课安排上,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老师不仅要写好教学计划、教案,还要自己制作好电子教案,也就是教学PPT的制作。上机实训课程上,机房要配备良好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安装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需的教学软件,还应安装良好的教学控制系统,能在上机课程中向学生布置电子任务,并监督任务的执行、完成、检测等工作。这样能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分析,促进大学生学以致用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从课程设计、教学定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每一个环节的改进都倾注了老师们的集体智慧,当然到学期末,我们也会用成绩,用作品来考核学生们到底学到了多少。所以教学设计改进中计算机考核测试也进行了逐步分析和改进。我们将平时上机成绩占到了总评成绩的一半,因为平时上机每节课老师都会安排任务,任务布置下来后,学生就要去完成它,学生制作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去体会,去享受的,最终的结果是要将任务上交给老师检测,看是否合格或更加优秀。

2、学生们在上机实课程中完成的作品,如个人简历表格,电脑艺术小报,我们都会将优秀的作品打印出来,张贴在学院的宣传栏中,供大家参观、评比。我们也会将学生们自己分组制作的PPT作品在班级、在学院范围内进行评比,评比的目的是让大家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这样才达到我们教学的本来目的。对于期末上机测试,是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测试,检查他们这一门课程综合能力的提升水平,当然能通过系统学习后,再参加全国的计算机等考试将更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越。

篇(7)

目前,一些国内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了招贴设计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应当具备知识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社会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但实际上,当下的招贴设计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性不够

各高校的教学方法依然显得单一,主要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着重强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也只是被动接受,并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后果是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招贴设计能力的提高。

2.课程设置不够丰富,趋同性明显

目前,很多高校在招贴设计课程设置上基本相同,没有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很多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变化,这有悖于招贴设计服务市场的原则,使设计脱离了市场。与此同时,趋同性的课程教学也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

3.招贴设计教学过于依赖电脑,学生手绘能力得不到提升

在信息时代,运用电脑技术绘图十分普遍。但一味追逐电脑软件的设计效果无疑是错误的,学生的手绘能力对于招贴设计来说也很重要。手绘作品更能体现一种质感,更富有生动性和生活气息,这一点恰恰是电脑绘图难以比拟的。

二、招贴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鉴于以上招贴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招贴设计与绘画的联系最为密切,绘画是设计的源泉。从绘画语言角度来看,不同的绘画风格使得绘画语言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学生在招贴设计的构思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多样、个性的绘画语言的运用和创新。设计专业的最大特点是应用性很强,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著名的设计实例外,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市场要求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设定招贴主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锻炼学生的招贴设计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发展创造性是设计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设计出满意的作品。当然,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授课教师的引导。如,在为一个主题设计招贴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主题展开联想,可以通过一个关键词引发学生发散思维导图展开想象,如此一来,很多创意就自然生发出来了。

3.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设计院校中,大学三年级才开设招贴设计课程,在此之前学的是一些基础课,如字体设计、图案设计、电脑软件课等,这些基础课程为招贴设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准备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作为鉴赏材料,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今,计算机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类创意想法,但这并不表示手绘技术不再重要,二者各有优点:电脑设计逼真快捷、便于印刷;手绘则灵巧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此外,学生还应当根据招贴设计的相关要求,从文字设计、摄影技术等方面提升自己,并将插画等绘画方式融入其中,如此,才能设计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又颇具创新特色的招贴作品。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各类设计软件的问世,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作为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从培养设计行业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出发,开设必要的计算机设计软件课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国家精品课程“电脑平面设计”的建设体会和经验,探讨设计软件教学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1课程设置背景

1.1背景之一: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计算机没有出现的时代和计算机发展的初期,设计完全是以手工方式进行的,以平面设计(一般理解为通过印刷生产的设计产品对象都可称为平面设计)为例,都是手工绘制和传统摄影结合产生设计稿,再拍摄制版印刷得到最后产品。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和印刷技术的革命,电脑平面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广告设计、装潢设计、展示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专业必需的基础技能和部分专业的核心技能。开设电脑平面设计课程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1.2背景之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包括艺术设计各专业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高职高专学生人数已经占到50%以上。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具有一技之长和综合素质的设计行业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无论本科还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其终极目标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面临的就业压力,使他们需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其中包括对设计软件的掌握和熟练操作,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完成设计总监或设计师的创意,并在大量的操作制作和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特别是对广告设计专业、装潢设计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讲,“电脑平面设计”应该成为一门重要的核心技能课程。

