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医基础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4 11:00: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基础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基础研究

篇(1)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原因、机制、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变化的一门学科。许多学者运用病理学方法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进行研究。胡玲等从炎症的角度研究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发现核因子-B和热休克蛋白70这两种因子的相互作用可形成脾胃湿热证。肖政华等认为慢性胃炎证候的发生与各种炎性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造成胃黏膜损伤有关。高碧珍等探讨了慢性胃炎不同证候胃黏膜病理变化及其与细胞增殖指数的关系,从细胞增殖的角度阐明本病同病异治的基础和依据。

微生态学

研 究 显 示,慢 性胃炎证 候 的 形成 与幽门螺 旋 杆 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一定关系。熊哲锟发现湿热是HP生长、繁殖的病理基础。姜力也认为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密切相关。冯春霞发现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损伤程度比脾虚证患者严重,而且脾胃湿热证伴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炎症情况更加严重,但认为HP只是加重湿热程度的因素。柯晓等则提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慢性胃炎的证候虚实变化与HP感染无关。

免疫学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之卫,说明脾具有协助机体抵抗外邪的生理功能,这点与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十分相似,故脾虚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紊乱。罗云坚等发现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CD9、CD164、PF4、RARB基因表达下调,IGKC、DEFA1、GNLY基因表达上调,说明脾虚证的发生与免疫相关。陈晴清认为HP感染可能启动了胃黏膜局部免疫反应,导致辅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失调,这或许是脾胃湿热证缠绵难愈的病理机制之一。

生物化学

张声生发现在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的演变过程中,胃泌素(gastrin,Gas)逐渐升高,脾胃湿热证组升高明显,认为此时发生了质的变化,提示Gas可能与痰湿有关,并且与湿热关系更为密切,Gas可能是证从热化的一项指标,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能与证从寒化较为密切。另外,刘卫红等的实验结果显示慢性胃炎不同证候患者的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前列腺素E2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刘晓秋等发现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总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N-聚糖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提示这可能与脾虚证患者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低下及脾功能低下有关。

分子生物学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较为迅速,该学科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此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目前,众多学者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慢性胃炎证候的形成机制。任健等认为Bcl-2和Bax的改变可能是慢性胃炎肝郁证的生物学基础。徐珊等的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黏膜细胞增殖调控基因蛋白(PCNA、EGFR及C-myc)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另外,还有学者探讨了水通道蛋白、三叶因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环氧合酶-2、TFF1-MUC5AC-EGRFR及MEK/ERK相关通路等与慢性胃炎证候形成的关系。

基因组学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热点转移到了基因组学。目前对于证候的研究也已经达到了基因水平。陈蔚文等研究发现脾气虚证在营养物质代谢及免疫调节相关基因表达上明显呈下调趋势。杨泽民指出B3GNT1、ST、RAB等15个基因可能与脾虚证密切相关。陈晴清推测HLA-DQA1*0103基因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易感基因,而HLA-DQA1*0601基因可能是该证的保护性基因,进一步说明脾胃湿热证存在着一定的免疫遗传学基础。

蛋白组学

蛋白组学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组成与调控的活动规律。王忆勤等对慢性胃炎湿证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谱进行分析,发现湿证患者的蛋白质表达谱质荷比为3.2、6.4和8.1D,出现高表达趋势。徐珊等欲通过蛋白表达调控的变化及其规律建立微观辨证指标体系,为证候的动物基因模型复制提供思路。王济国对患者唾液的蛋白质谱进行检测,初步筛选出了可用于临床病证结合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并探索建立了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型。

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之后的第三大组学,它通过代谢物中所隐含的信息揭示生物学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因为其倾向于一系列事件的最终结果,因而更能够准确反映机体的状态,这点与强调整体性的中医学之间有明显的相似性。童宁宁对受试者的唾液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发现湿热蕴脾证组患者的白氨酸、苯丙氨酸、丙酸盐等10种物质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郑丽红也认为脾气虚证和湿热蕴脾证患者唾液中的代谢网络与正常组存在明显差异:脾气虚证患者唾液中的钙、镁、磷、尿素氮、乳酸、乙醇含量明显增高,而钠明显降低;湿热蕴脾证患者唾液中的镁、磷、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醋酸盐和丙酸盐含量明显增高等。

篇(2)

1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研究的内容概说

关于中医病机的研究,主要借助病理学的方法进行。通常有这样几种:(1)根据临床症状和西医学知识,结合西医的病理认识对中医病机进行解释。(2)从临床入手,以患者为对象,探讨中医病机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发展出微观辨证和影像辨证。(3)通过动物实验对中医病机进行研究。这种研究通常都是结合证和方药展开的。有人设想着不同的疾病之间一定存在共同的物质基础。正是基于这一点,研究者们展开了藏象专题研究。如肾虚、脾气虚、肾开窍于耳、肾主骨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气血理论的实验研究,国内主要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量子力学、辐射场理论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探讨气血实质。此外,还对各脏之气的功能、气和血的关系、气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体质研究较多,其研究目的是阐明体质因素的病理意义,为中医辨质论治及改善国人膳食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其三,对中医诊治疾病的原理进行实验研究。中医诊疗技术主要是辨证论治,既然它有效,那么所辨的证候就应该有科学根据,于是有学者对中医证候实质展开了实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有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血虚证、气滞证、血瘀证,还有结合五脏确立的证候,如心气虚、肾阳虚等。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方药和针灸。事实证明,它们在解决问题方面是有效的。既然有效,就应该有科学道理,于是有研究者对中药性味归经理论和针灸治病原理进行了实验研究。比如六十年代候灿就研究了寒、热的生理、药理作用,指出中药的寒性与退热、抗生、抑制的作用有关;中药的热性多与兴奋作用或含有挥发油有关。针刺治病原理的研究从建国初就开始了,80年代以后,韩济生教授在此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3]。

