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的根本目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内容
(一)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新时期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作为根本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身体锻炼的方法和本领,并逐渐形成一种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健康的体魄,在接受体育教学的同时,能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欢乐,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二)以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高校进行体育教育改革,要迎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将传统体育项目与近年来新兴的体育项目相融合,将学生们感兴趣、受欢迎的各类新兴小型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如搏击操、街舞、瑜伽等新兴体育项目。
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体育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健康的发展
我国高校一直将体育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使学生在繁重的可以负担的同时也能够及时的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而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更健康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才不能只有丰富的学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而忽略了人才的身体素质,激烈的竞争就会使学生有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就会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报道告诫我们,如果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即便有再丰富的学识,没有了良好的身体,一样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为了迎合21世纪对人才更大的要求,高校在原有的体育教育基础上加大了对体育教育改革的力度,将体育教育改革与高校学生健康教育相结合,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更适合拥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也具备健康体魄的新一代综合性人才,让学生能够更健康的发展。
(二)将体育教育改革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崇将应试教育转变为更合理的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光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兼具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成为人才的基础,健康是体育教育的重点,也是关键,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还是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所推崇的健康教育的素质教育是全体性、全面性和主动性相结合的教育。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将健康教育与之相融合起来更是目前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才能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三)体育教育改革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师生的共同需要
我国高校传统的体育教育基本上的形式都是与其他理论科目相似的,都是以教师传授运动技术,学生学习接受教学内容为基础,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的形式,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内在价值。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互动,教师没有教学的激情,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是简单的应付课堂教学,根本不能达到健康教学的目的。在体育教育改革基础上的健康教育的方法是要将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有更广泛的参与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更能够激发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热情,使得体育教育能够更好的进行,这样也就能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建议
(一)改变体育教学的观念,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要想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更好的贯彻落实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学的观念,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教学基础进行适度的改革,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认识,将体育教学中枯燥的技能教学转变为丰富的身体素质提升教学,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既锻炼了身体,也增强了身体素质,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形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从而培养成为全面的新时期人才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力
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任何一种体育项目价值的实现都是基于学生某种需要满足而言的。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从重视技能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上来,要在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教学方法,将健身与开发学生潜力融合在一起,由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向到个性化的个别教学中去,由教师的理论性灌输教学方法转变到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运用体育知识的形式上来。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现代化的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利用探索型教学方式从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科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原本枯燥的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使得健康教育的目标能够实现。
(三)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设施相对落后,由于地区经济和发展的限制,高校之间的体育设施实力也存在巨大差异,许多教学要求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能够在现有的体育设施基础上完成,这也就对高校的体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新时期教育目标,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更努力的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水平,提升高校体育设施总体实力,使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能够没有限制的完成,在进行大搞体育教育改革的同时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而在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的基础上,也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将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培养更合格的21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贡娟、李小红著.《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育创新体系》,《体育科学》2000(09)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有用、好用[1]。据调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都是以技术教学导向,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在教学和考核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僵化性,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缺乏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该课程在体操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教材体系缺乏创新性、结构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实用性;重技术、轻能力,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这是摆在体育教育专业各门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2]。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教育及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及研究学者们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了许多研究探索。结合自己的经验,笔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概括,以期能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教改工作提供参考。
