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5 09:49: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31-01

一、引言

健康(sub-health)状态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于20世纪90年代被纳入科学领域,是人体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一般是指肌体虽无明确病症,却呈现出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呈不同成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涉及的是人的状态,非局部的病变或可以明确的病因,涉及因素众多。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比较普遍。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可向健康转化,也可以成为患病,因此对亚健康的干预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能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理论上也应该能够改善亚健康状态。本文旨在探讨体育锻炼与亚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体育运动各因素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规律,为健康促进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持。

二、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分为主动参与方式和被动参与方式两种,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表明,在课余时间里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占被调查人数的92%,积极参与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3.3%,被动参与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9.1%,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6%。由此看来,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总体是比较好的,但积极参与率不高,所以,目前应在提高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的基础上,重点设法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率,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完成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阶段的任务。

另外课余体育锻炼频度是反映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统计结果表明,比例最高的是每周参加1-2次,其次是每周参加3次以上,虽然有92%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但其中有23.7%的学生是以年或月为循环周期的,也就是说,他们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间隔过长,没有达到经常性。所以学校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内和课余体育锻炼手段,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但是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仍然有不到30分钟的,其中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大多集中在早晨课前5-7点间或下午3-4点间。因此,锻炼质量较低,这也是课余体育锻炼不能过到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又一原因。

三、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如下:一,不良的生活习惯。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却呈现下滑的态势。二,紊乱的饮食习惯。现在的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和自由,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开始变的散漫。饮食习惯也从中学时期的三餐定时定量到现在的“饿一顿,饱一顿”的。三,心理压力过大。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和引导不足、学业就业的压力的影响。四,缺少锻炼。虽然学校有体育课,但是每周就一两节课,而在其他课余生活,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宅在寝室里、出门逛街或是图书馆自习,很少会自发的参加体育锻炼。五,上网时间过长。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上网,很多课余时间都是在网上消耗完的。六,沉迷游戏。大学生沉迷游戏,会使精神萎靡不振,对事物提不起兴趣。

四、建议

(一)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相适应的运动量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指导,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要求大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及个人问题;引导大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加强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管理

提高学校领导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并提高师资建设,同事改变高校体育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健康教育也要与大学生体质测试相结合,让大学生了解自身体质,为其参与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提高课余体育锻炼水平

篇(2)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出现头昏、头沉重感、眩晕、易疲倦、精力难集中、上楼心慌、胸闷气短、哮喘、失眠、多梦、头痛、耳鸣、早晨恋床、无精打采、情绪紧张、体虚多汗、猛起立时眼前一片黑、易感冒且连绵不愈、心烦气躁、身体发热、脱发、白发、月经不调、减退、视物模糊、嗜睡、鼻塞、打喷嚏、恶心、呃逆、落枕、胃肠功能失调、四肢冰冷、双腿双膝打软、颈肩背腰腿部酸、全身处处痛不重亦不轻、手足麻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到医院化验、查体都很正常,被告之没有病!这样的尴尬往往让人们不知所措,其实这正是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亚健康从早中期讲,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从长远来看,它会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务必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篇(3)

亚健康(Sub health)即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况,一般是指肌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处理得当,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目前全球亚健康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明显威胁到30岁以下年轻人,尤其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人群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和普遍。大学生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是未来的人才,是国家的财富。研究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和成因,对预防和减少亚健康学生比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的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非体育专业的6个学院09、10、11级3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涉及亚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阅读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等书籍。浏览了网络电子信息,基本掌握了最新的相关信息和详实的基础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分层、分类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312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6.15%。

1.2.3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最后制表。

2.结果与分析

2.1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亚健康类型分析

调查显示,61%的学生感到有一些学习压力,63%的学生时常出现疲劳、困倦、睡眠不好甚至失眠。日常饮食无规律和起居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分别占68%和62%,具体表现:不吃早餐占50%,偏食或凭个人嗜好饮食占42%,“开夜车”和通宵上网分别占40 %和56%。由此可见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有50%以上是独生子女,体育运动的缺乏,特殊的家庭生活经历,更高的自我素质提高的任务要求,相对狭隘的教育模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使得这一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了及时把握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的健康动态,研究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现对其亚健康类型作具体分析如下:

2.1.1躯体性亚健康

表1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躯体性亚健康调查一览表

项 目 从不 有时 经常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体质差、易患病 23 7.7 207 69.0 70 23.3

长期持续疲劳 19 6.3 171 57.0 110 36.7

莫名的恐俱、焦虑、不安 58 19.3 169 56.3 73 24.4

感到忧虑、孤独 45 15.0 165 55.0 90 30.0

经常失眠、多梦 27 9.0 189 63.0 84 28.0

大学生躯体性亚健康有头晕头疼,两目干涩,胸闷气短,心慌疲劳,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等。通过调查发现,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躯体性亚健康形势不容乐观,大约80%以上的学生有时或经常出现躯体性亚健康问题。(详见表1)

