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儿童护理的重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9 11:03: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儿童护理的重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儿童护理的重点

篇(1)

1.儿童交互电子书的发展前景

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让儿童在我们的成长及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显示,我国0~14岁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6.60%,有222459737人。由此可见,我国儿童消费市场巨大,儿童的教育方式也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一定的转变。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概念,新的传播方式,iPhone及iPad的出现,让交互电子书被更多家长和孩子所接受。而针对儿童这一消费人群正是迎合了当代图书市场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的儿童交互电子书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个市场还有待于我们设计者去探索和研究,设计出更优秀的儿童交互电子书。

2.儿童交互电子书的色彩生理与心理分析

我们研究儿童交互电子书中的色彩,应该从儿童的色彩生理及心理方面入手,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色彩生理与心理需求。所以心理学家对人的成长及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后,将不同的年龄的儿童科学的划分为三个阶段:1~3岁为婴幼儿期;3~6岁为学前期;6~12岁为童年期。我们在进行交互电子书色彩设计的时候,应把握这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色彩生理和心理。

2.1 婴幼儿期的色彩生理与心理

1~3岁婴幼儿期的儿童由于年龄的关系,大脑及视觉发育尚未完全,大脑的基本活动就是生理上的一种反射活动,还不会有明显的心理反映。美国曾做过一个实验――在婴幼儿前面放置一红一蓝两种玩具,让他们自己拿,99%的孩子均选择红色玩具。这说明婴幼儿对色彩有感受力,易为红色所强烈吸引,红色颜色鲜艳、活泼,带给婴幼儿兴奋、愉快的感觉;而蓝色对他们来说是沉静的色彩。所以他们会反射性的去选择红色玩具。

同时,实验也证明了色彩对婴幼儿视觉的刺激程度,决定了他们对色彩的偏爱。一般出生七个月到一年的婴幼儿喜欢黄色、红色的程度普遍高于其它的颜色。这是因为黄色和色都属于明亮的色彩,是光谱中最暖的两个颜色,最能刺激她们的视觉。

2.2 学前期的色彩生理与心理

3~6岁学前期儿童,由于知识经验贫乏、言语表达能力也不够成熟,但对色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做出一些心理反应。鲜艳、刺激、不寻常的色彩会吸引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绪。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3~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数可以说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这四个基本颜色;4~5岁儿童能正确掌握8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占到了总数的70%;而5~6岁后的儿童,能正确掌握12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占到了总人数的55%以上。这个研究表明5~6岁的学前期儿童,基本都具有一定的色彩感知,及良好的视觉基础。

2.3 童年期的色彩生理与心理

6~12岁的童年期儿童已经开始在学校接受初级科学知识,大脑及身心的不断成长,让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及独立意识,对色彩的认识和观察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从喜欢鲜艳、明朗及高纯度的色彩,转变为开始关注朦胧、浓暗的颜色,对色调及明暗有了一定的认识。

童年期的儿童还具有明显的色彩联想和色彩性别认识差异:童年期对于色彩的抽象联想就体现了他们色彩的世界观:比如红色会让他们联想到到太阳或火苗;黄色让他们联想到香蕉;蓝色让他们联想到蓝天或是大海;而看到绿色她们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大树、森林等。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红黄蓝绿这些色彩都带有美好、活泼、阳光的色彩情感,与儿童的积极阳光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给儿童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对于色彩的性别认识差异而言,婴幼儿期和学前期的儿童普遍对性别没有什么认识,但是到了童年期,她们开始注意到性别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6岁进入童年期后,女孩子们大多数喜欢浅色调,她们最喜爱红色和黄色,然后是橙色、白色和蓝色。而男孩子这个时候开始注意深色、稳重色调,比如蓝色和黄色,然后就是绿色、红色、紫色这类的色彩。因此,我们在进行这一阶段儿童的设计时,除了要注意色调的使用外,还应该注意儿童在色彩联想和色彩性别认识上的差异。

3.儿童交互电子书中的色彩设计

3.1 角色形象与色彩设计

色彩是角色形象设计的构成元素之一,色彩对造型风格的体现,其作用是很突出的。

(图1)贝瓦网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儿童成长平台,它专注于儿童服务的学习娱乐,通过互动的多媒体形式为3~6岁学龄前儿童提供娱乐、学习、生活,其融合了动画、游戏、歌曲、故事等多种内容。整个网站在色彩设定上都抓住学龄前儿童色彩生理与心理,角色运用明快、鲜艳的纯色来进行设计。

