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2 09:29: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

篇(1)

2012年局行风效能建设要紧密形势任务,以争创“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节约型、法制型”机关为抓手,以加强“政治理论、党风廉政、形势任务、五五普法、业务知识”教育为基本,以“争创行风示范窗口,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行政成本”为目标,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切实帮助群众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达到群众、企业、政府三满意,成为服务优质,执法规范,办事高效,作风务实的便民机关。

二、工作措施

⒈健全组织,加强领导。行风效能建设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工作,需要经常抓、抓经常。为此,局将进一步健全行风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协力抓,谁主管谁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把行风效能建设摆到局党组的议事日程,进行定期研究、专题分析,及时了解,根据行风效能建设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性的措施和意见,确定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行风效能建设持久有效地开展。

⒉强化教育,提升素质。行风效能建设最主要的是人的素质建设,局将坚持学习日制度,中心发言制度,信息调研制度,开展五个方面的教育,特别是抓好区委提出的“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创业创新”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和“学强党性,守党纪树形象”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理想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开展行风效能建设监督员座谈会,及时通报行风效能建设情况,引导干部职工重视行风效能建设,增强行风效能意识。同时,着力抓好业务政策法规的学习,采取理论研讨、疑难会诊、专题讲座、个人自学等方法,突出抓好人事政策法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的学习,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业务政策水平。

⒊积极创建,推进工作。局将继续开展创建“五型”机关活动,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市人事局关于加强行风效能建设的意见,在局本级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线上开展行风建设示范窗口,争当服务标兵,开展基层站(办事窗口)所,重要岗位民主评议活动。认真开展区委提出的“服务创业、再增感情”和“推动创新、再破难题”专项行动,深化“三级干部联千家”活动,建立联系制度,实行局联一个村,科室联系一个企事业单位,人联一户困难家庭;建立走访制度,局领导平均每周不少于2次,科室负责人每周不少于1次,其他直接面对基层的工作人员不少于2次的工作制度。力争通过创建使劳动监察大队和区人才人力资源市场及20%以上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达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行风建设示范窗口标准。

⒋畅通渠道,优化服务。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基层劳动保障信息互通平台,加强科室与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之间的业务协作,完善人才人力资源网页作用,及时人事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业务信息,用工求职信息和培训考试信息。畅通维权渠道,开通12333劳动投诉电话,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网格化建设,建立镇街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畅通培训渠道,发挥区人才市场和镇成校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和多种课目的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劳动力就业技能提升培训。畅通服务渠道,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实施困难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就业援助工程,全面落实市出台的“三个”社会保障制度。

⒌严格制度,加强考核。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设立行风效能建设投诉箱,畅通行风效能投诉电话,实行有效行风投诉一票否决制。建立三考三评制度,即考业务、考纪律、考信息,评作风、评行风、评学风。充分发挥行风效能建设指导员、监督员、信息员队伍作用,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映,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定行风效能建设的重难点问题,开展不定期的明查暗访,全年组织检查不少于4次,严肃处理有损人事劳动部门形象的人和事,杜绝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的发生。

三、工作要求

篇(2)

(二)以民生为本,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是就业再就业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全面落实贷免扶补、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和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开辟就业门路,拓展就业空间。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Article/" target="_blank">计划/Article/" target="_blank">报告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贯彻执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理制”、“首问首办责任制”,机关内部管理规范有序,政令畅通,办事效率、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均得到服务对象认可。三是廉洁从政意识明显增强。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积极推进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严格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相关规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干部职工均能自觉按照相关规定廉洁从政,全局无违风廉政相关规定的情况发生。

二、分析问题,认清形势,准确把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困难和面临的有利因素

从2011年的预期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和新时期、新形势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要求上看,我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利因素与困难问题并存:

(一)有利因素分析。从国家、省、市发展战略层次上和我xx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上看,我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有 个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为中西部地区实施“人才引智”工程构建了人才引进交流平台,为有效地解决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可以极大地缓解县内就业再就业渠道狭窄,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二是随着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扶农等民生政策的贯彻实施,民生问题从政策面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为进一步扩大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三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我xx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人才,传承善洲精神指明了方向。四是我xx县“十二五”规划明确的“六大战略”的实施,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拓宽了我xx县就业再就业的渠道,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五是随着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我xx县人事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抓落实奠定了基础。六是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困难问题分析。当前我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困难和不足:一是人事人才管理有待加强。人才总量不足、规模小,项目、医疗、科技人才紧缺的情况较为突出;人才结构不合理,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有待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增强;不同程度地人才流失、流不住人才的问题需进一步加以妥善解决;人事人才工作经费支持乏力,人事人才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人才引进难度大。二是就业和劳动保障力度有待加大。我xx县工业、商业基础相对薄弱,就业供需不平衡,就业再就业工作压力较大;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突出,就业再就业人员的择业、就业观念有待转变,机关、事业单位供大于求,企业无人问津的问题较为突出;劳动就业培训机制、平台不健全,技能培训推动就业再就业的层次有待提高、效果有待增强;人才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够健全、运行不够规范。三是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还不够广,参保率、缴费率不高,统筹层次低、基金支付压力大;社会保险扩面难,特别是流动务工人员、非重度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特殊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险扩面问题尤为突出;停产企业、改制企业改制前欠缴社会保险的情况普遍存在,社会保险清欠难度大;新农保参保形势较为严峻,少部分群众普遍存在参保意识差、压力大、不愿参保的问题,特别是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四是规范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控制管理机制。

(四)续继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一是以宣传贯彻《社会保险法》、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为重点,积极宣传社会保险政策,做好服务工作,协助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二是配合地税部门深入参保单位,催收社会保险费,做到应收尽收,完成市及下达的收缴任务和清欠任务。三是继续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严格按照协议内容对其医疗行为进行考核。四是抓好城镇居民社会保险统筹工作,引导城镇居民积极参保,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抓好“蓝印户口”人员、被征地农民和五保户、非重度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特殊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四是加大新农保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参保意识,规范参保业务、档案、信息管理。

(五)促进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切实促进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宣传力度。二是继续加强就业培训力度,提升培训层次。三是强化创业培训和项目支持、开业指导、创业咨询、跟踪服务等措施,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投放力度,扶持更多的人实现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四是继续开展以针对性、实用性、短期性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五是搞好外出人员的劳务输出前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六是加大维权,整治用工单位不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逃避社会保险义务、克扣拖欠工资等问题。六是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批专业化、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大力提倡并引导劳动者多种途径就业,积极解决我xx县劳动力就业问题,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

(六)继续加强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平台建设;认真做好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和服务工作,提高经办效率和服务水平;以“七七工业园区”和私有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运用宣传、劳动监察等手段,依法强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继续巩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建立、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工养老保险等制度,切实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强化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稽核监管,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保险财务管理规定及相关的政策,继续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工作,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金,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营。

(七)积极推进人事劳动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人事劳动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建设,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以规范农民工用工行为为重点,依法规范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突出抓好中小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深入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切实加大对拖欠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工资行为的查办力度,认真处理好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切实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人事劳动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推进人事劳动法制化进程。

篇(3)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局高度重视综治稳定工作,及时召开班子会议,认真传达上级综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班子成员思想,分析研究我局当前人事劳动的工作形势。在认真分析人事劳动工作情况基础上,制定了我局综治工作的要点,对综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工作要求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并及时调整了综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以及相关工作的小组成员,确保综治工作平稳推进。

二、加强法规政策学习,提高对综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县综治委成员单位,我局深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了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学习。在每次学习中,我们主动把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作为学习的第一重要内容,并经常宣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做好矛盾纠纷排查,防止了群众上访事件的发生

在平时工作中,我局特别注意抓紧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与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对群众来我局办事,尽量做到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对于有的群众对社保、医保、就业政策不太理解时,我局工作人员都会耐心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就地帮助他们解决纠纷,防止上访事件的发生。

篇(4)

一是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存在岗位缺失。这种缺失表现在管理不到位,或是管理手法粗糙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前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曾过份强调GDP的增长,而忽略了整体性与持续性,往往是顾此失彼,为了目前的既得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这使得我们的政府官员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只重经济指标,对官员的考核,偏重经济利益。在政策上的偏失造成政府在管理上的不到位。

二是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职能越位和错位。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没有事情的时候,各个部门都为自己争利益,而真有事情发生时,却是找不到挨板子的“屁股”,相互推诿。曾有报导,几个不同的政府执法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在进行行政执法的过程中,竟然打了起来,造成多名公务人员受伤住院,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据1998年底统计,事业单位人员占全国吃财政饭人员的80%,所以在社会保障方面不得不为此承担大量的成本,这也反映了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越位。而政企不分,企业做了政府该做没做的事,政府做了企业应做而不该管理的事。这种越位与错位极大地影响了政府公共管理的效能。

