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安全主体责任教育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态势分析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也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重要文件,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等指导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通过对上述文件的梳理与分析,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如下态势:
2.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推动行业教育培训综合改革与协同创新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先行先试,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动政校行企深度合作,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的改革与实践,以协同创新平台为载体,探索形成中高本纵向贯通、多主体横向协同的育人机制,拓宽和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视野,解决教学资源分散低效的问题,有效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消除壁垒、理顺关系,推动与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创新行业、高校、企业协同共建职业教育培养机制,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合作体制。
2.2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重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畅通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包括职业教育层次的发展、职业教育种类的完善、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优化,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更好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满足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是涉及到职业教育系统内外优化的重大工程,包括职业教育的政策、法律、投入、社会关注度等外部环境的建设,同时也对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与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期建立起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行业发展视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将推动社会和行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通过发展职前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和劳动者终身教育等形式的职业教育体系,由职业院校和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教育和服务,发挥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合力,为所有劳动者提供多种形式的终身教育机会,通过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使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3以内涵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式,提高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在经历规模扩张后,已经进入到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内,职业教育将围绕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与资源开发、双师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国家交流与合作以及技术积累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在办学模式方面,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多方联合,体现现代性和开放性的自主办学模式建设。
(2)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多元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包括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中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积极开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体现职业教育特性、关注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4)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注重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内容融入交通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之中。
(5)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强调建立职业师资评聘标准,落实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双师队伍水平。
(6)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强调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7)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推进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
(8)在技术积累机制建设方面,鼓励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在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规划建立一批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推动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技术成果扩散,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
3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3.1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四个交通”的发展态势分析
十以来,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态势,立足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服务好“两个百年目标”,未来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行业将以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的“四个交通”为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综合交通,坚持适度超前、改革创新,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运输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创新,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建设生态文明,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加快发展平安交通,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安全发展。
3.2广东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四个交通”,构建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态势分析
按照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四个交通”的发展态势,结合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改革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内,广东交通运输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其一,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其二,全力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通过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省市共建、落实资金,省财政新增财力每年安排50亿元、5年共250亿元用于高速公路资本金,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300km左右,其中珠江三角洲达到3300km,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基本上通高速公路,沿海重要港口基本上由高速公路连接,全省基本形成网格状的高速公路网络。其三,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客货运输加快发展。不断改进运输装备,提高客货运输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公交都市创建,进一步提高公交覆盖率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了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配送试点,增强服务能力;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不断优化船舶结构,推进实施珠江门户战略,以广州航运交易所为重点积极打造航运服务集聚区,推进水运结构转型发展。其四,强化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交通生产安全。通过全面推进平安公路、车站、航道、港口和工地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扎实推进“平安交通”建设;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港区危险品仓储安全监管、琼州海峡客滚船舶安全运行、道路危险品运输和长途接驳运输等专项整治,确保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安全工作的落实;强化安全生产培训和预防预控,重点开展公路水毁突发事件、汽车客运站应急疏散、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其五,推进节能减排,推广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加快运输方式转型升级,推动甩挂运输发展,继续推进广东绿色货运项目,推广中短途道路客运车辆使用LNG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公交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绿色港口发展,积极探索粤港控制珠三角远洋船舶污染气体排放的合作路径和技术措施;大力开展和推广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研发和技术应用,推广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其六,以信息化为引领,着力推进数字交通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继续推进交通建设和运输市场信用服务系统等四个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感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在交通引导、停车诱导、城市公交智能管理、实时路况、客货车辆管理、危险品运输管理、电子通关等方面广泛应用;搭建创新平台,健全创新体系,全面实施科技强交战略。
4广东交通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趋势
行业“四个交通”、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发展态势对交通职业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整体的趋势来看,我省交通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将以管理创新与机制创新为引领,呈现数字化、终身化、全员化、科学化以及内涵发展态势。
4.1交通教育培训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包括行业教育培训管理平台,远程学习中心、数字化资源共享中心等在内的信息化管理与学习平台;积极开发共享型网络课程资源、慕课、微课等信息化学习资源;探索包括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信息化学习方式,积极推进继续教育与培训学时网络申报、认证等工作,使教育培训工作从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与反馈的全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进行业教育培训的数字化发展。
4.2交通教育培训的终身化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交通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发展态势,对行业的人才储备和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广东交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行业中介组织等在内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职前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中培训(职业继续教育)以及职后教育(劳动者终身教育、转岗培训)等在内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从而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不断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未来一段时间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重要任务和发展趋势。
4.3交通教育培训的全员化发展趋势
无论是行业转型发展,推进“四个交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是满足个体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教育培训都将成为所有行业从业人员的一种义务和权力。将行业发展对岗位能力以及个体发展的学习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对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型人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学历提升教育、继续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岗位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将行业发展要求、企事业单位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全员教育培训体系,是建设幸福广东、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4.4交通职业教育培训的管理将全面走向科学化
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以及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以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以统筹、引导、规范和监督考核为主;行业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功能,联合开发行业教育与培训标准及教材,教育与培训信息,成为行业教育与职工培训的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中心;行业教育培训机构具体组织开展各类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模式、培训方式改革的研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看,所谓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②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③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职业农民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②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农业特点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③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特点既保留了传统农业经营的优点,又避免了小农户的弊端;既可以发挥家庭经营的优势,又有助于融入现代农业要素;具体说,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作用:
1. 新型职业农民的稳定性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运用;
