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标准农田的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①天津市测绘院,天津 300380;②天津市西青区房地产管理局,天津 300380)
(①Tianjin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Tianjin 300380,China;
②Xiqing District Real E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ianjin,Tianjin 300380,China)
摘要: 在概述高标准基本农田测绘的基础上,简略介绍了VRS 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项目为例,对VRS技术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和探讨,合理分析出VRS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
Abstract: Based on the overview of the measurement of high-level basic farmland, the operating principle of VRS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This paper takes the measurement of high-level basic farmland project in Xiditou town in Tianjin Beichen District for example to attempt and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VRS technology in the measurement of high-level basic farmland project. The result shows that VRS technology can be completely applied to the measurement of high-level basic farmland project.
关键词 : 高标准基本农田;VRS技术;地类;遥感影像
Key words: high-level basic farmland;VRS technology;land type;remote-sensing image
中图分类号:T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06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S”(gps、RS、GIS)数字测量技术也日益成熟,政府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经常要使用到越来越多的地理空间数据,以便于对诸如城市规划等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分析,这些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主要采用GPS RTK技术,因此该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不同领域。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中,基于GPS RTK的VRS技术不但能满足精度要求而且能全面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为例,阐述VRS技术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 高标准基本农田简介
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为了高效合理利用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及农用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建设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定、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土地。
天津市国土资源部门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结合天津市实际情况,编制了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基础调查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充分应用卫星遥感影像、土地调查、年度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基础数据,结合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收集与调查,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基础调查及测量。本次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项目位于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测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无大的干扰信息,接收GPS信号的能力强。基于这些特点,在该测区直接利用VRS技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工作。
2 VRS技术作业原理及应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中的技术路线
2.1 VRS技术作业原理
GPS RTK测量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其原理是根据载波相位观测值的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实时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RTK的VRS技术的出现,为GPS RTK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给测绘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
VRS是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的缩写,即虚拟参考站技术,这种技术是2001年由Herbert Landau等提出的,是集GPS 技术、Internet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于一体的网络 RTK 定位系统,它的出现较好的克服了常规 RTK 的技术缺陷,代表了继常规 RTK 之后的新一代定位技术的发展方向。VRS系统主要包括5个部分:基准站网、数据通信链路、数据处理及数据播发中心及用户等部分组成。其作业原理是用户进行测量时,在其流动站附近建立一个虚拟的参考站,并根据该区域内所有基准站的实际观测值计算出该虚拟参考站的虚拟观测值。由于流动站与虚拟参考站的距离很近,一般为几米到几十米,因此用户采用常规RTK技术就可以通过与虚拟参考站进行实时相对定位获取比较精确地测量定位数据。其作业过程如下:
①数据处理中心利用区域内所有基准站的实时观测数据来估计残差,并生成相应的误差模型;
②用户用测码伪距观测值进行单点定位,并将求得的坐标传送给数据处理中心;
③数据处理中心将该点作为虚拟参考站,估计出残差,进而根据改点的坐标及基准站的坐标来生成一组虚拟的载波相位观测值,并通过数据播发中心传递给用户;
④用户利用虚拟参考站上的虚拟的载波相位观测值及其坐标按照常规RTK确定自己最终精确的位置。
与常规的 RTK 作业方式相比,基于网络RTK的VRS技术除了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全天候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常规 RTK 作业受距离限制的问题。随着GPS接收机性能的逐步完善以及蓝牙技术在接收机和手簿之间作为无线数据传输的成功应用,VRS技术已经成为测量及相关部门的首选。
2.2 基于VRS技术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的技术路线
当前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所要求的绘图比例尺一般为1:2 000,VRS技术提供的厘米级精度完全能满足要求。在高标准农田基本农田的项目规划、施工放样、竣工验收过程中,均需采用VRS技术对地类边界、权属界线、沟渠、耕地、设施农用地等进行测量。
①前期准备阶段。获取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内相关的基础资料,如DOM,行政界线、权属界线、高标准基本农田设计图纸资料等。之后制定和编写相应的测绘作业指导书,组织内业制图人员与外业测量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对测量仪器、计算机、车辆等进行检测。
②外业数据采集。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需采用VRS技术对地类边界、权属界线、沟渠、耕地等进行放样和点的采集。
③内业数据处理。采用与测量仪器配套的GPS数据传输软件通过计算机导出所采集的数据,一般是大量的特征点,根据外业草图对其进行地形地物的编辑绘制、图幅整饰,形成DWG格式数据成果,然后转换为ArcGIS支持的ShapeFile格式数据,进而完成各种图表的统计。
3 实例研究
3.1 工程概况
天津市属于华北平原地带,除了蓟县有较为起伏的山区外,别的区域都是大平原。北辰区西堤头镇位于天津市中西部,临近市内六区,此次高标准基本农田测量范围包括霍庄子村、季庄子村与赵庄子村,所占图幅号为J50G017053和J50G017054,具体的经纬度范围是东经117°13´08"~117°20´24"北纬39°17´38"~39°33´52"。该范围全是平原,海拔高度差不足1米,可以忽略,总面积为5.48平方公里,东西长4.32公里,南北长3.71公里。
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三次测量:第一次是在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前摸清该区域实际的基本农田情况;第二次是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设计好后续现场放样施工,以建设符合要求的沟渠、道路、耕地及农用设施等;第三次是建设完成后,对建设的成果进行测量,检测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也即是竣工验收测量。由于采用RTK放样的方式和测量方式类似,这里仅介绍如何VRS技术对该项目进行的点采集的测量。
3.2 野外数据采集
天津市在2003年便开始进行VRS技术的研发工作,该技术于2006年投入使用,全市域共建基准站12个,遍布天津市各区县。本次测量采用多台Trimble 5800双频GPS接收机,分不同的小组对该区域进行测量。在测量之前,需要对GPS手簿进行设置,首先要建立项目文件,文件名最好采用“测区序号+作业日期+作业班组号”为名,野外绘制的草图最好与其对应,然后选择WGS84坐标系,设置PDOP值小于6,平面坐标为0.02米,高程为0.03米,采样时间间隔为3秒,坐标系选择WGS84坐标。设置完成后,打开蓝牙,进行CDMA连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连接成功后,选择测量功能,等待测量坐标值拥有固定解时,即可进行沟渠、道路等地类界线特征点的采集。为了验证VRS技术应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的可操作性,对测量精度进行了实地验证。我们选取拓普康GPT-300SN全站仪,其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2 mm+2 ppm×D,其精度非常高。在测区选取4个特征点采取两种方式测量进行比较,误差均在3厘米以内,完全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的要求。
3.3 内业成图
完成野外数据的采集后,可采用微软公司的ActiveSync 同步软件建立手簿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然后通过天宝的Data Transfer软件将手簿中的野外实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保存为*.dc文件,之后采用TGO软件把*.dc文件转换为*.csv文件,利用Excel打开*.csv文件,把不必要的信息删除,只保留点号、纬度坐标、经度坐标、大地高等信息,然后采用笔者开发的坐标转换软件把所测的WGS84坐标转换为西安80坐标系,最后把转换后的*.csv文件利用笔者开发的坐标导入软件导入到CAD中。
导入CAD的全部是采集的点位数据,需要根据野外现场绘制的草图内容,进行现状地物和基本农田图斑的绘制。绘制的成果图需要对各要素进行分层,如村界、沟渠、农村道路、水浇地、旱地、高程点等。成果图的比例尺按照天津市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统一采用1:2000比例尺,倘若图形太大,可分幅打印。整理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图成果见图1。
由于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中的数据成果不仅仅是DWG格式的图件,它还有ShapeFile格式和许多需要进行统计的表格数据,为此笔者开发了相应的程序,能实现分好层的DWG格式数据向ShapeFile格式数据的自动转换,能根据ShapeFile格式数据自动根据需求统计出相应的表格。由于这不是本文的重点,读者可以参阅
参考文献[1]。
4 结语
VRS测量精度虽没有GPS静态测量那么高,但对于地籍地形测量(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量属于地籍测量)来说,其精度完全满足测量要求,而且其测量速度快,不受距离限制。以前有文章认为该技术的缺点是用户与数据处理中心之间需要进行双向的数据通信,系统中可容纳的用户数受网络宽带、数据处理中心的服务器的荷载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但随着这几年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带宽与服务器的荷载能力已经不是限制VRS技术的阻力了,相信VRS技术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安卫.基于VBA的两证合一SHP数据制作自动化的实现[J].城市勘测,2011(2):141-143.
[2]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杨洋.虚拟参考站(VRS)技术及其精度评定[D].西南交通大学,2007:9-10.