一、要提高教师的教改意识和目的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如果教师没有主动积极性,就不可能有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进行体育教改,必须强化体育教师的教改意识,让大家能不安心于现状,能多思多想,并能自觉将所思所想付诸实践。进行体育教改的目的,就是探索适合当前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寻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根本途径,研究帮助学生迅速获得运动技能的方式方法,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教育方法,只有明确体育教改的根本目的,才能使体育教改进入正常轨道,不然就会使学校体育教改工作导入误区。
二、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观念的改革,因为教学观念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起的是总体的指导作用,如果观念落后,那整个教学过程都会落后,教学效果就不高。因此,教学观念的改革也是众多研究的重点。科学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和质量,对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能力是教师将有关知识、技能、运用本身的职能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它是教师诸方面能力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学生适应教师到让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同时,教师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
三、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都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的,手段比较单一,更重要的是把体育教学当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发展。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是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攻,熟谙教学目的、内容与方法。学生起主体作用是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方法是组织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步骤。教学方法的选择、创造和运用的成败直接影响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法,要按照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教材特点和场地器材等实际,围绕课程的目的任务,将体育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近年来体育教学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集体团队精神,发挥体育教学在实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总目标中的特殊功能。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并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同时注重教学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努力在课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热爱体育、参与运动的热情。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体现“区别对待”原则,努力做到竞技体育项目和大众体育项目相结合、新型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4.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能力为任务,使学生学会两项以上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举一反三、因地制宜的科学健身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5.延长体育教学年限,针对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体育教学课。例如:对一年级开设以武术项目为主要内容,身体素质训练为辅的体育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二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选项课,根据学校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实行半开放式选项,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兴趣的体育需求,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基本掌握某一专项运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体育专长,加强体育锻炼;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如羽毛球、体育舞蹈、散打等,满足学生对某一专项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能力和身体综合素质。
五、体育教改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据可依
进行体育教改要充分立足本校实际,考虑如何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考虑在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接受能力,看他们在这一方面能否与教改思想同步。不能脱离实际,强行教改,或不加分析地照搬他人经验,否则,也将违背教改目的,因此教改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教学改革的目的,展开教改活动,当确定教改课题并准备实施时,要搞清楚为何要改,改的依据是什么,教改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改要比不改强,或者说改了,教学方法更科学、教学过程更合理,总之,改革后要使教学活动产生更大的效益。如果脱离实际乱改一通,只会造成体育教改的混乱,这样反而不好。
G633.96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技术含量、运动量、运动强度越来越低,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就是集合、整队、跑步、自由活动;条件好的学校可能还有一点点器材,条件不好的什么也没有,个别学校体育课甚至成了学生处理个人问题(卫生、就医、休息、学习)的机动时间,完全失去了它的教育教学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并且,这还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学生的部分身体素质严重下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1)缺乏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T足够的医疗保障支持。体育教学、体育活动有它的特殊性、个体的差异性,意外伤害在所难免,一出意外,不管有理没理,总是学校的责任,学校不胜其烦,也无力负担高昂的治疗和康复费用。学校根本不敢开展运动激烈、强度大、比较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项目的运动和教学,比如单杠、双杠、投掷项目、中长跑项目,甚至足球、篮球在有些学校都是被禁止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有甚者,有些学校的田径运动会,都没有400米以上的项目和跳高、投掷项目。学校怕出意外,也出不起意外。
(2)学校在场地、器材、师资上的限制。部分学校学生数量众多,而活动空间狭小,运动器材有限、师资配备不足,根本开展不了大场地的体育运动和大型群体活动。
二、教师方面
体育专职教师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各级各类学校一校保证至少一名科班出身的专职教师都有难度。这是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人事安排的不合理、不平衡所导致的。体育是一个涵盖很广的范畴,项目众多,单单一名教师,也不可能知晓、熟悉所有体育项目的常识及教学,均衡和相应增加薄弱学校的师资是很有必要的。
