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效思维方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反思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目标问题的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是一种在体验的基础上侧重于理性的学习的思维方式。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考辨别能力已经逐步增强,也具备了培养反思能力的基础,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地评判他们遇到的事物,因此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反思思维和反思习惯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反思,是指学生适时回顾学习过程、已学知识,及时修正学习方法,不断调整完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学习成果的思维过程。反思思维需要长期、持久地逐渐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反思思维习惯,让反思方式变成一种常态。
一、培养学生每天总结数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习惯
在每日的数学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学习过程、学习感想进行总结,以学结或是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解题策略、学习收获和不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总结了解学生当天的听讲情况、学习状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教师在安排学生总结或写学习日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1、今天教师讲了哪些知识?2、今天教师讲授的知识我已经懂的有哪些?不懂的有哪些?3、对今天教师讲的知识有什么疑问吗?4、对教师讲课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会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整理、分析和消化,在此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才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达到融会贯通。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反思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对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安排学生自由讨论、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场所,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辅导作用。在数学课堂上,讲解完知识点后可以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或是分组讨论,讨论过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述自己对知识点、题目的想法和看法。这种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整理、分析和消化,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建一个自由、轻松、开放、有序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发言,敢想、敢说、敢做。例如在学习能被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很多学生很容易产生以下想法:
1、之前所学的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的数是0、2、4、6、8的数,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上是0、5的数,因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
2、13、16、19这样的数个位数是3、6、9,但是它们却不能被3整除。
3、12、15、18、21、36这些数却能被3整除,但是它们和个位上的数没有什么关系。
4、12、15、18、21、36这些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
学生在讨论中会逐渐趋向于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自觉地向做得正确的同学学习。学生在讨论中自由发言,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的讨论中反思已学的知识点,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从而得到提升。
三、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中所犯的错误进行纠正、总结
学生在初学数学知识时,很难对知识点真正地理解透彻、真正地掌握、熟练地运用,在运用初学知识过程中往往会犯一些错误。例如:在讲解分数时,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就很不好。我在课堂上摆了两堆小棒,一堆是6根,一堆是4根,问学生它们的二分之一是否相等。学生一下就在教师中辩论起来了,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等,说不想等的学生说"6根的一半是3根,4根的一半是2根,所以它们不相等,原因是'单位1'由'6'变成了'4',所以它们的二分之一也变了"。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应注意对知识点的基本概念讲解详细、透彻,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认清错误的根源,探讨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在纠错的过程中自觉地检验解题结果,养成反思的好习惯。一般学生对错误都有"恐惧心理",一旦经常出现解题错误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逐渐丧失自信心。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分析错误,找出错误的根源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的出现,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反思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日复一日的训练,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不懈努力。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回忆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自由讨论和分组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通过不断地反思,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认识更加深刻,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知识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数学成绩,也能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挑战自我,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探索、实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爱霞,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1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合并重组频频出现,使许多高校的资产总量成级数增长。随着高校自主办学地位的不断提高,高校对社会服务工作全面介入,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成为动态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通过不断调整科研方向,以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科研工作,对公用房都有迫切的需求。作为一种较为稀缺的公共资源,公用房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高校公用房管理是价值资产的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完善和加强高校公用房管理,优化公用房资源配置,提高公用房利用率,一直是高校公用房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课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为了加强对公用房的管理,进行了以“定编核算、有偿使用”为主导方向的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这一基础上深化改革,要以公用房资源配置长远规划为引导,细处着手,以“定编核算、有偿使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公用房“资产经营”的实践探索为切入口,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公用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公用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在这里笔者将以《浙江大学教学科研用房管理办法(修订稿)》等规定为依据,结合光电学院实际,探索适合光电学院发展的公用房管理机制。
1 公用房现状
光电学院教学科研用房多年来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随着学院科研经费的飞速增长以及科研设备的大量增加,对科研用房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学院周转房非常紧缺,使学院的科研、人才引进及各项工作都严重受到制约。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学校公用房管理的各项规定,光电学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公用房有偿使用工作。
2 管理模式探讨
