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有机化学学习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言:有机化学是中学重要内容之一,是学学有机化学的奠基石。从近几年来高考的化学试题研究发现,有机化学试题的分值都在20分以上。然而相比较无机化学知识而言,有机化学内容相对较少,学时数也较少,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的程度相比无机化学要差一些。那如何更好的学习有机化学呢?
一:近几年高考卷有机大题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学试题的考查动向
通过查询2010年至2013年高考卷,归纳出有机化学的主要考查知识点主要为: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官能团名称,有机物名称等。四年来考查知识点相对固定。2008年开始,江苏卷出现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流程图题型,一直沿用。上海卷在2012年后将此作为新增考查点,2013年浙江卷将此作为新考查点。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不仅能准确考查学生对典型有机物性质及其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学生对于信息的迁移和加工能力,同时也全面反映学生思维的质量。所以成就了高考难点之一。
二:通过高考题,寻求有机化学学习的方法
(2013 浙江.28)某课题组以苯为主要原料,采取以下路线合成利胆药-柳胺酚,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柳胺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柳胺酚最多可以和2molNaOH反应 B.不发生消化反应
C.可发生水解反应 D.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2)写出A B 反应所需的试剂 (3)写出B C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化合物F的结构简式
(5)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写出3种)
①属酚类化合物,且本换上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6)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可合成聚苯乙烯,请设计合成路线(无机试剂及溶剂任选)。
在这些考点中,第(1)(2)(3)小题考查要求不高,一般考试得分较为理想。然而学生得分率较低的为(4),(5),(6)小题。因此,要想顺利的拿下这类高考题,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知识体系的认识。
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构建基础知识体系。
化学学习的基本思路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物结构中,官能团是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主要因素。常见官能团的特殊化学性质[1]:(1)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酚羟基;(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物质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醛基或酚羟基;(3)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煮沸后生成砖红色沉淀的物质一定含有醛基。(4)能与Na反应放出H2的物质可能含有醇羟基,酚羟基,羧基。(5)能与Na2CO3溶液作用放出CO2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含有羧基.(6)能与FeCl3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中含有酚羟基。(7)能水解的有机物中可能含有酯基,氯代烃,肽键。(8)能发生消去反应的为醇或卤代烃。
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官能团以及与官能团相连的碳原子上。因此,在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的认识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官能团结构特征的认识,掌握了官能团部位在反应中的变化,就掌握了该反应的实质。利用规律,对知识点加以重组和迁移。比如利用官能团性质,可以将单官能团合成多官能团的物质,将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合成高分子有机物。掌握有机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就能融会贯通将各种官能团进行相互转化,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从而对有机化学有个整体认识,提高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
2.掌握有机物分子式变化规律,突破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数量判断。
同分异构体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一个难点。在教材中所讲的有关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简单,但在高考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对于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点考查时都带有限制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做出判断。
①熟练掌握各种官能团的特殊性质。这点就有赖于前面基础知识构建体系的稳固性。
②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同分异构体的异构方式主要为: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中学阶段重点考察构造异构。而构造异构体主要分为(1)碳骨架异构。比如CH3CH2CH2CH3,CH3CH(CH3)CH3.(2)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异构.比如CH3CH2CH2Cl 与CH3CH(CH3)Cl (3)官能团异构。如同碳原子数(n>2)时,饱和一元醛和饱和一元酮互为同分异构体,饱和一元酯和饱和一元羧酸互为同分异构体。
在高考中对于同分异构体的数量判断,通常是三种异构规律的综合考察,稍有不慎,容易遗漏。为防止遗漏,可以采用“定二议一”法。比如先将官能团,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固定为相同,进行碳骨架异构,再在同一种同分异构体中进行官能团异构,最后进行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异构。在2013年浙江这道高考有机题的第(5)小题中,我们可以写出以下同分异构体:
3.掌握有机合成设计的方法,实现有机物合成目标
对于简单化合物的合成,通常可以采用类比法来设计合成路线。但如果有机物结构复杂,步骤多,就不得不掌握合成路线设计的策略和技巧[2]。
(1)逆向合成法:就是从需要合成的目标分子出发,按一定的逻辑推导原则,推出目标分子的前体,再逆向推出该前体的前体,连续逆推下去。直至推导出简单的起始原料。
(2)合成路线设计流程图。 在逆推过程中,往往需要把目标分子的某些键切断,得到两个或更多碎片。通过碎片找到相应的试剂分子。把逆推和切断倒过来,运用与碎片相对应的试剂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就是合成路线。
(3)合成设计流程图遵循的原则。①使合成步骤尽可能少②应有合理的切断依据③涉及到官能团时,在新官能团处切断,得到原官能团④遵循最大程度简化原则。如在分子中央处切断,在有支链处切断,利用分子对称性切断。
在上述2013年浙江高考题中,第(6)小题的合成路线可以采用逆向推理法,即为:
