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园景观设计理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字:呼应性;整体性;设计效率
Abstract: China famous four except the Summer Palace in the suzhou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and lingering garden for jump out of the range of royal formats restraint, in the conformation scene on a more jump, and ancient Chinese prefer woodiness structure housing will be building harmony natural landscape, part of the wooden structure hale line in the corridor of the echo entertainment and landscape trees, make buildings and landscape one integrated mass.
Key word: echo sex; Integrity; Design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设计是一门与城市规划,人文自然地理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类复合型学科,景观设计又称“建筑景观学”,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对环境要整体考虑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使建筑使用更方便快捷,同时兼具艺术价值。
景观设计除了传统意义上包括有环境艺术设计外,还包含会展展览设计,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和节日气氛设计。
相比起其他的设计门类,景观设计的概念相对抽象,一定概念下可以把景观设计理解成风景,作为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也可以将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理解成独立的生态系统,一种寄回忆与过去,寄希望于将来的精神表达。
由景观设计衍生出的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义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科学上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学强调土地的使用率,根据解决问题内容的不同,景观设计细分出两个相关的专业分支:即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的特殊概念与属性决定了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决定了景观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交互设计。
例如在某景观设计制作公司的实际规划过程中突出的体现了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交互性。
项目位于北京通惠河南岸,西至东三环庆丰公园,南至京秦铁路,东至盛世龙源创业产业园。产业园一期已经建成,本次规划用地在已建成的产业园一期东侧与东四环之间,总用地面积约17公顷。
从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出,在景观设计的实际规划中,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建筑设计与建筑策划,景观设计更多的将展览,办公,文化,娱乐和交流等一系列不同的功能混合,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交叉配合,在几乎所有的规划建筑实践中都能黏合不同功能属性的学科成为整体。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设想,拟定解决方案,做好文图表达,便于预定整个工程的投资预算与风险预设。
在古代,由于社会分工单纯,民间的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一般情况下都是同时进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相互分离,产业革命时期逐步发展成熟,在广义的景观设计概念下,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应该属于景观与建筑交互设计的典范。以下以颐和园为例,分析景观与建筑交互设计的实例展示成果。
景观与建筑交互设计实例之一:万寿山。
万寿山属于燕山支脉,建筑群依山而筑,以皇家最高典制,组成巨大的建筑群。依据山势的走向设置殿阁,形成自然的中轴线,后山建筑与中轴线上建筑相互呼应,万寿山难坡濒临昆明湖,湖与山相互掩映,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前山在建筑群体上运用了突出重点的规划手法,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殿堂掩映在山坡覆盖处,与山顶呼应,形成更加完整的中轴线,前山其余地段体量较小的建筑物自然布置在山麓上,院内风景尽收眼底。
后湖蜿蜒的河道有别于前山的开阔,通过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与后山的建筑物集合自成一体,与周围弯曲的河道与葱郁的林木组成精致的小园林。
除了万寿山之外,昆明湖,东宫门,乐寿堂,玉澜堂,大戏楼,佛香阁,排云殿,长廊,清晏舫,听鹂馆,画中游,十七孔桥,宝云阁,文昌阁,谐趣园,苏州街等建筑密集的建筑群点缀自然景观,朗润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又呼应着园中建筑。
古国古典皇家园林的特点显而易见:建筑风格由皇家制式统一,虽为封建皇权的象征,但是在制式统一的基础上,建筑物风格更为完整,形式美得到统一。
中国四大名园中除了颐和园外,苏州拙政园与留园因跳出了皇家制式的范围制约,在构景上更为跳跃,而中国古代惯用的木质结构住宅也将建筑物融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木质结构硬朗的线条呼应着院内游艺的长廊与山水树木,使得建筑物与景观浑然一体。
除了园内的建筑与自然景观,还以时令的植物点缀其中,以夏天湖心种植荷花为例,画龙点睛的形式点缀了建筑与景观组成的集合,使其成为有机的整体。
景观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
景观与建筑的相互融合,增强了具体景观单元的统一性,而景观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则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1)景观与建筑的交互设计可以增强景观单元景观与建筑的呼应行。
A,景观与建筑的交互设计,可以增强建筑与景观颜色的呼应性。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以及空间构成里,如果一组素描静物的主体物(如:啤酒瓶,陶罐,快餐盒如果要和谐的出现在画面里,一定要有其他的点缀物(如:水果,蔬菜,小型的装饰品)进行搭配,但是点缀物的颜色不能与主体物互斥,不能出现互补色关系(蓝色与橙色,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在色彩构成里被称为互补色关系颜色,以同样的面积出现在整个画面里会降低画面颜色的精致度。)而将景观与建筑交互设计,可以有效的避免建筑与景观背景颜色互斥的关系。
B,景观与建筑的交互设计,可以增强建筑风格与当地气候特点的呼应性。
西北少雨,夏季凉爽而短促,冬季寒冷而漫长,西北的民居特点,平顶,墙体厚。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夏季漫长,民居特点多呈现坡形顶,墙体薄。如果在设计建筑物时不能有效的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势必会带来相应的生活不便。景观与建筑的交互设计,能有效的兼顾建筑与当地气候的融合与呼应性。
C,景观与建筑交互设计,可以增强建筑形式与当地地质条件的呼应性。
日本身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多发,所以房屋通常都使用木质结构,以最大限度的在地震的时候减少人员伤亡。如果在建筑设计中没有有效的考虑当地的地质结构势必产生相对严重的后果。景观与建筑的交互设计,可以有效的兼顾建筑与当地地质条件的呼应性。
(2)景观与建筑的交互设计,可以增强景观单元建筑与景观的互补性。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颐和园的实例,如果只有基础性景观而没有建筑,基础性景观会显的单调,如果建筑物在建设之初没有考量当地的实际环境而贸然兴建,兴建于不恰当的位置,不光会影响建筑物的便利与使用性,也会减弱景观单元的和谐感。而如果在建筑物兴建之初就结合当地自然景观的客观条件,交互设计,从大的角度来看,建筑物点缀其间,形成自然统一。
(3)景观与建筑的交互设计,有助于设计师提高设计效率。
如果在先进行景观设计之后进行建筑设计,亦或是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后进行景观设计,势必会出现颜色搭配,风格与使用功能上的互斥,如果要改进缺点,很多项目势必重来,极大的浪费了资源,也降低了设计效率,而如果景观与建筑交互设计则极大的避免了为改进缺点而重新设计,从而提高了设计效率。
(4)景观与建筑的交互设计可以增强景观单元的整体性。
景观和建筑在感官上作为一个整体,大到一座大楼,小到一只垃圾箱都是不容分割的整体,而交互设计,能更好的增强景观与建筑的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居住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住宅布局整体上逐渐趋于规划性和有序性,这将会在未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方便,为人们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目前,小区的景观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小区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还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了一个获得良好销售量的发展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房地产开发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城市小区的景观设计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后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具体实施以及居民的购房意愿。
一、后现代化的概念以及特征
1、后现代化的概念
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后现代认为,每个人都是在局部的知识背景中形成世界观,对于初始的社会生活方式,他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是对现代文明生活的迷思。
2、后现代化的特征
后现代化是立足于现代文明发展的,强调要对现代化的理论、价值、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所有具有结构或本质特征的东西进行全方位的、反向的质疑和挑战。它主要的特征表现在(1)后现代化具有不确定性。(2)具有开放性。后现代化是和现代化相矛盾的一种思潮,现代化要结合科学技术进行改造,而后现代化则是开放性的发挥,不局限于某一方面。(3)具有复杂性。后现代化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内容分类的复杂性,包括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4)具有多元性,后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它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可以作为一种“政治或思想的游戏策略”,可以作为一种“阅读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也可以作为一种审美趣味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展现了与现代性完全不同的“文明图景”,文明不再是结构性而是平面化的,不再是有序性、齐一性而是纷繁复杂乃至混沌的。 可以说后现代性的特色包括了全球化、消费主义、权威的瓦解以及知识的商品化。
二、我国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小区建设使人们对城市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城市小区集中规模绿化。90年代,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兴起,人们开始重视城市小区景观环境,景观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和城市建设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尚有差距,如“千城一面”、景观单一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城市小区景观设计质量,是当今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现代意义的城市小区景观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学家及设计理论家文丘里发表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标志着现代主义的日渐式微和后现代的崛起,后现代设计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创新。70年代,日本针对城市小区设计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此后,景观设计领域呈现出风格多样性的后现代特点。
三、后现代的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特点
1、体现城市的自然特色和历史文脉