三是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由于政府机制存在本质上的缺失造成的。这也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的活动往往是与市场相脱离的,从而造成多余的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前的通讯市场是由电信部门垄断的,所以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有问题时,服务质量是很不尽如人意的。但是这种垄断打破以后,消费者享受到价格的下降与服务的提升。所以像诸如电信、金融、交通等垄断部门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政府公共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也涉及到相关的部门利益,也是政府机制缺失的反映。影响政府部门公共管理效能的因素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发现,并付诸于行动,探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的途径

一是明确职能。理清了政府应该管什么、做什么,政府就在公共服务职能范围,做政府应该做的事,市场、社会、企业去做政府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社区化、建立以政府供给为主,其他主体(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像一些本属于政府部门内部其他服务(食堂、汽车维护)以外包的形式交给第三方来做。

篇(5)

一、切实增强对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劳动保障监察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行政的主要法律手段,是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最主要的措施手段,关系到劳动者、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发展与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的日益复杂,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利益格局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的态势更为明显,使得劳动保障监察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当前的形势下,突出表现为群众就业和社会保障利益诉求日趋强烈,表达方式日益多样化,劳资矛盾多发、群发,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一些用人单位用工意识淡薄,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职工工资、不参加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协调劳动关系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劳动保障监察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二、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

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是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事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转变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的重要措施。各县区要按照“两网化”建设“三步走”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和完善“两网化”管理工作方案,不断健全与本地实际相适应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理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职能,加强对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的监督指导,形成“覆盖城乡、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监察执法信息和监控平台,逐步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由被动反应式向主动预防式、由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的转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将“两网化”管理工作经费及装备纳入财政预算,为乡镇(街道)“两网化”管理提供保证。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并择优录用,来充实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定期开展职业规范、业务知识和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等培训,努力提高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建设

(一)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一体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劳动保障监察“一体执法”是整合内部资源、提高执法效能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企业发展,保障职工权益的具体体现。各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坚持实施劳动保障“一体执法”,落实好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劳动合同签订率、解决企业欠薪欠费和规范用工行为等方面的执法主体地位和牵头、协调作用,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检查,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通过劳动保障监察,实现大执法、大就业、大社保、大维权,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提高联合执法能力。加强同公安、工商、住建、金融等部门和工会的沟通联系,形成“上下联动、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增强协同作战的能力,形成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率。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协作配合的综合治理机制。住建、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要发挥好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对本行业主管项目和企业的监管职责,确保各项防止拖欠措施落实到位,处理好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欠薪逃匿、使用童工、强迫劳动、妨碍执行公务等违法行为,妥善处置由此引发的,对黑恶势力参与的“恶意讨薪”行为依法予以打击;工商部门要依法对无证照违法经营主体进行取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依法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使用童工、强迫劳动、妨碍执行公务、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基金等,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我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健康、科学发展,促进全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三)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监管机制,提高执法维权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监察执法制度,坚持“执法和服务、查处和预防、教育与处罚”的结合,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投诉举报专查等不同执法方式的特点和作用,实现多种执法方式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充分发挥日常巡查和书面审查的基础作用,提高源头预防和主动查处的有效性;二要完善群众来访、来电、来信等举报投诉处理措施,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提高举报投诉案件查处效率;三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存在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四要加强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和的查处,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内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引发的负总责,完善工作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快速应对,依法查处;五要加大对侵害劳动报酬权益行为打击力度,建立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对符合《刑法修正案(八)》规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情形的案件,公安部门要依法处置;六要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和工资保障金制度,不断完善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长效机制;七要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和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八要加强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健全企业劳动保障诚信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指导和帮助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监察执法工作顺利开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将劳动保障监察办公经费、办案经费等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断改善办案条件,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快速反应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依法高效履职尽责,提高监察执法效率。

篇(6)

一是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在“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中,采取“自己找、股室提、领导点、互相帮”的方法,集中查找党员干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全面整改,建设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实、能成事的审计队伍;二是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从严整治“庸、懒、散、空、玩、奢”6种不良习气,树立求真务实、执审为民的审计新风;三是加强创先争优建设。制定了切合审计实际的整改方案,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研究出台了《审计组廉政责任追究制度》、《审计项目成果测评办法》,努力营造“夯实责任、提高效率、优化环境”的干事创业氛围,使全体审计干部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谋新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作风,营造干部清正、审计清廉、执法清明的审计氛围。

