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s
DU Meixiu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For the students,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can promote the advancement of class spirit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t present, students generally focus on the books of knowledge, and often ignore the class environment the style of study, and other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tudents' spiritual cultur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primary school class, the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lass construction, then the impact on the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class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detail, provides new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school clas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promote the to improve the class cohesion, but also strengthen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self accomplishment and progress.
Key words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significance
0 引言
课外阅读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但由于学习任务的增多,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外读物的学习,从而影响了课外阅读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较少的教育者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够对其发挥的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体现了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水平,同时也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实施,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书香环境和学习氛围,并且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努力地学习和健康成长。
1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说明教育业也开始重视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问题,目前学者们也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相关理论,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论基础。如金岚主要对班级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提炼和总结,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效度;杨欣全面揭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系统地阐明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为现代教育者提供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能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多,说明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
2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以其重要性
2.1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内涵
班级文化建设是进行校园建设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是指班级的学习风气、学习氛围、团体凝聚力以及与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等建设内容,能够指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精神文化属于观念文化,具体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多种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的前途命运,所以,对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应该根据其内在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全面的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合理性原则、长久性原则等等,全面性原则是指精神文化建设应该针对整个班级进行,充分考虑班?的整体性,对全体学生实行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可行性原则主要是指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在实际的建设中发挥明显的效果,能够让学校和学生看到切实的利益和成果,这样才会使具体的工作内容在班级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性原则是指建设工作应该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安排工作,确保学校和学生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长久性原则主要是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内容,需要将精神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扬,能够感染更多的学生,这样才会使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持久稳定地进行下去。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比较重视的工作内容,所以,对于了解其内涵和需要保持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2.2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性
班级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能够对班级进行良好的包装,但是其内在的价值还需要通过精神文化来体现,精神文化能够体现一个班级是否团结、是否具有个性和良好的形象,学校一般会通过班级学生展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风气来评价一个班级的整体素质水平。班级的精神文化也能够使班级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只有学生在统一的精神环境下学习和进行其他的活动,才会使整体拥有一致的学习理念和文化理念,树立统一的目标,并且学生们共同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感染和学习,所以,统一的精神文化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团结一致,不断改进和提高个人修养,为班级赢得荣誉和做出贡献,使班级的精神文化更加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3 课外阅读对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影响
3.1 推荐励志读物,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提供能量
阅读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也能够塑造高贵的灵魂,在小学的班级,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课外励志读物,如《居里夫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能够引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够积极地发现读物中蕴藏的哲学道理,从而丰富了全体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储备。学生如果能够长时间的坚持阅读,并且可以通过学习将悟出的道理实际应用到生活中,对待问题和不同的事情能够拥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并且吸引更多的学生共同学习,同时通过对励志刊物的阅读,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自觉地发现和领悟生活中蕴含的道理,促进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能量。
3.2 组织班级课外阅读活动,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
一个班级应该拥有共同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在相同的环境下,保持一致的行为理念,使班级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为了更好地完成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学校会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参加课外阅读的活动,如读书节、阅读比赛、经典读物竞猜等等,活动一般要求全员参与,可以以单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奋发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共享学习成果,使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逐渐增强。通过组织课外阅读的相关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忽略个人的荣辱,开始重视一个班级、一个团体的整体利益,所以,课外阅读不仅仅促进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素养。课外阅读活动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组织和进行,因为小学生正是处于刚刚认识知识和文化的阶段,通过有趣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业余生活,并且在课外阅读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能够增长见识和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从而打造有文化魅力的班级,使班级的能够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