城市小区后现代景观设计以景观作为表达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符号意义的载体,能够体现自然特色和历史文脉精神,有效地向人们表达自然和历史文脉的特点。作为景观的设计,首要提倡顺应自然,尊重历史,如广东中山的歧江公园景观设计就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歧江公园景观设计是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设计的,曾获国际城市土地学会ULI 2009年全球杰出设计与开发全球奖,该景区设计保留了原有的旧造船厂,利用已有的古树,又引入了新的语言和形式,采用路网、装置物等元素,形成了历史与自然、现代结合的新型的景观设计风格。
2、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及人文关怀
城市小区后现代景观设计作为表达生活方式的符号,应体现和谐的人与环境关系,体现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贯注以人为本的精神。例如,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共同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建筑群,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时尚前卫特色酒店式服务公寓。每栋房子各具特色与生活情趣,错落有致地坐落在陡峭的山谷里,与环境融为一体。“手提箱”屋后,有蜿蜒小道通向后山,可穿行在树木笼罩的山坡上。三号别墅——“看与被看”,室内室外相通,在主人和邻居、客人之间的“看与被看”的互动往来中享受浓厚的乡村人情。“竹屋”里纤纤细竹隔出的“茶室”,六面皆竹,透过竹缝还可见长城的烽火台,形成一种足不出户就可与景交流的意境。
四、城市小区后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商业广场的后现代景观设计实际应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空间的主体,设计有一定的创新性,或简洁、或前卫,宗旨是能使消费者清楚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并能对其内部产生兴趣,有前去消费的欲望。广场设计是最关键的“主题”,配合这个商业的营销理念和整体规划理念。比如绿色低碳、科技人文、责任感等,为体现社会责任可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凸显环保低碳理念,在驻足景点处,可增设一些节约减排的宣传看板等。如长沙友阿奥特莱斯商业广场,定位为世界名牌折扣店,集休闲与购物为一体,选址在离闹市有点远的地区。多数来买名品的消费者都是有时间、有车一族,愿意开车去不塞车的地方休闲购物,觉得很合算,市区外的视野开阔,门楼与入口设计很适合高大的造型,这点把握得很好,既迎合了这一阶层消费者的心态,也符合了地理环境。
2、商业街的后现代景观设计实际应用
商业街的建筑外立面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外观立面造型设计可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建筑的整体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外观很醒目,使人过目不忘;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包括建筑的开窗与实墙面的设计,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而第三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跟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人所感受到的范围在一层高之内。这一层上的设计重点是细部和材料的运用,包括台阶、踏步、扶手、栏杆、灯具、挂画等的材质与色彩等,只有把这三个层次处理好,才能使商业街具有“人情味”。商业街中间的布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的主要元素,如长沙黄兴路步行街景,街景雕塑为集中展现各种街头艺术形态,如卖油翁、修鞋匠、补锅、小孩踢毽子、掏耳、臭干子摊等独特的街区小品与园林造景相映成趣,辅以梦幻造型的灯光,组合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全新商业环境。步行街建筑线形空间的活动焦点,是步行街游人的共享空间,中庭廊道顶部由玻璃覆盖,透过玻璃顶可直接采纳天光,且室内步行街二楼三楼形成回廊,人们可凭栏俯视街景的精彩纷呈。
3、创意产业园的后现代景观设计实际应用
在后工业高度发达的今日,人类社会呈现出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和复合化的趋势。同时,艺术和文化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也越来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类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改变和可能,作为其载体的创意产业园应运而生,并发展快速。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从形成的原动力及功能方面来看,主要分为政策导向型、艺术家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资源依赖型、成本导向型及环境导向型六种。这六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模式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当条件成熟时可能发生模式转换和混合。
后现代的创意产业园的区域规划与设计,要从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创造出了朴实、布满人文艺术气质的氛围感受。同时,每一处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后现代主义景观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们精神层面,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趣味、个性的精神需求。体现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贯注以人为本精神的后现代景观设计,是以场所的符号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思想。后现代主义在审美意向的传达上有着新的追求,首先,为了对抗理性的束缚,后现代审美倾向于原始的、非理性的内在冲动的观感对于现性生活经验的冲击作用。其次,后现代审美是反释义的,引导个性审美体验活动。最后,后现代美学被强调为一种回归视觉的美学观,回归到了一种感性的审美意识中,使生活变得更加简单化、感性化,后现代景观设计承载着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加速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日益向城市集聚,这对城市小区景观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小区景观设计需要创新。同时社会的发展和创新的需要也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去研究探索。就得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后现代化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与人居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设计;表达;文化元素
工业景观设计是现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目前的后工业化时代,工业景观的设计不仅要突出工业特色,更要在其中展现出工业文化或者是其他的特定文化元素,以此来增加景观的文化内涵,突出景观的特殊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要将文化元素在工业景观的设计中突出的展现出来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总而言之,要想在后工业化景观设计中充分表达文化元素,那么就要牢牢把握时代的气息和工业的特殊性文化。
一、人类生活的未来转向
1、休闲化
休闲化的生活是人类未来生活的重要方向,这种休闲化的发展,在目前已经表现的非常突出。从生活结构看,旅游、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了现在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在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就目前的经济结构而言,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文化展业也得到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言,休闲的生活情趣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活理念,并且在人群间传播。
2、学习化
未来社会充满了竞争,而要想在竞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目前的社会,学习化倾向已经非常明显,这种文化倾向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更体现在社会教育中。目前社会认知的普遍观念是学习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所以在未来的社会中,学习化倾向将会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未来人们的生活将会向学习化转变。
二、后工业文化的趋向
1、理性文化的发展
理性文化是相对于感性文化而言的,在自然学科不断繁荣的今天,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越来越透彻,所以思考问题、看待事物也变得越来越理性。这种理性思维的发展带动了严谨、求实的理性文化的发展。在理性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活做事态度越来越注重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文化发展的趋向,为后工业景观设计提供了逻辑基础。
2、人与自然的平衡
随着人们对自然的不断认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迅速发展并且在生活中被不断的践行。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认识到这一点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与自然的平衡。这种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观念在各个领域得到强调。目前,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亦或者是人类的社会实践,都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题进行宣传。
3、尊重、平等的人际关系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也进行了重新的认识。目前,人人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也更加的趋向于互相尊重和平等化对待。在人际关系平等的处理中,西方社会认识要明显优于我国社会,我国社会优于阶级社会的漫长,思维固化比较严重,所以在未来的工业景观设计中,这一理念还需要被不断的深化。
三、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
1、人文主义色彩的浓烈
工业景观是没有生命的冰冷建筑,要想让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就要在其中灌注人类的情感与思维,使其变得温暖。在后工业时代,人情关系淡薄,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淡薄人情的冰冷建筑间寻找情感的寄托,那么在工业景观设计中就要表现清冽的人文主义色彩。简单而言,景观设计是理性思维的运用,而人文主义色彩是感性思维的融入,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工业景观才能在严谨中透出柔情,在规矩中散发温暖。
2、多元化偏休闲文化的设计
由于现在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的,文化的发展也是多元的,但是人类的生活却在休闲化的道路上不断的迈进,所以在后工业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体现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偏离人类生活休闲化发展的轨道,所以在工业景观设计中,要进行偏向于休闲化的多元化文化表达设计。这样才能使设计既符合时展,又不偏离发展方向。
3、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的融合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时代的主体,所以在工业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将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体现出来,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体现工业景观的特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工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体。这对于突显时代文化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四、结束语
文化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在未来后工业景观设计中,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大力表现文化元素,使得文化和工业景观的设计达到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晨晨,张超荣.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J].华中建筑,2011,08:100-102.
[2]戴代新.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上海宝山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评议[J].中国园林,2011,08:8-12.
