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交通道路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6 10:13: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交通道路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交通道路规划

篇(1)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篇(2)

中图分类号: U49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机动车的需求也相应的增多,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给道路交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譬如交通堵塞、道路交通事故等,交通堵塞也可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由于在交通堵塞的情况下,机动车并未熄火,导致其排放大量的尾气,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道路交通运输规划及道路交通管理与应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二.道路交通规划的深远意义

交通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息息相关,人类发展离不开交通。交通运输在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道路交通的合理化规划,只有将合理化的交通规划落实到现实中的交通运输中,才能有效的实现交通安全、保证交通畅通、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科学的进行道路交通规划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各国主要的战略选择,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可以将人类的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的保护进行综合统筹,从而谋求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给道路交通造成了相对大的压力,因而合理的进行道路交通规划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客观上表明了我们必须要从长远利益和统筹全局两个方面来共同协调,妥善的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强道路交通规划的管理。

2.合理的进行道路交通规划促进城乡建设的合理化。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以及道路交通发展相对缓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国家道路交通总局必须要科学地、合理地对加强城乡交通规划,一方面可以合理化的利用土地资源,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控制道路交通开发的规模,以免造成规模较大,给政府造成损失,可以合理的保障重点建设、减少政府投资。因而合理化的道路交通规划可以促进城乡建设的有序进行。

3.合理化道路交通规划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道路交通规划是道路交通的建设的先决条件,只有将规划做好,才能实现交通带给人类的好处,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化,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在道路交通运输中产生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是不可比拟的,城市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益处,但是如果规划的不合理,也将会造成城市化质量低的现状,不合理的规划譬如盲目的扩大城市规模、增加经济总量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性的进行道路交通规划,不要盲目的布局、扩大城市的功能,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的浪费。

4.合理化的道路交通规划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合理的进行道路交通规划可以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促进资源合理的配置、减少资金的投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将道路交通规划合理的统筹,并且完善交通法规的建设,严格执法,对道路交通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一直流传着“要想富,先修路”的一句俗语,这就从根本上表现出了交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只有交通发达了,才能引进外来经济,使国有资源世界化,促进经济面向国际化发展,合理的统筹规划道路交通,加强对交通道路的干预与调控,提高道路交通利用效率,使道路交通资源价值发挥到极致。力求各类交通设施规范、齐全,布置合理,具备先进的交通管理、控制和交通指挥技术手段。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道路交通规划与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1.通行能力超荷。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增长也是一个时期发展的必然规律,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加大了对机动车的需求,近些年来特别是对小轿车、摩托车的需求只增不减,再加上由于市政道路建设滞后,主干道网通行能力不足,这对一个本身不太成熟的道路交通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在节假日的时候,交通堵塞的现象表现的更是尤为突出。

体制不完善。

对于道路交通管理这方面由于管理没有形成具体的体制,主要是因为道路交通管理被不同的政府部门管辖,而各个政府主管部门之间没有统一性,只考虑在自身职权范围内来规划和管理交通道路,很少考虑到道路交通建设滞后的管理问题。

缺乏预见性和远见性。

现代道路交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交通建设上了档次,城市就上了档次,不论是在道路交通规划时期还是在道路交通建成之后所会引发的问题,都必须要在道路交通规划时期考虑到,如在一些人流量、车流量都较多的路段,都常常会发生交通堵塞的问题,修建天桥后,又没有相应的停车场,道路经常是堵塞的,这就需要在当初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修建一些配套设施。

四.道路交通改进措施

完善道路交通的法律体制,统筹协调、统一管理。将最终目标都协调到如何将交通规划好、建设好的目标上来,务必要让规划部门和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使道路交通更加合理。使道路交通在规划时期就要考虑到建设之后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去完善,道路交通建成后也要进行规范的停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力度,并且也要政府和国家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也可将相关部门统一协调、整合,对道路交通问题共同建设、共同监管,加大管理法规的执行力度,合理的分布道路交通运输网,并进行功能分区,合理的利用路边停车带。各个职能部门也必须持有积极的态度,相互之间沟通、协调,尽最大的力量提高我国道路交通规划与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五.结束语

道路交通规划和道路交通管理事关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是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实处的重要举措,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交通,从某种程度说,一个城市的交通建设上了品位,城市就有了品位;交通管理上了档次,城市就有了档次,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是要考虑这个地区的交通,交通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走势的直接体现。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一个国家的动脉系统,人们的出行离不开交通。经济建设也离不开交通的建设,道路交通发展离不开道路交通的合理规划。只有将一个国家的道路交通规划好、建设好、保养好,才能促使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国际化,从而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 金有杰 道路规划与交通安全的关系研究 [学位论文]2007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2] 程琳,王炜,王京元 邵昀泓,鲁亚晨,CHENG Lin,WANG Wei,WANG Jing-yuan,SHAO Yun-hong,LU Ya-chen 城市道路网络容量、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 [期刊论文] 《公路交通科技》 ISTIC PKU2005年7期

篇(3)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车辆的迅速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不协调

自21 世纪开始,国际汽车市场全面开放,汽车价格也一降再降,加上国家大力支持私人购车,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增长迅速,造成城市交通严重拥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正因为太过重视经济的进步,而忽略了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而导致车辆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的不断滞后,这样供给和需求之间就必然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交通拥堵的问题,它也成为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矛盾所在。

1.2 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在我国城市中,大型城市道路主要分四种: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中小城市往往没有设置快速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直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道路交通设计也是如此,我们要首先对城市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有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工作健康持续的进行,不能盲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将规划和管理统筹结合,但是这点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而且一部分工作人员对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还各有不同。正是由于这种一直以来的对各类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不一,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使得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存在一些失误。不利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时也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

1.3 道路规划中的主干道和支路建设主次关系不合理

长久以来,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规划建设中只重视主干道及立交桥的建设而忽视支路或次干路的建设。这种规划建设,在车流量增大之后,得到的必然是交通拥堵,在我国城市道路支路网的密度大大低于国际通用标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主路网与支路网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城市交通不得不集中在几条主干道上,这就容易造成车辆过多而形成交通堵塞。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设被城市规划所忽视

从最近几年的交通规划工作来看,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是非常常见的,也是规划中较为普遍的,但是往往正因为这样而忽视了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专有车道的设计和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交通不通畅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道路的交叉路口,原因就在于没有专用车道,各类车辆会相互干扰。还有原因就是环境、经济等带来的影响,所以单单只依靠拓宽现有的道路,又或者加大路网密度都是对于解决交通拥堵方面不太现实的做法。所以,只有加大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利用率,才能有效避免城市道路交叉口因各类车辆干扰而影响城市交通通畅程度的情况发生。