有了体育教师,很多体育活动才能正常开展,在教学中,学生的安全问题始终是压在老师心中打大石头,很多项目不是不愿教、不是不会教、而是不敢教。小学只学了点点皮毛,初中还是这点皮毛,到了高中,基本还是零基础。而事实上,体育教材的内容基本还是一致的,但内容在加深、难度在加大,每一个教材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要求,而现在的情况是,到了高中,大部分的同学对大部分的项目,基本都是零基础,这不仅仅是限制了学生本身的发展,也严重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
三、学生方面
(1)学生不愿意学。这里说的学生不愿意学,并不是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而是他们不喜欢那种传统的,一刀切的满堂授课;他们喜欢更自由自在的活动,不愿意一周两节宝贵的体育课,累得半死去练那些对高考毫无意义的所谓的技术动作。各个项目的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更愿意自由组合,水平相当的同学在一起玩耍。而至少三分之一(只多不少)。各项技能都基本为零的同学,就只有看看书、散散步了,
(2)学生没时间学。学校学习时间紧,平时根本没有活动时间,能够一直保证到高三第二学期都还一周两节体育课的学校都很少,课余时间很少,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体育课的时间根本就不想动,甚至处理私人问题去了。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说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三大主体。主体有了苦衷解决不了、出了问题,这就直接造成了现在学校体育教学效率地下、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不能和其它教育学科齐头并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影响了学生的生理、心理、性格上的健全发展。
基于以上问题,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政策、资金上给以保障,让学校、老师无后顾之忧;在选拔、升学、入职工作中,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要在综合评价中确确实实有所体现。
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法律、政策、资金、场地各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要让学校敢做、有教师教、教师能教、教师敢教、学生有时间锻炼、学生从小就锻炼、学生爱锻炼。从法律的层面明确规定学生享有运动的时间和权利,任何人不得侵占;保证学校所需场地、器材的最基本资金;完善锻炼中的伤害保险制度;让学校、老师无后顾之忧,温室里呵护出来的花朵,永远不能再风雨中健康成长,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二、保证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
当前的教育,是高考科目的教育,更是战场,分数的高低成了社会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最直接标尺。很多学校就经常挤占体育课时间、体育锻炼的时间,一周三节体育课,只排两节,一周两节体育课,就只排一节,甚至很多学校高三更不就没有体育课。能够保证早操、课间操就很不错了。根本就保证不了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这也是需要主管部门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
三、从娃娃抓起。
体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到哪一个年龄段、做哪些事,每一给阶段由他不同的敏感期,各项目的技术动作、运动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从幼儿时期就要进行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教育与引导,一个阶段做好一个阶段的事,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的延续性的态势,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四、从高中阶段起,推行分项教学
一般说来,学生进入高中,各方面的身体发育、大脑发育、兴趣爱好都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男生、女生的兴趣也将逐步明析;再加上高中阶段,学习压力也将会逐步加大。这个时候开始分项教学,一个主项、一个副项更能让学生享受到运动的乐趣、更能起到调节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也更能发现、发展和提高自身特长;不同的项目,用这一项最好的老师来教,来提高水平,这将积极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加锻炼的习惯。
五、加强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体育教育的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对于它的评价对于升学的影响上,作为体育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弱势就示弱,这确确实实是关系到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的炎黄子孙的体质问题,也是关系到民族危亡的大事,不管困难有多少,我们也要努力工作、积极争取,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好的条件、好的环境、好的保障。引导学生自觉的体育锻炼、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这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肩负的任务神圣而伟大,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第一”既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健康第一”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要体现在学校体育的整个体系中,而不是某一个方面。培养身体健康、体魄强健的学生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广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的根本好转,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体育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遗传、环境、自然条件等种种因素,个体在身体发育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不仅造成了身体能力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个体在体育活动中价值趋向的差别。因而在体育活动中,不同个体所体现的能力具有不同的特质,而正是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才使体育活动过程多样化,也正是个体差异的存在才使体育活动更激烈,竞争性更强。如果没有个体差异,就没有必要进行教育,没有必要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个体的不断完善,在体育活动中,身体活动所带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进步,缩小了个体的自然差异,而在生活中,身体活动己成为不可缺少的保持生命活力和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个体差异的存在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体育活动为个体差异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途径。所以,今天的学校体育就应该为个体差异的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有效手段。“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人的地位,改善人的素质是新世纪教育的基本走向,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走向。
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的突破口放在学生主动练习、主体性发挥的方面上。使学生从他主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开发了智力、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意志,使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己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论。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配合,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交往,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增强体质。
四、培养体育课堂教学的非竞争氛围,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运动
