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30 10:17: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

篇(1)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非物质的信息交流过程和物质的交换过程,同时包括人与人之间通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由六方面构成:人际感受能力、人事记忆力、人际理解力、人际想像力、风度和表达力、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是积极和健康向上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在交往的过程中,常以一种“自我中心”的心态去要求别人却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在交往过程中缺乏与人合作的观念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常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给自己的人际交往造成不良影响,发展成不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人际交往变得紧张、烦恼。

其次是大学生不善于交往与不懂交往。对很多交往的知识,特别是心理学的交往知识不是了解很多。给交往带来麻烦。

再次是自卑心理。大学生明显自卑心理的人占30%左右。

第四是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总把自己的真实内心、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多种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

第五是对人际交往复杂的困惑迷茫。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思想、观点看法等难免不一样,使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矛盾,时间的积累使人际关系出现困惑迷茫。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刘鲁蓉在《大学生心理卫生》总结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较单纯的精神性;期望值与理想较高;交往中的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强。但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明显地表现出两大特点:交往范围的日趋扩大与交际方式的丰富多样。

四、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因素

从心理因素讲有:认知因素。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正确的自我评价,才会在人际交往中的有良好自我表现,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第三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交往的过程是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过程,如果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就会引起交往障碍。

交往能力高低不同。 对有些大学生来说,想关心人,搞好人际关系,可不知道怎么做更好;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有时做得不好;能力的高低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不同,采取的行为不同。个人的性格不同,人际交往中,性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良性格的特点,有利于人际交往;不良的性格特点,容易给人以不良评价、不愉快的感受,会影响人际交往。

情绪因素。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表现应是适时适度的。不良情绪不利交往,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与人平等交往。战胜不良情绪,才能在心理上有所放松,自然大方地与人交往。

五、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促进学业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深化自我认知的必要途径,通过交往、比较,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强化、调整、完善自我认知。

再次,人际关系是实现成才成人的基本条件。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交流信息和成果,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六、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做好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工作,首先要求学校有关部门正确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心理学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知识的输入,形成交往技能。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创设和谐健康的、积极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但受个体自身因素决定,还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在于人际交往的实践。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了解同学和校友,认识老师,通过与别人交往而学会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走出自我封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再次,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避免人际交往自我中心倾向等。交互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我们,喜欢我们。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功利原则: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了解人们的人际关系的价值倾向,并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始终保持人们得大于失或等于失。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建立、维持和发展。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的内容:自我价值的保护是指为了保护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情境控制原则: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环境的自我控制,因此要想使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我们,就必须保证别人在同我们共处时能够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保证表现自己的自由。诚信的原则——最基本的交往原则。是重要的品质与交往方式。

第四,个人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个性包括能力、性格、气质等。提高能力等个性品质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建立、维护、发展。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

第五,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人道,讲求礼仪,充满人文精神。儒家提倡“仁者爱人”的哲学,并用这一原则解决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以和为贵、宽厚待人、谦让有礼、为人着想的道德行为与道德风尚等。

【参考文献】

[1] 王宏.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内江科技,2013.6.

[2] 马福奎.试论社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

[3] 吴磊等.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5.

[4] 赵坤.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4.

[5] 石秀杰,张季芳.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调查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 周颖.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2.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日益明显,它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方法的改善,为学生素质的优化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素质、心理素质与个体的发展。素质着重表示个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并且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构成了人的素质基础。当然,身心素质只是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个体的发展,还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条件,特别是教育和长期从事的实践活动。所以,在先天生理素质既定的前提下,注意培养人的心理素质,使个体的潜在素质得到开发、优化,使之充分、和谐的发展,是当前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教育者运用与心理学相关的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在个体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与个性,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健康、全面、充分发展地接受教育,最终使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学生素质的优化

所谓学生素质的优化,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手段,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达到学生社会文化素质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

1.学习心理的优化。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是有明显区别,前者回答的是“为了什么”学习的问题,后者回答的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同时两者又是紧密相连。笔者把学习目标分成任务目标和能力目标,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通过对这四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来了解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

外部动机有外部条件激发出来,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较小,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暂,外部动机与学业成就呈负相关;内部动机由内部因素转化而来,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较大,维持的时间比较长久,内部动机与学业成就呈正相关。教育者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心理原则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同时,尽量创造条件,将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2)正确对待学习得失,激发上进心。学习焦虑是困扰学生的又一学习问题,它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时产生的一种消极不安的情绪状态。学习焦虑的特点是遇到类似情境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使人处于一种警醒的状态,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但是如果焦虑过度,甚至伴有生理症状,则会严重影响学业。遇到这种的情况,可以进行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例如教其一些放松的方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暂时缓解学习焦虑,最主要的还是从认知上进行必要的调整。

2.社会适应素质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认识和悦纳自己、学会人际交往、具有耐挫力等,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

(1)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交往中,要成功的与别人交往,应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个性、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有一个清楚、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取得一致,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评估,这就是自我意识的统一。正确的认识自我,不因优点沾沾自喜,也不因缺点自怨自艾。建立正确、全面的自我评价观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控制和调节自我,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自尊自爱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采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开展学生问优缺点的互评,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和对他人的了解,同时拉近同学问的关系,为学生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

(2)人际交往指导。个人不能脱离人际关系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人际交往起到了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等作用。同辈群体的交往是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借助集体心理辅导开展关于人际交往的讨论,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吸收他人的交往经验,学会采纳他人的观念,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人际交往的原则,积累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克服障碍,转变思想,加强自我认识,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交际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自尊、自主、自信的人格品质。

(3)帮助学生战胜挫折。耐挫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适应的核心因素。

篇(3)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83-01

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最大的差异就是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度过,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宿舍中的活动时间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8小时,在大学生活中居于首位。对于初次远离家乡,独自踏上求学旅途的大一新生来说,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融入宿舍这个大家庭,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难题。因此,研究大一新宿舍交往的现状,探讨其原因和对策非常有必要。国内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宿舍交往的研究,也有很多关于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的研究,而对于大一新生宿舍交往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对大一新生宿舍交往现状的研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 大一新生宿舍交往的现状

根据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得到的资料来看,大一新生宿舍交往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 “小团体”盛行。大一新生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强烈的群需要,比任何生命的发展阶段都渴望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慰藉,由于地域的差异和言语的不同使这种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慰藉不能顺利进行,这就导致了大一新生倾向于与宿舍内与自己地域差异不大、言语相同的人交往的现象。因此,大一新生宿舍内就会出现一个一个的小团体,小团体内的成员只在自己所在的小团体内活动,很少与小团体外的人交往。