3.3 通过分享课外阅读知识和收获,加强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相互之间进行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学生自主地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在课堂上分享个人看法和读物蕴藏的道理,能够增强其他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总结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偏好,安排不同种类的课外阅读,组织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互相发表建议和感想,并且可以对其他人的分享内容给予评价,这些活动都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会严格听从老师的安排,在课堂上也只会与老师进行讨论或者研究,而且经常会跟随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这样并不利于学生个人潜力的开发,现阶段提倡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学习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独特的见解,不仅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班级更加富有活力,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4 提倡课外阅读,建设书香班级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目标定位 读物选择 实施建议 评价措施
目前,课外阅读现状堪忧,图书陈旧,学生热衷于读“快餐书”;教师过于重视成绩,淡化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学校也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
长期地缺失课外阅读,学生将会营养不良,得“软骨病”。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指出:“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朱永新先生曾大声呼吁:“中小学应该专门开设阅读课程,现在搞的读书活动还远远不够的,很难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不走入课程,就很难在学生中扎根。”
一、目标定位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仅是“教学建议”,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课外阅读目标的模糊化导致了目标的偏离,如低年级把课外阅读当识字课本,低估了课外阅读的作用;高年级则把课外阅读纳入考试范围,拔高了课外阅读的要求,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目标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要达到以下目标:①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②学会基本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能按要求精读、略读或浏览,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达145万字;③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视野,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
二、读物选择
阅读伴随着儿童成长,为儿童的阅读打底子。教师要把握住儿童良好的阅读时机,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选择阅读内容。不同学段的儿童,阅读内容应有所侧重。
第一学段,应以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为主。低段学生天真,富有想象,多读童话、寓言、故事等想象性的作品,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学生喜欢“做梦”的时期,就应该允许他们“做梦”。
第二学段,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中段学生喜欢阅读故事性强的作品。阅读叙事性作品有助于学生初步把握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第三学段,要扩展阅读面,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品味。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养成收集信息、概括提炼、欣赏与评价的能力。此时,扩大阅读视野,让他们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有效促进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近年来,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创建“红领巾小书院”,为各年级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如下:
推荐课外读物应考虑四方面:一是同教材中课文有联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二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三是文质兼美,能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精神;四是尊重学生的天性,鼓励他们选择喜欢的书籍,允许读一些“闲书”。
三、实施建议
(一)纳入课程设置
课时安排:教师要改变现行的阅读课现状,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减少冗长的问答与机械的练习,压缩时间,专设课时用于课外阅读指导,建议低年级每两周上1节课,用于师生共读;中高年级至少每月1节课,用于导读和交流。除上课外,还要充分利用每天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养成晨诵、午读、暮省的好习惯。
课程计划: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年度(学期)阅读计划,包含课内外阅读,尤其要注重假期的阅读安排。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份适宜的阅读计划,建立《阅读登记卡》,并督促学生每天按计划阅读,及时记录阅读情况。
一、课外阅读的创生背景
高中语文阅读主要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形式。课内阅读,主要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指定材料的阅读。课外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对相关材料的阅读;这些相关材料可以是语文教材(我们俗称的语文教科书),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其他文学典籍、报纸刊物等。
阅读健康的书籍是促进个人生命成长、发展、完善的重要途径。对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提高民族、国家的整体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校学生的实际阅读状况
马边彝族自治县中学校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市级校风示范学校,为了了解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课题组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收集了我校少数民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信息。
此次调查问卷我们从四个大的方面的统计进行分析:
1.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279份问卷中,其中有21人是城区学生,其余258人都来自各乡镇。他们具有如下的特点,是学校的一道特殊的风景。
(1)渴求关爱的留守青年
我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各乡镇,家庭条件恶劣,很多家长只得离乡背井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就从留守儿童成长为留守青年。他们渴求和家人团聚,渴求亲情的滋养。
所以,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情感态度、人生观等方面更需要大力的引导。学校教育如何填补他们因缺少亲情而产生的遗憾,就成了摆在全体师生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
(2)勤奋刻苦的追梦学子
因为家境的磨炼,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学生都比较独立、刻苦、勤奋。尽管,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还不能和汉区相提并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是,由于他们具有刻苦勤奋的性格优点,可塑性往往比较强。如,2012级七中网校班的××××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她在高考中一举夺得“校状元”的桂冠,并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
这群追逐梦想的学子,激励并鼓舞着我们去思考学校的教育,发展学校的教育。
(3)在语文科的学习上遭遇挫折、尚未失掉信心的学生
我校66%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最好,只有34%的学生认为语文成绩现在最好,这组数据说明他们在语文科学习上遭遇了挫折。63%的学生认为语文科在各学科中的难度一般,59%的学生正在努力提高语文成绩,91%的学生对提高语文成绩抱有信心。过半数学生的努力和91%的学生信念就是我们探索语文教育的理由和基础。
2.课外阅读的时间、内容和途径方面
我校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轻,23%的学生每天的课余空闲时间(不包括写作业的时间)有3~5小时,55%的学生有1~3小时的课余时间。但是他们对课余时间的利用却不科学,每天能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比重很小。有35%的少数民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到半个小时,有80%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
从阅读的材料和内容来看,75%的学生喜欢阅读纸质书籍,60%的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是同学之间交互借阅或校外书摊借阅的,只有15%的学生是到学校图书室借阅的;78%的学生喜欢阅读文学名著、体育、新闻,有8%的学生喜欢卡通、漫画。
