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纺织服装制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坚持,是蔡旭辉和他的同行们现在唯一能做的事。停工,则意味着失去客户,失去市场,继而彻底退出这个行业的竞争。
出口订单锐减,用工成本大涨,产品利润萎缩,企业融资困难,横扫全球的经济危机让中国纺织服装业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境,脆弱者猝然倒下,坚守者仍在观望。
持续低迷的市场对本已饱受摧残的业界无异于雪上加霜,未来,让人难言乐观。
危机亦是转机,中国纺织服装业正站在一个调整转型的十字路口,新一轮市场洗牌已然来临。穷则变,变则通,不变则死。
频遭减持
今年7月13日,凤竹纺织(600493)公告称,其第二大股东振兴实业公司于7月11日、12日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346.4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5%。
一周后,7月18日,振兴实业再次减持公司股份13.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5%。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移,2月27日至3月5日间,振兴实业还累计出售凤竹纺织股票272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
至此,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振兴实业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和集中竞价系统进行了疯狂套现,累计出售凤竹纺织股票40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而仅仅在2011年年末,振兴实业还曾持有凤竹纺织25.19%的股权。
与此同时,凤竹纺织的股价也从2月末的7元,一路下跌至7月12日的4.31元,其间跌幅高达38%。
凤竹纺织遭遇大幅减持,在上市公司中并非个例。
7月,A股市场上多家上市公司公告称,公司主要股东减持。而在被减持的上市公司中,纺织企业相对较集中。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8家纺织制造类上市公司发生重要股东减持事件,且大部分减持集中发生在6月份之后,合计减持金额达4.1亿元。
对于上述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全球经济危机让中国的纺织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出口低迷,内销不畅。较之往年,今年上半年的情况尤为糟糕,股东对纺织类上市公司持悲观态度,减持也就不难理解了。
专家预测,下半年,纺织企业的经营仍将面临较大困难,且短期内难有复苏迹象。因此,出于各种目的,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减持股票的行为,未来可能仍将继续。
惨淡经营
“这一行十几年了,从没遇到过今年这样的情况。以后会怎样?不知道。”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晋江市依丝纺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程耀难掩沮丧和迷惘。
与去年同期相比,这家公司的业务量足足缩减了近4成,开机率不过8成。
“不仅订单少,资金回笼也慢,拖欠现象非常严重。”吴程耀抱怨说,以前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拿到货款,现在拖欠三四个月是很正常的事。
产品几乎没有利润,但企业仍要硬着头皮开工。虽然今年以来原材料成本下降了约10%左右,但人工成本上涨得厉害,在业内原本就很透明的纺织品,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开工仅仅是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告诉别人自己还“活着”。“要维持老客户,保证熟练技术工人不流失,一停下来就完了,基本退出了这个市场。”吴程耀说。
值得吴程耀庆幸的是,作为一家小企业,由于产品品质好,他的公司居然在此次经济危机的暴力冲击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大公司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尤其是对出口型企业来说。
晋江市仁和企业业务部经理蔡旭辉告诉时代周报,公司上半年利润缩减得厉害,“差不多缩了30%-50%”,目前只能是积极拓展南美市场,来弥补以前欧洲市场留下的“亏空”。除此之外,他还希望通过多多参加展会,来吸引更多客户。
今年7月,蔡旭辉以采购商的身份赴香港参加了一次展会,考察春夏服装。让他失望的是,展会上参展商居然比采购商还多,成交量也不大。
蔡旭辉问了下周边的同行,不少公司都没什么订单,机器大部分都停了下来;有些经营品牌的公司出现了库存危机,产品积压严重。
不仅是出口受阻,内销形势也很严峻。蔡旭辉了解到的情况是,晋江一带一些专做国内市场的企业,订单量也大幅下降。
在蔡旭辉看来,今年中国纺织业面临的形势甚至比2007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更加严峻。随着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欧洲市场持续疲软,难见复苏迹象,出口型纺织企业因此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
多位受访者告诉时代周报,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业重镇的晋江和石狮,情况算是比较好的。在江浙一带,部分工厂开机率不到3成,约有60%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地方甚至在年中就提前迎来了民工返乡潮。
“去年情况就已经很差了,当时预计今年会好一点,没想到更恶劣。”对于未来,蔡旭辉感到悲观,“至少上半年已经过去了,我还没有看到任何好转的迹象。”
“估计今年只能这样了,希望能平稳过渡。”他祈祷说,并且预测,到了年底,中国纺织业或将迎来一场大规模的倒闭潮。
在石狮纺织服装商会会长田启明看来,目前的状况还会持续多久,仍要看国际形势,“明年可能还不是很乐观。”
倒逼转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TQ050.6;TQ053.5文献标志码:B
Manufacture Key Points for Aromatic Device Adsorption Tank
GUO Yan
(Nanjing Yuchuang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Co.,Ltd.,Nanjing 210036, China)
Abstract: A certai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and high manufacturing precis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fabrication of adsorption tank and introduced key process of fabrication of tower part, central tube, installation process, and welding. Some effective solutions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product manufacturing.
Key words:adsorption tank;central tube;ovality;concentricity;manufacture key points
吸附罐是某石化公司65万吨/年对二甲苯芳烃联合装置347万吨/年吸附分离装置的主要设备之一。该设备直径较大,内有中心管,其内件为美国UOP技术专利,现场安装验收、内固定件的安焊等均须满足专利商的特殊要求,其尺寸精度要求高。本文结合现场制造经验,介绍了吸附罐的制造工艺过程及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求为同类型设备制造提供相关经验。
1设备特点
1.1设备概况
该设备规格为:主体 φ7 100×30205×78/50 mm;设备内部中心管 φ910(外径)×17655×50 mm,材质均采用Q345R(正火+100%UT)[1]。A、B类焊缝按JB/T4730.1~JB/T4730.6-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进行100 %射线检测(RT),Ⅱ级合格(AB级),并进行100 %超声波检测(UT),Ⅰ级合格(B级)[2]。壳体和中心管上各有支撑圈13层, 内装美国UOP专利技术的13层格栅板。吸附罐单台重量约325 t。设计、制造按照《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GB 150-98《钢制压力容器》[4]、JB/T4710-2005《钢制塔制容器》[5]等规范。主要结构见图1。
图1吸附罐结构示意
1.2制造难点
1)设备壳体直径大、壁厚,焊接过程中易产生变形;中心管直径小、壁厚,成型困难。两者椭圆度都较难控制。
2)分布管、中心管安装尺寸精度要求高。
3)格栅板内件专利商现场分层安装验收,进口格栅板不允许现场切割修理;分布管与套筒组焊接必须采用氩弧焊打底。
