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5 09:49: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到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86例,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3例。在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63-80岁,平均(69.5±5.5)岁;在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4-82岁,平均(70.5±4.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

1.2.1 康复运动及护理

采用分级运动平板试验对患者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类型等,选择适宜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慢跑等。在护理人员指导与监护下进行5-10min热身运动,然后进行30min运动锻炼,最后进行5-10min恢复运动。

1.2.2 提高康复依从性护理

组织患者家属与患者一同参与健康教育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康复运动的重要性、运动的安全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等;实施患者精神支持,调整患者心理状态,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3 音乐治疗

制定音乐治疗方案,2次/周,30min/次。在舒缓的音乐中进行放松训练,调整部分系统的功能紊乱,增加血氧饱和度。

1.2.4 危险因素控制

护理人员与患者一同分析并评估其疾病的危险因素,确定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的护理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测定评估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前后的机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包括心绞痛稳定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护理满意度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经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生活质量各分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接受治疗后,心绞痛稳定状态为(3.6±1.2),躯体活动受限程度为(35.6±6.5),心绞痛发作频率为(9.1±2.1),护理满意度为(15.8±3.2),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分值比较(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篇(2)

在老年人群中脑梗塞的发病率较高,该疾病会引发血管内膜损伤等症状,使患者神经功能出现缺损情况,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实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以及肢体功能[2]。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运动以及语言功能得到改善,本文研究了康复护理在脑梗塞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9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塞老年患者,通过抽签的方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干预组以及对照组,45例干预组患者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19例,年龄66~98岁,年龄均值经计算为(86.27±3.78)岁,这些患者中有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5例;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为25例,女性为20例,年龄65~90岁,年龄均值经计算为(85.43±3.44)岁,这些患者中非心源性脑梗塞患者有18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有27例。为了使研究结果能够为患者疾病的康复提供理论依据,使用相关软件统计分析其上述数据间的差异,结果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以及差异均不存在。

1.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比如评估患者病情,询问其病史等情况,记录患者药物使用剂量以及方法等,定期为患者翻身防止压疮产生,除此之外还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3]。另外干预组患者需要同时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其主要方法为心理康复护理以及肢体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症状恢复正常,肌力在三级以上;有效: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较为明显,肌力恢复到2~3级;无效:患者症状以及肌力等均没有明显变化[4]。

使用相关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前者分数与神经功能呈反比,后者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4数据统计分析 对观察指标中提及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通过SPSS 17.0对其进行χ2或者是t检验,检验结果以P

2 结果

2.1护理效果对比 干预组45例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有效40例,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45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有效总人数为34例,总有效率为71.11%。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的人数多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χ2=4.4444,P=0.0350。

2.2相关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12±1.13)分,干预组患者为(4.37±1.15)分,t=15.6027,P=0.0000,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5.29±1.78)分,干预组患者为(8.69±1.52)分,t=9.7441,P=0.0000。干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其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上述差异,结果显示P

3 讨论

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脑梗塞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对其生命安全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生存下来的患者会出现肢体、语言以及认知等障碍,因此需要通过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改善,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3.1心理康复护理 在对老年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评估,根据结果制定合适的护理计划,使训练强度能够被患者所接受,避免超负荷引起的不良反应等情况[5]。另外,在进行康复训练之前,患者及其家属会对训练效果产生一定的预期,但是当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效果不符合患者期望,可能会使其产生焦虑、失望以及不安等情绪,甚至有部分患者会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护理人员要在整个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告知其坚持训练的重要性,及时询问患者对治疗以及康复训练有何疑问,耐心、详细地对其解答,从而提高患者信心和依从性。

3.2肢体康复训练 相关研究显示,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塞患者神经以及肢体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且实施时间越早越好[6]。因此在患者卧床时,就应该引导其对肢体进行锻炼,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康复训练的顺利实施,防止肢体关节变形等情况的产生。在进行卧床训练时,护理人员需要对强度以及训练时间进行控制,防止增高患者的颅内压力,通常情况下训练次数为2~3次/d,训练时间为30 min/次,在其肌力恢复了一定程度之后,可进行坐位练习,初期由护理人员引导进行,并使用软垫等支撑其背部,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让患者自主进行坐位练习。