2.1.2心理亚健康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情绪急躁易怒,紧张焦虑不安,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无兴趣爱好,等症状。心理性亚健康是大学生亚健康的另一重要表现。其中焦虑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担心、恐慌。担心,恐慌是一种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应便是焦虑和忧郁状态,若持续存在,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进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阶段。除焦虑状态外,还表现为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多种表现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压力很大(详见表2),主要是由于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和大学校园日渐复杂的人际关系所致。

表2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压力调查与分析

统计项 很大压力 较大压力 没有压力 合计

人 数 93 174 33 300

百分比 31 58 11 100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亚健康患者不能很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工作学习困难重重,人际关系紧张,同学、师生关系不和睦,没有知心朋友,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等。通过对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心理素质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自己基本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和他人评价较高(详见表3、表4),说明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社会适应性亚健康良好,这是值得欣慰的。

表3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自我及对他人评价一览表

统计项 很高 较高 一般 较差 很差

自我评价(%) 8 40 46 6 0

对他人评价(%) 2 56 36 2 4

表4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社会环境适应状况一览表

环境适应 很适应 较适应 一般 不大适应 很不适应 合计

人 数 12 177 93 18 0 300

百分比 4 59 31 6 0 100

2.1.4道德品质亚健康

大学生道德品质亚健康患者主要症状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认知障碍主要指在大学生的认知系统方面存在的不利于品德发展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智力障碍和意义障碍。智力障碍的人常常陷入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圈子,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思考问题是常常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思维缺乏灵活性,逻辑性等等。意义障碍是指大学生某些内在的心理因素妨碍对道德要求正常理解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拒绝教育者的教育,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式,毁坏任何教育方法的效果。情绪障碍也比较常见、容易感情用事,及不适当的激情等。行为障碍主要是指一些不正常的坏习惯,如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

2.2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2.2.1季节与气候:在季节交替之际,人们会觉得不适应,比如在初春季节,大多数人会觉得疲乏。天气的变化亦可导致“亚健康”,如连续几天阴雨,就会感到压抑。

2.2.2人际关系:大学生需要更多的社会交往。同学之间、同乡之间都很容易产生感情,但因大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所限及个人情感的差别,往往为一点很小的事情而发生矛盾,于是心理素质差的同学就会感到压抑。

2.2.3学习压力:由于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统一录取的,彼此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非常接近,在中学时期的优势感和优越感没有了。一旦自己稍不努力或其它客观原因致使学习成绩落后与他人就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2.2.4人体周期性低潮期:人的情绪、思维敏捷性、机体反应性、甚至智力等都是周期性的。当大学生处于低潮期的时候,就很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2.3亚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培养坚毅勇敢的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克服困难的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和能力,增强自信自尊,增加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体育运动是预防和消除大学生“亚健康”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2.3.1体育运动能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还有助与进行自我教育。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技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还会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增强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2.3.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3.3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的身体运动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如,短跑要求有较快的反应能力、良好的运动距离感和运动速度知觉。

2.3.4体育运动能促进良好的心态

健康的心情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脑部放松,从而促进良好的心态形成,逐渐树立起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精神,这是健康人生最难得的。体育运动时各种情况下的心理变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我们大学生的信条。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保持和增进我们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3.1.1“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在高校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对学生生理及心理和全面的发展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亚健康类型差异明显,应采取不同方法予以解决。

3.1.2“亚健康”现象的发生与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调、不良嗜好及无规律的饮食起居、缺乏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和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等因素密切相关。

3.1.3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良好心态,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向健康状态发展。

3.2对策

3.2.1加强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力度宣传,使大学生对健康的重新认识,了解“亚健康”状态的各种表现形式,加强掌握监护意识。

3.2.2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努力创造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积极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方式,应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预防和消除亚健康。

3.2.3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意识

体育是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最佳手段,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识,培养体育行为习惯及体育观念,真正使体育运动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

[2]洪家云. 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3(5):50-51.

