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国际贸易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4 09:56: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际贸易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际贸易概念

篇(1)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优势产业形成基础

(一)优势竞争理论

优势竞争理论来源于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波特根据当时的企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情况,从微观企业竞争优势向国家层面的宏观竞争优势进行理论和实践推导,得出各国企业、产业以及商品在竞争优势上的表现千差万别,特定产业和企业在微观层面上的竞争优势具有累加和循环促进效应,进而形成整体性竞争优势,波特以此为根据,发展创立了用于分析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表明了国家内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具有互助促进作用,关键要素的非均匀性强化会影响产业的升级潜力。

(二)“后发性”优势理论

“后发性”优势理论特指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以引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学习国外成熟经验的方法而取得产业较快发展的模式,以开放的姿态而取得跨越式发展。这一产业优势理论的创立者为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他在总结上世纪六十年代意大利和德国战后重新崛起经验的基础上,以“落后优势”和“落后条件下的有利性”研究发展了该理论,格申克龙认为落后地区通过采取有别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更有可能实现较高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繁荣状态,理由是相对落后的经济状态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种发展的空间性包括了制度性利好和技术性潜力等优势,通过积极的发掘,落后地区的潜在发展动能可以得到迅速释放,做到经济增长的“后来居上”。

(三)产业间比较优势理论

1.内生性比较优势理论。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扩展,由传统的既定经济结构最优资源配置过渡到经济结构与技术的互动演进,发展出内生性比较优势理论。杨小凯认为产业内生性比较优势和外生性比较优势区别在于比较前后的生产率差异,前者是基于生产方式和专业化的事后选择,可以在生产条件类似的国家间产生,不同的专业生产决策产生了不同的事后生产率差异;后者是由于先天性生产条件差异而产生的贸易效率区分,基于要素资源禀赋的相对和绝对差异,是由事前产业差异就决定了的。比较而言,内生性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具有更强的指导性意义。

2.传统产业优势理论。传统产业优势理论经历了由“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到“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过渡。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主张社会主体以特长分工而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全社会的最大化福利,分工在国家间进行就产生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突出了落后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为只要具有产业比较成本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获取额外收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品价格的差异最终来自国家生产要素相对存量差异,进而产生的比较优势决定国家间产业贸易的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都设定了既定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衡量的技术水平决定比较优势的形成,而要素禀赋论恰恰相反,以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为设定依据,更多强调比较优势来源的要素存量因素。

3.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解释既有经济学家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作为铺垫,也有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补充完善,前者认为产业的初始状态为国内经营,产业的外延和国际化是因为国内市场的饱和或偶然因素作用,属于被动外延,且一般都限定在需求和国民收入水平近似的国家之间进行,理由是需求和收入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间交集产品较少,产业内贸易联系程度低。克鲁格曼认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建立的基础,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和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具有共容性。林德和克鲁格曼的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向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转变基础上,以规模不变向规模递增为假设,较为贴近现实,发展了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优势产业理论研究发展的四维视角

核心视角。基于核心视角的优势产业研究将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定义基础。王德强(2008)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是区域地理、文化、要素及劳动力生产优势,区域经济发展潜力通过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得以体现,因此,建立区域经济优势要以建立区域内产业竞争优势为先导。基于核心视角的优势产业理论研究为区域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初始行动参考,相关的产业竞争优势领先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结构相关性实证探析处于起步和探索过程。

产业视角。产业视角的相关研究以发展速率、行业关联以及经济增长贡献率作为基础。刘国庆(2010)将优势产业界定为在经济总量中占据权重较大、运行状态平稳、财务指标良好、资源利用效率高和进一步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或产业,这类产业在既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都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李文学(2009)从产业的结构升级潜力角度对优势产业进行定义,认为优势产业可以指引产业升级,利税总量较高,既可以由关联性产业组成产业价值链,也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形成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产业网络。

贸易视角。国内关于贸易视角的优势产业研究以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展开。孙友林(2011)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优势产业概念对等,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结合实际上就诠释了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业;吴志兵(2009)指出,地区经济的功能定位是优势产业基本立足点,在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地区的既定比较优势可以转化为产业内竞争优势,在国内和国际不同建设层次的市场中,优势产业在经济价值链条总具有影响力大、绩效高、市场空间广阔的特点。张亚林(2010)认为对于优势产业的界定不能局限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任何的偏颇都会导致概念混淆、指代不清。

综合视角。从综合视角出发的优势产业研究在贸易视角的基础上增加了主导产业理论,即优势产业概念包含主导产业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三个部分。赵坤鹏(2011)指出地区间发展的比较优势可以构成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地区间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导致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性投入产出比,进而体现地区产业竞争优势。洪建军(2010)认为优势产业首先必须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行规模化生产,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较大比重,一般是以处于支配地位的行业或产业集合的形式存在。综合视角下的优势产业界定更为全面,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概念。

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动态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一)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

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是针对区域优势产业甄别而言,重点突出了在区分同一地区内不同类型产业比较的同时,还要注重不同地区间的同类型产业对比,将优势产业的界定放大到更大的范围内,产业的比较由区域内走向区域间。在区域间的产业比较中,用于比较的个体或集体间必须具备经济水平相当的特征,以此来避免对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产业优势而导致的无效现象,即不发达地区潜在优势产业可能会得到虚假评估,丧失优势地位。优势产业具备现实发展条件时,无论是大产业划分,还是产业内部细分,其范围都不再局限于一个或一类产业,多层次的产业集群优势得以呈现。图2说明了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

(二)优势产业的动态优势变化

国内外关于优势产业的研究大多突出和承认外生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起步阶段的重要作用,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对地区产业专业化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讲,在认定产业具备外生性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投入可以使得产业进一步向内生比较优势发展,集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人力资源优势、产品富集性、需求供给因素和交易效率于一体的发展优势可以促进产业发挥领先作用,并推动相关产业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后发性产业优势的形成需要在规划之初就制定相关的后发优势战略,学习和引进优势产业技术,借鉴先进制度管理模式,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实际贯穿产业发展进步的全过程,后发优势战略的制定实施对于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加速作用。优势产业动态变化过程如图3所示。

(三)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含狭义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包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性,产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贯穿整体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当一个行业可以及时的制定并实施能够创造高额市场价值的战略,而任何的产业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都无法及时的跟进或模仿这种战略,并且缺乏进入的能力和信心,就可以认为产业具有优势性和可持续性。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性来自于七个方面,分别为产业环境、产业战略资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战略执行能力、产业内人才能力、产业文化以及产业创新力。获得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依靠耐心和长久经营,可持续竞争优势维护不能在当下就产生额外效益,即便是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长久化行动。