2准确定位课程

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电脑平面设计”应属于“专业基础课”,但三段式的课程模式有一定弊病,主要是它造成课程的各自独立。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应该按“能力本位”的思路进行,紧紧围绕“职业能力”设置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是什么,需要哪些课程分担这些能力的培养,划分各门课的合理分工和有机联系,不求每门课系统完整,只看它是否为形成职业能力所必需,这样的课程系列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独立的,看似完整的,各不相关的个体。例如对于基础课“素描”的改革要求首先应该打破基于传统光影素描的完整系统的教学模式,转移到“设计素描”的模式,加强速写、快速手绘表现能力的培养,为电脑绘图设计和快速设计表现打下良好基础。后续专业课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应该尽可能与设计公司、企业结合设计项目进行,进一步熟练设计软件的使用,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学校就能初步形成,与就业上岗实现零距离对接。“电脑平面设计”课程既不是基础课,也不属于专业课,它承担了部分专业课的功能,又直接为专业课服务,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该架起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

2.1课程宏观定位:专业的核心技能―计算机平面设计与表现能力

使用平面设计软件完成平面设计作品能有效提高作品的综合表现力,包括图像的融合、数码摄影与电子绘图的综合加工、图文排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特殊效果制作等。

2.2课程微观定位:具体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完成广告制作、宣传页制作、海报制作、书籍设计、包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

结合后续专业课,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印刷工艺、书籍装帧等一系列课程,具体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在课程中注意培养三个能力:设计能力,强调过渡性―将绘画能力转变为设计能力;综合能力,体现连接性―架起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培养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课程扩展,启发创新思维,培养与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3.1设计软件的选择

平面设计软件种类繁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一般平面设计应包括三类软件,即影像处理软件、矢量绘图软件和图文排版软件。Adobe公司的Photoshop是典型的影像处理软件,也是平面设计的首选软件,其功能强大,表现力丰富已经得到设计界的公认,必然成为课程的重点内容。矢量绘图软件有Corel Draw、Illustrator、Freehand等,不同的软件各具特色,但其功能大同小异,一般都能满足设计的需要,根据地域的设计行业的不同习惯进行选择,例如北方比较多地使用Illustrator,华南地区习惯使用Corel Draw等。图文排版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Page Maker、北大方正等。

3.2教学方法与改革

在“电脑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中,每个软件以及软件的每一个命令、工具、选项、参数设置不是孤立的讲解分析,而是围绕设计专题项目的需要进行内容的筛选与综合。例如在以下几个实训项目中安排相关教学。制作一幅展示会的海报,设计一套CD封套;设计一张猪年贺卡;用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进行“重塑蒙娜丽莎”的创作,用26个英文字母进行图形化变形创意等教学项目,都涉及图形选择、图像选取、增加图像特效、图像编辑、层的处理、图像调整等技能,在项目和具体任务实例中讲解相关内容,学生可以迅速接受相应的知识点和设计技巧。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强化与专业课的联系,又直接与职业核心技能挂钩,既熟练了软件操作,又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一体化教学,不特意将理论和实训分开,而是边讲边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通过实例,通过项目、通过具体设计对象,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技能,也培养了创意能力。学习兴趣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调度与发挥。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软件,更要有设计的实践经验和艺术素养,要广泛收集素材,关注设计时尚潮流,深入企业调研学习,才能有效指导帮助学生。

4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系统工程的一环

课程设置作为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必须符合专业总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

例如我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原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它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试点专业,“电脑平面设计”是该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的建设与改革涉及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专业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每个环节是互相促进和紧密关联的,最终取得的是综合效应,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学生的职业技能,完成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在专业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教材建设无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课程的总体设计、安排和改革都要在教材中体现,通过教材来贯彻课程的核心内容与改革精髓。有关电脑平面设计课程教材,虽然在社会上充满了大量的电脑软件书籍,各种介绍软件的教程种类繁多,而且大多是篇幅大、内容全,但作为高职学生的教材并不实用。这些书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面逐项讲解软件的命令和参数,很少结合应用实例;另一类是将一些大型的设计案例,原封不动步骤详细地搬上教材,学生当然可以依葫芦画瓢,完成书上的例子,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自己要设计一幅作品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作为高职电脑设计软件教材必须对设计软件进行内容的筛选和整合,这种筛选是根据应用的需求进行的。有用的、常用的命令、参数设置要精讲细讲,并通过经典案例进行“串联”,其他的内容一般介绍或简述浏览即可。更多的内容在实例和项目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电脑平面设计”课程重视自主开发教材,我们自2001年在高教出版社的组织下,主编出版了《电脑平面设计实用教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2006年1月再次主编出版的《电脑平面设计基础与实例教程》,被评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先后出版的两本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与成果,在全国部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使用,受到了同行的好评。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大专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6201

