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6 10:59: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

篇(1)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二十世纪末以来,我国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鼓励对外直接投资。近年,国企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变大,投资领域变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及外来直接投资金额有所增长。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主要特点是:

1.多元化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的格局。国企占境内投资者的比重下降,国企境内投资者数量也有所下降。

2.投资主体行业分布中,制造业占投资主体数大部分,批发零售业为其次,其余是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等。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以现汇出资、以国外贷款出资、以国内实物出资、以国内专利技术出资等方式。与东道国或第三国举办的合资与合作企业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所有权结构中绝大部分。中企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收购、跨国兼并、参股及股权置换。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发展,对外投资给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主要有:

(一)政治风险和成因

资本主义国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东道国。因政治制度不同,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国家觉得受到威胁,限制中国经济发展。政治风险一般是因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与战争、东道国制裁与保护主义政策及东道国国有化风险。

(二)外汇风险和成因

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使企业常面临海外投资资金的流动、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其成因一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各国国际投资行为介入。二是东道国金融稳定性不高,货币易贬值。三是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从事汇兑时,对全球的金融形式与发展分析与评估不足,使我国汇兑损失。

(三)管理风险和成因

管理风险是指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其管理环节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投资收益有风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时,管理风险成因有:一是我国企业保持稳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适应和生存必须变革和创新。二是东道国的会计制度与我国有差别。中国境外投资企业财务披露与信息公开存在不足,易使融资或股东利益分配有困难。三是因跨国企业人力资源主体的构成多元化。西方实行独立决断和个人负责,中国国企实行集体决策。四是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常不注意各国家间文化差异。不利于国内母公司和海外公司相互沟通协调,不能及时对变化作出调整。

(四)经营风险和成因

经营风险是指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因决策上的失误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经营风险成因是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和企业内部在投资过程中控制、决策、模式选择等经营策略的运用不得到而带来的影响。

(五)技术风险和成因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不小,主要因为:中国许多企业在海外投资活动中,面临的行业或特定技术的标准都与东道国会有较大差别。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较完善。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落后,不能有效监控可能会损失,技术本身的特性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六)法律风险和成因

因为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等不同,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不同,对待外资的立法也不同。法律风险是指因法制原因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原因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和法律制度有缺陷,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无序、盲目的竞争,使亏损较大,大量资金流出。且因法律的冲突与差异,我国企业不能认清自己的经济行为触犯了东道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与否,使潜在的投资风险增加。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境外投资风险的宏观管理策略

1.制定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干预战略。保证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实施地长期稳定。降低投资的宏观风险。

2.建立统一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机构,实行有效的管理方法防范管理风险。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行政管理事务必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可建一个具有政府和私人两种身份的机构。作为政府机构,按照政府政策制定方针,运作政府提供的保险储备金。作为法人,以自己的名义、控诉,出面解决纠纷,这样可更好的向东道国索赔。

3.健全和完善鼓励性的海外投资倾斜政策。中国企业必须了解东道国各方面信息,选择正确的投资区域和投资项目,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才能防范经营风险。同时中国要培训有关技术人员、帮助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海外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降低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

4.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且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法可依。

(二)中国境外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1.投资前期的预防措施。一要认真选择东道国,明确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做好风险评估。二是企业内部风险防范。三要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四是采用有效的灵活性投资方式,使投资经营活动的适应性与竞争力更强。

2.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避险措施。一要实施经营战略的多角化。这样可降低风险且有利于创造我国国际品牌。虽会增加成本,但能较好的防范非系统性风险。二是举债于当地。从东道国筹措资金用于周转、应急、再投资等可规避风险,可减少损失,降低外汇风险。三要控制关键技术,掌握市场信息,预测市场变化。这样可使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及时掌握信息,避开市场风险,争取收益。四要全面提高对外投资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3.采用以下措施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企业在投资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币种。尽量选择“硬币”或“软币”(“硬币”是汇率呈上升趋势的,“软币”是抛出汇率呈下降趋势的);不能准确判断汇率波动时,选择多种货币,分散汇率波动的风险,减小损失。二是要扩展货币来源。我国企业应筹措多种不同的货币,避免因一种货币的汇率波动便导致我国企业资金、财政状况受到影响。三是搞清企业的投资情况和环境,正确的划分投资资金以及企业留用资金。合理配置资金资源,保证资金的顺利流通使经营管理更好地进行,实现预期的财务成果。

参考文献

[1]田泽.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51-55.

篇(2)

一、我国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投资风险是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方式或者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所选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投资,由此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不能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在我国,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拥有企业股权的25%以上应该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主要有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两种形式。股票投资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形式;债券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定期收取固定的利息,所面临的是被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企业投资风险有三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不能盈利;或虽已投产,但出现亏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无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无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造成投资风险的原因很多,现简要归纳如下: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性

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外部条件。财务管理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企业财务决策更多的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财务管理环境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在机构设置、管理人员素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由此产生了财务风险。

(二)财务管理可控范围的局限性

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财务管理依据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企业进行财务预测、计划、决策和控制所依据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经营分析、市场分析等信息都只可能尽量接近真实情况而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实,管理依据的不可靠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常常会遇到采用不同财务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的情况,这时决策人员就要判断哪个方法更科学,哪个方案更可行,大量的判断也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追求多元化经营模式,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减轻企业的经营风险,这本无可厚非,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敢保证哪个行业永远是“朝阳产业”。然而,现实中采用多元化经营策略却使一些行业的“单项冠军”企业发生了财务危机甚至濒临破产。究其原因,是企业的领导班子没有及时更换决策理念,简单地移植或采用原有的经验所致。不同的行业除了技术形态存在差异外,在财务管理上也存在巨大的不同,如盈利模式和销售方式的差别,丝毫不逊于产业特点。像这几年,许多电器、制药企业都投资于房地产业,由于房地产行业前期资金投入较大,从而使公司的营运资金发生困难,万一投资失败,血本无归,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更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企业领导风险意识不强,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最高管理层风险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管理风险意识弱的企业根本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更谈不上设置风险管理机构。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无疑是企业的致命弱点。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具备高等数学知识、统计知识以及一定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现在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距此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防范、控制投资风险的对策

防范并控制投资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具体对策为:

(一)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只能无所作为。1.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降低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2.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1.企业要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市场为主体,不断开发新产品。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企业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同时配备高素(下转第36页)(上接第34页)质的管理人员,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利益分配上,企业应兼顾各方利益,调动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2.企业除了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以外,还要增加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避免企业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危机管理

1.企业应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该系统不仅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还应包括企业经营中的一系列诸如产品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对财务管理实施全过程监控,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就着手应变,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2.建立爱德华・阿尔曼的“Z-Score”模型,用以计量企业破产、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Z分数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折现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推动了财务预警的发展。

(四)企业在保持主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可用闲散资金进行投资

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增强。不应进行所谓的多元化投资,选择一些与企业主业不相关的投资项目或利润率相互独立的产品来分散企业的资本。因为虽然进行多元化投资可以使不同产品的旺季或淡季、高利润与低利润项目在时间或数量上相互补充或抵销,在某些项目在短期来看确实有利可图,但总体来说它只会弱化企业的竞争力。世界级的大公司大都只在一个行业里具有领先优势,很少会同时在几个行业里都出类拔萃。比如,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制造技术与质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该公司不会因为IT行业不景气就转而投资房地产、医药或其他行业,仍然会加大投资,加强研发芯片的力度,不断使芯片技术更新换代,始终在行业里保持领先优势地位。企业在保持主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可以把闲散的资金交由投资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运作以获取利润,这样既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又能实现预期的利润。