结论

通过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国内外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可以发现,优势产业建立在地区性的外生性比较优势基础之上,通过实行先发或后发性的优势战略,产业内生性比较优势可以得到加速培养,进而过渡转变为竞争优势。以产业或产业群形式存在的优势产业依赖自身的经济优势,将持续性领先同地区不同类型产业和不同地区的同类型产业。

参考文献:

1.刘立民.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分析-基于区位熵的实证分析[J].西部金融,2012(5)

2.张文武.我国优势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J].求索,2013(1)

3.安树伟.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劣势分析[J].生态经济,2011(5)

4.王恩胡.我国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优化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12(1)

5.王业强.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4)

篇(2)

纵观世界经济可以发现,任何一个谋求自身发展和增进本国国民财富的政府,都希望能趋利避害地利用对外贸易来发展本国经济。世界各国中也不乏将国内发展战略与政策延伸至国际贸易领域,相机抉择地利用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作为增强经济实力与巩固竞争力之重要手段的国家[1]。具体来讲,对外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大体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国家或不同类别国家所实行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对不同商品或不同类别商品所实行的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是以增强国家国际综合竞争力为宏观目标,以提高本国居民收入及社会福利为具体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同时,由于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又使得其贸易政策具有非静态变化的基本特点。例如,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服务于其全球霸权地位的巩固与发展;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利用能源出口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日本则是通过对外贸易奠定其科技优势地位。上述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随偶有变动,但其宗旨却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因此,《贸易政策比较》课程的重点,理应放在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政策动态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法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了解贸易政策的延续性与波动性。但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着知识点重复、政策比较实例较少、各国政策特点分析不足等一系列有待改进之处。

一、《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概念的教学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所采用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在开篇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中往往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国际贸易中的专业词汇及其概念;国际贸易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国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其用意是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同时学习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掌握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的特点与变化。但是,对于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与其前面所学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多有重复,而且,不同教材其专业用语也不尽相同,极易造成学生对国际贸易基本概念记忆混淆,或概念模糊。

因此,笔者建议在《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对本部分可做出如下更新:

第一,以教师课堂带领学生简单回顾相关概念为主要方式,强调概念的理解,而不再要求学生对具体概念强制性记忆。例如,在“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概念回顾中,可主要阐述其分布特点,以及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的指标。同时,引用中国、美国及其他各国近10年的进出口数据,对比分析其在世界进出口市场中所处位次。再如,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概念中,除讲述进出口商品结构外,还应着重分析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所反映的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贸易与国内经济联系的具体情况,使学生认知到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为发展本国经济所服务,其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第二,强调Excel等统计软件工具的运用。基于多数学生对统计表格阅读、分析知识的欠缺,在本部分教师可针对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差异化实施实训课程的相关训练。例如,使用Excel表格时可分为如下步骤:1.填写我国1978-2009年度进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区别不同统计指标的经济含义;2.令学生找出所占比重较大的商品种类,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所学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中的分类标准,总结我国进出口商品的具体类型;3.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减比例(%)的计算,观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商品结构上的变化,对照与变化折点时间相符的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细节,找出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对贸易政策宏观调控的具体思路与趋势。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性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各种常用国际贸易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强调概念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相关统计软件、统计表格、统计图表的认知程度,加强其自我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贸易政策比较》中“政策和措施”解释的教学创新

在现行《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通常将“政策和措施”部分作为重点内容,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政策概述、国际贸易政策演变、进口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出口管理方法等。笔者认为,在这一部分可适当减少对概念性问题的阐述,转而增加对与现实世界相耦合的国际时政及其与贸易关联性的内容讲解。例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部分,在帮助学生分析、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与构成、类型与区别的基础上,着重讲述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代表本国统治阶级,为本国统治阶级利益及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其出发点主要是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积累资金并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往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国的经济发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思想和外贸理论而随时调整和改变。但不论如何变化,总不外乎是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演变部分,重点讲述:自资本主义初期重商主义的产生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进化过程,以及现阶段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保护与自由结合的混合贸易政策。这里,可引用如下的中美两国贸易政策演变为实例。(1)中国实例:1978年之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是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为主要贸易对象,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力争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与制裁;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转向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更加强调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将对外贸易转变成为引领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并通过鼓励出口等措施的实施,扩大外汇储备、增强综合国力。(2)美国实例:在2007年金融危机波及国内实体经济之前,美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但是应当看到其贸易政策的利己性和攻击性,特别是美国“301条款”表明美国贸易政策的实质是美国利用贸易政策推行其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其威力不在于条款本身,而在于它所带来的报复性后果和制裁的可能;2007年以后,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基于向外扩散危机以及提高国内就业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主动放弃了对自由贸易的捍卫,转而公然违背WTO准侧,持续加大贸易保护,这一切均是美国贸易利己主义的集中体现。

进出口关税措施部分,则重点应放在进口方面。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税率标准、分类标准、普惠税的给惠方案等,在细节上,应关注学生对非关税壁垒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进口配额方面,以中国为例详细阐述绝对配额、关税配额的定义与区别;在自愿出口限额方面,使学生分清自愿出口限制的原因、配额的协商机制;在进口许可证制度方面,重点讲述进口许可证发放规则、发放手续、管理程序以及进口许可证的种类等;在外汇管制方面,帮助学生理清数量性外汇管制、成本性外汇管制、混合性外汇管制在管制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中国自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取消原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行的双轨制度的原因及其影响等。

出口管理措施部分,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国家对出口的鼓励措施和实际应用效果评价。例如,我国出口信贷政策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优惠措施及具体实施细则;短期信贷、中长期信贷的政策提供与企业选择之间的耦合关系;出口补贴,特别是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补贴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详细向学生讲解WTO《农业协定》第10条之规定(即不得通过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来规避出口补贴减让承诺,并要求按一定的纪律来管理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偶然性倾销、间歇性或掠夺性倾销的原因与影响。

综上所述,在第二部分“政策和措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从全球现阶段经济与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引用实际案例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贸易政策及其执行措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正确解读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的起因与后续可能发生的影响。

三、《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的教学创新

传统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侧”部分将解读WTO原则作为重点部分,主要阐述WTO中的非歧视性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等。在传统教学课程中,对本部分往往单一注重基本准则的文件性解释,针对具体操作以及如何在WTO框架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实际案例较少。