二、实现四大提升,努力构建科学审计、现代审计平台

一是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审计干部业务能力学习培训,提升审计干部审计能力;二是深化“审计质量提升年”活动,规范审计执法程序,加大审计结果公示范围,提高审计工作的公信力;三是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医疗和社会保障性资金开展联网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常态化,提升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四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梳理、归纳和分析,形成有特色、有创意、操作性强的审计调查报告,并加大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和管理制度建设,提升审计监督水平。

篇(7)

一、政府转型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新的国情世情,我国对新一轮政府职能的转型问题提出了迫切的现实诉求,"政府转型"成为了社会政治的主流话题。

1、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内涵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是指,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且在国家政府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的投入下,为了满足公民在社会保障领域的直接和间接需要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关系到广大群众健康幸福生活的迫切问题,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安排。

2、政府转型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相关性

首先,政府转型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首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满足广大民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型的出发点,同时作为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和紧迫的部分,也必然成为政府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践。其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推进我国政府转型的进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作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关系民生最为重要和密切的部分,能够有效地缓解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出现的公共产品短缺和公共需求扩大之间的矛盾,这必然对我国政府在转型到"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政府转型进程中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问题分析

1、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总量提供不足

首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且结构失衡。随着我国民生建设的逐步推进,广大民众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的直线上升的诉求与我国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缺乏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其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投入不协调,城乡投入失衡。目前,该领域已经出现了两种极为不协调的局面:第一种是国家对城市现有的社会保障相关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但这些资金大部分用来弥补因机构人员冗杂、重叠所消耗和浪费的资金,而此类单位用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却少之又少;第二种是在与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农村地区的基本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的投入又微不足道,造成农村地区普遍"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频发。

3、民众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满意度较低

总体而言,民众对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满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民众内心期许和多样化需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经办机构办事程序太多且复杂,工作人员短缺且服务意识较为薄弱;服务设施的便捷程度无法满足客户对象的要求等。201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第一部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显示,群众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关注度最高的是就业、医疗、卫生住房等,但对服务满意度最低的是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且从给的各项指标来看,"文化体育"(76分)公众的评价最高,"社会保障和就业"(42分)公众的评价最低,二者之间的得分差别将近34分。总体而言,群众对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经办机构服务满意度较低。

3、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权责配置不清

现阶段,我国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各部门也都有各自所规定的权责和职能范围。但是,政府部门在具体制定过程中,未能站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宏观角度进行考虑,导致各部门之间普遍存在权责交叉、职责不清的现象。同时,政府在其具体实施治理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此外,由于各个层级政府间的权责利不统一、不规范,造成更低级部门的事权层层增多,而高层部门财权层层增多,这使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无法实现有效供给,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4、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城乡社会保障资源分配严重不协调,城乡居民无法享受到均衡统一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待遇。目前,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不仅是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别,更是体现在政府在提供密切关系城乡居民发展的诸如就业、医疗、就业等起到最低生活保障作用的公共产品上。至今,我国城镇已经基本实现和提供了相对全面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待遇,而广大农村地区则尚未完全建立。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村地区覆盖率仅为2.5%。从全国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来看,占总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10%左右。因此,摒弃城乡分割治理的模式,统筹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部门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和途径

1、改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乡二元分割服务体制

城乡二元分割的服务体制是制约我国城乡高度统一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逐步改革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抉择作用,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以向城乡提供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最终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具体通过增强基层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责任感;努力做到机构、人员、场所、经费四个确保;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流程,提供积极主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等方面来努力。

2、建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外包机制

公共服务外包指公共服务委托的制度安排,即将原来由政府直接一手包办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事项,承包或委托给具备条件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履行,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社会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取得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积极效果。具体包括第一,建立公共社会保障服务评价机制,确定服务项目。要实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第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增添活力。在确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承接对象时,可以通过政府招标,组织竞标的形式,嵌入专家评审与居民评审,体现科学性和民主性。

3、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一体化

我国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应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借助网络化、信息化手段,整合现有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业务,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以个人为基本单位合并同类项从而进入统一的操作流程,建立一体化的包括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历程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应用平台,即根据"参保人--信息中心--受益人"的路径建立信息服务双向互动的三位一体效能运行机制。

