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5 09:49: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新性思维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篇(1)

一、创新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艺术创新思维是个体自由想象的认识活动,创造形象的艺术表现思维活动。不同的时代,会涌现出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但是无论哪种风格的美术作品,重要的是要带给人独特的感受。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前人的画作,那只能被称作复制的机器。例如明代的“四王”,他们承袭了董巨、董其昌、黄公望等人的绘画风格,所以大多没有新意,最后导致画面呆板。如王鉴,他的画作大多摹古,因而缺乏自己个性的风格。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一个极具个性与艺术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代表作《阿维尼翁的少女》,画面的人物都是由几何化了的平面组成的,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种创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视觉习惯。

二、创新性思维是历代名家创作灵感的源泉

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想追求更高的境界,创新是不可缺少的。怎样创新?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艺术审美观。提高个人精神素质,广泛涉猎,这样可以使思路宽阔,放松身心,投入情感于创作中。

历史上有很多艺术家拥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典型的要数山人和石涛。

1.山人推崇意趣

山人推崇文人画与笔墨意趣,他反对画工画法,主张自由抒发,笔墨酣畅淋漓,构图简练有趣。以《荷石水禽图》为例,画面的焦点聚集在两只水鸭身上,水鸭的身体形象上刻画较简单,对水鸭的眼睛却刻画很独特:表现出翻白眼的感觉。仔细观察可发现荷叶乱成一团,山人抓住了荷叶的韵味,而不是刻意追求荷叶的形状。他的画作大多留有大片空白,这种留白的方式新奇独特,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山人的这种写意创作手法,使得画家性情与笔墨相结合,反而不会陷于僵化的模式。

2.石涛的艺术创作

同时代的石涛提倡师法自然,其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山人画风的营养。石涛虽然对前人的绘画有所借鉴,但他在笔墨中融入了自己的画法,充分发挥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如前人用墨皴擦山石,而石涛用赭代墨皴擦;前人大多用墨作点,而他石绿作米点。并且他用藤黄、胭脂作杂点,以描绘灼灼的桃花,这都是前人从未用过的方法[1]。石涛主张从自然中吸收创作源泉,他的传世名作《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正是他游历山川创作出来的,其上的题跋很尖刻地批判了当时的“摹古”之风。石涛对“四王”的一味摹古进行了批判,他尊重自己的感受,绘画技巧灵活多变。

山人和石涛的绘画看似简笔泼墨,但每一笔都包含着自身的笔墨韵味,不应该只看到其表面的墨法,而忽略其绘画的深层意义

三、如何培养艺术创新性思维

审美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审美能力不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能力,而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把握能力。

1.提高个人自身素质是基础

提高个人自身素质是培养审美的基础。利用书籍了解艺术的知识,阅读一些艺术发展的历史书籍,还可以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思维的开阔。审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断扩大,审美观自然也在不断改变。比如在狩猎时代,人们对猎捕野兽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周围的花花草草。可是到了农耕时代,人们开始看重周围的花草树木,从而使得岩画得到发展,这正是生产力带动审美的变化。现在艺术纷繁复杂,我们要能看懂一幅画,如果不能看懂一幅画,就很难理解画的内涵,更别提欣赏了。所以,审美观和受教育程度,以及自己了解的信息的多少是有密切关系的。了解一幅画的大致含义,是真正欣赏这幅画的开端,美是没有绝对的,但是有个人的品位和理解之分。个人自身素质的增强,有助于审美品位的提高。

2.培养艺术的想象力是前提

在审美的过程中,要学会想象。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读这首诗,使我们想起这样的场景:靠河的人家,都栽种桃树,桃花开放,争奇斗艳,妆点这个村庄。在桃花村里,有一个如桃花般的姑娘要出嫁。诗情美如画,人在画中,这正是诗中有画的艺术观点。诗歌创作本身在意境创造上具备了“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的特色。通过艺术想象,有助于我们对绘画作品更好地欣赏。所以,学会有效的艺术想象,有助于我们审美的发展,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对艺术的创作就得心应手。

