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文化和旅游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1 10:02: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和旅游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化和旅游规划

篇(1)

盐城隶属于江苏省,它东临黄海,海域广阔。全市海岸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岸段是为淤长性海岸,而且其面积仍在增长,所以盐城市的滩涂资源尤为丰富,占全国滩涂面积的七分之一。长期以来,长江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下发的资金偏向于沿海城市的开发。随着江苏省的沿海战略开发计划的实施,盐城市也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如何利用盐城市的滩涂资源更为发展的重点问题。

一、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概述

在盐城,滩涂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还是宝贵的生态系统。

在盐城滩涂地区,建有多个自然保护区中。自然保护区中生活着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与鸟类,其中尤其是以丹顶鹤、白枕鹤、大天鹅、白额雁等珍禽为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盐城滩涂资源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

同时,盐城滩涂更是珍兽麋鹿的原产地。目前已达1000多头,是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点。

盐城的辐射沙洲亦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辐射沙洲,潮涨潮落间,海与滩相互交替,是为天下第一奇观。在辐射沙洲中,生活着大量的鱼类、贝类、海洋哺乳类动物,形成“天然珍奇生物博物馆”。

由于盐城滩涂面积的逐年增加,新增的滩涂为居民提供了新的资源。在此生活的居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民俗风情浓郁。

二、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盐城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同时生物的多样性也为盐城滩涂旅游的开发创造积极的条件。但是,由于地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盐城夏季多雨,容易造成水灾;冬季又较为干旱,造成滩涂因缺水而发育不良。

盐城工业发展的某些不合理性,也为滩涂的环境带来了危害。同时工业、农业与生活污水的排放,知识滩涂的水质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含磷污水的排放,造成沿海地区的“赤潮”现象频发,生态灾害严重。在滩涂的不合理开发中,围垦造田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外,由于滩涂上丰富的生物资源,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个人利益,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与鸟类,造成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破坏,这是极其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的发展的。

三、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策略

自1983年起,生态旅游以其“回归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自然旅游产品的开发,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盐城,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是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淤泥质海岸湿地,有潮汐滩涂、滩涂河流等特殊的滩涂风光。同时,丰富的鱼虾贝类以及滩涂上生活的珍禽与珍兽,也为盐城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滩涂旅游环境

要想有效吸引游客到盐城滩涂来,首要就是完善旅游条件,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玩食宿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合理配置滩涂旅游产业要素,优化这些要素的结构,加强旅游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盐城滩涂旅游业的硬件支撑力。同时,加强旅游地软环境的建设,完善盐城的网络建设,将盐城内部的各个旅游景点信息网络到滩涂网络信息库中,加之导游人员的介绍,使游客了解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间接为盐城滩涂旅游做有力宣传。

(二)盐城滩涂生物多样性旅游

盐城滩涂的生物具有独特性,尤其是一些珍禽与野生麋鹿,都是值得旅游开发部门注意的自然资源。在规划开发生物多样性旅游时应该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坚持走保护-开发-增值-保护道路。在不破坏鸟类、麋鹿等生活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开发盐城滩涂的旅游资源。

(三)发展新型的旅游项目

盐城滩涂的资源就是发展多样性旅游方式的最好条件。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生态探险、生态科考、自主捕捞等旅游活动。在滩涂上以良好的、丰富的资源为基础,组织游客进行小规模的探险与生态科考,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了解滩涂上生活的珍禽、珍兽等的生活方式,了解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从而从侧面对游客进行环境、动物保护等教育;另外,还可以组织游客进行鱼虾贝类的捕捞,由滩涂工作人员设置“移动厨房”,随时为游客烹调营养、美味的鱼虾贝类美食。盐城滩涂上的居民民风淳朴、民俗气氛浓郁,可以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组织文艺汇演,既发展了新型的旅游项目,传播了滩涂文化,又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一举三得。

(四)发展绿色农业

滩涂自然资源丰富,只要对生态环境加以整治,改善种植条件,合理选择种植作物,科学地运用种植手段,必将使盐城的绿色农业发展起来。具体可以在盐城滩涂上建立农业、养殖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开发农副产品市场,深、精加工农副产品,打造中国的绿色产品基地。另外,利用好盐城滩涂独特的生物资源,将哟有关鱼虾贝类的产品进行深层挖掘,开发具有盐城滩涂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充分体现盐城滩涂生态旅游的独特性。

结束语:

在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该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充分考虑滩涂上的珍稀鸟类与野生动物,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力度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业,积极解决在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有效管理盐城滩涂上的各种开发的资源。另外,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完善法律法规,扶持合理的、科学的资源开发项目,搞好盐城滩涂的旅游业发展。为促进盐城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霄,黄震方,袁林旺.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分析与开发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09).

[2]沈永明.盐城沿海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2).

[3]高军,徐网谷,杨P婧,蒋明康.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的阈值管理[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01).

篇(2)

关键词: 双金属过盈配合件;内孔尺寸;温差影响;变化规律

Key words: double metal oil distribution set;inside diameter size;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fluence;change rules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037—02

0 引言

配油套是一个由钢套和衬套过盈配合组成的双金属件(如图1所示)。钢套材质为45钢,衬套材质为锡青铜,主轴材质为40Cr。由于这三种材质的线膨胀系数大小不一样,在配合间隙小的情况下,温差对间隙变化的影响就不可忽视。下面就此问题加以分析:

1 温度变化时衬套内径尺寸的变化规律

当温度上升(下降)T°C时,各零件的膨胀量(收缩量)分别计算如下:

1.1 主轴外圆直径d1的膨胀量(收缩量)δ1为:

δ1=d1×α1×T(1)

α1——主轴的线膨胀系数,其值为11.2×10—6/C°

1.2 衬套内径d2的膨胀量(收缩量)δ2为:

δ2=d2×α2×T(2)

α2——衬套的线膨胀系数,其值为17.6×10—6/C°

1.3 钢套内径d3的膨胀量(收缩量)δ3为:

δ3=d3×α3×T(3)

