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城乡建设数字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6 10:13: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城乡建设数字化

篇(1)

中图分类号:G27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改革方向。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管理和服务功能,必须加快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从而满足城建的需要。

一、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传统的城建档案主要是利用人工进行管理和检索的纸质档案,存储时占据很大的面积,而且大多数的城建档案信息只建立了档案的分类目录和全宗目录,调阅时必须依靠人工查找,致使调阅的速度较慢,效率也不高。另外,由于档案存放的分散性,使得信息资源只能借助人工进行查找和整合; 并且传统的纸质档案很容易在掉调阅时损坏,特别是年代较久的档案被损坏的可能性更大; 一旦有火灾或者水灾发生,这些档案就会受到灭顶之灾; 城建档案信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深度、广度上也存在着局限性; 城建档案信息是在各个馆室内完成调阅以及保管,无法进行远程调阅,因此不能实现资源共享,无法达到信息的交换。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城建档案的应用有了很大障碍,而且一些资源需要重复保存,这样就会浪费很多存储空间。而数字化档案信息有效的避免了这些问题,它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网络及存储技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使档案信息能够充分的发挥其查询和使用的功能。

二、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

1、建立城建档案数据库。第一步,将文件级目录输入。在建立数据库的时候,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将卷内文件目录补齐,另一方面对输入的正确性进行检验,以保证城建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

2、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与积累。电子文件有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是未来数字城建档案的主要来源。为保证所形成的电子文件不会丢失,确保电子文件是可存取、可利用、可理解的,一定要对所形成的电子文件及时收集积累。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不但能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维护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并且也防止了信息内容的载体在个人手中丢失、损坏的现象,很好地保护了电子文件的安全,为电子文件的归档奠定基础。

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范围,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要按规定登记、签署,需要更改的,要填写更改单,按更改审批手续进行,并存有备份件,以防有差错。

3、城建档案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城建档案数字化及管理流程重组是一个管理思想不断地变化的过程,城建档案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即是新技术和新理念相互融合的表现。

数字化城建档案分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开放城建档案即上互联网,建立城建档案资料网站,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城建档案信息查阅。

三、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城建档案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长期存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软件、硬件技术不断的更新,直接影响城建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数字城建档案信息的需要在物质载体上进行记录,物质载体的性能越好,存储的时间越长,反之,物质载体的性能越差,存储的时间越短。所以档案信息存储物质载体能够直接决定数字信息的存取期限,在进行存储载体的选择时要注意载体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基于城建档案的特殊性质,使得城建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法律价值。在传统的非信息化的档案,即纸质档案中,档案信息存储的载体是纸张,不容易被改变,所以能够保证信息的完好,其在法律上小的效力也很强。但是在电子档案中,一些档案信息很容易被更改,不能完好的、保存原始档案信息,其法律价值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认可。

数字档案需要进行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就是数字档案应具有一个统一标准,标准的格式和规范,以实现各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共享。但是当前,档案馆中对于数字档案的相关规范和建设缺乏统一,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后的资源共享,更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

传统的纸质档案的存储稳定性和保存的时间期限都比较好,所以、传统的纸质档案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而信息数字化的档案的存储载体主要靠技术设备,又比较高的环境条件限制,缺乏稳定性,如果技术设备或者存储载体出现问题,数字档案就无法使用。

四、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策略

(一)大力推进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

大力推进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是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城建档案馆是集中管理城建档案的地方,应加大对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在城建档案管理中,通过数字化建设,可以实现信息服务模式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应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为目的,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数字信息系统。在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中,城建档案部门是社会资源消费的一个系统,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将实施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列为重点内容,应以面向馆外的“统一门户”和面向馆内的“管理统一平台”为核心,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为目的,加快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

(二)加大硬件投入,扩大软件推广

目前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硬件建设低下、软件重复开发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大部分单位的还停留在低水平的建设上,机房、网络设备和安全设施存在诸多问题,档案网络建设滞后;许多单位为了率先实现数字化管理,纷纷与软件开发公司定制档案管理系统,导致档案管理系统质量参差不齐,数据类型不一致,数据库之间不能转换,信息共享受限,浪费资源。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微机硬件配置、网络设备更新和安全设施添置,尽可能取得财政支持,营造最大限度的档案硬件环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数字化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软件选择是档案管理数字化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好的档案管理软件,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办公效率。因此在软件开发方面,建议尽快建立一套档案数字化管理方面的软件设计方案,迫使粗制滥造、不符合实际的软件退出市场,并将优质的、符合现实需求的软件推广出去,建设一个相对统一的软件环境。

(三)规范数字化建设,制定统一标准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数字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但目前我国电子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却不高。首先,没有形成统一的硬件环境,具体体现在计算机的型号各异、档次参差不齐;软件方面,其开发也缺乏整体规划性,严重降低软件使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其次,档案信息本身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的分类编码,降低了信息的规范性。最后,在技术方面,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集网络技术和系统管理为一体的技术支持系统,进而导致业务性、管理性和技术性标准不统一。这些标准的不统一在不同程度和范围内影响着信息交流的质量,阻碍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规范数字化建设,制定统一标准。具体做法是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遵循标准化原则,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收集、编目及检索等基础性工作。此外,国家还要加强立法工作,出台系列相关标准,为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标准化提供法律依据。

(四)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业务水平

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业务水平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加强组织领导。具体措施是成立以主要领导为核心的工作领导小组,增强决策落实力度;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和责任;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凝聚各部门合力,从而提高科学决策、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确保任务完成。另一个方面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分两个方面,一是给组织内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和发展潜力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培养人才加强培训,促进其业务素质的提高;其二是根据档案管理数字化的需要,组织还要积极引进具有技术专长并熟悉档案管理的工作人才,为办公室的档案管理输入“新鲜血液”。