(五)通过控制投资期限、投资品种来降低投资风险

篇(3)

[中图分类号]TK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06-02

1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

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行业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光伏市场的推动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传统能源供应日益紧张、价格飞涨的今天,各个国家已经逐步意识到太阳能光伏发电具备永不枯竭、清洁、免维护等多种优势,该产业是世界能源领域的朝阳行业,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该行业今后的大发展必然引领一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革命,从而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过程。2000年以后,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40%。200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7年已达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600多倍,行业内涌现出了无锡尚德、天威保变等一批龙头企业。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产量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

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的火暴,引发了国内空前的投资热潮,大量的民营企业、国有控股集团从传统行业中转型,以及私人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种投资主体,不顾自身的行业背景和经验等条件约束,纷纷加入。大规模的盲目投资促成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表象繁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技术、市场、管理和环境等众多风险却被普遍忽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潜在的危机日益凸显。当国外市场需求出现萎缩,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陷入瓶颈。

2 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从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市场特点、产业链特点和产业集群分布上看,其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技术风险

目前,由于国内没有掌握提纯技术,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所需的上游原料主要依赖国际供应。国内多晶硅生产除了中硅公司等在自主研发外,还有一些厂家利用俄罗斯的多晶硅提纯技术,但这些技术与国际先进的技术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无法彻底解决高能耗和尾气处理问题。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都采用闭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这种技术基本上可满足环保要求,但是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了技术封锁,这个技术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领域。此外,企业一旦管理不善,还会造成有毒气体泄漏,发生爆炸事件,这也给很多技术不成熟的企业埋下了安全隐患。

技术差距还将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在中国提纯单位多晶硅的耗电量是国际厂商的两倍以上。从企业角度看,硅料项目的高风险还体现在投资巨大且项目建设及回收周期长等方面。通常一个硅料项目的建设周期长达2年,而要完全达产则需要4~5年时间。国内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成熟,使光电转换效率尚未达到将光伏发电成本与传统发电成本拉平或接近的程度,一般光伏发电成本在1.5元左右,与传统发电0.43元的上网电价存在较大的差距,也阻碍了国内光伏发电进入商业运营。

(2)市场风险

国内外市场容量限制也使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以产业链上游原料多晶硅为例,多晶硅作为太阳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工业原料,在我国市场上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也从最初的20美元/公斤一度飙升到了400美元/公斤。受暴利诱惑,国内企业对多晶硅的投资猛增。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虽然国内新能源的供给很大,但国内市场需求量却相对较小,目前大部分产能依赖出口,占比高达40%~50%。以光伏电池为例,2008年我国总产量达2300MW(百万瓦),其中97%的产品出口国外,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

国际上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多晶硅生产国都对多晶硅生产实行了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国内上马的众多多晶硅项目,实际上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由此导致国内市场无序的价格战和恶性竞争不可避免。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外市场的任何波动,如通过行业政策或严格的市场准入资质来设置门槛,也会使投资者面临巨大的国际市场风险。

(3)管理风险

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产业链较长,而多晶硅的生产位于产业链的上游,由于技术限制,其产量供应控制在国外少数几个厂家手中。话语权的缺失增加了管理者决策的主观臆测性和管理风险。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从原料、设备、人力、经费等的投入到产品的形成,可能遇到的风险还包括:原材料缺乏或价格上扬;生产设备提前报废;对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及其对技术掌握初期估计不足;生产经费投入不足;成品的报废率过高;水、电、煤等能源的供应问题等。

随着光伏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以低成本锁定材料的长期供应,在国际、国内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中打开和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在不断扩张产能的前提下保证设备开工率,这就要求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建设具备一支过硬的管理队伍,确保科技研发,保证技术不断进步,保证扩张经营中资金链不断裂。

(4)政策环境风险

目前在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在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中也并没有明确国家具体推行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的具体时间、要求和优惠条款。2009年9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倾向,这是多年来中央首次就一贯支持的新能源产业发出产能过剩的警示信号。此后,国家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先后发文限制多晶硅进口。国内市场尚未大幅启动,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必然受到国际间政治因素的影响制约。如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欧洲各国相继调减了光伏补贴计划,严重影响了欧洲企业的发展。2008年,占全球市场1/6份额的西班牙一年安装了250万千瓦光伏电池,超过日本政府的10年阳光计划,而2009年西班牙安装的光伏电池缩减到了50万千瓦。在外需明显不足的同时,欧美抵制中国低价产品倾销的声浪却从轮胎行业蔓延至新能源领域。近期,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德国Q-Cells、美国SunPower等大厂,陆续向当地政府呼吁,重视中国太阳能企业“低价抢单”的状况,希望官方采取保护措施。国内外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给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又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

3 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速度过快与政策配套、技术进步和内部需求的矛盾正日益凸显和激化。虽然从2008年四季度以来,全球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陷入了业绩大幅下滑的窘境。但从根本上来讲,多晶硅价格的“过山车式”波动源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过度投资。从长期来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泡沫被挤压有助于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我国近期陆续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设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法》、新能源振兴规划等政策也正在积极制定中。一系列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将有助于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首先,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将逐步激活内需市场。国内太阳能光伏市场需求能否启动取决于成本。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依然在2元/度以上,大大高于常规火电、水电的成本,也无法和风电、核电竞争。近期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将中等以上规模的太阳能光伏项目纳入补贴范围,单项工程应用太阳能光电产品装机容量应不小于50kWp;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约为30~40元/Wp,计划补贴20元/Wp,相当于成本的50%以上,发电单位成本可有效降至1元/度电左右。可以预见,受相关政策的刺激,国内太阳能光伏市场将逐步启动。

其次,低成本仍是未来5年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要策略。我国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比重仍相对偏低,未来5年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策略应该由产能扩充转移至各项技术的成本竞争,资金实力足、整合度高、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才有机会存活。在次世代的光伏技术威胁下,晶体硅电池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力度将进一步强化。另外,根据我国的国情与消费习惯,各类低成本的光伏技术都将有其应用市场。

最后,从长远看,核心技术仍然是发展的关键要素。核心技术的进步可以推动企业成本不断降低,核心技术的掌握还决定着产品的性能和定价权。过去几年,我国的太阳能电池行业和中国某些行业的经历一样,也在充当着代工的角色:一方面,国内太阳能企业高价进口多晶硅等原材料;另一方面,生产出的太阳能电池大部分平价销往国外。这使得国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利润越来越薄,耗费国内能源和人力只能换取到微薄的代工费。长远来看,掌握核心技术是未来太阳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投资角度看,应该密切关注创新能力强、有望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孟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及产业发展[J].安徽科技,2010(1):17-18.

[2]程雪涛.太阳能光伏发电供热系统的性能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9(5):624-627.