“贝瓦”和“贝拉”是贝瓦网的两个主要卡通形象,由于学龄前儿童普遍喜欢暖色调,因此两个角色选用橙色和粉红色为主色调,“贝瓦”,角色造型以橙色搭配为主,橙色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彩,运用橙色所具备的温暖、明朗、积极等色彩感情,塑造了贝瓦活泼可爱、热情风趣的形象。“贝拉”:角色造型以粉红色搭配为主,运用粉红色所具备的可爱、亲切、温柔的色彩感情,塑造了贝拉可爱的、甜美的形象,头上加同色系的粉色蝴蝶结更凸显出“贝拉”的性别特征,符合女宝宝们的喜爱。设计者正是抓住了学龄前儿童的色彩心理,利用色彩的情感特征去强调角色性格,调动起儿童的学习娱乐情绪,吸引了儿童的目光。

3.2 场景与色彩设计

色彩在场景中主要是用来烘托整个环境和气氛。因此场景色彩设定的成功与否也是交互电子书成功的关键。

以大连民族学院制作的交互电子书《小星星》为例,它适用于6-12岁童年期儿童。因此,在整个色彩设定上不再单纯使用暖色、纯色,而开始注重色调及明暗的变化。通过30个不同色彩的精美画面的组合,讲诉了五个小动物的在野外露营的时候摘星星的故事。

根据情节的需要每个画面在色调明暗上都有所不同,图2的开始界面中,整个场景以冷色调为主,紫色与黄色搭配从色彩心理上来分析,朦胧的紫色为画面烘托一份神秘感。黄色的小星星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它在暗紫色背景当中显得格外的耀动,形成强烈的对比。当点击开始故事时,画面中喷洒出无数小星星,整个场景瞬间从朦胧变得明亮起来,给儿童带来一种神秘梦幻般的感觉,同时也凸显故事的主题――《小星星》。

(图3)运用了暖黄的色调,让红红的太阳照耀在翠绿的山坡上。因为红色具备热情与活力的色彩感情,而绿色则代表着光明与希望。这一色彩感情正好与场景中小动物们仰望着天空、仿佛期待着未来、幸福的画面招相呼应。不仅增强了观赏性,还让整个画面洋溢着轻松、可爱的气氛。另外,画面中添加的纹理效果更凸显出色彩的层次感和趣味性。配合故事内容,使画面中的太阳可以随着电子书的移动,随重力感应功能而上下左右晃动,让小朋友在触摸、摇晃等过程中不断发现惊喜。总之电子书上的画面色彩比传统的纸质书有他的优势,即色彩鲜艳、美丽,特别是电子书上的场景色彩,它能营造出抓住孩子的眼球的环境氛围。

4.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色彩作为儿童交互电子书中的重要语言与因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充分去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色彩生理和心理,从儿童独特的视觉出发,才能在制作儿童交互电子书时,合理、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色彩设计,满足了儿童色彩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后,才能使儿童在娱乐的同时,达到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智贤. 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刘蕾. 色彩育儿经[M]. 华夏出版社,2011年.

[3] 原田玲仁. 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加,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人们不仅希望在医院能得到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而且希望在家中同样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护理专业的任务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家庭,服务对象从医院中的病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妇女和儿童占我国人口的2/3,是人群中两个特殊的群体[1]。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或处于某一特殊时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患病率较高,因此成为护理服务的重点人群。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06年4月在我中心参加亲子保健活动的儿童110名,儿童年龄为5个月~3岁,均为正常健康的儿童。

1.2 研究方法

1.2.1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在进入活动的儿童中,实行健康档案管理。内容包括活动申请表、体检表、智能测评表、儿童生长发育测评图表。

1.2.2 全面体检

对参加活动的儿童进行全面体检,内容包括:整体发育、躯体指标,营养指标(钙、铁、锌、血红蛋白、微量元素等)。对参加活动的儿童进行智能测评,以首都儿童科学研究所制定的《0至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对儿童发育商(DQ)进行测定[2]。

1.2.3 针对性指导与培训

指导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家长对儿童的保健护理,具体包括了保健护理、饮食喂养、家庭教育、儿童健康标准、儿童心理、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保健护理指导。采用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每季度一次的护理讲座与系统培训,咨询热线进行一对一服务,及时解答家长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问题。

1.3 评价方法

对参加活动的110名儿童在活动前、参加活动半年、参加活动一年时,以首都儿童科学研究所制定的《0至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对儿童发育商(DQ)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儿童发育商(DQ)评估结果,见表1。

表1 儿童发育商(DQ)评估结果[n(%)]

3 讨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儿童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儿童保健主要对象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前的婴幼儿[3]。儿童保健护理主要是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保健重点,护士指导和帮助家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解决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3.1 婴儿期保健护理

此期是体格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但消化功能还不完善,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与营养缺乏症。此期保健护理的重点: (1)提倡纯母乳喂养至少4—6个月,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者应正确选择奶方;按时逐步添加辅助食品,为断母乳做好准备。(2)定期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异常给予纠正。(3)坚持户外活动,利用空气、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应用有声、光、色的玩具促进婴儿的感知发育。(4)完成基础计划免疫。