其次,需要训练患者的平衡能力,通过各个方位的旋转以及物体的拿取,来提高肌肉活动能力,另外还可以适当训练其反应能力。如果患者在有物体支撑的情况下可以自主平衡站立,那么护理人员可以训练其行走的能力,通常情况下训练过程从抬腿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物体支撑状态下的行走,以及在训练时使用相应的辅助器械,直到患者能够独立行走为止。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保护,防止跌倒,并对训练强度进行控制。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要通过辨认图形等方法训练其认知能力,通过词组以及句子的练习训练其语言能力,通过训练其喝水以及接递物品等行为训练其日常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设芬,李瑛,毛云英,等.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98-99.

[2]刘威,张千,颜秋媚,等.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4):31-32.

[3]刘雪莲,蒋茶英,陈闯宏,等.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6):753-755.

篇(3)

我院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对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2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痴呆患者42例,入选的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或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痴呆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

1.2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42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具有一致性(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1年[1]。具体干预如下:(1)心理护理干预:了解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鼓励家属多与其交谈沟通,使患者建立信心,有家庭及社会归属感。(2)认知干预:定期向病人及家属宣教老年痴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康复训练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提高病人及家属对老年痴呆的认知程度。(3)行为干预:在有人照护的情况下,让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专人的指导下,让病人每天行走或运动15min~30min,能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保持肢体肌肉、关节处于功能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僵直发生,有效促进病人活动能力的提高。为病人安排一定的时间看报、看电视,使他们与周围环境接触,以培养其对生活的兴趣。当病人出现特殊行为异常时,应试图为其提供一个所谓安全的地方,对其适当放纵的效果往往比主观限制为好[2]。(4)饮食干预:早期合理饮食可以延缓病情发展,如增加优质酯自质的供给,其中动物性优质蛋白质应占蛋白质总餐的50%左右。如果以素食为主,豆制品不少于60g/天;胆固醇量控制在300mg/天。增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及B族维生素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等,并应补充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硒[3]。少量多餐,不能自己进食者给予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不吃油炸、烟熏食物,防止铝的摄入,不吸烟,不饮烈酒。

1.3判定标准

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常识-记忆-注意测验量表(IMCT)、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由护理人员对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量表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由表1可知经过积极的康复护理干预,干预组的MMSE和IMCT评分较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明显升高,干预组的ADL评分较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MMSE、

ADL及IMCT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MMSE ADL IMCT

干预组

护理前

护理后 21

6.55±0.21

9.71±0.39ab

13.24±0.22

11.62±0.29ab

7.45±0.14

9.64±0.19ab

对照组

护理前

护理后 21

6.47±0.20

6.56±0.23

13.19±0.16

13.54±0.17

7.53±0.18

7.02±0.21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P

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bP

3讨论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eas,AD),常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人,隐袭发病,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病性症状,有失语、失用、失认或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且缺陷要严重到足以影响其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交功能,或与先前功能水平相比有较明显下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痴呆患者也渐趋增多。截至2006年,全球痴呆病人有2430万人(我国5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为460万人(我国30万人),且每20年翻1倍,痴呆患病率为2%~7%。老年痴呆逐渐成为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给医疗服务提出了严峻的课题,由于对老年痴呆的治疗尚无根本的突破,若得不到悉心的护理,病人的生存期限会明显缩短,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4]。本文对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并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临床效果比较,结果发现干预组的MMSE和IMCT评分较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明显升高,干预组的ADL评分较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唐旭丽.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51-53.

[2]杨腊云.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难点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2008,(6):12-13.