(二)相互不接纳。由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根大的转变,人们不再推崇大一统的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而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特别是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较强的90后,不论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还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消费观,而且他们都不愿意与自己价值观和消费观不同的人交往,认为相互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们相互之间不能接纳,认为对方的价值观、消费观是不可取的。

(三)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有些大一新生没有寄宿生活的经历,他们刚刚由一个依赖父母老师的中学生变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缺乏一些基本技巧,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没有集体意识,不参加集体劳动,他们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是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样一来,宿舍成员之间会产生许多矛盾,而且矛盾都不易解决。

二、大一新生宿舍交往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支持的缺失。大一新生宿舍内部“小团体”盛行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社会支持的缺失。社会支持即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四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属于低层次的需要,是其他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的基础。大一新生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了父母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帮助,失去了亲人和朋友的赞美,他们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都不能满足。于是他们迫切地渴望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慰藉。而与和自己言语不同、地域差异较大的人交往不能使这种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慰藉顺利的进行,所以,他们都倾向于与自己言语相同、地域差异不大的人交往。

(二)首因效应和自我中心。大一新生宿舍内部出现互相不接纳现象主要是由于首因效应和大一新生的自我中心倾向。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判断。90后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的影响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他们特别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特别相信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所以首因效应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更持久。90后的大一新生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来评价别人,他们用自己的观念根据自己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为别人下一个定义,并据此决定对这个人的态度。由于相似性可以增进人际吸引,他们选择和自己价值观和消费观相似的人交往,而拒绝和其他的人交往。

(三)缺乏移情能力。大一新生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主要是由于移情能力的缺乏。移情的能力即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多大一新生在上大学之前生活养尊处优,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宠爱有加,除了学习从来不要求他们做什么,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所以他们也没有集体意识,不愿意参与集体劳动,只希望直接享受成果。而且,现在的父母很少教育孩子要懂得忍让和理解,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使他们养成了不顾别人感受,为所欲为的习惯。于是就产生了大一新生宿舍交往中的种种矛盾。

三、改变大一新生宿舍交往现状的策略

(一)学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宿舍人际交往能力。

(二)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工作,培养大一新生的优良品质。作为教育者,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教育形式与学生紧密沟通、交流,利用有利时机与大一新生谈心,教育他们懂得宿舍同学之间友谊的宝贵,指导学生加强交往知识的积累,把握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修身养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以讹传讹、不欺辱、不嫉妒他人;经常换位思考,多关心体谅理解他人,最后达到自我内在素质的完善。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以互帮互助,角色互换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来提高大一新生的移情能力。

(三)大一新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大一新生可以通过借阅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提高自身修养的书籍,主动地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听有关人际交往和提高自身修养的讲座等方式提高自身修养。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宽容、尊重、理解、信任、和赏识他人,消除偏见、自私、敏感、嫉妒等不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临床心理干预与诊断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通过在来访者的大脑中输入一组与人交往时不焦虑的程序性知识,并结合临床放松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运行,重新建立人际交往时的、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彻底地解决了来访者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关键词 :人际交往障碍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元认知干预技术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们逐渐将生活重心由学习,转移到社交活动上。但很多同学由于从小一直埋头于学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或者头脑中存在关于人际交往的错误信念,导致人际关系建立或维护时产生问题,长时间内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于是对自己、对他人产生消极评价,一旦对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便很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焦虑、紧张、交往恐惧、孤独感、冷漠、依赖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点。其中尤以焦虑、紧张、孤独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现为多。下文是笔者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过程对一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案例进行干预的过程。

1.来访者基本情况与症状表现

1.1基本情况

小杰(化名),大连某高校国际商业学院大一学生,93年出生,河南农村人。父母在大连金州区务工,自小便跟随父母在外读书。小杰为家中长女,有一个弟弟有个妹妹,感情较好。

来访者性格独立,努力上进,甚至有些争强好胜。小学、初中在金州读书,学习成绩优异,班级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级班干部,培养了较强的管理能力,但与人交往时说话直白,有时甚至咄咄逼人。高中后,返回河南老家就读高中,与父母分开,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转学等原因,成绩迅速下降,自己感到难以接受,对自己很不满意,却一直无法调整,浑浑噩噩的度过了高中三年。高考后被调剂到目前所学专业,该专业学费较高,来访者便开始自责给家里增添了经济负担,愧疚不已。学校规定,大一年级达到一定分数可以转专业,因此,大学期间一直努力学习,想要转到学费较低的同类型专业去,被同学戏称为“学霸”。

由于来访者所在专业学费高昂,多数学生家里条件较好,来访者感到和她们没有共同语言,价值观不同。开学二周后就与同寝室一位同学发生争执,室友批评她不讲个人卫生,身上有异味,不注意保护寝室卫生环境、自私自利、闹钟铃声等影响同寝室室友休息等。来访者辩解到,自己已经很注意卫生了,是室友强词夺理,并且自己早起,是不想军训迟到,自己睡的比较“死”,根本听不见闹铃震动,所以才设置了闹钟铃声,这样做也可以叫室友一起起床,自己每天催室友快一点,室友不但不领情,还埋怨她,告诉她如果怕迟到就自己先走,在这催催催,很烦人。对此,来访者感到很气愤,与室友大吵一架。自此感觉到很难与室友相处,回到寝室感到气氛冰冷,不愿意、也不敢跟室友说话。感觉到室友孤立自己,自己也看不惯室友,感到心烦,室友经常联络其他寝室的同学到自己寝室来打扑克,每次看到有外人在自己寝室都感到烦躁,觉得没有归属感。

1.2症状表现

第一、寝室恐惧:不愿意回寝室,每次都是早上出门,下了课便去自习室或图书馆,直到图书馆闭馆,不得回去时才返回到寝室,在寝室楼下徘徊很久后才敢进入寝室,随后便感到烦躁、心慌。

第二、不敢同室友说话:看到与自己吵架的室友,感到心烦、担心、焦虑。不敢与室友说话,怕自己说话太冲,又引起不必要的争端,但又觉得自己这样“忍着”,对自己很委屈,而且不公平。

