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7 10:13: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

篇(1)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在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水平。确立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比如程序设计课,可以要求学生既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又具有熟练使用一种中文平台及相应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现状分析;教学方法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courses;analysis;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191-01

1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

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2.1 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2 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3 优化教学方法

篇(3)

(1)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现今大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教学力度明显达不到,教师在课前的教学准备活动不够深入,教案的编写较为简略、随意、不够细心,存在着漏洞百出,浅尝辄止等诸多不足,而且教师只希望能够实现教学理论的案例便已足够,更无需谈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上机课程往往是草草了事,更有甚者,在上机课上,教师对学生实践指导明显不够,管理也不合格,以至于出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机上玩游戏,聊天等现象。

(2)对于计算机网络应用实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缺乏知识的更新以及培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作用,所以他们的水平和很大程度地决定学生的水平。目前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速度较快,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虽然都有着扎实丰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对新知识的接受心理。高职院校的教学研究部门也缺乏对教师的指导,这样势必会造成较多实训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慢,可能在对新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不如个别尖子学生,从而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创新性。

(3)对于计算机网络应用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不够明确,较为模糊和松散。如今大多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有关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教学考核制度和相对应的质量管理考核方法。对学生而言,实训考试不仅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更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评估。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

(1)重视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内容的安排,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教师要认真对待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以板书为例,板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把握本堂课程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写下板书,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实际操作。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科学的考核办法。实训课程因为有较多专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也并非容易。教师应该在上机课上随时注意学生的操作进展,以便解答在操作中所遇的疑问等。由于网络工作通常不是—个人能组建或维护的,所以在实训课上要以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为主,并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的检查制度,并做好相关记录。教师可以通过检查与跟踪把握到学生实训的方向,掌握学生实训情况的进展,并做好考核工作,以便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专业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重视并加大对实训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实训课程内容为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派遣教师积极参与实训相关课题研究,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让教师的步伐赶上相关知识体系结构更新的速度,以便适应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教学需求。

篇(4)

1.应用广泛、实用性强、适用专业众多。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计算机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计算机网络》不但已经成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还是电子类、信息类、电子商务类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从事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2.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所涉及的概念不仅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更有通信技术方面的,所以理论较复杂。计算机网络又是一门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的技术和标准不断问世。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述目前的主流技术并能反映出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

3.实践性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实用技术,尤其是组网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必须通过实地观摩考察、亲自动手实训才能掌握。必须让学生在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同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能和实用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达到或超过50%。

二、教学方法

1.重点概念讲清讲透。《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众多,其中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同步机制无疑是两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将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计算机网络原理主要讲述的就是各层的功能及其协议和服务。最主要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是OSI/RM和TCP/IP参考模型。

ISO定义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结构严密,理论性强,学术价值高,对推动网络协议标准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TCP/IP参考模更为简单,实用性强,Internet的广泛应用使TCP/IP参考模型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这两种参考模型都有着层次化的结构,但也都有其缺点。OSI/RM的主要问题是定义复杂;实现困难;有些功能在每一层重复出现。所以OSI/RM只是网络设计的蓝图,并非指一个现实的网络。TCP/IP的主要问题是网络接口层并不是实际的一层;各层的功能定义与实现方法没能区分开来等。因此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OSI/RM和TCP/IP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的体系结构来阐明网络的工作原理。但作为实用技术,应重点讲解已经成为主流的TCP/IP四层网络体系结构。此外,IEEE802标准是局域网的体系标准,学习局域网必须重点掌握该标准。

同步机制是通信技术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概念,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度融合。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通常所要实现的功能往往包含以下的一种或多种功能,即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分段和重装、复用和分用、连接建立和释放。也就是说,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都含有通信功能,其中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与同步机制有着重要关系。同步技术直接影响通信质量。常用的同步技术有同步传输方式和异步传输方式两种。

