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发展实体经济的作用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1 09:48: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发展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发展实体经济的作用

篇(1)

一、区域经济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人们物质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越来越小,精神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拥有享受型、发展型的生活观念越来越强烈,更加的理性化,对身体健康认识成为了生活的新价值取向。因为人们对自己身体锻炼、从事体育娱乐需求的增加,体育消费所占的比重,在人均可支配收入里面的比例呈增长态势。价值取向的变化,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2、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体育消费将成为某个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通过节假日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激发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者的鲜明个性,对体育锻炼的方式、体育消费的类型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随着人们对体育活动参与性的重新认识,在追求刺激、有趣、独特的运动参与的条件下,激活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一有利的社会形势,将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功能、健身意义、娱乐趣味等特点充分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3、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作为涉及面广反、综合性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通相关的行业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很多地区实行的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旅游业的结合,就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开发形式。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展示,也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通其他的民俗活动、文化行为相同,能够向人们展示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满足人们求新的心理特征,另外因为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娱乐趣味性,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参与锻炼的欲望。

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的对策

1、加大民族传统体育与本地区旅游结合的研究

旅游业被称作是不衰的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每个地区都在挖掘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并进行全面的打造。因此,每个区域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的条件,积极的开展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融合与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文化性、趣趣味性等,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更为顺利的融入到旅游业得发展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2、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优势

第一要加强对本民族、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不能盲目的跟风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在坚持打造体育特色发展的理念下,通过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区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载体,在区域特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加强对民族特色的突出发展,以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全面的挖掘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资源的优势,选择投资少、减小快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开发以及宣传,实现本地区的规模效应,从而为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提高联合开发的力度,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增长为重点,产品为中心,进行各个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联合与交流,不断的提升本民族、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竞争力,有效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性。

3、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要科学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需要在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与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通过反复的研究、论证,初步制定关于本民族、本地区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科学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利用节假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力度,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规模要适中,争取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强化区域内部、区域相互之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深入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早日步入正轨。

4、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民族地区要想加快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挖掘与开发速度,这就需要认识到体育产业管理、经营人才的重要性。需要在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全面的构建专业知识丰富、管理能力强、既熟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的管理队伍,构建与提高我国民族特色的创新体育产业体系,为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人才、智力支持。

三、结语

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以产业的形式来发展,需要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通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速度,使得区域经济的进步,加入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带动,将无形的民族传统体育,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有形载体。

[1] 贾爱萍,洪芳坤. 浅析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对策[J].财贸研究, 1999,(01) .

篇(2)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建设作为三农问题的一部分,国家对此一直较为重视。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很多新农村都发展培育出了具有本村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并将其推入市场中进行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因此,随着新农村建设发展和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反过来,土地流转的加快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土地流转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的影响力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规范化转移,甚至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一、土地流转的概括

土地的流转不是指所有权的转变,而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在没有条件或不愿耕种的情况下,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民或农民组织。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可以采用土地互换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土地出租、入股或签订相关股份合同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的普遍化,使农民群体之间相互合作,使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成为可能。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原因有一下几方面:第一,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服务,则没有足够的时间耕种土地;第二,新农村建设会需要一定的集体建设用地,同样会促进土地流转;第三,当前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这就使得一部分农民离开原居地生活,造成了找极低的流转。

二、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减少农村土地浪费,增加土地耕种面积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加之现代交通的便捷,并且城市化发展劳动力缺口大,使得很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转向城市发展,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如果进城生活的农民没有将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别人,而自己又没有时间精力耕种土地,那么就会造成土地的浪费,土地闲置荒芜浪费,不仅不利于农村的建设发展,而且加剧了粮食产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另外,如果农民并不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低,土地没有发挥出更好的价值,这也是一种对土地的浪费。同时,城镇化的发展,有些农民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过去的生产生活状态,重新返回田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不够实际,存在很多现实性问题。对此,土地流转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没有时间或精力,以及不想耕种土地的农民可以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出来,让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好土地,避免土地浪费。

(二)提高农民的收入,拓宽来源渠道

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转让经营使用权,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为经济报酬的行为,因此,土地流转丰富了农民取得收入的来源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过去,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基础设施及劳动技术的制约,农业种植效益并不高,不仅不利于农民增收,还不利于农业发展。土地流转给农业大户或专门的农业生产组织,可以提高上产率,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大户的收益,另一方面使转让土地的农民获得了租金。在农村的实际建设过程中,随着土地流转、发包承包的发展,有一部分荒田被开垦出来成为良田或专门的农场。

(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农业生产大户可以将本村的土地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生产,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各种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种植粮食还是生产特色瓜果等。将有限的土地集中起来可以发展高效农业,提高产量,促进经济效益增收。可见,土地流转是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广西某县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民手中放散零乱的土地集中起来,建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使本村的经济发展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三、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不够规范化,流转过程缺少管理