第三、人际障碍:长期不敢同室友说话,逐渐不敢和班级同学说话,在路上遇到同学与自己打招呼,也匆忙躲开。无法融入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每天早上为了避免与同学打招呼,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去班级。

2.症状的成因

2.1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意识到却控制不了的情绪反应[1]。其中的“条件性”是指通过后天建立起来的反射[3],它以情绪为核心,以S-E-R为表征式,其中S为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为自动实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及外显行为反应,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观念等对条件性情绪反射所引起的反应R进行评价、思考,又产生了新的评价性情绪E′,这种情绪增强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由此开始不断地积累,从而产生了循环。如果S所引起的是消极情绪,那么人们就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据此原理,小杰的人际交往障碍,其本质就是一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最初形成过程,即与室友吵架(s),产生烦躁、气愤、焦虑的情绪反应(E),最终形成的行为反应(R),即为不愿意回寝室,不愿意与室友说话。行为产生后,小杰会对自己产生一个消极的评价性情绪(E′),即我不会和同学、室友说话,我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有问题的,我的人际交往是存在问题的。这样的评价增强了小杰的焦虑情绪,于是形成了SER的增强循环。

随着上述刺激循环的形成,久而久之,回寝室、同室友讲话、和同学说话成为了小杰的刺激情景、刺激事件(S)。其对应的条件性情绪(E),即为焦虑,担心自己说错话,会令事情更糟糕,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被动、成为被孤立的对象。这样产生的反应(R),即为不回寝室,不跟室友说话,逐渐的也不愿意、不敢和同学说话,甚至见到同学后立即躲开,绕路走。这样的行为持续一段时间,来访者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消极的评价,即我是有问题的,我是不正常的,这使得情绪(E’)更加焦虑,增强了不良行为的产生。这也就形成了复杂系统的增强循环模型。

2.2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它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1]。这种“怎么办”的反应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中用C-A产生式来表示,即我一遇到这样的情景,就要去这么做的程序。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对于小杰来讲,形成的是关于如何避免回到寝室,避免与室友说话、与同学说话的程序,然而这种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情绪的产生,久而就是便形成了障碍。

3.临床干预

3.1认知调整

首先,对小杰讲解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小杰之所以会愈加严重,一方面,小杰自身将对于人际交往的焦虑感、恐惧感不断放大,想要控制却无能为力,使得焦虑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小杰对于人际交往知识的缺乏。那么,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释症状产生的整个心理机制。使她明白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焦虑、恐惧情绪下推动的潜意识行为。并且告诉她,这种条件性情绪是后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时也是易消除的。同时,给小杰补充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比如黄金法则、白金法则等交往规则,也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

3.2放松训练

临床放松训练是一种高效的暗示学习技术,保加利亚罗扎诺夫博士研究发现,暗示作用下的学习效率是平时的5至50倍[2]。利用这种高效学习的状态,临床上为患者建立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以替代过去消极的条件反射。首先通过肌肉的渐进式绷紧放松,配合以舒缓的音乐,使来访者慢慢达到一个轻松平静的状态;接下来为患者输入风景想象,对美好愿望想象,促进来访者形成积极的情绪。最后利用冥想模拟刺激情境,输入合适的程序,建立积极的条件反射。例如,针对本来访者,可以带领来访者进行冥想:九点钟后,想象着自己就要回到寝室了,进行一个深呼吸,告诉自己我没有问题,轻轻的推开门,笑着对室友说:“我回来了!”无论室友的反应如何,你都在心里对自己说,看,你成功了,你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就这样做下去,你的人际交往已经迈进了一大步!

此放松训练共做了四次,来访者能够很平静的回到寝室,不感到焦虑、紧张。第三次后,来访者很兴奋的跟我说,之前与自己吵架的同学,主动与自己说话了,来访者感到很开心。随后对放松进行了状态调整,让来访者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寝室话题当中。第二阶段的放松共做了四次。

3.3防复发策略指导

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由于连续做放松训练,其人际交往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但是在放松结束以后,来访者独立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一旦不可测因素产生,便会再次陷入障碍当中。为使来访者能够克服困难,坚持运行正确的新程序,我们需要教会来访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后防复发策略。即用元认知指导和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教给来访者深呼吸和小程序放松的方法,在交往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令自己紧张、焦虑的状态,深呼吸10~20次,或者做简单的小程序放松,降低焦虑情绪。增强自身信念:我已经做到很好了。我是一个能够克服困难的人,这一点小小的困难,怎么能够难的到我!

3.4布置作业

要求来访者每天至少要做30个以上的深呼吸,每当焦虑情绪上来的时候立刻做深呼吸,告诉自己停止非理性的思维,给自己积极地暗示,暗示自己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大度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要求来访者做运动,每天保持半小时以上的运动量,运动过程中想些积极的画面,比如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憧憬等,并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实现。

经常记录进步笔记,每当自己取得进步时就记录下来,经常翻看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例如“同学说了不爱听的话,但是我没计较”。或者当自己取得进步的时候,让自己手舞足蹈一下,将这种情绪放大,体验到进步的快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更加自信。

4.干预效果

经过十次的干预,来访者自述,能够心情平静的回到寝室,不再感到寝室气氛压抑。有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融入到寝室聊天当中。逐渐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了信心。

5.结论

在运用元认知技术进行临床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讲明技术原理,使来访者明确问题产生的心理机制。这样来访者就可以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咨询师的帮助形成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并自动运行。主动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建立起元认知系统,关注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篇(5)

一、案例分析及工作启示

案例一:2012年4月份一个四点左右的凌晨,笔者接到一名大二男生的电话,他刚刚和同寝室的一名研究生打架了,两个人都有所受伤。原因很简单:长期的小矛盾导致最终的大爆发。两个不同系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男生,以暴力结束了同一个屋檐下的半年生活。这场矛盾让两名同学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精神、身体伤害以及物质的损失,最后以一名同学调离寝室而结束矛盾。

案例二:2012年12月份,两个大二女生给笔者打电话,想聊一下调寝室的问题,原因是她们两个人和一名大一学生有了寝室矛盾。在笔者眼里,这两名学生平时表现很好,性格开朗,大一学生虽然刚入校三个月,但平时表现也还不错,尊敬师长。虽然她们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不过在笔者眼里,她们的小摩擦也不至于发展到调寝室的程度。后来经过详细询问,笔者了解大一女生表现出性格乖张,不爱干净,从不收拾卫生等等毛病,现在导致寝室关系非常紧张。