篇(4)

[DOI]10.13939/ki.zgsc.2016.03.06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也实现稳定进步,国内的证券投资基金也成为众多投资者所关注的金融工具之一。但是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缺乏对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进而不能准确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应对风险的对策,从而影响到证券行业的稳定发展。对此,笔者可观分析了证券市场投资基金存在的风险,在对风险进行评估后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风险的策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对市场的影响。

1 证券投资基金的内涵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方式,可以实现投资者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在基金的运营过程中,主要是由发行方进行投资者资金的募集,之后由专业托管方(通常为商业银行)进行托管,并由基金的管理方进行运用与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债券、股票和期货等金融工具的投资。

2 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

2.1 宏观环境风险

证券投资基金的宏观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风险,即整个市场的波动不定使投资基金的不确定性增加而造成市场风险的原因大多来自于国家的政治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具体来说,宏观环境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家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中对投资对象以及组合的有规定说:证券基金投资的对象必须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发型的股票和国债,而且投资的组合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比例。这样在遇到风险时,减持股票、国债的比例不能过大,这样基金抗风险水平也会进一步降低。第二,我国的证券市场环境十分封闭,这使整个市场面临的风险进一步扩大。与西方证券市场可以进行自由的证券基金投资相比,我国的证券投资市场则是封闭型的,投资人持有的基金种类较少而且也只能投资于本国市场,这时一旦市场发生较大变动或者是步入熊市,那么基金风险也难以规避。第三,在我国用于应对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的金融工具较少,进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2.2 微观运作风险

除了宏观市场环境会造成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之外,微观运作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一方面,进行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的投资人数量较多,在进行基金运作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委托给法人治理结构将基金资产进行运作,但是这些组织结构往往将对基金的保管和管理统一起来,缺乏独立性,这样的不规范结构会让基金管理者在进行投资时按照大股东或者是主管的意见投资,那么投资人的风险也会变得更加不可控制;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信息的质量和实效性差,不能让投资者及时的接收到准确的基金资产净值等信息,这样投资人在运作基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从而造成投资风险和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管理人风险

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中的管理人风险主要是由管理人管理水平不高、选用的投资策略不当以及管理人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等造成的。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也属于新兴市场,市场中的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只是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但是却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培训,专业素质能力不高,不能准确的应用专业知识高效的管理基金,这就使投资者的风险大大增加;管理人在对基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良好的投资策略,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的特征合理选用投资策略,以便获取更大的收益。例如,稳健型基金投资于蓝筹股会降低风险,成长型基金投资于潜力股会确保投资回报等。但是目前管理人不能对基金类型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而不能选测一个合适的投资策略,从而造成风险;由于管理人的择业道德素质低,他们会利用违规操作的方式对投资人的基金收益进行侵害,为投资者带来风险和巨额损失。

3 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3.1 风险评估

在明确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之后,为了更好地提出风险控制的策略,首先需要对不同的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其危害程度和特点,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在风险评估工作中,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井陉县进行评估后得出的只是一个参考值,虽然能够测算到影响基金投资收益的程度和造成风险的不定因素但是不能够评估出一个确定的数字。第二,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评估获得的结果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时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和校对,使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和稳定。第三,每一种股票基金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采用的风险评估手段必须具有差异性,需要掌握风险变化的规律,避免经验主义错误。对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特尔斐法,即采用信息调查的手段收集权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第二,统计计量法,即运用计量学原理评估风险,并测算出基金的市场与非市场风险。第三,财务指标评估法,即从财务报表和市场价格情况的分析中获取信息,制定出一定的指标体系,接下来再利用参考值的比较对风险进行确定。第四,价格指标评估法,即选用多样性的技术分析指标进行组合分析,推断基金投资的现实变动,但是这种方法是忽略市场风险的,只是会指示介入市场的时机选择。

3.2 风险控制

3.2.1 完善投资组合

合理的投资组合和投资工具的选择是控制证券基金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更好的防控风险和保障投资收益的稳定获得,必须完善投资组合,并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恰当的投资工具,调控资产比例。我国目前有三类投资工具分别是期货、债券和股票,基金管理者可以根据投资需要和期望收益选用恰当的投资工具,基金管理者为了获取较为平稳的投资收益可以选择股票以及债券,债券在二者的组合中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间是比较恰当的,当然管理者可以从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分析调控债券持有的比例。就安全和流通情况而言,上市企业尤其是国有上市大型企业的债券以及国库券没有风险,可以在顾及债券流通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比例,这样不仅能够维护基金的安全,减少风险,还能够让投资者获得稳定收益。在债券和股票的投资组合中,股票的持有比例控制在50%~80%较为恰当,按照投资策略来分析的话,投资选用上市股票能够确保证券投资基金收益,还能够防范和控制风险。基金管理者为了保证投资组合的合理性需要选用恰当的投资策略和组合,那么在确定投资策略及组合的时候必须征求和考虑到投资者的需求。投资者对于证券基金风险更多考虑的是收益回报、通胀风险以及投资风险,因此基金管理人员需要对以上几种风险进行考量,在确定投资组合的过程中务必考虑到投资的安全、稳定的收益回报、分散投资和投资套现。

3.2.2 加强利益协调

在控制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过程中,基金监管需要承担起重要责任,采用有效的投资基金监管手段对基金的运作管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和控制,加强利益协调工作,确保基金的安全稳定运行。证券投资基金监管需要提高对利益协调工作的重视程度,将投资者利益的获得作为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方式,可以实现投资者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其优势在于通过基金管理者对基金的合理投资与管理来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基金管理者具有运作资产的权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基金管理机构需要保证自身利益,再加上基金受益者和管理者是有利益上的冲突和碰撞的,因而利益协调和合理控制基金管理者的权利显得十分重要。当投资者将基金委托给证券投资基金机构后对基金管理者的监控力度就会大大降低,那么当二者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后,基金监管机构需要将保护投资者的收益作为工作原则,运用法律手段保证受托人能够履行职责,使基金收益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另外,证券投资基金在将大量的公众储蓄聚集起来后对其进行集中管理,这些巨额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发展,管子到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那么更大程度的突出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显得更加重要。因而,我国需要不遗余力的完善和优化基金监管体系,进一步确保利益协调,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3.2.3 加强法制管理

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制建设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障,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基金管理法律法规能够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进行约束,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从而降低风险。加强法制管理控制投资基金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借鉴国外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和法律建设经验,建立起一套完善带有中国特色的基金法律系统,除了对原有的法律发挥进行补充和完善之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证券投资基金法。在对投资基金法律体系进行设计时要强调建立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将基金管理和托管分离开来,有效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进一步消除非法挪用基金的风险。第二,建立基金评估考核制度,对基金信息的披露进行监督,将风险和回报作为基金评估考核的标准,使基金风险评估更为准确。第三,完善和优化基金治理机制,合理地进行内部控制,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进一步减少基金管理者的成本支出,使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护。第四,证监会通过现场检查和实时资料分析的方式对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进行有效把控,并且要严格执法,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基金运作的健康发展,有效防范政权投资基金风险。

4 结 论

证券投资基金是证券市场上投资人用来投资和获取收益的金融产品,其收益会受到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影响,只有全面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估和提出风险应对策略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者的风险,确保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维护我国的经济环境安全。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完善投资组合、加强利益协调和法治管理等措施能够降低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确保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力.浅谈证券投资基金监管体系的构建措施[J].财贸研究,2012,23(11):92-95.

[2]王文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证券市场研究,2013,5(18):20-24.

[3]田良辉.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特征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J].证券投资实务,2014,44(9):54-58.