当前很多农村的土地流转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眼光不够长远,没有从土地的长远发展上考虑,局限于人情世故,将土地流转给亲朋好友,致使土地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更为严重的是,缺乏相应的流转合同。然后,在农村关于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上还没有发展起来,造成了土地流转信息闭塞,想承包土地的没有渠道,让转让的也流转不出去。最后,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承担不够明确清晰,很多流转合同不规范,损害了发包方的利益,在合同的O督上也缺乏力度。很多农民处于对以上问题的忧虑,流转土地积极性受挫,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没有形成体系

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规定还不够完善,对不同对象及数量的流转标准没有一致的规定,使很多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随意性。这就造成了土地租金的千差万别,有的农民土地流转得到的补偿较多,而有的则较少,土地流转补偿政策不统一,经济利益补偿少的农民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流转积极性。

(三)土地流转的强制和非法现象较多

我国法律规定土地的流转必须基于农民自愿,任何人不得干预强制他人进行土地流转,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有些领导或农业生产大户,却枉顾农民意愿,对农民进行威逼利诱。有些领导为了追求政绩,有些农业合作社为了进行更大面积的耕种,采用各种手段获得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却没有农民应用的土地补偿。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存在的非法流转现象,将农业用地使用于非农业并没有经过审批程序。

四、针对土地流转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健全流转机构,规范土地流转管理

针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化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机构。首先,县、乡镇和农村等应该积极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建立相关咨询服务机构,为本地区的农民提供完整的信息服务指导。其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经营评估机构,为即将进行流转的土地进行专业的价值评估,使农民对土地价值有清晰的认识,更好的保护自身利益。再次,将土地流转合同书面化统一化,指导农民签订流转合同,承担各自须履行的义务。对于不重视合同的农户,要进行思想上的指导。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可以更好的保护双方的利益,也可以完善土地流转。

(二)均衡补劣,确保农户利益

土地流转存在经济补偿不均衡的现象,不同的土地使用价值可能会有不同,其补偿也应该有所区别,那么不同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又是如何的呢?因此,应该均衡补劣,将补偿标准统一起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农户的利益。相关农业部门应该做好这一项工作,建立严格的土地补偿机制,并将土地价值详细标准告知流转双方。

(三)坚持自愿原则,追究非法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依法进行流转。针对强制农民流转土地的领导层要建立严格的追究问责机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土地,损害了农民的财产权益,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可通过法律手段制裁非法流转,针对不同的后果,依法移交行政、民事或刑事部门负责追究。国家在不同行政部门之间建立健全问责制度,严格的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流转土地的行为,促进基层土地流转合法规范出于农民自愿。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使得土地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解决流转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流转机构、补偿机制、追究问责机制上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管理,完善土地流转过程,确保农民利益,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羌雄.土地流转对农村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问题分析――以青海省湟源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01).

篇(3)

关键词: 坡耕地;治理;梯田

Key words: slop cropland;management;terraces

中图分类号:S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300-02

0 引言

海原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群众长期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是一个农牧业大县。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原县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结出了高山封育、灌草爬洼、坡地梯田化、沟道川台化的小流域治理模式。从2008年开始,海原县又陆续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农发水土保持、陕甘宁坡改梯项目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很多涉及坡改梯的项目,从而掀起了全县大搞坡改梯的热潮,开辟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模式,为实现 “梯田县”的目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多年努力,海原县坡改梯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县发改局、水务局和扶贫办等部门都安排了坡改梯建设项目,群众积极性很高。1987年梯田面积只有1.59万亩,到2005年,全县水平梯田面积增加到22.24万亩,到2012年,国家加大坡改梯项目建设投资,根据县扶贫办的统计,全县共新增水平梯田13.35万亩,累计达到35.6万亩。

1 坡改梯工程任务需求分析

1.1 基本情况 海原县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2012年底全县总人口460284人,其中农村人口为402066人,占总人口的87.4%。全县总耕地面积231万亩,其中坡耕地2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6%。县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7mm,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水资源奇缺,属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地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群众生活最贫困地区之一,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总土地面积498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406.8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4387.8km2,风力侵蚀面积19km2,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000-7600t/km2。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治理和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全县水土流失发展趋势总体上表现为流失面积在逐步减少、流失程度在减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程度仍有加重的趋势,主要是中北部植被较差的区域、工程措施布局不全的地区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呈多发态势,并引发了水利工程淤积严重和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等系列问题。

1.2 坡耕地分布及其治理方向 全县耕地总面积153706hm2(231万亩),坡耕地133378hm2(2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77%。其中

