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更是受到了企业界的欢迎,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在新形势下,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做好新形势下教学与管理工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教育过程中,教学过程与学生管理是一个有机的组成,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管理的基础和保证,管理则是教育的手段和措施,两者密不可分,并相互渗透和转化。那么,在这过程中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管理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机制呢?
一、当今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状况分析
1.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与价值取向。职业化教育和培训,价值在于为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岗位作业工艺、培训后上岗就业、接受和应聘各类职业岗位,获得岗位作业基本技能。
2.经营效益社会化与规模扩大化。就目前说,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校学生都将近一万人,甚至超出一万人的校园都为数不少。虽然现大部分职校的效益趋向好转。但人数越多,学生管理和教学等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概率就越大。现在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按1:200的比例分配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学生,有些院校比例更大,达1:400以上,班级人数也较大,所以造成学生管理与教学方面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3.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和教学难度加大。据不完全统计,我省高职院校约65所,其中民办高职高专院校20余所,在校生约55万人。各所院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的状况都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教学是由教务处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由学生处负责。学生处负责宏观管理工作,其职责主要为指导、协调、检查和服务;各院/系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由各班主任(辅导员)对各班级进行量化考核,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就业指导、职业教育等工作。教学主要由科任老师承担。一般来说,负责专业课程教育的时间仅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只负责教学,或是上完课后基本上没其他时间跟学生接触、交流,就没能很好深入到学生生活或其他方面。加上部分科任老师工作量大,与班主任(辅导员)交流也过于少,所以容易造成学生管理与教学工作脱离。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改革与学生管理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随着弹性学分制、分级教学、平台教学的实施,班级的概念日趋淡薄,但建立在班级基础上的管理落脚点并未改变,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未能有效地得以加强。
2.主体地位不明确,未能发挥学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往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
3.学生个性差异大,整体成绩偏低,读书观念弱。现今就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的学生,年龄偏小,个性特强,差异性较大,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4.纪律松散,学习自觉性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强。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以管代导”的现象仍较普遍,强调单一的管理模式,学生因而缺乏个性和适应社会多种变化的能力,缺少创新精神。
三、学生管理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机制的重要性
学生管理的过程要与教育过程结合在一起,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自觉活动。管理与教学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重教轻管的结果只能使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只管不教,管理就会变成单纯的行政指令,缺乏恒常性。学生日常的行为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措施。如加强学生在校文明行为的教育,就是通过长期推行一种合理的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产生定势心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渐渐地使行为取向与管理目标一致,从而养成良好品质。管理目的达到了,教育效果也实现了。
四、新形势下,做好教学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形成机制
1.建立完善领导机制,重点完善岗位责任机制。
明确院系领导的责任,统一思想,做到学生管理与教学齐抓共管。明确院主管学生工作和教学的责任,把学生管理和教学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院教学处和学生处及各系部等部门,要求他们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做好工作。
2.积极建立院(系、部)两级教学线与学管线的定期沟通磋商机制,共同促进学风建设。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学线(科任老师)和学管线(辅导员)像两条平行线,很少有交流合作讨论研究的机会,互相不了解、沟通少,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学风建设。建立起校院(系、部)两级教学线(科任老师)与学管线(辅导员)的横向定期沟通磋商机制,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如学校可定期举行学生处与教务处的双边会议;系(部)可定期举行学生处、分管教学的负责人、教师代表的三边会议,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充分交流情况、深入分析问题,共同研究对策、提出解决方案。加强班主任(辅导员)与科任老师的沟通,及时反映班级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问题的机制。
3.建立完善育人机制,加强教学和学管线育人意识,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建立学生管理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条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
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严禁在课堂教学中只教不管的错误思想;加强对学生考勤的管理,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考试,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建立高职院校行为规范管理的机制,制定具体工作制度,形成班主任(辅导员)和科任老师的合力,从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学生反映的一个个问题抓起的工作规范,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
4.建立完善保障机制,完善队伍保障机制。完善任职资格标准,实行严格的聘用制度,把德才兼备的班主任(辅导员)和科任教师吸收到学校的教育队伍中来;建立培训体系,形成多形式的培训格局,不断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和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5.完善考核保障机制。完善评优奖励制度,组织开展教育工作评优活动,表彰先进,激励创优,不断增强教育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把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职业教育人才评估体系。制定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对主管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和院(系)开展绩效评估,促进各部门的协作性。
6.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教与管的信息反馈系统。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学院应使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立学生信息反馈网络,及时接受、反馈学生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的效率和工作水平。学院通过信息反馈网站及时公布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学风建设情况通报,校内重大活动安排,学生获奖、处罚通报、热门话题、就业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随时了解到学校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不断完善学生工作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学院通过网络还可以收集学生对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地保证了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学院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了其主人翁意识,学生通过信息反馈网站与院方领导及有关部门进行交流、沟通,达到共识,化解了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中的难点、焦点问题,对提高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7.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对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辅导员)和教育先进工作者的的评优中加大对经费投入,特别是特别优秀工作者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表彰树立典型。良性地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五、结束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是腾飞发展时期,国内外高职院校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职业院校教育的办学的机制和理念也在不断地转变,教学与学生管理永是有机为一体,我们须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将教学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形成长效机制,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开辟新的路子。
参考文献
1.扶明福等.大学潜在课程与人才成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39 ― 02
一、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解读
十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注焦点,可以说从宏观的政府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微观的小我个人层面都在十分重视和积极践行。显而易见的是高校在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包括基础劳动能力、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总称,是大学生成为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的先决条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从全方位角度综合评价大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面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指明了奋斗方向。年轻大学生发展思维和各种素质能力因此能够凭借这种不层面的价值观教育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培养,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发展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在原有的根柢上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也要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都要涵盖。在国家这个宏观的层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包括高度政治敏感能力;在社会这个整体的层面,应该包括道德约束能力和法律约束能力;在个人层面,应该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际能力。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而高校校园作为微型“社会”,使得大学生所具有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与生活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大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完善。〔1〕
二、目前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为顺应时代潮流和追赶世界先进国家发展速度,现在的中国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它正在进行着一场从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体制模式到传统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从青少年身心发展角度来说,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遇到改革,容易使大学生由心理平衡到心理失衡的阶段。当大学生成功踏上社会,便是心理失衡再次回到心理平衡的时期。所以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心理平衡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高校不容忽视。
其次,市场经济特殊性,它的开放、竞争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内心的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种意识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存在不足,带来心理调节能力差的缺点。市场经济的功利性,趋势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目的。据调查统计显示,部分大学生选择自己所读专业时更趋于实用性、直接性、短期性,而不是根据自己感兴趣方面进行选择。虽然,网络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更加广泛。但是,大学生还是普遍存在对国家政治时事敏感度不高,对公共话题和人文关怀相对淡漠。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因此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再者,不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得社会上存在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一旦和利益联系在一起,不诚信的行为会使得大学生迷失道德理想的方向。更有甚者,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部分大学毕业生倾心“灰色技能”:读《厚黑学》,练酒量,找不正当关系等,“考试作弊、替考”,“论文剽窃、毕业文书造假”等。这势必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2〕
2.学校教育存在一定弊端