我认为培养艺术创造性思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欣赏一幅画。以我所有的美术实习的经验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从画面色彩、构图分析,学生就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我主要是通过三种艺术表现形式来给学生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的,即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在讲到具象艺术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写生珍禽图》,物体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具象艺术的特点在于对事物形象的准确把握,应该引导学生从“像不像”这个角度看待绘画。意象艺术在事物形体特征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揣摩画家的独特情感。例如欣赏《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这幅画,委拉斯贵支画笔下描绘的教皇和真实的教皇十分相像,抓住了教皇冷漠严肃的表情,而培根画笔下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背景是血腥的两片切割的牛肉。这两幅画画的是同一个主题,但是表现的形式与形象完全不同。提到抽象艺术,就不得不提到蒙得里安。例如他的名作《红、蓝、黄构图》只是不同颜色的色块的组成,他完全不画眼睛看见的实物,而把绘画语言限制在最基本的因素:直线、直角、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非原色(白、灰、黑)上。

3.变换思维方式是催化剂

变换思维方式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是在短时间内表达出不同观点,培养一种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想法。接着是多方向、多角度思考作品的灵活程度。培养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画作内容,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大胆突破常规的胆识,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最后是指对事物描述的准确度的培养,要能清晰描绘画面内容和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培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发散思维的目的。

四、结语

篇(2)

1.善于提出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前人已探索出的理论有的本身就适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科学发展水平的,它们会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得不适用,教育者要善于教导学生科学地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地球中心论"曾令当时的人们置信无疑,然而如果没有伽俐略等人的否定精神,"太阳中心论"就不会被定位。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做法: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在探索中有新发现。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杨创新精神,大胆提问。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参考答案提出疑问,列举课本中原理、过程、方法的缺点,进行批判。启发学生积极探究失败的原因,从而建筑成功的途径。

2.敢于大胆想象

好奇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青少年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要引导他们善于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中发现出新的东西。想象要以好奇心为动力,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要努力振起学生想象的翅膀,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改善学生生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跃进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众所周知,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家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歌德马赫猜想、欧拉定理等,应该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师应当利用模型启发学生进行各种假设,把抽象的具体化,把深奥的浅显化。如教师在练习设计中,应多注重一些探究性价值比较高的题型,让具有不同层次想象力的学生都能尽情想象,切忌把解答唯一化。通过持之以恒的鼓励,学生就会逐渐展开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

3.乐于合作探究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曾涌现出一批像陈景润,爱迪生等以单打独斗为主的优秀数学家,发明家。虽然如此,但是在当今的知识社会及网络时代里,群体探究的意义就显得更加必要,尤其是探究性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多讨论,群体在力量是超人的,应多开发个人的潜能。科学研究要讲究课题化,教学研究也讲究课题化,当然,学生探究必还习中也要搞"课题化"。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在学习上相互借鉴,培养他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从而取长补短。

篇(3)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我们期待他们自我描绘,到最后我们发现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白纸都变成了木讷的没有生机的印刷品。教师的“谆谆教诲”让孩子们坚信一加一等于二的真理,他们想不到一加一可能变成三个人的家庭,一加一的努力因为错了方向可能就是零。他们的脑子里是必须会背的唐诗三百首,必须读完的名著十册,必须做够的应用五十题,他们的创新思维被完全的束缚了,他们的个性特点也被完全的禁锢了。然而,图形创意课程却给了学生们一片可以灵魂自由呼吸的一点空间,让学生们“脑洞大开”迸发各色奇思妙想,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才华。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是推动知识进化的源泉。”笔者认为,也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多写几道数学题对学生们的以后的帮助更大,这将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

二、图形创意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公共关系词典》中指出:“创造性思维是在对现成的客观材料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想象推理,提出前人未提出的课题、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的整个能动的思维过程。它与一般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成品的性质,即创造性思维的成品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而一般思维的内容则带有重复性。”创新思维是新颖的、奇特的、打破常规的,拥有创新思维的人看问题能有独特的见解和不一样的切入点,可以更全面的考虑问题。创新思维可以激发想象力,创新的过程是想象力把原有的生活素材积累加工重造的过程,这也激发学生们加大对生活的感知和观察。创新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创新不是对原有的生活素材的叠加,而是千万次的变换与举一反三才造就思维能力的发散。发散思维能力不止是在美术中的应用,还应用到生活中的各方面,例如数学题的运算可以根据例子解决多个问题,奇妙的物理原理也投射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最后,创新思维可以诱发头脑风暴,通过团体之间的交流能给彼此带来灵感,激活集体的创造力。