3.2 幼儿期保健护理

由于心理活动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心、爱模仿,但容易被成人过分呵护而抑制其独立能力的发展。此期保健重点: (1)合理喂养,断乳后要保证足够蛋白质供给,食物应多样化,并注意训练自行进食的技能。(2)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睡眠、饮食、排便、沐浴、游呶户外活动等。(3)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促进幼儿语言发育和运动能力的发展。(4)每3~6个月进行体格检查一次。预防龋齿,筛查听、视力异常。预防疾病和异物吸入,注意安全防护工作,谨防烫伤、跌伤等意外事故发生。

3.3学龄前期保健护理

因为儿童在学龄前期智力发展加快,独立活动范围扩大,故此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保健重点是:(1)加强教育,注意培养学习习惯、发展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游戏、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并在游戏中学习遵守规则和与人交往。 (2)每年应体检1~2次,进行视力、龋齿、缺铁性贫血、寄生虫等常见疾病的筛查,做好防治工作。(3)保证充足的营养,预防外伤、溺水、误服药物以及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7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加,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人们不仅希望在医院能得到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而且希望在家中同样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护理专业的任务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家庭,服务对象从医院中的病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妇女和儿童占我国人口的2/3,是人群中两个特殊的群体[1]。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或处于某一特殊时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患病率较高,因此成为护理服务的重点人群。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06年4月在我中心参加亲子保健活动的儿童110名,儿童年龄为5个月~3岁,均为正常健康的儿童。

1.2研究方法

1.2.1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在进入活动的儿童中,实行健康档案管理。内容包括活动申请表、体检表、智能测评表、儿童生长发育测评图表。

1.2.2全面体检

对参加活动的儿童进行全面体检,内容包括:整体发育、躯体指标,营养指标(钙、铁、锌、血红蛋白、微量元素等)。对参加活动的儿童进行智能测评,以首都儿童科学研究所制定的《0至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对儿童发育商(DQ)进行测定[2]。

1.2.3针对性指导与培训

指导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家长对儿童的保健护理,具体包括了保健护理、饮食喂养、家庭教育、儿童健康标准、儿童心理、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保健护理指导。采用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每季度一次的护理讲座与系统培训,咨询热线进行一对一服务,及时解答家长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问题。

1.3评价方法

对参加活动的110名儿童在活动前、参加活动半年、参加活动一年时,以首都儿童科学研究所制定的《0至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对儿童发育商(DQ)进行测定。

1.4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儿童发育商(DQ)评估结果,见表1。

3讨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儿童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儿童保健主要对象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前的婴幼儿[3]。儿童保健护理主要是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保健重点,护士指导和帮助家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解决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3.1婴儿期保健护理

此期是体格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但消化功能还不完善,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与营养缺乏症。此期保健护理的重点: (1)提倡纯母乳喂养至少4―6个月,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者应正确选择奶方;按时逐步添加辅助食品,为断母乳做好准备。(2)定期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异常给予纠正。(3)坚持户外活动,利用空气、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应用有声、光、色的玩具促进婴儿的感知发育。(4)完成基础计划免疫。

3.2幼儿期保健护理

由于心理活动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心、爱模仿,但容易被成人过分呵护而抑制其独立能力的发展。此期保健重点: (1)合理喂养,断乳后要保证足够蛋白质供给,食物应多样化,并注意训练自行进食的技能。(2)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睡眠、饮食、排便、沐浴、游呶户外活动等。(3)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促进幼儿语言发育和运动能力的发展。(4)每3~6个月进行体格检查一次。预防龋齿,筛查听、视力异常。预防疾病和异物吸入,注意安全防护工作,谨防烫伤、跌伤等意外事故发生。

3.3学龄前期保健护理

因为儿童在学龄前期智力发展加快,独立活动范围扩大,故此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保健重点是:(1)加强教育,注意培养学习习惯、发展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游戏、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并在游戏中学习遵守规则和与人交往。 (2)每年应体检1~2次,进行视力、龋齿、缺铁性贫血、寄生虫等常见疾病的筛查,做好防治工作。(3)保证充足的营养,预防外伤、溺水、误服药物以及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5(b)-015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udy the pract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stic care in the ward in the child orthopaedic department. Methods 20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fracture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6 were group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103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method, while the nursing group adopted the humanistic nursing method,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and nursing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103 cases were satisfied in the nursing group, accounting for 98.06%(101/103), and 103 cases were satisfi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ccounting for 82.52%(85/103), at the same time,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in the nursing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2.11±2.43)points vs (77.69±3.51)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umanistic care; Fracture; Nursing; Children; Satisfactory degree of patients