2013年,随着光电学院公用房资源紧缺问题的凸显以及浙江大学公用房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光电学院也着手开展公用房有偿使用工作,主要确定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光电学院公用房实行有偿使用,2013年依照《浙江大学教学、科研用房管理办法(试行)》(浙大发房[2006]1号)核算使用经费,2014年至今依照《浙江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浙大发房[2014]14号)核算使用经费。
第二,光电学院公用房核算到研究所(中心),由各所(中心)核对确认后参照学校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各所超编用房尽量所内调整,如需教师个人承担的,请所核算到个人,并统一上缴超编费。
第三,如果有公用房超编使用的教师愿意上交公用房给学院,可免去当年上交公用房面积的超编费。
第四,公用房使用面积尚未达标的教师,可书面递交公用房使用申请,说明理由和迫切性,由学院根据公用房资源情况予以调配使用。
根据上面几条原则,光电学院顺利开展了公用房收费工作。公用房收费管理基础工作主要分为当年实际使用面积核定、定编面积核算、超编/缺编面积及费用核算以及收费上缴几块工作内容。其中,当年实际使用面积的核定以2008年光电学院公用房面积摸底并由各所签字确认的数据为基础,根据近几年的变更进行调整,划分到各所和课题组加以确认。定编面积核算依据学校相关文件,分别计算了2013-2015年三年光电学院公用房核定情况,其中计算公式涉及教师职称及人数、硕士生/博士生人数、科研业绩点(2013年计算,2014年后学校取消该指标)以及各类公用房面积补贴情况。
3 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
根据三年的核算,可以看出,W院公用房使用面积一直超编,但从2013年和2014-2015年核算情况比较来看,根据不同管理办法核算,2014年后学院公用房面积超编情况趋于缓解。一方面因为2014年定编面积计算方式的改进,使大多数所(中心)的定编面积有所增加;另一方面,2013年部分所(中心)将超编公用房上交学院,减少了其实际使用面积,从而使超编面积也大幅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公用房收费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使学院获得一定的公用房调配资源,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公用房的效能。
但是,也应该看到,2014年公用房定编面积的计算方法中不再考虑科研业绩点,所有的科研补贴用房按照全职在岗教师人均25平方米计算,使学院科研经费最多的研究所在定编面积上失去计算优势,反比以前减少。笔者认为科研业绩(科研经费)应当作为一个动态调整的因素列入公用房定编计算中,才能起到一定的动态调整和激励科研的作用。
综合分析学院公用房超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浙江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浙大发房[2014]14号)中计算系数的确定尚有不合理之处。从光学工程学科特点看,光电学院仪器设备多,设备资产总额在全校36个学院中位列第一。其中不乏大型的、精密的仪器设备,对环境要求高,占地面积大,但在计算定编面积时没有得到体现。另外,计算公式中,系数按门类和学科有所区分,光电学院的“教学科研实验用房定编系数”按信息学部系数划分,低于工学和农生环医,甚至低于多数理学院,仅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科,系数确定明显不合理。
第二,从光电学院现用房的各种实际情况看,公用房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助。尤其一些非常陈旧、缺乏维护的公用房,面临被拆除的境况,使该部分用房无法进行改造,以达到合理使用和最大化利用的目的,最终造成公用房利用率较低并超编使用。
第三,从高层次人才办公科研用房看,高层次人才进校后,在学校公用房资源紧缺情况下,无法获得足额资助,主要靠光电学院内部挖掘,而学院公用房已超编使用,不能完全满足高层次人才对公用房的需求,使其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
4 改进意见和建议
学校出台相关制度,盘活了部分闲置的公用房资源,有力提升了公用房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由于学科差异和公用房自身差异,当前学校公用房管理制度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第一,科研用房补贴面积应当与科研业绩挂钩。光电学院科研经费2013年与2006年相比,经费翻了两番,需要的科研用房需求必定扩大,学校应根据需求对公用房进行相应动态调整。目前的计算方式只是根据人员数均摊了补贴面积,不利于科研用房的调整,还有可能增加空置率,不利于学院公用房调整工作的开展。
第二,科研用房补贴面积要考虑仪器设备量,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光电学院仪器设备总数2013年为2008年的1.7倍,40万以上和100万以上大型设备都翻了一番。大量的设备需要大量的空间场所安置,才能正常开展科研工作。学校在科研用房补贴面积中应增加一定比例与仪器设备资产保有量挂钩,从而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障。
第三,不同性质、有明显优劣的科研用房收费应当有级差。对于陈旧且无法改造更新的公用房应当降低收费标准,实行级差管理。
学院的公用房管理工作将以学校公用房管理的各项规定为依据,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建立更适于学院自身发展的公用房管理规定,通过合理调配公用房这一公共资源,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还有,教师备课时往往只考虑,要考什么,要教什么,却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他们要学什么,他们学习时有什么不同呢?如何才能走出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课炒冷饭的怪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最近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
活动前,组织方把针对将要听课的两个班级的学情调查表发给参会老师.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两位老师就《欧姆定律的复习》各开设了一节研究课.
第一节课的老师将全章内容分为 “导体的电阻,滑动变阻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 五个知识点.上课老师对于每个知识点的安排都是,先复习知识,再讲例题,然后学生做练习,最后由学生讲题,老师适当点评.一个知识点讲完了又毫无过渡的进入了对第二个知识点的复习.
第二节上课的老师是位女教师,上课伊始,女教师就用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公式I=U/R ,其后又围绕这个公式引导学生对“一个公式,两种电路(串联、并联),三个物理量(I、U、R),四个实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展开学习.
对于电流、电压的定义、符号、单位、测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可以说点到为止,惜墨如金.
对于探究实验的复习,上课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在看书回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个实验,老师提出了如果实验电路中没有小电灯会怎样的问题.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首先是楞了一会儿,紧接着是窃窃私语,然后开始了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讨论和争论.课堂气氛立刻热烈起来.
对于后三个实验,上课老师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方式,在展示了三个实验名称后,立刻抛出了“请同学通过看书回答,这三个实验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的问题.
学生们又带着这个问题,看书、思考、讨论、发言、相互补充.
……
在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我还沉浸在刚才的课堂上,仿佛我也成了一名学生.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评课,老师们虽说都很谦虚很委婉,但言谈之中对于这两节课的高下看法却是一致的.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也通过老师们 “看似蜻蜓点水,实则只言片语道出真谛”的评课中,我似乎懂得了物理复习课如何去上,如何不炒冷饭.
一、物理复习课应突出重点,形成知识网络
从整节课的设计上来看,第一节课的上课老师采用了“点线式”的复习方法.虽然说,这个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知识点的划分能直指中考,准确而凝练,能把中考指导书上的题目根据课堂需要重新整合,整张导学案严密而有序.
但这种平铺直叙的教学模式,使得整节课显得有些呆板.学生缺乏活力,缺乏参与课堂的激情.用一位听课老师的私底下的话说:“学生怎么一大早就睡觉啦”.
这节课,学生从上上课到下课,是复习了几个知识点,做了一些练习,可是哪些知识点最重要呢?就这样从点到点的复习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吗?
第二个老师则不一样了,“一个公式,两种电路,三个物理量,四个实验”立刻就把整章内容以数字的形式,以网络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能较容易的印入学生的记忆.
二、物理复习课应该是“温故而知新”
都知道“温故而知新”,可是在复习课中我们真的做到了吗?过去复习中往往都是就知识点讲知识点,为练习而练习.就如同第一个老师一样,真可谓是“有一说一”.
但第二个老师却为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方法.把“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三个实验放在一起对比评论.比如这三个实验中,都要移动滑动变阻器,放在一起讨论,使学生从新课学习时知道的“在实验中应该移动滑动变阻器”,到现在“提高到知道了在每一个实验为什么要移动滑动变阻器,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在这儿,复习真的是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三、物理复习应整合资源,用好教材
复习物理有很多资料,如何处理这些资料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处理资料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呢?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教材的权威性应该高于一般的资料,复习时应该带着学生适时的去看教材,熟悉教材上的图片、实验、乃至重做习题.
听第一节课时,我从头至尾时,就没看到上课老师带领学生看书,就一张导学案,从上课到下课.
然而,第二个老师则不一样了.不仅在讲实验时看教材,而且在例题讲解中也用到了教材中的习题.