规划落地。制订2016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意见,督导14个县制定本地《规划》和5年任务清单,打造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培育发展5至8个标志性典型。
督导落实。组织14个重点县与省政府签订2016年率先工作责任状,制定下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督查指导工作方案》《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14个县(市、区)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督促各地抓好落实。
建设高标准农田。将33亿元涉农资金集中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项目开工建设面积64.57万亩,已下达项目资金约20.58亿元。
一言以蔽之,总体上项目建设进展良好,主体工程大部分完工。
“从全国看,吉林处于实F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要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一年前,在我省考察时提出了殷切期望。
2016年春,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提出的“建设三大体系”指示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命是光荣的,同时,压力也是巨大的。特别是白山松水间这片“疲惫”的黑土地,更是难堪重任――
农田灌排基础设施薄弱。全省8个大型灌区有40%的工程不配套或老化破损。125个万亩以上中型灌区有近80%的建设任务无法完成。6处大型泵站无法全部完成更新改造建设任务。全省54片重点涝区,通过验收达到10年一遇治涝标准的只有1片。中西部旱区仅有23.1万眼机电井和部分喷滴灌设备。我省仅有1161万亩旱田耕地具备作物生育期全程灌溉能力,占旱田耕地面积的15.9%,旱区农业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黑土地退化现象比较严重。一是黑土层变薄。据监测资料表明,我省黑土区每年流失表层土壤平均为0.3~0.7厘米。二是土壤养分失衡,有机质数量和质量下降。三是土壤生物学特征退化。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减少,原有土壤的微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土壤持续供肥能力下降,作物病害发生频率提高。四是黑土生产功能退化。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环境变坏,土壤对养分的转化和调控能力下降;土壤结构和土体构型的恶化,对水分的贮藏和调节能力降低,加重了干旱的危害。五是西部风沙、盐碱、渍涝等中低产田仍有3500万亩,数量大,单产低,严重制约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备。田间道路不配套,机耕道“窄、差、无”、农机“下地难”问题突出。部分现有机耕道建设设计不规范、标准不高、养护跟不上、损毁严重,难以满足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农机作业的需要。全省1/3以上农田机耕道需修缮或重建。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农田灌溉排涝成本高、效率低。农田防护林网体系仍不完善,存在树种单一、林网残缺、结构简单等问题,整体防护效能不高。
资金渠道分散且建设标准不统一。长期以来,我省农田建设由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的指导性规划和规范的建设标准,造成项目安排衔接困难,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考核评价。同时,由于建设资金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许多项目建设标准偏低,多数农田建设项目难以同步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耕作节水技术等措施,工程建设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工程管护长效机制未建立。农田建设中“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较为普遍,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不到位,管护资金不落实等问题突出。有的项目竣工移交后设备和设施损毁,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有的项目建成后没有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对已建成农田的用途和效益统计监测工作不到位。
面对诸多问题,怎么办?
出路:在“五个原则”引领下,以“五个集中”的模式,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
走进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青沟子乡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虽然工程尚未完工,但路、渠、桥、涵、井配套齐全,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此外,还新建了晒场、库房及物联网信息中心。用项目负责人的话说,就是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着力加强道路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高产稳产农田,着力巩固生态环境建设,同时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工程配套。而这正是他们认真实施省里确定的“五个原则”取得的结果。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之后,如何提高黑土地的承载能力,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副省长隋忠诚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精心调研、反复探讨,针对我省农田建设的现状,总结多年来农田建设的经验教训,最终确定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五个原则”。
――突出率先,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以长春市及其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实行“五个集中”原则,即向长春市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向水田(旱改水)集中、向土地流转连片地块集中、部门资金向同一区域集中、“十三五”规划资金向前两年集中。
――整体推进,集中连片。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相适应。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分年实施,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政府主导,广泛参与。调动和发挥地方县市政府项目建设积极性,积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参与;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以县市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规范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各类项目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建成后要及时确权登记,健全管护机制,强化信息管理,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虽然秋实的美景已随风远去,但永吉万昌现代农业先导区那1万亩规模化高标准水田仍然展现在我们面前。据介绍,这里的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信息化。坐在信息中心,就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掌控水稻的生L情况、土壤的温度、湿度等。如果不是统筹整合了方方面面的农业资金,建设这样先进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简直不敢想象。
过去多头投入造成资金分散、配套困难、管理缺失,结果事倍功半。在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必须出新招,那就是引导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统筹使用和规模投入,做到“多条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合落实中,主要体现在“五个集中”上――
向长春市各县(市)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2016年,省发改委千亿斤粮食工程计划投资10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6.22亿元,占总投资的62%;省国土厅土地整治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9.30亿元,占总投资的46.5%;省农发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9.22亿元,占总投资的76.7%;省水利厅投入农业水利建设资金10.15亿元,投入14个县资金4.87亿元(不含灌区改造),占总投资的48%。
向水田(旱改水)集中。经过项目整合协调,2016年14个县市集中建设水田96.55万亩,集中打造6大片区,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的55%。一是榆树市东北部、南部以及黑林镇、保寿镇、新立镇、环城乡的3个高标准水田示范区共30万亩。二是永吉县万昌先导区高标准水田示范区12万亩。三是前郭县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主要集中在红旗农场、红光农场高标准水田片区8万亩。四是德惠市岔路口镇、朝阳乡高标准水田片区10万亩。五是梅河口市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主要集中在红梅镇、中和镇高标准水田区7.48万亩。六是九台市高标准水田示范区,集中在其塔木镇和上河湾镇水田大方,建设面积6.6万亩。
向集中连片耕地集中。这次高标准农田项目集中整合落实到集中连片地块,最小的片区不低于1万亩(667公顷),大的片区在10万亩以上,低于万亩的项目不作安排。
1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征
1.1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多样性特征。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一般的情况下就是在田间建设,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灌溉的时候所选择的就是抽水、引水、蓄水以及堤水。其非常的容易受到区域水源以及外界环境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将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造成,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2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较小规模。支渠、毛渠、斗渠、干渠、农渠等,都是水利灌溉的渠道,主要的作用就是进行水分配的就是斗渠以及农渠,主要输送水的就是干渠和支渠,而农村小型的水利工程灌输渠道在临时的灌水系之中存在,毛渠、凹、灌水沟都是其较为常见的。所以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最主要的就是特征就是规模较小,位于最末端,关于整个水利工程建设体系。1.3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季节性特征。之所以说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具有着较强的季节性,是因为对其的使用,主要的使用时候就是干旱的季节,在雨季的时候是比较少使用量的。大幅减小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使用寿命,是因为其长时间进行的超负荷工作所导致的,并且其长期的处于露天的状态之中,没有人们对其进行保养和维修,自然就缩小了其耐久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循环使用是非常不利的。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单位监督管理不到位,建设标准比较低。目前我国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的时候,严重缺少足够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工程建设中的很多环节的管理都不到位。一些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速度,往往不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建设;还有一些对工程进行监管的单位为了降低监管的开支,降低对工程的监管力度,造成工程很多环节的建设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往往在责任意识和相关的法律意识非常的短缺,常常使用质量比较差的材料,并且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对于责任的认识不清,导致工程建设的秩序非常的混乱。这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监管不严的问题,会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村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从而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2.2施工过程中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前进行相应的规划是施工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的前提,但是,我国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水平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往往不能够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去重视规划方案的重要性。除了忽视规划的重要性之外,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的时候还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且在工程完结之后进行验收的时候,也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缺少统一的规划,往往会导致施工单位盲目施工,并且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的进行解决,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求和实际的情况严重脱轨,不仅仅对工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而且还降低了工程施工的速度和效率。2.3施工人员的素质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工程的策划者、设计者和施工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思想和技术方面的培训,而是直接上岗进行工作;施工单位往往不能建设一个具有高技术和高水平的施工团队,这样在工程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非常重要,但是在很多的施工单位,管理人员都不具备科学生管理方法和专业的技术水平,不能够发挥出管理者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3.1建立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管是保证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为了让农田水利工程能够进行高标准的建设,首先就是要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把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要进行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安排,以此来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前,要对一些准备的工作进行监管,保证施工过程中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是工程建设的时期,要能够对施工方案的执行、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尽管,在监管的过程中,要能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在工程完成后的监管只要是对工程验收进行监管,要保证工程验收的过程是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进行的验收。3.2加强农业水利技术力量,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一个高质量的施工团队是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的保证,所以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重视对施工队伍的技能和素质进行建设。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所有工作人员,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或者是策划设计人员,都要进行相关的专业的培训工作。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不仅仅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而且能够提高管理人员对于施工程序进行详细的掌握,提高对工程的管理效率;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只有进行过培训的施工人员才能上岗工作,这样能够降低农田水利工程由于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3.3提高施工规划管理水平。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之前,要能够为工程建设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为工程建设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能够在工程前期收集充足的信息和数据,并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在为工程施工制定合理的人员安排。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各级的相关政府部门要能够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资金投入,为工程的有效进行提供经济支持;然后,要能够为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的施工过程和验收标准进行规划,保证工程的每个环节之间的交接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最后,要能够为监管人员的工作进行规划,实行问责制度,把每个人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保证在工程施工的过程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管,对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
中图分类号:F301.21;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2-0248-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2.012
1998年新修订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明确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1],它强调基本农田的稳定性,以及要通过建设来克服自然质量方面的不足达到设施配套、抗灾力强、高产稳产、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目的等特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的要求,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的重大事项,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永久基本农田一旦划定,将让城市建设发展融入山水林田湖,形成有机相连的生命共同体,让居民共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其划定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学者们基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在研究尺度上,主要从县域[2-4]、市域[5]和省域[6,7]等微、中观尺度展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利用了GIS技术[8,9]、综合评价方法[2,10]、聚类分析方法[11,12]、决策模型应用[13,14]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数理方法;在研究区域类型上,主要对平原地区[15]、丘陵山区[16,17]等特定区域展开了针对性研究。分析发现,以上研究虽应用了丰富的技术方法,并从多种尺度和区域类别展开了研究,但对于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划定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划定工作中,主观上“不让划”、“不敢划”、“不愿划”人为干涉划定工作现象依然存在。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各地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中,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以及土地整治规划所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等列入建O重点区域[7]。强调,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要划定基本农田。总理指出,要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特殊保护,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因此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判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将所有“应划、能划、必划”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划定,是有效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保障。
