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理解体育的功能
1.1本质功能
体育具有多种功能,首先,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对自身有什么好处,才能动员学生参与进来。因此,给学生明确强身健体(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的最本质功能。
1.2政治功能
体育的政治功能虽然与学生的学习并太大的直接关联,但是从某种角度看,让学生了解体育在政治上的促进作用,能够使他们感受到体育功能的强大。因此,主要让学生主要了解以下的两个方面功能即可:一方面是能促进国际交往,提高国家的威望,沟通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表明国家立场并为外交做铺垫。
1.3联谊功能
体育既然能促进国家间相互交流,那么它的联谊功能也可以应用到校与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体育,学校之间通过比赛相互交流,加深友谊来往,促进学科交流。在学校里,学校通过举办各类比赛,可以促进学校内部的团结,增进友谊,班级之间来往密切,增进了解。
1.4娱乐功能
娱悦身心,陶冶情操,则是体育本质功能的又一体现。单将娱乐功能列为一项,目的是说明娱乐功能在当今体育学科中的应用普遍性,学校体育恰恰将体育的娱乐功能最佳的展现舞台,达到了自我价值的充分展示,会增强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所以,体育的娱乐功能是对学生启发兴趣爱好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体育课堂的现状
2.1时间不够是主因
当前在学校体育中,绝大多数学校仍然保持者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安排三节的学校也存在,不过只是众多学校当中的凤毛翎角。安排一节体育课的学校也多,但更有一味求升学率的重点学校将体育课直接“砍掉”的现象。
2.2新课程标准制度的不完善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学校开始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取消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但现实的问题是,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面临的是如何组织与实施体育教学内容成了普遍问题,放羊现象在许多学校仍是主流。因此,制度不够完善仍然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道难题。
2.3对学生兴趣的取舍模糊不清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号召是正确的,体育的精髓不在于是不是玩的开心和痛快,而是是在于对一个学生的身体技能的培训和勇敢坚强的意志培养,如果把一堂体育课以简简单单的看学生是否玩得开心和快乐,体育课则变成了休闲课、放松课,失去了它原本的内涵。
2.4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面过窄
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学生娇生惯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报纸新闻中不断有学生因为体育课受伤家长大闹学校的报道,导致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更加谨慎。大部分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倾向避免体操类的技术难度小,没有危险性的项目,如跑、部分球类、徒手操、健美操等一些操作简便的项目,直接的结果就是教学形式、内容的单一,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身体不能全面的得到锻炼。
2.5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左右体育的开展情况
现阶段学校体育有一种现象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学校领导对体育的爱好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开展状况。长此以往就出现了现在的状况,传统体育项目优势学校的名额越来越少,随着领导的更新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也发生变化。体育强校的水平逐渐下降。那些一直就不重视体育的学校学生体质更是不断的快速下滑,这种状况的出现校领导负有直接的责任。
3.课堂教学创新
3.1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想观念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如果能够通过改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体育的功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等良好的个人意志品质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的启发点。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在体育课上更多的渗入竞争机制,或者实行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的体育精神,无疑从根本上能够触动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也使得课堂教学能够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好的进行下去。
3.2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作为主导的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很快就没有了生机,学生也会变得喜爱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对课堂教学创新,教师是关键点。作为教师,同样要在思想观念上不断更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对体育教师本身也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
3.3创新型学生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进行课堂创新,不光在思想观念上、教师上做文章,对学生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课堂的创新不再是由传统的老师设置好课程内容给学生去装、硬套。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去开拓、去发展,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4场地器材的创新性应用
课堂教学的创新,少不了对场地器材的创新应用。一个学校的场地器材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级的拨款和学校的财政状况所限制。因此,广大的体育教师就要在场地、器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在器材上多做文章,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让有限的场地、器材等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5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体育课堂教学创新的重中之重。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某一体育项目或者运动形式立即产生兴趣或者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独特和创新。
3.6师生关系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让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新的课堂气氛将会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
4.总结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创新,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层面去帮助其理解体育,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体育,为什么要进行体育,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体育在个人的心中是怎样的存在方式。通过其对体育的理解,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的挖掘。建议领导层能够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有效合理的体育政策,改善学校体育目前的困境。作为体育的实施者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创新方面要从自身出发、从学生出发,推陈出新,完善体育课堂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不断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才能使体育课更好的开展下去。这样做是一切为了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学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林森.如今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08(14).