篇(4)

康复护理可以通过正确的运动锻练措施[1],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减慢或终止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功能状态和预后,降低冠心病死亡率20%~25%、猝死率37%,运动容量增加15%~25%。矫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行为危险因素,建立合理生活方式,能防止冠心病的进展,甚至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消退。降低冠心病患病率;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可提高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或消除患者症状和痛苦;减少致残率;并可使其恢复和适应社会活动和工作[2]。本文就8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护理体会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100例行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龄55岁,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70岁。全部患者的发病时间都是在24小时之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康复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

1.2 方法

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而50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死康复护理方法。

(1)Ⅰ期康复护理:

发病后3~5天,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观察其呼吸深度、呼吸节律和呼吸频率,四肢末梢及口唇有无发绀,鼻翼是否扇动,颈部有无增粗,倘若患者出现了烦躁不安的情绪时,护士应该严格监控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出入量、体温、呼吸、心率、神志等[4],适当调节患者的通气量大小。同时,应该对患者的主诉进行认真听取,同时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仔细地观察,如呼吸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出汗、痛苦面容等,以此来评估患者镇痛效果如何,疼痛是否加重或者减轻。一旦发现患者的疼痛较为明显、较为严重,那么应该定时给药,特别是第1次给药后,应该对患者的动态变化和反应进行密切观察,以便确定其用药剂量。

(2)Ⅱ期康复护理:

从监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后,病情稳定,治疗也大为减少,体力活动可相应增多。逐步增加肢体活动、坐椅子、下床活动的时间,并可到走廊散步,乃至练习上、下楼。与I期相似,患者病情稳定,运动能力达到3个代谢当量(METs)以上,病房活动时无显著症状和体征。

(3)三期康复护理

①根据病情进行坐位训练,床上训练,站立训练,垫上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进食,穿衣,梳头,刷牙等。②平衡训练,包括给予针灸治疗,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③肌力训练。康复训练每日训练2次,每次30分钟,针灸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2.结果

有表1可以看出,50例对照组患者经过上述护理配合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11例(22%),有效(症状有所减轻)24例(48%),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15例(30%),总有效率70%;50例康复组患者经过上述护理配合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29例(58%),有效(症状有所减轻)14例(28%),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7例(14%),总有效率86%,由此可见,康复组护理效果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心肌梗死康复护理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3讨论: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期康复临床护理效果优,而且安全、可行的,可改善心功能和降低再梗死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康复训练所导致的冠脉事件的发生率非常低,经过康复训练后运动能力会有直线上升。经过每周三次,强度为最大心率的70-85%的三个月的有氧调节后,平板运动耐量提高30-50%,最大氧耗量升高15-20%[5]。因为康复护理训练改善心功能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保持或改善冠脉通畅和再通,冠脉调节能力的适应性变化,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可提高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或消除患者症状和痛苦;减少致残率;并可使其恢复和适应社会活动和工作。延长生命,即通过运动锻练措施,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减慢或终止动脉粥样硬化过程,降低冠心病患病率;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石道华.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J]. 中国民康医学 , 2008,(20):142-146.

[2]于晓红, 党传欣, 门朝霞. 急性心肌梗死52例早期康复活动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 , 2007,(11):185-189.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51-02

心血管疾病在老年群体中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断增多,且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势态发展,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2]。临床研究表明,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旨在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特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8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8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抛硬币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名,试验组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60岁-84岁,平均年龄(71.24±10.01)岁,其中,冠心病25例,高血压14例,心力衰竭12例,糖尿病27例,病程2年-23年,平均(10.24±1.38)年;对照组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60岁-85岁,平均年龄(71.73±10.21)岁,其中,冠心病23例,高血压16例,心力衰竭13例,糖尿病26例,病程2年-24年,平均(10.35±1.40)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类型等各项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常规口头健康教育、饮食指导、遵医用药等等;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饮食干预,根据临床报道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日常饮食中胆固醇、脂肪摄入较多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素食群体。分析其原因,高脂肪摄入容易引起脂肪斑块,并引发血栓等高危险病症;而如果胆固醇摄入过多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老年群体随着器官功能的衰减,血管壁弹性下降,如果胆固醇及脂肪摄入过多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需加强患者的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病情状况和体质状况为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方案,尤其是要控制总能量、盐的摄入,提高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叮嘱患者少食肥肉等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多进食清淡类饮食;(2)运功锻炼,合理的锻炼可提高心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血管内脂肪斑的生成速度,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而老年群体机体功能降低,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比如慢跑、打太极、散步、呼吸训练、床上活动等等;护理人员应预先为患者讲解锻炼的意义,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运动前后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心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并以此调整运动项目,比如患者未出现异常反应且每分钟心率增加低于10次则可加大运动量,如果,心率增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退回前一阶段运动,甚至暂停运动;(3)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应保持热情大方的态度,对待患者要和蔼可亲,耐心的解答患者的疑问,给患者创造幽雅、舒适、安静的环境,详细全面的为患者说明医院和主治医生的水平,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重点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康复护理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护理的认识和重视。在应用药物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叮嘱患者按时按量用药,不可擅自增加或减少剂量,并通过积极调动患者家属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3效果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生活质量评定采用简易生活量表[3]进行,评定项目主要包括患者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肌体疼痛度、社会功能、情感功能,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5]进行,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 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