鉴于此,在综合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基本农田质量、基本农田地形条件、基本农田区位条件、基本农田区位设施状态等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线性综合加权法,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对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进行了划定研究,以期为县域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的持续有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当阳市市境地处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延伸过渡地带,余脉绵延起伏,构成东、南、西、北四面环山。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表形态各异,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属江汉平原“镶嵌构造”地带。根据2009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当阳市土地总面积为214 969.24 hm2,其中农用地186 268.7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65%;耕地80 516.1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45%;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70 837.6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95%。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当阳市未利用土地较少,土地利用的潜力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的归并整治和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
1.2 数据来源
以湖北省当阳市境内所有基本农田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当阳市国土资源局提供资料、当阳市统计年鉴、当阳市发展公报以及现场调查等。主要包括当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数据库成果、当阳市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成果(2009年)、当阳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2010)市统计年鉴(2010年)等。
2 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
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一般要能对基本农田的现状进行科学、客观、全面、有针对性的评价,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选取原则:①科学性原则。基本农田建设必须尊重农业、生态、土地以及经济发展的规律,划定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指标体系应能比较真实和客观地反映系统状态和其变化趋势。因此在把握系统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指标与研究尺度的匹配,以便真实反映基本农田的情况。②综合性原则。任何系统都是由多种不同的要素组合而成,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都极强的工作,涉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协作。因此选取的指标要能够较为综合而全面地代表基本农田质量、区位条件、利用水平等各方面的状况。③可测性原则。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选取指标必须考虑到指标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指标数据保证能够通过调查、计算、观察、试验等方式来获得,否则,如果建立的指标体系无法获得真实客观的数据,即使体系设计得再完美,也无任何意义。④互异性原则。影响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因素来自许多不同的方面,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最终选取结果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这些指标应该涵盖不同的方面,指标的选择应来自多种类型的因素,以便得到客观综合的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指标选取的原则,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域的划定决策因素主要从基本农田质量、基本农田地形条件、基本农田区位条件、基本农田区位设施状态这几个方面来选择。考虑到当阳市属于山区与平原交汇地带,在回顾了相关研究之后,结合专家意见,构建了如下指标评价体系(表1),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2 评价指标量化分析
2.2.1 耕地质量等别 农用地分等利用等指数以耕地自然质量条件为基础,同时考虑土地利用水平对耕地的限制作用,客观地衡量耕地种植质量状况,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因此将农用地分等,利用等指数作为衡量基本农田质量状况的标准之一。一般情况下,农用地分等成果中包含了农用地分等利用等指数的信息,因此可从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中得到全部基本农田利用等指数。但本研究评价单元设定为行政村,与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划分单元不同,故按流程图1进行转换,首先将质量等别赋值给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然后由各行政区内的基本农田图斑的质量等别进行面积加权平均。
2.2.2 耕地坡度 耕地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坡度对养分和水分的影响方面,坡度越大越容易水土和养分流失。《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对耕地坡度分为5级,即≤2°、2°~6°、6°~15°、15°~25°、>25°,本研究分别对应1~5级。这是由于坡地一般坡度大于15°时,不适宜农业机械化耕作,此时要采用等高种植或靠牲畜力或人力,坡度大于25°不适宜开垦,适宜发展林业。基本农田划定规程中明确规定地形坡度大于25°或田面坡度大于15°、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不得成为新增基本农田,原有基本农田中地形坡度大于25°的也应该逐步从基本农田中调出。坡度数据可以从农用地分等数据中直接提取,通过Spatial join工具对基本农田保护图斑赋值,然后通过面积加权获得评价单元耕地坡度。
2.2.3 基本农田连片性 基本农田的高连片性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便于使用大型机械,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国土资源部于2012年7月颁布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规范》中明确指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因此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程度是衡量基本农田能否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因素之一。通常来说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用基本农田连片面积的大小来衡量,连片面积大则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高,面积小则说明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低。由于本研究评价单元范围比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要大,连片性指标不能够直接以评价单元内基本农田面积表示,因此选用评价单元内部基本农田总面积占评价单元总面积比例来表示,比例越大说明基本农田连片性越好,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基本农田连片性
=■×100% (1)
2.2.4 到城距离 在城镇周围设立基本农田可以防止城镇的无序扩张,限制建设用地的增加。并且由于距离城镇较近,与农贸市场较便利,无论是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中需要的物资还是今后农产品的运输与交易都更为便捷和经济。因此,越接近城镇的基本农田建设成为永久基本农田的价值越高。一般认为,距离城镇用地小于1 km的耕地具有更明显的区位优势,大于3 km的耕地则区位相对较差。本研究利用ArcGIS 9.3中的缓冲区分析工具获取评价单元到城镇距离:首先从利用属性选择功能地类图斑中提取出城镇用地的图斑;然后利用ArcGIS 9.3中的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对城镇用地进行缓冲分析,得到栅格格式的城镇用地数据。最后利用空间分析工具集里面的Zonal Statistics工具对每个评价单元到城镇的距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是每个评价单元到城镇用地的最小值。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2.2.5 基本农田图斑规整度 对于耕地来说,田块越规则、形态越简单,即种植作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将会提升,耕作效果也越好[18]。规整的田块不仅可减小农田灌溉的难度,也可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并且更利于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考虑到评价单元中包含了较多的基本农田图斑,本研究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来表示基本农田图斑的规整度,该指数通过面积对单元内每个图斑形状指数进行加权综合,每个图斑的形状指数则通过与同面积的规则图形(圆形或正方形,本探究采用正方形)之间的差异率来测算,图斑总体越规整,则加权平均形状指数越小。具体计算如公式(2)所示。
S=■■■ (2)
式中,S表示评价单元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加权平均形状指数;n表示评价单元内部基本农田保护图斑个数;i表示评价单元内第i个基本农田保护图斑;Pi表示第i个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的周长;ai表示第i个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的面积;A表示评价单元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面积之和。
2.2.6 灌排保证率 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能够保证永久基本农田具有良好的灌排条件,灌排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情况,因此水利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基本农田能否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灌概保证率反映了利用农用地和水资源的集约化程度,其大小由田间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来决定。可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密度来测度,密度越大说明灌排保证率越好,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3)。
灌溉保证率=
■ (3)
2.2.7 道路通达度 道路通达度是指基本农田范围内的耕作田块的可达程度,其大小影响农民耕作意愿和农业机械的使用。通达度越好的地区,农民耕作意愿越强,农业机械的使用条件越好。以往研究在获取指标数据时多采用基本农田与道路连接的最小距离。本研究中,由于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范围比较大,其周边存在道路的情况较多,因此,大部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离道路最近距离很可能为0。鉴于此,结合本研究评价单元的特征,确定以农村道路密度来表示道路通达度,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4)。
道路通达度=■(4)
2.3 综合划定方法
对于需要通过多个指标多个因素来共同评价的过程,通常要建立合适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来将多个指标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评价值,以此作为最终评价的依据,从而得到相应的结果。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线性加权综合法、非线性加权综合法、逼近理想点法(TOPSIS)等。线性加权法[19]适用于各个评价指标直接相互独立性较强的情况,非线性加权法则适用于各评价指标直接有较强关联的情况。逼近理想点法可以用于各种情况,但是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尤其在指标个数较多的情况下。相较而言,线性加权法具有计算简单、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并且本研究选定的各指标间独立性较强,故选择线性综合模型作为评价模型,其计算结果则代表基本农田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适应性,计算公式如下:
Qj=■WiFji (5)
式中,Qj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Fji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分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耕地综合评价结果
依据以上分析,利用ArcGIS 9.3软件中属性计算功能计算出各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并绘制出综合评价图(图3a)。其中评价得分相对较高的单元优先考虑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
从图3a中可以看出,各单元综合得分的空间异质性较明显。总体上东南方向明显优于西北方向,东南方几乎集中了80%以上的高分单元。结合前面各评价指标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发现当阳市从东南方向西北方向,地势越来越高,东南方属于江汉平原边缘地带,生产条件好,而西北部属于荆山山脉余脉,坡度较大,基本农田较为分散。同时,东南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人类活动影响更大,也更容易为人类所改造。因此,选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应首先考虑东南方的基本农田。从数据来看,147个评价单元中,综合得分最高的是郑湖村的0.878 6,得分最低的是玉泉林场的0.278 6,平均得分为0.609 8, 82个评价单元得分在平均分以上,65个评价单元得分在平均分以下。
根据当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全面推进高产农田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农用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不断推进,产出效益显著提高。规划到2020年,全市高产田建设目标为27 390.61 hm2。将综合评价图层属性表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对各个评价单元内基本农田面积依次进行累加。结合规划目标,当累积基本农田面积达到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目标时,所选中的评价单元则被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范围。依据以上方案,利用GIS技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见图3b。从图3b中可以看出,根据评价结果选出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主要位于当阳市东南部,仅有几个区域在靠近中北部地区。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共选取了55个评价单元,涉及到8个乡镇,共计27 463.07 hm2,达到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目标。从数据来看,评价单元最低得分是金龙村的0.670 4,平均得分是0.728 6,在平均分之上的单元为20个,在平均分之下的单元为35个。所有入选评价单元的坡度级别标准化得分均为满分1,而耕地质量仅有少数几个单元为0.8,其余的均为满分1,说明坡度平缓、质量较优的基本农田更适宜于建设永久基本农田。
3.2 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分析
在ArcGIS 9.3中,将选出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单元提取成为一个新的图层。利用Classify功能,对综合评价得分进行分级,分级方法选用Natural Breaks(Jenks),分级数选择2。其原理与聚类分析法类似,即在分类数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聚类分析将相似性最大的数据分在同一级,即通过选择分级的位置,使各组组内的数据方差最小,而各组之间方差最大。结合现行当阳市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周期,把入选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评价单元划分榱郊叮分数更高的一级各项指标更优,更接近永久基本农田的建设标准,则将其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优先开展建设,所得结果见图3c。从图3c可以看出,永久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域主要聚集成两个组团,主要涉及到草埠湖和两河镇。采用Natural Breaks的方法共选出了12个评价单元,平均得分为0.809 4,总基本农田面积为4 629.21 hm2。
4 小结与讨论
1)本研究以当阳市规划基本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适当的评价单元,运用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基本农田入选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当阳市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的指标,将综合得分靠前的评价单元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最终共确定55个评价单元入选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涉及基本农田27 463.07 hm2,占当阳市规划基本农田总面积的44.07%。
2)在相关文献及咨询相关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基础上,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从基本农田质量等别、地形条件、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配套程度等因素方面选择了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耕地坡度级别、基本农田连片性、基本农田图斑规整度、距离城镇距离、灌排保证率、耕作道路通达度共7个指标构建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评价指标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3)在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之后,进行了重点建设区的划定。根据聚类分组的理念,利用GIS 9.3中的Natural Breaks工具,将入选评价单元分为两组,其中综合得分较高的一组作为优先建设区,优先进行建设。得分较低的一组作为重点建设区,作为中期建设区域。其他未入选的评价单元则作为一般建设区,在资金充裕、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远期建设区域。最终得到优先建设区12个,重点建设区43个,一般建设区92个。
4)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阳市目前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优先建设区、重点建设区和一般建设区中。通过分析各区域内指标数据,可分析出各区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的限制因子,可通过土壤培肥、土地平整、田块归并、田间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解决各区自身限制因子,以达到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
从综合评价的观念出发来衡量基本农田是否可以入选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选取了若干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状态模拟,从研究角度看是客观可行的,但耕地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选取的指标不能完全表达相关评价情况。如何准确而详尽地对基本农田系统进行模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依据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将评价单元设定为行政村,以保证基本农田的行政独立性。然而,在研究中发现,很多指标存在跨评价单元的现象,比如连片性,往往在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存在相互连片的基本农田,此类现象在评价单元中无法表达,但对实际建设过程却影响很大。因此,如何协调行政因素,探寻更合理的评价单元成为后期研究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薛 剑,韩 娟,张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5):193-203.