篇(5)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年已经爆发了严重的过度投资,给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许多企业盲目追求经济规模,为满足资金需求,部分企业实行“混业经营”,以“巧妙腾挪”的方式在全国地毯式融资,最后因无法支付过量的本金和过高的融资成本而崩盘。过度投资同时也削弱了经济增长,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期,因受投资过度、实际利率飙高、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不堪重负。企业能否进行高效率投资决策直接决定着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国内上市公司实际行为,对其不合理投资方式探讨结构调整对企业风险投资的实际作用,为其进行科学整改、完善风投方案、调整结构等提供指导。

一、面临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企业投资以超过GDP的速度增长,过度投资,通货膨胀,可能会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国内企业在过去的5年已经爆发了严重的过度投资,地产企业过度投资表现尤为突出,对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面:

(一)过度投资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企业过度投资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加了。随着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风险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

1、市场总体风险

市场总体风险指的是由宏观环境和经济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包括:市场总的供需平衡状况、宏观经济走势、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宏观经济环境变动。企业生存于这种大环境之中,或多或少受其影响而面临生存危机或市场机遇。

2、生产活动的风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追求赢利,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生产活动风险。因企业技术条件、管理才能、市场竞争环境等各项因素,从产品设计,到原料采购、产品投产、包装出售,一直到售后维护的一系列过程中,都存在着致使商品无法按照预期标准出售的风险。这种风险任何生产者都无法完全避免。

3、市场销售的风险

商品买卖在时间上的分离是市场经济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而商品销售的成功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存活的关键。买卖期间,市场价格波动、潜在竞争者的营销手段、消费者认知变化等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成为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4、市场价格风险

过度投资将使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过于求,根据价格波动的原理,供过于求就会引起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变薄,投资风险增加。因此,价格风险也同样不可避免。

(二)过度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国有企业投资大部分也属于过度投资。对国有企业来说,国家拥有的是相对控股权,实际控股权掌握在相关联企业手中。一些关联企业为了私人利益不惜以损害国家利益为代价,假借国有企业的名义实行私人持股,从中牟取利润。这一方面损害了国有资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因此,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会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1、债务沉重,融资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的债务形成有很多原因,如经营不善,决策失误,市场经营等,加重了企业债务,导致企业不能正常的生产经营,而且因为经济效益低下,也缺少其它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随着规模扩大,业务增加,许多企业已经濒临破产。

2、风险防范意识差,缺乏行业规避机制

对于风险很高的行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严重损失,致使企业遭受严重资金损失。中小外贸企业普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还没有建立企业风险防范机制,更没有将防范风险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如果一味追求投资规模,而忽视风险防范,很可能给公司带来严重后果,引致较高的经营风险。

3、项目本身的风险

有的建设项目规模较小,施工成本较大,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部分企业产品不畅销或没有竞争力,却盲目立项;垫资风险(一般为带资施工、形象节点付款、低比例形象进度付款和工程竣工后付款等)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下被大幅放大;有的项目投资回收期长,如果还一味增大投资扩大规模,会导致企业负债过重,经营管理带来困难。

(三)过度投资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银行通过持续放贷给企业进行风投行为提供发展空间,而市场自身存在一定缺陷,使得企业边际成本不断上升,在长期内处于亏损状态,因此,银行面临资金回笼困境,企业信誉受挫,在长期内不利于平稳运行。具体表现在:

1、企业脱离实际进行风投。当上述情形发生时,企业资金链短缺,在长期内规模递增效应无限扩大。过度投资在企业经营不善、利润下滑时,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无法归还到期债务。

2、会计成本中应收账款呈上升态势,企业预期效应拉长。应收账款对企业在商业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财务成本的递增造成重大影响。当规模报酬递增时,企业会使用大量现金,使得应收账款的边际成本递增。因此,当企业应收账款递增或时期无限拉长时,企业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净现值进行观察分析。

3、企业销售利润下滑。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增加销售额,获得高额利润而服务。在销售额停止增长或者有下降趋势时,企业往往通过调整价格或者加大投资来应对。事实上,销售额下降可能是企业竞争加大,市场替代品数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盲目加大投资,商品销售额不但无法恢复,甚至可能持续下降。

4、存货积压。企业投资过度,在供过于求时,造成产品滞销存货积压,导致本期营运能力下降,进而需要不断借贷维持正常运营;同时,企业产品长期堆积可能会有货物贬值、变质、毁损等风险,进而会导致企业费用支出增加。

二、抑制过度投资的对策

(一)建立企业投资的战略风险控制系统

企业应进行内外环境分析,根据国家发展政策合理调控资金流的配置,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等,并将其纳入企业投资基本原则和战略意图。企业各项投资活动必须遵循的此原则,并且慎重把握市场行情发展趋势,把握机遇,清楚认识自身发展前景,对市场行情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市场细分。

(二)完善风险机制

企业应合理规划自身投资机制,调控风投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评估体系、管理体系与监控体系。实行责任明确、分权与放权、专业指导等思想进行一系列规划改革。

由于两权分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谋求自身利益,而脱离企业实际,盲目进行投资,最终导致企业负债过重而面临破产。目前,在国内,由于企业债务融资软约束而产生过度投资行为比较严重。故我国政府应对国有商行实行市场化改革,开放国际金融资本市场,扩大金融发展竞争空间,使商行能以股民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并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这样,既能合理布局金融机构放贷业务,又有益于融资渠道遏制我国进行盲目投资行为。

根据内外部数据,通过高质量详细的分析,不断提高企业各级风险预警能力。加强部门管理,明确部门任务,完善公司治理。

(三)健全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防止经济投资过热

为了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央行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适度从紧,但要防止急刹车,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各级政府应严格遵照国家规定政策,加强投资管理、用地管理、信贷管理、环境评审、质量管理,对投资项目进行认真审批,严格市场准入,对于相关人员应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肖雅文.非效率投资文献综述[J].知识经济,2013(2):132-134.

[2]王振.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61-62.

[3]李丰团.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J].当代经济,2013(1):88-95.

[4]李延喜,陈克兢,刘伶,张敏.外部治理环境、行业管制与过度投资[J].管理科学,2013(2):14-21.

篇(6)

我国自1993年开始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性逐渐提高,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石油资源对外国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5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需要依赖外国进口。截至2014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非常高2014年底,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在达到59.6%,中东进口石油占比51%,如果中东以色列、沙特、伊朗等国发生战争,波斯湾封锁将导致石油运输中断,中国仅能正常供应石油74.8天,即两个半月,这一点与美国等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二、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分析

(一)政治风险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并不稳定,很多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存在着爆发战争的可能,不同信仰和不同意识形态的种族势力之间频繁的爆发武装冲突,使得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海外投资风险。

(二)政策风险

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很多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的政策,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关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并不稳定。这也是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海外投资风险之一。

(三)自然风险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地震灾害频繁,飓风和洪水也是影响这些国家石油开采和加工的重要原因,另外,传染病也对石油企业的员工构成威胁,这些都是我国石油企业所要面临的投资风险。

(四)经济风险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的不良影响尚未完全消失,很多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一些国家频繁地调整利率。[1]还有的国家存在着劳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都是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经济风险。

(五)管理风险

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的石油企业赴外国投资,必须按照该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建立自己的企业制度,但我国一些石油企业对外国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得我国的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管理方面的风险。

(六)海外竞争风险

石油是重要的经济发展能源,目前,世界上参与石油竞争的力量越来越大,很多发达国家对石油开采技术和专业人才采取垄断的竞争手段,使得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海外竞争压力。

三、国家政府方面的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对策分析

(一)加强石油外交,化解地缘政治风险

我国政府要将石油外交作为重要的外交内容,将促进石油生产国与石油消费国的外交关系作为重要的工作,加强对石油合作国的经济合作,使两国在经济领域拥有更大的共同利益,避免政治冲突的产生。

(二)制定完善的国际石油合作法律

我国立法机构要借鉴外国的石油法律体系完善我国的石油法律体系,使我国的石油法律体系更好地与国际社会对接,我国政府也要与石油合作国的政府取得联系,进行投资合作保护。

(三)改革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有关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

我国政府要尽可能放宽关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外汇管理,使我国的石油企业能够拥有很多的外汇。[2]我国政府还要与石油合作国的政府保持密切沟通,避免多重征税。