4)壳体及中心管壁厚,焊前须预热,焊后须热处理。
1.3主要控制要求
为了保证专利商内件的安装要求,在塔体的制造过程中,应进行以下主要尺寸控制:
1)塔体椭圆度不大于13 mm;塔体直线度每6 m长不大于6 mm,塔体直线度总偏差不大于18 mm;中心管椭圆度不得大于6 mm;中心管直线度偏差任意3000 mm长不大于3 mm[5],中心管直线度总偏差不大于12 mm;
2)分布管开口标高偏差不大于±3mm;分布管开口方位弧长偏差不大于±3mm;分布管开口伸出高度偏差不大于±3mm;
3)同一层中心管上支撑圈与塔体上支撑圈水平偏差最大±3 mm;相邻支撑圈层间距偏差每300 mm长度不超过1.6 mm,最大为±3 mm;
4)分布管中心与支撑圈水平面的间距偏差同心度偏差不超过3 mm;
5)中心管与壳体安装时应保证同心,同心度偏差不超过3 mm;
6)分布管、异径接头与套筒伸入长度,不允许超过3 mm;
7)中心管、分布器的所有焊接必须采用氩弧焊打底且全焊透。分布器逐层进行水压试验;
8)焊前预热按JB/T4709-2000规定执行,后热温度:200-350 ℃[6]。
2.制造控制要点
2.1总体制造方案
1)筒体单节立式组对,两个单节组(上、下段带封头)焊成一小段,两小段再立式组焊成两大段(每大段约3~4节筒体)。接管、内件安焊,分段进行热处理。
2)中心管及其上分布器、支撑圈整体制造,热处理完。
3)设备两大段放倒,将中心管整体装入设备下段,中心管初步找正、定位并验证支撑圈位置,内裙座点焊。再将壳体上段套入与下段组焊成整体,最后将中心管的定位尺寸调整到最佳位置。中心管、分布器做水压试验。
2.2封头制造
上下封头为椭圆形封头,考虑压制减薄量,上下封头厚度均增厚2 mm,上封头规格为DN7100 mm×52 mm下封头规格为DN7100 mm×80 mm。上、下封头均采用瓜瓣单片热压成型。根据椭圆封头的厚度、材质、曲率、板宽度确定回弹量,制作专用的压制胎具。加热温度950-1050 °C,终止作业温度不低于820 °C。
冲压后对瓜瓣进行外观、外形尺寸、厚度检查,合格后进行整体预组装。在端口用“米”支撑;其几何尺寸应符合JB/T4746-2002《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的要求[7],同时应保证端口椭圆度不大于10 mm。
封头焊接时,采取多名焊工同步对称、分段退步、小电流、多层多道排焊,控制线能量,减少封头翻转和焊接产生的变形。最终应保证封头椭圆度及形位尺寸。
2.3筒体制造
筒体下料时为了便于内部格栅的装入,下料时将筒体内径要略放大些,大约比正常内径大0-4mm;筒节划线时道焊缝应留出3 mm焊缝收缩量,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板材的下料尺寸,长度尺寸误差控制在1.5 mm、宽度误差控制在1 mm;两对角线偏差控制在 2.5 mm范围内。
筒体椭圆度要求严格,首先应控制单片滚圆质量。压头长度不得小于300 mm,与样板间隙不得大于1.5 mm,压头时预留0.5-1 mm间隙以防止滚圆后端头过滚。用样板检查筒节曲率,与样板间隙e≤1.5 mm,滚圆样板的弦长为2000 mm ;筒节两端口处要平齐,高低差 ≤2 mm⑷。
筒体单节纵缝组焊。筒体单节组对采用立式组对法,在组装场地上铺设刚性平台或设置支撑座(每圈筒节下至少设置6个)筒体围板时,在刚性平台或支撑座上焊接支撑槽钢6块,并找水平,以塔半径画出基准园,在支撑槽钢上基准园内焊接12块围板靠山,如图2所示。
图2 筒体纵缝组对时平台
找圆后,在自然状态下,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单节筒体椭圆度,必须控制在标准以内,否则应重新校圆。合格后,内部用“米”支撑或内支持圈加固;支撑中间应设圆环,以利于后续中心管的穿入。为保证筒体的椭圆度,焊接筒体纵缝时内壁应加弧板,如图3所示。内部采用中间圆盘四周米字撑的加固方式,见图4。
筒体环缝采用分段立式组对法。上、下两圈筒节的四条方位母线必须对正,其偏差不得大于5 mm。用调节丝杠调整间隙,用卡子、销子调整对口错边量,使其沿圆周均匀分布,防止局部超标,符合要求后,进行定位焊。环缝焊接时应同样采取内部采用中间圆盘四周米字撑加固防变形措施。
图3 筒体纵缝焊接时加内弧板
图4筒体内部“米”支撑结构
各小段划线、开孔。用水平管或经纬仪立式在各小段上、下端口100mm处画出基准圆,及塔内支撑圈水平位置线。开孔划线各尺寸应符合图纸及相关技术标准规定。
2.4中心管、分配器配件预制作
2.4.1中心管制作
中心管筒节划线时应考虑小直径、厚壁筒体滚圆时的周长的延长,下料尺寸应比理论周长小10-12 mm,使得中心管的外径在负偏差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中心管外壁至设备壳体内壁的距离尽可能的保持正偏差。
测量筒体内底座环上表面到第一层支撑圈的实际垂直距离L,确定中心管上支撑圈的位置。在安装中心管时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中心管上裙座的高度,保证中心管裙座底座环下表面到中心管上第一层支撑圈的垂直距离与L相同。从而保证13层支撑圈均在同一水平面。
2.4.2分布管制作
1)分配器上分布管与套筒焊接完毕后,应调整其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最高点和最低点之差不得大于±3 mm;
2)分布管、异型接头与套筒组对时,其插入长度不得大于3mm, 焊接必须采用氩弧焊打底,里口应打磨圆滑。
2.5 整体组装
将中心管吊入壳体下段内,初步找正,测量筒体上支撑圈与中心管支撑圈是否在同一水平面,合格后定位,并固定;将上段套入,与下段组对壳体最后一道环缝。应保证上、下两段端口基准圆之间的距离相同,同时留3-4 mm焊缝收缩余量,以保证上、下两段端口间支撑圈的间距;同时对中心管和筒体的直线度进行测量,直线度不得大于图纸规定的范围。
3 焊接
3.1壳体焊接
点焊时,预热到150℃,要求点焊焊缝长度不小于150 mm,厚度12-16 mm,间距440-500 mm。单节纵、环缝采用手工电弧焊。纵缝焊接时内、外第一遍要求自上而下隔500 mm进行分段退步焊,第二遍要求自上而下分二段进行分段退步焊,其余各遍自下而上一次焊完;环缝应由多名焊工同时同向进行分段退步焊。当中断焊接时,须及时后热、缓冷。
焊接时,先焊大坡口面,焊至大坡口面2/3时,背面气刨清根、打磨,并做渗透检测,合格后焊背面,最后再焊大坡口的剩余部分。
厚板焊接预、后热很重要。 焊接时应均匀预热,预热温度100-150℃,加热范围:焊缝两侧不小于焊件厚度的3倍,且不小于100mm;焊接层间温度不应低于预热温度,采用火焰加热器进行焊前预、后热。后热温度:200-350℃,不小于1 h[6]。
焊接坡口形式如图5、图6所示
图5中心管筒体与封头焊接环缝坡口
图6壳体、中心管纵、环缝坡口(材质Q345R,δ=50/78 mm)
3.2厚壁管、内外件与主体的焊接
1)厚壁管与主体焊接按图纸要求型式开好坡口。接管和壳体角焊缝采用焊条电弧焊焊接。焊接时,要确保焊透。
2)内外构件及其他非受压构件的焊接采用手工电弧焊,除注明者外,所有搭接焊缝和角焊缝的焊角高度均等于较薄件厚度。
3)分配器焊接采用氩弧焊或氩弧焊+手工焊;支撑圈的焊接采用手工焊。
3.3焊接注意事项
1)厚壁管与壳体间角缝焊接时,为确保焊透,组对时坡口角度,组对间隙必须保证,且焊接过程背面必须清根打磨方可焊接。正背面第一层焊接完后必须仔细检查是否存在未熔、裂纹、夹渣等。
2) 横焊选用较小电流并短弧操作。仰焊焊接电流小于平焊使用电流,大于立焊使用电流,并短弧操作。
3)焊件需预热时,应控制层间温度不低于预热温度。
4 设备焊后热处理
由于设备较大,无法采用炉内整体热处理,采用电脑控温的可拼装式燃油退火炉分段热处理。各小段之间组对环缝局部热处理采用电加热法热处理。每2-3个单节筒体组焊为一段后,吊装放置在热处理炉内,采用燃油燃烧器加热的方法进行热处理。
在进行炉内热处理时,炉内设8个支撑座,找好水平,保证各个支承点受力均匀,并在其上放置φ16mm圆钢,利于滑动,防止设备热处理过程中产生支点处的局部变形。
5其他注意事项
1)为了便于内部格栅的装入,下料时注意将筒体内径要略放大些,而中心管外径略放小些。
2)环缝组对:每道环缝组对时,都应对筒体的直线度进行测量控制,每3m长不得大于3mm,同时筒体应找垂直。
3)分配器与筒体内支持圈的相对标高误差要求严格,在安装中心管时要调节与控制。其上分布管焊接、热处理完毕后变形较大,应调整至同一水平面上。
4)中心管其上支撑圈、分配器应在安焊至设备筒体内之前,焊接热处理完,否则在筒体内部安焊工作环境差,且均在高处作业,效率低;大部分属于固定位置焊接,焊接难度大,质量不易保证。
5)壳体应尽可能立式制作,内件划线位置准确,容易保证壳体上支撑圈与中心管上支撑圈在同一水平位置。
6)中心管细长,自重较重,热处理时注意垫平。
6 结语
该吸附罐壁厚,直径较大,其壳体椭圆度及与中心管同心度要求高,制造有一定难度。制造过程中通过对椭圆形封头、单节筒体形状偏差的控制,使罐体直线度及椭圆度得以保证;通过对焊接及热处理的控制,有效避免了焊接冷裂纹、焊接残余变形及残余应力。最终该设备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相应标准和技术条件的要求,达到了设计的工艺效果,为同类型关键设备的制造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GB713-2008《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S].
[2] JB/T4730.1~JB/T4730.6-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S].
[3] 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S].
[4]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S].
[5] JB/T4710-2005《钢制塔式容器》[S].
[6] JB/T4709-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S].