2. 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耕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 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
4. 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政府支农政策的落实;
5. 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
二、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养的主要做法
(一)美国的“三位一体”农民教育模式
在美国,农业大学和学院是把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教授们在从事农业教学研究的同时,还广泛深入农村,从事农业科技方面的推广、示范、咨询工作,开办技术培训班等,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新技术及时推向农业生产一线。美国农业技术与职业院校规定,学生必须到农场、公司参加生产实践,并帮助完成某一生产课题、解决生产实践问题才能毕业。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拿到毕业文凭和专业技能鉴定证书。美国的农民培训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在公立学校开展的培训和公立学校外开展的培训两种。前者是美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形式,培训对象一般为青年学生和准备务农的青壮年农民。具体培训方式又可以分为4种:①辅助职业经验培训(SOE)。这是正规农民职业培训的一种典型形式,授课者多是一些专家学者,主要教授有关生产管理和农业投融资方面的技巧。② FFA 培训。FFA是“未来美国农民”的缩写。这种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农民的创业能力、领导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给青壮年农民建立自信,拓宽其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渠道。③辅助农业经验(SAE)培训模式。这是一种“在干中学”,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式,即学生将课堂学到的农业生产经营等技能应用到自家农场或当地社区、企业,教师进行家访并进行指导。④课堂指导的农业培训模式。美国公立学校提供的农业教育培训,很大一部分是在农村地区的高中开设农业课程,这种培训方式为未来的农民教授种植养殖技术和农机具的使用方法,以此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后者的培训对象是成年农民,一般都是由当地高中教师在夜校进行培训,时间大多安排在秋冬季的农闲时期。
(二)日本重视农民继续教育
日本十分注重农民培训工作,其农民培训由国家统筹规划,政府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和协作。日本的农民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农业高中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技术普及组织教育和国内外研修制度。
作为班主任,要抓好班级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全面掌握班级各方面的情况,做到:班级整体情况清楚明白,学生个体情况了解掌握,学生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脾气各异,独生子女和留守生居多,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增多,这给学校班级安全工作增加了难度。再者,大部分学生家长或学生监护人对孩子教育管理的安全意识不够强,安全常识较缺乏,认为孩子上学期间一切都该学校负责、老师负责,一旦学生出了事,不管事故的因果关系,不区分事故的责任主体,学生家长蛮缠硬逼高额索赔。为此,班级管理中重点要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班委干部、小组长或安全员的工作责任心及能力情况;特殊体质(癫痫、心脏病等)的学生情况;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等。
二、班级日常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生易动好奇,可塑性大,自制力差,再加之超额大班严重、社会环境复杂、家庭教育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仅凭学校、班级的安全会议要求和学期内的几节安全课堂教学是绝对不能解决问题的,特别是安全风险大的课要做到“课前严要求,过程严管理”。要建立并完善班级常规管理制度,可以不单独制定班级安全管理制度,但在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一要有管用的安全管理条文。
1.建立人防管理网络。班级管理工作最怕的是学生出事,班级安全工作一定是很琐碎的,如果只是班主任一人去管理班级,精神上一定是“提心吊胆”,行动上一定是“焦头烂额”,结果还可能“漏洞百出”。安全防范措施主要有“人防、物防、技防”,但班级安全管理最关键的是落实“人防”措施。班主任要积极、主动联系科任教师,并与科任教师多多交流经常违规违纪学生的情况,获取行为表现的反馈信息,并与科任教师共商教育管理办法。要配备班级或小组安全管理学生干部(安全员),负责学生课外活动(含教职工政治学习、例会时间)期间的安全监督,做到定期或不定期了解情况,加强指导、督促、管理,形成班级安全人防管理网络。
2.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学生是平安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应该是平安班级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在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干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教育引导全班同学具备“我是安全卫士”、“关注安全就是关爱生命”等观念,要求他们自觉规范自保行为和互保行为。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隐患的能力,及时发现并制止或报告有危险行为的同学,加大课内、外的安全互控力度,较好地消除学生之间人为的安全事故。
3.加强日常管理评估。任何事物,静止就会失去活力。为了激励学生干部及全体同学充分发挥安全自护、互控的作用,可以定期开展评选“安全卫士”、“安全星”、“安全先进小组”活动,给优秀者表彰鼓励。
三、教育活动要经常扎实开展
人与人之间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受安全教育的程度、所掌握的安全知识的多少。无知的冒险,无常识的松懈、倦怠,都将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才能使学生主动远离危险,当受到伤害时能够用适当的方法保护自己。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及原则
1.1必要性
当前,大部分高速公路项目所处路段的地形情况较为复杂,再加上地质因素、气候条件的影响,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极大的考验。另外,公路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多类型并存的情况。以社会资本投资人为代表的这部分项目法人,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关心投资回报,在管理完善方面、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方面、工程质量方面做得不够到位,给施工安全管理埋下了极大的隐患。所以,强化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1.2原则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要注重精细化管理,即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一个人的岗位和职责,将各项技术指标落到实处。另外,还要确保施工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程序化,且真正得以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在验收时使各项指标达到优良。[2]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2.1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且执行力不够
相当部分施工企业习惯于用一套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应对所有的建设项目,在处理某个具体项目时,缺乏针对性地实施细则、施工方案,在引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也缺乏针对性的安全管理。除了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之外,执行力不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安全检查的工作没少做,但是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却很少;发现的隐患很多,但真正整改并落实到位的却很少。
2.2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够规范、标准
“工程施工标准化”是保证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一个最基本且最有效的手段。目前,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在安全防护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文明施工警示牌在设置内容的时候存在极大的随意性且信息量不足;施工作业未按规范执行,如隧道段通风不畅、排水困难;安全检查表面化、形式化,处理违章作业时较为随意,未能严格依照制度进行。[3]
2.3施工安全管理费用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国家对施工安全管理费用的投入有明确的标准,即达到投标价的百分之一,很多施工企业未能按照标准执行,没有落实施工安全管理费用“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施工安全管理费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计划不科学;支付明细不精确;原始票据资料缺失等。这些问题给正常的安全生产添加了极大的阻力。
2.4施工安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当前,专职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在人数上还不能满通运输部规定的5000万合同配1人的标准,导致调用频繁甚至其他岗位管理人员兼任的情况。另外,专职施工安全管理员在素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持证率不高;二是许多该类职位由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担任,他们虽然取得了资格证书,理论知识也较为丰富,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施工安全隐患。专职施工安全管理人员人数上的缺失再加上素质方面的不足,给施工安全管理留下了不小的盲区。[4]
2.5安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
一线作业人员和施工企业之间大部分属于短期雇佣关系,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导致施工企业难以将三级安全教育落实到位。一线作业人员普遍没有受过正规、科学的岗前培训,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极其薄弱。
3.建立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模式
面对层出不穷的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建立健全一套高效的施工安全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完善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施工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高速公路的施工涉及广泛,较为复杂,需要各部门人员的通力协作,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施工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将相关的人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这个体系中,项目经理应该担负起整个项目施工安全的首要责任;安全主管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安全管理方面,及时消除施工中的不安全隐患,特别是一线操作人员主观上的错误;工程师应做好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协调工作;生产小组则要确保既定施工程序的严格执行,一方面要加强施工人员思想上的安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施工技术水平,并为现场配备专业的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科学的施工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是高速公路施工高效、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
3.2建立严密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
建立严密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是指在高速公路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将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责任到人,并保证责任的明确性。建立制度之后,还要将工作落实到位,如对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未达标的则不允许上岗;若有工程外包的情况,则要对外包单位的施工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核,不可将工程外包给那些没有实力的施工单位。
3.3做好施工安全费用的管理
施工安全费用主要花费在以下几个方面:防护用具的采购;安全设施的更新;安全措施的落实;安全教育培训等。高速公路项目招投标时,施工安全费用应该包含在施工企业的工程报价之中,且通常情况下不可少于投标价的百分之一。签订施工合同时,施工企业应该了解施工安全费用的相关规定,并依据规定对标准及金额进行划分和明确。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做好施工安全费用的严格管理,并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与此同时,监理单位、业主单位也要依据相关的监督管理办法对施工安全费用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控管,避免发生施工安全费用被挪用甚至被贪污的情况。[5]
3.4全面提升各级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
一是要根据施工合同的额度合理配置专职安全员的数量,同时对专职安全员的素质进行考核,证件不全者不可上岗。另外,还应杜绝擅自调用或者其他岗位管理人员兼职安全员的现象;二是要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高速公路施工安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施工企业的全体员工:对于企业负责人、项目管理者应强调“思想教育”、“责任教育”;对于专职安全员应强调“标准教育”、“素质教育”;对于一线作业人员应强调“技能教育”、“态度教育”。流动性较大,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较低,安全意识较差是一线作业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应灵活多变、因地制宜,能够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5加强日常施工安全管理的力度
加强日常施工安全管理的力度,在预防施工安全事故方面效果显著。日常施工安全管理是指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法对高速公路的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地发现安全隐患,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要随时随地灌输安全施工的常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另外还需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与考核,防止他们的施工技能与设备发展脱节,从而减少因机械设备操作问题而引发的安全事故。[6]
3.6做好施工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理
影响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办法如下:一、建立一支机动、高效的事故救援队伍,培训小组成员必要的营救技能,并于平时进行一定次数的预演,保证事故发生时,救援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二、研究曾经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配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
4.结论
就现阶段而言,安全事故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的发生频次是比较高的,给过往车主和一线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施工单位要深入了解、仔细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减少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数量,同时也降低人员伤亡数量和施工单位的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 夏环环,汪华刚.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问题探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19) .