从案例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矛盾产生是由来已久,但最终的大爆发却是在人的意料之内的。因此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建立预防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辅导员要经常走访学生寝室,与学生交流谈心,建立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或者寝室矛盾预防机制,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化解寝室矛盾。

案例二中,两名大二同学抱着宽容的心态,与大一学妹进行了深入地交谈,指出其在寝室中的小毛病以及给他人造成的影响,而大一学生虽然对此不屑一顾,但是慢慢地改变了一些恶习。之后,三人又找机会敞开心扉,将每个人的问题都说出来,慢慢地,寝室关系得到缓解。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积极主动地沟通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当大家把问题坦诚布公地说出来,坦诚就是化解寝室矛盾的法宝。

二、关注寝室人际交往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人是社会中的人,大学生更是如此。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每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大学学习生涯中最具困扰性的问题。在学校中,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就是寝室。据新浪新闻《高校宿舍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课题》报道,每个学生每天在宿舍的时间都超过10小时,调查发现,超过35%的学生每天呆在宿舍的时间近15小时,15%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每天在宿舍达到16至19个小时。\+①因此寝室关系就成为了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重中之重。以上两个案例只是笔者处理学生寝室关系的代表。无论是感情细腻丰富的女生宿舍,还是粗枝大叶的男生宿舍,从有着未解之谜之称的1994年朱令中毒事件,到2004年马加爵杀人事件,到2013年的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再到百度新闻搜索上千条的关于大学生宿舍关系的新闻,这些都给大学教育以及社会敲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警钟:寝室人际交往不容忽视。

寝室人际交往是寝室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较为紧密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主要媒介的交往方式,是大学生在校园中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人际交往类型。\+②良好的寝室关系能够使人身心放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培训学生良好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相反,紧张的寝室关系则会使人产生焦虑、紧张,引起心理问题,进而影响正常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甚至影响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其他过激行为。因此,在大学生活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寝室关系,形成良好的寝室人际交往是重中之重。

三、寝室人际交往产生矛盾的原因

1、人际知觉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人际知觉就是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对他人的表情、思想观念、态度行为、品格性格、人际关系和行为原因等方面的认知。人际知觉不是一个准确无误的过程,而是一种充满了偏差、误读和矛盾的过程。\+③案例二中,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个宿舍,双方的心理上都会产生认知偏差,认为三个人住在一起一定会产生摩擦和矛盾,因为年级不一样,作息时间就会不一样;专业不一样,平时就没有共同语言,并且大二的两名学生会认为大一学妹闯入了她们两个人的生活,而大一学生会认为大二两个学姐关系亲密,会合伙对付她等等,这种认知偏差中的负性信息就会容易引发人际交往中的焦虑、恐惧或过分地自我保护,从而造成寝室矛盾。

2、大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障碍

科技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方便,却没有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畅通。据调查,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中有四成学生不愿与陌生人交流,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笔者所列的案例一和二中也是因为矛盾双方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使矛盾激化。而越来越宅的大学生活也让大学生们失去了与人沟通的动力和兴趣。

3、生活习性、个性与家庭影响

大学寝室往往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由于家庭出身、家庭教育、生活习性、社会风俗、个性等也千差万别,这些不同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产生摩擦,从而影响寝室人际交往。

四、寝室人际交往的建议

1、学生方面:

(1)增强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与人的交往本质上是社会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语言的。当寝室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矛盾时,大家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不是处于冷处理或消极等待、被动防守的状态。

(2)形成具有自己寝室特色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寝室如何布置、物品如何摆放、如何美化寝室等等。寝室文化环境就包括寝室制度以及寝室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和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等。只有寝室每个成员都认同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才能形成和谐的寝室人际交往关系。

(3)摒弃自我为中心,做到自我尊重、自我宽容的同时也尊重他人、宽容他人。随着90后大学生渐渐走进大学,走上社会,人们发现,这批成长在421家庭模式的大学生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意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要人与人相互重视、接纳并愿意建立和维持关系。\+④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寝室这样一个小社会圈子里,室友之间平时除了物质和空间的交换,感情和精神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面。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鼓励宽容他人,都是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寝室关系的基础。

2、学校方面

(1)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人际交往关系培养。从案例上可以看出,心理问题是引起寝室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寝室矛盾又会使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而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也是造成寝室矛盾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引导和人际交往培养有利于寝室矛盾的解决。

(2)建立寝室矛盾预防机制。辅导员老师可以多深入寝室,与同学交流了解寝室内部问题,同时,也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每个寝室都有一名党员或学生干部。

五、结语

寝室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些矛盾最重要的方法是要引导学生在寝室关系处理中,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同时学校教育中也应加强培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引导,将寝室矛盾尽早扼杀在摇篮中。

[注释]

① http://.cn/c/edu/2008-08-26/085914357312s.shtml.

②李忠军.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方法与实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7.

③俞国良,王拥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基于人际知觉偏差的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3):85.

④李素梅.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48.

[参考文献]

[1]李忠军.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方法与实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80-01

我们都知道,大雁是一种候鸟,它们在秋季迁徙的时候,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变化为“一”字形,好多文人墨客写过优美的文句赞美过大雁的这种行为。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有个别掉队,落单的大雁,显得非常的孤单和悲凉。那么落单的大雁会有什么后果呢?科学上对此有解释:大雁南迁是要靠很多大雁共同产生的上升气流才能有足够的能量南迁,光靠一只大雁是很难的。所以落单的大雁很容易在半路冻死,根本到达不了温暖的南方。

人类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人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友谊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友谊可以满足一个人爱和尊重的需要。纯真的友谊是学习和生活的调味剂。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你会将自己归属到某一个团体,如一个宿舍、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你会觉得心情愉悦,情绪稳定,能够保持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是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你也可以很容易找到值得信任的人诉说。

有心理学人士做过调查显示,在一个班集体中,一般都会有1-3名落单的人,他们比较难融入班集体中,显得形单影只,抑郁寡欢,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那么如何帮助高职生中的落单的“雁”呢?下面我通过一个案例,把有关这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案例基本情况

戴同学是我班的一名比较低调的女生,学习态度认真,在班级言语较少,为人实在,与本班其他女生相比,有比较明确的是否观念,正义感较强,尊敬师长。有一天,她情绪很激动的跑来我的办公室,哭诉道:老师,我不上学啦,她们都对我不好,都不理我,我不想上学了……。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很耐心的稳住她的情绪。细心的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我很想帮助这个在人际交往方面出问题的孩子,让她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二、帮教过程