篇(4)

[中图分类号] R9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035-02

经皮椎间盘减压术(PLDD)是利用激光能量使病变髓核空洞化,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间接消除对神经的压迫达到治疗的目的。术中盲探性的操作、激光效应、臭氧注入可引起患者疼痛、麻木、烧灼等不适。本研究通过观察90例该手术患者应用氯诺西康、哌替啶和生理盐水注射液的临床观察,评估氯诺昔康用于PLDD的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患者90例,年龄30~70岁,体重40~80 kg。所有患者全身状况良好,近期无特殊用药史,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阿片类药物使用禁忌证,具有对疼痛的完全判断能力。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

1.2方法

A组患者术前肌肉注射氯诺昔康注射液8 mg(Lornoxicam,商品名:达路,浙江震元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20043685);B组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50 mg;C组肌注生理盐水1 ml,均于术前10 min左右肌注。以惠普监护仪监测患者血压(BP)、心律(HR)变化。

1.3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手术前后BP、HR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疼痛程度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3~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CS 10.32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C组患者有术后镇痛要求,占组中10%。见表1。

2.2 3组患者SBP、DBP、HR的变化比较

与入室前相比,3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术中均有升高,术中A组和B组上述3项指标变化明显小于C组,P<0.01。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3组患者对手术疼痛程度评价及所占比例

患者对手术疼痛程度判断VAS评价:A组和B组镇痛效果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感到明显疼痛,与A组和B组相比,P<0.05。评价程度的构成比见表3。

3讨论

PLDD虽属微创手术,但在我院开展该手术一年多来,发现单纯局麻不能满足患者术中镇痛需要。术前口服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起效缓且镇痛效果并不可靠。此外,口服给药直接刺激胃黏膜,易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阿片类药物虽镇痛效果确切,但容易引起头昏、恶心、呕吐等并发症[2]。

氯诺昔康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它通过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2(COX-2)的活性进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区别于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大大地降低了其在胃肠道反应、消化道出血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它还能激活阿片神经肽系统,具有中枢镇痛效果,从而增强了镇痛作用,适用于急性疼痛的治疗[3]。同时,它能抑制血浆内皮素-1水平增高,减轻水肿,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4]。

在本研究中,我院将氯诺昔康针剂8 mg于术前10 min肌注于施行PLDD手术患者,患者均能很好地耐受术中激光发射及臭氧注入带来的痛苦,术中BP、HR变化小,对心血管影响小,镇痛效果与肌注50 mg盐酸哌替啶相当,患者术后不需再给予镇痛治疗,且明显的减少了哌替啶头昏、恶心等副作用。综上所述,氯诺昔康应用于PLDD术中,镇痛效果确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能发挥抗炎及抑制水肿作用(抑制水肿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利于患者围术期平稳、安全和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46-2547.

[2]Kullich W, Klein G. Influence of the nonsteroidal antin-inflammatorn drug lornoxicam on the secretion of the endogenous opiate peptides dynorphin and β-endorphin[J].Aktuel Rheumatol,1992,17:128-132.

篇(5)

在我国,高考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要求学生能够保持平和的心理,但是,当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时,就会不自觉的产生焦躁的心理,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负担。但是,学生有压力也不一定完全是坏事,适当的压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怎样的压力才算是适当的压力,本文通过研究高考毕业班学生的高考压力和心理健康情况,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长春市某高中选取四个高三班级的学生,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一共发放问卷数为16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一共140份,其中男生共80人,女生60人,年龄在15~18(17.1±0.52)岁。

(二)研究使用的工具

首先,在测量学生状态、特质的焦虑水平时,可以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的形式。主要是自我评价的方式,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被测者的主观感受,而且还能将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分开。状态焦虑体现的是一种短时间内的情绪,比如紧张、忧伤以及害怕等,在这些情绪下经常会带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而特质焦虑是用来描述比较稳定的焦虑情况,并且属于一种人格特征,还带有个体的差异。通过分析状态和特制焦虑的问卷,能够辨别出人的焦虑是属于短暂的情绪焦虑还是人格特征的特质焦虑。

其次,可以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来断定被测者一个月以来的睡眠质量。在该表中,有19项是自评的形式,还有5项是其他人对被测者的评价,总共分为3个等级,将其结合在一起,能够得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总分。总分的范围在21分以内,如果所得的分数越高,也就说明被测者的睡眠质量越差。

最后,要想测量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可以使用十一点心理压力量尺。在量尺中一共有十一个刻度,0刻度就表示学生没有心理压力,10刻度就说明学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量尺上确定一个位置,从而确定学生的心理压力分数。这属于一种直接测量的形式,因此也被叫做主观压力。

(三)研究方法

在上面所述的内容中,分析出数据之后都要通过SPSS13.0来进行统计分析。在量表测验中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被测者不同心理健康状况中的睡眠质量、主观压力以及焦虑状况等的检测;之后再使用Pearson相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状态以及特制焦虑、主观压力以及匹兹堡睡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检测状态和特质焦虑、心理健康以及匹兹堡睡眠对学生主观压力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

(一)被测者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睡眠质量、主观压力和焦虑情况,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分类标准所示,可以将140名学生分为心理健康和轻度心理不健康两种情况,在他们的睡眠质量、主观压力以及焦虑状态方面的差异都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6或P<0.002)。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来说,睡眠质量要好于轻度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而且主观压力也不是很大。