1.5 道路建设对人居环境的破坏

由于道路规划建设的规程中需要拆掉现状道路两边的房屋,而往往这些需要拆迁的房屋是城市的风貌或者文物古迹;另外需要拆迁的有些居民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或者城市环境风格的重要保护区;同时道路建设往往是通过减小道路绿岛、人行岛或者非机动车道来增加机动车道宽度,便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1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在我国大中城市,交通拥堵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上下班、节假日更是堵上加堵,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城市交通规划就要从交通现状出发,做好深入的调查,这是根本。在调查中,要对到手的资料进行细致的划分和查阅,例如:位于重要交通地带的小区划分、经济区域划分、土地利用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往年的交通道路的车流量、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等。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下几个特点,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由此可见,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在一些有价值的方面我们在规划中要给予重视。

2.2 积极做好交通需求预测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积极的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它是决定交通规划工作的“开路先锋”,也是基础性工作,交通需求预测的进行第一要务就是对城市交通出行量做一个事先预测,当然这个预测不是随意编造的,要考察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每个路段在一定时间内的行车状况等等。其次就是要对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

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2.3 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我国的交通规划及管理的水平其实还相对落后,交通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都还有待提高。一是交通组织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影响交叉口路段的通行效率,导致路网交通拥堵;二是缺乏交通需求管理,大部分城市仍然缺乏有效的措施,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发展滞后的交通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的发展,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形成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客运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化、高效、安全、经济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2.4 增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统一规范道路功能

道桥设施是交通的前提,是缓解交通压力的基础保障。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的背景下,我国将增加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密度,特别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网密度。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规范标准的理解,确保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

2.5 实施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且高效途径。ITS 是通过对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2.6 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低碳出行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运用交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居民在出行中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倡导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鼓励和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自北京迎办奥运会以来,北京的低碳出行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包括使用无污染公交系统,鼓励小距离步行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应。北京在低碳绿色交通建设上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全国有条件的城市。

三、结束语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使得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所想象的“畅通工程”也在加快着运行,要保证这些工作都有序进行,就要各地市积极响应,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在众多的实例研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整个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城市的发展所服务。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规划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严,罗辑. 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J]. 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篇(4)

谢林潼

杭州市萧山区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20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建年来,为了满足人们出行的方便,中国的道路建设里程成倍增加。可以说,城市的交通问题不仅关系到城市中居民的出行,更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基于此,对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中图分类号:U4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27-0192-02

导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道路的建设作为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不仅需要承担相应的交通功能,还要推陈出新以不断满足时代的需求,但其最终的出发点还是以人文本,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方便、快捷、舒适、安全、经济有效的服务。城市道路作为市民正常工作胜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纽带,其建设的质量性和安全性能够切实反映出一个城市建设水平的好坏。

1 城市交通组织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规划

城市的发展需要便捷有利的交通,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大城市都具有发达的交通。但是,城市道路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与城市各个方面均具有紧密的联系,但一些中小城市在快速进行城市交通道路建设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前期大都没有进行充分规划,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不明确导致了目前的道路交通混乱状况。

从交通发展的角度考虑,很多城市的交通需求增长很快,同时,由于车流、人流的过分增加,都会影响交通安全,这就为道路规划设计部门关于可能出现的交通运输能力压力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将此因素予以充分考虑。

1.2 忽视道路人性化规划

城市交通道路是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设计规划的,人应该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但是正好相反,很多城市的交通道路“重车不重人”。道路的设计中,主要关注车辆的通行,忽略行人的交通权利。比如较长的禁行时间、较短的通行时间;斑马线、天桥等过街设施间隔的距离很远,又没有进行合理选择,等等,这些经常被忽略的问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是城市交通当中的一个潜在危害信号。例如,在一些交通繁忙的路段不设置隧道、天桥等,行人经常冒险穿马路,这样不仅给自身带来了危险,也阻碍了交通的正常运行。又如,有些城市为了缓解机动车同行压力,一味地扩宽机动车的车道,占据人行道或者挤占绿化带,导致行人进入机动车道,增加危险性。

图 1 人行道被挤占

如上图1所示,规划人行道只有2m 宽,如果再去掉绿化带的距离,则实际的人行道宽度只有1~1.5m 左右。另外,还有些城市在行车道和人行道之间没有相应的隔离设施,或者是道路交通规划时为了确保车辆的机动性,不切实际追求道路宽度,只为了追求车辆运行时候的快速通过,很容易造成城市原有商业区衰落,导致城市中心片区及副中心片区郊区化,人气散了,城市也就毫无感觉。以上案例均是道路规划缺乏人性化的体现。 192 2015年27期

2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技术关键点 2.1 交通分析的问题

对城市交通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城市道路实际交通问题,为城市道路设计提供了主要依据。在道路设计的前期阶段,就应该提前进行交通分析工作,了解交通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给城市道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城市道路设计单位应该高度重视交通分析的工作,道路管理及相关建设部门应该予以支持,为城市道路设计方案提供有效的分析报告,结合交通分析的各个细节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设计。

2.2 城市道路的平面设计

城市道路的平面设计在设计工作中容易被忽视,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设计非直线且道路中心线是弯曲的城市道路时,在制定道路的转弯半径时,通常情况下会依据道路周边建筑物的红线限制或道路原有线形确定的,这种确定半径的线形在具体设计规范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具体要求的,所以,城市道路平面设计要严格遵照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化的理念进行设计,要综合考虑到城市道路的现状和周边建筑的实际情况。

2.3 城市道路的绿化工作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就是实现生态化城市目标的有效保障。在实际使用道路的过程中,要充分将道路使用功能与美化性相结合,还要研究城市道路绿化对使用者的观赏特点同时选取不同的绿化方式。道路的绿化是提高城市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遮荫、降低噪音、装饰、防尘以及对司机视觉诱导的功能。所以在绿化城市道路时应当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道路的功能等方面合理规划设计、确保城市道路与街道景观有机结合。

2.4 道路交叉口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是道路上各类交通汇集、转换、通过的地点,是管理、组织道路各类交通的控制点。相对于一般路段而言,平面交叉口由于车辆行驶方向的不同而引起车辆之间的冲突、合流、分流等车辆交错行为,由此产生多方位的交通冲突,进而诱发交通事故。据我国城市交通事故抽样统计表明,发生在交叉路口的交通事故数约为45%,有些地区甚至更高。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交叉通组织设计,以确保交叉口车辆行驶安全、畅通,从而达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2.5 城市交叉通组织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的规划科学合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道路人性化设计