人文P怀是最先进、最流向的一种的护理理念[1-2],人文关怀护理讲求“以人为本,患者为先”,并能够从心理和病理2个方面同时去关注患者,使患者从始至终都能够处在一个良好治疗环境之中,从而使骨折的整体治疗效果和治疗质量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和提升。该文根据该院骨科2016年1―6月所收治的206例儿童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探究和分析,着重说明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童骨折的治疗和护理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所涉及资料均来自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206例儿科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其中对照组共有患者103例,男童87例,女童16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11岁,平均年龄(6.72±1.62)岁;其中上肢骨折70例,下肢骨折20例,多发骨折13例。护理组共有患者103例,男童91例,女童12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10岁,平均年龄(5.72±1.39)岁;对比其中上肢骨折68例,下肢骨折20例,多发骨折15例。与上面相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对照组与护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策,包括辅助医生进行接骨以及各项治疗、按时给药换药、做好夜间巡查、加强护理看护、做好心理疏导、进行健康教育等。

护理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对策,主要从病理护理和心理护理2个方面进行。

(1)病理护理:骨折住院患者一般骨折情况较为明显、危害较为严重、住院时间较长,所以患者在治疗和住院期间易出现情绪问题,这点再儿童骨折住院患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在对骨折儿童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必须要提升自身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及时、准确地辅助医生执行并完胜各项治疗内容,安抚儿童情绪,使整个治疗过程在可控的条件之下,从而减少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误、错误。在住院护理期间要对患儿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使患儿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骨折的发生和治疗,进而降低儿童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感。

(2)心理护理:心理安抚是人文关怀护理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保证治疗和护理质量的主观因素之一。①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做5 min沟通,以增加护患关系,并每个月对患者做护理满意度调查,制定相应的护理满意度表,从而实施人文关怀;②对儿童骨折患者的心理安抚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制定,要让儿童不恐惧疾病,懂得简单的医疗原理,使其能够以科学的角度看待疾病和院内的治疗计划,也使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智年龄得到增长。心理护理要从细节入手,除了要让护理人员能够以更加热情、耐心、饱满的态度去对待骨折住院儿童之外,还要从住院的环境入手,增加儿童对住院部的亲切感,降低对医院的恐惧心理,从而增加儿童对待治疗内容的积极性和配合程度。③科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进一步培训,包括增加护理人员的临床知识,以便提高护士与医生的协同配合程度,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做重点培训,并定期考核。对比2种护理方式下患儿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患儿经护理9~10 d后,均完全出院。

1.3 疗效评估

①疗效标准:此次研究应用该院自拟量表来调查分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分是100分,95~100分,即非常满意;85~94分,即一般满意;0~85分,即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②护理质量:护士工作质量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定,主要内容:护理知识(20分)、工作态度(20分)、护理技能(20分)、临床知识(20分)、夜间巡查(10分)、主观评价(10分)。由护士长主评,满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工作质量越高。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y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

护理后,护理组护护理质量评分(92.11±2.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7.69±3.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护理后,护理组护理满意度98.06%(101/103),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2.52%(8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该研究结果可知人文关怀在儿童骨科病房护理中具有积极的实用和治疗效果。据相关资料[3-5]显示,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骨病、先天性多指畸形、滑膜炎、牵引患者等。儿童骨折患者一般较为难控制,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不配合、痛感明显等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倾向增加。

儿童骨折患者是骨科中的一个难题,这个难题难在儿童的难控制性上,这个难控制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①医护人员对儿童难以控制;②儿童自身对自己的身体行为难以控制,所以在治疗和过程中就会有儿童常常出现十分暴躁、扭动、大哭、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治疗时机被延误、接骨效果不好、骨质愈合速度不好,甚至出现再次骨折、骨裂的情况,使整个骨折治疗效果受到影响[6-7]。

人文关怀护理对策是一种先进的、高效的、人性化的护理对策,其是基于人性化护理理念发展而来的,人文关怀护理讲求“以人为本,患者为先”,并能够从生理和病理2个方面同时去关注患者,使患者从始至终都能够处在一个良好治疗环境之中,从而使骨折的整体治疗效果和治疗质量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和提升。人文护理对策不仅能够改善和提升患者的治疗环境,还能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专业技能,使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得到本质的提升。在儿童骨折病房中加入人文关怀护理理念还能够提高医护工作的融合度,使医疗与护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治疗成为护理的最终目的,使护理成为治疗的必要手段,从而使院内的治疗效率得到本质的改善和提升。人文关怀护理能够结合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和心理安慰对策,从而降低儿童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儿童对待治疗的积极态度。

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2.52%,护理质量(77.69±3.51)分。护理组患者满意度98.06%,护理质量(92.11±2.43)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护理以“人性为本”作为护理的核心理念,从心理和生理2个方面去理解和关怀病人,并能够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身体特点去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提高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程度以及治疗效果,人文关怀应在儿童骨科病房中做重点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媛媛,戴茹.ICU护理决策者人文性思维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2(1):13-14.