1 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与本科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同,大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而且更为注重操作技能方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注重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电脑操作相统一,即与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电脑操作课程相分离的教学方法不同,大专院校将二者集中到机房,在机房里相继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授与计算机操作课程两方面。

1.2 导入注重绩效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各大专院校在将理论知识与操作课程集中到机房后,还注重以绩效为中心,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模块化设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各大专院校注重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讲授、计算机操作演示与学生自主练习(每个学生都有配套练习习题)集中统一到某一个授课时段中,以提升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为提升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校就将计算机的课程集中安排到大一某一学期一周的两个下午,以有利于紧凑教学以及相继开展一系列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注重以绩效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即围绕学生们必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内容,包括本校在内的各大专院校都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并依次开展。

1.3 进行严谨的教案设计与课程安排

由于大专院校的学时短,强度大,故而,各大专院校都制定了以各教学模块为主、依次递进、严谨安排的教学日程,设计了详细的授课进度计划表。这一计划表细分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所需的课时、所达到的教学要求、教授的方法、练习要求等各项内容。而且,所有的教案都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要求经过严格审核的,以便规范教学。

2 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的目标单一或者混乱

受到高中那种高强度学习惯性以及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会专注单一的计算机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例如,为荣获奖学金,学生们会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轻实际操作。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因大学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而减弱学习目标的强度进而转向其他,例如,他们上网不是为了练打字、通过Internet浏览网页获取信息,而是通过电脑来娱乐(包括打游戏、聊QQ等);或者由于在大学以前接触少,他们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简单地定位于学好五笔打字或者浏览网页、开关机等技能。进而,由于课时紧,在教学任务或教学内容之外,任课教师往往不会安排单独的一节有关计算机应用价值的课程来疏导学生,因而致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观随意,缺乏系统认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意识。

2.2 理论知识广泛不易成体系

一方面,大专院校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习模块多,而且学习的模块与模块之间(主要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部分)的关联性并不强;而且,每一个模块自身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另一方面,刚进大学深造学生的学习任务异常繁重,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所有学习板块的所有内容,而且,应试教育的弊端又会致使某部分同学偏重理论知识或者偏重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模块。此外,由于学习模块的知识体系庞大、它们的关联性不强以及学生学习的能力有限,同时缺乏时间来进行重复往返的教学或学习,故而,学生们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完全,进行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或者易于忘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

2.3 学习背景及其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初高中以来的开展,以及随着我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的逐步提升,各个入学学生的计算机背景是不同的。表现在:一是某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习得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的操作技能,对于五笔打字与网页浏览等知识熟知,他们对大专教学过程中重复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感到乏味。二是一部分同学可能只熟悉某方面的计算机在线操作,例如开关机、Word文档的处理,而对于其他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不熟悉,在缺乏教师动机引导下,他们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为自己已经熟知了计算机所有的内容的问题。此外,由于家庭背景不同,有些同学自身拥有个人电脑,而有些同学则是刚接触电脑,不一而足。不同的家庭背景、个人的知识背景以及学习能力等因素共同造成了学生不同层次的计算机认知与操作水平。

2.4 教学考评指标单一

当前,我国还未达到完全进素质教育的完全转型,而且要评价教学成果,应试成绩往往是最客观可计量的评价内容,故而,各大专院校往往注重单一应试成绩的考评。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为在校大学生顺利毕业以及达到以成绩来展现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目标,各大专院校都将通过国家或省级计算机应用等级考试作为教学初衷。二是以课程考试为主。即对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学习模块进行分类考试,最后再将各模块的成绩加总得到学生的总的学习成绩。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背景与学习能力等因素,这种考评方法并不科学,并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 完善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对策

3.1 教导学生们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

针对学习目标的单一或混乱情况,我们应该要促使学生们端正学习立场,促使其在心目中树立符合社会需求这一目标。首先,要进行课程的学前教育。针对大一新生脱离“高中”应试思想与情景后的现实情况,作为第一次见面课,任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们厘清大学计算机教学或者学生学习的初衷,即要阐明大学计算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们适应社会的一般技能以及确定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而且,要读好大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其中,要学好计算机这门课程更难,因为它是寻找好的工作与正确定位人生的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不学好此门课程,会让个人与科技发达的网络社会相脱节,变成与电脑技术日益进步相脱节的“文盲”。此外,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习更高层次的二级(C语言)、三级、四级计算机的“基奠”,计算机课程远远不止基础课程这么简单。