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手彼此为争取比对方更好的成绩而努力,并显示潜能的过程。这种要战胜对方的愿望或者想比对方做得更好的冲动意愿,就是竞争意识。体育的本质性就是具有强烈的竞争性,要求参与者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竞争为提高体育教学的地位、扩大和深化体育教学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进入新的世纪,体育的概念已从狭义的比赛,扩展到为一种终身性的、全民性的“大体育”观念,尤其是当前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是否还应该象过去那样过分强调竞争性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呢?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人们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通过观察和模仿社会上成功的人而为自己树立一个发展的目标。在此目标的激励下,人们有可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种高目标的确立原本是为了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变成了争相去比谁做得更好,这一点恰恰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体能素质下降的主观原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目前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较好,但家庭体育工作由于受到世袭观念的影响开展的较差,这也是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每周两节体育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体育课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一个体育教师根本无法顾及几十个学生的锻炼、需求和无法满足没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体育课仅仅能传授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锻炼,这是影响学生体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1.现状
(1)场地与器材。农村中学的学生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应不得低于4㎡,发现所有学校均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例如:某校学生在校人数超过800人,学校只有1块田径场、3块篮球场和5张水泥乒乓球台,场地总面积不超过800㎡,学生人均只有1㎡,远远达不到要求。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学校体育器材应纳入教学仪器供应计划,而多数学校没有做到。在调查中多数学校没有把学校体育器材纳入到供应计划中去,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部分必选体育项目所需的体育器材,如双杠、跳高垫、武术器械等等。
(2)年级段情况。在七年级阶段,教材规定的田径类项目中跨越式跳高内容有8所学校没有开展,占样本的50%;体操项目中有16所学校都没有开展单、双杠的教学,占样本总数的100%;限选教材韵律体操和舞蹈16所学校没有开展,占样本总数的100%;有10所学校开设了篮球课,占样本总数的75%。在八年级阶段,在田径类项目中有16所学校开展了跑、跳、投教学,占抽样总数的100%;在体操课中有16所学校没有进行单、双杠的教学,占样本总数的100%;限选教材韵律体操和舞蹈16所学校没有开展,占样本总数的100%;有4所学校开设武术课,占样本总数的25%;有16所学校开设篮球课,占样本总数的100%。在九年级阶段,往往学生到操场上点名后自由活动,无法保证正常的上课时间,在这次调查中占到100%。
另外,在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中显示,所有样本均为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第十条规定的“普通小学、农村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要求。
(3)教学经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在调查中发现,16所学校都没有安排年度专项体育经费,无法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正常运行。
2.通过访谈和调查得知,上述现状成因有:
(1)学校不具备开展此类体育项目的硬件设施。很多学校不具备开展此类体育项目的硬件设施,如体操中的单、双杠项目,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单杠和双杠器材;大多无数器材已经大大超过器械使用年限,又没有及时更新,学生根本无法使用。
(2)学校、教师担心出现教学事故。由于部分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校和体育教师担心学生受伤,很少在教学中安排此类项目,学生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如跳高和双杠项目,由于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学生比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很难进行安全保护与帮助。
二.对策与建议
临洮县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内容不足,课时达不到要求,场地器材达不到标准,学校和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够等问题。全体体育教师应加强专业与理论学习,通过每月定时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钻研有关理论书籍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1.交流思想,加强认识,落实政策。各级体育、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布的《教育法》、《体育学》《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相关政策,改变“应试教育”思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全面认识,真正把体育教育政策落到实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Sport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HU Fenglan
(Lincang Teachers’s College, Licang, Yunnan 677000)
Abstract Spor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other disciplines irreplaceable function, quality education suitable to build school sports model,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oremost issue i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sports concept, this paper through years of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proposed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sports concept. Should develop a healthy, safe, happy, beautiful, distinctive, popular sports and the sports industry, is to cultivate qualified citizens, contributing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Sport concept;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体育运动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体育实践的发展,而是与人们的体育观念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未来的体育教育不仅在于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运动参与能力,以及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研究体育观的现代化问题对加速体育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现代教育体育观的基本含义
体育观是人们对体育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的基本认识或总体看法。什么是现代教育的体育观?我们认为就是适合于现代体育实践并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体育实践和发展的新观念。现代体育观念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体育观,它所追求的不仅是大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技能的掌握,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2 现代教育的体育观思想
学校体育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体育观的创新或更新是我们开展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前提条件。它们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各段或整个过程,并影响着体育目的和任务的确立和实现。现代教育的体育观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健康是体育的第一要义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桶金,强健的体魄、和谐的心灵是一枚金币的两个方面。让自身的健康保值增值,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根本意义。作为体育人,应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受益”的体育思想,为增进身心健康和进行终身体育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这也是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尤其在应试教育尽显极致的背景下更加变得刻不容缓。
2.2 安全是体育的生命护法