α3——钢套的线膨胀系数,其值为11×10—6/C°(此值在9°C—55°C的升温过程中,实测钢套外径变化量而得)。

我们在对LD4000ZYW、LD2000ZYW、3000ZYW三种钻机配油套(编号依次分别为135#、140#、170#)做9°C—55°C升温试验的测试中发现,衬套内孔膨胀量的实测平均值δ与用(2)式计算的δ2的理论值相差较大,而恰好与(3)式计算的δ3的理论值高度吻合。

衬套内径膨胀量的实测平均值δ,根据表1给出的数据为δ=156.107—156.020=0.087,与钢套内径膨胀量δ3的理论计算值的差值仅ㄧδ—δ3ㄧ=ㄧ0.087—0.089ㄧ=0.002;而与衬套内径膨胀量δ2的理论计算值的差值则达到ㄧδ—δ2ㄧ=ㄧ0.087—0.126ㄧ=0.039,相对误差前者仅有2.3%,而后者相对误差高达44.8%。按表2和表3给出的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也相似。按理论推断,本应δ=δ2,但事实证明δ≠δ2,δ却与δ3近似,缘由何在?下面进一步探讨:

若要衬套内径的膨胀量与钢套内径膨胀量相等,即δ=δ2=δ3,根据式(2)和式(3)则有下式成立:

d2×α2×T=d3×α3×T

即d3=α2/α3×d2=17.6×10—6/(11×10—6)×d2=1.6d2

计算说明,要使衬套内孔的膨胀量δ2与钢套内径的膨胀量δ3相等,只有在钢套内径是衬套内径的1.6倍时才会出现。但是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可知,d3

2 温差对配合间隙的影响

2.1 升温时的影响 本文前面已经阐明,当温度上升时,主轴和衬套同时膨胀,但是衬套内径的膨胀量由钢套内径的膨胀量决定,由式(3)—(1)得配合间隙变化量δ:

δ=d3×α3×T—d1×α1×T

即δ=T(d3×α3—d1×α1)(4)

假设δ≥0,由式(4)得:

d3/d1≥α1/α3=11.2×10—6/(11×10—6)=56/55

篇(3)

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

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问: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和发放有哪些规定?

答: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待遇。

问:个人对社会保险监督权限有哪些规定?

答: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保险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

用人单位或者个人认为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行为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核定社会保险费、支付社会保险待遇、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或者侵害其他社会保险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讼。用人单位侵害个人社会保险权益的,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问:对进城务工及被征地农民参保有哪些规定?

答: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篇(4)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带动,以及对文化和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环境多样、地里地貌复杂、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的旅游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重大战略部署并开始全面打造“大美青海”旅游精品品牌,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的重要战略,青海省旅游业也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全省掀起了旅游发展的热潮,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407.2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达到90.57亿元,同比增长30.1%;接待入境游客51692人次,同比增长10.5%,旅游外汇收入2658.5万美元,同比增长30%,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高点起步,良好开局①。

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好的发展离不开好的规划,我省自始至终都在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积极构建青海省旅游规划体系,截止2011年底,先后有100余项旅游规划成果通过了省级评审,实现了全省所有8个地(市、州)和46个县(区、市、行委)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有相应的旅游规划可依②。已完成的规划也囊括了旅游规划的各个阶段,总体发展规划有《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2020)》、《青海省环西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旅游区规划有《青海湖景区旅游整体策划》、《年保玉则景区旅游整体策划》、《青海省坎布拉旅游区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有《青海省乡村旅游规划》、《青海省旅游标识系统规划设计》、《青海省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日月山旅游区修建性详规》《互助北山修建性详细规划》《黄河源头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等。这些诸多旅游规划的完成实施,同时也是我省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对应写照,体现出了旅游发展的速度,规划视野的广度以及规划研究的深度。

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③。笔者作为省内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一份子,对省内的旅游规划工作也小有研究,现提出在我省旅游区规划中需注重的几点问题,供探讨:

一、注重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境内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一时很难恢复。为此,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项目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故此,笔者认为在旅游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注重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尽量避免规划大体量的、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设施,尽量做到适度开发,避免旅游区的大拆大建;尽量顺应自然生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且应该限定大众观光游客活动区域,科学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不过度依赖传统大众观光旅游市场;再者,旅游设施设计建设应突出生态化、集约化,充分保证规划建设项目的原生态型和高度体验性,既节约建设资金,也将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二、注重整合、低碳节能、合力发展

青海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一些项目的落实来之不易,旅游业又是新兴产业,可争取的项目资金更是有限,因此,在旅游规划当中,要有整合项目的全新思路,大胆创新,突破产业传统边界,走项目整合之路,让旅游项目“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大力延伸产业领域,深度拓展涉旅要素体系,强调旅游业与城镇建设、农牧、交通、文化、林业等其他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合协调,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实现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整合项目,还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也是实现低碳节能的有效手段。整合项目,是借力发展,也有利于与其他项目形成合力,对项目本身有更好的促进推动作用。

三、注重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从昆仑文化到石器文化,从卡约文化到热贡文化,从民族文化到宗教文化,无不彰显出青海文化的博大精深,青海省委省政府也实时提出了建设高原文化名省的战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文化是旅游的活力源泉,在旅游规划工作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凝练,做到生态景区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努力升华景区文化精髓,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

景区规划时对文化的把握至关重要,规划注重提升文化的同时,所规划建设的项目也应该是彰显文化、弘扬文化最好的现实载体,民族文化的体现、宗教文化的表现、历史文化的展现,都需通过规划建设项目来传达,故此,规划中注重文化、深挖文化,实现文化旅游,彰显旅游文化,才是“文化活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双赢之举。

四、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质上讲,发展、和谐是以人为出发点、以质量为基准要求、以文明为基本要素、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那么在我省的旅游规划过程中注重细节,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游客为中心,满足各种层次的游客在旅游全程活动中的需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体创新,促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

旅游是游客与景区的互动,其活动的核心是人。坚持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要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周到、安全的服务体系,使游客愉快、满足和享受。结合我省景区实际情况,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是体现注重细节规划的典型案例:

1、供氧设施规划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之上,大多景区海拔较高(如青海湖湖面海拔近3200米),内地游客易出现高原反应,为此,在旅游规划时,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旅游区需规划建设吸氧室、氧吧或车载氧吧,此类设施还应按照应急服务半径配备,要具备在突遇游客高原反应时能够及时救治。

2、观景、摄影平台的规划

青海广大的三江源地区及柴达木盆地,地势广袤,一望无垠,景观对象有组合多、尺度大等特点,如果只是“身在此山中”,断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故此,在此类地区需考虑选址建设观景、摄影平台,才能让游客“大块朵颐”、“大饱眼福”。

3、寺院规划

青海省世居的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近30%,全省各地也是佛教寺院林立,此类宗教文化资源也是绝好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在对寺院的旅游开发时,尤其要注重规划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寺院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布局建设旅游厕所、垃圾箱等环卫设施,打造佛教“净”地;二是做好寺院内部的游览组织,游览线路尽量多的串联各个殿宇,既不走回头路,又能实现顺畅游览;三是寺院的电力线、电信线等线路尽量规划为地下敷设,以消除摄影时的视线干扰。

4、标识系统规划

青海省多数景区出行旅游线路较长,地处偏僻,不易到达;近几年来旅游市场逐步趋于成熟,自驾车、自助游客增多,青海省作为自助体验式旅游目的地,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因此,特色化、个性化的标识系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细节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贯穿至旅游规划中,就能够通过旅游产业开发,促进旅游景区的宜游性,提高本地人民以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落实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陈放.中国旅游策划[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10)。

[3]网络资料

篇(5)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31-02

江西省面积的97%属于鄱阳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农业发达,被称为“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逐步形成了在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的古村镇。距今为止江西省有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浮梁县瑶里镇、青原区文陂乡陂村、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江湾镇汪口村、思口镇延村、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等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流域内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乡村旅游已成为鄱阳湖流域经济开发和旅游研究的热点[1]。笔者试图对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乡村旅游景观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完美统一,让农业发展方式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相协调,维护鄱阳湖“一湖清水”[2]。

一、研究区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意义

(一)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

鄱阳湖流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农耕文化与良风美俗交相辉映;茶文化、稻作文化、鱼俗文化、候鸟文化、陶瓷文化、药文化、酒文化、禅宗文化、傩舞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异彩纷呈[2]。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开发中国最美乡村游、梅窖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 “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等乡村旅游,对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

(二)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

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滑,因此,城市居民对乡村优美环境的向往油然而生。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的亮点及乡村旅游的卖点都是优美的环境,因此,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通过旅游业的科学管理促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如都昌古塘村、安义古村群、进贤文港、西湖李家、汪山土库、婺源理坑、永修吴城、浮梁瑶里、新余昌坊、龙虎山上清、金溪竹桥、广昌驿前、龙南关西、贵溪樟坪、井冈山菖蒲、乐安流坑、铜鼓大等乡村环境无一不让行人和游客交口称赞[3]。

(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

乡村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倍增效能高等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拉动居民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乡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整和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让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4],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困境

(一)开发与保护相矛盾

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经营者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资源与环境、破坏文化遗产,导致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矛盾。如,婺源鸳鸯湖由于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的快艇的影响和游客的进入,干扰了来湖栖息越冬的鸳鸯,冬季来婺源栖息的鸳鸯由开发旅游前每年大约4 000对锐减至每年2 000多对[5]。为了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景区商业气息过重、旅游商品泛滥,严重破坏乡村特质性景观,淡化了乡土文化特色。如婺源不少乡村不少居民为了经营旅社、饭店和小买卖,拆旧房建新房,导致古建筑的破坏和文化遗产的丢失。

(二)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乡村景观是乡村与其所处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系统与格局[4],不同的乡村文化不同、特征不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往往因为眼前利益,头脑发热,照抄照搬他人挣钱的项目,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三)景观类型单一,景点分散

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类型单一,主要有,一是古村落景观,如安义古村群与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研究区乡村旅游主要景观;二是农家乐和采摘园景观,如采梨、采橘、采莲、摘草莓等与品农家菜、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不仅类型单一,而且景点分散;不仅研究区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分布在全省各地,而且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东线、北线、西线各景区景点也很松散,通达度不高。

三、研究区乡村旅游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一)生产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是中国水稻生产主区,在鄱阳湖沿岸鄱阳、余干、万年等乡村构建稻、鱼、鸭共栖农田景观;在郊区或城市周边的乡村构建轮作农田景观、间混套作农田景观;在丘陵地区建立“丘上林草建好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立体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如婺源篁岭丘底河谷滩地形成稻-鱼和藕-鱼特色水域区,丘上小于5°的缓坡地带种植特种水果、瓜类及蔬菜,丘上5~25°的陡坡种植桃、梨、桔、橙,大于25°的丘顶形成水保林木区,布局上突出春季赏花、夏季品果、秋冬民俗体验的景观特色[2];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去构建“粮(饲)―猪(牛)―沼―稻(果、棉、茶、油、菜)”农田景观[6]。

(二)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为龙头的古村名镇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陶瓷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客家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道教文化的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以婺源为龙头的中国最美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三)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包括自然景观、生产景观、文化景观、体验景观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景观的动态性特征、景观的复合性特征及乡村景观资源的整合,并依据乡村旅游的特点、鄱阳湖流域自然景观、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按坡度、等高线从低到高进行水域和湿地渔俗文化体验与候鸟观光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平原农耕文化体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丘陵、盆地特色种养休闲农业旅游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山地景观旅游垂直开发规划设计(包括山底温泉度假享乐景观构建、山腰认知观赏与休闲疗养景观构建、山顶草甸体验休闲景观构建)[2]。

参考文献:

[1] 大江网.江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1个数量列全国第4位[EB/OL].http://.cn/o/2013-02-26/175926365729.shtml,

2013-02-26.

