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6 15:29: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

篇(1)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危机;危机预防与干预

Key words: counselors;psychological crisis;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53-02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心理危机的极端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重大责任。因此,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减少因心理危机导致的对家庭、校园和社会的损害,已经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1 心理危机的概念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心理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况(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在运用寻常的应付方式不足以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及其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2]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下的个人及其有密切关系的人,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当外界提供支持、注入新的力量或心理治疗性干预时,能更好地帮助处于危机状态的当事人度过危机,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有着十分的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意义

2.1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危机状态大约会持续一周,一周之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在危机面前会产生极端行为,严重的如自杀、杀人;但有的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地度过危机,而且通过经历危机学会了处理困境的新方法,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2 是尊重学生生命,维护生命权的体现 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没有什么比挽救人的生命更有价值,更为重要的。

2.3 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的需要 学校一旦出现一例学生自杀恶性事件,会对学校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经济上的付出,法律上的纠纷,媒体上的曝光、时间上的消耗,特别是对自杀者的家庭、身边老师、同学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估量的。为了维护学校稳定,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高校须高度重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3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

3.1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发挥着早预防、早教育的作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信赖和亲近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谈等直接接触的方式以及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基层组织中及时反馈信息的间接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潜移默化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保健方法,这些工作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早预防、早教育的重要作用。

3.2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事件中发挥着早发现的作用。实践表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在思想、情绪、言行等方面都会出现异常状态,与其亲密接触的人较容易发现。在高校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这一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事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能够较快地、直接地或间接的获取信息,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3.3 辅导员是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发生危机事件时,往往是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第一时间将危机的恶劣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要作为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为专业人员提供所需信息,提供后勤保障,联系当事人家长,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做好班级其他学生免受负面事件影响的工作。

3.4 辅导员承担着危机事件后干预的工作。心理危机的彻底解除需要持续的后期干预措施来强化干预效果,从而避免当事人及心理危机易感人群重新陷入危机。一方面,辅导员要配合专业人员做好当事人的追踪和定期回访工作,在干预后相当长时间内对当事人保持密切的关注,给予支持和关心,同时要做好班级、同一宿舍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当事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辅导员还需积极关注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危机事件,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对这些易感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在危机事件后干预时期,辅导员要与专业人员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危机后当事人的状况,巩固干预效果,预防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4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方法和对策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家庭治疗学认为:危机发生时个人能力降低、与他人联系被隔断,应当通过建立个人胜任感,恢复与他人连接感来应对危机。相对于精神医学而言,这个观点更强调对个人内心潜能和人性关怀的发掘。这说明作为辅导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温暖和关怀,也要尽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与此同时,辅导员要注意发掘学生内心强大的自我疗愈能力,充分调动他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亲人、同伴的力量,形成相互支持,营造保护性的疗伤止痛环境,做学生生命的守护者和陪伴者。

4.2 掌握危机发展规律,做到预防为先 马喜亭(2012)通过对2003-2010年12月期间发生的、经媒体公开报道的200例大学生心理危机死亡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规律“季节性明显,春季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点;白天居多,意味着当事人是在向周围人释放“求救信号”,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救、抗议,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表露;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具有随年级升高的趋势;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方式中,采用跳楼或坠楼、自缢等激烈手段的比例有增多趋势,尤其是从高层建筑跳楼自杀者增多较快(超过自杀总数的1/3以上);非正常死亡发生的地点较为集中。[4]由以上研究成果可见,心理危机的应对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危机发生前学生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一般就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但另一方面,人一旦陷入危机之中就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所以及时发现处于危机之中的学生就成为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特别关注:大一新生、毕业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有精神病史、人际关系差或有严重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困难、经济贫困、身体缺陷等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是为了预防自杀,而是让每个学生健康的成长。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干部、系领导、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专科医院等学校立体的预防网络,借助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创建优秀宿舍、班级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注重对发挥学生骨干,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培养学生之间自助和朋辈互助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畅通的宣泄和沟通的途径,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培养学生寻求外界帮助和支持的意识。