3.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动机、兴趣
68%的学生认为高中生课外阅读很重要;86%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的作用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是74%的学生闲暇时最喜欢做的是看电视和听音乐,仅有17%的学生选择看书,可见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一个尚未开垦的莽荒之野;23%的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67%的学生没啥兴趣。
4.课外阅读的方法、环境
56%的学生偶尔制订课外阅读计划,29%的学生从来没制订过;37%的学生课外阅读时经常读完就不管了,也有37%的偶尔做读书笔记或写旁批;63%的学生很愿意与人分享课外阅读接触到的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和情感体验等,写作文时能引用的占26%;50%的学生认为读文集或单篇文章比读整本的书重要;44%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书籍的获取途径比较少;41%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的主要困难是书籍太少;61%的学生写出了曾经让自己产生过共鸣的语句,座右铭一类较多,没有一个学生能写出一个语段;在完成“请你列举出你接触过的三篇课外文章和三部课外著作”这个答卷任务时,33%的学生没做。
三、综合分析主要问题与原因
1.课外阅读的时间、内容和途径方面
我校78%的学生每天的课余空闲时间(不包括写作业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超过3个小时。也就是说我校学生有较为丰富的课外阅读时间,有待师生们的珍惜、利用。
学生有了基本健康的价值观,能对图书作初步选择。虽然有8%的学生喜欢卡通、漫画,但是78%的学生更倾向于阅读文学名著、新闻等健康读物。
课外阅读的途径方面,60%的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是同学之间相互借阅或校外书摊借阅的,只有15%的学生是到学校图书室借阅的。可见,学校图书室作为校内专门的藏书职能机构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自己购买图书的比例也很小。
2.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动机、兴趣
6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基本上能认识到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作用;但是74%的学生闲暇时选择的是看电视和听音乐,而不是课外阅读,只有17%的学生选择看书。可见,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动机是相当弱的。有浓厚阅读兴趣的人不到四分之一,近四分之三的人缺乏相应的阅读兴趣。
可见,做好课外阅读要有一定的学生基础,学生在主观上对课外阅读是持欢迎态度的。同时任务又是艰巨的,因为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闲暇时才偶尔选择看看书。
3.课外阅读的方法、环境
我校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课外阅读方法:(1)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漫无目的的,没计划的。只有56%的学生偶尔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来没制订过。(2)学生课外阅读不注重积累,与读物、与作者很难产生共鸣,缺少精神层面的交流。(3)学生易忽视课外阅读的成果运用。37%的学生不愿意与人分享课外阅读接触到的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和情感体验等;写作文时能引用的仅占26%;没能自觉运用课外阅读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来描绘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外阅读的环境方面,44%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书籍的获取途径比较少;41%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的主要困难也是书籍太少。可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很重要。
四、针对我校少数民族学生阅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对应对策
1.给学生的建议:厘清对课外阅读的模糊观念,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1)对语文课外阅读形成正确的认识
不会增加大家的课业负担。语文科课外阅读不会增加大家的课业负担;相反,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自我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在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知识全面发展。所以,提倡并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2)探索方法、积累经验,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
学生应该结合课内学习,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积累经验,增强课外阅读的能力。①要学会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增强课外阅读的目的性和自觉性。②要学会做读书笔记或写旁批,注重积累阅读体验,尝试和作者、文本进行精神对话,以转变、丰富和升华自己。③要学会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自觉运用课外阅读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描绘自己的生活。
2.给教师的建议:教师应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1)营造阅读氛围,打造阅读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书香氛围可以催生学生的阅读兴趣。目前我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呵护、培养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①学校领导及学校各科任课教师应认识外阅读的重要性,统一思想,不再把学生在课间自主时间看课外书作为违纪、违规来处理,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有一定的安全感。②班级集体可以统一征订优秀报刊,精选时文。如,《读者》《青年文摘》等时文报纸,建立一个固定的班级阅读书库。③建议学生随身携带优良书籍,养成随时阅的习惯。
(2)拓宽课外阅读范围,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有不少文本都是长篇名著节选,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要求学生以节选的课文为基点向整本名著扩展,并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来加强对局部的理解。从而立足课内,带动课外,从课内有力地向课外拓展辐射。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与文本充分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自主分析感悟能力、自主欣赏评价能力和自主吸收迁移能力。
(3)建立、完善学生课外阅读的检查、督促制度
目前,我校学生课外阅读投入不够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反馈、评价和激励机制。没有积极有效的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就不易及时得到强化,阅读的兴趣就得不到及时的肯定,阅读的成果就缺乏相应的交流分享机制。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就会大大降低。为了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持久、深入开展,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时间、语言积累、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主要内容,开展评价活动。下面提供几个具体做法供参考:
资料查阅法:指导学生制订“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月”课外阅读计划,向学生介绍做读书笔记和写读书心得方法。并定期查阅学生的阅读计划、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检查学生计划的合理性和计划执行的实效性。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在相应时间进行量化,及时统计得分,根据分数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等级,让学生随时知道自己的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快乐。
活动评价法:一份思想与人分享就成了两份思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搜集的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应主动和他人分享。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分享、交流搭建平台。可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交流课外阅读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阅读中的收获。也可以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等,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经典名著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等活动。让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分享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渠道。
3.给学校的建议:营造优良的课外阅读环境
我们学校目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师生营造更好的阅读环境。
(1)完善评价机制,帮助语文老师实现由“应试”往“素质”的转变,进而重视、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
(2)加大资金、人力投入,积极推进图书室的建设。目前,积极探索在中午1点至2点、下午5点40至6点40这两个时段开放图书室的可能,以期缩短图书室和学生的距离,切实发挥图书室的作用。条件成熟时,增开期刊阅览室。