2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研究的理性思考

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研究开展了这么多年,内容非常丰富,然而,它给中医发展带来了什么呢?我们的初衷是要实现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可是现代化的中医在哪里,科学化的中医在哪里。再者,为了对中医的思想、理论和技术进行科学解读,我们展开了实验研究,可是,中医的科学性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科学说明,我们对中医的理解反而更困难,中医的内容和形式似乎随着这样的研究在逐渐消亡。试问,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研究目的是继承、发展中医,还是否定、消亡中医呢?这样的研究难道开展错了,没有必要吗?其实不然。应该很肯定地说,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新的治疗药物、新的治疗方法、新的理论认识,尽管这些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中医有很多不同,甚至完全不同,但是对现代临床治疗具有重要贡献。比如,中药经过药理、药化实验研究后,我们提取药物成分,经过修饰合成,生产出了新药,这样的药物在使用时已经不需要依赖中医药理论,而需要依赖现代医学理论,它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运用。北京医科大学韩济生院士对针刺镇痛展开的系列研究,虽然没有揭示出中医针刺依赖的经络、穴位的实质,但是它弥补了现代医学在很多疾病治疗上的不足。上海沈自尹院士通过对肾阴、肾阳研究,发现“肾阳虚”患者的垂体与肾上腺皮质之间的稳态常被打破,有时表面看来是平衡的,其实处于低水平的平衡,他提出“阴阳常阈调节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临床治疗肾虚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尽管我们借助实验方法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并没有对它给出全面、清楚的阐释或理解,事实上很难做到,但是,从具体的研究结果中已经可以看出中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比如,对中医整体观和阴阳对立思想的实验研究,尽管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研究不能成立,因为实验只能针对具体的对象进行研究,不能对抽象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但事实上把哲学思想落在具体对象上是可以研究的,其结果的意义在于:在具体的研究中检验了这种哲学思想的合理性。以中医阴阳观为例,尽管研究者们不能对阴阳观给出一个明确的具体说明,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在人体的确存在物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同样,对整体观的研究也说明了在人体各部分结构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网络关系。此外,还有中医的气血、病因、病机、证候、药物性味的研究,尽管所得结论有些经不起推敲和验证,但是,这样的研究本身也证实了中医理论概念的模糊性特点。比如采用环境造模方法对湿邪致病机理进行研究,尽管其研究结果并不能说明湿邪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导致疾病,但是,它的研究能说明潮湿环境因素对模型动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它是怎样影响机体的。结合具体方证开展的病机研究,虽不能揭示中医病机的微观内涵,但是,它能检验某具体方药对某病证的疗效相对可靠性,同时还能揭示具体方药作用有效的机制。中医证候所包含的症状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借助实验研究能否对证候给出微观解释,这还需要提供足够证据做出论证。但是,且不说这样的研究能否实现,如果证候能够做出微观解释,那么中医的辨证论治又如何得到运用。如果抛弃了中医的诊疗技术,这意味着什么。既然我们在临床上看到了中医的肯定疗效,也承认它的合理性科学性,那么我们就应该继承并发展它。如果认为只有用西医来解读和翻译中医,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似乎很荒谬。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西医无法解读中医,那么,面对未来医学发展,我们开展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研究目的是什么?如何开展今后的研究工作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认为未来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研究目的应该在两方面:一是借助实验研究检验中医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构建未来科学的中医理论体系,提高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二是借助实验研究为西医学增加新内容,包括新理念、新认识、新技术,从而提高现代医学诊治技术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后的研究工作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步,借助实证和逻辑从传统中医伟大宝库里挖掘出合理的科学内容,用现代的逻辑和语言进行描述,构建科学的中医理论体系;第二步,根据西医在某一领域保健或疾病研究的现状,选择当前遇到的科研或临床难题,结合中医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展开研究,以解决此难题为目标,促进现代医学发展。试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两点,那么中医和西医都能得到不断发展,临床医疗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不正是我们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追求的目标吗?

作者:杨云松 薄化君

篇(3)

自从有了人类,记忆便跟随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关于记忆学,最早的文献记载始于2500年前的希腊。由此可见,人类对记忆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记忆的方法,科学家亦有大量的研究,但从整体上来说,无外乎两种:逻辑记忆和机械记忆。逻辑记忆是指经过大脑的环环推理,根据逻辑关系记住大量的信息,它的特点是记忆所需时间长,但记忆效果好。机械记忆是指,对互相之间缺乏联系的信息进行强行的短时的记忆。从记忆的深度来讲,当然是深刻理解之后再记忆会记得更长更牢固,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大部分记忆不可能是逻辑记忆。初中生的年龄基本分布在13-15岁之间,他们在上初中之前很少接触到地理知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地理知识。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学习的稳定性和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加之初中的课程量学习任务繁重,一时之间很难处理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差别和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面对大量而陌生的新知识,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迅速有效的机械记忆的方法。可以说,机械记忆是初中生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时躲不开的“魔咒”。

二、机械记忆的路能行得通吗?

中学生在机械记忆上有他们的优势,短时间超强度的记忆能在临近的考试中取得相对不错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机械记忆的路行得通吗?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来看,机械记忆是不适合当前的教育理念的。当前的新课改是在全新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教学方法下编制地理教材的,它强调生活地理和实用地理的特点。新课改教材的特点也决定了老师在讲授地理知识的时候打破一言堂,把地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学地理,把地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这也就相应地要求把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请出地理的课堂。从学习效果和教学的目的上来看,完全的机械记忆也是不合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声音:考完试,过了一个假期,上学期学的东西都“就饭吃了”。机械记忆是一种短期的记忆,从学习效果上来看,应付一时的考试或许有效,从长远来看,机械记忆只是留下了考试卷上的一个分数。而在中学时学习地理的意义,不是要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全忘记了地理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地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比如,即使毕业了之后,我们也会知道为什么吉林省的四季分明而云南省四季如春?机械记忆是“万夫所指”,那么逻辑记忆就更适合中学生吗?通过深刻的理解之后,找到记忆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的记忆更加牢固和长久,但是这对中学生来说,并不合适。中学生的生理和年龄特点、阅历和知识面等决定了他们理解的层次不够深入,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把握不够全面,中学生是不可能完全在深入理解之后再记忆的。