[2] 奉 婷,张凤荣,李 灿,等.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00-210.
[3] 唐秀美,潘瑜春,刘 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3):238-246.
[4] 胡业翠,吕小龙,赵国梁.四川省达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与建设区域划定[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1):30-38.
[5] 李建春,张军连,李宪文,等.银川市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3):242-249.
[6] 沈 明,苏少青,陈飞香,等.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728-10730.
[7] 沈 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28-33,90.
[8] 王晓燕,田永中,高 凡,等.基于GIS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探讨――以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3):127-133.
[9] 涂建军,卢德彬.基于GIS与耕地质量组合评价模型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34-238.
[10] 朱传民,郝晋珉,陈 丽,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8):233-242.
[11] 项晓敏,金晓斌,杜心栋,等.基于Ward系统聚类的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况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6):257-265.
[12] X凤魁,王秋兵.基于农用地分等和LESA方法的基本农田划定[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251-255.
[13] 蔡 洁,李世平.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社会效应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0):40-47.
[14] 王欣星,张安明. XGS决策模型在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3(7):217-220,224.
[15] 徐 搏,李淑杰,王雨虹,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认定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5):10528-10530,10535.
[16] 陈天才,廖和平,李 涛,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91-196.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统揽,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要求,以继续完善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强化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擦亮“精准扶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大特色,致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致力建设“强富美高”新,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2016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农业机插秧工作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初见成效,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会发挥实效,双增收工作得到巩固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运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三、工作重点
1、规范家庭农场建设。在整镇推进土地集中流转、全面组建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土地租金收取和分配,研究落实项目准入、科学把控发展规模,确保所有项目以粮食种植为主体,不得破坏土壤耕作层,家庭农场规模严格控制在300亩以内。制定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指导、服务和支持力度,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和星级专业合作社创建工作。
2、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全力建设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田块,基本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目标;要以粮食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切实解决“水包旱”、“旱包水”的问题,相关村居要帮助协调解决矛盾,实施连片式一体化种植;各新型经营主体业主要以破棱破框为突破,利用夏收夏种的间隔时间,加大高低不平农田的改造力度,确保水系畅通,通过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土地质量,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3、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农会”要充分发挥协会主体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根据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特征,切实防止农业机械、服务设施的重复投入、低效利用,切实整合镇村现有农机资源,减少家庭农场固定投入,要因村制宜,通盘考虑,以“统筹协调、指导服务、监督管理”为宗旨,积极组建农机、植保、机插秧、农资统供等专业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主提供农业技术推广、统防统治,机械化工作等全程社会化服务,走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要按照镇下达各村居的秧池面积,认真组织落实,全面推进,确保机插秧整镇推进目标必成。
4、农村“双增收”工作。要紧紧围绕市下达的“双增收”指标,多着并举,综合施策,确保全面完成增收任务;要继续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六大类22条基本路经,进一步创新思路,明确措施,确保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村达35万元以上,增幅达10%以上;要围绕整镇推进标房建设,积极筹措投资资金,积极招引项目落户,不断增加税收分成收入;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二次创业,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多头多路扩大就业渠道,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5、农业产业化经营。各村居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明确产业发展优势,要坚持以为农服务为方向,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创新流通方式,不断拓宽产业链条,推动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形成农业产业链,着力提高粮食产业园区的整体形象和带动能力,提高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园区提挡升级和转型发展;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更加紧密、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
6、村级财务管理。要继续全面实行报帐制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凡是超标准、超范围、程序不合理、手续不齐全的会计事项坚决杜绝入帐;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和罚责,严控非生产性支出,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实行“定项限额、总量控制”的办法,确保村级办公费、通讯费、招待费、差旅费、会议费、考察费等6项非生产性支出每年压缩10%以上,其他非生产性支出明显下降;要控制现金支出行为,原则上所有支出都必须通过转帐形式支付,确保非现金结算比例达95%以上;要强化村级经济事项监管,规范“三资”平台运作,严格执行农村产权交易相关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投标;要严格举债审批程序,切实解决村级债务居高不下的状况,确保村级运转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要强化以农村财务公开为重点的“三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严格执纪,强化问责问效和纪律追究,确保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健康、有序推进。
7、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的法律规定,明确界定农民的集体成员权,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归属,实现集体产权主体清晰。在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以镇组建资产营运公司,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佳经济效益,有效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组织领导
中图分类号:S7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53-03
1 引 言
内蒙古开鲁县属于科尔沁沙地一部分,地貌特征以平原和坨沼相间分布为主,平原面积354.3万亩,占总面积的52.6%;坨沼面积318.9万亩,占总面积的47.4%。多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坚持开展治沙造林活动,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2009年,该县森林面积达到16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19.9%提高到24.6%,林木蓄积量274万m3,是2000年的138%。林产业得到有效拉动,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到143家,千万元以上木材加工企业2家,该县木材企业年加工、林果、林副产品及林下经济收入近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由2000年的105元提高到600元,8年间增长了571%。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四年来,以成过熟农防路林、低产低效林的更新改造为重点,加大农防路林建设力度,四年共完成更新改造6.8万亩,其中改造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1.5万亩。该县农田林网面积6.01万亩,庇护农田147万亩,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4.3%。改造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1.33万亩。
2 立足县情制定规划
2004年,开鲁县制定了《开鲁县林业生态建设三年规划》。规划的目标是:从2005年至2007年利用3年时间,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三个三”目标,①突出防护林建设,使150万亩基本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平原区道路和村屯基本实现绿化。②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森林覆盖率从2004年的21.6%,三年提高三个百分点。③农牧民每年人均林业增收100元,三年增收300元。
按照“大手笔规划、大力度实施、大规模推进”的总体要求,以县城为中心,将该县平原区划分为三个实施区,各区以主要公路、铁路为主线,向两侧纵深辐射延伸,打破了镇、村、队界限,在片上做到全面推进,在线上做到整齐划一,加快农防路林、护堤岸林、经济林、丰产林及村屯绿化等“六林”建设,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树相连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农防林体系,构建绿色防护屏障。转变“六林”经营理念,按照“大水、大肥”的要求,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目标;沙沼区突出“两结合、两为主”,逐步建立多树种、多生物种类、防护功能完善的防风固沙林体系;杨树等高大乔木逐渐从沙地上退下来,主要用于营造“六林”,将“六林”建设成为速生丰产林基地。
3 统筹安排 超前做好工程准备
(1)把造林整地赋于林业生态建设重要地位,基础地位。头一年(栽树的前一年)就部署下一年造林工作,头一年的8月份就召开该县造林整地动员会,全面部署秋季整地和次年的林业生产任务;9月份召开造林整地现场会,就整地质量、要求、时限做出详尽规定;10月份组织基层林业工作站及相关人员,逐村逐造林地块进行作业设计,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保证;抢抓秋收前后两段农闲时间,严格按规划设计和技术规程全部完成次年造林整地;12月份安排苗木招标采购工作,重点工程用苗全部实行政府采购,三年该县共筹措苗木资金1000万元,预订苗木2600万株,其中二年生以上大苗180万株,灌木种苗600万株,灌木种子3万公斤。
(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每年春节前后,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结合科技“三下乡”活动,举办林业适用技术培训班,印发林业法律法规和技术手册,培训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群众,为林业生态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3)合理配置林业用井,要求该县所有林业用井必须打大井,该县三年共新打林业用井260眼,确保了该县所有林业工程都能及时浇上水。
4 严格标准 确保质量
坚持把提高林业工程的建设标准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