4、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筹资机制

一是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我国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统筹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但由于政府对这一领域的总体支出水平很低,对有些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对资。二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多渠道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筹资模式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来筹集更多的资金。

参考文献:

[1] 杨燕绥 阎中兴.政府与社会保障一关于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思考[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篇(8)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加强社会建设、反腐倡廉、治污减排、提供安全生产保障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审视,也是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加快社会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社会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建设”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部分,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这意味着,社会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发展,主要是指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方面。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财政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快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这次应对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一个认识: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注重社会发展。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添强大动力。

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可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要努力实现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为推动经济结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能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有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反过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要求,直接影响教育行为和教育模式选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我们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深化文化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

三、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坚实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第一位的民生问题。收入分配也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扩大内需,特别是广大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反腐倡廉,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要坚持围绕中心,与经济发展全局同步推进。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率先”之中;严厉打击腐败,为经济发展排除各种干扰;注重关口前移,把经济领域的腐败降到最低限度;主动贴近服务,积极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作风建设和效能监察为切入点,致力抓好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开展专项治理,维护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抓住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

2.以治污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对矛盾体,认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实践中沿袭了“先污染后治理、治理赶不上污染”的传统模式。新形势下,如何走出一条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创新机制,勇于争先,把治污减排的压力转化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严重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为未来发展腾出空间;通过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吸引起点高、污染轻的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提升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层次,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治污减排,既要通过工程措施降低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从发展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

3.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安全生产保障。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进一步凝聚“安全发展”共识,有力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提升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水平。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和治理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紧紧围绕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快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要紧紧围绕提升传统产业、高危行业安全发展水平,切实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引导和促进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安全行为标准化;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努力推动和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常抓不懈。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在抓落实上继续狠下功夫,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从而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文海.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求是 2010.535(18):47-48.

篇(9)

1、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渊源深远。从历史发展看,国家审计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制度设计看,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从国家审计运行机制看,国家审计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对改善国家治理意义深远;从增强治理绩效看,国家审计通过发现问题并促进整改,保障各项治理措施有效落实。

2、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均以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为基础。公共受托关系是国家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推动国家审计发展的根本力量。确保政府有效履责是国家审计促进国家治理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国家审计正是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出现而出现,也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3、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都以公共受托责任的不同实现模式为边界。公共受托责任的本质在于权力的公共性,也决定了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职能定位的公共性。所不同的仅在于公共受托责任实现模式不同:国家治理的实现模式在于履行公共受托责任,而国家审计的实现模式在于解除公共受托责任。

4、国家审计推动着国家治理向良治的迈进。国家审计作为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依授权对公共责任受托人履责情况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审查评价,并代表民意提出完善国家治理的建议,使这种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得以巩固和提升,也推动着国家治理向良治的迈进。

(二)国家审计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及实现国家治理价值的重要力量

1、国家审计目标从属和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的国家审计对公共权力机构行使权力的效率、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估,对国家机构和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科学发展和人民的权益。

2、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价值的实现,彰显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价值,是现代国家审计体现价值的基本方略和目标任务。

3、国家审计推动着国家治理体制的完善。国家审计作为权力制衡的有力武器,在国家治理的制衡和牵制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承载体,推动着国家治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而不断趋向成熟的国家审计制度,也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价值实现的动力源泉。

二、国家审计实现国家治理价值的战略目标及主要瓶颈

(一)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的转型与重塑

国家审计既是推动民主的工具,又是现代国家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和推进民主的源动力,国家审计促进良好的国家治理目标的转型与重塑,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促进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促进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政府治理模式向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迈进。

(二)国家审计实现国家治理价值的主要战略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治理的理念、领域和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家审计应以立足实现国家治理价值为目标,以捍卫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实现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价值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国家审计实现国家治理价值的主要瓶颈

纵观我国国家审计现状,当前的国家审计已出现制度、目标和理念等滞后的问题,不能适应国家治理目标的调整和国家治理环境的变化,制约了国家审计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审计治理价值的实现。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当前国家审计体制不顺,审计独立性受到限制,不适应国家治理环境变化的需要。二是国家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已不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国家治理目标调整的需要。三是国家审计理念滞后,不适应国家治理理念更新的需要。四是审计方式和技术方法落后,审计法律体系滞后,不适应国家治理发展的需要。五是审计问责问效机制尚未建立,不利于国家治理价值的实现。六是国家审计发展不平衡,审计管理相对滞后,不利于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