3 讨论

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同时也是导致老年群体死亡的重要因素,高居首位,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等,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也更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除了要积极的应用药物治疗,还需要加强护理干预,尤其是饮食护理与运动护理。心血管疾病的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饮食与运动有关,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这种终身型疾病,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是减少病情危险性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患者由于疾病的刺激,加上害怕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受到亲人或朋友的冷漠、担心病情无法治愈等因素往往合并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影响[6]。因此,护理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文化程度等方面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消除焦虑、抑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合理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采用分组对照的形式,对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8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翟慧晶.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21:1994-1996.

[2]刘艳.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347-348.

[3]刘彩云,吕广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1:172.

篇(6)

作者单位:116013大连疗养院(司瑞);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处(杜爽)股骨干骨折多发于年龄较高的人群,由于患者常伴有多种老年病,所以治疗难度较大。从前对骨关节的康复重视不够,常发生很多并发症,如: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废用性肌萎缩等。为了进一步探讨康复护理在股骨干骨折术后的应用效果,自从2009年以来,本研究对10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施行了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以来本科共收治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102例,其中男68例,女34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6岁。本组股骨干骨折患者102例均经过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效果比较满意,其中膝关节活动功能优63例,良30例,中5例,差4例。除7例合并多发骨折不能进行主动功能训练外,其他患者膝关节伸屈范围达90°以上,优良率达928%。

2康复护理

21术前康复指导由于此类患者病情急、重,合并伤多,思想及各方面都没有任何准备,临床表现复杂,患者对康复治疗存在很大顾虑。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术前疏导,主动找患者谈心,要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着手,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严谨准确的护理操作,赢得老人的信赖,增强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做好实用性的思想工作,取得老人的配合,给老人多些关心、体贴。使他们从不良的心理环境中解脱出来。同时护士将所学知识向患者反复耐心地讲解,使患者对疾病有充分了解,打消患者的顾虑,使患者的心情舒畅,使之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术前如需牵引,应向患者详细解说牵引的重要性,并且严格注意牵引的力线有无松脱,针孔以乙醇擦拭防止感染[1]。

22术后康复指导与护理

221术后急性期指导与护理。术后回病房应将患肢抬高15~30°,消除肿胀并保持在中立位,只要患者能够耐受,肢体末端的关节要进行活动锻炼,指导患者对患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进行收缩练习,5~10 min/次,3~4次/d,以后可逐渐延长时间,护理人员及家属帮助其做被动运动,从25°开始以后每天增加5~10°。在此期间应认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的急性炎性反应表现,若切口肿胀明显伴静止痛和高热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适当给予止痛药物。注意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早期深静脉血栓患者一般无疼痛表现,故应严密观察肢体是否肿胀,皮肤温度及静脉回流状况。

222功能锻炼期的康复指导与护理。术后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其原则是尽早开始、主动为主、被动为辅、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一般术后7 d可做膝关节伸屈运动,加强踝关节的伸屈及股四头肌的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直,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活动范围、运动幅度及速度根据患者承受能力由小到大,由慢到快调节,2~3次/d,30 min/次,并开始做小腿及踝关节活动,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在被动锻炼的同时,鼓励患者做主动锻炼,但必须保持患者无疼痛时进行[2]。