通过低碳化的衣、食、住、行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世界的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以资源消耗为代价,无节制的利用与开发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人类环境的恶化。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遗弃的工业废弃地被遗忘,大量的旧厂房、旧设备的废弃;土地的大面积浪费;环境的恶化与破坏致使人们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对废旧工业厂房区更新的必然性。同时在进行更新过程中遵循“低碳设计”原则,低碳的介入为我们城市废弃工业地更新注入新的血液,城市环境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环境恶化和资源危机的压力条件下,人类逐渐思考生存的无止境索取和生活的无节制所带来的后果,并重申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与低碳思想,低碳思想逐渐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
2.工业废弃地的产生背景及影响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产生是传统工业向后现代工业转型的标志。由于城镇化快速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控,传统工业区域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逐渐被闲置,由城市的中心区域或发展区域向郊区转移,因而在城市的区域出现了大量的工业闲置地和工业设施。其中这些闲置的区域主要功能是产品原材料的采掘、传统技术的制造业、城市物品运输与囤积、城市废弃物的处理,如废弃的采煤场、加工厂、货物运输码头、工业仓库等等。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废弃的工业用地严重影响到城市的环境与经济,如对城市风貌影响问题, 建设废弃迹地问题, 城市环境维护与管理等。随着人类居住环境与视觉审美质量的提高,城市工业废弃地逐渐成为环境的不协调因素和视觉污点,严重影响城市的视觉印象。进行低碳式更新设计是工业型城市处理废弃工业地的必修课程。
3.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对各类工业废弃地的更新问题基本是实践领先于理论体系。在实际的更新过程中总结出了生态环境的成熟经验。设计师遵循艺术形式与科学理论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废弃地块属性的转换、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强、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围遗留等。在秉承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闲置的工业区更新为多重含义的城市景观。
(2) 国内发展现状
发达中国家工业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传统工业地的废弃、采矿厂址的闲置和垃圾场地的环境更新实践。如成都府南河边建设的活水公园,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环境治理案例。公园水系取自府南河水,污水经过植物净化系统进行自净,向人们诠释鱼与水和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并展示着水由污变清的的自然进程。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更新设计
1.场地特征
城市的发展初期,工业区域一般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经济与环境,低碳更新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一是城市闲置工业区的自然更新速度较快,把场地的原自然环境和设施影响减少,如保护区域的本地植物、自然水系和废弃的工业设备设施,并尊重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通过适当的更新以达到自我修复的再生能力,最终形成自然式的循环体系。二是闲置地位于城中心区域,进行生态恢复的经济利用价值高。
城市工业闲置地的低碳更新受到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低碳更新必须与周边环境景观和建筑风格想协调,低碳更新的主要目的是人工自然环境模式,为人类繁杂的生活提供休闲、娱乐、科教的活动场地。最终达到人居环境的自然再生和天人合一思想。
2.以“低碳”为导向的更新理念
(1)绿色设计
“园林人如何才能做到对传统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今天必须思索的话题,希望让城市的阳光、空气、水体、树木都披上自然的色彩。”绿色设计是工业城市与现代技术所引起的环境破坏的反思,引导设计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延伸。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再生材料的环境效益,尽可能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无止境消耗。使更新场所的环境能够最大化的利用与再生循环。
(2)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关于商品设计的一个新概念,主要以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指导思想的一种设计理念,强调按照自然存在的原则和规律进行设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势在必行的潮流,各个领域都试图为人类寻找一种宜居且不破坏地球生态的生活环境。
(3) 可持续发展设计
“可持续景观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 能源危机与环境恶化日益凸现,可持续发展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大力开发环保材料和发展绿色生产,不断将闲置的废弃进行生态恢复。
目前,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运用到所有设计领域,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到产品生产等,这一思想要求设计者必须对设计的每个阶段进行分析与优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例如在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中,要求设计师必须有创新设计思维,注重人与自然、空间、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并依照景观属性对场地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分析与优化设计。所有这些程序都必须在设计阶段完成,否则将会对整个项目的资源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浪费。
3.更新手法
(1)保留再利用
保留内容一方面是场地原有的闲置建筑物、生产流程的机械设施及原材料等实体景观,另一方面是场地自然水系和本土植物。最突出的案例是土人景观公司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景观。公园场地是废弃的粤中造船厂,设计保留了反映社会主义工业遗迹的旧厂房结构和机器设备,并赋予了时代的精神与内涵。意在体现野草的原生态美、工业的时代遗产美和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外最典型的项目是杜伊斯堡公园, 设计对所有废弃的建筑及机械设备和生产相关的运输仓储等设施整体保留, 形成具有震撼力的工业历史景观。
在幕府三0创意产业社区改造的项目中,我们即采用此手法,对原有的大部分工业厂房进行保留翻新再利用,而残余的一些工业构件则经过巧妙设计被改造为园内有趣的小品景观,改造的同时也不失场地原有的工业气息和场地记忆,在实物和理念上体现“低碳“理念。
(2)生态恢复
废弃的工业场地改造最有效的方法是生态恢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的治理较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要晚十余年,国家十五期间才将土壤污染课题列入重大科技项目。在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废弃工业地,这些土地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工业危害元素的影响,其中这部分地块也称之为棕色地块。必须对其棕色地块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科学的化学降解或者植物有机分解。
2)污水处理。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污水处理体系正在向生态概念靠近。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自然处理的手法,运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来对污水进行降解。比如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就利用人工湿地的生物滤池或稳定池来处理污水。发达国家工业城市的污水处理体系较完善,我国城镇分布较散,相应的污水处理站还较少。
3)植被恢复。城市工业闲置地最重要的低碳更新就是植物的恢复,整个区域的植物生态恢复即为环境更新的前提。“根据废弃地的场地条件,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选择既能恢复当地生态又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树种。” 植物的恢复主要以本土植物为主,配合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被植物及水生植物,最大程度的与原土生植物相协调。其中闲置地水体污染很严重,重金属和有毒元素含量高,要选择抵抗力强和耐受性强的树种。
在改造课题中的生态恢复主要是两个方面,即保留原有的部分生长良好的植物群落,并在拆除区域重新营造新的生态环境。由于场地基址为汽车废弃厂,所以没有水质和土壤方面的污染,只是对原有的一条雨污混合的水沟进行梳理整治及景观绿化,形成完整的给排水系统和水生植物景观。
工业废弃地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低碳”
1.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又被称之为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和创意经济等。随着北京798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国内兴起了一股利用老旧工业化厂房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热潮。在这种背景下,央企于2005年提出将城市工业闲置地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的战略,利用原有的旧厂房进行功能置换和创意设计。将LOFT 创意产业园区定位为以创意设计为主的潮流前沿地带, 作为艺术创作的交易、 展示平台,融合“创意、设计、艺术”于一身的创意产业基地。
2. 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更新工业废弃地过程中的“文化低碳”
(1)现状问题