(一)知识与视野广阔。“90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共同成长,当代大学生喜好网络,利用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可以说网络对于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了解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获得许多的精神慰藉,但是网络中也有许多的安全隐患,这无疑是对他们精神上的一种挑战,如果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被带离现实生活失去目标,不知所措。
(二)追求性格多元化发展。他们喜好新鲜独特的事情,可以表现出与他人的与众不同只为突出自己的“另类”,网络流行语“非主流”虽带贬义色彩,但是却是对90后群体独树一帜的精神诠释。他们对自身的才能和对未来的希望自信中带着迷茫,在任何竞争场合来展示自己身上拥有的才华,不胆怯,不退缩。但是由于从小家庭养育环境的多对一模式导致团队意识淡漠,显示自己的特点往往忽视他人才能与感受,导致在以后的团体活动中独立独行,少有团队集体感和荣誉感。
(三)价值观与主流观改变。“90后”自小就接受很多形式的价值观的熏陶,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现在思政教育的中心就是让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何建立对的价值观、人生观呢?首先必须要有坚定的党的信念,现在的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在“90后”大学生的内心里没有固定。现在社会价值观的楷模对他们的感染也是很有限的,以前能够感染几代中国人的楷模在现在大学生内心感受很浅,他们一般不会去关心这些楷模,而是把目光放在了一些影视偶像、明星、体育明星、或者是由各种选秀类节目中推选出来的新星和网络红人。在这些明星的引导下让很多还在成长的孩子对价值观产生了一些偏差,导致很多“90后”失去了高品质的兴趣,对那些名利和庸俗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道德失范,在信奉上产生了危机。
(四)感情单纯多样化和行为平庸。“90后”感情丰富多样性,他们表达情感直接直白,他们对于自己的感情从不掩饰,是什么就是什么;只要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通常会义无反顾,即使错了也会坚信自己的抉择;他们也会用一些很独特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情感,正是由于这些才让人们感觉“90后”既矛盾又可爱;“90后”的情绪就更多样化了,开心的时候就算是世界末日也无所谓,不开心的时候一点点事情都感觉是天崩地裂,其中最多的应该就是爱情吧。
二、“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改变成因分析
造成“90后”高等院生思想行为特点主要是和原生家庭、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存在联系,这些因素在他们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原生家庭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塑造。从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基本每家每户都是一个孩子,孩子现在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和“80后”不一样的是“90后”在家里是“小太阳”,家长对他们的爱相对较理性,都很尊重孩子的选择,可以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判断是非对错以至于造成了他们独立自主,自信自强。
(二)社会经济体制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现在的“90后”高等院生基本受不到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他们大多家庭都比较好,不会缺少物质上的需求,社会的稳定不再依靠权威和计划了,而是靠着个人关系和情感来维持。这样让现在的学生对是是非非都只在乎结果而不在乎中间的过程,只喜欢物质上的生活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慰藉。
三、90后大学生的思政工作解决方案探究
一、引言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学校、家长、毕业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既是以学生为本又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以湖北经济学院会展Q1041班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例,从全方位做好毕业生就I工作视角,分析总结我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思考,以期对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所启示。
二、班级概况
我于2012―2014年担任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会展Q1041班主任。会展Q1041班共计33人,男生9人,女生24人。最终8人成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25人顺利就业,其中2人自主创业,13人在本专业内就业,2人在教育机构就业,1人在银行就业,7人在其他行业灵活就业,就业率达100%。
三、具体做法
(一)针对学生职业意识形成和从业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注重就业指导过程的全程性。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都需要一个过程,就业指导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从业能力培养有赖于职业意识的形成,而职业意识的形成也要经过蒙困惑期、考察选择期和适应发展期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应该贯穿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引导。
刚开始接手会展Q1041班级,学生正处于大二下阶段,我就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邀请会展系系主任进行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分析;会展Q0941班级优秀的专业实习生为本班学生全方位讲解了专业实习和未来就业方向的相关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三阶段,一些学生在就业和升学两种方向上会有分流,为了尽早为毕业各种出路做好准备,我充分利用晚讲评的时间了解大家的就业意愿和升学深造意愿,为此在大三上学期一开学,我班专门成立了考研讨论小组和就业互助小组,分别针对考研和就业的学生召开专题班会,在考研指导上做到事无巨细,为我班有意愿考研的学生做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从考研时间准备、学校选择、各科复习方法、考研心态调整等诸多方面都有详细的经验介绍;针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我利用晚讲评的学生详细了解了我班就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按有无意愿从事本专业方向工作的标准进行了划分,要求每位就业学生在大三有空的时候参加一场招聘会,提前体验和感知就业氛围,并向就业的学生讲解现阶段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与此同时,建议我班所有学生参与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2013年举办的“优秀毕业生交流会”,通过交流会分别向考研成功和就业理想的学长学姐取经。
大四阶段,实施与完善班委成员与学生党员的引领与帮扶作用。考研学生处于考研备考关键阶段和复试准备工作阶段,就业学生很多忙于毕业实习,针对这一实际状况,班级成立了由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组成的帮扶小组,负责大四期间班级日常事务与考研、就业信息资源的共享,考研和外出毕业实习的学生有任何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为考研和在外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此同时,针对我们班考研人数较多的实际状况,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英语专业优势,为我班所有考研进入复试的学生开展专业的英语复试指导,为每位复试学生亲自指导复试时英语考核的流程与基本内容,为他们提供一整套英语复试资料,包括英语自我介绍、常见问题等;根据我以往考研复试的经验,为进入复试的学生做了考研复试面试指导,从面试心态、常见面试问题回答技巧、专业学习规划等方面做了细致的介绍,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复习的针对性。根据我院成立了2014级考研复试调剂小组的实际状况,积极为进入复试的学生联络可以提供帮助的院内老师,其中一位学生在学院领导的积极联络和帮助下,成功考入山东大学深造。
(二)坚持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就业指导内容的全面性。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专业成绩外,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还应该是具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从担任会展Q1041班主任开始,多次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学校实践活动,如在大二至大三期间,我们班多位学生担任学校和院系党支部、学生会、各学生社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锻炼学生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其中,将就业指导工作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加强对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外,更注重学生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二是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具有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为此,充分利用学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会,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使之逐渐成为就业岗位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会展Q1041班最终有2名学生成功地实现了自主创业,开办了一家以武侠主题为背景的主题餐厅,截至目前,餐厅运营状况良好。
此外,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校级以上组织的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与此同时指导成立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学生学科性社团:会展协会。并于2012年5月策划、组织、实施举办了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第一届会展策划大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就业自信心,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013年6月,本班学生以会展协会为平台,成功策划了湖北经济学院首届“爱眼节”为主题的展览会活动,活动的成功开展满足了广大学生自我锻炼和培养专业兴趣的迫切要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此外,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就业锻炼机会,学院、会展系、班主任等积极为毕业生牵线搭桥、多方联系实习单位,于2013年暑假圆满组织了部分学生参与上海展览会公司的实习,其他学生则充分利用武汉举办展览会的机会参与实习,提前走向社会,参与实践锻炼,了解就业市场、专业课外活动的开展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围绕就业影响因素的多重性,重视参与就业指导的全员性。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主体的,也有客体的,涉及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为此,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体系是一项集学校、学生、社会(用人单位)于一体的全方位、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充分了解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我校逐步实现专门人员指导变为全员指导,形成由各级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同时积极动员学生家长、校友、友好挝徊斡胙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政策的详细了解,更具体有针对性地指导本班学生顺利就业。
在大四上学期,通过每周晚讲评的主题班会,了解班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就业动态,包括有多少学生家里可以为就业提供帮助,哪些学生属于就业困难,哪些学生愿意在本专业领域就业,哪些学生有意愿从事其他行业,做好充分的数据统计。及时向班级学生学院、学校的就业信息,积极落实学院就业周报制度,同就业困难学生谈心,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就业误区和就业压力,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为主要帮扶成员,为班级学生再就业工作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充分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在就业工作上的各种平台,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充分发动专任教师、学生家长、校友资源等力量,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位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最终圆满达到全员就业的良好效果。