223术后中后期(起立步行期)的康复指导与护理。术后2周以增加肌力的锻炼为主,同时增加膝关节训练的主动运动,让患者坐于床沿,固定大腿,用力摆动小腿,使膝关节屈曲,力量以膝关节产生轻微酸胀而无明显疼痛为宜,活动度每周增加5~10°,膝关节训练达90°以后可进行主动功能训练。可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持双腋拐,患肢不持重下地练习步行。要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双腋拐,行走时靠两上肢支持体质量,先将双拐同时移向两腿前方,然后健肢移到两拐前方,再将双拐同时移到健肢前方,如此反复。如无疼痛或骨折部位的异常活动,可每天增加步行时间。术后2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固定牢固、无松动、无骨质吸收、骨折愈合良好,可持双拐下肢负重行走,也可扶拐试行下床活动,架拐支撑质量时,健肢跨前一步,使两拐间距离与健肢保持等边三角形。以后逐渐不加扶持,但要在后面跟随,待行走稳妥后,方可独立架拐行走,一般4个月后可弃拐恢复正常生活[3]。

3出院指导

患者往往带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出院,出院后家属应该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的康复训练,包括患者情绪、饮食及体征变化,保持大便通畅,继续功能锻炼,加强患肢活动度,最大限度恢复生活功能。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50-01

引言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对有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的功能恢复护理。康复护理的基本任务是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运用康复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有助于患者康复的功能训练,进而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尽快地回归社会生活。

1.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同时,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医学的发展已近进入生物-心理-社会这样一个阶段模式。康复护理已经渗透到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并与临床工作者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康复医学在医学领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患者在有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如果能够尽早地介入康复护理,由专业的康复医生或专业康复人员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帮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的有关训练,可以使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健康,尽快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

2.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很多综合性的大医院都开设有康复医学科,也有不少的医学院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将康复护理作为选修课,但是,各大医学院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度却依然不高,甚至认为与其他的专业课(如: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内外科护理)相比,康复护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医学院校只是一味地狠抓学生的专业课,对于像康复护理这样对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没有太大帮助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少安排就尽量少安排,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这门学科,因此,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康复护理这门课程。(2)教材更新慢。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所使用的康复护理教材是2012年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的内容包括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涉及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等。但教材中案例和康复护理的具体研究都是2012年以前的,之后并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实时地更新,这就造成了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不利于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3)教学方法落后。康复护理学的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医学生对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让医学生了解康复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掌握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重点掌握一定的康复治疗手段以及一些常见病的康复治疗。大多数的医学院对这门课的教学多以启发式的理论讲授为主,同时配以多媒体板书相结合。(4)课程安排不合理。护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训课。大多数的医学院校的护理学专业课一般有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等,有的学校没有将康复护理学纳入专业课的范围,只是作为选修课设置。

3.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建议

(1)强化对康复护理过程的认识。康复医学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四大分支之一,对维系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康复技术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使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此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将护理程序作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模式在我国的医疗机构正被广泛推行,这使得护理工作的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护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断加强,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对护理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医学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开设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在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设置康复护理课程。(2)适时更新教材。教材是知识传授的基本资料,符合当下医学发展的教材能更有效地帮助医学生了解医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使医学生能够确定学习的方向。(3)创新教学方法。单一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是无法达到康复护理的教学目的的,因此,在康复护理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临床实习的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4)增加康复护理课程课时安排。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增加康复护理课程的课时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好地掌握康复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为他们以后进入临床护理奠定基础,因此,适当地增加康复护理教学的课时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康复护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安排中,应该偏重实践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

4.结语

对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进行思考,通过对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能够探索出康复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今后康复护理护士的培养做出正确的指导,培养出顺应康复医学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康复专业人员,使我国的康复医学和护理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并为逐步形成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锐.康复护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64-01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越来越多,老年人股骨头血液循环很差,骨折后容易坏死须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基于老年人体质弱、手术创伤较大,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康复,因此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有极大的影响,不仅可减少术后护理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还可通过早期护理康复训练能改善预后情况。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老年性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资料11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 我院自2008年6月-2011年6月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15例,男63例,女52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72±3.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85例,老年性退行性骨关节炎30例;行全髋置术换78例,单股骨头置换术37例。