纵观国内工业废弃地环境的改造路线,大多数是通过将其所拥有的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的工作室,服务产业园和商务园区。很多地区的创意产业园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大力延伸各类创意思路。然而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在2007年凸显出一些矛盾。主要是地区的创意产业园密度太高,园区经营者所提出的概念超越实际的功能性和经营与管理的经验严重缺乏。
(2)打造特色创意品牌,避免文化浪费
为避免景观的同质性,一方面形成恶性竞争,一方面造成本身文化的缺失和浪费,我们在改造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建立起“自身特色”的意识:
1)在园区建设上,充分保留原建筑形态,并充分运用工业元素,对破损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从而延续建筑记忆、传承人文精神。
2)在景观布置上,依托现有建筑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利用已有的水系、道路、绿地,建造小品、雕塑、休闲广场等设施,提升园区的休闲旅游功能,建成集创业、休闲与旅游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意园景观, 避免“千园一面”。
3)在创意品牌的选择及企业的引进上,必须充分考虑地区文化和周边市场经济的特色,合理定位园区发展的方向。同时更要从创意产业区的文化链发展角度考虑,开展内部的互补和共荣,形成市场合力,提升园区整体的竞争能力。
创意产业园已经到了泛滥的时期,而场地本身规模小,且基址条件普通,历史文化背景等缺乏吸引力,将其改造为创意产业园会面临重重的阻力,也显得牵强附会。所以我们在综合考虑原有基址现状后,以原有的一片杂乱的居住区为切入点,引进“低碳”的理念,结合废弃的厂房,将场地的改造目标定位为“创意产业社区”,从“低碳社区”入手,营造特色住宅和艺术休息空间,形成居住和创意互补互动的生活景象。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A
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在对一个场地进行景观设计的最初,要先通过对该场地自身的条件以及人文条件进行完整并客观的分析,一般可以发现场地的主要景观特征和次要景观特征两个方面:主要景观特征指自然、人文景观的格局以及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环境色彩、装饰工艺和生活方式等,根据这些限制性的条件进行可行的规划设计,要让建筑物和活动场地跟自然要素进行相互的补充和适应;次要景观特征指的是相对次要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征,对它们进行改变,可能会造成某些景观特征消亡,但是不会对其根本的景观特征造成影响,甚至在变化中,这些次要景观特征可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景观的特征是要在城市综合体自身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公共交通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归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城市综合体内、外相关联
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景观应该联系城市综合体的内外功能以及设计风格。在空间组织上,延伸商业街界面形态及节奏,具有公共性,需要既有街道动态与延续的感觉,又能够为人们提供驻足与停留的具有舒适性的景观空间,还要呈现立体化的表现形式,与城市综合体建筑相互协调。
(2)可以促进和提升空间的交通转换
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发挥了一定“缓冲”的作用,是与城市交接的缓冲空间。舒适、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景观空间应具备合理的流线设计,满足顾客购物流、后勤服务车流的基础上,应避免人流、车流的交叉干扰。一般的城市综合体景观空间均呈线状,促进提高空间可达性。因城市综合体本身的商业设施务对象较多,因此实现人流、车流的可达性和舒适性是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景观设计的关键。
(3)促进和催化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功能
商业功能是城市综合体中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景观是被当做城市综合体面向城市和人群的直接成果,应该满足城市综合体生活化、多样化的商业活动需求。在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景观设计中,要做到吸引人的视线,激发人进入综合体内部并进行消费的欲望。
(4)可以完善城市综合体自身的复合化功能
首先,多样化的空间能够激发使用者进行一些更有创造性和随机性的社会活动,使使用者能够参与不同形式的交往活动,进而强化空间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活力;其次,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在景观层次方面也具有多样性,在有限空间内,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景观的最大化,要充分利用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的空间层次,引入水体、绿化和阳光来实现更好的立体化景观效果,可以将城市综合体的建筑外立面等部位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创造怡人的环境景观。
(5)具备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景观必须具备人性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打造人性化的景观环境以及良好的城市景观作为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重点。人性化设计包含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中文化因素的体现以及无障碍设计;强调其细节的设计,可以为公共空间增添无限生命力。重视空间形态和环境与人的活动心理模式的相似度是提高空间生命力的关键,利用良好的围合界面以及环境设施,促进使用者对空间形成领域感,进一步加强使用者对空间的认知和记忆,同时对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的主要职能进行定位,确定其空间形态。
(6)形成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纽带
在空间组织上,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景观吸收城市商业街界面的形态及节奏;在功能组合上,将购物、娱乐、餐饮等融为一体,将原本和购买并无直接关系的活动与购买活动交织并布置,从而创造更多购买机遇。因此城市综合体外部景观过渡空间景观应该成为联系城市综合体内部各商业业态的"空间纽带",能够联系并协调各商业业态关系。
3、案例研究—深圳天安“云谷”项目景观规划设计
天安“云谷”构建是及工作、研发、商业、生活、文化、教育、医疗等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它有别于之前的功能较单一的商业综合体,例如深圳万象城、大连万达,这类商业综合体一般采用内向封闭的建筑形态,仅在出入口处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衔接,因此,景观功能也只需满足相对单一的空间环境,起到线通的作用。然而,云谷“云构想”运用于空间构成和服务体系等各个领域。整个产业园的低层部都是连成一片的共享的云空间,云空间是向各个维度开放的共享空间,但不是单纯的开场,而是尺度自由,步移景异的开场空间;在云端工作,从工作空间下降到云空间,散布、与人交流、参观研发结果、午餐、健身,不重复建设。连接云空间的main street,拥有内部和表皮双重动线,表皮构成绿色中央景观休闲平台,内部构成连续动态的圈层空间,确保天安“云谷”所有的终端最大限度的参与天安“云谷”云计划。
4、小结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未来规划的趋势,如何将各个功能区块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高通达性、高密度性、集约性、功能复合性、整体统一性的城市综合体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城市复合体景观的设计进行研究,通过案例深圳天安“云谷”项目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综合体空间景观设计策略,尝试解决目前功能复合性空间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升城市综合体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盖尔著(丹麦)著.LIFE BETWEEN BUILDINGS .何人可译,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国外城市设计丛书)
[2]孙志刚.城市功能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二、工程概况
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产业研发区工程共分三期,一期位于秀园路西侧,返修刚北侧地块,是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产业研发区的门户地带,建设了以办公、招商、接待等功能为主的办公群体。一期总建筑面积为64931.34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51120.05m2,地下建筑面积为13271.29m2。二期、三期工程主要以多层的小型办公单体为主,总建筑面积为153952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21059m2,地下建筑面积为32893m2。基地周边交通状况良好,西部的乍嘉苏高速公路为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宏观可达性。而城市道路建设正在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进行拓展现状秀园路即将贯通,创新干线也在规划建设中,总体交通环境良好。秀园路作为秀洲新区北区的主要道路作用明显,为基地对外交通的主要出入口,基地交通组织也应以此为主导。同时,向南侧和西侧道路进行连同,西侧紧邻乍嘉苏高速公路防护绿地规划一条区域性贯通支路,形成相对开放式交通组织形式。基地位于秀洲区东西向的绿楔,生态景观环境良好,东临为规划秀湖生态公园,其功能核心作用和景观渗透潜力不可限量。东侧所依新塍塘水源充沛,可在规划中针对此现状进行有效整合,并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景观元素来利用(见图1)。
三、总体布局
方案以一期在建的孵化器大楼为门户,以景观水面为核心,通过林荫环路组织交通,形成“双核联动,网络渗透,组团围合”的空间布局,园区呈现从城市空间到自然中心的“层层渗透”和从自然中心向城市空间辐射的积极状态。设计在充分地分析了基地与外部环境之后,结合一期孵化大楼的整体门户形象特征,二、三期的建筑物以散落而有序的点状形式布置在场地中。形成了底密度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特征。
1.双核联动
即中心湖面景观核心和综合孵化器功能核心。所有地块呈向心布置,空间趋向四周高,中心低,即核心湖面的水景空间作为步行系统和景观系统的组织核心;以孵化器大楼为门户,形成门户形象节点和视觉中心,进而引导交通组织。
2.网络渗透
通过组团间绿化渗透、隔离,形成公共廊道和生态缓冲绿地,同整个园区的步行系统、中心湖面以及周边景观资源串联,形成绿色网络。
3.组团围合