[2] 何菊芳,吕小英.晨会重点提问在年轻护士培养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5,21(5): 212-213.

[3] 刘继萍,张冬林,黄素芳,等.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人文性思维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3,11(22):123-124.

[4] 何夏君,李秋屏,黄翠红.急诊带班护长在管理中的预见性思维[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23(5):178-179.

[5] 江利华,李惠玲.人文性思维在肝硬化病人自体干细胞移植护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4,34(9):354-355.

[6] 高学琴,何燕,赵振娟.教育环境对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14):14-16.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79-02

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护生运用元认知和客观人力、物力资源高质量地获取和掌握护理服务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研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尽管思维导图在其他领域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护理教学中相关报道还不多。思维导图是运用形象思维构建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的图示化的学习方法,本研究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观察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成都大学医护学院2011级全日制三年护理专科学生,普通高考入学,二年级第二学期,随机选取30名,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0岁,最大22岁,平均年龄21.30岁。自愿填写两轮《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

2.研究方法。(1)“思维导图”相关知识的培训。课前对实验组人员进行培训,介绍“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了解“思维导图”的背景、起源、概念、意义和制图方法,展示“思维导图”的绘制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2)绘制儿科护理学思维导图。①确立绘制重点。根据《儿科护理学》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绘制思维导图。本学科涵盖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及疾病护理四部分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儿科护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学生把握的学科概貌。儿童生长发育的常用监测指标是学科重点;儿童保健部分的婴儿喂养,特别是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中的奶量的计算是重点;疾病预防部分中预防接种,特别是基础免疫是重点;疾病护理部分儿科“四大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儿肺炎、小儿腹泻)是学科重点;新生儿疾病、胎儿血液循环、先天性心脏病是学生首次接触又相对陌生的内容,同时也是本学科的难点,需要更多地关注。通过有针对性的绘制学科整体思维导图、重点章节和新病种的详细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本学科的整体框架和重难点。②案例选择。儿科“四大病”是《儿科护理学》疾病护理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对儿童身体和生命危害最大的病种,也是常见病、多发病,另外循环系统中的先天性心脏病是严重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疾病。据此,在案例选择上,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五份教学病例,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病例各一份,要求学生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每张导图要呈现出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拟定护理计划的整个思维过程。绘制导图后学生要经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阶段,不断改进、完善思维导图。案例选择的目的是通过绘制重点病种的思维导图,促使学生用临床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促进头脑风暴的产生。(3)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林毅、姜安丽研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要求实验组的护生在干预前、干预后分两次填写该量表。此量表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维度构成,其中自我管理能力包含10项条目、信息能力包含11项条目、学习合作能力含有7项条目,共计28项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每题的分值范围为1~5分,总分为28~140分,分值越高说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好。总量表Cronbach'sα为0.86。

3.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录入,应用统计描述、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为P

二、结果

干预前、干预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见表1。

干预后护生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得分及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

三、讨论

1.“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征。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托尼・博赞创立的,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和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将大脑抽象的思维过程用形象的图像和文字记录下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大脑的创造潜能。“思维导图”以节点来代表一个概念、观点或想法,并以线段或弧线来连接它们,从而显示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相关联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于图形中央;②主题的主干呈分支状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由此产生联想的连接线上的关键词构成,次主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与上一层次相连;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它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结构化,因此思维导图是一种能有效地提高护生利用元认知建构新知识的学习方法。

2.“思维导图”教学法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表1显示:护生思维导图教学法干预前与干预后对比,其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信息能力与学习合作能力变化更为显著(P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儿科护理学》的知识体系特点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儿科护理学》相关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整理知识,建立起知识网络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同时,此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小组协作学习的可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尽管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很多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课时数少,学科内容多,学生对相关内容把握不够深入,加之仅选择性地绘制部分章节的思维导图,所以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略显肤浅,知识点的链接有待提高,这是以后教学工作应该加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林毅.护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和构成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8-130.

[2]易红,王晓茜,等.“思维导图”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2):93-95.

篇(6)

1. 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14 年3 月至2015 年3 月期间,选择在我院儿童保健中心接受保健护理符合纳入标准的80 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儿童家长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愿意让儿童接受保健护理;年龄3 个月( 接受保健护理的初始年龄3 个月) ;发育正常,体健,未患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其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龄范围: 0~ 7 岁,平均年龄( 3. 6 1. 2) 岁;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实验组包括20 例男童和20 例女童,平均年龄( 3. 5 0. 8) 岁,对照组包括22 例男童和18 例女童,平均年龄( 3. 7 0. 9) 岁。将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做t 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为同质资料,具体可比性。