1.2 术后护理 ①一般护理:术后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检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必要时可给予吸氧,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②伤口护理:密切观察伤口及引流管的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若引流液量大于400ml、颜色鲜红应考虑出血未停止,需及时处理;引流量小于50ml,需考虑引流管堵塞,对伤口进行护理时需严格无菌操作。③心理护理: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且老年患者耐受较差,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影响预后,护理工作者需耐心教育、讲解,使患者了解病情及护理康复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患者康复。④饮食护理:术后患者饮食从流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膳食。饮食应选用有助于康复的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忌辛辣、油腻食物。⑤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a、预防感染:保持伤口引流通畅,观察渗液变化,及时换药,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以防发生坠积性肺炎及褥疮。b、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长期卧床制动,易诱发深静脉血栓,血栓影响下肢供血,延缓康复,同时血栓脱落可导致急性肺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术后要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加强下肢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c、预防假体脱落:术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时,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预防的关键是保持患肢外展位,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外展、内收。

1.3 康复训练 ①术后当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可能导致术中神经血管损伤,情况严重可出现神经血管危象[1],手术完成后需用三角枕固定双下肢,并保持屈髋屈膝位使下肢重要血管神经松弛,术中充气止血、过度牵拉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术后须鼓励患者立即活动足趾及踝关节促进下肢血液循环。②术后1-3日:在患者耐受的基础上主动进行髋关节屈曲训练,训练时注意髋关节活动度以防髋关节脱位。早期患者疼痛与恐惧会影响训练,训练过程中需要引导患者消除恐惧并告知康复的重要性[2]。③术后4-7日:尽早令患者下床进行外展功能训练,患者可在平行杠的辅助下面对镜子进行步态训练,医护人员在一旁予以纠正。逐步加大训练强度以增加心血管系统耐力[3]。

1.4 出院健康教育 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康复时间长,需患者出院后需坚持康复训练,教育患者院外康复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1.5 康复评价 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康复效果,标准如下:①优:下肢无疼痛,能正常行走无跛行,髋关节屈曲120°-130°、内收15°-20°、外展20°-30°、后伸8°-10°、内旋30°-40°。②良:下肢疼痛消失,能行走,但有间歇性跛行髋关节屈曲80°-100°、内收10°-15°、外展15°-20°、后伸6°-8°、内旋20°-30°。③可:下肢间断性疼痛,明显跛行,髋关节屈曲30°-60°、内收5°-10°、外展、外旋至10°、后伸2°-4°。

2 结果

115例患者中70例获得随访,随访中患者反映病情恢复较好,具体情况见表1。

3 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周期长,患者对疼痛耐受性差,术后细致的护理及规范的康复训练能明显地改善患者预后,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另外,耐心的健康宣教与护理,不仅可以促进患者康复,亦有助于医患关系的融洽,同时也使得护理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有一定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133膝),男42例(48膝),女78例(85膝),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2.5岁。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骨性关节炎73例,结核性关节炎5例。屈曲角度35~700,其中35~50088例,50~70032例,平均480。本组均伴有中重度骨质疏松表现。

2 影响因素

2.1 自身因素

2.1.1 心理因素:本组多为老年患者,因患病数年,常年膝关节不能伸直,行动极其不便,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沮丧、自卑心理。同时,由于老年人机体的衰老各脏器功能减退,以及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等环境的改变可使其心理、精神产生各种各样变化,如反应迟钝,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心理因素都对患者的治疗及肢体恢复极为不利。

2.1.2 疼痛因素: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明显症状就是疼痛,患者往往因怕疼痛和担心预后而不愿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关键。尤其是严重屈膝畸形关节病患者术后的功能锻炼,不但增加了患肢肌力及关节活动训练的难度,同时也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

2.1.3 年龄、文化程度及知识缺乏:本组患者年龄均较大,且大部分患者文化程度低,适应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依赖心理强。再加上对所患疾病不了解,缺乏疾病治疗及康复训练的知识等,而影响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