三、图形创意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1.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想象力

图形创意课程可以让学生见到各式各样的作品,见识大师的奇思妙想,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面是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最常见的线是直线和曲线,生活中的物品也大多以此图形为建构基础,但是我们在图形创意课程中见到了如波浪一般起伏弯曲的钉子,见到了打结的手枪,见到了在灯泡里游泳的鱼儿们。作品的激发让同学们的灵感如潮起,激起想象力,力争创作不一样的作品。前文有述,想象力是对脑海里原有的生活素材的利用和重造,能让同学们更加细致的观察生活,更加热情的融入生活,更加真切的感知生活。

2.发挥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创造和灵感都不是空穴来风的,正如肚子里有墨水,才能提笔挥写,创造也需要日常的积累和自身很高的综合能力。除了在图形创意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也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图形创意课程涉及到的领域很多,如学习《公益招贴设计》一课,一方面是学生生活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施展创意才华的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能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逐步提高。在课堂当中,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问题创设一些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学生自身也要多读多看,丰富见识、增长阅历,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4)

一、导学方面

这种教学模式在结构上体现了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教师在上课前先备好课,主要备学生怎么学,写好学案,即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材;上课时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去自主探索教材,这个过程的关键体现为教师的导,学生的学和议两个方面。

首先,导学表现为教师的导,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编写学案,在学案中提出学生自学提纲。提纲要有层次性、综合性,以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学会阅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责任。语文教学应该把教会学生自学当做首要任务,使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琢磨最能刺激学生求知欲望的情景,转化成一个个教学问题,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纲,教师不断结合学生思维的对象,深化成对语文现象、语文知识的认知,提高语文阅读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余地,要富有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因为教学内容有深浅之分,难易之别。问题难易适中,深入浅出,才能使教师的导充分体现出来,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启发,才能化难为易,利于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质和量,学案中自学提纲所提出的问题过多,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消化和掌握,自学提纲就会失去了意义。反之,提出的问题过少,也难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因此教师的导要求在课前的学案编写时认真准备,提出问题的数量适宜,质量跟高会事半功倍。

其次,导学表现为学生的学——阅读。要求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学生按学案里的提纲阅读,反衬出教师的导。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说,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语文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依据,对教材学生一定要有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因为阅读时自学的重要方法,“读书有疑,方始是学”。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善于质疑,发现问题,激发思维兴趣。反之学生不懂质疑的方法,阅读时一目十行,读完后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来,应该说学生是否提出问题是其是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创造力首先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学会疑问开始,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问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问题,都需要创造的想象力”,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二、导议方面

篇(5)

一、高中作文立意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在经历了初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发展,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趋于稳定和成熟。这种稳定和成熟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上,高中生迎来了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

1.怎样理解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做出创造性的运用,就应当视作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2.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

(1)高中生的思维具有比较强的独创性

在经历了由教师反复指导和监督的小学及初中学习生活后,高中生已基本上克服了初中生的强烈依赖性,还逐渐养成了思维的独立性。

(2)高中生的思维已逐渐体现出多样性

每当思路受阻,遇到有难题时,高中生都会有意识地尝试变换角度或调整思路来灵活地思考问题。

总之,高中生思维的结构已趋于成熟,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3.高中生作文立意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生所面对的作文多是内涵丰富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所给的话题不是标题更不是主题,只是一个思维逻辑的起点,或仅仅是射线的一个端点,围绕这个端点可以做无数条射线,切入的角度不同,各人的文章的中心也各不相同。更令同学和教师头痛的是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立意高”这一标准。针对学生立意时遇到的困难进行反思,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1)老调重弹的立意观念,使学生丧失作文兴趣

多年来,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似乎用一个现成的套路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做了严格的限定,久而久之写作成了背诵,学生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老师的“声音”。

(2)扼杀思维的活力,使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成为障碍

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现,更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过程。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用规范性、机能性、命题化严重地破坏了写作内在的“自由”思维规律,从而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总之,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经过反思后我认为在立意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和有效的氛围,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多种思维,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高中作文立意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标要求

在立意中教师应以此为突破口,精心设计,科学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立意中达到准确,深刻鲜明,集中且富有创造性的目的。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激发创新动力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高中生书面表达的个性化做出了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2.拓宽阅读范围,夯实知识积累