(二)高低压力组被测者的睡眠质量、焦虑情况以及心理健康,通过十一点心理压力量尺我们可以得出,被测者的主观压力平均分为5.6,其标准差为2.41,大约有57.1%的被测者得分超过5分。根据平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主观压力在9分以上的被称为高压力组,小于等于4分的被称为低压力组。对两组的睡眠质量、焦虑原因以及心理健康等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很大的差异,高压力组的学生要比低压力组的学生睡眠质量差,而且还有很多的心理问题,会经常感到焦虑。

(三)被测者睡眠质量、主观压力、焦虑情况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利用Pearson相关检验数据,分析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焦虑状况以及睡眠质量和主观压力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四)焦虑状况、睡眠质量以及心理健康对学生主观压力的影响,检验焦虑状况、睡眠质量以及心理健康对学生主观压力的影响可以采用回归方程的形式,将焦虑状况、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作为自变量,主观压力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方式的分析。从结果中显示,焦虑状况对学生主观压力有明显的影响,因此会使学生感受到较大的压力。

三、结束语

在我国,高考不仅是学生之间知识的竞争,体质的竞争,更是对学生心理和精神上面的摧残。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少部分的高考毕业生患有心理健康的问题,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正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另外,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情况以及匹兹堡睡眠指数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压力越大,心理问题就会越多,睡眠质量也会越来越差,会非常容易焦躁。因此,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学生的高考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佟智琪(1996-),女,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族:满族,职称:无,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篇(6)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34-03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tress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WANG Hai-Jun*, LIU Jun-Guang, CHEN Jing. * Division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tres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in schools. MethodsSix hundred and fourteen students in a county senior high school in Hebei province were sampled by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The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and self-designed life stress questionnaire.ResultsAltogether 52.4% of investigated subjects had mental disorder, mainly being mild. Th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had higher objective life stress and subjective life stress than the healthy students. The six kinds of life stress were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the stress of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others' expectation, study burden, parentag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fellowship (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Pressure;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具有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承受着学业、高考竞争的压力,肩负着家长亲朋的殷切期望;另一方面,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生理上的成熟可能会引发各种心理冲突。调查发现,北京3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

近年来有些学者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提出生活压力可能影响心理健康[2]。因此,该研究通过对河北省某县高中生进行调查,进一步研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与生活压力的关系,以期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选择河北省某县的一所示范性中学,有5 000余名在校寄宿生,近年来学生高考成绩在河北省处于领先水平。在该中学高二、高三年级中随机抽取10个班,共调查669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614份,有效率为91.78%。其中男生302人,女生312人;高一学生372人,高二学生242人。

1.2 方法 调查问卷主要由3部分构成,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生活压力问卷。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文/理科、城市/农村生源、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王极盛教授编制[3],共60题,包括10个因子: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分别由6道题组成。每道题采用5级计分法,即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如果心理健康总均分或因子分

生活压力问卷,是参考相关文献自行编制而成[4],涉及13种生活压力事件,分别属于6类生活压力:他人期望、学习负担、学业成就、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压力。询问近6个月内有无发生过生活压力事件,若发生过为1分,未发生为0分,累计总分即为客观生活压力水平,若发生过生活事件,则询问主观生活压力水平,“无压力”为1分,“较小压力”为2分,“一般压力”为3分,“较大压力”为4分,“非常大压力”为5分,累计总分即为其主观生活压力水平。分数愈高表示主观生活压力愈大。

在班主任配合下,调查人员组织学生利用自习课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并当场收回。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认真填写。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然后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分析发现,有3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52.4%;其中以轻度为主,有43.49%存在轻度心理问题,8.31%存在中度心理问题,0.65%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即心理障碍)。10个因子都有一定比例学生存在问题,其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强迫、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对于10个因子的重度心理问题,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敌对。见表1。

2.2 高中生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2.1 客观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用生活压力事件的累积数量表示每人的客观生活压力的总体水平。614名高中生在近6个月内都有2个及以上客观生活压力事件。根据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将所有的学生分为心理健康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心理健康组的客观生活压力水平为(8.00±2.20),有心理问题组的客观生活压力水平为(9.61±1.85),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趋势χ2检验,随着生活压力事件的增多,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有升高的趋势(P<0.001),提示客观生活压力水平对心理健康有影响。见表2。

2.2.2 主观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心理问题组的主观生活压力均值明显高于心理健康组,分别为(2.58±0.68)和(1.82±0.70)分(P值