4.3 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危机的过程是犹豫、抉择和痛苦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是否能够终止,取决于两点:一是个体请求帮助和获得帮助的能力,二是自杀者周围人的识别能力和重视程度。个体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其言语、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都会有变化,甚至会向周围人发出求救信号。因此,准确识别学生心理危机信号和严重程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前提。只要辅导员及周围人拥有一定的心理危机知识和意识,善于捕捉信息,反应快速,就可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觉,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掌握沟通技巧、力争对危机进行及时识别和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普遍运用的“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为辅导员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六步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5]:第一步: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注意使用开放式倾听,慎用分享感受。第二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在整个危机过程中,应将保证求助者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将危险性降到最低。第三步:给予支持。无条件接纳求助者的经历与感受,以知心朋友的态度与求助者沟通和交流。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引导求助者从多种不同途径思考变通方式,寻找最佳选择。第五步:制定计划。帮助求助者共同制定步骤来矫正其心理失衡状态。第六步:得到承诺。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得到求助者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确保计划的实施。

4.4 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及时识别、评估与转介 辅导员虽然怀有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感,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应当注意明确自身工作边界。当辅导者发现自己已尽其全力而学生发展变化仍非常缓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时,应考虑将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转介给更适合的专业人员。就学校而言,辅导员可以将学生转介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初步评估,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时,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直接转介到校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作进一步的诊断和鉴定。同时,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医院沟通并备案,密切关注处于高度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发展变化

情况。[6]作为助人职业的辅导员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同样会面临各种困扰。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辅导员自身有时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创伤。而此时,辅导员的自我管理和心理调适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辅导员迅速地从困扰中走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同学们。

参考文献: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2]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

[3]陈东明,赖海雄,高倩.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60-63.

篇(2)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种之一。癌症作为一种应激因素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反应,而焦虑、抑郁又会促进或加速肿瘤的恶化。癌症患者的心理过程主要经历震惊、否认、忧郁、对抗治疗、适应5个阶段[1]。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各方面的需要是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的方面。对癌症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促进康复。调查表明,约66%的肿瘤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经心理和药物的综合治疗后情绪明显好转的达93.2%。约25%的癌症患者因精崩溃导致治疗后复发转移。本论文针对癌症患者临床上的各种心理障碍,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因素,并根据临床患者的实际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为维护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癌症患者的临床心理

当被确诊为癌症时,对患者的打击是很沉重的。此时,癌症患者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恐惧、悲观、厌食、强迫、神经衰落等是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郭庆云、吴燕萍等[2-3]通过临床实践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活动调查分析后,结果表明,癌症患者会因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文化水平、癌症种类等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男性患者的适应性比女性弱,同时悲观绝望、孤独感都多于女性;而恐惧、焦虑、敏感多疑等心理反应,女性又多于男性。30~50岁患者恐惧、焦虑、否认有病、多疑等心理反应比较多见,同时病愈信心和期待反应较强;而50岁以上的患者悲观绝望和不遵从等心理反应较常见。另外,早、中期及病程较短的患者否认患癌症、角色不适应和期待感较多见;而晚期及病程较长的患者悲观、绝望、甚至自杀心理较为多见。

2 影响癌症患者临床心理的因素

癌症患者的各种临床心理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水平、病情严重程度、癌症种类等。根据这些因素的归属关系,又可将这些因素进一步划归为与癌症本身有关的因素、与治疗有关的因素、个性自身因素、经济收入因素和社会因素等[4]。

2.1 与癌症本身有关的因素 癌症种类对患者的临床心理有不同影响。乳腺癌患者对术后体形的变化引起的焦虑心理较为严重,研究表明97.5%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3]。程志虹等[5-6]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测定子宫有病癌患者的焦虑值,表明50%的患者有严重焦虑症。郭庆云[2]研究表明早、中期及病程较短的病人否认患癌症、角色不适应和期待感较多;而晚期病程较长的患者悲观、绝望、不遵从感较多见。病人病情严重,治疗时间长,病情恶化,容易使病人出现悲观绝望的情绪,甚至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消极等待生命结束或产生自杀心理[7]。另外,疼痛患者的抑郁程度又明显高于非疼痛患者,因疼痛使患者情绪低落,丧失意志,抑郁程度增加。