中图分类号:TD5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000-01
一、副立井概况
我矿副立井1000车是1992年安装投入使用,提升机型号为JKD2.8Χ6多绳磨擦式提升机。井口防过卷缓冲装置采用楔形木罐道,井塔五层装有钢性防撞梁,没有防坠装置,根据2005版《煤矿安全规程》第396条规定:在提升速度大于3m/s的提升系统内,必须设有防撞梁和托罐装置,托罐装置必须能够将撞击防撞梁后再下落的容器或配重托住,并保证其下落距离不超过0.5m。第397条规定:在过卷高度或过放距离内,应安设性能可靠的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应能将全速过卷的容器或平衡锤平稳地停住,并保证不再反向下滑。根据以上两条,我矿副立井1000车于2006年安装了FHT型缓冲托罐装置,该装置现已投入使用6年,需对其进行更换。针对该装置在使用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我单位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研究、对比,决定选用江苏河谷矿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HGJ-640/12/420M型立井提升过卷防护缓冲托罐装置替代原FHT型缓冲托罐装置。
二、HGJ-640/12/420M型缓冲托罐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HGJ-640/12/420M型缓冲托罐装置主要由缓冲托罐装置和变力式过卷防护缓冲装置两部分组成,托罐装置主要由托罐缓冲器、缓冲托罐器、钢丝绳组成,过卷防护缓冲装置主要由变力式过卷缓冲器、缓冲梁和缓冲钢丝绳组成。
HGJ-640/12/420M型过卷防护缓冲装置的变力式过卷缓冲装置将固定式外制动板分成不同槽宽的结构,使之在运行中按照顺序投入制动工作,从而使提升系统缓冲制动力在开始制动200mm左右行程内阶梯式逐渐增加到额定制动值,大大减缓了系统制动力由缓冲额定值直接瞬间高速启动产生的瞬间强大冲击力对提升系统及井筒装备的冲击与破坏,从而可以更进一步保障提升系统及人员的安全。缓冲器的卷筒、轴座等均由合金铸钢件组成;内、外制动盘由合金钢制作而成;摩擦盘由进口钛镉脂基高强摩擦片制作,具有在高速摩擦产生瞬时高温时具有很高的物理稳定性,制动力准确;特别是两端采用套环轴承结构,可使高速过卷时产生的相对运动速度减少一半,因而避免因高速过卷产生的高温烧结现象,极大地提高防过卷的可靠性;该装置更适用于防止高速过卷事故。
该设备中的变力式过卷防护缓冲装置用于立井提升系统井口的过卷缓冲,当提升容器到达井口正常停车位置而未减速停车或减速不够时,该设备将投入使用,使过卷的容器以合理的减速度缓冲减速安全停车,保障乘员人身及设备的安全,杜绝伤亡事故的发生。
当提升容器经过卷缓冲后继续上冲撞击托罐装置的托爪时,托爪能自动回缩,当提升容器继续上升到罐底刚刚离开托爪即将撞击防撞梁时,托爪在偏心自重力和弹簧拉力的作用下迅速伸出,从而托住下落容器。防撞梁具有一定的弹性,减少对过卷容器的冲击与变形;托罐装置为常闭式,既具有托罐功能,又具有缓冲功能,对断绳后下落的容器变刚性承接为柔性托接,因此能有效地减小托罐时对井架和容器的冲击载荷。
三、新旧防撞缓冲装置使用对比情况
原安装的FHT型防撞缓冲装置是通过托爪直接托接罐笼来实现缓冲保护,因发生墩罐事故时罐笼的速度大,冲击力强,如只通过刚性托接防护墩罐事故,将会对罐笼及乘罐人员造成较大的伤害,防护作用不理想;而HGJ-640/12/420M型防撞缓冲装置通过変力式过卷缓冲装置的逐级缓冲,可将罐笼平稳的托住,不会对罐笼产生较大伤害,乘罐人员相应的也会更加安全,所以此装置是更加适用于提升人员的绞车安装使用的防撞缓冲装置。
四、该装置安装、试验、及性能参数
2012年6月—7月,对副立井1000车井塔安装HGJ-640/12/420M型缓冲防撞托罐装置,设计制造支架,经过试验,该装动作灵活性能可靠,完全符合《规程》的要求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五、应用情况及社会效益
我矿副立井1000车现安装的HGJ型缓冲防撞托罐装置,使用状况良好,维护方便、简单,由于该装置具有防撞、防坠托罐安全保护性能,可避免因坠罐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可为矿上节约数百万元的支出,同时大大提高了提升和安全性及可靠性,安全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六、创新点
――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2008年广东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纺织服装187.8亿美元,下降31.4%,占同期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55%;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33.7亿美元,微降0.3%,占同期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9.2%。
――对香港、美国出口下降明显,对欧盟出口大幅增长。2008年广东省对香港、美国分别出口纺织服装108.1亿美元和41.5亿美元,分别下降13.2%和15.3%;对欧盟出口64.1亿美元,增长73.3%。对上述三个市场出口合计占同期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62.6%。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小幅增长,私营企业大幅下降。2008年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纺织服装146.1亿美元,增长2.9%,占同期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42.8%;私营企业出口120.7亿美元,下降41.9%,占总额的35.4%;此外,国有企业出口62.6亿美元,增长11.5%,占总额的18.3%。
――服装出口大幅下降,纺织品出口增长较快。2008年广东省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53.5亿美元,下降25.3%,占同期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74.3%;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87.8亿美元,增长8.8%,占同期出口总额的25.7%。
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提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纺织服装业遭受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加工贸易政策收紧等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困境。另外,最近不断蔓延深化的金融危机更是重创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遭受严重冲击,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为了帮助纺织服装业摆脱困境,大力支持支柱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国家于2008年7月31日和10月21日出台政策,分两次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1%上调到14%;随后又出台了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和促进轻纺工业发展的六项举措,以提振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信心;而前不久,国家又出台政策将出口退税率调高至15%,并且通过了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全力帮助纺织服装行业度过“寒冬”。
中图分类号:TM727;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Renovation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in Urban
GUO Zhen1YOU Min1HE Jan1
(1.Hangzhou Electric Power Bureau, Hangzhou 310009,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grid, Most old distribution Equipment are need replacement, But,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in Urban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er, so it need temple Voltage Switchgear to reduce the risk of power grid. This paper made a research on the replacement of distribution Equipment with temple Voltage Switchgear.
Key words: Temple Voltage Switchgear; Power Grid; Renovation
0引言
根据电网规划,近年国家电网公司将有大量市区重要变电所10kV配电设备将进行整体改造,改造工作大多涉及到馈线负荷转移、旧开关柜拆除、新开关柜安装和电缆敷设等工作,现场安装时间较长,不免对用户供电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改造期间,用户的可靠供电,需将10kV供电网络进行临时割接至过渡开关柜。目前,过渡开关柜在工程改造中使用的很少,如何在割接过程中保证供电可靠性、提高割接后开关柜改造的安全性并且减少施工时间,就是一个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同时,如何优化实施方案,使之在保证项目质量,安全施工和工期的前提下,达到工程成本最低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施工内容及方案研究要点
本次施工地点为杭州市110kV文化变,此站为常规变电站共设两台主变,10kV侧采用单母分段接线方式,本次工程安装过渡开关柜三套(两套一次柜,一套二次柜);将负荷暂时割接至过渡开关柜并更换44面10kV开关柜;更换部分控制保护屏、更换直流屏;全站保护自动化改造安装调试;更换完成后再将负荷割接回新开关柜。
实施工方案的研究应从两个层面的进行的:一是对方案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指标的研究;二是对施工方案具体内容的研究、尤其是施工阶段的主要管理内容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保证方案制订的各项指标能够确保实现,或者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基于安全指标考虑,综合优化成本、进度和质量等主要指标是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
2实施方案优化
方案优化中,对于主要的停电方案、施工技术方案和场地平面布置方案的优化主要是选择最适宜的方案,即在满足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指标下,成本最优的方案。方案的选择要涉及到适用的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适用的决策方法
2.1停电方案及电网风险控制
由于配电系统处于整个电力系统的末端,直接和用户联系,是整个电力系统的供配电能力全部体现和集中反映。放射状的树状结构,对单个故障比较敏感,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用户对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配电系统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安排调度停电方案应以目前的可靠性指标评价体系为参考依据,应以线路所带负荷重要性为首要考虑因素,要遵循重要用户后停先恢复的原则安排停电方案。为了有效缩短II母线上10kV调中888线等重要用户线路停电时间,安排停电顺序为先停#2主变,割接10kV II段母线,后停#1主变,割接10kV I段母线;恢复用电时先送I段母线,后送II段母线。10kV I段母线相关线路改造割接结合过渡柜割接同步实施,母线存在停电过程,为了提高母线停电期间电网供电可靠性,采用从华海站引入应急电源的方式降低割接过程中电网风险。该条线路应在10 kVI段母线相关10kV线路割接前接入临时柜;在文化变改造工程结束后拆除。保护整定应提前考虑转供方式提前进行整定计算和定值安排,确保应急线路紧急情况下及时投运。所用电由两路市电400V电源直接供电,两路电源须来自不同的110kV变电所。2.2施工技术方案的内容
l)确定施工方法与工艺流程
施工方法与工艺流程的确定要兼顾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尽量采用工厂化和机械化生产。采用在工厂预制或在市场上采购成品或半成品,减少现场制作;采用机械化施工,减少手工作业。对于单项工程中的关键工程部分,应通过技术比较,确定其关键分部工程的方法与流程。
2)主要施工机械的选择
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和工程结构情况,合理选择机械型号和数量。尽可能做到一机多用、连续使用,做到统一调度、集中使用。对于采用租赁形式的机械设备,应严格控制进退场时间,以节约机械费用。应使机设备械的性能在各个单项工程上能够实现综合流水作业,减少其拆、运的次数,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作业效率。
3)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是在施工技术方案中针对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所制订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保证质量措施、降低成本措施、保证安全措施和文明施工措施。应针对单位工程施工的主要环节,结合施工具体情况和条件,依据有关章程、规程和施工经验进行。
2.3场地布置与交通优化
本工程在总平面布置时,利用多层次决策进行施工临时设施和道路的布置优化。在首要层面上,结合场地分区,将临时设施和道路分为施工生产设施、施工附属设施和场内运输设施三个方面。在第二个层面上,承包商根据本工程施工生产的特点,首先确定了主要的施工临时设施,并分析其布置的规模。