学校的基本职能是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服务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应试知识。换句话说,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是与社会性发展式教育的培养情况成正比关系的。而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职责中存在的问题是大幅度地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培养青少年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人才。总所周知,我国从小学接受教育的模式一直是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到最后的考试成绩成为所有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付出的转化结果。目前中国当下的功利化的教育目标、千年不变的教育手段辅助下,学校所形成枯燥无味的教育氛围,严重忽视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所导致随之减弱的是青少年的社会化能力。一直以来,中国大学生一直以来习惯于接受课堂上老师的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老师也只是单单的负责起知识的灌输作用。和国外高校教育相比,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固定、气氛单调、功利性目的强的缺陷。最重要的是,大学生目前缺乏的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三种能力,突出地表现为不善于提出问题,过分相信书本现有的成果或者老师既有的知识。加之,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学生获得现有的问题答案的渠道更加便捷。这些能力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受阻,“灌输式讲座”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急需改革的。
3.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所产生的偏差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关注甚少,关注重心全部放在青少年身体和成绩。我国家庭教育和国外家庭教育相比,谈不上半点自由平等可言。现在许多家长让青少年从小就走重点之路:小学、中学、大学都要是重点学校。而且从最初的市重点、到省重点最后上升到国家重点学校。这种功利性、阶级化教育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家长们对青少年的态度往往是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事都一手包办,这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素质不全面。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势必对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的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干扰作用。
大学生个人的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人际交往困惑、网络手机依赖症等。这些心理问题给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造成极大的困扰。另外,大学生的就业的观念的扭曲,使得很多大学生出现逃避社会的心态。可想而知,中国现阶段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情况颇为严重。
三、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1.树立正确的国家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实现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的政治基础。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来提高大学生的高度政治敏感度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保持健康心态。责任意识和健康心态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也是其他能力的基础。〔3〕对于社会成员来讲,缺乏国家责任意识,工作就失去积极性、主动性,适应社会谈何容易;没有健康的身心成长,就会影响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也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价值观,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各高校要重视这些课程的重要作用,开足学时,并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让学生尽快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养成爱国家、爱社会的责任感。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2.弘扬社会价值追求,重视家庭平等观念教育
家庭教育要崇尚自由平等。中国的家庭教育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懂得放手。只有从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才能把自由平等的观念融入到适应能力的教育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中国的教育提出六面“解放大旗”:解放儿童的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到大自然中去获取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发挥创造力。这六大解放对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仍然很适用,对于自由平等的观念的灌输更是有利的。〔4〕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优秀青少年,往往是可以通过家长适度的放手所培养出来的。如今,中外文化交流如此频繁,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的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远比我们国内家庭教育思想的先进。强调人人平等,强调人权,等级观念淡薄是国外大部分国家的主流文化思想。关键就是,中国的家长们要彻底理解“平等”二字。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机会。试着与孩子做好朋友,而不是端着父母的架子命令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尝试父母与孩子一同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强迫式的命令。
3.加强个人实践能力,培育健康大学生心理素质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大人际交往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公民的自觉行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更应该自觉践行,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必须融入到高校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把握社会与个人关系,进一步完善自我的重要渠道,而且使大学生为社会贡献出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同时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圈。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验证学到的书本既有的知识之外,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面对社会上形形的社会成员,诚信友善地相处拓宽了社会交际圈。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强化,从而合理调节自我期望值,纠正自我意识偏差和失误,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社会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大学生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大学生们能够把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参 考 文 献〕
〔1〕柏文涌.论社会资本视域下家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01):129-130.
所谓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指的是根据俄罗斯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进行更加详细的具体的心理学研究,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以人为主,进行人物心理中的研究,比较重视强调研究主体的心理积极性,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比较鲜明的有关人文的主要特征,并且还非常重视关于主体中进行群体的研究分析,比较重视问题的表现,注重相关产生原因的分析,并且俄罗斯主体心理学还非常重视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以人为研究主体进行心理变化与产生原因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二、当前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教育现状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的问题:
其实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坚持的是学以致用,但是现在很多的教育中将这方面实施的并不是非常的好,还有很多的教育方向已经逐渐的偏离的航道,严重缺乏对其心理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教学应用。
2.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人格心理学与主主体心理学都过于的强调在心理学的理论上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学生过分的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但是轻视了心理学教育与实际的生活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心理学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内容主要以西方理论教育为主,并且严重的缺少对于其自身教育的研究与实际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这样的心理学教育会严重的影响到整体心理学教育的发展。
3.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来讲,其主要的教育形式为课堂传授的形式,当然这种教育形式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并且在教育的同时教师经常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同时还会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互助,但是在学生方面对于这种教育形式积极性以及实际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
4.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利用考试的形式,形式上比较单一,并且在考核方面也只是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的理念以及主要概念方面的掌握程度,很多的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管是上课记笔记还是在考试前进行整体的复习都是为了更好的通过最后的考试,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到心理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三、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教育方式上的改善措施
1.优化心理学学科对于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俄罗斯心理学来讲,不管是主体心理学还是人格心理学,学生都需要学习普通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还有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需要熟练的掌握这些心理学基础才能很好的学习俄罗斯心理学,并且这也是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基础,掌握了这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对于以后的心理学学习与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俄罗斯心理学教育中,他们只是在介绍本专业的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条件,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若是没有丰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做铺垫,这方面的学习会非常的困难,所以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的目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2.强化心理学应用教育中的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的教学中对于心理学的教育主要方向为人格教育中,并且其研究的对象为理论方面的知识点掌握。同时还有一部分的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其他的知识,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教学的主要方向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针对现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不断的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调整在教学中关于理论教学的内容,不断的融入关于心理与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选择式的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格教学与生活之间联系,将人格教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不断的改善教育中只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生活中实际心理教学方面的教育,缓解在教育中人格与人际之间的关系,与心理健康方面以及职业方面的知识。其次就是在心理学教育的评估方面进行更好的教育,优化关于这方面评估的方法。
3.强化心理学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心理学的教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掌握非常的重要,并且也是现在的心理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需要不断的采用比较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结合课堂上的讲解,建立一个知识点掌握的小组进行详细的研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教学。还要重视心理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不断的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主要的形式是在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中不断的融合实际的生活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家人与朋友等进行心理上的沟通,进行分析评估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促进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的教育,同时还能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强化心理学教育中的评定方式
在进行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关于心理学教育的评估方式。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对这方面的评定方式主要为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其中也包括实践方面,但是实践的比分比较少,这样其实对于心理学的教育并不是非常的有利。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在这个方面的考核方式强化,将实践的部分进行提升,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心理学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缓解在这方面心理学的教育,还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促进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方面的教育质量。
结束语:
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形式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不断的适应现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并且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的生活进行教育形式上的优化,因为心理学是一种自由性比较大的教育学科,在进行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实际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成刚,高申春.主体心理学及其对人本主义的优越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93-196.