2.实用技术牢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主要有局域网及其组网技术、广域网及其接入技术和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等。局域网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网络。以太网是基于总线型的广播式网络,在已有的局域网标准中,它是最成功的局域网技术,也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局域网。局域网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以太网采用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虚拟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虚拟专用网VPN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局域网组网技术。此外,各种应用服务器的搭建与配置也应是必须掌握的一门实用技术。

广域网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是其典型代表,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广域网,应重点讲解Internet的原理及应用。IP技术是Internet的核心,在Internet中对于高层协议而言,通过统一的IP协议层(第三层)屏蔽了各种低层协议和物理网络技术(如X.25、DDN、以太网、令牌环、帧中继、ATM、SDH、WDM)的差异,实现了对高层提供统一接口的目标。现在的Internet主要建立在IPv4协议基础上,而下一代Internet的核心将是IPv6协议。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他问题,主要有端到端IP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ADSL是目前应用广泛的Internet接入技术。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防护与网络攻击之间的斗争也将更加激烈,这就对网络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实用技术。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快,新技术层出不穷,应让学生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下一代网络(NGN)将是以IP为中心,融合各种通信技术,可以支持多种业务与应用的融合网络。它具备如下特点:IP的世界(从网络服务层面看);光的世界(从传送层面看);无线的世界(从用户接入层面看)。

3.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根据计算机网络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应达到或超过50%。可结合所讲述内容,每周做一个实训,突出基本技能的训练;学期末进行为期2周的集中实训(课程设计),突出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此外,如果有条件还可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操作,与岗位对接,突出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了使学生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可相应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考核成绩不仅仅是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其构成为:实训成绩占25%,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60%。此外,考试成绩还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凡是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证书的学生予以免考,成绩计90分;对获得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网络设计师资格证的学生予以免考,成绩计95分。

三、教学手段

1.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配以必要的课堂板书。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将原来抽象、复杂的协议、工作原理(如滑动窗口协议、ARP工作原理、路由表的建立等)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网络(Internet、校园网)学习网络。在所有网络课程中的授课和实训中都接入Internet,即时地将讲述的相关内容通过Internet来现身说法。这样学生们切身体会到网络的功能与应用,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网络的知识、原理、技术、应用。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题,让其通过网络查资料、进入论坛探讨等方式完成任务。这样学生们便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明白了学习网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1.教学体系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是一门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交叉科学,按传统自然方式进行教学的方式由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已不再适合新形式的发展。因此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形成适应差异,发展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而分层教学体系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层次需求,适当掌握教学进度与深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所需。

1.1 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育可采用三层次的教学模式。

第一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理论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从完善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方面打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同时为后续课程服务。

第二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硬件配置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技能。进而能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设计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系统设计与施工能力,使之适应计算机学科的动态发展及与其它学科(如通讯、自动控制)的交叉应用,具有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的能力。进而成为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设计、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1.2 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结合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该层次学习的教学内容,必要时可补充教材上不详细的内容或进行适当的引申,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引申内容。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放低要求和起点,注重讲解和演示,使其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精讲精练,既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要善于引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在原有课本知识已巩固的情况下,教师要引申一些实例让其多加练习,给该层次学生创造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有问题时随时可以提问、讨论,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在练习环节,对基本习题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对,较难的习题要使低层次的学生能听懂但不必要求会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再次,在上机辅导中要做好分层次实践的准备。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实验环节对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直接的帮助,其实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对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是做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基础,巩固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加入设计性实验,在知识、技能巩固的基础上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应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设计一些应用性、灵活性及探索性较强、思维量大的实验。

1.3 教学考评的层次化

由于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层次化,教师在教学进度安排、考评标准的设定等方面,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形成教学考评的层次化。不能只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应考虑学生的层次,以学生在其所在层次取得的进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的比重要增加,淡化记忆性内容的测试,增加机试比重,尽量减少评估的偏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上。

2.教学内容组织

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可分为3个部分,共有12章,其中第1章属于入门篇,主要介绍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等。2~9章是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部分,主要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围绕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各层软硬件情况和基本通信原理等。第10~12章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应用工具等。

1.1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1.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2.1概述,2.2M/M/1排队模型。