三、独辟蹊径———有窍门的记忆法

无论是地理学科新课改的大背景还是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都表明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但是中学生的个体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具有短时快速记忆的优势。那么,如何既能发挥学生的记忆特点,又能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让地理真正地融入学生生活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我发现在课堂中把地理知识的记忆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有趣丰富的想象、生动的互动交锋、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相联系,既能发挥学生短时记忆的优势,又能在情景和情感体验中巩固学生的记忆内容,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打破死记硬背,用各种鲜活的教学方法和记忆方法把看似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贴近生活,才应该地理老师在新课改中要大力研究和改进的方向和内容。

1.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令学生能够触景生情、联系愉快经历,或者运用地图、图示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地理的欲望。比如,在讲到我国的省份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回忆自己曾经旅游过的地方,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一讲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最直观感性的感受。

2.交谈争论记忆法

在和他人争论和交谈的过程中,把自己头脑中不扎实、不自信的记忆经过组织、修改、补充变成确定的记忆。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分组交流讨论,根据讲授的地理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互助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或者辩论小组,在争论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3.小插曲记忆法

小插曲增加了授课过程的趣味性、突发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比如,有一个男老师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时,一边写板书一边掏手绢擦汗,结果从兜里掏出来的不是手绢,而是一只袜子。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可是这个小插曲却让学生深刻地记住了这堂课的内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

4.改错记忆法

自己独立改错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知道自己错误的点在哪里,经过这样的改错实践,也会增加学生的记忆。

5.闭眼记忆法

作为人文学科,地理知识的记忆用这种闭眼过电影的记忆法,也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方式。闭上眼睛,隔绝外界的刺激和干扰,在脑海中浮现出地球的河流山川、国家的分布气候……整个地球的面貌在脑海中以画面的形式浮现出来,这种独特的记忆方式非常适合地理学科。

篇(4)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6)05-0008-03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select new combination of rice variety which suitable for local region cultivation.【Method】Conducted contrast test of one season rice varieties, including 6 rice varieties;【Results】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ety "SLY5814"with the advantage of highest yield, when next is variety"YLY143",the variety"YLY8866"with the advantage of better integrated traits and higher resistance.【Conclusion】 The three rice varieties"SLY5814", "YLY143"and"YLY8866"are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in Guanyang County.

Keywords: Rice; variety; biological traits; yield; contrast

水稻是灌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一些一季超级稻新组合在灌阳县种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及生产适应性和其他重要特性,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筛选出适宜灌阳县当地种植的一季稻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新组合。2015年,在灌阳镇上王村进行了超级稻品种的品比试验,为推广一季超级稻新组合及引导农户购种提供科学的依据,进一步加速水稻新品N的推广与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Y两优900”“Y两优143”“Y两优916”“超优1号”“Y两优8866”“深两优5814”。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选择在灌阳镇上王村上陆家屯陆光奖责任田,面积630m2,土质为粘壤土,肥力中上,地势平坦,地力一致,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常年水稻产量9000kg/hm2左右,前茬作物为水稻。

1.3 试验处理及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小区面积90m2,采取随机排列法,不设重复,每蔸插2~3粒谷,行距26.7cm,株距20cm,各处理的栽培管理一致。品种成熟时,对各小区进行单独收获、晒干、称重。每个品种取代表性植株3蔸进行室内考种,以灌阳大面积种植的“Y两优916”为对照。

1.4 试验过程

1.4.1 育苗 各参试品种统一于3月26日进行浸种催芽,采用药液浸种,用爱苗10ml、福戈4g兑清水10kg浸种消毒,保湿催芽到露白,于3月28日进行播种,大田的用种量为22.5kg/hm2,采用塑盘育秧,因早春气温较低,采用加盖农膜保温。

1.4.2 移栽 4月17日进行移栽,叶龄3.5叶左右。移栽前用福戈、35%三环唑进行病虫害防治,做到带药到大田,插植规格为行距26.7cm,株距20cm。

1.4.3 施肥 肥料的施用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肥量的大小,采用平衡施肥法,每1hm2施纯氮210kg。N:P2O5:K2O=1:0.5:1,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按4:2:3:1比例施用。即插秧前整田时施45%复合肥(15-15-15)375kg/hm2、尿素75kg/hm2作基肥;4月27日施尿素60kg/hm2、复合肥150kg/hm2、氯化钾60kg/hm2作分蘖肥;6月10日施45%复合肥(15-15-15)225kg/hm2,尿素45kg/hm2,氯化钾75kg/hm2作穗肥。粒肥在始穗期或齐穗期视苗、天气酌情而定,主要以喷施叶面肥为主。

1.4.4 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情报及时做好试验田的“三虫两病”防治工作。5月2日、5月25日、6月8日、6月20日、7月11日、8月5日分别进行了钻心虫、卷叶虫、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的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苏云金杆菌、70%吡虫啉、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5%三环唑(丰凌)。

1.4.5 水分管理 采用水气平衡栽培模式,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插后回青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扬花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间歇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保持湿润灌溉为主,严格按照水稻生育期的需水量进行科学管水。够苗晒田,及时控制无效分蘖。促进大穗形成。后期采用两段灌浆法,干湿交替,以促使水稻充分灌浆,提高结实率,并在成熟前7~10d断水。

2 结果与分析

水稻成熟后对各参试品种进行测产验收,并进行经济性状考种,产量及考种结果见表1、表2、表3。

2.1 各参试品种生育性状及产量情况

2.1.1 生育性状 由表1可以看出各品种的生育期为139~141d,基本相同。“Y两优8866”最早,生育期为139d;“Y两优916”最迟,生育期为141d;“Y两优143”“Y两优900”“超优1号”“深两优5814”生育期为140d。

2.1.2 产量 由表1可以看出“深两优5814”产量最高,为10944kg/hm2;“Y两优143”“Y两优8866”次之,分别为10602kg/hm2、10576.5kg/hm2;“Y两优900”“超优1号”10123.5~10048.5kg/hm2;“Y两优916”产量最低,为9789kg/hm2。