本工程的临时设施主要有生活办公设施、材料仓库、机械修理厂、预制构件厂、钢材加工场、材料机械场地等设备安装场地等。临时设施的确定应兼顾工程需要和节约费用的原则。其次,确定施工主要运输设施。主要包括施工临时道路、垂直运输系统、建筑物内部的水平、垂直运输等。本工程承包商在运输设施布置时,充分考虑了临时设施与主体建筑物之间的施工联系。临时道路采用永临结合法施工,既方便施工,又节约建设成本。再次,分析临时设施相互之间和与施工道路之间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分析设施布置的效果。确定设施布置的备选方案,考虑设施布置的费用、效果、调整能力、对交通运输和环境的影响等指标,初步确定设施的规模和在总平面上的位置。最后,逐一分析具体设施的布置。在第三个层面上分析设施布置的决策指标,详细确定各个设施的规模与布置方案。
3施工计划安排
计划安排时首先要分析工程的施工特点和场地情况,从经济合理、安全可行、保护环境和施工便捷四个方面考虑,进度与工期控制是施工控制的主要控制之一。项目的工期、质量、投资成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比较复杂,单纯地追求某一方面的效益必将对其他方面的效益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选择最优施工计划时可以采用多属决策法来进行评价,从经济合理、安全可行、损失最小和施工便捷四个方面考虑评价指标。详细指标图1。
图1 评价指标体系图
在第三层的指标中,根据性质划分为成本型指标和效益型指标;根据标准互补[8,9]判断其权重并根据FMADM方法最终确定施工计划,施工阶段按停电范围不同共分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备不停电,完成交流屏增加空开及搭接、老直流蓄电池移位及搭接直流系统安装、10kV临时柜进场安装接入通信网。
第二阶段:停电阶段,完成主变及相关线路二次回路拆除并割接至二次过渡开关柜,10kV馈线电缆割接至一次过渡开关柜;
第三阶段:不停电,拆除旧10kV开关柜、二次设备室保护监控屏、直流屏、所用电屏;10kV开关柜基础土建施工。
第四阶段:不停电,新上10kV开关柜安装及电气试验,新上二次屏的安装接线,继电保护及综合自动化调试。
第五阶段:停电阶段,完成I母线相关主变、临时#1开关柜内出线检修;I母主变及10kV馈线从过渡开关柜割回。
第六阶段:10kV段母线线路接回文化变新开关柜
第七阶段:停电阶段完成II母线相关主变、临时#1开关柜内出线检修;II母主变及10kV馈线从过渡开关柜割回。
4结论
本文阐述了过渡开关柜的作用及使用场合。结合110kV文化变改造工程研究了过渡开关柜工程方案实施的应考虑的诸多因素,并从停电方案、电网风险、技术方案、施工安排等方面分析了方案实施的要点,并采用多属性决策法进行施工计划安排,有效的指导了文化变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高辉大型工程项目施工方案优化研究:河海大学,2007
[2]刘发全.水利工程施工经济[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 齐照辉,张为华,范玉珠. 一种新型的多属性决策权重计算方法 [J]. 运筹与管理. 2006 (03)
[4] 虞晓芬,傅玳.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J]. 统计与决策. 2004 (11)
[5] 陆绍凯. 工程项目管理的联盟模式研究 [J]. 建筑经济. 2004 (11)
[6] 阎长俊,齐宝库,武世强. 工程总承包的项目采购模式及相关问题 [J]. 建筑经济. 2004 (10)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岗位人
Key words: talents training mode;order training;post people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132-02
0 引言
纺织服装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亟需从“低成本高劳动密集度”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创品牌、抓管理、重营销”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型,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对技能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样的办学要求,近年来学院分别和维科集团、杉杉集团、太平鸟集团、仙甸服饰公司、罗蒙集团、洁丽雅集团等企业密切合作,开设了多种形式的订单班,培养人数达1000余人。其中,“雅戈尔营销班”和“洁丽雅班”是学院目前正在开设的代表性班级。
1 合作方式
多年来,我院与雅戈尔集团、洁丽雅集团等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建立起“按需设置、持续滚动”的“订单”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践行“协议约束、共同培养、各尽职责”的合作路径。从2004年至今,我院与我国知名的纺织类企业洁丽雅集团、雅戈尔集团进行紧密合作,开设了多个“洁丽雅订单班”和“雅戈尔营销班”。短短几年时间里,毕业生多人在洁丽雅、雅戈尔就业,多人走上公司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学生们在这些大型企业中蓬勃成长起来,这种成长案例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与学校的校企合作教育、毕业生自身的努力以及企业肥沃的发展土壤,特别是这些企业培养、尊重、珍惜、善用人才的良好发展环境密不可分。
2 合作内容
2.1 “订单化”的学生培养
2.1.1 校企共同确立培养目标 订单培养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能精准化地满足不同企业阶段性的人力资源需要。因此,培养目标一般由校企共同商定。无论是“雅戈尔营销班”还是“洁丽雅订单班”,学院完全按企业集团对营销人才的具体素质和能力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理论知识,服务于雅戈尔集团、洁丽雅集团,具备从事门店管理、营销业务员、营销管理等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商贸业务运行需要和雅戈尔集团营销需要的、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沟通与协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1.2 校企共同实施培养计划
2.1.2.1 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是特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我院“订单班”的培养计划,全部由校企共同商定。为了制订“雅戈尔订单班”培养计划,我院骨干专业团队,多次赴雅戈尔集团讨论,达成以下共识:①采用“1+0.5+1+0.5”的培养模式,即先在学校授课一年,然后进入雅戈尔进行体验式实习一学期,再返回学校进行课堂教学一年,最后一学期由雅戈尔集团安排学生顶岗实习。②在岗位设定上,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岗位为“门店店长助理”、“营销业务员”,发展岗位为“店长、区域经理、大区总监”等。同样,“洁丽雅订单班”培养计划的制定,也是专带、教研室主任亲赴洁丽雅集团,深入车间和有关部门,与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座谈交流,和洁丽雅集团多次来我院,与家纺、染化教研室教师细致沟通的结果。双方通过专题讨论、个别交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具体建议。
2.1.2.2 共同构建师资队伍 我院在“订单班”师资队伍组建上,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人才资源优势优化配置而成,并共同出资聘请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订单班”上课教师,由学院专业教师、企业集团派出的专业人员、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兼职教师三部分组成。①学院专业教师重点教授专业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②企业派出专业人员,负责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工作;③邀请知名行业企业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同时,针对一些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而校内师资和雅戈尔集团的专业人员无法胜任的课程,由学院聘请校外兼职教师进行教学,企业在兼职兼课教师的经费上提供支持。
2.2 “工作化”的教学过程 “订单班”的教学活动,很大部分都由企业来完成。“订单班”的认识实习、短期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均由企业负责,学院协助。①开展认识实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情况。②开展短期实习,安排每学期1-2周的实训课,在企业店面中实地学习《推销技巧》课程,同时,实地实时参与企业的店庆、短期促销、暑期实习、店面实习等活动。③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2.3 “前瞻化”的资金扶植 开设“订单班”的初衷,就在于精心打造一流的“岗位人”,最终让学院、企业、学生“三赢”。合作企业高层对此十分重视,“前瞻化”地设置了一系列资金扶植项目。如雅戈尔集团为优秀学员设立奖学金,为优秀教师设立奖教金,鼓励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同时还积极支持、出资鼓励学生和教师“走出去”,与国外一流纺织服装院校开展交流活动。
3 合作机制
3.1 企业出资、学院培养 我院开设的“订单班”,一般是企业出资、学院培养的合作机制。学生评估合格定向就业,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3.2 共同管理、全程评估 我院开设的“订单班”,奉行企业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原则。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全程实施人才质量评估,实行末位淘汰制。首先,学院对订单培养学员进行严格管理。在综合素质方面,重点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沟通交流、时间观念、工作责任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企业对学院的教学与管理的情况进行抽查与综合评估。其次,在日常学生考试和评估过程中,企业均有人员参与考试评估和考核环节,双方共同核定学生成绩。学院以学分要求和考证要求作为学生的毕业要求,订单班的学生需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毕业之前完成学校规定的专业证书的考取。企业组织人员对订单班如期合格毕业学生进行考核,择优录取,录用比例不得低于90%。
4 合作成效与社会评价
几年来,我院“订单班”的合作培养成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同年级学生比较,订单班同学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实践能力大幅增强,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与此同时还拓展了学校与企业的课题合作。
多年“订单”培养下来,合作企业普遍认为,“订单式”培养人才符合企业需求,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认为,“订单式”培养解决了他们就业的后顾之忧,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它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实现了学校应有的社会价值。因此,这种订单培养方式既是学院探索校企合作的典范,也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同类高职院校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概况
虽然目前矿井提升系统有多种电器保护及后备保护,但由于过卷时罐笼速度快、制动减速度有一定限制,所以过卷事故仍时有发生,轻者影响生产,重者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397条第三款规定:“在过卷高度或过放距离内,应安设性能可靠的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应能将全速过卷(过放)的容器或平衡锤平稳地停住并保证不再反向下滑(或反弹)。”长平副立井提升机原设计为BS型多盘式摩擦缓冲装置,是由中国矿业大学上世纪九十年代研制的专利产品,该产品存在一些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先进的HGJ-D/HGF-D钢带式立井提升过卷、过放缓冲装置已经技术成熟,并不断推广,为此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对长平副立井提升机过卷、过放缓冲装置进行改造。
2 改造方案
2.1 BS型多盘式摩擦放缓冲装置
长平副立井提升机原设计为BS型多盘式摩擦缓冲装置(如图1),是由中国矿业大学上世纪九十年代研制的专利产品,BS型多盘式摩擦缓冲装置主要利用多盘式摩擦做功来吸收过卷发生时提升容器动能的装置,其能量转换模式是把动能转换成热能,热能通过摩擦面释放出来。BS型多盘式摩擦缓冲装置用作防过放装置时,缓冲器安装于井底码头门附近的罐道梁上。对于每个提升罐笼来说,四台缓冲器分别安装于提升罐笼两侧的罐道梁上,四台缓冲器上缠有钢丝绳,钢丝绳的另一端吊着两个缓冲托梁,缓冲托梁位于罐笼正常停车位置下方,正常提升时罐笼碰不到缓冲托梁。过卷、过放时罐笼冲击在缓冲托梁上,带着缓冲托梁向下运动。缓冲托梁通过四根钢丝绳拉着四台缓冲器的卷筒转动,缓冲器给出一定的制动阻力,使得罐笼平稳减速停车。当绞车不断电或速度很大,罐笼继续上冲撞击罐道装置的托爪时,托爪能自动回缩,当提升罐笼继续上升到刚刚离开托罐装置即将撞击防撞梁时,托爪迅速伸出,从而托住下落的罐笼。托罐装置既具有托罐功能,又具有缓冲功能,整体结构简单、制动力稳定且易于调节;但碟型弹簧及摩擦副都位于卷筒内,虽然采取了防潮密封措施;整个缓冲器安装于防护罩内,在井筒淋水等恶劣条件下容易生锈失效;靠钢丝绳作为制动介质,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中容易锈蚀;且使用环境湿度变化、摩擦面沾有油污、摩擦系数变化等,使过卷缓冲装置在过卷发生时缓冲效果不佳或者失效而造成事故。