[2] 金姝兰,姚宁萍,潘华华.鄱阳湖流域农业旅游垂直开发模式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5):931-935.

[3] 张香凤,杨光灶,金姝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312-316.

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various problems facing in the Yishan scenic area planning process, introduced the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enic area, discuss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ordination scenic area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scenic area comprehensive value realization and scenic area achiev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way.Key words: ecology; culture; landscape; tourism

中图分类号:K9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

项目背景

宏观政策背景

2011年是“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与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本项目的规划主题就是抓住历史契机,宣传推广临朐当地人文、资源精华,展示丰富的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等旅游资源,顺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为游客打造一个体验“生态、文化、旅游、景观”的平台,切身感受临朐旅游发展的新成果。通过旅游传播临朐旅游文化,弘扬临朐文化,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提升我国整体旅游形象,为增加国家软实力做出应有贡献。

临朐旅游发展背景

通过临朐旅游度假市场现状来看,体验休闲式旅游度假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体验休闲旅游产业待于完善,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会完善临朐县旅游市场,为广大的城市居民及外地游客提供更完整更广阔的旅游选择。

风景区概况

沂山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本风景区”)位于山东省中部,临朐县城南45公里处,位于临朐、沂水、沂源三县交界处,横亘县境东南,呈东南-西北走向,主峰玉皇顶海拔为1032米,属山东省第五大高峰,属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东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6′40″,北纬36° 10′13″,南北绵延52公里,东西横距21公里,总面积65平方公里。

在以上的背景之下,本风景区需要寻找契机,依托较好的生态文化基础,促进区域综合价值的实现,加强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人居的结合,综合提升临朐县的核心竞争力。

SWOT分析

(1)SWOT矩阵

(2)说明

优势

S1资源丰富

沂山的自然景观资源异常丰富,山景、峰景、谷景、石景、泉景、水景、瀑景、林景、树景、天象景观等一应俱全,堪称自然景观大全。山水自然构成巧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生物景观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S2交通及区位优势明显。

本风景区位于三市(潍坊、淄博、临沂)三县(临朐、沂源、沂水)交界处,北有青银高速,南临青兰高速,在建的长深高速即将开通,小关互通口距风景区主入口仅2公里,风景区有S224、S227、S329三条省道,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S3具备一定的硬件基础。

风景区设有风景区管委会,管理机构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电力、电信、自来水等市政工程配套设施较齐全。

劣势

W1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低。

知名度低是本风景区的一大劣势,应加强自身宣传,在总体宣传的大背景下凭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优势对游客进行先入为主的宣传,必须摒弃“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加大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W2整体环境杂乱,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统一规划。

整个风景区缺少统一的规划,对建筑风格、建筑高度、自然资源的分配等各个方面缺少科学合理的控制,功能分区不明确,也不利于统一管理。

W3旅游产品种类单一,需重力打造,需要通过自身投资实现中心化。

临朐作为山东省的旅游县,地域广阔,旅游市场和旅游线路已经比较成熟和稳固,沂山风景优美,旅游层次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阶段,旅游项目缺乏,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步,需跳出风景区看风景区,在区域旅游一体化中,通过发掘自身的景观资源优势,明确自己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必须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高规格投入以实现自我中心化。

W4没有形成市域、省域旅游网的节点。

本风景区没有进入市域、省域的旅游规划。不能形成省、市旅游网和旅游线路的节点,不利于形成特色服务区。

机遇

O1领导重视,政策倾斜。

随着临朐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休闲式度假欲望越来越强烈,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临朐县委县政府对旅游业重视程度日益加大,已经提出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强县的要求。本风景区的发展将成为临朐区旅游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区。

O2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过渡。

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与GDP的发展关系研究表明,旅游发展阶段会随着人均GDP 的升高而发生变化。其中出游的方式会随着GDP 的升高而不断变化,出游的距离也会随之变远。

人均GDP 为1000 美元时,属于观光旅游阶段;

人均GDP 为3000 美元时,属于休闲旅游阶段;

人均GDP 为5000 美元时,属于体验旅游阶段;

2010年临朐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潍坊市人均GDP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正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体验旅游的大好时机。

O3连接高速公路提升集散能力。

建设中的临朐―长深高速的将从南北方向贯通风景区,建成后,可形成以风景区为重要节点的公路交通网。从风景区到临朐区仅需10分钟车程,良好的地理位置将给风景区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

O4 依托临朐,抓住城市化机遇。

作为未来临朐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风景区将更紧密的与城市经济和更多产业联系起来,风景区应抓住这一机遇成为临朐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旅游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紧密结合。

挑战

T1市场竞争激烈。

临朐作为山东省的旅游县,红色文化、山岳文化、名人文化等旅游市场已经相当的成熟,项目要想有所突破,必须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规划设计与运行,必须发掘出有特色、有市场卖点的旅游产品,作为旅游目的地风景区应加强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在新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中寻求突破,抢占先机,防止被“边缘化”。

T2旅游人才资源不足。

旅游人才匮乏,创新能力差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应注意对本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提高,采取各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对相关行政工作人员、旅游饭店、旅游饭店管理人员、导游人员进行了多种培训,加速培养地方旅游专业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旅游人才匮乏的现状将会得到改善。

T3资金投入巨大,收益慢,需前期开发有特色的产品来带动保证整个规划的实施。

风景区前期建设投资巨大,且收益慢,应当有规划的进行投资建设,先投资开发风景区最具特色的典型景观和旅游项目,提高风景区的知名度,以带动整个风景区的良性发展,保证整个规划的实施。

规划理念

充分利用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四元素,以文化为核心统筹三元素,使其四位一体,进行下一步规划。

(1)生态保护的理念

自然生态安全是风景区建立的基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应采取积极的生态保护策略,通过不同生态系统的建立健全,完善区域生态结构,增强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规划区的生态功能,实现生态平衡、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多种作用。

(2)文脉延续的理念

文化是风景区的内涵,以沂山山岳文化为特色,整合东镇文化、宗教文化、齐长城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生态文化,实现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互为补充,以推动风景区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3)特色景观的理念