[2]鄭发祥.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的现状与特征[J].心理学探新,2014,03:195-199.
[3]王光荣.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心理学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12,06:944-948.
二、主体心理学相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优越性表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曾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很大影响。而当前主体心理学主要趋势是以通过对阿布利哈诺娃等人所倡导的人学途径及谢尔琴科等学者所遵循的进化遗传途径进行整合进而成为一种系统的解释主体生成与发展的理论体系[4]51。结合两种理论观点的形成及主要主张,可以发现主体心理学更具有理论优越性。
(一)主体心理学在方法论与对象观的确立上具有优越性
在方法论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倾向存在哲学和现象学的观点,在解释原则上,始终以问题为中心,要简单地面对人的问题,始终寻求发现,不寻求证明,要依靠人的主动性,始终探索未知、探索未来[5]。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兼容实验和经验两种范式,重视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得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甚广,但其强调研究人类中的精英的同时,过多从个人成长历程的潜能释放、自我实现等概念去理解人的积极品质,其对象观仍然以对个体经验研究为主。在个体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包括对认识过程中人的生物性或者说机体素质如何在人际过程中发挥其作用还无法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由此仍可以发现人本主义对现实存在的人际认知现象的忽视,过分强调个人而忽视社会的作用致使其无法满足自身关于心理学整体研究的关心态度。主体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科学,应该以人为研究的中心。俄罗斯心理学家布鲁什林斯基明确指出:“人和他的心理不是两个系统,而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体是所有心理品质和全部积极性的基础。”[6]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比,俄罗斯主体心理学强调以社会实践为其本体论,在借鉴人本主义推崇人性的现象学观点的同时,主张通过研究人的活动、通过主体概念的诠释来获得心理的解释。这使得它从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出发点上便获得了一个前者无法拥有的优势,即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不单纯从意识与行为相对立的单一层面去静态地思考问题。主体心理学坚持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重点集中到具体的“人”,采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实践论观点去解释和研究心理存在之主体,既回避了意识与行为到底孰轻孰重这种导致心理学研究分裂的错误趋向,又为更好地解决心理学学科统一发展所必须具有的动态、联系的发展观构筑了坚实的方法论平台。主体心理学不仅在前人基础上以实证的态度将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升至主体化(如列别克关于“心智表象”的研究、科尔茨关于“主体颜色表象的多水平性”的研究以及赞科夫关于“人际认知的主体—主体型和主体—客体型”的实验研究[7]95-118),同时也建立了更为严谨和系统的理论,体现了其对心理过程及其机制在主体意义表现上的重视。如布鲁什林斯基时期及其后的主体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强调以具有心理与活动共同表现的主体为目标;方法上以系统进化与主体活动的双途径的统一来将主体定位于“心理组织系统在不同水平上的系统生成”[8],进而避免了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与动态发展性的缺失及单维方法使用的局限,主体心理学的对象观与相应的方法主张在不同侧面所表现出的统一性,是使其系统研究所具有的内部效度有望高于于人本主义乃至整个西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整体研究的重要前提。对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象观,主体心理学更积极面对和研究人际认知及有关心理机制,这与它所持的关于人的心理具有自主、动态和完整性理念有关。在主体心理学看来,只有以社会实践为本体论,对主体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解释和阐明各种心理发生发展之假说的内在机制。从主体心理学所主张的方法论基础和对象观的统一性来看,其相对于人本主义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二)人本主义在更为普遍意义上的社会、群体实践应用领域可能遇到瓶颈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对人善的宣扬与升华,注重个体交往在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使得它在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流派的对比中脱颖而出。马斯洛所倡导的自我实现和罗杰斯关于自我发展的理论,为西方心理应用治疗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然,受西方个人主义至上的意识形态观念影响以及存在主义强调体验的唯心主义倾向所左右,其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尤其在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等方面,还只是局限于简单分类下的个人或小规模的群体范围。如罗杰斯所提倡的“个人中心疗法”和“交朋友小组治疗”在教育等领域的应用等。这对于一个成熟的、完整而全面的心理学理论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现实世界的价值观多元化,文化形态多样化,信息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种形式存在的社团、政党、民族以及宗教的活动更具动态多元性;使得人类群体行为问题更为复杂和突出。没有一个强大的完整的将社会多元文化群体活动纳•194•入到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学理论,不可能解决类似的问题。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关注作为对前苏联心理学传统的继承,也以更具直面社会问题的对群体主体问题的关注反映在主体心理学思想体系之中。布鲁什林斯基认为,群体应与个体一样可以成为主体。“在更完整和广义的意义上,人类作为整体主体是以下不同规模主体的矛盾系统统一体:相互作用着的国家、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群组、个体”[9]。为了准确描述相关群体主体概念,主体心理学还将群体成员的相互关联性、群体能动性、群体自觉性作为其三个主要特征,并将它们运用到对群体主体水平的测量与评介之中。在此基础上,主体心理学更将研究领域扩展到社会实际问题,通过对主体群体性等问题的揭示关注并尝试在群体层面解决人类个体如何直接面向社会、面对政治经济体制之变革以及各种因素引发的失业等实际问题,指导民众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学会调动自身的主体积极性以对现实形成新的认同与归属;学会应对自身面临的劳动就业、经济活动的重新选择等问题。主体心理学对群体主体的关注,不仅取决于自身理论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更重要的在于其遵循的哲学基础。人类群体从事的各种形式的社会生产劳动、学校教育、社会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存在,唯有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实践说为指导原则,才能保证其以客观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和把握有关群体问题。
(三)主体心理学理论体系更适于整合与修正当前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分裂与破碎
作为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批以积极心理学为最新代表的提倡积极人性观、生态、文化主导观等新生心理学流派相继开始出现。西方心理学学界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期待有一个如同同步发展的科学体系那样成熟稳定的心理学范式来统一和整合现有的零散局面;另一方面却对以加速学科理论流派的分化和破裂作为结果的理论发展现实束手无策。主体心理学思想认为,无论多分散的具体的知识,都可以纳入主体概念之中并找到适合的位置[7]234。主体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甚至其他西方心理学流派相比,知识与理论体系更具整合的倾向,这一点实际上与其所持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首先定位在主体”的重要主张有关。“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马斯洛研究创造性作为每个人出生就具有的潜能……对于我们的主体活动理论来说,心理发展最主要的基础就是在不同水平上实现的并被人本主义心理学所低估的主体活动。”[10]布鲁什林斯基在这里并没有彻底否定“潜能”这一人本主义现象学概念,而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之进行了主体意义上的改造,这也是俄罗斯心理学相对于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前苏联心理学理论所完成的一次重要突破。确立了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之后,主体能动性、主体自主性、主体创造性等描述性概念在实际意义上有理由取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潜能”并使之更为具体化和形象化。对比人本主义思想,主体心理学理论相对地更显现出解释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灵活性,在学科本身内在理论丰富性的建设上相应地也更具有系统性和发展的空间。