2.2 HGJ-D/HGF-D钢带式立井提升过卷、过放缓冲装置
HGJ-D/HGF-D钢带式立井提升过卷、过放缓冲装置主要由弹簧组、套柱、塑变钢带、曲轨、横梁、压辊组、滑柱、逆止锁舌等组成(如图2)。该装置的主体单元由两个组合立柱与一根横梁构成,立柱像罐道一样固定在提升罐笼两侧的井架梁上。组合立柱由套柱2和滑柱7组合而成,滑柱7可在套柱2内滑动,两根滑柱7由横梁连接,滑柱2上装有压辊组6与逆止锁舌8,套柱2上装有曲轨4和塑变钢带3,套柱2上装的塑变钢带3穿过滑柱7,处于压辊组6之间,并与逆止锁舌8相连。
该装置是利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实现吸能缓冲的,当过卷上升的罐笼在过卷距离内开始推动缓冲装置的横梁向上运动时,横梁横担着两根滑柱向上运动,同时逆止锁舌外侧的斜面受到固定(静止)套柱的下压而向内侧伸出,锁住顶在横梁之下的提升罐笼,使滑柱、横梁与提升罐笼锁联在一起,无论向上或向下都必须一起运动;同样,压辊组被固定曲轨压迫同时做水平移动,压辊组的运动使纵贯套柱、滑柱中心的钢带产生S形塑性变形,且在曲轨的曲线段内逐步增大,缓冲制动力也随之增大,当中间压辊行至曲轨之上部直线段时,制动力达到最大值,其后,滑柱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都受限于钢带本身恒定的变形力,也就是缓冲制动力或逆止力。在横梁、滑柱、塑变钢带、逆止锁舌、压辊组的联合作用下,过卷的提升罐笼可在允许的过卷距离内可靠地缓冲制动,停止上升后,即保持在该处不再反向下滑。一旦横梁被提升罐笼推至顶端,横梁将被套柱直接套住,此时横梁即起到防撞梁的作用,而钢带,逆止锁等不会受到冲击而保持完好,能够防止罐笼的回落,从而起到托罐装置的作用。此外,在提升罐笼的进入端,套柱有导入斜度,因此该装置还兼有罐道的功能。
3 改造后技术优点
3.1 制动性能可长期保持稳定
HGJ-D/HGF-D钢带式立井提升过卷、过放缓冲装置不受环境的影响,能在长期不动作的条件下保持其设计的制动力稳定不变。不像摩擦制动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摩擦制动难以在长期不动作的条件下保持其所设计的制动力稳定不变,摩擦制动只使用于经常使用的条件下。
3.2 防止下滑及托罐功能可靠
逆止锁舌开始即被上升的提升罐笼强制推入罐笼盘体之下,之后随罐笼一起运动,实现全程防下滑和托罐功能(且罐笼自由回落距离极小),而不是靠弹簧机构实现逆止和托罐。
3.3 逐渐加载,平稳安全
HGJ-D/HGF-D钢带式立井提升过卷、过放缓冲装置不是突然加载,突然加载对柔性提升系统及保护装置本身都会造成十分有害的冲击。
3.4 大幅度改善井架的受力条件
因为上述逐渐加载,更主要的是该装置通过套柱将缓冲制动力及防撞梁的受力分散到多层井架梁上,同时套柱本身也起到加固井架的作用。
3.5 塑性变形吸能,无反弹
钢带塑性变型,毫无反弹,避免了反弹对柔性提升系统带来的冲击荷载的威胁。
3.6 设备安装维护处理便捷
该装置多功能合一,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发生事故后便于处理,维护工作量极小。
4 创新点
改革开放引来的加工贸易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大多处于供应链中游的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是最低的。以前的成本比较优势、产业链配套优势所带来的产业活力构成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复杂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加工企业盈利能力逐渐下降。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暴露出来的问题大都是围绕供应链和产业竞争力的问题,也更多体现在供应链的竞争力上,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归根到底要落在解决供应链的问题上。
为此,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于2008年发起召开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TASCC),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搭建探讨纺织服装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大会立足于中国纺织服装最发达的产业集群,致力于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合作与协同创新。
在伏广伟看来,供应链生态实际上是在中国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阶段,为全世界纺织品牌提供理性科学的生态环境和制造环境。正如阳光、水、土壤构成了生态三大因素,供应链生态也需要阳光、水和土壤,但在不同的纺织生态环境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品牌是不一样的,因此,供应链的分级和专业化是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伏广伟同时指出,供应链是整合纺织服装产业无形的手,企业必须要融入供应链才能生存下去。我们从2008年开始发起对供应链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对供应链的认识也在加深,企业上下游之间协作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企业必须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生产力,依靠低成本竞争的模式已不可持续。
目前国家提出并实施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目的是为了增加多样化的消费品种,提升产品品质可靠性等重要指标,创立更多元化、多层次的品牌方阵。纺织供应链生态的建立,正是对“三品战略”的有效响应。品种、品质的提升,终极表现是品牌的多元化。构建供应链生态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推动品牌发展,实现品牌的多元化。
伏广伟强调,中国处于全球纺织服装工业的关键一环,未来我们将着力营造供应链生态的多元化,应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进行多元化、差异化的供应链建设。
供应链推动集群发展
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大会一直立足于中国服装最发达的产业集群,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一是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缺乏融入对供应链的能力,三是集群间协作不够。
对此,伏广伟指出,未来竞争环境将发生重大调整变化,走低端发展路线的产业集群会逐步被淘汰。虽然有些产业集群开始探索转型升级的路径并颇见成效,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产业集群还需加强融合、协作、走差异化特色之路。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副镇长陈敬英指出,早在2000年,西樵就制定了产业提振计划,提出了以质量为基础,以产品开发为突破口,推动产品多元化发展,做到流行面料应有尽有的发展思路。2012年,国家纺织面料馆西樵分馆建立。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方面,西樵起步早、投入大,走在了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前列。在持续不懈的努力下,西樵在产业多元化、质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节能减排等方面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在伏广伟看来,2016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在西樵召开,对西樵来说意义重大:既是一扇窗户,让西樵通过大会看到世界风景,也是一个平台,让西樵和世界架起合作平台,还意味着商机,既向世界展示推介西樵优秀面料,也给参会企业带来商机。
直面“云制造” 创造新优势
如何拥抱新技术,新产业,直面“云制造”带来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并在最优计算与分析服务上创造新一轮的增长机会,这也是2016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着力要探讨的问题。
基于云制造,可以把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联系起来,用“互联网 +”技术,为即将和已经失去成本优势的企业带来机遇。云制造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模式,将绕过所有的中间环节将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联系起来,对纺织来说,当具备云制造所需要的条件后,将会带来很多可能性。
伏广伟指出,云制造平台将带来三个方面的颠覆,一是颠覆了企业以往的生产方式 ;二是颠覆了过去大众通过服装认识面料的习惯,面料品牌会重新回到普通大众的视野;三是颠覆过去大众对服装品牌的追随,云制造平台品牌凸显。无疑,云制造模式的建立将给企业带来新的赢利点。
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已经走过7个中国知名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如上海、虎门、福州、柯桥、宁波、盛泽、常熟。今年大会移师广东西樵,大会聚焦“供应链生态与云制造”,海内外纺织服装行业专家、纺织服装企业董事长或负责人,企业供应链相关职能部门,供应链管理服务商和咨询机构,相关投资管理等金融机构约500多人共聚西樵,关注供应链生态、智造供应链、供应链运营、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物流等几大议题,探讨纺织服装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发展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和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本刊摘取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孙瑞哲在2016全球纺织供应链大会上的发言,以期对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生态的构建有所启示。
关键词: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1-0043-05 收稿日期:2009-07-23
一、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概况
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分布比较集中,主要位于美国东南部和大西洋中部地区。直到目前美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工人人数仍是制造业中最多的,大约占工业劳动力总人数的10%。美国是世界上纺织服装最大的进口商,比欧盟高50%,比日本高300%(OECD,2004)。美国纺织服装产业从19世纪中期开始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发生了第二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1900年美国棉花消费量和生丝消费量均超过英国,1913年在世界棉纺织总产量中,美国占了27.5%,英国只占18.5%。美国具有棉花资源优势,并首次开始对化纤生产工业化,以棉织物与化纤织物为主,取代英国成为当时唯一的世界纺织制造中心。
但是二战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产出和就业开始下降,纺织服装企业从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向南部和西部转移。从总量上看,直到90年代,美国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出总体上是下降的,就业人数一直在下降(见表1)。与此同时,本国劳动成本的上升、出现了具有与供应商强大讨价还价能力的大的零售集团。1995到2002年间美元价值(对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如加拿大、中国、印度等)的强烈波动,这些使行业发展压力增大,刺激了美国纺织服装产业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和产业重构。
二、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调整战略与绩效
(一)调整战略
1,产业转移。在1950-1972年,美国纺织服装业就业人数下降,企业数量减少,纺织服装企业首先从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向南部和西部转移。东部地区就业人数下降20%,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增加15%。与此同时,服装8大企业的净销售额百分比从1967年的13.4%上升到1976年的15.4%,市场的集中度提高,而且服装行业内每一个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均提高(Belag seyoum,2007)。同期,60年代美国实行鼓励海外组装加工政策,受到这类政策支持,美国企业把纺织服装等行业最终加工或组装环节向国外转移。有些纺织公司改产服装,在海外建立缝纫、精纺、编织厂。以降低成本,加强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2,兼并收购。美国纺织服装业很分散,1967年仅服装业就有26393家,通过兼并收购现已淘汰了10000多家中小企业,市场集中度提高。在此过程中,有良好绩效的公司日趋壮大,产生了许多大的多样化的纺织集团(如Burlington Industries,JP Stevens,West Point Pepperell,Springs
Industries, Guilford MiXls)和名牌服装企业(Levi Strauss,Wrangler,Polo Ralph Lauren,Nike,Liz Clmbome,Fruitofthe Loom,Jockey)。许多纺织服装企业也用许可协议来提高市场份额,拓展他们品牌组合。消除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者。