[2]朱红如.新课改下中学体育创新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7(48).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拉高以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施行已久,国内的生育率一路走低,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企业劳动力成本不断高企,60~70年代婴儿潮带来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走向枯竭,而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代表的建筑业表现的尤为明显,目前的建筑工地年龄在30岁以下的工人屈指可数,工人的质量不断在下降,劳务单价却还在不断上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逼迫着我们的生产模式要从目前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往精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通过引入各项先进的施工技术、材料、机械,降低工程施工难度,努力节约与解放劳动力,将建筑工程工作从纯人工改为自动或半自动化。本文将从先进施工技术、材料、机械三方面着手,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与阐述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有效地解放劳动力,改变传统工程施工方法。
二、 先进施工技术与劳动力的解放
先进施工技术对于解放劳动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采取研究或技术攻关形式,优化施工方案,采用的方案明显在工效、质量、安全等方面优于常规的工艺方法或技术措施。通过施工工序、施工方法的优化,有效地降低对施工人员数量的需求,节约材料、机械、资金的投入。
一)深基坑施工优化技术
口金三角项目位于武汉市口区月湖桥畔,建筑总面积为65万平米,建筑型式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包含住宅、商业、办公,其中6#楼办公楼总高度为330m,其地下室为三层,基坑最大深度达19m,其余部分地下室为两层,基坑深度为9.3m,根据场地实际地质情况,为保证现场安全施工,此基坑施工时至少需要设置三道内支撑。内支撑由于构件截面大,施工速度慢,拆除不易,而由于临近汉江,项目地下室土方开挖及结构施工施工工期仅五个月。针对此情况,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巧妙地利用了周边场地,先计划将地下室区域统一开挖至统一标高面后,6#楼基坑周边25m范围内土方即不再开挖,而将作为内支撑的反压区,施工完成基坑内支撑后,再行放坡开挖6#楼负三层土方至底板标高,筏板区域则在坑中再行放坡开挖。
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示意图
综合考虑现场周边环境,通过三级放坡,将塔楼深基坑内支撑数量由原有的三道减少到一道,综合分析其节约的工期与劳动力数量如下表所示:
类别 减少内支撑数量 单道施工所需数量 单道拆除数量 合计节约数量
劳动力 2 钢筋工30人,木工15人,混凝土工10人 打凿工20人,普工20人,啄木鸟司机4人 198人
工期 施工工期需15天 施工工期需10天 50天
劳务费用节约 单价按人均250元/天进行计算 单价按人均250元/天进行计算 426250元
可以由上表看出,优化施工方案能有效地节约了工期和施工费用,降低了人员劳动力投入,解放了有限的劳动力资源,有效地保证了地下室如期封闭。
三、新材料应用与劳动力的解放
新材料对于传统施工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通过市场咨询与科技研发,寻找一种质量更优、性能更佳的新材料替换原有的常规材料,不仅取得经济上的直接效益,还使整个施工工序及方法发生改变,有效地节约人力资源投入。
一)铝合金模板
目前就我国现况而言,土建主体结构施工大部分依然还是采用钢管+胶合木模板+木枋组成的加固体系,木模板相对具备价格低廉、结构类型适应性强,安拆方便等特点,但此模板耐用性较差,重复利用率低,变形后如继续使用往往导致结构面爆模、涨模、起皮、麻面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国内的广东省与日韩等国在施工中开始广泛采用较为先进的铝合金模板加固体系。
铝模板支模实景图
铝合金模板较传统木模板的优势在质量、安全方面的优势,并非本文重点,在此不再单独进行赘述,而它对于工效及节约劳动力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施工方便,铝合金建筑模板组装方便,可以通过设置于楼层上预留洞口由人工传递,解决了超高层施工垂直运输机械使用紧张的问题。铝合金模板的周转次数也很高,正常使用可达到150次,可避免传统施工工艺重新配模时产生的工效损失。
2、最重要的是铝合金模板施工构件截面尺寸控制精确,墙体基本杜绝了涨模、爆模现象,这就为后期墙体不抹灰创造了条件,墙体可直接进行批荡,这项益处大大的节约了人工的投入,从而使建筑施工工序发生了质的改变。
二)砂加气精确砌体
现在建筑施工应用较为广泛的砌体材料还是以蒸压加气粉煤灰砌块与烧结多孔砖为主,这些材料普遍具备自重轻、保温性能较好、造价较低等特点,但相对来说由于其均采用砂浆砌筑,灰缝偏大,后期需要进行抹灰。
而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砂加气精确砌块材料则可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新型材料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尺寸准确误差小,其质量始终保证优于国标优等品的标准。施工作业不再采用砂浆,而改用粘结剂干法砌筑,灰缝只有2-3mm,墙面可以不用粉刷仅用腻子批涂,从根本上解决了加气砌块粉刷开裂的顽疾。
砂加气精确砌体施工实景图
砂加气砌体配合铝合金模板施工,可使后期粗装修工序发生质的变化,抹灰施工被全面省却,不仅节约了抹灰施工的劳动力,也使湿法作业现场产生的尾料和垃圾量大大减少,现在以口金三角项目B地块3栋53层,单层结构面积为1000的塔楼为例,对比分析这两项新材料配合下省却工序可节约的劳动力与工期如下表所示:
类别 减少抹灰数量 单层施工所需数量 合计节约数量
劳动力 扣除下部采用木模板施工的非标准层,3栋塔楼铝模施工共149层 抹灰工15人,杂工5人 2980人次
工期 每层施工按4天计算 596天
劳务费用节约 单价按人均200元/天进行计算 2384000元
四、先进机械应用应用与劳动力解放
先进施工机械对劳动力的解放主要作用体现在通过应用新的机械,极大程度地降低人员施工劳动力强度,实现施工作业的全机械化作业,使建筑工程项次成为产品化、模块化、标准化作业模式。
一)智能化低位顶升模架系统
现在国内的超高层结构一般采用的都是混凝土核心筒+外框钢管柱或型钢混凝柱这种形式,而核心筒混凝土墙体厚度大,楼层高,施工速度很慢,施工如采用常规做法将造成核心筒混凝土施工速度慢,制约钢结构施工,并且还将面临超高层安全防护风险较大,垂直运输机械使用紧张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此情况,因此现在国内超高层施工一般核心筒采用爬模或顶模先行施工。