2.2 与治疗有关的因素 癌症治疗多数为损伤性治疗,药物、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的副作用会对癌症患者造成暂时或持续的心理冲击。因癌症截肢、器官切除、内脏造瘘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而一些特殊功能器官切除或功能丧失都会增加患者的自卑心理或其他特殊心理问题。

2.3 个性自身因素 癌症患者的心理过程非常复杂,一般都会经历震惊、否认、抑郁、对抗治疗、适应5个阶段[1]。性别、年龄、婚姻、个性特征、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水平、患病经历等都是影响癌症患者心理的重要因素。年轻患者易表现出恐怖、抑郁和焦虑心理,而老年患者易表现为孤独和偏执[8];离婚和分居者心理障碍越明显;性格内向、孤僻、压抑、不容易与其他人沟通的患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文化水平、职业、收入不同的患者,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状况等有不同的认识程度,对医生治疗方案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对治疗的信心程度不同[9];一直健康的人反应会较强烈,而经常患病的人有较好的忍受能力,心理压力小。

2.4 经济收入因素 癌症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手段复杂、治疗费用昂贵的疾病,而目前又还未纳入医保范围之内,因此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必然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负担大,心理压力相对经济条件优越的患病家庭大。

2.5 社会因素 家人对肿瘤的认识和接受态度,亲人、邻居、同事关系的好坏及对患者的支持程度都会明显影响患者的心理感受;在对癌症患者的研究中,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的心身症状(除躯体化)呈一定的关系,社会支持虽不能改善患者患病症状,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10];另有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癌症患者发生抑郁呈正相关,过多的负性事件会影响患者的心理承受水平,使患者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抑郁情绪。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对癌症的认知 当患者被确定为癌症时,首先要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了解癌症并非为“不治之症”,让患者乐观的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对待癌症,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其次通过医生护士讲解及抗癌明星的成功分享,使患者对治疗和战胜癌症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好患者家属、亲人、邻居、同事的癌症知识普及工作,使相关人员特别是家属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共同帮忙患者竖立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3.2 合理治疗 正确合理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在不影响患者生存期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合理的药物、手术、化疗、放疗或生物治疗的方式,减少患者的疼痛或器官摘除。癌痛是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疼痛,患者常常丧失希望,认为病情恶化,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使痛苦加重。外科治疗中,郭卫刚[11]报告,进行结肠造口术的肠癌患者中有23%的患者发生了中度或严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而外科保守治疗者的发生率仅2%;癌症化疗患者比手术治疗患者的抑郁程度高;放疗后的疲乏感是患者心理问题持续存在的因素[12]。

3.3 心理干预 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癌症治疗的各个阶段[13]。Fawzu等[14]认为合理的心理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并建立良好心态和树立治病信念。马红霞等[15]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综合性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护士对患者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护理,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很好的信心。有专家指出对癌症患者及时进行危机心理干预,可以避免不必要悲剧的发生。他认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做法通常采取六步法:(1)确定问题;(2)保证求助者安全;(3)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5)制定计划;(6)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其中,检查评估需贯穿于整个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

3.4 社会支持 首先是了解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建立在社会网络机构上的社会关系对患者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力,它包括客观的、实际的支持和主观的、情感上的支持。社会支持虽不能改善患者患病状况,但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内容,有50%以上的患者认为自己成为了家庭的累赘,从而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另外,癌症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侧重点的支持,如患者在诊断时,需要有关疾病预后、治疗方面的信息支持;住院期间则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晚期和临终阶段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3.5 创造良好环境 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舒适、安静的生活可以陶冶患者的情操,改善患者的忧郁的心理,使患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配合治疗;再是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事实表明,不健康情绪是癌细胞的“活化剂”[16]。另有专家指出,目前死亡的癌症患者中有三成时被“吓”死的。影响患者心理环境有医患、护患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是防止病情恶化和延长寿命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6 其他 国外应用于临床心理护理的心理疗法有:音乐疗法、松弛训练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音乐疗法通过让患者聆听、欣赏乐曲,引起人体心理生理状态改变,产生兴奋或异质的情绪反应,从而可以达到治疗作用[17]。圆桌诊疗法让所有患者--新的和老的,围着大圆桌让新老患者交流心得,促进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彼此安慰并从抗癌明星中获取信心,使新患者增加治病的信心。