景观是规划的特色。依托“奇峰、飞瀑、流泉、古松”四大特色景观资源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

(4)旅游经营策划的理念

旅游产业的发展是风景区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有力保障。规划中以养生度假为主,发展休闲产业,设置多类型景点项目,通过旅游经营风景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定位与目标

1、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以新时期背景为契机,打造山东省著名风景名胜区、重要旅游胜地。

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目标: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拓展,资源特色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实现“山青、水秀、景美”的风景境界。

城景协调发展目标:推进城景协调发展,村庄规模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乡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区内游、区外住”城景格局基本形成。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到2015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40万人次,随着风景区对外交通发展,预测到2030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30万人次,风景旅游产业成为临朐县支柱产业之一。

2、性质定位

结合本风景区资源条件及本次规划战略目标,本风景区总体定位为:以“奇峰、飞瀑、流泉、古松”等山水自然景观为特色,融镇山文化、宗教文化等人文景观,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研教育等功能,具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意义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意义的山岳型综合性省级风景名胜区。

规划布局结构

根据风景区内景源分布的现状、山水结构和景区发展的未来趋势,确定风景区为“一轴、四带、六区’’的辐射状结构布局。“一轴"指风景区中部自东镇庙-百丈崖-法云寺-玉皇顶-三崮一线组成中心景观轴线。“四带”指以景观轴向其他景区延伸的四条景观带。分别是东镇庙-东镇湖旅游带、百丈瀑布-神龙大峡谷旅游带、法云寺-玉皇顶旅游带、三崮-槐谷旅游带;“六区”指东镇湖景区、东镇庙景区、玉皇顶景区、法云寺景区、三崮景区和槐谷景区等六大景区。

发展策略

1、文化发展策略

临朐历史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遗存。丰富的遗址遗迹碑刻文化、巍峨的齐长城文化、璀璨的名人文化、深沉浑厚的东镇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繁荣的宗教文化、独具魅力的地质文化等等。在规划中充分体现地方文化以塑造本风景区的特色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内容。规划通过文化继承、文化发扬和文化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将本风景区发展与临朐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文化继承主要体现在严格保护东镇庙碑林,发掘整理修复庙内丰富的遗址遗迹碑刻,对东镇庙进行扩建,并规划对法云寺、明道寺进行修复重建,恢复齐长城遗址,进一步发扬了镇山文化、宗教文化和齐长城文化。规划加强生态建设,充分利用本风景区的生态基础,建设东镇湖、槐谷等生态旅游景区,积极为风景区注入活力,通过文化创新塑造本风景区生态旅游区形象。

2、旅游经营策略

主导旅游产品:① 生态观光游 ②宗教文化游 ③ 民俗体验游 ④ 运动休闲游 ⑤ 会议度假游

旅游营销策略规划

(1)产品策略:分期开发,逐步推出产品;细分市场,做深专题旅游产品;软件上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注重产品的季节性与产品生命周期。

(2)价格策略:总体上倡导“明码实价”的服务准则,塑造“物美价廉”的社会形象,杜绝餐饮、购物价格普遍偏高、斩客欺客严重、社会诚信危机的现象在景区的发生。价格策略应保证景区整体价格相对稳定,又有适度的灵活性。

(3)广告策略:发展旅游业离不开广告宣传。这种宣传不仅需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的广而告之,而且还应走向街头巷尾,使其深入人心。

(4)促销策略:促销必须围绕品牌形象进行,形象是营销工作的灵魂。

1)建设期

较好的一种策略是旅游营销“六个一”工程:一句好听的旅游宣传口号;一张好看的导游图;一本好看的旅游手册;一盘好看的旅游风光片;一首好听的旅游歌曲;一个好看的旅游徽标。

2)导入期、成长期

这期间促销可委托专门机构进行新闻传播的系统策划,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导游图、路牌、车身等各式大众媒体大力促销,并结合公关、人员推广、营业推广等多种手段进行立体促销,在市场上掀起促销热潮,迅速炒热一级市场。

可运用的其他促销策略有:参加旅游交易会、名人促销、其他节事活动、针对网民促销、公共关系:①邀请有影响力的人物参观②商务邀约③联合促销

3)成熟期

这期间促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并提升品牌,增强市场对品牌的忠诚度。主要选择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充分利用节事活动,是促销的主要方式。

3、典型景观策略

典型景观代表风景区主体特征,具有特殊风景游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在风景游赏中发挥主导作用。本风景区“奇峰、飞瀑、流泉、古松”等山水自然景观为特色,融镇山文化、宗教文化等人文景观。例如,典型山水形胜景观玉皇顶,歪头崮、狮子崮、回头狮等三崮山;典型气象景观如云海、日出;典型植被景观自然次生林;以及典型文化景观镇山文化、宗教文化等。这些典型景观保护和永续利用,将成为本风景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规划概括为“沂山景”:东镇碑林、东镇圣湖、齐国长城、法云古松、雄狮神崮、百丈瀑布、沂峰云海、槐谷飘香。典型景观规划是在《风景保护培育规划》的基础上展开。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1)健全管理组织(2)强化管理手段

2、规划保障:(1)加强《风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与《临朐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2)规划法律化(3)规划详细化

3、资金保障:目前风景区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资金短缺,并极大制约了风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更新,如果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新的规划也难以最终落实。按照“多渠汇流”原则,根据旅游业投融资趋势和规律,结合风景区实际和特点,本次规划提出四种融资方案:(1)省市县各级财政支持(2)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3)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4)鼓励当地群众投资

结语

沂山风景区规划设计从内容和方法上均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或旅游规划,而是兼有二者的不同特点,本规划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一方面注重贯彻生态理念,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民生等方面落实与推行风景区综合开发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继承、文化发扬与文化创新,以文化内涵促进风景区综合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冷方兴,刑箴.立足生态文化,实现综合价值――青州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设计[J].理想空间2011.02:80-85.