智能化低位顶升模架系统(顶模)组成主要由支撑系统、模板系统、钢平台系统、挂架系统及动力系统五部分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若干个大行程、大推力的油缸顶升支撑箱梁与立柱带动悬挂模板和挂架(作业平台)的钢平台,进而使模板和挂件整体上升,一次顶升一个标准结构层,逐步完成楼层竖向混凝土结构施工。
顶模系统组成图
对比爬模系统施工一般仅在墙体与电梯井筒体设置提升机构,内墙体依然采用翻模施工,顶模系统施工作业采用机械同步顶升,施工过程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脚手架作业,模板系统全部采用定型大钢模板,同步提升模板,并可采用手拉葫芦调节,大大减轻了木工拼接模板的工程量。与爬模不同,顶模设置的钢平台上可附着大型固定式布料机,减少了采用布料杆到处移位的问题。利用模架自身高度,顶模系统可实现钢筋工与下部木工流水作业,而爬模系统则无法实现。顶模与爬模整体工效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类别 爬模系统所需数量 顶模系统所需数量 模架施工楼层 合计节约数量
工期 标准层施工速度一般平均在8天一层,最快可达到6天一层 标准层施工速度一般平均在4天一层,最快可达到2.5天一层 58层 232天
劳动力 配置钢筋工需30人,木工需60人,混凝土工16人。 配置钢筋工需40人,木工需25人,混凝土工12人。 58层 29人
劳务费用节约 单价按人均250元/天进行计算 单价按人均250元/天进行计算 1682000元
二)全钢集成式升降脚手架
现在国内高层结构外架大部分采用悬挑钢管脚手架,该脚手架采用工字钢+锚环固定在楼面上,再在外挑的工字钢上搭设外脚手架,不超过20m则需重新搭设一道。所有的架体均需考虑工人搭设,而外脚手架的搭设拆除是建筑施工最危险作业之一。为实现施工机械化绿色化,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推广全钢集成式升降脚手架。
全钢集成式升降脚手架实景图
该脚手架附着采用附墙导座附着于墙体之上,提升时利用采用一体化倒挂电动葫芦直接提升整个架体,分层提升至顶,并可从顶部下爬完成外面后续装饰装修施工,它的应用根本性上实现了外脚手架作业的全面机械化,省却了人员上下搭设脚手架的时间,而且搭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对垂直运输机械的依赖。以口金三角项目7#楼为例,将其与传统外脚手架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类别 减少悬挑外架数量 悬挑架施工所需数量 爬架所需数量 合计节约数量
劳动力 结构为60层住宅,悬挑外架从4层开始,6层设置一道,共需10道 安装需架子工20人,拆除需架子工20人,杂工10人。 安装需工人25人,拆除需工人25人,杂工5人。 445人次
工期 安装随结构施工向上搭设,一道按24天计算,架体全部拆除按45天计算。 安装需考虑20天,拆除需考虑25天 240天
1.创作结课,师生互动。
新课改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历史课堂小结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结尾环节是宝贵的巩固环节、提升环节,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互动,变教师结课为师生共同结课,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谓文史不分家,在教学实践中,我在结课时就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要求学生创作诗歌,给学生以美的遐想、有益的启迪。
例如川教版七年级下《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我这样结课: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这位和平使者,高扬着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帜,与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邦交关系。请同学们在纸船上(导课时要求学生折的)为我们的这位和平使者――郑和写上几句小诗。
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梳理、总结、归纳,提升所学知识,进而进行创作,提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抒发对历史的感悟。创作的作品既有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又有文学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能力。
2.反馈表式小结,开发课程资源。
反馈表式小结,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反馈表,课前提前发放。例如我制作的反馈表:
(1)留下什么:本节课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说说原因吧。
(2)争论什么:有无跟老师或者教材观点不同的地方?
(3)问点什么:你觉得本节最难的地方是……谈谈你的疑惑。
(4)说点什么:学习本节课给你有何启示或感想?
(5)需要什么:你还希望加深、扩展了解的知识有哪些?
反馈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收获、疑惑和需求,发现学生听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将学生的资料整理,归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再反馈到教学中,形成良性循环,既拓展了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又真正做到了满足学生的需求。
3.拓展延伸,关注社会。
结课要源于课本,更要超越课本,将某些历史内容延伸到课外学习,拓展到社会现实生活,有助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沟通历史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进一步开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样的结课,使学生觉得历史并不遥远,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例如旧人教版高一上册《》,我的结课:1919年5月4日,中国大学生面对国难当头,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群情汹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2009年5月4日,中国的大学生在干什么呢?5月1日开始放大假,大学生们理所当然地选择:旅行、休息、走访亲友……时代在变,人在变,你思考到什么?