各个组团自成系统,组团间共享绿地通过道路和步行系统连接。而内部则通过建筑布局和场地设置,形成相对独立、便于认知的组团。可通过进一步的标识设计和景观设计形成不同主题和风格的组团,加强各组团的归属感(见图2)。
四、设计理念和策略
1.设计理念
(1)人•科技•自然现代化的产业空间应内涵深刻,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兼顾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高科技和高技术手段综合提升园区的生产、运营和管理水平。(1)人:创意产业园的主体——管理型运作团队;产业园的使用主体——高知识的研发团队。环境是载体,人是灵魂。通过创造怡人的环境吸引人,全方位的服务贴心的管理和运营留住人,高知识研发团队创造高附加值的成果带动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的进步。(2)自然:呈现生态、环保、高绿化率、低密度、低容积率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可使置身其中的人能将知觉和推理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潜力更好地发挥。(3)科技:整合现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构成高新技术产出的技术服务和研发平台。以科技服务园区,以科技服务人类,以科技节约成本提高舒适度。
2.设计原则
(1)人与自然通过科技整合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的体验,将创意产业园的环境建设和人的活动全面结合,实现“与自然生活的最密切接触”。规划核心景观湖面、绿化渗透系统、组团共享绿地和基地内生态绿化四大生态型景观层次,全面与企业的办公、管理和创意等活动接轨。(2)灵活地适应各种招商模式的需要设计中保障各个地块的景观均好性和交通可达性,保证地块面积、周边环境和组团管理更加便于实施。地块划分中保证基本用地,并考虑用地的灵活切分和弹性控制,增强用地转出和产出的多样性。(3)最大化利用资源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充分利用场地的本地资源是本规划的重要原则,现状中景观因素较好的区域(包括新塍塘水面及现状植被等)均将予以保留并加以整合和强化,成为未来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项目定位
综合基地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景观优势和建设管理团队优势,本项目定位为“创新园产业研发区”。其核心概念为现代产业、创智活动和生态环境的高度融合,打造嘉兴市的产业高地,为新一轮产业疏散和秀洲区的跨越发展“筑巢引凤”。
五、设计策略
1.仿生态设计
叶脉式功能串联,即通过主要路径以及组团共享的设计,将功能布局同园区序列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景观系统和功能设计具有明确的整体结构和丰富的层次组织。
2.圈层分布
将中心湖面布局于场地的中心,充分释放其功能作用和景观价值。同时,利用核心资源的带动性,将用地的功能配置和规划组织进行圈层式布局,同土地价值相吻合(见图3)。
3.组团归属感
各组团自成系统,每个组团内的建筑都可以通过道路和步行系统连接,且都能享用绿地景观。而内部的建筑布局,形成相对独立、便于认知的组团。可通过进一步的标识设计和景观设计形成不同主题和风格的组团,加强各组团的归属感。
4.创造共享、流动、开敞空间
通过共享、流动、开敞空间的处理方式打破楼层之间的隔绝,增加室内外的联系,强调空间多维度的特征。通过设置屋顶花园加上建筑坐落在静怡的水面与草坪之上,建筑与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
5.绿色设计
入户庭院、内部庭院和空中花园、露台的设计将建筑物融于绿色之中,适当的开窗尺度和不同的开窗风格适用于具体的人的行为要求,充分体现了对使用者行为的尊重。
6.多样化产品的提供
通过提供花园式办公、庭院式办公、生态式办公、公馆式办公、双拼办公、会所式办公和研发中心等各种模式不同面积配比不同的产品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通过产品空间的灵活分隔适应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更好更灵活的适应市场。
7.智能化设计
包括消防控制中心在内的自动化控制,楼宇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以及室内化境的自动监控和调节系统的设置,提供了便捷、安全、快速的智能园区。人与自然真正的亲密无间真正成为可能。可以活动的范围更大,自由度和舒适度均有提高。
8.提供优质空间形态
从基地形状以及周边环境出发,用一种有机的生命体的形式串联起各幢办公楼。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支点揭示了世界大同之原理,通过单体形体的处理和庭院的相互呼应,做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提倡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之间的共荣与和谐。叶脉式功能串联,主要路径及组团共享的设计,将功能布局同园区序列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景观系统和功能设计具有明确的整体结构和丰富的层次组织。圈层分布将中心湖面布局于场地的中心,充分释放其功能作用和景观价值。
9.立面印象
各类办公楼建筑表面以一个统一的气质不同的表情迎接四方来客,体现高科技园区的科技技术和专业精神。立面采用漂亮大气的复合板材、轻盈的遮阳百叶以及玻璃面作为主要设计元素,从地面到墙面到屋顶的连续设计加强了建筑的流动感,与平面形体的连续性巧妙的相互印证。考虑到不同朝向的房间对于日照的不同要求,结合建筑朝向设计遮阳百叶(如图4)。设计采用虚实对比的处理手法,通过院落、栅栏、绿篱、水景等景观元素,以光影、颜色、体量、线条等多种建筑语汇同建筑外立面一起营造出不同产品的个性,极致地表现了每种产品的特征和气质。
该项目位于济南商河县城区产业园新湖街西段,该标段全线总长1300m,两侧绿化带各宽15m,绿化面积39000m;该路段紧邻产业园城区管委会,在未来产业园的发展中承载重要的形象展示作用。
2基地现状
新湖街西段为产业园区内道路,其主要路段穿过蔬菜大棚区,直通开发区城区管委会,是开发区接待外来宾朋的主要通道。目前新湖街西段道路尚未形成统一的景观形象,其基本状况概括为:
(1)道路两侧绿化覆盖率低,且较为凌乱。
(2)道路穿过蔬菜大棚,设计绿线紧贴大棚,未来可能影响大棚采光。(3)现状道路中有桥体,河流,设计考虑滨水植物的配置。
3解析产业园
3.1主要矛盾
3.1.1产业园区开发与原有环境的关系产业园的开发势必与原有的地形、地貌发生矛盾冲突,因此,在大量的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综合平衡,体现对环境的尊重是开发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产业园来说,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开发的成败,迅捷的交通不仅使园区与外界联系方便,对于内部子系统的交流也是有利的。因此,流线型的道路景观的形成不仅是美学上的要求,也是世纪功能的体现。
3.1.2文化与产业园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脉络,是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地域特色的窗口。因此,作为产业园区内的主要道路,体现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以景观手法展现的历史文化,园区现展,以及未来的无限发展空间,可以更精确直接的反应商河产业园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3.2目标与实施措施
(1)通过道路植物景观的创造展现产业园区的文化特色。
(2)创造具有商河产业园特征的景观形象。使产业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3)对原有环境特征的尊重和发扬。对原有地区的地形,地貌进行充分的考虑,对空间关系和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整合。尽量保护原有的坡地,在完整体现原有环境特征的同时,创造出新的风格。
4规划设计
4.1设计理念与构思
(1)生态性:充分考虑道路沿线特征,利用植物造景层次,将道路景观与原有的乡村生态要素相结合,改善道路生态环境,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2)地域性:车型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应强调借景,利用原有的景观资源和道路工程技术措施造景,形成独特的道路绿化手法,突出该路段的地域性景观。
(3)安全性:充分利用视觉原理和心里作用,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色彩运用,发挥绿化的引导,示意和心理调节作川,营运安全、舒适、高效的交通环境。
(4)经济性:根据产业同区内的道路自身特点,道路绿化在植物配置和地形处理L应突经济型原则,充分地将交通,景观,生产这一者统筹兼备,在充分凸产业同景观特色的同时,把握经济种植的原则
4.2景观结构
以符合当地土壤结构,适合当地环境,易于成活的速生高大树术为基础,构成不同生态群落特色的林网,突出当地景观特色。该道路以丰富的植物群落营造空间,不同的季节不同地彤特点,营造不同的景观氛嗣。
4.3具体设计
产业同区的建设代表一个地域的发展,而地域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走m去,引进来,即筑巢引风,这就需要产业同区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因此设计中,我们引入“海”这一表达元素,将潮起潮落的整个过程提炼出富有韵律感的网形,线条,物化到植物的形体、配置中,有其引申n{的彤态运用到不同路段的魔纹中,贯穿整条道路的景观带,可以每150—200m种植一条横贯公路的斜线形树丛,使人在行车时产生后浪推前浪、层层跌进的视觉效果,引导行车方向,注重道路景观的连续性,以简洁明快的风格,局部加以变化,丰富景观视觉。地域文化,采用水与土地,土地与林木的组合方式,竖向设计,形成连续不断高低起伏的的微地形上种植林木,在道路上形成优美的天际线,丰富道路景观的同时,凸显沧海桑田的围垦历史。在重点的区域设计与主题相符的雕塑,壁画和标志性组合景观,加以升华主题。整个路段划分为四段,成为四个主题:
4.3.1滨河垂荫作为道路的起点部分,结合河道,营造浓郁的林荫景观;入口部分以垂柳作为主体树种,乔灌木呈丛植,多选择垂枝的连翘,扶芳藤等,体现河道景观所具有的特色,主体部分植物造景色彩宜偏冷,主要种植黑松,同时配合樱花,木槿,花石榴等乔灌木,魔纹采用流水形式的自由曲线,种植体现一种典雅静谧的夏秋景观。
4.3.2卧丘听风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强调空间的动态感和层次感,从视觉效果上体现车行道路的流线型特点。其背景林种植白蜡,前景结合地形特点,形成疏密有致的植物空间,顺应地形,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组团种植具有浓郁色彩感的碧桃,紫荆,大叶女贞,榆叶梅,合欢,配合具有丘陵起伏流动感魔纹,营造清爽舒缓流动的丘林景观。
4.3.3秋香田园行至此处,空间开敞,植物以栾树为背景林,结合秋季开花,观叶植物,营造一种疏朗的植物空问,透过树林还可以欣赏田园风景,体味秋爽田园的阵阵馨香。
4.3.4翘秧起舞秧歌是商河的传统文化,而在道路术端道路穿过蔬荣人棚,为避免树木过高,对大棚起到遮阴影响,在道路的朱段种植采用火量的色彩对比较为明的植物,种植多以组肜式,以向皮松,合欢等枝分散生长的植物为基洲树种,配介从,t的紫荆,小栉,黄金槐,魔纹采具有秧u妖舞r的枞带为设计雏形,综合体现商河热闹红火的地域文化。