(3)在经费不足、人力不够的情形下,积极探索与县文化馆的图书资源的共享流通机制。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蒋念祖,陈玲玲.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的学与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2年上半年,我们对区内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的有二:第一,通过调查,了解普陀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第二,根据调查结果,在区域层面上开展阅读指导工作的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调研的范围为普陀区内20所中小学,其中小学10所、初中7所、高中3所。调查形式为问卷调查,基本题型为选择题。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83份,有效问卷1945份。问卷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学生课外的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阅读的原因以及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一)学生喜爱的阅读方式
(二)学生阅读的时间
(三)学生阅读新书的原因
(四)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二、情况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悲观,不喜爱阅读的学生仅占10%左右。
在阅读方式方面,传统的纸质阅读依然是学生比较喜爱的阅读方式。在计算机普及的时代,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看纸质图书才是阅读,上网浏览文学作品、看电子书刊也应该算作阅读,它是纸质阅读的延伸。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选择上网阅读的学生逐步增加。当然,这也与小学生家长害怕上网影响孩子视力、担心小孩受到网络负面影响而不允许孩子上网有关。
在阅读时间方面,小学生基本上能做到每天阅读课外书籍或报纸杂志50分钟左右,而初中、高中学生每天书面阅读平均少于40分钟。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网络浏览时间呈明显增长之势,高中生上网浏览时间与书面阅读时间相差不多。如果不是课业负担较重的因素,此数字可能还会上升。
在学生阅读新书的原因方面,小学生受教师、家长、同学的影响较大,自主阅读需求并不强烈。这也就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是最为必要与关键的,因为此时学生的可塑性最大。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外界的影响趋弱,受自主阅读需求或媒体推介的影响更趋明显。因此,此时通过媒体的推荐,效果可能更加好。
在影响学生阅读因素方面,仍以学生课业负担重为主因。但是,在初中、小学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的年段,教师、家长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与缺乏学生自己喜爱的图书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向学生推荐好书、师长鼓励学生阅读显得十分必要。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我们发现,90%左右的学生还是喜爱阅读的,只是在阅读的方式上发生了改变。因此,我们在呼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并充分发挥各方的资源优势,促进学生阅读。
(一)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助推学生阅读
作为学生在校课外阅读主阵地的中小学图书馆,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创造条件,促进学生阅读。
我们希望学校图书馆在配置图书前,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听取师生的意见。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组织师生代表一同前往书店选购图书。或者通过校园网购书意见征询单,满足学生自主选书的愿望,以此提高藏书的质量,吸引学生前来图书馆阅读。
同时,学校图书馆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欢迎学生前来阅读图书。图书馆要尽一切力量提高服务质量,以优美雅静的环境、优质充足的藏书吸引学生,以热情周到的态度服务读者,同时,适当调整开放时间,特别是延长放学后的服务时间。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学图书馆“学生上课我上班,学生放学我下班”的矛盾,也解决了某些小学取消晚托班后学生无处去的难题。
(二)通过网络平台,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建议负责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教育局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图工委,下同)利用区内“教育情报网”推动、指导学生阅读,逐步转变家长、教师观念。
我们建议图工委在“教育情报网”上及时介绍新版图书的梗概,并附上教师或学生的读后感,供学生参考。同时,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荐书者既要介绍清楚所荐图书的版别、出版日期、定价,还要写出简明的荐书理由。区图工委经过筛选、评比、整理、加工、编辑后,通过网络及时予以介绍。通过图工委、伙伴的图书推荐,学生读者会有一种亲近感,选择阅读的可能性也会大为提高。
我们建议图工委要结合形势或教育重点工作,推荐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图工委要抓住节庆、纪念日等契机,结合时代热点,趁热打铁,大力鼓励学生阅读。同时,也让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态,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三)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42―02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的能力、素养不同,对阅读理解也各有差异。特别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接受来自外界的语言文化知识外,更离不开自己的理解生成,促进语言知识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学生受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致使学生在阅读中出现乱阅读、浅阅读、不阅读现象,不仅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费时耗力,导致事倍功半。基于上述认识,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围绕课外阅读中深度、广度、长度的“三维”目标来优化教学策略,能在培养学生有效阅读思维方法的前提下,提升语言知识技能运用灵活性和准确率。
一、“精选”素材,拓宽视野
阅读是学生自我积累语言文化知识的一种过程,离不开一定的学习素材。从庞大的课外阅读文本中挑选相应的学习素材,不仅是补充学生知识能量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的必然。英语阅读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和思维,让学生能积淀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为学生挑选适合阅读的文本素材则是前提条件。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学生提供更切合思想情感、阅读心理、现代文化价值观的阅读素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激情,增强阅读探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挑选过程中,一方面,应突出与现有学习内容的“匹配性”,丰富阅读素材内容,拓宽知识视野,使得学生有更为深刻的感知印象;另一方面,挑选的素材符合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多渠道地搜集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科学小品等相关的素材,让学生能涉足多学科、多领域。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选取相关的经典美文,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回味其中语言表达的内涵,也可背诵一些经典名言警句。
教师精选阅读素材,能使得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主动参与阅读,将阅读变为学习使用英语的一种快乐享受过程。在课外阅读素材选择中,可结合模块总体要求和单元教学中阅读的学习目标来选择与之相应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定的“阅读导学案”,从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截取一些经典名篇片段,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其中的意义。笔者在介绍欧・亨利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阅读素材,并建议学生运用做笔记方式,围绕“What did the article tell us?”来建议学生摘录,并在晨读课上相互交流。
二、“指导”读法,灵活运用
课外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总有一种适合学生。教师不妨针对学生的阅读学习喜好、习惯等多指导阅读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感知,获取更为丰富全面的认知感受。指导阅读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效率,深入浅出地阅读和灵活自如地运用。
在指导过程中,可总结概括常用的阅读方法,如精读、泛读、朗读等。建议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来选择相适合的阅读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应该把握如下环节:整体感知。建议学生在运用泛读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粗略而快速地阅读全文,明确背景,抓住线索,了解梗概,把握主旨。在阅读故事情节类作品时,要求学生把握5个“W” (who、what、when、where 和how),准确了解文章的表达主题;筛选重点,围绕文章表达主题来找出相关的信息要点,特别是对理解有一定帮助的关键信息予以留心,由关键词汇、核心语句来明确理解感知方向;情境猜想,建议学生运用阅读和跳读的方式,结合前后语境表达信息来大胆想象,尽量在符合原文表达意境的基础上找出有效信息。
运用多样化的阅读学习方法,能使得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主动阅读感知。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三“Broadening horizons”主题阅读学习中,可建议学生根据网络介绍、杂志读物来选取一定的旅游阅读学习素材,要求学生运用精读概括形式,找出世界上一些著名景点,像The Potala Palace、Pompeii、Loulan等特色之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以导游介绍的方式来找出相关信息点,引导学生升华阅读理解感知。在学生阅读理解相关题材的过程中,可补充介绍当地民众的道德习俗、传统节日、禁忌等,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表达内涵。