三、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价值及促进国家审计创新的路径分析

(一)重新定位国家审计目标,立足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基于动态的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作为公共责任委托人的社会公众则越来越关注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发的诸如政治稳定、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等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也要求受托人在国家治理中能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随着国家治理目标的更新,国家审计亦应转变为防范和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国家审计的目标应立足于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适时创新国家审计体制,增强国家审计独立性和威慑力

在国家审计体制创新中,应尝试运用生态政治学的思维,更多的关注国家审计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审计在这个特殊生态链中所处的地位及发挥作用的效能和空间,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适应国家审计未来使命和发展方向的体制模式。

(三)构建公共服务型审计,推动国家治理价值的实现

1、探索构建公共服务型审计。基于国家治理视域,国家审计应以维护国家安全为主要目标,结合国家审计的环境变迁,探索构建公共服务型审计。政府只有以良好的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给社会公众,才能取得公众的信赖,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完成从治理走向善治的跨越。当前,要树立公共服务审计理念,开展对政府责任履行情况和公共政策制定及执行情况的评估,促进政府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推动国家治理价值的实现。

2、顺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密切关注政府预算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如民众幸福指数、健康指数、基尼系数、透明指数、社会满意度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国家审计应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价和审计信息披露机制,健全完善公共政策审计、财政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等审计机制,密切关注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进一步提升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价值。

3、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加大问责问效力度。建立健全对国家审计事项进行全面问责的法律规定,制定适用于监督机构的专门的问责法律规范,加大审计问责问效力度,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推动我国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完善审计信息披露制度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确保公共权力在阳光下高效运行。

(四)重塑国家审计理念,拓宽审计视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国家审计应密切关注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并积极探寻解决对策,关注日益突出的诸如金融风险、贸易争端、国家信息安全、房价畸高、粮食危机、石油安全以及战略物资储备等矛盾和问题,积极提出化解策略并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加强对国防军费及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境外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不断完善国家治理,实现国家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国家审计方式方法,重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为国家治理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和“修复”服务

1、创新国家审计的作用方式,发挥“防火墙”的“抵御功能”,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发挥“预警系统”的“示警功能”,促进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的落实。发挥“自滤系统”的“除疾功能”,对经济社会运行肌体进行“除疾、保健”; 发挥“平衡器”和“助推器”的“修复功能”,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外在环境和运行质量。

2、创新国家审计技术方法。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日趋发展,必然会带动审计技术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应逐步采取现场审计与网络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动态跟踪和过程监督。积极探索实施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实时化的审计方式,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以提高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效能。

3、积极重构国家审计法律体系。适时修改完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一系列制约国家审计作用空间和执法手段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适应网络技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审计法律体系,拓展国家审计的国际视野,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扩大审计执法权限,完善审计执法手段,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和威慑力。

(六)创新审计管理和审计发展,促进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效能的全面提高

1、创新国家审计发展,促进国家审计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全国审计机关“一盘棋”意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审计机关经费、信息技术装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东西部地区审计机关对口支援和人员交流力度,促进国家审计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

篇(10)

一、抓好农业产业发展

首先是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村组道路维护建设,硬化村组道路5条,4.5公里。完成一年一度水利设施的维修,确保春灌用水。第二是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第三是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完成6100亩油菜,11000亩水稻的保险。第四是完成农技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和农业实用技术7000人次。第五是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保证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能繁母猪参保达100%,育肥猪参保面不低于30%。第六是抓好耕地保护,严厉控制违法建设。

二、狠抓重点项目建设

切实做好辖区内市上重点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和协调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一是继续抓好103、306线征地拆迁后工程施工的扫尾清理、协调工作,确保按时通车。二是确保华润啤酒20万吨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完成新平110KV变电站出站配套线路夏凤Ⅱ回线建设。四是根据市上统筹安排,做好太和南路和新平安置点的建设相关工作。五是全力推进成昆复线建设工程。六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生态农家乐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七是积极为工业园区企业发展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八是协助市上相关部门做好安川片区新区开发的规划、建设工作。九是推进“嘉峨”城市干道相关工作。

三、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积极鼓励支持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教育政策,切实抓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综治办、安全办、工商、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对影响教学秩序的行为进行及时查处。