(四)制定优惠的金融政策,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

我国政府要领导建设石油企业的海外风险基金,当石油企业遇到投资风险时,可以利用这一基金进行补救,等到石油企业渡过难关再用盈利资金偿还风险投资资金,以达到维护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稳步进行的目的。

(五)建立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统一协调机制

我国政府要同石油合作国的政府取得联系,领导建立石油投资统一协调机制,避免不同国家的石油企业由于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竞争不公平,及时化解不同国家石油企业的竞争矛盾,保证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利益。

四、石油企业方面的海外投资对策分析

(一)熟悉资源国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国的石油企业要组建专门的法务部门对石油合作国的法律进行系统的学习,并对石油企业投资的全过程进行法务指导。[3]如果发现公司的合法利益受损,要尽快利用法律手段予以解决,切实保障石油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决策研究机构,预测风险

石油企业之间要进行决策研究机构的建立,对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将以往的投资经验作为依据。[4]对石油海外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保证石油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出现投资风险。

(三)选择前景良好的项目,降低风险

石油的勘探工作如果失败,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石油企业要选择石油储备较为充足的地区作为投资的优先选择地点,保证石油企业能够开采到石油资源。

(四)签订外部仲裁条款和风险保险,减少风险

石油企业要加强对风险保险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外部仲裁虽然可以避免一些经济纠纷,积极化解石油贸易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风险保险额度,以便在出现自然风险的时候不会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五)加强国际合作,分散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必须认识到,石油是当前世界所有国家工业生产的必需品,从而加强石油贸易国之间的国际合作。要加强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能仅仅看到发展中国家石油开采技术落后的劣势,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石油企业对本国情况十分了解的优势,进而提高石油企业的中标率。

(六)组建自保公司,承保风险

石油企业的自保公司需要在母公司的领导下建立,所有子公司必须参与自保公司的建设,要积极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模仿西方石油企业的经验和模式对自保公司进行建设。

(七)加强人才培养与储备

要定期组织公司员工公民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尤其要提升员工对石油贸易国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要聘请贸易国语言讲师开展专题演讲,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经验对石油企业的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石油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篇(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企业异军突起,社会对科技企业的关注逐步成为热点,一些企业家与投资商纷纷把目光集中在我国科技企业之上,而风险投资行业的迅速发展,愈加促发了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热潮,而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现代新型的企业投资机制,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科技企业以其巨大的发展空间成为风险投资的对象,但是任何投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文章对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63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速度逐步加快,国内风险投资事业蓬勃,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国外资本也不断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逐步走向正轨,并向着国际化迅速迈进,因此,如何推动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健康、快速地发展成为企业与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是,科技企业在实施风险投资项目的过程中,都会受到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失败,因此对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存在的问题

2.1风险投资主体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主要依赖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自身,且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项目占绝大多数,而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作为投资的主体的情况较少,而甚少是通过民间资金募集,我国范围内有关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社会资金募集机制尚未建立。在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中,虽然大部分项目都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但是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政府投资的资金规模不大,且投资的科技领域有一定的政策倾向,风险投资项目资金都具有较强的流向性,显然这样的投资模式必然导致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单一化,难以通过社会其他渠道募集到投资资金,这就会阻碍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化且大多投资主体为政府或者国企事业单位,这就会是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资金运作权集中在政府层面,由政府等单一作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项目也会因为运作权的高度集中产生道德风险。

2.2风险投资项目中的信息不对称

古典经济学中,充分、完全的信息是一个假定的前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经济学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一假定,著名的经济学家詹姆斯·莫利斯把信息的非对称性引入了经济学中,这就大大拓宽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与领域,而信息的不对称是普遍存在于现实的经济活动之中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引发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等诸多问题,这些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而从这一方面来看,在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中,信息的不对称会给投资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科技企业与风险资本的持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就导致两者之间产生决策上的偏差,不能共同促使资金的有效利用,促使企业风险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这就客观要求二者之间必须建立有效的、能起到良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的融资机制来确保信息的充分披露,以保证科技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损害风险资本家的利益,并更好地将两者的利益集合起来。风险投资在投资过程要直接参与到被投资企业的具体运作中去,风险投资者要积极地参与到科技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对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进行管理与监督,保证投资的有合理性与有效性。

2.3风险投资专业人员匮乏

在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运营与管理中,企业不但需要具有较强金融管理能力的风险投资人才,更需要会技术、懂管理的专业科技人才,尤其是具有高技术的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才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科技研发经验,他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当前科技企业开展项目的商业价值与技术价值,预测当前项目未来的发展前途,使风险投资资金与项目进行有效结合,进而提高企业风险投资的有效性,为企业创造丰厚利润。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这就导致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技企业虽然完成风险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但是随着项目发展的不断深入,由于风险投资人才与高技术核心人才的匮乏,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发展就会出现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问题与风险,而这些势必会导致效率下降,最终影响整个项目的运行,甚至也会导致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失败。

2.4政策引导力度欠佳

从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支援体系上看,由于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尤其是针对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的引导,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与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政府对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扶植也仅限于部分领域,扶植具有较强的政策倾向性,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国长期实行科研经费由行政主管部门分配管理体制或者政府财政部门逐级分配的管理体制,科研成果商品化程度较低,而且关于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缺乏明确的发展计划、规范化的管理方、有效的激励、严格的监督作用,这就很难促进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发展。

3降低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措施

3.1培养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

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资金短缺是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而风险投资资金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风险投资主体较少引起的,所以发展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就必须引入更多的风险资本,培养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当前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科技企业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用良好的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逐步提高风险投资的资金量,增加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资金的有效供给,从而构建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构建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科技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当前我国科技企业的基本情况,创建符合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模式,使科技与资本完美结合。这不但有利于扶持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也能拓宽新的合作渠道,帮助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与此同时,要逐步创立风险投资公司,以高新技术项目、企业生产销售条件以及银行贷款联合创办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可以从成功企业的股份升值中较快地收回风险投资,用成功项目的收益来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和合理运用。

3.2建立发达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如果各个风险投资公司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每个风险投资项目从确定到运作到最终退出都是风险投资公司独自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那么不仅投资成本偏高,而且投资决策也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因此,除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健全自己的信息网络即专家库之外,企业根据实际需要,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企业参与,组织和建立畅通、便捷、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局域网或者是互联网等方式联接,使科技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专利、技术等技术市场的行情信息,并获取风险投资资金的信息,保证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量,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风险投资者提供适合的风险投资项目,也可以为科技企业的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进而保证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资金的充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3.3积极培养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

在风险投资项目过程中,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运行不但需要熟练掌握高新技术,且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富有进取精神的技术人员,更需要具有金融知识并有较强风险意识的风险投资管理者。就目前来看,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较少,而近年来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与日俱增,所以复合型投资人才难以满足当前风险投资项目的发展。我国科技企业在发展其风险项目的同时应当积极培养复合型的风险投资人才。一方面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与科研机构或相关高校合作,开设相关风险人才培养专业,以此满足市场对相关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对国内外风险投资人才的学习力度,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风险投资项目管理经验,以此提高大庆复合型投资人才的质量。

3.4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

我国政府在解决风险投资税收问题上是大有可为的。由于我国目前对风险投资公司没有给予明确的法律界定,导致风险投资公司一方面像普通公司一样缴纳公司税,另一方面在风险投资公司将利益分配给投资者后还有缴纳所得税。这种沉重的负税必将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制定或修改法规时,一方面对风险投资公司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另一方面切实解决双重征税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对风险投资公司股东所得投资收益上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实现以政府出资为主进行风险投资向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风险投资的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到风险投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玉翠,薛晓芬.我国高额现金持有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分析[J].价值工程,2012(2).