结束语

城建档案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整体上着眼,从宏观上把握,在具体的工作中,力求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持续发展,从而为建立一套完备的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电气类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教学实施中采用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实用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将理论讲授贯穿于项目实践中,使学生完成了知识学习目标和技能学习目标。“电路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而进行的课程改革,根据企业调研按照岗位操作需求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的按章节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实现所学即所用,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储备,将原有的“电路与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进行有机的整合,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并将与工作过程无关的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1课改团队与专业课教师深度教研

1.1教学内容删减。课改小组成员将传统的“电路与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两门课程中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汇总,并与“单片机”、“PLC应用技术”、“变频器技术应用”、“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应用”、“矿山供电”、“工厂供电”等专业课教师多次逐一进行筛检,将与后续课程无关的理论性非常强的知识点剔除,多学科交叉需求进行重点标注。

1.2教学项目设置。结合教研结果,课改小组成员对教学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初步拟定项目名称、任务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时分配等相关内容。在任务内容设置时明确该任务具体为某一学科,某一部分服务的。再次与专业教师进行对接,征求专业教师的意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基本敲定,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

2深入企业与企业专家、岗位人员建立密切联系

课改小组成员多次深入企业,主要我院在龙煤集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东荣二矿、东保卫煤矿等企业,进行课程改革调研。通过与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岗位人员进行交流,了解煤矿机电的主要职业岗位以及岗位技能需求,尤其是对涉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基本理论方面的需求,将教学项目内容交予企业人员论证,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中调整最大的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企业文化,增强学生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有身处校园心系企业的精神。企业人员非常认可我们走入企业了解需求的做法,我们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们可以随时把需求反馈给我们,我们可以阶段性的调整课程标准。

3制定符合岗位需求、适应专业课需要的课程标准

经过同行和企业人员的多方调研,小组成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标准,在标准中确定了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和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明确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确定了课程内容与学时的分配;详细的学习任务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全面的课程职业能力训练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的选用原则、任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教学场地设施的要求、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其中考核方式实行双过关制度,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同时过60%才是本门课程及格,具体分配情况,如表2所示。“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标准内容详细,确保不同教师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4结合学院实际教学环境编制校本教材

按照学习任务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教材整体框架为:项目背景,阐述研究项目的具体社会环境;教学导航,明确该任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让学生知到本次任务学习的目的,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任务描述,布置任务的具体内容;知识准备,提供学生本任务需要用到的新的理论知识,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的讲解;任务实施,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完成本次任务。最后是任务训练,巩固任务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设置任务的时候充分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学院的实际教学条件,让学生得到的实际锻炼与企业实际生产紧密相连,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的适应企业的需求,可以极大的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实习时间,完成高职教育的目标。此外,课改小组还在进一步完善教学整体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制作电子课件。

5根据教学效果进行反复调整

“电路与电子技术”项目化课程建设已经应用在教学中,在授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未预料到的问题,我们随时进行调整。目前遇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学时的分配,实训项目学时分配过少,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尤其是创新意识很强,这在我们课改初期是没有预料到的,在调整的过程中,适当加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训的时间分配。综上所述,通过我们对“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使得学生对枯燥的专业基础课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准备。

参考文献

篇(3)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镜像、移动储存、光盘等方式,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的数字资源库,以互联网的无线连接传输为平台基础,数字视频的采集传输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这才叫数字文化。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服务等基本内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群众文化的新界面,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手段。全面认识数字文化,走进数字文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文化有利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数字文化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全面认识世界,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数字文化推广和运用,可使群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文化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数字文化不受地理和区域的限制,可以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字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信息共享工程是群众文化工作心得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不断传输到基层人民群众中,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有利于推广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为农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文化道德素质的需求。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共享工程,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是基层文化事业增强了活力,充实了服务内容,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促进了文化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成为文化工作的新亮点。

3.数字文化有利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味,数字文化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生活方式,是全新的生活理念。真正做到座拥一席地,知晓全天下。荧屏装地球,俯瞰全世界,时刻关注着世界各地的变化。鼠标一点,畅游在法国的香榭丽舍的大街上,也可以陶醉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古典名曲中,也享受工程式赛车带来的和刺激,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加了生活情趣,提高了生活品位,增加了幸福指数。

二、乡镇信息共享工程的现状

目前,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方面相对于经济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滞后原因,主要是由于各个地区认识上的差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造成的。如今我们的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由于受地区经济能力以及文化差异的限制,乡村未将共享工程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共享工程的必要性。对于数字文化了解甚少,认为数字文化带来的直接受益少。许多乡村有效的工作机制尚未搭建,信息共享工程的发展存在缺人员、缺技术、缺资金等。以我市为例,全市乡镇基本上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而村级只有79家,大多数是一根线、一台电脑,放在书记或村长办公室,要不放在大厅,既没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也没有专职管理员。这样的现实状况,距离上级的要求,相差甚远。

2.信息共享工程技术平台尚不完善,由于所处地区不同,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边远地区山高路远,传输技术和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制度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上差距,造成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是阻碍乡村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3.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不平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推广与建设,构建村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达到进村入户,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现在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确实存在着不平衡性。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出租,外包,变成变相的网吧,收取一定租金,这种个别现象也是存在的,有悖于我们办事的初衷。全面整体推进乡村服务网店是共享工作的重点,只有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均等地享受到数字文化带来的精彩和便捷,才是政府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