3.1数据传输基本原理,3.2常用的物理层标准。

4.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4.2停止等待协议,4.3连续ARQ协议,4.4选择重传ARQ协议,4.5HDLC,4.6PPP。

5.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5.2路径选择,5.3拥塞控制,5.4X.25。

6.1网络互连概念,6.2因特网上的网络层。

7.1运输层概述,7.2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7.3UDP,7.4TCP,7.5影响计算机网络的若干因素。

8.1IEEE802标准概述,8.2IEEE802.3,8.3快速以太网。

9.1ISO/OSI RM的高三层,9.2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9.3域名系统DNS,9.4计算机网络管理,9.5计算机网络安全,9.6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10.1联网设备概述,10.2调制解调器,10.3网卡,10.4中继器和集线器,10.5网桥10.6交换机,10.7路由器,10.8建网技术,10.9网络建设方法。

11.1帧中继,11.2接入网技术,11.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12.1网络信息系统开发。

3.教学方法选择

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角色定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如何选择、使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采用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上机练习与作业为主线,将所教内容建立知识点实践体系,对每个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2 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讲课为主并辅助以学生上台讲课和自己给自己辅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内容,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3.3 类比教学法

对于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归纳和总结。例如:对于OSI七层模型的理解,用一个“从上海到罗马的贸易过程”的情景设置使学生能体会到为什么要给网络分成这七个层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参考模型存在的意义,但并不对每一层的详细功能做过多的介绍。

3.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同轴电缆、光纤、以太网收发器、各种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或直接将学生引至实验室,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例如,模拟组建一个校园网,对所给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进行选型。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使用场合、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应用场合、具体局域网标准的含义,使学生基本具备中小型网络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选型能力。

3.5 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把握教学内容,提出任务;然后要和学生共同分析任务,讲解重点、难点,还可以给出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知识点的有趣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定期检查、监督任务完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最后要制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例如在讲授DNS域名系统时,对企业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DNS服务器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最后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采用多种教学法,使教学过程重点突出、简单明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低层次学生,通过教师的生动讲授和自己的练习能较快、较好地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对于中高层次学生,他们学到了许多过去不了解或没有真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加深了对计算机的认识与了解。

4.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重难点反复讲解,也做不到知识点的面面俱到,而作为该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我们在充分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开发了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应用案例、重难点讲解、操作演示、示范授课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教学内容的载体从单一纸介质的教材向多媒体教学资源发展,教学方法也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通过资源库,学生可以更多的采用自学加咨询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结语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完善其教学体系,今后希望进一步加大教改的穿插力度,以改善现有教学带来的不良结果,并且结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内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及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成忠.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篇(6)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各类学生层次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层次界限逐渐明晰。构架在信息技术教育这条主线上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难度逐步加大,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要改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1 教学体系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是一门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交叉科学,按传统自然方式进行教学的方式由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已不再适合新形式的发展。因此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形成适应差异,发展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而分层教学体系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层次需求,适当掌握教学进度与深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所需。 

1.1 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育可采用三层次的教学模式。 

第一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理论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从完善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方面打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同时为后续课程服务。 

第二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硬件配置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技能。进而能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设计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系统设计与施工能力,使之适应计算机学科的动态发展及与其它学科(如通讯、自动控制)的交叉应用,具有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的能力。进而成为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设计、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1.2 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结合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该层次学习的教学内容,必要时可补充教材上不详细的内容或进行适当的引申,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引申内容。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放低要求和起点,注重讲解和演示,使其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精讲精练,既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要善于引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在原有课本知识已巩固的情况下,教师要引申一些实例让其多加练习,给该层次学生创造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有问题时随时可以提问、讨论,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在练习环节,对基本习题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对,较难的习题要使低层次的学生能听懂但不必要求会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再次,在上机辅导中要做好分层次实践的准备。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实验环节对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直接的帮助,其实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对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是做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基础,巩固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加入设计性实验,在知识、技能巩固的基础上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应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设计一些应用性、灵活性及探索性较强、思维量大的实验。 