[2]张敏,王成方,姜付秀.我国的信贷资源配置是有效的吗——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视角的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2010(7).

篇(8)

风险投资是指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1]支撑环境,是指系统或主体达到其不同阶段的理想状态所需的各种主要外部要素及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2]风险投资支撑环境主要是指风险资本得以顺利进入创业企业并成功退出所需的各种外部要素的组合,主要包括支撑风险投资项目运行的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等。

风险投资的发展本身就是风险投资环境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和高收益性,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需要健康、高效的投资环境的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课题租的研究认为科技与资本结合离不开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金融环境的支持,其中倾斜性的政策能提高创业风险投资投入的相对收益率,相应的体制环境可以使创业风险投资与创业活动有安全感,系统的金融支持可以保证创业风险资本顺畅运行。[3]

一、黑龙江省风险投资支撑环境及分析

(一)经济环境

风险投资最本质的特征是通过承担投资的高风险而获取相应的高收益,承担高风险是前提,获取高收益是目的。因此,必须是拥有相对富足的财富的人或实体,才会有较高的风险忍受程度,从而对风险投资这种形式感兴趣;也只有经济增长带来了大量的财富积累,才能提供风险资本来源,才有能力承担高风险。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必要的资本来源,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动力之一。

黑龙江省2011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 582.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701.50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5 962.41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4 918.09亿元,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32 819元。尽管GDP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国内其它省市相比(见下表),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还很缓慢,在2011年的31个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中排行16位,居于中等水平,人均收入明显落后,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经济体制有待深化,2010年哈尔滨出台的《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金融市场环境

风险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融资机制,建立在现代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是金融体系的一部分,是科技创新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及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而产生的新的金融机制。风险投资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在欧洲、日本以及以色列等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兴起并不断得到扩张的历史,证实一个完备而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对风险投资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

黑龙江省于2000年后陆续了一些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政策和规定,但由于观念及体质的障碍,使其风险资本来源单一,融资渠道不畅通。激励措施的缺失和资本市场发育的不健全,使其民间资本不活跃,吸引外资能力差,导致黑龙江省风险资本供给严重不足。黑龙江省风险资本大都偏好风险相对较小的后端企业和边缘化项目,导致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风险创业企业无法融到资金,影响其发展。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投资,黑龙江省风险资本主要采用普通股的投资方式,普通股虽然能使风险投资家享受企业价值上升带来的收益,但也必须同时面对企业破产清算时的最后位剩余财产索取权,无法保障风险投资家的利益。风险资本的畅通退出是其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顺利循环的保障,黑龙江省风险资本的退出主要通过产权转让。黑龙江省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狭窄,使得风险资本不能有效循环,影响下一步的筹资和投资,也严重影响到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法律政策环境

风险投资环节多,涉及利益相关方也多。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都分别建立在合约基础上,合约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法律为仲裁。信任和法律共同推进社会契约的有效执行。市场经济追求“看不见的手”,诚信存在调控缺失的空间,必须有法律作为保障,市场经济和法制并肩而行,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风险投资也必然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驾护航,才能健康成长。

风险投资是对未来的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较强的外部效应,这种不确定性和外部性容易导致市场失灵,政府的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国际经验,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有效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黑龙江省在招商引资、税收优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法规政策。2013哈尔滨市出台了《哈尔滨市发展环境法规政策汇编》,该《汇编》就政府行为、招商引资、支持产业项目发展等方面做了规范,是各单位依法履行职责的“工具书”,是国内外投资者的“明白卡”,为投资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黑龙江省在国家相关投资法规的基础上,为吸引更多资本流入还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在经济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办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享受所得税“免二减三”之后税率不超过15%的国家政策等等。但这些法规和政策是基于投资而言,并没有充分考虑风险投资的特殊性,针对性弱,操作性不强,容易导致现有制度发生冲突,法律适用无所适从。如何通过法律规范保护风险投资家的利益,进而促进风险资本的流入,实现风险资本的成功退出还需要地方政府风险投资规范的不断完善和健全。

二、优化黑龙江省风险投资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

拓宽融资渠道。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个人可支配收入急剧增加,但个人的闲散资金大都用于储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不断崛起,正在为实现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积极寻求新的投资途径,而这些都为风险资本提供了有利筹资渠道。

创新金融工具。传统的投资工具普通股由于收益的剩余性和清偿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创业风险投资中对于风险投资家的保护需求。而综合性可转换优先股除了赋予持股人在一定条件下将其转换为普通股外,还具有优先分配权(股利和破产财产)、优先认购权、参与并累积分红权、重大决策投票权,这些特征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和信息不对称等特性相适应,有助于协调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风险投资家,促进风险企业更好发展。

对风险投资进行金融监控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风险资本的运作效率,规范主体行为和防范市场风险。黑龙江省应建立包括政府、社会公众、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内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动态金融监控体系,形成由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激励措施有效结合的风险投资金融监控机制。

规避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首先,应建立产权明晰的产权制度,清晰的产权制度有利于风险投资家明确其对创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监控权利,实现产权约束。其次,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控制机制。对创业者的报酬进行合理设计,通过给予其一定比例的股权和其在实现某一目标奖励的股份期权,将创业者与创业企业的发展前景捆绑在一起。通过风险投资协议的保护性条款和董事会条款等确保风险投资家进入创业企业董事会,对创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在创业企业新的资金的筹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退出机制”。[4]在国家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应根据现有情况,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首先,应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黑龙江省2010年出台了关于促进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的意见,充分认识到产权交易市场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从规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发挥交易市场投融资作用、加强与发达地区产权交易机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黑龙江省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方针。黑龙江省应在完善交易市场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强网络运用,强化中介服务,完善运作机制,扩大覆盖面,提高实效性。

其次,寻求多途径的资本退出模式。当前,黑龙江省风险资本的主要退出方式是产权转让,随着创业板市场的不断发展,应构建以IPO和产权转让为主的多途径风险资本退出模式,例如“赢时出售”就是一种新型交易方式。并对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进行规范,为风险资本退出提供顺畅通道。

(三)完善地方法律规范,加大政府扶持

针对风险投资的特殊性,我国应制定专门的风险投资法律规范,黑龙江省应结合地方特色制定一系列促进本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形成立法层级分明,法律内容协调统一的风险投资立法体系,使风险投资运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同时,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应制定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风险资本的吸引力度。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风险资本投入规模和其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紧密相关。黑龙江省应在现有税收政策基础上针对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实施特殊优惠政策,鼓励风险资本的流入,尤其是在风险企业初创期。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主要是对初创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其特有的产品和技术是企业立足的根本,生存的保障,科技成果产品化和商品化还需要有现实的对科技成果的法律保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风险企业至关重要。政府应完善现有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风险企业的创新产品和专有技术等予以保护,对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处置等做出明确的规定,维护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风险投资前期,政府往往成为前期创业资本不足的弥补者,这将导致政府偏离最初投入资金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初衷,黑龙江省应该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不仅符合财政资金调控作用的使用方向,而且有良好的放大效应,能够引导社会资金的投资方向,鼓励更多的资金对创业企业和项目的前期投入。在风险投资中后期,政府不应成为风险投资的直接干预者,而应起到指导、扶持、调控的作用。政府在淡出直接干预的同时,努力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刺激敢于承担风险的人进入风险投资行业。例如政府可以针对风险企业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提供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 行办法[Z].2005-09.