所以聚乙烯的合成设计路线流程图如下所示: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题由于很好的契合了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预计将成为高考的必考题型。虽然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只要我们掌握其特点和分析方法,科学训练,勤于总结归纳,定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总之,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积累基础知识,寻找有机物之间类似或转化的规律,构建有机化学反应及不同官能团的网络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具有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应用性强的特点。它是学好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其他一些专业课的基础。有机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如何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有机化学的精髓、提高化学素质是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讲究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注式教学为主,基本上遵循“老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规律。而事实上,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按照化学特点来寻找规律巧妙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科学的系统性,抓住有机化学的教学主线——结构、结构与性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积极接受知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做好备课工作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现在的有机化学教材有许多版本,教师对不同教材的侧重点应心中有数,虽然非化学专业对化学知识的要求不如化学专业深,但作为教师,备课时最好能多参考一些相关的教材,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这样才能避免片面偏颇。在解释同一问题时,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角度,对教材的提炼可以将知识转化为条理清晰的脉络,把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通过总结规律来整理教材,在讲课过程中,应采取精讲,突出重点。精讲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及书上的重点、难点等。讲课时,一定要讲清思路。教师的思路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因此教师首先应将思路理顺。讲课时也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如何讲解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应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这在备课阶段就应事先设计好。从而使学生较易理解,问题也讨论得全面深入。达到在教学时用时间不多,但收效显著。
三、抓住主线,以点带面
有机化学的特点是化合物多、反应式多,反应机理复杂烦琐。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庞大的有机化学体系学好,难度很大,但只要我们把握其内在规律,重点掌握其核心内容,以点带面,则会使庞大的有机体系大大浓缩。有机化学的精髓就是化合物的结构。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有机化学家Paul A.Wender教授说过“有机化学只关心三件事情:结构、结构的变化和新的结构”。因此我们把“结构”作为主线,按“结构—反应机理—有机合成”的线条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分类,将同一官能团物质归纳为一类物质讲解,不同类物质之间通过反应衔接,让学生能够同时从横和纵两个方向去充分认识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建立以结构为主线、化学反应为纽带的点、线、面一体的有机化学知识网络,使有机化学烦琐的知识形成为网络式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通过对结构的充分理解,以点带面,真正全方位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体系,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对于醇类化合物,首先了解醇的结构特点,得出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是其中的羟基,根据羟基特点可推出低分子量的醇水溶性强、熔沸点高、易被氧化、取代、酯化、脱水等性质,通过这些性质和反应,将醇和其他类物质如醛酮、酯、卤代烃、烯、醚等物质纵向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章的知识,同时又纵向地将相关章节内容有机衔接起来,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完整地掌握有机化学体系,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转贴于
四、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加要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教师应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
5、创新能力的培养
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要求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独立查阅资料,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在自己认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方案首先要通过指导小组的讨论和甄选,确定安全性和可行性,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参与整个实验的设计,探索,实践,独立地逐步解决问题,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只提出研究要求,在必要时加以指导,不限定具体实验方法和所用仪器。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得以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对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从照方抓药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进而真正得以开展自主创造性学习。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学到方法和本领,锻炼思维,真正实现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拜. 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 教育研究, 2001,2:29-31.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么?是“鱼”还是“渔”?是教学生还是教学生学?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方法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69-01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是学生们刚接触有机化学的阶段,要抓住与利用好这个机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在新接触到某种知识时是兴趣最浓厚的阶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在有机化学教学部分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我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举个例子,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会先给同学们看它的分子结构,首先最大限度地吸引同学们的兴趣,然后打破书本上的顺序,以模型为例给同学们讲乙烯的分子结构。同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
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教学中,我基本上都是采用这样的一个模式与顺序,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按顺序能一步步地记住学习的有机物的性质,在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