4.歌谣小结,境中生情。
利用集中反映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歌谣结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主题。歌谣语言凝练,概括性强,而且琅琅上口,趣味性强,便于记忆。可以说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结课时,学生齐声朗读歌谣,在朗读声中师生共同感悟历史,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川教版七年级上《春秋五霸》这一节,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众多,歌谣能简洁凝炼又清楚直白地把复杂的内容变得浅显容易。我结课用“齐桓公,用管仲,尊王攘夷葵丘梦。退避三舍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一鸣惊人楚庄王,战败晋做霸王。吴王阖闾用孙武,改革内政终败楚。越王勾践天不负,卧薪尝胆终灭吴”,效果极好。
5.提纲挈领式小结,利落简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双边活动结束新课,但是有的学生不能把握重点,掌握的知识比较凌乱。这就需要在本节课的最后四五分钟,教师紧扣本课的主题,围绕重点难点,梳理知识,概括要点,提炼主干点,明确结论,升华情感,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主题鲜明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整理总结概括所学知识的习惯。这是最基本的一种结课方式。
6.巧设桥梁,承前启后。
巧设桥梁、承前启后的结尾既概括本节的内容,又为下一节教学内容有机地埋下伏笔,提前创设教学意境,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创新型历史课堂小结的意义
1.有利于巩固知识,升华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网络体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师生共同结课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认真设计好每堂课小结,对教师的业务提高也有帮助。因为,要搞好小结,就必须吃透内容,从中提炼,并和以前小结相贯通,这就需要教师花费精力研究、准备,对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很有裨益。
在新课改形势下,还要求一线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拓展课堂小结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雪蓉.初中历史教学的结课技巧[N].中小学教育.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力衰竭简称为心衰,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对于急性重症心力衰竭而言,临床症状往往会呈现出一种进行性恶化的情况,同时在此过程中患者也会出现低钠血症合并心源性水肿的情况,对于患者造成巨大的危害[1]。我院在对急诊内科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美洛托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内科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所有患者通过使用CT或MRI确诊为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同时所有患者均为>60岁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的数量为64例,女性患者的数量为36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的数量为50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需要使用常规的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在临床对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内科对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在常规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美洛托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美洛托尔为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国药准字为H20041282。在临床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5 mg的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加入到葡萄糖溶液500 ml中进行稀释,并对患者进行缓慢的静脉注射。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为常山生化药业(江苏)有限公司生产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国药准字为H20113240。患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到起始剂量以及维持剂量为1片/d。
1.3疗效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疗效标准为,显效:患者的BNP、NYHA、LVEF指标得到了明显的好转,有完全恢复的趋势。有效:患者的BNP、NYHA、LVEF指标有一定的好转。无效:患者的BNP、NYHA、LVEF指标无任何好转甚至出现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由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
3讨论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同时也会对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身体的各项机能减退,同时身体的抵抗力也逐渐的下降,因此老年患者在临床发生急性重症心力衰竭的过程中,往往发病较急,会对患者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2]。因此一种及时有效的对于急性重症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3]。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美洛托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由于对照组患者。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美洛托尔是一种选择性的心脏β1受体阻断剂,在临床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能够降低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收缩期血压,同时也能够将患者的心率以及心输出量进行降低,因此能够显著的降低患者的心脏负荷。而对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而言,在临床上能够引起患者出现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相关系统的激活,因此能够降低患者的血钾水平,同时也能够将患者的降压作用进行相应的对抗。因此患者在临床上能够取得更加优秀的效果,是一种降低血压的主要手段[4]。尤其是对于急性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而言,通过联合使用美洛托尔以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方式,在临床上能够显著的对于患者进行治疗,保证患者的BNP、NYHA、LVEF相关指标能够好转,逐渐趋近于正常水平,对于患者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友峰.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4):3859-3861.
中图分类号:TP368.1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单片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单片机课程往往多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员学习兴趣的培养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是: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完成各自的教学内容,其中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这种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隔离,致使很多抽象的知识不能及时消化吸收,造成累积性学习负担,对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都有很大影响。
1.2 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固定,不利于学员自主性发挥和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现在普遍采用“实验箱”,实验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对于单片机电路也只是按实验指导书在实验箱上做简单的连线,没有一个整体的电气原理图概念,最终还是不会设计电路,甚至连基本的电气原理图都读不懂,很难真正把单片机方面的知识理解掌握,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2 打破传统章节体系,构建项目式教学内容
传统的单片机教材多是按照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的顺序进行编排,重原理知识的讲解,轻实际应用的分析,容易使学员感到原理深奥难懂、生涩难学,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为了使学员容易入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们将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整合成15个项目式教学内容,见表1。把枯燥的原理知识以及原来集中讲授的指令和编程分解,融入到各个不同的项目中,这样可以将更多新奇的自动控制场景直观地展示在学员面前,使其深切的感受单片机在智能控制中发挥的作用,使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好的衔接和融合。