[2] 金科. 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探讨[J]. 企业家天地, 2010,(11) .
[3] 史宏斌. 浅谈高速公路的安全施工[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10) .
中图分类号:F530.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53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组织生产,这种利益不仅是涉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到本企业干部职工个人的经济利益,更加重要的是涉及确保广大职工身体健康,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问题。由于客观条件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企业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要完全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但有效控制危险源,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尽可能减少事故发生,防止事故的扩大则是完全可能的。要达到控制事故,特别是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需要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认真思考,下真功夫和实功夫,工作应有新思路,积极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事故防范机制的创新、监管手段的创新,积极探索在“机制”上做文章,以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笔者认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指企业通过安全生产的制度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等措施,强化安全管理,使企业在一个时期或更长时期内,少发生或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有效地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使企业安全生产的态势处于可控状态。建立健全企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是抓好安全生产,实现“全面负责”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必须在多方面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确保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企业必须按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注册安全主任,加强注册安全主任的培养,增强专职安技员力量。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实施安全督导员制度,加强安全督导,加强安全督导员的培养和考核工作,努力培养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懂安全知识和规范,掌握安全技能,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单兵作战能力的基层骨干队伍,从而加强对生产过程不安全因素的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来抓。
2落实企业各级领导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作为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必须依法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在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的基础上,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制定各级领导的安全管理职责和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要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并保证不管企业如何改革,机构如何调整,人员如何变动,都要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
3建立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要将安全生产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严格遵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安全生产教育工作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在坚持“三级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并形成制度。可分三个层次对管理干部和广大员工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第一个层次是对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人,通过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第二个层次是对各级管理干部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第三个层次要对广大员工进行安全责任教育。使各级领导不只自己具备安全生产意识,还懂得且主动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在安全意识教育中,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典型案例、警钟长鸣”,抓好“遵章守纪、按章操作”等宣传教育,使广大职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做到知其任,明其责,尽其职,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提高防范安全事故和应急救援的能力,从而形成有效且可持续改进的教育机制,在思想意识上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4切实增强安全检查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从预防着手,发生事故后的检查、处罚和补救都不能免除事故造成的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对家庭带来的危害和身体、心理上的伤害和创伤。因此,要着重于事故的防范,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安全系统的、有效的检查是发现事故隐患,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企业要形成规范的安全检查制度,在落实上级规定的安全检查内容、形式和频次等要求的基础上,企业要积极创新安全检查模式,理论首先检查制度要创新,定期组织各单位安全主任进行巡检、互检,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汇报处理;第二,检查形式要创新,做到每次检查有针对性,有方案,有结果,有反馈;第三,检查的内容要创新,不但要查一些明显存在的隐患,还要查安全各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缺陷等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检查的组织和效果考核方案也要进行创新。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整改,要实行“三定”,即:定责任、定时间、定措施,限期把存在问题和隐患进行全部整改,确保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考核和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搞好安全工作,离不开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奖罚机制,如通过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设立用于安全生产专项奖励基金,对完成目标任务,安全工作搞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于安全责任落实差,安全工作搞得差的单位给予处罚,必要时给予黄牌或红牌警告。
6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发生各类事故时,要认真组织调查分析,对于连续发生事故或发生重大事故的单位要给予重罚,按“四不放过”原则追究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首先从各级领导责任查起,把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与各级领导利益挂钩。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事故的责任人也要进行责任追究,把各项安全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7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特别是本单位以往典型事故案例教育,条件允许时可让事故的当事人现身说法,使职工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加深对遵章守纪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创建群体安全意识,结合适当的奖惩等手段,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增强安全意识,改正不良行为。
另一方面,要抓好反习惯性违章行为工作。习惯性违章行为有两类,一类是个人习惯性违章,另一类是群体习惯性违章,个人习惯性违章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蔓延成群体习惯性违章。因此,要从制度上、职工心理等方面分析习惯性违章行为形成的原因,采取教育、奖惩、教化等办法进行治理,不能让习惯性违章成为一种风气。
(二)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企业职工都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和“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5万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万人,创业培训40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中、高之比为25:45:30,基本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需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重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重点开展“学历+技能”、“外语+技能”培训。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政府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在培训结业时均应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四)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根据劳动者就业需求,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方便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培训积极性。根据市场需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养,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等,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根据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着力完善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训、创业见习相结合,与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相衔接的培训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整合职业培训资源。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有特色、办学有规模、就业有市场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打响“职教”品牌。加强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依托省技师学院及其它重点职业院校建立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世界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2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5个省级、20个市级和20个县级创业培训基地,10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和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和定点培训机构。