由于生产条件比较落后,致使坡耕地的利用受到严重制约。①大量的坡耕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使土壤养分大量流失,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降低土地生产率,更使土地沟壑纵横,下游库坝淤积严重、河床抬高,危及村庄、道路和防汛安全。②大量的坡耕地,交通不便,地块不平整,日益发达的农业机械化无法发挥优势,不但投入成本高,更严重影响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根据多年的治理经验,结合我县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县坡耕地治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加快坡改梯建设步伐。坡耕地改水平梯田,不但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更能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截至2012年,我县现有梯田35.6万亩,人均0.8亩,争取在“十二五”末坡改梯累计达到70万亩,人均1.6亩,到2020年累计达到110万亩,人均2.3亩,到2030年达到150万亩,实现人均基本达到3亩的目标和“梯田县”的建设目标。②实施种草养畜产业。草畜业是海原的传统产业,自2000年以来,海原县将种草养畜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百万亩草”“百万只羊”为目标,在未平整的坡耕地种植紫花苜蓿,建设养殖园区,加大饲草加工产业发展,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③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海原县自1999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截至2012年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草)176.82万亩,其中退耕种草111.63万亩,退耕造林65.19万亩。今后,除实施坡改梯以外,其余坡耕地争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

1.3 坡改梯建设的作用 ①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墒能力。通过坡改梯工程的实施,使土壤流失量大幅度降低,地表径流大量就地渗透或转化为地下水,变过去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②巩固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增加了粮食产量。坚持将坡改梯工程建设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将1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15°以下的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退耕还林还草虽然使耕地面积减少,但梯田建设又使耕地产出率提高,从而使粮食总产有了大幅度地增加。③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通过坡改梯建设,耕地的保水、保墒、保肥能力增强,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劳动效率也得到提高,农业潜力得到挖掘。④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水平梯田的建设,为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创造了基本条件,一些先进的耕作技术逐步被农民接受并应用。梯田建成后,地膜玉米、膜侧小麦、立体复合等种植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马铃薯、葱蒜、小茴香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机耕、机播、机械运肥、机械拉运等现代化工具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对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2.1 现行管理机制 所有项目均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管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主管单位为中卫市水务局,建设单位为海原县水务局。农发项目主管单位为海原县农发办,项目建设单位为海原县水务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主管单位为海原县发改局,项目建设单位为海原县水务局。扶贫开发旱作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为海原县扶贫办。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1996)执行,项目管理均按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执行。

2.2 社会参与机制建设管理,以及政策、制度和办法等 ①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做好坡改梯建设工作,海原县委、政府十分重视,把搞好坡改梯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民办实事的具体措施。项目实施前,成立组织召开项目动员会,使项目实施工作做到了年初有计划,施工有安排,中间有检查,年终有验收,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②强化宣传,增强群众参与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坡改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机械化施工的优越性,项目区所在的乡镇组织召开乡、村、组干部参加治理工作研讨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群众参与意识。③项目实行公示制,增加项目建设透明度,在充分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确保群众自筹资金和所需劳力及时筹集到位。④坚持规范标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根据黄委会和水利厅的有关要求,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规定执行,实行了新的运作模式,加强项目管理,监理单位实施全过程监理,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达到设计要求,发挥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金融经济的发展日益迅速,并逐渐摆脱了实体经济对它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分离现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盛行,金融经济的发展空间日益加大,类型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资产比例不断提高。

(三)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受制度因素的影响,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现象日益明显。

(四)资本结构的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它也是这两者分离产生的结果。

(五)与金融相关的制度的接触,金融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有一定影响。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和危害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有了一些新的特征,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产生失衡。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和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实体经济受挤压

金融经济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其地位日益提高,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挤压,生存空间逐渐减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出现恶化。

(二)兼并现象的出现

兼并现象在很多金融企业出现,这使得经济体高度集中。企业兼并的行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并且不需要承担破产风险,就算破产,政府也会对其进行资助,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金融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很低。

(三)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调

由于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流出。金融经济中投机现象很多,投机行为严重,致使金融经济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这种繁荣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得整个经济的发展出现失衡。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根源及防范

(一)技术和制度的影响

技术和制度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具有重大影响,是两者分离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技术层面来说,由于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经济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促使了金融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比例升高。从制度层面来讲,金融经济的发展,随之也带来了投机、非理性投资行为和跟风行为的出现,这些情况均受制度的影响。

(二)金融资金比例的扩大

实体经济的发展应优先于金融经济,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经济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它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外汇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于金融经济,其增长速度较慢。长时间下去,随着金融经济的比例不断增加,在整个经济体系中,金融经济一旦出现集中现象,对社会经济将造成重大影响。

(三)管制因素的影响

管制因素是根本原因,它对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相分离现象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缺乏管制,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大,交易量增多。由于管制的弱化,金融机构的运行越来越自由,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现象越来越明显。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以上我们所分析的三个点是造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最主要的方面。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应处理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采取的措施应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篇(5)

伴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也随之不断改革,其转变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该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是近些年来科研人员重视的热门课题,但是伴随着其过于快速的转变,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渐渐有陷入误区的趋势,因此,造成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金融发展缺乏规范正确的体系指导。只有准确认识这两者的真正关系,才可以避免该误区的继续发展与扩大,管理者才可以做出理智的经济决策。