长期以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偏重于解决机动车的交通问题。而在如何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考虑较少。粗略形、宏观上控制较多,微观、细部问题考虑较少。尽管基本满足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但却忽略了人的精神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城市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使用功能上,而且在观赏功能、享受功能、舒适功能、便捷功能上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城市道路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安全,更要满足舒适、美观、方便的要求,为人们创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一般来说,道路规划、设计考虑功能问题较多一些,主要依据是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而人性化设计,在此基础上,更加充分理解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求,给人以充分的舒适感和贴心关怀、侧重于细部的处理与把握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深层需求,给人以最大的满足感,因此, 人性化设计是道路工程设计的更高境界。在今后的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大力提倡并注重人性化设计,共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提高城市的品味。

2、 城市道路功能设计

2.1 城市生活性道路

其设计的交通特点是:目的性 、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一般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 它更多考虑人的需要。故必须考虑公交优先, 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 而且自行车流量相对较大.生活性道路的总体特征是人车同样优先,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考虑交通安全需要人车分离,干道级的道路可同时考虑机非分离,支路则可以机非混行并视交通状况路边停车行人可采用平面过街(人行横道)。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2.2 商业性道路

这种道路两侧商业发达或间隔拥有多处大型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对道路的通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商业性道路应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 购物环境及交通目的;机动车道不应太多,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 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自行车也应与人群隔离, 减少干扰,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2.3 景观性道路

又称园林景观路,它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的道路。通常绿化率不小于40%,总宽度应较宽, 部分主干道或次干道才具有此特性。景观性道路以行人休闲、休憩和绿化营造为主,人行道要求比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灵活布置;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保留自行车道、同时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布置形式。

3、机动车车道宽度

机动车道的宽度与车型和行驶速度、安全距离有关。我国城建部门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调查资料得出了车辆横向安全距离及车身与侧石间安全距离的经验公式,并据此得出了机动车道宽度与车速间的计算结果,推行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汽车已进入普通家庭、成为道路上的主流用车;城市道路的交通组成已由过去以大车、公车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小型车、私家车为主。《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对道路横断面设计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目前道路机动车道宽度一般引用《规范》定为 3.5m~3.75m, 这无疑是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并造成车道不宽不窄、造成车流并道、拥挤,影响城市交通正常秩序。

根据道路的等级、功能, 细化机动车道(小车道、大车道、公交车道), 建议:一般城市道路(快速路除外), 大车道(混行车道)宽度宜为3.5m~3.75m,小汽车道宜为3.0m,路缘带宽度缩为0.25m;对于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可能出现多辆公交车并排行驶的双向4车道干路,机动车车道平均宽度宜为3.5m;双向 6~8 车道干路的机动车车道平均宽度宜为3.25m;支路因强调可达性,对车速要求不高,机动车车道宽度宜为3.25m;交叉口机动车进口道宽度宜为3.0m,最小可为2.5m。

4、 立交设计

一般而言,受交叉口出入交通量的大小、分布和地形环境条件的影响,立交的布置没有固定的几何型式。 立交型式的选型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立交的型式既不要过分的追求大而全,否则会造成投资的增加、占地面积和拆迁面积的增大,同时严重破坏环境、影响道路人性化功能的原则(造成人行过人行立交桥的时间过分的增大或很少提供人行相关功能因素); 当然,也不能因为过分地照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降低技术标准和等级,从而影响立交功能的正常发挥。

我国很多城市早年修建的一些立交桥,选型时由于缺乏合理的交通和地形环境的分析, 往往是套用某种立交型式;随着城市交通量的增加和道路交通规划的变迁,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同时立交本身与其周围的景观严重不协调,而实施改造又非常困难。总的来说, 城市立交一般应以功能为前提,以地形地物等环境约束为条件,采用“协调法”进行立交的总体造型。这种方法不选择某一种立交型式为定式.而是强调立交所处的环境的约束性, 因地制宜,在满足立交功能的前提下,路线尤其匝道力争布置在可供用地的范围以内,尽量减少立交主线和匝道布置与地形、地物之间的冲突,使立交的总体形象与环境相协调。

5、 道路排水设计

城市道路的路面雨水一般也是通过雨水口进入雨水管纳入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但是由于道路的施工,有可能导致部分山区城市原有的排水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分隔和破坏;针对于其上情况,可采用设置截水沟、 排水沟、 急流槽、 跌水、 涵洞等排水设施的方式来解决道路两侧坡面和地坪排水,以避免水毁现象发生。同时,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对景观、 路线纵坡等带来的影响。

某些城市排水管道具有坡度大、高流速、大埋深和场地的不均匀沉降等特点,但排水专业相关技术资料和规范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相对较少,所以对于“适合山地城市的排水管网规划、排水构筑物的设计和排水管材的选择等问题”的研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并由于我国各类城市处于迅猛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坡地、丘陵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形已逐步纳入城市发展的用地供应中,应急早制定相关规范、技术标准,以广泛适应我国城镇的蓬勃发展。

6、 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

人们评价一个城市(城镇)的好坏,对城市道路的印象一般是首当其冲的。城市道路空间环境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要素,对其它意象要素起着串联和组合作用,是人们感知整个城市意象的渠道。清晰的城市结构为人们提供了形成城市整体意象的基础。因此必须在道路的空间尺度构成,沿街活动、建筑立面、绿化、街道小区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 以创造出独特的适合该城市的景观形象。

篇(6)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居民的出行次数和机动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城市原有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与居民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许多大城市表现为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频发、大气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1]。本文以丹阳市城区道路交通为例,对小城市的道路交通发展规划进行探讨。

一、丹阳市区道路系统概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丹阳交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曲阿大地上已经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立体化大交通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092km,其中高速公路42.7km、一级公路274.23km、二级公路254km,“一横一纵”高速公路联网畅通,“一环十二射”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所有行政村通四级以上等级公路目标基本实现。新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高铁加入全国客运网,不断刷新着丹阳新速度。

十二五规划期间,在中心城区形成以主干路为骨架,等级系统匹配、结构合理和凸显丹阳水城特色的道路网系统。通过主干路的建设,构建与中心城区规划布局形态相协调的快速通道,快速集散跨片区长距离的机动车交通出行,实现中心区城市道路与对外高等级公路的快速衔接;加强片区之间联系的主干路系统建设,尤其是跨大运河和铁路的建设,为片区之间客流联系提供交通体系保障条件;完善次干路、支路系统,根据各片区交通要求有差别的建立次干路、支路网络。