1.3 教学考评的层次化 

由于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层次化,教师在教学进度安排、考评标准的设定等方面,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形成教学考评的层次化。不能只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应考虑学生的层次,以学生在其所在层次取得的进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的比重要增加,淡化记忆性内容的测试,增加机试比重,尽量减少评估的偏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上。 

 

2 教学内容组织 

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可分为3个部分,共有12章,其中第1章属于入门篇,主要介绍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等。2~9章是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部分,主要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围绕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各层软硬件情况和基本通信原理等。第10~12章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应用工具等。

1.1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1.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2.1概述,2.2m/m/1排队模型。 

3.1数据传输基本原理,3.2常用的物理层标准。 

4.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4.2停止等待协议,4.3连续arq协议,4.4选择重传arq协议,4.5hdlc,4.6ppp。 

5.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5.2路径选择,5.3拥塞控制,5.4x.25。 

6.1网络互连概念,6.2因特网上的网络层。 

7.1运输层概述,7.2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7.3udp,7.4tcp,7.5影响计算机网络的若干因素。 

8.1ieee802标准概述,8.2ieee802.3,8.3快速以太网。 

9.1iso/osi rm的高三层,9.2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9.3域名系统dns,9.4计算机网络管理,9.5计算机网络安全,9.6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10.1联网设备概述,10.2调制解调器,10.3网卡,10.4中继器和集线器,10.5网桥10.6交换机,10.7路由器,10.8建网技术,10.9网络建设方法。 

11.1帧中继,11.2接入网技术,11.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12.1网络信息系统开发。 

 

3 教学方法选择 

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角色定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如何选择、使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采用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上机练习与作业为主线,将所教内容建立知识点实践体系,对每个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2 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讲课为主并辅助以学生上台讲课和自己给自己辅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内容,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3.3 类比教学法 

对于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归纳和总结。例如:对于osi七层模型的理解,用一个“从上海到罗马的贸易过程”的情景设置使学生能体会到为什么要给网络分成这七个层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参考模型存在的意义,但并不对每一层的详细功能做过多的介绍。 

3.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同轴电缆、光纤、以太网收发器、各种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或直接将学生引至实验室,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例如,模拟组建一个校园网,对所给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进行选型。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使用场合、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应用场合、具体局域网标准的含义,使学生基本具备中小型网络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选型能力。 

3.5 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把握教学内容,提出任务;然后要和学生共同分析任务,讲解重点、难点,还可以给出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知识点的有趣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定期检查、监督任务完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最后要制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例如在讲授dns域名系统时,对企业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dns服务器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最后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采用多种教学法,使教学过程重点突出、简单明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低层次学生,通过教师的生动讲授和自己的练习能较快、较好地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对于中高层次学生,他们学到了许多过去不了解或没有真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加深了对计算机的认识与了解。 

 

4 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重难点反复讲解,也做不到知识点的面面俱到,而作为该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我们在充分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开发了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应用案例、重难点讲解、操作演示、示范授课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教学内容的载体从单一纸介质的教材向多媒体教学资源发展,教学方法也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通过资源库,学生可以更多的采用自学加咨询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 结语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完善其教学体系,今后希望进一步加大教改的穿插力度,以改善现有教学带来的不良结果,并且结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内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及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成忠.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60-02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这门课程的教授不同于其他课程,若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则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缺少师生间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单一化的教学手段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枯燥无味,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现代教学手段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1.2实践验证不足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学与市场密切的联系,并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否则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就等于纸上谈兵,如网络协议、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局域网的配置等实验,没有经过亲自动手,很难掌握。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络实验室,存在设备数量不足,实验环境落后的问题。这样导致了很多学生对网络的安全性、服务器的设置和网络设备的配置等技能根本无法掌握,也不能锻炼学生的网络工程应用能力。

2 中技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进对策

2.1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2.1.1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课件中预先设置的大量教学信息,有效地延长了课堂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TCP/IP协议的三次握手原理时,给同学们进行动画演示,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1.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互动式、启发式、类比等多种教学手段,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导其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对象进行思考。教师在讲课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求更注重传授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实际应用和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枯燥、抽象的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例如:讲FDM和TDM时用多车同在高速公路和单行道上行驶进行类比等。