2.2 各参试品种农艺性状及抗性

通过表2可以看出:分蘖力较强的品种为:“Y两优8866”“深两优5814”“Y两优916”“Y两优143”;分蘖力中等的品种为:“超优优1号”“Y两优900”。株型紧凑的有“Y两优900”和“超优1号”其他品种表现适中。抗病性:各品种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稻瘟病发生,纹枯病发生较轻。因此,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抗倒性:各品种的抗倒性都较好,叶色、叶姿、熟色均表现较好。

2.3 各参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

从表3可看出:

2.3.1 株高 “Y两优143”最高为119cm,“超优1号”最低为106cm,其它品种的株高在113~117cm之间。

2.3.2 有效穗 参试各组合中有效穗比CK多的品种是“Y两优143”,为344.925万穗/hm2,其余的都比CK低。

2.3.3 穗长 各参试品种的穗长比CK长的品种有“Y两优143”“Y两优900”“Y两优8866”“深两优5814”,穗长在27.8~24.5cm之间,其中,穗长最长的是“Y两优143”,每穗长为27.8cm。比CK短的品种有“超优1号”,每穗长为23.5cm。

2.3.4 千粒重 各参试品种的千粒重比CK重的品种有“Y两优8866”“Y两优143”“超优1号”“深两优5814”,千粒重在31.2~27.3之间,其中,“Y两优8866”千粒重最重,为31.2g。“Y两优900”和“Y两优916(CK)”的千粒重一样,均为26g。

2.3.5 结实率 各参试品种的结实率比CK高的品种有“深两优5814”“Y两优8866”,“深两优5814”结实率最高,为89%,“Y两优8866”的结实率为86.8%;比CK的结实率低的品种有“Y两优143”“超优1号”和“Y两优900”,其中结实率最低的是“Y两优900”,为77.2%。

2.3.6 每穗总粒数 每穗实粒数 各参试品种的每穗总粒数都比CK多,160粒以上的有3个种,其中“深两优5814”最多,为168.6粒/穗。最少的为“Y两优916”,为115.5/穗。各参试品种的实粒数都比CK多,其中最多的为“深两优58141”,为150.1粒。

3 结论及推广意见

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的产量均在9000kg/hm2以上,超过10500kg/hm2的有3个品种,“深两优5814”为10944kg/hm2、“Y两优143”为10602kg/hm2、“Y两优8866”为10576.5kg/hm2,产量最低的“Y两优916”为9789kg/hm2。6个参试品种都超过了当地中稻9000kg/hm2平均水平。

综合参试6个品种的各种表现可以看出:这些品种都适宜在灌阳镇作中稻种植,产量及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品种:“深两优5814”。其次是“Y两优143”、“Y两优8866”,“Y两优900”。它们株型紧凑,群体整齐,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是比较理想的几个组合,但在种植这些品种时应注意防治稻瘟病。针对各种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提高弱势颖花的结实率和千粒重,能有效提高参式品种的产量,使各参试品种的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陈勤平,叶万余,何永祥,余永国,董丽兰,韦汉文.不同超级稻品种比较试验[J].广西农学报,2010,25(6):1-5

篇(5)

中图分类号:TD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108-02

目前,湿式除尘器在各行业有较多的应用。自激式水幕除尘器是湿式除尘器的一种,通过分散含尘气流而生成的液滴、液膜或气泡使含尘气体中的尘粒得以分离捕集[1~3]。为进一步研究自激式水幕除尘器的性能,对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试验。研究实验包括:找出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溢流口高度与风量、压损的关系以及做出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最大工作能力曲线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徐州众凯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风速仪;差压传感器;不锈钢镜面板。

1.2 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结构原理

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结构见(图1)。

其工作原理是气流中的颗粒(气溶胶)随着气流一起运动,很少或不产生滑动,但是,若有一静止的或缓慢运动的障碍物(如液滴)处于气流中时,则成为一个“靶子”,使气体产生绕流,而气体中的颗粒由于受惯性的影响保持自身的行进方向,与“靶子”发生碰撞,从而使某些颗粒沉降[1~3]。

气流沿着通道流动时,由于受节流板的阻挡作用,在狭窄通道内局部强化,形成快速气流,快速气流带动液体脱离液体平面喷向气流通道内的空间,形成液幕和大量液珠,液珠受自重和挡水板的作用与气流分离,落回除尘箱底部。在此过程中,含尘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完成气相与液相之间的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换,含尘气体中的灰尘与气体也同步进行了分离,灰尘被液幕所拦截,进入水中。

1.3 方法

(1)保持同一进风口风速V,通过调节溢流口高度H调节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压损P2-P1,用不锈钢镜面板测试风机口出水状况,找出除尘器出水临界点。选取八个风速点分别为9 m/s、11.5 m/s、14 m/s、17 m/s、19 m/s、20 m/s、21 m/s、22.5 m/s,溢流口高度H调节值分别为:150 mm、170 mm、190 mm、210 mm、230 mm。

(2)以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单位过风量为横坐标、压损P2-P1为纵坐标,把试验测得临界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出本除尘器最大单位过风能力曲线图。

单位过风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为单位过风能力m3/(h·m);

V为进风口风速(m/s);

D为进风管直径(m);

L为除尘器长度(m);

π为圆周率。

(3)把同一溢流口高度(150 mm、170 mm、190 mm、210 mm、230 mm)不同单位过风量的工作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出本除尘器溢流口高度与单位过风量、压损的关系曲线图。

2 结果与分析

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最大单位过风能力见曲线(图2)。溢流口高度与单位过风量、压损的关系曲线图见(图3)。

由(图3)得出除尘器压损越大,最大单位过风量越小。同时此曲线图对本除尘器风机选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即风机工作曲线只要包含在上图阴影部分之内,那么这样的风机带动除尘器运行时,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本除尘器都不会出水。

(图3)可知:压损相同,溢流口高度H越高本除尘器单位过风量越小;单位过风量相同,溢流口高度H越高本除尘器压损越高。

通过本图,可得出在某一单位过风量和压损下对应的溢流口的高度。例如单位过风量为3500 m3/(h·m)、压损为1500 Pa时,从图中可看出溢流口高度约200 mm。为方便使用,(表1)列出几组工作点对应的溢流口高度。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对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研究实验,得出其最大单位过风能力曲线,推论出曲线与坐标轴所围成阴影部分即为除尘器正常工作所有工作点,为风机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得出除尘器压损与单位过风量成反比例关系,为除尘器工作点的选取指明方向。