一、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

1.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也就随之诞生了,因此,金融体系应该以实体经济为基石,当现实经济转变成为虚拟货币时,就极其容易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大的危害。其地位存在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自身的性质以及其对于其体系发展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实体经济的交易往往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并用现实货币与物品进行交易,交易过程较为透明与安全,具有较强的可预知性,而与其相比,虚拟货币的交易则显得在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其地位关系应该为金融体系的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

2.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提升的动力

金融体系其动力作用的表现主要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现实的经济发展应该以良好运转的金融体系作为中介平台,另一方面,其体系的完善能够加速实体经济的增加,缩短第二次扩大生产的投资周期,同时还能对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提供保障,伴随着近些年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其相互的促进作用也渐渐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透露、信用维护以及兼并等行为都需要强大的金融体系作为后盾,由此可见,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互相作用

1.金融体系的存在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体系则随之诞生,现实经济的资本积累为其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金融体系很快就会奔溃,资源配置将会出现混乱,市场交易的规则就会被打破,金融体系的存在也没有了其本来应该拥有的意义。

2.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交易平台

金融体系作为实体经济交易的平台,为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稳定与安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后台保障,将一部分的交易风险分散,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体系的日渐完善,其职能越来越强大,对于其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不可改变的必然趋势了。

三、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

为了有效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平衡,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积极作用,保证其高速并且稳定的发展,其发展是带动该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其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具有指引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与之密切相关,例如,在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第二次生产的周期就会大大缩短,实体经济达到了资金积累的目的,因此,就会有多余的资本流入金融体系中,从而带动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该两者之间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样,伴随着其发展,金融体系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呈现出向多个方向延伸的发展趋势,当实体经济实现了市场的改革,则金融体系对于资金的需求将会大大提升,金融需求的大量产生就会导致其服务的完善,同时,也为其自由化发展提高了基础与契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中,私营经济的交易越来越活跃,经济类型的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由于私营经济缺乏统一的管理,因此,私营经济的交易往往缺乏严谨的规则,为了该类型经济的进步,其体系展开了多元化的经济服务。因此,充分利用现实经济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向多个方向延伸发展。

2.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

为了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就需要对金融体系的改革进程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消除限制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例如,利率浮动对于国际经济的限制等。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实体经济资金积累的速度,缩短实体经济发展的循环周期,改善企业的融资条件,同时还可以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而已,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可以减小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同时,市场的资源可以根据其条件得到最优化的分配。因此,为了使经济市场上的问题彻底地解决,就应该推进其体系往各个方面多方向发展。

3.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金融市场上的经济形式主要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型,间接形式的经济需要有中介作为交易平台,为直接类型的经济则是直接通过交易双方来决定交易的收益以及速度等因素。而金融市场的改革又将直接决定实体经济的未来,因此,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对于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的改革对于维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可以通过透露交易信息等手段来补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缺陷,同时还可以实现市场的统一化的管理与经营,能为其经济的发展制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外界环境,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使实现经济筹集资金的渠道与方向越来越多,还能够提供市场交易的效率,因此保证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保证其进程的不间断不停歇,对于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对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协调该两者关系的三大有效措施,主要通过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以及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明珠.金融体系两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服务效率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路径的选择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4(,12):19-24.

篇(6)

1.积极作用

由于金融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在国民经济领域的位置愈加突出,这也是更多的社会资源向金融经济范围倾斜,在整体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的资源配置、资金盘活作用更加明显,对实体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消极作用

如果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失衡严重,就是使金融经济失去约束力,甚至出现金融经济妨害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会对经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本质而言,金融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两者之间关系分离的化,实体经济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两者之间制衡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分离进行防范管理。

二、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变化成因分析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分离,是由于金融经济的快发膨胀造成的,如果这一趋势不加以遏制,必然会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伤害。造成两者之间关系分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金融资产占比扩大

随着金融资产占比的不断增加,其市场风险也在持续扩大。如果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期滞后于金融经济,则会造成经济环境失衡。无论从国民经济基础法系还是发展历史分析,实体经济都是国家经济的根本支撑,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实体经济后,才能为金融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背景,只有实体经济繁荣,才能带来金融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国际贸易中,实体经济进行交易必须有外汇支持,而这正是金融经济的影响范围。金融经济能够在国际交易中发挥中介作用。而金融经济的参与和渗透,必然会带来多种金融风险。在这一因素作用下,金融交易的频度和额度也会超越实体经济,从而造成金融资产占比明显提升。这一现象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也为经济环境带来了新挑战,由于金融经济高度集中,会造成社会经济的损失。

2.制度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和技术因素的影响。从制度层面而言,由于金融经济的膨胀,使金融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投机主义、非理易、盲目交易等行为,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金融经济约束力下降造成的,制度的缺失使金融经济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制约。从技术层面而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金融经济的种类更加丰富,金融交易数量的增加,造成金融资产所占比率不断上升。