2.1.3建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所谓项目驱动式教学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背景,教学过程也相当于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得学生们在上课的同时就能真正体会到学即有所用,而不像以前的单纯的授予式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操作、变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

2.1.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消化、理解所有知识点。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网络专业的教师在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上,将教学大纲、PPT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内容全部上网,并向学生开放。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网络课件、网上答疑、视频点播等)增加学生自学材料,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H1。通过网最新上作业提交和实验报告提交系统,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了学习网络、使用网络的目的。

2.2实践教学的改进

计算机网络实验应该不仅仅是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网络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对网络的分析、设计、管理与应用的技能,加深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实验教学改革要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

负责实验授课的教师根据每次实验项目的特点,从实验室实际出发,围绕实验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安排,按照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实验教学。验证型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设计型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分析及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研究型实验是引导学生探索网络技术的前沿知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主要实验内容如下:

(1)验证型实验:①网络组建和配置。如双绞线接头的制作,网卡、MODEM等一些常用设备的安装、设置及使用;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VLAN组建和路由器配置。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了解常用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②网络服务的应用。在Windows和Linux的平台上分别安装和配置DHCP、DNS、W和FTP等网络服务。这些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网络服务的安装和配置,通过实验加深对这些服务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增强应用能力。

(2)设计型实验:①路由选择协议、VLAN、IP访问控制列表及网络地址转换实验。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对路由设置、IP访问控制等操作技能有所训练,以提高其网络应用水平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网络工作设计能力。②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实现在Windows平台上服务器的安装和调试,通过对用户账号的安全管理,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常见的抗攻击软件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攻击与防范,如ARP攻击、MAC地址与交换机端口的绑定等。

(3)研究型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网络解决方案,如宿舍组网、办公室组网、实验室机房组网和网吧组网等解决方案,以提高学生网络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实验内容设计上,又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必做实验要求学生在计划内的学时内完成,首先由教师讲解本节实验的理论原理和具体的实验内容,针对一些难点和重点,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选做实验要求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完成,教师定期对完成情况进行抽查。

2.3考核模式的改进

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从而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状态的调整,我们对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力求将学生理论学习、学习能力、实践技能纳入考核范围,采用了笔试+平时成绩+上机考试的考核方式。其中笔试主要以考查理论知识等为主,主要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构成和主要作用,网络通信基本原理,典型的协议体系结构,常用的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等,题型主要以单项选择、简答题为主,占成绩的40%。平时成绩由自主学习形成的小论文成绩构成,占20%。上机考试由实验授课教师出题,三个学生一组,通过抽签的形式从每类实验中随机抽取1个,要求其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操作,最终根据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40%。这三部分合起来构成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通过考试方式的调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管理,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论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培养了“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广泛认可。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燕涛.“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2]张艳红,周沿海.《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01期

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36-01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是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课程内容和职业道德标准,运用阶段性评价方法,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是高职院校学生必备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传授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结构、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配置等。以《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方式以便有效改变学生学习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

1.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出勤不规律等。经分析发现这些固定人群主要是生活作息无规律,缺乏自信心,高考成绩偏低的学生,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学习成绩差、不被老师重视的群体,因此出现教学出勤不规律、迟到等现象。

1.2学生无规律性学习方法

学生不明确学习《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课程能够给自己直接带来怎样的实际价值,只是泛泛了解上学是获得毕业证的方法,这样就削弱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关注,更没有意识总结适合自己的规律性学习方法,因此出现了课前不预习,上课不会记笔记,课后不复习等无规律学习现象。

1.3学生过度重视学习结果评价

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很关注考试分数,关心实验报告撰写格式规范和实验结果字数,这是一种仅关注是否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关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获得怎样知识的表现,放大了学习结果对自己的影响,偏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改善学生学习现状