(二)深入推进文化广电事业。一是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阵地作用,开展好广场健身舞活动。二是巩固村图书室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认真做好光纤电视维护管理,抓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实现零插播目标。四是狠抓武术推广,继续实施武术进学校,不断壮大农民武术队。

(三)坚持计生国策不动摇。认真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进一步转变群众生育观念。认真开展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出生缺陷干预、知情选择、妇女病普查、环孕情检查等各项服务;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健全组织网络,完善制度,实行全员责任制,加大工作力度,狠抓任务落实,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2%以上。保持计划生育“合格单位”。

(四)加强卫生事业建设。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卫生工作的监督检查。狠抓甲流感等传染病、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认真落实农村群体性聚餐活动的申报、管理,加强食品安全流通环节的监督,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五)切实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一是加强就业促进工作。促进劳动力输转,认真完善就业失业登记。二是狠抓社会保障工作,及时办理征地农转非人员及特殊人群加入社保工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做到应保尽保。三是及时调查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四是民政福利事业方面,完善农村低保、民政优抚、临时救济等各项保障工作。

(六)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持生态乡、生态村、生态家园创建成果,抓好机关单位和村道的绿化工作。抓好农村水源污染治理,确保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不断创新,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制作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检查车,定期不定期对全乡环境进行抽查、整治。抓好日常督促检查,加大集镇环境卫生整治,特别是治理乱摆摊点,乱停车辆,治理河道,清理卫生死角,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七)深化平安创建,促进社会稳定。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群防群治网络,实行领导联片、干部联村制度。强化工作责任。对各村、企事业单位签订综合治理责任书,坚持工作进计划、绩效进考评、责任进奖惩。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实现全乡安全生产零死亡和避免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的目标。高度重视稳定工作,认真执行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充分发挥“大调解”协调机制的作用,切实做好新时期和群众工作。进一步做好防邪工作。努力实现“零进京、零集访”目标。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措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全力推进武装、档案、消防、统计、妇女儿童、老龄、保密、农机、农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工作。

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篇(11)

二、重点工作

(一)突出为民办事,夯实惠民服务基础

1.清理规范行政服务事项。按照《行政许可法》及中央、省市相关要求,认真做好行政服务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的清理规范工作。在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并严格规范自由裁量,确保我县在全市范围内达到“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流程最简、审批时限最短、收费标准最低”的要求。

2.推进三级便民服务网络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县行政服务中心的新建和职能整合进度。各职能部门要成立行政许可科,按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向行政许可科集中、行政许可科向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的要求,切实做到审批事项进驻到位、授权办理到位、电子监察到位。乡镇(园区、办事处)社会管理中心继续按照“有组织、有机构、有场所、有标牌、有制度、有考核”的要求规范化运行,全面整合乡镇“七站八所”政务资源,集中办理惠农补贴、低保救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建房审批等涉农事项。村(居)便民服务室要实行村“两委”成员轮流坐班制,为村民提供全程代办服务。

3.进一步畅通诉求渠道。按照“有诉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果,快速反应”的要求,建立阳光•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政(行)风热线”、“效能投诉110”、“直通车”等投诉办理机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突出“12345,心系你和我”主题,让群众的意愿更加顺畅地传递到决策层、执行层。进一步完善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全天候在线受理群众建议、咨询、求助、投诉等,切实做到第一时间受理诉求、第一时间协调处理、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回复,构筑“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建立完善群众诉求联办督查机制,采用通报曝光、分析预警、效能问责等方式,对民生诉求办理不力事项,予以跟踪督办,确保达到复杂问题会办率100%,群众诉求办结率100%,实名投诉回访率100%,办理超时追究率100%的“四个100%”要求。将来电接通率、在线答复率、及时办结率、服务对象满意率等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全力服务企业,助推快速健康发展

各地、各部门要倾力打造服务高地、成本洼地、创业福地,为企业多办实事,破解发展瓶颈,促进转型升级。

1.推进多元化服务平台建设。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有形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服务平台,研究制定引导我县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吸引优质资源要素。加大各项惠企政策贯彻落实力度,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强化生产要素服务平台,在融资、用地、用工、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务。完善重大项目帮办制、重点工程绿卡制、服务实绩公示制,切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小企业平台建设,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功能。完善软环境建设企业监测点制度,搭建政企互动沟通平台,增进政企沟通,共谋发展大计。