体育的本义,首先在于追求身心健康,健康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如果没有人身安全作为基本保障,体育随时可能会失去健康的要义,生命之歌便会随之呜咽。当前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在安全的名义下取消了某些体育项目,虽然不完全苟同,但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体育安全的重大意义。作为体育人,必须牢固树立“体育安全、安全体育”的责任意识,并坚决付诸行动,在体育中唱响生命的赞歌。
2.3 快乐是体育的强大动力
人人都有获得快乐的愿望,都有获得快乐的潜力。愉悦身心、感受快乐是体育的重要功能,也是推动体育的内驱动力。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拥有了身心健康、唱响了生命长歌,本身就是快乐的事。作为体育人,应善于创造享受快乐的机会,激发人们对体育的兴趣,让其体验到“我运动,我快乐”,进而尝试“我快乐,我运动”,这是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的关键所在。
2.4 优美是体育的艺术追求
在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中,人之美为美上美,是身体与心灵、个性与共性、静态与动态等有机结合的多重美。有道是“体育与文艺是孪生姐妹”。人们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运动获得健康、快乐,乃至增强精神力量、启迪人生智慧,同时可以欣赏到体育所展现出的人体美与人心美、人性美与人群美,稍纵即逝的动态美与回味无穷的静态美等人之美。作为体育人,在自身体育实践中,应注重塑造、展现、传(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87页)播、丰富和发展体育艺术之美。这是体育人应有的艺术追求,也是体育文化韵味的重要表现。
2.5 特色是体育的一大魅力
作为文化的某种体育活动,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虽说体育无国界,但哪种体育运动不是源于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生活实践。许多体育活动即使“背井离乡”后,除了保留某些基本特征,也会融入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生活实践中,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展现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这种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众特色,正是体育具有的一大魅力。作为体育人,开展体育活动既要通观全国、放眼世界,更要立足当地、注重特色、紧跟时代、面向大众,才能在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6 大众是体育的一片沃土
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是体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如果脱离群众,脱离实践,脱离生活,体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干涸、注定枯萎。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人民大众身心健康、生命升值、生活快乐、生存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是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即使是培养“体育精英”、“竞技人才”也难以例外。作为体育人,开展体育工作应紧紧依靠群众,深深扎根基层,在人民大众的肥沃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在事业中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总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该发展健康的、安全的、快乐的、优美的、特色的、大众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为培育合格公民、提升民族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作为体育人对体育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应该始终践行的根本方法和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不等。根据系统“要素—结构一功能”基本理论,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本文试图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出发,通过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及其过程,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并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就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展开讨论。
2、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纵观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实现的基本事实,教学与学校教育并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育,始终与其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性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它必须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它用于教学的总时间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排名,小学第三、中学第四,乃至大专院校也占有相当比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并且它还是唯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和由此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性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学校教育中一个方面的目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就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师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从事劳动和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权利。因而,理当端正态度,摆正位置。
3、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对于体育教学,国际上并无统一定论。就国内而言,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虽都有过界定,但其说不尽同。归纳起来,其共同点是①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安排进行的;②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③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④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报、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如此控制往复,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鉴于上述认识和理解,考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相关因素,凡是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不难发现,它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对此,国内习称教学的“四大要素”,早已形成共识。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又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事关效度,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显然,评估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即言之,·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体育馆里经常几个班挤满一堂同时上课,被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班级受“文化至上,升学第一”影响严重,体育课上学生要动不动,伯出汗耗体力影响文化课学习;有的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定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至此,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累,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们的性质与职能似可分别概括如下:
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不时了解、激励、教导、指引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公民意识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谁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体育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方法。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是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媒介手段,凡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评估,即指评价与估算,包括总结性评估和形式性评估。前者以作出总结为目标,关心教学实施的结果;而后者则以为教学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关心的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计划调节。通过评估,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估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环境,凡指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的背景。包括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风气或社会环境、学生集体环境、师生群体环境、教师集体环境以及具体的课堂环境,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及其教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外部联系以及有关物质条件特点等。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由教师操纵的,它支撑着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
4、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前已述及,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至少受到六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制约,这些因素又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且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和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目标的变化发展,又会要求各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揭示驾驭体育教学过程至少必须思考两个层次方面的问题。其一,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常抓不懈。对此,我以为不无道理。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具体操作者,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负全面责任,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其二,从宏观上看,就要树立整体观点,提高整体效应。这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且几十年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尽管广大体育教师不辞辛劳地工作,可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仍然很不理想,显示原因决非单方面的。据1994年4月至1996年8月尺实地考虑58所中学后发现,其中只有27所环形田径场,而6校田径场上仅有一个沙坑;只有5校(8.6%)能基本保证雨天上体育实践课;95%以上体育教师感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数量不足而不方便组织体育教学;初三、高三毕业班停上或少上体育课学校比例分别为69%和89%;教材使用比例,田径、篮球占89.11%,武术2.91%,韵律体操舞路0.57%,器械体操0.9816,典型学校的体育课经常是“教师发球,学生自由”,观察98节体育课,69.38%属于“放羊”,课上学生练习密度小,初中19.89%—25.16%、高中17.63%—27.19%;专项练习密度更小,如跳远5.55%—7.4%、跨栏5.11%—6.91%、投篮4.16%—7.88%,学校课外体育活动,10校占17.2%无法开展,70.6%学校经常只有少数学生活动,业余训练清一色田径,79.3%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只对代表队训练和比赛感兴趣。观察大专院校体育课21节(42学时),教学内容上二项基本教材16节,一项基本教材的5节;课上教师讲述教材对学生身心作用者5节(占23。2%);运用评估指导学生、刺激其积极性者7节,占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教师只重技术技能教学,而不能同时兼顾教育、教养双重任务。且所观大中学119节课,仅35节(占29%)是在单独教学环境中进行,余则2—4个班挤在相邻场地或挤满一堂,在彼此干扰情况下教学。这些现象进一步揭示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确存在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不少薄弱因素和因素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首先下决心改善薄弱因素,使各因素同步发展,并逐步完善其功能指标体系。因为只有个体功能好,其整体功能也才可能好。进而言之,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又并非各相关因素功能简单相加,也不是无原则的追求单因素夺魁可以获得的。例如,教师好,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好,全部竞技化、标准化,而学生不愿投入或投入不积极,或根本不适应班级授课需要,:学生积极性高或班主任不支持或学校不予重视或根本不创造环境、条件等,都不会产生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必须在追求各因素同步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其协同配合,优化组合结构,使之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个体功能,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集体矢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总之,由于认识上、操作上的原因,各因素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各因素间的有机结合上,尚待研究的问题也许更多。但为了从根本上全面大幅度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加速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对其相关因素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实乃当务之急。
5、结束语
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与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六个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树立整体观点,下决心促进各因素同步发展与协调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和效益,保证体育教学沿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①贺强、张燕生、朱永杰主编《西方管理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②崔伟《论体育教学系统》《体育学刊》1996年第1期
③《体育管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2以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健康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健康既是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健康。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将健康理念运用在其中,让学生通过日常的体育学习健康的成长,并且积极主动的接受、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体育教师也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出新颖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性,其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智力、体重、身高、运动神经以及运动经历等。因此需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特质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出包含选择性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进行选择,找到适合自己身体特质的体育运动,使得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运动中充分的展示自己,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获得生理的,也可以使心理得到满足。除此之外,新颖的体育教学方法也可以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提高。
3注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其个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其在运动方面的参与度以及适应力各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体能以及运动技能方面具有差异性。当然先天遗传也会影响差异性的形成。生活氛围以及爱好的不同也可能影响学生的体育发展。新课程标准,除了对体育教学的目标以及有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也研究出了一套新颖的评价体系,可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也在其他方面作出了改革,例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其根本目的是让大部分学生可以自主的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新的教学方法主要将学生的个性培养作为目的,从根本上使得学生的创新心理得到满足,不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强调统一性,应该加强学生自身的发展。体育教师也应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创新性以及潜能。