三、提升乡村信息共享工程, 着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

信息共享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内容,是落实文化惠民和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亮点。要使工作出成效,有成绩,必定要有一套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一套切实可行考核激励机制,一套因地制宜监督措施,来推进信息共享工程。

1.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专门班子,开展调查研究、提高认识,明确重点和意识。将信息工程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年度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设立奖励机制。构建市、乡、村信息工程框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篇(4)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介于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中间环节,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已被广为应用和推广,其规划成果形式上从定性分析到定量描述,从文字到图形,从静态到动态,在不断改进,然而由于控规成果构成层次庞杂、信息分类芜杂等特点,其信息化管理方式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与上下层次规划衔接不足、与面向实施办文管理关联不足以及与现状信息联系不足等方面。如何利用GIS 等信息技术对控规成果进行科学性管理,将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工作效率、透明度和公开性,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决策失误,也为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1、中心城区控规数据库建设背景

我局现有的各种规划成果数据情况复杂,由于各时期生产的标准和生产的单位不相同,各阶段数据质量不高;规划成果数据一直以文件的方式保存,数据没有给予统一的数据组织,数据的共享性和利用率不高。今年来星子县规划局组织开展了星子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工程,本次规划根据中心城区特定的城市结构以及空间布局特点,规划区内主要用地由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工业、对外交通设施、道路及特殊用地等组成。沿秀峰大道、星光大道、白鹿大道、紫阳北路、南康大道布置着主要的行政办公和商业金融用地。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星子县规划管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将GIS 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综合应用到星子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我局规划编制成果及其它规划图形资料的管理和应

用,提高工作人员对规划空间信息的查阅和使用效率。

2、星子县控规数据库数据源和建设要求

2.1 数据来源

此次数据建库作为规划空间数据库建设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建设核心内容是控规成果数据子库,同时还包括卫星影像数据、现状数据子库和规划审批档案数据子库。数据成果由负责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单位按照我局制定的数据标准,通过数据录入工具进行标准化录入后提交。具体的数据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现状数据: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的现状调研数据;

审批档案数据:珠海中心城区范围内历史的审批数据;

规划成果数据:中心城区控规编制成果数据。

2.2 数据建库要求

星子县控规数据库的建立是依据《星子县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中心城区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及《星子县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数据标准》等技术标准,以海量规划空间数据库为基础,以对各类空间数据的更新管理为依托,以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建立基于GIS 的成果数据库平台,实现成果数据的集成化管理。具体的系统建设要求:

1)制定星子县城市规划数据标准化体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数据采集、监理、入库、更新、维护、分发和共享机制,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规范性;

2)对中心城区内控规编制的现状调研数据、控规

编制成果数据以及规划审批数据进行监理入库,建立星子县城市规划空间信息数据库平台;

3)星子县城市规划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对规划数据的管理功能。主要的数据管理模块为:监理入库模块、图形操作模块、信息查询与统计模块、数据决策分析、数据管理模块、元数据管理模块、对外服务模块、三维效果分析模块。

3、控规数据库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数据分层组织及编码

按照统一的地理坐标对地理实体要素进行分层叠加是数据组织的基本思路。根据基础空间数据的特点,空间数据按照“数据库-子库-专题-层-要素及属性”的层次框架构建数据库,按分类分层原则聚集数据。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数据管理、使用,在数据分层方面对数据不仅按内容分类(如现状数据类、档案数据类)外,为了满足制图和GIS 对数据检索分析的需要,还将数据按特征类型(点、线、面、注记)的不同进行严格分层,每层只有点、线、面一种要素。

星子县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子库按照设计单位提交的规划成果进行分类,分为用地编制、公建配套设施、城市建筑编制、城市设计引导、城市控制线、市政编制共六个专题数据集(如图2),再将各个专题数据集划分成多个图层, 以用地编制数据集为例,星子县地域划分共分成六个层次:综合分区-分区-片区-规划编制单元-管理单元-控规地块,为体现地域划分的层次便于控规数据的管理,用地编制数据集的图层划分如表1。

根据这种地域划分的层次关系,通过统一赋予的各级编码,确保各级地域编码的唯一性,整个编码体系由6 级9 位码构成,即:

综合分区编码:1 位字母代码,由A ~ Z 组成;

分区编码:1 位数字代码,由01 ~ 09 组成;

片区编码:2 位数字代码,由01 ~ 99 组成;

规划编制单元编码:1 位字母代码,由a ~ z 组成;

管理单元编码:2 位数字代码,由01 ~ 99 组成;

地块编码:2 位数字代码,由01 ~ 99 组成。

以地块(编号A105a0101)为例说明:综合分区的编码为首位,即A;分区的编码为前2 位,即A1;片区的编码为前4 位,即A105;编制单元的编码为前5 位,即A105c;管理单元的编码为前7 位,即A105c01。

3.2 数据关联

星子县控制性规划成果数据库作为控制性规划成果管理的技术支撑,发挥着规划编制、立法及管理的基础功能与纽带功能,它是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也是城市用地管理的依据,因此在数据建库中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关联。

1)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星子县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主要由法定文件、管理文件和附件组成,按照数据类型可分为空间数据和各类附件:表格数据、文档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等。附件数据的逻辑结构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可用关系数据库的表、视图表示;而非结构化数据没有明显结构,主要是一些文档、地块现场照片、档案施工图照片及法规等。结构化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关联即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与存储结构化数据的属性表之间的关联,每个空间对象建立相应的索引;对于非结构化数据,考虑到数据量比较大,用数据库存储的话会给数据库管理带来不便,因此采用目录存放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地块实体属性结构中建立图文关联号属性项,图文关联号是存储附件目录的连接标识号,通过图文关联号与空间数据连接,进行空间定位。