4 小结

癌症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种之一,癌症对患者是一个严重的心理应激,会因患者的各种不同因素导致不同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恐惧、多疑等。在患者的医治及康复过程中实施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曾莹.癌症患者心理障碍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9.

[2]郭庆云,王秀英,商玉萍,等.75例肿瘤病人临床心理活动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1995,6(1):56-57.

[3]吴燕萍.123例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及护理对策[J].南方护理杂志,1996,3(5):20-22.

[4]田德茂,周启东.癌症病人的心理健康[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1):147-149.

[5]程志虹.子宫肿瘤患者临床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4):150-151.

[6]周洪光,刘素贞,孙宏伟.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心理控制源和认知态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149-1150.

[7]李红英,王瑞文,杨莉荣,等.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行为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818.

[8]唐凤琳,吕靖怡.中青年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J].山东医药,2002,42(34):81-82.

[9]徐永平,纪国庆.对肿瘤患者心理障碍及康复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3):423.

[10]李彩云.癌症病人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7A):1140-1142.

[11]郭卫刚.癌症病人伴发心理障碍的预测[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3):166.

[12]虞汉梅.癌症病人治疗期的抑郁情绪评定[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4):305.

[13]曹维彬,李萍.心理干预对肿瘤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433-1434.

[14] Fawzu F T,Fawzy N W,Hyun C S,et a.l Malignant melanoma effects of an early structured osychiatric in terventiion coping and affective state on recunence and survival 6 years later[J].Arch Gen Psyching,1993,50(9):681-689.

[15]马红霞,刘艳,罗红格,等.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667-669.

篇(3)

正处于生理发展青春期中的大学生,由于身心急速发展,心理困扰因素多,缺乏适当的挫折心理,加上学习任务繁重,面临就业、走向社会和缺乏自我设计等问题,对于性格偏弱及强弱不均型的大学生常常诱发应急心理危机。通过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表明,该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已达成熟,情感世界日益丰富,热情奔放易激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关注自我及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意识增强;表现出具有交往复杂、淡化权威、较强的心理逆反等特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压力集中的阶段,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学业、情感、人际关系、就业,另一方面来自不正常人格发展和早期经历不良影响等。因此,预防和识别应急心理危机的产生以及对己经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实施应急心理救助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构建和谐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生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应急心理危机的识别、预防诱发应急心理危机的对策以及实施应急心理救助的策略方法等四部分给予阐述。

一大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就业求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几率不断增高。当问题表现和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克服和有效解决时,往往产生应急心理危机,极易引发自伤、自杀和伤人、杀人事件。造成大学生应急心理障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成因有五个方面:

1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心理生危机和自杀的重要因素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指大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挫折、家庭中出现重大事件等因素刺激后,心理承受力超过负荷而带来的压力时出现的情绪反应。抑郁心理一般表现为:(1)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但未丧失。(2)感到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3)常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4)自觉懒惰乏力,精神不振。(5)自我评价下降,夸大自己的缺点,不愿接受鼓励和赞扬。(6)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同情。(7)常唉声叹气,易伤感流泪或愁容满面。(8)有想自杀的念头,但内心矛盾重重。目前,媒体和网络经常有一些关于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人的报道。在其自杀的原因中,精神疾病为主要因素。