三、“培养”习惯,注重养成
“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外阅读中,多培养学生能读善思的良好习惯,能增强阅读理解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对提高阅读理解准确性和综合性具有引导促进作用。
在这些习惯的养成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能够保持更为灵活自如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勤用字典的习惯,特别是学习中较为常用的朗文字典,让学生对相应的生词能有初步的感知印象;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建议学生能够运用标点符号作标志的形式来圈出阅读中的核心之处,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感知找出与之相匹配的内容;培养学生多元化阅读运用形式的习惯,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默读、略读、跳读、细读、敢于质疑等习惯,使得他们在切身实践过程中探寻理解感知过程。除阅读外,还需要充分运用眼、脑、口等多种语言学习感官,让学生能够在有意识地运用中深化理解感知。笔者曾尝试建议学生能够每天运用15分钟时间收看CCTV News频道的内容,并要求学生能围绕“What did I find from the news?”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将观看阅读转化为自我积累和综合生成,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学生通过这些习惯的潜移默化影响,能在自觉主动运用前提下灵活自如运用。例如,教师可推荐学生多阅读《疯狂英语》(Crazy English),让学生在有阶段性的阅读训练过程中更好“享受英语,享受阅读”,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感知,可建议学生针对富有西方黑色幽默和智慧的名言语句予以背诵记忆,以加深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围绕上述阅读素材,尝试运用归纳缩写的形式来概括语篇表达主题;运用作笔记形式来划出文章的表达要点,引导学生思考:What do you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articles?让他们有更多的阅读感知的机会。
四、“拓展”活动,延伸过程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接受语言知识的有效载体和补充,更是学生内化生成运用的必然需要。借助活动的形式来延伸阅读,能将阅读理解自觉转化为互动交流,将静态的思考认知转化为动态生成展示,更好加深学生理性思考生成运用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可借助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来优化设计相应的活动形式。可运用“手抄报”,建议学生摘录自己的阅读感知新鲜内容,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万花筒”;运用欣赏原声电影,为学生准备相关的观看素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建议根据课外阅读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创设课文剧,以此来活化阅读内容,深化理解感知。
在拓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多建议学生根据阅读理解来深入思考和表达,同时给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引导他们能在自编自演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这样的形式运用能使得学生带着批判的思维来审视和思考运用,将阅读看成是自己积累语言知识的内在前提需要。
如上所言,围绕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长度来注重学生阅读习惯和方法养成,能在帮助学生积淀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素材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提高学科综合素养。围绕上述三维目标,鼓励学生经常阅读文本,长时间理解,将阅读转化为自身自觉学习行为,更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2010(15).
[2]李松鹤.浅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阅读[J].学周刊,2013(33).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下面,笔者从学校与教师这一层面来谈谈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一问题。
一、学校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是前提
1.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阵地。学校的环境与文化氛围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必须首先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书籍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
2.建设一个符合标准的图书室
农村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看书,不爱看书,而是因为他们受客观条件所限无书可读。所以,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加大投入,建设一个藏书丰富、能满足学生课外阅读需要的图书室。同时还要保证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借阅服务,从而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书短缺的问题。
3.开设阅读课程
学生没有形成课外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学生在学校的课外阅读时间没有保证。一周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能看出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能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起到鼓励作用,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多阅读。
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关键
1.注重学生的兴趣化阅读
阅读的初期阶段,允许学生不求甚解,先培养学生对书的亲近感。随着学生对书的兴趣日益浓厚,教师再适当加以指导,如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讲座和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课等多种形式,通过人物分析、情节欣赏、语言品味和写作特点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学会深层阅读。
2.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可以在班级里定期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互动式经验交流会等等。学生对这种带有竞争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欲望。
3.开展表彰奖励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评选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大王”“阅读小明星”“书香班级”,获奖的学生和班级在全校进行表彰,并以学生喜爱的书籍作为奖励。
三、教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科学指导是重点
1.推荐阅读书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建议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好书籍,避免学生盲目选择没有什么营养的网络小说等。
2.教给阅读的具体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挑细选,所以方法指导特别重要。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提醒他们摘抄名言警句,对重点段落圈点批注,要做读书笔记。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有实效。
3.以写促读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但是,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等来促使学生阅读。
四、检查学生课外阅读落实情况是保证
1.课前3~5分钟演讲
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学生读、说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帮助。每一轮课前几分钟的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检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2~3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定期举行好书推荐会
好书推荐会是学生就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交流与展示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生在推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心得,也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一些好书的信息,扩大他们的阅读源。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量必然大增,也有利于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举办手抄报活动
手抄报是一种很好的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