作为当今俄罗斯心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主体心理学把马克思关于主体对客体世界关系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心理学领域,以主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中心,规避了长期困扰学界的“人性”与“物性”的对立,从而使心理学学科的发展避免走入因“主客二分”而导致的哲学立场的重复冲突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又使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真正成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不断自强加转的上升的螺旋。主体心理学理论体系因其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心理主体观更适于整合与修正当前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分裂与破碎。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论文摘要:本文考察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作者认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体现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张扬的是人有别于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展示的是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生活”,试图从内部体验、直观以达成对人的独特本质洞察的“内观心理学”境界。它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均可在未来心理学中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业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主客二分研究范式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二者的对峙与整合,构成了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完整图像。
1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对立物。主张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来规范心理学。它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人的心理与行为视为自然物一样的认识客体,心理学的研究主体则只是反映客体的一面镜子。主张主体与客体的截然分离,无论是实验操作还是理论构建均应彻底排除研究者的主体性。物理主义(或自然主义、机械主义)的世界观、方法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自然科学取向、逻辑主义与还原主义的研究原则、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因果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等是其根本特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强调人、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不同于自然物的独特本质,积极追寻心理学的特有研究方式,主张研究主体向研究客体的渗透、移入、融合,突显心理学真理的人性本质。
人本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存在。目的性、价值性、个体性、历史性、整体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心理学研究应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一切特征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积极关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以增进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进而促进人的潜能实现为根本目的。
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主张问题的性质乃心理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决定着方法的适切与否。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应积极寻求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反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反对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强调心理学应以人文科学为规范,以人文科学的方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
直觉主义的研究原则。认为人的本真状态为一活生生的有机体,只有通过非逻辑的直觉体验或内在体悟才能获得完整把握,而逻辑则必然造成对人的本真状态的割裂、歪曲与限制。直觉体验不是从对立面观照人,对人有所规定,而是直接与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汇共存,舍为一体。它既有领悟能力,又有亲身体证功能,其真理本身具有本真性。
整体主义的研究原则。认为人及其心理、行为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还原为自然科学一样的假设结构如元素、原子;整体亦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有着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因此,对整体的理解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心理学应以理解人及其心理、行为为己任,以立足于整体或质的理解与分析为基本方法。
主观主义研究范式。认为心理学的知识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而是有着主观性、历史性、相对性的特点。目的、价值乃至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不仅应该、而且可以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以价值为导向、从价值的观点选取事实并形成问题,乃心理学研究应有的立场;内省、直觉、体验、理解、解释等则为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非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认为人有别于物,有着心理、意识、目的、意志等。人可以独立自主地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决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存在于自然界的因果规律并不适于人的心理、行为,目的、价值、经验、意志等应纳入心理、行为发生发展的解释框架。
2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发展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在批判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常识心理学对内在体验、直觉洞察的自发运用,宗教、哲学心理学对内省、反省、直觉、禅悟、同感理解地位的自觉高扬,构成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先驱。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成型再到日臻完善的过程。
冯特的“精神科学”心理学方法论及格式塔心理学的现象学方法论可视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在莱比锡大学期间,冯特承继了赫德尔与维柯有关“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区分。他赋予实验内省法与历史法(即民族心理学方法)以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实验内省法只适于那些与感觉和运动反应密切相关的意识内容的研究,只有在这些简单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上,心理学才是“自然科学”的,而对于高级心理过程,对于“由种族和民族决定的心理差异”的研究,则带有“精神科学”的性质,必须运用历史的方法才能达到对人类心理的直觉理解。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论则建基于现象学哲学之上。现象学强调摒弃一切先前的理论与假定,直接面向事物本身,它将现象当作研究的出发点,认为现象乃呈现在我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中的一切东西,现象即本质,而本质是被直观到的。但上述主张井未自觉地高扬人的独特本质并追寻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只能视作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确立、成型与狄尔泰、斯普兰格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狄尔泰不仅以其生命哲学与解释学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在其“描述心理学”内具体阐明了其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主张。他认为,艾宾浩斯的“说明心理学”是模仿“原子物理学”的思想,把心理现象归结为心灵的元索的结合,不能认识具体的心理学的现实,如艺术家的创造想象、价值感、义务感、自我牺牲、宗教热诚等等。由于任何心理现象的部分总是深嵌在一个连锁的整体——一个“结构关系”中,因而,心理学应以人文科学为规范,从体验到的结构关系出发,用“分析的方法”去描述和理解它的多个方面,以“描述心理学”或“理解心理学”去替代“说明心理学”。“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心理生活”。而所谓理解,是指通过呈现于感觉中的表现认识其心理生命的过程,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的过程。此后,斯普兰格认为,那种以“意义关系”为特点的整体——整体的人格,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当我们不以文化生活的表现而以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个人为出发点时,我们便可找到为数较少的“意义倾向”或价值:经济价值、理论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宗教价值。