1、从各方面了解情况:

(1)从母亲那了解到的信息:她母亲说她在家也很少与她主动交谈,初中时她朋友也不多,而且交往也不深。从小到大,家里人对她很宠爱,她也比较听话,家里人也从不违背她的意愿,有时比较任性。

(2)从同班同学那了解到的信息:该同学比较特立独行,与人交往方面不主动,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对同宿舍同学的事情不关心,行为上与同宿舍同学的一致性较少,所以在同宿舍中,没有要好的朋友,班级中也很少有人与她说话。她比较压抑自己,有时思想比较极端,行为上有些冲动。

2、帮教具体过程

(1)与家长联系和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家校共同教育和帮助她。

针对其与父母交流少的情况,希望其父母多抽出一些时间陪陪她,在家主动多与她交谈,尽量倾听孩子的心声,以此来了解孩子的思想,多参加一些家庭外事活动,交与她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与外人多交流。

(2)争取来自同龄人的力量与帮助。

与该同学同宿舍的同学谈话,并且希望大家主动与她交往,在生活与学习方面多关心和帮助她,对于她的缺点与错误希望大家多宽容些,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她和教育她。教室里,我安排一名性格与品行均较好的班干部与她同坐,并希望她各方面多帮助和关心她。对此,我还特意开了一次关于人际交往的主题班会,同学们也从这次班会中,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

(3)对她进行人际交往技巧的指导。

我定期和不定期的找她聊天,谈话,鼓励他多与同学交流,从自己的内心走出来,对同学们关心和感兴趣的事,适当参与,关心同学的感受。对于她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与她一起分析,找出原因,转变她原来的一些思想,对她进行人际交往技巧的指导。让她明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多看别人的长处,待人热情诚恳,乐于助人,但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遇到问题要善于沟通,懂得谦让等,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等等。我还要求她主动参加一些宿舍和班集体的活动,让她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一些与人交流的技巧和方法,真正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三、帮教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该女生各方面进步很大,与宿舍舍友和班级同学相处融洽,做事情和与人交往变得越来越乐观,脸上经常洋溢着微笑,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今年还主动要求参加学校运动会1500米和800米的比赛,而且获得了好成绩,她在比赛期间,同学们都为她加油呐喊,到终点有几个同学还为他递水,搀扶他,问寒问暖,场面很感人。

四、案例思考

1、要重视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7)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59-03

引言

众多科研实例表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较为重视地域认同度重视对某类群体发展的影响;因为地域认同度重视对个人和群体作用的表现,目前,这种作用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决定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备受关注。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地域认同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切合现今关注的热点问题,其目的是将大学生交往和地域认同度关系的问题放大到普遍的社会问题中来,并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来帮助大学生实现健康的人际交往,并以此为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中的identity。在西方,其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地域认同度是指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的形象,文化等各方面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知以及归属感,是人们对某一区域的理念认知、赞成,信任的程度,是地域所能提供的尊重和价值带给社会人对本地域的认同度。地域认同度体现了某一地域对个人的吸引能力[1]。

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transaction)亦简称交往。它包括个两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品的交换。从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指人与人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2]。

分析地域认同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有两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地域重视度的差异,如同乡会的出现和对此的态度差异、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之间、不同的年级之间(以师大为例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男生与女生之间。

第二,不同地方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表现为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人际交往的观念、人际交往的行为、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等)的差异,如南方与北方、农村与城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地域认同度之间的关系,能够了解大学生交往的现状。我们对陕西师范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289人中,南方77人,北方212人,农村148人,城市141人;其中具体细化为:北方城市108人,南方城市33人,北方农村104人,南方农村44人。

在293人中,男生56人,女生237人,免费师范生100人,非免费师范生193人,大一年级93人,大二年级42人,大三年级42人,大四年级30人,研究生45人。

此次问卷调查在问卷上采用自编式问卷。第一部分调查大学生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地域重视度的差异,第二部分调查不同地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

调查方法:调查共有两个阶段,采取跟进式,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对同一群体针对两部分问题发放两次,共发放600份,卷一回收298份,回收率99.3%,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96.7%;卷二回收298份,回收率99.3%,有效293份,有效率97.7%。

调查结果着重展示能反映本质问题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的结论:

1.大多数同学都较重视人际交往,但北方同学较南方同学更看重人际交往。

2.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在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上差异不大;北方城市与农村的同学在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上差异不大。

3.南方农村比城市的学生更重视人际交往。

(二)大学生认为自身交往能力的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基本都认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但是更多的农村学生对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感到焦虑。

2.南方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在评价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农村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自信。

(三)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知识的了解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北方较南方的学生交往知识缺乏但总体都不高。

2.城市学生较农村学生交往知识较精通。

3.大多数学生对人际交往知识略了解,很少有很精通或很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知识缺乏主动了解、自我提升的意识。

(四)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和长久所处环境的联系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交往能力与所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这在南北方、城市农村方面差异较小。

2.南方城市的学生较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关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纵向地域差距较小,但是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较大,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的学生交往观念存在差异。

(五)大学生在择偶时对地域的认知(见表1)

结论:

1.在择偶方面,大学女生更倾向于找与自己同一地域的对象,以便沟通交流;而男生在择偶时,很少考虑地域因素。

2.非免费师范生比较免费师范生而言,更加看重地域的同一性。

3.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来对比,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成熟,学生在择偶时对地域的限制逐渐减少。

4.由大四学生与研究生的对比情况可知,大四的学生由于面对找工作的问题对待择偶对象的地域有更大的要求,而与毕业生相反,研究生则由于继续学业对待择偶对象地域并无过多的限制;总体来说,年龄越大的学生受地域的限制因素越小,情感态度也越成熟。

(六)如果考虑到返乡就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对象选择上是否会倾向于同乡(见表2)

结论:

1.如果考虑到返乡就业,女生对朋友交往方面倾向于同乡的概率要远远大于男性;非免费师范生在朋友交往方面倾向于同乡的可能性较免费师范生的概率稍高。

2.由年级的对比可知,低年级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对地域的依赖性过大,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对就业问题有较明确的规划反而在就业上对地域的依赖性较小。