3 构建虚拟教学实验开发平台,强化实践环节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内容,达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将实践引入课堂、培养学员实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决定搭建PROTEUS与Keilc软件仿真平台和具有丰富资源的硬件平台,实现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有机整合、验证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并举。
除了现有的实验箱以外,我们还开发了具有最小系统,包括控制器模块、电源模块、复位模块、Flash ROM 模块、SDRAM 模块、JTAG 接口等;扩展接口,包括LED、键盘、RS232 串口、I2C 接口、液晶模块、以太网模块的实验板,该实验板不仅具有基本模块还拥有丰富的接口,可以实现在线编制、烧录程序,进行单片机应用开发,为学员进行拓展性实验提供了硬件支持。
4 采用讲、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个具体项目,我们基本按照教员讲解理论、提出任务展示效果、引导学员思考、教员演示、学员练习教员指导、归纳小结的步骤进行,整个过程充分运用启发、演示和举例的方法,以学员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员已经完成了前6个项目的学习实践,学会了简单程序的编制和烧录,达到控制单片机工作的目的。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学员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体会了单片机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将硬件和编程联系起来了,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了,使抽象的指令、程序更加具体了,教学效果明显,相信通过全部项目的学习训练,学员的创新能力一定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5 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实践,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重新编排成项目式教学内容,分散了重点,把原来生涩难懂的原理知识与具体实例相结合,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学员通过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实践操作,熟悉单片机系统的开发过程,进一步培养学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和创新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学员的学习效果的反馈情况和专业需求进一步探讨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实践教学的模式,形成一套完整的单片机理论、实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新模式。
好的老师能够使一节课堂变成一种艺术,教师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感受到乐趣,这便是教学的艺术所在。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难度较大的理学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本身学习的过程是比较枯燥的,这就需要教育者能够结合一定的教学技巧以及艺术表现来挖掘创新性课堂,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一、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一切行动开始的最初动力,教育者能否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课本中的知识毕竟还比较抽象,因此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本知识点相关联的物理情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光的折射现象时就可以据此设计一些实验情景,可以让学生讲一支筷子插入水中然后透过玻璃杯观察水中的筷子的现象,这样他们便可以轻松的理解折射现象的具体概念。类似这样的物理实验都可以很快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有利于快速帮助他们理解,一旦理解了一样东西,便会很快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另外教师一定要动脑筋去精心设计这种物理情景,这样才能使物理课堂真正变得活跃生动起来。
给学生设置疑问,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如果凡事都是一清二白,则会使学生没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文学中应用设疑艺术往往能使读者感觉意犹未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而中国古代绘画中亦是如此,通常不会讲图画布满全部白纸,而是十分注重留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的表现。物理课本中的知识小道分子运动大到天体间的万有引力,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神秘感的课程,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引用一些经典的故事为学生设置疑问,例如伽利略当时在比萨斜塔做的自由落体实验,他站在斜塔顶端抛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这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哪个球会先落地呢?”,这样便可以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他们投入到课堂中来。
二、在课堂中展现物理之美
美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这无疑是一条真理。但是生活中往往缺少的是那些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物理本身虽然不是没学,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中向学生慢慢展现出物理中的美。在课堂中将一种文学或者美学所具有的美融入到物理课堂中,不失为是一种课堂创新的表现。
物理学研究的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而不是感觉这种抽象的东西。物理的美就在于其简洁却蕴含无限知识。就比如一个物理公式,虽然就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母,却是很多科学家在背后默默付出了无限的努力所推导总结出来的,却可以用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这不禁让我们为这一个短短的公式感到震撼。简洁美还表现在物理语言的表达上,在表达一些物理规律以及物理概念的时候都要力求简洁,每一个字都要相当精确,让人读起来很快便能理解其中心思想。
物理的美还在于包含其中的和谐与统一,在这变化万千的世界中,似乎每一秒钟都在不停的变化着,让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预测。然而物理却将这变化着的大千世界统一了起来并从中找到了规律,让人们不再盲目相信一些迷信或者因为一些不能理解现象陷入恐慌。就比如万有引力解释了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旋转,为什么苹果会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等问题。有了这些科学依据,很多现象便有了规律可循,在不断寻求统一中世界正在飞速发展。这正是物理带给我们的美。当然教育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己从内心去感悟到了属于物理独特的美,这样在课堂中表达给学生的东西才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三、提高物理作业有效性的措施
想要学习好物理这门课光靠上课过程中认真听讲是没有用的,课后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挑选习题,例如可以选择一题多问的典型习题。此外,就是要对学生上交的作业做出及时的反馈,最好要抽出时间啊来上专门的作业习题点评课,并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困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但人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需要鲜花与掌声,尤其是正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更加需要来自外界的鼓励。教育者要能够把握住这一点,当学生在课堂中对于那些作业情况表现良好的同学一定要适时的给与学生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一句“非常好”等激励性的语言,也可以是来自同学的掌声。要知道,有时仅仅是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或是一个浅浅的微笑对学生都是一种鼓励。
四、结语
对于高中物理课堂的创新性研究还需要经过老师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的配合,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子彪.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谈[J]. 黑河教育. 2005(03)
一、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着力点
(一)着力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致力于改变传统产业居主导地位的局面
2016年,重庆市农林牧渔和新型服务业结构比例为65.12︰4.05︰24.22︰5.03︰1.62。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分产业看,一是粮猪型结构居支配地位。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占比接近90%。二是林业资源配置失衡。全市林业增加值53.61亿元,在农林牧渔中的比重仅为4.05%,逾6690万亩林地资源实现的增加值严重不足,林业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三是农业新型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新型服务业占比严重偏低,仅为1.62%。专业化分工明显不足,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因此,从宏观结构看,应着力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着力于市场导向,致力于改变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局面