篇(7)

今年以来,青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旅游名市的工作目标,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来抓,牢固树立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的工作理念,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观念转变和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资源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空间布局与时间节奏相结合,坚持产业互动、市场导向、体现特色、优化环境等开发原则,落实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宣传营销、规范提高五项措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旅游事业转化为旅游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山东中部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休闲、渡假城市,跨入全省旅游强市行列。

挖掘内涵,整合资源。青州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厚,市委、市政府在保护“古”字与突出“青”字方面做了大量的结合文章。最近,邀请了国内旅游、文物、建筑、园林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对境内的文物古迹、名人文化、民俗风情等进行深度挖掘、整合与开发,着力打造以“佛”、“寿”文化为核心的“佛寿”文化旅游区;以名人文化、历史文物为核心的古城文化旅游区;以民俗、书法文化为核心的书法文化旅游区;以山区自然风光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以花卉、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农家乐观光旅游区;以河文化为核心的南阳河、弥河旅游区;以休闲、健身、娱乐为核心的休闲娱乐旅游区等七大旅游片区,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规划先行、项目带动。青州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打造“海岱明珠、休闲佳境”这一旅游形象品牌,请高手、聘名家,高起点、大手笔规划旅游产业。在委托山东大学完成《青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佛寿文化旅游区、东夷文化生态园、市民休闲娱乐中心等20多项文化旅游景点的规划。目前,北京林业大学重新修编的《青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市民休闲娱乐中心、南阳河综合治理、东夷文化生态园、唐赛儿生态园、王府游乐园等专项规划和云门山景区详细规划已基本完成;云门山广场改造施工规划、云门山景区路网规划已经开始实施;仰天山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和龙兴寺重建工程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和评审;井塘古山寨及玲珑山郑道昭生态园的规划已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了初评;青州古城由国内著名古城专家阮仪三教授制定保护规划;范公亭公园、云门山水上乐园、尧王湖综合开发、状元文化开发、文化信息产业园等旅游项目已形成概念性规划。在目标、思路明确后,编制文化旅游产业招商项目名录,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招商和专项招商,通过抓项目推进规划实施。今年重点推介古城保护、东夷文化生态园、仰天山森林浴场、滑雪场二期和农业观光旅游等22个招商项目。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把各旅游景点的开发经营推向市场。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方向,研究制订投资旅游业的优惠政策,旅游景点的开发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资源开发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旅游开发项目实行领导包靠制度,一个旅游开发项目由一名市级领导包靠,成立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景点、精品线路、精品企业。目前,由南京客商投资8000多万元的锦绣江南生态园,由北京合展集团投资5000多万元的唐赛儿生态园均已开工建设;东夷文化生态园、将军文化生态园已完成规划设计,白鹭洲湿地生态公园已经建成运营。民间投资开发的龙泉山庄、井塘古山寨、神秘山寨等旅游景点已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篇(8)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知名学者马波在其所著《现代旅游文化学》中指出,“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铜陵市旅游文化建设既要着眼长远,前瞻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破重点,以期达到“想得到、引得来、留得住、花得出、游得顺、觉得好”的目标,即让游客制订旅行计划前能想得到铜陵,在制订计划时能引得来铜陵,在来铜陵后能留得住游客,让游客手中的金钱有地方花费,让游客能顺利完成旅游,总体上说,就是让游客感觉在铜陵旅游非常美好,只有这样,铜陵市才能实现从旅游“过境”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铜陵市的旅游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1提高认识,抓住当前旅游发展黄金机遇

当前,旅游业发展已全面进入黄金机遇期。一是政策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旅游业摆在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包括铜陵在内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是市场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旅游将成为人们享受生活、追求美好的最重要的选择。而国家即将推行的带薪休假等政策,又必将促进旅游市场进一步快速发展。

2突出主题,编制铜陵旅游文化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灵魂和龙头。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符合铜陵实际又具体可行的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又能展示铜陵文化丰富的内涵。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将旅游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内容,以借景、造景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块布局与铜陵传统文化相衔接,规划出一个个主体鲜明的文化标志。并能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旅游规划。诸如,针对本市游客,规划好“一日游”旅游;针对市外游客,规划好铜文化旅游;针对海外游客,规划好九华山头天门旅游等。

3集中力量,打造铜陵特色旅游拳头产品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拳头产品,旅游业要想有大的发展,是很困难的。铜文化是铜陵特色,但是特色不是拳头,特色也不一定必然就能成为拳头。从目前看,铜陵市铜文化旅游规模小,资源分散,吸引力不强,很难担当得起铜陵特色旅游文化的拳头产品。

铜陵市应积极迅速地开展调研工作,根据本市旅游资源的实际,结合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确定一个旅游的拳头产品,然后集中力量进行旅游文化建设。如果在全市现有资源中,经论证短期内没有合适的拳头产品时,也可以借鉴外地经验,诸如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蚌埠花鼓灯嘉年华等,引进一个拳头产品。由于当前全球实体经济遭遇寒冬,资金投资的主体将逐步向旅游业转移,这为铜陵市引进旅游业投资提供了可能。

4深入挖掘,建设独具文化内涵旅游景点

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才会有灵魂,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注重挖掘、整理和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提升现有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铜陵市省级以上的重点旅游资源有10处,应下大力气将这10处建成铜陵市旅游文化的品牌和标志。铜陵市现有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点)14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应千方百计赋予这些景区特定的文化内涵。要注重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旅游者也更期望去体验旅游目的地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李白、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李纲、汤显祖、梅尧臣、杨万里等都曾涉足铜陵,仅听听这些名字,就能让人心中生出无限向往,何况他们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但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几无开发。如果能把这一个个文化资源集点成块、连块成线,设计出有品位、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线路,将无疑为铜陵市的旅游增添新的活力。

5融合发展,延伸铜陵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工业遗产游、工业体验游等新业态景区(点);发展汽车营地、休闲农庄、生态别墅、山地运动基地等新概念旅游产品;规范发展以大型茶室酒吧、足浴水疗、运动健身等为重点的现代休闲娱乐产业,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典范。快速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专业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铜陵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艺术品位;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促进旅游商品向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重新定义“八宝”概念,将地方美食土特产、旅游小工艺品纳入“八宝”范畴,整体打包。让游客来铜陵后,一袋“八宝”在手,铜陵特产应有尽有。