四、问题探讨与总结

(一)生活环境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的差异

由于现今社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被看作是其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条件,所以大多数大学生都较为重视人际交往。但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有所差异。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农村的学生由于人际信任度和对他人的容纳度较强,更容易结交朋友却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1];城市的学生对他人有较低的信任度和容纳度,不会轻易结交朋友,但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

城乡大学生在居住环境方面存在不同,使得农村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高于城市大学生;而城市学生,在复杂的交往环境中,更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因而在容纳他人自我感受方面又具有显著的优势[2]。

阳剑兰的研究表明相对封锁的人际交往可以导致交往缺陷[4]。农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尽管本人有强烈的交往欲望但总是不够自信,缺乏历练与经验;相反,城市的大学生有较为宽广的交往圈子。另外,农村大学生比较喜欢把自己的社交圈子局限于同乡中,组织所谓的同乡会,老乡会,排斥与其他人的交往,变成一种小团体交往[3]。

此外,南北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表现上也有所差异;受经济发展状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北方的大学生更为看中人际交往,因为人际交往是情感联络的桥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儒家思想开始源远流长;南方学生生活在沿海,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定性,人们对人际交往较为淡漠;再者,经济发展的迅速使人际交往更趋于个体化。

(二)传统文化导致带有地缘色彩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上都较为重视地域,这主要体现在对地域的认同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由于从传统农业社会里构建出的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性,人们普遍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农民对自己熟悉的家庭,家族乃至宗族格外重视,血缘,地缘成为他们所有关系的纽带。

迄今为止,人们这种血缘,地缘性的人际交往,并且是带有持续的特点,究其根本,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累积下的“关系认同”和“情感认同”[5]。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上更倾向于地缘化的人际交往模式。

大学生要实现人际交往是要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人有合群的需要无论处于哪一集体都需要一种归属感[6]。这种归属感同地域的人似乎更易满足,这也就是大学生不管在对朋友的选择还是对象的选择上都较为重视地域的另一因素。

(三)网络是打破地缘类人际交往的手段

网络交往方式打破了传统交往方式中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网络中,年龄,血缘,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制约交往的传统因素已被虚拟的角色,隐蔽的实体所掩盖,这使双方都处于相对独立的,较少冲突的对等位置[7]。

但是就网络的影响来看,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打破了原有的交往方式,同时又会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邵建平,张晓媛,邵千芸.地域认同度对核心人才流失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甘肃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2(5):154-157.

[2]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95.

[3]赵颖.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成因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5):132-137.

[4]阳剑兰.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差及其对策[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1):36-37.

[5]周建国.关系强度、关系信任还是关系认同――关于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种解释[J].社会科学研究,2010(1):97-102.

[6]吕培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矛盾心理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48-50.

[7]张俊杰,姚本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90-94.

Regional Identity and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YANG Jing,WANG Jun-shuan,WANG Li-jun,WANG Xiao-yu,LI Qian-qi,LI Xin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自卑;自我中心;性格内向;认知偏差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空间,为大学生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了很多机会,然而处理不好,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大学校园是一个集学习和生活为一体的场所,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一般是同学和老师,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其独特的特点。

1、大学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

首先,是交往对象的单纯。大多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同学和老师。其次,是交往目的的单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一般都没有功利色彩,也不会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2、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

大学生之间由于相似的年龄、学历,他们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也没有尊卑长幼之别。人际交往完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尽管因为身份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会打破这种平等关系,但与单位里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相比,师生关系仍是相对平等的。

3、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集中在几个群体中

一是以学习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如同班同学、培训班的同学等。二是以地域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因为具有共同的方言、饮食习惯等,同乡更容易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三是以兴趣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大学里不同的社团满足了同学们不同的兴趣需求。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他们之间往往也更容易建立人际关系。四是以生活空间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如室友,由于共同的生活创造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主客观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成目标时的无力感、无助感以及对于自己失望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因惧怕出丑或遭他人耻笑而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大多源于以下几种因素:一是家庭贫困。特别是那些刚从农村出来,初到大城市的贫困学生,大城市的繁华带给他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刺激,更是心理上的冲击。城里有钱的同学时尚的穿着、高档的消费用品无形中让这些农村来的贫困生自觉低人一等,逐渐便产生了自卑心理。二是学业落后。考上同一个大学的,都是成绩相当的学生。要想在学习上脱颖而出,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大学学习更强调自主性。有的学生认为从紧张的中学阶段解放出来就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思想上的懈怠,加上对大学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学业上的落后是在所难免的。这对于那些曾经学习拔尖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们开始丧失自信心,变得自卑起来。三是能力不足。大学校园是一个可以充分展现才华的地方。大学的评价指标相对于中学的“成绩至上”来说更加多元。有的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就没有什么特长和才艺了。那些多才多艺的同学通常会赢得大家的赞赏和羡慕。而那些没有特长和才艺的学生往往也会产生自卑心理。

2、自我中心主义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唯我独尊,习惯了别人围着自己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也不会体贴和关心别人。到了大学宿舍这个集体环境中,他们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总是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室友的感受,久而久之就会遭到室友的排斥,甚至会产生摩擦和矛盾,引起争吵。没有人愿意跟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交往,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很难与别人维持长久的人际关系,也很难交到朋友。

3、性格内向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内向与外向是性格的两个维度,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性格内向的人通常比较敏感,对生活和外界有着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感知,却很少会表露出来,平时总是寡言少语。因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方面会遇到较多的困难。与别人接触时显得腼腆、害羞,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担心自己的言行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

4、认知偏差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交际范围比较窄,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因为知识、经验的有限而造成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首因效应。即是我们通常讲的“第一印象”,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基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会对以后的认知与评价起指导性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第一印象来对他人做出评价和判断。特别是第一印象不好时,这种效应表现更为明显。然而第一印象往往带有片面性、肤浅性,很难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情况。二是刻板效应。它是指人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比如很多人认为漂亮女生都很骄傲自负,家庭富裕的学生生活都很奢侈。在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刻板效应能帮助我们快速推断对方的基本情况,但是事情总有例外。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对具体的人作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措施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特别需要与人沟通,向别人倾诉。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通过人际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安慰,借此来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得尤其重要。此外,掌握了人际交往技巧也会对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而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无疑会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烦恼,阻碍其身心、学业等各方面的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呢?