篇(7)

关键词 中国 实体经济 问题 应对措施 发展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好坏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因素。不过,在中国,实体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在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实体经济的概念。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在对中国的实体经济进行分析之前,必须对实体经济这一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把握。对于实体经济的概念这一问题,我们拟从实体经济的定义、实体经济的特点、实体经济的作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实体经济的定义

所谓实体经济就是指以物质、精神、服务等形式在市场上进行流通的经济活动。它不仅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同样还包括教育、知识、信息等精神生产部门以及服务部门等。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有形性。所谓有形性就是指实体经济是可以体会得到的,它与虚拟经济正好相对应;其次,主导性。所谓主导性主要是指实体经济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对其它经济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或者是较大的影响;最后,载体性。所谓载体性就是指实体经济是其它经济形式的载体,其它经济形式只有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效用。

(三)实体经济的作用

实体经济的作用是比较多样而又显而易见的。归结起来,主要有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强人们综合素质三个方面。首先,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人们吃穿住用行等活动能够得以长久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体经济向人们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其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们除了需要物质方面的满足,精神、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实体经济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是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和保证;最后,增强人们综合素质。实体经济的发展还会有效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这主要是从纵向角度来进行说明的。

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可以从政府、实体经济转型、金融危机以及企业家素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政府方面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上处于劣势,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而目前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就是国家没有能力或者是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这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实体经济转型方面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多数实体经济都在尝试着转型。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目标不明确、条件不成熟等,出现了很多转型不成功的例子,给自身发展带来了困扰。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实体经济的转型是必然的,不过一旦转型不成功也会带来不少的问题。

(三)金融危机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中国实体经济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美国金融风暴给中国实体经济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比如国内消费者收入预期变差,国内出口企业出口坏账增多以及企业就业形式恶化等。

(四)企业家素质方面

企业家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不过,目前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实体经济普遍存在着企业家素质不高的现象,给其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制约。

三、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的扶持与支持,包括资金方面、政策方面等等,只有在政府提供较大扶持的基础和前提下,中国实体经济才能迎来比较迅速的发展,并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推动实体经济的成功转型

实体经济为了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必须不断进行转型,并且必须保证转型的成功率,否则会给自身发展带来较大难题。对此,不管是企业自身还是政府方面,都应该相互配合,从自身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完成转型,从而为自身发展开辟道路。

(三)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致命的,一旦出现国内消费水平降低、企业裁员增多等现象,不仅经济本身会受到较大影响,而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扭转,最重要的是要增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四)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

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综合素质应该包括专业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等。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具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比如定期开展专门的讲座、定期组织企业家出国考察,借鉴外国经验等。

四、结语

在我国,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实体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影响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共同努力,不断克服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群.中国实体经济高负债值得警惕.理论视野.2012,23(9):80-80.

篇(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很多大型的金融企业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兼并行为,这就使得全球经济体分布得过于集中,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一方面,经济体过于集中会为金融机构中的高层管理人员追求更高薪资提供平台;另一方面,经济体过于集中也容易造成金融机构出现道德风险,很多金融机构利用规模扩大的优势,对破产风险视而不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1]。一旦大规模的金融机构破产,政府为了经济的稳定就不得不对其伸出援手,这也进一步消除了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顾虑,甚至做出与自身发展目标相悖的风险经营行为。

(二)经济活动在金融经济中出现过多

因为金融经济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资金上,与实体经济相比都有着很大优势,这也就导致很多经济活动都趋向于在金融经济领域进行,进而使实体经济所遭到的挤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这也使金融经济领域的交易出现越来越多的纯粹投机行为,促进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

(三)两者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不均衡使得前者中大量存在的投机因素对经济指标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很大一部分的价格指数都因此很难得到真实的反应,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无法完全显示出来,这也就使得价格指数丧失了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反映作用[2]。其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受到的损害相对严重,大量的社会资本从实体经济领域中流失,随之流入金融经济领域中,而金融领域中因投机行为的频繁而出现虚假繁荣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对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利弊分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实体经济,这也使得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世界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演变。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其有利方面在于金融经济的地位提升使得社会资源大量流入金融经济领域,在整体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资金的流动与配置起到不可或缺的中介与配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3]。其缺陷方面在于两者之间的失衡使得金融经济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甚至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消极影响。金融经济的主要职能便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一旦两者分离,无论对金融经济来说,还是对实体经济来说,其破坏性都是空前的。所以,合理把握两者之间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两者分离的原因是解决当前困境必须要走的路。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前者在规模、数量、地位等方面大大超越了后者,随着这种现象的深入,两者的分离也一定会对社会的整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对两者分离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大体上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资产增多使风险增大

在讨论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从时间顺序与现实贡献的角度看,实体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经济相比更具备根本性,从发展层面看,在实体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以后,金融经济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另外,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期,金融经济想要进一步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依托。所以,金融经济想要发展就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但是,实体经济在世界性的交易过程中需要外汇,而外汇又要依托于金融经济,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然而,风险又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在金融经济中[5]。所以,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会慢于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因此增加,这对经济发展来说,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导致