3,专业化。面对激烈的竞争,美国纺织服装公司的反应是从传统的商品和大众市场(基础纺织品如:编织和针织品)中退出,有管理的从高质量纤维中退出,集中于更专业化的细分市场,把重点放在多样化和灵活性上,进入居家纺织品和技术纺织品。并把高科技纺织品用在生产服装上,在技术、系统和人力资源上进行升级。
例如,Burlington公司目前开发了纳米技术的纤维,这种纤维能够被用来随意地穿着。TommyBahama通过集中于高雅品牌及在专卖店中销售热带风格的服装进行专业化。Sara Lee抛弃了制造业务,集中于设计、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等企业的核心能力。Courtaulds注重核心部分的竞争力,如设计和营销。Liz Clmbome关注对特殊消费者需求的服务和市场的部分。创造了细分市场的制造商在市场中竞争中有更好的地位,他们的产品也会获得更高的利润。某些情况下,垂直一体化之所以在纺织服装制造中仍保存,是因为需求的稳定和相对同质性(Kilduff,P,2005)。
4,技术创新。在美国纺织服装产业中,创新在提高营运效率、完善计划和供应链一体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产品创新一直很活跃,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大量投资及新纤维和新技术浪潮的发展(Kilduff,P,2005)。Collins,Aikn-lan of Tory和Michigan公司目前引进了一个环境友好的地毯回收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完全回收和循环使用。另外一家美国纺织服装公司Polartec,生产了一种新的可以满足保暖要求的纤维。美国是最大的非织物(卫生餐纸、止血棉球、隔热物和防护遮盖物)生产商,它在十几年中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它在这个领域的统治地位主要归功于它在创新上的高资本投入。一系列智能的纺织品正在被开发,这些纺织品可以用在信息的获得和传输、医疗保健和能量储存上。
5,大规模定制(柔性专精)。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指用信息技术和灵活的管理结构来满足特殊客户群体的需要。对于生产和零售商来说,大规模定制降了低存货和配送费。最近关于大规模定制在纺织服装行业的研究表明,和其它服务相比,客户更喜欢大规模客户定制的产品(如牛仔衣,泳衣)。许多美国纺织服装企业应用大规模定制来提供更多的差异性产品。它随着电子的发展应用到量体、样品制作、裁剪和生产技术上。
在美国服装工业中,大规模定制设计包括使用用3D扫描和设计公司定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生产技术。如Levis strauss公司在尺寸、样式、构造、做工和颜色提供牛仔衣的客户定制,Target公司也为客户提供类似的服务,生产和运送通常要花3~4周。
6,外包与合作供应链网络。虽然一些美国制造商在也保留了一些设备来生产一些在短期内需要周
转的商品。但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美国制造商把他们生产设备大量转移到国外的低成本的地区,利用不同国家要素成本的差异,把价值链活动定位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美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全球外包战略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美国纺织企业在墨西哥建立制造厂。服装企业也开始离岸转移,收缩制造环节,集中于产品开发、营销和分销环节。随着美国和其它国家(中美、非洲&中东和亚洲)签订贸易协定,它的制造工厂已经变成地域性和全球性生产网络的一部分,包括在不同国家的转包安排(Gereffi,G,1999)。
合作供应链网络包括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通过上下游联系提高生产组织的灵活性。这种方法使美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与供应商共担风险,选择拥有最好的产品线和服务的外国公司。全球外包和合作供应链网络已极大的改进了制造商对客户需要的反应。大量的美国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建立了复杂的外包和市场营销网络。改善了信息获取和分享机制,通过减少不同供应商结点之间的信息传输的时滞降低了不确定性,例如:在汽车的织物供应链中,不同供应商之间高效的信息流动,被认为是突破组织壁垒、减少决策周期和减少新进入者的威胁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调整绩效
1,服装业。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措施,服装制造商已从服装加工转移出来,转向产品开发、营销、物流管理和分销环节。在20世纪60年代,服装企业生产很少种类的商品,提供给批发和零售客户。今天,这些领先的服装企业自己生产很少,协调大量的合同供应商网络,向一两个关键的零售商提供完整的服装种类。许多大的服装集团已建立了大量的零售品种,继续通过目录和网络扩大直销市场。服装产业的绩效提高,拥有一批世界名牌,有良好绩效的企业更大力进行国际外包,但也有大量的小企业倒闭。
2,纺织业。同种转变也发生在纺织产业,六七十年代多样化的集团已被更集中运营所取代。一些向垂直非一体化变化,也有一些后向发展到纤维生产,而一些前向一体化到服装制造。调整后的纺织产业中家居装饰,地毯和技术纺织品待业运行良好。但纺织企业过于注重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对于产业创新和生产的灵活性不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纺织产业与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竞争者相比不理想。同时美国的零售商成了服装产业的雇主,控制造设计和生产。零售商、纺织企业、服装企业把彼此看成为商业增长的障碍,而不是联盟(Peter Kilduff,2005)。
3,纺织服装跨国公司。从美国纺织服装跨国公司所取得的绩效来看,调整后的收益是惊人的。据美国《财富》杂志的信息,2005年,《财富》1000强中的12家服装集团营业收入合计达到48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7%,超过了当年500强营业收入的平均增长率(10.2%);其中,占12家巨头收入总额1/4强的耐克公司实现收入137.4亿美元,增长12%。增长最快的是水银公司,增幅达到41%;与营业收入相比,这些公司利润的增长更加显著,2005年12家公司利润合计30.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8%,超过了当年全美所有公司税前利润总和的增长率(16.4%)。最惊人的是利外斯特劳斯公司,它在中国开了十几家工厂,利润猛增了413%,为历史上罕见(陈宝森,2006)。《财富》杂志确认这是“多少年以来最好的年景”。
整体上,从中小企业、劳动队伍缩减、进口增加以及不断寻求政府保护这样一些现象看,美国纺织服装产业衰落了。但是,从美国纺织服装业跨国公司的崛起、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产品的升级和盈利能力的空前提高等现象看,美国纺织服装业当前已经成为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在全球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行业。
三、中美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
从服装产业上看中国服装产业与美国相比(见表2),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设计、营销与分销上处于劣势。面对共同的机会是全球化,美国服装产业倾向于通过制造环节的外包,加强与其它公司联盟来巩固资产,提高市场份额:而中国处于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加工制造的服装加工中心的地位,在全球价值链上与美国企业更多是互补关系,但是,向设计、自主品牌营销升级就会与美国企业形成竞争关系,威胁其领导地位,遭遇抵制。中国国内服装标准与国际标准严惩不对接。国际标准是重基础标准轻产品标准,具体质量要求往往由企业、买家自行掌握;国外先进纺织品服装标准用途制定,考核项目更接近实际。而中国现行服装标准尚未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传统的检测手段多依据国家标准执行,注重的是国内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美国纺织产业的发展更趋向专业化市场,在纺织品上,着重发展地毯、无纺布和有科技含量的纺织品。其优势是规模大,生产率高,设计和技术能力强,而这些正是中国纺织企业的劣势(见表3)。中国纺织产业长期以来以设备更新、扩充产能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策略,少有致力技术研发者,中国中下游业者常苦于欠缺新纤维来源,导致需以进口新纤维进行纺纱、织布。若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以美元计价的上游产业化纤原料进口有正面效应,但对下游服装加工贸易则面临较大的压力。
居于中国纺织产业关键地位的染整业,面对政府环保排放标准的严格要求,大多染整业者都无法取得合适环保技术以符合排放标准,而且投入的环保资金极为宠大,所增加的成本又无法回收,面临生存问题。加之国内缺乏完整且具有经济效益的环保技术来源,此一问题不解决,我国整体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如同海市蜃楼,因此,在印染、后整理及纤维等发展上,迫切需要政府加速落实相关政策的拟订、立法、与辅导产业技术开发。
四、美国的产业调整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启示
在信息技术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推动下,美国纺织服装企业弱化非核心价值链,掌控设计、研发和品牌创新等核心环节,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纺织服装产业已变成少数几个大企业主导的主导企业寡头型市场结构,美国把发展的中心放的租金更高的缺乏弹性的高附加值环节上,完成了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改造,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对全球网络的控制力更强,对市场反应更灵活,适应能力更强,竞争力提高。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是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和出口导向战略,从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国外的产业转移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模式开始的。当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贸易摩擦增加,众多小企业开始倒闭的内外交困环境,需要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美国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措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基于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升级
从中美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看,中美纺织服装产业互补性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依然在于劳动力性价比很高。现实的发展要求中国不能放弃生产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阶段工序的生
产,基于低端价值链的战略定位虽然实现的总体利润和生产的效益较低,但这是由中国现实国情决定的,这将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基础。但应当认识到,“低端嵌入”的战略是力量相对薄弱的企业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权宜之计,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后应通过“代工中学”,“干中学”逐步积蓄力量寻求发展。把价值链转变为学习链,再把学习链转化为创新链,使本土产业的自身的动态竞争能力得到提升,不断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二)加强上游的技术创新
美国纺织产业一直很注重产品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大量投资及新纤维和新技术的开发。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除在设备更新和引进、消化吸收方面要增加投入外,更要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不仅要提高时装设计档次,还要向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上游织物生产环节延伸,加强环保技术的开发,强化新纤维、新材料的研发以减少对纺织原料的进口依赖、在高档面料的设计和加工技术方面有所作为,提高自身的设计、开发能力和产品档次,向中高端市场渗透,以获得更多的租金。
(三)培育“主导企业寡头型”产业链分工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纺织服装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变革,使该行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一)制造成本仍然是纺织服装业产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动力