2.2 外界因素

2.2.1 环境因素:病房环境设施简陋,病房流动人员较多,使患者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尤其是女性患者怕暴露、羞涩等,难以提高患者锻炼的兴趣。

2.2.2 技术因素:医生手术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创伤反应的程度。并且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内容多,工作繁忙,又没有专职康复护士,导致训练滞后。

2.2.3 家庭、社会因素:家属及亲友的自我行为对患者的影响很大。家属对术后功能锻炼的认识和态度,会直接影响病人对锻炼成功的认识。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

患者因机体适应能力减退,对术后康复训练顾虑重重。既希望尽早恢复日常生活,又因怕疼痛不愿进行早日功能锻炼。甚至有些老年患者认为只要手术成功,就能解除痛苦,不愿忍受躯体上的痛苦和承受心理上的压力。而出现意志下降,康复欲望低下或满足已获得的功能。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细致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从而调动患者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3.2 疼痛护理

疼痛是身体遭受伤害和患病时产生的保护性反应,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为地减轻疼痛感,对于提高生命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康复锻炼中疼痛是无法避免的,当患者疼痛难忍时,应向患者讲清楚,疼痛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说明机体正在调整状态,疼痛感是暂时的,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疼痛严重或对疼痛敏感的患者,锻炼时可加小量镇痛药。

3.3 健康教育

随着人工关节的广泛开展,术后康复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美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1]。于是,我们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方法,耐心讲解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和步骤,安排患者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见面,介绍康复锻炼的经验和感受,调动患者潜在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锻炼的信心和毅力,并为长期全面实施术后康复锻炼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3.4 加强康复护理工作管理

康复护理的发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是一个护理者,而且还是康复护理的促进者、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提供者[2]。为提高护理人员康复指导技术,增强手术效果。我院先后选派3名护理骨干前往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骨关节病中心,进行专职进修学习,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科学、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计划,提高了康复训练效果。

3.5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患者入院后我们应积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告知家属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及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关顾和鼓励患者,但不能姑息迁就。同时,帮助患者建立与病员之间的支持关系,他们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处境,在精神上可互相帮助、鼓励,互相支持和促进。

4 小结

我们针对本组患者在功能锻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引导,逐步解决和消除心理问题和压力,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判断目前功能障碍程度,分析妨碍恢复的因素,制定训练计划。使患者从不愿配合到配合,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从不良心理状态到健康心理状态的转化过程。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锻炼环境,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康复训练技术,使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护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10)

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实施康复护理后患者康复快,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结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全套的康复护理方案,并逐一执行,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恢复期重要性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04-02

脑出血是中老年的人群当中比较常见到的一种多发型的疾病。脑出血这种疾病一般突发性比较强,往往病征不是非常明显,起病比较急,在医院进行医疗护理的恢复期比较长,而且往往致死亡的比率非常高,这些特点都使到脑出血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有高威胁性的疾病[1]。我院近年在脑出血患者恢复期实施康复护理措施,临床疗效显著,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以来在我院就治的脑出血术后患者4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36至68岁,平均年龄为(49±3.5)岁。48例脑出血患者中,被重物袭击脑出血患者10例,摔倒后脑出血患者13例,车祸脑出血患者19例,打架脑出血患者6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原因等基本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对应制定一套从心里、饮食、运动以及基础护理等护理全套方案,并逐一实施;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案。在患者恢复期详细观察和记录患者各方面情况,出现意外情况立即处理。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通过实施康复护理后患者康复快,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很多医疗护理人员都做出了很多方面的探索,除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基础护理之外,还应该对脑出血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物理康复训练,并且更好地提高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等。为了更深入地探索脑出血病患者在手术之后的恢复期里,康复护理能否起到更加有积极意义的作用,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各方面情况制定特定的、全套的护理方案,并逐一实施[2]。