首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人都有其优势与劣势,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较。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抬起头,大胆地去跟周围的人沟通、交流。

其次,学会关心他人,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多为他人着想,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我们会收获更多的友谊。

再次,要正确认识内向性格的优缺点,努力完善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对于性格内向者来说,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让自己变得开朗活泼一些,减少内向性格给人际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及时调整认知偏差。与他人交往时,不要盲目相信“第一印象”,所谓“路遥知马力,日就见人心”,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后,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对方。认识他人时也不要被固定看法所束缚,每个人都是与他人不一样的个体,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打破认知的偏见,摆正交往心态,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宿舍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正式群体。在大学生宿舍这个群体中,生生之间有较多的人际交往,并且有比较稳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关系,大学生会有一种群体归属感。一个宿舍的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爱好、言谈举止、思想观念等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导致宿舍成为矛盾频发的“高危地带”,譬如:口角、拳斗、械斗、仇斗、冷战、孤立等冲突形式。“很少有不闹矛盾的宿舍”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宿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优劣。

一般来说,刚入学的新生基本上没有什么矛盾,同学之间都有新鲜感,呈现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状态;一个学期过后,慢慢矛盾、隔阂会显露出来,有的对骂甚至打架;快要毕业的大学生一来忙于毕业,二来通过一年的实习人际交往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相处较为和谐。

笔者所带过的班级,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女学生,性格内向,不大爱说话,性情温和。她的宿舍有6个人,宿舍长个性比较强,性格急躁,喜欢指使别人。在大一上半学期即将结束时,这位女生来找我说:她和宿舍长关系不好,认为宿舍长经常对她颐指气使、大吼大叫,这让她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有种恐惧感。而宿室长对其他几个人挺好(也许是有意拉拢她人),还不许别的人对她好,把她孤立起来。这让她不想回宿舍,觉得宿舍像冰窖一样冷,连睡觉都有压力,也影响白天的学习。所以,她想让我帮忙,解决其宿舍问题。

一开始我认为她们是性格相差太大的原因,我和这位女学生谈了两个小时左右。我告诉她:“大学犹如一个‘小型社会’,要让自己学着适应环境,而非总是想让环境适应自己。你和宿舍长的性格,一个内向温和,一个外向急躁,再加上你们成长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的不同,因而可以慢慢地磨合,努力跟对方沟通,找一个只有你俩人的场合,让你的宿舍长明白她的言语行为使你觉得很不舒服,希望她能有话好好说,而不是指使你,对你大喊大叫。你在这个宿舍再住两周,适应一下环境,看看如何,不然的话贸然调宿舍会对你的宿舍甚至班级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分析、解释和对她情绪上的安慰,这个女生终于同意回去再住一段时间。

两个星期后,她又来找我,还没等我问她情况如何,她先开口说:“老师,我真的尽力去改变适应了,可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没什么改变。”我笑着问,我说的当面沟通方法你试了吗,她点头。她说;“老师,你还是给我调个宿舍吧。”我考虑了一下,心想让她调也行,但以后她就不能再换了。我说:“那你要想清楚啊,老师同意你的想法,给你调换个宿舍,可今后不许再换了,要学习和她人相处。”她连连点头,很高兴地走了。此后,她没再来找我。有次在路上遇见她,问她现在好不好,她说,谢谢老师,在这个宿舍和室友相处得挺好。我对她放心了。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产生的原因

探讨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以寻找合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沟通模式,避免不良事件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帮助他们与室友及身边的人愉快相处,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原生家庭文化

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生家庭文化是指各人原来生长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

首先,地域、城乡的贫富差距。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的地域、家庭经济程度相同或接近,就越容易成为朋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说明了地域相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切感。

其次,父母亲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及其成长背景会给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极大影响。这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宿舍中无形地便成了人际关系的交流阻碍。譬如一个学生的父亲为人宽容大度,一般来说这个学生也会乐于宽容他人;相反,一个人的父亲心胸狭隘,那么这个学生可能容易斤斤计较。

(二)心理障碍

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处在同一个宿舍,接触最多,更易产生矛盾。大学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傲、嫉妒等不成熟的一面,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第一,虚荣心理。这是一种被扭曲的自尊心,是自私心理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外在表现,常对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如盲目攀比吃喝、穿名牌、用时尚手机、平板电脑等。这样的炫耀、追求外表的虚荣心理是不健康的,既不利于自身的心理卫生,妨碍自己进步,又不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二,自卑心理。表面上是别人看不起自己,但深层次地探讨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大学生交往的自卑心理一般会具体表现为害羞(或羞怯)、猜疑甚至恐惧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缺乏社交生活的锻炼、对于家人的依赖心理等导致暂时的不适应乃至自卑。

第三,自负心理。自负是一种“自命不凡”,超出自信的扭曲心态,过高估计自己,只关心自己的感受,目中无人。这类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片面地产生自我优越感,在宿舍唯我独尊,就会使室友之间和睦相处较为困难。

第四,嫉妒心理。培根说:“嫉妒是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的毁掉人间美好的东西。”嫉妒心理是一种自尊心的异常表现,是一种不服、不悦、自愧、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大学生之间相同条件很多,由于各方面的竞争,使得一部分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三)沟通障碍

第一,沟通态度。人在沟通时常见的三种态度:家长式、儿童式、平等式。家长式沟通,看人的眼光是向下的、命令式的,这样的沟通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儿童式沟通是任性的、无自控能力的,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理智的。平等式沟通是民主的、畅所欲言的,能帮助双方成长。大学生中存在的家长式或儿童式的沟通模式,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障碍。

第二,语言差异、语言表达不明引起歧义甚至有粗言脏话、不合礼仪。语言往往是误解的来源,因为说话不合适导致同学之间产生误会、矛盾甚至谁也不理谁;还有的学生有不雅口头禅,没有礼貌等,容易引起交往不快,导致同学关系僵化甚至大打出手。

第三,网络虚拟交往的增多,使得大学生宿舍内交往的减少。有的大学生上网成瘾,缺少对宿舍的归属感,这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的一个诱因。

三、建立友好宿舍关系的对策

什么是人际关系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再简单、单纯了,这需要学校大力重视和引导学生学习交往、辅导员及时帮助与跟进有较大矛盾的学生、大学生自身用心琢磨彼此应该如何交往。因此,笔者针对建立友好的宿舍关系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宣传