纺织服装业是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效率、低成本是纺织服装业发展持续追求的目标。20世纪50、60年代,顺应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纺织服装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纺织服装业的制造能力大量向亚洲“四小”、拉美的巴西、哥伦比亚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低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纺织服装业获得了较快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的主要力量。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等国家和地区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一时期,由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及对外开发速度加快,特别是随着中国大陆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纺织服装业的外资逐步向中国大陆、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使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业利用外资在其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波动。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领域向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延伸
相对而言,纺织服装业的最终产品制造环节进入壁垒较低。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在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具备了通过国内积累实现自我发展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并未因此停止,而是其转移的重点领域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业的大跨国公司开始在纺织原料、高级服装面料、染整等产业的上游环节以及设计、展示、营销等下游环节进行大规模的海外直接投资。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向上下游领域的延伸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纺织服装企业以及当地企业提供了更全面的配套,有助于在当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
(三)外包成为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
目前,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纺织服装业的“外包”已经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代工”和“贴牌生产”(OEM),外包业务的范围从成品加工逐步扩展到了纺织原料和纺机研发、产品设计、展示、营销等更多领域。一方面,纺织服装业出现了越来越多从事研发、设计、展示、营销的专门公司,这些公司凭借其突出的核心能力掌控着行业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及其设计能力和产品质量的改进,其中一些企业已经不再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资产转移,而是更广泛地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其作为合同制造商在行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外包的发展使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更趋多样化。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外包并不排斥资产转移,相反,外包为全球纺织服装业内部的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纺织服装企业可以结成多种有效的分工和战略合作关系。
(四)需求个性化、技术创新与纺织服装业的外资回流
近年来,在需求个性化和技术创新的共同作用下,纺织服装业出现了外资回流的现象,即一些发达国家撤回了在发展中国家的部分投资项目,转而在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生产。如日本著名服装公司ON WARD、三阳商会、第一纺织等服装企业相继将在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生产计划撤回日本国内。此举不仅可以使生产更接近主流市场,以适应产品周期缩短、需求个性化的要求,而且有助于通过生产布局的多元化克服海外投资的风险。需求个性化和技术创新为纺织服装企业实行差别化经营营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发达国家企业在面料开发、产品设计和营销等环节固有的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纺织服装领域国际产业转移的门槛。劳动力优势已不再是吸引外资的惟一因素,而培育综合性优势则成为引资的关键。
尽管部分外资回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纺织服装业要素国际流动的区位指向,使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出现了双向互动、有进有出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劳动力成本仍将是纺织服装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能力由高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和地区向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是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的主流,而资本回流则是其支线。这两条线路流量的大小将由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变革共同决定。
二、外商投资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贡献
1983―2003年,纺织服装业合同利用外商投资项目数约占全国合同利用外商投资总数的10%,合同利用外商投资额约占全国的5%。
受上述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投资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利用外商投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1年为初始发展阶段。以港、澳、台的中小项目为主,协议外资项目数和协议外资金额呈渐进式增长;第二阶段1992―1995年为高速增长阶段。外商投资呈跳跃式发展,项目数和外商投资金额大幅度增长,独资的大项目逐步增加;第三阶段1996至今为调整提高阶段。外商投资的协议项目数和协议外商投资金额均出现了下降趋势。外商投资的阶段性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纺织服装业产业国际转移固有的特征和规律。
总体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带来了资本、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推动了纺织服装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扩大了纺织服装业的出口能力。外商投资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四项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国该行业的20%,尽管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仍达到了45%左右。
三、纺织服装业利用外资的新趋势
一是投资方式中外商独资企业呈明显上升趋势,并由直接投资转向并购、嫁接改造等多种形式。大跨国公司以并购的方式调整在华投资布局,并迅速掌握了投资项目的控股权。二是外商投资的来源趋于多元化。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外资的来源已从港台澳地区更多地转向了美日欧地区,这些国家的外商更注重我国的工业整体配套能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高端产品的生产条件。三是投资企业规模呈扩大态势,大项目、大企业明显增多。世界纺织服装业的大跨国公司均已在华建成或正在建设大型的投资项目,其中一些跨国公司在华建成了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四是投资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投资领域逐步向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上下游辐射,但投资行业结构仍以纺织、服装业为主。五是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外商投资虽然仍集中投向东部沿海地区,但已经出现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
纺织服装业外商投资的这些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也表明由劳动力成本驱动的产业转移及其引发的外商对中国纺织服装业投资热潮已经告一段落。大跨国公司将利用产业集聚效应,致力于在中国形成、完善纺织服装业的内部分工体系,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四、对策建议
从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以及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因素正由丰富、低廉的劳动力逐步向劳动力、市场、技术、供应链等多元化的区位优势过渡,同时,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纺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积累规模,并具备了对外投资、向制造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能力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调整外资及其他相关政策,以适应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促进纺织服装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纺织服装业由大转强,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纺织服装“世界工厂”。
(一)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政府应进一步减少私人投资的障碍,完善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体系,并从企业家资源开发、信用关系培养、创新氛围形成、产业链整合、劳动力流动、专业市场和营销渠道建设等多个层面,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主体逐步趋于多元化,以避免产业转移和外资流动对纺织服装业发展带来的冲击。
(二)吸引大跨国公司对纺织服装业投资,优化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仍具有吸引外商投资的有利条件和较大空间,今后,一方面,要继续优化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因东部沿海地区成本上涨而意欲转移的资本向中西部流动,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防止纺织服装业外资大量外流;另一方面,为纺织服装业大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创造条件。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中,争取获得其产品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从而完善纺织服装业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的统计,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纺织品服装进口国,纺织服装产业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进口纺织服装产品并没有对本国纺织服装企业产生严重的冲击,进口产品已经成为美国企业控制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外包企业与美国本土的纺织服装企业之间的共生性已经远远大于竞争性,美国国内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部分已经退出了产品生产环节,转型成为贸易商和品牌制造商,他们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负责产品的生产与制造,而是聚焦于协调和管理产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通过生产外包以及密布全球的分销网络形成了与发展中国家供应商之间绵密的协同合作关系。纵观21世纪以来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总体呈现不断萎缩的趋势
根据BEA的统计数据,美国2008年国内纺织品总产值为578亿美元,比2000年的851亿美元下降了32.1%,服装国内总产值下降的幅度更大,由2000年673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的342亿美元,降幅高达49.2%。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产业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也进一步降低,由2000年0.83%下降至2008年0.35%。从就业情况来看,2009年美国登记在册的纺织和服装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2.5万人和17万人,分别比2000年的行业从业人数下降了66.9%和65%,在整个制造业的从业人口中,仅有1.03%和1.04%比重分别来自纺织和服装产业。