“博览群书,启智慧之眼,开智慧之窗”,人一生读的书越多,知识的容量也就越大,他的创造性思维也就越活跃。浙江省文科状元――徐舒杨同学说:“母亲十分注意培养我的学习习惯。记得小学三年级起,母亲就要求我每天晚上阅读一小时,内容则没有限制,这不但扩大了我的知识面,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使我养成了每天看书阅读的好习惯。”

3.创新教法,突破封闭的立意方法

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通过思辨性的立意训练来培养立意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

三、高中生作文立意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高中生在作文立意时要想做到举一反三,标新立异的效果,那么发散思维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1.多向发散,全方位扫描

运用发散思维,对于各种不同的事物可根据分析对象的实际情况考虑选用一些具有共性,常用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例如,正面、反面、侧面等方位角度;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角度;本地、外地、本国、外国等地域角度;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等认识论角度。

教师在作文立意指导中多方诱发,全面引导,引发思路的多维性。

2.迁移发散,变通创新

谢志礼老师的《思维――哲理双轨训练》中有这样一个训练个例,以“落叶”为坐标建立起一个坐标系,其次根据这一坐标系的不同方向进行迁移发散的思维训练,得到以下立意:把叶和花联系起来分析,可以歌颂叶安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花和果联系起来分析,可以歌颂落叶的始终如一,不求名不讲利;把落叶和大地联系起来分析,可以写落叶对大地母亲的回报。

篇(6)

专科医院是医疗卫生行业中那些拥有一种或多种疾病特有的诊疗技术、特色产品、特色服务和经营模式等医院的总称,医院具有专业化、特色优势化等优点,但缺点是诊疗科目范围小,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不足。专科医院的经营除了自身技术和服务优势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将医院的特色技术和特色服务加以推广,推广的过程其实就是医院的营销行为。创新的营销行为有助于医院患者快速成长,提高市场占有率。

一、专科医院营销现状分析

(一)存在医院营销行为误导观

1.医院营销是医院经营的需要。医院营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营销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提速,各行业已经由初步的品质竞争演变为客户资源的争夺,营销作为一门新的学问已布满了世界各个经济角落。不管是营利性的公司企业,还是非营利的事业性组织都纷纷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最终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营销已经是经营中的重要行为,有经营就必定有营销。也许不少朋友对医院参与营销行为怀有疑问,这不是要医院以钱为中心吗?与职业道德违背吗?其实我们倡导的医疗市场化来营销是要求医院的医疗服务、医疗管理与经营要市场化运作,这样做的结果反而会促进医疗质量与经营更专业化、规模化、全民监督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和谐医疗环境的创建。实践证明我国不少的国立医院和绝大多数私立医院都在开展医院营销活动,而且营销活动已经给这些医院的发展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2.抛弃医院营销就是以“钱”为目标的认识观。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医疗机构首先生存是第一位的,机构要维持生存、人才、设备等都需要资金,就必然有成本的支出。医院也只有维持了自己的生计后才能进一步扩大医疗规模、购进更多的设备离,提高服务质量,为更多的患者看好病,服好务。至于各医疗机构收费的高低是由各级物价局按规定进行监控管理的,医院做营销的目的是更好地搭建起“患者-医院-医生”之间的桥梁,即患者如何把有现的资金来分配到与疾病最对口医院去就诊?让患者享受到的医疗使用价值最大化。整个活动是透明的、公平的、信息对称的,同样也是以“患者为本,以技术为根”的服务理念,同样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从这些意义上来说不能就医院做营销就是为挣“钱”唯目的。

(二)医疗营销行为过度,缺乏营销道德规范。

医疗营销过度行为已经成为一些医院经营的主要的手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真实现象。某些医院为牟利不惜侵害患者的健康与安全,采取虚假的“特价”、“减价”广告宣传,大多陷阱重重,一旦患者就会付出比“特价”或“减价”更多的成本。调查中有75%的患者表示不相信“特价”、“减价”广告宣传。同时过分夸大和片面强调有点的广告,误导消费者购买决策。

2、浪费现象。过分的促销造成了总院浪费,最终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最近几年一级城市的专科医院,普遍采取印刷医院自己的杂志,集中人员到辖区人口密集的社区、农贸市场、广场等散发杂志,而且是见人就给,发单员前面发完,居民后面就地丢掉,据了解一些医院印刷一次杂志投资近20万元,盲目投递,就导致了浪费,也污染了环境。