2.1纪律约束养成良好习惯

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与学生建立教学纪律,通过让学生遵守教学纪律来规范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纪律心理契约改变学生无序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规律作息,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2改革成绩考核比例

改革成绩百分比分配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分数的有效方法,即学生上课出勤成绩A占20%,作业成绩B占10%,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成绩C占50%,试卷考试成绩D占20%,最终采用加权平均值方式计算总分作为期末成绩。这种分配比例突出考核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性与能动性,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

3.《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课程学生过程评价实践

3.1确立学生出勤考核纪律

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前,与学生确立出勤考核纪律。第一,按照学生手册规定超过三分之一旷课者,本课程无学分。第二,每节课都要进行出勤统计,请假同学必须有系部请假手续。第三,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无规律的抽查方式对总是准时上课的同学加5分。第四,最终以百分制统计每名学生出勤分数M,再根据加权值计算出勤成绩A,即计算公式为A=0.2M。另外,对于满足准时上课考核标准的同学在总成绩A上再加5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了详细记录学生出勤情况以便最后得出准确的学生出勤分数。

3.2与学生分享学习乐趣

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自身学习经历中的有趣故事作为与学生建立信任的桥梁,在融洽的氛围下,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开始,与同学们分享笔记的记录方式,笔记除了记录教师板书以外,更重要的是记录教师在教授知识时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感受以及一些自己想到的相关问题,以便课后与教师交流。同时,也要求大家每次都要记录笔记,会以两个星期上交的方式作为平时作业的考核成绩,从实践看,提高了学生课堂注意力,改变了记笔记是复制教案的学习观念,确立了笔记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业的评价方式。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014-02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或分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它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相关的课程体系。在五年时间里,它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三年以上的要求,因此深受社会欢迎。由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其专业建设也不能完全照搬三年制高职的模式,它应该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下面笔者以自己所负责的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评为校级重点专业)为例,来谈谈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建设问题

1 专业建设思路

需要充分结合五年一贯制教育的特点,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统筹考虑课程设置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构造与专业技术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立并完善职业能力分阶段培养的教育过程。

在理论教学方面把握“必需、够用”原则,实践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技能。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各类实验实训条件,并与相关的专业技术证书培训相结合,努力构建技能应用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机制。

2 人才培养目标

五年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规划、设计和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能力以及后续的网络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具备网站的构建、维护、运营以及相关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等。

3 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兼顾职业认证需求。在理论知识方面把握“必需、够用”原则,重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整个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构成,其中必修课又包括文化基础课与基本技能课、职业技术基础课及职业技术技能课;选修课一般成对列出,要求学生在课时相同的课程间二选一;实践课一般安排在期末集中训练。

4 专业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相关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方案,设立统一的通用能力培养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五年一贯制教育的时间优势,并结合学生实际,统筹考虑课程设置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综合化,努力构建职业能力分阶段发展的教育过程。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鉴于五年高职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学生层次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教学方面以专业基本知识的教学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以做代学,以做代考、工学结合,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

瞄准专业技术在相关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利用实践教学周,集中进行计算机拆装、办公软件应用、网络组建,网页制作、数据库软件应用等实训。

5 教学管理

1)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并组织任课教师研究、讨论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参考资料,依据大纲编写课程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案与“实验实习指导书”;

2)选聘有水平、有责任心、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内外教师任课,每学期期中都要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师进行监督指导,期末举行师生座谈会,总结教学效果。

3)制定辅导、答疑制度。要求任课教师定时定点对学生进行指导。

4)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讲课比赛”、“教学课件比赛”、“说课”及“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5)不定期举行教师专业技术讲座,扩大教师知识面,全面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6)每学期都开展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教、专家评教,成绩纳入教师测评体系。

6 实习实训情况

6.1 专业实验室建设

1)建立了专业技术专用机房:机房配置优良,性能卓越,且外联入网。该机房除承担本专业微机组装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管理、操作系统应用、办公自动化、数据库、高级语言编程、网页制作等专业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其他各专业办公自动化、微机实训任务。