(四)全方位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及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工作。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显得越来越重要。
要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工作,前提是摸清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不同的就业困难类型,对他们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1.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我们在校期间通过学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岗位。另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还为这些学生积极争取相应的经济援助,如国家和学校有《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的资助政策,帮助这些困难学生减少求职中的经济顾虑,消除心理自卑,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招聘会,获取求职应聘的机会。
2.针对就业观念困难的毕业生,从大学低年级开始就建议这些学生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定位和目标。组织他们在校期间多从事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各种职业,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邀请就业指导专家、职业规划师、人才测评师等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有针对性地进行全程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思路。
3.针对就业心理困难的毕业生,我们积极联系校心理咨询室,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缓解就业压力。组织他们参加模拟招聘活动、就业实践等各种就业训练活动,使他们对就业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消除就业恐惧心理,树立自信,走出心理困境。
4.针对就业能力困难的毕业生,组织他们到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基本技能培训班、职业训练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社会实践等个性化活动,提升他们的素质,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校友及学院专任课教师等资源,为这些就业困难的学生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
总之,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要通过不断完善帮扶方式,对困难毕业生优先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优先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业活动。要在毕业生离校前实现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全覆盖,千方百计地让困难毕业生就业都能接受有质量的就业帮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325-03
一、威斯康星理念的形成
查里斯·范海斯(Charles R.Van Hise)在1904年就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提出了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威斯康星理念的形成与时任威斯康星州州长拉福莱特(Robert M.La Follette)的倡导支持是分不开的。拉福莱特于1900 年当选为威斯康星州长,上任伊始即实施激进的进步主义改革的政纲,在重建威斯康星州的过程中,他非常希望威斯康星大学与行政机关结成密切的伙伴关系。为了实现大学与行政机关结成密切伙伴这一目标,他提名并任命范海斯为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在就职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明确提出了大学应该服务于威斯康星州的目标,甚至提出威斯康星大学是全州所有人的机构,他还努力将英国寄宿学院和德国研究大学最好的特征与威斯康星大学结合起来。并承诺:“州资助的州立大学将面向其所有的儿女。”[1]
威斯康星理念部分建立在政府在所有与其有关的领域利用学术专家思想的基础上。范海斯派出学校的专家与政府官员合作以改进农业、发展工业和解决社会与经济问题。建立了大学管理合作的模式,大学一方面保留学术自由,一方面为政府工作,让公民享受到政府资助大学研究的好处。在实践过程中,威斯康星州与大学的“专家服务”是双向的,通常的情况是大学派专家教授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从社会上邀请专家来加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范海斯相信:一所公共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责是用科学来改善本州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通过鼓励大学研究以推广知识和尽可能多地发展实用知识,通过创造和推广大学补习计划把知识带给每个公民而实现上述目标。他甚至还任命了一位特别助手,专门来重新设计课程,目的是使课程更加通俗化,使农民和其他普通公民能从大学教育机构中获益 。
二、威斯康星理念的内涵
威斯康星理念内涵的核心就是将大学作为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机构,把大学的资源和功能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直接为社会服务。这种服务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大学是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机构[3]
从1900年以来,威斯康星州的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与移民人口激增。拉福莱特想借助大学的力量解决州的经济及社会问题,他决定任命范海斯为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并提出威斯康星大学是一个“为州服务”(service to the state)的机构,希望威斯康星大学在州的改革中与州政府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和一致行动,成为州政府的“智囊库”。
范海斯说:“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促成对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成长。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识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于全州人民。”他认为,威斯康星大学要在一个以奶牛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州中生存和发展,教授的皮靴上不能不带有牛粪。大学必须把整个州作为大学的校园。
(二)大学为社会提供专家服务并传播知识
在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模式上,威斯康星大学采用了两种互补的方式:一是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提供专家服务,二是尽可能把在大学研究计划中得到的知识传播到大多数民众。
1.大学提供专家服务。范海斯十分强调专家的作用,他认为,随着大学教育的扩展,大学教师应为公共机构提供实际的科学和技术帮助。社会公众需要大学去研究工作与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大学能通过自己教师适宜的服务来推动社会的最大进步,并使大学成为政府的科学技术顾问。为了使大学更好地为州服务,范海斯主张大学应该派教师到州政府的各个部门去,提供专家领导(亦可称为专家服务),这些做法受到人们的欢迎。以致威斯康星州人民把威斯康星大学当做自己的学校。
2.大学广泛传播知识。威斯康星大学确立了传播知识是威斯康星大学为州服务的一个模式,将威斯康星大学建成为任何人可以学习任何东西的地方。在范海斯的领导下,威斯康星大学实施有关农业方面的短期课程计划,以便迅速提高州的农业生产力。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也关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为了把实用知识传播到更多的人,他们十分重视教学的改进,大力发展大学推广教育(即函授教育)。以至于艾略特在1908 年即指出:“威斯康星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州立大学,它把大学送到了人民当中。”
三、社会服务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启示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种致灾因素日益增多,火灾形势不容乐观。尤其近几年来,一些省市发生了重大的火灾事故,影响很大、教训极为深刻,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单位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员工不懂火灾事故的防范,不会有效处理初起火灾事故,不会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自救所致。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全民消防宣传教育纲要,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强我们国家的防火墙建设工程。
一、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事业单位防火工作的重点要体现在消防安全“四个能力”的建设上,平时通过组织员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大家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丰富员工的消防业务和技术水平,形成一定的战斗力。这是我们消防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检查和消除火灾隐患能力
不断加强火灾隐患排查能力和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的建设,就是要实现“火灾隐患自查、火灾隐患自除”的效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要在单位管理层落实“三个三”的管理制度:一是员工、部门、单位三级检查相结合。二是全面落实消防安全专兼职人员负责督办员工发现的火灾隐患的整改工作;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检查上报的火灾隐患整改和落实情况;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核查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是不是到位。三是一查制度落实、二查职工的安全防火素质、三查隐患整改。在单位开展“三个三”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就是要实现能及时发现单位内部存在的火灾隐患,能按照要求会发现火灾隐患和整改火灾隐患,着重解决企事业单位不会检查、不会整改火灾隐患的问题。
2、提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
“火情早发现、火小早消灭”,是对一个单位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建设的一个检验。火灾的发生,都有一个从小到大,逐渐发展直到熄灭的过程。可分为:初起、发展、猛烈、下降、直到熄灭的五个阶段。大多数火灾在刚发生的时候,燃烧面积不大、火焰也不会太高、浓烟和有毒气体蔓延和扩散的速度也比较缓慢、燃烧放出的热能和辐射也相对较低、火势还没有大范围的向周围蔓延,这个时候是扑救初起火灾的最佳时期。
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就是要加强单位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建设,员工要知道自己的消防安全职责,要管好、用好、维护好本单位的消防设施、器材,熟练的掌握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要领,会报火警、会熟练的使用单位的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一旦单位发生火灾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扑灭,尽可能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从根本上解决单位自救不力的问题。
3、强化组织单位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就是要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把那些责任心强,熟悉单位工作环节的员工选拔到疏散安全引导员岗位上来,同时要求员工自己对本单位的消防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了如指掌,这样就会在火灾发生的关键时候,疏散员能发挥作用,会引导人员疏散逃生、员工能火场逃生自救。
4、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能力
就是要加强消防安全建设的培训力度,实现“消防常识普及化、消防设施标识化”的总要求。通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能力的建设,就是要规范消防设施器材的管理问题;一些重点部位和重要场所的消防疏散通道要始终保持畅通、不能封堵,在各个消防安全出口要设置各种提示和指示标识,要严格落实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对派出所列管的一般单位的员工普遍达到“三懂三会”要求。