脑出血病患者的术后康复期进行康复护理上,除了基础性的术后康复护理措施之外,还要注意和使用以下的一些方法。首先,要明确,脑出血病患者在手术之后的康复期进行康复护理,要注意对这些病患者进行两个方面的康复护理,一方面是基础的康复护理,一方面是积极的康复训练[3]。其次,对于康复训练如何更好地在康复期发挥作用,基本上要遵守一个原则,在脑出血的康复前期,主要还是要以物理上的训练疗法为主,而等到脑出血的病患者在康复的后期,自身的肢体功能渐渐恢复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再进行作业的训练疗法治疗为主。其物理训练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可以让病患者进行肢体关节的一些被动式运动,运动的强度主要要依循从弱到强,注重循序渐进的方式,并且要注意,不要引起病患者的关节疼痛以及身体不适。②可以让病患者进行肢体的曲张运动,并且伴随翻身的练习,可以通过腕关节的背伸以及脚踝部的踝关节背伸进行牵张练习,这对于病患者的肢体关节灵活度有进一步的提升。③可以让病患者进行起床练习,患者可以在早期进行某些固体的支撑物辅助的起床的运动练习,后期可以让自己的上半身把自己带动起来,然后运用自己的健侧的肘关节支撑在床面上,在医疗护理人员或者是家属的协助之下起床[4]。④可以让病患者进行站立平衡的训练,病患者可以放平自己的双足,然后让自己的双腿分开,并且与肩同宽,然后让自己握拳尽自己全力往前进行伸展运动,低下头,把腰部进行弯曲,腹部收缩后,让自己的身体重心渐渐移动到自己的下肢。⑤作业训练疗法,也就是对脑出血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进食、穿衣以及相关的梳发等方面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也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的手工训练进行提高,以增加病患者在康复期的肢体灵活程度。

脑出血病属于一种突发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应对这个疾病的破坏性有足够的认识。因为病患者的恢复期比较慢,所以,对于这种急性的疾病的术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涉及到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这方面要尽可能利用物理护理和训练,运用系统的组织能力和可塑特征,让病患者在相关的护理干预下,积极的康复训练下,渐渐恢复身体的机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有效地降低脑出血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振林.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疗效分析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11):146-147

[2]王敏.脑出血术后合并鼻蝇蛆病一例患者的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11):23-23

篇(11)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08-01

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脑外科老年患者也在不断的增多。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增大、机体功能都出现了退化,大部分患者往往还伴有其他合并疾病,因此在脑外科老年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更需要引起重视[1]。为了进一步分析脑外科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方法,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55名脑外科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55名脑外科老年患者,本组患者中有34名为男性,21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60岁,平均年龄(68.43±5.24)岁,其中有16名患者为广泛性脑挫裂伤,9例为脑挫裂伤合并肝脾破裂,7例为脑干损伤,13例为颅内血肿伴脑疝,另外10例为脑挫裂伤伴颅脑血肿。

1.2 方法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神经功能,确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没有持续发展且生命体征稳定四十八小时候实施康复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和认知干预: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加上害怕自身的病情会加重家庭的负担以及害怕受到家人的冷漠、疏远,因此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排解就会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烦恼,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充分利用首因效应、疏导和支持方法[2],指导患者做自我心理调整放松,缓解心理压力,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面对疾病,减少不良情绪发生率,提高治疗和护理依从性;除此之外,充分的发动患者家属,为其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方法,叮嘱患者家属积极鼓励患者,并在实施肢体功能恢复的过程中进行监督;②认知干预: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为患者讲解病症的相关信息,尤其是脑神经外科的临床表现、治疗、康复和预后等知识,纠正患者的不良心理,尤其是对一些错误的认知及歪曲的观念进行纠正,正确的认识疾病,重新构建合理认知,端正心态,增强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促进其脑功能的重组与再建[3 ]。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心理护理、认知干预等康复护理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一个月之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Barther评分明显高于护理之前。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脑外科老年患者不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还可能在认知、语言等多方面存在障碍,患者由于对病情的担心以及害怕增加家人的负担或者受到家人的冷漠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悲观等不良心理,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4]。本文主要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对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55名脑外科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认知干预等康复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以及Barther评分。

参考文献

[1]朱康平,罗静枝,钱伟兰.脑外科手术室的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