(1)统一工程质量标准,突出一个“深”字。平原区造林一律采取半地下畦田整地,畦内挖大坑的栽植技术;沙区采取大犁开沟、沟内挖大坑的栽植办法,便于防旱蓄水。秋季整地和春季造林都按照“深沟、大坑、统一标准”的总要求,所有工程坚持做到高标准、高质量和整齐划一。
(2)统一技术要求,突出一个“新”字。实行县技术员包片、镇技术员包段责任制,工程质量与技术员工资相挂钩。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生根粉、保水剂等造林新产品。平原区造林在各林工站都准备了冷藏苗或容器苗,为补植提供保证。
(3)统一流程,突出一个“严”字。造林全过程紧紧围绕“保活”这个中心来运转,强化苗木起运、分级修剪、整地、挖穴、栽植、灌水各环节的衔接,工程质量一次达标、一次成型,群众投入一次工时,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返工现象出现。
(4)统一苗木标准,突出一个“好”字。该县工程造林所需苗木全部由县政府采购办统一招标采购,就近调剂,随起随运,随运随栽,确保苗木不失水,彻底清除等外苗、劣质苗投入造林的现象,做到苗木品质优、无病虫害。栽前对苗木进行严格分级,必保一段工程投入苗木质量一致。
(5)统一栽植模式,突出一个“高”字。农田防护林造林根据立地条件确定行数,高标准严要求,原则上要求能栽四行的不要栽三行,能栽三行的不要栽二行,属于更新的不得少于原有行数。农防林按300亩或375亩一个网格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村防林按3-4行进行高标准建设,做到“农田有网、村边有林”,坚决杜绝建设低标准、半垃子等残次工程。同时,加强以往造林工程的补植补栽等管护工作,巩固成果,确保已建工程的“三率”和长远的综合效益。使该县林业生态建设既有规模和速度,又有质量和效益,做到了建一条林带,保护一片农田,富裕一个农户。
5 活化机制 增强动力
针对繁重的建设任务和林业生态建设长期性的特点,我县在造林机制上大做文章,做到“三个结合”,即林业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以机制创新促进林业的快速发展。
(1)采造挂钩,确保林地不流失、不变更。采伐更新实施造林抵押保障金制度,签定经济责任合同,标准是一般用材林每亩100元、防护林每株2元。抵押保障金专户储存,县林业局、纪检委、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共同监督和管理。造林第二年进行验收,验收合格退还保障金;验收不合格的,直至下年度补植造林合格,方能退还保障金。保障金退还后,更新造林合同随即终止。这种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采伐易、更新难和造林资金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从采伐到更新一条龙作业,实现了采伐更新同步,提高了造林质量,实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转变职能,放活林地承包权、使用权和经营权。针对1990年以前营造林木大部分已是成过熟林、林分质量低下、林种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无力更新等问题,我县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等政策,政府从林权所有者中撤出,转到管理和服务上来。通过采取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综合配套、规范流转等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造林,鼓励农牧民和社会团体投资造林,真正使广大林农得实惠,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
(3)推行“先造后卖,边造边卖,先卖后造”的机制。以前因责权利不明,粗植滥造,林木经营管理措施不力等问题,造成经营不善,树木成材慢,效益差。针对这一情况,该县在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和低产林的营造过程中,普遍推行造林新机制,可以由镇、村统一采伐、统一清理伐根、统一整地后,直接出售树坑,让承包者按作业设计来造林,政府严格把关造林标准;也可以统一完成造林和浇一遍水后,出售林木经营权。从采伐到再营造过程中,镇、村两级扣除成本都有盈余,每亩约盈余栽植成本的2-3倍。对于这部分收入,我县统一要求专款专用,用于林木管护或沙地造林,使农防林建设与沙地造林相互促进,形成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这种机制的采用,镇、村两级组织群众完成了采伐、清理伐根、整地、营造等一家一户很难实施的工作,解决了税费改革以来群众出工困难问题,达到了田、林、路、井、渠综合建设、综合治理的目的。农牧民直接进入树木经营环节,使务林人省了工时,看到了希望,增加了投资林业的信心,提高了广大农牧民造林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林业的快速发展。
(4)街道林建设采取包栽植、包抚育、包管护、包成活的“四包机制”。村防林、街道林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一致,按新农村建设要求去落实。村防林、街道林建设完毕直接落实到户,林权归个人,并与各户建立完善的合同,实行利益驱动与严惩重罚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村屯林的营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荒地造林在确保政策补助的前提下,依靠政策拉动、利益驱动、方法调动、措施推动等办法,以民营造林为主体,重点发展非公有制造林。
6 造管并举 巩固成果
把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作为考核各镇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层层签定责任状,坚持治理与管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治管并举,切实保护治理成果。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四到位”:①宣传教育到位。依据林业法规、林木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相关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林、护林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树木,珍惜生态建设成果的良好风尚。②县、镇、村三级林木管护体系建设到位。进一步加强了林业公安队伍建设,在上级支持下招录20名林业公安干警,改善了6个基层林业公安派出所的办公条件,使林业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得以充分显现,真正做到依法兴林。同时各镇场、嘎查村都组建了林木管护队伍,制定乡规民约,明确划分了各自的职责和权属。③林业资源管理到位。依据国家林业方针、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林业承包合同,从完善多年形成的九类不合法、不合理林业承包合同入手,开展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严禁非法征占林地,防止林地流失,加大对滥砍盗伐破坏森林资源等涉林案件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宜林荒沼荒地拍卖制度,实行拍卖上报审核制,规范拍卖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公正、让社会满意,使该县的林业资源管理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全面实行禁垦禁牧政策,严厉查处违反禁垦禁牧政策的案件,巩固造、封、禁成果。④技术服务到位。森林防火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木种苗检疫落实“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确保全年无森林火灾和灾害性病虫害发生蔓延。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以“四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原则,注重规划统筹和生态景观保护,科学布局工程内容,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升生态环境及基本农田质量,发展农村休闲观光产业,为上海市“都市农业”的建设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四化”原则
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有机结合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生态农业,以“四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原则,辅以“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增加基本农田数量、实现基本农田质量和生态管护能力同步提升。
美化――发展大田作物与观光农业,营造田园风光
统筹耕地保护与农产品最低保有量,明确土地用途,规划、整理农田,合理保留生态景观,结合农业资源,发展大田作物―田园式景观和观光农业,营造田园风光。
绿化――优化半自然生境和植被结构,净化乡间空气
统筹耕地与半自然生境(如树篱、农田缓冲带、防护林)占地面积,优化植被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对粉尘、微小颗粒的吸附、滞留和过滤作用,控制并减轻气体污染物的危害,为治理PM2.5提供辅助。
硬化――合理硬化沟渠和机耕道路,修建灌排高效、节水工程
科学规划灌排模式、设计节水工程,合理硬化沟渠和机耕道路,为农机下田耕作提供道路基础,实现机械化、规模化耕作,保持整治效果长效性。
净化――种养结合,实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科学利用农业资源及涉农重大工程,采用农业生物立体共生、生物能利用工程等技术,设计农林牧渔复合生态工程,种养结合、立体共生、净化水源,实现生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应对措施
以“四化”原则为引导,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从统筹规划、合理设计、资金投入和科学指导等方面实施建设,具体以嘉定区外冈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统筹规划
紧密结合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农业布局总体规划、水利规划等多向管控指标,保证整治后的生态格局与项目区农业发展方向一致,合理填埋废弃坑塘、扩建河流,采取生态培育和科学种养等措施,实现水源通达、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绿化面积扩大的景观农业。
合理设计
嘉定区外冈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内容繁多,其中与生态景观结合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田块归并,调整生态格局
通过权属调整、田块归并、边角地修葺、土地平整,将农田耕种零散化转变为集中种植,实现规模化生产;种植冬小麦,解决冬季土壤问题,形成“田成方、地平整、力均匀、无、无撂荒、无闲置”、整齐一致的田园式景观【1】;合理保留原有树林、村落等景观要素,维持河道蜿蜒曲折的形态,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乡村景观风貌。
(2)灌排合一,提高效率、节约占地及投资
采用灌排合一,提高灌排效率,节约占地及投资。为统一名称,统称斗沟(渠)为斗沟、农沟(渠)为农沟。具体实施时:各灌区由水泵从河系水道中提水灌入斗沟,以斗沟节制闸控制分田灌溉,农沟上每隔一定间距设置一个分水闸,内有两个直通入田的孔,分别置于田面线以上、以下,通过控制农沟水位线的高低来控制灌、排。
基于整治后实行农机规模化耕作与整治效果的长效性,均设计硬化沟,而灌排合一比灌排分离的沟渠数量少,对土壤的影响小、投资金额少,与坑塘、河流水系保持通达性,共同构建水体生态景观工程【2】。
(3)农牧结合,设计生态农业工程
项目区内规划建设大型养猪场,会排放大量高养分含量的粪液,其中包含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和有机质,这些有机肥不仅是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必需,更致力于增加土壤肥力【3】。利用这一涉农工程,由渣浆泵将沼液经暗管排入农田系统,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利于净化水体、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粮食增收、提升粮食质量。
(4)“乔-灌-草”搭配集季相变化,构建沟渠路林一体化生态廊道
沟渠、道路、防护林等农田廊道景观,既对农田昆虫生物多样性影响明显,也是鸟类主要生境地。规划在田间道、生产路两侧种植红花酢浆草等草本,利于农田生物的迁徙与保护;河道两侧的护岸林与道路两侧的护路护沟林构成林带网络,均具有乔灌结合、多行林的林带结构特征,强化防护林功效,且树种选择具有季相变化,体现生态景观美;在沟渠―道路连接段,种植菜地以解决地表的问题。这种“乔-灌-草”综合搭配的廊道植被系统,对于构建沟渠路林一体化生态廊道、保护乡土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
(5)整修万福寺周边,寓历史人文景观与休闲旅游于一体
嘉定古庙――万福寺位于张泾西侧,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气息。规划复垦其西北向已遭废弃的鱼塘时,开挖一条万福寺河,使其四面环水,古刹―碧水―金色农田,一片草长莺飞的优美景象。另修建两座万福寺桥梁,为带动万福寺周边休闲娱乐产业提供道路设施。
资金投入
本项目的预算编制严格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上海市2000系列定额进行项目成本预算,其资金来源由市级土地整治资金与区、镇两级政府统筹资金共同构成,较高的亩均投资为实施上述规划设计提供坚实保障。
科学指导
项目实施以区县政府为主导,充分听取地方政府及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农委、水务局、绿化与市容管理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意见,切实尊重村民意愿及诉求,重点解决当前农民生产、生活突出问题,保证项目实施的实效性和长期发展。为实现整治目标,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结合整治后的具体环境和实际需求,制定相关的科学种养手册,免费发放给种植者,同时为农民提供有力的植保防害等保护服务工作。
结论
嘉定区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以“四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原则,以田块规划创田园景观、灌排合一促增效节地、农牧结合利生态农业、“乔-灌-草”搭配建生态廊道、古刹周边修整兴休闲娱乐为要点,顺应地形起伏,维护河流水系、道路和农田边界的原始蜿蜒形态,在实现新增耕地率、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五通一平”等刚性指标的基础上,注重变革种植模式提高产出率,保留自然、人文、历史景观要素发展休闲娱乐产业,并结合项目区涉农工程建设生态农业工程,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中融入乡村生态景观,不仅有利于整治成果的长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在上海市“都市农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S1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58-02