从技术角度看,技术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而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创新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国际化特点,金融经济的类型也以此为基础越来越多,从而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提升金融资产的比率。从制度角度看,由于金融经济大于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很多非理都与两者的分离有很大关系,这些行为因为制度因素而产生的。

(三)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

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膨胀是影响两者分离的直接因素之一,弱化主要表现在国际之间解除了金融管制,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本流动越来越多,除此之外,国家内部也会对金融管制进行弱化甚至解除,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交易的数量也随之增加。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有很多,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前局面的产生,而上述的三个方面起主要作用,想要阻止两者的分离,也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将两者之间的比重与相互关系协调好,从而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篇(9)

二、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不同:实体经济基本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虚拟经济则主要是信息时代的宠儿;实体经济的主角大都置身于传统工业行业,虚拟经济的表现舞台主要是现代金融领域。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的区别从内在到外在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之间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则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一方面,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首先,虚拟经济的波动会大大地改变宏观经济的形势,进而影响到虚拟经济的发展环境。如前所述,虚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状况能够对于宏观经济的走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不可避免地会作用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于虚拟经济营造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的环境氛围,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总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动力。实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无论是从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或是通过金融中介间接融资都是虚拟经济大展身手的天地。另外,虚拟经济的发达程度支撑或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纵览国内外的实业发展史和金融发展史可以发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并不总是同步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总归不会脱离太远,越是接近现代社会越是这样。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虚拟经济就愈加发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愈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首先,虚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与支撑,以实体经济为物质基础。其次,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要求金融市场更加发达和国际化水平更高,不然虚拟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最后,虚拟经济的作用效果如何也必须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来检验。发展虚拟经济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虚拟经济贡献于实体经济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程度,自然地就成了检验虚拟经济成效的最终尺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有其长,唯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各尽其职,才能相得益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 :金融经济 实体经济 分离 原因及对策

目前,金融行业中出现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当这两种经济分离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那么会给我国的金融乃至世界金融带来危害。这些危害主要体现在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以及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由此可见,仔细研究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表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进行探析,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于稳定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正常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一)金融企业不断扩大兼并行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表现之一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不断扩大,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企业的大量兼并使得企业集中化程度变高,这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加强约束,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面临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利益面前,有些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完全忘记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而且即便真的出现金融风险,他们也一点不担心,认为政府最后会来解决,最终使得金融企业渐渐地放松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警惕和监督。

(二)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很多交易行为都离不开金融行业,在金融领域中的众多交易都是投机行为,这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投机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比例上出现差异、发生比例不一致的情况时,社会中的众多资金都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中,这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受到掩盖,经济发展呈现出低落的面貌,然而金融经济的发展面貌却刚好相反,呈现出非常繁荣的局面,实际上这种繁荣局面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价格指数能够体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但是在这样的虚假繁荣背景下,价格原有的导向作用不复存在。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分离情况不能太严重,否则就会出现负面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好处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入到金融经济中,那么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就会得到加快,金融经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过于严重时,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阻碍了实体经济的顺利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掌握好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状况,把握好度,根据影响两者分离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纵观全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都要超过实体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受到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金融管制的影响,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对此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一)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经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对接中少不了外汇,这就决定了金融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当金融经济遇到金融风险时,势必会影响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实体经济,继而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风险。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革新,金融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便捷,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交易范围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面貌,如今的金融经济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这就是金融经济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技术因素。另外在制度因素的影响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制度不够全面,使得金融经济钻了制度的漏洞,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跟风行为和投机行为。因此,在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速度会逐渐加快。

(三)金融管制的影响。除了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的影响之外,金融管制的影响也是促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加快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在金融管理这方面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加上金融自由化都加快了两种经济的分离速度。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管制都加深了彼此的联系,资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快,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全球的金融交易量迅速增多,当金融交易情况变得糟糕时,会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

综上所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三种因素分别是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面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我国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针对以上提到的三种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切实做好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措施

从近年来频发的金融危机来看,在世界范围内,金融经济的发展都严重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这种情况又会导致金融经济失去了实体经济的支持,继而出现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机构与金融企业表现出一种自我满足的倾向,这不仅不利于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就深刻的地印证了这一点。实际上,世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经济,更加离不开实体经济,从某种层面而言,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金融经济的繁荣也是取决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实体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为了遏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必须要对金融经济进行正确的定位。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要制定好相关的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必备的支持,发挥出金融经济的服务性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参考文献: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趋势

(一)实体经济的测度指标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实体经济的界定,初步将实体经济概述为这样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的内容是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其在经济运行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进入市场的要素以实物形态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对应存在的。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12]。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之间的概念,本文选取实体经济总量和虚拟经济总量两个指标分别对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进行衡量,实体经济总量是指除去金融业及房地产业之后的各行业生产总值(GDP),而虚拟经济总量则是指金融业及房地产业GDP总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趋势