二、加强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1、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单位要严格落实好“三个三”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员工要做好班前检查和班后清扫,及时的发现隐患并做好上报工作。要履行好本岗位消防安全职责,就是要严格的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办事,清楚本岗位火灾危险性,能够把握火灾防范方法,会进行防火安全检查,能及时发现火灾隐患。一是检查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看是不是畅通;二是要检查用火、用电,看有没有违章行为;三是检查有没有遗留火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要做好四查工作。一是要检查单位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是不是正常;二是检查单位建筑防排烟系统是不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三是检查单位消防供水系统是不是完备;四是检查消防控制室、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是否完好。
单位要切实做好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每月要组织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单位防火检查;各部门、各个下属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和责任人,应当每周组织本部门员工进行一次内部的防火检查,同时做好检查、登记、签名存档工作。
防火检查的主要内容:第一,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情况和完好、有效情况;第二,安全疏散通道、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情况;第三,消防器材配置及有效情况;第四,重点工种人员及其他员工消防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五,火灾隐患的整改情况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第六,用电、用火、有无违章;第七,消防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第八,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和设施运行、登记情况;第九,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情况;场所的门窗是否设置影响排烟、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第十,易燃易爆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和防火巡查情况。
火灾隐患的整改情况。一是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要及时排除;条件许可的当场整改,条件不许可的限期整改;二是单位火灾隐患消除前,要落实好消防安全的防范措施,确保消防安全。对随时可能引发火灾的突出部位要停业整改,做到万无一失。三是单位火灾隐患整改完毕以后,单位要组织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员进行验收,并将整改情况经消防安全责任和管理人员签字后存档备查。
2、严密组织扑救初起火灾
要突出抓好两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灭火力量建设,要求现场员工在一分钟内形成战斗力;确认火灾后单位要在三分钟内形成第二支灭火力量,按照火灾应急疏散预案投入灭火,形成单位的灭火救援力量。同时单位要制定好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半年单位要组织一次灭火应急演练。
任何人发现火灾应当及时的报告火警,火灾现场的工作人员要尽快的采取下列措施:要及时的按下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或者打电话向消防控制室报警;及时启动使用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设施进行灭火。
火灾确认后,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要立即启动消防应急预案。企业自己的消防队要按照要求采取下列措施:一是通知相关的人员赶往火灾现场进行灭火,与公安消防部队进行沟通报警,给单位领导报告火灾现场情况,并按照指挥部的要求下达灭火要求;二是根据火场的变化,最大限度的使用本单位消防器材进行灭火;三是做好现场的器材装备保障和伤亡维护工作。
3、引导人员进行疏散和逃生
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组织大家进行疏散,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帮助。及时通过广播、喊话等方式,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要求通知、引导火灾现场人员进行疏散和逃生。当火灾扩大无法控制的时候,要果断的采取措施,组织所有的参加灭火救援的人员尽快撤离现场。
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这主要是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优越生活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总体来说,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对于某些经营理念欠妥的房地产公司,仍然会出现推出楼盘发生大量积压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与房地产公司营销人才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即当前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以此为主要线索,提出了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的培养。
一、当前时期下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非常紧俏,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与房地产业发展相吻合的高层次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房地产营销人才。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某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教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房地产营销实践相吻合。对于房地产营销,它需要学生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够具有非常强的营销实践方面的沟通能力。然而,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可知,高职院校的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仍旧是过于强调该领域的一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们所获得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对实践十分缺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2.缺乏在房地产公司进行实习的机会。根据当前我国的职场的发展不难看出,我国职场正在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而发展,即一方面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存在找工作难的问题。房地产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均对实习机会抱有一定的期望,却事与愿违,学校组织学生的实习机会非常少,这就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较差,专业的实际技能亟待加强。
3.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够强。对于房地产营销而言,对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定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房地产实际营销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单干是永远也不能完成得很好。但是,这反映在实际生活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学生的个性也十分之强,那么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上很难融入至一个团队之中,从而这就引发了学生个人的团队精神不足。笔者认为,若要能够与现代房地产营销的发展步伐相吻合,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够对综合性的知识加以学习,尤其是对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历练。
二、高职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对策及实施
1.职业技能素质。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能力,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也使毕业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相应岗位时能顺利就业。这一素质的培养,目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许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改进办法,如: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实训基地、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进行名师工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开展教师培训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在校园环境里努力营造职业教育氛围也应是培养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2.职场应变素质。对于即将走出校门而进入房地产企业进行工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外面的工作环境由于与学校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很快地对工作环境进行适应,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其深入房地产公司,了解和总结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等,而且还要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进行一定的熟悉和了解。职场应变素质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这一素质的培养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开始。要着重把握三个内容:一是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相关的职场信息,并学会分析、判断它们对职场的影响。如该职业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趋势、该行业发展的动态,以及其他间接因素对职场的影响(包括房地产发展方向、房地产产品结构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变迁等)。二是注意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的变化。如房地产营销工作后期,它要求各岗位人员工作时要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并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职员要能有效地交流沟通、进行自我管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跨专业、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结构。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综合性的职业科目,并保证学科知识的前沿化,使学生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与要求。
3.实际应用素质。在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实际教学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实际教学的一个难题。如何培养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素质,需要做到: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素质,其实最主要就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在校期间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应社会的需求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4.专业创新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素质,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高职院校在实施这一素质的培养时可以以短期专门培训和在教学中贯穿创新能力培养为常规教育形式,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并普及相关知识、技巧为辅助手段。在实施这一教育时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校方要想办法保障教育及有关活动所需的资金、场所和时间。二是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有关培训,并要求教师带头示范,同时指导学生。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将创新能力的高低列入教师及学生的有关评价指标中。从总体上说,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发挥环境影响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对于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积极地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针对当前时期下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知,应该从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