1. 2 方法

对对照组儿童实施常规护理,对实验组儿童除实施常规护理外,还实施保健护理,保健护理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 婴儿期保健护理: 此期,婴儿生长发育比较迅速,但是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极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故应加强针对消化系统的护理。尽量采用母乳喂养6个月左右,断奶前应做好准备;为婴儿做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出现的问题;进行婴儿泳疗,婴儿抚触和婴儿感统训练,提供适当的户外活动,使其全面成长;做好疫苗接种。

2. 幼儿期保健护理: 此期,幼儿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并不断模仿,家长不应做过多的干涉,加强保健护理,应做到:断奶后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供给,健康喂养,保证食物的多样化;生活要有规律,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做身体检查,并做好日常的防护工作,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增强亲子互动时间和丰富亲子互动内容。

3. 学龄前期保健护理: 学龄前期是儿童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的迅速发展期,此期做好重点护理:注重儿童的教育与思维方式的形成,培养其正确的兴趣爱好,锻炼思维的想象力;做好每年的常规检查,预防各种常见病;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防治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1. 3 评价指标

选择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身长、体质量、发育商作为评价保健护理的干预指标。本次研究统计缺铁性贫血及佝偻病的发生率和百分比。发育商用Gesell 发育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5 个维度: 分别是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交往。

1.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 0 进行统计学分析,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系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两组比较用卡方检验; 身长、体质量、发育商系计量资料,用平均数 标准差描述,两组比较用t 检验,P 0. 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的比较( n = 80,频数,百分比)显示,保健护理可以降低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

2. 2 两组儿童身长、体质量的比较

两组儿童身长、体质量的比较( n = 80,平均数 标准差) 显示,保健护理可以增加儿童的身长和体质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2. 3 两组儿童发育商的比较

两组儿童发育商的比较( n = 80,平均数 标准差) 显示,保健护理可以提高儿童的发育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篇(7)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国家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篇(8)

2009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口腔初诊治疗患儿316例,男194例,女122例。年龄4~14岁,平均9.2±1.2岁。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8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地区、病情、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较性。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仅由医生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地基础上进行系统护理。①术前护理:治疗前与患儿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如紧张或恐惧,进行安抚,削除其对治疗的恐惧感,同时请治疗合作的患儿现身说法,增强自信心。②术中护理:治疗过程中播放儿童歌曲,也可以形象地向患儿讲解治疗,如钻牙可以说是把黑牙齿洗成白牙齿;拔除牙髓说是消灭牙虫等。满足好奇心,消除顾虑,同时熟练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减轻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适,使医生的治疗能够更轻巧更快更好地完成。③术后护理:对患儿的表现进行赞扬,亲切的告诉患儿应注意的事项,并可向患儿讲述一些口腔预防保健小知识。评价方法:根据患儿的合作程度,分为3种结果。①合作患儿:能完全独立配合治疗。②半合作患儿:能完成治疗,但需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使用开口器或限制身体。③不合作患儿:不能完成治疗。统计学处理: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儿的合作程度比较,见表1。

3.讨论

篇(9)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弱视儿童150例(186眼)。入组标准:矫正视力小于0.9;经相关检查,排除眼部各种器质性病变;患儿无重大躯体性疾病,无精神障碍,无沟能障碍。将150例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75例(92眼),男39例(48眼),女36例(44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2±1.6)岁;弱视情况:轻度51眼,中等32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患儿58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1眼,斜视性患儿12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对照组:75例(94眼),其中男38例(45眼),女37例(49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3±1.6)岁;弱视情况:轻度52眼,中等33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性患儿60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0眼,斜视性患儿13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2组弱视儿童在年龄、性别比、弱视病情、疾病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与护理方案

2组均采取常规弱视治疗方案:(1)配戴眼镜进行屈光不正的矫正;(2)依照儿童弱视眼的具体病情行不同的遮盖手法及时间;(3)精细化操作;(4)其他治疗方法,如眼后像治疗、视频强化目力治疗等。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眼科常规健康宣教,即向小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案内容、治疗的意义以及治疗过程中的需要的配合等,同时嘱咐家长按照医嘱进行定时复诊;研究组实施全面的、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参考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文献、护理经验以及儿童、家长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制定。

1.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

(1)组建弱视儿童、家长健康教育护理组,成员为1位主治眼科医生与5名具有3年以上眼科经验的护理人员,共同对研究组每位患儿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记录归档,每次患儿的就诊检查结果、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等均记录在此档案中。(2)护理人员根据患儿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尤其对于情绪上有焦虑的家长、儿童要重点心理护理,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向家长及儿童讲述弱视的病理、危害以及治疗的意义、手段等,特别要强调长期规范治疗的必要性。(3)每月定期组织1次弱视儿童家长课堂,由眼科主任有计划的知识讲解,并解答患儿家长在治疗方面遇到的问题,对于困难较大的家长可进行单独指导。同时,鼓励弱视儿童家长之间相互交换督导经验,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完成治疗项目。(4)在每次复诊时,让患儿看有关弱视的知识视频,时间为20min,目的是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眼睛疾病以及不良用眼习惯等,以促进儿童顺从治疗。同时采用儿童化语言方式向儿童讲一些眼睛不好所带来的烦恼与不便,为了提高患儿治疗的积极性,可用小奖品来予以鼓舞。(5)向家长强调按时带领患儿来院复诊,告诉家长定时复诊才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以免发生不规范治疗。(6)对家长进行儿童膳食指导,鼓励家长多为孩子提供优质蛋白(如鱼类、虾类、奶类等),多提供富含维生素A、维生C及钙的蔬果,督促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加强孩子各种营养的吸收。