二、丹阳市区交通规划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相对滞后

城市交通规划应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并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城市发展特点的交通道路规划,对于城市中大的交通道路规划应至少达20年的预期。丹阳市局部道路建设规划缺乏超前性,对影响交通发展的各种因素考虑不够,如新民路改造了没几年已不能满足市民交通的需求。在交通管理体制上也存在其他城市都有的弊端,在决策系统上呈现多头并管的局面,交通局、建设局、规划局等都要参与,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另外缺少对道路规划、工程设计、运行网络和交通管理方面的调查研究,没有建立完善的反馈系统,导致城市道路建设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2]。

2 道路容量不足且路网结构不合理

虽然丹阳道路建设里程不断增加,但在上下班交通高峰期,交通拥挤并没有得到缓解,道路容量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车辆增长的速度超过了道路建设增长的速度。近期丹阳道路建设基本上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如新民路整修工程、中山路整治工程等,但2010年丹阳新增小汽车10634辆,增长率为25.7%;2011年增长率为27.9%,汽车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道路建设的增长速度。

路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城市次干道数量不足,比例失调,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的发生[3]。在市中心的商业区,主干道交通拥挤,道路载容量压力大,缺少中心区与快速路网相联系的干道,致使市中心区的道路运行效率低下,而地区的交通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原有的规划功能,部分闲置。

3 交通方式结构不合理

公共交通发展落后,部分公交车陈旧落后,服务跟不上,公交线路不完善。现代城市居民出行不仅需要经济性、便捷性、安全性,而且也对舒适性提出了要求。目前丹阳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公共交通落后,公交车良莠不齐,公交线路没有通达全城,部分地区没有班换乘,致使不少家庭较少选择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

4 中心区停车空间和停车设施严重不足

随着丹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购买私家车,当人们驾车去市中心消费或办事,经常会遇到停车难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早期的城市规划,特别是道路交通规划对静态交通问题考虑不够,致使市中心区停车设施严重不足。在市区仅有一些饭店、商场、医院和银行门前能提供很少数量的汽车停车空间,但其中部分还要供给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泊位。

5 道路交通法规观念淡薄

一些私家车主和出租车主经常超速行驶,路边违规停车;在无交警的交通路口抢红灯;逆向行驶,在道路中央随意调头现象严重,这些都形成交通事故的隐患。

三、城市化进程中丹阳道路交通改造的必要性

1 城市化的挑战

根据丹阳市未来的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丹阳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沪宁线上重要的商品流通中心,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历史文化悠久的现代化工贸城市。在丹阳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也与日俱增,由于城市空间的扩大,出行距离也跟着加大,对交通的需求量也多起来,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新型的城市交通系统。

2 现代化的挑战

随着丹阳城市化的发展,由于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远距离的交通需求持续增长,自行车和步行已满足不了居民的出行需要,加上居民收入的提高,家庭购买机动车(小汽车)的数量持续增长,丹阳市区机动车辆发展迅速,这些都推动着城市机动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3 市场化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主导的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公共交通运行和管理的局面再也满足不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其中首要的原因就是建设资金的不足。只有把城市交通建设投入到市场中,吸纳社会资金,才能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降低交通运行的成本。政府部门也可通过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杠杆对道路交通资源进行有效调节。

四、丹阳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对策

为了适应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结合丹阳目前的道路交通状况,在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篇(7)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日益发展,城市中车辆越来越多,城市化使交通问题变得集中、强度加大,机动化使交通空间日益局促,交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目前解决城市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 增加交通供给即新建或拓宽城市道路; 2) 控制交通需求即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部门只重视道路设计方面,不重视交通功能规划设计的系统指导作用,往往在道路使用过程中出现交通需求不均衡、交通问题突出,无法进行道路拓宽时,才考虑采取相关交通管理措施。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在宏观方面,在建设前期,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交通设施所要承担的功能做出规划,利用仿真软件对未来交通进行分析,使交通设施的空间结构形态能与其功能适应; 在微观方面,对其空间布局和交通组织做出安排,并利用先进的ITS 技术优化交通结构,确保交通构筑物能满通需要,实现高效交通。

1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1. 1 交通功能规划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指导

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着条块分割问题,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沟通不够,道路规划经常忽视交通需求管理,不注重交通功能规划的指导作用,一般情况下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只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没有将交通功能规划设计从道路设计中分离出来,以交通功能规划设计来指导城市道路设计。另一方面交通理论与规划设计、施工设计脱节,从而导致交通设计思想夭折,道路规划不合理。同时受专业限制,具体设计人员对功能问题往往研究不够,缺乏基本的交通功能设计素质,交通功能规划设计问题也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进行新建城市规划时,必须整合土地使用政策、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三者关系,进而来管理交通需求,即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把交通功能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然后对初步完成的总体规划中的交通功能规划部分通过数学模型和大型仿真软件模拟未来交通状况,以确定交通设计的容量和分布是否合理,并将信息进行反馈从而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或者完成总体规划。进而在论证合理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设计。

1. 2 交通功能规划设计是解决城市道路使用存在系列问题的重要保障

1) 城市路网功能结构不合理。在城市道路路网规划建设中,许多城市往往只重视扩大路网的空间尺度,忽视了路网功能结构的改善。在大力推进快速路和主干道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导致城市道路路网功能级配关系进一步失衡。

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布置不完善。许多城市道路出入口、交叉口设计、立交匝道设计不合理,停车设施功能配置不全,车辆掉头区、行人地下通道设置不尽合理,安全设施、流量检测、监控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城市道路配套设施不齐全。

3) 公交车、地铁、轻轨等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城市公共交通的设计容量小于实际的交通量,公交线路以及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往往过高,导致公交过分集中在某条道路,造成该线路交通拥堵及公交通达性差等诸多交通问题。地铁、轻轨等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供求关系的有效途径,而目前,地铁、轻轨等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公共交通体系。

4) 交通枢纽布置不当。城市交通枢纽主要是指汽车站、火车站等,是城市主要集散地,包括商业、交通集散、公交枢纽等各种功能,各功能产生与吸引的交通流在此汇合交织,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特性。现代城市未能合理的安排交通枢纽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条件,导致交通枢纽的交通区位不当,造成了各交通流分布不均衡,交通流过度集中而造成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现代城市交通主要问题:

1) 综合土地利用与交通功能规划,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路网建设的盲目性和冗余度; 2) 建设完整有效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完善支路网,提高城市道路交通通达性; 3) 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设施体系,合理布置城市道路标志、标线系统,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交叉口渠化、道路出入口等,并利用先进的ITS 技术,合理布置交通控制系统及诱导系统,优化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4) 采用先进的路段交通组织措施,如设置单行线系统、变向交通等,组织微观道路交通的有序、高效运行; 5) 完善城市停车设施配置,并利用经济杠杆有效调节交通需求; 6) 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系统,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并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及交通系统管理,从各个方面来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

1. 3 交通功能规划设计有必要专题研究、专题审查

在工程前期,应充分论证总体方案,对交通功能做出充分考虑和细致的安排; 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对建设项目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分析,确保项目建成后新增交通量与背景交通量不会对未来周边的道路交通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具体的细节方面,应充分听取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建立专项交通工程项目,如交通疏导工程、交叉口渠化设计、交通控制系统改善、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设计等,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提高城市道路的利用率。

2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流程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在城市建设各个阶段所具有不同的功能性质,可以将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道路规划阶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城开发建设中,结合用地规划,对道路进行初步交通功能规划设计,为实施阶段道路详细交通工程设计预留发展空间,保证其交通功能的实现,使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制约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为交通功能规划做指导。具体包括道路功能定位、道路网路功能结构布局、停车设施布置、交通枢纽布置、立交及匝道设计及主要交叉口设计等。

第二阶段为道路实施阶段,在进行道路初步设计之后,施工图设计之前,对即将建设的道路,进行深化细致的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具体内容包括路段交通设施设计、交叉口设计、出入口设计、公共交通设计、人行横道设计、交通管理系统设计等。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再由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

第三阶段为面向管理阶段,具体内容包括交通协调控制系统设计、交通诱导系统设计等。

具体的设计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流程

3 结语

篇(8)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剧增,城市原有交通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道路拥挤,交通环境恶化,几乎成了我国各大城市的发展通病,甚至成了制约个别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市政瓶颈。“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简单的一句俗语准确的说明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系统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但车增建路,路多引车,交通环境暂趋恶化。据世界银行研究,通常发展中国家交通需求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速度两倍以上,城市交通普遍落后于城市化进程,解决交通问题将是我们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欧洲一些国家,发展到今天,车辆保有量虽然巨大,但在实现对老城区的完整保护,善待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依然能基本做到交通设施供给满足社会需求,人车和谐、秩序井然,高效运行。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1 先进的道路设计理念

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建设及大力改造,城市道路宽阔、平直,标识完备;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虽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我们在建设速度、质量上可用“后来居上”形容。比较而言,欧洲国家城市道路普遍偏窄,且常有一至两个车道被路边停车占用。高速公路一般也仅为双向四车道,车道宽315米,甚至个别路段3米宽,小于我国的3.75米,但在设计理念上,在处理人与车,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处理手法上,我们与欧洲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以人为本”,这是近几年我国学习科学发展观所得出的最新设计理念,可是在道路建设上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体现,甚至不惜牺牲步行环境去改善车行交通。现实中常看到的是占用路边绿化带、人行道去拓宽机动车道。高速行驶的汽车剥夺了行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的过街权利,即使在道路交叉口处,也缺少对行人过街的充分考虑。街道环境单调、冷漠,缺少对行人心理及活动的照顾,新建商业街交通状况也不近如人意。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道路两侧商家林立,经营种类齐全,花样繁多;在近1公里长的范围内,无任何人行天桥、过街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行人与车辆经常是“怒目而视,互不相让”。街边树底下仅有的一点灌木丛也因不便于卫生打扫而被砖头盖平了。这一点在欧洲国家所见有着十分的不同,城市道路横断面尺度适宜、功能明确,环境友善。有行人过街需求的地方就设人行横道,并配置相应的信号灯及必要的安全设施,甚至在行人过街需求量大的地方,直接将道路下沉,行人走正常标高过街,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车让人。我们不妨就简单的“抄袭”一下,在城市主要人流聚集区,以人的需要作为道路设计的出发点,为行车制造一点小麻烦。实现人、车公平使用道路资源、和谐共处。

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一切以人为中心,更不是倡导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占有。可我们在修建道路时,常常是起伏的地形被削平,丰富多彩的地貌变成了一张白纸;完整的山系被几条高等级道路切割的枝零破碎,挡土墙成了公路两侧的主要风景;密布的水系也被切断,河流成了一个一个的死水塘,甚至永远的消失。让人还感到一点可喜的是,近些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失误,实践中也在逐步的改进,但采取的措施不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如美化公路两侧的裸岩,通过注入含有草籽、养料的泥浆,实现了表面绿化,景观效果不错,但造价昂贵。因此,针对不同地形、地貌,应当鼓励新的设计形式出现,失误之处逐步改进,合理之处加以推广,逐步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2 合理的道路等级构成

我国的道路交通规范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个等级。一般认为快速路、主干路比较重要,政府将主要资金投入到这一层级的路网建设上。次干路标准低,不成系统,支路因封闭式物业管理、路边停车等原因而无法承担所要求的交通量,道路系统变的越来越脆弱。在旧城改造中,对原有高密度、低等级的现状道路视而不见,硬是大量拆房子建宽马路,破坏了原有建设机理,交通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主干路长度占整个道路系统的30%以上,次干路约占60% ,支路不到10%。

欧洲国家城市道路中,次干路、支路在整个路网系统中占有绝对比例,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职能。城市街区划分普遍小于我国,尤其以小巴黎为代表。路网呈现出高密度、低等级、微循环状态。居民出行,通常不会直接进入主干路实现点到点的交通,短距离交通完全可以依赖次干路及支路解决。这种形态路网适应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也适应了行人对生活尺度的要求。高密度、微循环路网,车流分布更均匀,增强了系统抗堵塞的能力,使得交通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发挥。除此之外,这种形态路网,尤其在城市商业区,增加了地块临街面,土地收益更大。

3 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

我国的公共交通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统计显示,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30%左右。到1990年代后期,也呈现出公共交通衰退,私人交通迅猛发展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一是私人轿车的迅速发展以及错误的用车观念,使得部分有车一族日常出行不再依靠公共交通。二是城市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公交优先政策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误点率高,车厢拥挤,换乘困难,降低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失去市场竞争力。三是公共交通网络还不完善,城市新区、城郊旅游区等区域公共交通未能及时跟上,私人交通被迫发展。

根据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发展规律,我们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时期,未来的二、三十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将得到大规模提高,是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经验表明, 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可以发展公共交通, 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就要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现阶段我们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多层次及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城市尤其要建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电汽车相配合的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使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化。小城市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完善公交网络,提高服务质量,适当预留发展大运量交通的可能。