因此,笔者建议在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应将美国等发达国家如何利用WTO准则干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以及新世纪以来我国如何应对历次WTO诉讼等案例作为重点,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合理运用WTO准则。例如,在本部分中,添加“发展中国家与WTO案例”,讲述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运用WTO准则的具体措施,具体案例,如美国向WTO提起的关于对中国用于生产钢、铝和化学产品的多用工业原料实施出口限制的投诉,本案的诉讼方都以WTO准则和中国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即《入世议定书》)的承诺为重要的诉讼理由,美方的诉讼理由主要包括中国以出口配额、征收出口税以及建立招标体制分配矾土,氟石和碳化硅配额,向企业收取费用等,违反了中国在 《入世议定书》和《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中关于取消出口产品税费和出口限制的承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入世议定书》中附件6仅列明84个税号的商品不承诺取消适用于出口产品的全部税费,许多在近年引起关注的资源性产品(如稀土、锰等)并未被列入,这为今后的争端埋下了伏笔:由于中国对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出口配额及关税制度和此案中涉及的9项原材料适用的WTO条款差别不大,因而,若WTO做出不利于中方的裁决,可能会引发中国更多的贸易政策在WTO的争端仲裁台上成为被告[2]。

除此以外,在本部分中还可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的兴趣度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适当讲述美日贸易冲突、欧美钢铁保卫战等著名案例,提高学生对WTO准则的认知度,并使其能够根据现实案例分析WTO准则如何适用于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如何利用准则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等。

四、《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教学创新

在本部分中,笔者认为,讲述的重点应放在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以及国际贸易新变化所带来的政策取向问题上。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与成因。在含义方面,应明确阐述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并分析广义经济一体化与侠义经济一体化在概念上的区别;在成因方面,以“三环外交”、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实际案例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成因与必然趋势。

其次,以欧盟为例,讲述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一体化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例如,欧元区的成立,实际上加速了整个欧洲经济一体化,而非仅仅局限于欧盟成员国,其后续影响应结合当前欧盟国家,如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出现的财政危机,着重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列举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一体化并尽善尽美,而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第三,结合我国及东亚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部分,也可对未来APEC的发展趋势,以及亚元区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展望,加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促进其多元化经济思维模式的形成。

五、总结

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各国贸易政策的适时调整则凸显了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正如前文所述,《贸易政策比较》课程是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重点应有别于《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1)《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各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采取的贸易政策的比较分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定义与概念的讲述;(2)《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现实案例的解读,其案例的特点应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即结合当年发生的各国贸易摩擦、贸易政策调整等;(3)《贸易政策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国际贸易政策能力放在第一位,力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具备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3)

1.引言

由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相距较远,一般情况下,不能当面交接货物和单据,这就需要双方通过一定的方式

确定交货地点,以及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风险、责任和费用的划分,通常将这些称为交货条件。买卖双方在谈判和签约时往往通过使用的贸易术语来确定成交条件。

贸易术语(trade terms),又称为价格术语,它是一个简短的概念(例如,“Ex Works”)或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例如,“EXW”),用来说明国际贸易中商品价格的构成,以及买卖双方交接货物地点及有关费用、风险和责任的划分,以确定买卖双方在交接货过程中应尽的义务。

与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包括三种,《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正本》和《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国际贸易实践中,《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00)应用最为广泛,其他两种惯例较少使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重讲解《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2.让学生理解贸易术语的含义和作用

2.1掌握贸易术语的英文名称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首先应掌握相关术语的英文名称。因此,教师应首先介绍贸易术语的英文名称。贸易术语Trade Terms,又称为价格术语Price Terms,或交货条件Terms of Delivery。这几个名称的含义是相同的,都经常出现在商务英语相关的教材、资料或认证考试中,要求学生记忆。

2.2理解贸易术语的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话题,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如,在国际贸易中,为什么会出现贸易术语?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每一笔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都要谈判,确定谁来承担报关、报检、运输、保险等责任及相关的费用,这将使得国际贸易相关更加繁琐。然而,有了贸易术语,我们就可以用简短的概念甚至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来说明买卖双方各自承担哪些责任及相关的费用。

其次可介绍贸易术语的概念。教师可以先用中文叙述并讲解,然后在黑板上写下贸易术语的英文概念。如Trade terms:They are abbreviation to explain the price composition,to define the method of delivery,to indicate who pays for what,to assume the liability.对以上概念中的重点词汇,如abbreviation,price composition,method of delivery,indicate,assume,liability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前面提到的中文概念对整个概念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理解贸易术语的含义。

2.3理解贸易术语的作用

在介绍理解贸易术语的作用,我们可以接着引入话题时所提问题的答案进行,让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贸易术语的作用。由于贸易术语是用简短的概念代表特定的含义,因此,买卖双方只要商定按哪种贸易术语成交,即可明确彼此在贸易的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这就简化了交易手续,缩短了洽谈交易的时间,从而有利于买卖双方迅速达成交易和订立合同。

3.学习《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00)

3.1介绍《INCOTERMS2000》的相关知识

INCOTERMS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中文意思是“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它是由国际商会提出的,最早的是《1936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随后,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实践的不断发展,国际商会对INCOTERMS作了5次修订和补充。最后,于1999年9月国际商会对INCOTERMS1990进行修订,产生了新的版本《INCOTERMS2000》,并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

3.2学习INCOTERMS2000中的13个术语

INCOTERMS2000中的13个术语被归纳为E、F、C、D四个组,每一个组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分组进行讲解。E组只包含一个术语:EXW。F组只包含三个术语:FCA,FAS,FOB。C组只包含四个术语:CFR,CIF,CPT,CIP。D组只包含五个术语,DAF,DES,DEQ,DDU,DDP。

3.2.1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术语的含义

在讲解术语的过程中,教师可分组逐个进行讲解。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每个术语的英文全称。然后,对每一个英文单词进行讲解,并逐步引出这个术语的含义及买卖双方应承担的责任。接下来我将用两个例子说明:

例1:讲解EXW。首先让学生记住EXW的英文全称,Ex Works。然后,结合每一个的单词的意思对这个术语进行讲解。“Ex” means “from”,“Works” means “factory”,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工厂交货。所以,这个术语的中文翻译就是“工厂交货”。因为所有这13个术语都是针对卖方说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卖方在自己的工厂把货物交给买方就履行完他的义务,从这个时刻开始卖方就把风险、责任和费用转移给了买方。因此,买方就要负责从卖方工厂收货开始的一切的事宜如出口报关、报检、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等,并承担相应的费用。