4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其应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基本表现是让学生可以自觉学习体育知识、锻炼身体,充分发掘创新精神,自主的选择有兴趣的体育运动,并且对这项运动进行学习,体育教师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以及点拨。在遇到的问题时,首先学生应该尝试自己动手解决,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在教师以及同学的帮助下合作解决。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对各种运动进行主动大胆的尝试,而不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
5开展特长教学
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学范围,教师可以自主的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体育教学内容。此外,体育教学内容还应该和生活息息相关,将课内以及课外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结合。在运动器材的选择方面学生也应该具有自主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选择的运动来选择合适的运动器材。
6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注重少讲、多练,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也使得体育教学的效率下降了很多。所以,在对体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讲与练的有效结合。适当的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播放其他方面的视频来加深学生对体育这项运动的了解,例如健康知识、体育卫生保健以及动作技术分析等。
7运动技能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同时不能过分强调细节。除此之外,也不能过分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运动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这种规定既将运动技能的学习进行了扩展,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保证学习学习的基础上,也使得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发展。身心的健康发展既是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开展其他方面的学习的主要基础。因此,其对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法要求,其不再让学生掌握统一规范的运动技能,而是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技能的学习。
我院2013版培养方案中提出要继续贯彻“通识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全覆盖、全贯通”和“四线”、“四点”的教育思想3,体育教育课程为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坚持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实施了“2+2”教学模式4,通过3年的实验性教学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比对,有了一定的提升,故“四点”、“四线”在体育实践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指导作用。
1.“2+2”教学模式中指导思想的“四线”
1.1历史线
大学体育课程是普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文明、与我国高等教学的发展同步,为适应新时期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我院体育课程开设3年6学期必修课程及大四学生基于《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体育锻炼环节,进行了“全覆盖、全贯通”的课程规划。其必修课中我院进行“2+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结合,以教授学生技能竞赛能力的同时,教授对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现状,项目竞赛中礼仪、规则的发展的动历史过程,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对运动项目进行全面了解,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运动文化的深入了解,对扩充学生文化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内在创造性有良好的帮助。
1.2“哲学线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对立的矛盾体。体育课程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体育与育人的关系:体育是人的一种文化,是人的一种独特的自我教化的活动,在活动中,先要锻炼身体,再培养意志品质,升华内在精神,完善人格;(2)技术课与竞赛课的关系:这是一个相互补充、互为作用的关系,竞赛课是技术课的延伸和检查,也是学习多元化知识和展示自身风采的场地,恰好技术课学习内容又是发展竞赛课程的根本基石;(3)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对社会适应的需要,使学生爱学、爱练,树立健康意识的重要地位;(4)学习技能与理论的关系:这是一个互为促进的关系,学习技能不能够摒弃理论的学习,体育锻炼也不是光学理论就能够有好的身体,应知理论的掌握是对技能有效的补充,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1.3逻辑线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是人的思维对事件进行因果规律的判断。体育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所有项目的教学顺序、技能的掌握过程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体育教学的目标性设置也是以学生体能目标-技能掌握目标-文化理论知识-多元化赛事能力的规律性来发展;课堂教学过程按照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练习-达到目标获得知识-提高素质-达到课程目标这一逻辑线进行。
1.4价值线
事物的价值是指其具体的内在属性,从量与质的统一上对具体真理的量度。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属性。价值拥有系统性与社会性。体育教学它的系统属性体现在以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素质与全面发展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自主性学习与运动技能、竞赛相关能力和文化为主要内容,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社会价值性体现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策划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了综合文化素养,适应我国对人才的要求。
2.“2+2”教学模式中指导思想的“四点”
2.1理解点
教学的理解点不仅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应该对体育教学根本目标的理解、对教学内容所指的培养目标的理解、对其项目发展过程与现状的理解、体育运动是一种从“体悟”到“理悟”的过程,理解体育精神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育中要时刻渗入。
2.2记忆点
运动技能要领的记忆、团队战术的记忆、竞赛策划、裁判法的记忆等都是体育教学中的记忆点。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运动项目的各自特点进行相关礼仪等特点的记忆与运用,通过小组活动竞赛模拟的形式,让学生达到对记忆点的深刻记忆。
2.3工艺点
体育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工作、社会中能够合理运用。课程工艺点以教学目标为根本,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兴趣参与度、体质健康因素为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通过工艺点可以体现教学,也能显示学生的自身价值。
2.4实用点
通过学生学习,掌握体育运动基本技能,磨练意志,增强体质,在教学比赛中体现出礼仪、技术、战术、运动能力等各项素质,并拥有组织与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长期练习,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本课程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习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在真实的环境下让学生进行活动。
3.结论
[作者简介]林涛(1972- ),女,广东湛江人,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86-01