并且,根据这六种“意义倾向”何者占优势,可以把人格划分为六大类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他特别强调,作为“理解的先验图式”,这六种类型不能用实验法来证明,但能使我们在人同历史环境的关系中,在人与“艺术”、“科学”、“社会生活”等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理解人的整体的精神生活。到人本主义心理学阶段,罗洛·梅、罗杰斯等人亦赋予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以较高的地位。罗洛·梅高度重视现象学方法的运用:“现象学叫人们必须放弃一切先入之见与观念,然后系统地对眼前的资料加以直接的观察和整理”。罗杰斯则主张,对于心理学方法论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当作人,当作有主动性、创造性、有自决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来研究。心理学应接纳现象学的思考,应该将假设的检验、测量以及诸如此类的经验性、技术性手段及其应用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地位等。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以下步骤:通过自身内部的参照系统取得主观知识;把主观知识核对以他人的观察,取得客观知识;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取得人际知识。不止于此,在罗杰斯的倡导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运用现象学观点于心理学研究的方案。按照安斯多的调查,这些方案包括现象学方案,体验方案,现象描述方案等。至此,主客同一研究范式获得了自己的全部特征。但同时亦与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呈现出绝对化的两极对立。
试图超越两种研究范式的狭隘,使心理学方法论建设走向完善的,当推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主张以人为本去构筑心理学的方法论,主张以“层次整合的思维”看待人的本质或人的心理发展,在层次整合中将为两种研究范式所割裂的“此”与“彼”重新融合为一个新的整体。其基本主张为:整合的研究取向。认为人是整合的人,成熟的思维是“层次整合”的思维,因而强调将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物”的研究范式与“人”的研究范式纳入到同一层次整合系统之中;问题与方法的统一。不排斥方法对于科学进步的价值,但主张问题决定方法,方法必须适合于问题,问题与方法之间是统一的。心理学应以自己的研究对象——人为出发点去建构自己的方法论,以人为依据去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与问题;“科学的客观”与“道家的客观”的相容。不否认“科学的客观”对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的追求,但认为这一以主动干预、价值无涉、感情超脱为条件而达成的客观只适于远离人的自然事物的研究。对人而言,更重要得多的客观来自以顺其自然、价值关涉、感情移入为途径所达成的“道家的客观”;整体理解与分析研究的互补。认为人及其心理、行为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个体的目标、价值、动机等昭显了其心理、行为的整体“风味”,使整体获得了不同于其部分的新性质。因此,心理学研究应致力于个体的目标、价值、动机的把握,建基于整体的理解之上。但这并;意味着心理学排斥分析研究只是这种分析、分类是以对于整体的完整理解为前提、目标。
3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历史地位
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始终引领着心理学的主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更多地为非主流心理学所坚持。但不可否认的是,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已构成心理学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中确立了自己无可替代的地位。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说过:“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其中《内经》心理学的功绩不言而喻。《内经》心理学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以大量的心理事实理论为依据;其二,有自己精明的心理学理论和规律;其三,有卓有成效的医学心理实践。《内经》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珍贵遗产。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所以发掘和研究《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心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帮助,对心理治疗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心理学思想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即《内经》普通心理学;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实践,即《内经》医学心理学。
1 《内经》普通心理学
1.1 概念现代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性和自我意识)。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也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内经》普通心理学也是大致如此来对心理来进行阐述的。对此《内经》是分别以“神”和“志”等概念来进行表达的,总归属于《内经》中“神”范畴。无独有偶心理学这一名称,原意即希腊文的关于灵魂的学问。据初步统计《内经》中论述神的地方达一百五十多处,含义也泛指大自然普遍规律或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等之不同。《内经》曾提出“神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等等皆是神机所发。
《内经》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8个具体的内容: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8个具体内容重点在于对人的认知和意志过程的阐述。《内经》从“知”的质的差别把“知”分为“形知”和“神知”,前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感知觉,包括直目、耳听、知味、知香臭、身仁(痛、痒)、触按等形式;后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包括心、思、虑。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内经》主要以“五志”的形式来表达的,即“喜怒悲忧恐”。
1.2 学术观点《内经》从天地万物“人最为贵”的学术思想出发,认为对人的认识和研究是保障个体增寿延年、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内经》中有很多篇章讨论人格,但多结合人的体质来分析,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形神合一的观点,在分析人格特点的时候,往往同时又提出相应的一些调治原则。这里大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人进行了分析和分类,人的主体和人的主观方面。
第一,《内经》对主体的分析和类型分类。人的性别分为男女,男女有“阴阳”质的不同;按年龄来分,如:“孩”“小”“少”“壮”“老”;《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肥人、瘦人分类;还有按人的五脏六腑的禀赋分为五五二十五种人等等分法。
第二,《内经》从人的主观方面进行分析和类型分类。从人的道德修养和摄生养心方面的成就分析,将人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和“众人”;按人的、意志、智力和行动综合分析,分为“智者”和“愚者”两类人;按人的品德类型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按人的性格类型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及“水形”等阴阳二十五人,可以说阴阳二十五人的分类是《内经》中最为详尽的一种人格体质分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的太少,以及左右手足三阳经,气血多少反映在头面四肢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型再分为五类,共为五五二十五型,统称阴阳二十五人;《内经》中尚有其他不同的人格分类法。诸如《灵枢·论勇》中勇士、怯士之分,从人的气质类型特点分为:“重阳之人”“重阳有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多阴有阳之人”和“多阴之人”。可以说以类型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人,在我国心理 学史上是一种较早的尝试,而且具有较高的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一重大贡献。
2 《内经》医学心理学
《内经》医学心理学也即《内经》心理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躯体性疾病的心理性病因及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及心理卫生。
2.1 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内经》认为情志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有多处提出此观点,如《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内经》从情志疾病的心理原因及心理和言、行、表情上的反常变异方面对情志疾病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明确指出了“狂”病的主要心理原因是情绪的剧烈和长期的精神刺激。亦于禀赋、心理类型等因素有关。这些观点和现在关于精神障碍的病因基本是相同的。