3、强制推销。一些医院在患者到医院就诊时,采取高超的推销技巧,引导患者做了不该做的检查,做了本不必要做的手术。还有一些采取,要享受医院现推出的“特价”,就必须参加另外的收费项目,强制推销的背后就是造成患者的反感和厌恶。

(三)营销定位模糊,缺乏营销战略规划

医院的营销定位是要根据医院的诊疗范围和自己的资源优势,来细分医疗市场中哪些患者群是你医院经营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清晰的市场定位,而目前一些专科医院,缺乏市场调研的环节,市场细分就更没去做了,不估量自己的实际和能力,只是一味模仿别的医院,今天看见人家开展妇科业务了,我也赶紧弄,明天人家开展肿瘤业务了,我还跟着去做。“模糊”的市场定位带来的结果是自己的医院成了大杂烩,没有一项业务是自己的强项,更谈不上竞争力了。

营销业务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鲜明的主题,市场份额几乎没有成长,究其最要原因是医院缺乏短期、中期、长期目营销战略规划,一些医院营销是在院长的指示下开展的,院长要搞什么就搞什么,搞几天不见效果了,就否定了营销工作,这是我们常见到的现象。比如医院前三年内目标是做市场渠道建设,长期内是做医院品牌建设,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营销战略计划,不同的营销任务。

二、专科医院营销行为的思路创新

篇(7)

    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生拉硬拽还是潜移默化,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为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班集体活动是一个班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利用班集体活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使之运用在其课业中,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创造性是优良的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良好特征之一。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在未来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而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各方面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基于这些,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从活动入手,将活动与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为其创新精神的具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指导并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具备创新精神呢?

    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于1965年指出,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原则:A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B、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C、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D、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的机会;E、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根据1973年新的研究成果,他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成功的做法乃是必须促使认识功能与情感功能都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当的结构和动机,并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同学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

    根据他的这些理论,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在班集级体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应先从发展想象开始,特别是创造想象,这样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为此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的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至开拓他们视野。

    同时在这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指导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寻找答案,运用联想和想象法拓展思考范围,由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带班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一方面在活动中活用所学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增加他的生活经验,为其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在活动中拓宽思路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搞班级活动,但是否能搞好,是否受欢迎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要想班级向心,形成自己的特点,体现自己的班级精神,从而促进学业,班主任还是要费些精力的,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社会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不仅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技人才,还要求我们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健全的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拓宽或分解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我曾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制作比赛,在短短的一周内学生们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连班里平时不苟言笑的同学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这一件件精心制作的精美作品,我想了很多……其实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怎样发现,怎样挖掘了,怎样为他们创造时机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有一双慧眼,我们也会成为伯乐的。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注意而一展自己的风采。

    小制作比赛结束了,但他引起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就在学生们问我如何处理这些作品时,我的灵感突现,我不动声色的反问“你们说呢?”片刻安静之后教室里就议论纷纷了,有的说当奖品,有的说当礼物,也有的说留给老师做纪念品……这时,一位同学说捐给福利院,捐给希望工程吧,教室里的几十双眼睛投向了我,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人说,这些东西虽是我们的心意,但是并不实用。这时间学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我,“我们能否举办一个拍卖会,将作品卖给其他同学,一方面展示自己 ,另一方面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人多力量大吗!”听了我的一席话,他们又议论起来了,最终一致通过。这次班会不仅圆满结束,更受到全校同学的支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在议论中开拓了思路,这次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了解决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一个小范围,就象不应只考虑如何处理作品,而应想一想怎样使我们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样。这为今后学习中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开辟了道路。

    三、在活动中鼓励提问与“随心所欲”,从而培养创造性个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也有关。据教育界多年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孩子富于想象、依赖性小、爱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工作、寻找个人独立性、好沉思、不盲从等。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还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机会,并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全班创新精神的形成。记得我班在高二时创办了自己的《班级周报》,同学以自由结合的方式写了一期期的报纸,一轮结束后,我们举办了《周报》评比,其中班里的几个女同学办的一期报纸,因其背景简洁明快——简单的图形和浅绿的底色,内容贴近生活且丰富多彩,使人感觉清新自然而倍受大家好坪。这几个女同学正是班里的“小活跃”, 每一次活动她们都是与众不同,每一次开会她们都是问题多多,主意多多。她们的个性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但她们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又值得大家学习。对待她们,我从来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优点提出方向,在各类活动中让她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并创造条件,满足她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将其创造性在学习中逐步引导出来,使她们真正认识自己潜力。在这种看似“随心所欲”的发展中,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就连最差的学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的发现自我,不断成长着。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课程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往的教师为中心变成了学生为中心。怎样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对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体意识体现了新时代对课堂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也是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特征