(六)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建设2-3个市级职业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培养2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名专业带头人、1000名“一体化”教师,职业培训专业课教师“一体化”比例达70%以上。深化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开发培训计划大纲和培训教材。推进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职业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公布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三、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七)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内技能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工作,贯通劳动者技能晋升通道。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办法,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从生产服务一线发现拔尖技能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八)健全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丰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和制度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省、国家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类技能竞赛前三名、省级一类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得者以及参加世界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市内职业院校任教的,可按规定程序优先招录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九)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他们开展相关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推行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采用企业建设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发挥技能大师“传、帮、带”作用,带动企业技能人才水平整体提升。
(十)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等级、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制度。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同的政策。技工院校高级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高等教育大专学历毕业生待遇执行;技师班毕业生各项待遇按照本企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有关待遇执行,经用人单位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切实加大职业培训资金的保障力度
工作思路:围绕(安全发展)一个中心;强化两种(依法治“安”、专项整治)手段;推进(监督管理、队伍建设、教育培训)“三项”建设;实现(建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完善三级安全管理网络、推进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大安全生产设施投入)四个突破,要求企业必须全面落实安全评价,做到安全生产标本兼治,从而形成“街道统一领导,各村(实业公司)、社区、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
根据上述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我们将采取以下五项措施狠抓落实:
一、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街道各村(实业公司)社区,特别是生产企业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年初各级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关精神,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搞好安全生产,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督职能基本任务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各部门、各企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全力推进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工作,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二、强化管理,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要按照《安全生产法》规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分级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理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同时严格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街道安委办要及时督促街道各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和《行政许可证法》,推进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落实。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绝不允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源头上严格把关。街道各村(实业公司)、社区要切实按照街道的统一部署,落实各项措施,确保本辖区、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深抓安全生产工作。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街道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和安全重点单位在年内都要配备1名以上的安全生产注册主任,各村(实业公司)社区要有专(兼)职安全员生产协管,开展行之有效的日常监管工作。企业要加大在安全生产上的资金投入,要积极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三、加大力度,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工作实际,各单位要紧密围绕各自的安全生产工作的中心任务、工作重点,加强对各层面安全生产管理者的安全责任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要以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矿工安全法》、《建筑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和6月份的“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要通过张贴、悬挂安全生产的宣传画、标语、横幅、彩旗等宣传教育用品,采用演练和知识竞赛、讨论会、学习会等多种形式,加强舆论引导,使安全生产宣传取得广泛的社会效应,要围绕省、市政府提出的“六个强化”(强化安全责任、强化事故预防、强化依法监管、强化安全意识、强化队伍建设、强化创新意识)的安全工作重点。各企业要结合工作实际,从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入手宣传,在舆论上积极配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事故防范。切实增强全民安全生产法制观念,做到人人讲安全,事事保安全。通过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的防范意识,努力在全街道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十一五”以来,我区学前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基本构建起多元投入、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等级幼儿园建设成效明显,有省一级幼儿园6所,省二级幼儿园17所,分别占全市的60%和34.7%;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保持在93%以上;名园办分园模式不断推进,保教质量、办园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区已办各类幼儿园187所,城区67所,农村120所。其中教育部门办2所,其他部门办6所,集体办16所,民办163所(班);在园幼儿18032名,省三级幼儿园以上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71.4%;现有幼儿园教职工1574人,其中专任幼儿教师1048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625人,占59.6%,幼教专业教师680人,占64.89%;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占52.1%。公办幼儿教师编制96人。2010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2.3%。
当前,我区学前教育整体上还存在一些差距:受市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影响,市区学前教育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责尚不明确;公办园比例偏低;现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与家长日益增长的需求矛盾突出。
二、发展目标与任务
总体目标:2011-2013年,完成城乡幼儿园建设布局,基本满足家长就近便利入园需求,学前三年入园率逐年递增;到2013年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等级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以上;省三级以上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80%以上;幼儿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75.1%;教师资格证持证率达72%以上;公办幼儿教师数占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的10%以上;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5%以上;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依托的农村幼儿园管理指导网络全面形成,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多元投入,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阶段目标:2011年制定出台各项改革措施及配套政策,城区逐步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根据新建小区人口增添配套幼儿园并举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的幼儿园;计划农村新建1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4%以上;省三级以上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73.5%以上;新增公办幼儿教师编制20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2.89%。
2012年完善各项措施和政策,计划城区新建3所公办幼儿园,农村新建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4.5%以上;省三级以上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75%以上;继续执行公办幼儿教师增编计划;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3.81%。
三、主要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职责
1.建立区学前教育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区政府成立区学前教育领导小组,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党委分管领导、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区府办、教育、人劳社保、发改、财政、建设、卫生、民政、国土、规划、交通、综治委、公安、消防、交警、综合执法、工商、质监、安监、食品药品监管、妇联、残联等部门及有关乡镇街道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体育局。
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城区红线范围内由市里统筹规划建设。城区红线范围外由区政府负责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统筹管理和扶持农村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落实责任,健全教育部门主管业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是辖区内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负责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中心村幼儿园,加强辖区内学前教育的管理,充分发挥村委会和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统筹规划,承担业务指导,开展等级评估,建立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培训和培养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
人劳社保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完善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