[2]谢胜强,陈盈盈.基于专家调查和引资分析方法的 上海市创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数研究[J].科学管理研 究,2008,(6).

[3]张亮.陕西省风险投资支撑环境评价研究[J].西安理 工大学,2010,3.

[4]国家发改委.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Z].

2005-09.

篇(9)

一、 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由于风险投资在培育辅导高科技企业方面的独特功能,我国政府早在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科技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1986年,政协“一号提案”为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和风险投资发展指明了道路。1991年,国务院在《国家高科技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中又指出:“有关部门可以在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用于风险较大的高科技产业开发。条件成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可以创办风险投资公司。”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又分别在《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和《关于九五期间策划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1985年9月,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获准成立。同时,通过火炬计划的实施,我国又创立了96家创业中心、近3O家大学科技园和海外留学人员科技园,它们都为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10)

有限合伙源于英美法系,是指必须包含至少一个普通合伙人和一个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则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事实上它是集无限责任和有限责任为一身的较为特殊的一种合伙企业。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也称为创业投资,是指向科技型的迅速成长的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它具有专业性、长期性、高风险性和高潜在收益性,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提高国家综合国力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一、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及有限合伙在我国的应用

风险投资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上世纪 80年代在我国萌芽,以其高额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批投资者。1985年1月11日,全国第一家专营新技术风险投资的金融性企业――中国新技术创新投资中心在北京成立,拉开了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的帷幕。截止2008年底,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可用于投资中国内地的风险资本总额高达2506.16亿元,是2007年底风险投资资本总量的2.08倍。一般认为,有限合伙制的雏形是中世纪欧洲的康孟达(Commenda)契约。当时教会仇视商业投机,禁止放贷生利,但聪明的商人们为了规避教会法和减少经营风险,就与合伙人签订康孟达合约,规定一方负责经营并承担无限责任,可获取1/4利润;另一方只出资并按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获得总利润的3/4。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康孟达契约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有限合伙制。我国在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首次对有限合伙进行了法律规范,正式确立了有限合伙在我国的合法地位。

二、有限合伙在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应用障碍

有限合伙的正式确立,促使风险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纷纷转向有限合伙制,主要原因有:有限合伙制企业设立程序宽简、内部组织形式灵活、市场准入条件宽松;具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能够减少道德风险;避免双重纳税,降低营运成本;西方发达国家风险投资企业普遍采用有限合伙制并取得较好效果等。但一物有其利必有其弊,有限合伙在风险投资实践中发挥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风险投资结合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1.风险投资市场不健全

(1)缺乏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专业的机构人才

风险投资是一项涵盖科技和金融的投资活动,其中涉及评估、审计、融资、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高新技术专业知识,对投资机构和人才素质要求很高。风险投资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工作人员数目较少、从业年限较短、工作人员知识背景复杂、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直接导致风险投资家匮乏。目前,我国从事风险投资工作的相关人员为博士以上学历的不足9%。人才的匮乏直接造成风险投资机构缺乏专业性、规模普遍偏小、实力较弱、缺乏示范性。据2008 年调查显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下的所占比例最大,为39.44%;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机构仅占13.38%。

(2)缺乏富于冒险和创新精神的社会环境

理想的投资环境除了有一批值得信赖的专业风险投机构以外,还需要大量敢于冒险追求高额收益的投资者。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短短二十几年,对于很多人都还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大家对风险投资没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国内大多数人都保持“安分守己”“脚踏实地”的态度;加上风险投资市场管理不规范,存在一些欺诈等违法犯罪现象,致使很多风险投资者都望而却步。创新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拥有核心技术也是吸引风险投资的关键所在。由于缺乏冒险精神,很大程度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研发。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严重制约着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

2.有限合伙法律制度不完善

(1)有限合伙人数受限,企业筹集资金受阻

风险投资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科研开发并将科研成果产品化的活动,投资期一般为3―7年。它不仅要求资金充足到位,还要求资金供给连续及时。我国《合伙企业法》第六十一条明文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数为二人以上五十人以下。对于该项规定,我国普遍存在两种观点。赞成者认为:对于人数的限制有利于避免企业进行非法筹资,便于管理。在反对者看来,该条规定是企业融资道路上巨大的绊脚石,阻碍企业扩大规模追求更好更快的发展。笔者认为:虽然我国明确表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可以单纯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投资活动,看似增加了融资对象,事实上国有企业亏损较多,资金供不应求;民营企业“寿命短,融资难”自身难保;金融市场缺乏健全的担保机构和监管部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融资的进行。由于人们对风险投资的认识存在偏差,给广泛吸纳民间闲散资金带来巨大压力,而有限合伙人人数的限制无疑是给原本就融资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

(2)权限管理不科学,合伙人信息不对称

我国《合伙企业法》明确规定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虽然条例中列出了有限合伙人有权参与普通合伙人入伙、退伙,有权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和有权获取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等八项不视为执行合伙事务的情况。但对于复杂多变的风险投资来说,该项规定过于抽象。有限合伙人权利界限较为模糊,对于不确定的权利有限合伙人不敢擅作主张,对于已经明确的权利,往往基于高昂的诉讼成本以及缺乏诉讼担保机制也难以切实履行。法律还规定,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有限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并与其交易的,该有限合伙人对该笔交易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无限连带责任,理论上是一种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帮助削弱道德风险。但真正发生风险债务时,无限连带责任的承担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首先,普通合伙人作为技术性人才出资额通常只占总投资额的1%,个人经济实力不强;其次,我国目前缺乏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个人破产制度,对于个人财产的清算和统计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因此对于无限连带责任的承担事实上难以落实。法律中没有对普通合伙人的义务做出详细规范,仅仅要求管理者合理运用资金和权利,避免损失。合伙双方权利不平等,降低了合伙人之间的信息透明度,造成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关于企业投资活动的信息由普通合伙人掌握。信息交流的不畅通或不及时,既影响投资活动顺利进行也制约有限合伙人权利的发挥。这样恶性循环必将严重影响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

(3)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律规范制度不严谨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无论公司规模大小,必须设立健全的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等,但对有限合伙制企业不要求。这对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决策效率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简易的内部层级模式导致企业在决策、执行、监管职能方面没有严格科学的组织分工,对于项目的投资决策较为轻率且具有一定盲目性。普通合伙人作为风险投资家通常是技术性人才,要求他将投资、管理、决策和技术开发有机结合并且取得收益具有很大难度,而有限合伙人享有的建议权往往杯水车薪。可见,有限合伙制企业的管理体制实质上是一种高度集权缺乏分权制衡的企业。

“合伙协议”在有限合伙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合伙人之间的利益纽带和制度规范。但合伙协议不可能面面俱到,相较于法律规范协议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对于协议内容的履行多半靠人们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不仅增加了道德风险也给风险投资活动带来了额外压力。《合伙企业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有限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虽然有限合伙人不得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但还是对企业的商业秘密有一定掌握。核心技术是风险投资的第一推动力,如果有限合伙人擅自利用所掌握的商业机密自营谋利或者参与其他与该企业相竞争的投资活动,加上有限合伙宽松的退伙制度和风险投资者简易的退出机制,势必给本企业带来风险造成损失。《合伙企业法》没有对有限合伙人的最低出资额或出资比例及全额缴纳的时限作出明确严格的规定,只要求有限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按期足额缴纳出资,未按期足额缴纳的资金应补缴。缺乏严谨性的规章制度给融资平添了障碍,影响了风险投资活动的开展进行。