4 完善的交通信息

发达的交通系统,需要相应的交通信息与之配合,且应作到内容准确,使用便利。否则,各种已有交通设施难以得到最佳、合理使用,容易造成某一时段内交通量局部过于集中与个别资源的浪费。西欧国家,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已较完善:数据采集手段先进,覆盖面广;信息,常能以图、文、声并貌,多种语言形式。广播、信息台、网络均可随时了解到最新的交通动态,便于对出行时间、行走路线、交通工具做出恰当的选择。除此之外, GPS的广泛使用,大大的方便了开车族。及时、准确的信息引导,减少了车辆对道路的使用时间,间接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

在我国,网站、信息台的服务还不是十分的发达,可方便使用的交通信息相对还很匮乏,内容也欠及时准确性。近年一些城市相继开办了交通台,但信息采集主要是司机以手机短信的方式主动发送给交通台,信息就像是插播广告,内容单一,难以量化,更不能提供最佳的行车路线。GPS使用,我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一般仅用于车辆防盗、反劫等。其实,GPS系统不仅局限于导航功能,其衍生功能也将会对改善交通环境起重大作用。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GPS装置,可实现自动报站,短语提示等。站台也可显示车辆离站的距离或到达时间,便于乘客选择,也便于公交公司对车辆的指挥与调配。经验表明,通过使用信息系统,交通工具使用效率可提高50%以上,准点率提高30%以上。

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实现现代智能交通管理的基础。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在我国正处于起步时期,应尽早整合交通、国土、城管、运输等部门所拥有的资料信息,构筑自己的发达、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对信息系统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设施使用效率。

5 完善的法规及严格的管理

篇(9)

前言

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的现象。解决城市的交通阻塞问题,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实践证明,增加交通供应是无法满通需求的无限增长的,只靠加大投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一个交通系统要有效率地运行,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必须达到相对平衡。采取有效措施调节交通供给与需求,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交通需求管理(TDM)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道路交通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1.1要纵观发展

根据城市规模和空间距离、形态、城市与网络的适应性、结构、服务能力、道路分类、人口的发展等来规划道路,道路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的,如果其中一个因素预测失准,那么道路规划形同虚设。

1.2要以车为本

怎么理解以车为本,以车流量为基础,并合理的预测未来可能达到的流量,来定位公路的等级,车流量是根据当时统计,预测交通车流量有偏差,当时预测的车流量是以城市里100万人口进行统计的,规划道路也是相应规模配套的,随着经济的重心的转移,当时规划的已容纳不了那么车,出现了刚修了二级路,又过了一年,道路拥济,开始加宽或者修高速路,来回折腾,这样浪费了很多资源,给当地群众的造成了出行困难,造成了诸多不便,因此规划时要以车为本,在统计的高峰车流量,再合理预测未来车辆。

1.3合理布局

布局是确定道路网结构形式、组成以及路幅宽度及停车场等的分布,它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必须结合城市性质与规模、用地的功能分区布置、交通运输、自然地形、现状、等综合分析。使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组成一个系统完整、功能分明、线形平顺、交通便利通畅,布局经济合理的城市道路网。

举个例子,以城市为核心区,道路的布局是棋盘式放射+环线自由式和混合式还是纵横交汇、形成网格状+环式+混合式,布局是很重要的,

目前的大部分道路一般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经济活动强度国较弱时,路网呈现向心内敛的结构、即各节点逐级向上连通,这样棋盘式布局不完善的是彼此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当经济发展了,区域的一些点发展到一定规模、产生开放互联的需求时,以射经为主的网络布局就无法满足要求,才开始修建比较发达的连线道路。因此在规划时合理布局是非常的必要。

最拥挤区域的保护圈的内环和城区的发展的边界的外环相互之间出现射线的形式,建立郊区环和过境环线主要节点间的郊区通道:均衡一下射线道路交通负荷,交通转换过境环:外来过境转换分离交通流、区域环线,城市群的联系线。

功能齐全,道路规划还要着眼长远,不要因为经济活动不强时,就将是县市主街开始规划成人车混行,道路功能不全,周围建筑都拔地而起,空间有限,未来重建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可用,拆掉周围建筑,资金加倍,造成一定困难,因此道路规划要功能齐全,将机动车道、非机车道、公交车专用道、人行道规划好、预设好。

二.道路交通要以人为本,考虑不可预见性

2.1要以人为本,要把人的安全出行、舒适出行放在第一位。

随着近些年小汽车迅速增长,给行人和自行车的出行造成很大影响。很多原有的自行车道成了小汽车停车场,或者干脆多画出一条机动车道,原来“三块板”的道路成了“一块板”,自行车只能在汽车夹缝中穿行。另外,大量人行步道被停放的小汽车和城市构筑物占据,行人走起来很不顺畅。在路权分配和道路空间使用上要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各部门不能只考虑自己利益,道路空间是公共的,不能无序使用,要优先保证行人和自行车的路权,不能随意占用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必须有安全的隔离设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停车厂,绿化带要宽一点,机动车要足够的设计宽度,这样舒适多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安全出行、舒适出行。

2.2倡导绿色出行

我们提倡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是个相对概念,指集约化、资源占用少、低能耗、环保的出行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系统,发展绿色出行是特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

如果想让人们在短距离出行时放弃小汽车,就一定要创造一个适合自行车的出行环境。为什么没人骑自行车?就是因为没处放、没人管,如果能把保护自行车出行的机制建立起来,我相信还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自行车。

在规划中要考虑为行人和自行车创造好的出行环境,我们现在过分考虑小汽车出行,把马路修得太宽,中心城区这种现象一时很难改变,仍在建设中的新城还是有机会修正的。目前来看,新城道路规划还是老一套,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从绿色出行角度对新城交通进行重新规划,避免再建宽的、稀的大马路。一是交通规划政策要能反映民意, 调动群众的参与意识政府新近出台的或者调整的涉及交通领域的政策都要事先倾听群众的呼声,集中反映民意。和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相符合, 要和当地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要和当地的居民出行时空距离相一致每个城市的区位和空间、人口规模都不尽相同, 最主要的是要制订出符合城市特色的交通政策, 要实用, 并具有可操作性。

2.3增加不可预见性

现在国内大部分如北京很多地方过马路要绕很远,很不方便。有时候人们不愿意走那么远的路,就容易跨越围栏,遇到行车速度快的就造成事故频发,到首尔去看过,那里的市区干道即使有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地面也必须画上斑马线,因为要考虑老人和儿童。北京也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很多老人走不了天桥,一到下雪天桥更是上都上不去。