例2:讲解FOB。首先,让学生记住的FOB英文全称,Free on board。然后,讲解每一个词汇的意思,以便对让学生理解术语的含义。“Free”意为“without obligation”,表示“没有责任、义务”。“On Board”意为“Put the goods on board the ship”,表示“放到船上”。因此,Free on board的中文翻译就是“船上交货”,意思是当卖方把货物交到指定装运港的船上就履行完他的义务,从这个时刻开始卖方就把风险、责任和费用转移给了买方。卖方负责把货物运到装运港船上的费用和出口报关、报检等事宜。买方则负责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等,并承担相应的费用。

3.2.2总体把握,让学生理解INCOTERMS2000的特点

E组的特点是“Departure”意思是“发货起运”,表示卖方只负责在自己的工厂发货就可以了。F组的特点是“Main Carriage Unpaid”意思是“主运费未付”,表示卖方不承担货物从起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费。C组的特点是“Main Carriage Paid”意思是“主运费已付”,表示卖方承担货物从起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卖方并不承担运输途中的风险,买卖双方的风险划分界线是装运港越过船舷或在出口国货交第一承运人,所以,C组的术语又有一个特点――象征货。D组的特点是“Arrival”意思是“到达”,表示卖方承担把货物运到目的港或目的地的运费并承担运输途中的风险。

INCOTERMS2000中13个术语排列的特点是卖方的责任、风险和费用逐渐增加,卖方的责任、风险和费用逐渐减少。

4.结语

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掌握了贸易术语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相关的一些其它课程,如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等。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相关知识。

篇(4)

1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得到飞速发展,同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对外经济贸易人才,成为很多高校的工作重点[1]。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具有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比较烦琐、概念抽象等特点,如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知识点和技能方法,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业务问题,保证交易中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教学要求。伴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开始为广大高校教师所研究与运用。本文基于微课,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教师运用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案例进行对策分析。

2微课的特征

微型视频课程简称微课,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教育家David经过大量的教学实验,验证了微型知识脉冲匹配相应的学生讨论和作业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长时间授课取得的教学效果一样,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广泛采用的教学形式,同时也得到很多教育者的好评[2]。微课具有以下特征。1)精致的教学设计:教师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精心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般利用五分钟左右时间对知识点进行透彻讲解,简短精练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3]。2)教学内容明确:授课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进行明确讲解。3)自主学习为主:微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存储方便快捷,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4]。4)制作过程简单:微课制作比较简单,不需要很专业的操作技能,节约了教师的备课时间。5)示范案例灵活:教师可以根据授课需要灵活加入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具体化、真实化,便于学生对烦琐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

3基于微课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笔者一直从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微课教学,发现目前微课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笔者以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微课使用情况为例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选取潍坊科技学院工商学院2014级本科三个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财会电算化专业、对外贸易专业)学生200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五名;对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教师采用访谈和听课的形式,进行相关研究。调查数据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问卷有效率95%。问卷形式基本采用选择题,问卷内容涵盖了微课的优点和缺点、微课教学设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使用微课情况等方面,共40道选择题。对教师采用听课方式,课堂总结教师在微课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访谈教师总结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在使用微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6%的学生不是很了解微课,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微课的不多;80%的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采用微课教学比较形象,便于理解,对于一些专业概念采用视频或者图画形式,教学效果比较好。访谈中教师也觉得微课教学是一种趋势,但是万事开头难,需要花费时间制作微课件比较耗时,以后伴随微课的盛行,制作技术会更加娴熟。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微课教学中过于追求课件画面的丰富,教学时间掌握不恰当,且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查结果分析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对微课的利用并不是很频繁,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需要提高。微课制作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软件制作基础,采用录制和图画等结合形式,但是一些教师这方面的能力欠缺,所以害怕利用微课教学。2)相关专业课程的微课资源匮乏。一些公共课程的微课资源比较多,各个网站或者教学论坛中都有,也都比较精致,但是一些专业课程资源比较零散,不系统,还没有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共享平台。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课前不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课后不进行系统的复习,仅凭微课中教师对知识的教授,导致微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4微课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笔者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微课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为例,分析微课使用中应注意的相应教学对策,以便于师生真正在微课教学中受益。微课制作环节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主要讲述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涉及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保险相关理论及政策等,内容比较烦琐抽象复杂。教师在微课制作环节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对很多知识点不理解,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多增加图片和动态演示视频,以教师录音讲解的形式,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可视化教学内容。为了防止学生对丰富画面分心,教师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形式。对于一些实践操作内容,如包销协议的签订,包销商品的范围,包销的区域,包销的期限、金额和数量,包销商品的作价方法等,这些知识点比较烦琐,与实践联系很密切。教师可以先录音教授这些知识点,观看微课视频,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愉悦地理解相关概念和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采用项目教学法驱动学生真正实践操作练习,学生之间提问、回答,练习包销协议的签订。总之,微课制作环节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多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制作不同的微课教学。微课教学使用环节微课教学使用环节一般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课前学生进行预习,结合即将学习的内容主动搜集资料,制定学习任务。

如国际贸易方式这节课,学生需要自己搜集国际贸易方式有哪些,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和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有什么不同,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等,这样不但了解了相关概念,同时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课中教师结合微课资源,播放内容实物画面进行分类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结合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包销和独家在业务性质、协议名称、收入、资金和责任等方面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时间,并做进一步讲解,保证在有效的课程时间内起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后,根据微课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布置作业,作业形式也要结合授课内容,可以采用书面作业、写研究报告或者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如的种类这节课,学生可以采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独家、一般和总三种形式在目前国际交易中的应用前景,对不同的国际贸易形式应该采用的形式进行分类和汇总。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又一次对概念加深了理解,对学习效果进行强化。微课教学评价环节微课教学评价环节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教学评价的作用非常重要。微课教学评价环节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师根据微课教学中学生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学习了寄售与展卖这节课之后,学生能不能说清在现实国际交易中寄售的优点和缺点,寄售协议的签订等。教师对微课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更正,需要补充的教学内容及时完善,在微课教学环节中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反映,适当增加动画模拟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学生对教师微课教学进行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最终达到共同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5总结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凭借精致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明确、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和制作简单等优点,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的教学案例希望为同行提供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胡世清,文春龙.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8):46-53.

[2]张静.基于微信的微课程设计开发研究:以《经济学基础》中的“机会成本”微课程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5.