2.3 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除了生活压力外,考虑其他因素可能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包括性别、年级、文/理科、生源地、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将这些因素和他人期望、学习负担、学业成就、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6个方面的主观生活压力水平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作为因变量,用后退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班干部、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和各类生活压力均与心理健康有关(P值均<0.05),男生、非班干部、身体健康自我评价较差、对待心理问题态度不积极、各类生活压力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均比较差。见表4。

3 讨论

614名高中生中有52.4%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43.5%,中度8.3%,重度0.6 %,在强迫、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焦虑这5个因子方面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以往调查报道,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30%之间[5];北京中学生3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本次调查的高中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52.4%,原因是该中学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精英云集,可能竞争较为激烈,学习负担重,而且父母的期望相对较高,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这与刘超正等[1]在示范性中学中的调查结果类似。虽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轻度和中度占很大比例,但也不容忽视,如不及时进行心理调节予以缓解,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应高度重视重点/示范性学校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客观生活压力和主观生活压力水平都高于心理健康学生;来自学业成就、他人期望、学习负担、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这6方面的生活压力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生活压力事件的增多,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有升高的趋势。由于高考是高中生所要面临的重大生活事件,所以与高考相关的压力(学业成就、他人期望、学习负担、师生关系)会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影响[6]。高中生尚未完全独立,心理还不成熟,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父母,因此亲子关系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高中生对人际交往一方面渴望,另一方面由于同学间激烈竞争的存在,他们又想回避,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同伴关系成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2]。

多因素分析发现,男生、非班干部、身体健康自我评价较差、对待心理问题态度不积极、各类生活压力大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可见生活压力能否引起心理问题还与其他因素有关。男生比女生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可能是因为女生的心理平衡能力高于男生,面对挫折和烦恼时,女生比男生更善于发泄[1]。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可能本身心理素质比较好,且有较多社会工作的锻炼,所以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小。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有关,原因是身体健康自我评价差的人有可能确实身体状况无法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或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而自卑心理调整不当也会产生心理问题;身体健康自我评价好的人,相对体力充沛,且比较自信,出现的心理问题较少。以什么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以缓解生活压力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主动缓解心理压力者,较少有心理问题;而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者,较多有心理问题,这与Steiner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因为消极应对和逃避会导致更多的问题。

在调查中,有些学生还反映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重视,没有相关的咨询和指导,以至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求助于朋友、同学和家长。Smith等[8]研究也显示,在出现心理问题后仅有33.3%的学生能获得有效帮助。

因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密切相关。学校卫生工作者应加强认识,同时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4 参考文献

[1] 刘超正, 李冠凤, 李彩霞. 示范性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26(4): 25-28.

[2] 方双虎, 胡海燕. 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宁波大学学报, 2007, 29(2): 30-35.

[3] 王极盛, 李焰, 郝尔实.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社会心理科学, 1997,13(4): 15-20.

[4] 方双虎, 胡海燕. 高中生生活压力基本特点研究.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5): 420-422.

[5] 张敏, 王振勇.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4): 226 - 228.

[6] 李英华, 孟宪鹏, 庞静, 等. 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3): 173-176.

篇(7)

一般资料:2010年4月~2011年4月随机抽取296例高血压病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3]中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另外296例研究对象中无严重并发症和精神障碍、言语障碍和智能下降者,同时所有患者均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296例高血压病患者中男188例,女108例,年龄64~77岁,平均60.00±3.00岁;文化程度分类,初中及以下者197例,高中者75例,大专及以上者24例。

观察方法:对所抽取的296例高血压病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与分析,且设计《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指导调查问卷表》,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对表中内容进行调查与填写,其中表中主要内容包括全部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高血压病分级、健康情况、饮食情况、运动情况、血压控制与监测等;然后将所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社区健康教育指导方法:①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宣传手册;②心理干预:根据患者具体心理状态进行问题疏导;③健康教育指导内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讲解、教育、开展各种形式讲座和活动,指导正确饮食,如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量5~6g)、低脂饮食,血糖过高者控制总热量和糖分摄入、肥胖者控制体重,同时嘱咐患者多食用富含钾、钙食物和粗纤维食物;合理运动,遵循循序渐进、能够耐受的原则,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取合理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或太极拳等有氧活动,1次/日,30分/次,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患者充足休息和睡眠。用药指导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药物剂量从最小有效剂量逐渐增直至最佳药物浓度,另外药物选取应遵循尽量减少血压波动的原则,因此以长效、缓释制剂为主;一旦血压控制不理想可采取有效小剂量联合用药的方法给药。血压监测,指导患者养成定期、定位测定血压的良好行为。④健康教育形式:利用板报、多媒体、举办沙龙等多种形式进行为期8周的健康教育指导,系统安排14次课程、2次/周、共计7周,第8周教育安排则以提问、交流、解答为主互动,共2次。