参 考 文 献
[1]王效东.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0)
一、该院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拔尖人才现状
⑴政府部门评选的骨干情况。目前,该院入选国家级各类专家骨干的人选仅有1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其余入选各类省级骨干情况如下:省专业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3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省教学名师5人。
⑵存在问题。①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这个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该院获国家级奖项和各类人才支持计划的人员很少,如专业领域知名的顶级拔尖人才太少或几乎没有,仅1名政府津贴获得者,其他如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均没有。二是,获得省级人才奖励计划的数量不足,如省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人才、省专业带头人这类人才仅有12人次,其中还有重复人选,真正获奖的人数也就10人左右,仅占教师总数(994人)的1%。
②引进高层次人才难度大。自2003年实施人才工程建设以来,该院一直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多方联络,并且制订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试图引进能在学科带头的省级、乃至国家级拔尖人才。截止现在,该院省级骨干中,无1人为引进,全部为自己培养。原因:一是地域受限,二是拔尖人才的使用和成长既需要高端仪器设备的硬环境、又需要团队的软环境,而该院很难在这两方面同时满足。
③特色专业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该院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发展很不均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其师资队伍近年来呈现整体数量不足、缺少省级带头人两个严重问题。
2.师资队伍整体现状及分析
⑴师资队伍整体现状。该院现有在岗的教师为994 个(2014 年11 月数据)。其中:现有专任教师(含辅导员、不含管理岗双肩挑)667人,生师比(外聘教师及兼职教师92人、16563/759)21∶8,不含外聘教师生师比(16563/667)24∶8,平均年龄:37.2岁。
目前,该院教师数量显得不足,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的标准差距较大。
经过实施多年人才工程建设,目前该院教师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基本能够满足该院正常教学的需要。
⑵师资队伍历史数据比较分析。近5年几个数据节点,该院师资队伍的变化情况。(如表1)
①教师数量分析。从数量上看,教师数逐年增加,而生师比(含外聘)为21.8:1,处于近年的较高水平,但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的标准仍有差距。目前还需大量引进教师。但该院的实际情况是:部分新引进教师无课可上,并不能盲目大量引进教师。
②教师学位情况分析。从学位情况看,硕士以上学位比例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评估优秀的标准,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增加幅度不大,这个群体是产生高水平成果的后备力量,还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
③教师职称情况分析。从职称结构看,高级总体比例一直在30%以内,正高比例徘徊在4%左右。结合现有岗位余额情况看,由于受省岗位数额的控制,全院副高级岗位余额所剩不多;正高级岗位尚有部分余额。这说明,职称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一些青年教师受名额限制,不能评聘副高职务,积极性受挫;二是正高级比例上升不多,尚有空岗,说明较高水平的教师和较高水平的成果还有待产生。
④教师年龄情况分析。近年来,该院大量引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使该院教师年龄快速年轻化。目前,该院教师平均年龄为37.2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教工人数的56%左右。青年教职工已经成为该院师资的主力军,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需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在职称职务晋升、学历培训、科研水平及教学水平上提高。
⑤教师性别情况分析。近几年引进了大量的女性教师,使教师队伍中女性比例逐年提高。目前,该院女生教师达到了402人,占到师资队伍总数的60.2%。
⑶存在问题分析。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该院师资队伍总体态势良好,数量充足,学历学位层次已达到较高水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实力的提高、是内涵建设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①科研成果少、有成果的人少。这个问题和高层次拔尖人才缺乏、正高级职称人员偏少是相对应的。因近几年该院发展速度快,补充了大量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这部分教师职称多处于初级和中级水平,科研能力较差,而高级职称教师科研积极性也不高,导致目前该院科研成果较少,整体科研水平较低。
②教育教学水平急待提高。这个问题和该院教师队伍年龄快速年轻化是相对应的。该院的现状是一线上课的教师大多为刚引进的青年教师,这部分教师由于刚毕业,社会实践不足,人生历练不够,加上生活压力较大,很难全身心投入一线授课,部分青年教师即使有热情投入,也因为实践经验不足无法较好的完成教学过程,导致该院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二、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方案
1.引进体系及措施
⑴重点高校紧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引进。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引进,该院教师数量已能基本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目前,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强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就该院紧缺专业引进重点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补充教师队伍,使该院教师的学缘结构趋于合理。
⑵有工作经验的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引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目前该院需大力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选,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老中青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⑶打造优秀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校外专家资源,促进该院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突出教、学、训、研联合办学特色,规范外聘专家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工作,构建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校专家兼职教师队伍。
2.支持及培养措施
⑴在职教师学历职称提升。完善教师学历职称提升机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无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下职称教师不得上讲台,以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职称等级。
⑵“双师型”教师培养。规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无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的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顶岗锻炼,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⑶优秀科研及教学团队培养。按照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要求,积极打造院级以上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优化专业带头人的骨干教师的配置,建设一批教学科研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
三、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积极落实文件中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学院人事部门不断强化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2.完善机制
制订和完善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保证学院教师合理的进修、培训、学历职称提升,形成长效机制,以提升学院师资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育人水平,打造优秀团队,提升学院内涵。
3.保证经费
要加强对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资金投入,每年投入足够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以保证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教师学历提升以及培训进修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何为法律思维?何为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对于这些涉及法律思维和逻辑方面的基本概念,人们知之甚少,学界也是近十几年才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些概念对于普通法科学生而言同样是比较陌生,况且也无相关课程的开设,即便是《法律逻辑》,讲授的多是形式逻辑方面的内容,并没有着重往法律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方面来开展,法科学生在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更谈不上主动地运用这种思维方法来解决法律问题。其实,在法科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讨论中已经或多或少用到了这种思维方式,但运用者大多是潜意识的,是与其他普通思维混沌或同步进行的。如何更好地认识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如何在课程学习中更好地运用这种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正是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为此需要了解广州高校法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需要了解法科学生对法律思维以及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认知和实践的情况,为完善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在理论法的教学实践提供充实的数据资料。
一、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实证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限于时间和人力因素,本次调研选取了广州市大学城十所高校中部分学校的法科学生进行调查。学校方面选择了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分别体现了广州市属院校、广东省属偏文科的综合性大学、广东省属偏理科的综合性大学的特征。学生方面,主要以法学本科生为主,辅以部分法学硕士研究生、非法律专业辅修法学的本科生和大专生,学生参与调查面的扩大主要考虑到让调查对象更具基础性和广泛性。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走访调研和问卷调研。课题组成员利用课堂教学间隙发放问卷,并发动学生在本校和外校发放问卷,还利用电子网络发放问卷,收集调查数据。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因课题调查所涉及的主题内容、调查对象的专业和层次、参与的人数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得出的调查数据和结论应该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调查提纲