三、推进有限合伙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运用的对策

1.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

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协助风险投资企业树立正确的风险投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进行适当的风险投资。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鼓励大家勇于投资”的社会氛围,为推动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风险投资机构应加大培育职业风险投资家的力度。可从现有人员中选派一些人才到国外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或邀请国外的一些成功机构和人士来做交流和技术指导;还可建议一些专家、成功机构代表举办讲座或开办培训班,力求培养一批扎实掌握科学技术、审计、管理、投资等相关知识,有事业心、责任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取消有限合伙人数上限,明确最低出资额或出资比例

有限合伙本身对风险投资具有很高的制度价值,但现有一些法律条款却影响着某些制度价值的发挥。因此,结合风险投资的性质以及在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议有限合伙相关法律条款做出适当调整:首先,取消有限合伙人数上限。有限合伙人不得超过50人的上限规定给筹集资金造成一定阻碍。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向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对于企业来说是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对出资人人数过于狭窄的限制,不利于筹集资金。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取得发展的前提,资金不足将导致企业运营受阻甚至半路夭折。取消有限合伙人数上限有利于企业广泛吸纳闲散资金,加快投资进程扩大投资规模,也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其次,应对有限合伙人的最低出资额或出资比例及缴纳时限做出具体明确规定。可以参照《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的规定,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投资公司为五年)内缴足。结合风险投资自身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以规范有限合伙人的出资义务,例如规定有限合伙人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总出资额的30%,且须在三个月内缴清。立足实情,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借助国家强制力促进企业顺利取得资金,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

3.增加普通合伙人的义务,适度约束竞业自由

在我国,存在普通合伙人权利和义务失衡现象。主要的企业控制权和笼统的经营义务使得普通合伙人权力多义务少,不利于有限合伙人权益的保护。美国2001年的《统一有限合伙法》规定普通合伙人承担对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人的受信义务,包括注意、勤勉和忠诚义务等。我国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规定普通合伙人有定期向有限合伙人汇报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义务。适当地增加普通合伙人的义务,既可以减少合伙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又可以维护有限合伙人的合法权益。竞业自由虽然能起到降低投资风险的作用,却给保护合伙人合法权益和企业利益来了压力。因此对有限合伙人的竞业自由做出适度约束和限制,是为了保证其他合伙人及企业的利益。明确规定有限合伙人竞业自由的范围、活动内容、地域和期限,尽量在保障有限合伙人该项权利得以实施的基础上减少与本企业发生冲突。保护商业秘密,避免有限合伙人与企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风险投资作为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许多问题。有限合伙制2007年才得到正式肯定和规范,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风险投资企业在选择有限合伙制时应全面考虑,既看到有限合伙在风险投资中的应用优势,又要积极应对有限合伙给风险投资带来的不利因素。只有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客观权衡、适时调整、合理应对才能使有限合伙发挥有利效用,使风险投资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铭:金融危机时期的风险投资[J].辽宁经济,2009,(02):42

[2]陈工孟 蔡新颖:中国风险投资区域差异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9,(05):4―8.

[3]中国风险投资年鉴―统计篇[Z].2009

[4]陈龙:我国有限合伙制度的完善[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45―47.

篇(11)

关键词:自筹工程 风险识别 风险估计 风险评价?

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就是分析测算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对建设项目预期目的带来的影响,评估各种风险发生概率及损失大小,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风险,减免损失,具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及风险防范对策的选择。由于军队自筹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长,资金性质特殊,面临的风险往往比其他经济活动更大,因此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十分必要。

一、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识别与风险因素分析

风险识别就是在风险发生前运用特定方法系统地识别影响工程目标实现的风险并加以适当的判断、归类及鉴定的过程。风险识别对风险发生的地点、时间、条件及造成的影响作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使军队自筹工程建设单位能正确识别存在的风险,为下一步风险评估奠定基础。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等,军队自筹工程中常采用流程图法。

流程图法就是根据工程实施先后顺序,对每阶段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罗列来确定存在的风险。如出包的工程,在项目准备阶段,存在资金未足额落实的风险;在招标阶段,存在违规招标的风险;在签订合同阶段,存在合同不完善的风险;在合同履行阶段,存在合同违约风险;在建成使用阶段,存在质量缺陷需返工的风险。但是采用流程图法所得到的风险识别结果比较笼统,因此对于大型自筹工程,需要进一步细化分析。

经过风险识别可明确工程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合同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等。

二、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估计与评价

(一)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建立在有效识别工程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风险的特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估计各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大小。风险估计包括估计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件发生造成的损失两方面内容。军队自筹工程风险估计常用方法有估计风险发生概率的概率分析法和估计风险损失的敏感性分析法。

1.风险发生概率的估计

概率估计法分为理论概率分布估计法和主观概率估计法。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军队自筹工程中普通的营房工程和基础设施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风险分布模型如正态分布、泊松分布等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而一些特殊项目并不能直接套用理论概率分布,如医院手术室,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等,这时需要建设单位根据自己或专家的经验推测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即主观概率估计。主观概率估计与个人的经验积累程度、主观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知识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不同的人要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得出的结果才能保证其可靠性。

2.风险损失的估计

风险损失的估计最常用的方法是敏感性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是考察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因素变动时所导致的工程建设项目目标受影响程度即敏感性,并据此确定风险损失的大小,为工程风险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敏感性分析,注重那些发生微小变动就给工程项目带来较大损失的风险因素,即敏感性较大的风险因素,在这些风险上投入主要精力。在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敏感因素主要包括资金的投入,合同履行情况,自然灾害,市场价格变动等。

(二)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评价

投资风险评价就是在风险识别和估计的基础上,对工程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根据风险影响程度对风险等级进行排序,将其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进行比较,作为下一步如何防范风险的依据。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项目整体风险水平和等级。风险评价常采用专家打分法。

专家打分法指通过向专家征询意见后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确定风险排序,掌握工程风险概况。其步骤为:第一步,利用风险识别和估计的结果,得出各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及对工程的影响程度,确定每项风险因素的权重;第二步,确定每项风险因素的等级值,从高到低按10分制打分,分值越高影响越大;第三步,将每项风险的分值乘以权重后得出该风险的综合得分。将分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得分较高者即为关键因素。在确定风险排序及关键风险时,对于部队战备需要或与官兵利益紧密相关的项目,批准后即使面临较大风险也不能将之定为关键风险。

四、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经过风险分析后,军队自筹工程建设单位就可根据分析结果采取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风险防范思想教育,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军队自筹工程建设单位及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教育,重视风险。要树立全员风险防范意识,把风险防范意识贯彻到参与工程建设的所有人员中;要树立风险防范全过程意识,在自筹工程建设实施的全过程中都要提高警惕;要树立风险防范法律意识,依据合同和法律法规来解决风险问题。

(二)落实风险防范责任,做到奖惩分明

要落实风险防范责任,从单位首长到负责具体工作的个人,按照不同职责范围落实相应的责任,通过考核确定各单位和个人的风险防范工作绩效,对于风险防范效果好,主动规避风险的单位和个人要奖励,而不采取主动措施防范风险的单位和个人则要予以惩罚。

(三)正确选择风险防范手段,灵活应对风险

应对军队自筹工程投资风险要选择合适的风险防范手段,灵活应对风险。常用对策有四种:一是从源头上切断风险发生的可能,即风险回避;二是通过恰当的途径将风险转移到其他主体上,即风险转移;三是若风险发生可采取适当措施使风险损失尽量降低,即风险缓和;四是危害不大的风险可以由单位自己承担,即风险自留。自筹工程建设单位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防范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