二、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1. 自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化学不像无机部分只有有限的物质,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后,我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进行总结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等方面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 观察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在做各项试验时,我都会反复强调实验原理,这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在演示完实验后,我会请两个同学来演示一个替代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这也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时能够多动脑筋,提高规范程度,加深印象,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3. 用比较方法加深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将新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比较、将理论与事实进行比较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学习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将他们的基本概念进行辨析,总之,用比较的办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引导学生科学性思维。
4. 记忆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的是,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而有的则不行,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是否记得牢。这与学生的记忆力则是有很大关联的,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教育,比如学到某一个物质,让学生回答它的性质、作用,与它相似的物质、对立的物质,甚至是他们的性质,这都是提高记忆力的好方法。
5. 消除不良思维习惯。我会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规律的学习,善于将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知识中去,扩大已有知识的范围,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深化教育,周期性上升。比如第一阶段为掌握基本概念,第二阶段学习物理化学性质等基本问题,第三阶段就是与已学知识进行比较,将旧知识对新知识产生的干扰,及由于旧知识与新知识相近或相似而产生的地方多次反复强调,进行辨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同时还能教会他们自己遇到这类问题了应该从哪些方面解决。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也会经常将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进行提问,加强记忆,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加强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在课外也多学习思考。
其实化学是一门很好学的学科,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时时提醒学生要多思考、多归纳、多总结,只有这样,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比较轻松的,当然,如果能培养好学生的这些能力,不管是什么学科,学生们都能轻松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佩华,聂春红,王广慧.有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的探索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09(01).
[2] 艾娟. 浅谈技工院校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以广东省城市
建设技师学院为例[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7).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我在讲授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时,先提出一个问题:物质在水中能不能燃烧?让学生小组讨论,反馈讨论结果。我从学生的观点中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但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却认为:好的成绩就是要让学生多做题,见多识广,题目做多了,学生就能考出好的成绩。其实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只会做套路题,思维形成定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引导探究,可以诱导学生步步深入,直至探究出本质东西来。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跳出题海,还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四、引导学生有效地复习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还要注意复习方法。复习时要避免机械重复,每一次复习都应给予新的信息,提出新的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好知识。复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和练习。例如:在《溶液》的复习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如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2)铁加入稀硫酸中,溶质是铁、溶剂是硫酸。
(3)洗涤剂可溶解油污。
(4)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任何溶质。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86-01
地理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切实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树立起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设疑,以疑引思
我国清代学者陈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疑”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巧妙设疑,以疑引思,以疑促学。如,在教学有关“大陆漂移”的内容时,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其分布于极寒之地或高海拔的山上。但科学家却在非洲、印度及靠近赤道处的一些热带地区发现了古冰川的遗迹。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将揭晓这一答案。在导人的过程中进行设疑,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进而为新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地理教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一些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图表令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讲解,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易让学生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动态图像、动画视频等将地理教材内窬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并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讲解“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前,笔者把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关地球在宇宙空间运动的动画视频及图片、乐曲等根据教学需要制成了课件,在上课时,则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进行讲解。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了诸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他们对地理学习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中穿插趣味故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穿插一些趣味故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教学有关“日界线”的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讲一讲一对孪生姐妹出生的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轮船上,一位孕妇生下了一对孪生姐妹。但令人奇怪的是,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这是为什么呢?这既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日界线”的认识。