4.4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分析了土壤,风向,阳光等[1然冈素的影响,并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相结合、车速景观的需要謦体是起点终点的种植设汁色彩较为浓邰,中间相对低缓,色彩较为单一。根据环境需要采用“乔——灌——草、乔——草、灌——草”,营造富有开合变化的景观空间特色。充分发挥植物的景观功能、游憩功能、保健功能、防护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结合不同路段的景观结构,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以同林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
(1)顺应地势,割分空间:植物空间的合理划分,应顺应地形的起伏程度,来选用品种。
(2)空问多样,统一收局:现代同林空间艺术,讲究植物造景,多以植物、土坡等分隔和划分空间,因此植物种类要多样,配置要有一景深,空间大小相济,避免一览无余并有豁然开朗之意境。
(3)立体轮廓,层次分明:常讲究优美的林冠线和曲折回荡的林缘线。植物林以自然为美,如孤立树在前,其次为树丛,树林为后作屏障,中间以花草连接,层次鲜明而景深富于变化。
(4)环境配置,和谐自然:在植物景观设计时,注重植物与其周边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的和谐。
(5)主次分明,疏落有致:植物配置的空间,无论平面或立面,都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图1 海淀再生能源发电厂鸟瞰
引言
建筑方案的主题,是景观设计理念的来源。北京海淀再生能源发电厂(以下简称:海淀项目)建筑方案的设计主题是“炼・岩”和“山・石”(见图1),山体的绵延起伏带给建筑设计方案创作的灵感,页岩的构成形式使建筑体态刚健、充满韵律,赋予了建筑更完整的生命。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紧密的、完整的、和谐的整体。室外环境的设计,也是塑造与建筑环境协调的景观设计。本文结合项目工程设计实践,对海淀项目景观设计予以总结,旨在提出再生能源厂环境景观设计的要点,供同业者参考。
一、场地概况
海淀项目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西六环外侧山区丘陵地段,远离市区。厂区东侧是西六环路和郊区西北环线铁路线,其他三侧为山体绿化隔离带。厂区地坪比六环路高约30米。场地标高在100m~150m,高差较大。
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25公顷,其中绿地面积约6.5万m2。厂区为新征地,建、构筑物三十余项,由主生产部分、辅助生产部分、厂前办公部分组成,包括焚烧中心区、行政生活区、厨余垃圾厌氧处理区、污水处理区、炉渣暂存区以及垃圾预处理发展场地等。
该场地地处山前地带,工程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在场地处理方面,根据山区坡地高差情况和边界情况,结合使用功能,将场地处理为5块相对平坦的用地。
二、景观设计原则
(1)与场地竖向及功能布置密切结合的原则:充分理解园区建筑布置、交通组织、竖向设计、总平面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室外综合管线等。
(2)整体化总体设计概念:西山风光带的整体化塑造;布局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土地。做到引领区域发展,体现环保精神;打造生态园区,塑造企业文化。
(3)生态化设计原则:绿色环境的创造及维护为根本,生态的功能应是本次设计的最基本出发点;采用全方位的生态节能技术,从场地布局、新能源与新系统应用、室内环境控制、节水与水处理、材料、产品选择和利用、能源利用策略、再循环计划的角度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4)结合社会功能的原则:该园区具有环保教育基地的社会功能,景观设计应营造典雅大方、安全便捷、尺度宜人并别具特色的场所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园区环境。鼓励身心健康的工作方式和参观教育模式。
三、景观设计思路
1.现状环境条件
海淀项目深入山区丘陵绿化隔离带,厂内交通运输组织采用人、物分流的方式,所有物料运输均集中在工房的南面,生活垃圾直接沿高架桥进入垃圾卸料平台。焚烧中心区是本厂垃圾焚烧发电的主生产部分,位于厂区中心最大的一块平地上,其中焚烧发电工房是本园区中的核心建筑。行政生活区该部分位于焚烧工房北侧,场地位于一处地势较高的土坡上,与生产区拉开一定距离,与主厂房有厂区道路和排洪沟相隔,也便于形成厂前区绿化空间。焚烧发电工房参观流线入口处布在建筑南面。
2.景观设计概念
景观设计应尊重焚烧发电工房的“炼・岩”造型方案。“炼・岩”造型设计灵感的双重来源:山与石,山体的绵延起伏和充满韵律的页岩构成形式,结合西端高耸挺拔的烟囱,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建筑色彩灵感来源:“缘于绿”,作为环保建筑,设计尊重山水大环境,还绿与林,建筑色彩结合中国民居的色彩典范,青山、绿水、白墙在质朴中透着清灵,不做过多材料色彩的结合。同时,而建筑整体布局根据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隐于山”,大象无形,从无形到有形,化有形于无形,营造意境,是该设计追求的审美境界。
3.基本思路
(1)规划结构形式:
景观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绿色、科技、人文”的时代特点,体现沉稳、庄重、美观的特色。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和特点,结合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总平面布置和参观流线,确定了以“一环”、“一心”为主的规划结构形式。“一环”就是以围绕焚烧发电工房为环,园区步行铺地系统,配套设施等均沿环线布置,使南北形成统一整体。“一心”就是以北段人流主入口开始,延伸至焚烧发电工房与综合楼之间的景观设计为中心。
(2)按绿化景观环境系统进行总体设计:
整个园区的景观系统按照“公共景观-建筑周边绿地-屋顶绿化”立体景观设置。公共景观根据人流集散的特点,主、次景观节点分别设计,本项目主要景观面向城市一侧,由主要人流口可直接进入,同时作为整个园区的入口绿化广场,庭院中通过景观小品结合、乔木绿化的设置,结合车道、人行步道系统,延续到行政生活区与焚烧中心区之间的场地,成为整个园区的的景观休息核心。同时与垃圾焚烧工房参观人流主入口的中心景观节点相呼应,互为对应,其余根据需要在参观流线上设一个或多个次景观节点。
(3)重视局部景观及其细部
焚烧发电工房与综合楼之间及出入口附近是设计的重点局部,应做好“点、线、面”多层次绿化,通过微地形的处理,营造出园区的绿色生态环境。与景观相呼应,夜景装饰灯光也是重要的细部,如庭园灯、草坪灯、地埋灯、光纤、水下灯等。
四、石材在景观中的创意表达
海淀项目方案立意的特殊性,使得“山・石”有着特殊的意义。各种不同的元素有着不同的质感、颜色和含义。石材是表达建筑创意的经典材料。以硬质铺装为主体的广场,在铺装的形式上,可采用整体衬托局部的手法,如大面积的花岗岩块石为底,局部镶嵌石条,形成对比。
充分利用石材本身的纹理和天然色彩,为建筑艺术形象和环境的创造提供多种可能。而不加修饰的,以本体形式存在的石材,更是具有可贵的原生态气质。每当这种石材运用于建筑与景观创意的各个场景中,石头所特有的雄浑和粗犷的气质与建筑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奇思妙想。我国传统园林中利用石头做成了姿态各异,“瘦、透、漏、皱”的假山,它们或峻峭凌厉,或亲切圆润,或浑厚沉着,或奇巧精妙,将我国园林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1〕。海淀项目中石材在景观中的创意表达必将成为提升主题的重要的手法和工具,具有特殊意义。
五、结 语
再生能源发电厂区景观设计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土方,节省投资,结合场地绿化,将使厂区建筑群成为绿色环抱之中的一座“景观之城”,并有机地协调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将成为具有特色的、北京重要的环保科普教育基地。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有着更多高品质的精神需求,商业街逐渐由“开市即营,散市即归”的传统面貌向创意商业街转变,特色文化商业街应运而生。这种体现城市文化特点,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开放式街区成为是城市文化和商业的重要载体;而地域文化也借着创意商业街文化元素的渗透和融合而发扬光大。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苏州西部镇湖,占地10393平方米。项目东临绣品街商铺,西面为刺绣艺术馆和刺绣艺术展示中心商铺,南面为绣馆街路以及规划空地,北面与锦绣坊别墅一路相隔。地块周边绣品街、东城路为镇湖两条主干道,可接连通往东渚、光福镇,同时连接太湖大道通往苏州市区及绕城高速,地块通达性好。
2.项目现状分析
项目地处高新区西部生态城,是该区域内唯一同时有内、外街和广场景观的商业街,区位优势显著。地块周边已建成绣品街、刺绣艺术馆、刺绣展示中心、苏绣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刺绣产业发展载体,整体商业氛围较好,既有利于服务整体环境的交通便捷,又能创造较高的商业价值。该项目的景观空间多元而丰富,通过建筑界面的变换形成了南侧宽尺度的中庭空间,以及北侧窄尺度的中庭空间。通过对各种空间的布局和设计中,达到功能和美观的自然融合。
3.景观设计理念
3.1多元商区
高品质的商业街,应当同时满足人们观赏、休闲、文化等不同的活动需求。由建筑丰富
的界面空间形成穿插交融、形式各异的院落空间。这些或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不断转换,打造出以传播苏绣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服务空间,同时满足购物、旅游、商务、餐饮等多重需求。
3.2文化街区
设计过程中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地域特色文化,根据文化特质确定其发展机制,将新的活力注入到传统文化中去。苏绣发源于“人间天堂”苏州,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商业区内集中展示优秀的刺绣艺术品,在体现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的同时,使街区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意蕴与地域文化特色。
3.3场所体验
任何一个空间场所,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体验者,我们应该致力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商业场所更重要的让人对整个场所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景观设计中将商业户外环境定位为商业行为发生的户外延伸。让广场成为人们聚会的中心,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提供人性尺度的交往场所,从而提高城市商业区的品位和竞争力。
4.景观设计构思
4.1主要入口设计
商业街采用街巷式商业模式,主入口沿内街边界形成的入口广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同时也形成商业人流导向。街道中央区域贯穿的狭长型绿化包围着水景,形成核心景观,休憩区与商业人行流线依托水景融合,并通过桥及室外趣味垂直交通空间形成视觉强烈的引导,整个步行过程充满期待和乐趣。首层与二层将成为“苏绣艺术集中展示区”,主入口楼梯与扶梯间的空间设计成逐层跌落的花坛,并设置趣味指示增加上层商业的人流。
4.2空间流线设计
外街采用现代中式的手法,内街则采用现代简洁手法,与周边中式建筑形成一种自然的过渡,增加了建筑的融合度。地块高差比较大,设计时因地制宜,巧妙的运用各种手段来处理高低空间。景观布局上与建筑形式设计相互穿插,使地块内各部分功能都存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形成广场的多样化空间。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景观设计中有人与自然的交流接触,人在走时移步换景,赏心悦目。
4.3中庭空间设计