(一)、开放性

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首先,是思想的开发,不再限制于教师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探究。教学目标由原来的知识性目标增加为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学习方式也由原来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其次,学习探究的结果和表达形式具有灵活性,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书面表达。再次,学习的方式可以个体独立学习,也可以多人合作学习。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探究性课堂对于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性

探索性是探究性课堂的重要特征。探索性是指学习的过程以学生探索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探索性的特点也包容着创新性的特点。有探索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创新。因此,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所以无论新教材还是新课堂设计情境都是重要环节。在探究活动中,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目标、新问题、新发现会不断产生通过探究,学生不断提出不同寻常、独特、新颖的见解,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得到迸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创造意识逐步形成。

(三)、差异性

探究性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因材施教,进行层次教学。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求得学生的合理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在探究式课堂中。学生之间可以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同时,在探究式课堂中还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二、构建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措施

(一)、创建和谐有序的课堂

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构建需要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秩序。和谐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得到释放。其次,教师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因为民主、平等而放纵了学生,要收放自如,这样才能使整个探究式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有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秩序和进度,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分层次教学,关注差异性

分层次教学,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是构建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有效措施。分层次教学是指可以把教学内容、问题没置、作业布置进行分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对于层次低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层层深人。而作业的布置也是,不强求程度低的学生一下子达到高层次的水平,给他们没定一个目标.在完成他们自己的层次目标后进入下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在分层次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摘取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学习就更加有信心了。这种分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而不是整个学生群体,更加关注个性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切实以学生为中心。

(三)、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也是构建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重要措施。具体的作法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最好以十人以下四人以上为一小组,小组成员按其学习能力的高低合理地搭配,以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个小组中要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讲解员、问题员等,总之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对于组长可以教师任命,同学选举或者轮流负责。要求学生对每次的合作学习进行记录,组织安排好每次合作学习的程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突破自己,培养创新精神。在构建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的作用、组织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得新知,获得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锻炼,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探究性课堂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平台。

总之,探究性课堂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注的热点。探究性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深化学生的数学体验,养成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作用;地位;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10-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技能训练,单纯应付考试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实验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我在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搞好探究式综合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一、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有实验验证法和实验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这两种实验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2.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进行猜测,提出假设。然后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和总电路的阻值,由学生进行实验比较,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二、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到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研究浮力实验,先将塑料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无论怎样压塑料块,塑料块最终都浮在水面上,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而后再将杯中水倒干擦净,将塑料块压到杯底(与杯底密切),然后倒入水,这时问学生:塑料块会不会上浮?学生肯定回答塑料块会上浮,实验结果塑料块没有浮上来。如此“奇怪”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大胆地猜测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索浮力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出影响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系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水换成酒精、煤油,探索酒精、煤油对同样的物体产生浮力大小,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比较实验数据,加以分析和总结,得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总结以上实验,归纳和分析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探索,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篇(10)

0 引言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责无旁贷,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里所谓的“创造性”,并不是指像物理学家那样的发现和创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论述过,科学家的工作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同样也是一种发现,都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只是程度深浅不同。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依赖于教育的作用和环境的影响,即取决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因素。在编译原理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从调动内驱力、提倡发散思维、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抽象思维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简要论述具体做法和体会。

1 调动内驱力

内驱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对学生而言就是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情。许多杰出人才的成功之路说明,内驱力对于一个学生走上成才之路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教育家们始终把激发、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内在动力摆在教学的首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

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在第一堂课就把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来,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编译原理课程由于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繁琐,更需要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支撑,所以精心设计概述课尤为重要。概述课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明确课程目标。首先可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编译程序用过吗?何时用的?怎么用的?利用熟悉的程序执行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出编译的作用,即完成计算机高级设计语言程序的翻译。接着可再提问:翻译是如何实现的?复杂吗?由此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介绍编译的过程、支撑的理论基础以及具体的实现方法。