(2)通过对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研究实验,得出其溢流口高度与风量、压损的关系。推出本除尘器应用于类似烟厂小压损的场合时,溢流口高度需比本机溢流口高度要低,如除尘器压损800 Pa、单位过风量2500 m3/(h·m)时,溢流口高度H230 mm。

(3)目前对ZSL80A自激式水幕除尘器研究实验尚不够完善,关于除尘器其它性能,需进一步研究实验。

参考文献

篇(6)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概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概括时,通常会对知识中所包含的信息做进一步的加工,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容易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单纯的模仿实现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对计算机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却很模糊,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中不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讲解了相关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概述,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为学生讲解Office的操作程序后,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实践操作,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或者是默写出Office操作的程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为知识的迁移奠定了基础。

2.运用变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变式教学方法就是指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转化,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抓住问题本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通过变式教学,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相关概念、原理的理解,而且也防止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思维变迁。例如,计算机中被删除的内容通常都会存在回收站中,如果需要还可以还原。如果教师仅仅为学生讲这些内容,学生就会认为任何内容被删除后都可以保存在回收站中并且还可以还原。但是当移动硬盘、软盘等和电脑连接时,被删除的内容就无法保存到回收站中,并且也无法还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变式的教学方法,打破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篇(7)

上海市二期课改对艺术课程的定位是“艺术课程是在美术、音乐分科课程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丰富艺术审美经验、提升人文素养、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完善人格品质而构建的一门具有综合性质的基础课程”。从二期课改的艺术课程设置来看,六、七年级分为音乐、美术课程,八、九年级为艺术课程,本身已经体现了对课程的定位。

鉴于赴美的学习和回来后的思考,我觉得初中艺术教育课程还需更深入地研究几个问题:

一、要研究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提高性

4年艺术课程,基本安排就是六七年级的每周一节音乐课、一节美术课和级的每周两节艺术课,基本也是各一节,所有的内容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也就是注重了基础性,但没有体现因材施教,至少从课程安排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很多学生现在的艺术课程学习既没有学习兴趣也没有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的动力,决定其是否有学习兴趣。教育者常常用“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教育同样可行。2012学年,我校计划把艺术课程的设置进行一点变革,即六七年级的课程不变,但把级的艺术课程安排为学生艺术课程内的选修课,如合唱、书法、工笔画、国画、竹刻、舞蹈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我们不敢说这样做一定能起到如何巨大的作用,但是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办法。

因此,艺术课程的设置可以形成阶梯式:最低阶段是基础课程,中间阶段是提高课程,最高阶段是以展示为主的活动课程。

二、要研究课程内容的群体性和个体性

我们的课程内容应该有所改革,既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群体性,也要考虑如何满足部分孩子学习的需求——个体性。现行的国内初中艺术教育,除了有拓展课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外,每—个孩子在初中4年中,学习的内容是基本一样的,很少有孩子会在4年的学习中形成特有的兴趣或特长。我们学校曾经有—个孩子,唱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时,让很多人瞠目结舌,初中生唱美声,几多形似已属不易,但这个孩子还有了两分神似,更让人惊叹!可惜的是,虽然学校在拓展课上给予孩子更多针对性的指导,但最后也没能为他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撑力。据说,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这个孩子最后也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

虽然现在都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也有很多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并且也实施得很好。但从课程的全面性和内容的规范性来讲,有指导性的教材也许更好,毕竟学校教师的能力有限。而且这并不影响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教师把握方向,做到宏观和微观的紧密结合。

三、要研究学生的课程学习方式

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语数英学科的学习过程,即学生必须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美国六年级孩子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老师会给孩子—个迷你吉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拨弄找到每一个音符和音调,这为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学习不同的乐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住的美国家庭的两个孩子都在初中学习,他们都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团,孩子们每周上两次课,每天回来自己拿着乐器学习,家长也没有请家教辅导,但他们一旦吹奏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的。

我认为,这就需要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践行“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基本课堂模式。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在日常生活感受到的对艺术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艺术的表现力。

四、要研究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

学生学完了一首歌,如何让其自信地唱出来;学生画好了一幅画,如何让其介绍自己的创造思路;学生学会了竹刻,如何让其把自己的创作思想融入其中;学生学会了一段舞蹈,如何让其在与他人的配合中展现最美的片段……这些,都不仅涉及美育,还涉及人格教育和创新教育等。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深远作用,任何—个教育者都清楚。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还能培养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学校还应研究和开发艺术教育的综合教育功能,从而发挥艺术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

篇(8)

计算机在现代生活当中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应当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

一、反映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匮乏的实例

word例:在课堂上,一学生指着显示屏问,如何将回车符号弄到下一行中,其中,他在word窗口之中已经输入了半行字,但是,这位同学想要再另起一行写入其他的文字的时候,就不知道采取何种方式将回车的标号用在下一行。开始老师要求他自己想办法,最后还得教会他如何将鼠标运用到下一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是说明了当前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是较为缺乏的。还有,一位学生问计算机当中的某个符号如何取消,就是回车的回车符号。于是,老师对她说这是回车符号,在计算机当中的作用是给文章起到一定的标记作用,但是,在取消这个回车符号之后,就会给编辑视觉造成一定的影响以及不方便之处。学生之后又问:老师,为什么别人的文章当中没有这样的回车符号,不想要这样的符号出现在文章当中。于是,老师对她说,打印之后的文稿是不会现出回车符号的,这种符号只是起到标记段落的作用,当文稿打印完成之后,文稿当中是不会显示这样的符号。EXCEL表格实例:在制作EXCEL表格当中,学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普遍的问题就是做好表格之后,怎样在已有的表格里面插入一行,还有不知道怎么进行数字的求和、求平均值计算。此外,很多学生对EXCEL表格的行高等不知道如何调整,很多学生不会如何将表格调窄。而这些内容都是今后工作当中进场要用到的表格使用知识。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当中,尤其是文档的编辑当中经常使用的工具按钮,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按钮。甚至有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这些工具按钮的位置在哪里。这些现象都表明了目前学校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匮乏。