3.2 优化教学资源,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操作的模块之间关联性小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着手:一是要优化教学内容。即建立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各个学习模块的相关关系,尽量在教授或操作某一模块时涉及其他不同模块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内容。例如,五笔打字的技能是其他各个模块的基础,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将五笔打字与Word、Excel、PowerPoint的操作相融合;此外,教师更加需要让同学们自主搜获网上资源,因为通过关键词可以搜索到任何搜索人想要得到的信息,例如,设计课程内容,建立Word、Excel、PowerPoint等内容与Internet使用之间的关系。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并鼓励同学们自主建立学习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性。

3.3 因材施教,鼓励同学们互助学习

针对不同的学习背景与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在学生们初学时就注意观察(最好是多加了解)每个同学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注意缩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距,并在课时或者业余时间多关心与了解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进程。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同学们相互帮助,营造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并通过设置学习项目、分组讨论、设计学习小竞赛等方式来增加互助学习的氛围。

3.4 建立多种指标体系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情况

针对当前注重应试方面的教学成果评价困境,教师应该着手引入综合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首先,要引进学习过程考评体系。即除了注重考试结果这一评价指标外,更多地赋值与学生们学习的过程,适当提高教师所打平时分的比例――例如,可以将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对半分――根据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好学程度以及学习提升进度等综合要素来考评学生们的平时成绩。其次,在考试评级的评定过程中要注重评价学生们单独完成项目的能力。即在考试过程中要细分笔试与机试成绩,并通过构建笔试与机试的关联性的考试模块来提升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或者操作计算机过程中的水平;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参与一项“作品”评价内容,即由教师给出一个题目由学生们自主设计某一模块或设计各个模块相结合的综合性作品,也可以在学生们的考试项目中添加更加新颖的考试内容。

参考文献

篇(10)

一、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西方各国和亚洲的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同时,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在高职教学中全面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全面,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毕业生在择业期及试用期表现出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存在问题。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65.9%,人际交往能54.5%,专业能力47.7%,目前,高职学生技能适应性在逐步提高,但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社会适应性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网络的广泛发展,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员工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的技术基础课,是高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重要课程。职业素质的培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而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多年来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不能充分体现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环境资源匮乏,考核评价方法单一,教师队伍薄弱。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融合职业素质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是目前我们正在探索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各高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一致,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因材施教,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优化师资队伍,丰富和扩大教学资源。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的意识,或者认为理论够用就行,技能培养为主,但光有这种认识是完全不够的。如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再是单纯的训练和灌输,而注重的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根本的转变,必须认识到在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而且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依靠“职业道德修养”一门简单的课程所能解决的,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而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因此,任课老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分析研究各个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岗位要求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不同来安排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但是城镇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教育水平不一样,有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信息课程开不了或者课程量很少,学生接受电脑的机会很少,因此入校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就表现不一样。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一半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有些学生入校前接触电脑机会少,连打字都不太会,相关知识大多来自中学时信息技术课上所学,但课时量少,很大一部分同学通过自己上网玩游戏和网上聊天获得电脑操作基础知识。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因材施教,任课老师应该分析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另外布置课外任务,建立学习小组,由基础好的同学进行帮扶,从中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也不一样,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除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录入、查询、打印之外,还应该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能够结合财会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有关财务软件的简单维护,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Office、Excel等)的使用方法,同时,由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传输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当今网络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会计信息很容易被截取、破坏、更改,加上病毒和黑客攻击、服务器意外故障等等,使会计信息很容易暴露,因此,还必须努力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在对网上会计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的同时,注意保护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对内容有所侧重,加大专业所需内容的课时量,以适应专业要求,同时对不太重要内容可以安排自学,从而不影响课程总学时的要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职业素质

改变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单方面灌输和主动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实际工作岗位上常见的案例来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清晰的教学课件,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以“边讲边实践”的形式进行授课。安排上机实践环节,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创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除了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课外的作业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分配任务,可以采取分组形式,以小组计分。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众多的学生社团及学生会组织,自主进行相关训练。对于一些学生刊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信息的搜集整理,版面设计及文字录入、排版、打印,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学校有校园网络,可以让学生参与学院网站的日常维护,锻炼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维护能力,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电脑设计比赛,并且利用休息时间给参赛学生进行赛前辅导,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四)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我们必须以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为指导,加强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有校园网,校园网已经进入学生宿舍,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以教学研究课题形式鼓励教师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把课程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在课堂以外和任课老师进行网上互动,学生可以网上提交作业,下载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向任课老师网上提问,而老师可以在网上批改学生作业,布置作业任务,回答学生提问,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是做不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是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多,涉及面广,尤其需要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方便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任课教师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能力。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职业素质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过去的考核方式大多是期末笔试+上机考试的模式,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甚至只有期末笔试,一卷决定最终成绩,运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或单纯的上机考试已无法全面地检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反应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的高低,还要关注他们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养成。首先,我们在试卷命题上改变过去只顾知识面涵盖范围的做法,而是转为重点突出,兼顾知识面,而且最好是按专业命题,以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第二,加大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把课堂测试、课堂操作实验、课外作业任务、小组协作活动表现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全面、准确、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第三,明确考核流程及成绩评定标准,以前的成绩评定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不明显。应该打破以往的成绩评定标准,订立新的评价方式和评定比例,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中加大职业能力的考核,比如小组协作活动表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的比例可以加大,注重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同时要制定考核的流程,让学生明确考核的标准。