从工作实践看,科技支撑更加侧重于农业生产需要,而一定程度忽视了市场需求,进而弱化了科技创新支撑效应,加剧了农业生产供需矛盾。结合重庆农产品消费市场调研结果,当前供需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高端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2016年重庆最大3家超市全年大米采购量,来自市外的占82%,本市自产大米仅占18%,说明本土高品质大米在全市城区商品性口粮的占比严重不足。二是多种食品对外依存度高。全年水产品和食用油等食品的对外依存度也高得惊人,分别超过40%和80%。三是“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全市拥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740个,认证基地770萬亩,不足黑龙江的1/4。此外,农产品结构层次不合理、品牌影响力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也难以满足公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农产品品质成为重庆农业的重要症结。必须转变观念,将科技创新的着眼点从农业生产向市场导向转变,充分调查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生产和市场匹配性。
(三)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改变现代农业支撑体系过于薄弱的局面
我国科技创新应用难、推广难的重要根源是现代农业基础性支撑体系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自然条件差。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旱坡耕地面积占全市的84%。其中,土厚不到33厘米的占70%以上,这些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薄易旱,产量低而效益差。二是农业机械装备落后导致劳动效率低。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重庆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仅30%,劳动生产率23406元/人年,两项指标均位列在全国倒数第三。三是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滞后。涉农信息散落于农业、商务、物价、统计等各行业,部门间缺乏共享机制,信息难以保持数据的连贯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无法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预警引导,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
(四)着力于制度建设,致力于改变农业配套政策不完善的局面
农业科技具有准公共品特性,需要强化政府行为导向,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但是,相关农业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远未形成。一是科技激励机制不活。国家早已建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但重庆主导和优势产业相应技术体系一直缺位,导致农业科技与产业连接不紧密,进而影响到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入股和科研绩效的合理分配,无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二是重点群体扶持政策乏力。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缺乏针对性。对其技术应用、产品创新、租地用地政策,缺乏吸引力。三是农村实用人才认证管理服务不到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认证等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导致科技示范效果不显著,扶持效率不高。
(五)着力于人才建设,致力于改变农村劳动力资源匮乏的局面
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农村劳动力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显著影响着科技人才创新效应的发挥。一是农村常住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重庆市农村常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7.5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只有7.3%,其农业经营能力、科技应用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合作创新能力较弱。
二是现代农业新技术人才紧缺。调研发现,73.43%的农村实用人才集中在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种养业和建筑业,而随着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蓬勃兴起,农村急需的体乡情、知农情、会管理的复合型中高级层次人才严重匮乏。
二、建议
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是新的发展理念对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为重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构建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
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制约,农业科技投入总体强度长期偏低,部门条块分割投入分散,使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更为突出。应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国家层面加大对不同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投入,省市层面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部署,加大区域性农业公共基础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的推广示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
农业科研要与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从选题、立项到研发推广,精准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针对性地选择重点课题加以突破,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为重庆粮油保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三)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农业科研推广体系
现有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为解决温饱而设立的。无论是区域布局、机构设置,还是岗位职责,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发展对科技支撑的新要求。因此,在统筹推进财权、事权改革中,要整合现有机构职能和编制,建立资源、环境、生产、质量、市场的农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多位一体”的动态监测体系,既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提供基础支撑。
(四)针对关键制约因素,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瓶颈
科技创新必须面对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才能突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如重庆榨菜产业,关键是要解决春季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的保鲜问题,如果外销不能有重大突破,扩大种植面积只会造成产能过剩,影响农民收入。稳定基本口粮安全,若不能有效提升地产稻米的口感品质和整精米率,盲目实施规模化连片种植,必将导致稻米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持续下降。柑橘、茶叶、中药材和调味品等特色产业,需要在精深加工和品质、品牌及市场占有率上有所突破,才能形成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能实现加工增值或扩大外销,扩大种植面积反而难以增收。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7(a)-0167-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68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failure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5 were selected,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1%,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7.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evere heart failure; Curative effect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水肿、呼吸急促、心悸等。除此之外,该病还会影响患者的新陈代谢功能,降低肌体血液循环,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折磨,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1-2]。该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西医结合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该次整群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该院就诊的6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该院就诊的6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切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59~83岁,平均(78.3±4.1)岁,病程8个月~12年,平均病程(6.5±1.4)年,心功能分类:2级11例,3级14例,4级9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60~82岁,平均(77.9±4.8)岁,病程9个月~12年,平均病程(6.6±1.5)年,心功能分类:2级12例,3级14例,4级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给患者服用常规的抗抑制剂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31022423)、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服用中药参附强心汤。在药方中添加10 g人参、11 g白术、11 g附子、6 g甘草、30 g黄芪、31 g毛冬青、10 g桂枝、10 g桑白皮,17 g茯苓。以上药物与水按照1:2的比例混合,让患者煎服。1剂/d。1个疗程2周。所有患者给予3个月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以P