1.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的时间演变及空间分布

为更加合理地分析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变化,本文引入了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和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这两个指标,测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总量及虚拟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比重变化。如表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3497.1亿元到2010年的357905.85亿元,前后增加了将近100倍。1978年至2010年这32年间,实体经济总量平均增加率为15.8%,其中1984-1988年、1992-1995年及2003-2007年这三个时间段实体经济总量增加率较高。相比较而言,我国虚拟经济却表现出了更为强势的势头,从1978年的148.1亿元到2010年的43296.18亿元,增加了近290倍,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虚拟经济的年平均增加率近20%,其中1981-1989年、1992-1995年及2006-2007年这三个时间段虚拟经济总量增加率较高,这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时间段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以上分析说明,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都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且从虚拟经济发展阶段的滞后性来看实体经济作为虚拟经济发展基础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从实体及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重指标来看,实体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95.9%下降到2010年的89.2%,共下降了6.7%;虚拟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06%上升到2010年的10.79%,共上升了6.73%。改革开放初期,实体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依然较高,维持在93%-96%之间,虚拟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弱;步入90年代以后,实体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维持在89%-91%之间,虚拟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及金融业的迅速崛起促进了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而驱使了我国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的快速下降。

整体而言,我国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相互促进的态势。特别是数据中显示的虚拟经济增长的滞后现象充分表明了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表现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离的趋势,一方面是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迅猛发展,金融业异常繁荣,虚拟经济膨胀;另一方面却是实体经济的逐渐萎缩,投资率下降,经济停滞不前[13]。美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前车之鉴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调整提供了引导:一是保证我国实体经济资金的合理供应,避免虚拟经济膨胀对实体经济资金供应的挤占;积极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避免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为更加全面地探讨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趋势,本文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域视角对我国实体经济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我国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20200.6亿元,中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12301.19亿元,西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6288.06亿元,明显存在着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经济改革力度较大,因此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和虚拟经济总量都比中西部地区较大。而就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而言,东部地区虚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体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较中西部地区较低,维持在79%-93%之间,平均比例为88.2%(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20%之间,平均比例为12%);中部地区该指标维持在92%-94%之间,平均比例为93.6%(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7%之间,平均比例为6%);西部地区该指标维持在90%-94%之间,平均比例为92.6%(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10%之间,平均比例为7%)。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结构演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划分方法,本文将实体经济划分为三个产业: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金融业及房地产以外的相关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如图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围绕50%左右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在90年代以前较为平稳,而步入90年代以后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截止2010年所占比例仅为11.3%;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上升,截止2010年所占比例达到了36.3%。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效益分析

本文为合理进行效益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效益评价指标如下:1980-2010年相应的指标数据如下:数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效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表4所示,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由初期的0.1上升到2010年的4.7,上升了将近50倍,特别是步入20世纪初期,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倍增;实体经济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绿色GDP的发展宗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实体经济能耗由1980年的13.78下降至2010年的0.91,充分体现了技术进步对于节能的贡献;然而投资产出率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存在着边际报酬递减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虚拟经济带动投资转向存在莫大关系———由于虚拟经济部门的高回报,虚拟经济膨胀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致使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下降,投资产出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增长的33年。无论是总量还是经济效益,我国实体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提升。然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势头更胜,特别是最近几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也渐显端倪。吸取美国前车之鉴,合理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引导我国经济政策的重点之一。而在二元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是基础,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合理增长是我国经济政策的导向之一。故此本文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合理分析,以便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分析

结合新古典增长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对经济增长动力进行的深入研究,本文归纳出了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即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教育优化拉动的人力资源改善和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为更加科学地分析以上因素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推动作用,本文选取合理的数据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分析。回归模型为:lny=∑ni=1lnXi+ut,其中y表示实体经济总量,Xi表示影响因素中各指标变量。在指标选择上,制度变迁(ZD)参考王文博等(2002)[14]的分析,对非国有化率、市场化指数、市场化收入比重及对外开放度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出制度变迁的指标值。技术进步选择以下三个指标来反映我国技术进步历程:一是专利申请授权数(ZL);二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发展人员全时当量(RDRY);三是R&D经费内部支出(RDJF)。人力资源参考朱承亮等(2011)[15]的人力资本存量指标值。资本活跃度采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进行衡量。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为消除异方差,同时保持单位的一致性,本文对各项指标数据都取了对数。本文共设立4个模型:模型1为我国制度变迁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2为我国技术进步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3为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4为民间投资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具体实证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1.改革开放背景下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变迁沿着市场化、开放化两个方向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实体经济方面“非国有化”不断合理深化,这为我国实体经济总量增加及其结构改善提供了很好的内在推动。具体而言,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较好地优化了我国资源配置方式,使得资源从效率较低的部门释放出来转移到效率较高的部门,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二是制度变迁带动的产权制度优化使得交易费用得到有效下降,激励约束机制也逐步完善,进而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国制度变迁积极地带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及相关制度的进步,进而从侧面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如表5中模型1所示,指标ZD的系数为4.8155(t值分别为15.28),这也充分证实了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显著正相关影响关系。