四、加强学科整合
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开端,激趣的导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1.案例导入。在课前通过案例导入,可以让学生产生亲手一试的心理,案例可以是成功的作品,也可以是不成功的作品,学生通过和教师一起赏析作品,完成这个作品会用到我们学到的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我们未知的?很自然地就进入课堂学习氛围中。
2.问题导入。课前通过问题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个问题与信息技术有什么联系?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自然而然地也就带领学生走进了课堂学习。
3.情境导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特别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开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播放一段视频、一首歌等,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学习
计算机知识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很多学生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让其带着兴趣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在渴望中学习到新知识,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如电子板报评比活动、电子小刊物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上进的环境中制作自己所感兴趣的电子板报、电子刊物,不仅提高了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求知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计划,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
二、提供平台,强化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让小学生能够及早地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计算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一般情况下,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但是小学生的具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应该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只需对学生进行要领的点透,而着重对其进行实践上机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传导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要领。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学习征文、“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四、改进和健全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和奖励机制,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提升自我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凸显出一定的有效性,教师掌握有效教学的理论,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这是无疑的。同时,需要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提高学生化学素养,发展学生化学能力。那么,新课程理念下实现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有什么方法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看法。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首要条件。实施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对整个中学化学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特别是高中化学要正确认识课程模块的设计要求。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内容基本包含在必修模块中,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化学素养是必修模块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在内容的编排上必修模块充分凸显了基础性,避免了过分强调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整合了教学内容,主要强调搞好实验教学,提倡获取化学知识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来进行。由此可见,如何处理好化学教学与化学考试的关系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有的内容是必须教学必须考试的,有的内容只需教学而不需要考试,有的内容可进行选择性的教学和选择性的考试,有的内容只需选择性地教学而不需要考试。所以,实现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要准确解读教材,强化化学课程意识,提高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积极使用师生互动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实现共同的发展”。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使每一个提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又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基于鼓励和表演,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制备高纯MnCO3固体:已知MnCO3难溶于水、乙醇,潮湿时易被空气氧化,1000C开始分解;Mn(OH)2开始沉淀时pH=7.7,请补充由(1)制得的MnSO4制备高纯MnCO3的操作步骤,试验中可选用的试剂:NaHCO3、Ca(OH)2、C2H5OH、Na2C03。
①___;②___;③___;④___;⑤低于100 0C
这个题目的标准答案是:①往MnSO4溶液边搅拌边加入NaHCO3或Na2CO3,调pH略小于7.7;②过滤用水冲洗沉淀2-3次;③检验SO42-是否除尽;①用少量的乙醇冲洗沉淀.