篇(5)

在很多高校中,由于专业课程教学分工的需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师一般情况下不讲授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经济合作,而这几门课程中恰恰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这几门课程的教师很难有效的处理好课程间的衔接以及合理的设定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2]。其次,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课程之前应该已经学习了相关经济学的课程,例如西方经济学等。但是针对经管类以外的专业来说,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英语学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和茶学专业并没有开设相应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这就为国际贸易的教学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时的补充基础课程的知识,给课时分配带来了难题,很有可能因为课时的限制,导致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课时上得不到完全充分的保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内容需调整

首先,国际贸易课程总体而言是偏向于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因此对于初次接触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说往往不容易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会对它的实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进而失去了钻研的动力,也就无法实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目前很多院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框架体系内,更新或调整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内容需更新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因此它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与时俱进,顺应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但是,目前由于教材内容更新、出版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在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教材中,从内容上看,都无法全面的反映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例如,本校采用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教材,这本教材以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主线,体系合理,在内容上重点和难点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但是,教材在案例和数据上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些章节应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变化予以加强。

(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学习方法不合理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明显的感觉到现今学生学习的动力明显下降,这一点在本校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很多学生缺乏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不了解当今国际经济政治的局面,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相关知识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背景信息的铺垫,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国际贸易实践的能力。另外,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上,通过简单的背诵来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不能有效的利用已学习的专业知识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深层次分析,从而对相关理论结论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文字记忆上,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们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深化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也为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打下理论基础。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应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衔接与整合,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投资学、世界经济概论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同时也要求这些课程的相关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找出这些课程中的重叠部分,确定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强调每门课程的重点部分。另外,针对不同专业所开设的国际贸易课程,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以符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内容

1.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国际贸易发展的时效性以及教学的系统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内容进行加强或补充。例如国际服务贸易的部分,国际贸易的竞争正在逐渐从商品贸易转化为服务贸易,而在大多数国际贸易的教材中,针对国际服务贸易仅仅是概念性的介绍,点到为止,缺乏深刻的剖析和实时的数据。所以在进行服务贸易这一章节的教学时,不仅仅要求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解服务贸易的定义和特点,同时需要教师对当今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多做一些介绍和分析。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仍在不断加强,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从单一的国家和地区转化为区域经济集团,很多教材对当今主要的经济贸易集团仅仅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没有具体的介绍这些经济贸易集团的贸易现状和影响,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也没有细致的分析。基于此种现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课外调查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区域经济集团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补充分析,强化重点内容,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助于他们全面了解当今国际贸易的态势。再次,在很多国际贸易的教材中,在国际贸易政策措施这一部分中,非关税措施的介绍没有重点突出那些对现今以及未来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非关税壁垒。同时,绝大部分的教材也很少触及非关税壁垒对涉及国产生的具体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法或专题教学法深化非关税措施的介绍。另外,原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欧洲的债务危机致使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出现向保护主义的大步回退,这种转变也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予以传达的信息,引发学生对于未来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思考。

2.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增加教学内容[3]

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于本省,本省的学生对于当地的经济状况比较熟悉,针对这一情况,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相应的增加本省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情况,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了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例如安徽省的对外贸易情况、支柱产业和工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情况、安徽省的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安徽省特色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及所遭受的贸易壁垒,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明确教学重点

因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所以针对理论教学部分,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如果基本的理论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就无法透彻的掌握后面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当然,在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仅仅考虑基础的重要性,也要体现国际贸易这门学科的前沿性。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其理论也是随着人类对外贸易的经济实践和认知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不能仅仅做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应该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加大这些新贸易理论的讲授力度,使学生对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象有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课程各个章节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性的来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一种教学方法[4],在很多管理学的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这种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中所使用的案例大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真实发生的事件,这种真实的环境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贸易政策时,如果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各种措施的概念,学生很容易失去听讲的兴趣,但是如果引用相关的案例来讲述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分类、内容与实施,并且分析案例中的措施对相关国家贸易的影响,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也对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提问启发法

如果完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一味的在讲台上独自讲解国际贸易的概念和理论,学生通常会在课程还没有过半就因为觉得乏味而精力不集中,往往造成教师台上大声讲,学生台下小声讲的局面。针对这一弊端,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讲述国际分工理论的时候,如果在讲解之前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有什么好处?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时具有哪些优势?我国与日本和美国比较,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分工的作用以及每个国家是如何参与国际分工的。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很多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仅仅起到了电子板书的作用,而且由于其信息量巨大,有些时候学生来不及吸收,反而使其教学效果不如传统的黑板教学。那么针对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视频文件等多媒体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总结,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也不会觉得学习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例如,在讲到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时候,可以采用《大国崛起》纪录片中的相关视频;在讲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贸易战争》中的相关视频。这些多样化的教学资料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不会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距离自己的实际生活太过遥远。

篇(6)

与国际货代第一次亲密接触,大概是从国际物流这门课里的概念解释开始吧,国际物流里面最为重要的概念是“供应链”,即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于是从而引出其中起重要“穿针引线”功能的货代。这也是我来uml之前唯一对货代的认识。

经过近两周的认知实践,我对货代更添了许多的了解。宏观上,随着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的发展,国际货运已渗透到国际贸易的每一领域,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运的基本特点是受委托人委托或授权,代办各种国际贸易、运输所需要服务的业务,并收取一定报酬,或作为独立的经营人完成并组织货物运输、保管等业务。微观上,我接触到外贸单证、进出口报关、报检、核销单、退税和许可证等等单证的实际运用,学会了许多货代基本概念和知识(nvocc,船东缩写…)也初步掌握了uml的op操作流程。

从国际贸易本专业理论到实际的货代企业运作,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理论很重要,国际贸易本专业是一个很宽广的知识大平台,虽然课本里概念理论繁琐,甚至啰嗦,但是实际上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通识,思维方式和能力,在这点基础上,接触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货代时,我们学得并不吃力,而是只扩展了国际贸易的一条分支罢了。第二,实践也不可小视,培训过程中,我们总能发现许多规则其实还需要配合实际,许多规范其实还会有特例,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补缺补漏,才能形成经验。

二、从校园到职场

刚出校园,或多或少我们身上带着学生的书生气,初涉职场,虽然时间短暂,但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无疑,都是新鲜的。

开始的一周,我在客服部见习,坐的位置可以通览操作部的全貌,那50多平方米大小的操作办公室十几部电话不时的响起,以及op娴熟的回应,一天下来反反复复让我们厌烦起来,这样重复的生活并不是想象那般。

后来,我认识到其实这样的重复并不是表面这么简单,而正是职业人专业的体现,虽然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在努力工作中却体现服务的不同,在重复中提高体现自身价值的不同,即使会有枯燥,也都被忙碌的脚步掩埋,只有对行业的艰苦性和挑战性有所准备,才能对自己工作的价值有所认同。