2.2 心理治疗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心理治疗的国家之一。《内经》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甚为丰富。《内经》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病因疗法和身心整体治疗方法,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方法。《内经》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祝由。祝由其实可认为是以语言开导的一种心理疗法,通过移精变气来治愈病人,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支持疗法相似。②五志相胜。这是一种以情胜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一种情志活动控制治疗另外某种情绪引起的疾病。实践证明这种疗法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③暗示。环境事物如能引人心神专注,则能相应地对人的心理起到默化、暗示作用。这一疗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④习治法。经曰:“惊则平之。”习以为常,必无惊。这一疗法和现代心理疗法的系统脱敏法有很多的相通之处。⑤理治。心知以知理,知事物之源,通达物变,知事物相生相克,则可以达到理治。这种疗法和现代的认知疗法也有不谋而合之处。⑥导引行气。今谓“气功”,主要充分调动和挖掘人体的潜能,达到调理的作用。
2.3 心理卫生《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论述,主要反映一种“防治并重,以防为主,形神俱养,以神为上”的整体辨证观,主要围绕着调神养神这一基本点。《内经》心理摄生学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对于人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医学和心理学的宝贵遗产。《内经》摄生学说提出了人自胎儿时期直到百岁一生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
3 小结
《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思想和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和,这也证明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很多理论都比西方心理学提出早很多年,有些方法在现在仍然是很先进的,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心理学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对祖先的遗产研究开发得太少。我们的任务是不断完善总结《内经》中的心理学知识并积极应用于临床,这样才能发展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让我们的中医心理学有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为人们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5:2122.
[2] 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M]. 重庆: 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193.
[3] 闫 研.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64.
[4] 简 晖. 《内经》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J]. 江西中医药,1996,27(6):40.
1探讨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竞争更为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些都会产生社会、心理及体制代谢、免疫等因素所致的心理病症,慢性综合性疾病急剧增多,致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一些威胁人类健康的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广泛地使用预防接种、杀菌灭虫和抗生素等,虽使许多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却造成很多慢性综合性几疾病.如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调查资料表明:门诊患者中的求诊原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高达65%—76%,其中35%的患者与情志反映有关,即使由于躯体不适而来就诊的患者中,也有15%与情志问题有关,疾病构成谱的这一极大改变,使现代医学科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难题,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而在这方面中医学却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学一直把人体作为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来认识,在这个有机整体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和功能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体现出形神间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医学的形神整体观:所谓的形神整体观,是这样来解释的,形是指有形物质、机体、肉体;神是指运动生命机能、精神、形神关系就是指物质与运动、机体与生命机能、肉体与精神的相互依赖关系.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其所著的《类经》中总结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可以看出形与神俱,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生命活动赖以正常进行的基础,这正是从中医角度谈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2中医学对心理概念的表述
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1)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则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兴趣和积极性等.这在中医学中都归属于神的范畴,据初步统计,仅在《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就有150处之多,比较经典的如《灵枢·本神》的论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段论述可以概括为是中医心理思想的纲领.在这里,《内经》将心理活动的神分为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的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表述.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中医则主要以"五志"的概念来加以描述,并与脏腑功能活动联系起来,在《素问·阴阳脏象大论》中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至于与心理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腑,研究工作者尚未成定论.因为一方面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的明确论述,而对于另外一个重要器官一大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还未探讨清楚.在《素问·脉要精微大论》中有”头者精明之府"的论述.实际上,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心与大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心脏相当于一个动力泵,推动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物质基础,而同时心脏自身的功能活动也受到大脑的调节.在实验研究中,又有人通过对脑电图的长期观察分析,发现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优化耦合系数.心脏确实参加了脑的思维工作,而且心脑以最佳频率耦合的形式参加了思维.这就客观的证实了心脑耦合机制是人类意识思维活动最佳状态的重要条件,为心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2)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主要表现为人在对人、对事、对物等方面的态度、趋向等等。而体质主要指遗传禀赋、生理素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中医学中有很多篇文章讨论了人格问题,而且多结合人的体质进行,充分体现了形神一体的辩证观。但就其分类方法,笔者以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阴阳多少分类。如在《灵枢·通天》中,有阴阳五态人的人格类型,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 阴阳平和之人五种。②按五行属性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把人按五行分类,然后以五音类比,再分五种亚型,于是共得出二十五种类型。正如张介宾所言此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人,而复各分左右上下,是于各形之中,而又悉其太少之义耳,总皆发明禀赋之异,而示人以变化之不同也。《类经》雛体型肥瘦分类。如《灵枢·逆顺肥瘦》篇将人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之人三型。而《灵枢·卫气失常》篇又将肥瘦分为膏型、脂型、肉型三种。④按禀性勇怯分类。如《灵枢·论勇》篇将人分为勇士和怯士。
可见,中医学中对人格体质分类的论述,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把它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后,有了惊人的发现。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人格维度图是很重要的人格理论,它融合了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和人格的内外向学说,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格维度图中。中医学关于人格体质学说的内容主要在《灵枢·通天》和《灵枢·二十五种人》两篇中。我们把这两篇内容填写在爱克森的人格维度图中,结果发现有很大程度的吻合之处,而且二者关于心理特征的描述也非常接近。中医学将消极、沉静、向内的人格归为阴,将积极、活跃、向外的人格归为阳。在填写中我们会发现,阳形人的心理特征(以下括号外为维度图的描述语言,括号内为《内经》的描述语言),如乐观的、积极的(“志发在四野”),易于冲动的(“举措不顾是非”),多言善谈的(“虚说”、“好言大事”)等等全部都分布在以外倾维度为中心的领域。反之’阴形人的心理特征,安静的,沉默的(“安安然”、“纤纤然”),被动的(“善附人”),不善交际的(“洁洁然”),悲观的(“多忧”)等等全部都分布在以内倾维度为中心的领域。