浏览器操作实例:很多学生在打开浏览器之后不知道如何将想要收藏的网页收藏,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对学生讲,在浏览器的工具栏当中点击收藏之后添加就可以将想要保存的网页保存下来,下次想看只要在收藏当中就可以找到这个网页。此外,我会对学生们讲解浏览器的重要性,通过浏览器可以下载各种软件、听歌、玩游戏、网上购物、订机票或者火车票等都可以通过浏览器实现。但是,由于技术职业院校的新生即便经常上网但是对有些工作常用的知识还是不清楚,所以,对于这些就要求我们这些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比如,常见的快捷键等,如F5表示刷新、F11是窗口全屏显示等。

二、研究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现在许多学生手机的使用非常了,但是平时使用电脑的时间还是较少。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课堂对于这部分学生意义尤其重大。虽然学生对电脑知识知之甚少,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比较聪明,只要教师多花心思,多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多演示几遍操作,学生依靠聪明才智能很快熟练掌握,对于他们日后找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益处。第二,部分学生平时主要的功课都是文化课程,计算机课程接触比较少,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匮乏,很多学生需要老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慢慢演示才能进行独立的操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的原因是以前学习的时候,学校过分重视文化课程而忽视计算机课程,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掌握不足,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计算机课程的意义也十分重大。第三,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比较了解,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之前就已经对电脑有所接触,对于某些电脑知识也比较了解,但是,在实际讲课的过程中,本人发现,这部分学生只是对qq以及电脑游戏感兴趣,对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热情,但是计算机知识以及文档编辑的部分内容则缺乏热情,需要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对其进行系统的教学。虽然在中等职业学校依然存在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知识掌握较好,但是这样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系统以及完善。

在中等职业院校开展计算机课程的很大一个好处就是帮助这些学生增加情感交流以及学习的热情。计算机课程具有课程本身的独特性,尤其是相对文化课程,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充分进行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听懂了老师讲的内容,可能部分学生并不理解课堂的知识,在老师认真备课以及讲课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以及互相帮助,不但能增加学生之间的友情,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语:以上几个案例都表明,在职业技术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教学,从而提升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

篇(9)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展了一些探究性学习,精心地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设计。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大,教学的探究性程度越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小,教学的探究性程度越小。但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可能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探究了,特别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而言,需要逐渐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合理地进行不同程度的科学探究教学。对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探究性程度可以略小,随着学生对科学探究认识的加深,逐渐将探究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具有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贴近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知识着手,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到化学问题就在你身边,就在你平常的生活之中,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化学的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化学”。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爆炸糖”,放到水中会看到很多气泡,让学生讨论:该气体是什么?如何检验?引导学生查阅配料表,分析气体产生的原因,如何设计实验?如何用化学语言将实验过程表述出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调查采访等探究形式,把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或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增长见识和能力。

三、适当提高课本中实验的操作要求

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实验教学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维、会操作和会探究。化学教师要将以实验为基础落到实处,能用实验说明的问题不搞纸上谈兵。教师要克服困难,努力研究实验教学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尽快改变“讲实验”的现状。如果教学设备条件不好的学校,可以变教师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将演示实验变为师生共同做实验,将学生实验改为课堂分组实验。要尽量提高实验开出率,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

四、思考实验异常现象

课堂时常会出现意外,但意外中蕴涵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意外,因势利导,恰当组织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以更开放、更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开展不同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进行。适时的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收获是意想不到的大!

五、对实验探究进行改进

如《酸和碱发生什么反应》,教材上的实验是直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显红色,再滴加稀盐酸至溶液褪色。我在做该实验时,先取一支试管,将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混合,结果无现象,引导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反应?怎样设计实验证明确实发生了反应?同学们开始讨论,反应前氢氧化钠呈碱性,反应后溶液呈中性,由此考虑到指示剂,从现象明显的角度上看还是用酚酞。做实验时,一滴一滴的滴加稀盐酸,当滴加一滴溶液呈无色时,接着问:“现在溶液恰好是中性吗?”同学们又开始讨论,有的说刚好是中性,有的说可能偏酸性。接着问:“如何去检验?”这时教师已经准备好了石蕊试液、锌等。同学们看到这些药品后,非常兴奋,开始进行以下实验。当将石蕊滴到溶液中时,有的同学说是浅紫色,还有的同学说偏红色,教师引导:“这应该如何对比?”经过这样尝试,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时一个实验的改进会给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只要我们创设恰当的自主探究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自主探究拓展,就会构建新的学习主体,就能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就会明显增强,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篇(10)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应用型发展趋势进行,基础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逐渐体现出来,即传统基础医学课程逐渐整合为“综合型”大课程[1]。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随着医学自身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己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工作过程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角色也由“诊断一治疗”型转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综合型。这些都使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培养类型更趋于综合性复合型。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生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在能力培养上,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复合能力,对医学技术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为了适应现阶段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中也在进行不停的探索改革。但是作为医学教育中重点模块的实验教学却大部分沿用传统的以学科基础为单位的教学方式,制约了综合课程的教学效果[2]。以基础学科为单位实验教学形式上较为枯燥和内容单一重复,这些问题影响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创造性无法发挥,创新思维受到阻滞,影响了基础医学应用型体质改革的发展速度。

 

为了适应现代应用型本科基础医学教学的要求,实验体系相应的优化迫在眉睫,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基础医学课程理论综合的基础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使学生全面综合掌握与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团队集体精神。

 

1 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必要性探讨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医学生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较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实验技能,训练科学思维、创新意识有极大作用。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及培养积极科学创新精神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现有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等原因,基础医学实验现阶段仍旧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影响了实验培养在教学过中应发挥的作用,影响了医学生对基础医学实验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实验教学人力物力投入多但学习成果不好的被动局面。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教学模式中习惯性将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完全按照理论教学要求设置实验环节,重视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学习,忽略实验技能的培养; 着重强调实验的结果,忽视实验的设计、方法、步骤和过程[3,4]。第二,以往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材往往是根据独立课程编写,没有综合性实验指导材料,影响了综合性基础医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第三,实验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仔细认真的对基础操作进行训练[5]。第四,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较为单一,以往主要采用实验报告打分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实验水平,无法做到真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第五,以往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师是根据独立对应基础医学学科配套教学的,没有适应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验教学能力。第六,传统医学基础实验的学习过程,以单人或2到3人为单位,没有小组教学和考核的设定,不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过程