这些提纲侧重调查的内容是广州高校法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法科学生对法律思维的认知情况以及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等:
1.您对法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了解多少?(没听说过;不行;一般;还可以)
2.您对思维方式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详细;一无所知)
3.您对法律思维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详细;一无所知)
4.您对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详细;一无所知)
5.您在法律课程学习中是否运用了法律思维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没有;不知道;有一点;有不少)
6.您学过的法学课程中有否提及或强调法社会学思维方式?(没有;很少;一般;经常)
7.您对目前的法学教学方法如何评价?(一般般;填鸭式无自主性;启发式很好)
8.哪些课程应该特别强调法律思维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运用?(理论法;部门法;所有课程;大部分课程)
9.采用法社会学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的课程效果如何?(没有明显效果;一般;很好;效果有待进一步确认)
10.您认为此类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无所谓;有点用处;很有用处;关键是如何在教学中实施)
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实证调查的分析
(一)调查数据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走访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法科学生对“思维方式”、“法律思维”了解不多,知之甚少,有些甚至觉得对思维方式的了解没有必要,认为应该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上,只有少数同学对“法律思维”和“法学思维”有一定的认知。
调查数据得出的基本结论总结如下:
1.9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关注此类问题,学好十四门法律核心课程即可。
2.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关注此问题,了解思维方式和法律思维有一些用处。
3.3%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关注此类问题,法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思辨能力和深入理解法律问题。
4.2%的学生认为很重要,问题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加以运用和体现。
(二)调查数据的分析
1.对“法律思维”的认知。调查数据表明,少数同学听过“法律思维”,但要说出其具体含义时就难以表达。其实,“法律思维”是与普通人的思维(Thinking like a person)相分开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其概念内涵即便在美国本土的研究也是没有定论,可从多方面来理解,既可以简单理解为“法律人的思维”(Thinking like a lawyer),像法律人(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那样地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可宽泛地理解为从法律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潜意识,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不少,观点不一。“像法律人一样思维”被默认为美国法学院的教育目标,这种思维被美国学者表述为多种术语的组合系统,如“案例方法”、“学会专业范式和法律话语”、“批判性思维”、“洞察法律背后的道德原则”等,中国学者也有自己的观点,法律思维只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中的一种,“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是以理性思维为基础、以法律思维为核心,以法学思维为先导的思维习惯或思维定势,而法律思维就是以法律为坐标和工具,按照法律观念和逻辑来理性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还有的侧重从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角度来谈及,法律思维是“依据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包括法的价值层面和方法层面”。还有的认为法律思维包括法律思维方法和法律思维方式两方面内容,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因此,对普通国人不应有所要求,但对学习法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却是必须要了解的。即使对“法律思维”的概念说不出所以然来,也应该对此类术语有清醒的认知,意识到它是什么,何时应该运用此种思维,然后才是对其概念内涵的深度理解。或者说,法科学生应该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主动自觉地运用法律思维来分析思考,运用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解释等使法纠纷得以圆满解决,使法律问题朝着制度化的轨道运行而不是演变为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来解决。
2.对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认知。课题实证调查数据反映出法科学生对思维方式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认知非常有限。思维方式是一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标志或特征,并非短期可以学到,而是要靠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法律思维方式正是这样一种日积月累而成型的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围绕着合法与非法来思考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利益和关系”。而作为法律思维方式所属的“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则是一种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特的视角、立场与方法,强调从整体性思维角度出发,秉持社会立场,对法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对社会中的法律以及具有法律意义的其他社会现象进行经验研究与法益分析。
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其实借鉴了法社会学的立场和研究方法来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强调用一种外在、审视的态度来学习、理解和运用法律,带着一种社会现实的眼光来看待法律的运行,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现实,提高其应变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简单地套用传统的三段论“归纳-演绎-推理”来推导出常规的审判公式,而是前置式地嵌入法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在传统的法律适用之外,更关注法律的社会实施效果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在理论法课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要求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内容不限于理论讲授,而是将问题和案件置于社会现实中,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看待。
三、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课程教学实践
(一)实施情况
目前专门和针对性的教学课程还没有,课题组成员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中有意识注入此类方法,如《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宪法》、《法理学》和《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等课程。教学中明确告诉学生此类课程中要有意识运用到法律思维或法社会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带着法律的有色眼镜去看待生活中的纠纷,运用法言法语来表达观点,找寻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分析,在法律、情理和乡俗之间寻找平衡点,而当不能很好地兼顾情理法时,则要有所取舍,并始终坚持依法处理的标准,而在面对这类难以处理的纠纷时,也会看到现行法律的不足、不够或不当之处,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在很好地运用法社会学思维方式来分析处理的结果。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探究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具体要处理好理论法与部门法、实证调研与理论学习、个案讨论和综合讨论、演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感受,以及定期的问卷调查和量化评分,初步取得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明显的效果有待长期的检验。
(二)教学实践的评价
不可否认,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确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的问题,论文的质量有明显的下滑趋势。2007年12月,《中国青年报》组织了一次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在2243名受访者中,71.3%的人认为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42.5%的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应取消。[1]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2]
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区域的劣势和办学经验的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师资力量偏低,条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面临更大的困难,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但从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的角度对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定格为地方高校。准确说是地方普通高校,不含地方重点高校。考虑到对象的同质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又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传统的“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等专业。
为此,我们设计了“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院校展开调查,涉及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法语、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等十个本科专业。涵盖了这两所地方高校现有毕业生的所有“文学类”本科专业。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设计了“您觉得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有必要?”、“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认为呢?”二是“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共设计了“您认为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累计多长?”等7个问题。三是“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设计了“您认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几位同学比较合适?”、“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等 6个问题。四是“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也设计了 “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对您的毕业论文的期望值是什么?”6个问题。
二、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2011年5、6月份,我们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文学类”专业开展调查,利用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间隙进行问卷,共发下问卷750余份,收回574份,回收率76.5%。在回收的问卷中,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1份,孝感学院外国孝感学院语学院159份,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02份,孝感学院音乐学院79份。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123份。