2)建立了计算机拆装实验室:收集了大量的废旧电脑供学生练习拆装,又购买了网线钳、测线仪、剥线器、万用表、交换机、网线及水晶头等设备器材供实训使用,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创造条件,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6.2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1)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进行学生的生产实习。

2)将一些企业发展成为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而学校又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这样校企之间互惠互利,关系也更加稳固。

7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是在学生教育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不仅要对学生加强纪律约束和日常管理,还要积极进行思想引导,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设置亦要侧重实用性、易操作性和趣味性,保证学生能够学会并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业培养的顺利进行。

二是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虽然五年高职学院的专业师资比较单薄,但可以通过与其他分院合作甚至校外合作的方式参与科研项目,通过搞科研来提升自身水平,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另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专业进修,紧跟技术前沿,不断给自己充电,以适应本专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

以上就是笔者所负责的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方面的一个总体构想,希望能以此为例对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自立项以来,我们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总结,再接再厉,力争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篇(10)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技术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更要具备计算机素质;不仅要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更要明白如何利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强调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认识到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养成积极、主动地使用计算机开展各种业务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流行软件所带来的基于计算机工作的观念的变化,适应变化,融入其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在校学生,而非短期培训学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素质,而非即学即用的技能。面对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与培训学生掌握几个流行软件相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并掌握新软件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要求教学能促进、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确定了“以应用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操作技能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应根据其特点和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并提出改革思路。正确把握并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是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为高职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应该随着整个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还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特点,着力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在现阶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计算机与社会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和全球经济化紧密相关。因此,学习计算机技术不单纯是为了用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

(二)计算机历史与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历史是一部传奇,人类对计算机自动化的追求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熟悉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它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其创新意识。熟悉微型计算机的结构,是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结构本身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通过了解计算机结构的发展,了解其技术发展的概貌。

(三)软件技术

在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中,软件的比重是最大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学习软件的使用实现的。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已经呈现出作为新的社会媒体的重要地位。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获取信息是现代社会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基础与知识的学习不应当停留在网络的使用上,应该把从网络提取信息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计算机新技术和应用

包括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应根据专业特点设计针对本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多,层次多,但课程和课时都受到一定的客观限制,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建立过程中,把教学手段、过程作为重要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方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典型实用软件的

介绍;重点讲清有关的基本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到为什么要这么操作。讲解引导入门的作用,学生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自修有关计算机更深入的课程。学生通过若干软件的学习能够基本熟悉计算机中的各种操作技巧及原理,并加以应用。

由于内容丰富、知识面宽、理性概念比较抽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占用太多学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一方面,我们采取“课堂讲授——流行软件演示——理性思考——主动实验——深层再思考——再实践”的教学实验过程,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同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支持这一过程的实现。比如,讲授过程和演示过程全面采用多媒体教案、多媒体软件演示课件、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等。

学生经过上述循环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强调“思考”。学生通过思考才能体会到课程内容的真正含义,才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前一个思考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课程内容到具体软件,是面向具体应用的部分;后一个思考则是提高、联想的过程,从一个软件联想到更多的软件,这是面向发展的部分。

为进一步约束学生自觉学习,加强课堂教学环节、实验环节以及考试环节之间的互相配合,加强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教学过程管理,更好地实施管理,我们还进行了网络化实验管理与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支持学生有约束地完成开放式上机实验。网上考试环境的建设使学生异地实验与同地考试相互结合,真正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环境体系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制

课题组研制了功能齐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充分考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融入了传统教学的主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用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作业与自动批改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资源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考试系统”都融入了网络教学平台。

(二)计算机考试系统的研制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开发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三个计算机考试系统。

每个考试系统都装入近四千道试题和答案。试题中有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操作题等多种类型。试题库中试题除给出参考答案外,还有知识点,以控制试卷中不出现有相同知识点的试题。每个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对于学生的机试成绩,系统自动评卷。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制

课题组研究了与改革方案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有近500多张幻灯片、20多个屏幕剪辑,还有其他满足教学需要的各种声音和图像文件等。这些幻灯片远远不只是一个单纯播放文本和图像的幻灯片,而是在上面放置了大量“对象”,可以执行各种功能。