2 结果
当患者心脏结构存在缺陷或具有功能性疾病时,会造成心事受损,影响射血功能,进而导致患者心排血量出现不足,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出现问题,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为体循环以及肺循环阻塞,出现淤血。患者临床主要表征为水肿、活动受限以及呼吸困难,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生活与工作。一般情况下心力衰竭主要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等两种表现,其中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不当、血容量增加、过度透支体力以及感染是诱发其产生此疾病的主要原因,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常常会因延误治疗而使病症加重,对于老年重症患者而言,其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因此在急诊内科中必须寻找有效治疗方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本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予以临床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共收治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病患共计200例,对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所有的患者均经过世界卫生组织评定的重症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予以确诊。其中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照组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60~88岁,平均(77.12±4.11)岁,病程时长8个月~13年左右,平均病程(6.1±1.44)年。心功能分级:2级30例,3级53例,4级17例。观察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62~89岁,平均(75.43±4.22)岁,病程时长为7个月~14年,平均病程为(6.2±1.23)年。心功能分级:2级患者34例,3级患者58例,4级患者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西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对本院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诊断[1]。对患者进行过敏性分析,然后采用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强心剂以及利尿剂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2.2 观察组 在西医诊断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规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提高患者的临床确诊率[2-3]。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方法即自拟参附强心汤对患者进行治疗。药材主要有人参10~11 g、黄芪29~30 g、附子10~11 g、生大黄5~6 g、桂枝10~11 g、毛冬青30~31 g、水蛭粉3~4 g、泽兰10~11 g、冬葵子5~6 g、滑石10~11 g、牵牛子5~6 g、葶苈子10~11 g、桑白皮10~11 g、大腹皮15~16 g、白术10~11 g、甘草6~7 g、防己10~11 g、茯苓15~16 g [4-5]。
将药材与水以1:2的比例进行熬制30 min后,作为一剂让患者服用,以2周作为一个观察疗程,记录患者临床表征以及心功能各指标等。两组患者入院后对其血清进行测定,其中所有入院患者均在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室温下静置30 min,3000 rpm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30 ℃冰箱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IL-6、hs-CRP、IL10,试剂盒是由上海森雄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在接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血清再次进行鉴定,并同健康人血清值进行对比,观察患者临床恢复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1)当心功能2级患者被完全治愈且临床不适症状消失,能够进行正常工作便可判定为显效;(2)当心功能4级患者在治疗后转为2级,且临床不适症状得以改善则判定为有效;(3)当患者接受治疗后患者心力衰竭程度无任何改变且有恶化趋势,则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7.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各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各指标不存在差异性,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发生一定幅度的改善,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发生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新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治疗法讲究临床辨证治疗,本院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发现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症范畴隶属于痰饮、心悸、咳喘、怔忪以及水肿等[6-9]。
患有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阳气虚衰,因此在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温阳益气的方法进行治疗,化瘀行水的方法进行辅治疗[10-13]。本院在强心剂、利尿剂等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上予以患者中医治疗方法,提高了患者临床治愈率,缩短了患者临床治疗疗程。据有效统计,本院对照组患者中治疗1个疗程的有22例,治疗2个疗程的有32例,治疗3个疗程的有10例,治疗4个疗程的有16例,治疗5个疗程的有20例。而观察组患者中治疗1个疗程的有62例,治疗2个疗程的有22例,治疗3个疗程的有14例,治疗4个疗程的有2例。说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中西医治疗本院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15]。
参考文献
[1]张惠芳,牛瑞刚,刘金霞,等.米力农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重症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323-3324.
[2]黄志敏.老年重症肺炎合并低钠血症3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4):36.
[3]王大英,欧少君,范华昌,等.活血及改善微循环理论指导下治疗心力衰竭[C].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2008:305-307.
[4]朱春娥.杨积武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5]朱昌周.黄芪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96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13):1826-1827.
[6]翟坤光.活血化痰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C].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121-122.
[7]尹娟.中药外敷治疗慢性肺心病腹胀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
[8]李建兵,米彩卿,白敏,等.芪参益气滴丸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C].2011年第七届河海之滨心脏病学会议论文集,2011:324-327.
[9]关键,马骥.氨溴索、多巴胺、酚妥拉明联合应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37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69-70.
[10]彭升,何洲,郭明春,等.酚妥拉明和多巴胺输液泵给药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心力衰竭[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7-18.
[11]刘文英,芝敏,马耘,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1,17(17):2702-2704.
[12]林修.老年重症心力衰竭130例急诊内科治疗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08,9(4):215-217.
[13]任丽萍.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138-2143.