发展和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办理《收费许可证》,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财政部门要落实各项财政支持政策,为学前教育做好经费保障工作。
国土资源、规划部门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并制定对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
建设部门要服务好幼儿园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加强对幼儿园及其配套设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在幼儿园审批工作中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建筑安全鉴定等制度。
民政部门要做好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年检等工作,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监督与管理。
综治委、公安和消防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加强对幼儿园的消防安全检查指导,整改火灾隐患,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消防部门按规定做好幼儿园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工作。对竣工验收备案未抽查到的幼儿园,也要加强检查,对存在违法行为或火灾隐患的幼儿园要督促整改并依法予以处罚。
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做好食堂卫生安全、卫生保健、疾病防控等工作,督促幼儿园办理《卫生保健合格证》、《食堂卫生许可证》,开展保健员、保育员的培训工作。在幼儿园审批中做好卫生、保健方面的检查考核工作。
交通和交警部门要加强对车辆的管理,从严查处非法接送车辆。
工商、质监、安监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
妇联、残联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
(二)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1.规范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居住区在开发建设时,应根据城乡规划,以教育用地划拨或作为土地竞拍前置条件安排好幼儿园用地,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幼儿园。配套幼儿园要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居住区不予规划建设立项和审批。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政府统筹安排,由教育行政部门办理产权登记,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新建幼儿园参照省工程建设标准《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DB33/1040-2007),实行按常住人口每千户100名适龄儿童的比例,科学规划建设好幼儿园。
2.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把幼儿园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项目,统一规划,优先建设。适应人口集聚趋势,重点建设等级乡镇中心幼儿园。同时,按照就近便利和确保质量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中心村幼儿园或村幼儿教学点。
3.统筹各种资源兴建幼儿园。逐步扩大公办幼儿园比例,努力扩充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以及一些社会空置楼宇,改造建设幼儿园。支持和扶持街道社区、农村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个人举办幼儿园。完善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政策,对新建民办上等级幼儿园,在土地出让、规费减免、租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三)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落实保障政策
1.构建学前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学前教育投入列入财政预算,新增财政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2011年开始区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每年安排400万元,主要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新增等级幼儿园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师资培训和学前教育日常管理等。要制定我区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至2013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5%以上。
2.逐步建立生均教育费补助机制。要逐步建立起幼儿园生均教育费制度,对公办性质幼儿园和办园行为规范、教学质量合格、教师待遇落实、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生均教育费补贴。
3.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在各级普惠性幼儿园入读、城乡低保家庭的幼儿和残疾幼儿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育费资助。
(四)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幼儿教师的教育培训。制订发展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新招聘的幼儿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持证上岗。建立幼儿教师培训基地,健全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专任教师要定期进行在职培训,做到每五年轮训一次。现任教师学历未达标的必须参加学历进修;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努力提高教师资格持证率。各级幼儿园园长必须经园长岗位培训,持证上岗。保健员、保育员必须经卫生部门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2.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幼儿教师编制。2011年新增公办幼儿教师20名,从2012年起有计划的逐年增加,至2013年公办幼儿教师数占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的10%以上。
3.落实教师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工资福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进修培训、评优评先、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
(五)加强学前教育监督管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构建学前教育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学前教育考核问责机制。要制定乡镇(街道)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整治无证办园、规范办园行为等内容作为教育督导重点,纳入“乡镇(街道)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的指标体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指导。同时,对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各乡镇(街道)成立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统筹管理本辖区的学前教育工作。同时要在全区建立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讨学前教育管理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依法查处违法办园行为。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实行“区乡(镇)共管、以乡(镇)为主”的管理体制,条件成熟的乡镇中心幼儿园逐步成为独立法人单位。
2.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幼儿园的审批严格按照《省幼儿园审批办法》和《省幼儿园准办标准》的要求,层层把关,合格一所审批一所。实行审批者与日常管理者分离的制度,日常管理幼儿教育工作人员在审批时回避。
对于达不到《省幼儿园准办标准》的幼儿园和无证幼儿园要督促其整改,对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幼儿园要依法予以取缔。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包括一个过程的五个步骤,即统一筹测(预测)、统一筹划(计划)、统筹安排(实施)、统一运筹(指挥)、统筹兼顾(掌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目前校企合作还存在着机制不活、深度不够、水平不高等问题。这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内部机制的因素;有政策制度层面的问题,也有操作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统筹问题。要解决校企合作问题,必须统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职能,厘清政、行、企、校四方各自职责,建立和实行政府推动、行业协会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一、关于政府职责问题——政府必须肩负起推动职责
各级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必须转变职业教育的工作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应当发挥“主导者、保障者、服务者”的作用。“主导”,就是要主动做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工作;“保障”,就是要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氛围营造”等方面提供支撑;“服务”,就是要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等。
(一)落实组织职责
各级政府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校企合作相关组织,负责统筹协调本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推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各级政府应成立由教育、财政、工业和信息化、商务、国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等部门,以及部分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参加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具体负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
(二)落实行政职责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定期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督导,对校企合作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学校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并通过主流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对校企合作不作为、进展缓慢的企业和学校进行通报。各政府职能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改革、科技等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对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项目建设上予以优先支持。国资、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可将企业的校企合作情况作为考核与评价企业和企业负责人业绩的重要内容。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应对校企合作成绩突出的职业院校,在品牌示范性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上予以优先支持;同时,应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管理办法》,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促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兼任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鼓励与支持有企业工作或生产一线服务经历的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优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有辅导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经历的企业职工优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各地政府还要建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人才库,探索职业院校之间“双师型”教师互聘互用机制。