除此之外,接触了职业操守,职业礼仪,行为习惯等方面,许许多多的细节仍需日后学习。

三、职业规划

职场人发展之路,其实就是在一个由自身擅长、追求的目标和自身兴趣构成的三角形中,去寻找能够保持平衡的中心位置。我对职业规划的理解是平时的全力以赴加上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和挑战的累积。

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在大二分小专业时,我选择了国际贸易,目标就是在三十五岁前当上外贸经理,这一职业需要主要的三种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外语能力。职业规划帮助我有意识加强了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职业规划让我努力很有方向。

篇(7)

【关键词】

国际贸易;文化保护;思考

0 引言

人格的外化就是文化,可以集中体现出人的人格特征,文化石抽象的,需要借助人的思维、语言或者习惯等体现出来。国际贸易文化是是一种通过国际贸易中的物质交换过程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国际贸易的开展过程既是一种跨越国界和地区的经济活动,也是国际文化进行互动的过程。以下就对国际贸易中文化保护进行思索。

1 国际贸易中文化保护思潮的弊端

1.1 认为文化就是文化产业。贸易的概念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商品进行互换的过程,原始的状态时是物物交换,后来产生了货币,贸易的概念就更广泛了。文化贸易就是商品的交换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意义。如今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无形的文化服务也成为了交易对象。虽然文化交流与文化商品之间有一定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不能把国际贸易中的文化碰撞一概而论的认为是文化入侵,不能认为阻止国外文化商品的进入就是维护本国的文化产业,就是在保护本国文化。

1.2 引进外国文化产品就是接受外国文化。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有一些限制国外文化产品进口的主张认为过多的接触外国的文化产品会弱化本国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削弱本土文化,抵制国外产品的过多进口是为了保护本土的文化。这种观点是把本土的受众看作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了,事实上,受众并不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完全机械的反应,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意识,独立的作出某些反应,受众的的头脑里并不是空白,而是储存了一定的本国文化价值理念,当他们接触到外国的文化价值观时,会基于自身的理解而构成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由于职业、年龄、教育程度的差异,不同的受众体对同一种文化的解读也会存在着不同。因此,使用外国的文化产品并不会接受他们的文化理念,即使受到一些影响,这过程也是复杂而漫长的,况且受众的经验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2 文化保护的积极意义

2.1在国际贸易中,文化具有稳定性的作用。文化的差异在群体的内部不会那么明显的体现出来,国际贸易的开展,会让原有群体内的文化模式已经不适用国际贸易环境,这就是国家贸易的文化特性。这种通过国际贸易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不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因素而改变,相对比较独立和稳定。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发生的那起国际贸易摩擦,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埃及与我国保持着比较良好的贸易关系,而有1985年的3月份,埃及国家忽然查抄从我国进口所有布鞋,导致我国在双方贸易关系中陷入被动,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我国出口的布鞋防滑鞋底的花纹图案比较酷似阿拉伯文中的真主一词,严重触犯了伊斯兰教的信仰,这是他们的宗教禁忌。人们的文化不会国际贸易的开展以及深化而在短时间内改变,相反只有尊重这种文化信仰,才能更好的进行开展贸易活动。

2.2在国际贸易中,文化具有可持续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不会削弱文化在国家贸易中的表现力。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使用的术语、规范、标准、程序等趋近相同,而各国家和地区也对这种同一性赋予了合法的地位。例如,WTO的基本精神,就是把该组织的有关条款变成国内法律进行执行。但是,各国的文化传统并不会因为这种趋势而逐渐变得相同,这是因为群族意识不会因为经济全球化而减弱。例如美国,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各民族性并没有因为本国的政治、经济原因而逐渐趋同。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我们应该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又应该对贸易合作对象的区域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

2.3 国际贸易中的道德标准。国际贸易的道德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是由于不同文化下的知识、信念、艺术、习俗、道德等组成的。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以及实现的途径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对此的答案也不同。国际贸易形成的初心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福利,但是人们对国际贸易的评价标准已经超出了从中得到的福利标准,人们开始关注在贸易机商品生产过程中有无违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例如,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的的“道德贸易”,道德贸易对于企业的要求是不仅生产的产品要达到一定的质量安全标准,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生产工艺流程是否符合相关劳工标准等。提倡道德贸易的组织还为道德贸易制定了环境和劳工标准,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极力推广。道德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先前认为是提高人们福利的国际贸易交换行为,由于达不到道德贸易的要求而被抵制。不过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因素,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认可和支持这种贸易行为。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不能必然带来文化的逐步趋同,与此相反,国际贸易的开展可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化,使不同的文化有了交流的平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也使国家贸易呈现出多形式、多层次的特点,如果强求文化与国际贸易的标准化趋同,势必会导致贸易摩擦。产品质量、交易规范、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引起贸易摩擦,但是由文化引起的贸易摩擦具有隐蔽性和不可调和性,还会夹杂着政治因素。因此,尊重和承认各国及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国际经济贸易顺利展开的前提,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文化背景强加于人,当然也不会同意要求我们的文化必须和他们一致的行为。国际贸易价值的评价标准是根植于一定的、具体的文化背景之中的,是无法独立存在的。

3 总结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式客观存在的,而且每种文化差异的产生都有自己的历史根源和合理性。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加强不同文化价值理念的交流,合理利用文化的差异,积极地破除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壁垒,深化国际贸易的发展,扩大国际贸易,为人们创造出更过的福利。

【参考文献】

篇(8)

国际物流特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物流往来。国际物流是基于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一种针对时间和空间方面

的困难的物流服务。在该物流的进行中,需要调动不同国家的人力、物力等资源,通过多方面的协调而选择最佳方案进行资源配置。

国际物流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中期,在成长期的物流业的系统逐渐完善,配置渐多,虽然已经出现了跨国服务但是人们并没有将其放在重点发展的地位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国

际物流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这就是国际物流发展的第二阶段,

即20世纪末期的十年间,这个阶段中国际物流的发展出现了阶段性,发达国家的相关业务进展迅速,第三世界国家则相对来说慢一些。

现阶段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就是20世纪末期至今,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接受并且着重发展国际物流业,以期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是现代国际物流的开端。也正是因为此,现代国际物流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1.2 国际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在WTO的作用下,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已经被世界各国所承认,国家之间通过这种贸易来调整供求关系,增加财政收入。

2 现代国际物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 对内降低产品成本

对于现代的国际贸易来说,业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将产品从一个国家运到另一个国家进行售卖,而是将整个的生产加工过程分散到各个国家来进行,这就需要国际物流的配合。现代国际物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品上。