通过突破性的扩大街巷尺度,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中庭空间。组团布置的商业建筑,构成了从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的流畅过渡。结合中庭的曲折型楼梯,巧妙的设计了一个音乐旱喷广场,成为中庭空间的视觉焦点。旱喷广场南面的树阵广场,变换的铺地、花池、座椅组合成四季流动的景观,使游客能从购物、休闲、娱乐、生活各层面各方位享受多位一体的人性化商业空间。
4.4景观绿化设计
在狭长的街巷空间中,设计出线条流畅的弧形绿化带并做了一些坡度和地形,形成一个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树阵广场上排列的高大乔木,在给行人遮荫的同时形成了一个整洁大气的植物景观。结合乔灌木的形体和色彩美,人在行进过程中步移景异,提供多种类型的植物群落供人欣赏。在树种的选择上,根据地域特色,挑选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构建地方特色和风格。因地制宜的设计,创造出能给人自然观感的植物景观。
4.5景观细节设计
好的景观设计往往取决于细节,招牌、灯箱、座椅、指示牌等景观小品和城市家具的细节元素运用,也决定着商业街的气氛形成,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接触的界面,是展现品质的细节之处,这个集刺绣研发、生产、销售、展览以及旅游等一体化发展的地方特色区域为触发购物提供了可能性,创造了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与建筑相得益彰的宜人场所。
5.结论
文化特色商业街的建设以前瞻性的眼光全面促进文化产业的一体化运营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提升了城市形象。希望苏秀天地商业街的建设和发展能打造苏州的“城市名片”、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并将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门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并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 马继芳.论苏州刺绣传承的艺术特性[J].群文天地.2012(7)[2] 蔡文彬.探索地域文化在商业街环境与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11) [3] 庄春夏,张建华.创意商业街文化氛围营造初论[J].上海商业.2013(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26-03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场所。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术氛围等方面,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文化景观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学校的历史、教育理念以及教学特色等。大学校园整体环境的建设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在文化景观建设上要注重与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打造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独特的教育内涵。
一 新校区概况
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又称安徽科技学院蚌埠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是安徽科技学院在安徽省蚌埠市新建设的校区。占地585亩,位于蚌埠市大学城(龙子湖区),矩形地块(东西约700米,南北约550米)。东至学海路,南至黄山大道,西至汤和路,北靠核工业部214所。周边紧邻4所高校、蚌埠大学科技园、蚌埠高铁车站、龙子湖风景区及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凤阳校区相距约13公里。
二 文化背景
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的所在地――蚌埠市,简称蚌,别名珠城,是安徽省的旅游集散地之一,皖北的旅游中心。蚌埠拥有璀璨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坐落在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双墩村的双墩遗址,是安徽省境内发现的一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淮河文化的突出代表。安徽科技学院在凤阳的老校区已经建校六十余年,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特点,校园学习氛围浓厚、植物景观丰富、教学建筑独特。同时又与所在地凤阳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新校区的设计既要紧随蚌埠文化,又要与老校区的特点相结合,显示其新老关系与地域传承。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美化校园环境形象
通过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研究,融入有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景观形象,增强校园环境的美感、历史文化感和地域特色,营造舒适、美观的校园环境。
2.增强师生的校园归属感
作为学校的成员,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以校为荣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优美的校园文化景观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师生提供课外休息活动的场所,增强师生的校园归属感。
3.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将地域文化景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景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吸引学生到室外活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的身
心健康发展,对学生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引导大学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方向
近几年,我国各大高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校区建设。在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上应凸显学校文化,展现学校风格与办学特色,增强新老校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延续校园文化传承。
四 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1.设计理念
新校区入口是学校的象征,不仅代表学校的景观文化,更能够体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她是其整体形象的第一道景观,是门面、是标志,更是其办学理念最直观、最突出的体现。不仅如此,她更是连接校园与所在城市的重要媒介,不仅在校园师生的生活中,更是在城市生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进行新校区入口设计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仅仅抓住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这两条主线,体现出人与自然、景观与情感、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统一,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校园景观,建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校入口景观。
2.设计的基本思路
校园入口景观设计只有形式美和流行的风格是不够的,应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色及氛围,很多校园景观做得很有形式的美感,但看上去更像是城市景观或大型企业工厂,而没有校园的识别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安徽科技学院自身的历史、文化环境等,探究校园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挖掘校园特色,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利用其特性,合理进行校园入口文化景观的设计,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实现校园景观特色设计的真正意义。为了营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景观,新校区入口广场景观设计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承校园文化,体现地域特色。学校的文化是学校的底蕴,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根基,只有不断地传承我校数十年来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在新校区的建设上,尤其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校园的入口广场是校园的窗口,也是最重要的景观节点之一,因而也是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在新校区广场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注重历史文化的承接与现代新校园的结合。针对明代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点:一为可转化为抽象装饰纹样的明代文化,如明代石刻、服饰、室内装饰等纹样;二为可直接利用其形象转化为互动装置艺术的形象,如凤阳花鼓等。
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入口广场两边分别是教学楼和实验楼,前方正对图书馆,设计要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建筑环境和自然景观,营造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空间,以体现大学教书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特点。作为校园的窗口,在广场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校园的景观和文化特色,并与安徽科技学院数十年的文化积淀相结合。设计中结合新校区所在地蚌埠市的文化,将主体雕塑做成一个打开的“蚌”的形象,中间置以文化雕塑,并以水系连接,与珠城文化相结合,展现魅力新校区的新的地域特色,同时水系连接左右“蚌壳”雕塑,意喻新老校区相连接,蕴含校园历史与人文精神。