6加大宣传,提高铜陵旅游文化市场认知

推进旅游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要在市场促销中将旅游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传统旅游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宣传中,加入旅游文化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铜陵特色的铜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元素,挖掘铜陵特色文化元素的重点价值。要不断提升全市导游服务水平,导游是旅游文化的讲解员和传播者,“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游客对铜陵旅游文化的认知与感受。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铜陵各景点高水平的旅游导游词,挖掘提升文化内涵,规范导游宣传;要对导游进行专门和正规的培训,帮助导游掌握铜陵各景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激发导游学习铜陵旅游文化的热情,在导游行业营造浓厚的学习铜陵文化氛围。要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人是景点、城市是品牌”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全体市民了解旅游文化知识、关注旅游文化建设、参与旅游文化推介,不断提高铜陵文化旅游市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篇(9)

关键词:旅游;规划;创意;文脉传承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84-01

一、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发展状况

旅游因其低成本、高收入、拉动就业而迅速发展。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或国家发达与否的标准之一。旅游业发展至今,它的优势渐成了隐形的“高成本、低收入”了,“拉动就业”也变了意味。

“低成本、高收入”指旅游业的成本只是已经拥有且长久存在的,可以不断重复利用的自然或人文资源,并能持续获利。现在却成了“高成本、低收入”,即旅游资源正在被破坏或已经破坏,人类就失去了一批又一批宝贵的财富。相对这些高昂的代价,旅游业的那点收入也不算什么了。“带动就业”也不仅仅是带动了那些服务于旅游者的行业的就业,也增加了服务于拯救和恢复保护旅游资源行业的就业。这种转变是因为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对旅游资源的内涵及价值认识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决策中甚至规划设计中较多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较少考虑到长远的发展。

二、旅游规划中的创意

旅游产业目的是要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商品的转化。创意设计使旅游资源变得非凡,让旅游业在低成本中获得高额利润,使旅游在拥挤的旅游市场中使自己产品持续保持生命力。旅游规划的创意是表现在对规划区环境地脉等尊重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各方面利弊,发挥创意,发掘创新点。如在四川射洪旅游规划中,策划时提出打造“中国白酒第一镇”的城市旅游规划策略,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地理条件都有利于射洪发展旅游。另一方面,沱牌论历史文化、论产量规模、论品牌影响都远不如那些大牌。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创意的能量,做其他品牌想不到的事。所以沱牌一定要做足白酒文化、白酒创意的文章。把项目品牌和项目创意转化成沱牌酒的成果,策划包装一系列以项目品牌和创意为名的白酒产品,以白酒助旅游,借旅游卖白酒。天时地利人和加上创意思维,一套完美的方案就出炉了。沱牌镇项目以吃、喝、玩、乐、教贯穿于每一个景点,做足了白酒文化,引人入胜,寓教于乐。整个项目规划无不充满了设计者的创意。这离不开他们的认真调查和细心发掘当地文化,并创新出亮点。

三、旅游规划中的文脉传承与保护

每个地方有各自的文脉地脉,他是地方保持自己独特性、多样性、历史性和持久发展的动力。我们在做旅游规划时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和传承地方的文脉地脉。很多地方发掘历史名人为文化背景发展旅游,却缺乏创意地如出一辙的复制。规划使地方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忽视了文脉的表现与传承。

文脉传承好的如丽江古镇、周庄、乔家大院等,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建筑、服饰文化。世界各地的游者都来享受这场风情与文化的盛宴,一批又一批。人们慕名而来,欣赏着风俗习惯,也带来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原住民看在眼里,慢慢的动了心。便弃了自己的家乡,去城市接受现代化的洗礼。剩下了为经济利益而迁移过来的生意人,做作的扮演着当地的风情。地脉文脉渐渐淡了,环境也慢慢的变糟糕了,仅剩下经济利益。这即为“高成本、低收入”的旅游。地脉断了,就衔接不上了,环境坏了,修复的成本就高了,经济利益,是以文化和环境作代价。

因此,保护地方的地脉文脉是发展旅游要做的大事,发展与保护必须并重。只是发展旅游而不顾地脉保护,就会失去其内在动力,这种旅游项目做的再好到最后也沦为表面空壳,难以持久。一味保护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不带动原住人民富裕起来,他们也不愿意再守着家乡,而是外出谋富。人都走了,地脉也就难以传承。所以,我们在做旅游策划和规划设计直至最后的景区管理,都要注意发展和保护并重。

在规划设计时可以学习沱牌镇的经验,尽力发掘本地的文化,在设计中发挥创意,设计出与其文化紧密相关的项目,以其文化吸引游客,让游客和当地人认同并乐于都参与其中,既发展了旅游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又传承与发扬了文化。

管理模式可以学习宏村,原住居民照常生活,卖工艺品给游客,不在乎多少,每家每年都有管理委员会分红,不为生计发愁。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风俗,也发展了经济,保护了文脉的持续。

四、小结

篇(10)

《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将我省民族地区基本建成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实施的主要任务:“8个方面、25个类别、60个具体项目”(见《规划》附件)。

(一)“旅游规划”任务。完善3个州旅游总规、21个景区规划、10个城镇规划、14条线路产品规划和包装旅游项目等项目。

(二)“旅游基础设施”任务。建设和完善机场、铁路、公路、旅游城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项目。

(三)“打造旅游精品”任务。建设21个精品旅游景区、10条精品旅游小环线,发展红色旅游等项目。

(四)“民族文化旅游建设”任务。世界遗产申报与备选工作、推广民族文化体验“五个一”工程、策划包装旅游商演剧目等项目。

(五)“实施牧(农、林)家乐工程”任务。在民族地区实施“百千万”牧(农、林)家乐工程项目。

(六)“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任务。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等项目。