首先,大学生要学会包容、理解。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大学生要使自己拥有豁达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豁达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积极,勇于承认事实,迅速去做该做的事情。其次,学校可以多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讲座,辅导员可以多开人际交往方面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人际关系原则,如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人际关系技巧如策略等。大学四年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人际关系的基础需要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从宿舍生活开始,彼此尊重,让自己与室友更加自由、幸福。

(二)树立人性化管理、沟通式服务的理念

学生管理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着想,经常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要特别重视宿舍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和做好宿舍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工作。

首先,辅导员要重视对班干部、宿舍长的甄选与培养。要先让班干部、宿舍长学会如何很好地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进而带动并促进同学之间、室友之间友爱互助、建立深厚的情谊,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和睦的“家”。因此,辅导员要加大力度,抓好对班委、宿舍长关于宿舍人际关系应急处理及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危机的培训;同时,要求班委、宿舍长做得好,积极负责,让他们树立沟通意识,学会沟通、善于沟通,能上通下达,与同学间搞好关系。并且让他们在同学当中发挥促进和谐、调解同学矛盾的作用,尽最大能力稳定局势,努力将宿舍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构建一个舒适温馨、清洁高雅、充满朝气的宿舍。

其次,当宿舍矛盾出现时,辅导员要及时做好宿舍成员的疏导、安抚工作。辅导员可以安排适宜的时间、环境让当事人见面,同时掌握好调解的方向和节奏,帮助他们理清矛盾的根本原因。同时,在具体相互沟通时,辅导员要让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体会对方的感受,以便解决问题,促进宿舍人际关系恢复正常。

最后,在调解不了的情况下,辅导员要电话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同时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宿舍人员。另外,老师可以将宿舍人际关系矛盾与学生的量化分、奖学金、评优评先相结合,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高校宿舍关系的和睦融洽与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苗.浅析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职业圈[J],2007,2.

[2]杜勇,靳西祥.论学生公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学教育科学[J],2003.4:33-35.

[3]顾建亚.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1,VOL20,4:43-45.

[4]燕炯.浅谈当代医科学生的理想与信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1,VOL13,9:107-109.

[5]张锦华,陈承.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文教资料[J],2010,10.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策略人际交往是人们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结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怕被拒绝。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

2.不会说“不”。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3.过分依赖。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你有以上这些问题,说明你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现存问题的分析

影响人际关系的最根本原因是人际冲突。关于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个性的差异。指由于个性差异或人格特质而引发的。大学生中彼此性格差异过大时,往往感到难以合作甚至出现冲突。比如A型血的人总是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脾气更急,也就自然会比B型血的人更容易卷入冲突。

2.“边缘人”地位的处世双重性。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但又为即将迈出大学做准备,大学时期成为“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重要过渡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自给自足能力还没有达到,迫切需要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从父母的束缚之中走出来。因此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表现的与众不同,这种不同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3.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有些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4.面子心理作怪。爱面子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已。双方都在用不恰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转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与人际需要的矛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来缓解或解除这些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培养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质。

1.以平等原则为基础,平等相待、摆正位置。平等原则意味着在交往中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和谐交往的基本前提。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要别人尊重自己。做到这一点的同时还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摆正位置,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把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以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不大。

2.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真诚相待、互帮互助。真诚互助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热情之手,像雪中送炭一样给别人以物质或精神的慰藉。由于大学生性格、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个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交往中要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这样就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交心自在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互相关心,互帮互助,。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3.把握宽容原则,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宽容他人就等于是在宽容自己,苛求他人也就等于是在苛求自己。人与人心灵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但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换位思考问题时,就会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心理上的距离自然就缩短了。

4.基于共性,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可见,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因此,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5.换位思考,学会有效地倾听。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几乎所的人都喜欢听他讲话的人。在与人沟通时,作为听者要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最好不要插话,要等别人讲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在对方的角色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对方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枉加评论。

6.加强沟通,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促进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位置上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就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范围的狭窄促使大学生之间接触密切,这是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有利客观条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消失,争取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不至于孤立无援。

四、结论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策略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使大家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让那些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关于学习方面的心理疏导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成绩是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变成为班主任作心理疏导工作中的重头戏。很多谈话都是先从成绩说起。我班里有一个女孩子,个性很强,干什么都想做到完美,尤其是学习方面的,每一次考试,当天考完,总会求着老师先给她批卷子,如果不理想的话,登时泪如雨下,情绪连接好几天不好,总是发呆走神;倘若考好了,便若范进中举般狂喜,有一次,当她刚刚得知自己进入班级前三名的消息后,老师还没来得及对她说些什么,她就飞奔下楼,径直向IC卡电话机走去,然后远处可闻其翻来覆去地大声对着话筒道:“妈,我考了第三名!!”平时跟同学之间的谈话也是半句不离成绩和名次。对待这样的学生,工作要做细,尤其是要有耐心,从点滴做起。因此,对该生的教育,我采取的是一种逆向思维教育方式,在她成绩取得进步时,我先不表扬她,而是在她面前夸赞别的成绩不如她,但是在心理素质上比她好的同学,让她意识到什么样的学生是老师从心里所欣赏的。在她成绩退步时,我更不会劈头盖脸地把她训斥一顿,而是在她情绪稍微有所好转时,装作不经意地和她聊家常,多说一些鼓励她的话,并且借其他同学之口说老师在某某时候表扬她了。同时,在周记上,给她写些提高心理素质方面的话,以减轻她的心理压力。这样,通过我不懈却看似不刻意的努力,该同学的心态恢复了正常,并且能够在自己考不好时主动找我谈心,找出失败的原因,力求下次不会再有类似的错误。去年的高考,她正常发挥,考入了一个自己满意的大学。

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疏导

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和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同家长的关系;以及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其中,困扰学生较多的还是和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为人所乐于亲近的人。就有这么一个女生,她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很强,课余时间,她也很同别人亲近,但她从来都不能如愿以偿。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都不欢迎她。她没有觉悟到,问题的关键就在与她的自私心理,她总是在为自己打算盘,她决不肯浪费时间去为他人着想,每次同人谈话时,她总要把话题拉到她自己的事情上去。和她谈心时,我没有对她的行为做出明确的批评,只是拿班里几个特别受人欢迎的女孩为例,让她自己分析一下别人成功的原因,再对比一下自己和别人交往的方式,找出差距,并且提醒她在和别人交谈时多请倾听,多从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样,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都说,她好象变了个人似的。她自己的情绪也特别好,学习更有劲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