 

2.1 加强基础医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练习。主要包括基本实验物品的认识及操作使用;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如动物手术器械的使用;动物的基本抓持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标本的切片制作;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无菌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泳器的使用;基本溶液的配置;动物实验基本操作等等。通过这些有目的性的项目的筛选引导学习,使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初始阶段就可以实现规范熟练掌握实验用品操作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效果,为以后顺利完成实验,保证实验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较高的基础和保障。

 

2.2从医学和护理学专业从业的角度出发,将基础医学独立学科实验分设成形态实验学、机能实验学、和病原生物实验学几个体系的实验课程。形态实验学以组织学和器官系统为中心,融合进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对应内容,培养学生对正常异常形态观察识别能力。机能学实验以整体和器官功能为主线,综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对应实验内容,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功能机制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病原生物学实验则以寻找和识别病原为着重点,综合微生物寄生虫学基础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识别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上述的课程化模式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核心,以此来制订对应的实验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

 

2.3编写相应的综合性实验教材及辅导材料。实验教材以系统为单位将基础医学独立学科实验分设成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几个体系的实验课程体系,并编写了相应的与专业相关的设计行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实验的同时有依据可循,并逐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

 

2.4实验教师的选择及综合训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对于实验教师的选择和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6],需要实验教学人员的准确把控才能按照要求顺利完成综合性实验教学任务。因此,基础医学教研室对承担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学内容的实验老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主要是从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几个体系进行训练,形态学实验教师可以完成解剖学和病理学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观察的教学任务,并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解答; 机能学实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方法训练,并熟练使用模拟实验系统组织各项生理活动测试工作。在综合实验教学授课过程中,对相应的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组,尽可能地安排理论课教学老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活动。

 

2.5通过改革传统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能力。以往传统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强调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不重视对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分析[7,8,9]。实验课在整个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得不到较好的发挥。针对目前这种情况, 努力发挥实验课在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实验预习汇报。在预习汇报中要求学生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使用仪器及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并按照理论课程中讲述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预测和分析,减少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结果观察过程中的盲目性, 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传统的实验报告仍然保留,但是在实验报告的完成过程中, 我们重点除了对实验结果的客观描述之外还要进行结果原因的准确分析, 要求学生加强对实验结果观察, 在传统的对实验结果的文字描述的基础上, 要求有准确的数据测定。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结论后面附有相应的参考文献, 以求达到拓展学生的视野目的。通过实验报告的完成, 一方面要求使学生客观地明确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对理论课程中学到的相应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学习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小论文的初步写作能力, 为将来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汇报的改革,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过程中的目的性成功率明显高于没有实施前,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在随后的学生的调查反馈意见中, 有82.23%的学生认为在实验前书写预习报告的效果很好。93%的学生觉得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 能明显明确分析问题的目的性对实验的完成有很大帮助。

 

2.6增强实验过程中集体意识及团队配合意识。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模式基本是一单人或者2到3人为单位进行,实验结果独立汇报,不利于团队及集体意识的训练。在新一轮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的过程中,加入了集体团队配合模式。如在基础医学实验开设之初,预先设定分组,每组约6到8人,以此为单位进行进一步预习资料整合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讨论。6到8人小组在实验开始前需要整理关于实验材料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信息,以小组实验预习汇报的形式呈现,由实验指导教师给予小组实验预习汇报成绩,参与大组内每位成员的最终实验成绩评定。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原因分析的过程中,也要求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将最终的实验结果分析以实验报告的形式独立呈现。通过这种方式的改革,增加了大组成员之间互相协作配合的团队意识,在基础医学实验过程中更好的呈现出集体向心力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

 

2.7改革学生实验考核成绩模式。基础医学实验的最终成绩评定逐步由重知识理论向重能力培养、重实践操作方向转变[10]。改革后的实验课的成绩主要包括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预习成绩,主要是大组成员查阅整理实验相关资料形成统一实验预习汇报形成; 第二部分是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通过实验过程操作细节评定获得,考察的重点主要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团队沟通合作能力等; 第三部分是实验报告成绩,主要是通过完成实验报告获得,打分比例着重于考查实验结果分析讨论部分。

 

3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实施案例及效果评定

 

3.1教学对象

 

选择山东英才学院2014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2个班共106人。这些学生均已经学习过大部分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具备开设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改革的理论基础。学生共分成13大组,每组8到9人。

 

3.2先期准备

 

组织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理论教师教师团队,对基础医学本科生实验项目从头进行认真梳理,归纳整理,删减与专业关系较小的传统实验内容,整合各学科之间相互承接的实验内容,以及部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增加与护理学专业就业相关性较大的人体实验内容,编辑整理相关改革实验大纲,制作实验指导材料及指导书。培训实验教师适应新大纲改革要求,从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三个方面进行培训,要求实验教师可以完成解剖学和病理学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观察的教学任务,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方法训练,并熟练使用模拟实验系统组织各项生理活动测试工作。将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前预习,通过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资料等方式整理形成实验预习汇报,熟悉实验使用器械及仪器,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3 具体组织实施

 

设置综合解剖生理病理学等各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如以家兔的实验性肺水肿为例[11],首先由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制作肺水肿动物模型,使学生熟练掌握家兔的相关解剖结构并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包括解、静脉插管、药物注射和输液等操作; 通过BL-420生物机能信息采集系统、压力换能器等设备的使用,观察家兔肺水肿时变化的呼吸、心率典型体征,复习相应生理学知识,并对病理生理学中所讲述的人体肺水肿机制有进一步理解。然后,学生采集相关组织并完成肺组织切片制作,观察并按照大组讨论病变标本及光镜下的病理改变情况。最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复习理论知识后进行小组讨论,完成最后的实验报告及结果分析。