原州区现有耕地10.36万hm2,均为中低产田。干旱缺水,耕作粗放,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是制约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 耕地存在的问题
1.1 土壤干旱缺水
原州区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为350~650 mm,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作物生长发育需求的水分主要依赖于天然降水。由于受六盘山脉的抬高影响,降水由南向北递减,且年际变率较大,季节分配不均。4―6月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25%,7―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2%,年蒸发量为1 753.2 mm,是降水量的3.7倍,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原州区水资源极为贫乏,水量受雨量制约。地下水资源也不丰富,加之埋藏较深,水质较差,给开采利用带来困难。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常因水分不足,土壤干旱,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不利影响,这是造成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首要原因。
1.2 土壤瘠薄,肥力不足
肥力是土地生产能力的主要体现,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密切相关。据调查,原州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1 g/kg,全氮平均含量为0.80 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60.8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12.6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87 mg/kg。特点为“一高”(钾素含量较高)、“一中”(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低)、“三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低)、“一个不协调”(碱解氮与有效磷比值较大),土壤含量低。大面积的丘陵坡地虽黄土层深厚,但养分含量低,结构疏松,易受水蚀,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抗旱能力弱,生产能力低下。部分川地重用轻养,犁底层明显、坚实,作物根系下扎困难。部分土壤供肥能力差,如阴黑土有机质和养分总量贮量虽高,但低温多雨,湿度大,水、肥、气、热不协调,矿质化弱,土壤养分有效性较低。土壤瘠薄,肥力不足,限制了自然水的利用,土壤干旱,水分不足,又降低了有效供肥能力。
1.3 广种薄收,耕作粗放
原州区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农业经营结构单一,种植业常因降水影响,产量低而不稳。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动和老龄化,形成了广种薄收,只种不养,耕作粗放的恶性循环。
1.4 水土流失严重,部分耕地存在次生盐渍化
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毁林毁草开荒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从而引起了表土侵蚀,耕地肥力降低,蓄水保墒能力减弱。在清水河谷的部分灌溉农田上,因长期灌溉含盐量较高的库、井水,从而使土壤发生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全盐含量达2.5~7.9 g/kg,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极大。
2 耕地开发利用措施
2.1 调整农田种植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根据原州区耕地类型,气候特点及种植业生产现状,结合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对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结构调整提出如下设想,以便分区经营,综合发展。
2.1.1 清水河河谷平原川道区。原州区包括三营镇、头营镇、彭堡镇及清河镇的部分村队,可充分利用杨黄灌溉、库井灌溉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蔬菜种植,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向日葵种植面积,逐步建成农业高效示范园区。
2.1.2 黄土丘陵区。原州区包括河川乡、炭山乡、官厅乡、寨科乡、清河镇以东村队以及中河乡的部分村队,该区以旱作雨养为主,应继续推广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以荞麦、莜麦、碗(扁)豆为主的小杂粮生产,提高耕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1.3 南部土石山区及土石丘陵区。原州区主要分布于张易镇、开城镇及中河乡的部分区域。在巩固提升马铃薯三级种薯繁育体系的同时,稳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要选育良种,提高品质和单产。同时,要扩大豆类面积,在海拔≤2 000 m的区域发展地膜玉米种植,确保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 构建耕地生态保障体系
2.2.1 建设高产稳定基本农田,提高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原州区一、二等耕地主要分布于清水河河谷平原川道,地势低平、积温较高、光照充足、有灌溉条件,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原州区发展高效农业的精华之地。林茂则粮丰,林业是农业的生态屏障。高标准的农田林网可有效减轻旱、涝、霜冻、干热风对农业的危害。应采取措施加快农田林网建设,实现田、林、路综合治理,首先将河谷道的一、二等地建成高标准高产高效基本农田。分布在三、四等耕地和6~15°修成的梯田上,五等地58%分布在6~15°坡度上修成的梯田和6~15°坡度上。地形复杂,大部分耕地所处的地形部位沟深坡陡,切割强烈,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农田建设与草灌植被建设相结合,构建旱作基本农田的生态保障体系。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要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粮草轮作、秸秆还田等措施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保证作物稳定增产。≥25°所处地形部位修成梯田,坡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2.2.2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保证耕地安全生产。对小流域区内山、水、田、林、路实行统一规划,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农林牧用地实行优化配置。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采用库、坝、池窑协调利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耕地安全生产。
2.2.3 建设水资源利用工程。水资源是原州区农业发展的“瓶颈”。要遵循开源和节流并重,高效用水的原则。一是加强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建设,重点修复加固已建成的“库、坝、井”及蓄水、输水工程和集雨工程,排除病险,提高标准;二是开发新的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三是大力示范推广小畦灌溉、低压管道灌溉、滴灌、喷灌、膜下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用水,扩大灌溉面积;四是加速杨黄补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和杨黄灌区灌水设施的修复更新,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生产效率。
2.2.4 巩固封山禁牧成果,搞好生态建设。针对原州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2003年以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植被覆盖得到恢复,水土流失明显降低。今年要完善措施,建立健全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作制度,巩固封山禁牧成果,实现农、林、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3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依法保护力度
耕地质量是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质量的改善密切相关[1-3]。要根据《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保护。要建立健全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开展耕地地力检测,跟踪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建立耕地质量数据库,为科学管理耕地,保护耕地质量可持续发展服务;要建立健全耕地信息网络体系,优化充实耕地资源管理信息功能,提高耕地地力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科学依据和信息平台;要建立耕地土壤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和环境变化趋势,预测、预报土壤障碍因子和土壤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预防措施及治理办法,为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供指导性意见。
3 改良利用措施
3.1 多措并举,培肥地力
土壤瘠薄、肥力不足是制约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是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应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料不足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首要的问题,特别是农家肥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农作物生产的需要,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突出问题。为此要坚持草畜主导,兴牧促农的方针,大力发展畜牧业,畜多才能肥多。二是大种绿肥,实施秸秆还田。原州区农家肥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面积地力提高的要求,必须以大力发展绿肥,特别是豆科绿肥作为补充。种植绿肥不仅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为发展畜牧业提高饲草,并能延长耕地的季节性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是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原州区种植绿肥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经验。实践证明,种植绿肥省工、节本,提高肥力的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要因地制宜大力提倡,积极推广。同时实施秸秆还田,重点扩大留高茬还田,运用氮肥调整碳氮比,加速秸秆腐化,增加土壤有机质。三是改进施肥方法,大力推广化肥秋施、深施、种施,以无机促有机,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目的[4-5]。
3.2 挖掘水源,发展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发展灌溉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增产效益极为突出。由于原州区北部河谷川道区沟阶地多处于河道或冲沟边,分布零散,修建长距离的输水渠道困难较大,但河沟内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因此打井提灌效果明显。对已建立的杨黄灌区、井灌区要完善配套输水工程,大力推广小畦灌溉、膜下灌溉、滴灌等技术。同时,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工程的使用效益,提升原州区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对次生盐渍化土壤采用完善灌溉体系,提高灌溉质量;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耐盐作物面积,推广地膜种植[6]。
3.3 扩大旱作节水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一是加强改土治水,发展集雨补灌。根据原州区春季少雨,十年久旱,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的特点,要实施降水的时空调控,继续大力推广打窑集雨节水补灌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干旱的能力。二是大力推广以地膜栽培为主的旱作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提高降水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地膜覆盖特别是秋季和早春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显著的土壤增温保墒和增墒作用。近年来在玉米种植中推广地膜马铃薯、地膜瓜菜、膜测小麦等种植技术。三是推广“以肥调水”为中心的土壤培肥技术,以“五墒耕作”即旱耕深耕多畜墒,过伏合口保底墒,雨后耙耱少耗墒,冬春打碾防跑墒,适时早播用冻墒为核心内容的适墒耕作技术,以达到保住秋墒、秋雨春用的目的。
3.4 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增强抗灾能力,遏制水土流失,保住作物高产。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农田基本建设,二是农田水利建设。具体讲,在山区农田基本建设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开展小流域治理,实行坡地梯田化,沟壑川台化,壕地建设坝地及洪漫地,积极推行隔坡梯田。在杨黄、库、坝、井灌区要健全渠系配套工程,平田整地,实行园田化,为高产稳产创造条件。
4 参考文献
[1] 赵丹煦.福贡县耕地利用特点和动态变化分析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49-151.