(三)落实投入职责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给予资助和奖励,公办职业院校实行“以补促改”,民办职业院校实行“以奖代补”。各级政府应整合职业教育相关专项资金,引导和鼓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用于:对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如共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或生产车间等进行资助;对高等职业院校为实习实训学生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资助;对企业接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发生的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等给予适当资助;资助或奖励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等表彰、奖励其他。
二、关于行业协会作用问题——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监督作用
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加强行业指导、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作用,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行业协会应在政府的主动推动下,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其成为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的依靠力量、指导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实施学校科学管理的推动力量。
(一)发挥引导作用
各行业协会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牵头支持下,成立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组成的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引导、协调、指导本行业的校企合作工作,发挥在信息、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预测本行业用人信息;向职业院校推荐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组织行业内员工培训;参与制定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及实习指导教师能力标准;参与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举办等工作;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发挥协调作用
各行业协会要牵头成立由有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参加的全国、全省性的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在校企合作促进会的推动下,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载体作用,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统筹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资源,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就业指导等,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三)发挥监督作用
行业协会要对企业职业教育的运行实施监督,向参与校企合作的培训企业和学生提供咨询。负责组织制定和审查企业的培训或教育大纲,保证校企双方制定出的培训教育大纲内容一致、相辅相成。对校企合作运行进行监控,对校企合作不好的企业进行惩罚。对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政府教育部门反映,并进行相应的交涉协调。行业协会之间的协调则由行业协会会议加以解决。
三、关于企业参与问题——企业要承担职教主体责任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和重要参与力量,在校企合作中应承担职教主体责任。企业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积极接纳职业院校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顶岗实习、实践锻炼和岗位体验。企业应从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等角度出发,重视校企合作工作,通过“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形式,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以参与管理、直接投资等方式参建、改组职业教育集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
(一)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要积极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职业院校共建对口专业,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组建产学研联合体等,搭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平台。企业还可以通过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职业院校联合组建办学实体或独立举办职业院校。企业应及时向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反馈人才需求和岗位技术变化信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指导委员会,积极参与组建职教集团,并将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诉求反映给行业协会。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捐助形式支持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可在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奖研金、奖教金、创业就业基金等资助项目。
(二)妥善组织相关合作活动
企业应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合理确定实习环节和实践内容,接纳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并给予顶岗实习学生适当的劳动报酬。企业应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实习工作,主动参与学生实习实训的组织和管理,主动参与制订顶岗实习实训计划,提供顶岗实习的场地和设备设施,并安排负责任、有经验的能工巧匠或技术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切实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安全培训,以及实习期间的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工作。企业应安排实习学生从事符合实习特征或与实习内容一致的劳动生产。企业要积极接纳职业院校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或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帮助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实践锻炼和岗位体验;企业可以与教师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工作。企业应严格遵守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可以优先录用与合作职业院校共同培养的人才。
(三)享受国家相关税收减免政策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符合税收减免税条件的企业,享受有关税收减免政策。一是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所支付给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和用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委托职业院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机构或设立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可以参照执行公益事业用地的有关政策,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接纳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根据接纳的人数及岗位的特殊性,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或补贴政策;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费用等可列入企业教育培训经费,作为企业成本列支,享受有关税收减免政策。企业为职业培训开发的培训教材,经相关机构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可以在职业院校中使用,按教育部门相关规定享受补贴政策。
四、关于职业院校的主体性问题——职业院校要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必须要有行业、企业等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职业院校要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一)主动寻求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社会需求,主动与企业开展多个领域的合作,如学生顶岗实习、专业设置与调整、核心课程开发、教材开发、订单培养教育、学生就业推荐、师资培训交流、职工培训培养、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
(二)拓展创新合作形式
一是职业院校应积极实行“双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接,并向合作企业优先推荐毕业生。二是职业院校应吸纳企业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校企合作联席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合作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论证、课程教材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主动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到校任教或参与管理工作,承担专业课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四是利用学校的智力和资源优势,优先安排与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职工进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或继续教育。五是积极参与企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技术升级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等,推进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六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通过参股、入股的形式,与相关企业联合组建经济实体或独立举办经济实体。
(三)完善相关制度
二、主要目标:
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争创南岸区班级文化建设示范校,构建优秀珊中班级学习共同体,营造积极和谐班级氛围与校园文化环境。
2、推进高效活力课堂(五环三位教学法)有效性建设的探索,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培育有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学习共同体。
3、增强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规范管理班会课,扎实开展《基于城市初中学生”微行为”的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工作,努力培育珊中学生多元的个性特长及综合品质。
4、提高家、校合作教育的力度,开发利用优秀家长的教育资源,让优秀的家长深入课堂,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育人质量。
5、提升心理咨询教育的功能及作用,加强心理咨询和团队辅导,开发校本心理课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6、让德育回归生活,从细节入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培育具有诚信、责任、关爱等良好职业素养的德育队伍。
1、抓学习,提高每个教师的德育素质。营造全员德育的氛围,明确“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增强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
2、继续加大年级组自治管理力度,让年级组参与到班主任、副班主任常规考核、文明班级及优秀班级创建评比、特殊学生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学业负担控制等活动中来,提高年级组管理的实效性。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继续推行每两周一次的班主任校本培训,结合当前社会上的教育热点话题和学校实际开展“班级文化论坛”、“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对工作要树立“三心”,即:“爱心、耐心、信心”;“三不”,即:“不埋怨、不嫌弃、不放弃”,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使班主任工作规范化、方法艺术化、教育多样化,整体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4、加大副班主任的培养力度,30岁下的青年教师均应担任副班主任,副班主任与指导班主任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配对,明确职责,强化考核,提供副班主任练兵和实践机会,学年进行副班主任岗位合格考核。