从贸易收支来看,美国对国外进口纺织服装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美国纺织品进口渗透率(纺织品进口占国内总产值的比)从2000年的20.2%上升至2008年的29.1%,而同期服装进口渗透率则从51.1%上升至76.5%。数据分析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纺织和服装产业对GDP和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均呈不断下降趋势,纺织服装产品市场需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来满足,行业萎缩趋势较为明显。
(二)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来源地更加集中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印度、孟加拉以及越南等低工资成本的发展中大国成为对美国出口的最大赢家,尤其以中国最为瞩目。2000-2009年间,中国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长率分别高达14.9%和13.6%,2009年中国占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份额分别为35.4%和39.1%,超过了印度、欧盟27国、巴基斯坦以及墨西哥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规模的总和;另一方面,加拿大、墨西哥、CAFTA、EU-12、泰国等传统主要进口来源市场由于受到多边纤维协定(MFA)终止的影响,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呈现大幅萎缩的趋势。
(三)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贸易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北美行业分类系统NAICS分类,2000-2009年期间,美国纤维、纱线(3131)以及纺织纤维(3132)两类产品的进口额分别下降了38.6%和29%,而织物整理制品(3133)、针织服装(3151)和纺织纤维(3132)、服装附件(3152)以及羊毛服装(3152)四类产品的进口额分别增长了41.4%、59.5%、4.3%和22.5%。在进口金额下降的两类产品中,纤维、纱线(3131)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上涨导致进口数量减少引起的,而纺织纤维(3132)主要源于进口价格的大幅下降。在进口保持增长的四类产品中,只有织物整理制品(3133)价格大幅上涨,其他三类产品均是由于价格下降引起的数量增长产生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占美国进口金额最高的纺织纤维(3132)和服装附件(3152)两类产品的进口价格指数2009年仅为45.4和89.1,而进口价格指数大幅上涨的织物整理制品(3133)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表明尽管美国纺织服装市场对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但主要都是一些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弹性较高的终端消费品,而垄断性强、价格弹性弱的织物整理制品(3133)进口需求很少。如果不考虑出口价格因素的影响,仅从进口价格变动趋势来看,美国纺织品服装的总体贸易条件在不断改善。
(四) 美国纺织与服装产品差异化特征更加突出
首先,从资本化特征来看,美国纺织相对于服装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更高。美国纺织业的资本-劳动比率指数从2002年的100%上升至2007年的119%,而同期服装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却下降为95%。美国纺织企业资本化比重提高的事实还可以从资本设备更新投资的增长得到印证。2004年-2008年,企业对纺织设备更新的投资额占到纺织品增加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2.92%增长到2008年的4.54%,四年翻了一番。而该期间,服装企业无论是在设备更新还是企业生产规模上都呈现不断萎缩的趋势。其次,从劳动生产率的对比来看,美国纺织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远远高于服装企业。以人均产出为例,2009年美国纺织企业的人均产出为110890美元,超出服装企业人均产出水平的56.3%。这表明纺织业的生产率在提升,而服装产业的生产率水平却在不断下降。
(五) 美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微型化特征更为明显
从企业的规模分布来看,2008年纺织企业人数为0-4人、5-9人、10-19人、20-99人以及100人以上的比重分别为35.4%、15.9%、13.0%、20.3%和15.5%。与1998年相比,100人以上的企业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0-4人的企业比重提高了3.5个百分点。在服装产业方面,企业微型化的特征更加突出。2008年服装企业人数为0-4人、5-9人、10-19人、20-99人以及100人以上的比重分别为43.7%、19.3%、15.9%、16.5%和4.5%。与1998年相比,100人以上的企业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而0-4人的企业比重提高了9.7个百分点。数据分析发现,美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都是4人以下的微型企业,这与他们采用柔性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二、“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
(一)通过增强价值链的 治理能力来获取更多的产业利润
依据Humphrey and Schmitz(2004)所提出的有关全球价值链的四种分类(市场导向型、均衡网络型、俘获网络型以及层级型),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属于典型的“俘获型”价值链。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零售商以及品牌经销商作为价值链的主导者,控制着产品设计、质量标准、产品交货、库存以及价格等关键的“价值链”结点,并通过全球生产网络主导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制造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模式和利益分配。
一方面,他们加强对资本、技术以及品牌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企业的买方垄断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捕获市场信息的能力,借助庞大的营销网络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消费终端和制造商之间构筑“护城河”,确保垄断利润最大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绝大多数服装企业已经退出传统的产品制造领域,转而聚焦具有高附加值的非生产环节,通过强化设计、工艺、环境标准,增强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并创造源源不断的利润增长空间。
(二) 产品生产和销售更趋柔性化和个性化
纺织服装作为最具时尚性的传统产业,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大规模标准化的制造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开始了柔性化和个性化生产模式的探索。他们通过价值链的空间分离,将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价值链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并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将配置在世界各地的供应链“结点”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能够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做出快速响应,而且利用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耐克和阿迪达斯为例,棉花和氨纶的生产在美国、纺纱在印度、缝制在孟加拉、缝纫制衣机械来自德国、品牌设计在意大利、拉链来自日本、零售商是法国、贸易商在中国香港,而市场则遍布全球。事实上,柔性化和个性化生产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一种主导的生产模式,他们开发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制造系统(FMS),通过电脑、数控机械、机器人、自动化仓库等先进工具实现自动化的加工、制造与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自动化系统可以与互联网连接,以实现网上“按需定制”。美国企业积极借助于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成功地向数字化时代转型。
(三) 通过区域性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纺织原料出口的对外扩张
为了配合美国纺织服装企业整合全球和区域生产网络,美国政府通过区域性的贸易合作机制,对进口美国纤维、纱、线等原材料的外国产品给予特别优惠的进口关税,以推动美国上游纺织品的对外出口。美国自1985年以来先后与其他国家签订了11个涉及纺织服装产品的自由贸易协定;另外美国还通过签订《非洲增长与机会协定》、《加勒比海贸易伙伴协定》、《安第斯贸易促进和禁毒法案》以及《海底纺织品服装贸易优惠协定》等特殊的贸易安排推动美国纺织服装产品对上述地区的出口。
在一系列自由贸易机制的推动下,美国主要纺织原料的出口依存度呈直线上升趋势。美国旨在推动纺织服装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美国织物整理制品(NAICS3133)的出口依存度高达65.9%,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或优惠贸易安排的国家成为美国纺织原料的主要进口国。例如,墨西哥、加拿大、尼加拉瓜、塞尔瓦托、多美尼加、洪都拉斯等国对美国纺织品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81.7%、63.1%、92.4%、82.8%、74.8%和94%。美国通过签订有关纺织品服装领域的自由贸易协议,有力地推动了上游纺织原料制品的对外扩张。
三、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注重企业“价值链”整合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仍然处于“底端”,缺乏对产品标准以及市场价格的主导能力,全然沦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跨国公司的廉价代工者,整合价值链体系,提升“价值链”治理能力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大量研究表明,顺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构筑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产业升级面临价值链上游企业的残酷“遏制”和“围堵”,因而构建依托本土市场为中心的国内价值链体系将是提升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条可行路径。而在这一产业升级过程中,依托本土市场所提供的需求空间积极培育和发展高级产品要素将是构建“国内价值链”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一环。
第二,对纺织和服装产业采取不同的结构调整政策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纺织业相对于服装产业具有更加密集的资本和技术特征和更顽强的生命周期。主要原因是纺织产业中资本与劳动之间要素的替代弹性更大,一旦因工资上涨导致成本压力时,企业可以通过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提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等手段降低对劳动投入的依赖,从而有效弥补工资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而服装产业所固有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很难通过强化资本投入进行替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即使在工资成本大幅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部分纺织原料产品(NAICS3133)的国际竞争优势,但在服装领域基本退出了生产制造环节这一事实即是印证。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面临成本压力的纺织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设备更新和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对产品成本的控制,而服装企业应该适时考虑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从而蜕变为服装贸易和品牌经销商,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
第三,采取更趋柔性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