第二,理解编译的过程。编译过程是贯穿课程的主线,是概述中最主要的内容。我们从自然语言的翻译出发,如英译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自己分析英语翻译的详细过程:字母单词(构词法)语句(语法)翻译,并思考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翻译与英语翻译的关系,得出“本质上一致”的结论,从而整理出编译的过程: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翻译(包括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文献[1])。这种类比的方式使学生自然地、自主地接受了新的知识。

第三,掌握研究方法。对编译过程每一个环节的研究,遵循软件研究的共同规律:明确目标分析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具体实现。同时编译具有自己的特性:必须对具体的语言进行抽象,用形式化的方式加以描述,因此要研究相关理论,如形式语言理论、自动机理论等,而最终抽象的理论又要用于具体的语言翻译,所以要掌握“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研究方法。

通过这样的一堂概述课,一开始就会使学生感到有一个新的学科领域需要去探索研究,对该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会带着求知的渴望去学习。当然要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教师还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和讲好每一堂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2 提倡发散思维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两位先师都强调思的重要性。思维能力不仅仅是指积累知识的聚合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具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遇到难点,教师不能简单地奉送结论和答案,而应该提供“中介”。让学生去独立感知和理解。

例如,上下文无关文法是编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文法的实质是将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用形式化的方法加以描述。当给出一个语言的描述(集合描述或自然语言描述)并要求学生写文法时,初次接触的学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语句的组成结构,提问学生:该语言的句子是由几个部分连接而成的?每个部分又是怎样的结构?让学生先写出每个局部的文法,然后自然而然地导出该语言的完整文法。采用这种分而治之的思想将难点化解,既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值得重视的是,在完成语言的一个文法后,应及时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该语言的文法有没有另一种写法?或在发现学生对同一语言写出了不同的文法时。应立刻将它们拿出来展示,提出问题:两个文法是不是有―个错了,还是它们都对?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方法既说明了语言文法的不惟一性,又活跃了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又如,在学完自顶向下语法分析方法后,欲介绍自底向上语法分析方法时,可以先抛给学生以下问题:自顶向下的推导方法可以完成语法分析,那么换一种思路,倒过来做(自底向上)行不行?是否困难?学生多半会感觉“应该可以,但可能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举一个实例,对某个具体文法的一个终结符串进行分析,带领学生一步步寻找可归约串进行归约,直到归约出开始符号,从而展示出自底向上语法分析应有的过程,并总结出其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句柄如何确定?进而探讨句柄的特征,最终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换思路、寻找不同解决方案的求异思维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提倡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应具有探索性,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更多的应是发现学习,而不是接受学习;不是现成结论的简单展示,而应是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试误学习、自主学习(文献[2])。欲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有指导的个人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关键在于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提出问题,引而不发,让学生产生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问题的“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发现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理解了自顶向下语法分析方法后,介绍LL(1)分析算法时,虽然算法是现成的,但教师不应直接拿出来讲解,而应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输入串如何存储?LL(1)分析表如何建立?错误如何

处理?等等。而最主要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数据结构存放产生式,以便于进行文法与输入符号从左到右的有序匹配?对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忆“数据结构”中的内容,提出用队列或用栈的可选择方案,如果学生得出结论是用栈,再提出如何用栈(即产生式如何进栈)的问题,引导学生想出“将产生式右部倒序进栈”的办法,最后将书上的算法拿出来梳理思路(也可让学生自己去读或写完整的算法)。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领受到探索知识的兴奋和愉快,而且可以使他们亲历如何发现知识的过程,受到“发现知识”的训练,同时又可使新老知识融会贯通,这对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大有益处的。有同学说,通过这个算法的学习,不但巩固了旧知识,学到了新内容,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大大增强了自信心,原来这样的算法自己也是可以设计出来的。感到非常开心。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不应该是“饼干”,而应是“猎枪”。饼干需长吃长给,有了猎枪,学生则可以自己获取猎物。在学习期间,学生需要获得知识,更需要培养探究能力,因为后者能使学生终身奋发,一生受益。

4 培养抽象思维

编译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针对性很强,解决如何构造编译程序的问题。由于只有极少数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这项工作,因而学生往往会产生疑惑:学这些理论和方法有用吗?