写作和写字能力都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同时它对条件的要求不严,在农村中学可以广泛地开展。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抄报,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87-01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的缘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毋庸质疑,课外阅读是落实课程标准,丰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重要的语文实践形式,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当今小学生的实际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基于以上思考, “儿童文学促进学生有效阅读”课题组就某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对该校三至五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目的是全面掌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分析出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与对策,通过学校、家庭协同努力,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最终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实践,自我发展,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分析
1、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深刻,重形式不重内容
调查表明:有69.6%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每天读课外书超过1小时的学生只占16%;星期天,在家看课外书的不到23%;22.4%的学生读课外书,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家长要求;53.6%的学生喜欢读故事书,9.6%的学生喜欢读科普书,22.4%的学生喜欢读漫画书;有不少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常常只注意作品的故事情节,对作品的语言和思想只是一知半解。当然,学生鉴赏能力有限,不太会分辨内容的好坏也是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到位,重结果不重过程
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几项重要教学活动。这三方面的教学活动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践证明,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复习、补充,既加深认识,又能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但部分教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以本为本,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试的范围内兜圈子,学生缺乏真正的读书方法。
3、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有偏差,重成绩不重能力
调查显示:24%的家长对学生读课外书表示不太支持,他们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关心儿童,而不是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要。部分家长在为孩子选购书籍时,总认为阅读文学书籍没多大用处,觉得还是看作文指导类的书能提高学习成绩。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干预态度,除了与学习有关的一些教辅书和少数几部名著以外,一般的课外书都被禁读。原因非常简单,担心孩子的学业受到影响。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1、建立班级图书角
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是个很老的办法,但它同样适应新时期。我们已经调查了班上学生的存书情况。有些学生自己家里的书不少,可是读过的并不是很多。“书非借不能读也”,就可以建议大家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大家交换阅读。有的学生自己的书不读,可是对别人的书很感兴趣,总想借阅着来读。
2、保障阅读时间
要让学生读书,时间必须有保障。没有整块的时间,就用零散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挤时间读书。我校学生早晨到校时间较早,很多学生都在上课前一小时就到校了,就可以让大家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每天中午抽一定的时间(30分钟左右,在不影响课内作业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这些时间,可以安排一些优秀的学生组织开展,如诗歌背诵、朗诵散文;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让学生来推荐好书,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活动以课外阅读的内容为主,促使他们阅读。
3、营造家庭环境
学生课外阅读,很多时间应该是在家庭完成的。所以,家庭环境,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每次开家长会,我们要向家长介绍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向家长介绍辅导孩子读书的方法,转变家长眼里只有分数的观念,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共同阅读,或者在孩子读完一部书后,给自己讲主要内容,或者家长和孩子比赛读书等。为此建议语文教师每天少布置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进行阅读。真正的语文能力不是做题做出来的;真正的语文高手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人只有一生,但读书可以让你拥有两生、三生。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素养,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协同努力,为学生读书创造一切条件,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习惯,让读书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方式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语文学习,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习得的。因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一学段就要求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看,出现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现象很严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只局限于:多看作文书、多记好词好句、如何有效提高考试的作文分数。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看,出现阅读兴趣不高的现象,“以本为本”死啃书本,不愿涉足到课外阅读;出现阅读盲目性倾向,没有目的,单凭兴趣,内容单一;出现阅读无思想倾向,读而不思,不懂阅读方法,囫囵吞枣,高耗低效。
二、探究的现实意义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课外阅读应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对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探究将有利于改变农村学校当前大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阅读量不足、面不广、质量不高,看书前没有计划,随意性极强,没有目的性;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等阅读现状。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看,这有利于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有利于语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上的有效指导,以及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落实,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
三、探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观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四、探究的实施
1.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⑴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辅导书、尤其作文书比例较大,名著少,阅读面较窄。
⑵学生课余时间(阅读随意性较大,大部分家庭缺乏读书氛围,家庭藏书不够或根本没有,学生借阅图书渠道不畅。
⑶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受学校硬件制约)
⑷学校开展的读书实践活动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完善,建议设立奖励机制,扎实检查,使每一项活动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
⑸学生阅读习惯、能力还有待持续培养,进一步提高。读书笔记有待指导、完善。
2.结合实际采取的改进措施
⑴营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通过校内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如低年级的“亲子阅读”,中高年级的读书竞赛、读书交流、读书成果展示,阅览室的开放,校图书馆的定期借阅制度的建立,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目的推行、展示等活动来营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同时利用家长会请专家讲座,宣讲课外阅读的必要性、重要性。这样校内引导、校外延伸,让浓浓书香萦绕校园、勃勃兴趣油然而生。
⑵完善“落实”机制。从很多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经验表明,建立、完善“落实”机制是多么重要。一是时间落实。学校安排的阅读课要落实,保证每周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不挪为他用;对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机械性抄写作业量,增加阅读时间。二是指导落实。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精美的散文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讲一些学生闻所未闻的知识。阅读方法的指导也要多样化,从摘抄、批注、质疑、欣赏、写读后感等多种角度进行指导。三是活动要落实。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故事会、辩论赛、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评等。让每一项活动落到实处。四是检查要落实。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使学生养成习惯。并且及时表扬先进,扩大影响。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方法论