5、健全学校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行教育的体系。(激活课堂育德)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学科渗透教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二)、增强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培育珊中学生多元的个性特长及综合品质。
1、规范的开好班会课课程。每个年级有专门的参考班会设计,有计划、有教案、有考核,德育干部、年级组长每周听评班会课,每周一值勤学生会干部学生进入各年级各班听、评班会课。编写各年级《班会课课程》,七年级侧重于习惯、集体主义教育,八年级侧重于青春期、感恩教育,九年级侧重于责任、理想教育。
2、进一步提升“科技领先、两球(篮球、乒乓)见长、多元发展”的特色课程质量。以学校的“体育周”、“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为抓手,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常年开展乒乓球队、篮球队、田径队、跳绳队、合唱队、指挥队的训练活动,切实提高各训练队的成绩。扎实推进体艺特色学校的建设,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性特长教育活动,激发学生“体艺”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艺”自我教育意识。
3、扎实开展课间操、眼保健操的形象课程: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着力打造学校的德育形象工程,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服务。
4、高质量的开展仪式教育、节日教育课程,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精心设计开学典礼、入团仪式、毕业典礼课程,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
5、开展好专项教育活动课程:梦想与团队活动、服务社区活动、感恩教育活动、为孤寡老人和班级特殊生送温暖活动、青春期教育活动、环保教育系列活动和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传染病防治、远离毒pin等安全专题教育活动,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基地的实践活动等。
6、深化“立德修身,构建学生行为文化”主题教育课程。学校对“表”“言”“行”等行为文化要求强势宣传,大肆造势,深入人心;德育处和年级组检查引导、规范考核,及时通报;学生进行学习培训,自查自纠,互帮互助;要做到值周干部引导常态化、不文明曝光常态化、班级考核常态化、礼仪之星表扬常态化、学生监督常态化,力争做到地面没有纸屑、地面没有香口胶污迹、桌椅没有划痕、墙面没有污迹,希望通过文明礼仪的提升来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7、继续开展好校报校刊《珊瑚树》《红珊瑚》校本德育课程,多表扬宣传身边先进教师、突出学生的感人事迹,弘扬正气,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文明习惯、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真正做到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学校无闲处,处处教育人。
(三)坚持班级文化建设、推进高效活力课堂(五环三位教学法)有效性建设的探索,构建优秀珊中班级学习体,形成积极向上进取的班集体。
1、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培养班级精神。
努力争创班级文化建设示范校。开展“教室美”评比活动,美化教室环境,教室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发挥教育功能。健全班级制度,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歌、班训、班旗,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用精神文化影响学生成长学习的动力,用集体风范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
为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继续推行学月文明班级评选和学年学校优秀班级的评比活动,进一步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调动班主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3、提升班级学习效益,推进高效活力课堂(五环三位教学法)有效性建设的探索,培育有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班集体。班主任与科任老师要共同研究学生在预习自学、学案使用、小组合作、释疑与拓展、评价与激励等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4、加强学习小组建设的管理和指导。德育处组织年级组长、优秀班主任、德育干部搭建成高效活力课堂学习小组督导小组,指导各班的小组建设,加大课改工作的舆论宣传,及时表彰课改优秀班级和突出学生,推进课改工作的纵深发展。
5、我校开展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希望在创建的过程中能够让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一批有特色专长的老师和学生,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特色的创建,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各班的申报名称和创建目标由各班根据班主任自身特长,结合原班集体在日常管理或活动中形成的优势内容,经全体学生讨论确定。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班应重点安排好讨论环节的活动,各班主任首先填写表格,提请学校审批,由德育处对各年级以及各班的申报内容进行协调,对项目过于集中或存在其他问题的年级或班级做出调整建议,各班重新调整内容并讨论后正式确立“特色班级”名称。建议名称有:“卫生管理样板班”、“经典诵读特色班”、“作文特色班”、“演讲特色班”、“科技特色班”、“诚信特色班”、“课间操示范班”、“课间活动示范集体”、“眼保健操规范班”、“语言文明示范集体”、“文明礼仪示范班级”、“学习小组建设样板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示范班级”等等。
(四)、抓常规德育教育,促进规范管理(增强管理育德)
1、加强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紧抓不放,重点做好教育防范工作。充分利用法制教育报告会、政治课、班会课、校会、国旗下讲话等进行普法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学生知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切实落实学校法制教育内容。
2、着力构建学校安全教育的主体网络,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安全常识、安全制度,增强师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安全意识。邀请公安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安全专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逃生技能。加强应急演练的训练,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楼道安全值班的管理,提高值班教师的安全意识,切实保护学生的安全。学校将通过组织广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普及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有声有色、入脑入心。
3、加强秋季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提高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达标率、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优秀率,学生近视和肥胖率新发病率每学年控制在5%、3%以下(发展中再降低)。坚持推行“礼仪珊中,洁净校园”的清洁卫生评比活动,坚持清洁卫生定期评比,定时公布制度,力争学校卫生工作更上一层。
4、抓好行为规范教育,定期开展两操规范、仪容仪表、学生抄作业等专项整治,重视同学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班主任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每日常规检查,经常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对新生要集中进行入校课程系列教育,强化军训、政训,增加入校誓词课程,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5、加大学生自治管理力度。现在,大课间操,清洁卫生,自习课检查、文学社团,教室评比等德育活动学生已经参与,今后更多的德育活动将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建立学生议事制度,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通过学生们的亲身参与,让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内化为自觉行为。
6、提升心理咨询教育的功能及作用,加强心理咨询辅导,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辅导、青春期教育讲座。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力争心理健康教育有层次、有序列、有实效。
7、扎实进行德育科研,积极组织班主任参与到市级德育课题《基于城市初中学生“微行为”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小组分工,分成礼仪微行为、仪表微行为、小组活动微行为、社会公德微行为、人际交往微行为、自我反思微行为,从三个方面的性质加以关注:积极微行为---肯定、固化;中性微行为---保留、关注;消极微行为--预防和矫正,实施德育课题研究。
8、切实搞好减负提质工作。德育处和年级组加大监管力度,控制班级作业量,严格执行按时上下学的时间规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五)提高家、校、社区合作教育的力度,开发利用优秀家长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育人质量。
1、开展密切联系群众活动。要求各位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按要求做好家访工作。家访要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让家访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
2、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配合,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3、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开展“小升初衔接教育”、八年级分化阶段教育、九年级学生家庭教育讲座,发挥指导功能,构建良好的家校网络,形成了学校与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
4、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每学期各班邀请2名优秀学生家长进课堂进行德育生活技能的主题教育,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让孩子从不同侧面认识父母,密切亲子关系,加深家校互动。
5、组织优秀学生到社区进行服务、参观、生活实践,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到学校深入课堂,参加艺术节,社团活动等,做到区域内教育资源和力量整合。
(六)加强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关注特殊生
后进生转化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勤总结,重在落实,强化考核。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不讲过头话,不扣大帽子,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严格控制学生流失。对贫困生、单亲生等特殊生给予关注,认真做好“爱心营养餐”的拓面工程。
新学年,新起点,新目标,新希望,新要求,新跨越。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新学期德育“落实常规,突出重点,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力争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精神引领行动:狠抓学生精神面貌的提升,如,借争创区班级文化示范校的契机,下午第一节课前,要求各班齐唱班歌,借以凝集班级力量;借立德修身,构建学生行为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在全校形成了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氛围,达到新的精神层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德育关口前移:教育在先,预防为主,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德育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要经常走进教室,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跟踪教育学生。在对学生的跟踪教育中,用真诚之心去关爱和凝聚学生,降低德育平台,努力把思想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细节,由“管、卡、压、罚”转变到“疏、导、育、教”上来。三是常规工作有突破:各项德育活动力求效果、减少形式,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各学月活动安排