大学的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教师不能为教而教,学生也不能为学而学,“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文献[3]),获得知识并提高能力才是完美的学习。当然,掌握知识就意味着能够运用,但这里所谓的运用并不一定就是直接地运用。有些知识,看似不会用到,但通过对它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学到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储备,当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联想它,调用它,而调用知识、运用知识就是能力了。因此,学习编译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运用形式思维,培养抽象思维的过程。

对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编译课程的作用: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利用科学概念和理论,借助言语符号进行思维的方法。抽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协调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基本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编译原理的一大特点就是抽象,如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描述用到的形式理论,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用到的自动机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很抽象,但通过它们能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抽取了出来,并找到了适当的工具加以解决。笔者认为这种从本质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正是大学教育需要教给学生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学习编译原理的重要目的之一。

篇(11)

中图分类号:R542.2 R2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可在梗死后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好转间断出现。由于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多为无痛性心肌梗死,不易被及时诊断,且病死率高,需要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现对20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旨在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提高此类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1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AMI患者有20例(11.8%)。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61岁~84岁(71.2岁±8.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0例,糖尿病病史12例,血脂异常6例,吸烟12例。

1.2 诊断标准 持续缺血性胸痛20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无胸痛患者符合AMI的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的动态演变;心电图连续2个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 mV,胸导联≥0.3 mV,或连续2个导联ST段压低0.2 mV及T波倒置持续24 h;动态观察过程中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升高。部位分为前壁、下壁。入院后1 h确诊为及时确诊,其余为延时诊断。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突发胸闷、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泡沫痰、双肺可闻及湿啰音,X线胸片有间质性肺水肿或肺泡型肺水肿,并排除肺部疾患。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尿、强心、扩血管及硝酸甘油静脉输注(休克、低血压除外),控制基础疾病等治疗。入院2周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评价患者入院、出院时心功能情况,随诊8例患者。

2 结 果

20例中16例发病时无明显胸痛,除2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8例中17例为非ST段抬高AMI,16例为前壁心肌梗死(包括前壁合并下壁2例),4例为下壁梗死。8例及时诊断,12例延时诊断。初诊时考虑冠心病8例,高血压心脏病4例。所有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超过正常值2倍,肌酸激酶(CK)为(45±22)U/L。

2.1 急性左心衰临床特点 所有患者发病时心功能为Ⅳ级,均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大汗,不能平卧等症状,其中7例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就诊时平均血压为(21±5.1)/(13±2.1)kPa,心率(105±23)次/min。20例患者均有双肺底或全肺湿啰音和/或喘鸣音,心尖部闻及奔马律8例,7例患者床旁X线胸部正位片有肺淤血表现。

2.2 心功能状况及预后 1例广泛84岁老年患者前壁梗死合并肾衰竭,1例并发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18例患者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日(38±20)d。

出院时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4例,心功能Ⅱ级4例,入院2周内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期内径(61±10)mm,左房舒张末期内径(39±6)mm,LVEF(44±11)%,LVEF

3 讨 论

急性左心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大多数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无典型胸痛,多以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及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为主要表现,极易诊断为其他系统疾病。本组结果显示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患者占11.8%,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胸痛症状不明显,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长期大量吸烟史,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病变,其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严重,多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增多[1],本组死亡2例患者均合并糖尿病,与文献报道相符。因此仔细询问病史,密切监测心肌酶及心电图动态演变,仍可尽快明确心肌梗死诊断,避免延误病情,误诊误治。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多见于前壁心肌梗死[2],本组16例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包括前壁合并下壁2例),与文献报道相符。本组7例患者LVEF55 mm 7例,显示收缩功能低下,6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老年人多见,既往多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史,入院时胸痛症状不典型,以呼吸困难多见,因此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高度警惕心肌梗死,临床应反复监测心电图及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检查,排除肺源性疾病,及时明确诊断。该类患者病情重,反复住院时间长,医疗支出多,出院后死亡率和再梗死率高,长期预后差。该组2例死亡患者均合并糖尿病,因此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检查和规范化治疗,尤其对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患者,要注意综合防治多种危险因素,如控制血糖,强化降脂,稳定血压,抗血小板,改善生活方式等,防止误诊误治,同时做好基础预防工作,减少患者住院次数,节约医药费用开支,抬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方永鹏.冠心病合并血糖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史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2009,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