在第一部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中,尽管社会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轰轰烈烈,沸沸扬扬,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否必要?”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必要”、“有必要”、“可有可无”的分别占12.89%、73%、14.11%;在“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的观点是( )”问卷中,认为“没有必要应该取消”、“不应该取消”、“无所谓”的分别占21.25%、63.59%、15.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应该保留毕业论文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但不可否认,认为毕业论文没必要、无所谓、应该取消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有些艺术类专业坚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举,您认为( )”的调查中,认为“应该”、“可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任选其一”、“无所谓”分别占18.64%、72.82%、8.54%。
在第二部分“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中,有78.28%的学生学习过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有81.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程。在“何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选题何时确定”的调查中,回答“第七学期”的分别为64.98%、64.57%,回答“第八学期”的也占17.68%、11.87%。而在“第七学期”以前的仅占20%左右。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查中,回答“半月以内”、“一个月左右”、“一学期左右”、“ 一年左右”的分别为14.36%、50.26%、31.87%、3.5%,这充分说明,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这在音乐学专业表现更加突出,在79份问卷中,半月以内完成的31人,一个月左右完成有33人,分别占39.24%、41.77%。
在第三部分“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中,在“是否认为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之间应双向选择”的问卷中,认为“是”的为80.28%,说明学生还是相当认可实行双向选择的;在涉及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数量多少为宜时,74.96%认为“5位以下”, 22.43%认为“6-10位”,仅有2.61%认同“11-15位”。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的问卷中,选择“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管理型”、“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但不乏亲和力型”的分别占26.75%、66.61%,而选择“比较放任松散管理型”的仅为6.64%,这说明学生还是愿意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指导,但最受欢迎的是水平高能力强、管理严格由尊重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问及“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帮助”时,80.8%的学生认为是“大”;在调查指导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时,81.8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是“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这两项调查说明“文学类”专业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是认可的,这也透露出地方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总体面是好的,是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
在第四个方面“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中,认为院系毕业论文管理“严格而应该”、“不严格”、“一般”分别为59.69%、7.85%、32.46%,这说明院系毕业论文管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格管理的只占60%。在问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望时,回答“能及格就行”、“真正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希望达到优秀论文” 分别为26.31%、53.31%、20.38%,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待是正常和正态的。在问卷中令人堪忧的是论文质量,在调查学生的写作态度,认为“比较认真”、“不认真”的分别为61.89%、14.34%,认为“认真”的只占23.79%;在问到是否存在抄袭时,认为“严重”、“一般”分别为16.26%、65.21%,而认为“不严重”只有18. 53%;这从侧面说明,本科毕业论文中相当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抄袭现象。在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卷中,有39.77%的人认为“面临就业压力,无心写作”,15.14%的人认为“不知如何写作”,19.46%的认为“考研、实习与毕业论文相冲突”,9.15%的认为“找不到所需资料”。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认为“就业、考研、实习”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最大困难的达59.23%,这说明就业、考研、实习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当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碰到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建议和对策
通过以上“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的分析,尽管我们只选取了2所学校,但这2所学校分别是地方高校二类本科和独立学院性质三类本科院校,目前,中国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主要也是由这两类构成,窥斑见豹,从中不难看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成绩和不足。
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层面而言,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只有创新机制,注重改革,加强引导,才能改变现状,保证质量。
首先是开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问卷结果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也有些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问卷中有21.72%的学生没有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即便是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专业,大多在6-7学期,时间偏晚。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我建议都必须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最好在第5学期前完成。而且,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必须完成三项任务:让学生了解本科毕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消除在毕业论文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让学生熟悉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构成,了解各环节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其次,要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力度。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实际,对现行的毕业论文进行大胆改革。
一是对艺术类专业实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表演)任选其一。由于新世纪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导致了地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偏弱,物质保障也相对困难,加之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偏低,要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创作)两线作战,其困难可想而知。还有艺术类专业传统的“重技轻文”,学生普遍选择以牺牲毕业论文而保全毕业设计(创作)。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建议艺术类专业改变目前普遍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创作)并举的局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其一。
二是形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替代机制。设计科研学分替代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可以用专业方面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如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文学创作、翻译,音乐舞蹈类专业的艺术表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各类新闻报道,还有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达到规定的科研积分的学生,毕业论文经批准可以免做。
再次,化解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巨大,而考研和实习也对毕业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主要是由于这四项工作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其重要性上各不相同:就业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考研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和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学位的关键性因子。从目前的实际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大多集中在毕业年级,而考研和就业也贯穿这一年的始终,复习备考――考试――面试――录取环环相扣,而准备就业材料――跑人才招聘会――面试――试用――上班也是不断循环。加之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四综合症”,因此,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精力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论文时间难以保证,论文质量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的冲突由来已久,它是地方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这一问题早已显现,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专业尽管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但限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化解这一矛盾无外乎朝着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一是如前所述的改革,改变毕业论文的现有模式,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将毕业论文提前至第6学期进行,实行“错峰”,提前尽管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可以基本上消除现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实行奖惩并举。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下滑,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原因外,管理的不科学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子。要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要解决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扭转论文下滑的趋势,就必须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为毕业论文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