2人格成长中的挫折与早期经历不良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和睦、紧张)、父母教养方式(民主、专制、放任)、父母人格特征(平和、温情、心胸狭窄、粗暴、偏执、拒绝或过分保护)等。当早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缺乏,随着心理发展和成长,就会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个性,很难与人相处和沟通,因而极易形成人格异常导致心理障碍,最终发生心理危机。自身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带来的矛盾没有很好地顺利解决时导致的冲突和压力,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期(人格形成的关键年龄是3岁、7岁、13岁和18岁,除3岁前在家外,其它都和社会教育有关系)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指导、家庭变故、社会不良唆使、现行基础教育中的应试观念忽视全面素质培养与人格发展,单一强调分数和学习成绩带来的高分低能与心理素质偏差、独生子女固有的依赖、不坚强个性与薄弱意志等。自我中心过强、自我期望、成就动机以及给自己确立的目标过高,而现实中自身能力达不到,就会导致心理冲突和挫折感。心理抑郁,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就极易发生心理危机。

3适应困难、交往障碍与自卑

新生入学往往会出现环境不适应,大一是最困难的时期,处于与父母亲人的心理断乳期。大一没适应好可能其全程学习都不快乐。很多学生会越来越自卑:学习不适应、人际不适应等。一些大学生在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考上大学后,突然目标没有了,心中一片失落和茫然,考上大学的成就感渐渐降温。有的人开始发现大学校园并非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学习紧张、生活枯燥、远离亲友、人际关系不再简单易处。于是许多人开始感到恍惚、迷惘,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抑郁和焦虑心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家长和学校,而不是出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到了大学后,自学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没有了教师的耳提面命,没有了家长的陪伴督促,外在的压力骤然减轻,很多人为让自己彻底放松,开始挥霍时间和精力。一旦发现成绩下降,甚至考试挂了“红灯”,焦虑和抑郁心理便油然而生。有时,一些学生为一件小事而产生抑郁和焦虑心理,这对心胸开阔的人来说不算什么,而在一和心胸不开阔、人格发展不良的人看来,这些事就会在其心理不断放大,最终成为心理危机的导火索。而人际交往不良又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独生子女、性格内向、个性偏激、自私自卑或自负等。自卑心理是大学生的人格缺陷。自卑往往与高考、学业成就、家庭与自身因素问题密切相关;而生理缺陷、相貌不佳、才不如人、家庭困难等也都可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不被群体接纳,会使其内心失落感加重,终日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一般的大学生个体或多或少在自身某个方面都体验过自卑这种消极情绪,但只要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就能减轻或消除自卑心理。如果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里很容易失去平衡。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发生心理危机。自卑的危害极大,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大学生自卑都会导致不良心境,其积淤和不断量变都会导致应急心理危机。

4择业、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烦恼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随着时展呈现出愈来愈大的压力问题,这与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其认知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觉得非得要找个稳妥、长远又固定、有保障的好工作。第二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一定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而现实中,由于我们国家过去是精英教育,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上大学的都是人才;而当今高等的教育已逐步趋向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能上大学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加上就业的市场化,就业人数逐年增多,竞争力逐年增强,其过高的求职期望就很可能与目前这种就业现实产生矛盾。这样,就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烦恼与挫折,当这些烦恼与挫折不断加大和上升时,心理挫折转化为心理危机。第三是对自己不自信,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尤其是那些有自身各种生理缺陷者,更是对自己没信心。在主观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失望,进而对人生丧失信心,压抑久了会使这种心态在恶性循环下升级为心理危机。