[2] 索全义,姬宝霖,高聚林,等.高泥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7(5):134-137.
[3] 乔晓娜.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及合理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348-351.
四川巴中市恩阳区是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县级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中国南北气候交汇地带,为全国除青藏高原之外为数不多的几个未被重金属和人为污染的地区之一,是发展生态、有机、绿色芦笋之宝地。
1 战略定位
按照“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特色精品、粮经复合、种养循环、休闲养生”的特色定位,突出绿色芦笋、生态养殖、休闲观光等,着眼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优势资源产业化、特色产业品牌化要求,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运作。
2 主攻目标
2.1 种植业
以芦笋产业为主,到2020年达6 670 hm2,实现农业产值1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建立芦笋科研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66.7 hm2,全部实现无公害和绿色生产,争创有机品牌;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3家、创建自主品牌3个以上,培育芦笋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各30个以上,电商28家。
2.2 畜牧业
到2020年底,在项目乡镇建成畜禽养殖场169个,新增有机肥
7万t,年转化畜禽粪污13万t,年出栏肥猪90万头、肉牛2万头、山羊1.1万只、饲养鸡10万只。做到芦笋产业发展到哪里,特色养殖跟进到哪里,有机肥使用到哪里,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3 休闲农业
到2020年建芦笋休闲观光农业80家,年利润0.12亿元,解决就业人口2 800人(普通人口1 120 人,贫困户1 680人),带动人数4 700人。
3 优势条件
3.1 生态环境优良
恩阳地处渠江流域上游,面积1 156 km2,四季绿水青山,常年蓝天白云,雨后云雾缭绕,终日鸟语花香。
①气候适宜 恩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年平均气温17℃,相对湿度76%,日照时数1 470.6 h,雨量1 198.9 mm。
②森林生态 恩阳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0.8%,是千年润泽的巴山“绿肺”,自然赋予的巨大“氧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③水源生态 恩阳区大小河流12条,水库87座,池塘2 548口,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重要水功能区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④土壤生态 成都理工大学对恩阳区主要农产品及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调查表明,恩阳区土壤未受重金属污染,生命元素硒、锌、碘含量均等。
⑤大气生态 空气洁净,常年蓝天白云,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8.9%,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空气质量常年达优,特别适宜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
3.2 产业特色鲜明
芦笋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成熟。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贵蔬菜之一,被誉为“蔬菜之王”,具有人体所需28种氨基酸中的18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调节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防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目前已成功研制出速冻鲜芦笋,芦笋纤维胶囊、颗粒剂、浓缩芦笋汁及口服液,芦笋美容产品系列。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联结机制,完善服务网络,芦笋已成恩阳区农业产业的主导产业。
3.3 农业基础良好
按照“一圈、五带”的芦笋产业总体规划,抓好恩阳特色农业空间布局。“一圈”即以恩阳城区为轴心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圈;“五带”即兴隆镇―玉山镇―三星乡―关公镇―茶坝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和平、酒店)―柳林镇―花丛镇―尹家乡,上八庙镇―三汇镇―玉井乡―义兴镇,九镇乡―柳林镇(来龙)―花丛镇(镇庙)―观音井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6 670 hm2芦笋产业带。
3.4 体系较为健全
①投融资体系基本建立 争取债券基金,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安碧捷芦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使用债券基金0.9亿元。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市政府统筹1亿元农业发展基金,组建农商银行,通过贷款担保、财政贴息、风险抵押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金融助农,探索将蔬菜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充分应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推行“巴山新居”J、“特色产业权证”贷、“标准化用益特权证”贷、土地经营权贷等农村金融产品。激活民间资金,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科技人员、有志之士,通过参股、合作、租赁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投入芦笋产业建设。
②技术体系建立健全 a.恩阳区大力开展院校合作、院区合作和校市合作,利用家乡人力资源优势与浙江大学签订芦笋深加工合作协议,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在恩阳区工业园建芦笋研究中心的协议,安碧捷公司聘请全国知名芦笋专家李书华教授作技术顾问,并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技术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交流与合作,解决芦笋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难题。
b.恩阳区政府整合全区177名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大抓芦笋产业种植,探索和研究出完整配套的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技术,组织攻克了恩阳区绿芦笋冷链物流等技术8项,推广芦笋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育插秧等30余项新技术,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需求。
3.5 区位优势明显
恩阳位于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核心区、成渝西经济圈的几何中心位置,是巴中“一城两翼”空间布局的西翼、巴中西向南向的桥头堡,成(都)巴(中)、巴(中)广(安)渝(重庆)2条高速公路,飞机场落户兴隆镇凤凰包村,1 h可通达广元、汉中、达州、南充,3 h可通达成都、重庆、西安。恩阳素称芦笋之乡,芦笋基地6 670 hm2,占据巴中市“菜篮子”基地半壁江山,为发展芦笋食品生产提供有利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
3.6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统筹城乡、产村相融及产城一体的深入推进,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回归大自然浪潮的普遍兴起,人们对天然、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日趋增加。芦笋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生产的芦笋饮料、芦笋茶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品,芦笋胶囊已研发成功,加上节会撬动、电商销售,芦笋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市场前景广阔。
3.7 党政高度重视
近年来,恩阳区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确定了以芦笋、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主导产业。恩阳区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芦笋产业的意见》《关于抓好畜禽生态养殖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等文件,使芦笋、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措施更具体,保障更有力。
①强化组织保障 恩阳区、乡镇(办事处)分别成立了芦笋产业、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办公室,切实做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余干部共同抓,并将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分解到人,全区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区政府从部分乡镇和区级部门抽调了20名年富力强和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攻坚团队,落实到重点乡镇进行驻点攻坚和抓点示范。
②落实帮扶责任 恩阳区农林局成立了芦笋产业发展办公室,对恩阳区20个乡,88个村种植芦笋的农户进行全方位结对帮扶,从人力、资金、资源等方面全力支持芦笋产业发展。
③强化督查考评 恩阳区政府把发展芦笋产业纳入对区级相关部门、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单列考核、记分。区目督办细化年度考核指标,加大跟踪督办力度,对发展芦笋产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恩阳区政府给予重奖,对工作不力,目标任务完成差的区级部门、乡镇进行通报并严格问责。
4 对策措施
4.1 提升基地生产水平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化发展、设施化种养为重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农田水利建设、国土整治、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田网、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五网”配套建设,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保障、智能化”的高标准农田标准。新建恩阳区芦笋产业高标准农田
1 000 hm2,高标准农田占芦笋基地面积的50%以上。
4.2 推动种养循环发展
按“巩固生猪基础、提升牛羊优势、促进家禽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巴山土猪、巴山土鸡、羊、牛为重点的特色畜牧业,形成以平坝低山区的生猪产业区,丘陵低山区的巴山土鸡产业区,北部高山区的黄羊、黄牛产业区。推进以尹家牛肉、五岭土鸡肉松等为重点的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以畜禽粪便供给芦笋有机肥,芦笋的下脚料转化成饲料喂养畜禽的种养循环模式。
4.3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积极创建品牌,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芦笋产品品牌,整体打造一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明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积极搞好各类名牌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如速冻鲜芦笋,芦笋纤维胶囊、颗粒剂、浓缩芦笋汁及口服液,芦笋美容产品系列等。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争创品牌,积极申请“三品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特优农产品商标注册。
4.4 建设休闲农业景区
扎实推进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以巴山新居、种养基地、产业园区等为载体,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将农业发展与自然风光、乡村特色、新村建设、农耕文化、巴人文化、文化相结合,打造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产业附加值。在芦笋产业集中区域,将产业基地建设与巴山新居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芦笋庄园;将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融合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元素的观光农业;将核心园区与农业体验有机结合,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游玩、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富硒食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星级农家乐、乡村客栈、休闲垂钓、营养美食等度假养生旅游产品,既卖产品又卖风景。
4.5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土地提高利用率,确保土地有较高的产出率,处于这样的技术环境中,中国的土地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以使得土地资源应用中所创造的利益实现最大化。从当前中国土地工程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在土地整治方面所获得的成效显著,但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从实际应用需要出发不断完善整治工程技术体系,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基本介绍