(七)“宣传促销”任务。旅游品牌和线路营销、民族旅游节庆活动等项目。

(八)“优化发展环境”任务。人才队伍建设、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安全旅游目的地等项目。

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分期分批分重点实施。*年正式启动《规划》,前三年为建设实施年,后两年为完善提升年,五年内完成《规划》总体目标。

二、责任落实

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是《规划》的实施主体,省直各部门根据职能帮扶、指导《规划》的实施。

(一)地方政府责任。

市(州)、县(市、区)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体,负责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和项目的实施,按期完成相关任务。

(二)省直有关部门责任。

1.省民委: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相关政策研究,协调项目、资金、政策落实。

2.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指导支持统筹民族地区旅游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衔接,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红色旅游等项目资金给予倾斜。

3.省经委:负责指导帮助研发民族文化旅游商品。

4.省教育厅: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训等工作。

5.省财政厅:负责指导帮助按照规划加大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增加旅游公益性项目的扶持力度。

6.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指导帮助按有关规定,将民族地区旅游项目用地列入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依法保障用地;指导支持民族地质公园的保护建设利用和重要景区地质灾害的防治。

7.省建设厅: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风景名胜区和城镇规划的编制与完善;推进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建设;加快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和备选工作。

8.省交通厅:负责指导支持民族地区旅游通道的公路及其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交通安全等工作。

9.省农业厅、畜牧食品局:负责指导帮助实施民族地区牧(农)家乐工程等工作。

10.省林业厅: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开发,指导帮助实施民族地区林家乐工程,推进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

11.省商务厅: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的旅游商品市场及网点建设。

12.省文化厅、文物局:负责指导民族地区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申报和备选工作;帮助策划打造一批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大型旅游商演剧目和旅游节庆活动等,丰富弘扬民族文化内涵,充实文化项目。

13.省旅游局: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工作,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线路产品规划编制;旅游标准化创建指导、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训等工作。

14.省环保局: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监督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城镇、通道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建设工作。

15.省宗教局: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宗教方面涉及旅游有关事项的规范和管理。

16.省安监局:负责指导帮助抓好民族地区旅游安全监管。

17.省招商引资局:负责指导帮助包装推出民族地区重大旅游项目,开展旅游招商引资推介活动。

18.省通信管理局: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城镇、通道的通信设施建设。

19.省政府新闻办: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旅游对外宣传工作。

20.省扶贫办:负责指导帮助开展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探索建设旅游扶贫示范区。

三、*年工作重点

重点抓好6个方面,28项任务。

(一)做好12项规划任务。修编3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1条旅游线路(九环线)要素整合方案;完善3个旅游城镇(*、*镇、*)规划;包装策划3个重大项目;完成1条旅游线路(九环线)统筹,启动1条旅游线路(“重走路”红色旅游线)实施。(三州政府负责实施;省建设厅、旅游局等帮扶指导)

(二)抓好3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开设九黄机场航空口岸,完善康定机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启动成都—九寨沟—甘肃哈达铺铁路前期工作。(三州政府负责实施;省交通厅、成都铁路局等帮扶指导)

(三)启动1个工程。即民族地区“百千万”牧(农、林)家乐工程,*年争取启动建设20个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乡,其中*个;启动建设200个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村,其中*80个、*60个、*60个;启动建设2000个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户,其中,*800个、*600个、*600个。(三州政府负责实施;省农业厅、林业厅、畜牧食品局、旅游局等帮扶指导)

篇(11)

一、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拥有极其可观的民俗资源。开发这些旅游资源获得的经济利益,也是政府财政收入、发展建设的重要来源。然而,部分政府官员生态意识缺失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造成在l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生态污染。

2.大量引进外来文化,失去了本地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性

在开发本地的民俗旅游资源中,规划者和建设者舍本逐末,忘记了最初发展的目标,大量地引进外来文化,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旅游地与游客的影响是相互的,旅游地引来了游客,游客也带来了外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这无疑对于本地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冲击。随着旅游地知名度的提升和相应旅游设施的开发,更多的外来文化引入,长此以往,将失去本地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性。而当本地文化的独特性失去之后,民俗旅游也将失去意义。

3.民俗旅游开发缺乏规划性,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一项旅游事业的发展壮大,是离不开建设规划者的前瞻眼光的。对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亦是如此。结合本地区文化,以本地文化旅游设施为基础,开展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生态型旅游,这是一条明智的发展道路。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众多的民俗旅游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规划性、前瞻性,找不出一条适用于现在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也存在着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造成了相当一部分的资源浪费,既没有对现在发展有实质性帮助,也没有对未来发展建设的保证。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应对之策

1.重视生态效益,树立生态经济同步走观念

首先,从观念上,强调全民树立“生态经济齐步走,协同发展”的观念。既要发展当地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也要注重环保效益,不糟蹋祖宗留下的民俗财富,要对子孙万代负责。其次,建立和完善开发民俗资源的环保监督机制,从规划到建设,要有相关的机构去监督贯彻环保理念。最后,也要呼吁号召游客文明旅游,杜绝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保护旅游环境,以一种更加和谐、更加友善的形式旅游。

2.减少部分外来文化设施,保护当地文化活动

针对大量引进外来文化的现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部分外来文化设施,增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旅游设施。旅游专业人才,特别是有关管理和维护民俗的人才缺失,成为本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的瓶颈。培养和引进大量的专业的旅游人才,用科学知识、现代手段去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当地民俗资源。此外,在旅游区内,还可开展大量的保护当地文化活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人参与,既能弘扬当地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又能保存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性。

3.细致规划,统筹设计,科学发展,预防外来文化冲击

处理好旅游区的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的细致规划和科学发展。在规划过程中,既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又要发掘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对受冲击、受破坏的现存文化的保护,为其发展提供友好环境。在规划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要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加强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预防外来文化冲击,这一点在规划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我们提倡增加文化的认同感,保护民俗文化,可以通过限制游客数量,缩短开放时间的方式来减少外来游客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民俗文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这项资源,将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