生存质量评估标准[4]:共计144分,主要含有患者自觉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等项目,其中正常人群评分为121.5~127.5分。

统计学处理:本次观察到的全部数据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其中对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前后遵医行为统计情况: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得以明显改观,说明本次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结果见表1。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本次研究对象血压得以明显控制。结果见表2。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生存质量总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本次健康教育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结果见表3。

讨论

所谓社区健康教育是通过组织社区内高血压居民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形成健康环境、规范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改善其生存质量[5]。高血压病虽然是一种高发病率、并发症多的疾病,但其疾病知晓率、控制率较低,因此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成为提高高血压病知晓率、规范患者行为、树立健康观念的主要方法。

鉴于此种情况,从本社区将近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96例研究对象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指导,本研究结时显示,通过此次教育指导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得以较好改观,提示健康教育对规范患者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良好也从侧面印证了本次社区健康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另外通过健康教育,高血压病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因此有效的促使了患者更好地遵从医嘱,形成良好习惯,所以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该方法能够明显规范患者行为、有效控制血压。

参考文献

1 段秀芳,吴锡桂,顾东风.中国人群血压分类与高血压患病率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2,10(3):271-273.

篇(8)

高血压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1],在我国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劳动力人群中每年增加300万,常因其相关并发症而出现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这与我国高血压防治过程中轻预防、重治疗是分不开的,有研究表明,社区非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进展的有效并经济的方法,为验证这一效果,笔者选取2010年8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对于过程和结果都有一些心得和体会,现概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5例,女性35例,年龄34~64岁,平均年龄(55±1.5)岁。其中Ⅰ级高血压患者68例,Ⅱ级高血压患者52例,病程5年以下者11例, 5~10年者79例,10年以上者30例。所有研究对象的筛选标准为无支气管哮喘、COPD、DM、心功能不全和严重的传导阻滞疾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实验前均有不正规的降压药物治疗,没有实施非药物治疗措施。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保证在其家属和或者社区医师的指导监督下接受非药物治疗,具体包括:体重控制;戒烟酒;低盐低脂高纤维素和钾钙镁丰富的饮食(有条件的可让社区医师制定3餐/d的食谱);适量运动(结合患者病情制定如散步、慢跑等适量的运动项目);良好的心理状态;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派专人用水银血压计测坐位右上肢血压,3次取平均值,2次/w,并记录心率和有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对于不能控制的患者加用抗血压药物治疗,药物以硝苯地平、卡托普利或倍他洛克为主[2],剂量根据病情增减。

1.3疗效评定 将试验前后血压比较而评定。有效的标准为舒张压下降>1.33kPa且降至正常范围(12kPa),否则为无效。预后影响的判断则是对患者进行2年的追踪观察,加用药物治疗与单独应用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到的数据应用 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所有患者给以1个月的健康饮食习惯和适度锻炼后,见表1,其中有效100例(83.3%),试验前后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的病因目前倾向遗传和多种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使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延缓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的根本办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非药物治疗措施也是不可替代的。非药物治疗以控制其他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主要原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方面有很深远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显示.单靠药物治疗的效果明显不如联合非药物治疗的患者。

基层医院是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在基层中开展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使得有效率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高,高血压患者大多数处于临床前期,没有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不了解它的潜在风险,在以健康饮食习惯和适度锻炼为基础的非药物治疗方案中,我们必须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其自己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提高依从性。注意体重控制,少吃夜宵或者夜宵以粗纤维食物为主,注意控制情绪,多和家人沟通,得到家庭和社会支持。与此同时,定期随访,药物无效要换药,但饮食控制和适度锻炼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因工作没有时间锻炼或者在外就餐饮食要求难以做到等原因而懈怠,必要时嘱咐家属和社区医生进行督导治疗。只有医患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以健康饮食习惯和适度锻炼为主的非药物治疗在控制血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0-0035-0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卫生部2004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1]报告显示,全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8.8%。高血压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胡大一等[2]认为,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是社区慢性病防控的重要内容。为探索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水平,我中心在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自2011年开始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引入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内容,并进行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7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东王卫生服务站管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版)》诊断标准;②本社区常住居民,年龄>60岁;③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无恶性肿瘤;④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剔除标准:死亡、外出、迁移,未能完成全部观察者。符合条件的对象共224名,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20人,其中男51例,女69例,平均年龄(67.31±7.52)岁。对照组104人,其中男43例,女61例,年龄(66.51±8.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血压分级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表1)。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服务。主要内容如下。

1)提高认知水平 做到《高血压自我保健手册》人手1册,每月举办高血压健康讲座1次,内容包括高血压危害性,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自我管理技能等。根据自愿原则成立高血压自我管理俱乐部,通过制定目标、群组学习、经验分享、相互督促,提高患者参与治疗的主动性。