2.创新性建设背景下技术进步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一般而言,技术进步是指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具体而言是指技术知识的深化和物质生产手段的革新,不仅包括技术设备等硬件的技术提升还包括软件的深化。一方面,技术进步是实体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前提,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了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效率、资本回报率和利润率,进而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增长也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支撑,实体经济增长为技术革新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和平台建设。技术进步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作用显示出了技术进步对实体经济演变的促进作用。如表5中模型2所示,专利申请授权数、R&D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及R&D经费内部支出对实体经济总量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关系(系数分别为0.0714、0.4767、0.3484,t值分别为1.02、3.91、4.36)。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教育优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改善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我国教育等相关因素的优化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力资源质量,这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力资源的改善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改善能有效地促进实体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资源的改善能积极地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三是人力资源的改善包括人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的更新以及对“新”思想的接受速度提升,从而带动了思维创新“风暴”,这也包括为制度创新准备的人力基础,实体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此形成。如表5中模型3所示,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系数为5.2069(t值为8.32)。

4.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进步使得我国资本投资十分活跃,而这种活跃度主要表现在投资渠道和民间投资份额的增加上。一方面,资本活跃促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创业和投资增加,既带动了经济发展又解决了就业。另一方面,资本活跃也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改制和“非国有化”程度加深,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表5中模型4所示资本活跃对我国实体经济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5533(t值为34.99)。

(二)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及背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两种必然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在两者的关系当中,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根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真实提供者,也是社会再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主要供给者,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无疑是得益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对于仍然处于试图通过现代化来实现脱贫致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更为紧迫和关键。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又具有独立的发展逻辑,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其背离现象及其负面影响。目前关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演变影响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刘金全(2004)通过定量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规模和活性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发现虚拟经济无论是货币供给规模还是价格水平的波动都存在着对实体经济规模和增长的正向作用和影响[16]。王谢勇等(2005)利用Java语言编写元胞自动机规则模拟经济运行系统,结果发现虚拟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它一旦形成便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17]。马卫锋等(2005)利用我国27个省市区1978-200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投资总量而非效率提高的途径实现[18]。周业安等(2005)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化指数能够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经济增长[19]。周莹莹、刘传哲(2011)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著,且对实体经济发展变化的解释程度不断提高[20]。上述研究反映了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故本文不再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的角色定位上,具体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虚拟经济起着一个“中介者”的作用,利用其流动性强和回报率高的特点将社会闲置的资金吸收起来,并直接或者间接地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来,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服务者”,通过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和交易提供更为快捷和广阔的渠道,从而有力地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营造者”,虚拟经济环境既是宏观经济环境的晴雨表也是引导宏观经济环境走势的一股重要牵引力,虚拟经济对宏观经济观景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的未来走势,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积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合理成熟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应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出虚拟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现象也初见端倪且逐步加剧。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演进,我国虚拟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并呈现出了独立发展的趋势。在此过程中,虚拟资本迅速泛化,虚拟经济规模也逐渐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使得其背离现象内在化和普遍化,而资金收益率差异是背离的主要原因[21]。甚至于,虚拟经济的背离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虚拟经济部门膨胀导致其对实体经济投资的挤占等,甚至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缓解经济下行的投资有很大部分都被投入到虚拟经济中。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房地产泡沫,无疑与虚拟经济过度投入有着紧密关系。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还远未达到产生美国次贷危机的程度,但我国的经济体系也更无法承受像美国那种次贷危机的冲击。因此,对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倾向,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和警惕。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总量与虚拟经济总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其增长速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密切相关,同时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也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从虚拟经济发展阶段的滞后性来看,实体经济作为虚拟经济发展基础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就经济结构而言,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避免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合理协调二元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空间分布上,我国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较中西部地区较好,而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高。就经济结构而言,我国实体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围绕50%左右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在90年代以前较为平稳,而步入90年代以后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上升。从实体经济效益来说,我国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能源消耗不断下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快速增长的积极表现。而投资产出率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也为我国虚拟经济膨胀对实体经济的挤占提出了一个警钟。在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过程中,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教育优化拉动的人力资源改善和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虚拟经济也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其背离现象的初见端倪及逐步加剧。

(二)政策建议

为继续保持我国实体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法二元发展,本文基于影响因素视角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1.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合理引导资金供给方向,避免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资金供给的挤占,同时通过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推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维护资金的合理流向,保证实体经济的发展拥有充实的资金供应(如在银行业的放贷上制定合理的制度安排,确保实体经济部门资金来源的最低限额或合理比例)。以此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广泛的资金支持,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反作用推进实体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