众所周知,产品的成本不仅仅以其原材料、加工等方面来作为依据,产品的运输费用也是其中一部分。在现代国际物流业的发展下,因为交通的迅速发展,降低了产品的运输费用,缩短了产品的运输时间,减少了产品的保存及管理费用,这些都是现代国际物流业对内降低生产成本的表现。

2.2 对外促进贸易发展

由于国际贸易的运输需要多国家或者地区进行配合,无形之间就增加了双方的联系和贸易往来。现代物流业的运输方式多样,经常会出现一种产品需要调动多种运输工具来完成调配,或者会出现一种产品需要多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不同零件来组装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使用现代国际物流的力量来进行。换句话说,现代国际物流是贸易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推力。

2.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现代物流业最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提高产品的生产及销售的速度,一方面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国际贸易中,能产生巨大影响的两个因素一是时间,二是质量。现代国际物流业将产品的运输速度提高,减短了产品的保存时间,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3 现代国际物流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体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国际物流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下,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建立健全的物流管理体制。现代国际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相关管理人员来进行,还要对

其员工进行规范和约束。建立有限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可以提高现代国际物流业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还要依托于人才的引进,对于专业型人才要加大培养和引进的力度。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交通运输工具以及储存部分的投入以及加强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软硬兼施”,一方面是硬件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技术方面软实力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现代国际物流的发展速度,增强其服务项目。

3.3 紧密国际合作,创建有效机制

篇(9)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策略

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动极大优化了我国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国内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也随之作出相应的整改,同时对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大大改革了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方法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很多院校的重点专业课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强大支撑,切实结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大胆进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现状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难度与整合途径等,决定了其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加之之前的国家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体系与能力训练体系的传授,比较重视案例教学。而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时,教育教学的实际整合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概念

整合不单单指结合与融入,而是更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整合是对个体特性的有效继承,也就是被整和的个体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征,另一方面又再次重申个体中基本要素的融合与交叉,最终使不同个体表现较高的和谐与融洽。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等融为一体,并成为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不足

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环境需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换代。而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速度要赶超更新的速度,但仅仅从网络的宽带发展速度来看的确一般。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最新、最先进的信息载体来传播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样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才可以达到理想目标。

(三)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不足,培训工作不到位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驱动者与传播者,需要逐渐转换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想等,积极设计教学课程、参与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的教学环境,并全面认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图像处理、文字处理与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进行创作、整合。此项工作的核心人物就是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大国际贸易的就业率,国际贸易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全球的眼界以及开放的心态,还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精深的业务知识、一流的交际能力以及强烈的竞争思维。但目前我国仍存在着整合认识不够、教学方法陈旧等在诸多问题,很难较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针对整合现状,需要适当的调整策略:

(一)加强网络教学实训室的建立工作

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实训室教学中,教师可以完全控制学生的电脑,实际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快速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进度等,并且根据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找到问题的根源,适当进行课程的调整。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部分课程可以允许学生链接网络,使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网页加强对其整合概念的理解

针对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含义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网站,把一些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与热点问题投放进入。使教学内容时刻与时代接轨,利用课程传授的专业知识开设专题学习板块,帮助理解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精髓。学生在关注国际贸易最新的变化和动态时,潜移默化的把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充分、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构建良好的整合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存在业务掌握不成熟、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很多教师不能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仅限于讲解书本内容。究其原因在于自身业务不过硬导致。为了跟进时代步伐,适应全球经济大环境,学校需要定期对相关教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适当采用案例分析法等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记忆。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人员需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加快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科学的、先进的信息载体更好的传播相应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的进步,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通过整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真正为培养快速适应时代、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以及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营造有的放矢的机会。

作者:朱莎莎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全球的经济贸易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已经逐渐的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正以飞快的速度冲击着国际贸易市场,推动着整个市场的发展。电子商务独特的方式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电子商务作为新型的产业,给全球的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对于电子商务这个全新的产业,我国和其它国家都处在一个水平线上,都将迎来一次大的挑战和机遇。

1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应用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商务其实是一种以依靠互联网为主,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在特定的方式下,进行全球的商业贸易,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洽谈、金融活动等综合性的服务活动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

1.2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更加有助于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寻找优质的贸易伙伴。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有贸易伙伴,使用电子商务寻找贸易伙伴,将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更加不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1]。第二方面是在网上进行洽谈。贸易洽谈是国际贸易业务非常重要的一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能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处理功能,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跨地域的进行交流。第三方面是进行网上交易。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的交易更加的直接,省略掉了很多中间环节,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和费用。

2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2.1缩减了交易流程,实现了电子化

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国际经济贸易业务的流程,无纸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无纸化贸易已经实现远程、自动交易[2]。电子商务缩减了贸易流程,避免了重复的操作,大大节省了成本。

2.2有利于中小企业加入国际贸易中,实现多元化

要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掌握全新的经营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减少企业支出成本,掌握大量市场信息资源。我国目前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很多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缺乏大量的资金,没有突出的特色,很难和国际大品牌相抗衡。如何才能在国际的舞台中崭露头角,成为很多小型企业老板思考的问题。电子商务的引进,给这些企业家们全新的思维模式,电子商务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同时,能够使企业快速的适应市场的变化,赢得市场的先机。

2.3电子商务引进了虚拟的市场,增加了交易的危机

国际贸易交易全球化,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电子商务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进行交易。虚拟市场跨越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全球的商品信息更加的公开、全面,有效地避免了进出口商品信息不符,进而增加了同类商品的竞争性,充分的发挥了市场价值规律;电子商务的运作增加了交易的风险,电子商务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交流,但是在虚拟的世界,很容易引起交易中的风险,网络黑客的侵袭,支付方式的信用安全以及交易商品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在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交易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4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企业出现危机

我国很多贸易公司长时间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贸易往来,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特别是电子商务方面。因此,在运行电子商务贸易往来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导致企业出现危机。

3电子商务背景下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策略部署

3.1培养电子商务全方面的人才

对于电子商务一个全新的经营模式,我国仍然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电子商务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整体的竞争力,然而人才的缺乏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的发展速度。因此,我国政府要改变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轨现象,提倡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综合性人才[3]。

3.2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氛围

电子商务逐渐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加快了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脚步。在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我国积极的参加到国际贸易当中,但是仍然处于非常弱势的群体,缺乏自己的核心价值,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给我国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机遇,使我国能够立足于世界的竞争当中。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使电子商务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为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要想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的进程,我国企业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掌握最先进的经营理念,从而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电子商务融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屹立于国际贸易的舞台。

4结语

作为新世纪最具有潜力的电子商务,必将影响全球的国际贸易。我国要想屹立于全球经济贸易当中,需要高度重视我国的电子商务,将电子商务作为我国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工具来对待,利用电子商务推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充分地利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方面带来的机遇,将推动我国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翁海杰.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企业文化,2013(8).