 

3.4实验考核

 

最终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预习报告成绩,主由实验指导老师审阅实验汇报打分; 第二部分是实验操作成绩,实验老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操作细节及团队配合能力评定打分; 第三部分是实验报告成绩,教师审阅上交实验报告打分获得,实验报告分数侧重于实验结果分析项。这三部分的权重比例分别为20%、40%、40%。

 

4 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总结与反思

 

篇(11)

一、中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1、从出口规模来看,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增速放缓

2009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因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出口出现了负增长,增速为-16%。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的出口大幅度的增加,2010年和2011年的增速分别高达31.3%和20.3%。之后因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贸易成本不断攀升,出口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我国出口额为23427.47亿美元,增长6.1%。从表1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

2、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出口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转方式、调结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从2008年的5.4%下降到2014年的4.8%;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从2008年的94.4%上升到2014年的95.2%,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比重分别从2008年的5.5%上升到5.7%。具体的出口商品结构见表2。

3、从出口分贸易方式来看,出口贸易方式调整成效显著

从出口分贸易方式来看,2008年、2009年、2010年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超过一般贸易,但从2011年开始,一般贸易出口超过了加工贸易的出口,出口贸易方式调整成效显著。2014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恢复到一半以上。进出口企业从代工生产、贴牌出口向自创品牌、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转变,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014年,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0.7%,占出口总值比重为51.4%,二十多年来首次超过一半,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87.8%。加工贸易出口8843.6亿美元,增长2.7%。新型贸易方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式顺应个性化的全球消费潮流,也契合了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的市场需要,正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2014年,跨境电子商务增速高达30%以上。相关数据见表3。

4、从出口主体来看,民营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从出口主体来看,中国出口主体日益多元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呈现递减的趋势,而民营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分别从2008年的18%和55.2%下降为2014年的10.9%和45.9%;2014年私营企业的出口比重高达40.8%。从表4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5、从出口的国内区域市场来看,出口布局继续优化

从出口的国内区域市场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出口布局继续优化。历年来东部地区的出口比重在不断的降低,中部和西部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东部地区的出口比重由2008年89.8%下降到83%,而中部和西部的出口比重分别由2008年的5.6%和4.6%上升到2014年的7.8%和9.3%。2014年,东部地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9%,中部地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2.8%,西部地区出口额同比增长高达22%。具体的区域出口情况见表5。

6、从出口的国际市场来看,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对发达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出口额占比从2008年的46.2%下降到2014年的39.1%。而对新兴经济体出口额总体增长较快,201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较2013年增长了11.5%。2014年全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达到1061.47亿美元,增长了14.4%,高于我同期外贸增幅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增长13%。2014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比重如图1所示。

二、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国际需求较难回升

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国消费、投资需求普遍不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部分跨国公司出于贴近消费市场、避免供应链过长易受冲击等考虑,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产业链全球布局有所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深入发展。在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球化进入调整阶段。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3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增速比2014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1990年以来5.1%的平均增速,且这一预测仍面临下调的可能。2015年前2个月,世贸组织监测的70个主要经济体出口额同比下降9.1%,为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2、中国出口竞争力较弱

不论是中低端产业领域还是高端产业领域,中国出口竞争力“青黄不接”,出口产业竞争力较弱。在中低端产业领域,周边新兴经济体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出台优惠引资政策,主动承接加工制造业转移,促进出口快速增长。过去五年间,印度出口额年均增长14.2%,东盟出口额年均增长9.8%。当前我国中低端出口产业一方面面临周边新兴经济体追赶,另一方面一些在华投资企业产能向发达国家回流和向周边新兴经济体分流,使得我国出口竞争优势有所弱化。在高端产业领域,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抢占新兴技术前沿,促进“再工业化”,开拓国际市场,已取得明显成效。中国高端出口产业更是遭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过去五年间,美国出口额年均增长9%,欧盟出口额年均增长8.2%,均超过全球出口总体增速。

3、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

2014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2014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7起。其中,反倾销61起,反补贴14起,保障措施22起,涉案金额104.9亿美元。此外,中国产品还遭受美国337调查12起,欧盟发起的反规避调查和反吸收调查各1起。其次我国的高科技产品成为摩擦的新热点。中国输出光伏产品、风力发电机组、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相继遭到贸易救济调查。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另外贸易摩擦涉及的产业范围不断扩大。五金矿产、化工、机电、轻工、纺织、医药保健、食品土畜类产品遭受调查案件分别为38起、23起、17起、13起、3起、2起和1起,其中,涉及钢铁和钢铁类产品的案件是最多的,有27起,涉案金额23.2亿美元。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监测,全球保护主义措施中有超过1/4的保护措施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

三、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借力外贸政策优势,促进中国出口贸易发展

一是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开放的态度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发挥自贸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二是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贸区,加快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三是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优势产品对沿线国家出口,抓住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技术、标准、服务出口。四是顺应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加快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五是加快与相关国家开展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及准入谈判,扩大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

2、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培育出口产品新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出口竞争力较弱,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能源消耗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因此,要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培育出口产品新竞争优势,支持出口企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建自主品牌,培育自主营销渠道,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发展方式;鼓励出口企业通过环保、节能、低碳等绿色技术和手段,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3、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促进中国出口贸易良性发展

当前贸易摩擦多发高发是中国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后的一种伴生现象。我们要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首先,要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和快速应对机制;其次,政府要对重要行业、重点出口产品和重点出口市场进行实时全面监控,进一步完善反补贴、反倾销和特殊保障措施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现实的贸易摩擦救济体系。最后,要继续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交涉和磋商,坚持通过业界对话与合作化解争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务实、有效地做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

4、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扶持跨境电商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交易规模。首先,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可通过规范的“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店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体系,逐步实现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物流生产集约化和监管科学化。其次,扩大快速消费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尽快颁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条例与政策,选择具有实力与资质的电商企业,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运营网络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沛豪、马莉莉: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贸易碳结构测算[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4).

[2] 王恩胡、杜婷: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演变[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1).

[3] 王银龙: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3(20).

[4] 寇宣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国际商贸,2012(9).