2)时态数据的关联。城市规划数据信息来源于过去,存在于现实,并在现实中发生变化,是一组动态变化的信息,如何建立与不同阶段规划数据的关联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库必须解决的问题。将历史信息、现状信息和成果信息利用地块编码的关联性和时间相接性的时空约束条件,设计基于时空约束条件的空间数据组织,实现对历史信息的动态回溯以及历史信息、现状信息和成果数据的关联。

3)与上下层次规划成果的关联。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数据量大,既包括不同规划区域的规划数据,又包括不同规划层次的规划数据,还有各种专题规划数据、规划参数,各数据间关系较复杂。控制性规划成果数据库作为珠海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库的子库,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数据都存在着逻辑上的派生关系,在数据管理上应反映这种联系,运用结构化系统分析的思想,将系统数据先分成不同规划区域,再分为不同规划层次-总规、分区规划、详规,然后明确各区域数据的不同规划专题信息,定义各规划专题间的层次关系,用这种“自顶向下”的方法将整个数据库分成相对独立的小模块,理清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星子县统一的地域划分编码体系下,利用地域编码建立各规划成果之间的关联,使这些规划成果在时空上相互衔接。

3.3 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质量主要指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数据完整性和现势性。数据的可靠性、数据库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数据库建设的成败。控规成果数据的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广,而且珠海中心城区的数据成果是由不同设计单位以片区为单位提交的,不同设计单位的技术水平、工作方式以及对技术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在数据成果的整理过程中容易形成许多人为的误差,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数据错误。因此,对数据质量的控制十分重要。数据质量的管理主要采取分阶段进行,在前期做好对各设计单位的培训;中期要求设计单位分阶段提交数据,进行检测并反馈设计单位;后期做好数据验收工作,确保数据质量能够满足入库要求。

篇(5)

传统的地质填图,把野外获得的第一手基础资料都记录在纸质的记录薄上,并且把地质点和界线都标绘在地形图上。这样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低;需要较大的储存空间;由于对标绘好的地形图折叠、磨损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填图成果;填图会产生大量的资料,传统的地质填图对于资料的查阅很不方便。而数字填图技术的产生则对以上不利条件有了大大的改善。本文将探讨在数字填图中,数据在各个仪器间转化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1.计算机-掌上电脑

在计算机上通过数字填图系统软件进行路线设计,然后将掌上电脑连接到计算机上,将设计好的路线导入到掌上电脑中。

在计算机中进行路线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路线号不能输错。

2.掌上电脑-GPS

将在计算机中的设计路线导入到掌上电脑后,选择设计路线中的关键点,例如起始点、路线转折点、终点等,按顺序记录下这些关键点的XY坐标。然后,将记录下的坐标输入到GPS中。这样我们可以按GPS的显示,准确快速找到路线的起点与终点,并且在实际路线勘查过程中不会偏离设计路线。GPS也能准确的给出我们所定的地质点、照片及标本采集位置等。也就是说在野外区域地质填图中GPS可以起到标定点位与导航的作用。另外,GPS还可以计算多边形面积与补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GPS使用之前要计算出坐标转换参数。因为GPS卫星星历是以WGS84坐标系而建立的,而我国所使用的地形图采用的是北京54坐标系或西安80大地坐标系。所以,要想使GPS采集的坐标能准确的在地形图上标定出来,必须进行坐标转换。再者,掌上电脑中的XY坐标与GPS中的XY坐标是相反的,在输入时一定不能搞错。

3.GPS -计算机

将GPS中的原始数据转存到计算机中,主要是因为GPS中储存了我们在野外路线勘查过程中的航迹。这些航迹可以显示我们确实到达过这些地方。当天从野外回来后,我们要将GPS中的航迹导入计算机中保存。

4.掌上电脑-计算机

在野外,掌上电脑中记录了大部分的路线勘查资料,回到室内后,我们要将掌上电脑中的数据导入到计算机中的数字填图系统软件中,这样,使我们能在计算机中整理与汇总。

如果导入到掌上电脑中的设计路线是在A计算机中进行设计操作的,那么,要想将野外勘查后掌上电脑中的该条路线资料导入到B计算机中,就需要首先在B计算机中进行该条路线的路线设计整个过程。然后再将掌上电脑中的数据导入到计算机数字填图系统软件中,否则,数据导入失败。

5.数码相机-计算机

在数字地质填图过程中,数码相机直观而清晰的记录了地形、地貌、岩石接触关系等重要野外信息。但是,当在一个位置采集了多张照片时,按常规方法将数码相机中采集的图片导入到计算机中的数字填图系统软件中时总是不成功。这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在照片库中,数码序号一栏,所输入的多个数码编号要用英文状态下的“,”隔开。有时,即便是对照片库的填写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照片的导入仍然不成功。如,虽然在导入后该条路线中的照片都出现在了DGSData中的Images中,但是当打开数字填图系统软件,浏览地质点中的照片时会只显示一张照片。这时,我们打开Images文件夹,将文件夹中的照片按顺序正确编号,这时我们再打开数字填图系统软件,查看路线中的照片时,照片就能正确显示。

6.结束语

虽然数字填图技术极大的改善了传统填图的不足,但是其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填图技术会更加的完善。以上,是笔者对数字填图技术的个人观点,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13002