2)合理膳食教育 传授合理营养知识,教会患者自行计算热卡摄入量,帮助患者采用食品交换法制订食谱,控制食盐和食用油的摄入量、限酒戒烟,多吃蔬菜水果。

3)运动治疗教育 增强患者对运动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了解运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学会有氧运动,推荐快走慢跑,每天运动30~60 min, 每周3~5次,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血压监测教育 提高患者对血压监测重要性的认识,鼓励患者自测血压,学会血压自我测量的正确方法,每月至少1次,特殊情况增加测量次数,做好记录并由社区医生定期输入电脑。

5)服药依从性教育 平稳降压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向患者传授基本的药学知识,教患者使用“服药盒”,将药片分天装入小盒凹槽,防止多服及不服;采用电话、短信平台督促患者按时服药。

6)合理情绪教育 卫生站设有谈心室,每季度举办1次集体心理辅导,学习释放压力的放松技术,设立24 h咨询电话随时接受患者咨询。

1.2.2 对照组

门诊治疗、进行常规社区的慢性病管理及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

1)血压控制情况 按照《中国血压测量指南》[3]的操作规范,由东王卫生站的家庭医生或患者自行进行测量,并登记在高血压管理软件中。

2)治疗依从性 采用Morisky等[4]1986年提出的用于测量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问卷(Morisky问卷) ,Morisky问卷的条目为:①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②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③当你自觉症状得到改善时,是否曾停药?④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改善不大时是否曾停药?以上问题的答案在本研究中均设置为“是”或“否”,问卷全部答“否”为依从性好。依从性(%)=依从好的人数/总人数×100.0%。

3)高血压知识知晓率 自制高血压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每次调查10题,每题1分,问卷得分≥6分为合格。知晓率(%)=合格人数/总人数×100%。

在干预前,干预24个月后分别进行治疗依从性、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血压每个月测量1次。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 l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24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比干预前下降,但干预后,干预组的收缩压、舒张压的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依从性和高血压防治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服药依从性和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24个月后,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静安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区域经济发达,居民文化层次较高,居民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22.05%。人口的严重老龄化导致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实施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因素、全方位干预势在必行。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和基础的社区综合防治是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必由之路,探讨适合上海市中心城区高血压患者的综合干预模式也显得十分必要。

社区健康教育是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这一功能,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促进工作。但是非药物的干预方式,形式多样,效果很难量化,作为健康教育的受众—高血压患者,在接受相关健康教育时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很重要。个体化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随访,增强了医患沟通,提高了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确保了医疗质量;②个体化的健康教育由熟悉信赖的家庭医生进行,更有针对性、说服力,也有利于保持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绪对治疗的影响[5];③个体化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提高知晓率;家属的参与及“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同伴效应,更有利于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采取低盐饮食、戒烟、限酒、坚持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减轻高血压的危害,改善预后[6]。

干预的结果显示:在社区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时,注重个体化的方式能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使患者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4, 2(12): 919-922.

[2] 胡大一, 郭艺芳. 遵循指南原则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高血压防治策略[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1.

[3] 中国血压测量工作组. 中国血压测量指南[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12): 1101-1115.

[4] 许卫华, 王奇, 粱伟雄. Morisky问卷测量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5): 424-426.

篇(10)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urs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level and working pressure source relevant analysis

Peng Yan

Abstract:Objective:Investigatio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urs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level and working pressure source and ward nurses difference.Methods:Selects the secret questionnaire method to investigate my courtyard 89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urses and 107 ward nurse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level,the nurse working pressure source.Results: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urse working pressure source is higher than the ward nurse (P

Keywords: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ursing Pressure source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31-01

随着中国独生子的增多,儿科护士成为护士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工作条件差、对护士要求高等。国内外对职业压力的研究表明: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身心的紧张反应,如不及时调整,可能出现对工作的厌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情绪低落、身体抵抗力下降等。我们对儿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压力源的相关性调查,提出了维护儿科护士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89名儿科护士和重庆市各医院的107名普通病房(未收治儿科患儿)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被调查护士的年龄18~40岁,平均(29± l1)岁;护龄3~25年,平均7.1年;文化程度:中专48.1,大专33.5,本科18.4;婚姻状况:未婚96人,已婚100人。儿科护士与普通病房护士在年龄、护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2 调查工具。

1.2.1 工作压力源量表 采用目前国内常用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测量结束后。选择35名研究对象进行重测,重测时间在1周内进行。量表重测信度为0.97。