在具体教学中,有大量的“对象”需要做实地演示操作,将这些“对象”放置在幻灯片上,并进行相应的激活设置,在播放幻灯片时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即可激活对象进行演示操作。在幻灯片上放置“对象”,在“对象”里书写讲稿,可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在具有插入“对象”功能的“对象”里根据教学需要再嵌套“对象”,可以增加讲课的灵活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练过程经常脱节,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难以达到期望的目标。因而,要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水平,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内容繁杂,相关性差,学生难接受

以目前较流行的Windows+Office为例:第一部分为计算机概述,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的类型和用途;第二部分为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主要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如操作系统的界面、文件管理、程序管理、计算机管理、帮助系统等;第三部分主要是Office的使用,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等;第四部分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在该部分中包括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rnet的基本知识、Internet的信息服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外,新的教材还增加了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数据库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相互独立,关联性小,但是涉及的内容却非常多,知识面宽。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学习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二)理论知识与操作并重,理论知识要记忆,操作要熟练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上机操作和练习,掌握操作系统的特点、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另外,它是一门需要记忆的课程,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数制转换、网络的基础等内容要求记忆并且要能够灵活运用。因而,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与操作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理论与上机学时。

(三)学生基础差异大,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不易把握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比较好,有些中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条件,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无所知。这种基础的差异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上机时面临的诱惑多,需要正确引导

由于计算机与其他的教学仪器不一样,具有通用性和多用性的特点,而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难免会为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吸引,好奇心促使他们对计算机内的资源会做进一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不一定全都对学习有好处,例如学生有可能会玩游戏,做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五)教学内容变化快,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更新与调整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知识更新快,而教学设备与教材更新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前瞻性,注意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随时追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趋势,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J].计算机世界报,1999,(10).

篇(1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它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多、实践性强、教学难度大。要培养出面向工程、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优秀的课程设计和适合的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1]结合教学实际,笔者提出了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进行开发的思路。实践表明: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在提高实训的效率,在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它使《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教学得到了质的提升。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2]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设计以搭建和管理一个中小型局域网络为线索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开发:首先根据市场、企业、行业对网络管理员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确定了网络管理员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其次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管理员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制订课程标准,然后进行主教材、教师指导书、学生指导书以及配套资源的开发。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培养网络管理员应具备的能力。最后通过各种教学评价方式得到反馈,不断改进教学。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提高,使学生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教学改革取得成效,设计的课程得以有效实施是十分关键的因素。实施课程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2.1完善的实训条件。

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教师必须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这就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学校课程改革真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2.2教学内容模块化,创设工作情景。

教师可按照“建网管网用网”的流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能力、知识和素质的培养。教师可从企业引入真实的项目,加以提炼,融入职业态度、素质的教育,让学生能切实掌握实际技能,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包括课堂实践、课堂拓展、课外拓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深度和广度上层次递进,增强实践性。

2.3合理的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笔者对考核评价方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更适合《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

终结性考核是指通过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情景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试卷题型丰富、知识面广、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它既可以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可以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性考核主要是通过项目训练考查学生对工作情景的掌握情况和综合项目实训的设计能力。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合作,保持考核标准不断更新,将职业素质、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纳入考核范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能力。

2.4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校应对网络专业主要工作岗位进行企业调研与座谈,与合作企业的专家一起共同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解构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准确分解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实训手册、教案、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课程的教学资源最好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这样可以使任何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获取知识,训练技能,保证学生按需学习和自主学习。学校应提倡开放式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

3.效果分析

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直者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尝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从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梳理课程的知识领域,设计新课程教学方案,注重强化技能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其智力的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作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自觉、主动乐意地参加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其自信心。

3.2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要素,它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影响智力活动的理解和接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为充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的保持,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验表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效果是显著的,它使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综合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和创设工作情景的教学模式来实现的。课程的实施以行动为导向,注重完善实训条件、创设工作情景、开发教学资源、改革考核方式。实践表明,针对高职学生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