0 引言

众所周知,面向数字化采矿的远程监控实时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数字化采矿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实时数据库主要有美国OSI公司的PI、美国HONEYWELL公司的PHD和美国AspenTech公司的IP21等,国内也有北京华恒信远科技有限公司的EI、北京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HiRIS、浙江中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ESP-iSYS、上海麦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OpenPlant等,但这些实时数据库都不是面向采矿行业的,也不适用于采矿行业恶劣环境下的远程监控需要。因此,开发面向数字化采矿的远程监控实时数据库系统十分必要。本文以863项目“面向数字矿山模拟控制的远程监控实时数据交换平台”为背景,对面向数字化采矿的远程监控实时数据库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给出解决方案。

1 相关技术介绍

1.1 实时系统

实时系统可以定义为专门以及时的方式运行的计算系统,它按指定的时间要求执行各种活动,在产生合适结果的同时又满足预先确定的定时限制。因此,实时系统的正确性概念包括所产生结果的逻辑正确性和结果产生的时间正确性两个方面。

实时系统实时地从外部现实世界获取数据,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再输出结果到显示装置或其它应用。所以,实时系统对于数据的获取、处理和输出都必须有快速、及时和可靠的操作。

1.2 内存数据库

定义:设有数据库DB,DBM(t)DB为在时刻tDB在内存的数据集,AT(t)为在时刻t处于活跃状态的事务集,Dt (T)DB为事务T在时刻t所操作的数据集。若在任一时刻t, TAT(t) (Dt (T)DBM(t))成立,则称DB为一个内存数据库,记为MMDB。

直观地说,MMDB是数据库的“工作版本”(当然也不排除整个数据库)在内存的数据库。

对于实时事务尤其是硬实时事务处理的高性能要求,传统的常驻磁盘数据库技术是很难适应的,以“内存数据库”(main memory database,MMDB)技术来实现实时数据库的底层数据存储管理,可以更有效地支持实时事务。

1.3 实时数据库系统

实时数据库系统(RTDBS)是指其数据和事务都有定时特性或显式的定时限制的数据库系统,即系统的正确性不仅依赖于逻辑结果,而且还依赖于逻辑结果产生的时间。就一般的常驻磁盘数据库系统而言,事务在系统中的运行时间是无法预测的,因而促使人们采用内存数据库作底层支持来适应实时数据库的要求.

实时数据库并非是数据库和实时系统两者的简单拼凑,它需要对一系列的概念、理论、技术、方法和机制进行研究开发,如实时事务处理、实时数据库存储管理等。

2 面向数字化采矿的实时数据库系统功能

研发面向数字化采矿的实时数据库系统,首先需要定制出面向地下的远程监控实时数据交换规范,面向远程控制的实时数据交换接口,通过可靠的实时数据库,能够集成常用的数据采集、传输协议和设备控制协议,可以实现各种信号的实时采集和控制命令的远程的主动式触发,并保证对远程(井下)设备精准实时监控,而且要适用于HTTP协议和多命令的协同并发。

3 面向数字化采矿的实时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该系统可分为3个主要的层次:数据接口层、系统核心层和扩展应用层,如图1所示。

下面,对3个层次的功能进行简要的描述。

数据接口层:本层完成实时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工作,可以链接不同的数据设备,还可以定制统一开发的接口,满足数据集成的各种需要。

系统核心层:本层完成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所有核心功能,例如数据管理、事务调度、并发控制、日志管理等。

应用接口层:本层可向其它应用系统提供服务接口,包括:数据视图定义、数据订阅、现场控制请求处理等;可将各种请求数据转换为实时核心层可以理解的格式。

图2对该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细化。

4 实时数据库系统关键技术

4.1 内存分配方法

有各种可用于实时数据库的不同内存分配方法,但归纳起来主要分为4种:静态分配、动态分配、便签式存储管理和池式分配。本系统采用动态分配方法。动态分配又可称为可变分配或需要时分配,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当需要时动态分配或释放内存,它能减少无用的空闲空间。

适合动态内存管理的方法有:内存池分配法、堆数组分配法、位图分配法。本系统采用内存池分配法。内存池分配法是指在程序真正使用内存之前首先申请一块内存备用(称为内存池),内存池可划分为若干内存块,内存块可以是固定大小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而变化。当有内存需求时,就从内存池分配相应大小的内存块;若内存不够,则再继续申请新的内存块。动态内存池分配法的优点是,有效降低内存碎片的产生, 提高内存的利用率。

4.2 实时事务调度

“实时事务调度”可以定义为:针对一组给定的实时事务,给出一个使这些事务能分别满足其定时限制的执行顺序。实时事务调度是多事务并发存取实时数据库的支持机制,主要包括事务的优先级分配和并发控制两部分。

实时事务优先级分派方法很多,例如:最早截止期最优先,最早释放最优先,最早可达截止期最优先等。其中,最早截止期最优先法是实时数据库系统较普遍使用的方法,尤其对周期的硬实时事务调度是最佳的。

实时并发控制就是解决实时事务在并发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冲突,目前有很多方法实现并发控制,比较常用的有:锁式实时并发控制、时标排序法、乐观并发控制、多影子并发控制、多版本并发控制等。其中,多版本并发控制方法特别有利于实时事务的实时性。在多版本并发控制中,每个数据可以具有多个版本,读操作事务可以读取没有被覆盖的旧版本来保证调度的可串行性。该方法通过让数据有多个版本,大大减少了等待或夭折-重启,并提高系统的并发度。

5 结语

面向数字化采矿的远程监控实时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数字化采矿的关键技术。本文对实时数据库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简要介绍,确定了面向数字化采矿的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并给出了其体系结构的设计,最后对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对该系统的实现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云生.实时数据库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刘云生,李国徽.实时内存数据库的装入\[J\].软件学报,2000(6).