语文教师往往建议学生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达到增加知识储备,丰富文学涵养的目的。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仅仅是口头的倡导并不能够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寥寥;一些学生敷衍的阅读态度直接影响了阅读效果;也有部分学生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不知如何选择。因此,笔者建议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适当的课外阅读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真正获得课外阅读的乐趣和益处。
一、与教材相联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选自中外名家名篇,无论是从艺术风格、思想境界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都足以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经典范例。而且,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心得。因此,笔者建议对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向外发散,给学生指出大致的阅读方向,使得学生能够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例如: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冰心的诗歌,短小清新、自然纯真的风格与初中生那天真直率的少年心性相投和,自然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借助这四篇诗歌给学生带来的美好印象,鼓励他们继续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对冰心的艺术风格以及在诗歌中倾注的脉脉温情有所感悟。
此外,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环节”也向学生介绍了不少经典著作,如《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水浒传》等等。这些书籍在内容上引人入胜,语言风格上或简洁、或优美,用语规范、描写得当,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适当地注意这些名著,通过一些章节的试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懂得如何以好书为师,与经典为友。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有了阅读目标,还应注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的学生过分追求故事情节,看不懂的地方就囫囵吞枣甚至直接跳过,忽略了课外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阅读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来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例如:
1.好书三读:课外书籍既有清新自然的现代诗歌;也有雅致古典的传统词曲;当然也少不了不同篇幅的小说。因此,笔者建议教会学生根据书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果是诗词阅读,那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朗读出来,根据自己的体悟将感情融入到朗诵中,做到声情并茂。这样一来,既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到诗歌的情境美;也能够体会到诗歌在音韵上具备的独特魅力。
面对小说,学生则不妨选择先浏览后精读的方式。因为小说的情节性特质,不少学生对故事的进展十分好奇,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书籍,学生可以先尽情地阅读精彩的故事,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词或者不理解的字句,只要不影响整体情节,都可以标记下直接跳过。等到全书阅读完毕,再把自己标记过的部分和精彩的章节进行精读。这种二次阅读法既维持了学生对故事的热情,也保障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2.笔记法:笔者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的重温。因此,教师一定要敦促学生养成多翻书、勤动笔的好习惯。
以《朝花夕拾》为例:作为一本经典回忆散文集,它既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文笔优美的童年回忆;也有《藤野先生》这种平淡真味的师生情怀;还有《狗?猫?鼠》这样意味深长的锐利词锋。因此,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除了摘抄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言语之外的思想内涵进行品读,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疑问。
简言之,阅读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只要坚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就一定能够事半功倍,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
三、举办阅读交流活动
除了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白:阅读不止是一项需要反复读、不停写的辛苦琐碎的工程,它是一件人生乐事,是一项使人获得身心愉悦的有益活动,让学生真诚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而举办一些轻松的阅读活动恰恰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以上认知。
例如,笔者曾经举办过阅读分享会活动,让学生一起分享阅读《西游记》的感受。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笔记,对《西游记》中精彩的打斗场景摘录得特别多,认为作者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不同的妖精动作不同、形态各异,使得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学生则对孙悟空在花果山的自由自在印象深刻,对天庭的人情冷暖做了剖析总结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原因;还有一位学生甚至根据书本的描述自己为取经四人分别画了一副人物肖像。
笔者认为学生不同的做法、观念这都是喜爱阅读、分享阅读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热情的交流还能使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他人的观念交流,分析他人的观察角度,从而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同样,交流使得学生发现相互之间对作品阅读的共同爱好,能够产生相互鼓励的催化作用,让学生带着分享和交流的喜悦再一次投入到阅读当中,并且能够借鉴他人的观念加深自己的理解,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收获。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相信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一定能够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升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国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校长阅刊,2007年第12期
摘 要: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已有成为全社会、家庭、学校较为关注的问题。学生选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怎样在课外阅读方面下功夫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能力,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影响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等。作者就山区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了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山区 小学生 课外阅读 调查
在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已有成为全社会、家庭、学校较为关注的问题。学生选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怎样在课外阅读方面下功夫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能力,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影响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等。所以作为一名山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对本山区学生做了此次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在地处秦岭腹地的灞源乡中心小学六年级两个班进行,本地区是省级贫困县蓝田县山区的乡镇,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极为缓慢。本次共发放问卷84份,其中一班41人、二班42人,收回有效卷80份。
二、调查结果
1、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
山区学校比城市学校的藏书少,而且获取课外阅读的途径也非常窄,山区有些学生甚至小学毕业到初中毕业未曾读过一本课外阅读。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入学六年以来,一本工具书都没有的学生在一个班中竟占38%。可想而知差距之大,令人忧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并不高,不能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山区家庭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并且山区图书馆不够健全、藏书较少,图书较为陈旧,使用率低,不能合理开放,同时加之某些经济因素不能满足,丰富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成为一句空话。同学之间互借阅读的比例虽大,但阅读面过于单一,有些书籍与学习并没有关系。租书方面本地区也没有类似的市场。从网上获知的为零,几乎没有学生接触过网络,所以一无所知,对于探究性的问题无从下手。
2、关于课外阅读的方法
类别
项目
六(一)
六(二)
阅读后做笔记的情况
经常作
27%
22.5%
偶尔作
33%
37.5%
不作
50%
40%
读书后与他人交流写体会读后感的
经常写
15%
10%
偶尔写
37.5%
30%
从不写