有些突发事情,现在只有高速路有应急车道,在城市道路中没有规划应急车道,遇上火灾之类等突发事情,遇上下班高峰时赌车严重,远水解不近渴,为了防止突发的事件,要有专门的车道保持应急所用,道路畅通。

三.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均衡出行资源分布主要包括空间资源均衡和时间资源均衡两种策略。

3.1空间均衡法在指在空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城市道路网络上车流的分布往往很不平衡,市中心区或某些路段上流量很大,造成交通拥堵,而另外一此区域或道路上车流量很小,道路有较大的空闲,如果能均衡这两部分道路的流量,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状况。当然,完全的均衡分布是不可能的,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尽量减少因交通流过分集中造成结点或某个路段的交通拥堵,尽量设法均衡分布、减少集中程度,发挥所有道路的运力,主要可采用拥挤收费、单向交通、禁停、禁行等措施。

3.2交通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加剧了交通安全的严峻性,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还存在巨大的差距,道路通行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低,行人、非机动车辆和机动车辆混行的混行道路导致事故多发,交通问题严重而且影响巨大且我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 人口急剧增长, 汽车数量也随之增长, 与有限的城市交通资源势必产生矛盾,, 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出行难,交通问题随之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加强道路交通网络化建设是刻不容缓。不断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化及时疏导人们的出行方向,信息化、网络化,不断的完善车让行标志、标线的设置率,

结束语

道路交通管理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可以依据交通需求管理的思想,分别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等不同层次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由于缺乏成熟系统的应用经验,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是交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10)

1 前言

城市市政道路交通施设是个复杂的工程,交通设施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但由于道路面临的各种客观原因,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为了解决新区城市面临的各种交通问题,许多城市新区在建设的时候,都努力探索,积极规划,以达到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效果。

2 城市新区市政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问题

现阶段的新区道路建设,建设者在建设的时候,对城市交通总需求及总容量没有进行科学预测,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对城市交通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城市基础研究、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交通政策研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国家法规作为后盾)。相比较于西方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有一系列的交通规划法规,如美国的《美利坚合众国公共交通法》、《美利坚合众国停车场法》、《美利坚合众国交通法》等。而我国的交通立法就没有这么完善,首都北京的交通立法是最完善的,但跟美国比起来,还有很大的路要走。

2.2 资金问题

在西方发到国家,用于发展交通及治理交通废气、交通噪声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之间。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城市交通时还大力吸取社会资金。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筹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之相比较,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主要靠政府,民间资本极少流入交通领域,这与巨大的交通建设费、巨大的交通治污费不相协调,急需民间资本的介入。

2.3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不协调

就目前情况而言,城市新区的交通问题,不论以何种方法来解决,始终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效应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大部分的新区中,严重缺水停车场。在已建成的许多城市中,道路沿线土地过度开发,导致道路交通压力急剧增大。这些问题的出现,跟政府急功近利、缺乏专业人员对交通的规划有关。在新区市政道路的建设中,需要专业人员对交通数据进行长期收集、整理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方案,才能保证市政交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 新区市政道路合理规划的措施

3.1 新区市政道路环境规划

在传统的市政道路规划建设中,有几个项目的功能是比较重视的,包括新区道路的路网布置、道路的线型设计、车道数的确定、城市路面结构形式等功能,而环境的功能却往往被忽略。

在新区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中,笔者认为,应当把环境价值和环境同能放在重要的位置。新区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都要从城市环境的整体价值出发,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需要,结合城市的空间组合、城市风貌、建筑特色等进行综合考量设计,使各种新区城市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不失比例、美观大雅,以此达到环境价值的最大化。

3.2 新区市政交通发展弹性规划

城市新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整体的发展,要根据新区的规模、经济发展条件及新区的自身特点,制定新区相应的发展战略,包括长期发展战略、中期发展战略、近期发展战略。当今,城市的许多新区都在大力加强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但往往只看到当前,目光不够长远,对新区道路交通的长远发展不够重视。因此,在制定新区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时候,要以分析预测为依据,对新区道路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要充分认识,要给新区道路交通的发展预留出相应的位置。

3.3 对道路交通量的分析和规划

在城建中,土地的性质、利用强度、土地的不同布局对应着不同的交通建设,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进行规划是解决新区交通问题的重要基础。新区土地的性质和开发强度会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的样貌和规模,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的交通分布及影响着交通量的变化。因此,新区的任何开发项目都会影响到城市交通的变化,这种影响大多是负面的。以土地利用率非常密集的地方为例,在这种地方进行项目建设,必须系统、科学地对其交通进行评估,将项目建设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当下许多地方政府急于扩大城市规模,在对新区进行建设的时候,往往好大喜功,对规划只是草草了事,热衷于大修马路,以期将大马路两边的土地进行高价拍卖。土地拍卖后,开放商为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往往不考虑道路的实际承载能力而进行超负荷的、高强度、具有破坏性地开发,导致道路两侧建筑四处林立。另外,从交通量控制上看,应对道路交通工具和道路进行衡量分析和具体规划。例如同样是运载500个人,使用公车比之使用小轿车,道路占用率可减少80%,燃油可减少90%,排放的各种污染气体可减少85%。因此,在建设城市新区道路的时候,政府要积极倡导,对道路要科学分析,具体规划。

3.4 道路的人性化规划

在现有的许多城市新区道路建设中,往往是“重车不重任”,“或者是“车重于人”。在当今的城建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往往忽视行人的交通权力,例如路灯对行人的禁行时间长,通行时间短斑马线、天桥、隧道等过街设施间距过大,而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又常常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

甚至还有这样的问题,在交通繁忙地段,没有设置过街地下通道、过街人行天桥;以挤占人行道或牺牲绿化带的方式来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已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危险性;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道路交通规划时一味地注重车辆的机动性规划,一味地追求道路的宽度,甚至宽马路与两边的建筑不发生关系,只是快速通过,很容易造成城市原有的商业区衰落,导致城市中心片区、副中心片区郊区化。因此在规划的时候,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行人的利益,给行人留下应有的空间。

3.5 建立、健全交通法律法规

城市新区的发展不仅要有宽广的道路、快捷的交通方式,同时也要有健全、完善的交通法律法规的约束,以此来提高对道路交通的管理和建设水平,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的正常稳定运行。国内许多城市的新区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着,其中的部分或者整体的交通设施,如城市立交、道路高架桥等,虽然气势大,但其实际的整体功能却没有发挥出来,巨大的交通投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来,求其原因,很大部分跟欠缺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关系。