5情感与性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

大学校园恋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情感问题是诱发心理挫折的导火索之一。笔者曾对河北理工大学800名大学生做过一次有关情感与性问题的调查,其中,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不可以谈恋爱”的问题上,有90%以上的大学生持赞同态度。这反应了一个不能不重视的现实,大学校园情感问题己经泛化,必需要有良好可行的针对性措施,进行疏通、引导和科学理顺。大学生情感问题也连带出性问题,目前大学生性问题普遍存在三方面表现:一方面是过于保守,这部分大学生所占比率不高。他们不仅在性问题上保守,而且在对待情感问题上也不从众。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较好,用心专一,性格偏内向者居多,其中不乏自我感觉不良、情感不自信者。因为保守,思想意识并不放松,心灵深处过于压抑,其中不乏自卑者。由于不自信,也相应地影响了人际交往,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亚健康或心理障碍。若遇某些挫折打击或突发事件,极易发生心理危机。另一方面是过于开放,这部分学生的比倒也不高,性格外向者偏多。由于受媒体、网络、西方性解放思潮及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如租房、日租、小时租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发生甚至同居;这部分学生学习不是很刻苦,且往往缺少远大目标,注重及时行乐,把主要精力放在异性上,消磨人生。再一方面是居中型,不开放,也不保守,这部分人占学生的大多数。他们在爱情到来时不拒绝,看中某一位也敢追;学习上知道努力进取,有理想目标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情感问题认真而慎重,但是,在面对失恋等情感挫折时,不同性格取向的人心理行为表现和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外向性格的人挫折感轻或无无妨大碍,而内向性格的人往往挫折感较强或重,产生心灵创伤时,严重者甚至发生心理危机。性问题在当今青年人中已不仅仅是性心理困惑问题,还存在道德挑战问题。

此外,还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类人群常见的心理压力是自卑,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学生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吃好的,穿名牌,比享受,请客等,就会给那些贫困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少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也有个别学生连吃饭都成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若处理不好也容易使应急心理危机加重。

二大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的识别

从宏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款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心理危机发生。抑郁心理、孤僻性格、自卑心理、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是引起心理危机、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抑郁心理与孤僻性格往往与人格发展、早期经历不良等因素有关;自卑心理往往与自身缺陷、自我期望过高或过低等因素有关;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是心理问题已经危机化了,并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极端行为。从微观方面来看,识别大学生个体心理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情绪变化

情绪在个体的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绪往往通过表情来表现,是个体行为活动中最复杂的方面。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发生问题的主要因素,异常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足以产生心理危机。异常情绪包括:抑郁、焦虑、冷漠、狂躁等。大学生的情绪突然改变、明显不同于往常,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无故哭泣、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烦恼或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等消极情绪时,就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大学生情绪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自我评价不合实际以及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等。恶劣的情绪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临床表象。

2行为变化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反应,正常的行为活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当个体大学生出现行为异常,如:饮食、睡眠出现反常、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孤僻独行等非常态行为时,就要注意是否有心理危机问题了。行为异常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条件之一。行为变化也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必然导致行为的反常变化。

3学习兴趣下降

如上课无故缺席,常迟到早退,成绩陡然下降,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听课。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恒定、持久的心理能动状态。正常、有效、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前提和标准。当个体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突然丧失了学习这一功能时,就说明是心理状态发生了问题。

4丢弃或损坏个人平时十分喜爱的物品也是十分典型的识别根据。如果个体大学生不能正常有序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平时很喜欢的东西随意丢弃或毁坏等,这意味着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发生了,而且是心理障碍达到危机的程度时,才会出现的情况。

5自杀意图的流露

如谈论自己的死或与死有关的问题,或写下遗嘱之类的东西。有的甚至已经试图采取过某些手段企图自杀。

三预防诱发应急心理危机的对策

1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

(1)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学会心理调节、自我调控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心理压力及时得到宣泄。这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还要教会学生乐观面对困境,要自信、愉悦地接纳自己,同时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有效帮助,以此来提高他们面对挑战、克服挫折、缓解危机压力的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活动课和情绪辅导课。开展心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抗挫力;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的自杀。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开展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心理沙龙、心理热线、网络心理咨询、校园心理报等活动。还要有针对性开设危机干预讲座,让大学生了解自杀心理机制,以消除引发其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充分利用大学生同伴效应进行心理支持、心灵互助、同辈陪伴。最好的教育是同龄人的榜样;最有效的关怀是同伴的接纳与支持。因此,在大学生队伍中努力培养一支可靠、高素质的伙伴心理互助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3)通过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和心理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和自杀高危人群。并重点关注那些有心理应急障碍和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倾向、自杀倾向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