(一)应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将非农用土地改为农用土地将非农业用地经过技术改造之后使其成为农业用地,就是将无法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或者暂时不能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经过整治之后合理利用,对土地的现状予以改变,进一步完善土地状态,使得土地资源用于农业,也就是将土地变成适用于农用的土地资源。将中国的非农业土地改变为农业土地,在技术上依然存在滞后性,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在此过程中,还要确保非农业土地改为农业土地的过程中技术的先进性,使得技术被合理利用,能够跟得上时代变更的节奏。
(二)应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整顿建筑用地
保证建设用地使用和开发的合理性,有效提高建设质量,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为了保证建设用地整改的顺利实施,我们需要非常严格的程序保障。首先,需要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合作。其次,需要确保政府的权威性。只有拥有强大的权威性,才能更好地改善土地和保证建设的安全。因此,在施工现场整改技术的实施中,需要加强政府管理,提高政府重视程度,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土地资源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设用地整治项目的开发效率,从而确保土地资源整治的程序和技术更加合理。
(三)应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改造污染土地
物理改造方法,即通过一些正常的物理过程,改善现有土壤和受污染土壤的物理特性,以达到控制土壤污染物的目的。化学转化方法,即在被污染的土地上加入一些有效的化学试剂或化学物质,以达到控制污染物和改善土壤质量的效果。生物土地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原理和技术来改善被污染的土地资源,其主要优点是不会对现有土地资源造成损害,能够丰富现有土地的生物分布,实现生态平衡。
二、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土地资源测绘工作
(一)应用野外数字测量技术进行测绘
应用野外数字测量技术开展测绘工作的时候,根据对测量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详细分析,在项目中如果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就能够被及时发现。在开展测绘工作中,工作人员在野外进行,由于工作环节多,工作内容复杂且环境艰苦,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时候进度慢,需要消耗很长时间。合理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调查测绘,利用天宝SX10进行数据的扫描,利用TBC、TrimbleRealWorks软件处理点云数据,生成相应立面图等成果,就可以获得各测区土地资源的信息数据。
(二)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
在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对影像模糊及影像拍摄时点后新增地物进行补测。补测主要采用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如果地形地貌不明显,可以使用北斗或GPS调绘仪器进行补测,地形地貌明显的地方可采用简易的补测技术。根据需要补测图斑实地情况,确定合适的补测方法。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地籍测量中如果将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跟踪系统结合起来应用,在测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包括土地的所属类型以及面积,以在土地规划建设中获得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在应用这两种技术的同时结合使用遥感技术,各种地形特征都可以获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可以明确地理坐标位置。
三、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土地整治技术的不断创新,任何行业都需要对技术不断改善,以满足各种新的需要,这不仅要求技术具有时代性,而且还要保证理念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如此才能使得中国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获得全社会的认可,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中国未来人口与土地利用之间成正比例关系,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现代土地修复工程技术的主要价值在于,使中国未来的土地更加规划和设计。同时,可以使用最新的材料和技术,从而确保未来的土地整治工作能够在最严格的信息和监控系统下提高建设标准。目前,我国土地修复工程技术的发展不仅局限于自身的发展,还与许多相关领域结合起来。在中国土地整治技术的应用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传统的土地整治、矿区土地复垦和污染土地修复。其一,传统的土地整治技术。由于缺乏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持,传统的土地整治导致农田道路、沟渠使用寿命短,土地平整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此外,由于区域不同,土地类型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对沟道设计强度、使用周期等要求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关键景观断裂点的修复也缺乏精细化的工程技术支持,影响了土地修复的可持续性和工程效益的发挥。为此,开发适合农田建设的规划设计新技术,应用激光技术进行精细平整,自主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新材料以及施工工艺,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建设将是未来农田建设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二,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经济发达国家将复垦项目视为矿区的一部分,高度重视生态恢复、复垦项目与周边景观的协调以及复垦土地的跟踪、监测和评价。因此,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矿区复垦土壤的地表稳定与侵蚀控制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技术等。其三,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经济发达国家的污染土地修复项目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中试或现场试验研究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基本模式。将修复基质山的单一土壤修复转化为土壤和地下水的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类型。因此,未来污染土地修复的发展趋势是发展绿色可持续的单一修复工程技术、多种修复方法和组合技术。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使温州市的森林植被资源、生态环境具多样性、区域性和过渡性等特征。温州市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占陆地面积的18.3%,丘陵山地主要在西部。沿海平原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而西部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局部气候差异明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海岛淡水资源缺乏,多受风暴潮等灾害危害,但森林质量较好。
1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分区
1.1东部平原海岛生态林整治区
本区位于温州市东部沿海岛屿及平原水网地区,包括洞头县,鹿城、龙湾2区全部,瓯海、永嘉、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6县(市、区)部分乡镇的滨海平原或水网平原。
1.1.1东部海岛、滨海生态林整治亚区。本区位于东部沿海,包括沿海乡镇及洞头县岛屿,乐清市沙门,瑞安市北麋、北龙,平阳县南麋、瓯北区灵昆,鹿城区七都,苍南县北关等岛屿。本区岛屿港湾众多,浅海滩涂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充足。本区山地以丘陵为主,海拔大多数在200m以下,山地的土层薄,肥力低,土壤质地较差,常受台风登陆影响。本区主攻方向是:完成沿海防护林体系与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提高抗台风防洪能力。
1.1.2平原水网生态林整治亚区。本区位于温州市东部的平原水网地区,包括乐清、瑞安、鹿城、瓯海、龙湾、平阳、苍南等县(市、区)的68个乡镇。该区域内耕地集中,河网密布,水域面积大,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乡镇企业发达,是我市经济活动最集中地区。本区主攻方向:完成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农田林网,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标准化绿化及坟山绿化,提高环境质量。
1.2中部低山丘陵生态林建设区
本区位于温州市中部,主要分布在平原的内侧和西北山地的外侧,包括乐清、瑞安、永嘉、瓯海、平阳、苍南等县(市、区)的87个乡镇。区域内森林质量差,陡坡耕地多,山溪性河流落差大,蓄水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是生态林重点建设区。本区主攻方向: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切实提高森林的质量。
1.3西、北部山地生态林保护区
本区地处我市的西部,包括文成、泰顺两县全部山区,永嘉、瓯海、乐清、瑞安、平阳等县(市、区)的128个乡镇。本区以山地为主,群山连绵、峰峦起伏、地势险峻,是楠溪江、敖江、飞云江等水系发源地,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国家级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及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均在其中。本区主攻方向: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水系源头保护,禁止滥垦乱伐、陡坡开茺,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快生态恢复进程。
2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2.1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
全市列为国家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有48个乡镇。重点建设以木麻黄为主的123km泥质海岸宜林地段;在此基础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成总面积达到1.77万公顷。
2.2平原林网建设工程
乐清、瑞安、鹿城、瓯海、龙湾、平阳、苍南等县(市、区)平原水网地区86个乡镇,按照省林业局“高标准平面绿化建设工程”要求,使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0%以上,道路绿化率达95%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25%以上。
2.3通道绿化建设工程
本工程涉及全市114个乡镇。重点建设金丽温、诸永、同三线温州段高速公路隔离栅两边绿带50m,以及沿路通道两侧山地的生态公益林,建成后总规模达到4.57万公顷。
2.4城镇绿化建设工程
全市重点建设是人工造林1323hm2、林相改造1444hm2、林地管护5510hm2,使公共绿地达到1432hm2,城镇公园达到850hm2,环境保护林达到4475hm2,街道绿化达到650hm2,庭院厂区绿化达到930hm2。
2.5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
我市现有2个国家级风景区、7个省级风景区、20多个县级风景点线,有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13个,国有生态林场14个,总面积达3.55万公顷,是我市旅游风景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必须花力气建设好、绿化好、保护好。
2.6生态防火阻隔带建设工程
采用生物防火阻隔森林火灾蔓延,应列为长远防火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省界线248.8km,地区界344.4km,县界885.2km,乡镇场交界与重点防火范围内8008.5km。要经过15~20年努力,使全市形成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森林防火阻隔网络体系,提高森林自身的综合防火能力。
2.7库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我市现有大中小型水库7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9座。按库区周围500m范围,或第1层山脊、小支流300m内范围,森林按水源涵养、护岸林、水土保持林的要求,全市需建设库区水源涵养林2.83万公顷,封护灌木林500hm2。
2.8水系源头生态林建设工程
温州市辖区有瓯江、飞云江、敖江、楠溪江、大荆溪、清江、浦门溪、甘溪、交溪、沙程港水系。全市需在上述水系河流源头封山育林1.35万公顷,封山护林13.69万公顷,营造水源涵养林1.73万公顷,封护灌木林0.72万公顷。其中,飞云江流域生态林4.92万公顷,敖江生态林2.99万公顷,楠溪江生态林4.67万公顷。建成后的生态林将发挥森林“海绵作用”,减少雨水径流的冲击动能,增强保土防冲、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少、减轻中下游洪涝灾害,进一步提高生活用水质量。
3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措施
3.1建设管理体系
为如期实现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在现行建设管理体系外开拓新管理模式。但是,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论管理体系如何,其最终要落实县乡级政府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政府对建设生态环境、为民办实事的职能。
3.2营林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