因此,国家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交通法律法规,同时加强社会的监督和公众的参与,以此促进政府各部门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增强城市新区交通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交通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4 结语

城市新区市政道路规划要从城市的长远发展出发,以此对道路的布局进行规划,并以城市的近期交通需要来逐步实施,从而不断满足新区道路的需求。新区城市市政道路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许多学科。城市新区道路交通中的问涉及到道路建设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新区是否能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杨晓光.主动道路交通安全规划体系.系统工程[J].2006(1):30-34

[2]李康.城市交通安全理论探讨[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1(3):2-4

[3]尹红亮等.道路交通事故成因的新思考[J].公路交通科技,2000(8):60-63

[4]郭忠印,方守恩.道路安全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5]徐吉谦,主编.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6]刘庆汉主编.市政(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实用全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鄂尔多斯市东胜铁西二期开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Z].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城市交通作为支撑城市活力的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各城市都加大了城市道路的建设力度, 但机动车数量增加的速度远大于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增加,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普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1.居住小区中道路交通规划的设计

在城市道路系统中,城市干道、城市支路以及住区道路一起组成的网络,通过合理分配流量共同发挥着系统功效,以保证住区和城市交通的顺畅。解决大型住区对城市交通网络的破坏问题,根本的做法应该是在城市道路路网规划中制定合理的路网密度、布置恰当的道路层次。住区规划应当对有关城市道路规划的不足有所察觉,积极地加以改进,否则将影响到住区的运行。对于规模比较大的住区而言,城市道路路网规划的不足可以在住区规划中予以修正,即将部分住区道路对城市开放,作为对密度不足的城市道路系统的补充。部分住区道路也由此转化为城市道路,辅助完成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此外,住区还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和组织出入口、引入公共交通线路等方法,将住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进行很好地衔接和沟通。可见如何使住区的道路交通规划科学地融入城市肌理中,同时又能满足“交通安宁”5的要求,探寻合理的居住环境区”的规模是关键所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居住环境区”仅是从交通角度得到的规模,并未涉及有关利用邻里相识的最佳尺度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提法就是将居住区之间的道路作为城市支路。按照城市道路规划建议值的标准计算,城市道路网络中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比例为1:1.2:3,而现在国内城市的道路面积的比例中,支路的面积所占比例要远远小于这个数值。支路网密度低于合理的指标,堵车是必然的,再宽的主干道,再多的快速路和立交桥,也解决不了交通堵塞问题。可见在大型居住区、工业区等功能用地中,开辟城市支路是提高城市路网密度的一种重要方式。“居住环境区”可以根据周边状况和住区的管理模式采取封闭式管理,可以管制外来车辆穿行。因为这样不会影响到周边城市的合理路网肌理,并且有助于居住环境安宁的需要。分隔“居住环境区”之间的道路设计为城市支路,这样不仅有利于“居住环境区”的交通疏散,给它们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外部交通疏散环境,并且有利于住区城市氛围的营造,使其更具有城市感,进而拥有城市带来的方便与生活体验,感受到城市的文明。同时,这样建立合理的城市路网密度对于城市整体的交通疏散是不无裨益的。

2.合理设计交通出入口是道路交通规划中重要的环节

在一般的城市中.快速道路出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根据出入口的位置以及功能可以分为互通式立交和路段出入口:其二就是根据出入口的组合类型分为:入口入口,入口出口和出口入口以及出口出口。与公路网相比可知,城市道路网的密度比较大.相交的道路也比较多,短距离的交通所占的比例不低。由于城市快速路和各级道路间的交通转换比较多,造成其出入口的间距与高速公路相比过小。而城市道路设置立交时受到的地限制和一些其他因素影响.菱形立交被常常用到城市快速道路出入口的建设中。这样城市快速出入口的类型主要以互通式立交出入为主.不过.这样的出入口在两个立交间距特别大的城市近郊才会出现路段。而利用出入口设计的原则,即车道连续平衡、先出后入,量出为入、出入口形势单纯统一等,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另外在出入口设计时还需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考虑快速路全线和区域路网对城市快速道路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和周到,不要为了分析某个立交而忽略整条道路和路网的协调。对出入口的设置也要结合整条快速路和相交道路一起分析。

(2)对周边路网的分流也要考虑得到。立交选型工作是建立在良好的出人口的基础之上,否则,没有适当的出入口设置,再完美的立交也发挥不了它的功能。设置集散车道来调整出入口在立交区域中 可以设置集散车道来调整出入口,增加车道的间距,来避免出入口间距过小给快速道路主线所带来交通流的影响。集散车首的车速比主线道上的要慢 这对于与辅道或者立交匝道的衔接来说更是方便许多。在立交中设置集散车道,不仅起到调整出入口的作用同时,对立交的选型和优化也有很大的帮助 让主线和转向匝道的衔接也更为合理化。增加监控设施控制出入口为了保证快速路的交通流为平稳的运行状态中,可以选用先出后入和量出为人的原则。必要时,也可以增加出入口的监控设施,来控制车辆进出快速道路. 以调整快速路和其他它路线问的流量问题。

3.从城市宏观层面考虑道路交通设计

城市交通规划包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和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当前, 许多城市正致力于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及建设, 提出要建成城市快速交通系统,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 但往往较少重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在制定道路网络规划方案时,均以分析预测为依据,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特别是在路网规划中对系统的应变能力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一些过去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由于这些牵动因素的综合作用,会逐步发展成为衔接老城区核心的发展方向的重要地区。如果对这些区域发展环境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发展论证不足,往往会造成城市用地布局不当,设计标准采用不当,路网规划弹性不够,形成新的交通约束。因此,时做好路网的发展战略研究,对道路交通需求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才为城市道路网系统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应与交通功能、空间功能并重城市道路的功能主要有3 个方面, 即交通功能、城市空间功能和环境功能。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 比较重视道路的路网布置、线型设计、车道数确定、路面结构形式等交通功能和城市空间功能,而忽略环境功能。在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 应该把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应从城市的环境整体出发, 根据不同区域的要求, 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 使各构筑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 以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 给人以舒适、安逸和美的享受, 同时也使城市道路的景观风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满足人们对交通和环境的要求。

总之,道路交通是好比人体的血管,没有血管的支撑就没有一个人,同样的,没有一个完整的道路交通体系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城市,做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展现城市特色、提高城市舒适度、居民认可度的主要表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