素质教育主要是以人的发现和社会实际发展需要为目的,其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与潜能,是一种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目的在于真正落实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等相关能力;使受教育者在进入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一、素质教育
(一)素质的含义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主要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进行界定的,即人们所说的“遗传素质”。而广义的“素质”是从教育学意义方面进行界定的,主要指人们在先天基础上,后天在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中获得的内在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及目的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这样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以受教育者及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主要着眼点,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是人对人及外界事物的看法,主要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外在素质主要指一个人在自己行为和能力基础上所能达到的成就。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以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以尊重人的主动精神及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以促进学生健全个性形成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育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帮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很好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精神和体育道德风尚的形成,又能帮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另外,体育教育本身就含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因素,尤其是身体素质方面。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体育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体育教育能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体育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4)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审美观和劳动能力的培养;(5)体育教学是文化科学培养的载体。体育教育的目的及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学校要树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
正确的思想理念在体育教学中能起到指导作用,所以学校需在体育素质教育中树立新的思想观念。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身体保健的方法,形成自我健身的技能和自我正确评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以及对自我正确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根据课程的具体设置进行正确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素质教育。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就近年国内形势来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扮演体育课中带领学生“放松”的角色。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整体不高,教师的责任心比较低,教学过程中的“放羊”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体育教师上体育课就是把学生带往操场任其自由活动。许多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还不成熟,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让学生单纯地进行身体锻炼,对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面并不重视。针对这个问题,学校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因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加强体育教师的定期培训,让体育教师涉猎更多的知识范围,提高体育教师内在素质,这样的话,教师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三)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就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体育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身体上的锻炼,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在身体锻炼的基础上其他方面也能得到锻炼与提高,如学生的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情感等方面。与此同时,体育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不能单纯地固定在教师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学生练习的基础上,还需开展适当的教学游戏和教学比赛,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会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竞赛品质。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譬如多媒体教学,借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四)在教学设置上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课堂问题和课堂训练方法,比如说,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让学生在课下对之后一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并让其他同学来进行评价和学习。
(五)教师要创建和谐的体育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学习氛围的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活动需注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中重视使师生之间亲密沟通,这种沟通不只是语言上的沟通和知识上的切磋,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行为上的交流互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互重、互相交流的关系,这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就能促进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实现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不应局限于体育课堂上,还应当包括体育课堂之外的体育教学活动。课外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所以教师可以在校园中成立各种以体育活动项目为基础的校园俱乐部,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满足学生体育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六)定期开展体育教学比赛,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参与体育竞赛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该运动项目中去,这就决定了参与竞赛比参与一般的体育活动更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开展体育竞赛,同时,体育竞赛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性的,不受时间、人数、组织形式的限制。体育竞赛活动可以与课外活动以及体育课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加强学生的成败观教育。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克服困难的自信和勇气,学会不折不挠,勇往直前,帮助学生学会坚持不懈,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
另外,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学竞赛要有正确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比赛的结果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要综合运用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在学生体育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身体状况、努力程度、进步程度和对体育的热情度,以相对评价为主,绝对评价为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