47.5%
60%
课外阅读有选择的
有针对性选择
17.5%
12.5%
无针对性选择
40%
45%
随便无目的
42.5%
42.5%
上表中所反映的问题实在令人担忧,对于课外阅读有待正确的认识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还反映出多数学生选择的盲目性,有的学生随便拿到一本便相互传看,在我班我曾发现有些学生竟拿些星座运势类似于算命的书籍传看,由于山区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城市的较差些,有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较多,对学生的教育相对松懈,学校的教育必定是有限的。社会之大,这样盲目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他们幼小的心灵遭受污秽。
3、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情况
项目
六(一)班
六(二)
认为有正面影响
37.5%
40%
认为有负面影响
35%
35%
无所谓
27.5%
25%
可以看出:有益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的确,在调查时有的学生说对自己的作文,同时对自己的言行也有很大帮助并能辨别是非等。很明显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表现极为活跃、语言组织能力较强、有较多的创新性问题提出。作文中语句流畅、观点鲜明、可读性强,处事较为理智。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反映迟钝,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成绩平平,没能有选择性地去阅读。
三、反思
1、由于山区学生与外界交流较少,信息较为闭塞,对外界了解太少。我曾问过学生:“你们长这么大,谁到县城去过?”一个班中竟寥寥无几,而大城市更不用说。每次带学生参加县一级的竞赛很难取得好的成绩,他们对部分问题闻所未闻。我虽然只是对山区学生的课外阅读单方面做了调查,但在我国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或不如这样的地区的学生值得我们关注和帮助,使他们与城市学生缩小差距,让基础教育的阳光普照大地。
2、小学生对童话较为感兴趣。对有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文学作品不太敢兴趣,加之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引导,认为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处于发育期的他们好奇心较强,如果不筛选阅读内容,很可能影响学习。
四、建议
1、增强山区小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图书馆应加大建设力度,合理开放借阅工作。充分发挥好为教育教学服务,能使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又好又快地发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丰富学生语文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感受那纯净的文学,促进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净化,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创设拓展阅读的条件
1.以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室为载体,开辟阅读阵地
(1)设立班级图书角,培养读书交流习惯
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是让学生从家里带书,选出本班负责而又热心的同学,做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保管和向外借阅等,教师予以正确引导。班里有了图书角之后,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学生们热情极高,挤在一起还书、借书,都不免要讲讲自己所获得的新鲜知识,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开展图书借阅活动
学校以班为单位定期进行图书借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图书。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资源共享的乐趣,培养了读书善于交流的习惯。
2.增进家校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家庭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1)清除“额外”读物
这里所指的“额外”读物,主要是指家长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参考书、题袋等。大量的参考资料对学生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并请他们不要盲目给学生提供题典之类的东西。
(2)对非课本阅读采取宽容的态度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准许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误认为阅读课外书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对于这一点,利用家长座谈会,与他们进行沟通。希望家长应该从孩子成才的长远角度考虑,允许自己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阅读,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阅读内容是否健康。同时还建议家长能适当购买一些好书,为孩子的阅读提供一定的选择性。有不少的家长更是把自己的空余时间消耗在电视机。因此,建议家长能够从自身做起,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多看书报;建议家长建立家庭书橱、经常带孩子逛书店、图书馆、提倡亲子阅读等,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二、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拓宽阅读的层面
1.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鉴别能力低,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学生或顺手拈来就读,或为猎奇而读,甚至读一些不健康的读物,这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以此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推荐的读物应该思想性、文字规范性和知识性兼顾,书的思想内容健康才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才能为学生提供楷模;内容生动有趣,知识性强,易于被学生吸收领会。推荐的读物还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在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
2.结合课文学习,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1)根据文体,指导阅读同类型的文章
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在推荐课外读物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读物内容的深浅,同时注意趣味性和广泛性。
(2)根据作者,指导阅读系列作品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
(3)根据内容,指导阅读相关的文章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促成阅读习惯的养成的指导上,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
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四、丰富阅读活动的形式,提高拓展阅读的效益
1.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
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促使学生各种读书习惯的养成,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读书成果展示的平台。
2.以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为契机
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结合学校相关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如果学生光凭课外阅读的兴趣,漫无目的地去茫茫书海中“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1.增设课外阅读活动课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研究成员充分利用晨间活动、5分钟队会、班队活动等时间,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有序开展。每个阶段,我们按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指导,组织专题活动。先给学生一个“面”,然后让他自己去选择一个或几个“点”,一般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继而转入下一本书的阅读。在这样的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的阅读既有“点”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线”和“面”的保证。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后,我们又组织相关的读书交流和汇报活动,充分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搜集相关信息,以调整相应的指导步骤。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教给方法
阅读一般包括精读、略读和速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灵活的选用适宜的阅读方法。
(2)四个结合
①读与思结合。只有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读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③读书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不但可以扫清阅读障碍,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自学能力。
④读书与卫生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注意用眼卫生。
(3)写读书笔记
单纯的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以增强课外阅读的效果。
①摘抄。如摘抄精彩词语、优美句段、格言警句等,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②列提纲,指导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