2.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继续调整、取消一些涉企收费项目,确保在全市收费政策最优、收费标准最低。重点整治执收执罚、垄断经营服务收费、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涉企收费、检验检测收费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杜绝自立项目收费、超标准收费等违规行为,对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响大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案件,一经发现,立即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并予曝光,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认真落实“三集中三到位”要求,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实施并联审批流程再造,按照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三大类,进一步梳理、再造并联审批流程,不断提高涉企行政审批办理效率。完善联合审图工作机制,建立一窗受理、同步审查、限时完成、扎口收费、统一反馈的审查机制和工作流程,减少和节省企业在部门间来回奔波的时间与精力。集中整顿中介服务市场,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业行为,促进各类中介机构为经济主体提供公正、优质、便捷的服务。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中介机构评星评级制度和动态准入、退出机制,促进中介服务机构简化办事程序,缩短服务时限,规范服务和收费行为。

(三)推进管理创新,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1.大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为目的,以电子政务网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权力法定、程序固化、裁量限定,行政权力事项全程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对权力运行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电子监察。强化监督检查,推进政务公开,确保行政权力“全上网、真上网”。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与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办理相融合,与部门核心业务相融合,与政府绩效管理相融合,实现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转变机关作风,提升政府效能。

2.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纠风专项治理工作部署,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放心行动,提升全县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市场中介、教育、医疗、社会抚养费征收、惠农资金管理、市政绿化等领域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3.开展“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和“优质服务明星”创评工作。围绕创评标准,组织各行各业开展职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营造服务窗口一线人员学业务、练技能,比服务、提效率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职工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从窗口服务工作的具体事情抓起,制定岗位服务宗旨、服务承诺、服务标准,建立健全服务投诉受理、督查、考核和奖惩等制度。要对参赛窗口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和定期考核工作,一般每月一次,切实做到竞赛有内容,活动有记录,评比有标准,服务有示范。针对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重点,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多办实事好事,真正让群众满意,基层满意,外来投资者满意。

(四)深化品牌创建,促进服务品质提升

开展亲民品牌创建活动。各地、各部门要把服务品牌理念引入服务型政府建设中,作为提升作风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结合部门职能和行业特点进行服务品牌的策划设计,重点在服务企业、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民生改善等方面,探索创新个性化、契约型服务模式,积极打造特色化服务品牌,集聚和放大“101%服务•效能”品牌效应。深化全县公共服务部门和基层站所行风评议,着力纠正水、电、气、电信等公共服务行业不正之风,进一步打造亲民服务品牌。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电视、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和载体,宣传品牌服务的内容、方法、承诺等,全面提升企业、群众、基层对服务品牌的认知度和感受度。选择具有特色、示范性和推广价值较强的服务品牌在全县推广,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严格督查问责,深化作风效能建设

各地、各部门要将提高执行力作为作风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1.突出督查督办重点。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对重点工作、重要目标、重要项目等进行督查督办,严查拖拉延误、推诿扯皮行为;对食品药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幸福实事、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开展效能监察,严查敷衍塞责、工作不力行为;对群众和客商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软环境和效能建设工作制度执行情况开展专题督查,严查违规违纪、影响恶劣行为。

2.改进督查督办方式。整合督查工作资源,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科、县重大项目办、县软建办要强化督查措施,创新督查方式,加大督查频率,扩大督查范围,通过开展联合督查、交叉督查、挂牌督办,以及暗访、巡查、调研等,强化重大项目、实事工程监督实效。发挥科技手段在监督检查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监督检查质量。开展联动督查,实现督查高频率、广覆盖,真正做到督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充分发挥软环境建设监测点和监督员的作用,形成督查整体合力。

3.加大考评问责力度。坚持把企业、群众和基层满意作为工作评价的第一标准,定期组织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代表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绩效、工作作风、服务水平等情况进行专场评议,评议结果在软环境考核中予以加扣分。把严格问责作为刚性约束,着力治理庸懒散和“中梗阻”问题,重点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综合运用组织、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加大惩处力度,始终保持严惩损害软环境建设行为的高压态势。

三、保障措施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之相关规定,按照“作风建设年”的要求,大力弘扬开拓创新之风、务实高效之风、亲商为民之风、清正廉洁之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新形象。要以敢于担当只争朝夕的工作锐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切实抓好今年软环境和效能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