篇(11)

《国际贸易》课程是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国际贸易》课程总体而言是偏向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因此初学者往往不容易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会对它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从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教师遇到的共同问题。本人在多年《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及改进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才能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

一、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由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两部分构成,其教学内容必须顺应、跟踪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以双边贸易为主,多边贸易为辅;国际贸易竞争领域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管理的中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规范、国际贸易摩擦呈现多、杂、深的特点,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如何及时、全面地将这些变化趋势引入教学中,是国际贸易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在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宏观设计上,还是在具体每个章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要精心组织。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构。

1.国际贸易理论方面。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介绍,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介绍。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有所转移,加大对新贸易理论的讲授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国际贸易新理论课时,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往定性分析的授课方式,要充分运用经济模型定量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来阐述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思想,使之在数量基础上的结论更完整、清晰、透彻,以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第一,加大国际贸易政策新的变化趋势――管理贸易政策的讲解。目前在国际贸易中,绝对的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是不存在的,管理贸易政策融合两者于一体,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政府对外贸的积极介入作用。博弈论是这种政策的理论分析方法,然而大部分教材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介绍。第二,增加区域经济集团共同外贸政策的具体内容。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促进成员方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因此,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在现有教材还没有这方面内容的情况下,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应通过搜寻、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将区域经济集团共同外贸政策的有关知识介绍给学生。特别还应提到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以及中国在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方面的最新成就。第三,增加新非关税壁垒措施的课时。技术性贸易措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环保例外措施等“新非关税壁垒”,有其合理合法的成分,也是WTO规则允许的壁垒。正因为如此,新非关税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保护国内市场的普遍做法,对国际贸易影响也越来越大。一般而言,教材编写或教学中只注重介绍新非关税壁垒内容、特点及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而忽略了对其合理合法性的公正评价和实施措施真实背景的深层次分析。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应结合我国当前外贸领域遇到的新壁垒案例来分析这些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双重影响。

(二)结合国际贸易发展调整教学内容。

近年来,国际贸易方面有许多新的变化,如WTO的最新进展、电子商务等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等在教材中还没有体现。为培养学生的经济敏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时事热点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以朗读报刊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焦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如中欧倾销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和加工贸易问题等。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结合本省本地外贸情况增加教学内容。

一般高校学生多来自本省,他们对当地的经济状况比较熟悉也对此很感兴趣。国际贸易课的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补一些本省本地的素材,以及省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经营的情况,如所在省支柱产业、工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情况,目前经济开发区、保税区、旅游业等发展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现状。同时在讲授具体内容时,还可以结合本地一些鲜活的实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到出口配额的概念时,本人就提到由于中日之间就紫菜出口数量限制达成谅解后,江苏由于是紫菜生产大省,江苏产的紫菜出口到日本的数量快速增加,给紫菜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再如在讲到技术贸易壁垒时,本人向学生提问有没有吃过南京桂花牌盐水鸭,因为南京的盐水鸭堪称江淮一绝,大家很感兴趣,表示吃过而且觉得味道很独特,很好吃。但是本人又提出,作为在国内很知名的品牌食品,早在上个世纪就酝酿出口欧洲至今未成功。然后本人就详细讲解其中的原因。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兴趣倍增,同时也增加了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理解,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提高《国际贸易》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利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绿色壁垒”概念,笔者在课堂中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入茶叶案例:德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最近对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进行了调整:将茶叶中的氰戊菊酯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由每公斤0.1毫克提高到了每公斤0.05毫克;欧盟宣布禁止茶叶中使用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提高100倍以上。这些使得近两年浙江对欧盟的茶叶出口明显减少,给浙江的茶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接下来笔者提出:“绿色壁垒”既然会对农产品出口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壁垒”?在学生议论纷纷的基础上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该案例,得出的结论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接受,这样,把本来教师要讲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绿色壁垒”这个知识点,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再例如,在讲反倾销部分时,如果仅仅讲解倾销的定义、反倾销的程序手段等内容比较条框化,学生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以“中美彩电反倾销案”等为实例,从事情发展的起因、来龙去脉、最终结果来具体探讨倾销的裁定、反倾销的应对、我国在反倾销中的地位以及作为政府和企业而言面对“倾销第一大国”的严峻形势和可吸取的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由于将内容具体到某一案例中,学生对此会有更直观的认识,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二)采用启发式和专题讨论法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问启发式。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课堂提问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问应在吃透教材和抓住重点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选择适当的内容和适宜的时机提问。如在讲到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时,如果以直接讲授的方式阐明在一进口国对某种产品征收关税后,该国国内同种产品的市场价格会上涨到等于进口商品的价格,即世界市场价格加上所征收的关税,学生听过之后理解不深。如果首先抛出问题“你认为对某种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后,该进口国同种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学生思考的答案通常会有价格不变、价格上涨、价格下跌等几个,然后再通过教师讲解排除错误答案,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入了自己思考的过程,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2.专题讨论式。指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讨论的专题,然后将这一即将讨论的专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布置给学生,指定一定的参考资料,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如在讲到贸易顺差时,本人就设计一个专题“中国外贸易顺差的解读”,要求学生从本轮顺差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及解决的途径等方面入手查找资料来解读中国当前的外贸顺差。这种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对所学问题动脑思考,查找资料,进行分析对比,进而由表及里地去追根求源,可较好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锻炼其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增强课堂效果。

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由于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因此制作精良多媒体课件与教师的口头讲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又从具体的感性材料中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第一章的重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之前,可通过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图片:柱状图、蛋糕图、曲线图、表格等,来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如各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外贸进出口总值及增长情况、顺差或逆差及变化情况、我国贸易伙伴的变化情况、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我国出口商品国别分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变化情况等等,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也不会觉得这些知识距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很远、学而无用。另外还可利用播放一些视频图像,如在讲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关于组建自由贸易区问题,可以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相关节目录像或知名经济学家的有关言论放给学生看,这种引入直观的、故事性的教学手段将增强其直观认识,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小萍,付文斌.《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践教学[J].商场现代化,2006.4,(465):279.

[2]成蓉.《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应重视的几点问题[J].文教资料,2006.7(中旬刊):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