1.2.2 SCI-90(症状自评量表) 采用中国版SCI-90量表 。此表用于测试心理健康水平。在国内广泛使用。信效度高。

1.3 调查程序及方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调查。经过正规心理学测量培训人员组织实施。统一指导语。两种问卷,先完成工作压力源量表,后完成SCI 一90量表。由被测人独自完成问卷。共发出196份,回收196份,回收率100,其中儿科病房89份,普通科107份。

1.4 统计学处理。

测试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统计处理。P

2 结果

2.1 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之间得分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之间得分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在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患儿护理方面的问题等5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儿科护士工作压力与SCI―90各因子之间相关分析见表2。

由表2可见儿科护士工作压力与SCI―90各因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测验所得结果给儿科病房管理者提出以下建议:①减少工作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每日工作4~6h。减轻工作强度,防止护理人员工作疲乏感发生。②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采用多种形式与病员进行交谈,如:电话、信签等;加强与病员之间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③充分理解和支持护理人员并关注其需要,如:生活需要、情感需要、学习需要、心理需要等。④改善工作环境,保证充足的资源供应。⑤增进同事之间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⑥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关心每一位儿科的护理人员,使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⑦必要时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对个别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治疗。⑧提高儿科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提高护理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使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篇(11)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ng College Teachers' Work Stress,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CHEN Xiangli

(Education Science College,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examine young colleg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job stress, coping styles, using the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university teachers Stress Scale, Coping Scale 204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in Henan abstract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teachers college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al population,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men than young teachers female teachers, young teachers are married than unmarried youth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mental health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working under pressure and coping style, both of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mental health 72.8% of total variance.

Key words college young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ork stress; response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①可以说,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希望和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其心理是否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其教学态度、观念和教学科研行为,而且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与提高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除了性别、婚姻状况、职称等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外,研究还发现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等因素也会影响教师心理健康。②③本文旨在考察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下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河南省三所高校青年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11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为92.7%。

1.2 方法

(1)心理健康量表。④采用Derogatis. L. R编制的《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表由90个项目组成,分9个症状因子,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2)工作压力量表。⑤采用李虹(2004)编制的《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由24个项目组成,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3)应对方式量表。⑥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共62个项目,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维度。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及其与全国常模比较

表1 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注:*P

总体来看,我省高校青年教师SCL-90的总均分为1.57(标准差为0.38),而全国常模总均分为1.44(标准差为0.43),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

2.2 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之间的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结果显示:工作压力各维度及总分均与SCL-90因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SCL-90因子总分显著正相关,而求助与SCL-90因子总分显著正相关。(见表2、表3、表4)

表2 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表3 高校青年教师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2.3 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预测

本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应对方式都可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为了说明不同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大小,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工作压力的五个维度和应对方式的六个维度为自变量,SCL-90量表的因子总分为因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发现:工作压力和求助方式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强的预测作用,两者可以解释心理健康72.8%的方差变异;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有工作保障、工作乐趣、幻想、求助、自责、工作负荷,表明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我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群,说明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这与以往的一些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男教师,可能是因为不仅在职业上与男教师担负着同样沉重的的教学、科研任务,而且在家庭中往往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劳动、照顾年幼子女的重担,从而使青年女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更为明显和突出,致使她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更高。已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显著好于未婚教师,一方面表明正常的和良好的婚姻状态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可能是美满婚姻提高夫妻双方的免疫力的原因,生理心理都是如此。

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越大心理问题就越多。不可否认,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岗位考核、经济收入等方面都面临着沉重的压力。适度的压力是教师从事各项工作的必要动力,但如果压力过大则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本研究回归分析也表明我省高校青年教师可以解释心理健康60.4%的变异量,这也说明工作压力是导致青年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要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青年教师要掌握一些应对压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各个高校也应该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在岗培训等方式舒缓青年教师在工作负荷、保障等方面的压力。

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求助这种积极应对方式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幻想、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则不利于心理健康。这也说明在压力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是否对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取决于个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去应对这些应激源。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求助可有效缓解应激强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则不利于心理健康。⑦

总而言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任何职业都面临着沉重的压力,教师职业当然也不例外。青年教师只有认识到压力是工作、生活中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才能对压力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面对压力不后退、不恐惧,敢于向压力挑战,从而把压力作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起点。其次,青年教师在处理压力问题时,要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积极面对问题,避免各种消极的应对方式。最后,青年教师还要增强主动求助意识,积极主动寻求来自他人的帮助,得到朋友、邻里、配偶、父母支持帮助的个体不仅能更经常地体验到快乐等正向情感,而且也有助于宣泄烦恼、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增加克服困难的能力,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因素。

注释

① 韩柳洁.高压之下,发展之路在何方?[N].人民政协报,2012-12-24.

② 潘欣,王剑,郑子健,唐燕.陕西省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9-33.

③ 朱小茼,李建明,张郢,李翠维,杨绍清.高校教师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664-666.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