篇(7)

城市一卡通

截止2010年年底,全国建立城市一卡通系统的城市有380多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7%,全国累计发卡超过两亿张,行业使用的终端数量达到60万个,移动POS数量达到30万个,日交易量达到1亿笔。城市一卡通历经10余年的发展,从单一的公交应用发展到目前跨行业的多元应用及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应用领域涉及城市综合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事业缴费和风景园林、商业购物、旅游、药店支付等共计50多个领域,

目前,部分城市互联互通的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互通应用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智能建筑

目前,智能建筑技术遍及各个行业,综合集成系统成为智能建筑领域的核心主题,标准化工作与规范也日趋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在积极推动满足国密算法的IC卡门禁系统在建筑及居住区内的应用,确保社区、居住环境的安全。

绿色建材

在门窗的节能性能标识中采用电子标签,是提高建设行业管理水平的需要,已成必然趋势。通过在门窗等节能绿色建材中加载惟一的身份识别代码,建立庞大的门窗产品数据库,可以在各环节通过后台数据库实时查询并获得门窗的相关信息,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杜绝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现象的发生。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已与广州番禺区政府、辽宁铁岭市政府签订协议,全力推进数字城市建设中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应用。

篇(8)

张主任:我们主要从五个大的方面来开展标准的推广和落实工作的。

第一,完善了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体系;

第二,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信息专业的标准体系编制,已完成标准体系框架表、标准体系表、技术委员会体系表等文件编制;

第三,参与城镇建设产品标准体系的文件编制,负责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标准立项规划建议;

第四,组织行业专家,对建筑智能化的安全体系做了前期调研和研究,形成了涵盖公交一卡通、社区一卡通、家庭智能终端、楼宇系统的核心安全体系架构,正在进行逐一研发和落实;

第五,积极推动标准的应用试点工作,目前正在与相关城市的具体项目进行沟通。

记者:一直以来,相关标准化建设困扰着我国住宅智能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在以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新兴领域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针对于此,智标委将会在包括智能家居在内的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推广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此外,请您为我们介绍下2010年智标委的工作重点。

张主任:智能家居行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建筑智能化领域里十分活跃的一个行业,而且专业生产厂商、分销商、集成商与装饰公司也都已初具规模,用户对智能家居产品的认识了解水平也在提高。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作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国内唯一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领域标准的归口单位,对智能建筑领域涉及的产品标准已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我们正密切关注国内外关于智能家居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同时结合我国应用的具体现状,逐步开展相应标准、规范的制定。

2010年我们将重点组织开展《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三项国家标准的编制,同时研究确定涉及节能、减排标准的立项组织工作,对于项目的应用试点工作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记者: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关注力度的加大,围绕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领域的节能、绿色、环保等热门课题,智标委将如何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宣贯工作?

张主任:正在组织编制的《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系列国家标准就是围绕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的节能、绿色、环保等方面开展的基础产品标准编制。在我们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也将通过研讨、会议等形式开展此领域的技术交流,以便明确标准的内容,并适合我国的应用现状,特别是节能监管体系的建立。

记者:放眼周边行业,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均与业内大厂商的自身系统标准联系紧密。随着传统安防、家电、照明、IT类厂商不断从多角度切入智能家居市场,对于产品涉及面较广的这一领域,智标委在牵头组织相关厂商及联系各类行业协会沟通与合作方面有着怎样的规划?

张主任:在智能建筑领域,由于涵盖面广,应用领域交叉,涉及安防、家电、照明、通信等领域,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新时期我国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各项事业对标准化工作的新需要,确保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标准化工作提出的各项任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国标委综合[2008]108号”文件批准成立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该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建设领域数字化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对现有标准体系完善,同时与国外相应组织代表我国进行技术工作对接,对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标准保持与国外同步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指导行业的生产研发,工程实施,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及居住区智能化系统的健康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全国智能建筑领域唯一的国家标准归口单位,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赋予的任务及工作内容,归口管理标准化工作,与相关协会、团体等机构合作,取长补短,为智能建筑领域的产品产业化规范发展尽可能做些工作。

记者:在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与标准化范畴内,智标委将如何统筹规划促进应用于商用领域与民用领域中相关技术标准展开交流,以期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张主任:在智能建筑及居住区领域,下一步我们工作的开展将不再以商用建筑和民用建筑进行区分,而是以实体建筑、房屋权属、城乡设施三方面开展工作。

记者:伴随着近来物联网概念的火热,智能家居功能与相关运营商服务的结合也开始被业界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关注,对于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和标准化建设,是否有计划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通讯运营商层面的联系?