1.4评估方法与指

1.4.1依从性评估:采用我院眼科制定的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问答表,对入组的150例弱视儿童及家长进行依从性调查。儿童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眼镜是否每日都能配戴,是否能依照医生要求进行遮盖、训练等,是否培养了科学的用眼习惯,是否了解眼睛发生疾病,等。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是否监督、帮助、鼓励完成各项治疗项目,是否按时带领儿童来院复诊,是否主动与眼科医师沟通、交流,是否了解关于弱视的知识、危害、治疗注意事项等。依从性调查问答表调查时间为患儿治疗满两年时,由固定的专业调查医护人员向家长进行调查、解释及问答,问题结果分为“是”与“否”,答完后当场收回。入组的150例患儿家长者进行了调查,有效率100%。

1.4.2疗效评估:患儿在治疗满2年后,根据弱视治疗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治愈,患儿视力水平持续在1.0及以上;基本治愈,矫正视力水平达到0.9或以上;有效,视力水平提升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水平只提升1行或者无变化,甚至视觉功能发生减退。总有效率=(治愈+基本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这三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始终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眼睛有疾病这两个方面中,研究组依从性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32组弱视儿童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42,P<0.01)。

3讨论

3.1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的治疗不是短期就能成效的,而是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规范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配合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孩子无法按要求进行治疗或听从家人的督导,有的甚至会出现反抗治疗,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到视觉功能的改善。常规眼科健康教育由于不全面、不规范以及太笼统而不适合弱视儿童健康教育。本组研究通过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心理、行为、认知等方面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另外,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自己患有眼部疾病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对以后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3.2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治疗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治疗效果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能自觉的、长期的执行治疗要求,这就需要依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督促、鼓励患儿,才能更好的按照要求完成治疗,因此,家长良好的依从行为至关重要。本组研究制定具体化、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让弱视儿童家长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弱视治疗,同时加强家长对弱视的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家长以正确的方法来督导孩子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充分说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弱视儿童家长治疗依从性较大的帮助。

3.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

在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下,家长与儿童都能深刻的认识到疾病的危害,都能从健康教育中获得较多的、较全面的弱视知识,无形中提高了家长与儿童的治疗信心与依从性,也提高了家长对弱视治疗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由于常规眼科健康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笼统,效果并不理想。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篇(10)

二、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方法分析

1、护理部制定分级护理标准细化方法

医院护理部首先要根据儿科病人的特点制定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即住院儿童患者生活护理等级标准,不同的等级可以用ABCD四个字母来代替,其中A代表最高等级,D代表最低等级,具体的划分标准要以儿童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医嘱内容为依据,而且要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做出要求。A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可自理,没有家长在旁陪伴,而且医嘱病情程度为病危或者病情严重,针对此类儿童病患,医护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其进行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B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能自理,身边有家属陪伴,医生将其病情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儿童患者的病情,对其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知识传授。C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家人陪伴照顾,医生将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积极协助儿童患者完成各类生活琐事,如吃饭、个人卫生,而且要鼓励其尽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些事,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指导。D级包含的内容有患者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有家属陪伴在其身边,医生将儿童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要督促及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督促其按时用餐、按时进行户外运动等,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对病患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灌输。

2、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

为了有效推动儿童病人的临床治疗,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各病区的护理工作人员要结合护理部制定的儿童患者护理等级标准,然后根据儿童患者的诊断情况,再根据病人的医嘱护理级别与生活护理等级,确定患者的护理等级。可将其标记为“一级A”“一级B”“一级C”“二级 B” “二级C”“二级D”“三级 C”“三级D”。在划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内容:首先,根据医院护理部制定的相关标准,只要是医生将儿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定为病重,那么无论此儿童患者是否有自理能力或者是否有家长在旁照顾,都应该将此儿童患者的的护理等级定为“一级A”。其次,“一级B”及其以下等级标准主要依据儿童患者的年龄、治疗项目、活动受限程度等来确定。当患者的年龄小于6岁,没有自理能力,而且医生要求必须每天对其输液两次,而且还有另外超过两种的治疗方式,而且医师规定患者的活动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将其定为“一级B”。当患者的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两次,另外其他治疗方法小于货等于一种,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将其定为“一级C”。当患者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小于或一次,另外其它治疗方式小于或等于一种,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而且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定为“二级 B”。当儿童患者大于12岁,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一次,或者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生活可以自理,可将其定为“二级C”。由于在儿科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很少开二级或三级护理所以本次研究中不在对“二级D”“三级 C”“三级D”进行分析。再者,各专科疾病 “住院病人生活护理等级标准”的每个细化项目在确定等级前都有规定的条件限制,细化项目后注明疾病诊断名称。