篇(11)

课题研究组通过对周边几所中职学校和湘西职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调研,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状况及问题。

(一)中高职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

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互联网的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电子表格的应用、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应用、Word软件的应用、excel软件的应用、powerpoint软件的应用。我们在表1将中职与高职教学内容作出对比。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上机实训课,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上机实训课,有的院校对计算机专业还安排了实训周。通过表1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从文字上看,课程描述虽然不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相同的内容,高职只是在深度与广度上作了点加深和拓展,说明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较大的重复性,针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来说,进入高职院校后所接受的内容感觉基本上都学过,存在重复教学,使之放松学习,进一步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中高职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差异性

在学生的类型中有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有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这两类学生起点低,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与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相比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学习主动性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试卷,在教学方法中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训相结合的传统方法,有的学生一提就会,有的学生多次教也教不会,差距太大,难以实施真正的因材施教,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一些学生上机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游戏.

(三)中高职教学过程单一呆板

课题组调研发现,很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的顺序、项目从头到尾地进行教学,先理论授课,再上机实训。没有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初中起点的中专生和五年制高职生,如果教学过程单一,缺乏新意,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很多学生就提不起兴趣而不想学。

二、“2+3+4”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接改革研究

“2+3+4”中的“2”是指对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在校学习两年,校外实习一年),在在校期间的两年中采取的教学模式。“3”是指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采取的教学模式。“4”是指对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在校学习四年,校外实习一年)采取的教学模式。湘西职院通过对这三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确立各自的培养目标,按各种类型的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实施分阶段教学的模式。

(一)针对中专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三年制中专生,学生文化素质低,学习主动性不强,但并不代表他们对电脑一点都不懂,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玩电脑并很喜欢玩电脑。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就要更多地分析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领他们快乐而学,而不是任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按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来教学,可适当打乱教材顺序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首先,针对喜欢上网,但对互联网应用只懂皮毛,又有着学习愿望的学生。就先完成互联网知识的教授与实训,使其学会搜索资料、在网上寻找教学资源、交流与下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看别人的相册、动画等,使学生萌生自己创作的念头。其次,给学生传授演示文稿的内容,在幻灯片制作的讲授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训的题材不限,由学生自己选择,让学生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很快乐地学到知识点。提醒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自己的空间展示,或者拍成照片发到朋友圈中,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再次,在给学生统计平时成绩或评价时有意向学生展示电子表格的方便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很自然地进入到了电子表格的内容。在完成了演示文稿的作品和电子表格的应用后,要求他们用Word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总结。在这过程中相当于与授课老师有了书面交流,不仅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应用到了文字处理软件,讲授与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设置、图文混排、表格的制作等。最后,通过上面几个项目的学习,学生会感觉到文字输入速度变慢,电脑存放了很多有无用文件,从而引入到操作系统的知识与文字输入的内容。只有用过电脑或电脑出现过毛病才能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视,激发起对硬件知识的学习愿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完成了一个个的作品,使他们感觉到学到了本领,增添了成就感。这不是传统的按部就班、填鸭式教学。

(二)针对高职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针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教学模式要在中专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改动,深度和广度都要加强,突出专业化,以培养高级型应用人才。这种类型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知识没有系统化与专业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项目教学,但不能仅限于软件的简单应用,要突出内容的严谨、专业化和系统化。把中高职教学模式对接工作做好可以促使中职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最终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针对大专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针对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学生,这类学生处于夹心层,起点低,又要达到与三年制高职生一样的专业文化层次,所以更要做好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对接转变。因为起点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如果按中专生模式教学,教学完成后肯定达不到三年制要求的专业文化层次。因为没有计算机操作基础,如果按三年制模式教学,最后造成“学与没学一个样”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学时的安排上不能采用中专的模式,不仅要体现出中专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三年制高职要求的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学习。由此,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周期安排为一个学年,从而促使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