张主任:2009年10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未来五年紧密围绕“做好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建筑节能、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监管、法制和工程标准建设、维护建设领域社会稳定、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等重点工作,在电子政务、城乡信息化建设、驻地网建设标准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

在电子政务方面,将共同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规划;在“数字城市”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将共同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市灾害防治、城市环境治理与保护等合作,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的安全监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合作,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共同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标委会正在组织落实相应技术及标准的研制及应用工作,并将很快形成获得各方认可的模式,以便在全国应用推广。

编后:

篇(9)

1、纸质档案数字化情况:有相当一批城建档案馆开展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两种模式:一种是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武汉是全国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第一家;第二种模式:馆藏重要档案、利用率高的档案先行数字化。目前大部分为此种模式。

2、电子文件归档情况:有少数城建档案馆开展了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实践。典型城市有珠海、天津、大连、芜湖、廊坊等。从电子文件归档领域来看,仅限于工程领域,还没有发展到建设系统业务管理。工程电子文件归档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无软件模式,如景德镇、无锡市城建档案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简便;缺点是没有背景信息,不能前端控制,真实、完整、有效性不能保证;与档案管理软件对接困难;成本高;占用空间大。第二种,“归档软件+扫描”模式,如天津、广州市城建档案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与档案软件对接方便,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真实、完整、有效性;缺点是成本高,占用空间大。第三种,“归档软件+格式转换+扫描”模式,如苏州、昆山市城建档案馆。这种模式优点是格式统一,便于保存和利用;节省扫描费用;节省存储空间。缺点是仍不能取代一些文件的扫描。第四种,“资料文档一体化软件+格式转换+扫描”模式,如珠海、大连、芜湖市城建档案馆。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更方便建设、施工、设计、监理单位;缺点是需要协调,两个软件融合统一有难度。

(二)保障体系情况政策法规方面:

国家层面的文件有: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2003.7国家档案局令第6号);《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厅字[2009]39号);《国家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规划》(2011-201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4年了《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标准化建设方面:国家建设部门颁布了5个标准:《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GB/T50323-2002);《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117-2007);《城建档案业务管理规范》(CJJ/T158-2011);《建设电子档案元数据标准》(CJJ/T187-2012);正在修订《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等。

(三)信息资源服务情况

1、信息化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内部检索。

2、信息共享问题:各城建档案馆的档案管理系统彼此独立,互不相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共享。目前没有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城建档案目录中心,没有一个权威的中国城建档案网站,更没有全国城建档案数据中心。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政务网的链接很少。

(四)信息安全管理情况

1、信息安全意识很强(上网档案几乎没有),技术措施有待加强。

2、异地备份:各地开展了异地备份相关工作,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异地备份工作方案,河北、江西、浙江、贵州、广西、安徽、江苏、新疆、湖北、吉林、山西、四川、广东、山东等省均开展了省际合作。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存在以下问题:法律缺失。受《电子签名法》局限,电子文档(接收、数字化)在法律上没有凭证作用,这对档案界是个重要打击。没有法律地位的电子文档路在何方?观念陈旧。一是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信息化只是为提高工作效率;现代化的名片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是适应社会环境的必然之路,信息化决定了城建档案馆的生存。第一,电子档案的形成对档案馆的压力:公文,业务管理文件,工程资料。不能顺应形势必将被历史淘汰;第二,档案利用方式对档案馆的压力:如对地下管线的利用,不能发挥作用的档案,就如同一堆废纸;第三,档案库房的压力:二是档案是保密信息,不能上网、不能信息化。错误之处在于:第一,大部分档案不保密,不能以小部分的不可行排除大部分的可行性。即使是保密文件,最长30年后也必须解密。第二,不是说敏感信息就不能上网。三是没有证据作用,不接收电子档案。原始凭证性,信息化难以达到,由此导致许多城建档案馆不接收电子文件,尤其是在地下管线档案问题上。效果不显著。一是信息化没有减轻工程档案形成单位的负担。“甩掉图板”、使用软件,但是移交档案仍然必须以纸质形式提交,而且要求两套制,不仅没有减轻负担,反而增加了负担。二是信息化对城建档案馆起到的作用不够显著。动力不足。一是外部没有用户导向;二是内部没有生存压力。

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总体来看,城建档案信息化发展方向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从档案管理到信息管理。城建档案信息化是形势所迫,全球信息化浪潮、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查阅利用的需求。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是,档案管理只管档案载体,你查我调,领上路;信息管理要管档案内容,你求我供,送到家。

(二)从筑建档案库到构建数据库。

(三)从纸质档案数字化到接收档案数字化。

(四)从工程档案库到城建档案库。

篇(10)

针对“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课题,专家组认为,课题立项和立意很好,课题研究对整个行业的指导很有意义。通过实际调研及相关信息的研究,课题剖析了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工程项目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并针对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实践,提出了政策建议以及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专家组希望可以进一步增加投入,补充更多的国际研究成果,继续开展对具体模式和工具的后续研究,强化行业指导功能,研发可以投入产业中的相关数字化模型和工具。

篇(11)

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从2005年开始推行“数字城管”建设工作,试点的三批共50个城市已全部通过住建部验收。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会议,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广数字城管,要求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3年实现地级城市数字城管的全省覆盖。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求全省沿海设区城市在2011年前要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山东省已有12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城管建设工作。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数字化城管系统,构建大城管格局,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目前,东营市实施数字城管已具备成熟的基础条件。一是技术已比较成熟,特别是我市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互联网应用、3G通讯技术、视频监督、数据传输等应用广泛普及,为建设“数字化城管”提供了充分条件。二是2008年市园林处开发建设了数字园林项目,2009、2010年,东营市开发区、东营区相继开始建设“数字化城管”并已投入使用,为中心城区建设“数字化城管”积累了经验。三是机构改革后,我市的城市管理体制为数字化城管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为数字城管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外地经验做法

杭州市作为建设部数字化城管第一批试点城市,从2005年7月正式启动数字城管的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了体制顺畅、制度规范、运行高效的“杭州模式”,成为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分开的“两个轴心”的代表。常州市作为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二批试点城市,2007年7月正式启动数字化城市建设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创造了具有常州特色的地级市新模式,成为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合二为一的“一个轴心”的代表。目前,两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均通过国家住建部验收。深层次分析两市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措施效果,共同之处有四点:

(一)加强领导,保证城管工作组织有力。杭州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分管副书记任组长,下设城市管理办公室,为市政府工作部门,近期拟与同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整合,组建城市管理委员会。市数字化城管信息处置中心为城管办所属副局级事业单位,编制34人,内设5个处,由行政执法局信息中心和城管办信息中心合并组建而成;常州市专门成立了城管委(虚设机构),市长为主任,26个部门、县区为成员,市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局和监督指挥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其中监督指挥中心设置了监督受理、指挥协调、综合考评等3个职能科室。

(二)以严格考核为手段,提升城管工作权威性。杭州市通过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招聘400名监督员,将市直38个部门单位和15个县市区纳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每月在《杭州日报》排名公示,并形成市委、市政府专报,纳入年度综合考评目标;常州市招聘平台管理员30人,监督考评员50人,将26个部门和区纳入考评范围,天天打分、月月考评、季度考评,在政府年度综合考评中占1分,通过“问责制”来提升城管水平。

(三)以制度建设为支撑,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效化。杭州市从2004年开始,围绕“四化”(洁化、绿化、亮化、序化)长效管理要求,先后修订、制定了《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环境作业规范》等一系列城市管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30余件,基本做到有章理事、有法管事;常州市从2006年以来,先后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各类长效管理措施、规定20多件,为城市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保障和有力的经费保障。

(四)以整合资源为途径,实现城市管理的联动高效。两地均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原则,在数字城管系统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工作效率。12319热线被整体并入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并与12345、110等应急服务热线无缝连接,实现数字化城管与市民零距离沟通、零距离互动。

三、东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建设构想

东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移动通信、无线传输、高速网络、三维地图、地理信息、卫星定位、遥感等先进技术,整合“建设事业12319”、“市政111”、“城管执法111”等城市管理资源,建立起完整高效闭合的,对城市管理领域内的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问题进行科学化处理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推行万米单元网格和城市部件管理法,建立起“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形成高位监督、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市直有关单位、区政府(管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各司其责、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更好服务于“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一)实施内容。以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为依据,初步确定五大部件(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和四大类事件(市容环境、广告牌匾、施工管理、街面秩序)为主要管理内容,随着系统完善,逐步扩大覆盖面,提升数字化城管的广度和深度。一期工程首先对东城区域内城市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管理,对东营区、东营经济开发区的城市管理内容实行监督管理,预留向非城市管理部门、各县区扩展接口。二期工程逐渐扩大到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

(二)总体架构。构建“三个系统、六套程序、两项制度、十个子系统”。

1、三个系统:一是监督指挥系统。在市级设立一个监督中心,在东营区、开发区设立指挥中心。二是信息采集系统。参照杭州、烟台等地做法,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招标采集公司,订立合同,建立考核办法,由采集公司负责城市管理信息采集。三是处置办理系统。依托城域网在市直相关责任部门、单位,移动、电信、联通等有关企业及东营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油田相关单位建立信息传输网络,能够将指令及时下达到相关责任单位。

2、六套程序:依托信息中心平台,运用单元网格管理方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方法,监督员利用信息采集工具将网格内的部件、事件信息通过信息采集—立案程序—派遣程序(协调派遣)—处置程序—核实程序—结案评价程序六套程序,建立起市场运作、高位监督、快速处置的城市管理新机制。

3、两项制度:一是信息采集员考核制度。根据“市长热线”、“12319热线”、“市政111热线”、市领导批示、媒体曝光情况考核信息员工作成绩,并落实奖惩。二是责任单位考核制度。根据信息中心平台自动生成考核成绩,每月公布一次,年底成绩列入综合考核。

4、十个子系统:依托公安局地理信息平台,对市城市管理局管辖范围内的供水、供暖、供气、市政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普查,标注地理坐标,绘制东营市城市管理三维地图,开发建设数字化城市供水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城市供暖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城市供气设施智能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市政设施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系统、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无线监控信息传递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化城管通信等系统。

(1)城市供水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在城市水源地、泵房、处理车间、主管网等主要供水设施上加装监控、压力感应、报警等智能化设施,全面显示城市供水运行状态,对管线破裂等险情及时报警并得到有效处置。

(2)城市供暖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在城市供热锅炉房、换热站、压力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加装监控、压力感应、报警等智能化设施,全面显示城市供暖运行状态,对管线破裂等险情及时报警并得到有效处置。

(3)城市供气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在城市供气门站、减压箱、压力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加装监控、压力感应、报警等智能化设施,全面显示城市供气运行状态,对管线破裂、漏气等险情及时报警并得到有效处置。

(4)数字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对管理区域内的公园、绿地、水系等园林基础数据进行普查,为园林行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先进工具,使其在绿线规划及管理,园林绿地现状和历史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园林绿化审批与执法,绿地系统养护,各种事件处理,珍贵树木的管理,绿地改造与设计,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植保等应用方面发挥作用。

(5)数字化城市市政设施管理系统。在中心城区雨水管线、污水管线、排水泵站、道路、桥梁、路灯等重要位置安装监测监控、报警设备,对市政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时监控,对相关问题及时预警。

(6)数字化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系统。整合现有公安有效监控资源,新建部分监控设施,对城区市容管理重点区域进行全时监控,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并及时得到有效处置。

(7)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为依托,建设指挥调度系统,在重大行动、重要活动、防汛、抢险等活动中,及时掌握相关城市管理资源情况,发现相关问题,合理布置人力物力,使相关资源最合理、最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