第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宗旨。校园文化景观主要服务于学生,是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等要求的具有公共性的场所,同时还兼有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相一致的使用功能,使用人群――学生是校园文化景观的最大特点。校园的文化景观设计中应当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文化景观衡量的标准,把学生的行为特征作为文化景观组织的依据,探索文化景观层次与要素之间的组成比例,协调学生与文化景观的生理和心理关系。校园文化景观应更具人文关怀,校园绿化带和广场是吸引学生的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入口景观设计时,将四周以大草坪的形式展现,其中穿插座椅,形成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有足够的空间与大自然相融合,并能开展各种室外学术或社团活动。
第三,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勒内・迪博斯说:“场所精神象征着一种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人从场所获取,并给场所添加了多方面的人文特征。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有被赋予人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潜在的丰富内涵。”大学校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校园重要门户的入口广场,其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因此,设计中要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主要体现在水体、草坪、雕塑景观的营造上,将主要道路放在了左右两侧,中间置以大型开敞空间,主题雕塑以水系环绕,大草坪将广场围合,中间按道路需要设置小路,整个景观开敞大气,一气呵成,使人与环境融为一体,更能展现校园特色。
大学校园的广场空间是校园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大学场所精神的物质载体。它在塑造大学校园形象以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始终要以尊重场所精神作为设计的灵魂与依据。对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要对其校园原有场所精神进行二次传承。
五 结束语
在新校区的校园景观建设上,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和谐为本,以传统的文化轴线为传承,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景观中,展现校园独特的美丽,开创校园文化景观新形象,做到互动、参与、文化、艺术于一体,使校园保持更加持久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简波、戴珊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建筑,2005(1)
[2]樊艳艳、马静.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1(9)
[3]欧潮海、余剑.高校景观规划的人文化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4]叶瑞龙.校园人文景观规划设计[J].科技信息,2009(15)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总的来说也都是因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各种学科研究的进步。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只关心一件事物的实用性,也开始关心它的美观,它的美学艺术作用的配合。商业街也是这样,随着商业的快速发展开始大量的出现,当我们开始注意到城市的规划发展的时候,也就开始注意这些商业街怎样来和城市的景观相配合的问题。
二、商业街景观设计应该突出的因素
商业街景观设计应该突出其主题化、情境化、游乐化、生态化、动感艺术化。依托自身条件打造游乐、文化、标志性景观、独特建筑景观等,并且结合引入新的休闲旅游项目,将观光与休闲结合,构成游客到访决心最为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商业街(例如休闲步行街),其室内景观和室外景观的配比是不同的,景观基础和性质也是不同的,微观店面景观要与宏观整体景观相互协调呼应。总结起来,城市步行街的景观首先是商业型景观,其打造可运用情趣化、情景化商业景观等,消费型景观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可因地制宜进行打造。
三、谈商业街景观设计要遵循五大原则
1、要遵循人性化原则:步行商业街具有积极的空间性质,它们为城市空间的特殊要素,不仅是表现它的物理形态,而且普遍地被看成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场所,它的服务对象终究是人。街道的尺度、路面的铺装、小品的设备都应具有人情味。
2、要遵循生态化原则:步行商业街中注重绿色环境的营造,通过对绿化的重视,有效地降低噪声和废气污染。
3、要遵循可识别性原则:构成并识别环境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可识别的环境可使人们增强对环境体验的深度,也给人心理上产生安全感。通过步行商业街空间的收放,界面的变化和标志的点缀可加强可识别性。要创造轻松、宜人、舒适的环境氛围。
4、要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持自然形态,避免大填大挖,因为自然形态具有促进人类美满生存与发展美学特征。
5、要遵循景观视觉连续性原则:许多商业街都规划在有历史传统的街道中,那些久盛名的老店,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犹如历史的画倦,会使步行商业街增色生辉。在这些地段设商业街时,要注意保护原有风貌,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四、步行商业街景观景观设计视觉连续性设计
1、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内容
步行商业等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居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繁荣,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性味;可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事故。
2、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因素
(一)步行心理
首先,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和时刻,对景观的评价是不同的。不同的使用者由于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对景观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购物者可能会非常关注步行商业街道建筑立面、橱窗、广告店招等;休闲娱乐者主要关注的是游乐设施、休闲场所;旅游者可能更关注标志性景观、街道小品及特殊的艺术表演等。步行时,如果视觉环境和步行感受无变化会使人感到厌倦。而缺乏连续性的景观变化又会使人惊慌失措。在步行商业街设计时,要避免使用过长直线,过长的直线特别是在景观无变化处,易赞成步行单调,步行者易疲乏。因此,景观设计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多样性及复杂性。
(二)色彩及视觉感受
人对色彩有着很明显的心理反应:红、黄、绿、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提高视觉辨识能力,多用于标志、广告店招等,突出步行街的商业气氛。另外,绿色植物可缓解紧张情绪,花卉可带来愉快的感觉。步行街景观是动态的,并且应该具有良好的视觉连续性。一条笔直、单调的步行商业街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弯曲的步行商业街会使步移景异,始终牵着人们的视线而展开。因此,步行商业街要有适宜的空间尺度;设计时,要运用空间的收放、转折、渗透来增加景观的层次、趣味性和连续性。
(三)空间形态
步行等一般为线性带状空间,其长度远远大于宽度,具有视觉的流动性。人在街道中漫步时,会进行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活动,时而漫步前进,时而停留观赏,时而休息静坐。因此它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运动空间可用于:向某处前进、散步、游戏比赛、列队行进或其他集体活动等。停滞空间可用于:清坐、观察、读书、等侯、议会、讨论、演说、集会、沉思、娱乐、仪式、饮食等。
运动空间应相对平坦,无障碍物,宽阔,并能利用商差巧妙的向停滞空间过渡和联系。停滞空间可相应设置长椅、树木绿荫、获观景台、车站、雨棚等。二者有完全独立的情况,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况。停滞空间如果不从运动空间中分离开布置,就不能创造真正的安全环境。运动空间容易给人流动和延续的感觉,而停滞空间往往给人以滞留和安全感,运动空间引导顾客向两个方向流动,不宜使用者停留和汇集。
(四)组织艺术
组景就是把景观要素系统的、艺术的组织起来,而不是简单的相加。景观同文字语言一样,可以用来说、读和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的语言。景观要素是基本词,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系统科学和艺术是景观的语法。这些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我们不能弧立地设计步行商业街景观要素,而应把它们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将步行商业街与自然美结合起来,使那些具有特殊风景或历史的步行商业街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书――风景步行商业街和文化步行商业等。
五、步行商业街路面铺装景观的设计要点
现代城市的步行商业街与传统的商业街相比较,要求有更多的功能、更丰富的内容。人们除了仍旧依恋于熙熙攘攘的街市之外,还希望有一些供观赏、休息、娱乐的场所和设施以及社交活动的场所。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大体可划分为流动空间、集散空间和停留空间。铺装景观设计是分隔空间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带给人方位感与方向感。流动空间是组成步行环境的主要骨架,是铺装设计的主体部分,应产生一种节奏感来引导人流,而最简单的节奏就是不断重复。集散空间是步行街出入口或大型商业服务、娱乐休憩设施附近处为人流进出、交汇服务的空间。在步行街的出入口可以以地面铺装的方式设置地标,暗示商业街的端头位置(开始或结束)。在大型商业服务、娱乐休憩设施附近处采用不同构形、色彩、材质的铺装,以突出其作为重点购物活动或娱乐活动场所的中心地位,吸引人们的注意。停留空间主要是为人流暂短停留休息而提供的空间。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商业步行街的一些介绍,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探讨,还有连续性的探讨,就像表明,每一件建筑都是艺术品,我们需要注意他们之间的配合。一个步行街,一个建筑设计的再美观,但是与周围的环境不搭配不相符,也是没有意义的,座椅我们应该来更多的注意商业步行街设计与城市景观的连续性,不要太突兀。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城市更美,更加漂亮。
参考文献
[1]李立栋.小商品市场转型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