由4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医学对心理活动及个性心理的描述与现代心理学有不谋而合之处,体现了中医特色,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心理与发病
3.1情志变化与发病: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与人的脏腑气血二者兼有密切联系,当脏腑气血功能活动失调时必然导致情志的异常。如在《灵枢·本神》五神脏的理论,即“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反之,情志活动的异常又会对脏腑气血构成影响而产生疾病。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在《素问·举痛论》中具体描述了情志变化对脏腑功能活动的影响,即所谓的九气为病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日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而现代精神神经免疫学也认为,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发挥作用,而是形成紧密的信息传递系统,相互调节,这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已经得到验证。如失望、悲观的情绪,作用于大脑海马状突起部分,能刺激人体的垂体-肾上腺-皮质网络,引起皮质醇类等多种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激素,因肾上腺受刺激而超量分泌。如果这种超量分泌过于频繁和时间过长,免疫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发生疾病。
另外临床工作者们也发现,某些慢性病人确有一些常见而有固定的心理变化特点。如肺结核病人常有很高兴的兴奋点或欣快的表现,心脏病人则有恐惧、焦虑、孤寂等不良的心理状态等等。
3.2社会因素与发病:现代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中医《内经》时代就有所认识,其中社会因素不仅包括社会地位和和生活条件变化,如《素问·疏五过论》中的“必问尝贵后贱,虽不重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恋,病有所并”、“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蹩为挛”等等,说明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常常回忆起情志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另外,社会因素还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如中医所倡导的“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4心理与诊断治疗与养生
4.1诊断: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病理都有密切关系。患者的人格特征不同,因此人在生病时就必然会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各种心理状态,了解这些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就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中医学在论述有关疾病症候时,体现了较为浓厚的中医心理诊断特色,提示医家在具体的望闻问切四诊中,要把握好心理诊断,将有利于分析病情,得出真确结论。
望诊,中医学认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故观察人的情志变化可以了解肾气的盛衰。闻诊,中医学中有“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的条文,说明声音可以反映心神病变。问诊,是心理学中最为重要和直接的方法,在《内经》中就明确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切诊在心理诊断中也有一定的意义,因为心理的变化可以反映在脉象上,即“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之变也”。
4.2治疗: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治疗病人的心理障碍,达到缓解治愈疾病的目的,主要通过医生的言行情态等影响患者的情感、性格、举止,以改变患者的神情行为,从而使之恢复正常。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心理治疗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催眠疗法、暗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厌恶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疏导心理疗法、精神支持疗法、患者中心疗法、森田疗法等等。然而,中医学中有关心理治疗的内容也是很多的,纵观《内经》及历代医家所论,按其作用特点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6种方法。①顺意法:所谓顺意法,就是指顺心、满足患者的某些意愿以解决治病心理的一种疗法。《内经》指出数问其情,以从其意。”“伺之所欲。”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以乳岩年治疗为例指出:“须情思如意,则可愈。”由于“意有未遂,所求不得”是导致形神病变的常见原因,也是促使病症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顺从满足患者的某些意愿是调治这类身心疾病的求本之治,也是中医精神情志治疗学中的重要疗法。②消除心因法:所谓消除心因法,是指根据患者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以消除致病心因的精神情志疗法。意愿未遂也是众多境遇人事治病因素的一种,可用消除心因的顺志法进行解决。此法可归纳为两种:(1)释却心因法。是指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语言、行为、药物等,使患者在有意无意间,自然的释脱致病的境遇人事因素。(2)语言疏导法。是指运用语言,对患者进行开通疏导,善诱说理,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精神情志活动而达到治愈或缓解病症的一类情志疗法。《灵枢·师传》曰:“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致以其两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东医宝鉴》曰:“欲治其疾,先调其心,以正其心,乃资于道,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能如是,则药未到口,病已忘矣。”这些不仅概括了语言疏导法的基本含义,而且阐明了语言疏导的基本目的。③转移心意法:所谓转移心意法,是指医生借用某种方式和方法转移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消解或驱除病理性和精神剌激的一种精神情志疗法,它包括两种方法:(1)转移注意法:是指医生有意思的转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力,以消除或减弱这一相对稳定的情感刺激灶,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情致疗法。(2)分心移情法:是指医生通过戏娱、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使之闲情逸致,从而促进形神疾患康复的一种情志疗法。正如清代名医吴师机在《理论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④意示疗法:所谓意示法是指,医生运用语言、行为等手段,采取含蓄间接的方法,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使患者无意汇总接受某种暗示,因此而获得疗效的方法,它包括两种方法:(1)语言示意;(2)借物示意。⑤以情胜情法:所谓以情胜情法是指,医生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有意识诱发和激起患者某种新的、暂时性的剧烈情志反应,以抵消或抑制、解除患者原有的病理性的情感活动的疗法。它包括阴阳相胜疗法和五行相胜疗法。(1)阴阳相胜疗法: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人的情志活动可分为阴阳两极,顺人意愿者为阳,忤其需求者为阴;(2)五行相胜疗法:是指中医学认为情志之间有五行的属性,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的疗法。如朱丹溪治癫痫为例指出:“怒伤肝者,为痫为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此乃进一步发展了五行制约法。⑥激情法:是指有意识的诱发患者之激情,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强烈行为反应,以纠正和改善原先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的疗法。
4.3心理与养生:中医学关于心理养生反应为一种“防治并重,以防为主,形神俱养,以神为主的”整体辩证观。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此即强调了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对防病疗病养生均有特殊意义。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园林设计越来越提倡人性化和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近年来关于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愈来愈多,目前国外关于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理论体系也比较完善;但在国内,相关的研究还是较少,而将这作为一门学科更为少见。对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心理学主要集中在行为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两个方面。
1.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行为心理学