这道题是一道综合性实验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也有很大的思考空间,标准答案只是可设想出的步骤中的一种,实际上还可以有其他答案。有的学生就提出可以这样做:①往MnSO4溶液中加入Ca(OH)2;②然后加入饱和Na2C03溶液;③过滤④再次用水冲洗。在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要认真倾听,一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上做到进一步的发现.例如,将第②步进入CaCO3杂质是不太适合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只能用乙醇进行洗涤而不能进行水洗自也是有疑惑的。为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内容再次进行阅读,通过对题目的阅读,学生就可以发现题目中给出的限制条件:MnCO3固体1000C开始分解,第⑤步的要求是在1000C下干燥,而水是无法充分被气化的,但是有机物则可以做到。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太多,系统性强,规律性差,有机物种类繁多,结构和性质复杂,很多是大同小异,极易混淆,故一般学生都觉得有机化学难学,难记,在听课中感觉没什么问题,但独立作题却问题百出,无从下手,针对这些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可利用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把已学过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结合习题课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感到习题课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习题课可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可将前后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是一个复习和巩固课堂知识的好方法,同时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是配合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上习题课时,抓住关键问题,从各类化合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中找出规律,结合同学平时作业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错误和感到困难的地方,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题目和同学共同讨论、分析、解答。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 反应条件不可忽略
反应条件在有机物的反应中至关重要,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忽略了反应条件或不写反应条件,对于这一点在习题课别强调不可忽略,并以许多例子证明条件的重要性。同样的有机物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产物是不同的。如甲苯的卤代,在光照下主要是环上侧链的取代反应,而在铁粉的作用下是环上的取代反应,虽然两者都是取代,但两者的反应历程不同,前者是自由基取代[1],后者是亲电取代[2],这是催化剂的作用,因此,两类反应不可混淆。如卤代烃的水解和消除,卤代烷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主要产物是醇,而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中是烯,这是溶剂的影响。又如乙醇和浓硫酸作用在不同温度下可以生成酯,也可以生成醚和烯,这里温度是关键条件。乙酰乙酸乙酯在稀碱中发生酮式分解,而在浓碱中却是酸式分解,同样是碱只是浓度不同而已。还有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加成遵守马氏规则,而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加成则反马氏规则。这一现象是由于过氧化物的存在导致了反应历程的不同,前者是亲电加成,后者是自由基加成,所以产物就不同。苯胺与亚硝酸的反应,在常温下,得到的产物是酚,并放出氮气,而在0~5℃时,得到的是重氮盐,不放氮气。这里的关键条件也是温度。综上所述的例子都说明了反应条件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引起重视,不可缺少,否则会使反应难以进行或不能进行。
二、 结合习题课,加强前后联系,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帮助记忆
在平时的作业中,错误最多的是体现在前后联系较差,而且常常出现有机反应来自同学们的想象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实际上关键问题是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清楚,同时对各类有机物的反应也不熟练,为了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习题课还是要从理论出发,采取前后连贯,对比等方法指出各类化合物的不同点,例如将羰基的亲核加成与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相比较,从而得出亲电试剂不能进行亲电核加成,而亲核试剂不能进行亲电加成。从而纠正了学生常以乙烯与氰化氢加成后水解制备丙酸的错误。又如对亲电取代和亲核取代也常常混淆起来,对于这一点,首先要清楚的是亲电取代是由带正电荷试剂进攻电子云密度较大的体系所起的亲电取代反应,如苯的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酰基化等。而亲和取代则是由带负电荷的或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试剂进攻电子云密度较小的体系所引起的亲核取代反应,如卤代烃的一些列反应。这是两种试剂所带的电荷不同以及两种试剂所进攻的对象不同。通过以上的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他们的异同点。这样即达到了复习的目的,也加深了理解,也便于记忆,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反应不能靠自已想象,而是来自于实验的事实。
三、合成路线的选择
在同学的作业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合成题或转化题,主要的困难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选择合成路线,而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做法的,在习题课上选用一些综合性题目让学生思考。合成路线选择可用倒推法,即根据题目的原料和产物,不要急于考虑原料的下一步该用什么方法,而是先考虑产物的由来,从产物到原料进行倒推,一步步往前推,直到原料。在推断的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是:①选择所需要的反应类型;②在确定的反应类型中选择合适的反应;③在同时可选择的多渠道的合成路线中应选择最佳的合成路线。这一点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在全面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用威廉姆森合成法合成乙基叔丁基醚,这里首先考虑的反应类型是醚的合成,再考虑的是选用哪种卤代烷为好,从产物的结构来看应选择伯卤代烷,因为在碱性条件下,仲卤代烷或叔卤代烷易得到消除反应的产物,所以正确的合成路线应以卤乙烷和叔丁醇钠反应得到乙基叔丁基醚。又如,由丙烯合成2-甲基-3-乙基-3-己醇,首先应考虑醇的制备有哪些途径,从中找到制备叔醇的方法,叔醇的制备可通过格氏试剂和酮的合成而得到,从而将产物进行分解,分解后的醇和格氏试剂从结构上看就简单了一些,接下去该考虑的是酮和格氏试剂的制备方法,酮可由醇的氧化而来,而格氏试剂则由卤代烷与镁在乙醚作溶剂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经过步步的分解,层层脱落,结构的缩小,使学生感到可供选择的方法更加简单明了,复杂的合成题也就变的简单化了。通过以上倒推法的解题,使学生不会盲目的去思考,而是有目标的有方法的去解题,做到有条不紊的倒推出合成题的整个过程。这种从产物到原料进行推测、分析、选择正确的合成路线的方法,既扩大了解题的思路,选择合理的反应,又可将各章的内容联系起来,既巩固加深了知识,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在当今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在各行各业非常广泛,可以说它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成为21世纪青少年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所使用的演示教学方法都很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厌学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十分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三、努力做好课堂设计
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设计是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巧妙设计运用比喻
在计算机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让人豁然开朗。
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要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完成,充分保证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还要注意,学生很容易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操作,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教师也完不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计算机实践课非常关键。
六、建立学生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