3、确定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

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确定,然后将护理任务交于普通护士。

三、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原则分析

1、护理必须在医疗工作基础上进行细化

作为一个特别的病患群体,儿科病人年龄跨度较大,所涵盖的对象会有早产儿、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与成年患者相比,其自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较差,但是其病情变化往往比较复杂。如果针对不同的儿科患者按照相同的护理级别来护理,那么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会是护理人员失去对医嘱护理级别的敏感性,从而使其在护理工作过程中陷于被动。所以,在护理分级必须以医师的诊断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且要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自理能力考虑在内。

2、细化的护理标准应全面考虑病人治疗及护理的需求

篇(11)

儿科护理对护士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因为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不能表达自己的病情和自己身体状况的幼小患者,并且还要承受家长过分担心的所产生的疑问或者不满。所以儿科护理部门一直以来都是最让医院护士头疼和舆论最多的部门。因此,对儿科护理的各项研究,一直都是各个医院在护理方面,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一、儿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

1.1、儿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因此现在大部分的患儿都是独生子女,这也就使得家长对儿童患者护理人员的要求比以往提高了很多。所以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就成为了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因为大多数的患儿父母一般都很年轻,所以由于家长冲动、不满和暴躁等情绪问题所产生的纠纷问题非常容易出现。护工工作若稍有不慎,家长的焦虑和不满油然而生,对护士进行责怪或否定护士的辛苦工作等行为问题,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护士的正常工作。(2)一般而言由于患儿的抵抗力比较低,所以经常会导致病情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在加上儿童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这也要求了儿科护理人员要比成人护理人员要有更多的耐心,同时也体现了儿科护理的难度。所以作为儿科的护理人员在这种工作的状态下,难免偶尔出现差池。这也是儿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组成部分。

这些问题都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以患者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只要坚持以为为本的护理,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也能有效的避免各方面的矛盾。

1.2、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长的宝贝儿。所以当儿童生病时,护士配合好医生的工作又要给予儿童的关心与关爱和配合家长情绪的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还要给予不同方式的护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科护理比成人护理要更困难和复杂,这也就要求了护士人员需要更高的文学知识水平和更高的专业知识来工作。也就是说护士已不再仅仅关注疾病,而是更广的去深入关心患儿及其家长的内心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护理,对于早日恢复患儿健康以及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在儿科护理中推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方法

在儿科护理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提高对护理的认识和转变自己的原有思想外。其次,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一定要树立起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观念,采取注重个体和突出以人为本进行服务的具体方法,这些问题主要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完善。

2.1、在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

现今的大多数医院的环境都很不错,它们大多数都强调环境幽雅和设施完善。但是从儿科的角度出发,儿童普遍存在着害怕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环境等问题。所以,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对儿童病房环境进行改造,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例如:在病房里改造成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来减少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在墙面是贴上儿童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在病房外的走廊上的墙面上画上涂鸦并写上早日康复的语句或者是笑脸,让患儿充满精神与病魔作斗争。还可以在病房里多摆些儿童喜欢的娃娃仔,或者弄一些小游戏和有意义的活动,让这些患儿们参与进来。让他们不会有孤独感,因为只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才能更快和更早的康复身体。

2.2、完善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

首先,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够正确处理好想关矛盾。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刚入院的患儿与护士的首次接触非常重要,要使患儿感到温暖和亲切,这关系着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要时常面带微笑,以便拉近护患关系。同时让患儿感觉到护理人员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运用各种方式与患儿交流,融洽医患关系。不但可以减少患儿心理负担,而且使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其次,护士长需要灵活性强,应变速度快,观察能力强,对于纠纷问题能很早的发现并对之进行相应的处理。能很早的制止过激的行为发生,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冷静的处事心态,在危难面前不张皇失措。要临危不乱,而且能以冷静的心态面对患儿家长,心平气和的非常耐心的聆听家长的诉说,并且给予热情的安慰。必要时刻向家长鞠躬赔礼道歉,希望家长能够理解护理的难处,互相理解。

三、总结

以人为本在各个领域都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服务行业更是要提倡和注重人性化。而作为医院中重点的儿科护理工作,面对的是初生儿童患者,所以围绕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宗旨,更是重中之重。它引导着儿科护理的方向,对儿科护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只有坚持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儿科护理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前进。

参考文献:

[1] 尹建春. 论儿科护理中的以人为本[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