九月:“行为规范月
1、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培训;
2、学前教育;
3、报到注册前全校学生仪表,服饰,发型检查;
4、七年级新生军政训练、班级内务检查、会操表演、优胜班集体和优秀学员评比;
5、各班级高效活力课堂学习小组建设
6、新生家长家庭教育培训会、小初衔接家庭教育指导;
7、建立各级家长委员会;
8、开学典礼、表彰上学年优秀班级、四好学生;
9、一帮一活动、副班主任下班安排;
10、班会课程主题确定(学期15个,包含2个家长主题教育);
11、尊师重教促学活动(板报、宣传栏、集会);
12、“教室美”评比(年级组负责,学生参与);
13、<<基于城市初中学生“微行为”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工作推进会;
14、德育领导小组专题会,上学年优秀班级评选;
15、学生干部培训;
16、开展学生保险工作;
17、文明班级、文明示范班级、星级学生评比。
18、校本德育课程的申报
19、开学应急演练
20、德育特色班级申报
21、创卫工作推进会
22、楼道值班、行政值班安排
23、读书征文演讲比赛
24、广播操训练
十月:爱国教育、集体教育活动月
1、庆国庆,爱我校(爱我家)主题活动;
2、学生议事会;
3、关工委读书征文演讲推优工作;
4、课间操自编操比赛;
5、体育周、运动会、体育节活动;
6、学生干部常规培训;
7、团课辅导活动;
8、“城市是我家,创卫靠大家”主题班会;
9、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检查工作;
10、青春期卫生专题讲座;
11、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会;
12、文明班级、文明示范班级、星级学生评比。
13、《珊瑚树》编辑工作会,文学社活动
14、家长进课堂培训会
15、学生手册编辑
16、德育科研课题推进会
十一月:家校共建月
1、法制教育活动;
2、小能人展才华活动;
3、11.27烈士陵园扫墓;
4、半期考试考风考纪教育;
5、半期家长会;家庭教育培训会
6、社团活动成果展示;
7、艺术节活动;
8、班主任帮带活动阶段总结;
9、节能减排环保活动或讲座;
10、“立德、修身构建学生行为文化”活动阶段总结;
11、文明班级、文明示范班级及星级学生评比;
12、课间操阶段总结;
13、传染疾病的预防;
14、学生家长论坛;
15、班级文化示范班级迎检准备;
16、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17、教育教学开放周
十二月:帮学共进月
1、“12·9”宣传教育活动;
2、德育班级网页评比;
3、“励志·成才”专家专题讲座;
4、德育课题申报活动;
5、辞旧迎新文娱活动;
6、迎春耐力长跑;
7、健康检查;
8、互帮互学经验交流;
9、入团积极分子培训、发展新团员;
10、文明班级、文明示范班级及星级学生评比。
11、班级文化建设的验收;
12、《红珊瑚》报的出刊;
一月:奋发向前月
1、辞旧迎新活动;
2、期末复习方法指导、考风考纪教育、诚信教育;
3、操行评比,学期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03
2012年上旬,笔者有幸跟随厦门市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培训考察团一行21人赴加拿大温哥华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与文化考察活动,参观了四所中学――圣约翰国际中学(St.John’s International School)、草岭学校(Meadowridge School)温哥华市圣博德中学(Saint Patrick Regional Secondary School)、温哥华市圣约翰・奥利佛中学(St John Oliver Secondary School),两所大学――卑斯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和西蒙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听取了温哥华教育局官员对教育情况的介绍;从加拿大西来教育集团(CINEC)里了解了中加教育合作及交流事宜;考察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社区、工厂、农场、生态公园等一大批教育实践基地;走访了官员、专家学者、市民、华人、留学生等不同群体……
通过近距离接触加拿大的社会与教育,笔者切身感受到加拿大把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即“全人发展”,教育的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家庭和学生的广泛认同。一路看过来、问过来,从点点滴滴的细节中,笔者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概况与特色
1. 全面保障
(1)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加拿大是一个君主立宪、采用民主议会制的联邦国家,主要由联邦政府、省和北方领地政府、市政府三级政府组成。加拿大法律规定:教育是省政府的职责范围,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其他措施支持地方教育,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各省享有独立的教育自,因此每一省的教育制度不尽相同。各省设有教育部,实行部长负责制,负责制定教育标准、草拟课程设计和给各市教育局拨款。管理小学与中学的职责则授予各市教育局,其主要职责为确定当地教育预算、雇用教师并根据各省的政策方针设计学校的课程。各省教育部长组成的教育部长联合会,定期与联邦政府的国务部和财政部等机构协调全国教育计划和协调各省的教育合作。各省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一是省政府拨款;二是按法定比例获取市政府征收的地产税的一部分,省级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预算20%左右。各市教育局具体实施12年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加拿大教育的法定职责明确,因而教育经费得到切实保障,真正实现了12年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办教育。
(2)保障实施教育公平。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其“马赛克”文化,而“马赛克”多元文化也决定了国家的教育理念――保证教育的公平。“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仅是指人人机会平等,即学生不分种族、性别、籍贯包括国际留学生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更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其教育进度和方法是要适合每个人的。
2. 全员德育
加拿大中小学不设思想品德和政治课,到10年级才开公民课。但是,他们却真正实现了我们的德育原则:全员德育,即德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德育工作者是全体教职员工。
(1)进行全员德育指导。加拿大中小学德育的养成重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天早晨上课前,全体师生唱国歌,然后朗诵誓词,内容是:“承诺,我忠于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忠于加拿大,尊敬国旗,遵守国家法律,完成一个加拿大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校集会时重点验收各班学生行为规范标准的执行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外,所有的科任教师都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强调学生行为标准在本课堂的具体要求。同时,社区、学校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这些措施保证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一致性,更保证了全员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形成了很好的教育合力。
(2)从小灌输礼貌教育。加拿大从小灌输礼貌教育,“请”、“谢谢”等礼貌用语,是从牙牙学语时学会的。孩子们见到教师都主动问候,就连弱智儿童也懂得这一点。幼稚园的孩子上下楼梯时,都自觉排成一队,沿着楼梯的右侧有序行进。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卫生间是分开的,所有的卫生间内干净整洁、无异味。
(3)重视行为规范教育。参观过加拿大的许多中小学,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视,可以概括为三个核心词:安全、尊重和责任(Be safe, be respectful, be responsible)。
(4)强化问题学生教育。针对行为纪律存在问题的学生,加拿大有一套较好的支持系统:PBIS(Positive Behavior Instructional System),即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的一个积极行为指导系统,是加拿大非常流行的一个德育方法。该系统依据的原理是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80%的学生没有不良行为,15%有不良行为,5%有严重不良行为。针对20%的行为不良学生,学校制定专门的管理措施。
3. 全面辅导
加拿大的学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中小学生尽情享受着成长的喜悦和快乐的学习生活。
(1)实行小班化教学。加拿大的学校一般都不大,每个年级2至个班,学校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实行小班教学。公立学校每班学生数量25至30名,私立学校每班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5名,教师有精力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2)设立特殊教育室。在加拿大的学校里,有残疾学生、弱智痴呆学生、学习障碍学生等,都与正常学生在同一班级里学习。在圣约翰・奥利佛中学,学校专门为学习能力低的学生设立了“特殊教育室”,经常会有学生在这里接受教师的个别指导。据校长介绍,学校为75名学习有困难或心理诊断有问题的学生配备了两位专职教师,每学期都为他们介绍学习策略、学习技巧,教他们学会学习。
(3)设立咨询室。学校的咨询室一般设有两个全职咨询师、三个兼职咨询师,主要提供学业咨询、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设计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学生规划好人生愿景。
4. 全人教育
加拿大的教材难度虽然不如我们的深,但教法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教室的桌子摆放得形态各异,有“O”形的,有“V”形的,便于学生合作、交流,学生不会感到有负担和压力。许多在加拿大工作的中国人都感到这种教育方式比较健康,孩子的身心可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二、启迪与借鉴
1. 建立完善的教育保障体系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富强的标志。关键是各级政府要把教育的优先发展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在刚性措施上。目前,我国最薄弱的区(县)级财政承担了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这是导致区域间教育经费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上改为中央或较高层次的政府比较合适。事实上,美、法、德、日、加拿大等国在推行义务教育之初,都曾将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责任定在基层地方政府。这种低重心的投入体制给基层带来沉重负担,造成义务教育办学困难。后来这些国家调整义务教育投入主体,强化中央、联邦和高层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事权,问题就迎刃而解。
2. 体现教育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
在加拿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能是为学校服务。加拿大的教育局设有资源中心, 为学校的教学开发资源、收集素材、制作加工,教师们随时都可以借出使用,大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资源的来源渠道保证了权威性。卑斯省开设了年级统考,是水平考试, 通过该考试,教育局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并不是看谁做得好,而是看谁需要提高进而派课程顾问(相当于教研员)到学校实施调研与帮助。加拿大学校的教学设备、硬件条件与我们学校旗鼓相当,但他们追求教育资源的较低投入要达到较大的效益。这一点也是能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的。
3. 强化学校与社区家庭联动
加拿大校园的整洁、人们之间小声说话、谦逊有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与加拿大严格的法律、多元的文化、强大的社区力量的整体运作分不开。温哥华校区首开“品格教育”先河,倡导注重学生优异学业成绩的同时,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和人际关系能力,拥有良好的公民能力,使学生成为“可靠的、富有建设性的员工和社区生活的积极的、负责的参与者”。他们坚信成功的公立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教育体系与社区之间的有效合作需要通过双方定期的沟通、协作来推动。建立校务委员会可以强化这种合作关系,提高学校运作的效率,为学生创造更佳的学习环境。他们通过课程改善和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家长与社区的参与、学校允许效率的改善,使得各个等级的全省测试中连续九年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