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学生学习和理解该课程相对困难。同时,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等课程具有交叉性,因此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很好的创新意识。部分学者在编译原理的教学教改方面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张晶等人研究了编译原理实践课程“多层次-多目标-多效果”的教学方法;钱忠胜等人提出从典型案例设计、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与其他课程知识相融合、与各类应用相结合、复合型考核方式等方面人手展开教学改革研究;徐晶探索了研究型教学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验证、应用、创新”三步掌握编译技术的课程设计方案;柴艳妹等人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王挺等人提出编译原理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系统能力,使学生在系统的级别上重新认识算法和程序。
笔者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以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和实践平台为依托,研究基于创新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基于激励机制的“分层+分系列+分专题”的创新实践活动,构建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教学模式,培养从事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创新型人才。同时,研究通过此培养模式的实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方法。
1.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模式
科学合理地配置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构建学生培养模式的第一步。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模式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构建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模式需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选择合适的培养途径加以实施,并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社会对培养结果的评价做适时地调整。
1.1知识结构的构建
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的课程主要包括3个方面:数理基础(离散数学、数值分析)、算法基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核心课程(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编译原理与设计),如图1所示。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坚持以下两点:一是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努力做到把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与前沿知识以及多学科间知识交叉与渗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二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课程的分类见表1。
1.2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阶梯式培养模式
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模式以课程内容学习、分析评价、创新实践方式3种形式进行阶梯式培养,每个阶段进行学生的反馈,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教学环节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并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演讲、课外作业、各类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科研课题等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阶梯式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1.3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层次
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包括3个层次,自底向上依次是基础形成层、思维构建层和创新体现层,如图3所示。
基础形成层主要进行数理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方式采用课堂讲解、学生讨论课外作业、课程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等形式。
思维构建层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编程素质,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这一层次中主要进行数据结构、算法分析课程的学习,培养方式采用课堂讲解、学生讨论课外作业、课程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科研课题。
创新体现层重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编译原理与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方式更多元化,包括课堂讲解、学生讨论、课外作业、学生演讲、课程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科研课题等。
2.基于创新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2.1多元化教学形式
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PPT讲解、课堂讨论、学生演讲、学术报告、课程内容的视频分析、学生的科技活动、各类实验、科研课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图4所示。
多元化教学形式体现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并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2.2“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采用师生互动式、启发式课堂教学,将创新性思维训练融于“互动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收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在课外作业、各类实验、科技活动和科研课题方面,研讨课内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思维活动。
3.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体现就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各类实验、科技活动和科研课题。因此,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3.基于激励机制的“分层+分系列+分专题”的创新实践活动
设计“分层、分系列、分专题”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特色之一。教师应依据课程的内容,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设计实践活动,建立创新活动与研究方向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的关联,有效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学生的创新活动。
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分为课程实验、科技活动、课题研究3个层次。在课程实验中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应用提高实验3个系列,并在每个系列实验中设定多个专题,解决特定的问题。采用答疑式指导、项目式指导和课题式指导“三级指导”方式。
1)科学设置课程实验。
实验课对检验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实验,并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实验建立3层课程设计模式: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应用提高实验。
2)组织科技活动。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并参加校内外不同层次的竞赛。科技活动主要包括ACM程序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各类程序设计大赛等。
3)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题简介
1.1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广义的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根据化学知识和课堂教学中创新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化学实验等方面教学创新。在学习方法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创新精神的支撑。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以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直至创新地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具体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2.1 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以现有教材为主,认真研究,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将化学和其他学科整合,将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内容整合,将教材同一章、节不同栏目内容整合,将教材知识和生活知识整合,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整合等。逐一形成教案和学案或教学案。
1.2.2 改革教学方法
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教学中应着眼于每一节课和每一个知识点,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学中教师本着培养学生①科学观察的能力;②设计与制作的能力;③实验(实践)和操作的能力;④科学想象的能力;⑤科学表述的能力;⑥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的能力;⑦分析归纳的能力;⑧提出问题;⑨解决问题的能力;⑩学生其他能力等。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反馈方法研究和探讨,形成有效教学方法,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当具有了一定数量科学研究的教学实践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再经过实践,探索出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要求的高低、学生情况的不同,形成切合实际的、具有实效性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各种教学模式。
1.2.3 改变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实施课题研究的对象,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是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好表现形式。改革教学方法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了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这就必须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树立主动获取知识意识;由机械学习向灵活学习转变——树立发现问题意识;由墨守成规学习向创新发展学习转变——树立提出问题意识;由纯理论学习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转变——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意识;由重应试学习向重发展学习转变——树立创新目标意识;由重结果学习向重过程学习转变——树立参与意识;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合作和创新的意识。引导学生以科学知识和原理为载体,实施知识点渗透、学科渗透。通过必要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2 课题研究的检测
2.1 检测的意义、目标
意义:实验检测是验证实验效果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检测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发扬优势,纠正解决问题,必要时纠正实验前设计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检测,不断地纠正,总结出完善的、可操作、能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目标:反馈实验、定性实验,必要时纠正实验程序,争取实验的成功。测算实验目标的达成度。为撰写实验报告提供佐证。为撰写研究论文提供论据。
2.2 主要参数体系
根据教育测量、课题的研究特点和实验对象等构建了“实验法”研究的检测指标体系。
2.3 检测对象、方法
检测对象:实验班和对比班。检测时两个班同时进行,以降低检测的误差。
设计调查问卷,根据学生的作答看学生创新能力赋分,调查问卷满分100分。设计创新能力试题,根据答题得分采分。根据分数用《主要参数体系》检测。
分阶段检测,一般进行3次,实验前检测(前测),实验中期检测和实验后期检测(后测)。
实验前检测,是未进行实验时的检测,检测意在看实验班和对比班有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实验班和对比班选择要求,检测结果应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中期检测,检测意在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实验班和对比班有无显著性差异。若有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班优于对比班,实验可按设计进行;若有显著性差异而对比班优于实验班,需修改设计的《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教学模式》;若无显著性差异,分析是否需要修改设计的《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教学模式》。
实验后期检测,检测目的同实验中期检测。
以上三次检测是必测的,时间也不能更改,实验时还可在其它时间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检测,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实验情况,矫正模式。
实验班和对比班处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可通过调查的方法和教学中师生、生生交流分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