1.1何为行为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1.11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得到应用。如广场设计、公园设计、住宅区设计、道路设计等。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公园设计中充分考虑大众的行为,做出了具体的人的行为心理分析。他认为公园中的景点、道路、植物及坐憩设施等设计都应该根据人的行为心理来设计,合理安排每个设施的位置及朝向。他认为:公园中的每个景点或活动场所就是一个舞台,坐憩设施应该朝着活动的方向。这样设计既能让人看到他人的活动,又能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心理上是感觉到“安全的”。坐憩设施应该远离公园的出入口处。因为公园入口处是游客出入的地方,一进公园就被其他人看着,心理上会觉得不舒服并潜意识的提防。扬·盖尔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
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老人,儿童,弱视群体等。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和卡罗林·弗朗西丝在儿童保育护外空间设计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儿童身体发育与跑、跳、攀爬等大幅度或大运动量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在设计的时候要从儿童的行为角度考虑。如根据儿童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技能,但有时他们会中途退却,甚至在最后时刻决定放弃的心理特点。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器械提供退出点和其他用途的方法,从而造成“体面的”退避。
1.2何为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意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因此又称为完形心理学。由于此流派是以人对图形的视知觉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所以格式塔心理学与艺术创作乃至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心理感受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刘琼和张朝晖指出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物象之间存在着感知的距离,即使同一个物象,不同的人群所产生的感受也会不同。这就是说一个再优秀的景观也不能使所有的人有相同的好的感受。那么设计师能做到的是要满足参与这个景观的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愿望。对那一少部分人,至少做到不让他们觉得排斥就好。
1.21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世纪出现了许多现代心理学流派,对美学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心理分析分派、行为主义学派、信息学派和人本心理学派以及格式塔学派。其中,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景观设计方面的指导作用最为突出。许学民指出格式塔意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因此又称为完形心理学。由于此流派是以人对图形的视知觉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所以格式塔心理学与艺术创作乃至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心理感受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刘琼和张朝晖指出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物象之间存在着感知的距离,即使同一个物象,不同的人群所产生的感受也会不同。这就是说一个再优秀的景观也不能使所有的人有相同的好的感受。那么设计师能做到的是要满足参与这个景观的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愿望。对那一少部分人,至少做到不让他们觉得排斥就好。
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
2.1何为环境心理学
何谓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首先应完成对环境心理学的认知。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园林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思考过程中会形成这样一个经验,那就是设计的景观与人的联系往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以一棵树为线索,对人来说,一棵看不见的或者容易被忽略的树就等于不存在。更具体一点的,远处山坡上的一棵开花的孤赏树对游人来说也只是某时某地的一个标记,当人们爬上山坡去接近那棵树,并看清楚开花的这棵是一棵合欢树,便开始产生丰富的联想:想去摘一朵花,闻一闻它的花香。春天的午后,人们愿意在树下小憩片刻;盛夏的傍晚人们愿意在高大浓郁的树荫下乘凉,在低处树枝上给小孩系一个秋千,或是作一次聚餐。于是,这棵树又有了新的内涵,树还是那棵树,但因为人们跟它的联系不同,所感受的就不同,不同人又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作用中,人可以改变环境; 反过来,人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在园林植物配置的设计过程中,无论设计师在布置一棵树或是一个植物空间的布局,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需要考虑,不仅要考虑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还要考虑与它有关的人的关系,设计师应该通过一系列关系的设计来充分展示物体最吸引人的特征,从而控制人对物体的感知。
2.2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在笔直的园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而在自然的道路两侧则用强调型植物强调顶点位置,强化道路的走向效果。园林中的道路可以利用植物逐渐形成统一的空间序列并能够围绕和连接不同的功能场地,游人也可以沿着两侧植物暗示的道路行进,走向目的地,在有序的空间序列中人们才能感到安全。
园林中利用植物可形成不同的边界意象,边界有虚隔和实隔之分。虚隔如草坪与游路边界,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机散植,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既起到空间界定作用,又不过分阻隔人与自然的亲近;实隔往往用成排密实整形的绿篱对边界进行围合,创造出两个不能跨越的空间,可以有效地引导人流,实现空间的转换。
现遵纪守法放式绿地的边界设计更倾向于带状开敞式的公共小广场的边界形式,沿路一侧分别设几个入口,整齐的冠荫树可以构成显著清晰的场所特征和标识。不仅提供人们方便地进出场所,而且还可为等候、驻足、小憩的人提供一个遮荫避阳、可靠安全的场所。如上海徐家汇公园和延中绿地的自然生态园都有类似的做法。
3.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应用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国内外关于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研究基本还处在发展阶段,国外的研究相对来说要较为完善一些,而且对于理论的研究也刚起步。而国内的研究只局限于具体应用上。总的来说,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应用研究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有关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较少
目前国外的研究在某些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应用的人的心理学。如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居住区设计等。这方面的研究要比国内的相关研究较早,也比较完善。而理论的研究比较少,并且是关于人的心理与设计之间关系以及认识方面的研究。但其主体是研究人的心理,注重理论研究,并没有详细,系统的研究园林景观设计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但其研究的理论可以作为设计研究的指导,理论基础,最根本的知识。
3.2 相关研究中建筑心理学较多,园林心理学较少
国内的一些研究中都提到人的心理学与建筑设计或者环境设计的关系。而真正提到人的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比较少。园林设计本身就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因此,园林心理学的研究也应该在建筑心理学的研究中总结、完善。
3.3 中国传统园林中存在心理学思想,但未形成理论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心理学的思想,符合人的心理观念,但并未形成专门的理论。一些好的思想并没有继承下来,这是比较可惜的。应该结合国外的先进理论技术,分析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优秀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园林心理学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3.4 有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作指导,但并未应用普及到园林设计中
格式塔心理学是很好的指导园林设计的心理学理论。但真正应用到园林设计中的却非常少。因此,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并应用到国内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而不是纯粹的学习理论知识。
4.结语
何为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一直是个困扰设计界的问题。在我看来,满足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才可称得上是真正优秀的设计,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真心希望园林学与心理学结合走出一条新的设计道路。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编著.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常怀生编译.建筑环境心理学.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一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罗玲玲.MERA、97“面向21世纪的环境一行为研究国际会议”回顾.建筑学报,1998(12):57一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